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中的感恩

篇1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每当我听见这首歌,我就会想起父母。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他们将我们养育成人,为我们撑起一片天,而且从不求回报。而我们,却从未想过感恩。

在《孝敬父母》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的故事,让我为之震惊,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这个故事,则让我永生难忘——《子路背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只能吃一些野菜,而父母十分想吃米饭。子路没钱买,就想着去找亲戚借一点米。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好几座山,子路犹豫了。但是让父母吃上米饭的决心胜过了一切,子路拿着袋子上了山。途中,子路不知摔了几次跤,不知饿了几顿饭,但也只是匆匆赶路。他历经风雨,翻越群山,终于让父母吃上了米饭。

啊!子路是多么孝顺啊!我脸上火辣辣的:现在的环境与子路那时真是天壤之别。平时都是父母买菜、做饭哪儿有的心!连买东西都是父母陪着的,更别说帮父母买东西了。而父母只是默默地帮我做事,一句怨言也没有。我真想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说一句:“您辛苦了!”我给父母的温暖是表面的,但父母给我的温暖却是永存心底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开始学着感恩。我在父亲下班时,捧上一杯热腾腾的茶,说声:“您辛苦了!”父亲的眼睛竟流露出一丝欣慰。我在母亲做完家务后,搬来小板凳,为母亲捶背,说声:“我爱您!”母亲顿时泪光闪闪……

也许,感恩只需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真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它们犹如一个个美丽的小音符,谱写着人间最动听的乐曲,让父母都可以沐浴着阳光雨露般的爱。

三字经说得好:“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古今往来,有多少孝敬父母的榜样;风风雨雨,有多少父母为我们付出一切!

篇2

关键词:弟子规;主题教育;高职德育体系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坐落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沈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院从2011年开始,通过学习践行弟子规,探索高职德育新模式,以弟子规为切人点,构建以感恩回报教育、文明修身教育.爱国守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内容的德育体系。

一、开展感恩教育,搭建思想教育基础平台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元素,羊羔跪乳、乌鸦反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懂得感恩的真是写照。作为高职学校的学生,感恩更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家长的苦、师长的累,从而为自己坚定信念打下基础。

1.开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积淀了厚重家庭亲情关系。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学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劳和付出。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以感恩家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和学院社团活动。通过开展我为父母“洗洗脚、揉揉肩;捶捶背、刷刷碗、叠叠被、聊聊天。”以及向父母“道一声辛苦、问一声平安;送一份祝福、献一份爱恋”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活动 ,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者是农活,切实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感受父母的艰辛,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让父母感受到儿女已经长大,已经懂得感恩,已经懂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父母放心、让父母安心。

2.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敬老助残活动,让广大学生深入到离家较近的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献爱心活动,通过公益劳动、奉献爱心等形式敬老助残;组织学生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倡导多样化成才、人人成才的价值观,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自觉将个人的成长奋斗同实现中国梦密切结合起来。

3.发现、培养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以及2013年度最美孝心少年评选等活动,在全院范围内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二、开展理想信念,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明确责任;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用爱筑起职业生涯的阶梯。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忠诚坚毅的性格。

1.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弟子规的精髓鼓舞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不断践行弟子规。通过帮助学生分析未来就业的岗位和岗位群,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用弟子规中生动感人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坚定信念、不屈不挠,任何困难都不是困难,要把中国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性格不断发扬光大。

2.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敬业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热爱专业、忠诚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素质和职业操守。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用企业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融会贯通,让传统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同时也让企业文化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让学生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观念,树立“开拓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爱国守法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古代先贤对于爱国主义的经典论述。爱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爱国主义。

1.树立中国梦,共叙爱国情

通过开展一系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把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维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目标。通过弟子规中的一系列动人故事,结合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爱国守法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学生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各项建设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树立法律意识,明确道德规范

牢固树立法律意识,不断在学生中开展普法教育,让学生懂得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更让学生知道法律的重要性。将法律与道德规范紧密结合,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学习和工作。

四、开展文明修身教育,构建和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弟子规中更是对我们应该怎样做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良好的文明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构建和完善的预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1.通过建立礼仪社团,让礼仪之光在全院蔓延

让学生自发成立礼仪社团,通过开展礼仪讲座,形体表演,文明修身活动等,不断将文明礼仪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普及到学生的学习工作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文明氛围。

2.通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

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孕育了许多经典,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琴棋书画等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中华特色,我们一定要通过传承中华经典,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得到传承,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经典在我们手中发扬光大。修身养性是学生的必修课,更是学生良好文明素质的体现,所以我们要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经典、传承中华经典。(作者单位: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丁成际.斌论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孝道的历史媲变以及孝‘J忠,刑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6(9).

[2]肖波.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N].中困教育报,2(1()8—l伽4.

篇3

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

古人云:“文以载道。”所以,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让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可以使之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要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同优化,追求人文素养的精度和深度。

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并将一直熠熠生辉、流芳百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语文课堂教师备课前就应该考虑的。我们要通过语文这个教学载体把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地传承下来。

三、将语文教学过程变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桥梁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的甜味与魅力。具体可以做以下尝试:

(1)诵读积累。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识、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在课前预习时渗透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发展,爱上语文,并对国家产生一种自豪感。

(3)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师生共同搜集非物质文化材料,到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参观学习,等等,集中体现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4)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一种科学与审美的校@中,自觉领略传统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接受有形传统文化教育的情感熏陶。

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正直道行、崇尚气节的中国人。《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中国人;做一个博爱的人。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从对父母、亲人的爱发展到对众人、朋友、全人类的爱,从爱老人、小孩、朋友到爱国、爱世界,真正地领悟到孔孟“仁爱、博爱”的思想境界,从身边的人爱起,让学生做一个博爱的人,让其学会对一切人、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教师应教导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感恩,要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以及感念身边的朋友对自己的帮助和训导之恩,甚至学会感恩批评过自己的陌生人。

四、结语

篇4

文化是根,是人性里与生俱来的血液。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精神层面上便会有更高的追求。传统文化近几年来,慢慢的被人们接受并重新认可。特别是在十以后,提出的“中国梦”更是重构了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西方讲究竞争,东方讲究有德。东方讲究自然规律,西方讲究上天,中国有句古话,你的一生如果得到高人指点,贵人相助,将会是你一生的幸运,人和人的不同,就在于你遇到什么样的上级和领导。跟对人,便已成功了一半。做人,首先要自身德行端正,这样才能影响到别人。

中国是讲究孝道的国家,“百善孝为先”孝顺是一切善良、为人的标准,只有遵循了孝的原则,人生才会顺利,事业才会如意。诸事不顺,皆因不孝。

心怀感恩 善行天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民国时期,梁启超取其精华,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意思是人应以君子来要求自己,要顺应天地运行的规律、永不停息、容载万物。

文化就是一个家庭、群体、民族、国家所共同遵循的意识形态和思维逻辑。教导我们,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回家有力量。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从1994年创办起,已有21年的历史,按经济运行的规律来说,一个经济周期以八年的时间来算,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已经走过了近三个经济周期,算得上一家成熟的学校了。

当然,市场有规则,学校亦有使命。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从创办之日起,回想走过的旅程,有辛酸、苦涩,也有回味和甘甜。从最初经历了办学的艰辛,熬过了差点倒闭的寒冬,最后收获丰硕的果实。像是大浪淘沙过后,依旧向前航行的一艘航母。在这艘巨船上掌舵人是院长关祥祖,全院400多名教职工保驾护航,乘客是壹万肆仟多的学生,虽然同在大海中漂泊,但是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心中也有明灯导航,不管遇到任何风浪,他们依然不会偏离人生的航线。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坐落在昆明石安公路旁,从昆明出了小石坝收费站约两公里处。记者对这里并不陌生,因为在2013年,就因采访关祥祖而到过这里多次。2015年年末,重到此地,给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一进校门,校园内一片生机,有繁忙的施工队在建设着楼房;园区内满是充满正能量的标语,这应该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一大特色;沿着山坡而上,学校正在举行冬运会,操场上满是学生,学生虽然四散着,但乱中有序,队形整齐。

此时,一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快乐氛围扑面而来,它会让你不由自主的轻松愉悦……这种力量是无形的,但却又是无比强大的!

端正德行 贵人相助

时隔两年,再次见到关祥祖,除了亲切,更多的是他脸上露出来欢喜的笑容,一脸慈相。中国有句古话:“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人的心是整个身体的支配者,内在的“心性”,则改变着外在的容貌。

才见面,关祥祖便对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外面广播里放着的音乐知道是什么吗?”记者犹豫一下,关祥祖笑盈盈的说道:“是《婆婆也是妈》”。并解释道:“学院培养的是医务、医疗系统方面的人才,就读的大多数是女生,女生最终是要和公婆相处的,她们今后要为人妇,为人母。就让她们在学校里懂得和婆婆的相处之道,这样对她们以后的家庭团结和人生道路都会有帮助。”人的引导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对人的思想需要点滴渗透,这就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大爱和用心。

人与人之间是有磁场效应的,不是用语言就可以完全表达。举个例子:为什么有些人接触之后会给人舒服的感觉,而与有些人接触之后会让人莫名奇妙的紧张?这就是心力的作用,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词叫做“共振频率”。其实就是心跳的频率,意念的频率,信仰的频率。

品德教育 人生坐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文化是宇宙中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生命,生命即是文化。中华文化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之后,产生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结果。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它获得了教育部、省高校工委、教育厅及各社会组织的多项荣誉,其办学、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肯定。“技能决定一世,道德决定一生”,这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行政楼上的一句标语,学院不单是教会学生生活、工作中必需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同学们确立一辈子的行为准则。懂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学到的除了是医务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外,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全体老师以实际行动做表率,怀着爱心去教导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们在学校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树立终身奉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今天,关祥祖和记者聊的最多的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运用传统文化治理学校的事迹。首先,关祥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什么规矩不可以破,什么道理要懂,都要有据可依,都要制定出严格的规则,文化不是停留纸上的教条,而是落实在行动中的指南和准则。他要求老师和学生做到的,他率先践行做到。

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里,针对不同的群体,学院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有中层干部、有老师、有学生,对他们分别组织适合的学习培训。为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组织上能有保障,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成立了传统文化办公室,设有办公室主任、专职干事,并由一名副院长主抓落实,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里能顺利的执行下去。

在家中,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在学校里,老师是同学的榜样,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人的品性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下一代,不是形式上的说教,而是接触后在他们身上会感到家长或者老师身上的光芒和能量。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从中层干部开始抓起,自2012年以来,分层次、分批次选派教职员工前往云南省内外精神文明道德讲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全院教职员工外出学习已经全部轮了一遍,为学院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队伍上的保障。

入世情怀 出世洒脱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首先从院长关祥祖做起,研读传统文化,并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孝顺长辈,自己率先做到身体力行对财富和名利淡然待之。他认为,这些财富和名利只不过是成就自己的工具,人生应有更高的追求目标。

关祥祖是幸运的,虽然他出身贫苦,但他在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难能可贵的是关祥祖虽是一校之长,却没有身居高位的优越感,而是至始至终对学生言传身教,严已利人,身正为范。对学生“以德教化”;涌泉般回报乡亲;对同事严已律人;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格。

关祥祖从来不会吹嘘自己,但知道他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有入世的情怀,同时又有出世的洒脱。他长期坚定不移的在做着同一件事――“帮助他人,回报乡亲”,并把它当作生命中的教条一生奉行。他除了感恩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还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乡,为家乡修路、建学校、修桥,最大的善举是为家乡禄劝万姑村建别墅,规划五十年不落后,共建了40幢,每幢200平米。现在正在准备再建44幢,已经开始启动。

寄语说:人在少年时,定要励志。帮助他人,回报乡亲,是关祥祖小时候就有的理想,小时候,他的家乡禄劝万德村委,由于不通路,又是山区,属于国家级的贫困县,从家里去上学,需要天不亮就起床,在路途中可能会发生危险。那时的他在心中就有一个愿望:“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为家乡修桥铺路,改善他们的生活。”善的种子就这样埋在关祥祖幼小的心灵上。而今,关祥祖小时候的心愿达成了,他2013年开始规划,2014年建成,在新春前夕,就让家乡的人搬进了新建的房子过春节。

关祥祖告诉记者,人的一生只有两个评断的标准:你帮助过多少人;有多少人还记得你。走完人生的旅程,可能到老来才真正明白,所谓的财富、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过眼烟云,而更大的价值是你能留给后人什么?你帮助过多少人?又曾影响了多少人?

圣贤教育 洗涤心灵

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在教育上向来注重德的教育,中国把“成德”奉为大道之行。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一生四处游说,以德教化弟子。他的思想至今深刻的影响着整个中国,至今仍被后人称为“至圣先贤”“万古宗师”。

关祥祖现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了,他的一生实现了无数个梦想,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了,但他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经常对对别人说,人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也没有因一点成绩而满足,而是尽量的去帮助别人和影响别人,成为别人生命当中的贵人。

刚开始的时候,关祥祖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从哪里开始着手。在偶然间看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光盘后,他深受启发。于是,更加坚定了要把传统文化在学校里推而广之的决心。首先他自己先去学《道德大讲堂》,感受了道德的真谛。回来之后选派学院的老师去学习,第一次派了学院的副院长;第二次把学校的行政人员,科室的工作人员也派去学习;第三次是把侄子和儿子送去。他慢慢地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最后全院老师全复孟学。

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于是,曾被淡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被重新提起,老祖先的智慧重新被认识。大家都在口头相传,但要把它落到实处,并且去普及和推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文化教育是无形的,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也许暂时看不到效果,但是它一旦形成,将会生命力旺盛,更会源远流长。

传统文化 系统普及

道德是人生的坐标与行为准则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标签。中华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为人处事的精华;是提高人道德典范的千古名师;是让人可以找到人生航线的明灯。

一个好老师,可以教育出一批好孩子,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关祥祖的观点是,老师必须给学生做好榜样,教不好学生都是老师的责任,而老师没有带好,是校长的责任。他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要教育好每一个同学,于是,他组织全校老师学习提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品德教育。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对全校师生的学习培养方面可谓是处处用心,无微不至,把学校共分为中层干部、老师、员工、同学几个群体分别教化,还按学校的特点专门因人施教。当然,每个学校都有调皮的学生,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也不例外,但学校选择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教育。

在组织全校老师学习方面,第一分期分批组织学院里的领导干部参加省里组织的中华文化道德大讲坛学习。先是中层干部,然后是行政管理人员参加,最后是学院单独为教职工开办一期为期五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坛;

学校还专门请全国知名的专家来学院讲课,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精神文明办的宁处长亲自来校指导。通过一系列系统、全面的组织学习培训,全校教师团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和提升。最后关祥祖发现,这些人回来之后,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们见到长辈会亲切的打招呼,见到学院领导会行九十度的鞠躬礼。在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内,严禁吸烟,有些老师开始并不接受,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熏陶下,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居然不在了。

针对全校女生多的特点,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特的聘请外地专家到学院进行“女德教育”的专题报告;组织人员到省里去学习培训中华传统文化道德讲坛,并在学院内组建义工队,专门去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之间平等对待,相互帮忙;

在全院一万多师生员工中推行《弟子规》背诵学习。要求全院教师和学生人人会背《弟子规》,学生进行《弟子规》背诵大赛。特别是对老师严格要求,教师职工春节放假前,背完《弟子规》才能到财务处领工资和过年费。并组织全院教职工学习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对所有学生进行《弟子规》教学,细讲《弟子规》;针对学院女生多的特点,对全院一万多师生做“人生幸福的抉择”的专题报告。“一个好媳妇旺三代,一个坏媳妇败三代”,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强大,全靠好媳妇;在全院师生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百善教为先,孝为德之本,行善不能等,行孝也不能等,知恩报恩。人人会唱《感恩一切》《生命之河》《母亲》《婆婆也是妈》《孝敬父母》《跪羊图》《公民道德歌》等等感恩歌曲。

关祥祖语重心长的说:“今后,所有的年轻女老师,所有女学生,她们要为人妻,为人妇,为人母,如果学校的一万多女生都成为好媳妇,这将是对社会多大的贡献。如果这一万多女生都成为坏媳妇,将会影响至少三代人,那对国家对社会将是多么大的危害!”

感恩万物 孝敬父母

大地爱万物,给予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母亲爱子女,对子女的养育从来不计回报。世界因爱而生,国家因爱而和谐,家庭因爱而幸福,人因有爱而感到满足。

春节前,全体师资员工都会给自己父母写一封发自内心感恩的信,学院也会给每位职工的父母准备一份新年礼物并奉上一份慰问金,所有学生给自己父母和原来班主任写一封感恩信,由学校从邮局统一寄出,并且布置所有师生在春节回家时给自己的父母洗脚。而且拍下照片,回到学校的时候要当作业交给老师。

据关祥祖介绍,所有的成本都是学校无偿支付,例如,学校学生写回家给父母的感谢信,是由学校统一寄出的,一封信1.8元的快递费,全校1万多学生,单邮寄费就花了整整几万元。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对比较调皮的同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积极的引导。对那些逃课旷课、上课玩手机、翻围墙出去上网吧、喝酒打架斗殴的学生,学校一直在用爱心和耐心逐步引导和感化,让他们进入学院开设的圣贤教育学习班学习,直到这些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直到忏悔为止。

在新生入学,举行军训的时候,学院就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插到军训内容中,除了军事训练科目外,学院要求新生会背《寄语》《弟子规》,会唱《公民道德歌》《感恩一切》《婆婆也是妈》《跪羊图》等。

经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新生入学短短的几个月,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关心别人了,也会主动打电话回家了,父母见了都发出赞叹:这个学校,小孩去了半年,怎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儿女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一直坚守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健全人格为宗旨。深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所以毕业出去的同学都能很快的找到工作,供不应求。学院的招生也越来越好,2015年招生,进校的分数理科达到了440的分数线,文科是390分的录取线,这已达到了二本的录取分数线。

由于扩招,学校的宿舍不够住,学院的老师就主动把宿舍让出来给学生住,集体到学校附近的村子里去租房子住。这也是记者一行进入学校时看到的一幕:繁忙的施工现场,正在建设师生的宿舍楼。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的传统文化教育可谓是做得深入、细致,落实到实处,取得极大的效果。他们是全体总动员,一点一滴的践行着。

感恩万物 感恩父母

宇宙万物,自行运转。人类喜欢把大地、河流、山川比喻为母亲,意思是这些物资条件滋养了人类,却从不索取,人类感恩她们,所以把她们称做“母亲”。意为是人类及万物一切生命的源泉。

母亲是生儿养儿不求回报的人;是对子女有大恩的人;是全世界对女子最好的人。“百善孝为先” 爱是无私的付出,就算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只有爱还在继续着……

关祥祖给了记者几本书,其中有一本是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教职工写给父母的《感恩的信》,打开一看,让记者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整本书共有382页,记者数了一下目录,共总收录了182位教职工写给父母的感谢信,句句深入人心,让人有极大的感动和震撼。记者将这本书拿在手里,感觉是沉甸甸的,打开书读到字里行间,都是饱含着深情,用语言表达发出内心最真的呼喊。

当然每一封信都感人肺腑,都是潜藏儿女心底的敏感神经,有的是思念,有的是忏悔,有的是感恩,也有的是承诺……每一份情感都是最真诚的,最打动人心的。

其中摘录几位老师的信给大家一同拜读,可以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对每个人心灵的滋养,无论你处在多高的职位,无论你曾经经历怎样,人的那颗心总是柔软的、善良的……

关祥祖:“虽然爸爸与我阴阳相隔几十年了。可是脑海里总是闪过他们。不时我思念的眼泪止不住,我想念爸爸,想念妈妈!”

李地新:“妈妈,常言道:“百善孝为先”“行有不得,反求诸已”。2015年,在学院关院长的领导下,我有幸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知道“孝心一开,白事皆顺”。更为高兴的是,2013年11月20日,我参加了云南省道德大讲坛学习班学习,才真正认识到‘夫孝,德之本也’,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小羊儿都能跪乳,乌鸦都能反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潘琼:“爸、妈,是您们教会我从小到大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我受益一生,感谢您们的养育和教导之恩。百善孝为先,尽孝不能等,爸、妈女儿会抽空回家看您们的,多陪陪您们,带您们出去走走。在家有好父母,在工作单位有位好领导,是我一生的福气,我一定要惜福。爸爸、妈妈,冬天越来越冷,多注意防寒保暖。”

篇5

诵读经典,感悟成长,感恩,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我心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拖

冬天的太阳像月亮一样苍白无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拖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下雨了,雨点“劈劈啪啪”地敲打着玻璃窗。朝外一面的窗玻璃上立刻聚集起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哥哥在我们村农机队开拖拉机。他个子高高的!身体很魁梧,黑红的脸上有一块块伤疤,每当我抬起头看到这些伤疤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了一位拖拉机手给我描述的动人故事……典,感悟成长,感恩,那是一次

篇6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大学生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感恩,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亮点,感恩几乎是所有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感恩意识对时展的客观需求。在今天,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有利益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承美德;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感恩教育的涵义

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利用一定的方式方法,经过一些感恩教育来对接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接受到他人的支持、帮助、馈赠等援助,我们在样的情况下对别人、对社会或者是自然就会心存感激。由于这种感恩的存在,不能只为自己考虑,他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一个很好的纽带。感恩会使人心胸宽容广博,能够促使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和成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现在的大学生觉得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与”义务,不讲“索取”权利,他们认为孩子是生命的延续,父希望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只要儿女过的好,父母什么都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背景下,一些家长只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优异,很少涉及对子女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教育的培养。

(二)、学校教育无暇顾及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地。所以也对大学生直接产生着心理影响,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的学校教育过分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的学习,但是,在学校的实际教育活动中却没有很好的实施。忽视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时,多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家长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使学生过渡关注成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紧张和恐惧,无暇体会他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也就难以懂得感恩。

另外,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就业率,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教师的教育成果的衡量更多的是科研成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虽然一再被强调,但是很难落到实处。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难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作为美德之一的感恩品质同样难以形成。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消极影响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的涌现出来,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传统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市场积极中的不良竞争的负面影响,转型期非主流的价值观、道德观的不完善,使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等问题。另外,随着网络的的快速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工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外来文化对传统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造成人的情感冷漠,这些都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一些大学生受到网络上受到不良的影响,使得在生活上贪图享受,不珍惜他人对自己的关爱,更不懂得感恩。

三、 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途径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感恩文化

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在中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训“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至今广为流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在学生中,推荐中华传统文化下优秀书籍阅读,如《朱子家训》、《菜根谈》。使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教育氛围

要实施感恩教育,就要需要有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必须让大学生生活“侵润”于浓浓的感恩氛围之中,使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下得以培养。首先,要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平台进行宣传,如:展板、海报、横幅等。宣传内容可包括感恩教育的正反面事例以及大学生在亲力亲为的感恩行动后的一些感想等。通过这些宣传使感恩的气息穿满着整个校园,让学生们感受到感恩的气息。其次,发挥教师的主管能动性及示范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

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恩情无处不在。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之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无处不在的恩惠,并心存感恩。在感恩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从小事着手,要让学生懂得别人对于的点滴帮助说声谢谢。另外,要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活动,例如;开展“感恩、自强、奋斗”演讲比赛、“感恩母校、回报社会”主题征文比赛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们时时刻刻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是学生们认识到,感恩的对象除了父母、母校、朋友之外,还有国家和社会。

(四)、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联系,形成配合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品格形成的关键因素,家长的行为是孩子唯一可以模仿的对象,家长的言传身教,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家长是提高学校教育的时效性,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处合格的社会人才。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例如:赡养老人、关心他人、积极的帮助有困难的人,这都对学生的感恩品质的养成起到一个很好的榜样力量。另外,高校也将感恩教育纳入到《学生手册》中,如:要求记住学生家长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给自己的父母送上祝福;每个学期为家长做一件好事;另外,辅导员要和学生及时谈心,及时和学生家长沟通。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总之,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学校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紧靠学校的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才能形成合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最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0-31

[3]朱智红.浅析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6):261-262

篇7

关键词:国学;大学生;感恩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宝库,积累了民族历史和民族情感的烙印。近年,于丹、易中天等文化名人经常在电视节目推广和传播国学文化,在这种明星效应的推动下,国学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中富含丰厚的精神养料。感恩也是个人修养不断提高的内在要求,是当代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优秀品性的标志之一。而“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1]九零后早已经成为大学生主体,当前部分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的现象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比如,部分学生过度消费、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少数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大学生对社会文化现象较为敏感,对新鲜事物比较容易接受,国学热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大学生,国学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如何?大学生接受国学的途径是怎样的?如何利用国学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

一、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国学中蕴含大量感恩教育的素材,比如《诗经》中就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现感恩的诗句,《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的名句,《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中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良训,这些都可以为大学生感恩教育服务。感恩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和途径,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主要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

国学中有很多关于敬畏自然、推崇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思想。关于“天人合一”的论述不胜枚举,如《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儒家也主张倡导“仁民爱物”,大学生在这些思想浸染下能增强感恩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有了强烈感恩自然的情怀,必将有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否认,当前还有部分大学生不珍惜自然不感恩自然,甚至还存在个别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少数学生铺张浪费或者过度消费,既是对资源的不必要消耗,也是对自然环境缺少感恩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国学融入到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感恩自然的情怀,减少大学生的过度消费以及浪费现象,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商,培育健全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过,“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当下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辈对他们大都宠爱有加,呵护备至。然而,过度的关爱往往会形成个人中心主义,这是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产生交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大学生习惯了被关心、被体贴,却不思回报,认为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对教师的辛勤教育表现冷漠,对帮助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缺少感恩之心。笔者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感恩情况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6份。调查结果显示:186人中,有79人对老师没有感恩之心,64人对帮助过自己的同学没有感恩之心;向老师和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过感恩的学生比例比较低,仅有12人向老师表达过感恩,21人向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过感恩;一少部分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必要表达,58人认为没有必要向老师表达感恩,61人认为没有必要向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达感恩;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表达对老师和帮助过同学的感恩,但却不知如何表达。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并不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所缺少的是一种切实的感恩教育。”[2]一部分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其中原因值得反思。大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感恩,一定程度上是与中国人普遍内敛的性格有关系,但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情商不足,不能及时有效表达感恩,没有完成有效的人际沟通。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的重要基石之一,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由此看出,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将感恩付诸行动加以表达,增强大学生情商,增进师生感情,强化同学友谊,化解校园矛盾,使学生走出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狭隘精神空间。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与家长关系和睦,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

重视孝道是我国文化传统,《增广贤文》早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的记载,《孝经》更是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虽说“百行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尽人皆知,但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失偏颇,导致部分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在家中不关心父母,没有感恩之念,需要在高校阶段“补课”。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2%的大学生常与父母电话联系,主要目的是要钱,74%的学生曾向父母撒谎,只有9%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3]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父母索取之心多,感恩之情少。对比大学校园里同学生日宴和情侣各种节日庆祝热闹纷呈的场面,这一调查结果不能不令人心忧。国学融入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延伸至家庭,让学生不仅能感知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更能够付诸行动进行感恩,降低部分学生与家长的疏离感,减少家庭矛盾。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来说,这一工作更是有特殊意义。

二、国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及其对感恩教育的影响

对国学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的调查问卷中,116人表示选择通过网络学习国学知识,46人选择通过阅读相关纸质书籍进行了解和学习,24人通过家庭教育或者学校课程的方式获取国学知识。这一调查结果折射出国学热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大影响,国学对大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网络是学生获取国学知识的最主要手段,家庭和学校在国学传播中的作用不明显。这一调查结果和互联网及新媒体的普及直接相关,提示教育工作者在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工作中,务必重视和研究网络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一些有关国学的文章和视频,有将国学过于简单诠释的倾向,一部分网络上的所谓国学知识甚至是庸俗化理解和功利化应用,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及人格培养起到消解作用,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大学生在学习中加以辨别,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加以引导。如果在大学生接受国学教育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可能会有不利影响,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高校生活,受家庭教育影响相对弱化,这就要求高校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国学教育。在国学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的调查问卷显示,有102人认同国学在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比较大,62人认为国学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影响不明显,22人选择影响程度说不清。说明多数大学生认同国学在对大学生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好国学资源,必将对大学生感恩教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国学对感恩意识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走访了部分高校师生,大部分师生根据自身观察,认可国学知识丰富的大学生一般感恩意识都比较强。对60名获得“感恩人物”称号的学生进行国学知识测试的结果为:46人优秀,10人良好,4人及格。获得“感恩人物”称号的学生确实大多在国学知识上掌握较好,在对这些学生深度访谈了解到,他们大多表示国学对他们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大多认为国学涵养和感恩意识具有高度关联性。

三、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发挥国学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

在网络已经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的今天,国学融入感恩教育应当结合时代特点,抓住九零后大学生的兴趣点,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充分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国学知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通常会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去糟取精”的所谓“扬弃”问题,二是如何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接轨并与时俱进的问题,三是如何使新一代“喜闻乐见、身体力行”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在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中,担当起信息“选择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聚焦感恩教育的重点、热点、范围和着力点”。[4]对教师和教辅人员来说,所谓学高为师,应当自觉增强自身国学素养,推动和宣传国学在新媒体的传播,不仅“言传”还应“身教”,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宣传时注意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泼方式传播,但也应当注意避免将国学庸俗化解读。高校还应当充分挖掘地方历史和学校历史中的感恩素材,让学生真切感受本乡、本土、本校的感恩故事,国学知识结合地方历史和学校历史内容进行宣传,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传统假日与国学有紧密联系,清明节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感恩精神,中秋节是历来相当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感恩节,高校可以挖掘与传统节日有关感恩诗词,通过新媒体传播,或者通过网络开展知识问答,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感恩教育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整理校史中感恩自然、感恩父母和感恩母校的典型案例和素材,渗透到大学生入学教育和班团活动中。

(二)开设国学融入感恩教育的课程,建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体系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尝试开设《国学经典导读》等选修课程,将国学融入到感恩教育之中,并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和支点,建立全方位的感恩教育体系。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搜集、整理和提炼国学中关于感恩的素材,组织教师编订相关的校本教材。除了设置专门的国学选修课进行感恩教育外,高校还应该发动专业课老师学习国学知识,开发感恩教育资源,将国学融入感恩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另外,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可以设置一部分课外感恩实践学分。比如,鼓励大学生参加课外传统文化讲座以及假期对感恩实例的社会调查等形式的实践。实现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该开发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行量化考核,以此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把感恩教育日常化、具体化、科学化、制度化。”[5]

(三)将国学融入社团活动,营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围

人要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环境对个人成长有一定影响,故而,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在指导学生社团时,可以适时引导将国学融入社团活动,增加社团文化底蕴和内涵,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自发地学习和挖掘国学中的感恩教育资源。比如,开展“读国学、谈感恩”的写作比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感恩,如何表达感恩,这样的朋辈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社团可以开展节约食物、不浪费衣物、书籍循环利用等活动,营造人人懂感恩的氛围,既可以节约开销又可以减少废品产生,使学生懂得珍惜资源并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国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荟萃,国学融入大学生感恩教育可以拓宽高校教育视野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延伸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9.

[2]唐黎.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210.

[3]张茜.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1(08):31.

[4]汤宏建.学校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01):150.

篇8

1.1家庭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重视程度较高

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是孩子成长成才的榜样和示范,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子女最好的参照。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家长也同样起了重要作用,本次调查显示,父母是孩子感恩的最好榜样,贫困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感恩教育有着较高程度的重视,这有助于贫困生增强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

1.2多方位的感恩教育使得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

随着贫困生不知感恩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堪忧,人们对于贫困生的感恩状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心,这同时也是本研究所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通过调研发现,从高校贫困生感恩各因子的总体水平上看,知恩和感恩状况较高,均值在3分以上,即具有相对较高的感恩状况,分别从贫困生感恩的各对象(感恩父母、朋友、教师和学校、国家和社会、自然等)上来看,感恩意识的均值均大于感恩行为的均值,且多数在3分以上,这说明大多数贫困生是知道感恩的,具备感恩意识,这也是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贫困生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贫困生自身因素是感恩教育有效进行的内在动力,因此,贫困生具有较高水平的感恩意识,为进一步做好其感恩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前提。

2、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以“90后”为主,90后学生的价值观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高校有部分受助学生不能正视现实,心存不满和埋怨,并把所获资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更没有感恩的实践行动。高校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2.1感恩教育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要求。首先,从教育大环境来看,社会上关于高校贫困生感恩情感和感恩教育的书籍或读物少之又少,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多数尚未设置专门的关于感恩教育的课程,即便有一些内容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实用性不强,也没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对感恩的理论和其本质的了解知之甚少,不能够系统掌握关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理论。其次,从结合日常工作的调查结果看,贫困生感恩教育课程缺位,内容匮乏。课程应该是感恩教育最基础的、影响最深远的途径,目前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多数是通过学校的教师和家长对贫困生进行口头的说教式教育,而教育的内容又相对匾乏。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也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讲述典型的感恩案例和典型的教育活动去进行感恩教育,辅导员也多是以口头讲述或是组织一些专题讲座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这也是贫困生获得感恩教育的主要手段。再者,贫困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了解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和典型活动,从而进行感恩的自我教育。在这些教育环节中,均没有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的内容。再次,未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感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作用。儒释道的感恩思想对于人们感恩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感恩思想理应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之一,但目前在高校陆续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却在逐渐减少。作者的调查也显示,高校并未将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作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内容,贫困生对于传统感恩文化的了解也很少。可见,从目前的状况看,高校对受助贫困生感恩教育时有时无、时弱时强,更谈不上可持续有效发展。感恩教育滞后于现代教育发展,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没有及时创新教育内容,感恩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因此,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的要求就难以达到。

2.2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和时代性

首先,目前多数高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从一般经验出发,采取个别谈话、说服等一般性常规化的方式进行,不具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一方面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刚刚起步,尚处在探索阶段,教育方式沿用了传统的单向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仅仅注重教师的单方面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教育过程也基本上是教师讲解感恩知识或感恩故事。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能动作用,授、受双方缺乏情感上的共鸣,受教育者(学生)不为所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效果。其次,辅导员是高校课堂以外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方法也多以说教为主,间或印发学习资料、召开座谈会和主题班会等途径。调查显示,高校针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所展开,如向资助人和单位写感谢信,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但次数很少,尚未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规定内容和长效机制。再次,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已经在开展资助工作时注意到将经济资助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相结合,从而达到精神和物质双重助困的目的。这是目前高校感恩教育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感恩教育与经济资助并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反馈机制和长效机制,出现了资助工作结束后感恩教育也随之消失的现象。这说明如何将感恩教育和经济资助系统结合,形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高校贫困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等新闻媒体,但高校将网络引入感恩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更未能成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常规手段。这些尚未形成系统的感恩教育方式多重灌输轻引导,重理论轻实践,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大多都仅限于理论教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知行脱节和知情脱节。所以从方法和手段上理解,高校感恩教育尚存诸多不足,亟待改进。

2.3感恩教育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改变

篇9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青少年

一、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健康问题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意境悠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当前的青少年德育从总体上来说,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较差的心理素质。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经历都是一帆风顺,他们缺乏挫折感,当他们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面对极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来源,面对挫折时,却一下跌入人生低谷。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进入一种自我估价错误的模式,继续下去,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宽容心的缺乏。现在有些孩子缺乏良好的礼仪和高尚的情趣,在家不做家务一切依赖父母。有的中学校园里,有的学生追求高消费,讲排场,穿奇装异服、染发、说脏话、拉帮结派,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宽容之心。

(三)无理想、无目标。目前,在中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考试作弊不感觉到难为情的现象。这些学生没有健康的荣辱观,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做为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对于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混个毕业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学生的道德出现“滑坡”现象。

(四)诚信意识浅薄。有的青少年面对父母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懂得感恩图报,而是感到厌烦;对社会日异发展而带来的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不是对国家心存一颗感恩之心,相反总是抱怨太多;还有的办事说话不守信,不诚实,缺乏应有的纯朴,常常给人以一种浮躁感。

基于在青少年中存在上述不足,我认为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势在必得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用传统文化去建构青少年的品德美,用传统文化去培养青少年的才能美,用传统文化去铸造青少年的行为美。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一)搞好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习和普及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而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以至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二)完善课程设置,丰富知识结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自编校本教材,将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非物质文化中的民间歌谣、诗词、故事、手工技艺等内容的比重,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力求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举行讨论会、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篇10

一、国学经典教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主动性,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效率的不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国学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究,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积极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高。

二、加强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

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能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诵读,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提高文化素养,拓展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和发展理解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国学经典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功能。

1.通过朗读来体会国学的教育作用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德育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使他们在感受和体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和人生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把自己融入到其中的情境中,提高分析和思维能力,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师诵读国学经典的能力由于国学经典的诵读需要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诵读能力,并深入探究其中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校也要注重提高教师对国学的诵读能力,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并让优秀教师介绍诵读经验,提高国学经典对教师的影响。

三、在朗诵国学经典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通过朗诵国学经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内涵,使他们受到其中内容的影响,从而提高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学经典诵读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促进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

1.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诚信的可贵在国学经典中,告诉了我们,人要讲究诚信,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诚信都不具备,他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人的重要性,并从平时做起,注重诚信待人。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感,教师需要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引а生从小事做起,做到真诚对待他人,并讲究诚信。让学生明白“言必行,行必果”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的品质素养获得不断提高和发展。

2.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在国学经典中包含着很多感恩的故事。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语句,从中获得感悟,懂得感恩。在重视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学中,如果教师通过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孝道,学会感恩,不能对学生实现深刻的德育教育。所以,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悟作为子女要感恩父母,对他人要善良,掌握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所以,在国学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不能进行灌输式教学,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诵读来加深思考,在思考中获得领悟,真正学到做人的道理。

3.诵读国学经典能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国学经典中蕴含的知识非常丰富,不仅对学生具有道德上的指导,还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引导的作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到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促进作用,通过思考,使学生深刻理解“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他们珍惜现在的学习时间,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严格要求自己,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4.诵读国学经典能够让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不仅包含指导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还包括丰富的民族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诵读,让他们继承和传承民族文化。国学经典中的民族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流传下来的,是经得住考验的成果,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朗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不良诱惑,使得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品质,继而可以将华夏的悠久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国的民族复兴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