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基础化学式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基础化学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学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有元素符号和化合价知识,为书写化学式的前提;而化学方程式和电离方程式等,又是以化学式为基础,其中如有一个化学式错误,则全式毫无意义,若再以这样的错误化学方程式作依据进行化学计算,则错得更远,真可谓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见“用语不清是非不明”。化学式承上启下,掌握化学式与否,直接影响着其他化学用语和其他化学知识及技能的学习。
初中要求记忆和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有一百多个,作为教者绝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应从多方面寻求突破,实施有效教学,引领学生掌握要领。化这一“绊脚石”成为继续学好化学的“重武器”。
问题一:有关引进
应该说沪科教材从分化难点出发,早就做了铺垫。从第一章p20《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就不断引入化学式,这就要求教者从这儿起就应不时渗透有关的化学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掌握1-2章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必为第三章学习化学式时的归纳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问题二:相关教材的整合
教材按照“分子原子原子构成离子化学式化合价”这样一条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的。从总体来看合理简洁。在分子、原子中,以丰富的图片使微观世界的分子、原子组合形象化、直观化。学生很易掌握。但教材对离子的形成处理不够,核外电子的排布似略非略。化合价及其概念更是“天书一般” (学生语)。主观而言,编者从新课标出发意在减轻学生负担。但是从认知方面,学生已积累的客观认识难以同他们对最外层电子的得失以及电子得失与化合价的内在联系等微观特征的认识进行对接。
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讲授化合价时,先完整讲述核外电子的排布知识,再由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引出化合价的概念,这样水到渠成,就为化学式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三:使用什么样的授课方式
有人以为这一课理论理性较强,应用讲授这一传统方式,切切不可这样,而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者应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大胆采用探究法:探究化学式的意义;抛开传统的“化合价口诀”的教授方法,推导常见的化合价;采用击鼓传纸拼写化学式,采用竞赛形式,正确写出化学式;必要时教师可用激情的语言,不失时机地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师生换位”。即利用上课方式的多元化,把一节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基础课上好上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理解掌握化学式。
问题四:如何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些教师,对教材缺乏整体把握,过高估计学生的记忆能力,违背记忆规律,突击集中教学。贪多求全,统一要求,以图一劳永逸,从而人为创设了学习上的困难,使学生对化学式的记忆和理解感到手足无措,感到化学知识难记、难以理解,兴趣下降。因此,化学式的教学要循序渐进,要精讲多练、讲中求精,练中求巧、巧中求熟。教学中,应以书中多次出现化学式为主要记忆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对象。突出化学式在元素符号、化学式、与化合价知识链中的桥梁作用,强化化学式的综合运用。在复习时适时归纳,温故知新—利用下册p258附表四进行化学式的书写综合训练。
篇2
关键词:初中 化学 学法指导 趣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而学生往往感觉记这些毫无规律的知识点很吃力,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用一些趣味的记忆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那些化学上的知识点。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导致神经兴奋,激发学习的动机,创造最佳的记忆心理状态,并能牢固保持。
一、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诵易记;节约时间,效果明显。如从细口瓶中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操作歌诀:“掌向标签三指握,两口相对视线落。”“三指握”是指持试管时用拇指、食指、中指握紧试管;“视线落”是指倾倒液体时要观察试管内的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如实验室保存物质的方法,可以记忆以下歌诀:
药品状态定口径,瓶塞取决酸碱性;
受热见光易分解,存放低温棕色瓶;
吸水挥发易氧化,蜡封水封或油封;
特殊试剂特殊放,互不反应要记清。
再如盐类水解规律口诀:
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
愈“弱”愈水解,都“弱”双水解;
谁“强”显谁性,双“弱”由K定。
另外,元素符号、化合价、溶解性表等都可以编成歌诀来进行记忆。
二、会意记忆法
会意记忆法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再去巧记。如可以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分为二”(分解反应)、“合二为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相互交换”(复分解反应)。再如,电解池中离子的流向可会意成“阴阳结合”。
三、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可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
四、重复记忆
经过心理学家分析得出人的记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五、编顺口溜记忆
初中化学中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又常用,但很适合编顺口溜方法来记忆。如:学习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联系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
六、归类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类,抓住特征。如:记各种酸的性质时,首先归类,记住酸的通性,加上常见的几种酸的特点,就能知道酸的化学性质。
七、对比记忆
对新旧知识中具有相似性和对立性的有关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八、联想记忆
把性质相同、相近、相反的事物特征进行比较,记住他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再回忆时,只要想到一个,便可联想到其他。如:记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不要孤立地记忆,要扩大联想。
九、关键字词记忆
这是记忆概念有效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的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字来记忆。再如:在使用酒精灯时可归纳为“两查两禁一不可”。“两查”即:一查酒精灯内有无酒精,二查酒精灯灯芯是否被烧焦。“两禁”即:禁止向燃着的酒精内加酒精,禁止向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一不可”即:不可用嘴吹灭,应用灯冒盖灭。
十、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要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可记作“杨家将”,即“氧价降”,意为氧化剂中的元素化合价降低;反之,还原剂中的元素化合价升高。再如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归纳为“查”谐音“茶”。
2.向试管中装药品。归纳为“装”谐音“庄”。
3.固定装置。归纳为“定”谐音“定”。
4.点燃酒精灯加热。归纳为“点”谐音“点”。
5.收集气体。归纳为“收”谐音“收”。
6.导管离开水槽。归纳为“离”谐音“利”。
7.熄灭酒精灯。归纳为“熄”谐音“息”。
总体可归纳为一句话:“茶庄定点收利息”学生很容易就记住制备氧气的实验步骤。
篇3
【关键词】化学方程式;错误;成因;对策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初中化学的关键,在历年中考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单看2013-2015年河南省中考化学试卷中涉及到方程式间接或直接的分值分别为17,15,18。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严重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诊断出错误并寻找到成因,并能找到相关对策,就解决了教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问题。
1 常见错误类型
1.1化学式书写错误。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原理理解错误,如铁在氧气中燃烧产物写成Fe2O3,二是在书写错误的化学式,如Na2CO3错写成NaCO3,Cu(NO3)2错写成CuNO3等等。
1.2化学方程式“假配平”。学生对配平很重视,但是往往由于失误而导致没有真正配平。比如相对掌握较好的酸碱中和反应中H2O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常会将2丢失。如:Ca(OH)+2HCl= CaCl2+H2O
又如以酒精燃烧为例的碳氢化合物的燃烧,氧气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经常会将3错写成2,即C2H5OH+2O2=点燃2CO2+3H2O
1.3漏写或错写化学反应的条件。在学习之初,学生区分不清楚“燃烧”和“点燃”,“加热”和“高温”,想当然的想写哪个写哪个,不考虑实际情况;初三下学期进入酸碱盐的学习,好多反应条件为常温,通常省略不写,导致学生养成不写条件的习惯。进入总复习,各种习题的出现,出现陌生条件应对不自如,条件经常不写或错写。
1.4漏标或错标气体和沉淀符号,即向上向下箭头。在学习这一部分对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难点。漏标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解水实验,二氧化碳的气体的检验。错标的像工业炼铁原理,反应物中有气体,生成物中也出现气体,如何标注有些混淆。
2 错误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错误,我做了相关调查,归因如下:
2.1化学用语基础差。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重要的化学用语,前两者是化学方程式正确书写的基础,任何一环有问题,都会造成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前功尽弃。
2.2书写步骤不严谨。书写方程式不按规范步骤来,导致漏写条件,漏标上下标;最后缺失检查一步,导致假配平。
2.3解读和应用信息题的能力差。现在中考题给予的信息题很多,学生缺乏解题经验;第二是中考中涉及到一些初高中衔接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
2.4学生习惯的影响。粗心大意,学习方法不得当,有丢三落四等习惯,对学生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具大的影响。
3 对策
针对错误及错误原因的分析,在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这些对策的应用。
3.1 遵守规则,规范书写。在化学方程式学习时,对学生要始终强调书写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次要规范要求书写步骤,一写二配三标四等五查,认真落实每个步骤,尤其是最后一步查,必须做到三查,即查化学式,查条件上下标,查配平。在学生配平步骤中适当补充一些常见的配平方法,如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归一法等。当要记住配平有法,但无定法。
3.2 重视实验,加深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的直观教学功能比教师说教强。利用实验从定性,定量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与特点。初中化学课程中的方程式很多,但有近一半可以由化学实验得出。化学实验可以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理解记忆有效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中考中信息题多数和初高中知识衔接有关,所以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适当衔接。如讲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可以将钠与水的反应引入,进而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原理及特殊要求,借助实验现象,可以将原理理解的明明白白。铝是高中另外一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在初中它的重要考点主要是抗腐蚀性。而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中招考题上也有涉及,一个小小铝质易拉罐很容易帮我们解决问题。
3.3注重总结,提升应用。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特点,将化学反应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其中复分解反应类型之多,若能条理清楚,则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开展竞赛,激发热情。学生的学习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就是兴趣的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PK赛,有个人展示,有小组合作,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巩固的同时,从对手身上反观自己的问题,另外也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小组竞赛结束,每次上课前的课前小练,多角度多方位的考察书写化学方程式;单元后的总结小练,不同阶段的阶段练习,使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
找准学生化学方程式书写困难的成因,在实际教学中注意相关对策的应用,潜移默化,强化记忆,注意及时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为学生未来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扎实基础。
篇4
关键词:学业考试;初中;化学教学;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7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30
备考复习之于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其重要意义在于对教材梳理、提炼、去粗取精。复习的要旨就在于:将复杂问题简明化、抽象知识形象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课本内容考点化。化学复习之于学生,就是对所学的化学知识再学习、再认识、再整合的过程,是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简言之,初三复习的价值在于帮学生诊断、暴露、整合提升。
初三备考复习教学大体都是从三个重要环节着手:即备课、上课、讲练。一线教师普遍感觉初三复习时间紧张,复习课很难上好,原因之一就是备课不精。复习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具体的教材。如果教师一味凭借主观判断,将臆想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无疑是对课堂宝贵时间的浪费。只有实现“内容考点化”的初三化学复习备课,才能有效提高初三化学备考的复习效益。有鉴于学业考试试题的导向作用,本文拟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的核心内容和高频考点进行剖析和总结,把脉学考最新动向,诊治化学教学的“病理现象”,提升复习课堂效益。
一、卷面分析:“望”学业考试之结构脉络
纵观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从题型、题量、内容等方面均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难度控制较好并且趋于稳定。客观题比较基础,有利于衡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即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科的学业水平)。主观题中的填空题难度适中,综合能力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的难度较大,具有合理的区分度,有利于高中阶段学校的择优选拔。
二、数据剖析:“闻”考试评价之反馈信息
试题的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难度系数”也可以理解成“容易度系数”。难度系数越高,可认为试题总体的难度越小,反之,难度系数越小,则表示试题难度越大。
通过对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试题的难点分析发现,所谓难点,多存在于教学和考试关注角度的分歧之处。“考试大纲”中罗列的陈述性知识,而不是考试所考查的策略性知识,即在特定情境中运用知识的策略。所以,单纯依靠押中或复习陈述性知识来应对学业考试,而不让学生学会在问题情境中运用和深化知识的策略,正是学生考试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例如:2011年广东学业考试的第16题,表面上看考查的内容有:“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的分类)”、“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物质的分类)”。在考试大纲中都属于基础知识,一线的教师也一致反映这些知识在平时教学和考前复习中都是十分重视和训练的知识点,但学生的考试结果(难度达0.5)却显示“这是一种难题!”根源在于试题中设置了新的情境――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而隐藏了“物质的微粒性”的考点,本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策略,而学生却不知道如何调用熟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上统计和分析对常年执教毕业班的初中化学教师提供了值得冷静地思考几个问题:①对于一份25道化学试题的试卷,真正的难题有哪些?②为什么知识点貌似都讲过,为何学生考出来的成绩仍不如人意?③卷面上所谓没有考到的知识点真的没有考查吗?
三、课标寻踪:“问”学考命题之思想立意
根据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考试范围和要求,“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应根据《标准》要求,考查化学学科课程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内容范围以5个(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一级主题形式给出。”根据这5个一级主题的评价目标以及具体内容对近年来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卷逐题进行统计(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广东化学试题在保持了题型、总题量、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对学科内部5个一级主题的考查内容在题目数量、赋分值的分布上有所调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大知识板块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对化学复习中核心主题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1. 科学探究――课程核心、举足轻重,分值最重,难度最大
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明确说明:不孤立进行探究方法的考查,而落实在另外四个主题的考查中,试题内容比例:25%~30%。科学探究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仪器的使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的气体制取、物质的性质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与优化等等。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逐步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题型也推陈出新,在选择题、填空甚至计算题都屡有出现,实验题的形式也是多样化。
2. 身边的化学物质――核心部分、知识主干
有关本主题的命题,近年的化学试卷除了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外,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能力及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同时,在科学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内容时,均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载体进行考查。
3. 物质构成的奥秘――学好化学的关键
本主题聚集了大量的化学用语,这个高度浓缩的符号体系能够准确、简洁地记录和表达极为丰富的化学信息与思想,使之方便地交流,对于化学科学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内容抽象、易于混淆,学生对于这一主题的内容较难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属于教学中的难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比较侧重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丰润,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4. 物质的化学变化――理论基础、能力为本
这一主题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会初中生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具备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5. 化学与社会发展――体现学科价值、渐受重视
此主题的命题数量和赋分值逐年递增,而且考查的难度不大,体现了学业考试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教学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彰显学科价值。
四、章节权衡:“切”常态教学之“缺失”症结
需要说明的是,化学试卷分析并不是单纯把试题肢解成单元知识块,把考试当成知识点的随意拼组,因为这样会破坏试题的整体构思和布局,对复习和教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对于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宗旨的学考试题,在命题的过程中已不再过分关注各单元、各课题的比例,其考点是在于知识的单元组块之间的内部关联和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上。因此,对于学业考试中的“章节权重”分析,并不是只停留在从考查知识的表面层次上去归类知识的所属单元课题,而是旨在关注试题的立意和构思,分析试题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凸显知识单元件的内在关联性和整合性。鲜活的考试题例和难度分析,可以呈现和切中平时教学的“缺失”和复习课堂的“症结”,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
五、核心聚焦:“诊”学考复习之有效良方
《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基本知识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核心主干”,是知识内容的选择层面;二是“基础性”,是知识内容的性质层面。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并不都是“基本知识”,因为有些知识不属于“核心主干”范畴。学业考试的“基础性”强调的是“核心主干”的覆盖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实际上,考试没有教学那么广阔的发挥空间,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还要满足全省各地区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份试卷所承载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学生一整年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所有思维结果面面俱到地呈现出来,只能选取基础、主干、核心的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并将化学特有的、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对于基础、主干、核心的化学知识是年年必考的内容,只是每年考查的侧重点和试题形式会有所变化,突出知识灵活应用和学以致用的价值。这些在师生备考中必不可少的、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命题点,即是化学教师所应该剖析和归纳的核心考点。
基于以上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历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化学学科学业考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总题量高达75小题(问),年均考查7道化学方程式,年均分值高达16.2分(统计只是单纯的化学方程式的分值,不涉及含计算的分值),远远高于其它考点。除此之外,化学式的简单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化肥、物质的分类、溶解度、环境保护、基本实验操作、装置组装与选择、pH、化学用语、化合价、微观示意图、反应类型的判断等核心热点几乎每一年的学业考试都出现。而诸如多功能瓶的使用、图形数据等考点,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往往是学生最怕的、最容易丢分的题目。
六、结语
学业考试不仅是学业评价的过程,还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指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立足让每个学生收益和协调发展。高质量有水准的学业考试试题,会与义务教育新课程理念保持一致,促进学生发展;会与教学形成合力,着眼于学生未来,共同科学地、有目的地促进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对于学业考试试题,应关注命题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之,化学学业考试是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过程,而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度思维和深度认知的根据地。当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和考试的共同目标,教学和考试就会在同一标尺下关注试题的内涵和价值,就会互惠共赢,共同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明贵,徐泓. 2014年安徽省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学科评价报告[J].化学教育,2015,(7):39-44
[2] 刘雅莉.化学高考试题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J].化学教育,2015,(5):51-55
篇5
【关键词】化学知识 记忆方法 教学方法 知识巩固
作为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会听到学生说:元素符号等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要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化学基本理论及其计算、实验等,太多太难记,记住后也容易忘记。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呢?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的几点浅见。
一、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从老师讲授中获得知识,还爱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解难答疑,对提高记忆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1.加强实验教学。生动直观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大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如讲授“自燃”这一内容时,开始就演示实验,把白磷溶液滴在滤纸上,一会儿滤纸就自己燃烧起来。这时提出问题:滤纸为什么自行燃烧?这个实验及这个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这时再引入新课。这样,学习新知识成了学生的迫切要求,学生听讲有目的,对教材内容自然印象深刻。
2.应用直观形象教学。初中化学的概念、理论涉及微观粒子的结构、组成、运动和变化,它与宏观形象或事实有质的不同,是更为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有较深刻的记忆。在教学中,科学地把一些概念、理论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记忆效果。如讲“电解质的电离”时,出示小黑板的图像,学生会对电解质的离解及运动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3.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简化记忆。比较是确定现实现象异同的一种思维过程,从比较中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突出矛盾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用分析对比、综合归纳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简化记忆。如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要求学生将已学过的有关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跟硝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硝酸跟硫酸、盐酸都具有酸的一般通性,因为电离时可以生成氢离子,但硝酸的氧化性跟浓硫酸相似而与盐酸不同,这是由于硝酸分子里的氮原子处于最高价态,容易被还原成低价态氮。它的氧化性突出表现在不论稀浓,在不同条件时,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于硝酸分子的不稳定、极易分解的特征,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又和硫酸有不同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和归纳,简化了学生的记忆,学生不仅能记住硝酸的特性,还能巩固对硫酸和盐酸化学性质的记忆,克服了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的弊端。
5.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化学顺口溜。有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这是有道理的。虽然化学课是典型的理科,但与物理和数学相比,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理论基础知识则要多得多,这一点被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掉了,因此才会造成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学不好化学。比如,元素符号记不住,就写不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合价记不住,就不能推知未知元素的化合价;实验现象记不全,就做不了化学推导题和实验探究题等等。那么是不是课本当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像学习政史地那样死板地机械记忆呢?当然不是。记是一定要记的,但要巧记、妙记。
二、教学生如何复习巩固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结果以著名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依此规律,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帮助学生与遗忘作斗争。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教师要抓好新课前的复习提问。提问的目的首先是减少学生的遗忘,巩固学生的记忆,是为新课扫平道路。学生平时不复习,临考前“开夜车”和“加班加点”是不符合记忆规律的。
(2)分散复习。教学中要利用一切机会抓好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
(3)注意复习方法。复习要避免机械重复,每次复习都应给予新的信息,提出新的理解要求,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2.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由于干扰而产生的临时遗忘是常见的。如:学生考试时,因为紧张,本来记住的内容,一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越急越想不起来,这是一种情绪干扰。为了排除一些干扰,平时要注意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考前的临场指导就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3.经常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根据对遗忘规律的研究,已经贮存的知识信息若不反复运用,强化信息的痕迹将会自动丧失而使得到的知识流失。所以,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如有代表性地让学生做些上节、上章以至上册的习题,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题,可多次刺激,强化记忆,减少遗忘。
参考文献:
篇6
理论;科学实践;化学
【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70-01
1理论联系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科学是化学教师上好第一节化学课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课题1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瓶生烟”等奇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
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课题时,教师进行了电解水的演示实验,并验证水电解后的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后,学生深感化学变化的奇特,同时领悟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初步认识由水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其他很多演示实验都会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2理论联系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
将学生置身一个实际的情境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从该问题中,学习到“科学兴趣小组”的科学调查问题的方法,可以说对学生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提高。像这个“化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信手拈来,如“为什么在冬天有雾的早晨,一妇骑着摩托车停在一交通路口等绿灯,而她的前面也停有很多汽车,突然,该妇女昏倒了。试分析她昏倒的可能原因?”这种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对汽车尾汽的污染加深认识,从而对改变汽车燃料有更新的探究要求。
3理论联系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学习化学研究些什么”的知识时,可以展示拉瓦锡的有关实验图片,我国化学室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蛋白质的图片等,让学生感受化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观看“南极臭氧空洞”的图片,环保部门对大气检测的资料片,用高能燃料推进火箭的过程,以及机动车辆尾气排放图片、工厂排放废气而产生“浓烟滚滚”的景像等,都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认识到只有学好化学知识,才能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4理论联系新闻报道,创设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景,例如,有一报纸报道:有一下水道发生了爆炸,所炸之处,下水道盖全部被炸开,并一直炸到一学校的校园内,并炸伤几名小学生及路人。据事后调查,这是一起严重事故:有一名从事灌装液化汽的人将罐内残留物倒入了下水道,后又遇到有人丢烟头掉进了下水道而发生了这起爆炸事故。学生阅读后,深感生活中化学知识无处不有,加深了点燃“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的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很多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这里,可以进行知识拓展,设计一个“点燃不纯H2”的爆炸实验,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验证获得为什么会“爆炸”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探究的内容是“怎样预防矿井的爆炸事故发生?”学生会感受到搞好矿井的安全是多么重要,也使学生对社会对人民增添了一份责任感。
新闻报道中的内容,学生有一种新鲜感,阅读与了解其中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从中选取相关的内容,创新情景,非常方便,而且教学效果好,比如“在学习天然气”这一课题时,我市报道了,“天然气,会给你带来什么?”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天然气的成份,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的污染与煤气燃烧相比,天然气与煤气燃烧热值的大小,最后,引导市民计算了每立米的价格问题,这实际上是创设学生学习“天然气”知识的良好情景,让学生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值与价格等多方面获得了训练,学生学得轻松,而且又让他们感受到实用。像这种例子有很多……
所以说,新闻报道在牌教学测设情景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5理论联系调查与实践,培并探究能力
在学习“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联系我们身边的母亲河──黄河已受到污染,那我们的自来水厂是如何净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要“探究”清楚这一过程的问题,学习“水的净化”的全部过程,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又如,据报道,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读了这篇报道。就可以提问,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并且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又添了重重一笔。我们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创设情景,增加学习化学的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篇7
化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它遵循大自然的变化规律,就其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通过可知的物质世界,研究物质间的反应规律,再把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运用到未知领域中去,从而得出研究未知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并指导实践。任何重大的发现都要靠化学实验予以证实。在化学领域中,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将造成巨大损失,延缓科学发展,因此,严谨、求实、准确的态度是从事科学的工作者必备的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科学家事迹为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科学精神、文化素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诚实、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不作弊浮夸、不马马虎虎、不粗枝大叶,要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化学史上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发现”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教育
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测定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加以“修正”,而是把他的实验结果与研究的论文一起公开发表,这引起了他的朋友拉姆塞的注意,并开始研究这个问题。这就是惰性气体最初被发现的过程。试想瑞利如果忽视了小数点第三位差异,会使惰性气体发现推迟多少年呢?化学史上这一著名的发现,真正体现了诚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一事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二、设计科学性训练提纲,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
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
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
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准确记忆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篇8
关键词: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 小班化 优势
基础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对大学一年级化学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也是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的开端,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基础无机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是后续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在中学所掌握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连很多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在实验中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利用这门实验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对今后的实验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的基础无机化学实验普遍是大班教学,即一位老师同时指导超过20位以上的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实验时也是2―3人一组,独立操作的机会较少,经常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基础差的学生得不到充分训练。改用小班化教学后,有利于每个学生实验亲力亲为,并且具有许多优势。
1.小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实验资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小班教学,指导教师可以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操作,从而可以一一规范学生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如取用试剂,使用试管、移液管、容量瓶、滴定管、掌握称量、滴定、提纯、分液、蒸馏、回流等基本操作。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实验室资源也可以被充分利用,每个学生可以单独操作一套实验设备。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学资源,增加了每个学生实验操作和练习的时间。小班化实验教学有助于教师督促学生在开始进实验室时便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些基本的操作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将陪伴学生今后的化学实验学习。
2.小班化实验能更好地及时对实验进行指导和纠正。
小班教学能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懂就问,这样教师就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同时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降低,工作量减轻,能有较充裕的时间来观察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并且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指导。小班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高考没有选考化学的学生,由于他们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接触化学,基础较差。小班化实验教学中,指导教师可以给这部分学生适当地增加实验操作练习,多给予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赶上来。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实验难度,增加实验设计的内容,提高他们对实验的兴趣。
3.小班化实验教学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单独完成实验操作,改变了以往实验课程不公平的现象。
大班实验时,老师往往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由于人数较多,加上2―3个学生合用一套实验设备,共同完成一个实验流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操作的机会,也使得一些学生“有机可乘”,分享同组同学的实验成果,这样难免就会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同组学生实验结果一样,实验报告内容相近,实验成绩几乎相当,造成学生的实验成绩不公平,不能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验能力。结果往往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实验没有积极性,基础薄弱的学生因为可以“浑水摸鱼”,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实验技能得不到提高,甚至会让学生认为实验课不重要。改成小班后,与原来的大班教学比较,学生人数少了,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被老师关注,学生也有较多的机会与老师直接交流。因为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对实验课课程的态度变得认真,课前预习充分。小班化的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单独思考与动手的机会,促使学生养成了实验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改变了以往实验课大家一起来一起走的情况;实验成绩也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实验情况,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此外,学生无形中加强了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并养成了在实验中思考的习惯。
4.小班化实验有利于实验时师生间的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小班化的实验教学,班级人数少了,学生感觉不拘谨,敢于不懂就问,指导老师也有充分时间做到有问就答,师生关系融洽。在小班化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独立完成实验,实验中遇到不会做或是解释不了的地方,必须与指导老师沟通,这样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和教师直接进行交流,就连那些胆小的、性格内向的、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有了开口的机会,得到了锻炼。对于目前大部分理论课还不能实现小班化授课的情况,实验课率先进行小班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课大班化教学的不足。实验指导老师很多时候也是理论课的授课老师,通过实验课构建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又有助于学生理论课的学习,从而形成和谐互动的教学关系,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使实验课和理论课相得益彰。
5.小班化教学能更好地实施探究性的实验模式,促使学生树立实验的积极态度。
传统实验教学中班级学生多,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听完指导教师的实验流程讲解后便开始分组做实验,没有太多提问发言的机会,思维处于消极状态。而几个学生同组合作的模式也会让很多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不愿主动分析思考,不想自己动手解决。这就造成学生的实验主动性较差,实验能力的差异性也不能体现,学生对实验就会厌倦,觉得做实验没意思,更谈不上将创造性思维应用在实验中。而小班化实验中,每个学生单独做自己的实验,遇到问题,老师可以及时指导,学生也参与到分析思考中,实验完成后,学生会有成就感,激发了做实验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良性循环,学生对实验产生兴趣继而愿意去思考,甚至有的学生要求尝试新的实验方法。
小班化的实验教学让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愿意在实验中思考,创造性能力有所提高,自信心也有所增强。小班化教学使得师生关系融洽,相关的理论教学课也受到了正面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一、奇幻点火
1.实验用品:高锰酸钾、浓硫酸、药匙、玻璃片、玻璃棒、酒精灯2.实验步骤:用药匙取少量高锰酸钾粉末,集中放在玻璃片上。用玻棒先蘸取少量浓硫酸,再蘸一下高锰酸钾粉末,然后立即与酒精灯灯芯接触,随即灯芯就燃烧起来,一次可点燃二、三盏酒精灯。3.原理分析:高锰酸钾又名“灰锰氧”,是一种常见的强氧化剂,常温下为紫黑色暗紫色固体,受热见光易分解: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KMnO+MnO+O,所以需要避光保存于阴凉处,严格禁止与其它易燃物同时存放。高锰酸钾在工业上有很广泛的应用,在工业上用作消毒粉、漂白粉等,在初中化学实验中,高锰酸钾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高中化学利用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和水溶液鲜艳的颜色常用于物质的鉴别。浓硫酸是指硫酸溶液里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70%的硫酸溶液。浓度很高的硫酸溶液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这是高浓度硫酸和普通硫酸或一般浓度硫酸的最大区别。常用的浓硫酸中HSO的质量分数为98.3%,其密度为1.84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七氧化二锰,七氧化二锰是棕色油状液体并且氧化性极强。它可与乙醇等易燃物剧烈反应并且放出大量热,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乙醇随即燃烧。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KMnO4+H2SO4==K2SO4+Mn2O7+H2O2Mn2O7==4MnO2+3O2C2H5OH+3O2==2CO2+3H2O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高锰酸钾与浓硫酸要临时调混。因为七氧化二锰具有不稳定性,在常温下很快就能分解成二氧化锰和氧气。所以在玻棒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后,要立即与酒精灯灯芯接触,点燃酒精灯。否则时间一长,七氧化二锰已经分解,热量已经散失,就点不着酒精灯了。(2)酒精灯芯要松散,保持蓬松状态。(3)实验完成后残留物要及时清理。绝对不能随意乱放,以免引起自燃事故。5.引申的简易小实验:在石棉网上放一小片脱脂棉花,用药匙的小端取少许研细的高锰酸钾粉末堆放在脱脂棉上,用胶头滴管往高锰酸钾粉末上滴加少量浓硫酸,可以观察到脱脂棉上先产生一种棕色油状液体,随即开始燃烧。此试验可以用来代替魔棒点火实验,且很容易成功,可作为初中化学第一节课的引入实验!
二、过氧化钠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的妙用
篇10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基础的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物
第一,在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化学药剂很多,在相互反应中,会产生一些气体,对空气和人的健康有负面影响。如二甲苯气体会污染大气,传统方法将其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2C8H10+21O2=16CO2+10H2O。第二,对于化学实验产生的液态污染物来说,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就是将其简单处理后倒入下水道,其实这对土壤资源和地下水不利。如Cu(OH)2+H2SO4=CuSO4+2H2O生产的硫酸铜等会产生大气污染。第三,对于固化实验而产生的固态废物,大学没有回收处理装置,大家会将这些废物扔到垃圾桶中,按照普通垃圾来处理时,如含有强酸、强碱的物质容易自燃和污染环境[1]。
二、关于推动大学进行绿色化基础实验措施的几点思考
1.相关人员深刻理解绿色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观念
第一,当前发展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已经在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所以我国各高校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理解绿色化学实验的深刻含义,然后认真分析本校基础的化学实验存在的污染现象,找到其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第二,实验课教师要改变传统落后观念,树立绿色实验理念,然后将德育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积极思考,做到“预警污染,提前预防”。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教学目标要求,对化学药剂的分量进行精准计算,实现“用得少、效果好”的目标,从而减少实验生成物的分量,降低对环境和人的损害。第三,国家加大投入力度,各大学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提高实验器材的有效性,配备处理装置[2]。
2.整合化学实验的内容,创新实验方式
第一,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将化学实验统计出完备的框架,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优先选择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化学实验。对于会产生污染物质的化学实验,教师和相关领域专家应积极探索,找到可以替换的化学药剂,保证效果相同又不产生过多的污染物质。最常见的就是用盐酸代替硫酸。第二,学校方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先进的实验场所,教师要提高运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的能力,创新实验方式,针对会产生严重污染物质的化学实验,可以运用三维立体在线模拟技术在线模拟操作,因为软件是真实模拟操作,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没有产生污染物质。第三,加强基础化学实验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这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本学期教学中的实验项目,整合化学实验生成物与实验原料,将相同的部分整合出来,这样一个实验完成之后,下一个实验的原料就是上个实验的生成物,以促进实验绿色化发展。
3.科学处理因实验产生的污染物
对于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化学生成物,要科学处理这些物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的损害;对于气态污染物质,在实验的时候将装置连接到实验设备上,有效回收,然后集中处置;对于液态污染物质,要用化学方式进行中和,将其转化成无污染的液体或固体,然后再排放;而对于固态污染物质,将其收集到处置设备中销毁,或者通过化学反应将其转化成化学药剂,做到循环利用。
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应用绿色化的理念进行操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的化学教师需要重点研究。此外,化学专业大学生也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日后学习和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绿色化的观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