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历史演变范文

时间:2023-09-22 17:1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历史演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历史演变

篇1

(贵州省册亨县册亨民族中学 552200)

学观点的转变,老师在导向上要先转变:

一、由验证实验转向探究实验

物理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

二、由“照方抓药”转向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对学生实验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体现。只有对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的选择与操作、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得出实验结论等诸方面掌握得好,才能顺利完成设计性实验。由于设计性实验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由纯学科内容转向贴近学生生活

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通过物理实验拉近学生的生活与物理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同时,新课程注意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物理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由静止对照转向互动交流

过去的教材中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都给出了答案,在教学中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完成实验后学生都会对照教材的标准答案,并将教材的答案背下来,甚至可以不做实验。实验教材在实验设计上将现象、分析、结论等环节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在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后,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思路以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对出现错误和偏差的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失败的原因,然后得出正确结论。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物理知识和方法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掌握。

学观点的转变,老师在实验教学的策略的转变:

1. 转变观念,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应加快步伐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需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教师要审时度势转变教育观念,利用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那种应式教育的思想和“从一而终”的教法,从传授性教学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运用实验启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结论,对实验进行评价,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一切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2. 建立开放性实验室

一是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学校和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充分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尽快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外实验。

3. 倡导学生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

实验室的课程资源不仅仅限于实验室的现有设备,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例如在光的双缝干涉的实验中,用原有的仪器做双缝干涉实现,现象不明显,教师可以利用激光的单色性和相干性,用玩具激光枪做光源,墙做屏幕,直接照射双缝,可以得到双缝干涉条纹。在课后,学生也可利用激光枪做光的直线传播、光在水中的折射、光在玻璃砖中的侧移,光的全反射实验等;利用医用废旧的盐水瓶做匀速水流原理的演示器,可以演示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分析医用吊针的匀速滴注原因;在洗干净的塑料油壶底面上放置几粒小泡沫塑料,且竖直倒放在收音机的喇叭口上,当喇叭发声时,小泡沫塑料随之上下跳动,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而且得出声波是纵波的结论;利用空的洗水液瓶和小型气源,可演示喷雾器原理。利用上述这些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但具有简便、直观等优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篇2

【关键词】坦桑尼亚 小学教育 管理政策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面积945 087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约4 318.8万人,当年小学招生人数约为138.4万人,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该国小学教育管理政策自民族独立以来历经改革,逐步适应并促进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着重梳理自坦桑尼亚独立以来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演变,探寻坦桑尼亚政府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制定与改革的经验启示,以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管理政策的改革与探索提供借鉴。

一、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之演变

自取得民族独立以来,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经历了前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后社会主义时期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分别基于民族、国家、市场加以制定和完善,实现了该国小学教育在独立后50年内的曲折发展与进步。

1.前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61~1966年)

坦桑尼亚前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紧紧围绕如何发扬“民族性”而制定,以期建立适合本国独立发展的小学教育管理体制。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坦桑尼亚教育与文化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在1962年1月1日颁布了《教育法》(Education Act,1962),免除并取代了殖民时期的教育条例,整合了全国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大纲、教材均依据全国课程统一进行设置,强调教育机会平等,普及小学教育并开展扫盲运动,确立斯瓦西里语为小学教学语言,免除小学学费。

第二,为满足国民接受小学教育的需要,推行教育自助计划,以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办学。

第三,调整学制年限并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标准学制年限由8年改为7年,小学课程从殖民时期注重单一的职业化转变为务实基础、各学科合理配置。

第四,课程内容设置非洲化,中小学课程着重阐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沿革以及本国人民在面对困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

1962年《 教育法 》的颁布,为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有利于解决坦桑尼亚小学教育在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以歧视为显著特点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促使其小学教育管理体制走向适合本国国情的独立发展道路;教育自助计划的推行,增加了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保障了受教育主体的公平,促进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发展;学制的改革、课程设置的合理转变均使得坦桑尼亚小学教育发展更具民族性、科学化、规范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为坦桑尼亚的发展提供了迫切需要的人力资源。

经过该时期小学教育管理政策的改革与探索,坦桑尼亚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殖民时期差异化教育管理体制所造成的种族隔离与歧视,教育内容不切实际造成的缺乏高素质劳动力以及限制教育发展造成的教育体系不完整,彰显了该国小学教育发展的民族独立性,为建立符合国情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2.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67~1994年)

坦桑尼亚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以“国家发展”为核心,期望通过基础教育发展实现国家振兴。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倡导教育为自力更生服务,责任由国家承担。1967年,尼雷尔总统提出把“为自力更生服务”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目的,强调教育与农村生活相结合,“在他看来,发展基础教育是坦桑尼亚摆脱愚昧,促进乡村进步的首选之路,应将发展教育视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举措”。[2] 1969年《 教育法 》规定将基础教育学校管理权收归国有,使小学教育仅成为国家的责任。1974年政府通过决议,决定实施免费小学教育,并从1977年起强制施行小学义务教育,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并主要用于初等教育。

第二,强调政府社会共同管理,教育要面向生活。坦桑尼亚政府在加大政府办学力度的同时,实行基础教育管理权力分散化,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推动地方政府、学校委员会与社区对小学施行共同管理。为实现教学语言民族化,“坦桑尼亚政府在第二个国民发展计划中提出将斯瓦希里语作为初等学校唯一的教学语言”。[3] 为贯彻自力更生教育政策,“在初等学校课程中充实进了大量的农业科学,并要求学生参加更多的农业劳动”[4],将考试制度与师生的劳动评定相结合,“小学毕业生强调不再为升学做准备,而是要走向生活,教育部因此将小学入学年龄由5至6岁提高到7至8岁”。[5]

第三,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改革教育支付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坦桑尼亚经济萧条、财政拮据、教育经费不足,国家公立小学勉强度日。为走出困境,“政府在1984年11月制定《 通向2000年的坦桑尼亚教育制度 》,揭开了坦桑尼亚教育改革新的序幕,其中包含两项重要决定:一是取消对集体和私人办学的限制,二是逐步改变免费教育的做法”。[6]“1989年《 社会优先行动计划 》出台,指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性,提出教育经费应由中央政府负责逐步转向由地方和社区分担的政策。”[7] 1992年11月,《 关于21世纪坦桑尼亚教育政策改革的建议 》提出小学教育经费分摊政策,并从当年起小学生开始缴纳学费。

3.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1995~2011年)

坦桑尼亚政府不断深化社会改革、发展民族经济,并积极寻求国际社会援助,进入21世纪以来,该国小学教育获得了显著发展。坦桑尼亚政府在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强调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政策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政策相继出台。坦桑尼亚政府于1995年2月出台《 教育与培训政策 》,“该法案在实现小学招生增加、公平准入、提高基础教育效益和扩大财政基础上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将教育和培训权进一步下放,支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私人兴办教育事业,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8]《 基础教育总体规划 》的出台,明确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政府将从2000年起向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免费小学教育,争取让80%的15岁学生读完小学”。[9] 1996年政府在制定的《 2025年远景发展规划 》中指出:“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发展,尽快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消除文盲现象,加强教育培训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各层次人才的需求。”[10]

第二,借助发展市场经济以寻求国际社会援助。在西方国家的督促下,坦桑尼亚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并于2000年1月制定《 减贫战略计划 》。“2001年11月获得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后20年内获减30亿美元债务的支持,且减免债务主要用于教育、卫生、扶贫上”[11],为坦桑尼亚实行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保障。2001年7月,坦桑尼亚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推动了小学教育发展,“在施行义务教育第一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就从2000年的57%上升到75%,到2003年1月达到88.5%;与此同时,到2003年坦桑尼亚大陆小学达到12 981所,教学条件和学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12]

第三,制定教育发展计划以保障小学教育发展。坦桑尼亚教育与文化部在2001年出台《 小学教育发展计划 》(2002~2006年),“该计划强调对小学施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扩大资金来源、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设施,保证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保持率,关注招生数量、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利用率以及政策目标的落实;另外,中央政府大幅度下放权力以发挥地方和社会办学的积极性”。[13] 2006年,《 小学教育发展计划 》(2007~2011年)出台,“该计划在强调招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质量、教育供给、教育公平、体制完善以及政策规范”;[14]“对于教师的培训和要求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建立导师制以及教育督导机制”;[15]“其显著特点是在制定和实施的不同阶段,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管理;不同于第一阶段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二阶段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16]

进入后社会主义时期以来,坦桑尼亚政府的各项教育政策探索与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小学教育的恢复与发展,给整个民族和国家带来了希望。然而,历经长期殖民统治导致的贫穷落后以及独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失败,以及较多的依赖于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导致坦桑尼亚当前的小学教育发展仍具有不稳定性,并且面临许多棘手问题,如教育经费不充足、教育公平难保障、教育质量提高慢、教师薪资福利难保障、教育供需矛盾突出、师资队伍培养不足等。

二、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之启示

自民族独立以来,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改革与发展历经挫折,但最终指导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为该国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的稳定、市场经济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政策演变的梳理,总结出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相对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管理政策制定与改革的重要启示。

首先,必须基于国情国力制定教育目标。在教育兴国上,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均衡考量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需求,将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制定与其国情国力相结合。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过激的社会经济改革引发了小学教育发展的冒进,虽然在短时间内推动了该国小学教育的较大发展,但有限的教育资源承载着过重的负荷,终究未能使其小学教育实现从学生数量增长到教育质量提升的转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坦桑尼亚小学教育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姆卡帕总统执政后,基于坦桑尼亚国情开展了一系列政策调整与改革,如《 教育与培训政策 》就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坦桑尼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量专业性技术人才,为坦桑尼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必须基于国际环境制定教育政策。当前,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一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国力贫弱,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国的中小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审时度势,在充分考量本国国情的同时,还要考量到与本国联系密切的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办学效益。

在坦桑尼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即减少、甚至中断了对其援助,并对其实施全面的封锁政策,加上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原本就低,最终制约了其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都陷入了困境。相反,在1995年坦桑尼亚进行多党总统选举后,再次获得了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组织的援助,并在2001年争取到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0亿美元的减债,从而为其实施小学义务教育提供了资金保障,并为进一步促进坦桑尼亚其他各层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必须突显宏观调控下的教育管理参与。传统的教育管理强调管得严、管得周密、管得精确,如今的教育管理则更强调以合作和对话为核心的多元管理参与,尤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地方政权、社区和社会组织对其影响十分重要。目前,坦桑尼亚基础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公民参与教育管理的愿望普遍增强,一方面为地方政府和社会主体在小学教育决策和管理参与上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中央政府在教育上宏观调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此外,在教育管理权力下放及教育管理参与兴起的同时,处理好不同权力主体自身及其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坦桑尼亚自完成民族独立以来,一贯强调小学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性。通过将小学教育管理权力逐步下放,不但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主体的办学积极性,促使基层政府能够协同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小学教育问题,尤其表现在坦桑尼亚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多元社会力量的办学极大地促进了该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另外,社会主体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广泛参与,实现了对小学教育发展的全面监督,充分发挥了基层政府与各方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最终,教育管理参与力量的增强,促进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的发展,增强了该国政府对小学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

最后,必须开展政策引导下的教育法制建设。政策更多的是行动指南,是政府为一定时期内路线的执行和任务的完成而制定的,具有较强的引导性与方向性。为使政策能够得到推广与执行,就需要加强相应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保障与制度的规范,最终才能实现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效度。对于小学教育发展而言,政策引导下的教育法制建设不可或缺,在缺乏教育法律制度的时期,政府当局应在政策上加以引导;而为使教育政策能够具体落实,则需要政府加快相应的法制建设,这样才能够保障基础教育体制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坦桑尼亚小学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前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后社会主义时期三个时期,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各有侧重,但均是为了相应时期小学教育的效益、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保证了教育政策的执行。政策引导下的教育法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保障了坦桑尼亚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参考文献:

[1]Samuel,C.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Tanza- nian:A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on Teachers?蒺 Job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 in Tanzani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D].Radboud University Nijmegen,2005.

[2] [6] [9] [11] [12]裴善勤.坦桑尼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 [4] [5]李建忠.坦桑尼亚教育改革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94(5).

[7]郭晓娜.近二十年来坦桑尼亚基础教育改革概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3).

[8]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Education and Training Policy[R].Dares Salaam: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n,1995.

[10]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Basic Education Management Plan:Medium term strategic and programme framework 2000-2005[R].Dares Salaam: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n,2011.

[13]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Education Sector Development Programme:Primary Education Develop- ment Plan,2002-2006[R].Dares Salaam: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n,2001.

[14]Willy,L.,Emmanuel,N..Teacher Professio- nal Development in Tanzanian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J].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in Education,2008(3).

篇3

关键词:小学教师;提升和转变;以身作则

G625.1

在新的教学改革体制下,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言传身教,重新确立教学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正视师生关系,认真看待教学过程,明确教学方式。

一、当前小学教师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观念:陈腐

当前小学的培养目标仅仅局限于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各种奖项的设置都是向分数看齐,学生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忽视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动性并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认为学习只是知识的输入,没有必要出现创新的思维,教学死板,毫无活力。这种教学模式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出发点。

(二)教学方法: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目前从总体上看,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从而学生养成习惯,缺乏自己总结创造性能力;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缺乏主动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意识,只知道一味的灌输。

(三)教师本身:能力薄弱

教师自身不思进取,知识在不断更新,知识范围在不断扩大,而教师却没有与时俱进,随着知识的更新而不断进步,自身的能力也没有随之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还停留在原地,也不注重教学技能的研究和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师行为问题的解决和提升转变

(一)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要求。注重改变学生的古板学习方式,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而学生成为主导者,从而教师的行为也随之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同时尊重学生人格和价值,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心爱护学生,鼓励学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独特之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不断发展,使学生带有充分的热情获得知识。

(二)革新教学法,提升趣味性

教师教学行为其实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增强引导学生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l现学习的乐趣,并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教师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利用新的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的热情,让学习充满乐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师生的关系,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所以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担负有重要的责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小抓起。老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授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树立创新教育思想,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加强引导,从创新意识出发,仔细研读课本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资源,从而能够做到创新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加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再者,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创新的元素,比如可通过小组讨论解题新思路,开拓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发现新问题,新的解决方法。俗话说学以致用,所以教师教授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过程中加以引导,在此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积极激发学生自信心

在新的课改体制下,教师要对学生有客观的评价,以此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认清自己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的身份是引导者,启发者,点拨者和评价者,在授课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教材,走进课本,发现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优点,不同之处,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恰当的引导以及鼓励,肯定学生的成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并不断进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的并能够达到教育的效果。教师行为的提升和转变也体现在语言的转变上,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能够鼓励同学,激励他们的信心则是教师转变的最好体现。

(五)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要不断学习,反思自己,增强自身的素质做到言传身教,从而以身作则。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提高教学经验和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师应深入认识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严谨治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培训,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总之,教师行为的提升和转变是一个挑战,小学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努力学习,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转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加强自我管理,在教育改革中做到最好,通过自身努力为教学改革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厚凤玲,于振军.小学教学管理中教师行为的提升和转变探讨.《科学导报》.2015年1期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以及这种改变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日本大耳白家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做SAH模型。动物随机分为SAH组、盐水对照组、穿刺对照组和正常组,于注血后1h、第3天、第5天、第7天、第10天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动态观察基底动脉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光镜下SAH模型组的主要表现是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电镜下超微结构的主要表现是基底动脉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呈空泡,致密颗粒增多,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线粒体增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SAH后1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结构变化最明显。结论 SAH后脑血管的超微结构会发生损害,并在病程发展中呈明显的动态改变;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是导致迟发性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改变;超微结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The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brain vessel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experimental rabbi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 changes of brain vessel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se changes in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Methods SAH model was made by infusing blood twice into the cistern magna of Japanese rabbits. The animals were pided randomly into SAH group, saline group, puncture group and blank group, at 1h, 3d, 5d, 7d and 10d after the first infusion the animals were perfused and basilar artery was harveste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Under the light microscope, the vessel wall became thick, the vessel cavity became narrow, the endothelia cells became swollen, vacuoles could be found in the chromatin, inner elastic membrane became reductus and broke.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ndothelial cells disappeared, the membrane of the cells fell off, and the mitochondria became swollen, vacuoles could be seen, the chromatin became concentrated, heterochromatin could be seen, smooth muscle became deformed, chromatin became uneven, myofilament had derangement and fragmentation and dissolved, vacuolus could be seen in the kytoplasm, mitochondrion became swollen.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basilar artery under the light microscope got similar to that under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slight change was observed right after 1h of SAH, significant change was observed at 3d, and most obvious change was observed between 5d and 7d. Conclusion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basilar artery after SAH, and significant dynamic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the progress. The damage of endothelia cells may be the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cause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KEY WORD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athological change; ultrastructure;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后最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就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 CVS)。它是导致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病因学资料,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迟发性CVS均比较棘手。虽然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4],但对迟发性CVS的病理过程及病理机制仍然缺乏深入的认识。本实验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后CVS模型,动态观察了迟发性CVS后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旨在进一步探讨SAH后迟发性CVS的发生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为日本大耳白家兔,45只,雌雄不拘,健康状况良好,体重(2.5±0.4)kg,在相同的条件及环境中(饲料和温度均相同)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所有实验用兔均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实验试剂及药品:40g/L多聚甲醛灌注液购自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器材科;250g/L乌拉坦溶液、0.01mol/L枸橼酸盐缓冲液,即PBS缓冲液以及修复液均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与解剖实验室提供;自制PBS配制的2.5g/L戊二醛固定液;利多卡因注射液及手术器械由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提供。

1.2 实验分组 动物随机分组:SAH模型组20只,盐水对照组15只,穿刺对照组5只,空白对照组5只。SAH模型组根据建立模型后的不同时间段分为5个亚组,分别是:建模后的1h、3d、5d、7d、10d组。每个亚组4只动物。盐水对照组亦根据建模后不同时间段分为5个亚组,分别是:建模后的1h、3d、5d、7d、10d。每个亚组3只动物。穿刺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分别取5只做脑血管超微结构研究。

1.3 动物模型的建立 白兔于枕部剃毛,消毒后于枕部中线作一直切口,长约2.5cm,锐性分离直达寰枕筋膜,充分显露寰枕部,用18G套管针与躯体成角约30°穿刺枕大池,方向指向右眼外眦,当穿破环枕筋膜时有突破感,停止进针,退出针芯,此时可见清亮脑脊液流出。取兔耳中央动脉的非抗凝血1.5mL/kg,以0.5mL/s的速度缓慢注入枕大池内。退出套管针,局部压迫后,缝合切口,取侧卧头低30度位放置30min,使血液聚集在脑基底池。首次注血后48h,由兔耳中央动脉取血1mL/kg,按上述方法,再次注入枕大池内。

1.4 标本采取 所有大耳白家兔饲养到对应时间后,用250g/L乌拉坦以3mL/kg麻醉,打开胸腔,剥开心包膜,暴露心脏,将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然后用动脉夹夹闭,剪开右心耳放出血液,再剪开左心室将灌注头插入主动脉然后用动脉夹固定,先输入9g/L生理盐水将血管内的血冲洗干净,再注入40g/L的多聚甲醛固定液2000mL灌流固定。在处理电镜组织标本的时候,用相同方法将生理盐水灌注干净后,再用2.5g/L的戊二醛固定液1000mL灌注固定后,将基底动脉固定于电镜固定液中,待制作电镜标本。

透射电镜标本:将基底动脉标本用电镜固定液固定,采用常规电镜标本制作方法,经清洗、脱水、浸透、包埋和修块后作超薄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扫描电镜标本:将基底动脉血管于固定前在显微镜下纵向剖开,同法将基底动脉标本用电镜固定液固定,按常规扫描电镜样品制作方法制备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SAH的大体观察 实验动物在造模后的不同时间经多聚甲醛灌注取脑, 其中SAH模型组在1h可见广泛的SAH,全脑未见明显的凝血块,3d、5d、7d可见枕大池、基底池附近及基底动脉周围明显的凝血块,随时间的推移,凝血块的范围、大小和颜色呈现减退,至第10天,枕大池、基底池及基底动脉周围凝血块已经基本消失,但仍可见少量SAH。

2.2 基底动脉血管内皮的HE染色的光镜结构变化 穿刺对照组、盐水对照组的血管结构与正常组一样,血管壁无增厚,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内弹力膜清晰可见,结构完整;中膜主要是平滑肌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外膜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SAH模型组可见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变性、肿胀,染色质不均,空泡形成;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厚薄不均;中膜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外膜可见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浸润。

2.3 透射电镜下的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 电镜下正常血管壁超微结构可见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呈纺锤形,其内含有少量的吞饮小泡,线粒体结构正常。弹力层排列整齐,肌丝排列规则(图1A)。SAH实验组中,1h开始就可观察到有内皮细胞间连接变宽,有空泡形成,平滑肌细胞肿胀(图1B);3d开始可见明显内皮结构改变(图1C-图1E),至7d最严重(图1F),随后开始慢慢恢复(图1G)。超微结构变化主要可见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不完整,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溶解,致密颗粒增多;胞质可见较多的电子致密颗粒,高尔基体部分囊化,胞质呈溶解状;细胞核内染色质边集、浓缩,异染色质增多;内弹力膜明显皱褶、裸露、厚薄不均;胶原纤维向内皮层生长,弹力层明显扭曲呈波纹状,平滑肌细胞变性、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微丝排列疏松紊乱,出现断裂或溶解,可见片状高电子密度物质,胞浆密度不均,内可见大片溶解区、溶酶体样致密小体及线粒体增多,增多的线粒体大多肿胀、嵴紊乱或溶解;血管外膜神经纤维肿胀、结构模糊,偶见炎性细胞浸润。而盐水对照组和穿刺对照组的超微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基本与正常组相同。

转贴于

2.4 扫描电镜下的基底动脉血管的超微结构的变化 正常组血管内皮光滑,无异常改变。SAH实验组血管内皮肿胀、边界不清、排列紊乱,可见内皮细胞碎裂和间断缺损,有纤维蛋白凝块沉积,血栓附着(图1H)。

图1 透射电镜下的正常基底动脉结构与SAH模型组的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A-G),以及扫描电镜下的SAH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H)(略)

Fig.1 The normal basilar artery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s of basilar artery ultramicrostructure in SAH group under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G), and the change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H)

A: normal vascular structure (endothelium, smooth muscle and tunica adventitia, ×2000); B: the abnormal endothelial cellcell junction in 1h after injecting blood, and there was vacuolization (×30000); C: smooth muscle cellular swelling in 1h after injecting blood (×10000); D: the elasticity membrane was broken in 3d after injecting blood, and smooth muscle cells grew toward breakage place (×10000); E: the endothelial cells were amotic in 5d after injecting blood (×3500); F: the endothelial cells nuclear swelling, the appearance and thickness were asymmetrical in elasticity tunica interna (×3500); G: the endothelial cells, elasticity membrane and smooth muscle in 10d after injecting blood (×3500); H: under scanning microscope it could be seen that the basilar artery vascular endothelium became swollen, had obscure boundary and arrangement in chaos on 7th day of SAH group; and endotheliocytes broke in pieces and had discontinuous defect, and there could be seen fibrin clot deposition, and thrombus cohering (×2000)

3 讨论

SAH后脑血管是否有病理性变化及其变化特点,众多学者说法不一,Tanabe等[5]认为SAH后痉挛的脑血管可出现超微结构的改变,Smith等[6]认为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是造成迟发性CVS的原因,而Clower[7]在其实验中却未发现有血管壁的超微结构的改变。虽然,关于迟发性CVS的发病机制及其病理基础也存在较大争议,但是,在大量SAH患者尸检和实验性SAH 动物模型研究中均发现痉挛的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明显的病理改变[8],大量研究均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在CV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SAH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明确[9]。在体内研究中,内皮细胞的损害一方面可能由蛛网膜下腔积血及分解产物所引起的毒性所致。另一方面,痉挛的血管持续强烈地收缩也可继发内皮细胞的机械性损伤,两者作用难以区分。

本实验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SAH后CVS的模型,动态观察了兔SAH后基底动脉血管的大体形态、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在大体形态中观察到广泛的SAH和枕大池、基底池附近的凝血块,印证了CVS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血管长时间浸泡在SAH的积血中[10],导致其收缩舒张平衡[11]的自我调节机制紊乱,管壁顺应性和舒张功能下降与收缩功能增强。在光镜和电镜结构变化中观察到,随着注血后时间的推移,光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与电镜下基底动脉的结构变化趋势相类似,均在1h时可发现结构的微小改变,从第3天开始出现明显的结构改变,在第5天至第7天达到结构变化最明显和病变最严重的时间。这与赵振伟等[12]研究结果相同。

Omoo等[13]研究认为SAH后痉挛血管的病理改变首先是内皮细胞的损伤,而正常内皮功能的实现是依靠内皮细胞的完整性。Findlay等[14]在猴SAH 模型中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明显的超微病理损害,如细胞变性、破坏溶解、细胞间隙增宽和细胞间紧密连接断裂等,并可导致内皮细胞脱落。我们在实验中也观察到,在光镜下内皮细胞变形、肿胀,染色质不均,在电镜下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胞膜不完整,部分或完全脱落,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嵴紊乱、破坏溶解,致密颗粒增多;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消失可减弱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作用。内皮细胞的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血管的正常功能,引起细胞转导途径等的一系列的改变。内皮细胞机能障碍可使内皮素1在血管内皮的含量增加,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减少,引起血管的收缩舒张物质平衡被打破,可能是引起血管痉挛的直接原因。同时在实验中还观察到,光镜下内弹力膜迂曲皱褶或断裂,厚薄不均,电镜下内弹力膜明显皱褶、裸露、厚薄不均,胶原纤维向内皮层生长,弹力层明显扭曲呈波纹状,平滑肌细胞变形、核扭曲、染色质不均匀,肌丝排列疏松紊乱。弹力膜与平滑肌细胞的这些改变可以引起血管壁的不规则增厚,间接的导致了管腔的缩窄。弹力膜的结构变化表现在大体结构中就是血管的缩窄性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发生血管缩窄性改变就一定会有CVS和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它的意义是仅仅提供了CVS发生的结构基础。

Park等[15]研究发现发生CVS的血管壁中可见免疫球蛋白IgG及补体C3的沉积,由此推论在CVS的发生中炎症反应可能是机制之一。亦有研究证明:血浆与脑脊液中内皮素1水平升高可以引起CVS[16]。线粒体是细胞进行生物氧化、供能和储能的主要结构,其数目多少与细胞种类及功能状态有关。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内的线粒体较少,而当细胞受内外因素作用影响时,线粒体出现反应最早,变化也最明显。从SAH模型组中可以观察到线粒体大多肿胀、嵴紊乱或空化,以第5天到第7天组最为明显,线粒体功能明显异常。这可能与迟发性CVS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有关。我们在电镜观察中发现,基底动脉在1h时仅有内皮细胞间连接变宽,胞质破坏溶解,平滑肌细胞可见肿胀。总体来看,由于受到血管收缩舒张调节机制紊乱以及CVS、炎症反应等的影响,进而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破坏溶解,促使细胞代偿性增加或直接生成线粒体增加。而上述因素的存在又使得增加的线粒体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导致细胞缺氧、功能障碍。这些因素长时间的存在使得超微结构功能缺失不断加重,同时可能引起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减少,内皮素1增加,影响正常内皮细胞的功能,打破了血管的收缩舒张平衡,导致CVS的发生[17]。从实验可以看出CVS在第5天左右达到最高峰,也就是细胞功能缺损最严重的时间段;而其在发病初期表现的并不显著。

本实验结果表明:①SAH后CVS的发生与脑血管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②SAH后脑血管超微结构的主要改变是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消失、髓鞘溶解、线粒体肿胀、嵴紊乱或破坏溶解;平滑肌层扭曲、断裂;③SAH后血性脑脊液可直接造成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病理形态学损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代谢和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内皮细胞的损害使得脑血管腔发生缩窄性改变,导致CVS的发生。提示减轻SAH后内皮细胞的损害、促进内皮细胞代谢可能是CVS治疗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Nazli J, Mayer S.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subaracnoid hemorrhage [J]. Curr Opin Crit Care, 2003, 9(2):113119.

[2]Hickey J, Buckley D. Cerebral aneurysms [M]//Hick J, ed.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neurological and nerosurgical nursing.5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 Williams & Wilkins, 2003:523548.

[3]Loch RM, Marcus S, Bryce W. Intracranial aneurysms [J]. Neurosurg Quart, 2001, 11(3):181198.

[4]叶伟,蒋传路,李永立,等. 兔脑基底动脉痉挛的实验研究 [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1, 17(3)178180.

[5]Tanabe Y, Sakata K, Yamada H, et al. Cerebral vasospasm and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cerebral arterial wall [J]. J Neurosurg, 1987, 49(3):229234.

[6]Smith R, Clower R, Peeler V, et al. The angiopathy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ngiographic and morphologic correlates [J]. Stroke, 1983, 14(3):240246.

[7]Clower BR, Kapp J, Moore NA, et al. lntracisternal blood injections fail to produced cerebral angiopathy in cats [J]. Experim Neurol, 1986, 94(3):292299.

[8]Zubkov AY, Tibbs RE, Clower B, et 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erebral arteries in a canine double hemorrhage model [J]. Neurosci Lett, 2002, 326(2):137141.

[9]Park KW, Metais C, Dai HB, et 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its mechanism in a rat model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J]. Anesth Analg, 2001, 92(4):990998.

[10]Zubkov AY, Ogihara K, Tumu P, et al. Bloody cerebrospinal fluid aters contractility of cultured arteries [J]. Neurol Res, 1999, 21(6):553558.

[11]Imaizumi S, Shimizu H, Ahmad I, et al. Effect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on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experiment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rabbits [J]. Surg Neurol, 1996, 46(3):263270.

[12]赵振伟,高国栋,赵继培,等. 脑血管痉挛后基底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的影响 [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2):129132.

[13]Omoo S, Udte I, Nakajima M, et al.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vasospasm major cerebral arteries in rats with the corrosion cast technique [J]. Stroke, 1997, 28(8):16371638.

[14]Findlay JM, Weir BK, Kanamaru K, et al. Arterial wall changes in cerebral vasospasm [J] . Neurosurgery, 1989, 25(5):736746.

[15]Park CC, Shin ML, Simard JM, et al. The complement membrane attact complex and the by stander effect in cerebral vasospasm [J]. J Neurosurg, 1997, 87(2)294300.

篇5

关键词:人性假设;教育理论;演变

从人性假设学说中可知,不能单纯地看待人性问题,人性不止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必须要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来看待个体的人性。通过人性假设中产生的管理模式,学习到高校教育应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待人性,通过人性假设中不断产生的新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演变,寻找最贴合教育本身的人性假设。

一、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理解与探讨,其作为属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所在。人的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增加,企业本身就是以人为核心进行一切事物的组织与管理。用何种理论才能对管理中的人产生最具有实际意义的积极效果,才是人们不断对人性假设理论进行研究的核心所在。人性假设学说本身具有极端的两面性,也就是其核心论点的“经济人”与“社会人”两大理论。前者认为管理应该以严格为主,靠着高强度的压迫、严密的监视、严格的控制迫使下层职员进行工作,而另一论点认识人不应该靠着外部力量迫使自身工作,应该发自内心的去工作。

二、人性假设学说在我国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主要呈现出“政治人”的特征,这是人性假设中的“文化人”理论最高表现形式。当年,呈现出“政治人”特征的我国人民,普遍具有很强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愿意为祖国、为人民艰苦奋斗,他们具有充实的精神文化与令世人所赞叹的拼搏精神。这是一种特殊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人性假设学说,同一时期,处于百废俱兴的俄罗斯同样处于这种精神之下,这才是使两个在战争中收到巨大伤害的国家从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核心所在。发展到现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冲击,我国的“政治人”特征迅速转变为“经济人”特征。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与金钱的赚钱,金钱万能理论成为大部分人心中的准则,这是当前全世界大多人民都具有的主要特征。而在教育管理领域内,人性假设是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们在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管理者与教师们以人性假设为依据理论,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鼓励、压迫学生们,从而建构起适合当前时代的管理结构和方式。

三、人性假设对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影响

在管理学的历史上,人性假设学说对管理做出的假设理论可谓层出不穷。其最具代表的对人生假设进行三项分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人”“文化人”以及“经济人”人性假设。以下就以这三项最具代表性的人性架设为核心,探讨其对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

1.“经济人”

“经济人”人性假设其核心理论就是人的利己本性。理论经过多次演变与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实际运用:在管理体制上,管理方法强调规范化与制度化的硬性管理,以高度严格的纪律,森严的看管,来达到制约下一层被管理者的目的;教育体系中,教师作为强势方,强调权威,作为弱势的学生个体突出其被管理的身份;学校强调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分层式管理,下层人员要服从上层人员的管理。

2.“社会人”

“社会人”人性假设核心论点就是人性本善,应当注重人自身所拥有的人性,这并不是单纯的需求物质与经济,而是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需要等方面。具体应用:在实行员工奖励之时,以整体的奖励制度为主,而不是进行个人的奖励;在管理模式中,强调调动员工自身的积极性,通过物质与精神上的鼓舞与支持,达到使其自身可以自主完成乃至超额完成任务;在以往的金字塔式管理中,上层不能进行单纯的管理,要学会倾听下级的声音,及时改良管理方式;教学中,老师不应该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关注学生自身,培养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文化人”

“文化人”人性假设认为应当以人为核心,注重其精神与文化。文化精神可以使国民们拥有民族自豪感,为自己的国家、文化、民族所自豪。应用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通过学校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精神的传播,树立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责任心,鼓舞学习热情,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人性假设理论的成果多种多样,通过对多种理论的探究,我们从中得知,每一项理论出发点都是以当前时代为前提,最贴合实际的理论。将理论带入教育管理的体系之中,得到的结果不尽相同,而管理学校的目标主要是以教育目的为核心而展开的,我们希望利用人性假设理论可以协调好教职员工的利益、学校的目的、学生的成长三项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总结

通过对三种人性假设的具体分析,与对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影响可以得知,教育管理的发展以及管理模式会伴随对人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完善。每一种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实践,其背景都伴随着新的人性假设出现与流行,这种演进将使社会的整体管理模式变的更加合理、高效、完善,这才是不断研究人性假设的核心观点。

作者:王晓丽 单位:吉林省教育科技产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金保华,顾沛卿.人性假设与教育管理理论模式的演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篇6

一、重复现象岂容忽视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迄今未能引起秘书学界的重视。如果此种现象继续存在与蔓延下去,不仅会影响秘书学的发展和成熟,而且也不利于秘书学的教学及秘书专业的课程建设。

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指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档案学和行政管理学等相关学科在研究上出现的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其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秘书学与文书学重复。现有的劝书学著作(教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文书学的内容,但大多是照搬文书学的研究成果,如文书的一般知识,文书工作的任务和原则,文书处理的程序和要求,乃至文书立卷业务,等等。笔者案头的一部秘书学著作,以全书近六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述文书和文书工作,包括文书立卷业务。①

其二,秘书学与公文写作重复。多数秘书学著作(教材),都把公文写作的部分内容作研究对象,而且多从微观操作上进行研究。其中有各种通用公文的写作,也有机关应用文的写作,还有经济文书、涉外文书和交际文书的写作,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如笔者所藏的一部企业秘书著作,有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企业公文的写

作。②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论述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酷似一部应用写作教科书。③

其三,秘书学与档案学重复。

有相当多的秘书学著作(教材),均以独立的章节和较长的篇幅论述档案和档案工作,主要是机关档案工作,其内容与档案学的的某些部分并无二致。如笔者备用的一部秘书学著作,系统地论述了档案工作的性质,档案工作的原则和档案工作的作用,以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和提供利用等业务知识,此外还介绍了档案室的类型、任务和制度。“这些内容,显然与档案学特别是档案管理学的有关部分一模一样。由笔者主编的一部秘书教材,亦将机关档案工作划归秘书学的研究领域。⑤

其四,秘书学与行政管理学重复。

有一部分秘书学著作(教材),或多或少地撷取了属于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如笔者手头的一部秘书著作,在“行政与行政管理”的标题下,分六节论述了行政管理与行政原理,行政领导与行政决策,行政组织与行政机关,行政法与行政方法,人事行政与财务行政,行政改革与行政效率等与秘书学关系不大的内容。“另有一部秘书学著作,则以相当的篇幅论述了诸如基建、房产、物资、财务、车辆、食堂、宾馆、招待所和机关环境等后勤工作。⑦

不难看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是普遍的,也是严重的。难怪有人怀疑秘书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也难怪有人认为秘书学不过是多学科的拼凑,尽管看法失之偏颇,但问题确实存在,其症结何在呢?以笔者之见,大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由于秘书学发展迅猛,致使许多研究者忽视了对秘书学自身理论的研究,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学科分类、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知识体系和相关学科等。从一定意义上讲,秘书学的兴起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背景下开始的,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的成分。

第二,由于秘书工作与文书工作、文字工作和档案工作密不可分,而且秘书工作迄今包含文书工作和文字工作,因此秘书学与文书学、公文写作和档案学的交叉或重复,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加之秘书学的研究没有处理好借鉴与创造的关系,又助长了重复现象的发生。

第三,由于秘书学评论落后于秘书学研究,学术上的是非缺乏必要的争鸣与批评,象秘书学研究领域如此重大的理论课题,迄今未能开展认真的讨论。因此,使出现了秘书学著作虽然纷纷问世,而重复现象却依然如故的态势。

二、研究领域能否划定

任何一门科学及其分支学科,因受学科对象的规定,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那么,如何给秘书学的领域划分界限呢?笔者认为,这需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在划分研究界限的认识上,必须坚持两点论:一方面要承认,给秘书学划定研究领域,到头来可能只是一种姿态而已,甚至有失败的危险。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研究兴趣、研究重点、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再说,任何一种划分,哪怕是最权威的划分,也缺乏约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如果不大体上划分其研究领域,那就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漫无边际地研究,致使秘书学无所不包;二是研究领域过窄,致使秘书学的研究难以拓展。不论是哪一种后果,都有碍于秘书学的建设与发展。正确的认识,应象美国社学家亚历克斯?英克尔斯所言:“那些界限应当象一件能勾画出形体的宽大的斗篷,而不应当象一套僵硬的盔甲,盔甲固然能防御别的学科的人对同一领地提出要求,但它毕竟太约束人⑧

其次,是观点问题。秘书学作为一门科学,即使研究内容再庞大,研究领域再广泛,也总是要有个界限的。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首先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即从秘书学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去划分其研究领域。秘书学原来的研究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如清代的幕学著作,就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知识。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制度的变革,秘书工作开始侧重于文稿撰拟、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因此研究文书与档案的著作相继问世。在五六十年代,档案工作逐步独立,档案自成体系;文书工作日趋完善,文书学开始兴起。自八十年代以来,写作学另立门户,行政学走向成熟。这就是说,用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不少研究内容不断从秘书学中分化出去,不再属于秘书学的研究领域。诚然,也有些研究内容不断进入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如秘书人才学、秘书教育学、秘书心理学和秘书美学等边缘学科。如果将已经分化出去的研究内容继续留在秘书学之中,或者将已经进入秘书学之中的研究内容继续拒之门外,都不利于科学地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再次,是途径问题。要给秘书学划分研究领域,还必须解决途径问题。笔者借鉴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有三条途径可供采用:一是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早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寻找开创者们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是什么内容。从八十年代初期问世的几部秘书学著作来看,当时秘书学研究者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是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其中的秘书实务,就包括了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工作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受其影响,在其后的秘书学著作中,大多沿袭了上述研究内容,且成一种传统。不难发现,历史的途径可使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保持相对的稳定,保证秘书学发展的连续性。但它也有僵化的危险,因为传统具有保守的天性。二是现实的途径,即通过对近期秘书学著作的研究,探讨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什

么问题,以确定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从九十年代初期间世的十余部秘书学著作来看,除了继续保留秘书史、秘书组织、秘书实务和秘书人员等传统领域外,又新增加了辅助决策、沟通信息、督促检查、公共关系和办公自动化等内容。⑩这种变化,不是研究者心血来潮,而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依然存在,且有不断扩大之势,除了沿袭公文处理、公文写作和档案管理等内容外,行政管理学的某些知识成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之一。显然,这是某种程度上的倒退。三是比较的途径,即通过对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对比分析,从总体上区分各自的研究范围,将不属于秘书学的内容归还给相关学科。

三、秘书学领地知多少

划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应本着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从而勾画出一件形体宽大的“斗篷”来。笔者根据现有的秘书学著作(教材),拟将秘书学的研究领域界定为四个区域、25项内容:

(一)秘书史

秘书史主要研究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其任务有三:一是描述秘书活动的演进过程;二是总结秘书活动的历史经验;三是探讨秘书活动的发展规律。秘书史的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中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2)外国秘书史,即综合研究外国秘书活动起源、形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3)国别秘书史,即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4)断代秘书史,即研究某一朝代或某一历史阶段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5)专题秘书史,即专门研究某项秘书活动发展演变的过程;(6)秘书思想史,即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和人物关于秘书活动的理论和主张。

(二)秘书理论

秘书理论是泛指关于秘书现象、秘书活动和秘书学自身的理性认识成果。其基本职能有三:一是描述;二是预言;三是解释。①秘书理论研究应包括如下内容:(1)基础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自身的理论,如秘书学的学科对象、逻辑起点、知识体系、相关学科、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历史演进等。(2)应用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活动及其构成要素的理论,如秘书活动的性质和特点,秘书活动的职能和效率,以及秘书活动的主体、秘书活动的对象、秘书活动的空间和秘书活动的媒介等。此外,还有行业或部门的秘书活动。(3)交叉秘书理论,即研究秘书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理论。

(三)秘书业务

秘书业务是指秘书人员或秘书部门的专业工作,由于秘书工作的范围较为广泛,且有扩大之势,秘书业务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主要内容有:(1)文字工作,即文稿的撰拟和审核工作;(2)文书工作,即文书的制发、传递、办理和保管工作;(3)信息工作,即信息的收集、加工、提供、存贮和检索工作;(4)协调工作,即组织之间、工作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与改善工作;(5)督查工作,即对重大决策、中心工作、重要行

动和领导交办事项的督促检查工作;(6)工作,即人民群众的来信处理和来访接待工作;

(7)提案工作,即对人大、政协、职代会等所提意见、建议、批评、提案和议案的办理工作;(8)会

议工作,即对会议和会谈的准备、组织和善后工作;(9)接待工作,即对客人的迎送、招待和服务工作;(10)值班工作,即在值班室固定或轮流担任工作;(11)保密工作,即保守和保护秘密,使之不泄露的工作;(12)其他工作,即领导临时交办或突发性工作。

(四)秘书技术

篇7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充满实践性、研究性、思辨性、多学科知识交融的综合性学科,是政法类专业必修课程,并被全国高等院校广泛列为非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限定选修课程或者任意选修课,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行政管理学研究紧跟政府行政管理实践步伐,处于不断探索与变革当中,其内容、体系、指导思想也不断地更新,这必然要求行政管理学教学应紧紧地抓住当代政府管理实践的步伐,不断地创新教学的内容、途径、方法以及模式。目前,行政管理学教学研究仍然拘泥于理论讲授,对现实关注较少,存在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模式固化等弊病,造成学生兴趣不浓厚,学习积极性较低等现象。如何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政府管理规律与现象,正确看待行政管理活动,提高大学生对政府管理的认知感和认同感,就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二、优化《行政管理学》教学效果的可行方法

目前,有关《行政管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法,它以其显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普遍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学界对此研究已有若干著述予以研讨,且已形成一定的共识,在此不再累述。在案例教学法之外,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需要进行补充和强调的,主要有以下七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

(一)演讲教学法

演讲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改进。传统讲授法可直观、简捷地呈现教学内容,具有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系统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但也存在着过分突出教师主导地位、学生创造性思维受限等弊端。演讲教学法就是将演讲艺术引入讲授法,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语调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等等演讲因素溶人授课当中,增强讲授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者杨述厚、谢盛会等对行政管理学课的教学演讲艺术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幽默是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添加剂”,运用得恰如其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同时强调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否则,教学演讲就没有意义。在实际运用当中,教学演讲法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层面,既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来准备讲稿。这样,教学演讲才能有的放矢,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演讲效果。

(二)历史教学法

学者郑忠认为,历史学方法对学习与研究《行政管理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使行政管理学教学和研究更为客观、辩证、具体而全面。《行政管理学》教学中历史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是指“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行政的起源和发展、行政的历史类型和经验、政府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影响、行政管理方法的演变及其意义等,并从中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现在和未来的行政管理实践。”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历史上丰富的行政管理实践对今天政府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挖掘史料中丰富的行政管理案例和思想,在历史中去审视行政管理的时代性,增强行政管理学学习与研究的经验性和实证性,是每一位《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情景再现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实际上是案例分析法的派生物,是一种极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根据《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目标等让学生在预先设计的特定场景、人物、事件中扮演情景角色,使学生在高度仿真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该法一般包括案例选择、课外准备、课堂演练与答疑、分析总结等四个步骤,具有“理论教学与模拟演练相统一、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导相统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参与角色与参与演练相统一”的优势,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一定环境下的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应变能力。

(四)专题研究教学法

也称为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结合《行政管理学》教学内容及时以专题方式专门就某些重大的政府、社会、经济、文化等与行政管理学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重点概念和观点与学生一起展开深入详细的探讨、讨论和挖掘,综合运用有关各种观点和原理、方法,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真正掌握理论精髓,继而直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题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更好地使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程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也成为许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角色转换教学法

为了克服课堂上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局面,将一些非重点但却是热点的章节或者某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留给学生当一回“老师”,由他们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进行自主安排,教师只是以“学生”或者“听众”的身份在课堂中进行相应的回音。这样做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等。这就是角色转换教学法的主要内涵。师生在角色转换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提高,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但要注意的是,角色置换的量度和内容要适中,要把握好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督促,对结果及时总结评估。

(六)社会调查教学法

社会调查教学法与实践教学法非常接近,但是又有着诸多不同。实践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而社会调查教学法则是指主要包括运用社会学方法、原理,采用各类型的社会调查方法、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对《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章节内容进行社会调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参与性、交往性、探究性等特点,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篇8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经济形态演变与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分析:历史的观点

管理学科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规律与联系。管理学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带动管理学科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管理学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管理学发展的另一动因。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新经济过渡的时期(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时的管理主要是为庄园主服务的,是庄园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收取等。由于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不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内容,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会书写和做事精细即可。这时的管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当然,管理科学也不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产生。

现代的管理科学是以产权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有两个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之前以贸易经济为主的时期和产业革命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及其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而实现增值和赚钱。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对管理学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对财产本身的管理而转向对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形式的管理。自此,产权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以及嗣后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与产权管理相对应,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阶段,管理技术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如何科学地使用各种设备;如何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对这些新问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无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现实的需要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工程师与管理者联袂努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产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

(3)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

(4)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

二、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

(一)加强“双语”教育

在语言教育方面,目前有两个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的间题:一是重视英语教育,强调四、六级的过关率,而对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类专业至今没有开(大学语文)或(汉语写作)课程。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有偏颇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英语教育上,重视大学英语而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课时少,而且多是选修课。

(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有些管理类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间题尚无良策。现在很多学校侧重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判断,效果并不理想。

(三)突出专长,兼顾全能

全才与专才是一对矛盾。在学校教学课时既定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配置课时资源,是各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强调全才、通才培养,课程按照宽口径、淡化专业的精神设置,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压缩专业课的课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有必要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因为有一个现象已经出现,而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没有特长。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学而不精,其他相关知识似懂非懂。表面看来,好像学生的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

篇9

一、会计与财务管理有关本质的区别

会计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能动性的反映与控制。会计能动性反映,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会计反映必须以客观经济活动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连续、真实、及时的记录和计算,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资料,这种感性资料只是会计对客观经济活动的感性认识。然后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判断,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会计信息,即会计的理性认识。其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会计反映过程中第一次质的飞跃。实现这一次飞跃,只是完成了会计反映过程的一半,更重要的一半是从理性认识 回到实际,指导实践,即通过这咱具有“理性认识”的会计信息来指导企业经济活动,调节企业管理行为。

会计控制,主要表现在,对会计本身通过财经法规进行有产效的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控制。直接控制,主要指对不合理、不合法的业务,通过:“不予受理”而实施会计制裁;间接控制,主要指通过设计控制程序,完善会计方法,建立健全会计管制体系,来不断调节企业管理行为,促使企业经济活动泥永不偏离“经济上可行”的轨迫。

二、财务学与会计学的历史不同

以历史上看,财务是由会计工作的附带部分演变发展起来的。理财活动由来已久。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不象会计学那样古老,而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主要原因是理财活动未能向会计工作那样人所有者的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是使用者分离,对筹资等到行为作为进行研究,才出现了财务管理学科。第一部财务管理学着作是美国人格林着的《公司财务》。财务管理学虽然产生的历史不久,但发展十分迅速,经过三次大的调整和补充,西方的财务管理学已形成较完备的学科体系。

会计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零星算之,总合算之”到四柱清算直到西方较严密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从流水式的付记帐法剥到科学的储贷记帐法,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

财务管理的实质一般涉及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两方面。财务活动主要指企业的资金起动,包括:①资金的筹措;②资金的使用;③资金的投资;④资金成果的分配。资金筹措,是指正是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业积累、公司债、普通股、优先股等把资金集中起来、这实质上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例如,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是一种社会收入的再分配。资金使用的实质,也是一个资金分配问题,也就是说,为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将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资金进行分配,投放到各种形态上,如存贷、现金、应收标据、固定资产等,资金的投资的实质就是投资决策权,如果没有投资决策权,就无力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决策的好坏将影响公司未来多年经营获利的状况;资金的分配,实际上是指劳动成果的分配,即企业当期所实现上总产品价值的初次分配。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与国家、其他企业、企业内部各单位以及企业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但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应该把企业产权机制引入财务管理内容之中,同时理顺日趋复杂的新的财务关系。三、业务分工不同?

财务管理学研究的是资金运动,以企业为主体,包括资金筹措,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四大内容,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是并列的,财务关系是并列的,财务关系的调节体现在财务活动之中,即体现在筹资、使用,投资和资金成果的分配活动上,它是各财务活动的抽象,而非并列关系。

会计的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真实的反映。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控制的填制、成本费用的核算以及报表的编制等活动,来实现控制和反馈。

从两者不质上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业务分工。西方的股份公司已将财务部与会计列,财务部的职责是负责资金的运筹,由财务经理把关、负责资金的筹措,使用,投资和利润分配;与税务,银行、租赁公司及其他企业联系,经常就公司的日常现金状况,及资本营运状况进行分析。会计部由主计长负责,主要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包括工资的支付,现金的计算及内部审计等。

四、目标不同

西方财务管理的目标,历经了筹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停留在利润最大化这一目标上,带来的忽视风险,短期行为等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是我国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方向,财务管理的目标也服从这一目标。

会计的目标则真实,科学,准确,系统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财务与会计呈现“分”趋势。这正是二者之间本质区别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必须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分好”,才能对我们的会计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树:《迎接21世纪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会计的新动向》,载《会计研究》1999.1

[2]阎达五《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控制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春芳,责任会计推行的难点与对策[J].山东税务纵横,2002,(9).

[4]李公杰.浅谈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J].齐鲁珠坛,2003,4.

篇10

关键词 公共管理 定性研究 发展

一、引言

科学的研究离不开有效的科研方法,任何科学能够进步也都跟随着方法的进步而取得进步。这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共管理领域研究中亦是如此。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学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模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公共管理更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的应用于实际管理的交叉学科。从近代到当代,从古典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经历了从干预模式到市场模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在适应历史的潮流中,公共管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发展至今,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已然融入到了公共管理中。现今已成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种。它的名字叫做定性研究方法。它作为社会科学的“经典”、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也被国内众多学者进行科学研究,并应用于实际。

那什么是定性研究方法呢?定性研究的英文名为“qualitative research"。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曾被译成“质的研究”,大陆地区也有部分学者将其翻译成“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但在公共行政领域,“定性研究”的说法更为普遍。所以,总结看来,定性研究就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外,进行观察、访谈、实物收集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等等。而在国外对定性研究基本内涵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总的概括有以下几种:(1)定性研究是一种用文字来描述现象并且得出结论的方法,而不是用数字加以度量分析,最后推出结论。(2)定性研究是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来描述和分析文化、人以及群体行为特征,主要指非实验性的,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表达的研究方法。(3)定性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中以复杂的、独特的、细致叙述来理解社会和人的过程。(4)定性研究是理解人的现场研究,一般以参与观察、无结构访谈或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5)定性研究是从非普遍性的陈述、个案中获得印象和概括的过程。

二、国内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现状的述评

定性研究在之后的发展正逐渐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也很快在应用性较强的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被称之为“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成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及手段。它强调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建构是在主体以及参与互动的他人对社会客体赋予意义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公识的规则或知识也是如此产生。对这些规则或知识及其产生过程,需要用通俗的言语进行总结推论,很难用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因为定性研究通常趋向于运用访问、观察和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主观的理解和定性分析进行研究,所以,众多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将它引用到了公共管理的研究。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不断发展。随着国内外学者的不断努力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公共管理的概念也相继传入国内,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在历经曲折后于最近20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人员对公共管理领域内许多重要的前岩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它是一个大规模协调人类共存与合作,具有社会管理工程特性的学问。它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与人类文明相伴,从人类群体存在起,管理就无处不在。它帮助创造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舞台。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又是与现代技术、现念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与时俱进的学问。历史上,它至少有过数次历练与重生的经历。在每一次的历练中都有不同的科学因素加入到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去。而定性研究对公共管理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回顾定性研究被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可谓曲折坎坷。在最初的中国,定性研究并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更谈不上规范的应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研究者为了弥补在定量分析法方面的空缺,主要注重定量分析法的发展和研究而忽视了定性分析法。但从总体来看,定性研究法引入公共管理领域时间较短,在一定水平上来看,定性研究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一方面,想要构筑精致的政策科学以及推动政策分析的科学化、定量化是大多数管理学者的研究兴趣,但是现代公共管理研究同时面临着政策失败的现实困境以及传统实证主义受垢病的方法论危机,需要在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视野中进行方法论的重构。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中国公共管理学者的学术训练以思辩为主,因而比较容易认同定性研究。但在应用过程中,许多学者容易模糊规范研究、思辩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界限,将公共政策定性研究等同于规范研究或思辩研究。

定性研究的众多方法之中,有一些受到了公共管理学者的重视。其中,现象学方法,案例方法,叙事方法等都已经引入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1971年,柯肯哈特(Kirkhart)将定性研究法中的现象学方法引入了公共管理研究。而贝利(Bailey)也认为,案例方法适合探讨大量公共管理的研究问题。赫梅尔(Hummel)认为叙事方法有助于产生和积累公共管理知识。但在之后的应用发展当中,我们也发现定性研究这种寻求创造性的方法,是非常有利于解决一些公共管理领域一些本土化研究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形成根植于中国经验的理论概念和知识体系。而中国本土化研究的不足,正是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认同产生危机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定性研究法更适合于发展中国现实的概念体系和系统知识,有利于学科本土化目标的实现。因而,定性研究方法对于解决公共管理学科认同危机的学科本土化方面,具有自身特殊的价值和功能。

然而,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的看待一件事物的发展。公共管理定性研究的基本路径毋庸质疑也存在了一定的不足之处。定性研究方法自身作为一个学术型发展研究的产物,自身的构造、模式、应用方法及发展也存在着一定外界的争论。尤其是许多定性研究的教材、案例是针对广泛的整个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而写成,在公共管理方面存在缺乏针对性的确定,不能一阵见血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没有较为完善的针对性。例如:如何在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到公共管理领域本身就是一个研究问题。然而,由于定性研究问题的特点与定量研究迥然不同,这客观上注定了定性研究问题选择的艰难性和复杂性,所以我们在未来还要继续对定性研究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使得定性研究法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中去,为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继续做出巨大的贡献。

三、总结

时至今日,定性研究法引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经历了一些列曲折的发展之后也得到了学术界的不断认可。我们依旧认为,定性研究法的引入是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进步的一大体现。在其应用方面,相信国内的学者能够不断进步,为中国公共管理的发展研究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王乐夫,陈干全,李伟权.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与定量分析方法[M].科学出版社.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