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好处

篇1

一、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者。学生是否对老师任教的科目感兴趣,完全取决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在平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师生感情。

1. 微笑式的课堂教学。上课前,我先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愉悦的心情,把微笑带入课堂,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平和、亲切,意识到学习的轻松、快乐。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更专心地听老师讲课,积极思考,畅所欲言,掌握知识。记得有一次,我的心情不好,面无表情地走进教室,班长喊“起立”时,有两三个同学慢悠悠地站起来,为此我大发雷霆,狠狠地训了他们一顿。整节课,教室出奇的安静,我提出问题时,都没有人举手发言,连那个话最多的张斌都不吭声了。课后,我找几个同学谈心,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您气汹汹的样子实在让人害怕,我们怕回答不好,惹您生气。整节课我们都提心吊胆的,哪有心思思考,大胆发言。”那时,我意识到,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应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能生气,否则会让学生感到窒息。

2. 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平时,我较喜欢参加学生的活动,接近学生,如打篮球、唱歌、看报等,和学生聊天、谈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现在学习上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我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不歧视他们,必要时动员一些同学帮助他们,其他同学也乐意帮助。这样的集体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爱,积极进言、团结互助的班风随之形成了。老师真诚的关怀,同学们诚挚的帮助,使有困难的学生学习更有信心了。

3. 自己管理自己的治班制度。首先物色好班干人选,管理班级;其次是通过讨论,制定好班规,以“法”治班;再次分工合作。每天实行班干值日制,负责当天事务,督促其他同学做好工作,如“创双优”中的各项检查内容,把做得好的和差的记录起来。应该表扬的,班干立即写表扬稿,在班内公开,并转告家长。该批评的,班干记录后再督促其改正。对不悔改的同学,老师私下找他谈话,让其明白做得不对的地方,下次改正,如他不改就和家长联系,共同教育,做到奖惩分明。

4. 保持一颗平常心。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差异,成绩有差异是非常正常的。老师要时刻保持平常心,把一个班有尖子生、中等生、差生看做是很平常的事。提问也好,单元测验也好,作业完成的情况也好,总有一些学生不尽如人意,这是相当正常的。有时我设计的作业有难有易,针对学生的差异,我允许部分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完成会做的那几道题,或允许这类学生向别人请教,或由我亲自辅导他们完成作业,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有一次,数学老师向我反映班里的同学有抄作业的现象。我私下找这几个同学谈心,其中有个叫杨明安的同学说:“我知道做的,我会独立完成,我不会做的才抄别人的,难道留空不做?”听了这番话,我没有责怪、批评他们,而是对他们说:“能够独立完成的要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可请教同学或老师。”我觉得,他们基础差,不会做是正常的,能这么自觉完成作业,这也是一种进步。教师保持平常心,既不挫伤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挽回了差生的自尊,使他们树立信心,得到进步。

二、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注意备好课,上好课,注意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1. 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平时,我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巧设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争取在上课过程中有更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配合教师上课,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寄寓深刻,我抓住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课文是怎样叙述时间匆匆而过的?时间的匆匆体现在哪里?你能用修辞手法来表达吗?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又能培养学生表达创新的能力。又如,在教学《学弈》这篇文言文时,我觉得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读不顺口,难以理解,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看图――说意图――找句子――讨论――学会什么――自己像谁(具体表现)。这样,由简单的“教”变为灵活的“学”,学生有兴趣了,课堂气氛活跃。

2. 抓好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依靠扎实的基础。每接一个班,我首先摸清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讲授新课的同时,我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规律,有针对地复习语文基础知识。以下是我制订的复习计划:(1)确定对象,定期辅导;(2)精选题型,有的放矢;(3)成立互助小组,结对子,自由组合;(4)开展读书比赛;(5)开展作文修改活动。

3.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要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必须教会学生自学。我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自学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视野。自学些什么呢?(1)字的音、形、义;(2)词语的理解;(3)重点句子的赏析;(4)文章的思想感情;(5)欣赏积累好词佳句;(6)把积累到的好词佳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同时,我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增长见识,积累更多的优美句子、段落,为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一、生成和预设之间的关系

生成和预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是和谐课堂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既应有预设,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生成,这二者之间存在不同侧重点,所谓预设主要是尊重文本,需要在课前进行提前的设计;生成则是尊重学生,是在课堂上进行生成的。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对立性,而是互相统一的。所以,应引导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构建,对学习过程加以尊重,并对学习结果进行重视。

二、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要想处理好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应分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应明白学生只有经过认真动脑和主动思考,才能确保得到的知识为有用的知识,才可以对其进行灵活应用,从而为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对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课堂局面进行突破,确立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得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所以,教师应真正实现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以学生学习组织者、课堂教学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互动和多向交流的重要过程。

三、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

篇3

一、教师的教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能够被学生接受,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三个环节抓起。

1.课前对教材的研究、分析,做好备课工作。

高一学生感到物理难学,这是客观事实。对比初中与高中的物理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别。初中物理教材文字描述通俗易懂,所研究的内容仅限某一领域很简单的知识,所研究的现象也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多数是单一的物体、静态的物体、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不需要去理解。高中物理教材文字描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种情况,教师在课前的备课这一环节上要下工夫。首先要认真的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能联系到的一些对教学的帮助的知识,如:学生在初中已经知道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联系的知识……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战场,也是教师表演的舞台。针对刚刚接触高中物理教材高一学生来说,自己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上还没有走上正常的轨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来正确地进行学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如:(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高一学生对高中比较抽象的物理模型在头脑中还不能想象出来,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2)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在每一节课上都设法创设思维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设法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相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指导,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后作业的检查,以及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增强教学效果。

经常有学生反映,自己在课堂上也感觉到听得很认真,也听懂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但是自己在单独做题时,却经常做错,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高中物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鉴别、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能力要求比较高,而高一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解题,自己没有单独地进行思考,所以在自己独自面对问题时,由于在能力上有所不足,做题当然就会做错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做好学生作业的检查工作,并引导学生做好错题订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后辅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学

我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学习方法。

初中物理,由于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物理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容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识记,不习惯于推理、归纳、理解;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课堂合唱,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学生的话说:“只要记住了公式,把题中已知条件代进去就可得答案。”进入高中阶段后,由于涉及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等都较初中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多,而且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如果采用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不行的。由于理解能力差,即使背上了概念、规律、物理公式,因不理解其含意,往往感到自己辛辛苦苦背上公式在解题时根本用不上。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改变原来的学习方法,注重对概念、规律、现象、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增强学习信心。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就听人说高中物理难学,等到真正接触高中物理时,感到高中物理确实难学,大部分的学生觉得自己的成绩与初中相比退步了,从而在心理上对学习高中物理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信心。其实要学好物理,我们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畏难情绪,不要把物理学习看得高不可攀,在自己的心理要树立信心,要看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以此来激励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当你对学习物理产生兴趣时,你就会发现物理其实并不难,学习物理也会很轻松,解题时就能应付自如了。

3.增加获取知识渠道,培养自学能力。

篇4

关键词:总复习;数学成绩;五大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70-01

小学数学教育重点应当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必要的数学基础。但是,社会和家长能够感知到的,可能更多的是学生的数学成绩,再通俗点说,就是学生考试的成绩,也就是考试的分数。作为学校和老师不能对社会和家长的关注置若罔闻,我们必须回应社会和家长的关切。因为,关注应试也是应当的,毕竟现在的高考没有取消。但我们坚决反对用题海战术,用牺牲老师和学生时间,来获得好的成绩,高的分数。

其实,只要我们的学生平时,数学基础打的较好。在进行数学总复习时,如果能处理好“基础与拓展、整体与差异、普遍与个别、规范与灵活、训练与兴趣”这五个关系,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就不成问题。

一、重视基础,关注拓展

小学数学是大众数学,90%以上的数学知识是学生终生有用的。这些知识就是我们数学教学保底知识,是数学课程目标规定的下线。

当然,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过程中,在重视夯实基础保底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在重视考虑到所有学生吃好的同时,还要关注那些“饭量大”,还没有吃饱的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将来可能是我们国家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栋梁之才。

二、重视整体,关注差异

现在,《数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数字目标,但是我们不能过分降低或这些目标。这些知识,如果学生的平均正确率过低,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谈不上打好了数学基础,这知识的目标应当保证,这是我国基础优于西方之处,我们应当保持这个优势。就算这些知识每项整体测试达成了。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了。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实现整体达标,然后在关注每个学生的达标。我们要经常统计这项的正确率,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

三、重视普遍问题,关注个别错误

小学数学总复习的各个阶段,教师都应当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摸底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普遍性问题,会成为班级数学成绩的“短板”,我们有侥幸心理:“那里就那么巧,就考这种类型的题目?

例如,平均数问题,当我们发现“汽车往返360千米的甲乙两地,去时用5时,回时用4时,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学生的[360÷(5+4)]错误率近60%时。这就需要老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原因。可能原因:1、学生没有认真审题;2、学生认真审题了学生还是不能自己改正。

这种普遍性问题,无论是上述那种情况,都值得教师和学生重视如果是第一情况,有必要经常性强化训练,逐渐让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习惯得到加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教师就更要重视了,说明多数学生还会分析问题,或不会选择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可以引导学生画个图,想一想,学生如果还有问题时,可以到学校操场上,找两个点(AB)表示两地,引导学生亲自走一走,来感知“去、回”的总路程是360千米,还是2个360千米的和。

个别学生的个别错误,老师也应当给予关注。但弄清错误的原因,给予针对性点拨和指导,这样引起学生注意,特别学生困难学生,老师要给以足够的关注。提高后进学生的数学成绩,比提高优生的数学成绩更容易,而且,这样可以更容易提高全班的综合成绩。

四、重视规范,关注灵活

数学学科是极其规范的学科,数学术语,书写格式,数量的单位,就是答句的书写都有一定的要求,答句开头一般不要超过算式。还有像等于号、约等于号、小数点、脱式计算要写几步;还有像书写要整洁了、画图要用铅笔了等。

我们应当要重视规范,也应当关注灵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灵活,就没有创新。但是,学生灵活,不是学生想怎么做,就可以怎样做。如,学生进行简算时,必须遵循一定规律等。

五、重视训练,关注兴趣

要提高数学成绩,训练必要的,有总结洋思中学的经验是“揪,死揪,往死里揪。”又有人总结另一所升学率高的中学的经验是:“讲,不会,练;练,不会,考;考,不会,再考。”我们不赞成这种方法,我们认为至少在小学要减少使用这种方法,不要让学生小学还没有读完,就永远不愿意并害怕上学和讨厌学习。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说:“兴趣是学生生长着的能力的信息和征候”。没有兴趣的数学活动是低效的,有时是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要保持学生复习兴趣,并不容易。虽然,数学复习活动,不能说烫剩饭,毕竟复习内容对小学生来说,不是新鲜的材料。但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保持学生复习的兴趣:

1、重视激励,适当可以考虑一点物质刺激。当然,以精神鼓励为主,多肯定,多表扬。科学研究已表明:赞扬和物质刺激人的大脑皮层是同一区域,就是说,语言奖励有时可以代替物质。

2、练习形式丰富。我们每节课都考虑:题型多样化,如,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应用题等;学生参与学习器官多,如,手、眼、耳、口、脑、身体等。3、练习组织方式多样,如,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比赛等;

篇5

要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首先,要明白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教学中,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不充分,一些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就会进行注入式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因此,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明白教与学这两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在实践中辩证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其次,要将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就课堂教学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们要积极地进行探索,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跟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做到巧教乐学。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满足。

要正确把握师生关系

首先要正确理解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内涵。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民主平等、积极互动、教学相长。

民主平等。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各自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师生之间既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学生尊重教师,那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用民主的方法处理。

积极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双向互动的。小学生专心听课的持续时间比较短,经常会开小差。为了提高上课的有效性,教师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把讲授的知识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讲课的时候要联系实际,让他们认识到这些知识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其主动参与才能形成积极的互动。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最终双方都得到提高。教师有很多经验和方法值得学生们学习,学生身上也有不少老师可学的东西,师生在相互学习中相互激励、共同成长。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那么,怎样建构民主平等、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和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呢?

要了解。教师要想构建良好师生的关系,必须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在沟通的过程中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更加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平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要尽可能避免由于自己的喜恶偏向而造成对待学生不公。

要尊重。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生虽然小,但是他们也需要关心和理解。对于学困生或者是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应包容。对学生进行训斥不仅不能让他们改掉毛病,反而可能激发逆反心理,问题最终依然得不到解决。因此,我们要真心地对待学生,在他们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耐心和帮助。比如,学生回答问题一时语塞,我们要学会等待,鼓励他们:“没想好,先坐下,再想一想,一定会想起来的。”千万不能挖苦和讽刺,不然学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或信心。

篇6

在授课时,不少教师往往把教和学割裂开来,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和学只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灌输式或注入式的教学。注入式教学法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里面灌注,其他的一概不管,这种教学方法只能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把学生培养成读死书的书呆子。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认清注入式教学法的危害。

教和学的关系,并不是教和学的相加,而是教和学的统一,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和学的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要不断地获得知识,就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进行学习,不光要学会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基本能力。思维训练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这种方法去独立思考和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并不断地去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

第二,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地对课程进行讲解,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教师的讲解要有启发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但是,教师绝不能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让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质疑、讨论等,如果教师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得不到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就会随着学习的进程积极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不光能学会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要及时地总结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推广这些经验,有利于学习质量的快速提高。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愿意学习,比起那些外地来的经验更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进行总结和推广,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别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开拓进取。

篇7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与学达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实施教学目标的前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在教学中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平衡。

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设置一些交往、互动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探究新知和体验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为了让课堂不出现学生的“群言堂”“乱言堂”,教师还应具有组织者的身份,提出自主学习的具体目标,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并精心讲评。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探究和接受的关系

生物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是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不通过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很多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但探究性学习并非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并非每一节生物课都要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学生收集资料、合作讨论。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首先,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现成知识,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现成知识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知识主要是通过接受性学习积累的。其次,接受性教学往往以感性知识或直接经验作支柱,探究是学生获得具体经验的途径之一;探究过程能够深化接受性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此外,生物学上有很多概念,概念是知识的基础,接受性学习是学习概念、同化概念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探究学习则是从概念形成途径学习概念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并非贬低或抛弃接受性学习,只是想强调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地位。作为两种对立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生物新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另外,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因为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被弱化,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处于不平衡的地位。

传统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基础教育的不断完善、继承与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没有知识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没有知识,学生的发展便无从谈起,情感、态度价值观便无源无本,正是有了已有知识的积累,才使新的学习和探究成为可能。

四、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思维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这个观点来看,学生学是和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因为在一定的情境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旧知识与经验去引领当前的学习。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以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直观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应用多媒体教学,并非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诸多弊端,但经过多年的改进和提炼,有其精华方面。如教师的语言在设问、总结、强调重难点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课堂上的板书教学在归纳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在因果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心与心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的撞击,多媒体的介入只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生动,但它只应起辅助作用,它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紧扣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实验和理论的关系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验,生物学的有关概念、理论就失去了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要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要重视理论,而且要重视实验。

生物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实验都是经过论证的经典实验,在新课的导入和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对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实验能力、养成科学态度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不可忽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六、插图和文字的关系

生物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以简洁、形象、直观的形式来描叙生物知识,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插图中的信息量远远超过文字的叙述,通过插图和相应文字的对照学习能促进学生进行形象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篇8

一、问题教学要处理好教师的预设性与课堂的生成性之间的关系

教师对一堂课不可能没有自己的预设,这种预设是他基于整个教学所做的设想和构思,与之相伴的误区就是教师牢牢地掌握了课堂,整个教学被置于他的权威性的问题下,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围绕解决教师预设性的问题而展开,超出这个范围就是越轨,这样,学生虽然也有思考,但却是完全建立在教师固有的思维之上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失去了其鲜活性、创新性,无助于学生思维层面的提高;同时,学生也会对这种你来我往式的被动接受产生不可避免的厌倦,从而达不到问题教学的真正目的。与之相反的作法则是教学一味地针对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开展,教师完全随着学生提出的问题组成课堂流程,这种方式名义上尊重学生,其实不然,它往往会将教学游离于主体之外,在边缘上大做文章,那些问题也许是学生感兴趣的,也许是相伴文本而产生的,但从根本上脱离了主题的问题无助于有价值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反而放纵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得不到深化,这同样也是有害的。

二、问题教学要处理好探究与解决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那就是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无论这样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还是学生提出的,只要问题解决了,主要的教学任务就算是圆满地完成了。是的,不解决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的,但是我们也应想到,作为课堂为什么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到底何在?否则这样的课堂就成了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课堂。传统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只能落在知识层面上,学生解决了类似的问题也就具备了某一方面的知识,而现代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思考,但直指问题核心的思考是受到拘束的,是有局限的,它是闭塞的而非开放的,是机械的而非灵动的。而伴随着新课程开展的问题教学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它的指向应该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生发出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疑问,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但这样的课堂却具有了广延性,而没有了休止符。所以我们看到,理想的问题教学往往是带着问题上课,又带着问题下课,但这没有解决的问题却是被深化了的,被引向更高层面上的。学生在这探究、解决、疑惑,疑惑、探究、解决的过程中才能日益奠定更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确立更为高远的学习目标。

三、问题教学要处理好外树与内建的关系

所谓外树就是从外部建立一定的问题磁场,提供一定的问题源流,构建良好的研究环境;所谓内建就是在学生内心建设一种生成问题的意识,激活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前者是暂时的,而后者是永久的,前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深层的,前者追根究底是为后者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本只是个依托,课堂只是个场所,从其中产生的问题只是提升学生思维境界的一种锻炼手段。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在这个意义上加以进一步的提高,外树的效应大小最终会落在内建上,问题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一旦认识到问题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学生的素养养成,那么我们就掌握了通向学生内建心性、塑造心灵的钥匙,这样,教师就会换一种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换一种方法来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过分地拘泥于文本和狭隘的解读上,而不会陷入问题的泥淖从而忽视了问题也是为我们服务的这个原则。

四、问题教学要处理好效率和内化的关系

也许正应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意味,我们在听一些教师上课时,总会与“因为时间关系”这句话不期而遇,而且越是级别高的公开课,这句话出现的频率越高,往往学生表述意见、回答问题刚到中途,教师就不耐烦地加以打断;教师在总结教学、应对学生时也会采取同样的态度。似乎这句话成了教师摆脱麻烦、直奔主题的唯一理由。时间是重要的,尤其对于各种性质的公开课,由于时间的原因完不成任务未免让人尴尬,但这样做的危害却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

这样做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对于教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有权进行讨论回答,我们可以不同意学生的看法,但我们必须尊重他们表述意见观点的权利。教师阻止他继续讲下去,会使学生的积极心受挫,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对或者他的回答只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一点微不足道的点缀,这样,会对造成学生心理伤害。

篇9

关键词:好习惯;学习效率;物理水平;创新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学习初中物理可以更好地了解、解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良好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不知道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学习兴趣不浓厚;(2)没有较多的学习思考的习惯;(3)缺乏动手操作实验的习惯;(4)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5)不做笔记,缺乏积累的习惯;(6)没有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7)缺乏探究质疑的习惯;(8)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写的习惯;(9)不善于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物理新课标》提到基础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因此,完善思维能力的品质是物理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相结合,培养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具体落实和进一步深化,从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的同学经常凭感觉、直觉下结论。比如,在讲“热传递”这个内容时,有这样一个例子:小明打开冰箱门想拿食物,他爸说了一句话“快点关上冰箱门,不要让冷气跑出来了”。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认为小明爸爸说的有道理,这种学习态度得到的结论是物理的大忌,每一结论的得出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学习物理不能凭感觉,不能想当然,要撇弃“好像”“差不多”的答案,要养成凡事多思考,一环扣一环的严谨思维习惯。再者,对于物理定律、公式的理解掌握要有度,上课听懂后,适当增加练习,通过习题的应用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掌握它。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初中物理新课标要求学生必做的实验有20个,可想而知动手的重要性。动手操作实验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对今后工作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动手操作可分为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小制作等,分组实验尤为重要,它可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演示实验也可让部分学生配合老师共同操作或老师指导学生操作完成,直观而有效;课外小制作则可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得到升华。动手习惯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积累的习惯

初中物理教学应重视积累。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感悟、理解掌握,接受新知识,懂得更多的物理原理,感悟科学思想,进行物理知识积累,全面提高物理素养。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学习摘抄本,利用课内课外积累有关的物理原理、公式、一句话、一道题、一节感悟,并作为每周规定作业定期上交,教师批阅时评出优、良、中、差,并定期评比,逐步提高学生积累物理知识的习惯。积累的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提高解题水平,教师可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相关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审题,教师再分析、引导、解答。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理性解题习惯的积累,不断提高物理水平。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伍于人,落伍于时代,永远也不能进步。“学者先要会疑”,古人提倡做学问不必因循守旧,要不断怀疑、探讨。如今提倡课程创新、质疑、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创造一种民主、平等、活跃、热烈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大胆质疑、大胆讨论,各抒己见,探索事物发生的现象和原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从疑点处思考、大胆质疑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精辟的文字表达习惯

篇10

【关键字】初中 班级管理 良好习惯 养成教育

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整个班级管理中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班级管理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主要针对初中学生的一些特点,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实践,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几点建议。

一、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

初中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往往比较差,很容易对外界的一些事情产生沉迷。如一些学生喜欢电脑游戏,往往就会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导致的。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作为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在日常管理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同时还要将养成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注重学生自我约束力和班级集体约束力的教育,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

现在学生受到的外界影响比较多,很多诱惑很容易让学生误入歧途。学生对于外界的抵抗能力比较差,这些归根结底是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问题。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能分清学生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些外界的诱惑对于他来讲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老师在初中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在班级树立学习榜样和道德标兵,并使其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具体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开班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反面的举例,让学生明白不良习惯可能会带来的种种危害,然后在班级开展广泛的讨论,让学生自己参与到讨论中来,最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出5条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影响大家进步的不良习惯,然后针对这些不良习惯又有哪些比较好的应对措施。

老师同时还要监督不良习惯的纠正情况,在班级设置“红黑榜”,对那些能够约束自己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登记在红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表彰,而对于不能够约束自己的学生则要登记在黑榜上督促他们改正,这样使用集体的力量就能逐步地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回到良好习惯的主流中来,逐步地铲除滋生不良习惯的土壤,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班级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产生归属感。

三、开展积极向上的班级活动

分析自控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一些共性会发现,这些学生往往性格较为内向并且不愿意参与班级的活动,大多活在自己的小圈子或者自己的世界,不愿意打开心扉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学习上也往往缺乏动力。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但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参与班级活动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与其他同学更多地进行交流,能够促进学生阳光心态的养成,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团队精神的塑造。因此在课余时间,老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和其他兄弟班级之间的篮球比赛或者足球比赛之类的带有一定集体竞技性的游戏等。组织这些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感触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赞誉,另一方面通过协作配合,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些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远离不良习惯的影响。

四、学校和家庭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是从小时候就开始形成的,在初中阶段如果仅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因此老师应该和家长多沟通,适时进行家访,和家长一起共同协商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制定相关的配合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

五、小结

初中生思维活跃,且自控能力比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很容易被不良习惯所左右,容易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还会对学生后期更高阶段的学生生活和工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初中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又是十分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老师进行扎实细致的工作,从而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行为养成教育应成为中学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任务[J].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