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激励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激励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激励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管理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峰,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教育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年06期

篇2

关键词:物理概念 薄弱环节 改进方法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而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如果不能准确地掌握好物理概念,不仅仅会影响到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将会影响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如果从影响建立正确概念的要素入手,克服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薄弱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对事物缺乏感性认识,容易造成概念混淆

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将以往的一般属性与事物本身等同起来,与事物的状态或事物变化的规律等同起来,因而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例如:学生很容易将压力与压强混为一谈,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概念从本质上去对比辨析,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压力是一种力,而压强则是压力作用于某一物体上的效果。类似的易混概念还很多,比如运动与力、惯性与力、功与能、力与能、温度与热量、浮力与浮沉等,都可以用这种对比辨析的方法给学生解释清楚。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可以从简单直观的实验,或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生动灵活地引入。例如:在讲述力的概念时,应首先举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例,如手提水桶、马拉车、脚踢足球、磁铁吸引铁块等。然后对这些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总结,得出力的定义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力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手和水桶、马和车、脚和足球、磁铁和铁块。更应清楚两个孤立的物体之间并非一定有力存在,这两个物体之间必须发生相互作用。

二、抛开物理关系,盲目使用公示关系来替代物理意义形成的错误

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物理概念的情况下,往往盲目地借助数学关系来理解物理概念,导致得到了错误的结论。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盲目地从公式ρ=m/v推出“物体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体积成反比”这一错误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要求学生从定义式的物理意义出发,明确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ρ=m/v只不过是一种量度的方法,而不表示各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类似的概念还有电阻的概念,R是表征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它的大小可以用R=U/I量度。但要注意:对同一个导体,U、I可以改变,U与I的比值不变,既导体的电阻不决定于电压和电流强度,而是由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转贴于

因而在这种定义式的概念教学中要紧扣其物理意义去讲解,并且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使用范围才不致发生错误。

三、错误的前科学概念形成的障碍

前科学概念是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在以前的生活实际中,由于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有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学习中,很多同学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落地时间快慢与物体的质量大小联系起来。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比如在真空管中放入一个玻璃球和一根羽毛,让学生仔细观察当真空管竖起来后这两个质量悬殊的物体的落地情况。经过反复试验、观察,学生就会得出正确结论,原来物体落地时间与本身质量毫无关系。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清除了前科学概念所形成的障碍。

四、外部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给物理概念的理解所带来的困难

各种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本质的、非本质的联系。不论是事物中的本质联系还是非本质联系对我们的感官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这些刺激中,有时本质的联系占上风,有时非本质的联系占上风,当非本质的联系占上风时,我们往往就会受到它的迷惑和干扰而误入歧途。还是拿密度举例来说:将一个长为1m、宽为0.5m、高为0.3m的长方体铁块分别分成长为0.5m、0.3m、0.2m的三份,它们密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这时候就应该强调密度概念中所提到的“同一物质”、“定值”这两个起关键作用的词来向学生解释,通过仔细研读可以得出三份的密度相同。

学生形成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扩大知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利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说要想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还必须经过一个运用、进行巩固深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如密 现代教育理论.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工程;管道;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00-0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学类专业[1],此专业和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有一定的交叉。专业水处理方向和环境工程有交叉,取水工程和水利工程有交叉,建筑给排水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设备有交叉,给排水工程结构和构筑物与土木工程有交叉。因此,专业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立足点。而专业中的管道类课程是本专业特有的课程,从各高校就业情况来看,亦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管道类课程主要包括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水泵及水泵站等,因此,合理安排这几门课程的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等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管道类课程特点,大胆设想,提出基于“设计理念”的管道类课程教学改革。

一、课程组特点

管道课程组几门课程一直以来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课程特点是理论不深,以工程实际或规范讲解为主。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课程中主要系统的基本理论、设计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各系统的安装、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具备管道设计、管理、的基本能力[2]。

二、存在问题

由于课程组存在如上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把握,亦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拥有工程实际能力的教师。因此,在长期的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定位不清晰,尤其是设计类课程,仍旧定位成“灌输式”课堂教学。

2.教材内容相对落后和不适用,目前使用的教材大多注重理论,实践方面虽有涉及,然不系统,亦跟不上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3]。

3.学生平时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点较分散,很难通过知识点学习形成工程设计的理念。

4.教学无序、枯燥乏味,设计类课程普遍存在教学不生动、形象,造成学生想学,但学的累、学的苦、学的没效果。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工程类课程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理念、动手能力及查资料能力,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将很难再发展。

三、改革建议

针对课程的特点和长期形成的问题,根据给排水委员会的指导性文件要求,研究符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构建“三改变”和“三层次”的立体化管道课程群教学体系。

(一)“三改变”工程应用型课程教学

1.改变各课程的区域鉴定,融合相关内容,集中相关理论

目前,管道类课程主要有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管网工程、水泵及水泵站等课程,根据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文件,重新梳理知识点。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师素质出发,以现有教材和国家规范为依据,对目前管道的课程进行重新组合。

(1)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水泵房设计融合到水泵与水泵站课程内。

(2)将建筑给水排水中的市政小区给排水设计融合到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内。

(3)将建筑给水排水-给排水管网系统-水泵及水泵站作为整体,构成水的社会循环中管道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2.改变课题群的考核方式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当场提问式面试、看图识错、工程案例直接进行设计等方式进行考核,最终给一个成绩作为其课程主要成绩。教师成立管道课程组,以一个组长,三个组员组成(其中1个为校外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打分。然后结合学生部分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以此作为其最终成绩。

3.改变实践类课程设计单一化、简单化

目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几人同题、几人同工程等现象,所给图纸简单化,远离工程实际化。几人同题时,存在相互帮忙相互抄袭;几人同工程时,存在学生设计完后有诸多矛盾,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所给图纸简单化,很难让学生得到实际工程的锻炼。因此,需要统筹这几门管道课程,设计出一些综合性又不失实际工程性的课题,争取每人每题,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有较好的工程设计锻炼。

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应当围绕实际工程和课程实际设计内容来做,要求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单位,不能任由学生去一些工地或设计院但只是坐在那里不干活或是老干同样的活。需要和本地的大型建筑企业和设计院签订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实训平台,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二)“三层次”立体化课程教学

1.基础理论学习

几门管道课程理论在整合完成后,既要有难点理论的详细讲解,又要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讲解。要以典型工程实例为主线,以课程理论为基石、以规范和图集为补充,进行实际工程分析,讲解。从而突出理论学习的工程概念。

通过图片、视频和现场教学等措施,加深对晦涩难懂的理论理解,力求将其简单化、形象化。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深度为主。

2.综合设计实践类教学

将课程设计集中设置,通过综合工程题目,对其进行设计,锻炼学生的统筹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从而对以实际工程为主线的理论讲解进行强化和工程实际锻炼。为下一步的工程实习作准备。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扩初设计深度为主。

3.面向实际工程的教学

通过设计院、自来水厂等单位,将经过两层次锻炼的学生进行实际工程教学。以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尽快适应设计工程类工作。此部分的设计理念讲解深度以施工图设计深度为主。

四、改革框架体系

管道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实际意义,根据上述改革方案,制作出如下改革框架体系图。改革过程中要求整合团队,把握各个进度和深度,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

结语

本次改革通过对本专业几门主要管道类课程进行整合、调整,运用现有的工程实例,将这几门课的讲解重点放在实践、设计上。并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阶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受到了较多的实践能力锻炼,不再停留在理论上,上手能力增强,拿到图纸不犯憷。较好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1.

篇4

【关键词】物理能量 实践操作 反复学习

在学生学习物理能量及相关的概念时,由于自身对物理知识的缺乏从而不能够快速理解这一抽象意义的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更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一、从基础知识出发,从“了解”开始学习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经过一个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过程,初中物理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首次接触物理学科,对于有关的概念根本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说去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就要发挥出本身的价值,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了解、理解,最终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能量”的认识。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有关“能源与能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这个专题进行知识点归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可开发新能源等几个部分,并且把其中每一个小专题拿出来进行细化讲解,比如关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个小专题,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化学能、核能等能量的分类情况,让学生清楚能量的具体分类和各个分类的具体说明。只有在这样的细化了解下,教师再来进行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学生才能够进一步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积累有关能量的知识,从课外积累中来增强自己的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的家中都会有太阳能热水器,这就是一种运用太阳能的生活现象。还比如潮汐能、地热能的运用,也是极大改变人类生活的能量,学生也可以通过生活阅历来进行初步的了解,形成对物理能量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不要疏忽每一个学习细节

在初中物理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困难,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没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掌握透彻,从而存有一定的疑问。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要反复问学生是否彻底弄懂所学的知识,在所有学生肯定后再来进行下一步的讲解,避免每一个环节的缺漏。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机械能”时,教师在讲解完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机械能包括哪些能量?”学生答:“动能和势能。”教师再问:“那么势能还包括哪些能量呢?”学生答:“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师问:“能否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哪种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学生答:“比如鸟在空中飞行时就有动能和势能。”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是一个对知识点巩固的过程,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对每一个知识细节的顾及,不能疏忽每一个细小的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觉得能量的学习和困难的现象。除了在教学课堂上要注意细节外,学生的练习作业也是一个存在着疑点和难点的地方,教师同样要自习查阅,找出学生的共同疑难点,并且做出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把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要解决彻底,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作业练习错一堆的情况。

三、设计能量概念复习专题,完善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教师传递能量概念相关的知识后,课后的练习时,学生会出现做题时相关概念模糊,不理解等情况。所以,概念的建立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深化和熟悉这些能量及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学习了物理概念之后,有两个事情需要去解决:(1)物理规律的运用;(2)物理知识网络框架的构建。因此,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规律的运营和知识框架构建不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就形成了,后面还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并搭建相关的知识框架。在学完能量及相关概念后,通过设计能量相关的复习专题能够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将能量概念的表面意思和具体规律与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规律在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在进行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相关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辨别不同类别的能量概念。类似于“题海战术”这些练习通常会让学生陷入物理学习的误区,学生容易思维固化,逐步丧失物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在学习了机械能后,可以推出机械能概念的整理和复习归纳,帮助学生去了解和认识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的不同点,并绘制相关表格,将这些能量的特点分别记录,最终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

四、总结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能量及相关概念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也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研究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方式,从上课充分备课到课后作业批改的每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帮助学生去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完善相关的知识网络框架,最终帮助学生走出能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误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 余丽. 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3.

篇5

关键词 CDIO理念 财务管理 卓越人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49

Abstract Recently, the concept of CDIO has become the l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The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expounds the CDIO concept connotation, introduced the CDIO concept into financial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explor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outstanding applied financial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ith the concept of CDIO so as to provid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with references.

Keywords the CDIO concept; financial management; outstanding personnel; teaching reform

0 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我国教育部于2010年开启动了卓越工程师、律师和医师培养计划,①批准实施“卓越人才计划”试点的首批普通高校一共有61所,常州工学院属第二批次加入进入我国教育部“卓越人才计划”。此计划对我国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尽次的人才,我国教育部开启的“卓越人才计划”适应了时展的变化,对今后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影响深远。目前教育部实施的“卓越人才计划”,其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等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不在其中,但“卓越人才计划”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宗旨上并无太大区别,结合我校工科特点与优势,我校完全可以借助“卓越人才计划”,全面转变教育观念,完善培养方案,大力培养“品行好、知识广、技能精、能力强”的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

1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有16年的办学经验,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和发展,专业建设成果日趋丰硕,培养了大批基础较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创新能力,获得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训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大都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为主,沿用传统的“填鸭式”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欠缺,创新教育不足,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2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2.1 CDIO理念的基本含义

当前在国外较流行的CDIO理念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首,于2000年10月联合瑞典三所工学院,经过4年的卓越工程师项目共同研究,推出的一种卓越的教育培养模式。②CDIO是Conceive、 Design、Implement和Operate缩写,分别表示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CDIO理念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和“基于项目教育”(Project based education)的高度体现。CDIO理念做到了“知行合一”和“教学做合一”,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2.2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改革,③按照CDIO 理念,⒉莆窆芾碜ㄒ当弦瞪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一个个前后衔接的具体教学项目,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中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项目构思、教学项目设计、教学项目实施和教学项目运作全过程(见图1),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

2.2.1 构思:制定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把CDIO 理念运用到财务管理专业,特别要重视各项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在专业教学中应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培训、专业综合应用和开拓创新创业等相关内容,通过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2.2 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项目

实行模块化教学,全部课程分成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集中实践课程模块等四大模块。教师讲授的课程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丰富的教学项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项目带动“教”和“学”。④本文以财务管理专业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为例,说明进行教学项目设计的具体过程。根据成本管理会计核算要求,其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下教学项目(见图2),将课程知识点融会贯穿于各个教学项目中,在“做项目” 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

2.2.3 实施: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型能力培养

在实施教学项目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CDIO 倡导“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通过“做中学”来实现教学的目标。⑤围绕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细分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即“专项基础实践(认识实习+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训+财务模拟+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创新能力实践(毕业设计+创新实践)”等三大模块融合一体,改变了过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实践内容、实践环节、实践方式不协调的状况。在教学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行“教”与“学”二条线,通过引入“情景角色模拟”、“互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激励法”、“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 将教师引导与学生学习有机融合, 促使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等多个完整专业技能项目实践, 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见图3)。

2.2.4 运作:改革考核方式,注重教学过程的考核

运作过程就是成果的展示与考核评估的过程。从严考核评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改变过那种考核出现随意给分的现象。⑥教学项目的考核评估既要对学生书本知识、技能操作掌握的考核,又要对学生的团队意识、应用水平、创新能力的考核,强调理论、实践与能力考核评价三者并重,使考核评价体现“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全过程。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细则,由“终点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化。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例如可选择笔试、口试、答辩、项目报告、等级评定。考核方法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评,还可以是学生互评,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和项目的训练之中,杜绝了实践操作抄袭现象,从而达到应用型卓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教改课题“卓越计划背景下应用型财务管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3-4403-14-014

注释

① 韩小芳.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国际商务财会,2016(2).

② 陈敏,黄萍,郭创乐.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旅游管理本科R等瞬排嘌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2(8上).

③ 潘红艳.基于CDIO 理念的环形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④ 周利芬.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财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篇6

关键词:CDIO理念;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112-02

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1]。它是以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的、协作式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等多个方面获得全面的训练和提高[2]。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2014年以来本文作者进行了基于CDIO理念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通过企业调研、问卷调查、实践应用等方法,对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应用。

一、目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目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处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手段深度结合期,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亟需改进的不足。

1.传统章节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框架,使课程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单一,使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导致学生或者对教师产生了过分的依赖,或者对课程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甚至产生不想学的念头。

3.协作能力培养欠缺。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团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协作精神。

4.目前的考核方式单一化,无法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也不符合现代工程教育的评价标准。

5.教材内容编排不合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相关的教材很多,但多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主,不能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些教材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使得教、学、做难于合一。

二、基于CDIO理念构建课程、专业、社会“一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CDIO理念,根据园林植物造景师岗位相关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围绕就业岗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岗位技能为切入点,选取课程内容。具体内容如表1。

三、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和保障

1.教学组织设计:在教学组织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以项目导向为主,同时穿插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同时实行分组教学,推动团队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项目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在项目设计、工作分工、交流汇报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团体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考核方式设计:以往的考核以书面考核为主,强调结果的考核。以CDIO倡导的“过程评价”为基础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采取企业、教师、学生不同主体的评价,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注重考核学生项目设计与应用能力。除了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外,教师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的评价。从项目设计过程、项目设计效果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多元过程考核评价。课程总评成绩中项目测评占60%,职业素养占5%,课堂表现占5%,期末考核(理论和技能)占30%。

3.教学团队建设:建设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更需要一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团队由拥有丰富职业经验的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企业培训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应用和社会服务,引入企业新技术和服务规范,使得课程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4.实训条件建设:建设符合课程需要的实验实训条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基于CDIO理念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实训室应该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融合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多重功能。我校结合上海市重点专业建设改建园林制图实训室、园林设计实训室、园林植物识别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室等实训场所。积极开展顶岗实习,与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绿化养护有限公司、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等8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鼓励和安排学生参加相关设计单位的实习岗位,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更好的提升。

5.教学资源库建设:除学院教务处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文件、实施方案以外,随着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改造,产生了以下主要教学文件:园林专业课程的实施方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标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考试改革方案及成绩评定实施办法等。完善了满足课堂需要的包括课件、教案、案例、图片、技能竞赛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四、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1.课程实行了项目化改造,并采用“双线制”训练方式。依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需求,校、企专家共同筛选与园林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选择能够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项目,教学内容在逐步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展开,课内课外训练并行,通过完成项目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建立了与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工作任务、训练过程和自我评价,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以真实的园林设计项目任务为载体,教、学、做相结合开展项目教学。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建设使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被评为2014年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3.出版了与项目化课程配套的特色教材。由9位来自全国高职院校的资深专业教师和3位企业设计骨干组建了具有校企合作优势的教材编写团队,出版了与项目化课程配套的特色教材。教材建设摒弃了传统教学“章、节”的架构体例,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新理念,建构了模块、项目、工作任务层层相扣的新体例。每个项目都突出工作过程,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采用了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贯穿教学始终。以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工作态度、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公开、公正、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理念内容环境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2-02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多年,但笔者发现目前的公共英语教学培养的学生仍然不能有效地应用英语[1],其根本原因是这种教学并非从根本上坚持职业教育理念,体现其职业教育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则是由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所谓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的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境界[2]。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职业教育理念”,首先得改革目前的授课内容,以下是笔者就教学内容改变的一些思考。

1 变语言知识的讲解为学生综合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越来越低。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连简单的英语也表达不准确,如“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和“I like with he out play”之类的英语表达经常出现,于是,很多老师认为:既然学生的英语差,那就趁此机会给他们补补。于是大讲特讲英语语言知识,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大大偏离了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3]。英语是用以交流的工具,而听说则是其实际应用的最直接的体现。高职学生是未来“应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代表,是高职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必须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得以培养。

2 在大量的一般词汇教学中增加与未来职业相关词汇的学习

有人曾把英语比作高楼大厦,英语单词比作砖块,所以对于重点词汇,教师从不放过。然而在现行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的重点单词实际上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重点学过,所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否定和对时间的浪费,而且这些单词与高职高专学生未来职业或工作岗位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学生所学专业、行业或职场相关的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再现英语教学的职业性,凸显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

3 由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内容的学习转为职场英语口语操练

现行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上的口语部分,以日常生活如介绍、问候、感谢、致歉、爱好和指路等话题为主(现行初高中教材已经涉及讨论过),略带一些职场英语, 但这远远满足不了高职高专学生未来的工作需求。教师可以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编写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以职场或行业为模块的口语手册或讲义,并将其内容引入英语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操练。

4 由对一般文章或段落的读写译转向对未来职业相关材料的读写译

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在校要过级,甚至有些院校还将过级与毕业证挂钩。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为过级服务。所以在读方面,侧重于对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材料的短文阅读,在译方面侧重于对上下文的理解或对正确通顺的汉语译文的鉴别能力,在写方面侧重于短文或某些简单应用文的写作或表格的填写。现行的高职高专教材如《新编实用英语》和《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在读和译方面并未涉及到与职业相关的合同、科技文摘、维护与使用说明、技术专利、合同、意向书、本专业书籍的前言、序言和正文节选、产品与厂家介绍等材料,在写方面为涉及合同、招、投标书、简短产品维护及使用说明、业务表单[4]等内容。因此,教师应当以职业教育理念重新安排涉及这些内容,在实践中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服务。

5 由应试转向对学生素质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人口和教育资源的比例失调,升学的压力大,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与之对立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社会的需求和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5]。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6]。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己”。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树立职业教育观念,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打造既注重素质教育又注重学习策略的现代化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6 加大西方文化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加速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是当代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和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因而作出了不准确的推论,以致产生误解和曲解,影响交际效果。因此要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在涉外交际活动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学必须进行西方文化教学。在现行的教材中,教师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教材内容,增设了一些西方文化教学,但要满足将来的涉外交际,还远远不够。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以“服务专业,服务学生成长”,将技能、素质和策略等内容进行“多元整合”,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改变英语教学环境: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知识离开了时间、空间和环境就失去真实性,对于学习者来说也失去意义[7]。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有案例基础的学习环境。同时课堂教学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需求。构建主义还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教学思想,其含义是

(下转24页)

(上接22页)

通过支架(即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有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包括预热(即把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探索(即教师引导学生去尝试)和独立探索(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地去探索)三个环节[8]。根据构建主义思想,语言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环境。怎样创造语言情境呢?最理想的做法是建立模拟实训场所,或者利用实物等多种手段或媒体(投影、图片、录像、声音模拟等)来创设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英语知识,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有了这种逼真的环境,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体念真实的语言环境,“真刀真枪”地开展业务,实现与将来从事职业的无缝对接,使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胜任工作要求。

总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须树立职业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公共英语为专业服务,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技能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俊波.基于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2]卢红学.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理念[J].职业技术教育,2004.

[3][4]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韦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篇8

【关键词】 财务治理;财务管理学;财权配置;财务文化

一、界定内涵: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

近年来,我国的财务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对财务治理的内涵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杨淑娥(2002)则把财务治理理解为通过财权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饶晓秋(2003)提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林钟高(2003)指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的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以上这些有关财务治理的定义,虽然都从不同角度对财务治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偏差。他们要么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将“财务治理”与“公司治理”等同,要么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混为一谈,或者只强调财权配置的重要地位而忽视其他方面,因而无法全面准确地理解财务治理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理解,笔者比较倾向于衣龙新(2005)的概括,即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主导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既肯定了财务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又强调了财务治理是对财权的合理配置,同时还突出了财务治理是为了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

我国绝大多数财务管理学教材都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的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这一概念的主要特征就是表明财务管理是一项管理活动,其直接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企业的价值。

从以上对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概念约定可以看出,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区别主要在于,财务治理是一种制衡机制,其目标是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财务管理则是一种运行机制,其目标在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财务治理规定了整个企业财务运作的基本网络框架,财务管理则是在这个既定的框架下驾驭企业财务奔向目标。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共同点,那就是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都以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为基础);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对象具有同质性(都涉及到财权问题);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具有体系上的统一性(同属财务范畴且都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影响因素);财务治理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框架和轨道,财务治理的模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财务管理的模式特征。

二、财务管理学目前存在的缺憾:基于财务治理的考量

“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财务活动)与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但现实情况是,传统财务管理学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和论述,而对财务的社会属性――财务关系的处理这一财务管理的本质问题却一带而过。而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管理,企业内部各种权利的制衡、责任的分担以及利益的划分,最终将以财务的形式体现。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光靠加强日常财务管理是不够的,应注重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务权利和责任的明晰界定和有效行使,以及在公司治理中的财务行为规范等财务治理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过于注重研究财务管理学的具体内容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把握财务管理学的特征。

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观察,笔者认为,传统财务管理学存在以下的缺憾:第一,把企业财务行为视为一种把非经济动机排除在外的纯经济行为,较少关注制度与财务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财务行为和财务效率的影响,而是把影响财务行为的制度看作是一既定的前提而加以认同,致使制度无法纳入财务行为的解析框架,对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财务管理学的构建日趋保守乃至封闭。第二,没有进行相关财务治理影响分析,因而产生对“财权配置”问题的轻视及与此相关的“内部人控制财务”,导致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监控的弱化及其财务利益的受损,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第三,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理论前提,必然形成对经济属性(财务活动)的过度关注而轻视其社会属性(财务关系),从而加剧财务冲突和财务道德的失落。

三、财务管理学再造:基于财务治理的创新

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特定的企业假设基础之上,企业的不同界定和企业特征的现实变迁都会对公司财务理论产生决定性影响。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构建于传统的企业特性之上,从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诚然,企业作为系列契约的联结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即企业的本质特征并不在于这种联结以及实现这种联结的契约本身,而是在于形成这种联结之后的企业财务活动以及在活动中产生的财务关系。随着公司制企业的出现和现代企业理论对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研究,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便成为当前公司财务理论的主要议题。现实表明,单纯从各自的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管理或财务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现实经济的需要。因此,财务管理学需要拓宽研究视野和丰富理论内涵,就必须与财务治理进行交叉性融合研究。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重新界定与企业财权的有效配置

合理界定和选择财务目标,建立和完善财务的导向机制,是保证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高效运行并实施有效对接的前提。近年来,财务管理目标的定位经过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但就我国目前的企业组织形式主流为非上市公司、资本市场的弱势有效、法治建设处于起步期、商业伦理有所缺失、公司治理结构不太完善等现实背景下,新《企业财务通则》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界定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既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其资源供给者创造财富的受托经济责任,也是当代财务管理学教材普遍接受的观点,具有较强的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有用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些过分强调股东或企业价值的财务管理目标,势必会将非价值性的社会责任排除在财务管理目标之外。结合我国公司法改革局限于“股东至上”的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权被弱化的现状,以及企业是在复杂的、充满竞争的关系网络中开展经营活动的现实,笔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应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而且还使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和社会性目标得以有机结合,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经济性目标就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由企业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并不总是与宏观社会的要求保持绝对的一致性。于是,国家往往利用法律手段来强制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许多场合无法完全进行硬性规定。这就需要企业的社会性目标,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追求社会效益的最优化,这是由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若过分强调企业的经济性目标而忽视社会性目标,将会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特别是随着SA8000在全球范围的推广和实施,企业重视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责任以及落实社会责任便有了最佳保证。这一坚持多边主义的理财目标,是与公司财务治理的思想和目标相适应的。按照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企业财权配置不能只考虑股东和经理层的利益,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财权配置中都有权享有相应的财务权利,有不同的财务利益诉求。此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相机财务治理,也应在财务管理学再造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重视制度因素在财务管理学中的地位

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可按财务活动的关系分为财务本体性制度和财务关联性制度。但目前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学中,只是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税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散见于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和资产重组及清算等财务活动中,而对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却会对公司财务行为及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起约束和限制作用的财务关联性制度(如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伦理道德等)闭口不谈,这不仅背离现实而且还会把财务管理学引入歧途。财务管理学的再造,除继续重视和完善财务本体性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规范约束,还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与企业财务行为之间关联性研究,这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引入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将有利于摆脱现有财务管理学“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使财务管理学再造更具动态调整性和环境适应性。

(三)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

财务管理学如果只关注具体的资金运动而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势必会导致资本运营的效率低下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因此,财务管理学再造就必须注重激励和监督机制构建的研究。目前的财务管理学中在阐述企业财务活动时,本能地运用了诸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会计法等财务本体性制度来约束与制衡管理者,而对于内部控制这一影响企业命运的制度安排却没有片言只语,这与企业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极不相称。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融入财务管理学再造提供了绝好的契机。公司的成本问题,仅仅靠制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激励机制能够通过委托人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促使人采取适当的行为,最大限度增加委托人的效用。近年来,以财务治理的观点考察薪酬对公司财务业绩的敏感性渐成潮流。因此,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应采用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但股票期权的应用是有条件的,需要有比较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比较健全的资本市场和透明度高的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的法律框架等,而这些条件我国目前并不完全具备。我们在财务管理学的再造中,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关注中国特殊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不能掉进“国际大厨房陷阱”而食洋不化。

(四)关注财务文化对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的作用

目前的财务管理学较为强调和崇尚“工具理性”,致使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等人类的一些基本价值在现代企业理财中倍受蹂躏而变得支离破碎,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也日趋恶化,使企业无法实现全面、健康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学关注资本、成本、利润等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为这有利于解决财务冲突和财务败德行为。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财务准则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鉴于财务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决定作用以及它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要求人们在财务管理学再造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这一问题。财务管理学再造关于企业财务文化研究,其最终成果是要拿出具有中国企业特色、与中国企业协调发展的财务文化发展战略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主要参考文献】

[1] 申书海,李连清. 试论公司财务治理和财务管理的关系与对接. 会计研究,2006,(10).

[2] 伍中信. 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会计研究,2005,(10).

[3] 李心合. 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 衣龙新. 公司财务治理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林钟高,王锴,章铁生. 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篇9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篇10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10603

收稿日期:2012-10-20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2012HSJY03)

作者简介:周 峰(1969-),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学教学及研究。

《管理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可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科基础。其教学改革对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的一门系统研究管理全过程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课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管理技巧,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管理素质,提高学习与实践的综合能力,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和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也有较大差别。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根据专业的性质和课程的作用,区别对待讲授的理论深度和侧重点,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要有所区别[1],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一致,突出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的不同要求。此外,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又要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更加重视整个管理课程体系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因此要对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性删除,对内容进行优化。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发展很快、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实践案例的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实践,增加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和管理实践,将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沿革、经验教训和重大的管理创新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教材内容的每一章中都需要增加与章节内容相关的管理案例,和学生研讨一些相关现实热点问题(比如近期欧洲陷入经济危机,美国经济衰退) 等。选择典型案例,以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2]。

三、教学基本原则

(一) 注重实践

管理学理论性虽强,但最终还需回归应用,强调实践。因此,《管理学》的教学在重视概念、理论体系学习的同时,强调必须结合丰富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讲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解激励理论时,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下家长是如何激励他们学习的,哪些激励对他们有用,哪些激励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从而引出有效激励的要素和必经的过程[3]。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企业、社会参观、调研;设计管理场景,由学生自主设计、讨论并形成管理方案;让学生参与教师研究课题,参与企业实际经营问题的诊断与分析等,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从管理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基本的管理技能。比如用激励理论分析学校奖学金的设置、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大学校园中的逃课现象及解决途径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二) 以学生为中心

突破“教师主导”型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树立起自主式、探究性的学习理念。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最大限度激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效果如何,主体的作用很关键。调动主体学习的积极性,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是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除以学习内容吸引外,还应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与管理,实现自主学习与自我控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成就感,使学习从令学生们痛苦的“负担”转化为使学生们感兴趣的“追求”,构建一种“目标激励+兴趣体验+必要的规范管理”的“快乐学习”体系[4-5]。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尽可能“精讲”,学生“多思”、“多讲”,构建生动活泼的互动式课堂。以教学手段的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学习的根本性变革,努力建设“教师精讲-举例与案例-学生发言-师生讨论”的节奏化、生动活泼的现代课堂。经过实践比较,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很适用于《管理学》的教学。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企业运营实际,提高和锻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管理教学的实务性、应用性。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选择地方化的案例来讲解管理学知识。选取规模较大的地方性企业,组织或安排学生深入企业管理第一现场参观、调研,指导学生自己收集、编写案例,对企业实际经营问题进行诊断与分析,锻炼和提高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概括、分工合作、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竞争意识等多方面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而与一些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基地,选派学生实习锻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实现高校与企业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3,6]。

(二)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极大地促进了管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习者的体验与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课外搜集素材,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运用角色扮演、即席发言、现场会议等情景模拟形式,让学生扮演各种管理角色,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在体验中学会管理,掌握技能,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员工的招聘:有学生扮演招聘主管,有学生扮演应聘者。扮演招聘主管的学生,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应聘者,就不能采取统一的应对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在表演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增强自信心[7]。

(三) PBL法

PBL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变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教师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育,把教学内容设计在问题中,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参考书,进行探讨,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发挥了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进了教学效果。

五、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否合理关系到能否全面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取消传统的期末单一卷面考试考核形式,采用综合考核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学习态度、平时学习表现[8]。

(一)平时考核

平时考核分值50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课堂纪律,包括考勤、课堂表现等,分值10分;第二,课后作业及随堂阶段性的考核,分值20分;第三,实践报告及案例分析,分值20分。第一次课就让学生明确考核内容和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学习。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习过程考核,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动态调整,促进教学过程管理。

(二)考试内容的改革

期末考试分值50分。期末考试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试卷既要体现课程的特点,又能符合教学要求。命题时注重将基础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试卷中增加一定比例的综合素质题目,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管理学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成绩评定后,任课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全面分析,分析试题难易程度是否适中,是否符合大纲要求,全面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查找教学薄弱环节,以便于整改。

六、教学效果

教改对象:淮南师范学院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1班为教改实验班,专业2班为普通班。考试科目为《管理学》,考试试卷共124份。

方法:考试试卷内容按照考试大纲规定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同时对教改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考核。根据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主观题由任课教师采用流水方式进行阅卷,客观题采用计算机阅卷,两次核查,专人统计分数。

结果分析:将教改实验班和普通班每名学生的学号姓名、每题得分、总分录入计算机,采用Excel 2002 和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表1。

两班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P

七、 结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任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永恒主题。《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区别对待,尤其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说,应深化教学改革,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科学思想,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08(10):7-9.

[2]楚金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2009(8):167-168.

[3]许华.《管理学》案例教学改革思路[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7):38-40.

[4]单凤儒.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学改革[M].北京: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8:350-351.

[5]王 涵.高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世纪桥,2011(13):103-104.

[6]马俊苹.管理学案例地方化教学改革的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7(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