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日照分析须由规划设计甲、乙级资质或建筑设计甲级资质的技术部门采用计算机正版分析软件,根据国家标准和各地方法规对有日照要求的拟建、在建、改建或已建的建筑模拟其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大寒日或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计算其相关的量化指标。通俗地讲,是建设单位为了确定拟建建筑对自身和对相邻居住区建筑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进行分析,编制《日照分析报告》。日照分析是为了保障居民享受到最低限度的“阳光”的科学工具。决定居住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主要因素有两点:一是所处地理纬度及其气候特征,二是所处城市的规模大小。不同纬度的地区,对日照要求不同,高纬度地区需要更长的日照时间。以沈阳为例,沈阳属高纬度严寒气候地区,住宅主采光面居室的日照时数,在有效日照时间带不低于大寒日2小时。
二.日照分析报告在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问题探讨
当前,应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日照分析科学手段,对居住区日照进行分析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与建筑设计工作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享受“阳光”的多少备受广大居民关注,也是衡量居住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1日照分析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提供科学直观的数据,在政府出让地块前,通过日照分析预评估可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保证新项目对周边在居住小区建筑的影响降到最低。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规划设计要点是不大于4.0的容积率,不大于35%建筑密度。毫无疑问,满足这样的规划设计要点,规划方案应是33层或以上的高层住宅。由于整个地块呈东西带状型,用地红线的东西向长约1000米,地块的东面最窄处为55米,无论怎样的规划设计方案都会对周边居住小区有影响。使得原有规划在满足建筑间距和日照间距退让的前提下,采用一字排开的规划布局。虽然规划方案形成满足规划设计要点和《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但对于周边居住小区的影响考虑,它并不是最合理的方案,即使是按政府规定的标准进行日照挡光补偿,也得不到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的认可。日照成为此项目的难点,被挡光的居民或是向部门、规划主管部门投诉,或是通过媒体上曝光,为自身“阳光权”展开拉锯战,形成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博弈局面,因此,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应作一个日照分析预评估,给出一个“日照满足”的合理控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2.2在日照分析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分析,不断论证,得出一个合理的“日照满足”的优选规划设计方案。规划主管部门核定地块的规划设计要点后,建设单位委托设计院按规划设计要点编制规划设计方案;而在规划方案设计阶段,对拟建的居住区有可能产生的日照影响,邀请专家,规划局和设计院等多方进行论证,选择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形成满足日照要求,并作为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案例:沈阳南塔某居住小区项目受地块的限制,由于日照问题未能解决,项目处于停工状态,群众,政府,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经历2年多的漫长协商。经过反复分析和论证,政府同意降低容积率,把容积率调整为3.3。将原有规划设计方案中33层的高层住宅调整为5层、15层、20层、28层和32层的建筑组合,重新选型建筑单体,尽可能做小标准层面积,通过日照分析报告,给周边居住小区广大群众一个最优最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经过多方的沟通协调,日照挡光赔偿标准在《沈阳市居住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管理规定》基础上提高几个档次给挡光户的群众,并对有损光户的群众给予一定的一次性采暖补贴,由此,得到周边的居住小区的广大群众较高满意度,规划设计方案也得到群众、规划局和房地产开发商等多方的认可。
2.3相关部门的职责
2.3.1规划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规划设计要点,和审批规划设计方案时,日照分析作为规划主管部门提供科学直观的报告数据,优先判断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2群众、法院日照维权过程中,被挡光的群众往往会提出日照分析报告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但又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大多数情况需要借助于第三方法院,通过实测来判定,唯一的判定方法是大寒日(冬至日)的有效日照时间,但这又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方法,且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影响了时效性。而科学的先进计算机日照分析可以高效、客观、公正得出结论,同时也平衡了群众、政府和开发商等多方利益。
2.3.3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一直扮演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推动引擎,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希望利益最大化,缩短开发周期,大多数拿地半年开工,一年内销售。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通过日照分析和论证得出最优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不是在没有论证前,凭丰富的经验来主观判断。进行日照分析论证,既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保障了开发商利益的最大化。
三.居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有利于日照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实例,在居住区规划布局中,改变单纯按日照间距和规划退让,选择南北向行列式(并列式)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变化,采取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既丰富了建筑空间,又提高了日照质量。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建筑单体选型上尽可能选择板式住宅,比较优的建筑体系型系数,减少建筑自身遮挡;(2)建筑单体上下或左右错开布置;(3)规划布局采用条式住宅与点式住宅相结合;(4)南偏东的最佳日照角度的规划布局布置建筑单体;(5)在同一栋建筑中将对其他建筑有遮挡部分,局部考虑经济性减少层数;(6)在同一居住区里规划几种不同层高的建筑,如南低北高规划布局,周边围合式规划布局,混合式规划布局等。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居住小区 户外空间
Research of Shenyang Old People Outdoors Activ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Chen Minghui
2009 Graduate Student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Major in Shenyang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110168
Abstract: From the view of the plan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influence factors for the shenyang old people outdoor activities and makes the field survey of the typical residential area, urban park green space and other public space, finds problems and makes the related analysis research.
Key Words: Old People, Residential Area, Outdoors
前言:我国的老龄化社会的进程正逐步加快。老龄化问题给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挑战。经过相关资料搜集与实地的调研观察发现,沈阳市生活在居住小区中的老年人仍有约95%选择在城市公园绿地或开放式公共空间活动,而在小区户外空间进行活动的却非常少,造成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闲置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过度使用。
一、影响沈阳市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相关要素分析
1.1地形地貌
沈阳市区以平原为主,地势较平坦,平均海拔50米左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部和东南部,属辽东丘陵地形的延伸部分;西部是由辽河、浑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势东高西低。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平坦的地势也有利于交通和城市的建设,对居住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2寒地气候特征
沈阳市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和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沈阳市处于我国寒地建筑气候区,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关系,其冬季温度介于位置更北的哈尔滨与华北地区之间。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一年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热而多雨,空气湿润;秋季短促,凉爽宜人;冬季寒冷漫长。近年来由于世界性气候的变化,沈阳平均气温亦有上升。沈阳市空气湿度相对偏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21.7毫米。各县区全年日照时数在2322.2767小时,新民市最多,沈阳城区最少。全年无霜期183天。
1.3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
作为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是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先锋和代表。东北文化是淳朴、热情、大气的。在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积淀的城市中,凝聚了更多的东北文化精神。东北小品、东北风格室内剧、二人转、东北大秧歌等极具东北特色的文艺表演,也是沈阳人民喜闻乐见的日常活动形式,在人群之中广为开展。
沈阳虽不及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厚重,但沈阳市仍可以满足冬季开展冰雪活动的气候条件。且沈阳市民的冬季活动需求较高,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4老工业基地的精神传承
沈阳有“东方鲁尔”之称,是东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沈阳城市的发展浓缩了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进步。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形态、人文气息等等也处处渗透着工业精神的大器、磅礴、严谨、务实以及厚重的时代感。
二、调研目标的选取
为了掌握沈阳市老年人目前户外活动的实态特征,笔者选取了沈阳市的64个居住小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选择了4处老年人聚集性活动较高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了调研。这些城市公共空间有众多的老年人在其中进行运动,锻炼等,老年人对其接受度较高,对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次调研所选取的小区,主要依据以下原则选取:
1、分布于沈阳市各主要城区,基本涵盖沈阳市的居住热点区域;
2、建设年代分布均衡,既有目前新建刚投入使用的小区,也有80、90年代的居住小区;
3、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的居住小区;
4、在社会及老年人群中有一定口碑,网络、报纸等媒体有相关报道及评论的居住下去。
这些小区基本可以反映出沈阳市老年人目前在居住小区中的活动实态特征。
城市公园绿地及公共空间:
选取了分布在沈阳市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城市公共空间作为调研对象,如下:
这四处城市公共空间,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进行活动,他们周围均有本次调研的小区,老年人为何不选择在自己的小区而到这里来进行户外活动,对于研究沈阳市居住小区内的空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调研及分析方法方法
3.1调研方法
a、问卷调查法
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详见附录。
b、观察记录法
观察并记录居住小区中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特征及状态。
c、访谈法
与老年人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其对小区户外空间的使用感受。主要以定性的方法,了解老年人对户外空间的真实使用需求。
3.2分析方法
a、分时段分析法
分早、中、晚不同的时段,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内容,形式,频率,时长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b、分区域分析法
将同处一个片区的相关调研结果汇总,统一分析。从而得到某个区域内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规律,进行相关分析总结。
c、统计分析法
通过数理分析等相关理论,将得到的结果,按一定的规律特征总结整理,进行相关分析总结。
沈阳市居住小区老年人户外现状问题分析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实地调研分析,结合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相关特性,可以发现目前在沈阳市居住小区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4.1规划设计手法方面
a、小区内院落围合感差,缺少向阳的活动空间,没有较大的户外活动空间,活动场地缺少这样设施和休息座椅,雨雪天气过后一些场地的非常湿滑,存在安全隐患;
b、小区内现有空间功能单一,空间或过于空旷,或过于零散,没有形成有利于户外活动的空间序列;
c、小区内部道路或过于曲折,或过于通透,不利于日常散步锻炼,人流车流的交织,会对老年人户外活动造成影响;
d、小区内植物种植设计过于单一,追求一时的景观效果,忽略了四季景观的长效型。
4.2规划设计思想与落实实施
a、通过调研可以发现,控规中对一些居住分区中,没有关于老年人的控制和约束就,导致详规阶段规划设计方案对老年人需求有所忽略;
b、偏重于老年人需求的设施会使加大房地产的开发成本。所以,受到市场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些开发商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本,进行相关设计施工;或只是拿为老年人设计开发为噱头,吸引市场关注,提升商业价值,而并没有将真正的设计理念和使用设施落实。
4.3相关规范对规划方案的影响
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颁布于2002年,为营造适宜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的居住小区,可以适当提高现行规范的一些条文要求。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现行规划设计方法,规划方案操作实施模式,规范及评估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沈阳市部分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利用率较低。解决相关问题不但可以吸引老年人在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活动这一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缓解沈阳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拥挤使用,可以提高居住小区的使用品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真正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同时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成章.无障碍住宅与住所设计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存在问题 原则 要求 绿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小区院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1、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2、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
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1、注重创新:居住区小区园林规划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上,力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与特色。同时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文化建园”的科学内涵。材料运用上,多选用新型、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2、、以人为本:居住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园林设计一味地强调什么“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笔者认为,住宅小区的园林是人们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园林设计中“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情况,住宅园林设计中,应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这样就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更加具有人性化。
小区园林规划的要求
1、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2、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3、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小区园林规划的绿化
1、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 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 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强调以绿为主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以绿为主是住宅小区绿化的着眼点。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宛若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倡“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3、强调创新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 要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虽然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就是求园林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头脑灵活,能够不断地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人类。
小区园林规划的布置
1、小区道路及园路的设计:居住小区道路必须主次分明,引导性强,便于车辆进出行驶和人们行走。道路不仅要在宽度上利于交通行径,还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多采用环行道或人车分流的形式。园路规划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小区道路,多采用线性自由流畅、迂回曲折的形式以分隔绿地空间,改变空间形状。通过园林植物配置,创造出不同的园林景观,给人移步换景,别致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时,园路担负着连接建筑景点(亭、花架、廊等)、水体、小品、铺地等各个景点的任务。从休闲游览的角度而言,园路的安排应尽可能呈环状,以避免出现“死胡同”或走回头路。
2、平面布置:居住小区楼群、道路多为规则式布置,在园林景观规划中,有规则式、自由式和混合式。规则式即几何图式,园路、广场、水体等依照一定的几何图案进行布置,有明显的主轴线,给人以整齐、明快的感觉。自由式布局灵活,能充分利用迂回曲折的园路分割居住室外空间,通过自由式植物绿化配置,给人以自由活泼、富于自然气息之感。混合式为规则式及自由式相结合的布置,既有自由式的灵活布局,又有规则式的整齐。通过园林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绿化布置,达到与周围楼群建筑协调一致。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流暗花明”的感觉。
篇4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愉悦港湾居住区坐落在宁河县政府芦台镇主要干道光明路东侧。规划建筑形态有四层半、五层半住宅、联排别墅、单体别墅,建筑风格极富现代气息,迎合现在人们追求高品质的心理。住宅小区绿化率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让人感到是生活在绿色的大自然中,使人们感到拥有一个四季如春的家。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表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表现居住区自保存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在此次小区设计过程中,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还可再改造、提高。住区的功能区按照人的需要,合理办法,改善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彼此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本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项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相应建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环境良好、功能完备、经济适用的居住小区,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彼此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按照各居住组团的不但要有科学的小区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办法来提高小区的彼此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而交杂,提高不但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便利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安定为原则进行办法等)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对所规划的居住区内部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进行现场勘察。
(2)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理清现住居民对本小区现状的意见,归类居民的文化涵养及年龄层次。
(3)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4)制定设计方案,主题,并围绕此主题进行规划设计。
(5)初步设计规划草图。
(6)更深一层完善草图。
(7)毕设完成。
三、工作进度按照实际绘制局部效果图草图。
20xx年3月27-30日绘制平面图。
20xx年4月01-20日将已绘制的平面图及功能分区图给老师批改。
20xx年4月20-25日最后确定功能分区及效果图小样。
20xx年4月25-30日再次实地考察分析并绘制道路系统平面图。
20xx年4月31-5月16日 确定最终详细方案,认真遵循老师所给的意见绘制修改方案。
20xx年5月16-30日制作电子版的毕设,加上详细合理的设计说明。设计完成,准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项, 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根据标准执行。
[1]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33(4):15-18.
[2] 郭淑芬.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9-62.
篇5
关键词: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生态环境设计;景观设计
1 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基础必须是城市生态系统,即通过获取城市生态效益,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提高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基于此,现代园林规划设计领域就把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作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就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展开讨论。
1.1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和绿地率
就现代住宅小区而言,建筑物、道路、硬质广场等不透水部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反之绿地面积占据的比例极少,由此可见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配置好山石、植物、道路间、建筑物与水体间等诸多要素的比例关系,同时突出植物造景,以此提高住宅小区的绿视率和绿地率。此外,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认识到嵌草石板铺路优于纯石板铺路;攀缓植物景墙的生态效益优于单纯漏空景墙;花架的绿视率优于亭榭。
1.2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面积系数
所谓叶面面积系数,它是叶面面积总数与单位绿地面积的比值。研究证实,园林绿地领域的能源率数量与物流数量对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园林绿地的绿化水平完全可以通过改善植被空间分布状况来提高。此外,基于生态园林原理的多层次人工植物结构要求把地被植物和灌木加栽到乔木丛内,由此形成人工植物群落,进而增加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叶面积总和。
2 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
结合生态园林原理可知,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应该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方面,即住宅小区的景观效果和住宅小区的绿地使用功能。
2.1 意境创新
现代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意境创新通常把植被作为主要素材,同时通过植物、山水/石、道路、建筑小品等素材体现出来。无可否认,基于园林植物的意境更具生态效果和优越性,究其原因为园林植物的姿态更优美、色彩更绚烂、芳香更宜人、名称更具意境,同时园林植物皆为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园林植被的独特个性,以便使园林植被优越性得到最大化发挥,进而为现代住宅小区营造一个更具意境和生命力的生态园林。
2.2 植物配置
2.2.1 空间处理。住宅小区的绿地面积主要分布在中心绿地和建筑物的四周,其中建筑物四周绿地的布局多以行列式分布,而狭长空间更能体现出此类分布形式。基于此,生态园林设计人员完全可以运用植物不同的组合形式来打破传统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僵化空间,进而营造出一个和谐且极富生命力的空间(见图1)。
2.2.2 线条处理。现代住宅小区绿地的线条多为平行直线,那么住宅小区植物配置完全可以充分运用林冠线的起伏变化和植物林缘线的曲折变化,以此实现平行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如结合花灌木枝密、矮小、叶茂等特点密栽迎春、金钟花等花灌木,由此构成曲线条。林冠线起伏变化的常用手段为利用龙柏、水杉等尖塔形植物的起伏变化曲线来进行植物配置。
2.2.3 季相变化。住宅小区的植物配置理应具有一定的季相变化,且能做到与居住者生活规律同步,由此体现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独特景象。基于此,较能体现季相变化的植物配置如下:春季为樱花(主)+玉兰(次);夏季为夏日红(主)+棣棠(次);秋季为石榴(主)+两株红枫或柿子树(次);冬季为腊梅、云杉(主)+红端木(次)。总体而言,住宅小区属四季园,其季相变化设计方案可以为:大叶黄杨与云杉互衬(主)+富有季节性的花卉树木(次)。研究证实,该景观设计方案非常符合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对人居环境的要求。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住宅小区绿化规划的绿视率、绿地率、叶面面积系数3个方面讨论了生态环境设计问题;从意境创新、植物配置两个方面讨论了景观设计问题。总体而言,住宅小气绿化规划设计的生态环境设计和景观设计直接关乎到现代居民的人居环境的质量,则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园林景观;小区;人文设计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wn village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wi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living environment of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scape; Village; Humanistic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个小区的文化品质,因此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区景观设计作品拥有一种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问内更多地接触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团林景观才能营造一个有品味的现代居住环境。
1目前我国城镇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小区的景观设计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很多楼盘用绿地作隔离带,虽增加了绿化率,但忽视了人们步行的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区绿化设计很少考虑无障碍设计,忽视残疾人的行动方式,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小区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对象的年龄阶段,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等;有的住宅小区的绿化甚至为防止人们进入绿地,用围栏包围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致使绿地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有的居住小区许多水景由于缺水而成为旱景,水景只是一种摆设,甚至破坏了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某些居住小区许多水景水质恶化,水体在日常使用中,疏于管理,以致浑浊不堪,甚至发出难闻的气味,严重破坏住区景观效果。某些居住小区室外环境小品地方性、艺术性不强,情感依附性欠缺,忽视本土文化、照搬、照抄严重。
2现代人居环境中的的小区园林设计的一般要求
随着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在购房时,除了考虑住区的位置、住宅户型平面、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环境的综合质量。住宅环境的质量,主要包括绿色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等,具体要求如下:
2.1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地域环境,营造地域特色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是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公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2.1.1小区园林绿化景观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近年来,笔者设计的园林景观,采用的是围绕这个主景轴线(从大门到中心旱地喷泉公园的轴线),将欧式风格的条形住宅和各个院落空间连成一片,组合成完整的绿色景观环境,以满足居民对绿化景观的需要。
2.1.2“人车分流”以满足小区交通环境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公路,桥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交通系统正在迅谏发展。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是在日趋超前,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小区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昧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我们从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几乎都采用“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式,人们可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居民一个安全宁静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共享空间。
2.2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应把小区住宅作为一种家庭生存生活载体来整体设计考虑,营造极具当地地域特色的现代住宅小区。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2.2.1首先要提升环境设计的理念
对人居环境设计要放大设计空间,走出居室,走出住宅小区的围墙去领会人和自然的关系。
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考虑居室环境的优化,而且还有考虑户型,小区绿色生态环境和小区入口及周围城市大环境的对接、过渡和协调,否则这个人居环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环境,就是与城市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异类”。一个世纪前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就曾提出“有机建筑”理论,他非常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认为建筑必须体现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别墅”正是介于对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21世纪的建筑和小区设计,随着就WT0观念的逐渐发挥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有机环境效应,将是重中之重。
2.2.2要认真搞好规划设计
对室内外大、中、小地区环境应统一考虑,一开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创新手法。大的人居环境规划应与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交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进行对接,使居住环境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人户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居者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容为一体,又处处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总之,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为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日常生活项目的停留时间为节点,划分各功能空间。
3城镇居住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应注意的事项
3.1人完整的景观设计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人,我们需要锻炼,但人需要休息,我们需要沟通,他们需要住房,需要安全,但也需要挑战,既害怕孤独的,但也愿意关注,以及其他类似的焦点,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充满人性的地方。
3.2景观设计回归自然
人类生存离不开来自大自然,地球是一本书的人文景观:土地和道路,大门和桥梁,围墙和围栏,建筑和城市土地,并告诉人们文科踪迹,人,和谐的生活人与自然之间的名称社会。
3.3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地方风格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北京--- 政治和文化中心,悠闲的城市--- 温州商业--- 都江堰市。只有当地人知道如何生活,满足当地人将有一个公共空间的设计寿命。
3.4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文化历史
人类历史: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当地的历史,因此,景观设计,挖掘当地的自然和文化历史,突出地方特色,从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的过程,内在的力量,设计形式的原因背后的权力,反映了设计的本质。
4城镇居住小区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案的具体实施
4.1 广场的设计
从功能出发,将健身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林荫树阵广场、国际象棋图案铺装及景观小品、螺旋形铺装广场、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镜等景观要素,遵循动静分离、分区明确、适度围合、边界开敞的原则合理布局。运动空间开阔平坦、无障碍物;儿童活动区铺装图案柔和流畅、铺装形式新颖、色彩丰富、设备及材质安全舒适;树阵广场以极富动感的一组倾斜平行线为构图背景,树阵下灵活分布仿树桩桌凳,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空间。汀步石与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区空间连接为一体,动静分区相隔却相见,创造轻松、休闲的感觉。
4.2 绿地的设计
绿地属于一种居住区内贴近居民生活的开放空间,是居民最接近的休息和活动场所,主要供住宅内的居民使用。为建立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促进邻里交往、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给居民以归属感和领域感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因此,绿地应有较多的活动面积,以便于居民活动。
4.3道路的设计
充分考虑小区整体空间布局和道路路线的协调性,把设计重点放在小区入口处。因为入口是小区的门户和标志,既是一个点景观,又是一个景观序列。通过入口及站在入口处视域范围内景观的组织,应形成一种优质的景观形象,给居住者以归属感和认同感。基于此,在不影响人流和车辆通行的前提下,重点布置一些装饰性绿化,并搭配一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突出小区的入口氛围,还能体现小区的文化品味。在小区的主干道绿化上,行道树的栽植应考虑到行人的遮荫与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及转弯处,依照安全三角视距要求,保证行车安全。
4.4 水景的设计
水是小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不仅增加空气湿度,增加负离子浓度,调节气温,而且从视觉上给人以美感,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气候和养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设置戏水池,保证水质清洁,水深不宜超过35~40 cm。为防止摔跤,湿滑区域的边界处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时还应设置座位,以便成人监督儿童玩水。在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可以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景观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污水处理工艺与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有利于促进小区良性生态环境建设。
结语
总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切景观设计的宗旨,小区规划的环保意识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时促进生态平衡.现今居住小区环保发展的趋势惟绿色生活,绿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与人工建筑物亲和.又能与山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小区规划中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之问的和谐关系,为人们赢得绿色环保的居住空间,创造一个“祟尚自然、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小区是当代居住环境设计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倩,设计与传承-将山水艺术融入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J],今日科苑,2006(4):17
篇7
关键词:住宅小区; 景观设计; 理念
1.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理念
在现行交通系统的基础上,适当分离了车流与人流在各景点的处理上,也注重认识人性阅读自然体验生活聆听故事,创造合理的场所和诗意人性的活动空间。注重了环境布置的均好性。室外空间达到“动与静,开与合、内与外”的和谐统一。
1. 1因地制宜,经济合理
尽量将现代元素构图与古典园林有机结合,运用现代园林设计艺术和施工技术,体现江南园林的意趣精髓而非刻板地套用江南园林,照搬照抄某个私家园林 因为当代小区的服务对象和管理展示方式有所不同,并非全部隐藏曲折,为少数人服务,而应当考虑大众的使用和观赏,加强大众的交流,关注健身、亲子、休憩游览及人与人的交流。
1.2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由于受气候条件以及其它诸多因素的限制,完全以江南园林风格做景观很难实施,而且造价太高,设计时主入口、景观轴线、中心景观区和围墙做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景观;宅前屋后以种植草坪、树木为主,组团院落绿地可通过命名或适当点缀具有江南韵味的小品来体现江南园林文化气息,形成自然宽敞的园林景观,开窗即可见景这样既在整体上突出了水韵明珠江南小镇特色,又使整个园区内景观主次分明,各有侧重,达到神似而非形似的效果。
2.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境小品等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生态设计原则
生态观念的融入,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使其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基于生态的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 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尊重地域文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同样,就小区规划设计来讲,小区所在的区位决定了规划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规划师在具体设计方案时,必须从小区所在的地理区位条件出发,充分处理好这两者 (实体因素、精神性因素 )的关系,使小区既能满足居民居住、工作、生活、学习等物质性需求,同时又能满足居民的舒适、亲切、具有认同感、地域感的心理情结。
3.住宅小区景观意境创造与设计手法
在住宅区绿地中创造一种美的意境,设计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意境的产生应该与住宅区的命名有联系
每个住宅区都有自己的命名,住宅区一个好的命名给我们设计住宅区绿地的意境提供了设计主题等元素,而住宅区绿地意境的体现又为住宅区命名扩大了影响。
3.2意境的体现应该是既含蓄又具体, 但又不是虚幻的
住宅区绿地中创作的意境,应该是从居民小憩、游览的过程中领悟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通过植物、山石、建筑、道路、水体等园林物质要素加以表现。
3.3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
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心的芬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大至每一棵乔木,小至每一株小草,都形态各异。因此,在设计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特质去进行意境创作。
4.结束语
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满足住宅区的功能要求,创造环境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这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然而,这一设计思想的体现和保持,还得借助于合理精心的施工、长期良好的养护。如何使设计思想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准确地体现出来,如何使设计思想能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总之按照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景观生态模式,能够完善城市居民住宅及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住宅区环境的质量。建造一流的绿色居住环境, 让我们为此共同努力。(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韩朝晖,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思考 [ J ] 美术大观 ,2007, (6) 1
篇8
关键词:小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设计原则;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住宅建设的加速发展和扩大, 市民对人居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居住区绿化在城市园林绿地中比率日益增大, 水平不断提高, 成为城市绿化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闪光点。虽然园林景观设计技术水平方面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它的需求,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成为一个设计者关注的问题。
一、小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
小区室外景观设计是一项关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活动,是一种包括自然及建成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职业,其范围包括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的场地规划、景观改造、城镇设计和历史维护等。小区景观设计是人类的一种能动行为。从宏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未来小区景观发展的设想与安排,是资源管理与土地规划的过程与行为。从微观意义上讲,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由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具体来说,小区景观艺术设计是对小区所占用的土地进行合理安排,对景观要素进行艺术性的布局与组合,是景观既具备使用价值又体现审美价值的行为过程。
二、小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协调性设计原则
由于居住区与城市其它地区相比,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安静、祥和。因此,在居住区园林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设计与周围小区的环境意向相协调。同时,我们要尽量保证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实现设计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使得小区整体具有更加真实感人的持久魅力。居住区的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二者风格与特色的相互渗透,才会使居住区整体景观更加宜人。
2.2主从的原则
对于每个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首先都应有一个总体构想,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整体的布局和整体的风格。充分利用建筑的空间,要有意识的将某个部分突出并加以强化,使其成为沟通、娱乐的主要活动场所;而其它部分明显就处于从属地位,以此取得主从分明、完整统一的效果。
2.3因地制宜原则
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 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三、小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3.1城市规划设计水平不平衡
一些较发达的城市,聚集着大量科技人才、专门的设计公司和资质较高的同林绿化设计公司,园林绿化发展的较快,规划设计水平也比较高。但在一些相对欠发达的中小城市,科学技术较薄弱,缺乏专门的设计人才,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相对欠缺,发展极不平衡。目前我国有6000多家园林绿化公司,有些园林绿化公司根本就没有专门设计人员,存在粗制滥造园林绿化工程的现象,园林绿化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3.2城市园林设计整体意识不强
在园林设计中,有的设计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却困难,出现问题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或改变设计方案或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缺乏整体大局观念。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进行科学的论证,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达不到理想的质要求,设计出来的东西负不了责,问题不能解决,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为园林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是极其重要的。
3.3城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
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求气派,不从广场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绿地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把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
四、小区室外景观规划设计思路
4.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前大部分小区是以景为本,只重视景观观赏作用的雕塑、喷水池、西式柱廊矗立在公共绿地中,挤占面积,使实际绿地面积显得很局促。与此同时,有些楼盘把大面积草坪定为欧式景观基调,绿地内鲜见林荫,即使夏日炎炎,人们也很难进入草坪内休憩。在经历了只重景观,忽略园林绿化主体的以景为本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之后,规划设计人员已注重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路,开始向重视住户参与性的回归,人们进入绿地就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小区绿地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上注重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炎热的夏天能乘凉,寒冷的冬天能晒太阳;居民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让住户感到绿地亲切、实在。
4.2重视小区景观设计的立体化设计和景观元素的整合
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决定了小区住宅的密集型用地现状,居住人口数量大与所需绿地空间面积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激化。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将绿地空间向立体化方向延展设计,成为必然选择。绿地空间一体化不是简单地在房顶、阳台上种花种草,而是在小区规划的初始,就要加入开放式的以多层绿化为目的的建筑元素。这样,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空间选择,而且,实实在在地增加了绿地的面积。
4.3小区环境景观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在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居住小区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4.4道路及铺装设计
居住区内的道路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车分流的方式被广泛运用以来,这一方式证明是有效的,避免了大量私家车对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保证了居住小区的安全和安静。但是车道上排斥了行人,成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街道上就缺乏生活气息,失去了活力。因此设计强调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通过阻止无关车辆的进入,并对街道的线形、宽度、小品等进行精心的设计、处理以降低车速,达到人车共存。
篇9
对初涉城市规划理论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得不到提升。
(一)专业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学习城市规划学相关知识时,建筑学专业学生面临着从建筑设计思维到规划设计思维的转换,但一些院校在设置城市规划原理这一理论课程与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一设计课程时,在时间上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方案设计脱节,较难领会城市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加之设计尺度和规模的变化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使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不全面,难以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与实际空间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的讲授,缺少对相关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公共管理等)的启发性引导,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学习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片面注重图纸表达与图面效果,而非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居住区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抛开城市论小区,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与设施的互动和影响关系,导致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
(三)封闭的教学模式与实践缺乏联系
封闭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居住区规划中不了解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及市场需求,出现不重视住宅选型、户型与居住区定位不匹配,容积率设定与地段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等问题。学生主观地认为城市规划方法是定型化、工程性的,而实际上城市规划兼具工程艺术和公共管理性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规划方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熟深化,与政府政策、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与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对已建成的居住小区进行系统调研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与居住区规划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知识,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二、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基于时代的发展及城市规划的学科特点,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居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程所出现的问题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总结出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一)增强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实际的城市规划项目中,从立项到实践,一般包括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阶段,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方案设计而忽视其他阶段。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初步调研、专题调研、模拟方案评审等内容,与方案设计阶段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从建筑设计向城市规划设计转换,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课程组织的开放性。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往往需要多人协作与独立思考相交替,因此方案设计过程宜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资源整合—独立思考—思想碰撞—回顾思考的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安排建筑设计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辅导,以增加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交流,从而加强本科生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针对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应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在纵向上,教师应从宏观到微观讲授不同层面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使学生有意识地考虑在实际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和限制因素。在横向上,应建立以设计类课程为主干,以理论类、技术类和艺术类等关联课程为辅助的教学系统。在设计课程中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使学生掌握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统筹公共利益与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法。此外,将城市规划原理授课时间由原来的大三上学期调到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相衔接。做到内容讲授的系统性,逐步加强学生的城市设计意识,提高学生协调群体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教学过程逐渐体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特点,这打破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传输的传统传播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建立固定流平台和永久性共享平台,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固定流平台:在课程初期,教师利用三到四个课时结合设计任务书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讲授,接着每周利用一天或半天时间用于学生的阶段性方案汇报和讨论。永久性共享平台: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以班级、年级分成不同单元,将学生优秀作品、案例和专题研究储存到移动硬盘或光盘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已有成果进行有效利用,为今后建立网络硬盘做准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与学类似于将知识输送和接收的过程,教学手段相当于运送知识的交通工具,不同工具的传输效果不同,因此应采取换乘式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即在一门课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体验、交流、论证与研究,从而打破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因教学阶段的不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
三、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将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次实践,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就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来说,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小组调研、快题设计、小组汇报及规划设计五个阶段,笔者将案例式教学法、碰撞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与各个教学阶段进行交替和结合(表1),后四个阶段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的人数采用4-1-4-2人的组合形式,即学生4人完成一份调研作业及调研汇报、1人完成快题设计、2人完成一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这种有分工有协作的分组学习方式,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又加强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首先对比讲解前沿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引用经典案例做针对性讲解,期间设定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关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三者内在的联系问题,通常只有在具有工作经验之后才能有较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通常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其在案例调研的过程中进行论证和体验。在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理论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初步调研。在初步调研阶段,教师在拟定设计任务书的同时拟定调研任务书,要求学生针对当前商品住房供应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学习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及项目评估(包括如何看待地段区位条件、对地块出房率的期待、房产营销策略与卖点)。学生在实际调研与项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预测,根据项目区位、交通现状,预测居住区入住人群及入住强度。以初步调研作为基础,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将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相结合,设计与入住人群的需求相适应的住宅户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与公共交往空间。学生通过对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和评估过程的学习,可以弥补封闭课堂讲授的不足,在方案构思过程中目标明确、脚踏实地。通过课堂讲授及初步调研,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建筑设计转换到规划设计,对于一些有关尺度或较难理解(如无障碍设计、停车场及公共交往空间的专题)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搜集、测量、问卷调查、体验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无障碍专题研究中,学生采用体验盲人、盲人按摩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盲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公共设施配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盲道位置的合理性设置、盲道在交通复杂地段的安全性等内容;在停车场设计专题中,学生把立体停车和残疾人停车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进行研究,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停车位设置的合理尺度,通过立体停车的调研和立体停车的软件模拟学会合理设置立体停车;在公共交往空间专题研究中,学生体验到部分规划设计的不完美性和居民对公共空间改进的自发性,从而主动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法。专题研究既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敏锐性与对设计把握的全面性,也能令学生主动将理论研究与方案设计相结合。当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套完整的居住区设计方案后,在快题阶段,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做出初步检验。之后由教师组织模拟评审,分小组进行调研及快题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由此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快速设计能力。最后,学生两人一组完成一份规划设计方案,此时的方案较为成熟和完善。
四、结语
篇10
一、试点的指导思想
(一)住宅小区建设试点要体现“大众化、产业化、超前性、科学性、示范性”的总体要求。开发建设住宅小区要面向广大的普通家庭,运用政府保障行为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住宅开发建设机制,以体现其大众化。
(二)围绕住宅产品,全方位研究住宅建设的技术、政策定位,以规划设计为龙头,以相关的住宅建筑体系、建筑材料和部件为基础,以社会化大生产配套供应为主要途径,逐步建立标准化、模数化、工业化、综合市场导向的住宅生产体制,以体现其产业化。
(三)在现行的规划、设计、配套、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试点小区要适应跨世纪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住宅更新改造的潜在要求,以体现其超前性。
(四)推广应用各种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以体现其科学性。
(五)试点小区应在规划、设计、环境、质量、科技成果应用、配套产品供应、开发经营机制、建设监理、物业管理等多方面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树立各具特色的住宅小区样板,以点带面,以体现其示范性。
二、试点的任务和目标
(一)试点的任务是以试点小区为载体,把目前开展的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工程、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墙体材料改革和建筑节能、物业管理、安居工程实施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统筹部署,整体推进,建立住宅建设的新机制,实现住宅产业现代化,建设具有21世纪水准的小康型住宅示范小区,改善我省城市人民的居住环境和质量。
(二)试点的目标是推广全国和省小区试点的成功经验,从1998年开始,到2000年使全省住宅建设总量的30%达到试点小区水平,初步建立起小区建设的新机制,大中城市都要建成至少一个示范小区;到2010年使全省住宅建设总量的50%达到试点小区的水平,建立完善的住宅生产新机制,建成一批规划合理、设计新颖、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住宅小区,基本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实现户均一套舒适住房。
三、试点的对象及应具备的条件
(一)各市地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房地产发展规划、住宅建设计划,建立项目库。选择城市区位较好的地段,集中建设居住区。
(二)凡是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建设项目都要按照试点的机制进行建设。各市地应选择1~2个小区作为试点小区,大中城市一般以不小于8万平方米为宜,小城市或县城要不小于5万平方米。建设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规模较大的小区可考虑分期实施。
(三)试点小区的开发建设单位应具备综合开发能力,建设计划指标落实,用地落实,资金基本落实。
四、试点的内容和要求
(一)开发组织
1.小区建设通过招标择优选择开发企业,由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开发业绩好、资质等级在二级以上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组织建设。
2.小区建设要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运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建立新的住宅开发机制。
3.小区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并在项目开始阶段任命项目经理,确定其职责范围,统一组织协调前期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建设监理等活动,以实现有效的质量控制、工期控制和造价控制。
4.小区建设可聘请有权威的总建筑师(总规划师),由其负责小区的规划、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各专业的协调;聘请总工程师负责小区的工程质量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5.开发建设应委托专业的监理公司进行全过程的监理,实行总监理师负责制。
(二)规划设计
1.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创建具有21世纪居住生活水准的文明居住小区。
2.试点小区的选址、定点和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要求,使之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布局相协调。要贯彻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注意利用地形、地貌,突出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对原址有价值的景观和人文历史环境更应当尽量保护利用。
3.小区规划设计应符合国家和省规划设计指标和规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齐全,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并满足日照、通风、环境和安全要求。
4.小区规划设计应组织好小区的人流、自行车、摩托车及汽车的流向,选择交通合流与分流的方式,减少人车的相互干扰,保证区内人车安全和居住的安宁。应充分考虑停车设施,并留有较大发展可能性。
5.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要与物业管理及其服务方式相适应,为现代物业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满足人们对居住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
6.小区环境设计,以创造高质量的具有生态效应的居住环境为宗旨,通过完善的环境设计和设施,满足人的环境心理和行为要求,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应与美化作用,改善小气候环境,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小区绿地应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并尽可能地增大绿地率。
7.小区规划设计要立足于超前性、先导性和示范性,规划设计方案必须采用招投标或竞赛方式,邀请省内外具有乙级以上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参与方案招标或竞赛,由专家评审后确定。
(三)建筑设计
1.住宅建筑设计应在当地居住水平的实态调查、目标预测的基础上,继承和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积极采用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改善居住环境。
2.住宅设计要引入居民参与设计的观念,满足居住者对生理、心理与物质等方面的需求,创造具有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的多样化新型住宅。
3.住宅设计应合理安排各功能行为空间,实现公私分离、食寝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动静分离。
4.厨房和卫生间应采用整合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操作顺序、设备安装、管线布置以及通风的要求。
5.注意屋顶形式的功能和景观效果,当采用坡屋顶时要充分利用顶部空间。
6.积极采用大开间结构,使住宅平面布置灵活多变,实现住宅设计灵活性、多样性、适应性和可变性。推广跃层住宅,以实现动静分离、公私分层。
7.小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为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丰富建筑空间环境,可采取多层、高层、中高层、低层相结合等不同构成方式。
8.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和标准,严格执行《山东省住宅建筑设计标准》。
9.建筑设计方案应通过招投标或竞赛方式,邀请有甲级资质的设计单位参与方案招标或竞赛,通过专家评审后确定。
(四)施工组织和工程质量
1.通过公开招标选择施工队伍,中标企业必须提出质量保证措施,强化试点意识,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施工,确保质量。开发企业不得随意压级压价,并确保合理工期。允许购房单位进行质量监督。
2.应精心做好施工组织设计,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网络计划管理。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奖优罚劣,创优质工程,搞好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
3.建筑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社会监理部门、开发和施工企业都要强化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通病的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形成施工企业竞争承建、监理单位质量保证、建设单位承诺负责的保证体系。
4.试点小区的工程质量要求全部合格,其中40%以上达到国家优良标准。
(五)物业管理
1.必须重视和加强小区的物业管理。应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物业公司,实现物业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
2.要以全新的观念和超前意识,高度重视住宅小区管理,积极推行物业管理新体制,实现小区物业管理超前介入。主要管理人员应参与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监督与工程验收,为建成后的方便使用和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3.在小区物业管理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智能化技术,逐步实现小区物业管理的现代化。
4.试点小区应做到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巩固一个。小区建成后必须按照建设部规定的物业管理优秀小区的要求建章立制,依靠群众,科学管理,保持规划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水平和风貌。
(六)科技进步与住宅产业现代化
1.试点小区建设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因地制宜地采用旨在改善住宅功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综合效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广工作要贯穿小区建设全过程。
2.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及资源情况,提出合理的节地、节能措施,以墙体材料改革和建筑节能为核心,要做到既降低能耗,又提高和改善室内热环境,实现部颁节能标准,达到建筑综合能耗降低30~50%的目标。
3.贯彻执行ISO9000、GB/T19000系列标准,加强住宅标准化工作,探索制定本地区共同遵守的住宅建设模数协调协议。用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生产方式,通过优选、改造和引进,开发生产厨房和卫生间的成套产品,新型墙体材料和轻质隔断、坡屋顶结构及其构件、外墙饰面、采暖与空调、电梯、节能门窗、防水保温隔热材料、建筑五金等系列产品,扶植骨干企业,实现住宅生产的规模化、装配化。
4.建立健全本地区住宅建设质量控制体系,限制和淘汰落后技术及产品。成立省住宅技术与产品协作网,向各试点小区推荐优质产品、设备,供各试点单位参考使用。为保证住宅的功能和环境,制定住宅技术性能评审制度。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覆盖全部试点小区。
5.积极开展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研究,根据条件,重点选择几项较迫切的技术问题,进行科研攻关。
五、试点小区的申报、审批和管理
(一)全省的试点工作由省建委统一领导,具体由省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建委房地产业处,负责对试点的日常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
(二)拟参加试点的开发单位应对小区开发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由具有一定资格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按要求认真填写《山东省城市住宅小区建设试点申报表》,并连同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报当地建委初审后,报省建委。
(三)省建委组织专家对小区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对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认真的评议,提出评议意见。
(四)试点单位必须根据专家评议意见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省建委与当地建委、计划、规划、土地、电力、邮电、人防等有关部门对小区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进行联合会审。开发设计单位根据会审意见对设计进行认真修改,并报省建委备案。
(五)省建委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审查后正式批复。
(六)在小区建设过程中,省建委对小区开发建设进行全过程指导。
六、试点小区的总结、验收、评比和奖励
(一)各开发单位在小区建设过程中,要随时总结经验,积累文字、图片、图像等资料。
(二)各小区应在规定的期限竣工,并作出工作总结,对小区的建设全过程进行自我评价。
(三)省建委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试点小区进行验收。经验收符合验收标准的,命名为“山东省城市住宅示范小区”,并在小区醒目的标志上题名。
(四)对在小区建设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开发建设、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科技进步和物业管理等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达不到要求或验收标准的,免去试点资格,对质量较差的要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