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庄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庄规划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农庄规划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生态农庄;休闲度假;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5802

1 田水湾项目概况

田水湾生态农庄位于湖北省仙桃市近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此次改造设计方案是针对场地现状,进行景观的提档升级,更好的服务省内外游客。因此,2017年3月26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团队对田水湾生态农庄进行了细致的现场踏查。经过现场考察分析,设计团队给出了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1)田水湾生态农庄场地功能规划合理,服务设施齐全。比如:别墅区、湖心岛、采摘区、烧烤区等景点都给人印象深刻。

(2)田水湾生态农庄场地功能虽然齐全,但是园林景观做的不够细致,观赏性不强,尤其是花田景区和整个园区的园林植物绿化,都显得太过粗糙和单一。

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建议重点改造花田景区和整个园区园林植物绿化。

2 花田景区改造设计方案

2.1 场地现状分析

地形整体平坦,视野开阔,花卉种植品种略少,色彩单一。园路为水泥路面,园林小品设施简单,管理较为粗放,主题功能不明确,导致该区域景观效果不佳,游客量稀少。

2.2 花田景区改造

田水湾生态农庄花田景区改造方案以“甜蜜浪漫・邂逅爱情”为主题,打破传统仪式,花海中搭建浪漫、富有参与性的婚礼场地[1]。该区设计将花卉结合婚庆、摄影、科普养生、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增加场所吸引力。增设室外婚礼、花田摄影、花艺学习、玫瑰香包制作体验活动[2]。种植设计采用现代自然式的风格,设置花簇锦攒的紫藤花架、姹紫嫣红的鲜花田园主题花卉景观,营造轻松闲适的氛围。植物选择以各类型观花植物为主,着重挑选花期长、味道清香的植物,色调以紫、粉和黄色为主,兼具其他常见花色。此外,大量使用的品种以低维护、高抗性为主,如:波斯菊、郁金香、薰衣草、月季、百合等。

3 园林植物绿化改造

3.1 植物现状分析

植物品种偏少,缺少植物组团,植物搭配没有层次且凌乱,场地边缘,道路边缘等游人视线的落脚点植物群落稀少。各个景区的植物主题功能不明确,没有特色的季相变化,导致园区园林景观档次不佳。

3.2 植物绿化改造

田水湾生态农庄植物绿化改造方案以“多彩四季・花果田园”为主题,打造春季落英缤纷、夏季浓荫匝地、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雪香云蔚的植物群落景观[3]。植物组团要常绿落叶搭配、高低错落、有季相变化、有一定的植物体量、至少做到高中低三层绿化。种植设计以各类型观花观叶植物为主,着重挑选花期长、味道清香、色调鲜艳的植物品种,大量使用本地表现良好的植物品种以低维护、高抗性为主。

3.3 园区植物配置特色

3.3.1 春景落英缤纷、繁花似锦

园区入口和别墅区是游客入园的第一印象,植物配置应该以展现春景为主,春季开花植物最多,落英缤纷、繁花似锦的第一印象,一定会让游人印象深刻。春景选用的植物品种有:垂柳、水杉、白玉兰、紫玉兰、紫叶李、日本早樱、紫藤、凌霄、日本晚樱、垂丝海棠、碧桃、木本绣球、牡丹、芍药、杏花、梨花、云南黄馨、红叶石楠、金森女贞、金叶女贞、瓜叶菊、三色堇、二月兰、红花酢浆草、鸢尾等[4]。

3.3.2 夏景浓荫匝地、荷风习习

湖心岛、烧烤区、和其他水景区域是夏季游客最爱停留戏水的区域,植物配置应该以夏季提供阴凉、赏荷、戏水主。选用的植物品种有:国槐、法桐、合g、刚竹、毛白杨、加拿大杨、旱柳、白蜡树、泡桐、榆树、梧桐、樟树、夏鹃、紫薇、月季、栀子、荷花、睡莲、千屈菜、梭鱼草、芦苇、金银花、花石榴、石竹、宿根福禄考、波斯菊(图1)。

3.3.3 秋景霜叶尽染、花果飘香

采摘区、瓜果区、儿童活动区植物配置应该以秋季色叶和瓜果为特色。选用的植物品种有:栾树、无患子、枫杨、银杏、木槿、木芙蓉、桂花、三角枫、五角枫、红枫、鸡爪槭、重阳木、黄栌、乌桕、柿子树、青铜、桑树、榉树、火炬树、一串红、半支莲(太阳花)、凤仙花、百日草、向日葵、鸡冠花、千日红、翠菊、波斯菊[4](图2)。

3.3.4 冬景雪香云蔚、苍松挺拔

餐饮区、拓展中心、小吃街景区是冬季吸引游客和游客停留的地方,植物配置应该使冬季时也有景可赏,不能有萧条之感,从而打造冬季特色植物景观。选用的植物品种有:腊梅、梅花、黑松、白皮松、雪松、杜鹃、茶花、茶梅、金森女贞、龙柏。

4 结语

田水湾生态农庄改造设计立足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发挥乡野旅游、采摘种植等资源优势,挖掘当地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内涵,以休闲观光、亲子农业为开发重点,打造集主题婚庆、农业旅游、科普研学、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水上休闲等于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王小雨,李婷婷,王 .基于乡村景观意象的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7).

[2]申丹萍.休闲农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以郑州丰乐葵园农庄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3).

篇2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组织形式。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促进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地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已经自发兴建了一批生态庄园,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利用田舍、果品以及临近的自然风光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物”,丰富了市民们的民俗体验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

但在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形势喜人的同时,园区规划建设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现状甚忧,缺乏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指导,各单位规划和成果内容五花八门,而且各自为政,项目单一,不能形成园区完整的旅游系统,不能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园区景观建设杂乱无章,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环境常常让游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鉴于此,为使休闲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对我国各地区休闲农业园景观的规划设计事在必行。

二、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绕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作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

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工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三、休闲农业园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

休闲农业园旅游资源的开发创意是根据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休闲观光形式,侧重点不同,针对的人群也就不同。

(1)生态回归游——城市市民

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

(2)观光采摘游——城镇居民

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他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

(3)休闲度假游——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

(4)民俗体验游——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

(5)会议考察游——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

(6)购物旅游——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

(7)节庆文化游 ——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

(8)苗圃观光游——市民、青少年

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

(9)科普实习探索游——青年学生

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结束语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楼层越来越高,人们离土地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远,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人们似乎没有时间仰望蓝天,没有时间亲近草地。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渴望与家人一起体验生活,休闲农业园的产生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要。在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过程中要切实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条件,将地方优势最大化,完好的体现出他的乡土气息,才能让辛苦奔波的人们有一种放松感,沉淀感。

参考文献

[1]马杰,肖莉.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组织规划浅析[J].山西建筑,2009,35(21):28-29.

篇3

关键词:空间形态;山体开发与设计;模式探究;优化比较

Abstract: as the center of the northern shaanxi yenan, city, city to develop serious lack of space, confined to the surrounding the sichuan ditch land can'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The urgent need to expand the city development space, expanding the size of c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the city, to relieve contradiction, leading to the center of the old kind of pressure, and alo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from the south to the east of the spindle direction, form beads-strings multicenter structure. As the new town with the structure of "beaded", is one of it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also has its topography on the disadvantage, but let the new town become YanAnShi "went up into the mountain to make a pioneer of city construction test, also can be used for spatial extension of yanan later seek feasible way, to paraphrase self-reliance, hard struggle, a perennial yanan spirit.

Keywords: space form; Mountain development and design; Explore mode; Optimization is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背景分析:

单中心放射蔓延+带形发展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使延安市城市建设面临着城市用地不足;城市规模扩大受阻;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率低;长轴方向交通压力大;城市中心感不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

城市发展严重缺乏空间,仅仅局限于周边的的川沟用地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城市拓展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

2、项目意义:

――生而不止,不止而冀

为了改善城市带型结构,缓解人地矛盾,疏解老城区中心的各种压力,沿城市发展主轴从南至东的方向,形成串珠状多中心结构,在南区建立延安新历史阶段的形象示范区,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发展目标。

3、山体开发与设计模式探究

3.1山体开发模式

对于山体,其开发模式有如下选择:

(1)保护:对其不进行任何干扰,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从而实现它的最大利用价值。

(2)加强:即对自然形态的强调。山体的自然特征可以被强化,其高度和坡度的改变,可以使山体显得陡峻。例如可以在山体上增加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活动并使登山者有更多收获,以增强山的自然特征。 (3)改变:通过建筑或其他形式的开发改变山体的形状将彻底改变一个小山的自然面貌。这些变化也许是有害的,它将导致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它也许是有利的,例如在芝加哥植物园,由水土流失的农庄和污水坑变成有低山缓坡的、湖水纯净、细水长流的新景观。 (4)夷平:除了一些相应工程问题的考虑外,不考虑山体的原始特征,将山丘逐渐削平,或被高速公路切断,或被建筑物代替。 3.2山体开发土方平整模式

•前提:

挖方与填方尽量保持绝对最小量;尽量做到现场填挖量平衡,因为异地取土及弃土成本昂贵;保护古树或重要植被,及时重建地被,因为没有保护的土壤会引起侵蚀和淤积;挖去表土并予保存;避免在土壤潮湿、过干、冻结时施工;实行机械夯实,依靠松散填土的最终稳定所形成的自然压实很难达到均匀完全;所有的填充都应是紧压填充,将土置于挖去表土的土槽中加压夯实;大规模填土地段,基部必须有挡板墙和排水槽。

•平整模式:

完全推平,呈单一台地的形式;保留局部山体+单一台地的形式;保留局部山体+多个等高台地的形式;保留局部山体+多级台地的形式;

其中保留局部山体的方式有:保留带形山脉和保留块状山头,以及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另外,在这么多种模式中可以接合“穿山隧道”与“架设桥梁”来设计。

3.3山地城市交通布线模式

道路选线时为降低纵坡,通常结合地形,沿山麓或河岸布置,或者延长道路长度以克服自然高差,道路弯曲无一定的几何图形。其优点是能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地形,保护自然山体,避免大挖大填,节约工程造价。城市道路依山傍水、蜿蜒曲折,可更好地体现城市风貌。缺点是道路交叉口多为T形交叉,错位交叉多,不利于交通组织;道路路幅较窄,且断头路多,横向联系道路少,技术标准低,道路非直线系数大,车辆绕行距离长;不规则街坊多,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道路建设成本远高于平原城市。

3.3.1线式

(1)弯道布线――采用弯路布线,其优点在于既符合复杂的地形、地貌的特点,又使行驶中的车辆受益于弯曲线路的数学特性,提醒驾驶员控制车速;同时还为步行者和驾驶者提供了一系列不断变动着的景观。

(2)蛇形布线――是由一系列相反方向来回弯曲的曲线组成。在长距离时一连串来回弯曲的路线却可为人们提供最大程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环境,同时对狭长的直线线路也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折衷,并把行车速度控制在合适极限里。

(3)环形布线――各种形式的道路都可构成环形道路。在山地城市采用单行环路,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通行能力,又可使车道宽度减窄。

3.3.2点式

(1)架立交――坡度过陡时,为减少爬坡长度,在道路交叉口建立交。但占地较大,工程耗费高。

(2)架桥梁――解决两座山体之间的交通联系,也可增加景观效果。

(3)建隧道――为保护山脉的完整性与连绵感,采用穿山开洞建隧道的方式。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山地之间的交通联系。

3.3.3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 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为采用轨道结构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是依据城市交通总体规划的要求, 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 以列车或单车形式, 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它是一个安全、快捷、舒适、大容量的公共客运系统, 是城市公共客运交通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城市公共客运交通中起骨干作用。应用轨道交通上山从长远看不但可以降低造价,提高运输力,也可以大力发展如今全球倡导的公共交通。

3.4陡坡地处理模式

――坡地上利用阶梯、挡土墙、支撑平台或挑台获得水平面;

――建设构筑物:构筑物与坡地紧密结合,构筑物建于平台上或完全自由独立于破上。使建筑介于天地之间。

――对于坡地护理有以下做法:加覆盖物(草、木片、碎树皮等);植树;铺碎石;嵌蔑筐;置灰泥袋;夯土;建栅栏;设桩;干垒石墙;做钢筋混凝土墙;

4、开发与设计方案之多解用地结构方案

依据山体开发与设计模式,形成3种不同结构的用地规划结构:

4.1田网模式

在台地间道路交通蛇形布线的前提下,各台地内部交通为环形布线+网格路网,形成大的“田网结构”基质。在网格中穿插“斑块”,即一些公园绿地开放空间或功能节点。以保留的带形山脉为“绿脉”背景,保留的块状山体形成的节点空间为“绿核”,各交通线路组成“绿廊”,构成一体化的山地景观生态系统,将绿色肌理与山体肌理共同融合至城市肌理中,为山地新城风貌的塑造打下良基。

土地利用依然秉持混合利用,根据前期对整个南区新城整体用地规划结构的设计,以及“南区新城一期”山地商务休闲区的定位,将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分化为:城市公共职能区、商业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坡地住宅及别墅区、SOHO区、居住小区、山地公园或疗养区(绿脉)以及道路交通用地(绿廊)。

4.2层带模式

与田网模式相同的是整个基地的蛇形布线以及台地周边环形布线的格局,与其相异在于台地内部交通组织成为“条带式”,且在道路两侧留有各10m的绿色休闲廊道。根据不同的功能,带形的道路也可以分层设置,继而用地也有了高差,形成内部的“梯度”。这样既增加了山地景观的分层效应,也营造出更加丰富的轮廓线,更重要的是使每片用地都为绿色环绕,既愉悦身心,又生态环保。

此种模式的土地利用与“田网”模式,只有些许位置的调换,用地类型基本相同。包括:城市公共职能区、商业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坡地住宅及别墅区、SOHO区、居住小区、山地公园或疗养区(绿脉)以及道路交通用地(绿廊),再增加内部道路两侧的绿色休闲廊道用地。

4.3串珠模式

以保留山体为底座,将每级台地上的块状山体作为绿心,一方面以保留的带形山体为绿脉相互串联,形成“串珠”;另一方面,从绿心向四周辐射延展,形成楔形绿色廊道以保证绿色系统的完整性,再以圈层式的交通组织使各地块产生关系与触媒效应。

此种模式的土地利用与前两种模式,也只有些许位置的调换,用地类型基本相同。包括:城市公共职能区、商业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坡地住宅及别墅区、SOHO区、居住小区、山地公园或疗养区(绿脉)以及道路交通用地(绿廊)。

5、结语:

面对山地城市所出现的用地紧缺的情况,上山建城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最后运用实际案例对山地城市的建设模式进行论证。寻求山地新城开发与设计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 郑丽,李泽新,《山地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探析――以重庆市云阳新县城中心城区道路规划设计为例》[J],《重庆建筑》,2008年2月;

【2】 雷诚,范凌,《生态和谐视角下的山地步行交通规划及指引》[J],《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3】 李和平,邓柏基,《试论山地城市步行系统建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