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分类

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 案例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管理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公共管理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开始引入和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重要方式,在国外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尤以哈佛大学负有盛名。①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②具有真实性、 参与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特点。相比国外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国内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较短,在教学理念、教学课堂、案例选编和建设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案例教学的理念认识差异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③案例教学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特定场景问题的学习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判定和分析、分析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管理问题,从而增强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须以对相关的理论获得更好的理解为根本目的。不少老师依然秉承传统授课模式,认为公共管理理论作为由概念、原理和方法组成的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有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传统的教师上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方式依然有效。也有老师认为,相比案例教学的个案性和典型性,理论教学更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基础性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削弱了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教育的完备性要求,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思维上只是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法,没有认识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2 案例教学课堂准备不充分

案例教学是师生间教授和学习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选择和制作、案例材料阅读、课堂发表见解、提出完整解决方案等,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教师制作案例开始,到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提交案例解决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案例教学前的详细认真准备。但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局限在举例、习题、发言上,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认为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着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没有认真准备案例课堂教学。举例并不是案例教学中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过程是一种启蒙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例子的单向讲授和评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案例讨论。还有些教师因为班里的学生多,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信息的整理,没有认真总结案例讨论,未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案例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案例编写滞后于教学需要

公共管理课程选用的案例需要符合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到案例与公共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来准确地把握现实,而不是抛开理论体系的纯粹案例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为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关心度比较高,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案例选择还要有普遍意义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到对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已经从事或未来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依托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精心制作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而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没有自己的案例库,自己制作案例的少,使用别人案例的多;结合地方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少,改编国外的案例多;使用过去的旧案例多,新编更新的案例少,不能有效反映公共管理的现实变化。与国外相比,教学中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管理代表性、实务性、针对性的案例缺少,案例更新的速度慢,学生对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的期望和需求强烈,也对案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获得源自管理实践并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发展的本地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一大难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资源的不足,既有对案例制作的不重视,也有案例制作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

4 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案例教学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激励与安排,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热情并不高。高校愈来愈重视科研,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财力来编写案例和准备教学,但丝毫不涉及科研产出,算不上科研成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上课质量的提高很难与高校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在一些高校教师荣誉评比方面,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大赛获奖上,参考标准多注重科研成果,获奖者也多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案例教学获得教学荣誉的教师很少。制作好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还需要教师付出和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都削弱了对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激励。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而言,目前一般没有明确要求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成绩要紧密联系案例教学,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也不强,都影响了案例教学中师生的激励和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逐步深化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学过程衔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逐步发展出适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在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中,还应从完善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作为综合性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性,实践性强,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认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公共行政管理中真实管理细节的描述分析,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管理环境之中,对现实管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从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理论和工具方法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巩固理论原理、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作为在国外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成功之处,对于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尤其有积极的一面。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和主角,教学关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更多地是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提升能力训练。

其次,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从老师的角度讲,要明确教学目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根据所要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层面知识,选择相应的管理案例。案例应能够贴近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在课前或教学中通过印发案例文本材料、电子文档、多媒体手段展现等发放或展示给学生,把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全面阅读案例资料,积极进行案例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参加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⑤在案例讨论之后,让学生提交书面讨论发言材料,探讨自己从案例分析中的收获与疑问。

再者,应逐步丰富更新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认真组织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包括:案例内容、教学理论基础及目的、案例带来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对案例的总述与点评、案例涉及的文献目录等。要更好地在公共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就要有丰富的、鲜活的、高质量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案例要具备时代性,与时展保持同步,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讨论主题,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促进教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收集新的案例,根据课程特点,有准备地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收集资料,如注意平面媒体和网络新闻,获取一手的公共管理实践资料,积累案例资料素材。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反映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层面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的事例加以收集整理,编写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公共管理案例。

最后,应从制度安排上建立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师资评价。案例教学老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用传统的课时计算。在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下,案例教学工作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工作绩效结果却并不一定好。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案例教学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高校扩招,很多高校的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很多,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或是缺乏适合讨论对话的教室环境,或是因人数多而难以顾及每一位同学发言,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案例教学专用场所的投入,设立案例教学专用室,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选择有效的解决途径。

注释

① 张晓燕.哈佛案例教学的魅力和启示[J].学习时报,2004(9).

②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7).

③ 李运庆.论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0).

篇2

一、确保分类体系具有思想性

档案分类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档案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异同点,对档案进行有层次的区分,并形成相应的体系。档案分类体现了人们对档案的基本认识,是人类主观意识的反映。

首先,要充分体现依法治档的理念,中学学校档案实体分类的体系结构、类目设置、序列编排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标准为依据,从实际出发,突出教学、学籍等档案在中学学校档案中的中心地位,强化行政、管理、安全、思政等各类型档案的管理,使档案工作科学、真实地反映学校管理工作全貌,全面系统反映新时期中学职能活动的新情况、新特点。

其次,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特别是面向中学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分类体系,涉及面广,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实施细则等多方面内容,并且要将档案基础标准、业务工作组织标准、管理工作程序标准和现代化设施技术标准准确应用到实践中,使之符合高等学校档案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

再次,要确保具有操作性。我国档案工作已经形成了以《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为核心,各行业档案管理规定为主干的法律体系,成为档案工作的宏观、原则、概括的导向,确立了档案工作的基本目标。对于中学学校档案工作来说,除了宏观的导向外,还必须根据学校档案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工作规范,为中学学校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微观、具体、量化的保证。对于档案分类来说,就是要在《中国档案分类法》的指导下,坚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有序性、开放性的原则,拟定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方法。

二、增强分类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实事求是,符合学校档案工作的实际;另一方面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要遵循档案基础理论和形式逻辑原则。两个方面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包容性,力争实现分类表的全覆盖。

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采用“学校档案”这一具有综合性的概念,学校在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其他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均属学校档案。中学学校档案以中学全部档案为对象,按照不同类型档案形成的领域范畴以及特点,将形成于同一活动领域的档案作为一个整体归入相同的类别。

其次要把握档案的形成规律和内容、特点,确定统一的实体分类体系,把同一门类档案的管理性和业务性材料集中在一起,适度注意与《中国档案分类法――教育档案分类表》(即信息分类)体系的协调。再次,确立科学的类目体系。类目设置必须有相对稳定性。不受偶然因素、短期行为的影响,在较长时期内不随意改变,在类目名称、档号模式、标识符号等方面,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好记。

最后,类目排列,档号结构的确定须符合逻辑原则。要充分考虑到中学学校档案记述和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不同,严格按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划分。做到各类之间,各类相同级位之间的划分标准一致。下位类目的外延之和,等于上位类目的外延。同位类目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和包容。

三、提高分类体系的适用性

首先,要具有适度的灵活性。中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分初级和高级中学,还分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等。因此,中学学校档案的分类体系在强调宏观和总体原则统一的同时,采用多元、灵活的处理方法,照顾不同类型、规模、层次院校的特点。各校可以在总的分类体系基础上,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给各校在类目设置、序列编排、上架检索等方面以较多的自由度,留有较大的余地。

其次,要具有较好的包容度。根据中学学校档案产生的领域范畴,结合档案记述的内容性质,可以初步将学校档案分为党群、行政管理、教学、科学研究、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基本建设、仪器设备、出版、外事、财会等10大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档案进行二级分类,根据档案的数量确定分类的层次。

篇3

【关键词】 心脑血管类疾病;合理用药;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43-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大多都有成熟的治疗方案,但是在具体的用药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的作用,还存在一些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这也给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一定的阻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140例,男女比较为84:56;年龄在52-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4.27)岁;心脑血管疾病种类包括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等。

1.2 方法 对140例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具体的用药情况如下:

1.2.1 血压用药 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但以上药物的使用,应针对具体的高血压临床症状表现合理应用,例如,针对妊娠高血压、老年高血压,主要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后妊娠期高血压等,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针对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也可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在应用以上药物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其禁忌症,以免在治疗的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用药副作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严禁应用于高钾血症、血管神经性水肿、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当中。

1.2.2 冠心病用药 冠心病患者的用药包括有氯吡格雷、阿司匹林、ACEI/ARB类药物、他汀类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为:服用剂量与时间未遵医嘱,未全面了解所用药物的禁忌症等。因此,针对冠心病患者合理用药的措施主要由以下几点来实现:①针对心绞痛患者,按照心绞痛的规律进行用药,并合理地拉长二次服药的间隔,注意夜间服药,以防止心绞痛在夜间发病;②科学、合理地选择西药联合治疗,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可联用硝心痛与心痛定两种药物同时治疗;③重视用药禁忌症与配伍,若是冠心病并发哮喘患者,严禁使用心得安;且心痛定与心得安不得联合使用,以避免过度降低患者的心肌收缩力[1]。

1.2.3 高血脂及血液黏稠用药 临床上在治疗高血脂、血液黏稠患者的调脂药多为贝特类降脂药、他汀类降脂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树脂类降脂药等等。为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在进行用药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用药后每3-6月复查血脂、肝肾功能等,以便动态地监测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地调用药剂量;②将预防、治疗、防药物应用三者相结合,以促进治疗效果;③针对长效调脂药,尽量选每晚睡前服用,且用量每日1次为佳;④根据患者血脂种类的不同,科学、合理地辨型用药,如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贝特类降脂药物,若是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他汀类降脂药物;⑤患者因遵医嘱,持续、不间断用药,有效地将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避免病情的反复[2]。

1.2.4 动脉粥样硬化用药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用药为他汀类调脂药物、贝特类调脂药物、烟酸类调脂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溶血栓及抗凝药物等。动脉粥样硬化若是治疗不及时,用药不当,其可能会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引起相应器官的受损与疾病,如并发冠心病、脑栓塞、心绞痛等。针对此上不良因素,合理的用药治疗,才能避免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还有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有效地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在临床用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时,还需科学、合理地应用相应的药对对症治疗与本病有关的其他疾病,根据同时治疗、双管齐下的原则,提高对患者的治愈率。

1.3 评价指标 患者用药日剂量主要是根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新编药物学》、《临床用药大全》、《现代用药手册》、《现代药物学》等作为参考来确定的。并根据WHO所规定的限定日制量(DDD)以及Ghodes教授所提出的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依据,来评价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情况。

2 结 果

通过对140例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在本院治疗期间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且所应用的心脑血管药物中,有96.72%的药物DUI接近于1.00,由此也表示本院对于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的用药较为合理。

3 讨 论

心脑血管类疾病对人类健康的有着严重的影响,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大多数患者都需要长期的用药治疗,而为了在长期用药中有效地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以保证患者能够合理用药也十分有必要。合理用药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指:所用药物正确无误;用药的指征适宜;药物疗效、安全性、使用及价格对患者适宜;药物的剂量、用法、疗程妥当;用药对象适宜、不良反应小且无其他禁忌症;患者能够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药品的调配和提供给患者的药品信息无误等[3]。

本院就以140例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用药情况的分析发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且所应用的心脑血管药物中,有96.72%药物的DUI接近于1.00,由此可见本院对于心脑血管类病症患者的用药较为合理。但也有极个别药物的DUI>1,这些现象也表明临床上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主要为:用法方法掌握不当、用药时间太长或太短、用药剂量过大等等。针对心脑血管类疾病不合理用药现象,本院也应加强重视。

综上所述,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患者时,根据患者疾病类型的不同,科学、合理地辨型用药,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与安全性,进而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峰,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降血脂药物干预治疗的调查[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10):657-659.

篇4

[关键词] 食品药品检验;化学试剂;化学危险品;化学试剂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9-127-03

Effect analysis of classification of chemical reagent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agency

SUN Yuanyuan1 CHEN Hengchong1 ZHAO Jing1 MENG Ke2 MA Lili3

1. Benxi Institute for Drug Control, Liaoning, Benxi 117000, China; 2. Benxi Food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Liaoning, Benxi 117000, China; 3.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Shenyang 1100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lassification of chemical reagents in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agency. Method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were referred. Classification of chemical reagents was induced and explored. Results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emical reagent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urement, acceptance, storage, preparation, use and disposal of chemical reagents. Conclusi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emical reagen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management of chemical reagents.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chemical reagents.

[Key words] Food and drug inspection; Chemical reagents; Hazardous chemical substances; Chemical reagent management

食品品检验工作离不开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不同化学试剂具有不同理化性质,包括毒性、挥发性、可燃性、引湿性、强氧化/还原性、强酸/强碱性等特性,其中很多为危险特性。化学试剂的不当使用及管理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及实验室安全,甚至造成实验室财产的损失及人员伤害。近年来食品药品检验实验室化学试剂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化学试剂采购、验收、贮藏、配制、使用、废弃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得到高度重视[1-5],而化学危险品的分类直接影响化学试剂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应给予高度重视。

1 化学试剂分类

1.1 非危险品分类

化学试剂可分为危险化学品及非危险化学品,非危险化学品包括(1)遇光易变质的试剂(如硝酸银、硝酸、硫酸亚铁等);(2)遇热易变质的试剂(如硝酸铵、琼脂等);(3)易冻结试剂(如晶体硫酸钠、冰醋酸、溴的水溶液等);(4)易风化试剂(如结晶硫酸铝/镁、结晶碳酸钠、明矾、胆矾、等);(5)易潮解试剂(如无水乙酸钠、氯化铁、甲基橙、还原铁粉等)[6]。本类试剂易受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发生分解变质、体积收缩或膨胀、失去结晶水或潮解等物理化学变化。此类试剂如果管理不完善,容易发生失效,变质等现象,最终导致实验结果偏离。

1.2 危险品分类

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志》按照危险化学品特性将其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固体、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放射性物品及腐蚀品共八类[7]。而GB13690-2009《化学品分类与危险性公示》于2009年6月21日,代替了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志》,于2010-05-01实施,本标准对应GHS第二修订版对化学品危险性进行了分类,共分为3大类,

其中理化危险16类,健康危险10类,环境危险2类 [8]。并且每类项下都有危险特性、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国家标准(最新为GB30000.X《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详细分类见表1。另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于2011年2月16修订通过,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的安全管理,根据本条例的相关要求完成了《危险化学品目录》的修订,于2015年3月9日正式,2015年5月1日实施,本版目录主要依据GB13690-2009《化学品分类与危险性公示》进行危险特性确定,危险化学品分类采用最新GB30000.X《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并对剧毒化学品进行了备注。此类试剂如果管理不完善,不仅容易发生失效、变质及实验结果偏离等现象,还会引起爆炸、火灾等事故发生,造成财产损失、环境及人员损害。

2 化学试剂分类的重要性

2.1 有利于化学试剂的分类采购

药品的采购应按照化学试剂的理化性质及实际需要制定年度采购计划,对于性质稳定,不易变质的常用试剂可统一购买,对于性质不稳定,久置易变质的试剂及危险品应根据需要购买。采购人员应核实购买厂家是否具有所经营化学试剂的相关资质,另外购买剧毒化学品,应该申请由公安机关核发的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方可购买,所购买生产企业应具有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应提供相应化学品危险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外包装应粘贴或者拴挂相应化学品安全标签,并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9]。采购后需及时进行质检与入库管理,并详细记录到货日期、生产日期、效期,批号等试剂信息[10]。

2.2 有利于化学试剂的分类贮藏与保管

化学试剂的保管不善,一方面容易引起失效变质,造成实验结果偏差[11];另一方面容易引起爆炸、火灾等事故发生,造成财产损失、环境及人员损害。因此化学试剂应根据分类及特性进行贮藏保管[12-13],对于易挥发化学试剂应该密闭低温保存,对于见光易分解的化学试剂应避光保存,对于相抵触或易发生危险反应的试剂应隔开存放;对于易燃、易爆及毒剧危险品应实行专人专库专柜管理,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还应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方式、方法以及储存数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另外保管库内应配备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漏以及防护围堤或者隔离等安全设施、设备。在其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上还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配备防护服、安全镜、防护手套,防毒面具等安全防护用具。

2.3 有利于化学试剂的正确配制及使用

实验室内部应积极开展化学试剂相关知识培训,使实验室人员了解化学试剂的分类及特性,尤其是危险特性,进而掌握试剂的正确配制方法、使用效期及保存方法 ,最终保证实验数据准确、实验室及人员的安全[14-16]。如配制强酸、强碱及腐蚀性试剂必须戴上橡胶手套托住瓶底防止滑落,不得只拿瓶颈。只能把酸缓缓地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绝对不能把水注入酸内。配制挥发性试剂应在通风橱内进行,远离人脸及他人,如为有毒试剂应佩戴防毒面具;配制易燃试剂应远离火种及水浴锅、电炉、电热套等加热设备。另外碱性试剂应在聚乙烯瓶中保纯,见光易分解试剂应在棕色瓶中保存,易挥发试剂应存放阴凉处,密闭、避光保存,对于某些理化性质不稳定的试剂必须临用现配。

2.4 有利于废弃化学试剂分类销毁

试剂管理人员要认真了解废弃化学试剂的分类及理化性质,制定并实施合理有效的处理办法,以防止环境污染和人身的危害。根据其分类及理化性质采用回收利用、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淀、焚烧及综合处理的办法,达到妥善处理废弃化学试剂的目的。

总之,化学试剂分类直接影响化学试剂采购、验收、贮藏、配制、使用、废弃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食品药品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类化学试剂的分类规律与性质特点,尤其是危险特性,应加强防护意识,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科学管理及使用,才能保证化学试剂质量及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马鹏飞,高翔,冯润东,等.完善检验检测机构化学试剂的管理制度[J].中国药事,2015,29(4):437-440.

[2] 李清波.试验用化学试剂的管理[J]. 职业与健康,2006,22(15):1206-1207.

[3] 赵勇,王宝全,陈瑶.特殊药品和毒性化学试剂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J].实用医药杂志,2012,10:907-908.

[4] 齐燕. 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J]. 实验室科学,2015,6(2): 176-178.

[5] 李春阳,潘荣辉.创新是食品检验用化学试剂的发展之路[J].食品安全导刊,2015,36(36):50-51.

[6] 文彬,邱丹.常用化学试剂药品的分类储存管理[J].医疗装备,2015,18(10):57-60.

[7] GB13690-92《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与标志》[S].1992.

[8] GB13690-2009《化W品分类与危险性公示》[S].2009.

[9]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2011.

[10] 马利亚,杨鹏飞,杨汝,等.基于物流管理与成本核算的化学试剂管理系统的实现[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4):80-83.

[11] 李莎菁.应重视化学试剂的质量对药品检验结果的影响[J]. 中国药事,2007,21(2):112-114.

[12] 汪艳 ,崔冶建,易有荣.浅谈化学试剂的保管[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5):560.

[13] 廖佛滨.药检所库房管理经验谈[J]. 当代医学,2009,15(10): 24.

[14] 张玉洪,秦枫,刘靖,等.从试剂的规范化管理谈检验质量保证[J].重庆医学,2011,3(40):261-263.

[15] 黄毅.加强化学试剂管理服务实验教学[J].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915-1916.

篇5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高血糖;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R7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118-03

随着社会经济和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在成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整体患病率持续下降的同时,糖尿病并发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反而增加。症状较重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可以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为了缓解症状或(和)预防严重并发症,治疗中往往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血糖,从而造成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伴发的高血糖的情况复杂化。本文中,我们采用筛查-监测-控制策略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伴发的高血糖进行分类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我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2010年三年共有成年住院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35例,年龄27~94岁,平均56岁,其中男20例、女15例。包括颌下间隙、颊间隙、嚼肌间隙、颏下间隙、舌间隙、颞间隙和多间隙感染。

1.2诊治方法

所有患者的诊治分为住院诊治和出院后门诊继续治疗两个阶段,计算平均住院日,住院时间和出院后门诊治疗时间的总和为每人的治疗日,计算平均治疗日;分别计算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治疗费用。采用筛查-监测-控制策略对颌面间隙感染伴发的高血糖进行分类管理。

1.2.1高血糖诊断方法 根据WHO1999标准[1]诊断高血糖。确诊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全部检查毛细血管血糖、尿常规和血生化,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高血糖的线索,并确定有无尿酮体;根据毛细血管血糖调整降糖药物;血生化检查和毛细血管血糖检查确定有无高血糖;以糖化血红蛋白辅助诊断有无糖尿病;通过筛查和监测确定应激性高血糖、糖调节受损、糖尿病和应用糖皮质激素继发的高血糖;确定的高血糖进行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患者出院后,在门诊继续治疗并随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1.2.2治疗方法 ①感染灶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口腔颌面外科治疗规范进行切开引流、抗感染、支持治疗。其中行引流手术33例,未行引流手术的1例是血糖正常的女性患者,1例是血糖正常的男性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不大于8.0mmol/L时做引流手术。②高血糖的治疗方法 确定的所有高血糖患者均给予低糖均衡饮食,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患者给予糖尿病饮食。①诊断2型糖尿病、进食尚不因感染灶疼痛和周围水肿受限、无酮症、血糖不超过10 mmol/L的患者口服短效抗糖尿病药(瑞格列奈为主,少量为格列吡嗪)或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预混注射液为主)治疗;血糖超过10 mmol/L的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或类似物治疗;有酮症的给预混胰岛素治疗并积极补液。②糖调节受损以饮食治疗为主,必要时给瑞格列奈三餐前适量口服。③应激性高血糖以止痛抗炎缓解症状为主,必要时皮下注射普通胰岛素。④在颌面感染局部症状严重、需要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时,监测血糖,必要时以普通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高血糖。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x±s)描述,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根据情况选用连续性矫正公式、确切概率法或对数似然比法卡方。均采用双侧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伴发的高血糖包括4种情况

35例患者中,血糖正常18例,组成糖调节正常组(NGT),平均年龄(52.1±17.3)岁,其中男10例,女8例。病程中出现高血糖17例,组成高血糖组(HG),平均年龄(59.1±14.9)岁,其中男10例、女7例。17例高血糖患者中糖尿病8例(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新诊断2型糖尿病3例)组成糖尿病组(DM),平均年龄(62.5±14.9)岁,其中男5例,女3例;有糖调节受损3例、应激性高血糖4例、应用糖皮质激素继发高血糖2例,三种非糖尿病高血糖共9例,组成非糖尿病高血糖组(NDH),平均年龄(56.1±15.1)岁,其中男5例,女4例。

2.2观察指标的比较结果

糖调节正常组、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的性别比、年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住院日、治疗日、住院费和治疗费及有关比较的结果见表1。糖调节正常组和高血糖组的同种指标及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颌面间隙感染伴发糖尿病有明显的增高趋势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好发于儿童、年老体弱及卫生条件较差的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抗生素的应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病率持续明显下降[2,3]。同时,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大幅度增长[4],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逐渐增加[5,6]。国内无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资料;本文35例患者中高血糖17例,占48.6%(17/35);有糖尿病8例,占22.86%(8/35);所见文献中最高的为44.3%[6]。成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可能与样本量、地域和患病人群等有关。从糖调节正常组、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到糖尿病组,平均年龄有增高的趋势,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与糖尿病的渐进性和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相符[4]。三组患者的男女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2 高血糖加重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高血糖可以导致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随着血糖值升高发生颌面间隙感染的危险增加[7]。口腔颌面感染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感染部位之一。糖尿病患者发生牙周感染、龋病、根尖脓肿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病及转归与糖尿病密切相关[8]。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往往感染更严重,多间隙感染的发生率更高,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并且有更高的死亡率[9,10]。

3.3 颌面间隙感染伴发高血糖的诊断要区分四种情况进行针对性处理

颌面间隙感染除了合并糖尿病这种高血糖情况外,还有糖调节受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两种情况)、应激性高血糖、糖皮质激素诱发高血糖这三种高血糖情况。糖尿病是一个血糖渐进性升高的过程,糖调节正常通过糖调节受损阶段逐渐发展为糖尿病[1];在应激的情况下,血糖升高,如牙周病急性发作时血糖可呈一过性增高[11],因此诊断糖尿病需排除应激因素[1]。所以,在症状严重的颌面间隙感染的情况下发生高血糖,不能单凭血糖诊断糖尿病,要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值。糖化血红蛋白半衰期与红细胞寿命(通常为120 d)有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8~12周的血糖情况[12]。但要指出,在我国,因为标准化的问题,糖化血红蛋白还未被认定为诊断糖尿病的正式标准,仅能作为诊断的有特殊价值的参考指标[13],以便区别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糖调节受损。严重的感染特别是伴有严重症状的头面部感染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应予诊断并及时处理,避免误诊为糖尿病而使降糖药物过量[14]。

对于颌面颈部重症感染患者,为了抗炎、消肿、缓解症状,特别是肿胀严重时,在抗感染的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15]。糖皮质激素是对糖代谢影响有明显影响的药物,正常个体给予大剂量泼尼松(≥30 mg/d),在很短的时间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就可有明显增加。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停止后,大部分继发性高血糖可治愈[16]。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长期应用或单次应用糖皮质激素均可以促发或加重糖尿病,并且这种作用通常呈剂量依赖性,如果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则糖代谢可能不能恢复正常。因此,对伴有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应尽量避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17]。

3.4 筛查-监测-控制策略可以有效管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伴发高血糖

筛查-监测-控制策略要求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入院就予以筛查高血糖、持续监测发现的高血糖、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对高血糖予以分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控制血糖,以便最大限度地为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外科治疗提供支持。

筛查的要点在于结合尿糖、尿酮体、空腹血糖、负荷血糖及时发现高血糖;监测的目的在于确认高血糖并指导降糖药物的应用,并结合糖化血红蛋白对高血糖予以分类诊断;控制的要点在于采用合适的长效或短效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使血糖安全达标而不至于产生严重低血糖。本组患者在治疗高血糖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低血糖反应。糖尿病组的血糖显著高于糖调节正常组和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均P < 0.05),但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和糖调节正常组的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高血糖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三者的鉴别有赖于对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的综合判断。

伴发的酮症例数较少,我们的经验是入院血糖的高低与尿酮体不相关,原因在于颌面间隙感染的疼痛和局部肿胀往往严重,明显影响患者的进食。糖尿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则血糖明显升高。糖皮质激素通过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造成血糖升高,治疗往往采用胰岛素[14]。

糖调节正常组、非糖尿病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三组间比较,或者将后二者合并为高血糖组的两组间比较,住院日和住院费均不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②0.078,④0.220,0.368,0.360),提示筛查-监测-控制策略管理高血糖,可以使住院日和住院费不明显增加,原因包括高血糖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控制为外科处置争取了时间并且减轻了药物治疗感染的强度;另一方面,治疗日和治疗费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③0.004,⑤0.025,0.016,0.044),并且糖尿病组不但高于糖调节正常组,而且高于非糖尿病高血糖组,说明颌面间隙感染合并高血糖增加总治疗时间和总治疗费用,高血糖越严重则治疗日越长、费用越高。

总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伴发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的高血糖逐渐增多,应引起充分重视;在诊断上应区分糖尿病、糖调节受损、应激性高血糖和糖皮质激素相关高血糖。在治疗上要区分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使高血糖得到合理控制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风险,为外科处置创造条件、争取时间。应用筛查-监测-控制策略管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伴发的高血糖能够使住院日和住院费用不明显增加,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伴发高血糖仍会使总治疗日和总治疗费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1] 傅祖植. 糖尿病.//叶任高,陆再英[M]. 内科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14.

[2] 张士灵,武善梅,李安泽. 462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 上海口腔医学,2000.9(1):55-57.

[3] 薛明. 37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的临床分析[J]. 口腔医学,1999,19(1):43-44.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4.

[5] 张卓,杨杰. 合并糖尿病的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临床研究[J].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3):209-230.

[6] 陆云芬,钮美娥,沈梅芬. 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 江苏医药,2011,37(15):1859-1860.

[7] 孙竹萍,张世平,阎秀欣. 老年糖尿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J]. 吉林医学,2006,27(7):772.

[8] Holmstrup P,Poulsen AH,Andersen L,et al. Oral infections and systemic diseases[J]. Dent Clin North Am,2003,47(3):575-598.

[9] Huang IT,Tseng FY,Liu TC,et al. Deep neck infection in diabetic patients:Comparison of clinical picture and outcomes with non-diabetic patients[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5,132(6):943-947.

[10] Lin HT,Tsai CS,Chen YL,et al. Influ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deep neck infection[J]. J Laryngol Otol,2006,120(8):650-654.

[11] 李明子.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与管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4):292-293.

[12] 贾伟平. 胰腺分泌的激素和糖尿病. ∥Francis S. Greenspan,David G. Gardner(原著);郭晓蕙(主译).基础与临床内分泌[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37-723.

[13] 金文胜,番长玉.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陈家伦.临床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43-957.

[14] 刘慧霞. 应激性高血糖症. ∥廖二元. 内分泌代谢病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00-1302.

[15] 乔凯,郅克谦,高岭,等.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4例临床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698-700.

[16] 钟惠菊,孟庆欣. 继发性糖尿病. ∥廖二元. 内分泌代谢病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11-1316.

篇6

管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等理论知识,又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的艺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管理能力。管理学案例教学则主要通过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学会在复杂动态环境下利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管理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管理学基本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准确把握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课程中的实施细节,做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控制,笔者在防灾科技学院修读《管理学原理》或其他管理类课程的学生中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共400余人,调查内容和结果如附表1(右图)所示。

一、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反响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发现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看法如下:

第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管理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超过90%的学生认为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有帮助的。这点基本上和案例教学法的初衷是一致的。关于案例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方面,较多的学生认为能够与其他同学合作并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最重要,说明学生较为在意案例教学法中可通过团队交流加深理解的优点。

第二,在学时分配上,采用案例教学虽然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进行准备工作,但是大家仍然认为在教学中利用15%以上的学时进行案例教学是必须的。就课程特点而言,案例讨论课较能引发大家的思维,学生还是较为欢迎的。

第三,虽然学生对于案例课兴趣较高,但对于案例课考评比重所持的意见却较为不同,基本上从10%~30%的支持者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据调查后的交流,学生支持案例考评占总成绩的比重高低是出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带有部分的功利主义色彩。

第四,对于案例教学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是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入,事先准备不充分及同组合作者不出力等。这说明案例教学效果一方面受到理论教学效果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学生努力程度的影响。

第五,对于案例课中或课后的深入挖掘,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通过质询或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水平有个大体的了解。

第六,就案例报告完成的流程来看,大部分的案例小组都采用“分别研究案例题目汇总意见以确定方向调查资料并汇总形成报告”的流程进行,缺乏“集体研究案例题目”这一环节,而恰恰是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团队交流加深理解的帮助最大。跳过这一环节,积极性不足或理论学习不到位的学生因无法准确理解案例要求而更多选择“搭便车”的行为。

第七,对于案例课前的准备工作情况,大部分学生认为“资料充分”是重点,所以均把精力投入到资料搜集中去。而在检讨准备工作的不足时,大部分学生才发现讨论过少是准备工作的不足之处,在对案例课不足的反思中,认为组内协调不足是最大问题的比例最多。案例课实际中出现的大量堆砌材料、资料而非深入讨论的情况经常出现,和准备工作的重点错位是密不可分的。

二、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法更有兴趣,肯定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同时学生也能意识到案例教学法无法取代常规的讲授教学法。即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理解和定位基本上是准确的。

第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不一致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一大因素,学生对于案例问题的理解不能同步,讨论无法正常展开,结果使得团队合作变成“好学生”的“个人秀”。

第三,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细节理解不准确,过于重视材料,而忽视分析讨论,无法达到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讨论来促进知识理解的作用,这需要教师在流程上给出要求。

第四,教师的点评和成绩考评在学生心中始终处于较重的地位,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努力程度、工作方式和报告形式。然而,据了解,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点评很有可能起到负面作用,或者限制了学生下一次案例课的思路,或者打击了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积极性,这是教师在点评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五,在对案例课不足的反思中,认为组内协调不足是最大问题的比例最多。据随后的了解,大部分的学生小组都分为收集资料的调查组、撰写报告的数位执笔人和上台报告的报告者三个部分。由于没有充分的研判,调查组往往是没有目的地海量搜索材料,将未经整理或简单整理的大量材料直接交给执笔人完成报告,很少经过细致的讨论,于是材料的整理及与问题相联系的工作完全由执笔人承担,报告的质量也因此较低。

三、对于强化案例教学在管理类课程中教学效果的建议

第一,重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为学生进行思考能力的储备。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设置一些简单的课堂案例,要求学生讨论后发言并进行记录,比较不同答案后即随堂给出点评并较多给出鼓励,可以作为理论教学向案例教学的一种过渡类型,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独立医学院校;师资来源;教师;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3-0019-02

作为独立医学院校,教学是学院发展的灵魂。而教师作为教学环节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学院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将对学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独立学院办学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师资队伍的构成呈“组合式”格局,即自有专任教师、校本部教师及外聘教师,且各占一定比例,三部分师资在学院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给教师管理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加之学院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管理经验不足,在这种新形势下探索独立医学院校教师队伍规范化分类管理,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教师管理体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独立医学院校师资来源现状分析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决定了其师资队伍构成的特殊性,即“组合式”师资格局。目前,学院师资主要来源于三部分:自有专任教师55人,校本部教师327人,外聘教师44人,三者比例为12.9:76.8:10.3。其中自有专任教师是学院根据工作需要全职聘任的专职教师队伍。自有专任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大多任职时间短,一般职称偏低,教学热情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受学院全面管理。校本部教师是母体学校的在岗教师,一般学历、职称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这部分教师在学院承担教学工作期间受校本部和独立学院的双重管理。外聘教师是学院面向社会聘任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补充教师资源,外聘教师与学院管理关系相对简单,基本上是单纯的授课与付酬的关系。

因学院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在三种来源的教师配置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且根据师资来源不同呈现出差异化,严重制约了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独立医学院校不同来源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独立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组合式”的格局,决定了不同来源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差异很大,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问题。

(一)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我院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组建时间较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1)人员编制不足。学院成立初期师资主要依赖母体院校师资力量,导致自有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人员配置及学科覆盖远远无法满足学院飞速发展的需要。(2)年龄结构比例不合理。自有专任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居多,中年骨干教师相对较少,资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是寥寥无几,没有形成老、中、青比例合理的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结构。(3)学历、职称结构不高。自有专任教师多是新人职教师,他们的学历与职称结构偏低,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大,助教及讲师等初中级职称教师人数居多,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人数仅为几个。(4)培训机会少,个人成长发展受限。因人员不足,自有专任教师一般都教学任务繁重,其参加学习培训的时间少,参与科研的机会及精力投入严重不足。

(二)校本部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校本部教师队伍作为学院教学的中坚力量,在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校本部教师同时在校本部、独立学院两边带课,教学任务繁重,加上路途远,在精力和体力上双倍付出,造成授课教师超负荷授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2)未能根据学生实际修改和调整授课方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基础与校本部学生存在差异,有些校本部教师在向独立学院的学生授课时,不注重因材施教,没有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适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以致学生理解困难,影响了教学效果。(3)不少新人职缺乏教学经验的校本部青年教师被派到学院从事教学尝试,独立学院学生成了他们的“试验田”,教学经验的不足对教学效果产生严重影响。

(三)外聘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外聘教师作为学院师资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办学活力的重要方面。然而,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造成外聘教师“管理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1)外聘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外聘教师来自外单位,教学经验丰富,但本职工作任务繁重,因此承担的教学任务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与临时性,外聘教师队伍呈现很大的流动性,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2)外聘教师队伍临床经验丰富但教学经验欠缺。作为独立医学院校,我院外聘教师主要由一线医生组成,他们的临床工作经验和病例知识丰富,但因授课机会少,理论授课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将理论传授与临床经验相结合。(3)外聘教师队伍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授课激情与主人翁精神。学院外聘教师中不乏资历高、临床经验丰富之人,但大部分外聘教师只停留在单纯完成临时教学任务,很难将自己融入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当中,主动参与教学管理与改革的意识不高,主人翁意识欠缺。

三、加强独立医学院校不同来源教师分类管理的对策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繁杂、艰巨的工作。应根据不同来源教师的差异表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充分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院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以自有专任教师为基石,充分发挥自有教师队伍的骨干作用

自有专任教师作为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事业基石,其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优劣将直接关乎学院发展的未来。因此,学院应把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放到办学战略高度来进行合理规划,并常抓不懈。主要包括:(1)注重自有专任教师队伍的合理建设,吸收引进自有专任教师,完善教研室自有教师配置,构建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自有教师队伍。(2)注重自有专任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培养。为青年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参与学院的教改和调研活动,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积累教学经验,并学以致用。(3)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调动自有教师积极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体制,客观公正的考评、晋升制度,提升自有教师待遇,为自有教师的个人发展创造宽松优越的环境,激励他们不断进取,逐步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以母体学校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校本部教师的带头作用

校本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的加人为学院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要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1)严格教师筛选与聘任机制,按比例聘任校本部高资历、高职称教师,弥补专任教师职称低、教学经验不足的劣势。(2)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向校本部教师介绍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鼓励他们研究独立学院教学与校本部教学之间的差异,针对性地制定符合三本层次医学生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及教学方法。(3)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建设。通过建立专家督导组,集体听课,学生评教等多种方式对校本部教师授课进行实时监控,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4)将课时津贴与教学质量挂钩,提高教学积极性。根据教学督导评价结果确定课时津贴的高低,避免“高职称高津贴上低质量课”的现象,从而增强校本部教师的责任心,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三)以外聘教师为补充,充分发挥外聘教师队伍的专业指导作用

篇8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分管理改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高职院校的学分积累和转化管理可以使高职院校学分管理多样化和高职学生学习方式更加灵活。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转化衔接”[1]。如何使学分积累和转化管理更好地服务学生,成为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和进一步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学分积累和转化 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学生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从欧美职业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方便了学校学生的学术交流,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按照我国现有教育体制,学生进入被录取学校学习,完成学校制定的学习计划并获得学分,最后达到毕业要求。在此期间,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其他高职院校学习交流,如果学生在就读期间,既使认为学校不符合自身的学习需求,也没有机会去另一所学校完成自己的学业。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实现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对传统学分管理带来重大变革。

学分积累和转化实现信息化管理后使得学分积累和转化更加便利,也有助于各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走入课堂。学分积累和转化可以实现校际间的交流,甚至也为学校认可网络教学、慕课等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使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授课教师,可以自由安排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实现跨越地域限制的学习。

(二)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却呈现出社会吸引力趋弱、民众认可度降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生源逐渐减少,职业教育质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各种复杂矛盾也开始显现[2]。高职院校的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从而使高职教育机构更加注重自身实力的提高,鼓励学校积极发展自身特色和优势课程吸引更多学生,有助于推动现有高职教育改革。

二、高职院校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职院校缺少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所需的技术和管理平台

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平台作为保证,才能使得信息化管理顺利进行。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平台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三个原因:一是各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同,有的学校教务管理系统对于学分管理已经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但是也有很多学校教务系统对于学分管理还比较落后;二是高职院校对于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视不够,认为传统的学分管理方式可以满足学分积累和转化的需要,从而缺少对于学分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平台的投入;三是缺少专业的机构负责和协调技术与管理平台的构建。

(二)我国对于高职院校学分积累和转化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学分积累和转化虽然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被提出很长时间,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还属于新型的学分管理方式。现有高职院校和一些省市已经明确提出或已经开始实施学分积累和转化,如常州高职园区的学分互认,但成熟的政策制度尚未形成[3]。现有的学分管理制度对于各个高职院校协同发展是不利的,阻碍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改革。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际学分积累和转化管理方式上使用了创新的管理模式,但是受限于不完善的政策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使用的范围很小,效果也不明显。学分积累和转化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出两个问题:一是各高职院校学分和转化管理混乱,无统一标准,限制了学分转化的范围和深度,使得学分转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二是缺少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参与学分积累和转化。

(三)我国高职院校面临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教育利益重新分配的困境

教育政策的目的是在不同的教育主体之间分配教育利益,包括权利、机会、经费、条件等[4]。我国高职教育实施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会导致教育利益重新分配困境,所以在制定和规划时必须整体加以考虑。首先,实施高职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使得部分高职教师的利益受损。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开放,学生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便受到学生的青睐,而有些教学方式落后的教师以及一些青年教师便受到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的冲击,面临着学生流失的困境。其次,实施高职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使得部分高职教育机构的利益受损。有的高职院校发展较快,有着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和独特优势,也有些学校教学水平相对落后。开放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后,会使得部分落后的学校流失学生,最终导致经费和办学条件陷入恶性循环。最后,学生的利益是否可以得到保证。在开放信息化管理后,高职院校是否能够做到尊重学生权利,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教育机构的权利,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实现高职院校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加快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所需的技术和管理平台建设,构建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高职院校学分积累和转化服务中心

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是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改革,是推动我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动力,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经费支持,加快实施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所需的技术和管理平台建设 。构建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的作用:一是第三方学分积累和转化服务中心独立运作。独立运作可以保证学分积累和转化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从而保证正常的学分积累和转化需求。二是不受限于各高职院校学分信息化管理的不均衡发展。各个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水平有限,实现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有一定难度,借助统一的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学分积累和转化管理减少了各高职院校自身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三是学分积累和转化服务中心可以加强高职院校的协同管理。通过统一的管理平台更有利于所有高职院校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达到统一,学校间沟通更加便利,也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二)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分积累和转化相关政策制度建设

学分积累和转化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作为依据:一是制定学分积累和转化的课程通用标准。建立学分积累和转化的课程标准,学生取得的资格考试证书同学业学分积累和转化标准,学生非正式学习成果同学业学分积累和转化的标准等。二是建立学分积累和转化的学生管理标准。学生管理包括学生交流学分积累和转化程序标准,学生在选修一定学分后转校继续学习管理,学生的学习年限管理。三是建立教育机构管理标准。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需要加强对教育机构,特别是新型教育机构的管理,政府需要对各类教育机构制定相应制度进行标准化管理。

篇9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类风湿因子

为了探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RA)有用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指标,我们对66例RA患者的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进行了测定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6例早期RA患者(RA组),病程

1.2 方法RF、抗CCP抗体(第二代)的检测均采用ELISA法,试剂由德国欧蒙公司提供,具体操作和结果判断按试剂盒说明书。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配对X2检验。

2 结 果

RA组抗CCP抗体阳性46例,阳性率69.7%;RF阳性47例,阳性率71.2%。非RA组抗CCP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1.4%;RF阳性19例,阳性率27.1%。正常对照组仅有1例RF阳性,抗CCP抗体均为阴性。因此,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6%和87.1%,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7%和99.3%。经统计学处理,抗 CCP抗体的特异性显著高于RF的特异性(P

3 讨 论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致残性疾病,发病2 年即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1],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防止关节畸形的重要环节。2000年,Schellekens等利用直线性的19肽瓜氨酸成功合成了含二硫键的21肽的环状瓜氨酸一环瓜氨酸肽(CCP),并以此为抗原,用 ELISA法检测RA血清中的抗 CCP抗体,取得了满意效果。我们采用ELISA法对66例早期RA患者(RA组)、70例非RA自身免疫病患者(非RA组)和65例正常对照者的的血清RF和抗CCP抗体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RA组抗CCP抗体阳性46例,阳性率69.7%;RF阳性47例,阳性率71.2%。非RA组抗CCP抗体阳性1例,阳性率1.4%;RF阳性19例,阳性率27.1%。正常对照组仅有1例RF阳性,抗CCP抗体均为阴性。因此,R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6%和87.1%,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7%和99.3%。经统计学处理,抗 CCP抗体的特异性显著高于RF的特异性(P

总之,RF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低;抗CCP抗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RA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

篇10

【关键词】学生管理;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员育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9-01

当前,我校在校生学制层次较多:四年制本科(联合办学)、二年制专升本、三年制(高中起点)专科、五年制(初中起点)专科并存,学生层次多样,起点不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相差悬殊。在日常的管理工作及思想教育中很难采用一种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难度逐年增加。为此,旧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学校及学生管理人员需要研究、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学生现状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提高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不同年级、不同学制学生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是一个由不稳定向稳定,由不成熟向成熟,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的过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生阅历逐渐丰富,身心逐步趋于成熟。

一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与不懈努力,他们终于实现梦想,迈入大学校园。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往往使他们在心理、思想及行为上,产生很多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但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自立性不足,不能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他们开始大都盲目乐观,既好奇又兴奋,而一旦在思想、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挫折,又会产生自卑和焦虑,感到茫然,失去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对学校的环境、人际交往、集体生活都已非常熟悉,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目标更加明确,有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随着新一届学生的入学,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会随之变化,普遍存在一种适应感和自豪感。随着心理和年龄的进一步成熟,一年级时那种对大学生活的神秘感、约束感和远离家乡、亲人的孤独感已经消失。作为“过来人”,他们更愿意去帮助新同学,参与学校和系里的工作,有的学生已经成为学生干部和学生骨干,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了更加切合实际的思考。

三年级学生:进入毕业年级后,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趋于成熟,关注的事物较比以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更加关心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大学生活到了收官的阶段,他们会更加关注自己最终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多少,他们会更加的理性和现实。一部分学生通过前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对本专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专业思想稳定,有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要求,会选择继续深造,参加专升本考试。总之,不同年级、不同学制的学生,在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不同,其心理、生理和思想行为的特征表现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需要管理者去深入研究。

2分层管理,分类指导

基于我校的学生整体状况,要想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需要建立一种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2.1按年级进行分层管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我们主要从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入手,从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导生制,指派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和学生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承上启下,应重点培养学生骨干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实现自我管理;毕业年级的学生,则主要抓好学生的升学、就业和考研等工作,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做好具体的指导工作,包括心理辅导和精神上的减压,让他们抱着健康的心态去参加各种竞争。

2.2按学制和学生的要求进行分层管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通过专升本考试录取的本科班学生及四年制本科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对较好,应在学业上加强引导,鼓励其考研深造,在专业上有所作为。同时在日常行为及各方面表现中应该要求他们为专科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作用和带动作用。

3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的育人模式研究

全方位即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养成、学业指导、行为引导、生活管理、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他们成人、成才、成功,一切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全员化即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尤其是学生管理队伍和一线教师更应该把教书育人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思想教育的有效方法。全校上下应创造一种多方联动的合作氛围,将“牵手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关注特殊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等,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做到实处。

全程化即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任务着手,抓好学生的入学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就业教育等,最终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4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要素

首先学校的学生主管部门、各系部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各系部的学生具体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创新管理机制,达成学生管理模式的共识。

其次,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等要充分认识到分层指导、分类管理、全方位、全员化、全程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具体情况来落实这种管理模式,要结合学生实际及自己的工作来探索研究这种模式,形成理论支撑。

面对多种层次、几种学制、不同类型学生并存的现状以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学校自身发展、生存的需要,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树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思想观念,为全面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大学生分层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J].世纪桥,2011,04

[2]齐昆.分层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