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规划策略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区规划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区规划策略

篇1

【关键词】碳中和;生态绿地;产业

1何谓“碳中和”与“碳中和产业园”

1.1何谓“碳中和”

2020年,中国承诺将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1]。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碳中和也给出一些结论,邓旭[2]表示“将全球的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即在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吸收的汇之间达到平衡,谓之中和”;刘磊[3]明确说碳中和的实质是应对和解决工业化过渡排放的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其核心是关注产业园区的“节碳”和“耗碳”的中和;陈秋平[4]根据以上学者的观点,总结出实现碳中和的方向:①力争减低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②对产业园区无法减低的碳排放量,通过研发建筑新技术等科学手段进行排除。

1.2碳中和产业园

在“碳中和”愿景下,建设“碳中和”产业园区将会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设计师要统筹考虑从规划阶段为园区整体设计实现“碳中和”,同时兼顾绿色生态与和谐发展的规划理念。从设计阶段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发展光伏发电、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本文所指碳中和产业园区是在继承传统产业园布局规整、功能复合、空间灵活、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基础上,园区企业或者个人在一定时间段控制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节碳”和“耗碳”的中和,达到相对的“零排放”。

2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的提出

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作为物质上的空间场所,承载着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如何在不影响产业园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成为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将引领未来园区建设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碳中和产业园应遵循四个主要策略(见图1)。①产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方面,强调“围”合式的方式,土地利用科学规划,综合考虑交通、服务、生产、居住和边界等要素,提倡资源共享,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的碳中和产业园。②产业园区的交通体系方面,以“自成网格、人车分流、相互协调”为基本理念,设计适宜步行和人行的街巷空间强化绿色步行系统,完善机动车行车路径,在步行可达范围内设置高品质公共生态空间,打造有趣、有留的步行系统。③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方面,提升绿地中乔木的比例,获取最大固碳效益;选择本地植物,降低绿地维护碳排放量;鼓励采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措施,丰富绿植形式,提升场地绿植的固碳效益;降低场地热岛强度,利用水系优化场地空间布局,形成有效的通风廊道,改善通风效果,降低建筑空调能耗。④产业园的建筑新技术方面,加强建筑技术的创新研究,如装配式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等,着手提升绿色建筑的标准,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3碳中和目标下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的应用

本项目用地西邻芜湖高铁站,东侧与神山公园相望,为城市的门户所在,基地毗邻城市主干道弋江北路以及三条站前路,西侧与轨道2号线及高铁站地下通道相连,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见图2)。总用地面积约241亩,拟打造以视觉科技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园区,以前沿科技引领行业发展,为芜湖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新高地和互联网科技枢纽。

3.1总图布局

整体规划采用围合式布局(见图3),设置南北两侧为生活和办公两个庭院,将集中公共绿地采用建筑组团串联起来。建筑呈院落式布局,多层建筑布置在基地西侧,与芜湖站广场形成开阔空间,扩大视线范围;高层建筑布置在弋江北路,六栋高层办公建筑形成序列而不统一的形态,以便科学留白增绿,保证城市有序发展。沿中央主轴线规划公共服务核心区,连接高铁站广场,将这个“公共服务区域”设计成人员活动量最大的绿色出行区域,通过低碳式出行满足园区多路径交通方式。同时,通过对建筑群朝向的精心布置,园区取得了良好的被动节能效果,能有效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节省园区能耗。

3.2交通体系

以TOD发展模式为导向,芜湖产业园致力于推动交通系统与土地开发协调发展,打造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多模式的慢行系统,以高铁站为重点的智能交通系统,与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站点形成无缝衔接,满足园区市民的交通出行(见图4)。同时结合神山公园和赭山公园的生态绿地,系统配置休闲健康设施、公共设施、景观节点等,展现出绿色慢行的休闲生态系统,为周边市民呈现更加绿色舒适的休闲慢道空间场所。

3.3生态绿地

生态绿地是芜湖产业园碳中和建设中重要的生态空间和碳汇空间,它对加强城市通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的作用,还能多方面提升产业园的碳汇能力和生态价值功能。芜湖产业园以公共生活区、科研办公区和公共服务区三者为“版块”(见图5);以中央绿轴为“廊道”;以北侧生活庭院、南侧办公庭院、中央下沉庭院和园区口袋公园为“基质”,联合神山公园和赭山公园,建立多源公园绿地体系,呈集合而又分散的形式,依托这一生态碳汇网络,形成绿核、绿廊和园区口袋公园三级体系,全面提高园区高质量公共空间品质,优化景观系统的生态效益。

3.4建筑技术

产业园区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必然离不开“绿色建筑+新型技术体系及产品”,本文重点探讨一下光伏玻璃在产业园区中的运用。光伏玻璃运用在建筑立面上具有美观、透光、节能发电的优点,同时后期运营比其他能源更具优势。芜湖产业园公共核心区域的建筑屋顶空间(见图6)受太阳辐射的外表面安装光伏玻璃共2.5万m2,通过这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形式,公共核心服务区域每平方米能够提供50W~60W的电量。根据《中国各地区全年太阳日照时间表》中安徽省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h~2200h,运用太阳能薄膜发电系统,每年能发电286万kW·h,占本园区全年耗电量的10%。这种玻璃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规模园区发展光电的时间、空间资源不足问题。

4结语

篇2

关键词: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3-0039-07

职业生涯管理是由组织主导、个体参与、共同实施的,针对职业决策的匹配、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策略的实施、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Pazy(1988)将职业生涯管理分为3类,即职业生涯开发政策、促进员工进行发展的活动和为员工提供职位空缺信息。Ivancevich和Glueck(1989)将职业生涯管理分为6大类:职业咨询、职业路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培训及特殊团队。Pemberton(1994)认为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应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重视培训和发展、为员工提供工作流动的机会、提供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员工较大的职业流动选择度、公平的职业生涯管理。龙立荣(2002)提出我国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主要体现在4个维度:晋升公平、注重培训、职业自我认识和提供职业信息。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组织主导与个体参与作用更为显著,其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内容及构成因素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IT产业与知识型员工特点提出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组成结构,通过对30家IT企业的366名知识型员工的问卷调查验证了研究假设。

一、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分析

在以往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研究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生涯管理策略进行了维度划分。由于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特点,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既有一般职业生涯管理的共同点,也有自身的特点,其管理策略的构成要素有一定典型性。

(一)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

由于IT产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发展周期短、知识技术更新快、转移成本较高、组织结构蜕变、人才消耗率高、并购合作趋势明显等特点,同时,IT产业知识型员工具有职业生涯弹性可变、职业锚典型稳定、职业周期循环重复、突出内职业生涯发展、重视工作一生活平衡等特点,IT企业的组织因素与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因素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显著,两者之间是否匹配对于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而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作为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定成为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本研究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分为3个维度,即职业匹配策略集,主要包括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主要包括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主要包括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其中,职业匹配策略集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其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组织、个体与职位之间的匹配。只有个体与组织的理念相容、目标一致、需求互补,同时使个体与职位间做到职得其人、人适其职,才能在组织与个体之间建立相对稳定、可靠的心理契约,才能使职业生涯管理成为组织与个体实现双赢的手段;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其作用是使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与个体的职业发展计划、目标有机结合。只有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相互协调、互相促进,才能确保组织根据发展战略制订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措施,也才能使个体的职业发展计划在组织内得以实现;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核心,其作用是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赢。只有职业生涯管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与执行,才能使组织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实现吸引、保留、激励所需人力资源的目的,也才能使个体的职业发展在组织内得以实现。

与传统产业一般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有所不同的是,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在各类信息的提供与反馈策略中,增加了“提供IT企业联盟间相关职位信息”策略;在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策略中,增加了“支持IT企业内部创业、转行安置计划”等策略。在工作一生活平衡策略中,增加了“弹性工作制、目标管理制”等策略。这些都是由IT产业的产业集群效应、并购合作趋势、组织结构蜕变、人才消耗率高等特点以及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弹性与可变性、职业锚典型稳定、职业周期循环重复等特点共同决定的。

(二)研究假设

根据前文分析,本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1: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一阶结构包括6个因子,其分别是: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

假设2: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二阶结构包括3个因子,其分别是:职业匹配策略集由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由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策略、信息与反馈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由信息与反馈策略、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策略、教育与培训策略、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策略组成。

二、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分预试与正式施测两个步骤,对厦门、深圳、北京、上海、福州、杭州、西安、大连等地30家IT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实施问卷调查(由于采取电邮转发方式,无法确认具体发放人数),共回收366份,其中有效333份。在此基础上使用SPSS 10.0与AMOS 5.0统计软件对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二阶因子分析。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问卷主要用于分析IT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构成维度以及实施情况。在设计中,笔者首先回顾了Pazy(1988),Ivaneevich和Glueck(1989),Herriot,Gibbons和Pemberton(1994),Crabtree(1999),Baruch和Peioerl(2000),龙立荣、方俐洛和凌文辁(2002)等学者对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维度研究时所设计的量表。继而发现上述研究对于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划分维度大都基于职业生涯管理实践方法层面,仅有Pazy与Baruch~1]Peiped从管理职能角度对职业生涯管理策略进行归类。

本研究根据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首先从职业生涯管理实践方法层面进行归类,提出六类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因子,分别是招聘

与录用的匹配、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等策略因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职业生涯管理职能角度出发,将六类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因子进行二次归类为3大类职业生涯管理因子,其分别是职业匹配策略因子(包含招聘与录用的匹配)、职业发展规划策略因子(包含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职业发展辅助策略因子(包含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此,在IT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策略的题项设计中按照3大类、6种因子细分、编制。在这里,笔者主要参考了Williamson(1983,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8)、Pazy(1988,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龙立荣(2002,量表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5)等设计的职业生涯管理量表,设计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初始量表,共44道题项。尔后,笔者分别与3家属于通信、互联网、软件行业的IT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就初始量表进行深入探讨,删除、合并了12道题项。在此基础上,请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的3位管理学、经济学博士对修改后的量表基于信度与效度作了进一步修正,最终得到含35道题项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预测量表。问卷采用第二人称,以被试的客观感受作为衡量指标,使用“请您根据贵单位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实施情况的客观感受勾选对应选项”作为导语。问卷采用李克特式量表(IAkert-type Scale)5点计分法,以“很好”到“没有”(分别对应5分~1分)表示。

(二)预试与修正

为提高问卷调查的信度与效度,笔者邀请了厦门大学管理学院38位在职MBA(均为IT企业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其中基层人员9名,中层人员2口名,高层人员9名)以及厦门市2家IT企业(1家软件企业,1家通信企业)67名员工(一线技术人员37名,具有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30名)对初始问卷实施预试。测试中除要求被试如实、认真填写外,还请被试对疑问之处进行标注并在意见栏中提出修改意见。整个预试共发放问卷105份,回收问卷105份,合格样本105份。

通过预试,笔者发现整体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Cronbachα为0.68),但仍有改进空间。通过对修改意见分析归类,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个别描述用语较专业,不易理解;二是个别职业发展措施与企业实际情况有出入;三是个别题项的内容表述上有重复;四是个别题项的表述上易导致歧意;五是绝大多数知识型员工认为纸笔式的问卷调查耗时、费力,不符合当前IT企业管理的“e化”趋势,建议改用电子问卷形式。据此,笔者又对问卷题项进行增减、修正并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共含31道题项。

(三)正式施测

本研究以厦门、深圳、北京、上海、福州、杭州、西安、大连等地的30家IT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见表1),同时又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进行沟通,获得了支持。其中电子设备或硬件制造业6家、软件业7家、互联网业8家、通信业4家、信息服务业5家。统一使用电子问卷形式(采用文档保护技术,防止误改题项,造成废卷),以电子邮件发送给被调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由其按照要求统一发放。问卷中预留了笔者的电子邮箱地址,被试完成后可直接发回,避免了对问卷中敏感问题的回避,提高了回收效率。最终,共回收366份调查问卷,剔除10%以上题项未选(11份)、问卷结果雷同(10份)、题项作答简单集中(尤其是连续20题以上选择同一选项者,12份)等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33份。

(四)信度与效度分析

在信度分析方面,采用内容一致性信度评估;效度分析方面,采取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相结合的检验方法。由于在问卷设计时,参考了大量相关研究文献并由多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核,具备一定的内容效度。检验主要针对内容一致性信度与结构效度进行。

信度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分半信度如表3所示。

从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来看,Cronbach α系数为0.9028,分半信度为0.8833,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说明问卷信度非常好,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关于结构效度将结合因素分析检验进行。

(五)探索性因素分析

将333份有效样本中的167个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符合样本数一般不低于测量题项5倍的统计分析要求并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因素分析。首先,对样本进行KMO值与Bartlett's球形检验分析,其中KMO值为0.892(大于0.80),Bartlett's球形检验的X2为38069.513(自由度为465,显著水平0.01),这说明样本适合做因素分析。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样本特征值大于1的题项提取公共因素。最后,采用正交旋转处理并对所得的公共因素根据理论分析进行辨认与命名。为确保题项区分度,在提取公共因素过程中,仅保留因素负荷量在0.5以上的题项,去除同时在不同公共因素上负荷差异过小的题项。

第一轮公共因素的析出结果包括五个因子,与前文分析的六因子假设有所出入。分析发现前文假设的信息与反馈因子已不存在,其对应的各题项分散到了假设的教育与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以及职业认知与自我定位等因子中。同时,弹性工作时间也由原设计的工作一生活平衡因子转移到教育与培训因子中。针对上述结果与原假设的出入,进一步分析是否存在意义重叠或一题多解(一道题项在不同公共因子上的负荷均较高)的情况。结果发现“帮助员工分析发展瓶颈原因”与“向处于发展瓶颈员工提供转向其他行业发展的建议”以及“鼓励学历再教育”与“为学习或深造提供条件”两组题项存在内部高度相关性。根据问卷设计的简约原则,去除“帮助员工分析发展瓶颈原因”与“鼓励学历再教育”两道题项并对剩余的29道题项进行第二轮公共因素提取分析。结果如表4、表5所示。

从提取结果看,共得5个公共因素,其中因素1包含9道题项,因素2包含7道题项,因素3包含6道题项,因素4包含4道题项,因素5包含3道题项。按各公共因素包含题项的含义分别命名,因素1为教育与培训因子,因素2为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因素3为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因素4为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因素5为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对照前文分析,除原假设的信息与反馈因子消失,其所含题项除分别进入教育与培训因子以及职业认知与自我定位因子外,其余题项均与原假设吻合且所有题项在所属因素的负荷量均达到0.5以上。从变异量解释结果看,5个因素的变异解释量分别达到22.46%、20.62%、16.22%、12.58%和10.73%,总变异

解释量高达82.61%,符合因素分析要求。此外,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也表明,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类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符合研究假设要求,问卷调查结果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分析。

(六)验证性因素分析

将333份有效样本中的另166个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符合统计要求。同时,采用AMOS 5.0软件进行模型拟合。由于SEM只能检验模型是否不被拒绝,因此本研究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原模型(5因子模型)基础上,同时假设了虚无模型(即所有策略间相关性小,无公共因子)、单因素模型(所有策略负荷于同一因子),再对3个模型的拟合度进行比较分析,以确定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的5因子模型是否合理。

1 对原模型进行拟合。发现模型拟合度一般,其中x2/df值为4.08,P值为0.05(P<0.05则模型被拒绝),GFI值为0.86,RMR值为0.06。通过观察模型修正指数(Modification Indices,记为M.I.),发现部分观察变量间存在较高相关度,如一般培训与专用培训、岗位轮换与工作丰富、重点培养与人员储备、指导手册与咨询探讨、能力评估与潜力评估、岗位轮换与通道转换、一般培训与路径设计、专用培训与能力评估、重点培养与能力评估等观察变量之间存在较高相关(M.I.值均大于30,说明增加观测变量间的约束条件对模型的拟合度有较大改进)。进一步分析,发现前5对相关度较高的观察变量分别属于同一因子内的观测变量且在企业调研过程中发现此类观测变量所代表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在实践中基本上都是成对实施,其相关度较高符合理论与实践预期;后4对观测变量属于不同因子,但仔细分析发现相关度高的观测变量组所代表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之间在实际中确实有较高的关联性,如采取岗位轮换实施培训的IT企业大多具有较完善的职业通道转换制度,否则实施岗位轮换既无制度保障,也没有实行的意义;而针对知识型员工制订的专用培训与重点培养计划往往是建立在对其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离开能力评估所制订的专用培训计划将无的放矢,而没有能力评估为依据则无法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因此,根据修正指数在这些观测变量间增加相关性约束并再次进行拟合,结果有了较大改进,其中几项关键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值3.08,P值0.07,GFI值0.91,RMR值0.04。

2 对参照模型进行拟合。根据参照模型的定义,为确保拟合结果的可比性,参考原模型的修正指标,对单因子模型相应的9组观测变量同样增加了相关性约束。经拟合,两个参照模型的结果都不理想,其中单因子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值11.6,P值0.01,GFI值0.73,RMR值 0.105;虚无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分别为X2/df值16.9,P值0.00,GFI值0.53,RMR值0.158。从拟合结果看,两个参照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标均较差且远不如原模型(5因子模型)。因此,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看,探索性因素分析所得5因子模型检验通过,说明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的一级结构由五因子构成,分别是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教育与培训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主要拟合指标结果如表6所示,假设1得到部分验证。

(七)二阶因子分析

通过一阶因素分析发现,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5个因子构成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间的相关性远大于这3个因子分别与其余2个因子间的相关性。此外,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和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间的相关性较低。由此,可推断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5个一级因子间仍存在进一步的结构关系。为进一步分析、验证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的结构维度,假设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3个一阶因子组成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这一二阶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各自构成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职业匹配策略集这2个二阶因子并将此三维二阶模型作为二阶原模型。另设两个备选模型作为参照,分别是二阶虚无模型与二阶二维模型。其中二阶虚无模型假设5个一阶因子间仅存在简单相关关系,不构成二阶结构维度;二阶二维模型假设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3个一阶因子构成一个二阶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构成另1个二阶因子。

同样采用166个样本对二阶结构模型进行验证拟合,结果如表7所示。从拟合结果看,二阶原模型的拟合优度好于二阶虚无模型与二阶二维模型,也就是说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由职业匹配策略集、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与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三个维度构成,可进一步分解为5个策略因子,分别是教育培训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属于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属于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属于职业匹配子策略集。由此,假设2获得部分验证。

四、结果分析

(一)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因子构成

从因素结构看,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共包含5个一级因子,分别是招聘与录用的匹配因子、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教育与培训因子、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该因子构成与最初设计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一级因子构成相比,除信息与反馈因子消失外,其余因子及其构成基本与初始研究构想相同。进一步分析5个一级因子的内部结构,发现原设想属于信息与反馈因子的“提供内部可能的发展道路信息”、“对如何改进能力、业绩展开探讨并给予建议”、“定期对个人发展情况提供反馈和建议”等题项进入了教育与培训因子,而“提供联盟(关联)企业间职位信息”题项则进入了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对于教育与培训因子,由于IT产业的专用性强以及知识型员工专业度高等特点,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教育与培训效益的高低除了科学制订一般性的计划、内容、方法外,还必须根据每位知识型员工的具体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培训内容、措施。这就必须让每位知识型员工了解组织内部的发展路径与组织结构,进而制订相应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要及时提供岗位对员工素质与能力要求的反馈以及员工职业发展反馈,据此设计培训计划与内容。因此“提供内部可能的发展道路信息”、“对如何改进能力、业绩展开探讨并给予建议”、“定期对个人发展情况提供反馈和建议”等题项进入教育与培训因子就不足为

奇。对于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除了对自我职业特质的认知、职业发展的探讨与指导外,获得与现有职位及专业相关的外部信息,对知识型员工的自我定位有重要参考作用。尤其是IT产业的产业整合度高、集聚效应明显等特点,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联盟(或关联)企业相关职位的信息不仅有利于员工客观评价自我与正确定位,还能消除知识型员工从非正规渠道获得扭曲的职场信息,从而有利于知识型员工降低不恰当的个人预期,合理制定发展计划并与IT企业建立较稳定的心理契约,提高双方的相互信任。因此“提供联盟(关联)企业间职位信息”题项进入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也就非常自然。此外,从最初假设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结构分析,原设计的信息与反馈因子就分别属于职业发展规划策略集与职业发展辅助策略集两个二阶因子维度,这也与因素分析结果相呼应。

(二)各因子所包含题项的负荷量

从题项在对应的因子负荷情况看,大多数题项在其对应因子上的负荷量均达到0.6以上,这表明问卷所涉及的多数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在IT企业实际运作中有所使用并被知识型员工所识别。其中,“提供联盟(关联)企业间职位信息”题项在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上的负荷量略低,为0.522,这反映了这项措施在当前我国大多数IT企业的实际运用中尚不十分普及。这是因为当前大多数国内IT企业缺乏战略联盟意识,“单打独斗”仍是主要运营模式,加之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间缺乏充分的信任,企业担心提供外部职位信息会加快员工的跳槽与离职,进而提高人力资源成本。

(三)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因子模型的非标准回归系数

1 提供针对企业的“专用知识、技术培训”在教育与培训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达0.86,“安排专人指导或实施师带徒制”和“丰富工作内容、延伸工作范围”紧随其后,回归系数分别为0.83和0.82。这三项措施都与企业的专用知识、隐性知识的传播及培训密切相关,说明IT企业在教育培训投资方面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入较为重视,其中,通过专人指导以及延伸工作内容与深度已逐步成为提升IT企业知识型员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这与IT产业知识的专用性、隐性化特点相符合。

2 “帮助设计发展路径”与“提供在不同职业通道间转换的机制”在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均达0.89,“提供多条职业通道(管理、技术及细分)”的回归系数也高达0.87,这说明大多数IT企业在设计组织结构与员工发展空间时,能提供多条发展通道并针对知识型员工特点帮助员工共同设计发展路径、提供灵活的发展路径转换机制。这也同时反映了IT产业专业细分、结构扁平的组织结构特点,要求企业必须在发展道路设计上采用更灵活、弹性、人性化的方法满足知识型员工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3 “提供性格、兴趣、价值观等评估”与“提供计划、协调、沟通、技能等能力的评估”在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因子上的回归系数位居前两位,分别达0.87与0.86,说明大多数IT企业主要通过职业特性与综合能力的评估为知识型员工提供职业与自我认知信息并以此作为职业辅导以及员工制订职业规划的依据,同时也反映了IT企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已逐步导人科学的方法与理念。

4 “灵活工作时间”在工作一生活平衡计划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90,这表明大多数IT企业在处理知识型员工工作与生活矛盾问题上,更多地是通过弹性工作时间的运用扩大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权限,进而提高员工工作效益、促进工作一生活平衡。这一方面充分反映了IT产业工作过程难以控制、规范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知识型员工对工作独立性的要求。但在远程办公等灵活工作地点措施的运用则较低,说明我国IT企业在运用信息化办公的深度开发上,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5 “招聘中实施针对职位的能力、素质、兴趣测试”在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因子上的回归系数最高,达0.90,而“招聘中实施符合企业文化的个性、价值取向、职业目标测试”的回归系数也达到0.85,表明大多数IT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全面衡量与匹配较为科学,既注重能岗位匹配也兼顾人组织匹配,但提供真实工作预览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五、结论与建议

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涵盖了人员遴选、安置、规划、培训、使用、退出等贯穿职业发展的各环节,具体的措施更是多达几十种(Gutteridge,1986;Gut-teridge,Leibowitz&Shore,1993;Pazy,1988;Barueh&Peiperl,2000;龙立荣等,2002)。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新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与措施必将不断涌现。如何与时俱进,制订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其关键是抓住事物的本质。

篇3

关键词:低碳 城市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12-01

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能否切实贯彻新的理念。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之路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就是面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通过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按照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2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与快速城镇化趋势要求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发展路径;是一条产业支撑力强、资源集约度高、就业容纳量大、公共事业均衡发展、全体居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在国家战略层面,从生态环境基底条件和容量出发,确定主体功能区,分类制定区域和城市的基本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城市发展导向;在社区和个体层面,应大力倡导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转型趋势,逐步开展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试点与推广。以城市密集地区和大中城市为核心,系统推进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交通系统、建筑节能等核心流域的技术经济政策制定与落实。

二、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战略

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有重要的角色。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需由两大城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适应”:

1 “减缓”规划: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 CO2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需有一既定的减排指标为依归,作为量度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

2 “适应”规划:全球气候变化已进入危机阶段,事实上,由于全球暖化带来的生物、自然、 地理系统变化已产生,而部分预计的改变亦已不能避免。因此城市规划要由“适应”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将会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的实质后果,从而制定政策和行动去“适应”, 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有关的问题可包括未来预知海岸水面升高如何破坏城市现有基建设施、经济活动如何受农业生态平衡改变而减产、强烈天气现象如何影响民生,及如何应对这些避免不了的转变。

三、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城镇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现实压力,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将涉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变革,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不是遥遥无期、虚拟的,而是一个可望可及、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遵循生态学原理,倡导循环共生的发展方式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就需要规划建设时,在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规划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处理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用,促进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改变过去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3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实现对A, B模式的扬弃,探索新型C模式

目前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发展的“A模式”,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和权威专家所推崇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B模式”(反增长计划)。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4):5-10.

[2]潘海啸,汤裼,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57-64.

篇4

关键词:苏州,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剧,2000年至2010年的城市用地面积已经扩大了83.41%,城镇人口增加了45.12%,城市的用地增长率和城市人口增长率的比值达到了1.85,远远高于国际上的公认的合理阈值1.12。这个值意味着在我国土地利用效率非常的低,随着这一因素的出现,其还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产生,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恶化等,一般来说,这些现象的产生和城市空间的密度有密切的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有利于抑制这些现象的产生。因此我们应该严格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提出的“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等方针政策,我们也应该严格遵循国土资源部提出的“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确需扩大的,要采取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布局”等方针政策。论文主要论述了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城市边界下,通过空间的优化、选择、评估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整体提高城市的管理能力,提出城市空间规划策略[1]。

2 城市空间优化方式

2.1 形态和功能的交织

所谓的城市空间结构,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1)城市空间形态本身的演变,Lynch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不仅又街道构成,也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城市的认识等方面;(2)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源动力,如Burgess 等认为由人口,经济,用地等组成的同心圆模式。前者关注的是城市的几何形成和环境行为,而后者更加注重其功能特性。不过对于这两方面的理解,没有较为清晰的边界,有时候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

2.2 空间句法一元论

在许多的理论中,空间句法在国际上比较的活跃,该理论从空间营造活动的角度,去揭示城市中的城镇,社区,建筑物等不同尺度要空间形态,其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空间不是一个静态的背景,空间是实现人们动态的经济和文化目标的重要手段,人们的活动和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紧密的逻辑关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二,空间布局同时要从俯视的角度看,同时也要从人的空间感和体会上布局,俯视是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对城市空间集合图案特征进行分析,和人们在空间中的行走有着很大的差异,俯视可以总揽大局,连续的感知空间形态。第三,空间价值取决于该空间和其他空间的关联度,例如主管路和支路在城市中的连通常常使得人们更容易辨识主干道。

3 苏州案例研究

3.1 当前苏州中心城市布局的问题

苏州属于江苏省经济能力较强的县市,“省管县”的实行,使得苏州的中心城市面临着管理权限和财政权限的削减,同时,由于苏州中心城市分散的组团布局模式,以及长期的任意放手式的地方发展政策,苏州因为其不够突出而影响了其地位,片区政府各自为政,削减了苏州的凝聚力。为了适应“省管县”的改革方向,必须突出中心,使得大城市称为领头羊,带领发展整个地区的经济[2]。当前苏州中心地区的空间布局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组团式的布局模式导致了城市中心不够突出。苏州的城市中心共有7个模块,依托于资源的优势,中心和市区没有形成合理的经济产业梯度,同构度相似,同时,与周边区域缺少了合理的分工,对于形成中心城市是一个阻碍。

(2)和同类型的城市辐射相比悬殊。苏州作为长三角洲中的核心城市之一,和南京、无锡、宁波、杭州等城市相比,距离较大,苏州中心辐射开来的城市结构较其他几个同类型的城市较近,辐射范围小。与此同时,苏州和其他的几个县级市总体上并没有拉开距离,有些指标甚至劣于其他县级市。

(3)老城区演变为洼地,片区的发展不够均匀。苏州中心城市有七个板块,发展的不均匀性及强,各工业园区和新区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老城区却显得明显落后,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指标上都低于其他的区,因此未来的中心城市应该做到平衡区域经济,利用老城区悠久的历史特点去发展旅游资源,发展苏州特色的现代化服务。

3.2 苏州空间布局特征总体评述

苏州市的创新型主题在市区范围内的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很不一样,但是相互存在着关联和依赖的现象。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的知识型主体在数量上与上海和南京相比显得非常短缺,科研院所等机构成为了科技支撑的主力军,它们在城市空间上形成了局部的聚集模式。科技型的主题在主要城区的范围集中度不高,而在城市周边的郊区集中度比较高,市中心的分布格局较为分散。服务型的主体在全市范围内的分布都比较的均匀,而且都具有一定的辐射范围,能够在主城区形成了网状的趋势,同时能够与周围的县市很好的结合一起。

3.3 苏州空间布局形成原因及规划策略

3.3.1 形成原因

城市中的创新型主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都非常的多,另外,主体之间由于本身的属性不同,在选择区位的时候就有不同的依据。传统的区位选择理论中,认为创新的区位选择主要是把企业创造的利润与产品的销售能够结合在一起,由于主城区在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土地价格一直在飙升,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不断的上升,因此创新型的主体有着不断向城市周边转移的趋势,周边的区域在享受到主体城市的服务的同时,能够降低企业的投资。此外,现在区位理论认为,区位的选择是对具有优势地理位置的区域的选择,遵从增长极理论和区位理论,其能够与该地点的自然特征、经济特征和社会要素特征结合在一起,因此,城市在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的同时,也是创新型主体的受益者,为创新型活动提供里必要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最后,中国特色的行政制度同样为创新主体的空间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影响,如各个区都有自己的技术人才,各个县市都各自为战,具有相互竞争的状态[3]。

3.3.2 规划与策略

面对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特殊阶段,作者认为苏州对应相关的空间规划理念应该从区域规划对创新型主体进行区域空间的引导和规划。从空间的形成要输可以发现城市范围内存在着不协调的恶性竞争现象;知识型主体和科技型主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在空间上的距离却非常的大,且知识型主体的缺乏限制着苏州的发展。因此,针对苏州的现状,提出以下空间规划策略:

(1)首先应该对建立城市区域范围内和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创新主体,打破行政区域的划分界限,对各个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统筹和规划,在产业聚集不同的创新主体,能够选择最为合适的空间。

(2)在分析城市内资源的同时,对各个创新的主题进行空间的整合和利用,对密切相关的主题在空间上进行调度。

(3)定期对创新主体的空间分布进行评估,从人才引进、人才创新、产品创新、科研投入等角度进行综合评价。

4 结论

论文分析了江苏省区区域发展和财政体制的协同机制,提出了在该种体制下对地方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要求,拇葱麓统理论对苏州城市空间发展提出了要求,提出了创新主体空间研究的必须性。

参考文献:

[1] 邓东, 杨滔, 范嗣斌. 多重尺度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初探――以苏州为例[C]//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14.

篇5

 对一个城市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的固有含义应是绿色、循环和低碳的城市。通过学习市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研讨会精神,认真体会段喜中等市领导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感到生态城市建设将是我市城市规划建设上台阶、上层次的一次重要契机,也为规划部门加快转变城乡规划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首先,要更新规划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精神,在生态城市规划内涵上加快理念更新,必须要在更新生态环境规划、生态景观规划和生态宜居规划“三个规划”上下功夫。更新生态环境规划理念。重点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特别是加快优化完善产业用地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用地集约利用,最大限度降低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更新生态景观规划理念。重点是改变以往就绿说绿、就水说水的思路,把濮阳的绿地和河湖作为整体统筹把握和规划,并结合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城市文化,坚持以水绿为媒、以文化为魂,把最能体现濮阳城市生态的优美环境规划建设出来。更新生态宜居规划理念。重点是顺应市民呼声,高水平编制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小区配套等专项规划,着力引导城市生活上水平、上品位。

其次,规划要积极应对。一是加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重点是开展以绿色、循环和低碳导向为主的生态城市规划策略研究,加快解决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不明显、形态不紧凑、特色不鲜明、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开发格局,科学规划城乡功能定位,为濮阳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可靠的规划技术支撑。二是进一步优化完善主城绿系水系规划,绿系要围绕“三带两环百园”,加大绿系建设步伐,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1000米见林;水系要按照“通”“进”“改”的原则,构建“九河贯城、九湖映城、五泽(湿地)润城”多环成网的城市生态水系,争取5-7年建成为“北方水城、中原绿都、生态宜居”之城,实现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三是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强化对城市建筑轮廓线、滨水岸线的保护规划,细化和提升标志性建筑的规划标准,高标准规划建设若干彰显濮阳特色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四是贯彻以人为本规划理念,深化中心城区公共开放空间、步行交通系统、自行车休闲系统等城市慢生活规划,加大对人性化小尺度步行购物广场、休闲美食街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引导,创新打造具有典型濮阳特色的城市文化。

第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在近年来城市环境有效改善和市容市貌大提升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凝聚全市各部门、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和资金,促进各类具建设性、策略性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尽快形成强大的工作协作合力,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迅速见到实效。

篇6

关键词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商业设施规划社区商业设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xian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for of influence point,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tech business facilities in xian research combined with residents demand survey discusses xian high-tech zone present business facilities, and combined with xian high-tech zon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ogether with the community divided, puts forward the hierarchy of the commercial facilities xian high-tech zone division, PeiJian type and size distribution.

Keywords: xian high-tech zone formation residents commercial facilities planning community business faciliti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各项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需要完善。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类城市特定区域而言,公共设施规划理论相对缺乏,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经验来看,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升园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于高新区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西安高新区是国务院1991年3月首批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它的建立极大推动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也出现了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西安高新区特殊的居民构成使其在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上也有不同的策略,本文旨在从居民构成特征入手,重点剖析这些特征对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

二、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建设现状简析

西安市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包括35平方公里建成区、35平方公里二次创业拓展区和10平方公里代管区。其中,商业用地仅占建成区面积的0.67%,且布置较零散,规模偏小,未形成有区域影响力且特色分明的商业中心区。从层级划分上看,西安高新区内商业设施分为园区―社区两个层级,目前辐射范围较大的商业设施主要有金鹰、世纪金花等高级购物中心,其辐射范围已经超出了西安市,面向更大区域的人群,而适合高新区居民进行商业娱乐活动的场所略显缺乏。

社区级商业设施的配建与社区的规模关联紧密,大型住区内配建商业中心,服务完善,规模较小的住区,商业设施配建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小型的超市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且多沿城市支路布置,服务于周边居民,社区商业体系不完善。

总之,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一个高层级的商业中心,二是社区商业体系不完善。

三、 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对商业设施建设影响

西安高新区居民的构成特征对于这个区域的商业设施配建有重要的影响,本节主要分析西安高新区居民年龄特征、职业特征、文化特征、收入特征对商业设施建设影响。

作者通过对西安高新区统计资料以及建成区内高科花园、中华世纪城等多个居住社区的抽样调查发现,这里的居民具有年青化,文化程度高,收入水平高、主要以公司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作为职业的特征。

年龄特征对于商业设施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消费观对于商业类型的影响上,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消费观念,青年人追求时尚,尝试新的生活,力图表现个性,在以青年人为主要构成特征的高新区内,从园区级到社区级商业设施规划上,特色化都要作为重要因素。

职业特征对于商业设施的影响从居民的生活习惯上体现,高新区内的居民以脑力劳动者为主,脑力劳动者思想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拼命工作、拼命娱乐”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需要很多途径来缓解这种压力,咖啡厅、酒吧、KTV等商业设施是他们的优先选择。

收入水平对于商业设施的配建影响体现在购买力对商,居民收入水平首先影响着商业业态的类型,在人均收入1000美元以下时,百货商店是主要类型,收入水平提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商店和购物中心就会产生。

在居住分异众多调查中发现,收入较低社区的居民更强调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配套,中等收入居民除此之外,更愿意其中的中、高档休闲设施,如专业经营、集聚消费和较高环境要求的商业文娱休闲设施。高收入社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活动有着很明显的特点,在社区中更会包含更加广泛的交往内容,比如阅读、商务、会谈等社交活动,会所里的阅读、商务、会谈是中青年之间的主要方式。在以中高收入为主的西安高新区应充分体现这些特征。

四、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规划策略

1. 打造园区级商业中心

以高新区一期用地构建城市级商业中心,结合一期用地重要的交通区位条件,现实发展条件,现状用地条件,周边人群构成条件,优化其城市定位,用以完善高新区的商业层级结构,形成高品质的商业中心。

规划金融商务区,大型企业集酒店服务区、国际精品区、餐饮娱乐区四个区域,对于业态的设置充分考虑人群特征的需求,办公区域的设置考虑银行、保险、证券、企业等的办公需求。酒店类考虑商务往来、会议会务、大企业高管居住等需求、购物餐饮类考虑高新区内企业中高层、白领、商旅人群的需求。

整合现有资源,策划具有体现高新区居民特征的商业项目:(1)文化艺术城项目,规划艺术沙龙、展览馆、超市、国际书城、五星影城、艺术茶室等商业业态。(2)私人会所,规划保龄球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洗浴会所、减肥会馆、瑜伽馆、跆拳道馆等商业业态。(3)美食不夜天项目,规划高档西餐厅、全球小吃一条街、中档西餐厅、普通西餐店、陕西名吃店、中国各地名吃店、中档中餐厅、普通中餐店、中档中餐厅、高档中餐厅、快餐店等商业业态。

2.构建完善的社区级商业设施体系

首先对西安高新区进行社区划分,大型社区人口规模大体3万―5万人,用地规模60―120公顷。中型社区人口规模大体为1-3万人,用地规模为15―60公顷。小型社区人口规模控制在1万人以下,用地规模在15公顷以下,并考虑居民构成差异性进行调整。

表 1 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一览表

社区序号 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社区构成 社区居民特征

A 6万 151.34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B 3万 79.22 杰座公寓、枫叶新都市、高科新花园等 收入水平高、文化水平高

C 13万 393.11 新建产业配套住区 年轻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D 3万 64.7 八号府邸、枫林意树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E 4万 87.23 枫叶新家园、高科花园、枫景观天下等 年轻化、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F 5万 148.63 紫薇龙腾、含光佳苑、双威温馨花园、云顶园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G 5万 132.39 枫林绿洲、大唐世家、罗曼公社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H 5万 132.90 唐元新苑、明德门小区、唐元假日新城等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I 5万 143.37 高科尚都、缤纷南郡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J 6.5万 221.26 紫薇田园都市、田园国际公寓、西安逸翠园 收入高、文化水平较高

K 5万 158.50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L 2万 52.26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M 1万 24.69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N 3.5万 92.97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O 4万 108.36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P 3.5万 74.40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Q 2―2.2万 42.65 新建产业配套社区 年轻、收入高、文化水平高

图 1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在对西安高新区社区划分的基础上,构建社区商业体系,结合上文各社区的居民特征,确定西安高新区社区商业设施的配建类型及规模。

表 2西安高新区社区商业配置项目表

类别 功能 业态名称 设施内容

建筑面积(m²/千人)

必备性 商业服务 菜市场 农副产品交易

25

小餐馆 各类特色家常菜

20

洗浴美容 洗浴、桑拿、美发、美容

35

超市 日常用品经营

60

银行 银行业务服务

5

指导性 商业服务 生鲜超市

蔬菜、瓜果、肉类食品

20

家居用品

家具、家电、卫浴

20

地产中介 房产投资、理财

6

服装店

6

诊所

医疗卫生保健 4

药店 3

日用百货店 日用百货零售 40

文化娱乐(ktv、茶室) 休闲、休憩 30

便利店(24h) 日常用品经营 40

洗衣店 6

早点供应 20

物资回收 废品回收 26

其他 各类特色小型商业 1-20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社区商业设施采取三种布局模式,第一,邻里商业组团式布局模式,布置在交通便利的区域,作为集购物、餐饮、服务业为一体的生活空间,此类布局主要从高新区原有商业设施基础上扩大规模,丰富业态。第二,沿底商进行布局,利用住宅的底层开发商业,使商业与社区环境配套,服务社区居民生活。第三,社区购物中心模式,布置于人流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段,形成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商业块状布局,集购物、服务、休闲、娱乐于一体,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五、结语

对于西安高新区而言,为居住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配建高质量的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于高新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设施是构成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居民的构成特征则是对西安高新区进行商业设施规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西安高新区居民构成特征对商业设施配建的影响着眼,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西安高新区商业设施规划的策略,以此希望对西安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J]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大维等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与实施单元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06

[3]李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0

篇7

关键字:低碳环保城市规划内涵相关措施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has been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policy,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urbanization, urban population increase,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facing the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severe, the city planning more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ilding a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city is China's urban planning goals and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For foothol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alysis of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 planning.

Key words: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notation related to urban plann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城市化的发展却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于是低碳环保社会的建立成为人们最为强烈的要求。低碳环保城市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因此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利用资源,减少对空间资源的浪费,在增加绿化的基础上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化,达到环保理念的要求。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论述低碳环保理念下的城市规划相关问题。

一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城市问题相继出现,尤其是环境破坏现象严重更加制约了城市规划步伐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低碳环保城市就是要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基础,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办法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的良性发展。

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要充分的强调以低碳环保理念为指导,在政策规划的推动下实现环保理念的普及推广,再辅以低碳环保技术的支持实现城市规划的环保性。低碳环保城市规划涉及到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低碳空间的分布、低碳交通模式的制定、低碳环保能源的应用和产业的建设、低碳环保建筑的施工、绿化的覆盖率以及低碳环保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这些就是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所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这些因素都需要包含在内,以实现环保城市建设的目标。

二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措施

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好规划的总体布局,能够从决策源头以及宏观层面上保证低碳环保的规划发展,再加以具体的规划措施,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实现低碳环保的要求,满足人们日益追求的高质量的环保生活要求。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简单的论述相关的措施。

(一)以低碳环保要求为依据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城市空间的总体布局,从总体上把握好城市的规划目标和规划进展,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增加绿色植物的覆盖率。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要大力推动复合化土地的利用,要优先发展非土地依赖型产业,降低土地的浪费程度,降低交通用地等工业用地的比重,以此来实现低碳的城市规划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加大生态用地的比重,要依托城市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水文、植被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在空间整体布局时,可以采取分散式的组团格局,用这种格局适当的配置人口,减少人口过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这样能够从另一方面实现低碳环保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总体布局要求。

(二)加强城市社区低碳环保生活建设

低碳环保生活指的是城市和社区的居民在生活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用此种方式来降低二氧化碳等废弃物的排放量,保证空气的质量。为此在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低碳生活的建设。例如加强宣传,帮助居民明白低碳环保生活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作用,让市民自觉的约束自身的行为;或者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鼓励居民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日程生活中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实现对能源的节俭利用等。居民的低碳环保生活建设也是城市规划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相关规划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城市产业结构决定着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是衡量该城市国民经济整体情况的重要因素,所以往往有些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不顾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大的工业,这样的规划建设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帮助城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的规划发展来看,却得不尝试,因此说在今后的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推动城市的产业实现低碳环保化。例如推动生产方式的创新,工业建设以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为主,改变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新兴产业、实现高技术发展,在增加附加值的同时又能够实现低碳环保式发展,这样的方式在城市工业规划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同时还需要注意,加强低碳环保建筑的建设也是不能忽视的环节,如利用技术提高建筑的通风和采光,选用更环保更低碳节能的制冷保温材料等,这些都是城市规划建设中不能够忽视的。

(四)城市规划中注意交通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交通的规划建设,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那么如何做到交通规划既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又能够满足低碳环保的需要呢?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道路交通的实用性规划建设,即道路交通的流通量,要充分考察当地不同时段的交通流通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高效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干道交通建设,这样能够实现资源的节约,达到低碳环保的目标。除此之外,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今后的发展承载力,在规划中尽可能的有效预测今后的城市发展交通布局,合理规划交通建设。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倡居民环保出行,鼓励居民公交出行,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低碳出行。

三 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对于人们的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加强低碳环保理念的宣传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减缓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力,能将城市规划的方向引向低碳环保;其次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能够实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环保性发展,也是将来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一个跳板,能够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能够符合我国生态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两型社会”相协调。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结束语: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就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秉承低碳原则,建立起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的良性循环社会,低碳环保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建设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一个目标,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本文从低碳环保背景下城市规划的内涵、规划措施以及规划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使得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对今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琦 甄峰 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 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08期

[2] 赵文静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措施研究,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3] 胡杰 低碳理念下社区规划策略研究 中外建筑,2012年第05期

篇8

关键词:小城镇;地域性;区位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mall town of regional connotation, discuss a wide place in the road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small towns planning strategy restriction and guidance.

Key words: small town; geographical location

中图分类号: F1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0年的47.5%。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迅速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小城镇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随着我国各层面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日趋成熟,对小城镇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变得更加深入和多样,这使得各小城镇在其所在区域内的性质和职能将更加丰富和灵活。这就对研究小城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小城镇的地域性着手进行研究,可以获取更多关于其深层次的内容,给规划提出更多的先驱性内容。

1 小城镇的地域性认识

现代建筑设计强调围绕建筑的节能性、环境性、地域性进行设计,既做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一批杰出的建筑作品也证明了地域性对于建筑设计的指导性意义是合理且成功的。而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人类聚居点,在其规划设计中更应该重视区域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即其地域性特征。

小城镇作为区域内核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性城镇形态,具有重要的发展地位和研究价值。而放眼国内现状,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战略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而从根本上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只有把农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逐步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我国城镇化水平才能迅速提高;整个经济社会才能有更大飞跃。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对于整体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大的带动作用,由此可见,在城镇规划体系中,小城镇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值得深入探索研究。

小城镇相对城市而言,具有土地、人口规模小,发展滞后,区位灵活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地域性对于小城镇的突出意义。对一个小城镇而言,地域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其自身区位、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及历史遗产、居民生活习惯及风俗特点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或指导着一个小城镇的规划与设计。通过深入研究,充分抓住小城镇的地域性特征,可以在规划中抓住一个小城镇的精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地域性对于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制约性

地域性对于一个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把握好这种制约性可以在规划中排除干扰因素,避免出现不适宜该城镇发展的建议。地域性作为小城镇的自身固有属性,可以当做小城镇规划设计的一个框架来对待。从小城镇的自然区位和自然条件来看,有些城镇的自然条件较差,没有区位、交通、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这就注定了一些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对其是行不通的,在规划中就要对其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寻找有利的因素。

由此可见,小城镇的地域性起到了对于发展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监督性作用。将不适于一个地域城镇的发展建设模式强加其中,即使该模式本身是合理的,那也达不到促进发展的效果,只有充分考虑了小城镇地域性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建设方案与小城镇自身条件形成一种契合,这才能探索出真正的小城镇地域性发展模式。

3 地域性对于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引导性

相对于地域性对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制约性,其引导性其实更为突出。小城镇的地域性资源是多元的,如各种有形的地上遗存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可以引导小城镇走历史文化风情小镇的发展路线;保护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可以引导小城镇走旅游度假休闲区的发展路线;不同的区位条件则可以视具体情况为小城镇开拓多元的发展模式。当然在这其中,小城镇的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不同的发展模式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寻求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充分理由区位优势与各种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实现小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协调,双向带动的重要途径。当然,就某一小城镇而言,它不可能同时具有多方面的区域性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索,以寻找出其最大的积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制定。

小城镇的地域性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元素就是当地风俗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无论任何层面的城镇规划都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者的意图不在于创造空想的终极蓝图,而是要创造适宜人生活的城镇规划模式。抓住小城镇的优势产业的同时要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协同创造出具有活力的现代化小城镇。

4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应用地域性因素实例-----北七家镇规划

北七家镇位于北京市西部、昌平区的东南部,西面与北京顺义区、朝阳区、北苑边缘集团、清河边缘集团、沙河卫星城、百善镇、小汤山镇为邻,距安定门、昌平区各18km,镇域面积60.45k㎡,人口16.5万人。北七家镇交通便捷,东距首都机场15km,西距八达岭高速公路12km,南距奥运村和城市轻轨霍营站2km,北邻快速六环路,并与中关村高新产业园和新的中央商务区具有较好的通达性,而且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毗邻奥运村公园区和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成,北七家未来环境优势将更显著。同时,处于北京市几个边缘集团、天竺空港城河重点建设城镇的中间地带,潜在市场和发展优势明显,除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为开发特色产业和中高档住宅区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北七家镇主要功能可定位为产业多元化和高技术化特色工业园区,北京后花园多样化生态居住小区、第二居所和观光休闲区。

以上为北七家镇的地域性条件,其具有卓越的区位条件、优良的自然风貌,以及丰富的地热资源。北七家镇的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就深刻地抓住了这点地域性优势,并与镇总体规划有机结合,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概念空间规划以及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创建田园城镇。最终把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落实在镇总体规划中实施,保证实施的法律效力。

1992年前,北七家镇的综合实力在当时的昌平县排名靠后,全镇年税收七八十万元,企业上交利润五六十万元,底子薄,企业负债率高,靠贷款交“利”、乡镇企业难成气候。北七家镇没有独特物质资源,但有大都市后花园和亚运村地区开发房地产的明显区位优势,于是八七家镇抓住改革历史机遇,大胆尝试,由1992年至1994年期间陆续引资开发了7个房地产项目,取得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实力在整个郊区排名第三。北七家镇在一个时期把房地产业作为优势产业的成功还在于:①靠房地产业完成了小镇建设与发展的资本原始积累;②小城镇经济结构得到迅速调整,第三产业在房地产的带动下出现超常规发展,1995~2001年第三产业的年增长率按可性价比计算达到29.8%,高出整个GDP年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更分别高出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近17和21个百分点;③有力推动全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来北七家镇洽谈项目的开发商不下200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④带动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业、建筑材料产业,并均有想当发展基础;⑤促进小城镇经济全面,持续高速增长,1995~2001年的GDP增长率为20.1%,远高于北京10%左右的年增长率;⑥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北七家镇1/3建设用地位于北京第二条绿化隔离带的温榆河生态保护带,北七家镇选择发展中、高档住宅和现代化休闲农业有效保护了区域生态环境。

北七家镇试点示范经验表明,小城镇发展离不开特定产业带动的全面、持续经济发展,小城镇要充分利用自身地域性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避开不利因素,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村镇产业集聚、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协调,双向带动。

以上北七家镇的成功案例直接地彰显了小城镇地域性研究的重要性。北七家镇的试点示范小城镇规划抓住了北七家镇最显著的地域性优势——区位条件。由区位条件的契机出发,避开自身弱点,成功的把北七家镇打造成为了由房地产业带动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典范,解决了“三农”问题。

5 结语

通过小城镇的地域性特征来约束、指导小城镇的规划,可以抓住一个小城镇的灵魂来进行发展,不仅形成了小城镇的优势产业,解决了“三农”问题,发展了社会经济,更是为小城镇居民创造了理想的生活工作环境,从而缓解中心城市的人口,就业等多方面压力。但在剖析小城镇地域性特征时需要注意抓住重点,覆盖要点,以避免生搬硬套,因地制宜地对小城镇发展建设提出相对应的规划策略。

参考文献:

[1]《小城镇规划案例——技术应用规范》汤铭谭机械工业出版社

[2]《小城镇总体规划》王雨村,杨新海东南大学出版社

[3]《地域性建筑》王育林 天津大学出版社

篇9

关键词:总部经济;高铁商圈;佛山西站;战略规划

一、研究背景

佛山高铁西站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南海区狮山与罗村交会处,兼具货运和客运功能,预计于2017年6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计划到2022年始发列车92对、2032年135对。佛山高铁西站的投入这将对华南地区的客运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并将与广州南、广州北站、广州东以及广州形成“四主一辅”的广州铁路系统客运枢纽新格局。

佛山西站高铁商圈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布局将为佛山市乃至泛珠高铁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不合理或模糊的规划将会带来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本研究将基于当前佛山市高新区产业发展、“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实验区”的建设、佛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时代背景要素对佛山西站高铁商圈的客观要求,比对总部经济构建的先决条件和建设基础,提出佛山西站“总部经济”导向的高铁商圈的战略规划思路和策略,并进行论证,为佛山市政府的城市战略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

二、新时代背景对高铁商圈的要求

1.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的规划与建设对佛山西站的要求

佛山高铁西站商圈的规划与建设将承担珠三角腹地辐射粤西北的重要前沿和粤西、大西南对接珠三角的桥头堡的作用,在促进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城市职能分工,优化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2.佛山市产业发展对高铁商圈

佛山市的生产制造业名闻天下,早已经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集群优势,在其所在辖区下有多个工业园区,佛山西站商圈也将有效辐射与联通这些工业园区。即将到来的佛山高铁西站处在特殊的经济区位中,这些要素都将对即将到来的佛山西站高铁商圈规划与定位充满了要求与期待。

3.佛山新城镇化建设对高铁的要求

交通是新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之一,大力发展高铁是推动佛山新城镇化建设的催化剂,同时,佛山的新城镇化建设也对佛山西站高铁商圈建设有自身的内在要求,主要包括有:带动高铁周边城市的开发,构建高铁沿线城市群各有特色的共同繁荣发展局面,尤其是服务业的配套发展等。

三、佛山西站总部经济导向高铁商圈的定位思路

1.“总部经济”内涵及发展条件

“总部经济”是指某个地区因其某种资源禀赋或政策优势等先决条件吸引各类公司或者机构在其所在区域范围内设立总部,并形成一定的总部集群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正向的助推作用,与此同时生产制造基地就设立在其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使得企业的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化布置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导向的商业发展模式的构建主要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2.佛山西站总部经济导向高铁商圈的定位思路

而即将到来的佛山西站高铁商圈,通过比其基础和条件发现,发展“总部经济”导向的3.0版高铁商圈是其不二的战略选择,具体如下图所示:

四、佛山西站总部经济导向的高铁商圈发展策略

1.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优越办公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它是支撑一个商圈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佛山西站高铁将于2017年开通,加强即将到来的高铁商圈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特殊重要,而且十分紧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商圈发展水平和速度直接相关,其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应该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应从总部经济开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对该区域的地产规划与开发要充分考虑如何能够吸引企业总部入驻的关键因素,拓宽道路,增加停车位,发展商贸酒店、特色商业街区、城市展示空间,建设特色绿地休闲广场等,使该区域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创造和改善建筑项目的开发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客流量,从而更快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构建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在城市的构成要素中,交通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交通枢纽又是交通这一重要要素的重中之重,其所在区域的用地规模人口等情况都直接受其影响。佛山西站高铁商圈正是广佛地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建成投入使用后将是广州铁路枢纽“四主一辅”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流量较大,在商圈建设之初,构建一个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已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畅通的道路系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高铁区域范围内路网的建设与高规格改造,同时配备直达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接入。

总之,当前对佛山高铁商圈的交通路网系统的构建,要实现“质”和“量”的全面推进,不仅要增加总量和规模,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要突出其相互之间合理搭配,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及其在道路系统中的整体效用,为个企业总部的进驻以及商气的增加提供良好的条件基础。

3.强有力的配套政策和服务管理

商圈所在地方政府的服务管理能力以及政策配套等是商圈繁荣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对一些实力投资商的积极引进以及良好的市场环境的营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当地政府应该简化政府的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等人上门办事的工作方式,主动送服务到现场,帮助指导商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为入驻商家开展商务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努力强化商务中心配套的建设,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商贸酒店、特色商业街区、城市展示空间,在商圈管理、招商引资上都高度重视,通过相关政策的出台和优化商圈的服务环境,使得该商圈环境质量更好、更快速的发展,从而为打造一流的高铁品牌商圈奠定前提和基础。

4.挖掘岭南历史文化营造特色商圈

佛山市是我国的“四大名镇”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中心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佛山西站高铁商圈规划与建设要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优化和充分利用。在建筑风格的设计与规划上不要为追求短期的轰动效应而聚焦于建造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而忽视了历史积淀、风格传承等本应融贯在高楼大厦之中的灵魂,使得水泥砖瓦无论怎样堆砌都缺乏丰韵神采。在佛山西站商圈规划与开发上既要展露现代风貌,又须体现历史传承,对公共用地、办公大楼等区域的规划要充分挖掘和体现岭南文化特色,这些都是吸引公司总部进驻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本研究在基于佛山以及整个泛珠高铁经济带对当前佛山高铁站的需求与期望,以及对“总部经济”建设与构建的先决条件分析,提出佛山高铁西站发展“总部经济”导向的高铁商圈规划布局思路是符合当前广佛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这也将会是佛山市以及个泛珠高铁经济带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是政府推进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春,林涛,陈建凯.交通功能主导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以佛山西站综合交通枢纽概念设计为例[R].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0年会暨第24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2]鲁瑞虎.武广高铁对其湖南省沿线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的影响研究[D].2012.

[3]王军,张秀华.浅析我国总部经济发展中的几个认识误区[J].科技和产业,2007.

[4]任丽.浅析总部经济的效应[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

[5]朱颖,金旭炜,王彦宇等.铁路交通枢纽与城市综合体设计初探[J].铁道经济研究,2011.

[6]盖新强.西安纺织城道路系统更新改造的规划策略研究[D].2011.

篇10

【关键词】 新农村综合体;空间;适应性建构;庙山村

1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及内涵

四川省面对新农村建设的新问题和新发展,特别是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实际,省委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作出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的战略决策。[1]

所谓新农村综合体,目前普遍认为是一种规模大、功能多、效率高、现代性、开放性的农村新型社区,与“城市综合体”比较具有明显的区别。[2]其内涵和特征主要有(1)乡村功能特征(2)配套设施的现代化(3)开放式的要素聚集区(4)发展的区域性(5)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复合型(6)以农民为主体的组织形态。因此新农村综合体是具有农村特色的 “现代集镇”而不是城市中的“新房新村”,是对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其建设将有利于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更好地聚集和整合各类要素,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该决策提出以来,各地纷纷列出建设试点,探求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如遂宁市的“1+4”模式,大力推进 “五新一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广元苍溪县则以打造“三带一区”探路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德阳罗江县以启动“中国幸福家园”建设为引领,坚持“城”为“农”用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公”为 “私”用明晰农民资产产权,激活农村资本市场,涌现出了白马关镇凤雏村、万安镇芒江村等新农村综合体示范点,推动了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2]本文基于城市空间构建的适应性理论,从空间构建角度出发,以双流县庙山村规划为例,通过研究其空间的适应性构建,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提供新的借鉴方法。

本文对新农村综合体(以下简称综合体)空间构建的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即综合体整体空间层面、综合体配套设施及公共空间层面、综合体建筑空间层面。

2项目概况

庙山村属双流县新兴镇管辖,地处成都市区东南部,绕城高速公路外侧,与锦江区三圣乡毗邻,处于成都市区、华阳和龙泉驿所构成的金三角区域,有着非常良好的区位优势。村域中部纵向有新三路北连三圣乡,南接新兴城镇。庙山村北距三圣乡政府6公里,南距新兴城镇4公里。村辖8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5.31平方公里,2010年底有人口4800多人,外来户5000人,经济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结合庙山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上层规划该区域可承接三圣乡五朵金花的辐射和旅游吸引力,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

3 新农村综合体的空间适应性建构

3.1综合体的整体空间层次

3.11功能区分离式布局

我国乡村的职能正在发生着变化,除了延续农业生产服务基地的职能外,现代居民社区的功能也越来越明显;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也使乡村由资源供应者向生产者和协作者转变。[6]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正是以对农村功能多样性的适应为目的。我国原有的乡村空间表现出建设发展随意性大,空间格局凌乱,产业空间布局不明确,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的特征。针对这些问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首先要根据上层规划的要求和自身发展条件的充分分析确定规划策略和功能布局结构。一方面根据地质条件和生态防护要求明确村域空间管制范围,确保生态田园乡村的安全建设;其次,适度加大乡村的集聚规模,充分体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集聚集约使用土地资源的原则,有效控制村庄人均建设用地;再次,根据产业本身生产要求和环境影响水平对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5]控制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创造有别于城市又优于城市的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庙山村规划中提出继续巩固和深化农业基础地位;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艺术文化休闲产业;增添经济发展新动力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通过经济集约化发展,带动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总体发展策略,并制定其空间管制规划, 确定空间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村域内划定五种规划控制线:道路控制线、河道控制线、绿化控制线、建设用地范围线、规划控制建设线,确保各项功能用地的合理性和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整体协调性;根据做实一产、抑制二产、发展三产 ,以观光农业、创意文化、休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艺术文化休闲产业区,并划分具体产业空间布局;根据双流县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场镇集中的原则建设规划相关要求,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本次规划区内设中心场镇1处,另设聚居点5处,将现有部分村民进行集中安置。解决村域聚居点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场镇形态散乱、功能混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