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无机化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7: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无机化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实验所需物品的准备要充分。在准备实验开展前一个月,就要根据相应的课表,把实验所需要试剂、仪器及其他必需物品进行数量统计,申报到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再采购,周期比较长。所以实验准备人员要精心计算所需物品的量,准备充分,一定要做到保障所准备实验的顺利进行,这需要实验准备人员有相当丰富的实验准备经验;否则,就会导致实验开展不畅,使学生无法进行实验操作。申报的统计表,每个物品所需的量,是要根据每个实验小组需要消耗多少单位的量来进行统计的。一个实验室有多少个实验小组,每次实验有多少个实验室,相同的实验一共有多少个期班,要做到准备充分,不多申请,不浪费,以最小的消耗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又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1.2对本学期所要准备实验的顺序要条理清晰。一个学期开始拿到课表之后,不能盲目地准备实验,要对这学期所准备实验进行分析,做一个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准备工作。比如,哪些实验需要什么试剂,这种试剂在配制好以后能存放多久,存放的环境是室温还是冷藏,需要提前几天进行配制;哪些实验需要什么仪器,要事先清点仪器数量,看能否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再对仪器进行校正,保证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仪器的正常使用;哪些实验器材需要手工进行制作,例如滤纸条的剪裁、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所需的茶叶包的制作、减压蒸馏中所用到温度计套管等,都需要提前准备齐全。总之,在实验准备前,要对整个学期实验有整体把控,才能保证实验有序顺利的进行。
2认真仔细的做好预实验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障
由于每一学期实验准备所用物品的批次都不尽相同,为了保障学生实验时能够正常的显示实验结果,实验准备人员在每个实验学生上课前,都要进行相应的预实验,看是否能正常显示结果。预实验是实验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只有通过预实验,我们才能放心地给学生准备实验物品,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出现一丝的差错。如果在预实验中结果无法正常显示,我们必须认真排查到底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3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是做好准备工作基石
在实验准备室已经做好相应实验的准备工作以后,要把这些物品都摆放到实验室相应的位置,以等待学生来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室的准备工作中,也要有序有规则的进行。首先,黑板,要保证板面干净无尘,配有必需的粉笔和黑板擦。其次,实验室讲台,要摆放好实验室值日生登记本、实验室破损物品登记本、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本、本次实验所用的清单,再根据清单来摆放本次实验所需摆放在讲台的公共物品。再次,实验室操作平台,根据清单,把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等规范摆放,一个平台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2人,公用的放在中间平台上,其他的放在自己台面上。做到每个小组统一摆放,顺序一致,整洁统一。最后,实验边台,摆放实验所用到的大型仪器或试剂回收瓶等实验室讲台摆放不下的公用物品。
4实验过程中及实验收尾的保障工作是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本职
每准备一次教学实验课,不仅要在实验前做好准备工作,而且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实验准备人员都要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打碎实验仪器,需要及时更换及赔偿;学生做实验不小心烫伤或者划破手指,轻者要及时包扎处理,严重者送往校医院;在实验结束后,要检查本次实验所用仪器都还正常运作并无缺失,保障下次实验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5严格的实验室管理是做好实验准备工作的后盾
5.1实验准备室保持干净整洁。实验准备室是实验准备人员的专属办公地点,里面存放很多化学试剂,不允许外人进入。为了保障实验准备工作有序进行,实验准备人员要始终保持实验准备室干净整洁。每种化学试剂有相应的位置,同样的化学试剂排成一列;所有的仪器都有固定位置,同品种按从小到大顺序摆放;抽屉和柜子外表面右上角贴上标签,标注里面所放物品名称,方便查找;每准备完一次实验,所用到的仪器都要清洗干净,放回原位;离开准备室要关窗、关电源、关灯、关门。5.2易制毒药品专人专账专柜管理。为了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规范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防止易制毒化学品被用于非教学实验,所以要严加管理。申请易制毒药品要严格按照教学实验所用剂量来申请,不得随意多加申请;易制毒药品要实行专人管理,不得其他任何人随意使用;易制毒药品要实行专账管理,每一次入库出库都要由专人来记账,填写使用日期、使用用途、使用剂量及使用人签字等,做到账物相符;易制毒药品要实行专柜管理,要单独存放专门试剂柜中,不能与其他试剂混放,还要专人专锁才能打开试剂柜。5.3仓库物品的管理。仓库是实验准备的后盾,只有所用物品齐全,才能保障实验准备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仓库物品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学期开始,根据本学期实验课程,结合仓库库存,合理申请物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实验物品进出库,做好进出库记录,做到账物相符;定期清点库存,及时发现破损或报废物品,做好记录。5.4仪器的管理。有机化学实验所用到仪器都是精密仪器,易破损且价格偏贵,所用仪器要有相应的管理。仪器专门存放在仪器室,不可到处乱放,有相应人员管理;仪器出入库都要填写记录,以免丢失;破损仪器要及时报修,并做好记录;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更新。5.5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是学生进行教学实验的场所,为了保障教学实验顺利进行,实验室要进行规范管理。非教学实验时间,学生及其他人员不得任意出入实验室;教学实验过程中,不得随意乱动与本次实验无关物品;教学实验结束后,要清点本次实验所用物品,不得缺失、破损;做好实验室收尾工作,打扫实验室卫生,关好门窗水电。
总之,有机化学实验准备工作是一项枯燥、辛苦、繁杂的工作,每一个要素都细小而重大,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所以,实验准备人员一定要牢记这五大要素,充分认识到实验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验准备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不断改进实验准备工作,更好地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
篇2
[关键词]氧化应激;心肌细胞;prohibitin;表达;分布变化
[中图分类号]R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86-02
当生物体受到损伤时,细胞内的代谢产物会增多,或者在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不足时,也会造成细胞内的活性氧堆积。这种情况会毒害细胞,造成细胞损伤。这种不平衡现象叫做氧化应激。经过医学界多年研究,统计得知,激烈运动,缺血,缺氧等都会造成袭击细胞损伤,从而产生氧化应激反应。通过仔细研究,发现线粒体是氧化应激的主要攻击目标,细胞内的氧份不平衡会使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受损,目前医学界还不能确定损伤原理。该研究主要对大鼠的心肌细胞核线粒体做了严谨的实验,发现慢性束缚应激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prohibit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从而分析应激心肌细胞prohibitin被氧化过程中的表达与分布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实验动物采用Wistar大鼠,体重约为11―15g,实验共用50只大鼠,乳酸脱氢酶试剂盒从上海科华东菱诊断用品有限公司选购。prohibitin单克隆抗体从上海新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进,兔抗人环氧化物酶一2单克隆抗体从上海亿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进,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鼠二抗则从上海史瑞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购进,其他实验材料全部从美国Sigma公司购进。
1.2方法
①心肌细胞的培养。首先将大鼠心脏取出,并磨碎,用浓度为0.25的胰酶消化液来讲心肌细胞分离,并将细胞放于浓度为10的胎牛血清MEM培养液中培养,经混合液放于温度为37℃,C02浓度为5的环境中进行培养。最后选取自律性搏动>100b/min的心肌细胞用于实验。 ②细胞死亡检查方法。将心肌细胞放置于含有浓度为0.1%的多聚赖氨酸的玻璃板上,按照上述建立模型的方法对细胞进行处理。并将其中加入浓度为锄的多聚甲醛固定液,并放置30rain,然后将固定液清除,振荡15min。加入Hoechst33258染色液,并再次振荡15min。最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细胞死亡的数量,计算死亡率。 ③乳酸脱氢酶活跃性检测。采用先进的试验方法,按照采买的乳酸脱氢酶试剂盒的要求进行检测。将体积为1mL的实验液和200μL的心肌细胞培养溶液按照规格加入1cm的光程比色杯中,并搅拌均匀。并将其放置在温度为37℃的环境下3s,记录初始时期的吸光度,在防止1分,2分,3分时分别记录吸光度,并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出吸光度的变化程度。 ④心肌细胞活力检测。运用MTT实验来检测心肌细胞的活力。首先将大鼠心肌细胞放置于96孔板之上,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培养时间。将原来的培养溶液换成没有血清MEN培养基,并在96孔板的每个孔中加入MTY溶液,将其放置在温度为37℃,CO2密度为5%的环境下4h,停止培养,将孔内的培养液上层溶液消息提取出来,再向每个孔中加入150μL的DM-SO,充分振荡,时间为10min,使后加入的液体充分溶解,并用专业仪器检测各孔的吸光度,并将其记录。
⑤通过ATPase实验类测定线粒体的活性从而推断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作用。 ⑥最后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来判定线粒体的跨膜电势。 ⑦利用蛋白质印迹试验检测氧化应激心肌细胞及线粒体中prohibitin表达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1.3统计方法 使用SPSPSSll.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氧化应激致心肌细胞损伤情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明显升高且经统计学原理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线粒体情况
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更大程度上丰富无机化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提高实验教学安全性以及教学效率。该文在论述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望提高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
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建议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图片、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媒体结合起来,再应用现代通讯技术将这些媒体展示出来。在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故该文就医学院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1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1.1提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医学院医药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在传统教学中,无机化学中的分子结构、公式、反应理论、化学方程式等只能依靠老师先以板书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然后再讲解。书写过程费时费力,重复率高,进度慢,效率低,而且板书的结构、字迹工整清晰与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解决了这些不足。老师可以在备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专心讲解无机化学知识即可。多媒体课件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教学准备时间和课堂授课时间,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解决了课时矛盾,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课堂听讲时也不需要分神费力的记笔记,集中精力听讲记下疑难点即可,课后可以重温课件复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1.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形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的特点[1],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无机化学教学中,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无机化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全方位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杂化轨道理论时,因是假设理论,即使老师解释的再详细生动,学生看不到过程也很难理解。运用动画手段模拟电子云分布的变化以及不同基团的影响,制作出动态的分子轨道杂化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动画演示中了解轨道及杂化轨道的概念,从而使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演示,浅显生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容易也更乐于接受[2]。
1.3提高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理论课有很多教学内容都非常抽象,对于这些内容,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语言、文字进行讲解描述,大部分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将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者无法观察到的化学现象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到“离子键”时,我们使用三维动画模拟NaCl的产生过程,生动、形象的揭示离子键的形成,从而使学生获得准确深刻的直观感受,加强其理解和记忆,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2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确实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在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2.1内容设计简单缺乏更新
部分教师为了省事方便,一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多以文字叙述为主,图片、视频应用较少,内容基本上是“教材搬家”或是对教材的简单总结,重点难点不突出,与课程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实际应用较少提及,逻辑上设计不合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3]。二是课件内容陈旧、缺乏更新,有些老师制作的课件几年不更新,已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三是有些老师为了吸引眼球,设计的内容、选用的素材与教材内容不相适应。
2.2教师照屏宣科
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过程,教师是这个过程的主体并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包括激发和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课前不认真备课,不注意搜集教学有关素材,课堂上使用一些别人现成的课件,缺少自己的教学思路,照本宣科,着实一名课件放映员,与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抵触情绪。
2.3“填鸭式”教学
前面已经提到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效率高,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信息。这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授课节奏过快,教师把时间都用在了面对计算机、操纵鼠标上,忽略了自己学习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缺少与学生的目光交流、语言沟通,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独立思考的时间有限,缺少与老师的互动,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学习氛围死气沉沉。
3多媒体教学在无机化学中应用的建议
3.1课件质量要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无机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件的制作质量,因而为实现无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提高课件的制作质量。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制作课件时,既要简单明了、详略得当,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要依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多媒体素材,注意文字与图形、图片、FLASH动画相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对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仅形象化、具体化处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授课方式灵活
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过程,如果这样的话大学里就不需要老师,课件发给学生自己看就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重要的主体,一个负责信息输出,一个负责信息反馈。教学的目的是将教师的“教”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首先要全面熟悉课件,保持清晰的讲课思路,灵活组织教学。在课堂上要流畅自如的讲解课件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和课堂需求随时做好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的切换。其次,控制好讲课节奏,注意学生的反应,把握好课件中文字、图片、公式等出现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适时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总之,无机化学是医学院多个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和发展多媒体教学,既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无机化学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双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建霞.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管理学刊,2005,18(4):115-115.
[2]牟林,苏瑛.基础化学课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27):240-241.
篇4
关键词:工科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8-0191-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如化工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科相关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对学生科学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大学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直按照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及物理化学这一顺序进行教学,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教学内容完整性,且自成体系,但使得各课程间内容重复度大,不利于目前学生的学习。因此,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建立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原来的无机化学(或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进行改革整合而来,目前已有多种版本教材可供选择。各校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改革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结合多年理论课教学经历,谈谈这方面体会。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概况
目前存在的问题有:(1)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2)教材编写纯理论化;(3)大班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性;(4)生源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整合的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家一些重点院校中进行,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成果,相继出版了多本教材。如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陈荣三教授主编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一书是我国最早正式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是在1975年南京大学自编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首次将四大滴定融入四大平衡中讲授。再如华东理工大学1992年出版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随后,在1995年,由华东理工大学组织的“面向21世纪理科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被国家教委高教司批准为首批教学立项课题。在教育部有关部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教师成立了“全国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历次研讨会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教学体系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四版)于2002年初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现状,我校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调整,并将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和办法。同时,随着全校新专业的增加,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增多,课程建设力度加大,为了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的整体素质,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加强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逐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在2005年获得了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建设的立项资助,在2008年成为兰州理工大学的校级重点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已建立了科学、系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并于200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大力协助下,与五校合作正式出版了《无机及分析化学》。
二、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一)潜心研究,整合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
原无机化学教学中包括四大化学平衡,即酸碱、沉淀、配位及氧化还原平衡,而在分析化学中也涉及相应的四大平衡体系,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感到枯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将原理和应用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原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中内容联系最紧密和重叠最多的“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分析方法”两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浓缩精简后的课程安排,体现少而精的原则,使得必须掌握的理论重点突出。
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内容广泛,涉及现代物质结构理论基础、化学反应原理、溶液平衡、化学分析、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6大部分,这教师必须熟悉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潜心研究教学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还引入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学科近年来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了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以满足现代无机及分析化学对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多平台教学层次满足不同专业要求
对于不同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有所区别,为了保证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整体教学水平,不同专业开设无机及分析课程要统一界定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约占整体的75%)。以多平台教学层次编写教学大纲,提出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的要求。
(三)结合实际,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好课堂教学,确保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配以大量图片,一些较难的公式推导通过课件可以一目了然,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部分适合自学的教学内容学习中引入自学模式,课前给出自学提纲,并将提纲中的相关部分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检查,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通过辅导答疑方式,及时了解自学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过渡。为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课开展“部分双语教学”,对章节标题及专业术语标注英文并配以中英文讲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的新教材中编写了部分前沿知识内容,例如稀土元素化学简论、生物无机化学简论、无机高分子物质简论和化学分离方法,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将新方法、新成果融入教学相关部分,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成果的热情,也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授业传道”定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近7年的理论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体系,实践证明该体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今后,还需进一步使之完善,使课程教学质量有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芮光伟,蒋珍菊,岳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
[2]薛德平.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李英杰,张文治,陈国梁,等.浅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J].高师理科学刊,2002,22,(4).
[4]李艳辉,许兴友,马卫兴,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35).
[5]王运,董元彦,张方钰,等.面向新世纪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5,(4).
[6]钟国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5).
篇5
为了在大连海洋大学这样一个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中,使有机化学教学能够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而因材施教,多年来,教研组在有机化学平台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把握好有机化学课程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将平台课程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实施分层次教学。大连海洋大学的有机化学平台课面向全校12个本科专业,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后续课程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刻意追求有机化学课程本身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是注重有机化学课程与各专业的结合与交叉,促使基础知识与新知识、新概念相融合,在全校同一课程中设置不同教学平台,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考试试卷,很好地适应了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的教学要求。近年来,大学教育模式发生转变,高校专业设置逐渐变得针对性强,种类丰富,而各专业对基础课教学要求差别较大。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在满足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及时介绍学科研究的新进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化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呼应,既服从各专业对化学基本内容的要求,还要服从各专业培养特色的追求。经过有机化学教研组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建立了理工化学类有机化学A课程体系(理论教学64学时)、理工非化学类有机化学B课程体系(理论教学40学时)、理学非化学类有机化学C课程体系(理论教学32学时)、农学非化学类有机化学D课程体系(理论教学24学时)4个学时数有差别的教学平台,针对各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整体优化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2知识体系模块化,内容层次多元化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研组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整体分为4个模块。第一模块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平面及立体结构表示法等;第二模块为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包括分子结构、反应历程、电子效应等;第三模块为有机物的性质,根据有机物的特征官能团的分类方式将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分别进行讲述;第四模块为拓展模块内容,主要包括生物有机物、有机波谱知识、天然产物化学等方面的拓展内容。在这4个模块中,第一模块是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知识,因此所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专业均应学习;第二模块某些内容如原子、分子轨道理论,一些专业的学生在前期课程,如无机化学中已经学过,因此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第三模块内容为有机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约占总学时的一半左右,所涉及的有机物包括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含氧化合物(醇、酚、醚、醌、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代酸),含氮硫磷等杂原子和杂环化合物等不同种类,原则上各专业均应学习这部分知识,但是根据专业的特点不同,学习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如理科教学可以偏重强调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反应机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工科教学可以偏重于对有机化合物的认知和实际工业应用相关内容;第四模块中的一些内容对于相关专业,如食品、环境、海洋科学等专业会开设相应的专门课程,如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天然产物化学等,因此某些知识可以少讲或不讲,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体现了平台课程的知识特色。对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按模块进行内容的层次划分,对各模块的教学按专业培养要求进行调整,既满足了各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又体现了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特色,实现了平台课程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
3完善评价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平台课程的建设,归根究底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让化学基础理论更好地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那么如何界定有机化学平台课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劣,则需要合理的评价制度来完成。评价制度不仅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点多,化合物种类纷繁,性质多变,既有相似又有区别。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千头万绪,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导致他们产生怠惰情绪,慢慢就会把学习热情消磨殆尽,在最终成绩评定中无法获得好成绩。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从生活实例出发,通过耳熟能详的事情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激发他们钻研的兴趣[2];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动画、立体模型等,使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知识;适当增加课堂提问和设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集中度的同时,给出相应的成绩记录;制作章节习题库,选择知识点和题型覆盖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为课后练习内容,全面测试学生对每个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查缺补漏。对于老师的教学效果,由学生进行网上评教,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实质上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教研组将有机化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定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程笔记、作业三部分。课堂表现主要是出勤和课堂提问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笔记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学生自己对于本门课程的一次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强化学生对课上知识点的记忆深度和学习效果;作业则通过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学习效果查验。平时成绩的考核加强了日常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训练与培养,避免了学生将精力集中投放在期末阶段,因课程内容累积过多而放弃努力的不良后果。
4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绿色环保理念
篇6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1.引言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为实现教学内容整合和课程结构优化而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产物,同时是高校生物类、化工类、环境科学类、制药类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1]。其教学质量对于后续课程如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该课程有机融合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基础化学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四大平衡、定量分析、物质结构、光度法、物质分离等基础知识,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一般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具有选择正确的分析化学测试方法、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步具备科技人员应有的科学素质[2]。那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在整体上应该如何把握,怎样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非常值得研究。下面,笔者结合几年来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目前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3]:(1)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基础薄弱,这门课程是大学一年级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2)重理论轻实践。高中阶段很多学生缺乏实验经历。目前,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很多高校都对基础化学学时进行大幅度压缩,大学化学教学存在内容难以深入、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同时,目前大学化学的理论教学仍然以向学生灌输大量书本知识为主,导致学生学学化学课程的兴趣较低,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欠佳。(3)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一般采用大班上课,教师在台上讲授,是主体;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是客体;突出了教师的主控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仍沿用中学学习化学的惯性思维,偏重记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教学中过多注重科学知识的教育,对科研能力重视不够,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目的。(4)考核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考核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和手段,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方法还是采用期末卷面考试作为对学生最终考评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无法落到实处,这违背了现代教育教学的目的。
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3.1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良好开端,体现时代特色。
由于高考制度的改革,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未选修化学,因此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及化学在科学中的应用都不太熟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上向学生介绍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以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所从事的与本学科交叉的研究课题为例,说明化学与本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了解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是现代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和趋势,让学生知道学好化学的重要性。通过绪论课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化学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教师的课件要做得好,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幽默诙谐,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将课程理论与人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冬天下雪结冰后在路上撒盐,有助于积雪的融化,这和凝固点降低有关。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新世纪是信息化世纪,与化学有关的新学科、新领域不断涌现,化学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我国的教育现状却是教材远远跟不上时代,更不能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因此,面向21世纪的《无机及分析化学》需要趋向前沿,反映现代,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与教授知识点有联系的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如“核反应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纳米技术”、“超导材料”、“分子识别”等前沿知识。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
3.2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在全面授课前应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将提纲中的问题以提问方式检查,了解自学完成情况,课堂讲授更有针对性。自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听课中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逐步转变。在课程讲授中,应注重知识融会贯通,强调章节后的小结,使难点、重点突出;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对比,不仅增强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拓宽知识面,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发展变化较快的学科,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的授课应该注重基本概念,注重简繁结合,注重构建每一个基础知识的“生长点”。例如,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如:原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配合物、化学平衡、化学键等内容上,讲解应细致准确,使学生牢牢掌握。在每章节结束时,围绕本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对学生提出一些综合性的,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题,让学生养成自己分析、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养成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可以根据兴趣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习质量[6]。
3.3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兼顾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了满足新时期国家对新型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教学方法加以革新,《无机及分析化学》当然也不例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灌输式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针对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少的状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觉效果,将教学内容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推导、图表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文本、动画、图形、声音、图像等媒体结合起来,动态、形象地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考虑到,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用它完全取代板书,这是由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决定的。因为课件信息量大,可以瞬间呈现教学内容,所以留下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特别是给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成了“满堂灌”。不注重教学互动,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就成了空谈。在教学中采取一些能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的方法强化教学效果。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比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供学法指导,切忌通篇讲、满堂灌,无休止地分析、讲解。应该把培养能力、加强训练放在首要位置[7]。
另外,一般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而且教学中不可能频繁更换教材重修大纲。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电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分析检测中能够使用的新仪器、新设备不断涌现,且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全面,使得分析检测过程及结果越来越精确、简便、快捷。在仪器分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课本常规知识外,还应结合分析领域的前沿技术,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获取知识的热情,从而逐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8]。
3.4改革现有考核制度。
考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以应试为目的学习习惯,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显然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为更好地体现高分高能,有必要对现行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一个人能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学习过程,考核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采用学习过程考核,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能力。因此,考核方式不应只采用单一闭卷形式,可以将成绩评定化为几个模块进行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理论成绩。平时成绩重在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作业的质量、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等;实验成绩重在考核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按学生每次的预习质量、实验操作规范度和实验报告的质量及设计型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计分;理论成绩则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改变过去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实行开卷方式,题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考核的最终结果以平时成绩+实验成绩+理论成绩的形式累加计算。这样学生不需要有沉重的压力应付考试,将会更注重和享受课程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氛围的活跃、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9]。
3.5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理论的理解,密切联系,对巩固基础理论进行重要补充。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这门课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目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实验的简单、技能训练机械重复、验证性实验多、设计研究性实验涉及甚少,不能满足能力培养要求,导致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因此,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探索型、设计型实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创设“发现价值”的实验情境,提出课题,明确目的,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思路,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在实施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时,实验前教师给出实验题目,指定几个思考题和几本参考书,学生通过讨论和单独思考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准备工作进行把关,对实验过程的具体思路和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讲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器材和配置相关实验溶液;实验操作中,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验进展情况,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的操作给出及时的纠正建议;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对所做实验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找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增加综合设计型实验有利于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表明,综合设计型实验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真理和创新实践的乐趣[10]。
4.结语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相关的科研前沿知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科学前沿的相关研究进展,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求知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结合科研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更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要求。当然,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改革实践和不懈努力,才能使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在改革中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今后,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继续探索,不断思考,提升课程教学水平,使该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启焕,齐志涛,严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206-207.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化学教学 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越性
与传统的黑板教学相比,利用化学多媒体教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1.导入新课
学生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依靠形象思维支持,他们喜欢直观、生动的形象。而多媒体教学过程就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启迪思维进而导入新课。利用真情实感的图片展示引入、播放影片引入等方法,都可以刺激学生大脑的神经细胞高度兴奋,神经纤维通道的传输达到最佳状态。真情实感,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带入预定的教学情境中去,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但要做到点到为止,做到活而不乱、留有思维空间。
2.微观化宏观
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的实质等理论性很强的知识都是极其抽象、概括的,学生较难理解。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传授,学生不容易理解势必降低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富有形象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对这些抽象的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将微观世界宏观化,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通过视觉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枯燥为生动、化理性为感性,为学生提供想象的依据,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学习障碍得以打通、降解、消除,降低了学习难度。利用多媒体的模拟化小为大、化远为近、使微观看不见的变为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变为具体的,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激发学生求知欲,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3.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模拟化学实验,为毒、危实验护航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在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突破教学难点等方面举足轻重。然而,对于药品昂贵、装置复杂、反应中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反应过程不易控制的化学实验以及破坏性实验,我们采用数码相机采集实况录像或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但可取得同样的实验效果,而且节省时间,避免危险,有利于环境保护。对于一些反应速度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现象不易观察,可在模拟实验中适当放慢或加快反应,并可反复操作。例如在讲解有机化学中的醛与Tollen试剂发生的银镜反应时,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模拟实验过程,使学生如亲临其境地观察实验发生的整个过程和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增强他们对化学反应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化学反应的原理、现象和结果,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模拟化工流程感受化工生产
对于化工生产内容的教学,虽然最好是去工厂实地进行教学。但对于工业落后地区来说,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这个条件,一般都是采用模型、挂图、板书等手段进行教学,真实性和直观性很差,无法激起学生对化工生产的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动态地模拟化工生产流程,向学生展示物质的转化和流动的情况,则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化工生产过程及反应原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完整的轮廓。例如,在硫酸的工业生产的教学中,利用三维动态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化工生产的全过程,向学生展示硫酸工业中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中的反应情况。在展示讲解该课件的同时,配以播放相关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化工生产过程,体验变化之神奇,提高科学素养。
4.复习课中多媒体的应用
复习阶段实验不可能重做,仪器也不可能搬来全部演示,这时应用计算机、录像等设备对已做过的实验进行“回忆”,对没做的实验进行“演示”,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把重要实验过程的录像重复播放,可取得既系统全面又节省时间的效果。还可借助计算机建立习题库和知识点汇总,为学生进行练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
二、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能忽视板书
系统的板书是学生在教师讲解引导下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间手段。学生如果只看演示,充其量只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将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显然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化学用语的板书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一个问题的分析过程,由教师亲手在黑板上完成,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板书过程中有时间去思考,培养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2.忽视学生的承受力
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快速度、高密度,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目不暇接、来不及做笔记,这就会出现课堂上很热闹课后没着落的尴尬局面。我认为多媒体教学的课前、课后辅助工作更要加强,比如课前印预习题或重点知识给学生,让学生有备而来;课后注意对学生进行督促检查。
3.盲目滥用多媒体优劣不分
课件的优劣不分、课型的优劣不分、学生层次的优劣不分等,有时会弄巧成拙。我认为要用心去准备和选择,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有时仅仅是一张小小的PowerPoint制作,就要花去我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完成,用到它时学生的反应就相当好,那它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付出和效果是成正比的。
三、结语
当前,采取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非常普遍,其作用的发挥已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及时总结、交流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只要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能显著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付德荣,王吉庆.计算机辅助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杰.多媒体技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探讨[J].大学化学,2005.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学习兴趣 探究学习 化学实验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优化初中化学教学。下面我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做法谈谈体会。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这样有利于消除初中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二、规划好探究实验的内容,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探究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选好探究内容,否则会使探究显得过于空洞,学生得不到实质性的收获。通过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终身受用。新课程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探究”栏目,它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稍有提高,让学生“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栏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给定实验程序让学生进行探究,另一种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例如,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学生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选出比较好的几例:
①铁钉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②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③铁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连接在音乐盒中的陶片上
④铁片和铜片插入用浓食盐水和的面团中,串联上灵敏电流计
⑤铁片和铜片插入纯碱溶液中
⑥铁丝和铜丝插入橘子瓣中,串联上电流计
⑦用铁钉和铝条插入西红柿中,串联上电流计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同时锻炼了思维能力,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为学生多创造动手参与的条件
教师应多为学生营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还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化学课的兴趣。例如,给初三学生讲铁的性质,做铁钉生锈这个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找材料,每人在实验前10天准备三支干净的医用针剂小药瓶。按装满水、少量水、干燥三个不同条件各放入铁钉一枚。让学生每天观察一次并做好记录。等到讲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带来各自的“成果”。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结合;直到得出正确结论,效果就比较好。又如碱金属钠的性质演示实验,若教师用刀切去钠的外皮给同学们展示银白色时,只有前排同学能看清楚,而后排的不容易看清,也没有可能拿大块的金属钠去切割演示。所以我将这个演示实验同钠受热、钠与水反应等三个演示实验相合并,让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中老师讲学生操作,做一个实验,填写一个实验的笔记和结论。三个实验做完了,三个结论也整理好了。这种措施,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生不但理解得既快又深刻,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了教师一人讲解或演示,学生被动听看的局面。
四、调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忽视自身情感投入,缺乏激情,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教学内容中原有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就得不到很好的展现。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快乐的,能够感染学生的。若教师自始至终板着脸讲课,学生就会感到情绪压抑,造成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教学时,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始终是饱满和振奋的,唯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生气和活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提高用言语来表达教材中情感的能力,善于用情景来烘托教学中的情感气氛,要善于赋予某些表面上不含情感因素的教学内容以适当的情感色彩。
五、恰当改进实验方案,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我国著名无机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由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总之,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上述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工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祖浩主编.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24-02
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构成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基础课,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基础课教学方法已由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逐步改为CAI课件和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实现在学时数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但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如果仅仅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势必造成教师讲课速度加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而疲于记笔记,最终感觉一堂课下来只对其中的动画有点记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仍没有突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针对性地引入案例教学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会如何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科研生产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入社会能迅速融入实际工作中。
一、调整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吻合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1829年的英国法学界,是指教学者选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制成教学案例,然后以团体讨论的方式,引发学习者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案例作为媒介,辅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地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分析问题,在面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时能像一个分析化学家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选择、试样采集与制备、样品分析测定、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几个步骤,而目前以华东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合编的工科分析化学教材为代表的教科书偏重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测定技术,对于试样采集与制备、质量保证与控制方面着墨较少。实际分析工作中,由于试样状态、组成及各成分含量多寡的复杂性,实际试样的分析案例不仅是被测样品的定量分析测定过程,还包括试样的前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后处理。若沿用原有教材内容,学生接触实际分析化学工作后,由于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会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对大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产生落差。所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吻合,让学生掌握完成一个试样测定的全面分析流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保证。我们根据实际样品分析程序调整教学内容和次序,将最后两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和“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合并,调整至第二章;将分析结果的质量保证和评价调整到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章节,作为第三章;同时增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学时,学时比例由9%调整到18%。在学生掌握了分析方法选择原则、试样采集与制备、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样品分析过程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案例的剖析讲授各种分析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实践结果表明,教学内容调整后培养的学生接触实际样品分析任务时,不再只会单一地根据试样组成选择分析方法,而是能从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开始全盘考虑分析方案,独立完成一个样品的全分析过程,参加工作后能很快独挡一面开始工作。调整后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内容见表1。
二、案例的来源与选择
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分析试样,正确选择分析方法,给出准确可靠的分析报告,以指导生产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案例的来源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教师科研项目和生产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案例的选择原则遵循以下条件。首先,案例内容要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对应,借助案例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深化分析化学基本理论。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深度。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如选择在应用化学、药学等相关领域均能涉及到的原材料、生产排污等样品的分析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掌握分析化学在化学化工领域普遍的应用性理论和方法,同时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特殊地位。案例的选择还要紧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到掌握分析化学技能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如奶制品中蛋白质和三聚氰胺的分析检测等。这种案例的引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案例教学法实践
案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为案例讲解型和案例讨论型。我们根据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模式。大一化学分析为主的基础阶段,以案例讲解型为主;大三仪器分析阶段,以案例讨论型为主,采用项目参与的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案例讲解型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内容:(1)系统讲解基本理论;(2)用问题式方法引入实际案例,或通过案例剖析进一步讲解重点和难点概念;(3)从实际案例基本理论或从基本理论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其中(1)、(2)两步不分先后,可以在系统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论剖析实际案例;或根据教学需要先提出问题,交代案例概况讲解相关概念剖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将所学理论与实际事件有机结合,加快、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记忆。该阶段的案例选择行业性的成熟案例,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在面对科研和生产中的分析化学问题时,能以分析化学家的素质解决问题。在案例讨论型为主的阶段,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已进入教师的科研组,有些学生已开始关注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热门问题,所以适宜开展各种互动式的案例讨论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科研课题或感兴趣的行业问题,从拟定案例题目开始案例撰写设计案例实践案例总结。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导航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融合,让学生在案例完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
四、案例教学考核方法
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的同时,将案例教学的思路进一步引入期末考试中。大一化学分析期末考试减少了概念性考题的比例,增加了“案例剖析”的新型综合测试题,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仪器分析期末考试,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情况,考核方法不同。毕业后继续读研和继续从事化学化工类工作的学生,一般在大二开始进入教师课题组,他们也是积极配合、参与案例教学的群体。期末以提交案例报告的形式考核,要求一个分析任务要设计2~3个以上的分析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后,在案例报告后附结论性报告。针对毕业后转行和不能认真参与教学的学生,采用以基本概念为主、案例剖析为辅的闭卷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逐渐改变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走出考场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特别是大三的仪器分析结课考核形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实践证明,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典型案例-讨论解决方法-建立并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强化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出能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本科生。
参考文献:
[1]Merseth K K.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96.
[2]李娜,刘锋,李克安.以案例教学教给学生分析化学家的思维方式[J].大学化学,2010,25(5):31-35.
[3]高琳.分析化学教学与实践案例分析关联性初探[J].科技文汇,2011,(9):105-110.
[4]武亚军,孙铁.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3(1):12-25.
篇10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物理化学课程强调课程系统性和应用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选择性地教学,精讲课程的核心内容,选讲部分前沿知识,突出应用,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物理化学课程的精髓,完成教学任务。
1.1 精选教学内容
在我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已修完的普通化学课程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内容与物理化学课程重复较多,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不讲或略讲重复内容,注重基本原理的讲解,抓住重点,突出难点,以点带面,以便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物理化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化学热力学部分,简单介绍系统与环境、热与功、热力学能等基本概念以及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和燃烧焓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在化学动力学部分,在阐述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注意选取一些综合实例,进行热力学、动力学综合分析。另外,弱化公式推导,根据专业需求强化应用。例如:在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部分,我们没有详细推导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及等压方程,而是直接给出了这些方程,并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其具体应用。由于学时有限,我们删除了理论性较强、应用性较差的知识,如真实气体的节流膨胀、同时反应平衡组成的计算、真实气体反应的化学平衡、极化作用、化学动力学中的链反应及反应速率理论等。
1.2 结合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
根据我院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和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理论化学知识的目标要求,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方面,重点讲解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以期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化学的原理以及相关的理论计算。我们充分考虑后续专业课对物理化学课程的需求,例如:若要研究地下水环境中矿物盐的相互转化或确定化学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形式[5],均须应用化学热力学中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平衡常数的相关计算,同时还会涉及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的计算,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引入地下水环境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应用问题。此外,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为后续水文地球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如,在讲授化学动力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反应速率与建立化学动力学方程计算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演化机理等。另外,为了让学生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课本的局限,注重用物理化学原理解释地下水中的有关现象及规律,结合废水处理,讲授水处理过程中的“絮凝过程”,由此引出表面现象,并扩展讲解表面活性剂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技术,由此引入废水处理过程中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相关知识。
1.3 跟踪课程前沿科技,拓展学生视野
为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教师需根据最新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原有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动态。例如: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可以融入超临界萃取、界面自组装、超分子、离子液体、环境敏感性水凝胶、LB膜、纳米材料等新内容。此外,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与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相联系的能力。例如:学习临界状态理论时,补充讲解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的应用;学习稀溶液的渗透压理论时,讲解利用反渗透原理进行海水淡化;学习电化学原理时,讲解氢电池、锂电池及各种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电池在宇航、军事、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学习表面现象和胶体知识时,鼓励学生用这一章的理论解释人工降雨、卤水点豆腐、明矾净水等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通过基础理论在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感悟物理化学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将基础理论用于生产实际的创新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以往的教学重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这与高校本科教学以学生为本的要求是矛盾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综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表现在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发挥其创造性。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教学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理化学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满足其要求。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及结论,在推导过程中,宜采取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复杂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那些抽象的、单纯用语言不易描述清楚的概念或复杂的动态过程,我们则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形象、直观地表达信息,也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可逆过程做功的多少的讲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用动画演示一次膨胀、二次膨胀、三次膨胀和多次膨胀过程所做的功,用图形面积的大小描述做功的多少,通过对比,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可逆做功的概念。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讲课的速度一般比较快,信息量大,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更来不及做笔记,况且物理化学有些内容本身更适合传统的教学方式。总之,我们采取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 上一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规
- 下一篇:浅谈对工程管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