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教程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化学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科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专业知识传输,而是对知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中心科学与应用型科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许多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大学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运用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审视公众关注的材料、能源、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国防、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热点问题。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大学化学课程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化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生是非常必要的。它顺应了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人生发展道路。而《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而漫长的过程,如何尽可能的调动所有有益教学的因素,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针对《大学化学》课程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包括从教学内容、考试模式、活力课堂建设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将针对我校材料专业的《大学化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特点,结合多年的高校一线教师的授课经验,就大学化学课程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教学思考,浅谈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大学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二、前沿问题
大学化学是一门中心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不同的非化学专业的需要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也各不相同。主要有大学化学(或普通化学、应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等。因此《大学化学》这类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是培养化学家,而是旨在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初步掌握化学领域内必需的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和各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使其能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内容能为其所用,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科学知识,涉猎有关化学的前沿领域和历史动态,掌握与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有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学习任务相对教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把学生教好,是每位大学化学老师要面对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现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各大高校中主要是理论课,而无配套实验。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将化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是,大学化学课程学时通常较少,根本无法开展实验教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诸多问题都是现在化学课程开展中的不利方面,因此大学化学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过程的思考
非化学专业与化学专业的化学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应十分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背景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既能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又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一定基础。因此面向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课程重点在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注重对整体化学体系的把握和观察,而不是仅局限于某个理论的详尽解释或某一复杂化学问题的计算等,在给学生们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之时要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及前沿动态。本文认为:“突出重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为达到非化学专业的《大学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目标的有效途径。具体内容如下:
1.突出重点,适当把握及精选《大学化学》教学内容大学化学课程的内容选自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内容多、渗透性强,这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对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该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可以说它既是一门基本理论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如果试图全面详尽给学生提供化学各学科基础知识及严谨理论计算,很容易使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一种“云深不知处”的学习状态,对于并非立志从事化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还没领略到化学之美就只被铺天盖地的化学知识给掩埋了,给学生的印象也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这时何谈学习的乐趣及动力呢?因此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作相应的调整。笔者所处的化学教学是面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学生开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化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包括调整后的内容能使得学生可以整体把握大学化学的学科脉络,但对某些复杂的化学计算部分,比如化学平衡的各种计算,进行了淡化处理,引入前沿科技或应用领域时加强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和联系,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或教师本人的科研课题,并适当围绕智能材料、纳米材料、液晶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光电转换材料等新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进行阐述。以此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素质的手段,起着导向、中介和内化的作用,不同的课程内容要和相应的教学方法匹配对应,才能相得益彰。近年来各高校通过开展讨论,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启发式、讲座式教学,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通常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例如物质结构基础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往往多引用模型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为主。例如元素和化合物性质这部分,因为大多学生高中时学过相关知识,因此可以由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答疑。例如表征体系混乱度的“状态函数—熵”时,多延伸举例各种体系从有序到无序的倾向性案例,利用认知心理中用已知经验去理解未知事件的心理行为,帮助学生们快速拉近与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深刻理解该部分概念。在教学的同时不要拘泥于原有框架,应鼓励学生有新思想和新见解,培养学生开拓未知领域的兴趣,也有利于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注重实践,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创新技能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魅力在于其生动及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及生动感。通过实验可以把书本学习中的复杂科学理论和严谨的化学语言进行生动再现及验证,同时实验过程也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机会。具体实施中,应增加该类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利用各自学校的化学实验室为学生们提供实验条件。相应设计配套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开放性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理论教学的理解。开放性试验面向部分学生开放,主要形式以学生自学和独立实验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鼓励他们勇于探索与创新,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们来说,受条件制约,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中封闭被动的模式,向开放型、主动性模式转变,都具有极大的作用。
四、小结
篇2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分析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O65;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1-0018-02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化工、生物等很多学科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为更好、更深入的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然而,现阶段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达不到实验教学应有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3],这就要求不断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在学习实践中勇于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现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制约教学效果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实验课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分析化学实验课因为课时的限制,开设的实验课较少且内容较为单一,尤其在化学分析部分的实验多为滴定分析验证性实验,且部分实验与实际生活的紧密性不强.单一的实验教学内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1.2缺乏灵活性
分析化学实验对于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封闭式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受经费、设备、师资力量以及落后的教育观念等因素影响,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在指定的时间,按照指定的题目和课本限定的方法完成实验.因此,传统模式过于机械化,缺乏灵活性.
1.3学生参与主观能动性不强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整个过程教师充当主体角色,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探讨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新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总趋势[4].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探索和创新空间[5-6].
2.1鼓励改进和创新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对实验方法和模式进行固定,要求学生参与整个实验研究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灵活调整、修正实验方案的不足,充实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实验和科研探索兴趣.另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分析化学教师的项目,与相关人员同时进行科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积累经验,并且能得到教师及相关人员的指导,对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都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拟课题,制定实验方案,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申请课题能力,让学生成为课题的申报主体、主要负责人和实施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索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研究的环境,学生不再受制于教材、教师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得到培养,个性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2.2增强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兴趣才能够更好的发掘他们的潜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开放式实验教学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制定方案,准备所需试剂、实施方案和总结结果,因此可充分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可提高学生对有关文献的阅读和综合能力、自主设计方案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自行配制试剂并完成和实施实验方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论文的撰写有利于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体验成功中的苦与乐,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促进理论课学习
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结果等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讨论理论与实验相互印证程度,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建议,改进实验方法,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如果实验失败,要求学生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重新审查和调整方案,反复探索并总结经验.因此开放式实验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通.
3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渐进推广
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将是一个艰巨、长远而复杂和不断探索的过程,面临并存在着许多新问题和困难[7-8],这些问题将影响实验教学的实施效果,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积极进行探索.
3.1增加经费的投入
充足的经费是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推广的重要保障,因为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对实验教师队伍、试剂、仪器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质量和效果,应设有及时补充开放实验教学所需要的设备等的基金,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的经费来源,确保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
3.2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开放式教学需要有严格、细致、科学、规范的教学规章制度.在进行实验前要求学生仔细了解管理制度,保证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开放性实验研究.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来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促进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3建立多元化、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学生实验成绩的科学评定是实验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客观公正地考核方法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的有效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多元化科学的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在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与传统分析化学实验相比具有不固定性,这使得学生之间实验成绩评定的可比性降低,实验成绩评定操作难度增大.目前已有的开放性课程的评价方法还不尽合理、不够完善.为了能够在现实教学中易于操作和把握,还需不断探索,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科学的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体系.
3.4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开放式教学的人才保障.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以适应开放式教学方式带来的各种挑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教师既细心又要有耐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细心的解答;其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对学生阅读参考文献后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建议,使实验的内容更加完善,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实验教学方面,可考虑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还可聘任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验指导教师,来弥补教育资源短缺的短板,在现实实验教学中既发挥企业与实际生活不脱节的实践优势、又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优势.
4结束语
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加突出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式教学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在现实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解决,它的实施和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燕,程苑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ExperimentScienceandTechnolo-gy),2015,13(2):107-109.
〔2〕崔凤灵,崔延瑞,靳建华.浅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LaboratoryScience),2011:40-45.
〔3〕姚思童,张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0,25(3):23-26.
〔4〕刘吉轩,陈雪峰,訾艳阳,段玉岗.开放式机械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体系研究与实践(ResearchandExplorationinLaboratory),2015,34(7):184-187.
〔4〕黄冬兰,陈小康,彭翠红,王少玲.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东化工(GuangdongChemicalIndustry),2013(40):188-189.
〔5〕孔祥平,王娟,吕海涛.开放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ExperimentalTechnologyandMan-agement),2011,28(7):164-166.
〔6〕成述儒,王建福,王维民,赵生国,王欣荣.高校生物技术概论开放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分析(LaboratorySci-ence),2015,18(2):109-114.
〔7〕陆璇璇.地方本科院校开放式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EducationandOccupation),2015(11):99-101.
篇3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由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最早提出,起初主要用于职业辅导。随着社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现成为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较为成熟,他们对国民的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早至中小学。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我国开始了全面推行对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随着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学生人数的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成为当前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也为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了挑战性。
目前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思想和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出现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够、学生重视度参与度较低等不足,而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时发生择业障碍。
二、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既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综合素质,完成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阶段,也是进入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关键期。传统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在理论讲述、知识传达,忽略了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度,由于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个体把课程教学被动接受,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缺乏认同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以自己大学毕业后所想为职业目标,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短期目标,并通过不断努力和调整来实现的过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调动其兴趣,通过不间断地学习和调整自我让其作为个体积极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从而为积极就业做准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安身立命所在。基于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创新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具有了现实意义。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
(一)提高师生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全面认识
由于全面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起步较晚,重视度不够,因此师生未全面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出现了职业规划课程不合理、教师资源配置能力或数量不足,学生上课因重视不够不能积极对待,导致错过了在人生关键期进行自我定位和选择的重要阶段,在毕业季则出现了择业障碍。
事实上,求职和就业看似是在大学生大四阶段完成,其实从其进入大学就开始了,提高其自我综合能力素质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同时,大学生个体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职业分析定位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也需要其在校期间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人生方向和努力目标,发挥自我潜能,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完成自我人生的蜕变。
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对职业生涯课程的宣传、资金和人力的投入,让师生首先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认真对待、积极参与、学会规划。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由于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没有针对学历层次、年级层次、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授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合理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坚持“全程指导、分段教学”原则――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实现分段教学,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进行教学。第一个阶段可主要通过开展认识职场环境、认识自身能力、确立近期目标等专题让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认识和了解,从而也为大二大三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做铺垫,第二个阶段可主要在大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同时为求职做准备。
(三)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除知识之外更多的东西,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多地需要调动自身积极性,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身特点,制定目标并努力完成。
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是指引者,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多地是引领学生去自我发现和成长,所以对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除了熟悉课程教学相关知识外,还要了解当前所授课学生特点和目前就业市场特点,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些能力都需要授课教师定期参加职业生涯培训来输入新鲜血液。
(四)建立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服务
课程学习由于时间的限制造成的客观原因,授课教师在上课之外不能再和学生亲密接触,对其进行个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为了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受益群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体职业咨询服务。为学生解决进入大学无所适从、没有目标、没有状态、对专业不感兴趣、纠结于考研还是就业等困惑,机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资深教师或是学生发展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让其通过一对一的个体面谈、非正式的评估手段,结合学生当前自我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帮助其明确发展方向。
(五)完善职业生涯测评体系,辅助课程教学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理解自我,理解就业环境,并充分做准备,是大四顺利就业的前提。“知己”就是要自我体察和评估自己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但自我认知由于带有主观性,不能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因此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测评价值观、自我能力、兴趣、性格具有了现实意义。
通过搭建测评人员建设和扩充测评手段,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和进步空间。从事职业生涯的测评人员需要是心理测量学科的专业人员,因为只有具有专业性才能给予测评对象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在对学生进行个体评估时需要借助多种测评手段,而测评手段需要结合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完整的自我认识和定位。
(六)开展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校园活动,构建职业生涯实训平台,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提高其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
高校可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相关主题活动,以专题讲座、采访优秀校友、辩论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总结,结合自我能力及外界因素学会自我规划,进行自我约束、激励和管理。
学校可建构职业生涯实训平台,通过志愿者服务、三下乡、带薪实习等载体让在校大学生可以感知提前职场,因为职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撞击、感悟、反思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职场体验,发现和完善自我不足,通过重新自我调整、自我定位和积极改变,让自己离自己喜欢的行业和岗位要求更进一步,从而能够确立大学的行动目标,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
篇4
在历代的教学中,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一直是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将“挂空挡”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借由资金时间价值和银行还款方式等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房贷的选择问题,进而学会尝试将书本中知识应用分析于现实的经济社会中。一旦开启此先河,以后不仅学生学习这类知识的兴趣将如学习应用类知识一般高涨,更将能使学校的知识都趋于实际化,不再有“学校的知识都是死知识,出了学校就啥用也没有了”的说法。这将是一个空前的进步。
首先,来了解一下财务管理知识中资金时间价值及银行贷款的计息方式:
1.资金时间价值是指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增值,是资金周转使用后的增值额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与未来的一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要节省现在的一单位货币不消费而改在未来消费,则在未来消费时必须有大于一单位的货币可供消费,作为弥补延迟消费的贴水。
更简单的说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同样数额的资金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即资金的增值特性。现在拥有的一定数量的资金,等价于若干年后更大数量的一笔资金;同理,若干年后的一笔资金,折算为现值时要打一折扣。且利率水平越高,若干年后金额越大。
2.银行贷款的计息方式有两种
(1)等额本息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以相等的金额偿还贷款本息。
计算公式如下:
(2)等额本金还款法,即借款人每月等额偿还本金,利息随本金逐月递减。
计算公式如下:
其次,来看一份针对本科研项目的调查问卷,这是学生扮作买房者去向昆明两大银行――富滇银行与农业银行咨询买房贷款信息,回来后根据信息所得自行填写的调查问卷,因2015年5月10日,央行降息,商业贷款和公积金贷款皆下调0.25个百分点,因此自2015年5月10日后重新进行了问卷调查,所有信息皆来自2015年5月10日后,皆是最新数据。
购房贷款情况调查问卷
调查单位:云南工商学院14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Q1.请填写您所在银行的名称。
Q2.您所在银行放贷的房屋类型有哪几种(可多选):
A.住宅房B.商业用房
Q3.您所在银行对首套房、二套房或多套房的利率政策一致么?
A.一致(请告知一致的利率水平____________)
B.不一致(请跳至Q4)
Q4.请告知您所在银行房贷的最高利率水平和最低利率水平:
(1)首套房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2)二套房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3)不限套数下最高利率________;最低利率________。
Q5.请告知您所在银行房贷的首付比例情况
(1)首套房下首付比例________;
(2)二套房下首付比例________;
(3)不限套数下首付比例________。
统计问卷后可知:
最后,运用财务管理知识进行选择:
假设100万的房屋,以首套房为例:
1.银行的选择
因首付比例都为最少3成,所以富滇银行和农业银行都可贷70万,但由于昆明住房贷款最高不得超过60万,所以仅可贷60万,若按最高利率取,二者利息相等,选择哪个银行贷款都没差,但若取最低利率水平,则富滇银行利率明显低于农业银行,借助资金时间价值概念,利率水平越高,未来价值越大,意味着付出去的钱越多,因此应该选择富滇银行。
2.还款方式的选择
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0年,仅以30年为例,假设选择了富滇银行的最低利率水平3.96%贷款,则借款人可选择等额本息还款或等额本金还款两种还款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还款。
①等额本息还款法:
可得出,30年共还本息和=2850.67*360=1026241.2
②等额本金还款法:
由此可见,每月还款金额递减5.5元,
可得出30年共还本息和=3646.7+3641.2+3635.7+……+(3646.7-359*5.5)=957390元
篇5
[关键词]校园文化;大学生;道德养成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清华大学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隐性文化建设当作“养成高尚人格的最好方法”。梅贻琦先生大力扶持校园集体活动和社团活动,他自己也经常参加,借以增进清华团体生活精神,鼓励建立诸如音乐室、谷音社等各种文学艺术团体,以致清华的课余生活“弦歌不断”。清华园内演唱会、画展等经常举行,校内挂有世界名画和名人名言,既给学生一种美的环境熏陶,又不时的激励、鼓舞着代代清华人,从而使清华积淀、凝练而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至今还对清华大学的学子们产生着重要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器物设施中体现的特定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以人文为特质,着眼于精神建设,侧重环境熏陶,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具有隐含性、辐射性和蕴涵性,其作用是非强制性的、潜在的、缓慢和长久的。它通过情感与心理中介的涵育和陶养,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道德心理品质的内化,从造就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情绪和体察涵蕴之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校园文化在大学生道德的养成上具有卓越的功效。
一、大学物质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美国著名的“新文化地理”学家詹姆斯·邓肯曾把文化景观肯定为人类储存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三大文本之一。的确,校园物质环境就是一个积淀着学校历史、传统与文化的特殊之本,学生通过对它的解读与领悟,学会与他人、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把物质环境中隐含的客体精神转化为自己的主体情趣和自我感受,由自然的人过渡到文化的人,在不觉中完成自己的“文化化”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未来的学校应当把大自然所赋予于人所能做到的一切都尽可能充分地用于人的和谐发展,做到使大自然为人服务”,“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这说明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
第一,要利用自然情趣的移情效果育化心灵。如在校园种植花卉、树木,纯洁的玉兰、傲寒的梅花、高洁的松柏、挺拔的翠竹等。这些树木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学子们在清爽怡人的校园中,目睹叶荣叶枯、花开花落的四季更迭,通过观察、读解和体悟自然之“道”,达到涵养学生性情、提升其心灵境界的效果。
第二,物象命名、标牌路引要浸润精神意蕴。高校管理者要把校园文化的道德渗透功能提高到道德建设的战略高度。比如在草木花卉旁标示警语格言,“足下留情,地上留青”——请爱护草坪或“茵茵绿草,踏之何忍”;“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提醒,无意中会给学生以现代生态文明的熏陶。这对学生养成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价值,培养科学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观都有难以低估的育化功效。
第三,高校的建筑既要追求科学技术的品质,又应包蕴审美性的人文文化品位。校园建筑的造型与布局要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大学可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前面的空地上、广场中布置一些雕塑,它们或具有纪念性意义、或具有象征性意义、或是起到一定的装饰性作用。每类雕塑都应表达一定的审美思想、政治意义与道德感情,要反映出大学的特质。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学生们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进而使文明意识得以内化,心灵得以润泽,道德品质得以升华。
二、大学制度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学校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仪式、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目标、传统与习俗,乃至心理氛围中。按照传统教育三要素的划分,制度文化应属教育中介的教育环境之列。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教育环境就是文化环境,而文化概念内含多个层次,学校制度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并对教育实践起到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实际控制作用与传统教育学明确意识到的显性因素的影响作用常常相反。
这里,从课程论的角度,对隐性制度文化的道德“化成”功效作一简要分析。从现代课程理论视角来看,学校的制度文化总体应列入隐性课程的范畴。隐性课程是指这样一些教育实践及成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做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据现象诠释学者的观点,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不断与教师或同辈团体产生存在经验的对话而使其对教育环境主动产生价值或意义上的解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的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无意学习。这种解读和重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文化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把制度文化中的客观精神转化为学生个体的主观精神,使自然的人向文化人运动的过程。学校的制度文化正是通过隐性课程所具有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
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来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呢?制度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学校、社会需求,又促进学生品德养成、个性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度文化的建设者一定要有民主意识,制度的出台应经过学生公认的程序,如周密调查、弄清实情、发扬民主、广泛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作为“他者”的制度文化转化为学生“自我”的内在律令和外显行为。其次,在制度的执行上,应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相联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争取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境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一种外在的管制变为一种内心自发的需求,道德品质便逐渐养成。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动态方法与静态方法的结合,学校制度文化偏重于规范性特点,必须强化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其有效执行,但执行对象却是灵活、能动的人,因而也要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增进执行主客体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协调与互动,使“权力化”的制度变得“人性化”,促进学生身心愉悦地发展。
转贴于
三、大学行为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离不开道德实践、离不开活动与交往。道德规范不能够自动作用于人,也不能只用间接的经验传授于人,必须让人们在活动与交往过程中,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才能内化成自身的品质。现在越来越受到教育界重视的“体验教学”思想就是源于人的行为(或直接经验)对人的发展的关键作用所建立的理论体系。
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依据不同的道德情景,对道德知识进行修正、充实、完善、提高,通过实践把理论知识与人生际遇、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与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紧密接触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道德意识得以增强,道德行为得以规范,道德信念得以逐步形成和稳固,从而主动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如果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教育的书,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讲听科学讲座,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运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鉴于此,大学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
第一,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要积极推动学生单调的社团活动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人文型和科学型并重的方向发展。社团活动内容可大致分为理论、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四大类,其成员结构打破了院系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形成一种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网络,成员之间因志同道合而易于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社团活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健全心理和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高校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高校可以在教室卫生、园区保洁、物业管理等方面,以勤工助学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解决部分经济收入,以贴补开支。另一方面,通过劳动体验,促使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服务大众的良好品德。
第三,高校尤其要注重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学校以学生为本,这是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耳熟能详的话语。问题是如何将这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学校事务“学生协管委员会”,让部分学生轮流担任诸如“书记或校长助理”、“主任助理”、“辅导员秘书”或低年级“班导师”等方式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样,一方面对学生了解学校对学生成长发展的“良苦用心”,增强教育效果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民主管理意识。
四、大学精神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
篇6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 开放 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97-02
《有机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它是有机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门课程既是学生学习好其他化学课程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有机化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门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机化学基本操作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配合课堂教学,验证和巩固有机化学课堂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以及优良的工作习惯,为今后进一步的深造学习、科研和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有限的实验课时内进行的。学生根据实验教材或教师拟订的实验步骤“照方抓药”。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工科类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强有机实验的开放性和应用性,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开放式实验教学主要是开放实验时间和空间、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管理手段、实验教学评价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 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背景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不是凭空想象从天而降的,是基于当前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现状、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1.1 高等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扩大,学生的人数增加,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如下变化:一方面,科技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所学内容不断充实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由于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学时减少了。如何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成为相关课程教师及教学研究人员必须面对和着手解决的问题。这促使高等教育改革向前发展。因此,各种关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这些研究工作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考核等等多个环节。
1.2 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当前情况下,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1.2.1 重视程度不一致
社会、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致。表现在于:社会和用人单位看中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校和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本人轻视甚至忽视实践动手能力。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有机化学实验是很重要的,从事有机化工工作必须要能够熟练的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并能够通过实验来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也重视实践教学。可是,社会、学校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并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重视。不少学生认为有机化学实验仅仅是有机化学的“副产品”,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原理在有机化学理论学习中已经掌握,花几分钟就能从实验教材中知道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实验结果都是可以预料的,没有必要做实验。
1.2.2 师生角色不恰当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老师在实验指导书上指出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指导书完成预习,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原理、需要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等,到实验课开始的时候,除了一些基本操作需要老师示范,其他的几乎都可以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来做。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要求,在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用给定的仪器设备、按照给定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规定内容的实验。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严格按照指导书操作,实验效果肯定会比较好,考核的分数也高;第二种是不严格按照指导书操作,实验效果一般会稍差一点,考核分数也低一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被动服从的地位,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服从意识和执行能力,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算有部分同学有想法,也无法付诸实践中,久而久之也产生了服从和依赖指导书、倦怠和厌烦实验课程的心理。
1.2.3 实验课程体系不合理
实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些基础实验课程(如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等)之间以及大学化学实验跟高中化学实验之间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各自为政、彼此脱节不协调或衔接不好,部分实验内容专业特色不明显且有重复现象。如“塞子的钻孔”、“简单玻璃仪器加工”等基本技能训练和“加热和冷却”、“溶液配制”等实验单元操作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课程中都有,既浪费了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又易使学生产生对实验的轻视和厌倦心理。实验课程体系不合理还表现在实验内容更新缓慢,新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现代化实验设备不能及时被吸纳和运用。
1.2.4 实验时间和内容不协调
由于很多的有机反应时间长、反应条件苛刻(需要高温高压或者高真空、隔绝空气等),反应产物的处理复杂多样化,所以,一个完整的实验一般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有些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课堂时间往往不够,需要拖堂;可是,在长时间的有机反应过程中,往往又显得无事可做,一些同学为了节省时间去参加其他的活动,就私自减省实验过程,也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2.5 考核体系的不完善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考核中,按照指导书做的,操作规范正确的,一般考核分数高,不按照指导书的正确规范操作操作偷工减料的,往往效果不好,分数低,这看起来貌似是公平的。可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准确的评价,并且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实验只是看结果不重过程的错觉和投机取巧的心理。自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的人才大多是一批合格的操作工,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 开放实验教学的实施
2.1 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实验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应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规则,明确教师、学生的责任,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核体系等。
2.2 征集确定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的确定对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首先考虑把系统的实验理论培训、系统的实验技能培训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结合起来;其次,考虑到学生实验能力的差异,使实验内容和难度在不同的层面上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鼓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时间精力等多因素考虑,申报并最终集体讨论确定实验项目。
2.3 组织学生选定实验项目
公开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及要求,组织学生自由选题。提前公布要开设的实验项目,详细列出每个实验项目的具体要求,开设的具体时间,每个实验的分组人数和实验分值,实验指导教师等情况。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预约实验项目和实验时段,实验的频率和节奏由学生调节。实验室再根据预约情况对实验时段等进行适当调控,以兼顾学生的需要和实验室的资源利用率。
2.4 严格实验过程管理
为保障实验的正常秩序,使实验教学能顺利实施,必须在进行实验前与指导教师和有机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联系,由学生自己在开放的规定时间内确定具体的实验时间,确定实验人员组合,并按实验计划的要求写出实验计划报告,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完成实验前必须提交计划报告。指导教师负责对预习报告进行审查,合格则可以进行实验,否则不能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由指导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实验室技术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开放实验允许其他同学按照要求观摩后。
2.5 实验结果评定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按照要求提交开放实验报告,教师应按照相关的评定细则评定学生的开放实验成绩,实验技术人员应核查学生所借仪器药品是否归还,破损的按照相关管理条例进行赔偿。
3 问题和思考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开放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开放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3.1 安全责任问题
开放实验中的安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机化学实验通常用到一些危险药品和试剂,这些药品和试剂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威胁实验人员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一旦流出实验室就有可能对人和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例如:常用的硫酸等强酸、氢氧化钠等强碱、乙醚等危险试剂、甲醇、氯仿、乙酸酐等有毒试剂及易制毒试剂,使用不当就会对人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3.2 仪器设备的维护
由于学生操作能力及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存在差异,需要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难免对仪器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增加了维护费用和教学工作量。
3.3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提高
篇7
一、“教学名师”工程为广大教师指出了努力追求的方向
1 怎样做“教学名师”?“教学名师”工程为广大教师指出了努力追求的方向。“教学名师”要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使过去长期困扰“谁教得好”的软尺子有了硬标准:
“教学名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真挚的教育感情。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校首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得主史启祯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史启祯教授除了在外开会和生病,每日(包括假期)都早早来到办公室,思索着学科的发展,精心的耕耘,在爽朗的笑声和细语中与学生探讨论文和教材。他说:“教师应该用自己的风范来影响感化学生,更要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关心和爱护学生。”
“教学名师”要有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教师知识渊博,思维活泼,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全局,融会贯通。史启祯教授曾三次赴美国西北大学与美国科学院院士、原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巴索洛教授合作、学习,巴索洛教授称他是“实验艺术家”。史启祯教授任教期间,先后主持了7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其中有两项中美之间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80余篇研究论文中有140多篇是发表在sci源期刊上。在世界著名杂志《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的4篇论文被国外杂志、专著引用600余次。作为学术带头人,最早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物理无机化学研究所和陕西省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与化学系其他两个省重点实验室一起组建了西北大学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生的教学理念“科学研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风范,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书本知识的看法,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而老师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渠道,将这些变化传递给学生,进而引发他们的变化”,在改变着、丰满着我校的无机化学学科。
“教学名师”要创造性地从事教育工作。教师的观念一方面影响自己的教育行为,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史启祯教授善于突破原有的凝固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获取、加工、输出新的教育信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内容,在教学手段、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突出创造性的特点,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他在11年中将《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出版了三个版本,使之成为迄今教指委为应化专业立项编写的唯一一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先生主笔翻译出版了《过渡元素金属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前沿》、和《空气敏感化合物的操作》,通过精品教材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他以“瞄准国际前沿,推动我国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现代化”获得了陕西省和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
“教学名师”要有高超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史启祯教授在对美国大学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必须要改变我们已有的教育观念”,开始了新的探索,他要创建一个平台,一个能将中外高等教育理念性相融合的平台;他又提出“教学和科研是鸟的两只翅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先生乐此不疲,在国内外教育期刊上,率先试验“无机化学”的双语教学,耗费14年主译4本外国精品教材——体现着“只有将中国传统教学思想与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实现完美融合,教学改革才有出路”的教学理念。先生认为“不能将当代标志性成果当作一种时髦的点缀,我们的着眼点甚至也不能只是介绍成果本身,而是隐含在成果背后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在这种先生首先拥有雄厚的科研背景、先进的教学理念、辛勤的耕耘和收获氛围中,我们才能时刻关注国际上学术研究的进展状况,消化理解这些最新研究成果,才使我校无机化学学科成为了一个锐意进取的团队。的确, “教学名师”的效应在这里产生。
2 以“教学名师”为榜样,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工程使我校开展一个以“教学名师”为榜样,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活动,对于稳定我校良好的教学秩序,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至关重要。首先,从思想上要认识到这一举措是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名师的效应就是一所学校的效应,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措施。其次,要注意从基层培养抓起,从树立旗帜、建立团队抓起,抓好学校层次的名师建设。第三,要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宽松的学术气氛,激发教师的创造激情。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无机化学教研室的唐宗薰教授荣获了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西北大学的两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都出在无机化学教研室,他们又同时获得陕西省教学名师奖。还有两位教授获得了校级教学名师奖(西北大学定名
转贴于
为教学质量奖)。
名师为广大教职员工树立了榜样,使广大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敬业爱岗,扎实工作,为进一步提高西北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教育部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我校在这一工程建设中,讨论了“课程建设规划要注意什么”、“教学队伍建设难在哪儿”和“关于教学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严格按照“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建设示范性课程。从2003年至今,我校有校级精品课程38门,省级精品课程3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2007年度又有22门校级优质课程申请参评校级精品课程。唐宗薰教授主持的“中级无机化学”和高胜利教授主持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两门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在全国得到了好评,影响巨大。其中“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已建设了资源丰富、界面新颖的网络资源(全国已有53个网站使用和传播),从学生学习到同行备课,多层面起到了辐射示范作用,发挥了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为国内同类课程教学提供了一套从教材到教案、从课堂讲授到课外学习的完整的、可行的教学模式。该课程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制作精良的课件被众多网络纷纷转载,得到了兄弟院校学习和讲授普通化学课程的学生、老师的一致称赞:“是大家学习和讲授普通化学课程的好帮手”。
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建设工程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冲锋
教材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立足于我国国情,学习国外经验,为国内服务,体现中国特色;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无机化学教研室史启祯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和唐宗薰教授主编的《中级无机化学》分别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教材突出了人本教育、实施差异教育的思想;着眼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和智慧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合理解决了以往教材只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专业面过窄、直接影响对社会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内容陈旧、不能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能体现科技发展的需求和时代的特征与课程结构和内容缺少弹性、缺乏设置合理的选修课目、不利于安排教学等问题。前者具有明晰的定位、实现“立体化”、全新的构架、很强的可读性和探索了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形式等特点,2007年荣获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先后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教材建设项目”。后者填补了无机化学与高等无机化学之间的“中等”水平,完成了同一学科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正如黄春辉院士的评价:“我认为作者自始至终在深度和广度上,在知识层次和编写方法上都认真地把握住了‘中级’这个位置。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很有特色,符合教改方向的教材。”
四、“教学科研训练”工程是高等理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催化剂
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旨在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提高高等理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又一举措,取得了预期效果。在这项基金的资助下,我们化学系顺利入选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陕西省“具有工学和医学背景的化学拔尖创新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篇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免修免考;案例教学;分类教学与分类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482-03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 with Diversification Methods
ZHOU Yu-ping, WU Li-hua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 was studied from mult ways, such as screening tests to the new students, implementation of exemption, non-examin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Besides, to make full use of cases teaching and teach much more knowledge effectively in the limited period of time.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fully, Classified teachingand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mode were adopted and special attention to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materials used, teachers employment ect. should be payed.
Key words: college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 implementation of exemption, and non-examination; case teaching; classified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大学本、专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通识教育类课程。目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飞快,中学《信息技术》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变化。针对这一实情,如何搞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因材施教,为培养出更多合格人才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是各大学从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教师所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全国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不断改革,从课程体系结构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百谈不厌的、既“古老”又有新意的话题。这样说是因为这门课程本身一直是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化,内容一直在不断更新,所以会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出,成果也是层出不穷。笔者在经历了多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基础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做好筛选,提高效率
据调查,近几年的大学新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良莠不齐,所学内容也不尽相同。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但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掌握仅限皮毛;也有少部分学生学过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而且掌握得很好,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再来重学。据此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继续开设,但开设方案需加以调整。
现在很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仍以办公软件为主,各大学的招生量有增无减,计算机公共课师资缺乏的现象较严重,有的学校师生比竟达1∶528,为节约办学成本,节省教学资源,免修、免考方案是一个行之有效有方法。
1.1 免修、免考方案
为不使已在中学期间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在上了大学后重复中学所学内容而浪费时间,特实施免修、免考方案,要求如下。
由学生本人根据自身情况,在入学初期提出申请,申请情况有两种:
1.1.1 免修且免考
免修且免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该申请的同学,经同意后,要参加“筛选”考试,考核通过者,可免修该课程,同时在期末时免考该课程,成绩以“筛选”考试结果记载。
1.1.2 免修但不免考
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不免考。提出该申请的同学经学生所在院、系同意后,可不修此课,直接参加期末考试,成绩如实记载。
提出“免修且免考”的同学,若未通过“免修考试”,亦可提出免修申请,经同意后可免修但不能免考。该种情况适合那种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强的学生。
未提出以上两种情况申请的学生,正常修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执行该方案后,通过了“筛考”的同学或提出免修的同学,可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不必浪费太多的时间花在课堂上听已经会了的内容。
2 恰当用案例,省时又省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1]。各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近年均在削减,依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学时也不同,一般在36~72之间。专科类院校比本科的学时略多些。学时削减,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因为学生的程度不同,大多数学生在中学时虽接触过计算机的相关知识,但并没有系统学过,而且对于非重点类的大学来说,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是不够强的。为照顾大多数学生,所以计算机的通识知识还需系统介绍。计算机不断向前发展,相应的知识点也在日益膨胀,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不可避免;除此之外,大多数高校的招生人数只见增多,不见减少,教师的定编又有限制,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也是极为慎重,这又存在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老师们只好绞尽脑汁想办法,即要完成教学内容,又要保证教学质量。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提高教学效率。案例教学便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成功智力;评价
成功智力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教授通过分析传统智力的优点与不足,在三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部分,无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何定义成功,成功智力是指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是认识并发挥自己优势的能力;是弥补并改正自己个人弱点的能力;是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更好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一、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老师会向学生演示一遍实验,以供教学之需。在高中化学中,老师就可以转变一下教学模式,把演示实验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亲手去做,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转变为学生实验,这要根据实验本身的性质来决定,虽然高中生在这个年龄段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对于操作复杂并且危险系数高的实验,学生还是不要随便去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示范一遍,学生方可动手再做;也有的实验危险系数比较小且操作起来不是很困难的,老师就可以让某些学生来动手操作,然后自己在一旁指导,还有一些操作比较简单的实验,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这种由复杂到简单不同程度的实验采用不同的教学,收到了非常可观的效果,对于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以名人故事激励学生
化学就是探究物质内涵元素的一门学科,经过历史的洗礼,才逐渐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其中,无数的科学家把自己的智慧融入化学长廊里,造就了一步步化学史上的跨越,从苯分子模型让人们了解到感性认识也可以为理性认识开拓道路,元素周期表的出现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整个世界的物质都定义了,还有原子结构模型的提出也是人们一步大的跨越,用化学史上名人的例子做激励,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化学的魅力与创造的神奇,激发他们学习的斗志和情趣。
在讲蛋白质时,老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讲述化学家米勒的生平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米勒一生在探求生命的起源,终于在50年代有了突破,他把甲烷、氨气、水蒸气等物质混合在一起,并用人工制造的原始闪电给予电的击打,不久后,这些混合气体竟形成了氨基酸,我们知道氨基酸是形成蛋白质的,进而构成生命的元素,通过米勒的故事,让学生在认识名人的同时也认识了知识的起源,学会了创新。
三、独立性思考,学会质疑
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是一成不变、正确的,以前的理论可能不适用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所以我们要有质疑精神,有质疑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日心说”和“地心说”是天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没有对权威的质疑,可能我们的科学还是停滞不前;还有在物理学史上“量子学”以及“相对论”也是对传统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样也发生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因为有了质疑,才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进步,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局限于前人的说法,敢于质疑,也要勇于质疑,但不要随便怀疑。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一节讲氧化性的问题,讨论HClO和Cl2的氧化性谁强谁弱,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离子反应这两种不同的理论,最后根据所依据的原理不同而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得出这样互相矛盾的结论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而不能一味地认为课本上的全都是对的。
四、评价的发展性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而传统的一些评价,往往只注重对结果的考查,特别的如一些客观性的测试,判断和选择都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档案袋评价法,让学生把一些重要的考试成绩、社会调研或论文写作的成果和获得奖项、教师给予的评语以及学生在每个阶段的总结和反思放入档案袋中,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
总而言之,成功智力教学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往往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易让学生接受和掌握理解知识。
篇10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在不遗余力地开发和研究能够传承母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但由于课时有限和大班上课的客观情况导致成效甚微。笔者在多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粗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将提升大学生的母语文化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历年来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研究观点颇多,大致概括为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和趣味性等方面。而江立员、肖飞飞(2012)则提出“合理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应该是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性合一’的课程”。这其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则充分体现了母语文化的丰富内涵。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如一地贯彻母语文化的传承及教育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母语文化的精髓并主动承担传承的责任,将提升大学生母语文化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美文,在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获得母语文化的滋养。例如,在讲授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悟关于秋的韵味的同时,可将内容扩展到中国古代诗文中关于秋的描写。中国古代诗文中关于秋的描写,多为秋风萧瑟、秋风落叶、秋风残照之类悲凉、肃杀气氛的写照。 诸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怀旧》);“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等。接着扩展到传统文化之中,也有秋风送爽、金风玉露、秋高气和、春华秋实的“正面”意象。诸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由此再与林语堂所揭示的秋的“另一意味”相比较:“于景物,为秋林古色 ;于文章,为纯熟炼达,宏毅坚实;于各色物事,为古老、纯熟、熏黄、熟练。总之,秋是代表成熟的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最终引导学生体会“秋天的况味也是人生的况味”这一主题。这样就可以将母语文化中关于“悲秋”和“喜秋”的文化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之中体会秋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以4A网络教学论坛师生互动为平台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趣味
引导学生关注母语,传承母语文化,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和讨论母语文化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充分享受母语文化浸染的同时,参与师生互动,参与讨论,提升关注母语文化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论坛的功能,在论坛中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为何要阅读经典”“何谓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学之路将去向何方”“什么是真正的侠义精神”“汉字的趣味”“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月亮意象”“中国的酒文化”“中国的茶文化”等话题非常感兴趣,他们查阅资料,提炼观点,纷纷参加讨论,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在讨论中学生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母语文化素质。
三、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撰写读书笔记,演绎再现经典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母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传承母语文化的关键是要大学语文教师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根据大一学生的思想和实际的能力,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载体”的教学思想,使各项教学活动都围绕一个中心――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质;关照两个基本点――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弥补课堂教学课时有限的弊端,可以在大一的W生中开展“阅读文学名著,演绎经典桥段”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举办“回眸经典,挑战大师”为主题的文学名著改编舞台剧表演大赛,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改编与舞台表演,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进而激发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和再创作文学作品文本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母语文化素质。
实践教学结果证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不仅积极阅读文学名著,写出了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而且积极参加了文学名著改编舞台剧表演大赛,在改编与表演的过程中吸收母语文化的精髓,用实际行动演绎和传承着母语文化。
四、构建动态开放的微课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信息化的逐步加深,微课教学正普遍应用于大学、中小学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微课”概念,将新媒体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的课时本就少,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在课堂上传授,因此,教师可利用“微课时代”的契机,在课余时间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提升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知识分类进行补充,录制5~10分钟的视频,这些视频要求主题内容突出、指向明确,做到一课一主题,便于学生把握;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在微课平台适当进行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将微课制作成讲授类、讨论类、演示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以及微教案、微习题、微讨论、微评价等各种类型。”以此具备多元化和趣味性的特点,实现传承母语文化的终极目标。
面对边缘化的母语文化现象,大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升学生母语应用能力的方式方法。总之,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传承母语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很多大学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大学语文的母语文化传承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江立员,肖飞飞.大学语文课程“三性合一”性质定位的新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1).
- 上一篇:家庭农场规划设计方案
- 下一篇:大中型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