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社区需求调研报告

篇1

“随着物联网、传感网络将物理系统与社会系统愈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互联经济开始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IBM软件集团Tivoli战略与开发副总裁Jamie M. Thomas说, Tivoli以“优化世界的基础架构”为整体发展战略,将Tivoli服务管理解决方案划分为云优化、终端管理、智慧基础架构、数据保护和管理四大部分,全面覆盖市场新需求

抓住技术要素

IBM的2012年《IBM全球CEO调研报告-中国洞察》显示,全球CEO已将“技术”列为首要影响组织未来3~5年发展的关键外部因素,这是开展此调研五年以来“技术”首次排名第一。而在Forrester今年2月关于《亚太区云计算市场》调查中,亚太区62%的企业已采用或计划在一年内采用云计算技术;2011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97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长到38亿美元。

“我们要帮助客户利用云环境优化基础架构,提高服务交付速度,同时帮助他们保护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要实现这些,企业需要实现可视化、可控化和自动化,而Tivoli就具备这三大优势。”Thomas表示。

用云优化IT

目前,一家零售银行在其私有云中通过IBM SmartCloud Foundation进行IaaS和PaaS的部署,将服务器-管理员比从10:1增加至100:1。在实施该技术前,该银行向两万名用户交付基础架构需要45天;如今,他们可直接从用户那里获取需求,并在20分钟内部署好基础架构和软件。

篇2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和试点建设过程中,不少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标准。由于缺少标准,智慧城市到底应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众说纷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而且由于没有标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很难评估和验收。为此,国内一些标准化组织及地方政府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方面的研究,或开始了一些标准化工作的探索。

在智慧城市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中外的不同。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一般比较单一,如考虑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地服务市民;或是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各种传感数据、运营信息及丰富的用户交互体验,为市民出行提供实时、适当的交通信息。在智慧城市标准化方面,还加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我国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则比较集中于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城市中的运用。

1 国内标准化活动

1.1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目前,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有: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浙江省和宁波市分别成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机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也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的研讨。

1.2CCSA TC10

从2012年3月开始,CCSA TC10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共有7个项目正在展开,分别是: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和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跨系统信息交互技术要求:智慧城市评估方法及指标体系:智慧城市公共支撑平台技术架构和功能要求:智慧城市安全需求分析: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其中,前3个项目正在申报国家标准,后4个项目为研究课题。智慧城市系列标准项目组由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中国联通、大唐电信、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电信、江苏邮电设计院、中国普天、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华为、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组成。

1.3TC28SOA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SOA标准工作组成立了智慧城市应用工作组,了智慧城市建设情况及标准需求调研报告,启动了智慧城市术语、技术参考模型、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数据和服务融合平台、数据模型、设计方法等标准研究。其中,以下三个标准处于国家标准立项公示阶段:一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SOA技术;二是智慧城市标准应用指南和技术参考模型;三是评价模型和基础指标体系。

1.4住建部

2012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其中后一个文件也带有标准性质,它给出了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

1.5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013年5月7日,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讨会,对智慧城市的标准化组织、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推进策略进行了探讨。

2 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

2.1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概述

在国际范围的标准化组织中,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发展局(ITU-T)开始了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前期工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计划组建智慧城市的标准工作组,其它国家或组织有一些零星的、与智慧城市有关的活动。

2.2智慧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ITU-T经过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于2013年2月在第五研究组(SG5)成立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焦点组(ITU-T Focus Groupon“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ies”)。

按照ITU的规则,焦点组的工作周期是一年,它不会直接产生标准,而是进行标准的前期工作,为ITU-T输出一系列评估报告和技术报告,包括考虑现有其它标准化组织和论坛所采取的活动,明确标准化的需求,制定一个标准化路线图,发挥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的影响,促进全球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增长。

焦点组的目标是:

定义信息通信技术在城市中的作用,包括认定环境可持续城市所必需的信息通信系统。

与其它标准化组织建立联系,进行标准化协调活动。

建立标准化路线图,建议未来的ITU-T研究项目和有关活动。例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概念、范围、前景和用例,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特点和需求,智慧与可持续城市的有效服务和网络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体系架构。

认定或开发一组关键性能指标(KPI),评估信息通信技术对环境可持续城市的影响。

帮助ITU-T开发信息通信技术用于智慧与可持续城市方面的全球参考标准。

焦点组主席由西班牙的电信专家担任,副主席有六位,分别来自中国、意大利、阿根廷、美国、阿联酋、新加坡。

2013年5月8日,焦点组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有60多位来自国际组织、多国政府、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大学、学术团体、标准化组织的代表参会。会议共收到提案25个,涉及焦点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其它国际组织和标准化组织相关信息、智慧城市案例分析等内容。

本年度还将会有密集的会议,如焦点组7月的拉丁美洲第二次会议,9月西班牙马德里的第三次会议,11月斯里兰卡的第四次会议。

2.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ISO于2013年1月,出版了一期智慧城市专刊,介绍了与智慧城市有关的ISO标准组,例如: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组(TC268),智能运输系统标准组(TC204),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标准组(TC241),煤矿甲烷标准组(TC263),建筑与民用工程标准组(TC59),建筑环境设计标准组(TC205),建筑热性能与能源使用标准组(TCl63),社会安全标准组(TC223)。

3 下一步工作建议

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要防止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够,标准化工作还要继续等待;另一个极端是认为智慧城市的标准化没必要,用信息化、电子政务、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通信技术等标准进行组合,就足以覆盖智慧城市。事实上,智慧城市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发展途径,应有新的标准体系。当然,可以采用的已有标准,应尽量采用。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智慧城市国际范围的标准化活动中,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不落人后,甚至还处于稍稍领先的位置,这与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是分不开的,也与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是分不开的。

下一步工作,要制定标准规划,急用先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4 小结

篇3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专业整合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07-02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此前提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能够是学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

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与深度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内容与深度为标准,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各个专业在讲授各部分内容时所使用的课时数以及案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近年来招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应坚持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坚持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依据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对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整合为例说明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1.教学计划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的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实际能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的社区管理知识和社区法律服务知识,掌握现代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与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前本专业开设此课程讲授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基础知识,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职业需求,在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上增加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设计与维护的内容。建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从72增加到108。在第一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4的课程,主要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的内容。第二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2的课程,主要讲授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的设计与维护。

2.教学项目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采用“项目式教学”时,教学项目应由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实际教学项目,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多的求知欲望。同时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项目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抛弃原来一些繁、难、旧、杂的内容。一般教材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一般通过理论讲授,而这部分知识多、杂,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与操作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变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训项目,以实训项目的形式通过讲解如何选购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等方式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Word部分的教学项目设计为社区现状调研报告排版、制作社区居民需求调查表、绘制社区网格化管理管理组织图、绘制社区民事调解服务站工作流程图、绘制控烟海报、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排版等。在Excel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社区居民情况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在PPT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制作智慧社区简介PPT、制作专业及所在社区简介PPT等。

3.课程标准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同教学大纲相比,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不区分专业,一般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模板进行统一编写。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各专业方向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应与专业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背景以及就业岗位,针对本专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制定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进行内容整合,对授课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熟悉计算机技术,还要上课的专业有所了解,才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实际工作为情境,搭建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训练,真正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

篇4

【关键词】潮安区 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以其多功能、开放性、时效性、适应性等诸多优点,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改进工作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公众交流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应当深化“创新服务型”发展理念,优化和梳理电子政务流程,切实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成效,为建设服务型、责任型、能效型和创新型政府做出新的贡献。

一、潮州市潮安区基本情况

潮州市潮安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韩江中下游,东邻饶平县,南连汕头经济特区,西与揭阳市揭东县交界,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下辖18个镇和一个国营林场,共有461个行政村和28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面积1238.77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13.5万人。根据《广东省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2010)》,潮安县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居全省第八位,发展活力排名第四位。

二、潮安区人民政府网站建设的现状

目前,潮安县区民政府网站建设运营至今的区政府门户网站共有一级栏目9个,二级栏目86个,信息总量超万篇。除此之外,全区10余个部门和16个镇开通了子网页,区政府门户网站近两年的点击率已达15万次。区政府门户网站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网上办事、网络问政等栏目每天都在发挥公开信息、网上办事、在线交流、网上监督的功能。仅以区长信箱为例,平均每两天就一封群众来信,咨询投诉栏目几乎每天都有网民的建言、投诉、举报。相关信息内容每日一更新,当日境内重大政务新闻、重要文件、重要公告等可以在网上浏览,体现了政府网站的权威性、实用性。

三、潮安区人民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合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潮安区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笔者从市民的用户体验出发,对潮安区人民政府网站进行了亲身体验和统计,发现其界面整体简洁而友好,整个网页在排版上翻页不超过3次即可浏览到全网页的内容,其服务也趋于人性化、实用化。然而,笔者在体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缺少无障碍功能建设。潮安区人民政府网站没有类似无障碍入口。无障碍通道看似微不足道,其中却洋溢着人性的关怀和温暖。无障碍通道是残障人士、老人、妇幼、伤病等相对弱势人群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是方便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条件。人民政府网站面向的是广大市民, 形形的民众,无论是健全还是残障人士,都有权力有机会享受政府的优质服务。

(二)网上在线交互程度较差。由于潮安区政府透明行政理念还不普及,导致其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狭窄且不够深入,大多点到为止,缺乏载入公众所需要了解与特别关注的政策信息;在线办事的能力薄弱,在线服务深度十分有限,在线办事功能的实现程度较差,跨部门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有待加强,不能实现“一站式”服务;政民交流缺乏互动性和回应性,在线办事与公众参与模块功能薄弱,更新率、回复率较低。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规范化需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各项制度没有充分落实,工作流程仍需进一步严谨。多数部门信息公开仍停留在浅表层面。一些领导者认为政府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更是权力的象征,“公开越多,做事会越难”这种思维还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水平上,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四、提升潮安区人民政府网站建设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无障碍功能建设。随着残障人士融入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无障碍功能建设的要求日益迫切。相比于潮安区人民政府网站,笔者注意到广州市政府的门户网站上设置了无障碍功能入口,能为视觉障碍人士提供语义化的语音服务,可以让他们在门户网站上了解政府的最新动态,享受相关政府服务。为此,应及时加大建设投入,比对完成无障碍功能指引。

(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内容体系。对政府信息进行系统梳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及工作流程,加大公开力度,拓展信息公开内容。进一步规范信息公开工作,保证公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公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深入纵深,切实以信息公开取信于民,以决策公开问政于民,以电子政务服务于民,以改革实际造福于民这一目标为准绳,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丰富公开内容。

(三)电子政务云平台上统筹协调。为了资源集约共享,在电子政务中应用云计算。作为潮州市一部分的潮安区应该协调潮州市乃至广东省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统盘规划,即电子政务云平台的顶层设计,协调建立合理高效的网络结构、保密要求相适应的电子政务云框架,明确不同层级电子政务云的布局体系和关系。切实做好云系统和原有的系统的相应接口对接和同步工作,实现服务对接,从而不同部门、地区在云层上的数据能共享、业务能协同。

五、结语

电子政务建设对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缩短市民与政府之间的距离,实现政府信息的透明化,促进监督的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潮州市潮安区政府网站架构清晰,把各网上办事入口和政务信息公开专栏设置在最显眼最方便市民群众的位置,体现行政为民理念。但是,其网站内的内容仍然不够充实,系统不够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投入不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引入电子政务,实现向信息经济时代的政府转型,将持续成为考验各级政府智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3).2014年2月

篇5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篇6

一、问题及分析

㈠来自改革本身,国家体制、企业机制的剧烈变革对渠道人员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习惯、安全感、经济因素和对未知因素的畏惧对员工形成最直接、最主要的压力。

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非常时期,对电信的改革重组一直还在进行之中,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随机性大,导致员工对许多问题都难以预测和把握。同时,渠道改革本身就是强调压力传递,对于许多一参加工作就融入企业、在旧的分配模式和文化下工作了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员工,其思维和工作方式已形成惯性,改革要求他们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这种压力对于他们是空前的、前所未有的,也是异常痛苦的。

员工的担心、疑虑和抱怨表现在一下这些问题:1、会不会买断?会不会下岗?2、电信体制还会怎样改?3、我已经在电信企业工作十多二十年,一直踏实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企业再怎么也应该考虑,怎么到现在比年轻人收入还低?4、我这么大岁数了,管你企业怎么改,反正过几年就退休了。5、任务重,完成不了,较多员工反应工作更忙、更努力了,收入反而下降,一个员工还提到考核下来还倒找80元。6、为什么企业收入在增长,个人的收入却下降了?7、工作紧张,渠道临时性工作多,没有正常的节假日,也不给加班工资。

㈡来自公司管理,公司出台的政策、办法与员工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导致员工执行困惑、精神焦虑。

这是影响渠道员工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渠道任务的下达、考核、薪酬分配、营销策略、授权、支撑系统、内部沟通和协调、交通通讯、直属上级的期望等等,比较突出的是部分员工对渠道考核任务及薪酬分配的公平性怀有激愤的心情,这里面有公司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渠道员工对政策把握、理解的问题。

员工反映的问题包括:1、业务收入计划的完成与否与营销努力不一定成正比,我这么努力,凭什么比他们拿的钱少?2、业务揽收跟促销活动、网调建设关系大,阶段性、区域性收入差距大,比如新建小区入住客户量大,则揽收量就高。3、交通工具、交通通讯费等没有保障。4、支撑系统终端极少,同时系统无法支撑营销、维护工作,更无法支撑管理、考核。5、营销政策复杂、难理解,不好操作。6、营销人员自利少,影响了营销、维护工作的灵活性。7、对薪酬、保险福利等政策不理解,一些员工始终未将收入构成部分和享受的福利政策搞明白。8、由于考核数据核查的难度问题,工资发放不是很及时。

㈢来自内部竞争,不甘落后、害怕失败等心理导致员工危机感深重,同时还可能引起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社区与社区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比较效应作为员工成长的动力,也带给出他们压力。比收入、比揽收、比竞赛名次,还有评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等,这些都形成内部竞争,要求员工不仅仅是做得好,而是要做得比别的员工好;局部区域的过度竞争还形成对企业共同资源的抢夺,如在业务揽收上对客户资源的争夺。

员工关心的问题如:1、我这个社区的客户又被他们抢走了。我前期做了这么多宣传、沟通工作的客户,怎么到最后却被他受理了?2、他们社区这个月收入高出我们这么多,我们绩效工资又要少出好多。3、某某当上标兵了,去荣誉疗休了,我比他差了么?我这么努力,怎么比赛名次还排到他后面了。4、可别落到最后一名。5、又要重新竞聘片区经理了,我能行么?

㈣来自市场竞争,市场变化告状千头万绪使渠道人员感到疲于应付、心力交瘁。

各大运营商去年全面进入__,今年扩张运动加剧,价格战不断演绎、升级,各项营销策略推出,需要渠道人员全心投入,费尽心思,精神的弦长期处于紧绷状态,而且经常有招架不住的时候,难免心情沮丧。

员工们担心的问题诸如:1、××运营商又在我的区域架线了,不知客户要流失多少?2、××运营商资费就是便宜,客户就是在乎那点月租费,我没办法,可是收入要流失。3、××运营商“烈火行动”升级了,怎么办?4、策反了这么久,效果又不好,明天做啥?

㈤来自客户要求,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渠道人员要不断地与客户博弈,体验抱怨、指责、甚至刁难,这种不被理解的委屈感常常折磨他们,影响其心情。

客户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还有电信业务消费意识的觉醒,对电信的偏见、误解等 ,都使渠道人员营销难度大,而且还要承受许多委屈。

客户的指责如:1、你们电信是百年老企,人家新企业能做到的,你们为什么做不到?2、人家价格就是低,我不用你的。3、你们计费就是有问题,电脑也是人操作的?4、市话为什么不给我打清单,不让我们明明白白消费?5、我的电话被盗打了,就是你们公司的责任。6、我计算机染上病毒了,就是你们的网络引起的。

㈥来自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不善学习、难以胜任工作等问题使他们害怕变化,对前景忧虑,生活在不安之中。

渠道岗位的“营维合一”、全业务营销,以及新的业务、技术不断推出,且更新较快,还有为适应个性化需求的各种营销策略,都需要员工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渠道员工很多是转岗而来,虽然他们已经很努力了,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员工甚至觉得自己个性内向、不善表达,本来就不适合做营销工作,这种不知所措让他们没有方向感。

员工的难题如:1、营销方案太复杂,理解不了。2、新业务太多了,考试太多的,学都学不过来。3、我表达力不行,说不过客户。4、老都老了,还学习什么?5、我从来没摸过计算机,现在又是支撑系统,又是发展宽带业务,哪有法?

㈦来自团队,任务承包到社区,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导致客户经理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和悲观、失落。

渠道建设将指标落实到人头、划小到责任单位,在明确分工的同时也减少了协作和团队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加之“以包代管”问题的存在,有时甚至使他们感到孤立无援。

渠道人员的困惑如:1、××运营商五、六个营销人员站在一个单元门口营销,我怎么也对付不了。2、其它运营商在我这个社区搞的这么厉害,我又没有三头六臂,哪里应付得了?3、后台支撑,支撑个啥,反正都是我自己着急。4、客户服务不能中断,生病了都没法休息。5、装机查障时,一个人去爬梯子,摔下来都没人管。6、一个人去摆摊宣传,客户多了,七嘴八舌,应付起来心里简直没底气。

㈧来自家庭,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等因素都会影响渠道人员的心情,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渠道员工不能快乐地工作,思想包袱重。

渠道建设不仅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模式,也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生活。工作上的压力使渠道人员减少了对家庭的付出、对子女的教育,甚至造成渠道人员情绪上、心情上的问题,这些都有可能受到家人责怪,引起家庭矛盾,造成渠道人员与家人关系紧张。

家人的责怪如:1、你这么忙,又没挣多少钱。2、你不管小孩,我也不管,学习成绩下降了,还不是你的责任。3、你忙,我还是忙,谁该做家务?4、连我生日都去跑客户去了,对我还有没有感情?

二、改善之道

渠道建设是企业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的转型,其成败在于人。上述诸多压力将会长期存在,成为影响员工工作和企业绩效的干扰因素,但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却可以变压力为动力,调动愿望和激情,提高员工满意度,改善结果。具体的途径是全面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工作,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来消除制约企业发展的智障,提高员工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学习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战斗力。

㈠“自我超越”:引导员工不断理清个人的真实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自我完善和提升。

1、授权:下移决策权,制定渠道人员授权管理办法,给渠道人员一定的业务优惠权、对后端支撑部门的业务调度权等,给渠道人员开展工作以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下半年,公司改变考核模式,将注意力放在对保存量的总体收入指标进行控制上,将住宅小区规模性客户的促销政策签字权下放给片区经理,结果我们在调查时发现片区经理对自己的客户群更能主动地开展细分工作,对营销政策影响社区收入的思考和分析都更多、更到位,隔离政策也把握得较好。公司最近启动、实施的客户拆机挽留流程,就对客户部门和营销人员给予了较充分的授权,减少了许多层级的请示汇报,通过营销人员与客户沟通、交流,主动把握情势和应变,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和针对性营销工作。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经验,需要进一步总结、推广。

2、让员工在挑战性的工作中感受成就:设定更高的阶段性目标,让员工担任一些新的工作,赋予岗位工作重要的内涵,进行适当的轮岗,发挥员工的核心优势,倡导员工成为本岗位的专家型人才等等,让员工感受到被认同的快乐,培养自信,突破“成长极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近一年来,公司通过人力机制转换,科学评价企业优秀员工,建立核心员工队伍和后备管理人才队伍,实施前后台岗位的轮换、互动,开展项目管理等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满意度,激活了人力资源,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实践方式。

3、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员工制定针对性、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引导新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不断地激励他们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要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内化为渠道员工的学习行为模式,根据渠道管理及执行上的重点问题,公司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高层和中层领导带头学习,举办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经常性地向员工推荐、赠送一些具有新思维的学习书籍,开展读书报告会;引导员工利用互联网掌握更多的资讯,开办网上学习交流园地等。

㈡“改善心智模式”:引导员工改变看待旧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势,重新认识世界,改变思考和行为模式。

1、进行新观念的“洗脑”教育:针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企业文化、营销、管理等最新理论、理念,特别是员工怎样在现实条件下获得成功和幸福方面的哲学辅导教育,邀请专家讲课,进行体验式培训,开展专题式讨论等,冲击、震荡员工的一些不合适宜的旧观念,引导员工转变思维模式。象市公司、公众客户部、高坪分公司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成功经理人、成功营销人员,对管理人员、对员工开办的一些讲座、培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还有,今年6月份,公司召开了市公司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会议。会上,发给大家一张关于ADSL和固定电话业务受理的流程图,经过现场一个多小时的思考和自由讨论,产生了六、七十份不尽相同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公司领导才引出了服务流程改革和再造的话题,启发、引导大家走出习惯性思维障碍,思考客户导向的问题。这些方式都是转变心智模式的比较有效的方法,公司应该在渠道部门更大层面、更广范围上推广,特别是要加强以基层团队为单位的深度汇谈。

2、关注渠道人员的心理健康:将员工心理咨询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全面开展渠道人员心理咨询工作,党群部门和直线经理每月对一定数量的员工进行主动性地交流、对话和心理辅导;普 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渠道人员的情商和经受挫折的承受力;开通企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利用网上的“电信员工之家”,畅通渠道员工思想、心理问题的渲泻渠道,为渠道员工缓解压力。

3、引导渠道员工成长为学习型员工:制定、完善渠道学习型员工的标准,引导员工通过广义的学习,将学习、工作、生活、家庭统一起来进行自我设计,明确努力方向,追求更高境界的人生目标和生命意义,从而更乐观、更豁达。比如,引导员工要有道德感,能够公平地对人、对已;善于沟通和合作,帮助人也得到他人的帮助;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不断地修正自已的思想和行为,做到心理上的自我调适;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亲情,保持快乐的心境;教育好子女,让未来充满希望等,通过系统思考,提高渠道员工的情商。

㈢“建立共同愿景”:形成组织中所有员工共有的追求、愿望和目标。

1、进行宏观政策、形势的宣传: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及行业、企业的客观形势以及可能面临的危机,宣传企业大的目标、战略和前景,让员工直面改革,将自己融入大环境下思考微观问题,既有忧患意识,又能正确对待,寻求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公司领导要在一些大型的会议上做深度分析,党群工团和直线经理也负有直接的宣传责任。比如,象国有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问题,就是要通过宣传、教育,让渠道员工明了国家形势,才能理解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深刻内涵,找到自己的出路和活路。

2、进行基本政策、制度等的宣传:对于渠道计划的下达、考核办法、薪酬分配以及保险政策、员工福利、奖惩办法等等,进行深入的宣传,同时可编印《员工手册》,进行电话、网站咨询、查询,提高执行力。对于新的重大政策、制度,人力资源部门和工会部门应当组织人员直接到最基层去宣讲,现场解答基层员工的问题,并公布热线电话答疑;直线经理尤其要加强绩效管理,与员工进行持续的沟通。

3、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让员工参与决策,参加一些制度、办法的讨论,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予以重视,定期召开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会,引导员工参加兴趣小组活动等等,使员工与企业充分地凝聚在一起。比如,公司大型营销方案的制定、R主要流程的设置,就应当让渠道员工参与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才能。

㈣“团队学习”:发展成员整体搭配、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1、发挥团队作战能力:虽然任务分到行业、社区或统包区,但是管理上却需统筹。应积极探索适应市公司及各分公司当地实际情况的有效劳动组合,全面推行“社区经理AB制”劳动组合,以切实解决一个社区经理“单兵作战、长时间无法休息、营维技能不平衡、安全生产”等问题;对规模较大的竞争区域的争夺、大的现场营销活动、路演活动、大面积的装机、查障工作,应成立营销、维护支撑团队(也可以是虚拟的)来响应,同时可调动其它社区的人员甚至管控部门的人员联合作战;对于大客户的营销、阶段性的项目管理、招投标等工作,可联合管控、后端和市场部门组建虚拟团队进行运作,公司高层及中层领导要亲自主持一些重大的公共关系工作;对共同资源的管理也需加强,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以防止扁平化危机,比如跨区揽收造成对客户资源的过度争夺等问题。

2、创建学习型团队:以部门、片区为单位,开展学习型团队创建的评比活动,持续性地强化团队学习。包括加强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和深度汇谈,共同提升专业能力;开展专题性的讨论、学习;共同进行经营分析;引导团队员工处理好内、外部关系,共同分享成就;鼓励员工参加公司的兴趣小组活动;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等等。尤其要强调管理人员、片区经理、大客户高级经理对下属员工的指导和培养工作,对于新员工,应该帮助其制定学习和成长计划,指派有经验的员工进行传、帮、带;同时,在当前社区经理整体素质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要强调全面推行对社区经理的派单式营销,市场部门、客户群部门和片区经理要各负其职,具体指导社区经理开展营销活动,解决简单地“以管理代替考核、考核只看结果”的做法,以真正促使员工的成长。

㈤“系统思考”:培养、要求员工用系统的观点对待组织的发展。

1、强化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工作方式。建立企业前、后端和管控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实行管控人员联系片、社区制度,让前端和管控人员交换岗位开展岗位体验活动等,让企业各个部门协调能力增强,减少埋怨和报怨,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2、强化组织学习:将学习作为企业的战略持续性地加以运用,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组织系统的岗位技能认证工作,组织开展渠道人员经验交流、专题交流活动,组织社区之间、各分公司之间的渠道人员交叉实习活动等等,以实现企业知识再造和系统思考,使组织学习的速度快于变化的速度。

3、注重对细节的控制:细节决定成败,100个99的连乘只等于36,各个环节的可靠性都对企业起着重要影响,要引导员工:不仅要看到自身的力量,更要考虑自己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否则,个体的影响将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R流程重组,就是通过主流程和子流程的全面运作,要求每个渠道员工实践麦肯锡的意识和方法,对最终的目标和结果负责,力争在每一个环节做到最好。

篇7

关键词 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291-02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ing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 of DJ Company

WU Ying-li 1,2 ZHAO Guo-song 3 DU Mei-dan 2 LIU Cheng-liang 2 MAO Tian-yu 2 DOU Yi-tu 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17; 2 Center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 Jinhua City;

3 Zhengjiawu Town People′s Government of Pujiang County)

Abstract Agricultural product e-commerce provides a more rapid and effective distribution channel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e-commerce business model of DJ company was described,and also the appeared problems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ese,some optimiz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DJ Company;agricultural product;e-commerce;business model;current situation;optimizing countermeasure

农产品生产受地域和季节等因素影响巨大,与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刚性和广阔性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因此,农产品市场亟需更加快速有效的流通渠道来解决这种矛盾[1-3]。随着网络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加快了整个世界的生产经营和商品流通。2015年中央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同年《政府工作报告》制定了“互联网 +”行动计划,紧接着《“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提出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工作任务。在全球信息经济大背景下,这些政策、制度的出台无疑给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大批企业纷纷投身这片蓝海。《2014―2015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涉农交易类电商约有4 000家,但这些电商中真正能实现盈利的不足1%,持平4%,其余95%均存在不同程度损。鉴于此,本文通过对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对策,以期为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

1.1 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很多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电子商务在农业领域上的应用还处在萌芽阶段,还不成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4-5]。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新的流通模式在未来必将对农产品生产、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加速传统农产品流通的升级和转变[6-10]。因此,农产品电子商务潜力巨大、前景无限。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农村电子信息化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出力,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如物流及信息化加速,渠道发展多样化,产业整合和产业化程度提升等。最初的“农户+批发商”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而后来的农超对接模式刚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农超对接模式由于从农产品的源头抓起,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曾一度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然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批国内外大型连锁超市纷纷陷入到关店潮中。农产品电子商务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互联网+农业”的大背景下,许多电商巨头纷纷开拓农村市场,把农村市场作为重要的争夺要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农产品流通更加通畅、农产品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截至2015年3月,全国有24个省(市)31个地(市、县)相继在“阿里巴巴”平台开设了自己的“特设馆”;“村淘”更是涵盖了全国8个市(区),13个县,295个村;“京东”也推出了“千县万村计划”农村战略,先后投放巨资筹建县级运营中心和电商村级服务站。据统计,2010―2014年,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平均每年保持112.15%的增长,2010年销售额仅37亿元,到2014年销售额突破800亿元。2013年,在淘宝网所有品类中,生鲜产品的增速最快,达到194.58%,同年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突破130亿元,同比增长 221%。

1.2 金华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现状

近年来,金华市把以电子商务为主要特色的网络经济作为“一号产业”来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以来,金华市先后被评为“中国电子商务创业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和“中国十大电子商务城市”等。2013年金华市更是出台了《关于加快网络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金华市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金华农特产品普遍存在产品知名度不高、资源较分散等特点,导致农业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偏小、档次偏低、市场开拓能力偏弱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进而严重制约了金华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外,从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角度分析,当前金华市农特产品主要通过传统市銮道在本地进行销售,仅有少数企业通过自建平台或者依托阿里巴巴、京东以及DJ公司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全国范围的销售。

2 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层出不穷,发展迅速,出现了平台电商、“采购+销售网站+配送”“自有基地+宅配”、独立销售网站/平台入驻商家等模式,涌现出了淘宝天猫、京东商城、顺丰优选、多利农庄、天天果园等代表企业或案例[11]。

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成立于2012年,是金华地区最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之一。其宗旨是为广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提供有效的产品营销与信息服务。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交易内容涵盖土特产交易、农产品批发、蔬菜、海味、粮油、加工食品、调味品、冻品类、坚果、干果、禽畜蛋制品、菇菌、滋补、水果、茶叶、酒类饮品、农资农机、休闲旅游郊游、农家乐等方面。它以“基地+平台+社区”的运营模式为主,结合了O2O、B2C、B2B 3种电商模式,实现了商家对个人、商家对商家、线上对线下的全方位交易,现有1 600多家农产品企业入驻,其中1 000多家是来自金华本地。

3 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在平台方面存在技术保障不到位,供求信息渠道窄、数据少、更新慢,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盈利方面存在会员规模缩减严重,平台交易量小,传统的B2C、B2B平台销售模式利润低,线上推广、线下交易、社区服务投入大,预售新模式资金运转不力,政府支持有限等问题;商品结构方面存在商品种类少、顾客复购率低、线上与线下产品差异性大等问题;物流配送方面存在物流成本高、冷链设施设备不齐全等问题;品牌营销方面存在农产品品牌化意识不强、公司自身品牌形象塑造不到位、缺少品牌创意与针对性强的有效营销模式等问题。

4 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优化对策

DJ公司要想发展壮大,跻身一线农产品电商行列,必须要加快推进平台建设,鼓励并引导涉农企业大量应用其电商平台;建立相应的品牌策略、运行模式,通过与政府合作,在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上同步开展网上农交会,承办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通过组建上海(社区)金华农产品电商服务联盟,提高DJ公司的品牌知名度;推进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配送有机结合,不断提升DJ公司在农产品销售市场上的占有率;增加和消费者互动交流的O2O模式,通过与优质农产品鲜果基地合作,开展采摘游、亲子游等活动;强化在线品牌拓展,提升服务价值,降低采购成本,增加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成功率等。此外,还要加强服务保障,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标准化工作等,以此推动DJ公司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陶忠良,董越勇,王焕森,等.浙江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模式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2(8):1216-1217.

[2] 宫敏丽,邵守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研究与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97-98.

[3] 谈海霞,张敏.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1(5):121-124.

[4] 张海佳,郑回勇,蔡淑芳,等.福建农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易平台设计与开发[J].农学学报,2013(10):42-44.

[5] 孙百鸣,张明明,肖伟民.黑龙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市场营销,2012(4):60-61.

[6] 钟舜丹,何均琳.福建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15(5):43-47.

[7] 张胜军,路征,邓翔.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评价及建议[J].农村经济,2011(10):103-106.

[8] 巫鹏程.“互联网+现代农业”下的农村电商产业:沐阳新河镇调研报告[J].江苏通信,2016(2):18-19.

[9] 洪涛,张传林.2014-2015年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J].电子商务,2015(2):44-54.

篇8

“互联网+”契合了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求

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构建,充分发挥互联网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互联网与政协履职的深度融合,大势所趋,更大有可为。

从发展趋势来看,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讲话时指出“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新形式,提高协商实效”等明确要求,为“互联网+”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遵循和方向。

从技术特性来看,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平等、互动、共享的传播工具和媒介,以及全球一体的公共空间,为政协履职开辟了广阔空间,提供了全新手段。

从履职特点来看,互联网传播空间上的“全球化”和时间上的“全天候”,可以有效破解闭会期间委员履职难题,调动委员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互联网+政协经常性工作”,深化服务委员开展提案、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通过委员履职服务管理系统,还可以对委员履职成果进行客观统计与量化考核、进一步增强委员履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功能发挥来看,政协的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参与优势弥补了网络参与的不平衡性、自发性、虚拟性等可能带来的不足。通过两者优势互补,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和禀赋,推进政协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

从政协工作实践来看,互联网已成为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的有效抓手。上海市政协创建履职信息数据库,逐步收录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政协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重要调研报告、重大协商专题等履职成果,成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广东省政协开通全省政协“委员之家”网络互动平台,打造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网络阵地。还有更多的“微创新”,广西省柳州市政协为纪念中国人民胜利70周年,创新互联网+文史资料工作,推出“柳州抗战”专题网站,在突出政协文史“三亲”特色的基础上,整合了相关特色资源。

“互联网+政协履职”的浙江实践

近年来,适应政协履职新任务与互联网发展新趋势,浙江省政协找准“互联网+政协履职”的性质定位,围绕政协委员、社会公众和政协机关三类服务对象,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推进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浙江政协”门户网站、“浙江政协”APP、机关综合办公管理平台及相关应用系统,构建了多维立体的政协履职智慧化服务体系,提升了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水平与质量。

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推进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建设

2013年以来,在智能提案管理系统、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系统、文史资料阅读系统、委员履职服务系统等政协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新建了包括讲话文件库、履职成果库、知情明政库,以及委员履职反馈、征询调查、视频会议等系统,整合形成“一站式”的政协履职服务综合平台。2015年2月,适应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态势,推出了“浙江政协”APP。委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登陆APP,进行本人履职情况查询、报送,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活动报名,信息查阅、在线交流等。同时,依托履职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在线提案办理协商和民主评议,推进政协协商民主;通过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开展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远程协商会,实现政府有关部门与海外委员的网络协商;构建“委员网上工作室”,广泛了解民情、汇聚民意,更好发挥委员主体作用。

服务社会公众参与,推进“浙江政协”门户网站建设

“浙江政协”门户网站自2001年1月上线以来,历经6次整体改版升级,以及日常优化调整,已初步成为省政协网络宣传的主阵地。围绕省政协重点履职工作,突出政协履职品牌宣传,做好政协全会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政协全会盛况和委员履职风采;加强对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专题等重要会议,以及政协提案、委员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经常性工作的报道等。

此外,依托“浙江政协”门户网站,先后在全国政协系统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创新。2006年起,每年选取一个民生相关重点提案开展提案办理全程网络直播(文字、视频),并与网民开展在线交流;2007年,率先推出了“政协委员网”,成为展示委员履职成果的新平台、征集社情民意的新渠道;2009年,打造“港澳华侨委员之家”,拓展了港澳华侨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2010年,率先推出“政协委员微博社区”,邀请委员围绕“共话大学生创业”主题展开讨论;2012年,推出与政协门户网站同步更新的“WAP手机政协网”……

服务政协机关工作,打造机关信息化办公管理平台

一流的信息化平台是一流机关的重要支撑。2008年起,经过连续四期的开发建设,建成了集信息展示、检索、分析,以及流程优化、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的省政协机关综合办公管理平台。采用“平台+构建”的模式,在承担机关办公自动化职能的同时,突出了各类政协业务应用的整合,重点构建了公文管理系统、电子公告管理系统、信息资源库、行政事务管理系统、提案管理系统、委员履职管理系统、文史资料管理系统等“十大应用系统”,在规范机关管理、优化履职环境、促进政协工作“三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互联网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模式创新

理念创新是先导,主要解决“要不要”创新,为什么创新等问题

政协组织要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高度,认识到互联网服务政协履职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理念、管理、机制层面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开创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分步推进。认识到“互联网+政协履职”,虽然形式变了,但实质没有变,都是履行职责。培养运用互联网思维谋划问题、推进工作的习惯,从“政协履职需要什么”的高度与“互联网能做什么”的契合度出发,主动思考在政协各项履职活动及履职全过程中,哪些可以运用互联网做得更好。

技术创新是关键,主要解决“会不会”创新、怎么样创新等问题

在政协履职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及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基础上,适应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大趋势,加速推进政协履职能力现代化。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分析、共享政协履职资源,用好政协海量履职成果,为政协履职培植丰厚的土壤;创新运用移动互联网,用好“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为委员履职提供移动化服务;搭建政协履职服务云计算平台,为政协履职提供一站式、全流程、定制化服务。

管理创新是核心,主要解决创新“实不实”,如何做到务实管用等问题

学习借鉴现代政治理念与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务实管用的“互联网+政协履职”的方式方法。制定平台信息管理规定,实现信息化服务内容、形式、流程、保障等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提升履职创新成效。通过平台情况综合分析评估系统,对信息化服务政协履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让管理更加有的放矢。

机制创新是保障,主要解决创新“长不长”,如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篇9

[关键词]健康与幸福;本土化;评估

一、问题提出

目前,不论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健康与幸福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呼吁:“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提供基本健康教育和服务的地方。” 我国著名教育先驱者黄炎培早在100多年前就为当时的上海闵行区浦江一小提出了“学做人”的中小学教育三字方针。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获得极大改善,但同时,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环境健康方面又出现了新的挑战。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个体道德和性格教育已经成为政府教育政策、家长和社会关注的首要重点。特别是在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另外,教育部于2012年12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 2013年6月18日颁发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在国内和国际越来越关注健康与幸福的背景下,上海市闵行区教育管理者把健康与幸福放在了闵行教育愿景的中心位置(见图1)。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实验,因为此项目包括课程、指导和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教育项目。

为了实现让闵行的孩子健康与幸福的目标,闵行教育局在2012-2013学年开始在部分学校试用《健康与幸福》教材(中译本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和麦格劳-希尔教育联合出版)。健康与幸福课程为从幼儿园到高中12年级的学生提供了综合性的健康与幸福的知识和生活技能。健康与幸福课程教给学生关于生理、心理、情绪和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包括十项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活动,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知识深度。闵行区试用健康与幸福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如何把美国教材本土化,以及如何把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内容与学校已有的体育、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的实践过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是一个多方协调性项目,包括健康与幸福课程、体育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学校幸福教育活动、家长及社区的参与,见图2。在这一学年中,闵行区健康与幸福项目组重点把握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是从教育转型的教育价值取向角度,思考为什么要引进《健康与幸福》,从而确定区、校两级课程实施方案,理清目标、内容、实施主体、实施途径方法、管理及效能评估。

二是从理解国际教育趋势和把握现实可能的角度,思考如何“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始终保持事业的“开放性”,与国内外有关出版社、有关教育研究机构进行了互动,加强了国外资料的翻译,中美教学的比较和引入国际教育机构进行效能评估等。

三是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目标出发,思考如何“引方向于区域,生智慧在学校”,始终保持实践的“校本化”,进行了如下工作:一是围绕校本问题的研讨培训;二是基于校情的课程整合;三是立足于经验分享的校际伙伴合作;四是基于学校案例的成效表达。

健康与幸福课程从十个有关健康的方面进行组织,即心理和情绪健康,家庭和社交健康,生长和发育,营养,个人健康和运动健身,个人安全,酒精、烟草和其他药品,慢性病和传染病,消费者和社区健康,环境健康。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中文版),每册书内容均涉及这十个主题。在每个模块中,都要教授活动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并实践健康学习的十项基本生活技能,即实践健康行为,设定健康目标,管理压力,运用沟通技能,做负责任的决定,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解决冲突,运用拒绝技能,获取健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做一名健康倡导者。

在《健康与幸福》课程本土化试点过程中,闵行区采取了7项校本化、本土化措施。即课程实施标准的研制及课程核心内容的梳理;本土化内容适切点的遴选及相关人员的培训;闵行区教研联合体的校际互动研讨31次;原版教材三年级、六年级两册《教学指导用书》的翻译工作;80多节教学案例的征集评比和25节课堂实录的网上交流;学科渗透、课题研究及家庭社区结合等多形态实施途径的探索;12份课程实施前测调研报告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效能评估。

三、 健康与幸福课程项目评估方案设计与过程

为了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创新,上海闵行教育学院与美国麦格希教育测评中心合作对试点学校的国际课程教育进行了健康与幸福知识的测评, 并对学生的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学校教师的变化进行了系统评价。测评健康与幸福能够帮助教育决策人更好地理解在哪些方面能引起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共鸣,并为教育者、父母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优先顺序,以便在孩子最宝贵时光中支持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

测评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的调查。

1.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和技能评估设计

此次测评是为了提供以下健康教育实验证据,即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其健康的行为;教学方式和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根据健康教育标准不断进步。

健康与幸福课程知识测评与传统考试有三点不同。第一,评估题目是根据国际健康教育标准而制定的,这样,测试结果就能很容易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解释。评估报告可以证明,学生有能力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健康和幸福。第二,评估结果表明了学生学习国际健康教育标准以及课本中十项生活技能的情况。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第三,评估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并将学生分类,而是了解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策略方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设计评估方案时我们参照了三个相关文件,一是美国州际学校督学会(CCSSO)学生健康教育评估计划概念文件,二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健康教育课程分析工具, 三是美国国家健康教育项目评估标准。

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共有8条,每一条标准都对应一系列性能指标(包括幼儿园到12年级,每一个年级都对应若干指标)。在为闵行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设计知识测评题目时,我们把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与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联合国教科文健康与幸福教育框架、中国三个课程标准进行了匹配研究。根据匹配研究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个评估框架,包括健康与幸福教育的3个综合性标准,即身体和情绪健康知识(标准A)、实践健康行为和减少患病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标准B)、社交及沟通技能以及提高健康与幸福的能力(标准C)。这三个标准在评估报告中的简化名称为“健康知识” 、“个人健康技能”和“生活/社会实践能力”。针对每一条标准,我们都从健康与幸福课本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

2.行为、态度、价值观调查以及健康与幸福测评模型

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的总目标是为本区学生提供全面的健康与幸福教育,让他们对生活拥有正确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做一个有健康幸福能力的公民。因而,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试点项目评估另一个目的是,测评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态度、行为的影响。为了保证测评的有效性,我们参考2013年国际经合组织幸福感测量指南,以及来自健康测量文献中的跨理论模型。这两个文献为如何测量行为和态度的变化和测评工具的开发以及如何解读数据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为闵行区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制作了针对学生的4个方面的测评:知识、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以及两种评价工具:考试卷和调查问卷。学生知识和技能测评主要是运用国际健康教育标准和指标,开发试题。为了测评学生在2012-2013学年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期间的行为变化,我们为每个年级设计了学生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以及家长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题反映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及十项生活技能相关的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变化。问卷题目必须注重紧密结合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内容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此次测评除学生试卷及调查问卷外,我们设置了相应的教师和家长问卷,从多方面采集数据来了解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掌握的健康知识和行为、态度、价值观上的变化。

普罗查斯卡(Prochaska)的跨理论模型(Trans Theoretical Model ,TTM)已经广泛应用于行为研究以及生活方式改变的研究中。普罗查斯卡提出了行为改变的5个阶段,适用于多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行为态度变化的研究。他认为,通常一种行为的改变开始于无意图阶段(没有准备)、意图阶段(正在做准备)、准备阶段(做好了准备)、行动阶段(行为改变)、维持阶段(能保持持续行为改变和具有自我效能感)。

从跨理论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且在行为改变过程中还会发生“回流”现象。这个理论模型不但能帮助我们设计行为及态度变化的调查问卷,而且它也为我们利用教师、家长问卷的回答来分析、确认学生的回答提供了依据。应该注意的是,跨理论模型同样适用于分析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对健康与幸福的理解变化和支持。课程评估可以了解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哪一阶段:有实施的愿望,准备实施,开始实施,持续性习惯性的健康与幸福实践。总之,跨理论模型为教师和学校课程管理的评估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3.评估方法

此次评估的实验组来自9所小学1597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32名六年级学生,对照组来自9所小学1510名三年级学生和3所中学311名六年级学生。

健康与幸福项目实施效能评估的目的是了解每所试点学校项目实施的具体效果,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评估方法。

方法一:学年末用学生试卷来检测学生对健康与幸福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和十大生活技能的掌握情况。

方法二: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来评估学生在健康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

方法三:通过教师和家长问卷调查来核实和评估学生在行为和态度方面的转变,及家长和教师对课程的满意度,教师教学情况和可改进的地方。

方法四:通过校长访谈来评估学校的管理和健康与幸福课程本土化的实施情况。

四、 结论

通过测评,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三年级实验组健康知识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绩。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学生回答更积极,实验组学生在健康行为变化和态度变化方面比对照组同学有显著的积极选择和答复。六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一对学校在健康知识成绩方面有统计显著性差异。 96%的三年级实验组学生和87%的六年级实验组同学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很大。

第二, 家长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三、六年级家长对孩子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变化给予肯定。 三年级和六年级家长对学校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给予高度评价。95%以上的家长对学校教授健康与幸福课程很满意。

第三,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发现,96%的教师认为,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使得他们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85%的教师认为,他们会更多地鼓励学生积极与人沟通。70%以上的教师认为,对学生个人学习、生活能力与家长的关系更加关注。

第四,通过校长访谈发现,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实施能够满足建立健康幸福校园的长期战略目标的需求。实验学校校长计划通过学科整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等措施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进行完善。所有实验学校都计划在2014学年继续进行健康与幸福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并逐年在更多年级和课程中渗透推广。

第五,整体来说,健康与幸福课程对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行为和态度的变化方面有积极影响。评估报告的结果对健康与幸福课程试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UNESCO, 2010. Module 8: Health Education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2]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07. National Health Education Standards, Second Edition, Achieving Excellence.

篇10

关键词:公司社区化;管理驱动;挑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在当前环境下,复杂性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1]。环境复杂性带动了组织的复杂性,与此相伴随的是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增加,领导无法预测所有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也不能仅依靠自己去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同时,企业面对的竞争不断加剧,创新压力日益加大。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企业需要创设一种环境,来激发全体员工的主动投入,发挥创造性。公司“社区化”发展就是为了营造这样的一种高凝聚力的环境,让员工与管理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追求组织目标的实现。许多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这种精神,将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仅仅看作是经济交换关系,忽视了社会交换关系的存在。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力是有限的,无法长期激励员工全心的投入。如何激发员工热情主动地投入企业,提高企业的复杂环境适应性和主动变革能力,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促进公司社区化发展,重视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发展高质量的社会关系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公司“社区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要求,剖析社区化发展的管理价值,进而探讨社区化发展的企业管理驱动策略,旨在提出公司社区化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提出的挑战,为企业的社区化发展以适应复杂创新环境要求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公司“社区化”发展的时代背景要求

(一)环境复杂性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其他企业,当今组织与其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组织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根据IBM公司的《2010年全球CEO调研报告》,60%的CEO已经感受到运营环境和市场中的复杂性,79%的CEO认为复杂性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升高[2]。环境的复杂性带动了组织的复杂性,组织复杂性意味着组织行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涌现性[1]。公司“社区化”作为复杂环境下企业重视员工,发挥员工主动性的一种重要管理方向和管理策略,提供了高效管理的基础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适应复杂环境。

(二)团队合作要求的增长

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甚至是要发现客户本身都没有意识到的潜在需要,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创新。但是,创新、特别是突破性创新需要的是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共同合作,更需要群体智慧的激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织正日益依靠跨功能团队完成复杂的任务,团队意识在当今社会得到了特别的强调。这些团队成员拥有高度发展的不同领域专业知识,这些团队具有高度适应性,可以使得组织能够利用团队成员的不同知识,创新性的解决问题,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要[3]。然而,为了成功地整合团队成员分散的技能和专长,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环境。团队建立的初衷是为了更有创造性、更有效率,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和不确定的任务的时候更需要体现出团队的价值。但是团队最大价值的发挥需要实现“1+1>2”,就要求员工彼此共享知识与信息,团结合作,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环境中,这一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公司社区化发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相互尊重与信任。因此,公司社区化发展对于团队功能最大效度的发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在团队合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诸如组织中的层级关系、专业特长、教育背景等等。公司社区化发展关注于成员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障碍,提高团队合作效能。

(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在经济欠发达阶段,对物质的基本需要是最突出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的需要不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理需要。生活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条件下的80、90后新生代员工,对于精神归属与尊重的需要得以彰显。如曾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富士康公司员工连连跳楼事件,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年轻的新生代员工不再像老一辈人一样仅仅追求物质,而更为看重内心需要与事业发展的追求。人际关系的淡漠,沟通的缺乏带来了心理和精神需要以及交往归属需要的不满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早在霍桑实验就指出管理的问题不一定是物质引起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不是只关注金钱,而是社会人,群体成员间的良好人际关系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当前知识型员工、新生代员工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的企业中,尊重员工的社会归属与尊重的需要是企业尤其需要关注的,公司社区化发展就是对这一需求发展多样化的一种有力呼应。

(四)工作-生活领域的日益融合

长期以来,企业都认为员工的私人生活是员工自己的事,企业不应该干预。但是,随着传统角色分工的打破,男女性都承担着工作和家庭的角色,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日益突出。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工作不再限定于特定的领域,工作进入家庭也变得非常容易和普遍,工作和员工私人生活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化。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员工的工作和私人生活的领域已经不再截然分开。为了避免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员工的工作,企业开始关注并帮助员工更好地履行家庭责任,实现家庭对工作的积极溢出效应,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许多企业采取灵活工作时间、远程办公等家庭友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支持员工履行家庭角色应该承担的职责。公司社区化强调个人是社会系统的成员,这一社会系统不仅包括公司,从更大的范围看还包括公司以外的家庭和社会。由于个体的工作与生活领域已经相互融合,通过公司社区化发展,关注员工的生活,实现生活对于工作的积极促进,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

二、公司“社区化”发展的管理价值剖析

(一)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情感承诺

当员工与企业之间仅仅是经济交换关系时,员工不可能真正关心企业长期的发展目标,相反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最后退回到仅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公司社区化发展促进了员工的社区精神,关注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培育与发展。正如皮克斯公司总裁所指出的,公司社区化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忠诚,对承担工作的忠诚[4]。因此,企业必须营造出一个环境,使得员工愿意投入,彼此承诺,并且对组织承诺。当员工相互承诺,相互尊重,相互合作,那么企业功能的发挥将达到最佳效果。情感承诺是基于社会交换基础上的互惠关系,是建立在员工对组织价值观的认同基础上产生的,促进员工内化组织的行为规范,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5]。

实现社区化发展的组织成员不仅关心自己的工作,更会关心同事,关心组织。这种关心增强了成员对于组织的依恋,增加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当员工意识到关注工作、关注企业发展不仅对组织而且对自己也是会有极大的益处,那么高水平的组织承诺就会形成,而且这种承诺也会传播。员工也会更愿意相互知识共享、信息共享,不担心被利用。面对问题敢于提出,不担心被误解。正确理解冲突的意义,任务冲突是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不会演变为关系冲突。所以,公司“社区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社区化”产生黏合剂作用,把组织成员凝聚在一起,共同追求更大的利益。社区精神让人产生归属感,尤其是对组织强烈的情感承诺,使员工超越对自我的关注,乐于持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6]。

(二)促进员工的主动

虽然CEO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愿景,引导员工努力,但是一方面领导在复杂环境下不可能预测种种未来,另一方面即使有这样的领导,但是这种管理能够持续多久呢,如果这个领军人物一旦离开,企业将会发生什么呢?正如苹果公司CEO乔布斯的离去,立刻引发大众的关注,甚至有人怀疑乔布斯离去后苹果是否还是苹果。但是,苹果公司最大的成功就是不把公司整个依赖于乔布斯,在“后乔布斯时代”苹果公司之所以有信心继续未来的发展,那是因为乔布斯已经把公司发展的目标和规划深入每一位苹果人,公司有优秀的团队力量支撑。因此,成功的企业不能仅依赖CEO。

在强调创新的环境中,员工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员工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复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员工主动是自发的,通过变革和改善环境和自身,更好地发挥创造性,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要求[7]。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传统社会下,强调员工执行命令即可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但是,管理者不能说要求员工主动,就可以等待员工的主动投入。员工主动性的发挥需要环境背景的激发,员工为了个人的更好发展离开企业,可能并不仅仅是员工自私倾向的反应,管理者需要关注,如何采取措施,鼓励员工对于企业的投入与追随。以企业为家,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企业在社区化发展中实现了对于组织的承诺和彼此关系的承诺,将会激发他们更忘我的工作,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时间和利益。自愿的加班工作、思考、承担风险,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相互支持和关心的良好氛围,包括同事之间的,上下级之间。社区化强调了员工对于工作和同事的关心,而这种关心反过来会激发员工的投入精神,更好的工作[6]。

(三)实现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

公司社区化发展将企业的关注点不仅仅限在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更强调高凝聚力的企业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企业发展危机的时期,工作安全感的消失使得员工个人在职场环境是弱势群体,为了保住工作,即使工作厌烦了,也无从选择。在企业加班要求下,常常是不得不无条件服从,甚至牺牲家庭时间和生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日益激烈,熟不知这种结果常常是双输的结果[8]。这种强制性的工作对员工生活的渗透一方面妨碍了员工的正常家庭生活,另一方面家庭也反过来干扰工作,影响工作质量,甚至还可能出现恶性循环。正是因为这样,研究者开始关注,在员工工作和家庭多种角色同时承担的情况下,如果实现工作-家庭的相互促进,实现工作-家庭平衡。公司社区化是一种有力的措施,通过社区化发展,强调员工相互关心的同时,更要体现出企业对于员工的关爱,包括工作和公司系统外的家庭生活。为了员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提供多种管理政策支持员工的家庭角色,从而实现积极状态的迁移,更忠诚于企业,忠诚于工作。这也是公司社区化的高凝聚力环境的强大背后支撑。

三、公司“社区化”发展的管理驱动策略

(一)领导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公司社区化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社区化需要领导,但是不是个人主义的英雄式领导,而是一种投入式的管理,通过个人的投入引发其他人的投入,以使所有人都能发挥主动性。领导不能是自己坐在办公室确定目标,就希望员工认真去做而达到这个目标。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指出“领导者的工作,就是把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揽过来。他们必须热爱自己的员工,拥抱自己的员工,激励自己的员工”。他每个星期都视察工厂,与低他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向包括小时工在内的员工发出自己亲手写的便条。所以,领导需要走出办公室,真正深入员工之中,与员工一同交流,帮助指导员工努力改善工作绩效。皮克斯公司强调一些基本的原则:每一个人都有自由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都能够相互接触以解决问题,而必须一定得通过所谓“正确”的通道[4]。公司社区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打破组织层级的障碍,这是激发员工忠诚组织、充分发挥才能的基础,也是高凝聚力社区的基础。另外,领导的奉献精神引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让员工以企业为家,为企业投入和奉献,相互帮助和关心,领导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

领导要重视员工,相信员工,作为指导者,而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者。在适应的时候给予员工必要的指导,同时也要给员工施展才能的空间,这是发挥员工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基础。在面临动态变化的经营环境时,企业处理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相信员工,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主动行为。因为在动态变化的复杂环境下,仅依靠严格的管理控制程序与措施已经不适应,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见的。皮克斯公司为了鼓励新进员工也能很快融入,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会议时,皮克斯总裁都会跟与会者介绍公司曾犯过的错误及从中获得的教训,希望借此鼓励他们敢于质疑[4]。领导的关键作用在于要有力激发员工的才能。如强调员工参与式管理就让员工和下属参加组织的决策及管理,让下属与管理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员工可以感到上级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员工因为能够参与商讨与自己有关的问题而受到激励,产生一种成就感。参与管理既对个人产生激励,又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皮克斯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就特别强调公司所拥有的强烈的社区化意识和精神。员工热情投入工作,彼此信赖,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所从事的是一项非凡的工作。这种非凡和伟大的工作价值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与领导者相联系,变革型领导就善于为员工树立愿景,通过愿景激励的凝聚效应,激发员工意识到所承担任务的意义和价值,促使员工努力达到组织的利益和目标[9]。

(二)营造组织信任氛围

组织成员相互信任,强调互依、互助、主动与负责的社区精神才会得以广为接受,体现出公司社区化发展的目的与价值。普遍公认的观点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赢得人才就赢得了竞争。但是,必须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固然难求,而如何激励人才发挥最大价值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所在。在强调合作的环境中,个人英雄主义受到挑战。众多的人才如何有效合作,共同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其中有效合作的一个重要环境就是组织的信任氛围,信任氛围是激发所有成员无所忌讳投入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强调创新的背景下,员工如何才能放弃顾虑,投入到创新这项有一定风险的行动之中呢?信任是一个重要的保障。信任,知而不言,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主动去做,承担可能的风险。信任鼓励风险承担,鼓励知识共享,这些都是无法通过领导者的发号施令得到的。企业领导和管理者需要营造一个信任的氛围,从而释放组织成员的最大创造力。会开诚布公地发现、讨论并解决新问题。信任氛围让组织成员敢于公开承认不足,“我发现这个过程还有很多东西让我迷惑不解”,不担心承认不足之后被其他人的轻视,这是保持谦逊的基础,才能不断学习,持续进步。外人常常惊异于皮克斯的诚实文化以及乐于接受挑战的意愿。这也是信任氛围的功劳。员工主动提供观念,建言的一个前提就是员工的心理安全感,感觉到这些行为是安全的。皮克斯公司不像其他电影工作室,他们从不从外面购买剧本。所有的故事和角色都是公司内部创作的。皮克斯公司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区[4]。他们认为持久的关系是最为重要的。管理的工作不是防止危险,而是要建立失败之后的复原力。这必须是一个地方,说实话是安全的。这也是皮克斯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创造性的组织的原因。

组织信任氛围需要时间经营和恰当的方式,主动信任发展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包括个人策略与组织策略。

第一,个人发展策略。Williams(2007)强调个体可以主动地采取行为推动信任,而不仅仅是“日久见人心似”的被动信任发展[10]。个体有利于信任发展的行为,如开放性沟通、关心行为、帮助行为、指导行为等等反映了推动信任发展的主动姿态,都有利于促进组织内信任氛围的提高。人际互动是组织信任发展的基础,互动过程展示了个人的可信度。个体可以主动的控制自己的互动行为,在促进组织信任氛围的提升中发挥主体作用,而管理者应该承担更为主要的责任。因为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优势和组织人的示范效应,所以管理者主动采取的可信行为对于组织氛围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可以通过主动的关心员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指导行为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表达出组织对于员工关心的态度。这对于提高组织信任氛围,促进上下级之间、员工之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社区化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组织发展策略。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创造一种环境促进信任的发展[11],组织的主动干预措施包括制度设计和组织氛围营造。皮克斯公司制定的一种评审程序就是一种成功的方式,为了让每个人在发表看法时无后顾之忧。皮克斯一直安排内部人员轮流观看正在制作的作品,然后让这些观看者发电子邮件给影片的制作领导者,详述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并解释原因。皮克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无后顾之忧的评审环境。通过这种制度化的方式,员工形成了开放式的交流环境,敢于表述,不用担心可能的误解,而被评审人也乐于接受批评,并认为这是对工作的帮助。另外,组织氛围的营造也是一种积极的信任发展影响方式,皮克斯就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不同领域之间的隔阂。比如成立皮克斯大学,提供各种内训课程;对办公大楼进行结构设计,便于不同领域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提供活动交流的空间与机会。正是通过这种和谐的人际沟通方式促进了组织信任氛围的构建。

(三)社会责任的承担

企业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既为社会提品和服务输出的同时,也需要社会资源的输入。企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经济财富和提供就业的基础上,还应该在企业利益与社会共众利益之间寻求平衡。社区化从更广的意义来说,还意味着关心所处的环境和社会等等[6]。企业需要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照顾企业股东利益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客户、政府、社会、生态环境的需求。具体来说,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等[12]。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可能来源于政府的强制性要求,也可以是源于企业自愿的主动责任承担。后者是最能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因为强制性的社会责任也只有内化为企业认同的需要,才可能真正落实。

企业责任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发展的包袱,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从社会责任的承担中获益。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得以提升,有助于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自豪感,促进员工的组织认同。而企业关注自身系统之外的社会也是社区化发展的最大价值体现,也是社区化精神扎根的根本标志[6]。反观一些企业,在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只关注于成本控制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地沟油”、“毒奶粉”、重庆沃尔玛的“绿色猪肉假冒门”等等事件,不得不令人深思。所谓“进德修业之本”,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政府的监控,主动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的这种诚信道德的缺失是企业社会化发展根基的最根本破坏,也会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导致员工责任感、使命感的缺位。

四、公司“社区化”发展对企业管理的挑战

(一)企业发展后期社区化精神的保持

当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社区化精神的产生和保持可能相对容易一些。因为在人数较少的时候,相互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新创企业,人数较少的时候,更容易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所有人的心往一处使,充满活力,乐意为公司付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组织的层级结构日益复杂,社区化精神就可能就容易淡化或者失去。这时候更需要关注大规模的企业如何保持社区化精神。公司社区化的创建不容易,但是其维持更为困难。在成熟的大规模的企业中,公司发展的速度有所减慢,组织内部出现各种利益群体,组织政治行为比较突出,可能为了追求个人或者所在团体利益,不惜牺牲组织内其他成员可者其他部门群体的利益。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不能有效控制,组织内部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忠诚关系、相互关心的社区精神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企业发展后期,如何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维持大规模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凝聚力是企业社区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谨慎对待裁员与不同身份员工待遇

裁员不会只影响到离开的员工。留下的员工不会认为这是与自己无关的事,相反会担心着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所以,裁员引起的震动是非常大的,企业必须谨慎对待。通用电气(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总说过“在GE,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终身就业,但能保证让他们获得终身的就业能力”。企业为了发展减少冗员,进行必要的裁员是不得已的选择时,必须要让员工清楚这是企业发展的必须,而且要为被裁员工的后期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与支持。这种关心不仅让被裁员工感受温暖,同时这种关爱还会扩散到在职人员,感觉到企业对员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另外,当前企业中的不同身份员工普遍存在,包括有正式工、临时工、合同工、派遣工等。不同身份员工的存在,如派遣工,虽然规避了一定的风险,但是这种也是有问题的。美国皮克斯公司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社区,获得了具大的成功,就指出皮克斯公司“是一家内部联系紧密的公司,聚集在一起的员工都是长期的合作者,他们互相学习,每个产品都力求更上一层楼。临时合同使公司没有责任感” [6]。不同身份员工常出现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可能直接导致不同类型员工之间的隔阂和对立,直接威胁着公司社区化发展。如何处理不同身份员工问题,是社区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的控制

随着员工工作与生活领域的日趋融合,企业关注如何避免员工的工作-家庭冲突,实现工作和家庭的相互促进,是当前环境下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了支持员工的家庭角色承担,企业采取许多管理措施支持员工家庭生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员工的家庭功能,但是过度的融合可能引发员工更多的工作-家庭角色冲突[8]。公司社区化发展,关心员工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提高员工组织忠诚度和情感承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在工作和家庭领域之间如何构建适度边界,在工作和家庭分割-整合连续体中寻找一个尺度,避免由于员工的工作和家庭角色过度融合引起的角色冲突,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结束语

当组织成员积极、负责、相互关心、忠诚于彼此,忠诚于组织时,公司社区化就得以发展。随着组织环境复杂性的发展,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创新需求,企业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员工不断涌现的主动工作热情与行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社区化发展得以关注。通过社区化发展,营造高凝聚力的企业环境,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于组织的情感承诺、促进员工的主动,并且有力的呼应了当前工作生活化和生活工作化的发展趋势。

公司社区化发展是当前企业增强动态环境适应性与变革力,激发员工忠诚度和工作激情与创造性的重要基础环境,社区化发展需要获得领导的支持与引导,通过内部组织信任氛围的营造和外部社会责任的承担加以驱动。但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强调公司社区化,强调员工参与、主动,并不是忽略领导。相反,领导的作用更明显,领导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关键时候引导,激发是指导者、激发者的角色。企业要发展成为高凝聚力的“社区”,需要注意平衡原则的把握,包括领导和员工角色定位之间的平衡,员工工作-家庭领域关系融合的平衡。另外,公司“社区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社区化发展关注点可能有所不同;同时,在企业内部不同身份员工普遍存在,这一员工身份差异问题也是公司社区化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洪.组织复杂性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 Ebusinessreview.如何驾驭复杂性?[EB/OL]..

[3] Pearsall M J, Elllis A P, Bell B S. Building the infrastructure: the effects of role identification behaviors on team cognition developmen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0,95(1):192-200.

[4] Mintzberg H. Rebuilding companies as communitie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9,87(7):140-143.

[5] 胡卫鹏,时勘. 组织承诺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1):103-110.

[6] Catmull E. How Pixar fosters collective creativ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8,86(9):64-72.

[7] Thompson J A.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job performance: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5,90(5):1011-1017.

[8] Hecht T D, Allen N J.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work-nonwork boundary strength construc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9,30(4):839-862.

[9] 王凤彬,陈建勋. 动态环境下变革型领导行为对探索式技术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 2011,14(1):4-16.

[10] Williams M. Building genuine trust through interpersonal emotion management: a threat regulation model of trust and collaboration across boundar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7,32(2):59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