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校园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校园规划设计

篇1

关键词校园建筑模数单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2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工程概况

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迁建新校区位于清丰县城人民路北、和义路东侧,晓月路西侧,南北长455m、东西宽500m,占地341.25亩。

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82250平方米(约273.38亩)。新校区规模为180个标准班,规划在校生9000名,全封闭式管理。

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书香、典雅、厚重、永久、独特、现代一流”的理念

坚持“适用、美观、经济”的原则

(1) 合理实用的全日制寄宿高级中学功能分区

(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

(3) 创造清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品牌及形象

(4) 富有现代感、温馨感和个性化的建筑空间形态

(5) 既具备可识别性,又协调好与周边的互动关系

设计理念与规划构思

树木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和科研实践的场所,是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源泉,需要形成自身所特有的环境氛围,把树木绿化引入到师生教学空间的理念。这一思想同时也体现了校园建设“园林化、生态化”的良好愿望。或许,一个树下读书的背影会成为留在学子们心中永远美好的校园印象……

生长

城市的生长应该是生于自然,且向现代与科技的方向发展。自然环境的营造,现代建筑手法的运用,现代材料的普及,具有超前意识空间的尝试是体现城市生长所必需的。

在本项目中,我们拟采用经提炼的中西方传统相结合的建筑形式语言形成新建建筑,突出学校的历史、生态、超前意识,以期对未来的教育建筑空间提供技术和形象的引导。

建筑的生长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长的环境。而在人性化理念指引下的理想状态,环境应该是自然的,本项目引用“自然融入”的理念,在室外空间,广场空间,院落空间布置绿化小品,使建筑与自然充分融合。

单元生长、网络组织

以模数单元式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按照网络式模式组织发展,是现代教育建筑发展的要求。

按一定的模数单元式原则确定建筑物的基本尺寸,形成较大建筑空间和统一的柱网、层高、承载能力,平面布局可以灵活变化,组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以求适应建筑物满足多种功能的需要和发展。由此具有显著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网络式发展规划利于不同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共享,利于不同系统在今后的发展中的专业更新与规模调整,并可灵活调节教学用房的使用性质,为不断发展的校园空间提供清晰的规划肌理和理性脉络。

以人为本

一个好的校园需要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设计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塑造、功能与交通的整合、学生特性心理的研究,我们在细节处理上力求做到以人为本。

总体规划

规划结构

学校的主入口设置在南侧的人民路上,引导主要人流;东西两侧的和义路和晓月路分别设置辅助入口。

校园内按功能分为三个区域,东南部为教学区,东北部为生活区,西部为体育活动区。整体规划两条轴线,分别贯穿校区南北及东西方向,由学校大门、中心广场、科技楼、后广场、生活服务区及宿舍区形成一条贯穿南北的主要轴线,由东西辅助入口及后广场形成贯穿东西方向的次轴线。南北向主要轴线将南部的教学区与生活区联通,东西向次轴线将体育活动区与教学区、生活相连,通过科技楼北侧的后广场作为连接节点,既能有效减少不同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还可满足中心人流密集时的疏散要求。

用地西部的体育活动区,集中绿化成为开放式城市景观,同时阻断和义路的噪声干扰。

功能分区

(1) 教学区

教学区设置在园区的东南部,西侧为一、二年级教学楼,中部为科技楼,东侧为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

科技楼位于教学区中部南北轴线上,共9层,为校园内最高建筑。在视觉和空间上统领全局,并作为教学区与北侧相连的生活服务区的空间界定。科技楼前的连廊东西贯穿整个教学区,可方便教学楼、科技楼及报告厅之间的交通联系。

西侧的一、二年级教学楼各自呈U型布局,内部为景观庭院,可供师生课间休息。两栋教学楼之间由五层连廊每层相连,可方便学生及教师的上课路线及安全疏散。

东侧的三年级教学楼及报告厅可通过教学区内的东西连廊与科技楼及一、二年级教学楼相通,可将地面与教学楼间人流分流。

(2) 生活区

生活区位于校园东北部,南北轴线的北部。生活区南部分布有食堂及浴室,北部为学生宿舍区,东部为教职工公寓。

生活区通过南北主轴线与教学区相连,学生宿舍位于生活区最北端,通过生活服务区内的食堂和浴室与教学区形成完整的动静分区,保证教学环境不受干扰。

教职工公寓位于生活区东部,独立分区,与东侧入口相邻,可方便教职工的生活及日常出行。

(3) 体育活动区

位于园区的西部的体育活动区包括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及一个体育活动室。

体育活动区内2个400米标准跑道均布置在临和义路位置,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噪音对校园的干扰,篮球场与排球场、网球场与生活区相邻布置,方便学生课余时间活动及锻炼。体育活动室位于体育活动区的中部,与北部的400米跑道临近,可方便体育课时体育器材的取用。

西南部的400米标准跑道运动场作为学校主运动场地,设有主席台及看台,东侧与教学楼之间设有40米宽南北向景观广场,即可作为大型活动时人流疏散广场,还可有效减少对教学楼的影响。

交通组织

校园内的交通组织旨在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同时兼顾校园景观。

校内机动车道主要由两个环道组成,一个环道从主入口至生活服务区围绕科技楼和食堂、浴室。另一个环道围绕9栋学生宿舍楼。停车场共设置两处,教学区设置在科技楼东西两侧;生活区设置在教职工公寓北侧,尽量避免机动车进入校区内部。人流集中用地中部,交通便捷,主要人行流线通过过街连廊可避免与机动车道流线相交。

后勤服务、接送学生、教职工出行则集中使用东侧辅助出入口。

单体建筑设计

科技楼位于学校南北轴线的中心,主广场北侧,共9层,包括实验室、专用教室、图书馆及行政办公等。其中图书馆共3层,设置于底部东侧,包括藏书室、学生阅览、教室阅览及电子阅览等功能区域。

行政办公设置在科技楼顶部三层,包括普通办公室及大小会议室等。

其他楼层设置实验室、准备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通用技术实验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及科技活动室等。

教学楼共五层,呈U型布置,南北两侧为标准教室,中部为各科教师办公室及合班教室。

报告厅位于教学区东南角,可容纳1000人。设有贵宾休息厅,具有学术演讲、会议等功能。设置独立交通。部分设施参照小型的舞台进行设计,配套设计有小型的化妆间等,可供校内的文艺演出使用。

体育活动室为1层,具备篮球、排球、手球、体操教学和比赛要求,设有简易活动看台。

室外运动场地共有2个400米标准跑道,1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2个网球场,学生宿舍区内设有6个羽毛球场。其中主运动场中足球场地为人工草皮,并按照常规在跑道内外两侧可布置诸如铅球、跳高、跳远等田赛场地,并设有主席台及看台。

生活区主要由学生宿舍、教职工公寓和食堂、浴室构成。

学生宿舍共9栋,均为5层,可容纳9000名学生住宿,宿舍单元为8人间,带有阳台,每层设有公用盥洗室及卫生间。

教职工公寓为1栋3单元建筑,共5层30户,每户50平方米,两室一厅一卫设计,可供2名教职工居住。

篇2

关键词:小学校园景观;图底关系;平面;立面;空间

小学校园景观看似普通,但在学生的世界,含有内在的童趣。好的景观可以愉悦地伴随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小学校园景观图底规划理论中,我们可以用图与底的关系分析学校景观的美,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判断。由于人们对图形所展示的信息反馈更为积极。作为“底”(背景),主要衬托出“图”(图形)这一封闭形状,则是通过大脑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识别。图与底的关系是反映校园景观中的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利用人们的视知觉能力对图形感知。校园景观,由视知觉感知的图和底,空间形态的结构关系,能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设计的美。针对我国城市小学校园景观的特殊性及场地的局限性、规划条件的限制等多方面的因素,小学校园景观关于图底规划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更深刻、具体的研究。图与底的关系不仅能为小学校园人性场所营建增添美,也使小学校园环境的生态建设、功能布局和环境营建等方面更为完善。基于图与底的关系,合理营造人性场所,确保更好的小学校园景观。在校园景观规划中,即“图底规划”,从微观的视角切入,以建立人性场所为支撑。学校的教育更侧重个人素质的培养,重视校园景观空间的建设,为场所精神塑造理想的土壤。人们对建筑实体与校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图与底的思考,景观要素与其周围的环境及其所含有的色彩图案等也需要进行主观与客观的搭配,用符号形式美化人们活动场所。

一、平面上的图与底

校园景观从校园基址的平面上分析,当校园建筑物作为“底”的背景时,校园内的景观就是“图”。图作为景观元素的构成部分,是封闭性的。我们调研发现,校园的景观与其校园的建设用地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例如,从北湖小学和武汉市人民小学的校园总平面看,校园内建筑围合的空间为图,建筑被视为底。反之,校园景观及其周围环境就被作为底。当然,建筑也有其自身的装饰,图底的转换也与其自身的细部设计有联系。从平面的功能布局、植物搭配等,将校区景观内部的景观斑块和校园景观中生态路径进行拓扑分析,把景观斑块抽象为节点,把生态路径抽象为连线,系统分析节点与连线之间的拓扑关系,用于构建其生态校园路径的设计与景观搭配的和谐性。地面铺装也是校园景观细节设计的构成元素之一。用特色铺装图案对校园地面进行装饰,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大兴第一实验小学,活动区域中一些游乐空间,是用图案形式绘制在地面上,划定出学生游乐空间。

二、立面上的图与底

景观元素的构成是由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共同存在的。当我们在进行设计时,为了优化校园景观,就应该对构成景观的建构筑物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装饰。以回民小学的建筑外立面为例,该学校对其墙面进行了垂直绿化。绿色植被与墙体自身的色彩对比鲜明,如果进行图形的抽象,我们可以获取优美的图案。以建筑立面为背景,附着在建筑表面绿色植被有规律地装饰其上,图案美观。例如,很多小学校园建筑外立面色彩单一,可以借鉴回民小学的建筑装饰,对其外立面简单地垂直绿化,改善单调、乏味的表皮,使立面内容更丰富,提升校园景观的绿意与蕴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为校园景观建筑外立面增色。校园景观设计的形式构成不都是程式化的、一成不变的。利用一些盆栽植物对小学校园室内外景观进行装饰。也可通过对墙体进行再设计,借用学生的艺术创作作品,特色涂鸦板报等形成校园景观独特氛围,如室内文化墙,或者是空间界面装饰等。盆栽植物中,借用花卉对校园景观进行装饰,给人以欢快、热烈的气氛。我们把经改良的墙面,为校园景观增加文化内涵,体现校园的素质教育特色,同时摆脱校园景观设施的限制,合理利用景观元素丰富校园。如振兴路小学在校园内设计了文化墙,但是三个立体的构筑物确实为学生谋福利。如果在很有限的校园面积内,仅仅看到墙面部分是单调的、空洞的,通过主观性的设计使墙体的内容更多元。像回民小学有展示空间,利用建筑立面设计的文化墙及橱窗展示出学生的成果——剪纸图案。一方面体现了校园景观文化,另一方面是对墙体有效的利用,丰富了建筑内部立面效果。

三、空间中的图与底

图与底的层次变化,校园景观达到在有限的空间内较佳效果,就要增加使用多种途径来强化景观的进深感。巧用空间的关联性创造景观的层次感最为常见,为景观的深远感增添特色。校园的有限利用空间使建构筑物(即为“底”)营造,而该空间中植被、山石、水体等构成景观的元素作为“图”,校园景观空间富有层次性、趣味性。这里的“图”并不是单一的,通过对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结合,营造高低错落的空间层次,加上对同一季节不同色相的植被进行合理组织,“图”又有其内在的内容,即把色彩鲜艳的植被为“图”,颜色单一、同一色系的绿色作为“底”。建筑物的六个面围合成空间。“空”为使用,把“空”的空间作为“底”,其内置入一些供学生实用的家居,即为“图”。前进二路小学校园对室内景观设计运用了色彩艳丽的室内家具设施,符合小学生的色彩感受。装饰性的室内家具设施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学校校园的边界部分是用实体墙与外界隔离,对墙体及其周围环境装饰,使其优化。如某一小学校园白色的边界墙面装饰了彩色墙绘,墙体边界留有花池,种植球状的常绿灌木与墙体之间进行了分割,使人们好奇绘画时,保持一定的距离美。这样,搭建了空间层次变化,既使单调的墙面软化,也使校园增加绿意。综上,正是基于“图底规划”模式,以微观视角,认知图与底的关系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构建校园的“积极空间”,活跃校园氛围,符合学生活动,获得诗意的校园景观环境。为校园均衡发展,使校园景观更具有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每个校园有其独特的地方,但不都是完美无瑕。校园景观需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潘京.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D].长安大学,2008.

[2]朱丽敏.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图底关系浅析[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0,(11):76-78

篇3

关键词:规划,生态,人性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教育事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校园规划设计需从校园所处环境、地理条件、文化背景等多个角度分析,利用先进的建筑技术、景观设计方法、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坚持整体规划,以人为本,个性化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体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创建一个具有情趣化、生活化、网络信息化、节能、低耗、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个性化现代中学校园。

1 总体布置

某学校占地面积6.4公顷,原有的路网和交通状况限制的学校用地的规模和布局,用地狭小成为了校园规划的首要难题。该地址呈“一”字型长边有明显高差。校园总建筑面积54372平方米,经过对用地周围环境、现状、交通的分析,以该地区的远期总体规划为依据,兼顾该地区发展的现状、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多方案的分析比较,确定校园总体规划,学校主入口沿职工大街设置,次入口设置在规划路上。结合用地形状和功能构成,采用整体集中式布局手法,同时又适当的分散有机联系。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利用建筑的功能分区和地形变化,形成院落和形体的变化,有机的形成多个不同主题的室外活动交往空间,为学生创建了舒适,积极、活跃的场所。主入口与综合教学楼前广场结合,以校区最高点为底景,进入主入口后正中为综合教学楼,左侧为生活区,右侧为教学区,流线分明,体育馆和运动场巧妙结合,利用主教学楼与东侧的高差自然分隔生活区和教学区,巧妙利用地形营造变化富有情趣的空间效果,近年来学校功能不断完善,建筑面积不段增大,建筑体形过于庞大和分散,而本工程整体集中式布局方式,缩短了各个使用功能间的沟通距离,简化了管理区域,同时为学生提供良好便捷的建筑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理念,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节约土地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

2 空间系列与环境

在建筑空间组织上,营造出体现学校严谨,积极特性的空间序列和流动的外部环境,依据校园现有空间形态特点,以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筑单体以一种“契合”的姿态融入基地。平面形状尽量与地形吻合,尽可能少的改变原有地形环境,减少土方量从而节约造价。

综合教学楼是校内的最高景点,特殊的地形与圆弧的穿插构成错落的空间形体,是校园的视觉中心。办公区与教学区相接处22米宽的架空通道,是校前广场与后院自然沟通,同时也便于大量人流的集散,实现了功能、流线、构成上的统一,同时综合教学楼各个分支形体间,综合教学楼和生活区,运动区之间,形成不同的各具特色的连续的学习、交往和活动的空间,在这些小环境的设计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优雅的建筑环境、别致的宜人尺度的小品处理,对学生起到了文化与美感的潜移默化。

3 单体和功能分区

综合教学楼:是校园主体建筑,由教学、试验区和综合区组成,试验区位于两大教学单元中间,便于学生使用,也减少相互间的干扰,实现功能、流线、构成上的统一。为了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将综合区的报告厅、图书馆、餐厅和阶梯教室分区相对独立,且各有独立的门厅出口,便于对外开放使用。学生餐厅分两层设置,利用报告厅台阶凸起部分的空间设置独立的教师餐厅,各类餐厅集中设置厨房操作间,厨房操作间及设备附属用房设在负二层,充分利用室外坡地台阶下的空间。

体育中心对外开放,设有游泳池,篮球场地,曲棍球练习馆,与能容纳2000人的坐席,标准400米橡胶跑道,和室外的网球、篮球、排球场地的运动场看台及场地形成运动区。学生宿舍同时容纳住宿900人,并设有服务房间。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为周围社区服务,与社会大环境共生共进。建筑与环境和平相处,顺应环境,利用环境,保护环境,创造环境的建筑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4 建筑造型和细部处理

在建筑风格和形体上采用板块构成的手法,高低错落,简洁大方,结合立面线脚细部刻画,并通过墙面细部凹凸和面砖铺法的变化采用校园建筑的统一装饰母题贯穿于整个校园建筑色彩以明快而稳重的浅豆沙色面砖为主基调,局部配白色面涂料点缀,造型亲切、活泼,色彩庄重具有教育建筑的风格特色。

教学区尽端三个圆弧墙面作为空间绿化墙,绿化墙与大面积的绿色草坪运动场相呼应更显其空间绿化的魅力,特殊的环境特征决定了该建筑别具一格的建筑功能形态与空间形态。

统一协调的建筑群落,相互渗透变化的建筑空间,错落有致的建筑轮廓,精巧别致的细部处理,使学校特有的文化气质和质朴、严谨、积极的时代特征跃然显现。方与圆几何元素的穿插运用,虚与实、垂直与水平线条的对比,综合教学楼顶部造型的处理,无不给每一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学生以美的感受。

5 校园生态景观环境设计

规划尽量减少建筑占地,增加绿化用地,利用现状地形,营造人性化空间,体现以人为本的景观思想。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在校园四周的围墙内高树和矮树互相配合,将校园与喧闹的城市分隔开,在校园内部为减少空间的压迫感多以小成片的花草树木为主。创造优美,宁静的生态空间,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6 交通构成分析

功能分区是组成建筑的躯体,交通流线是血脉。让建筑形成有机的整体,需要通达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学生活动轨迹为出发点,兼顾学校的管理模式,组织人流交通,同时与城市道路有机结合。进入校园人车分流,考虑优先步行的原则,同时各种室外空间也起到人流集散的作用,结合校园内部路网,为学生便捷的到达每个角落提供最佳的路线,符合人性化思想。校园教学区内应以步行者为主。条块状的建筑和整齐的道路网分割着校园空间。校园要求建筑物之间能联络方便、尽量通畅、便捷。为此,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多采用集中式的布局,建筑群体也多以成团的方式组合,尽量减少楼间的距离。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之间,也尽量打通分割界限,室内外设有连廊和通道,使建筑群体在整体上能联络通畅,达到提高和保证交通、传递、沟通。

7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传统教学体制和模式的研究探讨,教育的内涵由传统的侧重知识教学,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转化。带来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软环境的调整和改变,预示中学校园规划的革命和创新。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的日益关注,生态、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贯穿其中,把环境、经济、社会三个要素有机的整合到一个体系中。在某学校设计中强调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校园空间组织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生动舒适的交往空间。建设数字化、生态化校园,追求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高度统一,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氛围。营造多层次的有机生态环境,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校园。

本学校的总体规划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兼顾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的校园环境。符合新时期高中教育的需要,必将持续的散发出无限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 徐捷.现代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初探——以平阳县鳌江中学创作实践为例[J].浙江建筑,2009,26(10).

[2] 刘志杰.当代中学校园建筑的规划和设计[J].天津大学,2007.

篇4

关键字: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生态;自然;绿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校园景观设计概述

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在世界上备受瞩目,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化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城市地域不断拓展,但与城市繁荣同时出现的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空气质量下降、热岛效应等,都使得人居矛盾愈发尖锐。面对由钢筋与混凝土造就的冷冰冰的城市,人们渴求接近与回归自然,也更为关注与景观生态相关的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校园在进行建设时出于生态保护的目的,颇为重视景观建设,并将其作为校园景观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

(一)校园规划设计的特点

校园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它不仅仅是学生上课学习的地点,还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知识修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应是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它既具有和谐美观的视觉环境,也可以让身处其中的学生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这有助于端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与天赋得到科学全面的发展。根据校园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不同区域,每个区域有其具体功能,各司其职,将功能发挥到最大化,为学校师生营造出最佳的校园环境。

(二)景观型校园的特点

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建筑物以及道路、绿化等进行规划,营造出能体现出最佳生态环境的绿色校园,使其更适合师生学习与工作的需求。概括而言,景观型校园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1.校园各区域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且每个区域分工明确,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2.校园交通系统设置人性化,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则,对人行道与车行道进行明确区分。

3.建筑物所用材料选用节能环保型,对人体健康无危害。

4.绿化系统自身具备可调节可循环性,植物多样化,根据其季节特点进行种植,使校园绿化四季常青。选取植物时同时兼顾对人体健康的考量。

5.生活娱乐设施完善,满足师生学习工作之余的生活休闲需要。

6.利用景观设置,使校园的采光与通风得到改善与加强。

7.采用严格的环境管理方法,对校园内空气质量、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等合理控制、科学处理,让校园的生态环境和谐优美。

二、校园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对校园景观的规划布局,美化校园环境,装饰建筑空间,以此创建有益师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型校园。

(二)规划设计原则

1.视觉享受与生态平衡兼顾的原则。合理种植有益于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植物,净化空气,有益于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

2.充分发扬景观设计优点的原则。在一些区域适当添加一些颇具设计感的小品,使校园绿化具有文化韵味;植物选取上以常青树为主,四季花卉为辅,树木栽种时注意其疏密及高低错落,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可净化校园,营造出安静简洁而又不失优雅的景观格调。

3.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景观设计理论的指引,尽量增加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令绿化层次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绿化层次丰富、避免过于平面的原则。将建筑物中的露天平台设置为空中花园,在做好平面绿化的同时进行立体绿化景观的布置。

5.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个性化生态景观设计的同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空间规划上根据不同需求与功能进行相应安排,在选择建筑材料与空间设施时考虑到人们贴近自然的需求。根据人的审美习惯,赋予自然景物以文化内蕴。绿化配置上选取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植物。

(三)规划理念

通过更强调可持续理念的景观设计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适合师生工作学习的生态环境,根据这一功能,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理念可概括为:环境效益上追求大生态;绿化布置上追求大绿化;艺术构思上追求大景观。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只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大学不仅提供用于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必须提供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启发智力的场所。”[ 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工程与建设,2009.4]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教育逐渐由重“应试”转向为重“素质”,大学的职责定位也转变为综合教育治学场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展示平台。

三、校园景观设计的考量因素

(一)气候

所谓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日照时间,日照强度”[ 冯玉婷:试论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商情,2009.30]。它是动植物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规划

对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可以考察出不同设计形式之间的对比。在校园的中心教学区域,景观应采用相对更实用且具备纪念意义的设计形式,在学生宿舍区域,则应营造出安全舒适的社区环境,体育场按照不同运动形式的区别设置不同的场地区块,停车区域根据车辆区别进行划分。

(三)环境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是校园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于校园绿化而言,草坪与树木都是极其重要的,需大面积使用。因此,不应单一化进行栽种,而应尽量使其多样化,避免单调。

(四)校园的面积、布局与周边环境比例

校园的布局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校园景观是有形而非抽象的,校园所占用面积的大小以及各个区块的布局安排,包括校园周边环境,都是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加以考量的要素。

(五)风格

对于校园景观而言,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局部加以考察,风格都不是单一化的。每个校园区域的功能不同,也会配备不同的景观设计,因而也会存有多样化的风格特质。

(六)植被

植物的选取与培植必须考量到气候的因素,不同的植物有着各不相同的外观与特质,需对其生长特性进行研究与把握,结合设计理念与需求,营造出更符合实际的视觉效果。在校园植物中占主要比例的树与草,应发挥出视觉与生态的双重功效。树木不仅可以令人心境平和得到放松,还能在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中成为校园中指引道路的路标,较为密集的树木可以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阻隔噪音,净化空气。树木还能使建筑的结构性得到增强。不管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景观设计,都将树木作为重要植被加以运用。

校园环境的整体要求是严格和统一的,它追求一种富有意义而又不失理性的风格,作为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宁静空间,校园的设计目的应是创建一个令学生可以在其中安心学习、思考、交流的场所。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本主义原则不仅意味着教育上应打破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以人为本,还代表着校园的规划设计应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成长场所为目的,在生态优化原则的指导下,建设和谐美好的宁静校园,在喧嚣的城市中开辟一块净土,使学生能在其中收获知识,提高个人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 邹霆等: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校园景观格局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2.2. [2] 吴军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02.

[3] 陈岳堂:生态校园设计初探――以湖南农业大学校园建设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4] 周妍:浅论大学校园景观规划[J].工程与建设,2009.04

[5] 冯玉婷:试论影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J].商情,2009.30.

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节能设计;采光设计;分析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全球均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节能低碳理念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当代建筑艺术设计中,灵活的运用建筑环境的自然光实施采光设计,这属于评价一座建筑设计好坏的直接指标和标准。由于建筑能耗中照明能耗占据着一大部分,所以,建筑节能设计需把采光节能设计当作基本因素进行研究,科学合理地运用天然采光,处理热工节能与采光节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升节能设计中的采光设计艺术。现针对节能采光设计所需考究的因素进行分析,阐述进行节能采光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1.考究节能采光设计中设计的影响因素

1.1提升天然采光效果

建筑中节能采光的设计需充分考究到天然采光的问题,不能仅依靠人工光源进行照明,人在长时间的人工照明环境下,视力会逐渐下降,容易产生头晕的现象。而自然光具有两个大方面的优点:(1)自然光于不同的气候、季节、时间和环境,经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对建筑室内照明起到良好的作用,自然光的舒适度永远比人工光源高。其不但能促使漆黑、昏暗的室内变得明亮,还能提升室内环境的空间感,以及创造更多的艺术氛围,营造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室内环境。(2)合理地运用天然光源能达到低碳节能的目的,降低电能的损耗。根据调查发现,照明消耗占整个建筑消耗中三分之一左右,而大自然中的光则属于取之不完,用之不尽的,其和人工光源相比较更加节能、安全、无污染。建筑设计只有最大限度地提升节能采光设计,也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照明消耗,实现低碳节能的目的。科学合理的运用太阳光资源,不仅仅属于一座城市设计的规划问题,而是整个国家乃至社会的问题,因此,建筑设计师需针对天窗、侧窗、中庭等采光实施有效地运用,对采光口实施科学的规划设计,例如:采光口的朝向、位置、玻璃的折射度、颜色、反射度[1]。

1.2合理地分析热和光之间的矛盾

阳光辐射属于建筑项目设计中热与光的直接影响因素,所以,在建筑节能设计中针对太阳能辐射的运用需进行科学合理地计算,良好地解决太阳能辐射在设计和分区标准之间的问题。中国光气候分区图根据我国气候条件的因素,把国家的建筑设计分类为五个光气候区,方便建筑设计师在不同的区域更好地利用天然采光设计。于热能设计方面,建筑热工设计分布图根据不同地区的热能分布,把国家分类为五个热工分区,热工分区的重要标准为温度,而光气候的分区标准为照度。同一区域经常会出现不同的热工区和光气候区,同时建筑针对节能采光设计的需求则也不相同。所以,建筑项目设计为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采光设计,则需合理地处理热与光之间的设计难题,以设定健全的物理环境参数与光气候区分标准。

1.3按照具体情况实施节能采光设计

由于我国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以及北温带,不同区域环境出现不同的光照条件,导致了每一个区域的建筑群都呈现不同的特征。采光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主要范畴,其设计要点需按照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光照因素、建筑状况而进行,建筑只有寻找到合适的朝向规划,才能更好地管理大自然中的热、光之间的问题。因我国主要领地处于北半球,南向布局能保障冬季日照量最多,夏季的太阳辐射则最少,所以,“坐北朝南”这句俗话一直是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方向定理[2]。同时,我国大部分城市处于沿海地区,海岸线较长,大部分地区长时间受到东南风的影响,坐北朝南能较好地确保夏季通风的需求。此外,建筑过程中为节省采光耗能,可将南向墙面设计为镜面材料以便于光线的进来,该能从根本上提升北面房的光照问题。为延伸建筑室内日照时间,还需考究植被对光照的影响,绿色植被能缓解热环境带来的难题。

2.节能采光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措施

建筑过程中节能采光设计的主要方法需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探究,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出发,选择合适的建筑原材料,有效地进行综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采光设计的节能。文章将由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下:

2.1加强优化建筑工程形象

节能采光设计方案的进行需综合建筑项目的形象设计,促使采光设计在原来的根基上进一步得到完善和优化,最终实现建筑工程效益的最大化。现阶段的建筑室内耗能主要体现在太阳对建筑表面的直射光和辐射热,进而提升室内的光线条件和热环境的耗能,所以,优化建筑工程形象属于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具体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创新室内窗底设计的方式。倘若开窗面积设计得较大,即窗地的构成比例则越大,更加方便于室内的采光。倘若根据采光的平衡和均匀着手,即更加倾向天窗,而按照热量和辐射的角度思考,屋顶属于接受热量最高的位置,所以,天窗有时候并不属于最佳的设计方法。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地域以及气候环境中,建筑表面的开窗设计需综合实际情况实施考虑,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的形象和优化[3]。

2.2统筹规划设计节能采光

建筑实施节能采光的主要目标为,符合人们对房屋建筑设计的基本需求,不论为通风、采光、消防、舒适等方面,建筑设计均需满足该些基本需求,同时还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资源,防止自然光的浪费和重复使用。建筑设计师于设计图纸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当地的日照情况、气候情况以及整个工程的特点,根据整个建筑项目的性质决定全部的节能采光设计,完善整个节能采光布局[4]。通常情况下,日照间距较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日光照进室内中即不可进行准确的计算,该由于室外环境较多。例如:绿色植被一般属于建筑遮阳的重要原因。所以,针对建筑工程中的采光设计,需进行整体性的规划和布局,才能保障节能采光设计方案的有序进行。

2.3合理地设计遮阳和反光

建筑设计师于提升室内采光照度设计时,可在窗顶部放置水光板,把大自然中的阳光反射至建筑室内,而夏季能经过相同的方法进行遮阳,防止阳光出现直射的局面。于整个节能采光设计中,建筑师需把遮阳和反光合理综合起来,促使在有效的基础上提升光线的亮度,降低光线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才能从最根本上实现采光设计的节能[5]。

2.4材料的筛选与采光口的设计

于采光口原材料的筛选过程中,建筑设计师需耐心、仔细和严谨地进行考究,建筑工程总耗中门窗一般占据一半的能耗,而其作为节能措施中的中心内容,设计人员需根据原材料的特性选择适合的材料建设。门窗玻璃材料应以传热量少和透光量多为基准,而北方地区则需采取中空三层或者中空双层玻璃;南部地区则需以少辐射玻璃为主。此外,针对采光口的设计需综合采光口遮阳、通风、采光的特质,提升构架原材料的气密性和稳定性,经过有效地方法评估采光照度的节电量、冬季的失热量、夏季得热量,进而明确采光口的分布位置。

参考文献:

[1]范晓东.论建筑设计中整体采光节能设计的思路[J].门窗,2013(07):226.229.

[2]余茹,卫红.现代节能建筑立面设计要素分析[J].河南科技,2011(11):84-85.

[3]张滨,李桂文,赵建平.基于采光能效概念的住宅采光窗口设计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0,21(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