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 ;反思;育人
初中学生慢慢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加上细心专心,往往能把生活、自然和物理知识联系起来。通常能把从自然、生活中得到的经验,运用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上来,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进而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再次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其中“机械功原理”就和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在沪粤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一节“怎样才叫做功”中,有一个知识点“机械功原理”,这个知识点内容比较抽象,应用的知识较多,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内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理论性太强了,学生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有效开展。教师有时干脆就让学生单调地阅读课文,生硬地给出知识内容;有时会结合简单机械和做功知识,分析省力就费距离不省功,费力省距离也不省功。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机械功原理”这个知识点,学生使用时不知从何下手,非常迷茫。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反思教学目标
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是以“了解功的原理”为教学目标。但从教学和课后反馈方面来说并不够,因为它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它在教材的位置――前接简单机械、功的有关概念和计算,又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打下基础,埋下伏笔,学好这个知识点,既是对“简单机械”的巩固,又是对“机械效率”的奠基。所以教师可确定该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了解 “机械功原理”,还要知道它成立的条件(即知道和理解两个层面);2.能力目标:会用实验归纳功的原理,会用功的原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索热情,树立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果学生能够理解“机械功原理”,就加深了对“简单机械”应用的优点的认识,也更能理解如何计算做功。同时,为后面“机械效率”里面区分“有用功”和“额外功”奠定了基础。
二、反思教学方法
沪粤版物理关于“机械功原理” 内容非常抽象,只是以文字阅读形式出现,让学生似懂非懂。单凭教师的讲述,学生会感觉云里雾里。实验演练教学在这时就起了救命稻草的作用,因而教师可考虑结合实验来突破这个难点。
(1) 考虑增加演示实验:课本中仅用文字描述了“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必然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可能的”,功的原理作为一个普遍的物理规律,只用一句理论不足以说明它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应考虑增加实验,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出发,可以增加的实验有:杠杆和滑轮。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教师可以增加杠杆和动滑轮这两个实验。
(2)考虑到学生能力有高低,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是,两个新的实验,学生实验操作技巧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减少学生走弯路,教师可选择“杠杆不省功”用投影和教学录像片进行精确演示和指导。
(3)实验过程简化:实际操作中利用动滑轮做的功比直接用手做的功多,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因为额外功的缘故必然不准,不能得出功的原理,但学生已经学过动滑轮省力规律,因而实验中的力可以不测,可以很准确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原理,并且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4)实际与理论结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然后再利用理论知识解释不省功是因为“省力的机械必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而功=力×距离,所以不能省功”。从理论和实验中理解“功的原理”,而且为后面的“机械效率”知识铺好路。
三、反思实践应用
篇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imed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generic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grasps the continuity of the precursor and follow-up courses to apply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line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put forward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and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关键词: 机械原理;教学质量;共性知识;项目教学;在线教育
Key words: Mechanical Principle;teaching quality;common knowledge;project teaching;online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35-03
0 引言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其不仅担负着为学生学习后续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作用,而且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初步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分析和机构设计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门课程通常在本科二年级时开设,机械原理课程一方面较物理、理论力学等理论课程更结合工程实际,另一方面,它又与讲授专业机械的课程有所不同,它不具体研究某种机械,而只是对各种机械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和常用机构进行探讨。[1]目前的教材一般理论分析多,实践应用较少,学生在初学时普遍感到抽象难懂,难以入门,在课程设计环节往往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际。因此,如何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一直是教研组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检验并结合机械原理教研成果,本文探讨了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1 课程共性知识的提炼
机械原理教材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知识点通常贯穿于各章节内容中,在授课过程中将这些方法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形成讲授体系,帮助学生找到这些章节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例如贯穿机械原理课程始终的“反转法”,在平面连杆机构设计中,无论是刚体导引机构还是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都可以采用“机构倒置的方法”来设计,即通过选取不同的构件为“机架”,把问题转化为求解“机架”的固定铰链点进行解决。又如在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中,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凸轮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凸轮反转固定,假想为“机架”,然后按照从动件与凸轮的相对运动关系求出凸轮轮廓曲线。而在推导周转轮系传动比时,也是通过给整个机构加上一个与行星架角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公共角速度,将行星架反转固定为“机架”,把周转轮系转化为定轴轮系进行求解。[2]上述的转换机架法、运动倒置法从根本原理讲是一致的,都是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构分析与综合中的应用。在学生第一次碰到这个概念时,就将这个原理讲透彻,以后在应用“反转法”时又适当重复,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方法的理解应用。
又例如在机械原理中压力角的概念,压力角的本质是从动件所受的力和受力点速度方向的夹角,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均是机构传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3]在每一章讲到压力角时,应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中的定义联系起来讲,比较它们的共性和表述的不同,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此外还有机械原理课程中常用到的“当量分析法”以及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中的“矢量多边形”方法等等[4]。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时,用共性知识将不同的内容贯穿起来,使学生触类旁通,逐渐理清思路,加深理解。
2 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机械原理与前驱课程如理论力学等的内容关系密切,前驱课程的思维方法对机械原理课程也很有帮助,授课时把前驱课程中所学过的理论与机械原理要讲述的问题和内容联系起来,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一章中,采用矢量方程图解法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时,所采用的基本原理是理论力学中的刚体平面运动和点的复合运动原理;而在平面机构力分析一章中,确定运动副中的摩擦和反力,采用的是理论力学中的机构静力学模型,等等。[5]在这部分内容学习时,学生往往对“矢量方程图解法”感到困惑,可以在授课之前,布置学生将理论力学的相关内容复习一下,课上再分别帮助学生复习一下,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机械原理部分的学习。
此外,机械原理也是后续课程机械设计的基础。例如,机构力分析确定的运动副中的反力,是机械设计中构件结构设计的依据,也是确定轴承强度、刚度的理论依据。再如机械设计课程中关于蜗杆蜗轮和螺旋传动设计时提及自锁概念也和机械原理课程中的摩擦密切相关。另外,机械原理课程中介绍的关于斜齿轮、锥齿轮等的当量齿轮也是后续齿轮强度设计的设计依据。[6]在授课时,将这些联系与应用总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在应用机械原理课程所学知识时注意融会贯通,培养自己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于项目实践的教学
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原理》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三部分: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从课程间的关系来看,《机械原理》课程是以《理论力学》为基础的。而在《机械原理》的教学中,也较易出现工科教学理科化的现象,传统的机械原理教学方法容易导致知识僵化,很多同学在学习之后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为了提高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可应用性,同时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项目教学内容,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项目教学是通过完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是围绕一个大项目,展开一个个小项目,而每个小项目都是大项目中一个个内容的分解,最后在小项目都完成的情况下,保证大项目目标的完成。项目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机械原理授课过程中,以某一项目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学,项目选择时应当尽量涵盖课程中涉及的多种典型机构和知识点,从而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学习内容。[7]授课伊始即将设计任务布置下去。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先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把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项目设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原理这门课程后,也完成了一个大的项目,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引入一个项目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在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可选择内燃机作为主项目,内燃机中囊括了机械原理常用的三大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所以该项目又可细分为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多个子项目。在讲解平面机构的动力分析时,可以内燃机中的曲柄连杆机构的受力分析和配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为案例,在讲解机械的平衡时,可以单缸和多缸内燃机的曲轴的平衡为案例,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实际的项目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案例举一反三,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此外,授课教师在课程讲解时要紧扣实例,例如:在讲解连杆机构时,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雨伞,餐桌椅的折合装置,汽车上的雨刮器和转向机构、车门启闭机构、风扇摇头装置等进行讲解,讲解齿轮系的时候,可结合钟表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设计原理,还可介绍汽车变速器的工作过程等等,这些案例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 两种教学模式的交互
目前的机械原理课程授课形式大部分还停留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机械原理的课时不断被压缩,这些都对基于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即爱课程网)将在线课堂与面对面教学模式相结合,把学习效率低下的教师单向灌输的传输知识方式转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中心网站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为师生用户提供了较完整的学习支持系统。任课教师可通过在线咨询、QQ群、个人邮箱等将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包括课前要求学生观看视频和相应知识点预习,布置一些简单练习,课后布置学生完成在学习平台上每一个知识点配备的对应在线的自测题和离线作业,另外,学生在观看视频、完成练习时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系统中实时咨询老师或与同学进行讨论。[8]利用在线教学中灵活组合的丰富的功能模块,将课堂深度教学与在线自主学习结合。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完成基础内容的自学和自测;另一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学生要付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线教育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部分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常常会在网络学习中出现拖延症。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规定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才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比如,学生需要在截至时间之前完成系统中相关的预习、自测和练习,及时提交,否则当次练习为0分,累计一定次数,则无法取得本课程的学分,同时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记录。
作为任课教师,在机械原理共享课程建设时,首先要保证教学资源的完整性,教学资源应包括教学录像、PPT讲义,课程教案、备课笔记、教学设计及知识点汇总、思考题、作业参考答案、题库或卷库、学科前沿研究的热点等。其次是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丰富性是指尽可能增加不同种类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文本资源、图片和动画、还有视频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现代机械工业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机械原理课程在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提高机械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知识应用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炼出教材的共性知识,重视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同时授课时要紧密联系实际案例,科学地混合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介,多方面、多渠道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机械原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等.机械原理[M].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黄茂林.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王贤民,潘金坤.机械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4]王跃进.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朱理.机械原理[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濮良贵,陈国定,等.机械设计[M].九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工程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96
0 引言
《建筑施工机械》课程从目前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的实际出发,按建筑施工机械的应用范畴分类,包括绪论、工程起重机械、土方机械、桩工机械、钢筋机械、混凝土机械、装修机械以及施工机械的使用管理等内容。本书注重用图表给学生以明确的参数概念,书中运用了大量的简图、示意图和构造图给读者以形象的认识,便于理解,同时也考虑到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建议各院采用参观、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笔者现结合近年我校实际教学情况,对新课引入、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探讨。
1 重视新课引入
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教师对新课引入得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本堂课的知识和原理进行融会贯通,争取能够在引入环节引起学生对施工机械对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塔式起重机顶升液压系统工作原理之前,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起重机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然后再向学生展示塔式起重机的内部结构,鼓励学生说出塔式起重机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然后探讨塔式起重机的技术优势,逐步将学生的兴趣引入到课堂内容中来,再向学生展示塔式起重机顶升液压系统的剖面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采取提问式导入,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上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并抛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 开展灵活的课堂教学
2.1 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
多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其具有直观性和多样性,能够弥补教学中实例设备的不足。在建筑施工机械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对于各种类型、型号的建筑施工机械予以了解,产生足够的感性认识,为了弥补学生设备实例的不足,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机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对课本和教材进行辅助。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各种施工机械的外观,还要深入的了解其内在的结构和运行原理,这也需要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可以向学生展示机械设备运行的过程,以及其内部结构。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塔式起重机运行的视频,并要求学生一边看视频一边思考塔式起重机的塔身是怎样升高的。在这个跟过程中,学生会带着问题来观看视频,如有需要还可以对视频进行慢放和回放,引导学生总结塔式起重机的顶升过程[1]。在讲解机械设备的内部结构时,可以将实物图片和后期绘制的各种图片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解轮式装载机大臂中的四连杆机构时,就可以将建筑工地中的实物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这种图片往往更加具有说服力。
2.2 运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通过项目任务来对课堂进行驱动,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就必须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在组织本课程的教学时,要设立一个中心明确、难度始终的项目任务,并公布给学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任务予以明确。以该项目任务为核心,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将学习的过程转变为一个实际工作的过程,既要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笔者对整个建筑施工机械教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分别为装修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模板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地基工程施工,每个项目都要使用到不同的施工机械,并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情景,各项目中又包含若干个学习任务。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比较系统的把握这个建筑施工机械教学的知识架构,并兼顾实际工程中的施工顺序,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施工机械的用途进行划分,并了解整个施工的流程。例如在地基工程项目中,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案例,要求学生找出该案例中出现的管理、环境、施工和设计方面的问题,然后再根据教师给出的各项施工机械设备,对地基的施工方法进行归纳,制定出合理的地基施工计划[2]。
2.3 开展实践教学
建筑施工机械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为学生安排更多的进入工地参观实习的机会,通过现场认知的方式使学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工地中机械操作者对于其所操作的机械设备非常熟悉,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操作经验,因此可以带领学生到建筑施工工地,真实的触摸、观摩施工机械,并由该设备的操作人员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例如在钢筋弯曲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解钢筋弯曲机的设备规格、内部结构和外部形状,再带领学生来到工地,现场观看操作人员对钢筋弯曲机的操作,再由操作人员向学生讲解钢筋弯曲机的操作安全要求、操作顺序等,并给予学生亲自操作钢筋弯曲机的机会。
3 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在课堂的最后,要要求学生要对本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例如可以用作业的形式对钢筋弯曲机的工作原理、结构、操作要点进行归纳。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学生了解建筑施工机械的规范操作的重要性。课后作业应该紧密的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系统的总结和归纳本堂课的知识[3]。
4 结语
建筑施工机械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于奠定学生的专业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对整个建筑施工机械课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建筑施工机械方面的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际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为了适应宽口径机械类培养模式的需要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由原来的金属切削原理、刀具设计、机床概论、机械制造工艺学、夹具设计等多门课综合而成,我校设置56学时(包括实验6学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学时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设计好质量较高的任务,向学生讲解任务的总体实施过程,然后就是具体实施步骤:
1.分组,分配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一般需要进行分组,分组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与组间同质”,避免出现优差学生分组两极分化。
2.分析任务,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先要求学生弄清楚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再围绕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提示和补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制定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3.完成任务
在解决方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或讨论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观察或进行个别辅导,或进行示范演示。还要鼓励互相合作,协作学习,共同来完成任务。最后在个人和小组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每一个任务。
4.成果展示与总结
学生完成的任务可能是一张图,一个实物制作。对于优秀的任务完成者,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讲明创新点有哪些,知识如何深化和升华,以增强其成就感,同时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最后总结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和难点,完成知识建构。
三、课程任务模块的划分与案例分析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八个任务模块: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刀具结构及材料、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下面以模块一中的一个任务作案例分析:
任务――读图1铸钢拨叉零件,确定各加工表面应该采用的加工方法
知识点:
外圆表面的加工
孔加工
平面加工
成形表面加工
技能点:能够根据加工表面选择合理的加工方式
任务分析: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法主要取决于零件的整体特点(如轴类、盘盖类、箱体类等)、表面结构与尺寸(如狭长平面、凹槽,小孔等)以及精度等级等。此拨叉属特殊形状零件,但复杂程度一般,操纵槽和拨叉脚两端面为主要工作表面。
方案确定:Φ15H8孔的端面为小平面,不宜采用铣削刨削,可以采用车削,Φ15H8孔直径较小但精度较高,采用钻、扩、铰,可以在车床上进行并对孔口倒角,拨叉两端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淬火后进行磨削,其内侧面的加工方法为铣削,操作槽为典型的小凹槽宜铣削,Φ5H12小孔且精度较低可钻削。(任务的实现方案不一定唯一,如Φ15H8孔的钻、扩、铰也可以在钻床上进行,但方案应合理、可行。)
教师归纳相关知识:
外圆表面的加工:车削,磨削,光整加工等;
孔加工:钻孔、扩孔和铰孔,镗孔,磨孔等;
平面加工:铣削,刨削,磨削,刮研等;
成形表面加工:成形刀具加工,仿形加工。
五、总结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通过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课堂引导、总结及其他教学手段,改变过去注重书本知识、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问题下学习和应用知识,使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迁移,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使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融为一体,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较好的解决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教改项目(104006)
[参考文献]
[1]刘琨,李爱菊,杜丽娟.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3期
[2]眭满仓.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11期
篇5
【关键词】制图;技校;教学方法;兴趣;创新
1.引言
《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是技工学校电气工程类、汽车维修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既有一定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电气图能力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基于技校学生基础普遍较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等特点,该课的教学有一定难度,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生产实际、培养目标,运用有效的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专业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2.《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只强调课程基础性忽视了学科发展性
该课不仅要解决零件的形体表达问题,而且还要解决电气图的表达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认知零件的能力和识读电气图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牢固基础。以上两个问题如果没有解决好,将会严重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
从以往教学执行情况来看,由于任课教师多年《机械制图》课的历练,零件识图这一环节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而识读电气图这一环节效果不好。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电路元器件在电气图中的作用不清晰;第二、综合分析电气图的能力不够强。这反应出学生在掌握电气专业性课程知识上的欠缺,如果要很好的解决识读电气图这一环节的,必须结合实际,加大训练力度和难度。特别是要通过典型的电路模块训练,积累经验,再由典型电路模块向外延伸,从而全面提升电气图阅读能力。
2.2 只强调课程独立性忽视了学科交叉性
目前随着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发展越来越明显,复杂多变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更加全面,尤其电气图是各种信息的整合,是各学科知识的交叉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机械与电气、电工与电子、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等知识的交叉联系;同时在学习中还要注意后续课程与前面所学课程与的联系、同时学习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等。
2.3 只强调课程理论性忽视了课程实践性
在具体教学实际中,《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往往与《机械制图》的教学一样,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传统的制图课能坚持在专业制图教室完成练习就不错了。要结合生产实际,走出教室,走进车间,走近设备。这不仅是满足课程本身性质的要求,也是满足用人单位对动手能力强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辅助制图的产生和应用普及,要求学生不仅要达到传统《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课的要求,还要学习计算机绘图知识和掌握计算机绘图技巧。
3.《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教学方法研究
3.1 根据不同专业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电工电子、汽车维修类专业均开设《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这门课程,是为了让这两个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读图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但是每个专业对该课程的侧重点要求不同,知识点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采用相同版本教材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情况对本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做适当增删,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
电气类专业的学生对电气符号、原件符号、电子电路、电气控制线路等专业图示的认识与绘制能力很重要。因此,电气制图是该类专业的学习重点,同时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该类专业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电视机、机床电路等电路图的识读,不但要学会分析原理和作用,而且还要能根据原理图与接线图进行电器的组装、连接、调试,必要时还要进行电路的测绘。而机械制图部分只需要对简单图样进行识读,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
零件图、装配图和电路图的识读是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重点,该专业学习的关键是看懂零件图与装配图,并能想象出空间图形或与相应实物联系,由此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改造新产品,着重要培养空间想象力。所以,上课除用到一些通用模型外,还要用一些与专业课联系紧密的汽车零部件挂图与实物进行反复练习。理论指导实践,真正达到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而电路图则是主要与汽车电路相联系,现今汽车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汽车舒适与安全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电子技术的应用,所以汽修专业的学生只有熟练掌握电路图的原理、作用与画法,才能尽快熟悉每个车型的电路结构,也才能提高汽车电气维修水平。
3.2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多数技校学生整体文化基础水平不高,素质修养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理论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而《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这门专业基础课程比较抽象,学习掌握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很多学生没有学习高中立体几何知识,尚不具备立体几何的概念,空间想象能力欠妥。所以授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搞好文化课摸底,在点、线、面教学之前,应该补充必要的立体几何内容,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机械制图是以三视图来表达形状的,即是以二维图形来表达三维空间。要使学生树立起空间概念和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多接触模型、实物,通过一定的思维训练方法,即可使学生逐步建立空间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开始学习时要借助教学模型、捏橡皮泥、切割果蔬、画轴测图、现场参观等直观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思维,完成由实物到图行的转变。
例如:绘制圆柱体的三视图,对照实物讲解,引导学生观察旗杆、树木等圆柱形物体的影子,学生就较易理解圆柱体的三视图是一个圆和两个矩形。变换圆柱体的相对位置,又可得到不同而又互相联系的三视图,从而进一步总结圆柱体三视图的特点。
又如:绘制平面切割圆锥图形时,事先准备好萝卜和刀子,现场切割,即可顺利得到等腰三角形、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各种截交平面。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近距离地观察到了截面图形,那么画它们的三视图就可迎刃而解。
再如:绘制组合体视图时,如果手边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画轴测图的方法增加其直观性,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实习车间观摩阅读零件图和对照零件成品,避免闭门造车。
3.3 教学方法应具有趣味性、创新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不要看老师教的如何,而要看学生学的结果怎么样。当课堂在教师的主导下变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快乐中勤思考、大胆说、动手做,愉快地接受并完成学习任务,在潜移默化中获到知识,在快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讲得特别多、似乎面面俱到,喋喋不休,生怕遗漏知识点、技能点,是一种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没有主动积极思考的余地,经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尽管老师讲的很卖力,学生也感觉索然无味。为了避免制图课的枯燥无味,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上课兴趣,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加入一些新创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凭着它强大的信息处理和交互能力,相关的二维、三维绘图技术也日趋完美和智能化,这就为培养空间想象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比如:讲圆柱、圆锥、圆台等回转体的形成时,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先画一矩形旋转360度形成圆柱体,再把矩形拉伸成直角三角形旋转360度形成圆锥体,再把直角三角形截割为梯形旋转360度形成圆台体。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把这种抽象的描述转化成一个生动而有趣的动态演变过程。学生亲眼看到了三维实体的形成,兴趣大增,轻松愉快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又拓展了抽象思维能力。
3.4 及时归纳总结,采用口诀教学也是一种尝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认真观察并科学归纳为一些口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绘制与识读半剖视图、局部剖视图,可以归纳为:半剖表示对称件,点划线作分界线,半边图形互推想,内外形状就相见;局部内形要表现,局部剖视最方便,顺着中心取剖向,范围就看波浪线。通过口诀式的总结,两种剖视图的特点便一目了然。
再如:螺纹画法,可以总结为:螺纹画法两种线,用手摸着来分辨,摸得着时粗实线,摸不着时细实线。口诀式的归纳总结,既过目不忘又琅琅上口,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束语
总之,技校《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教学要突出自身特色,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教学特点及要求,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编.教与学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
[2]刘春编.机械识图与电气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3]曹秋棉.浅谈如何构建快乐高效课堂[J].教育学文摘,2011(11).
[4]陈传尧.启发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作者简介:
篇6
一、知识的导入要形象直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首次的认知对后续的学习十分重要。由于机械基础这门课比较抽象,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就要形象直观,最好能举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看见的,他们又很想了解里面的原理或解决其中的问题的例子或模型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急于想知道你举的例子所揭示的内容。你教授一段知识就透露点信息,他们就会跟着你的思路走,寻找最终的答案。例如带传动部分我们可举出手扶拖拉机、跑步机、滚筒洗衣机、油泵、颗粒饲料机、缝纫机、碎石机、扫描仪、纺织机、奥迪汽车等例子,让他们观察出带传动部位的彩色图片。问这些带都是什么类型的带,手扶拖拉机、跑步机经常会出现防松、打滑现象是什么原因,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奥迪汽车的带传动在什么位置上起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学起来就轻松愉快,做到了寓教于乐。
二、知识的讲授要深入浅出
1.以结论或口诀为纲
读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越读越厚,一是越读越薄。对于教讲知识的我们,当然更喜欢“越教越薄”,这就要求教师的思路清晰,善于归纳和总结,能把复杂的内容转化为纲目了然、脉络分明、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样学生只记结论或口诀就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再加以深化充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运用实例模型导出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技校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例如讲“棘轮机构的组成”“棘轮机构的类型”“棘轮机构的特点”等教学内容,可让学生用模型自己演示归纳总结出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传授的知识活起来,将较深的知识通过实例模型浅显化。
3.多媒体教学,视频演示
多媒体教学是将知识深入浅出的好方法,通过视频让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例如能观察到带传动、螺纹的加工、轮系传动等过程,为知识的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设置适度的教学目标和适合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
技校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他们对机械缺乏一定的感知认识,尚未掌握应有的读图知识,再加上课程本身的枯燥、知识点多等,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应根据难易程度对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细化,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大多数学生觉得努努力就能达到教学目标,而不是觉得“高”不可攀,否则,会事与愿违,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模式的设置上应以职业为导向,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每一节课都打造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用实例贯穿全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1.《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特点分析
1.1教学难度较大
一方面,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物流机械设备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包装设备、集装单元化设备、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运输设备、流通加工设备、物流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及选用和配置等内容进行讲解,知识点多且跨越度较大,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为数不多的与机械专业知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高校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系多为管理类、商学院类(参见表1),且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为文理兼收,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失力学、制图基础、机械原理等前设课程的基础,兼之欠缺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有难度,进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1.2校内实训条件有限
基于前述情况,《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中结合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或者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然而物流机械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物流机械设备技术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速度很快,一所高校往往无法同时具备各式各样的设备作实训之用,同时建设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设备购置成本花费不菲,使在校内开展实训条件受限(参见图1)。
1.3校外实习安排困难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验证和掌握课程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呈现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参见表2)。但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单个企业的实习基地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单个物流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种类有限,导致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衔接,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形成一定干扰,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上因素导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面临诸多困难。
2.《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改变
在《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开始讲授时,应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基础,适当为学生补充部分识图和机械基础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物流机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应通过就地取材、网络收集、与设备厂商联系等手段逐步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及时更新。
2.2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笔者从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中归纳凝练出若干案例,如邮政快递企业邮件处理流水线设计、制药企业成品仓库设备系统设计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物流机械设备在物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践认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愿组合,一般4~5人为一组,由教师设置任务场景,学生通过自主分工,独立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关键信息提炼、解决方案设计及整合工作,最后撰写书面报告并形成PPT,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并打分,以此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书本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强化各种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实训内容。在场地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引入物流机械设备模拟操作实训软件和仿真教学,在模拟实训和仿真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物质资源优势,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合适模式,结合企业需求和教学要求,与校外企业联合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篇8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 空间想象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
一、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机械制图课学习,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日常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了空间想象的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读图和绘图的能力。而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空间想象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模型、实物等各种教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理论的问题感性化,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讲解“基本几何体和简单切割画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切出图形的立体形状,使学生理解切割或者叠加之后产生的变形;把投影变化、组合体、相贯线、截交线等投影问题通过三维动画在屏幕上向学生进行演示。利用三维立体造型,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所求问题的投影变化以及三视图的形成过程,从而降低相应知识点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板书教学应尽可能地做到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教师每画一幅图,都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观摩的机会,这样不但使学生巩固了机械制图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识图绘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让学生总结识图绘图的规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识图绘图的能力。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实物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外,还要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增加制作次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形象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二、强调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独立思考是关键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掌握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一定的教学实效。
机械制图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一定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可以先从空间构形训练开始,方法是,给出几个立体的基本几何体,让学生进行组合训练,并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好所给的每一个基本几何体,不要任意添加或减少。运用的方法可以有叠加,还可以有切割,或者两者都有。要求组合后的新形体必须是能够实际存在的,然后注上确切的名称。在表达方法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徒手勾画形体的实物形状。只要学生独立思考了,绘出图样交代清楚即可,至于绘图的质量,教师则不要急于过高地要求学生。
2.精讲精练是根本
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但只要学生经过不断地反复练习,正确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方法正确理解,则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来掌握,因此,“精讲多练”要与“精讲精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精讲”,就是把教材主要内容讲深讲透。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自己去总结、理顺、提高。在讲授截交线和相贯线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点带面只讲几个典型例题。在讲解投影原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学,然后在课上直接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从线型画法、基本几何体投影、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投影等到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等整个学习过程,每个阶段教师都要精心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3.巧设教学结构是技巧
轴测图虽然没有精确的度量性,但它的直观性和可视性却比较强。因此,突出轴测图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特别是给学生最初形象的表达非常重要。有些教师已认识到学生可以通过它来帮助读图的重要性。因此巧设教学结构,学习内容合理利用,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后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在画出视图的同时还要画出立体图,把平面视图转化为立体图,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机械制图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精心设计好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美菊.《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探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
[2]肖雷.试论《机械制图》课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J].魅力中国,2009(18).
篇9
[关键词] 学习兴趣 多媒体 实践能力 自学能力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及相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传授有关机械装置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与实践结合紧密。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反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内容多,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基础课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首先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像公交车上车门的自动启闭机构,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汽车窗的雨刷机构,还有电风扇的摇头机构等,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例子。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想弄明白的兴趣。接下来,带领他们去一探究竟,在学生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和运动特性后,回过来再分析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为什么缝纫机工作时有时会出现脚踏不动的现象呢?这时就会有好多同学表示遇到过这种现象,接下来就分析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位置的原理,并指出“死点”在其他的地方是可以被利用的,像夹紧工件的夹具,我们就可以利用曲柄摇杆机构或双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来夹紧工件,以便对其进行加工。接着让学生画出夹具的结构示意草图,再让学生分析其原理,并指出:一种现象有其缺点也必然有其优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机构的优点和克服机构的缺点,讲到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前面学过的带传动的打滑现象,也是优点和缺点共存,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本节内容就这样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等问题,尤其是课程中复杂的结构、抽象的概念、还有原理和定律等内容,采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给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它着力表现一般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展示现场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本课程里传递运动和动力的过程,甚至超过了现场教学的效果。
例如,轮系一章中的周转轮系,其结构和传动原理是比较复杂的,用挂图来讲解是很难使学生得到很好理解的,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就会使复杂的传动原理变得简单而形象化。又如液压传动一章的换向阀部分,若以看不到内部结构的实物进行教学讲述,是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而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边演示、边讲解,学生就能直接观察到滑阀的几个动作过程,便很容易地掌握了换向阀不同通路情况和中位机能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课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
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如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压水井,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2.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
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在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基本了解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小制作做好以后,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理论知识,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进行现场参观教学
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等设备的工作过程。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讲授完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离合器、联轴器和制动器之后,请工人师傅给予现场操作。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同时参观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更新,就无法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不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例如,联轴器和离合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找出问题的出处,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看其是否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不同知识的共同点,像螺纹的左右旋向,斜齿轮的左右旋向,蜗杆和蜗轮的左右旋向,虽然它们不在同一个章节,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有左右旋向之分,可以用同一个右手法则来判定,这样既减少了知识点,又便于记忆。另外,螺旋传动的移动方向和蜗杆传动中蜗轮的转动方向,一个是移动,一个是转动,虽然判断法则的叙述有区别,但法则的实质是一样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勤于归纳总结,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教师要与时俱进,关注全球科技新动态,注重知识的更新
篇10
关键词: 九年级思品课 教学目标 复习方法
九年级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怎样强化复习效果?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对同学们的学习方法作指导,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真正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此,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对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谈谈看法。
一、注重基础找联系
中考思想品德虽然是考查学科的重点知识和主干内容,但具体到某个试题,其考查的范围不会停留在某个具体知识点上,而是突出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现实价值,强调知识间的相关、相通、相连性,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融会贯通,最后落实到知识的综合运用上。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记忆知识点,而要注意对知识的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找联系,找线索,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具体地讲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从而达到宏观上把握教材,微观上融会贯通。具体做法:方法一:按照教材单元章节顺序构建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熟悉、掌握教材基本知识,把握课本基本理论。方法二:按照教材的逻辑框架,理出主线组织复习,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可参考本书的资料库。方法三:按照中考说明,将教材内容归纳成若干板块复习,例如:可以按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三个板块归纳复习,虽然难度较大,但针对性较强,效果也比较好。
二、学以致用重实践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在夯实基础知识、把握知识之间联系的基础上,体会知识的现实意义,要结合时政和自身的生活实际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中考增加的活动探究类试题,就说明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树立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意识,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生活,关心自我成长,让课本的知识和理论进入实际的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要善于运用教材知识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并能认识、分析、评价社会生活,增强生活体验,丰富生活经历,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交融。尤其要注意教材中活动课的内容和《课程标准》中活动层次的要求,这些内容和要求往往是命题的重点,有条件做到的一定要亲自实践,暂时没有条件的也要模拟实践,将活动的目的、主题、思路、方法等内容一一列出,体会生活的意义和过程,增强解题能力。
三、把握热点重专题
反映、体现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是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一贯原则,这也是落实理论联系实际,体现试题时代性、教育性的要求。近几年中考试题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非选择题全部取材于时政热点,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尽量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定期归纳重大时政,抓住重大热点问题,将其与教材知识和理论联系起来,找出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联系点,形成专题。具体做法:在复习时,用教材知识去分析、解读时政热点,使教材知识活起来;在学习时政热点时,要分析其体现或包含的教材观点和原理,将时政热点落实到教材中。专题性复习既能系统归纳教材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以下问题:(1)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如:2013年的两会,重大新闻事件)。(2)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资源节约,增强创新能力等)。(3)与中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公民人身权利,受教育权问题等)。(4)2012年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5)祖国的统一问题,民族团结问题等。(6)校园安全。
四、举一反三善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适当做一些训练题,两者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不论是学习基础知识,还是做练习,都不能机械死板,而要举一反三,做到学“活”,练“活”。学“活”,就是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教材主干知识,抓住有运用价值,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作为复习的重点。如科技、人才、教育、环境、未成年人保护、公民权利与义务、基本路线、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练“活”就是面对大量的练习题、模拟题和各种复习资料,要善于选择,定期从内容与题型两方面归纳总结。从内容上分类,就是将相同或相近内容的题放在一起比较,总结答题角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涉及的内容范围等;从题型上分类,就是对同一题型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共同点,总结答题的规律。
- 上一篇:基础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 下一篇:高标准农田规划设计流程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