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资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资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资产管理办法

篇1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为适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需要,规范过渡阶段资产处置行为,确保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防范道德风险,现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工作程序和资产处置行为,确保资产处置收益最大化,防范处置风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汇达资产托管有限责任公司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公司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经营范围内的手段和方法,以所收购的不良资产价值变现为目的的经营活动。

资产公司接受委托管理和处置的不良资产可参照本办法执行。委托协议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四条 资产公司资产处置应坚持效益优先、严控风险、竞争择优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第五条 资产公司资产处置应遵循“评处分离、审处分离、集体审查、分级批准,上报备案”的原则和办法。

第二章 处置审核机构

第六条 资产公司必须设置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负责对资产处置方案进行审查。资产公司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由资产处置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对资产公司总裁负责。资产公司可建立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后备成员库。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成员和后备成员应具备一定资质,熟悉资产处置工作和相关领域业务,且责任心强。

资产公司分支机构也应健全处置程序,成立相应的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对分支机构负责人负责。

第七条 资产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必须完善资产处置内部控制制度和制衡机制,明确参与资产处置各部门的职责,强化资产处置内部监督。

第三章 处置审批

第八条 资产处置方案未经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资产公司一律不得进行处置,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裁决的资产处置项目除外。资产处置无论金额大小和损益大小,资产公司任何个人无权单独决定。

第九条 资产处置方案审批工作程序。

(一)分支机构资产管理和处置部门制定处置方案,如有必要,经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后,将在授权范围内的处置方案及相关资料(如评估报告、法律意见书等)提交分支机构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查通过后,由分支机构负责人批准实施。对超出授权范围的,上报资产公司审批。

(二)资产公司指定归口部门对分支机构上报的处置方案进行初审,将处置方案及初审意见提交资产公司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查通过后,由资产公司总裁批准实施。分支机构上报的处置方案提交资产公司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查前,如有必要,应征询资产评估、资金财务、法律等部门意见。

(三)资产公司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召开资产处置审核会议必须通知全体成员,7人以上(含7人)成员到会,会议审议事项方为有效;分支机构召开资产处置审核会议必须5人以上(含5人)成员到会,会议审议事项方为有效。全体到会人员以记名投票方式对处置方案进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获到会人员总数2/3(含2/3)以上票数方可通过。

第十条 审查依据和审点。

(一)资产处置方案的审查依据是资产收购成本、评估价值、尽职调查和估值结果、同类资产的市价和国家有关资产管理、资产处置、资产评估、价值认证及商品(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资产处置方案的审点是处置方案的成本效益性、必要性及可行性、风险的可控性、评估方法的合规性、资产定价和处置费用的合理性、处置行为和程序的公开性和合规性。

第十一条 资产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分支机构负责人对资产处置的过程和结果负责。

资产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分支机构负责人不参加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可以列席资产处置审核会议,不得对审议事项发表意见,但对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的资产处置方案拥有否决权。如调整处置方案,调整后的处置方案如劣于原处置方案,需按资产处置程序由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重新审核。

资产公司副总裁和分支机构副总经理(副主任)参加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的,出席会议时不得事先对审议事项发表同意与否的个人意见。

直接参与资产处置的部门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可以列席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资产处置审核会议,介绍资产处置方案的有关情况。

资产公司和分支机构审计与纪检、监察人员应列席资产处置审核会议。

第十二条 资产公司资产处置必须实行回避制度,资产公司任何个人与被处置资产方、资产受让(受托)方、受托资产评估机构等有直系亲属关系的,在整个资产处置过程中必须予以回避。

第十三条 经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作出已生效的判决、裁定、裁决的资产处置项目,不再经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但是,该项目在诉讼或执行中通过调解、和解需放弃全部或部分诉讼权利、申请执行终结、申请破产等方式进行处置时,应事先经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

第十四条 分支机构不得向内设机构和项目组转授资产处置审批权。

第十五条 资产公司和分支机构应按规定,逐月分别向财政部和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专员办)报告资产处置进度。报告内容包括资产处置项目、全部债权金额、处置方式、回收非现金资产、回收现金等内容。分支机构对单项资产处置项目收购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和单个资产包收购本金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项目,终结处置完成后报专员办备案。

第四章 处置实施

第十六条 资产公司可通过追偿债务、租赁、转让、重组、资产置换、委托处置、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处置资产。资产公司应在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业务许可范围内,探索处置方式,以实现处置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第十七条 资产公司可依法通过公告、诉讼等方式维权和向债务人和担保人追偿债务,加强诉讼时效管理,防止各种因素导致时效丧失而形成损失。

资产公司采用诉讼方式应考虑资产处置项目的具体情况,避免盲目性,最大限度降低处置成本。

第十八条 资产公司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根据每―个资产处置项目的具体情况,按照公正合理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和效率原则确定是否评估和具体评估方式。

资产公司对债权资产进行处置时,可由外部独立评估机构进行偿债能力分析,或采取尽职调查、内部估值方式确定资产价值,不需向财政部办理资产评估的备案手续。

资产公司以债转股、出售股权资产(含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股权资产,下同)或出售不动产的方式处置资产时,除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权资产外,均应由外部独立评估机构对资产进

行评估。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股权资产,按照国家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备案;其他股权资产和不动产处置项目不需报财政部备案,由资产公司办理内部备案手续。

资产公司应参照评估价值或内部估值确定拟处置资产的折股价或底价。

第十九条 资产公司转让资产原则上应采取公开竞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招投标、拍卖、要约邀请公开竞价、公开询价等方式。其中,以招投标方式处置不良资产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组织实施。以拍卖方式处置资产,应选择有资质的拍卖中介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规定组织实施。招标和拍卖的底价确定按资产处置程序办理。

以要约邀请公开竞价、公开询价等方式处置时,至少要有两人以上参加竞价,当只有一人竞价时,需按照公告程序补登公告,公告7个工作日后,如确定没有新的竞价者参加竞价才能成交。

资产公司未经公开竞价处置程序,不得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向非国有受让人转让资产。

第二十条 资产公司对持有国有企业(包括国有全资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债权资产进行出售时,应提前15天书面告知国有企业及其出资人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 资产公司以出售方式处置股权资产时,非上市公司股权资产(含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非上市股权,下同)的转让符合以下条件的,资产公司可采取直接协议转让的方式转让给原国有出资人或国资部门指定的企业:

(一)因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

(二)从事战略武器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核心重点保军企业的股权资产;

(三)资源型、垄断型等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行业的股权资产;

(四)经相关政府部门认定的其他不宜公开转让的股权资产。

第二十二条 资产公司直接协议转让非上市公司股权资产的,除以下情形外,转让价格不得低于资产评估结果:

(一)资产公司向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原国有出资人转让股权的,经财政部商国资委审核后,可不进行资产评估,以审计的每股资产净值为基础,由双方依商业原则协商确定收购价格,不得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资产净值。

(二)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原股东用债转股企业所得税返还购买资产公司持有的债转股企业股权,必须经过处置公告和资产评估,双方应根据企业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转让价格,不得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资产净值。

第二十三条 资产公司以出售方式处置股权资产时,除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外,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股权资产及评估价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上市公司股权资产的转让均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程序,在依法设立的省级以上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进行。首次挂牌价格不得低于资产评估结果。当交易价格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重新履行资产公司内部处置审批程序。

第二十四条 资产公司以出售方式处置股权资产时,上市公司股权资产的转让应按照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管理的有关规定,通过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系统进行,并根据证券交易的相关规定披露转让信息。

第二十五条 除向政府、政府主管部门、出资人及其指定机构、资产公司转让外,资产公司不得对外转让下列资产:债务人或担保人为国家机关的债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的国有企业债权,国防军工等涉及国家安全和敏感信息的债权;国家法律法规限制转让的其他债权。

第二十六条 资产公司不得向下列人员转让不良资产:国家公务员、金融监管机构工作人员、政法干警、资产公司工作人员、国有企业债务人管理层以及参与资产处置工作的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中介机构人员等关联人。资产公司在处置公告中有义务提示以上人员不得购买资产。

第二十七条 资产公司可按资产处置程序自行确定打包转让资产。对于打包处置项目,可采一用抽样方式,通过对抽样项目的评估或内部估值,推断资产包的总体价值,确定打包转让的底价。

对于将商业化收购资产与政策性资产混合处置的资产(包),资产公司必须合理确定各类资产的分摊成本,据实分配收益,不得人为调剂。

第二十八条 资产公司必须按规定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时间等要求进行资产处置公告,国家有关政策另有规定除外。特殊情况不宜公告的需由相关政府部门出具证明。

第二十九条 资产公司委托处置资产时,必须遵守回收价值大于处置成本的原则,即回收的价值应足以支付处置手续费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诉讼费、公证费、资产保全费和拍卖佣金等直接费用。并应有结余。

第三十条 资产公司可通过吸收外资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进行重组和处置,严格执行我国外商投资的法律和有关法规,处置方案按资产处置程序确定。

资产公司利用外资处置资产应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提升资产价值。

第三十一条 资产公司在资产处置过程中,需注入部分资金提升处置回收价值的,在业务许可范围内,按市场原则和资产处置程序办理。

第三十二条 为避免竞相压价,最大限度地回收资产,减少资产损失,资产公司处置资产中,凡涉及两家或两家以上资产公司的共同资产,应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好维权和回收工作,不得相互之间发生恶性竞争。

第三十三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资产保全和追收制度,对未处置和未终结处置的资产继续保留追索的权利,并对这部分资产(包括应计利息、表外应收利息等)应得权益继续催收。

资产公司接受抵债资产后,必须保障资产安全,应尽可能及时办理过户手续,并按资产处置程序和回收最大化原则,择机变现,不得故意拖延或违规自用。资产公司应加强抵债资产的维护,建立定期清理制度,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资产减值。

第五章 处置管理

第三十四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健全资产处置的项目台账,对每一个资产处置项目应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对回收资产、处置费用及处置损益的计划管理,并持续地跟踪、监测项目进展。对―个资产处置方案(金额按单个债务人全部债务合并计算),如预计其全部回收资产价值小于直接处置费用的,原则上应另行考虑更为经济可行的资产处置方案。

第三十五条 资产公司必须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加强资产处置档案管理。资产处置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必须完整、真实。对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的资产处置审查意见和表决结果必须如实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第三十六条 资产公司及其任何个人,应对资产处置方案和结果保守秘密。除国家另有规定以及资产公司为了处置资产必须公布有关信息外,严禁对外披露资产公司资产处置信息。

第三十七条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资产处置进行干预,资产公司必须抵制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资产处置的干预。

第三十八条 资产公司要强化一级法人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分工明确的制约机制和授权管理,健全资产处置项目各种可行方案的比较分析机制,严禁采取超授权、越权、逆程序等违规手段处置资产,严禁虚假评估,严禁伪造虚假档案和记录。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实质上防范商业

风险、道德风险,按照最优方案处置资产。

第六章 处置权限划分

第三十九条 资产公司以打包形式收购的资产,应将整包资产的收购成本按照适当的方法分摊至包内的每户单项资产,作为该户单项资产的收购成本入账。

第四十条 资产公司应采取合理、审慎的方法确定资产处置的盈亏平衡点。计算盈亏平衡点时,应考虑资产收购成本、融资成本以及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成本和各项税费等因素。资产处置项目的预计回收价值可以弥补或超过上述各项成本及税费的,视为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不足以弥补各项成本及税费的,视为未达到盈亏平衡点,差额为预计亏损。

第四十一条 对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的资产处置项目,资产公司可按照资产收购成本的一定金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分支机构的授权额度。授权额度之内的资产处置项目,必须经分支机构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后,由分支机构负责人批准;超出授权额度的资产处置项目,必须经资产公司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后,由资产公司总裁批准。

第四十二条 对未达到盈亏平衡点的资产处置项目,资产公司可按照预计亏损的一定金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分支机构的授权额度。授权额度之内的资产处置项目,必须经分支机构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后,由分支机构负责人批准;超出授权额度的资产处置项目,必须经资产公司资产处置专门审核机构审核通过后,由资产公司总裁批准。

第四十三条 资产处置过程中,对列入全国企业兼并破产领导小组计划内的兼并、破产等政策性核销债权的处置,资产公司应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核并出具意见,从相关部门批准或通知之日起,资产公司对相关债权予以处理。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资产公司应建立资产处置尽职调查和事后检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分支机构资产处置进行审计。

资产公司审计与纪检、监察部门和专员办设立资产处置公开举报电话,对举报内容如实记录,并进行核实和相关调查。

第四十五条 财政部和专员办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资产公司及分支机构资产处置过程的合规性和处置结果进行抽查。

第四十六条 对发生以下行为,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一经查实,按照处理人和处理事相结合的原则和国家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和损失大小进行相应的经济处罚和行政处罚;违纪、政纪的,移交有关纪检、监察部门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放弃资产公司应有、应得权益;

(二)超越权限或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处置资产;

(三)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更改处置方案;

(四)隐瞒或截留处置资产、回收资产和处置收入;

(五)在进行收购成本分摊入账时,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更改资产公司既定的成本分摊入账原则;

(六),造成债务人逃废债务;

(七)内外勾结,串通作弊,压价处置资产;

(八)暗箱操作、内部交易、私下处置;

(九)泄露资产公司商业秘密;

(十)抵债资产管理不善,未经规定程序审批同意,擅自使用,造成资产损失;

(十一)谋取小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十二)资产处置档案管理混乱;

(十三)其他因自身过错造成资产损失的行为。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资产公司资本金项下股权资产应按照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管理的统一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资产公司可根据本办法制定资产处置管理实施细则,报财政部备案。

篇2

关键词:风险资产;资本充足率;资产配置

一、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

1.风险资产。集团财务公司依托集团、服务集团,其业务功能与专业银行的业务有一定差距,从业务类型上看无非结算、信贷、外汇、理财、咨询顾问等一些有限业务,看似平凡的业务要能做细做精,做好资产的合理配置却非常不简单。不同业务存在不同的风险形式,新资本办法中引入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综合概念。

首先,参考一下我们公司2014年6月风险加权资产的构成比例图:

信用风险资产占比94%,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占比不高,认识信用风险并合理配置信用风险资产也就成为风险管理的关键。

2.风险资产分类。(1)安全性资产。现金、黄金、存放央行款项;持有我国中央政府、中国人民银行、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债权(持有债券);持有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的债券;对评级AA-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债权;对多边开发银行、国际清算银行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债权。

该类资产特点:无经营风险,不需要资本占用,带来的经济利益低。

(2)低风险资产:①对公共部门实体的债权(收入来源于中央财政),风险权重20%;②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债权(存放同业款项)――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风险权重20%;③对其他商业银行的债权(存放同业款项)――原始期限3个月以上,风险权重25%;④对评级AA-以上国家或地区注册的金融机构和公共部门实体的债权,风险权重25%;⑤对评级AA-以下国家或地区注册的金融机构和公共部门实体的债权,风险权重50%;⑥对符合标准的微型和小型企业的债权(给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权重75%。(3)高风险资产:①对不符合评级标准的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债权;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其他债权;对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债权,对一般企事业债权(普通贷款),其他表内资产,风险权重100%;②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即表外资产被转换成表内的资产,例如,承兑、保函、承诺和信用证等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持有股份),风险权重250%;③被动持有的工商企业的投资,风险权重400%;④对工商企业的其他股权投资,风险权重1250%,该类资产特点:经营该项资产业务能给公司带来较高的经济利益流入,但该部分资产的资本占用较高,有的风险资产甚至需要配备翻倍的资本才能弥补风险损失。此项资产业务开展需要审慎,考虑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应在业务存续期对业务进展实施全程监控。

3.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即为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资产业务被风险量化后,某项业务具有的风险暴露就能准确地计算出来(风险暴露=风险资产金额×风险权重),依据资本充足率计算原理,资本占用的多少也就容易量化得出:“资本=资产风险暴露量化金额×资本充足率”。

二、资产配置的现实分析

1.资产配置现状。我们的资产业务主要包括了贷款、存放与拆放同业,承兑、担保、信用证和股权投资等,而贷款资产仍然是集团财务公司最大最明显的信用风险来源,参见以下资产配置图:(数据来源2013年)

2.资产配置过程。“资产配置”是为了实现一定财务目标及管理目标,把自有资金及吸收资金等多种资产进行分配的过程,此过程需通过三个环节完成:(1)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2)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3)根据经营目标,对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三、资产配置的探讨

1.针对集团财务公司,业务投向作出几点提示:

适量增加对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贷款。

《新资本办法》降低了对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的风险权重,积极支持小微企业贷款是资产配置改革的一个方向,随着资本市场发展、金融脱媒、金融市场的竞争会导致大中企业信贷业务利润空间日益收窄,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民非农化过程中,必然涌现出一些小微企业,需要信贷资金支持,所以只要通过恰当的渠道,及时把握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发展趋势,辅以信息系统的支持,在对符合标准的小微企业贷款领域会取得丰硕成果。

表外业务的发展:开展电票业务的优势。

(1)保证金的沉淀:企业申请开具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承兑人的财务公司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可以在同业账户中存放,增加金融往来收入。(2)企业收到的电子银行承兑汇票,其承兑后所产生的资金也会沉淀在我们的资金池里,增加资金的来源

2.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把握人民币利率上行以及汇率波动加剧的市场时机,开展结售汇业务,实现收益价差,带动非利息收入增长,发展委托贷款、基金代销、保险等业务,实现业务收入跨越式增长。为资本补充提供广阔渠道。

四、结束语

抓住《新资本办法》的实施机遇,提升财务公司风险管理能力,以风险管理促进业务转型――集团财务公司应走将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以及公司业务并重的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从资本补充渠道分析,我们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改变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的匹配,获得中长期资金运用,将符合条件的债务资金作为二级资本的补充,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永久性营运资金等。《新资本办法》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能有效实施必将指导我们在实践的运用和开展业务的安全探索中顺利前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规范,管理

高校为了理顺校办企业体制,按教育部要求重新确立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责任主体。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学校行使学校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和对外投资经营管理职责,公司下属校办企业业务范围主要为服务类和科技成果转化类,服务类企业包括印刷厂、学生实习工厂、技术咨询公司等,科技成果转化类包括各种科技开发企业等。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公司法》设立,由高校出资,实行企业化管理,执行企业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但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上仍然受制或依附于高校,如果不对这三方面问题进行梳理和规范,势必影响公司经营决策,妨碍公司健康发展。

一、人事管理

在高校管理体制中,资产经营公司通常作为学校二级单位进行管理,其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一般由学校领导和公司负责人、人事、资产、科研、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权实质上由学校行政人员行使,这些行政人员由于对公司情况不熟悉和经营业务不了解,导致决策的专业程度不高;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拔和任用执行学校组织部门中层干部选聘程序,享受学校中层干部各种待遇,人事关系仍在学校,性质仍为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薪酬执行学校处级领导干部标准甚至由学校发放,年度履职情况由学校组织和人事部门进行考核;公司年度目标任务由学校目标管理部门制定和考核,目标管理部门不了解公司经营业务情况,制定的目标任务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要么目标过高公司无法完成,要么目标过低致使国有资产不能最大限度地保值增值,考核结果也就不一定客观公正。这种人事管理体制势必影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独立开展工作,不利于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高校应规范资产经营公司人事管理,明确学校与资产经营公司的委托关系,改革资产经营公司人事管理体制。可考虑在董事会增加业务经营和科研人员,探索建立公司负责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职务任免和薪酬与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挂钩,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其绩效目标进行评估,制定专门针对公司的绩效目标管理和考核办法,促进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推动公司顺利发展。

二、资产管理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大多属于学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很多高校为了避交或少交“非转经”资产占用费,或者做大学校资产,在资产经营公司成立时,未对“非转经”资产进行清理以及产权确认,公司资产仍在学校资产账上反映;有形资产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进行管理,公司新增资产的采购、管理和处置也由学校资产采购和管理部门负责;在有形资产中,房屋坐落在校内,比较分散,有的可能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用房在一起,仪器设备等资产可能既用于科研又用于经营,无法明确划分产权;无形资产包括科研成果、专利等由学校科技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由公司负责管理和维护的各种业务资质没有进行评估,价值无法确认;学校对公司资产行使了很多管理职能,价值无法确认。这些做法导致公司资产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不利于公司资产的规范管理,学校也无法准确计算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数额。高校应高度重视公司资产管理,一是对学校经营性资产进行清理,从实质上划转到资产经营公司,并进行产权确认;二是对经营性资产进行规范管理,按照企业资产管理办法,建账建卡,计提折旧,保证账实相符、账账相符,通过规范确保学校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

三、财务管理

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公司章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和经营“双轨制”职能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存在如下问题:1.高校为了防范公司财务和税务风险,通常委派一名总会计师或者财务人员到公司指导、监督和参与公司财务工作,这种做法对规范公司财务管理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来自高校,公司财务管理和监督必不可少地会引入事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模式,制度建立和会计核算参照事业财务执行,一是费用标准的制定可能参照高校标准,如有关差旅费、通讯费和交通费的标准制定。二是收入确认可能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采用权责发生制。三是预算采用事业单位收支模式,缺乏完善的收入成本预算制度及分析制度等;四是投资由学校行政决策,投资论证不够充分、投资风险评估和控制不够,投资效果不够理想。2.由于前述公司人事关系不明、资产产权不分导致公司无法进行全成本核算,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3.由于历史原因,公司下属企业负责人对财务管理重视不够,财务管理质量不高,项目业务及合同台账不够完整,长期往来挂账较多,下属企业之间互相投资,但投资方与被投资方账账不符等。4.由于公司下属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关系与学校未完全脱钩,既负责公司经营,又进行科研活动,科研人员将项目收入纳入企业,而将经营成本由学校科研项目承担,导致企业虚增利润等。这些问题导致公司财务信息不能准确和完整地反映公司管理和经营成果,不利于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高校应加强资产经营公司财务管理,一是提高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树立企业财务理念,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二是建立建全公司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三是加强公司下属科研企业科研项目管理,将其科研收入和成本全部纳入科研企业,按项目进行核算,以完整反映企业经营成果。

四、结论

高校应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资产经营公司规范管理,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工作,重点要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进行规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创新,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蒋敬东《加强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若干建议》,经济研究导刊 2009.22

篇4

【关键词】国企能源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实施

A公司财务战略实施:

(一)预算及成本管理

在预算管理方面,公司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五个实施细则,逐步建立了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相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从制度建设、流程设计等方面理顺预算管理流程,通过加强编制、下达、控制、调整和考核等全过程管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健全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明确部门职责风;建立了预算编制模板,体现业务计划和财务预算有机结合;建立了以主要生产经营计划、项目计划为基础的考核指标体系,预算制度的可操作性得到有效增强,预算考核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在成本管理方面,公司制定了《成本管理办法》,树立大成本理念,推行全过程成本管理,在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加强成本控制,努力降低各项成本开支。积极推广典型设计,努力降低建造成本,节省后续维修支出;实施集中招标采购,设备和材料成本大幅降低;实行预算总额控制,严格可控费用管理,并纳入年度业绩考核;开展成本定额研究,制定了500千伏资产的标准成本定额,有效遏制了成本增长过快的势头。

(二)资金管理

银行账户管理制定已经建立,公司成立了资金结算中心,规范银行账户管理,营销账户己全部纳入财务管理,银行账户管理审批权限上收到公司本部,降低了银行账户风险。资金预算管理得到落实,公司按照年预算、季平衡、月计划、周调度统一安排,减少了资金沉淀,提高了归集力度。资金拨付制度进一步完善,资金划拨计划性、安全性和及时性得到保障。建立了可靠的资金保障体系,公司通过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加大了银企合作力度,深化了银企合作层面,建立了便捷的资金运用平台,为公司拓宽融资渠道,获得了充分的资金保障。充分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和结算优势,大力推广集中支付,提高资金周转速度,调整融资结构,加大以低利率的银行承兑汇票结算电费额度,降低财务费用的支出,拓展利润空间。债务结构优化取得初步进展,公司通过提前还贷、推迟借款,制定详细的年度融资方案,采取银团贷款、循环贷款和贷款置换等多种方式,调整公司融资的长短期结构和品种结构,通过合理确定借还款时间,“削峰填谷”降低资金存量,降低利息支出,提高利息资本化比率,结构优化出见成效。由于业务部门与财务在项目支出的详细信息的沟通渠道尚不畅通,财务部制定详细的资金计划和贷款计划与实际有所差异,资金计划的准确性需要提高。

(三)资产管理

公司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A电网有限公司废旧物资管理暂行规定》,固定资产价值管理得到了规范。开发并使用了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并规范了公司系统废旧物资管理。大力推行资产全寿命管理和标准成本定额管理,全过程资产管理推进了ERP与EAM整合,为司经营管理平台系统建设奠定基础,努力实现对资产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直至退役等全过程的系统化、动态化的统筹管理,在确保安全性的条件下,使项目整体费用最优。通过开展“三清理一规范”、高分先投资调查和资产清理处置工作,进行不良资产清查,建立健全帐销案存制度,加大清欠追索力度,处理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公司资产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质量不断提高。围绕重组改制,贯彻公司资产经营战略,缩短产权管理链条,减少企业管理级次。规范多级企业管理,开展实业公司产权重新界定。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专项工作被国网公司评为系统内标杆单位。

(四)财务管理信息化

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公司在已投入使用的远光账务处理及报表管理、固定资产卡片管理、资金监控、现金流量及债务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公司经营管理平台,将业务信息与财务结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目前公司经营管理平台以500千伏资产为核心的试点工作于2007年1月上线,旗下两个试点单位运行良好,为公司的经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各单位、各部门间信息北水平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信息孤岛”问题突出,财务与业务信息不完全匹配,相互集成困难,制约了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在加快公司经营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国网公司使用的远光财务管理系统与公司经营管理平台之间的关系,以保障公司财务管理的稳定。

(五)融资战略

A电网的融资战略应立足于满足公司投资战略产生的资金需求,维持公司正常生产活动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公司在此基础上注意公司的资本结构的优化,合理选择筹资的渠道和方式,降低资本成本和筹资风险。

参考文献:

[1]薛婷婷.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 2011(21)

[2]尉丽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J】.现代商业. 2011(26)

篇5

证监会最新颁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在基础资产、交易机制、核审时间、评级和参与主体方面都给予市场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通过隔离机制满足了发行人资产出表需求,全面松绑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然而,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仍呈现多头监管、市场分割的局面,一些配套的法规制度有待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国内的开展仍需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推动。相比成熟市场规模,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方兴未艾,只有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市场融合、降低市场门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券商才能接住资产证券化这块馅饼。

松绑信号明显

2013年3月15日,证监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允许符合具备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等条件的证券公司申请设立专项计划、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总体上看,新规体现了证监会全面松绑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意愿。在本次新规前的试点阶段,证监会主导的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载体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仅允许以企业债权和资产收益权为基础资产发行产品,且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要求“逐项审批”,基础资产范围狭小导致产品规模偏小,而发行过程繁琐且难以预期,市场影响力微乎其微。

本次新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突破。第一,基础资产扩大,包括财产或财产权利及其组合,亦明确包括了信贷资产、基础设施收益权、应收款、信托受益权和商业物业不动产财产等财产权利。第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资产虽然未被确认为信托资产,但明确了券商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实行破产隔离,满足发行人资产出表需求。第三,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协会报价系统和券商自办柜台交易,支持管理人以自有资金参与的做市制度,流动性大大增加。第四,虽然产品依然实行审核制发行,但明确审核时间为两个月,审核周期缩短。第五,不强制产品评级,为私募发行的降低成本增加了可能性。第六,市场开放,包括基金、期货、银行、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也可照此规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不过,新规的落地还有待监管部门出台更多的配套政策,例如虽然上交所和深交所都了办法明确为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提供转让服务,但做市和回购制度尚不完善。此外,新规为证监会的规定,其他金融机构是否能够照此办法实施,仍需要取得其他监管机构认可。又如,虽然证监会明确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 但会计上具体如何处理尚不明确。又如,银监会2010年底曾经《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的通知》,部分银行自身照此细化制定的《信贷资产转让管理办法》甚至对交易对手也有较严格的规定,因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能否顺利发行,还需要银监会对此通知进行重新解释乃至修改。

当前,国内除了证监会主导的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形式资产证券化以外,还有以银监会和央行主导的信贷资产证券化(ABS)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企业资产支持票据(ABN)(表1)。但这两个市场也面临着各自的困扰。例如,银监和央行主导的ABS市场仍是扩大试点阶段,尚未转入常规,其最大的瓶颈在于试点期间的额度控制。中国银行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未来银行储蓄向各种金融产品流动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银行业贷款余额即将超过70万亿元,中长期贷款超过33万亿元,银监和央行主导的ABS市场试点区区500亿元额度,显然无法满足商业银行日益增长的信贷资产出表的需求。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的ABN市场,其基础资产范围受限,且期限偏短,不能有效满足资产出表的需求。

不过,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主导的票据市场一直是ABN市场,灵活、便捷、友好的注册发行机制广受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好评,这一优势会令ABN市场对于企业的期限较短的资产证券化需求有吸引力。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立5年间,债务融资工具已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品种之一。2012年全年,包括短融、中票、超短融、定向工具等在内的债务融资工具共发行2.6万亿元,存量规模达到4.2万亿元,远超企业债与公司债规模。但是,ABN市场也有其不足。首先,央行1号文件《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将ABN限定在了非信贷资产上。其次,中国迄今为止发行的期限最长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期限为15年,且附第10年末发行人上调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期限可达25年甚至30年以上。最后,ABN目前并没有资产的真实出售和风险隔离,资产的原所有者将作为第二偿付来源,资产不能出表。2012年曾经有媒体报道交通银行拟在上海证交所大宗交易平台试水信贷资产证券化,率先出售基建项目存量贷款,但最终并无结果。显而易见,分割的市场局面之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协调。

券商试水资产证券化

2012年以来,券商一直在积极参与布局资产证券化业务。除了在创新业务研究上投入大量人力以外,不少券商还在业务实践上进行探索。目前,券商已经完成发行或者已经通过证监会审批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如表2,其中,华能澜沧江第二期水电上网收费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上海隧道股份大连路隧道应收专营权收入资产证券化产品分别在2013年1月26日和5月3日已获证监会核准,正在发行准备当中。其他已经向证监会提交申请的还有阿里巴巴1号小贷债权资产证券化产品、上港集团资产证券化产品、如帛港区BT项目回购资产证券化产品、浦发集团BT回购资产证券化产品。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海印股份公告称拟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融资,基础资产为原始权益人经营管理的特定商业物业五年经营收益权,这表明以商业物业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类REITs式专项计划有望面世。

潜在市场规模超10万亿元

国内资产证券化起步晚,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参照成熟市场来看,国内资产证券化发展空间广阔。根据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SIFMA)的统计,截至2011年末,美国ABS和MBS存量合计达到10.3万亿美元,占同期债券总存量的28%。2011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为1.7万亿美元,仅次于同期美国国债的发行量。此外,2012年欧洲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也超过50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2012年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总和不到300亿元,而从过去8年中国资产证券化总量来看,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尚不到2000亿元,发行量和存量都明显偏小,预计该市场潜在规模应该超过10万亿元,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大发展令人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产品本身在发展初期制作稍显复杂,中介机构经验不足,在融资效率和成本上,对发行人的吸引力可能不如短融、中票等其他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在银监会央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各自主导的市场中,各自有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多头监管人为割裂了市场。只有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协调监管,给予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交易和投资更多的税收减免,打通不同市场之间的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才能使得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蓬勃、健康地持续发展。

特邀述评嘉宾:

张海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

资产证券化:另辟通道

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于2005年正式步入制度轨道,分为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和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试点两大类,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暂停了新产品的发行。后危机时代崛起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等,都融入了资产证券化的一些技术和特点,相关的通道类业务也迅速膨胀起来。

2013年3月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作为资产证券化特殊目的载体的法律地位和运作机制进一步明晰化,2012年11月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打开了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专门的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的闸门。围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券商和基金有了探索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的新天地。券商和基金都摩拳擦掌,希望在资产证券化领域抢占先机,那么切入点和发展重心应放在哪里?传统通道类业务的跑马圈地亢奋犹在,既有模式是近期抢占市场份额的便捷方式。但对于券商和基金而言,如何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在资产证券化领域确立和巩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更为长远的根本问题。

证券化带来自主新通道

“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严重压缩着通道业务的利润空间,同质化发展的结局必然是价格战。对于券商和基金而言,差异化发展的空间在哪里?

最为直接的差异化发展空间来源于监管差异,比如信托业在房地产和票据等领域所受的限制,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对于非标债权资产的限制,为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留下了一定的差异化空间。

更为广阔的空间可能在非金融企业资产证券化领域。券商可以从企业客户的需求中找到合适的项目并设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而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基金在非专项的特定资产管理业务中可以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投资链条,即投资者购买基金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特定资产管理项目)、证券投资基金购买券商特殊目的载体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特殊目的载体购买非金融企业资产。这一投资链条的项目与客户两头资源不再由银行掌控,这种券商和基金独立开辟的“通道”有利于保障其盈利空间,和迄今为止银行业主导的传统通道业务有了很大不同。

与此相关,《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还允许券商资产证券化投资于信贷资产,这类业务的资产来源于银行,但资金来源可以摆脱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依赖,因为证券化新规允许基金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资产支持证券,这就帮助券商和基金避免了传统通道业务中两头受制的困窘。

以客户价值明志,以风险管控致远

在资产证券化的新天地中,抢占市场份额有其重要性,但不应迷失于短期成败。仅仅专注于抢占市场份额的先机而失去建立可持续优势的先机,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结果必然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赢了一场战役输了整个战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规模至上的传统通道模式在尽职调查和风险披露方面存在硬伤,因而深陷“刚性兑付”的迷局而难以自拔。

近日,证监部门对保荐机构的严查整顿,重创了在IPO保荐业务中追捧“纯通道”盈利模式的一些投行。粗放的通道模式和通道文化的危害,岂止限于IPO保荐业务,其实也存在于金融产品创新领域,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受到的质疑和诟病就是例子。

篇6

财政部修订通用分类标准编报规则

最近,财政部对通用分类标准编报规则进行修订,并出台《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编报规则》。财政部要求,2013年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所有实施单位,应该按照本版编报规则的要求编制和报送本单位2012年度XBRL格式财务报告。本版编报规则包括总则、一般技术性原则、企业扩展分类标准模式文件规则、企业扩展分类标准链接库文件规则等,附录还包括《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编报规则》应用示例。

财政部修订

《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最近,财政部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73号)。《办法》主要对以下内容作了修订:一是明确了会计从业资格实行无纸化考试。二是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免试规定。三是简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领取和调转登记程序。四是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登记制度。五是引入了学分制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六是简化了持证人员信息变更手续。七是增加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遗失、毁损补发的规定。八是建立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定期换证制度。九是明确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撤销和注销的情形。十是对在能力上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会计从业资格要求,但因客观原因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目前仍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如何取得证书作了规定。十一是完善了持证人员相关法律责任。《办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IASB与FASB就租赁会计准则

修订提出双重做法

最近,美欧两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租赁会计准则提出了改革方案。该方案要求公司除短期租赁外,将其余所有租赁资产计入公司资产负债表内。分析人士指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近日所公布的有关租赁会计准则改革的提议无疑会让几乎所有与被公布的资产与负债相关租赁物的租赁成本有所上升。按照目前会计准则的规定,绝大多数租赁资产可以不计入公司资产负债表。但这一未能对租赁交易的真实表示做出明确规定的做法受到了公众的批评。目前,除了将大多数租赁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之外,拟议中的新版租赁会计准则还将对租赁资产确认、计量、费用表现以及由租赁产生的现金流采取双重做法。对于绝大多数房地产租赁业务来说,其经营租赁的租金支出在租赁期内按照直线法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的租赁业务而言,其利息与摊销费用确认的资产则分别来自于租赁负债利息。

FASB准则更新

明确投资公司有关问题

最近,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会计准则更新》,制定了一种新方法,用以确定某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是否为投资公司。此外,本次更新还进一步明确了投资公司特征,设定了计量和披露要求,并为具备这些特征的公司提供了全面的实施指引。FASB主席表示:数十年以来,投资公司都是根据U.S.GAAP的要求,按照公允价值报告投资事项。此次的新准则不会改变这项基本原则。

首届中央企业

财会职业技能竞赛开赛

为促进中央企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提升中央企业管理水平,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决定于今年下半年举办2013年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财会职业技能竞赛。本次大赛将分初赛和决赛两个赛段进行,时间分别为今年8月和10月。初赛为问卷式,决赛将采用现场比赛的形式进行,分为理论考试、信息化操作和案例分析3个类型。大赛将设个人奖、团体奖,并对领导重视、组织出色、成绩突出的承办单位和参赛企业颁发“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其中,个人奖30名,由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团体奖10名,获奖单位将由大赛组委会授予相应的证书和奖杯。

审计

我国首次向境外提供审计工作底稿

最近,应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提出的协查请求,证监会调取了相关在美上市中国概念企业的会计底稿,目前已完成一家公司的审计底稿搜集工作,并已经履行完相关程序,将通知美方准备提供底稿。此举将有效解决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有关纠纷,而此次我国首次向境外提供审计工作底稿也被称为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后的“破冰之举”。本次向SEC提供审计工作底稿启动了部际会商机制,是中国财政部、外交部、司法部等相关部委能力合作的成果。

税收

“营改增”试点期收入归属不变

最近,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试点期间收入归属保持不变,原归属地方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全部归属地方,改征增值税税款滞纳金、罚款收入也全部归属地方。按照即征即退政策审批退库的改征增值税,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改征增值税收不计入中央对地方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基数。试点期间因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发生的财政收入变化,由中央和地方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相关规定分享或分担。改征增值税试点前服务贸易出口原免征营业税部分仍由地方负担,新增加的改征增值税出口退税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由中央与地方按92.5∶7.5的比例负担,地方应负担的部分通过年终结算据实上解中央。《通知》自2013年8月1日起执行。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

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事项明确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征收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5号)。《公告》明确,按照财税[2013]37号文件规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适用财综[2012]68号通知,缴纳和扣缴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50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51号的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文化事业建设费缴费信息登记和申报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营改增试点期间,适用财综[2012]96号文件第三条规定,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可以不进行文化事业建设费申报。《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CEPA项下部分货物

下半年将实施零关税

最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印发了《关于2013年下半年对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项下部分货物下半年将实施零关税的通知》。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的规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新完成原产地标准磋商的17项香港原产商品和12项澳门原产商品,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零关税。这部分港澳原产商品涉及供人食用的甜杏仁,零售包装的杀菌剂、杀鼠剂,电热器具,非工业用玻璃制品,睡衣等纺织类商品,以及大理石制的砖、瓦、方块等建材类产品等。

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甲苯胺

将征收反倾销税

最近,国务院关税委员会印发了《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甲苯胺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税委会[2013]14号)。《决定》明确,自2013年6月28日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甲苯胺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为开始征税之日起5年。反倾销税以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作为计税价格从价计征;进口环节增值税以海关审定的完税价格加上关税和反倾销税作为计税价格从价计征。对自2013年3月1日起至本决定公告执行之日止,有关进口经营者按初裁决定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所提交的保证金,按终裁决定所确定的征收反倾销税的商品范围和反倾销税税率计征并转为反倾销税,并按相应的增值税税率计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金融

定期支付基金首现国内

最近,国内首现定期支付型基金,引入了“定期支付”概念,即基金管理人按基金合同约定的支付周期,根据约定的年度支付比率,以定期支付日的基金资产净值为基准向基金持有人提供稳定现金收入的机制。并且,定期支付是以份额支付,定期支付后,投资者持有的基金份额数将相应减少。基金承诺每年为投资者定期支付的额度或比例一般情况下固定,也可根据市场情况浮动调整。与目前市场上的普通“分红”方式不同,定期支付基金强调明确的支付频率和支付额度,管理人须按照约定严格执行,投资者的未来现金流入将得到保障。

保监会调整对跨境人民币结算

再保险业务相关政策

最近,中国保监会了《关于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自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逐步调整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相关政策,《关于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11]49号)中的部分规定已不适应跨境人民币结算再保险业务发展的要求。《补充通知》删除了原政策中第四条:“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业务跨境人民币结算,应当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及有关规定,能够确认为保费收入的部分”。

篇7

关键词 财务 集权式 增强控制 消除浪费

在发展期的大型现代企业,其经营效果不仅受市场等因素影响,更重要的在于内部管理,财务管理涉及资金资产流入流出全过程,是企业内部管理至关重要的部分,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将带来不同的管理效果。集团企业往往存在内部组织层级和法人主体过多,管理链条过长,纵向执行力较弱、关键环节风险管控机制没有完全到位,规模效益和协同效应难以全面发挥等问题。如何客观认识和有效解决集团企业“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集权式”管理模式,对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效益,推动集团企业高效发展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集团企业财务“集权式”管理的概念

是指通过会计核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决策的集中,实现财务资源的集团化运作和集成式管理模式。

二、涪江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四川涪江集团公司是一家股份制地方国有控股企业,经营业务分散,包括供电、发电、电力设备制造、建筑和电气安装;产业规模较大,年产值15亿元,固定资产达20亿元;在册职工2000余人。涪江公司财务管理采用“分散式”管理,一个单位设立一个财务科,全公司共有9个独立会计主体,1个总部财务部、8个财务科,公司财务人员多达30余人。公司总部对下属发供电分公司采用资金拨款制。各单位财务部门人事和管理权集中在下级子(分)公司,总公司财务部对下属单位财务机构仅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

三、“分散式”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岗位设置不合理,导致人力资源浪费。财务岗位设置上存在“重会计、轻财务”的现象,整个集团除总部财务中层和领导在思索财务管理、各单位财务负责人在实施财务管理外,其他财务人员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管理力量较为薄弱。同时,财务人员既有各下属单位自行安置的,又有公司总部直接调配的,造成财务系统冗员过多、人才分散等问题。

(2)利益主体多元,导致总部财务控制长期乏力。财务分散管理,构成了多个利益主体,形成经营压力全部集中在总部,而下属单位则思考如何应对总部,只管如何争取资金和项目的不良氛围;在财务监督和控制方面,公司总部仅能通过事后检查审计手段,无法事前、事中对下属单位经济业务直接把控和监督;考核范围过窄、考核周期过长,存在下属单位财务人员为了小集体利益粉饰财务信息的现象;下属单位成本控制、稽核标准不统一,同种业务出现这个单位不予报销,那个单位予以报销的现象,致使坚持原则的同志反而难以开展工作,久而久之,造成了原始凭证不够规范,审核把关不够严格;尽管公司总部不断出台管理办法,下达管理要求,但总出现执行走样、“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3)缺乏统筹,导致资产、资金资源浪费。资金管理缺乏全局统筹,造成资金资源严重浪费。下属各单位均可自行开立银行账户,集团资金分散在各单位不止一个账户中,总部只能从月末报表分析货币资金余额,不能实时掌握下属单位真实的资金状况;一些下属单位资金充盈;一些单位资金周转紧张,而受彼此业务往来关系的限制,优势资源不能共享,出现部分企业资金闲置,公司总部资金又较为紧张的局面。缺乏全面预算,造成建设投资浪费。涪江公司主要通过下达和考核年度收入、利润等指标管理下属公司,没有开展全面预算工作,公司的经营行为不能有效地和公司长期发展目标和投资建设重点相结合,年度资金投向和建设投资没有总体计划和安排,造成了投资不合理和盲目建设。物权分散,造成资产资源极大浪费。各单位自行管理资产,资产信息没有集中、统筹管理,下属单位各自考虑自身资产需求,存在资产重复购置、闲置资产未能在整个集团利用和调配,废旧资产得不到及时处置的现象,资产购置也不能发挥量大价低的优势,导致整个集团库存额度庞大,资金周转十分缓慢。

(4)信息不集中,造成信息加工过程浪费。涪江公司每个单位都有出纳和会计,会计明细科目使用和核算规则没有统一,导致同种业务,不同会计人员计入不同明细会计科目,严重影响集团合并财务报表分析和使用;财务信息不集中,各单位财务信息平全独立,报表过于简单,财务分析数据量支撑不够,报表之外的明细数据收集依托于临时组织各单位上报,造成信息传递和信息再加工过程加长。

四、“集权式”财务管理实践及取得的效果

为彻底解决财务“分散式”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该公司实施了财务“集权式”管理模式。实施后,公司财务状况得到改善,预算管理与现金流管理基本实现集中统一,资金与预算由原来的粗放安排实现了精益管理,公司成本预算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指标统领和导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资金和费用的安排更加有序,可控成本按进度实施,非生产性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具体做法和实施效果如下:

(1)精简机构,集中核算。强力推行集团财务集中管理,撤销下属单位8个财务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全部上移到集团总部,由总部财务部集中办理;对财务人员进行精简,所有岗位在全公司公开招聘,人事关系在公司总部,由公司财务部统一管理。下属单位会计机构撤销后,部分不同城的单位因路途和业务规模大等原因可能造成工作不便,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在各下属单位设置一名兼职报账员,借支备用金,开展日常小额支付的代办业务,并定期到公司总部办理报销手续。财务机构精简后,通过竞聘,财务队伍的人才能被真正有效利用起来,下属单位具有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在财务关键岗位能够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

(2)权利上收,控制审批。控制审批权,减少利益主体。由于非电单位直接面对市场,为提高其经营积极性,继续作为利润中心保留,采取“自负盈亏”方式管理资金,但应对资金审批限额进行控制,超过限额一律由公司总部审批,资本性投资完全执行总部年度计划;将发供电单位作为单纯成本中心,对其全部采取在预算控制下“报账式”资金管理,取消其资金审批权。集权式管理实施后,总部直接管理财务,实现了对下属单位经济业务全过程、全方位监督。审批权收紧,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下属单位自由支配空间,极大地消除了各自为政现象。

(3)制定制度,强调执行。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在全司统一执行。制定了通用的《资金管理办法》《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对外投资、担保、融资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废旧物资管理办法》《财务稽核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应收款项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资产管理考核办法》《费用报销规定》《财务印章管理办法》《票据管理办法》《资产租赁管理办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覆盖财务管理各个方面,为规范有序的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总部财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会议或文件直接贯彻到每个财务人员和各下属单位执行,财务机构的执行能力和反应能力大大提高。

(4)管控账户,集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资本。将对外融资权集中在公司总部,发挥规模融资效益。同时控制和减少银行账户,将所有单位银行账户收归集团总部统一管理和支配,除非电产业由于经营特殊性和独立法人保留基本账户、贷款账户外,其余账户一律撤销,取消非独立对外经营的发电厂所有账户,全司银行账户减少一半以上。统一安排支出,下属单位在年度预算范围内按月编制资金计划,报公司总部审批,总部按月根据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通盘计划在建工程、日常费(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用、社会保险、税金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并以此向各单位下达月度资金计划,下属单位在月度资金计划内到财务部报销费用,多余资金用于总部归还银行贷款。资金集中管控后,公司资金统筹能力提升,资金得到最大程度的归集,闲置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资金的流动性、周转速度明显增强,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5)管控资产,压降余额。统一管理公司资产,避免了资产重复购置;取消下属单位资产处置权,由财务部在对全司闲置资产和废旧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拨,并通过公开拍卖、竞卖、竞租等方式集中处置,既确保了公司资产处置流程合规合法,又有利于资产的保值、增值。发挥资产规模效应,集中全公司财产保险,引进保险投保邀标机制,大幅降低了保险费率。压降流动资产余额。将流动资产周转管理作为重点,撤销部门、车间班组、所站的仓库,除边远单位保留必备抢修物资外,其余物资由公司物资供应中心统一配送管理。

(6)全面预算、重点考核。开展项目预算管理,年初将建设投资需求和内部经营能力结合,量入为出,明确每年投资建设重点并下达项目预算,为避免年初前瞻性和预见性不足的影响,在不突破年度预算总额前提下,对项目预算采取季度滚动修编,起到了预算指导生产经营、引领资金流向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盲目和重复投资。拓宽考核范围,改进考核手段。向下属单位下达可控成本总控目标,同时下达关键的细项指标,将原只管理招待费、会议费、车辆消耗少数消费性指标,改为可控成本总量和结构合理性的控制;缩短预算考核周期,将年度考核改为季度考核,每月分析、每季召开成本分析会,通报成本开支情况,分析成本费用增减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超计划的责任主体采取扣减绩效奖金等办法,有效消除浪费。通过预算和考核方式的改进,促进各单位、各部门自主管理,改变了在集权化管理实施前,仅靠财务部门对重要财务指标事后管理的状况,各单位经营目标和总部经营目标实现一致,管理重心也被引导到总部经营重点上来,取得了良好效果。

(7)信息集成、专人稽核。将各单位分散使用的单机版用友财务系统改进为集团网络版,彻底改变信息不畅的状况,对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账户的设置、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传递、账簿的登记、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到财务报表的编制、分析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规定;归纳提炼典型业务,统一会计明细科目使用和核算规则,保持各类经济业务记录一致性;根据管理需要,设计细化内部管理报表,让重要数据能够在报表上一目了然,上述措施实施后,财务数据更有利于分析和使用,既缩短了信息收集的时间,又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全公司会计凭证的审核由专职稽核人员负责,稽核标准统一,由于财务人员和下属单位完全脱离关系,核算工作质量不再受到人为干扰,会计信息真实性加强,财务风险大幅降低。

五、实施“集权式”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考核指标不合理,成本预算空间过大。财务集权式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预算控制,如果仅采取下属单位报预算,集团总部审查的方式,容易出现下属单位以各种理由谋求宽松预算,造成下达的考核指标不合理或预算空间较大,导致浪费或突击花钱。因此,对利润中心应主要考虑以利润增长预算为主,对投资中心应考虑投资收益考核为主,对成本中心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模拟内部利润中心进行利润考核,促进其进行成本控制。二是参照资产状况,人员分布、地区经济环境或同行业水平等因素,制定统一的标准成本和执行系数,以同一尺度考核经营情况相似的单位,避免出现“编理由、要成本,成本一年比一年高”的恶性循环。

(2)防止资本性预算随意性和执行偏差过大。资本性支出预算在财务集权式管理中意义重大,起到引领资金流向、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但如果资本性支出预算的执行刚性不够,就会出现临时“拍脑袋”工程,失去了资源合理分配的作用。因此,一是要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合理预算为资本性支出项目基础,避免项目盲目上马或执行偏差过大。二是要注重资本性预算的执行考核和预算外事项的严格审批,避免随意增加项目。三是资本性支出预算的滚动调整幅度不宜过大,次数不宜过多,且不能突破年度预算总额,建议仅在同类别的投资之间调整项目,避免预算总额失控或投资不平衡,甚至造成资金紧张。

(3)防止管理流程过于烦琐,效率大幅降低。财务集权式管理重塑了管理流程,尤其是资金审批流程,但在流程设计中应尽量做到精简、精益、高效,防止出现操作过于复杂,流程过于烦琐,人为增大工作量的情况,尤其是对于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下属单位,应合理的扩大资金审批额度,精简审批流程,提高其对市场的响应能力,使其能够抓住有利商机,否则可能严重影响下属单位积极性,并出现“一统就死”的局面。

(4)防止财务服务不到位。财务的职能不只是财务监督和会计核算,对企业管理来说,从财务角度提供数据分析和措施建议更为重要。财务集权式管理后,总部财务管理将得到加强,但对下属单位来说,从一个财务科变为一个财务人员的管理,可能无法满足其实际需求。因此,一是财务部门应主动了解下属单位对财务服务的需求,主动提供和改善服务。二是财务人员应参加下属单位生产经营例会,参与经营决策,起到事前控制作用。三是对下属单位负责人应至少每月反馈财务指标情况、每季度进行全面书面财务分析,让其及时了解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四是应主动对下属单位生产流程、项目投资、成本控制、资产管理、销售情况、货款回收等情况进行了解,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六、总结

财务集权式管理,对加强集团企业管理具有良好的效果,但集权式财务管理体系构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是对财务体系自身的优化改进,更需要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流程的优化改进,集权式财务管理体系企业高层高度重视,需要企业各级的密切配合、协同,将财务管理职能提升到经营管理层次上,形成固化的、标准的流程和业务规范,加强动态的、全方位的控制,真正挖掘出财务管理潜能,最大限度实现企业降本增收、提升盈利能力目标。

(作者单位为四川明珠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T.琼斯(英),詹姆斯P.沃麦克(美).精益思想[M].沈希瑾,译.机

篇8

关键词:电力设备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优化

背景

在电力资产管理中,传统的基于职能的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强调阶段的划分和有序性,各部门的工作范围,侧重点还有工作目标都不一样,而且很难统一到一个水平上,每个部门都会更关注自身所负责领域的优化,对整个系统的优化发展考虑不够,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欠缺对资产的全过程管理。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提高电网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基础。国际先进电网公司输变电设备平均使用寿命达到45至50年,而我国电网输变电设备平均使用寿命只有20年左右。电网企业属于公用事业和基础服务行业,是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基础产业,担负着相当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确保国家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电网运营企业要完成的首要任务。进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电网企业的运营效率,一方面,运行阶段的要求在资产形成前期决策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大大降低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等前期阶段造成资产健康隐患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资产运行过程中基于全寿命管理理念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有助于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

1 电力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及内容

电力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质上是系统工程理论在资产管理上的应用,它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通过在规划、立项、设计和设备招投标等决策环节将建设和运行阶段进行通盘考虑,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为目标,寻找一次投入与运行维护费用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改变了以往电力资产管理中割裂二者关系、片面追求一次投资最低的做法,有效地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衔接。

由故障引起的损失,在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的计算成本中占较大的比重。将故障成本作为一种惩罚性成本折算进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全寿命周期管理在设备或系统的规划设计和招投标时就充分考虑可靠性因素,有助于从源头上提高设备和系统的稳定可靠性,从而全面的分析可靠性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以提升输变电设备资产的质量并且延长其使用寿命。

2 建立电力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

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指标模型,应实现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将现有的条块职能管理模式,转变为闭环流程管理模式,将定性粗放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科学、定量的精益管理模式,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管理,保障管理过程的快速高效。

模型应以系统管理思想为指导,安全、可靠为前提,提高资产使用寿命、降低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为目标。是加强基础管理、实现资产的实物流、价值流合一的集约化管理运营模式。

根据石家庄供电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容和特点,设计指标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该模型包括安全管理、效能管理和周期成本管理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设立模型的目的在于,在综合考虑电力设备在安全和效能的基础上,追求周期成本最小。安全类指标要反映资产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状况,衡量资产在安全方面的管理水平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企业发生事故的次数。效能管理主要体现在资产效益、资产效率、供电质量和供电能力上,效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发展潜力,主要由供电质量、供电合格率等几个数据指标体现。周期成本管理是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核心,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关键就是要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去制定资产管理策略,合理的延长资产寿命,达到成本最优。

与安全指标数据、效能指标数据相比,周期成本指标主要体现在财务成本的支出上。这类指标存在信息量巨大,统计范围广,收集分析工作量大等困难。而且,近年来随着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由理念阶段向实践阶段的不断深入,研究的对象也逐步由资产整体转向资产单元。然而,受传统的粗放型资产管理模式的限制,资产的建立往往以工程投产时的工程名称建立资产台账,未能实现资产台账与实际设备的一一对应,不能反映单台设备的价值。

3 电力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

石家庄供电公司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开展了四项管理创新,使各项成本费用与电力设备建立了准确的对应关系,为资产全寿命分析提供了保障。

3.1 规范基建工程管理 在基建工程建设费用管理方面,制订基建工程建设费用管理办法,提出基本建设项目以及按照基建程序管理的配网项目、农网改造升级项目等基建工程费用归集分摊的相关要求。明确基建工程建设费用包含的具体类别,将基建工程建设费用按类别进行划分,统一费用归集分摊的内容和形式,明确费用归集分摊具体标准,明确费用归集分摊的相关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

3.2 规范大修和技改费用管理 在大修和技改工程费用管理方面,制订大修工程预算、技术改造工程预算管理办法,从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入手,将大修和技术改造工程的各项费用归集至单台设备。规范大修和技术改造工程的预算编制和审查流程,提出预算编制中各项费用归集分摊的有关要求和标准。明确各项费用类别,逐台设备、逐项费用进行预算管理。

3.3 规范运行维护费用管理 在运行维护费用管理方面,制订运行维护费用管理办法,对突发性抢修项目支出、非重大例行性检修项目支出的运行维护费用的预算编制和项目实施提出明确要求,将费用归集分摊至单台设备。提出运行维护项目申报环节各项费用与设备一一对应的要求。优化运行维护预算内容和形式,明确归集至单台设备以及需要分摊至单台设备的各项费用类别。提出实施运行维护费用管理的流程和要求,即在项目下按照设备创建日常检修运维工单,在每个工单中录入所需的部件、材料、人工、机械明细以及外委工程需求。

3.4规范物资管理 在物资出库管理方面,将领料单与单台设备相对应。调整物资出库管理模式,在原有领料单基础上增加项目编号、资产编码、设备编码,同时将原有的一项目一单、一单位一单,调整为一设备一单,实现材料与项目、与单台设备、与单个资产的对应。

4 电力设备全寿命管理的效果

4.1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 本文通过将基建工程建设费用、大修和技术改造工程费用、运行维护费用科学准确地归集分摊至单台设备,为评价指标数据来源提供了重要保证,使评价工作能够科学地深入到单类设备、单台设备,为评价工作广泛、灵活开展以及评价结果的深化应用奠定基础。

4.2 成本管理体系更加精益 通过规范管理方法,使成本管理对象全面由资产整体转向资产单元,专业管理更加精益,为建立针对单个资产的成本定额体系,以有效控制各类成本费用奠定基础。

4.3 标准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在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中,石家庄供电公司将有关研究和工作成果以标准和制度的形式进行固化,并形成在实际应用中持续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保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基础数据月度收集工作质量,制订了基础数据收集实施细则,建立了数据收集和审核流程,明确了数据范围、责任分工、收集方法。建立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综合评价规程,规定了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4.4 信息化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在开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中,提出的每一项工作要求、制订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充分考虑与信息化技术的结合,力求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精益管理。通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实现了企业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可靠性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不同信息系统数据的有效集成,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

5 结论

篇9

以较小的力量获得较大效果的现象成为杠杆作用。财务管理利用杠杆的目标是:在控制企业风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代价获得较高的收益。

财务管理中的杠杆作用产生于固定费用的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费用(如计时工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价值摊销额、固定的办公费用等,但不包括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方面的费用),形成经营风险。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过程中存在的固定费用(如债券利息、优先股股利等),形成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没有固定费用的存在就无所谓杠杆作用。

为达到企业总风险程度不变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目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经营杠杆系数来降低经营风险(可采取减少固定成本或扩大销售的方法),而同时适当提高负债比例来提高财务杠杆系数,以增加企业收益。虽然这样做会使财务风险提高,但如果经营风险的降低能够抵消财务风险提高的影响,则仍将使企业总风险下降。于是,就会产生企业总风险不变(甚至下降)而企业总收益提高的好现象。

经营杠杆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关系如下:

由此可见,通过控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以作为企业经营杠杆系数的调整机制,在经营杠杆作用最大时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即在此时固定费用最大化能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管理

由于固定资产可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使用,并可以在多个会计期内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因而,在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条件下,按照配比原则的要求,需要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按一定的分配方式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内进行分配,以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和当期损益,这就是企业按照不同的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企业在制定折旧政策时应考虑固定资产的磨损状况、企业获利能力、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动状况、纳税义务的考虑、资本保全与技术更新的考虑、会计信息的稳定性等因素。

企业计提资产的折旧方法,直接关系到固定资产回收时间和某一时期的经济效益,折旧的提取对企业筹资和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对利润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电网企业来讲意义更是重大。

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同时资产较分散,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地点范围大,可以说从市区到郊区,从平地到山坡,遍及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同时结构分类复杂,覆盖面大,可以分为输电线路、变电设备、配电线路及设备、用电计量设备及通讯设备、自动化设备、工具器具、运输设备、房屋建筑物、土地、福利设施等十几大类。另外电网资产通常数量多,金额大,更新快,在管理上就要求及时准确反映这些变化,所有这些都为如何做好电网企业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目前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基本上都能做到账卡相符,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各单位要经常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每年至少全面清点一次,保证账、卡、物相符,但是事实上电网企业的资产量大,分布广,很难做到定期的盘点。同时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财务不能及时反映资产的各种的变化,固定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财务帐面资产信息的准确性是值得推敲的。由此可见,就目前状况来说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相对薄弱。总的看来无外乎如下几个原因:

原因之一: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的是企业直接的效益和安全生产状况,其考核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电费余额、购电量、公司经营电网线损率、售电量等。根据电网企业的特点,一直以来公司对固定资产更重要的要求是使用价值上的,即只要电网能够安全地输送电能,因而就比较容易忽视对固定资产经济价值的管理。

原因之二: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相对滞后。要保证固定资产账卡物一致,首先要保证各部门在管理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物料领用的申请到发料、建卡、财务入帐,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需要在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资产管理是各个部门互动的管理,对企业管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财务部门应作为资产综合管理部门、生技部门作为主管部门、相关科室作为归口管理部门、使用部门作为具体保管部门。而我们目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显存在职能部门之间工作不衔接,即存在多头管理又有管理上的真空地带,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没有并轨,因此要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做到制度先行,有必要在管理制度上保证资产的日常管理。

原因之三:部分资产的产权问题。部分地区的10KV线路资产产权复杂,农电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原因,一条线路既有地方所属,又有农网改造中投入,还有用户投资形成,这对资产管理带来了较多的不便和难度。也有一些城市的用户工程产权没移交,供电公司却承担了运行维护以及相应的安全责任。根据目前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帐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对于此类用户工程,企业入帐后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因为对电网企业而言,税是现钱,资产固有即存在,这就意味着要用一笔“活资金”去换“死资产”,从财务上来看这么一笔交易对企业而言是不经济的,但事实上该资产本身又确实已经在为企业创造效益,由此导致用户工程不能及时移交、入帐,这也为电网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埋下了弊病。

改进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宣传,改变观念,重视管理。领导的重视是做好工作的关键,应努力在提高认识上下功夫,要把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作为建立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基础,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必须保证企业有关资产及财务指标的统一、真实、完整、可靠和准确。建立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绩效评价于固定资产管理挂钩的体系,建立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激励机制。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建立系统的资产管理体制。针对供电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生产轻管理,各自为政,随意处置电力资产的现象,打破条块分割,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并举,建立健全公司总部、分公司、班组三级的资产管理体系,并严格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还要注意加强各级资产管理人员的协调,建立起资产管理信息传递及时、工作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建立资产管理的网络,便于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以清产核资工作为契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清产核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清产核资的成果,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一套既符合今后电网企业实行新企业财务制度要求,又兼顾企业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资产管理约束机制,并加以认真实施,继续深化资产管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以适应今后电网企业发展的新形式。

具体来看,首先,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制约机制。其次,应建立以出资人管理制度为中心,以资本管理为突破口,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模式。它具体包括企业资本投入、运营、收益管理,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评价考核等。为实现这个目标,国家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报告格式,统一了对不同行业的监管,对企业接受资产的捐赠等加强管理,从而达到防止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再次,应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比如利用清产核资工作,摸清企业家底,核实财物,使账外资产及时入账;再如切实做好企业资产产权登记工作,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纠正和制止侵害企业资产的行为,清理出那些长期脱离管理的企业资产强化对资产的核算、监督和审查,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财务部门担负着对电力资产核算、监督和管理的重任。首先要强化对自己的要求,对新建资产要确保及时准确入帐,并正确计提折旧。对久拖未决的工程项目要督促有关方面及时编制决算。对随意处置电力资产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令其补偿损失。对该报废的电力资产及时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废。对未在资产目录中列出的新设备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并积极探讨对策。同时财务人员不仅要努力学习财会业务知识,而且还要学习生产知识,熟悉生产技术设备,经常深入现场了解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加强与实物管理部门、使用保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资产变动情况。

四、结合ERP上线,展望上海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前景

随着2003年国资委的设立,一整套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将随之得以建立,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上海市电力公司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时地提出了“实施ERP工程,构建精品电网”的宏伟计划,将公司各个业务模块集大成于一体,旨在灵活地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大大提升了电网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

可以预见,ERP工程的成功实施也必将会使电力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它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手段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和职责,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并轨,从而旨在通过自动化的资产管理系统自行监控固定资产(比如重型机械)和商品(比如零件和原材料),并与会计系统和后勤系统相集成,使它能提供大量的功能,最佳化地用以控制和使用企业的资产。固定资产管理模块是ERP项目的核心环节,它所倡导的管理模式的确改变了我们过去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将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落到了实处:

实现资产变动管理与流程控制,加强动态监督(管资产);

通过实现跨部门流程处理,强调动态管理,加强资产监控。系统根据预设业务流程,实现资产变动信息的自动记录与传递,确保信息及时共享,达到数据规范准确的目的,并能对全公司资产的分布提供及时的掌控、分析与统计,强调对资产的统一调度和配置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落实资产管理责任,防止资产流失,降低生产成本(管人);

通过建立一整套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资产的使用者,实施严密的资产控制与监管,达到防止资产流失,杜绝产生帐外资产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控制资产的使用成本,提高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加强内控机制,分清工作责任,使得管理及时、有效(管事);

通过一体化的流程设计,使得资产管理不再只是部门级事务,实现跨部门的过程处理,有利于分清工作中的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管理与信息的及时、完整、有效,将对资产管理落实为企业经营活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企业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打好基础。

五、总结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为确保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出不懈的努力。

作为电网企业来说,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又是所有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有必要实行资产化经营,在盘活存量,用活增量的基础上,使企业资产高效益、低成本运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随着ERP过程的正式上线运行和业务流程的不断整合,相信上海市电力公司将围绕国网公司提出的“一强三优”的目标,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在盘活现有资产的基础上抓管理、出效益,逐步适应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所提出的新要求,在不断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向建设国际一流电网公司的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摘要

篇10

后勤管理科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安排部署下,认真履行部门职能,充分发挥各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现就后勤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严格规范资产管理工作。

全年共开展资产盘点两次,分别在6月及12月对全市系统固定资产及低值易耗品进行了彻底清查,重新梳理资产台账,详细整理所有资产的编号、名称、规格、存放地点及使用人等信息,并将写有编号的卡片粘贴在资产较为明显的位置,严格落实“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有效防止了资产流失,同时也为今后开展盘点工作提供了便利。六月中旬推行区(县)局公司、物流分公司资产委托管理制,市局(公司)与各单位签订委托管理责任书,实行三级管理责任制,通过三级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把每一项资产落实到具体管理责任人,为进一步加强实物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三)采购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一是按照年初采购计划与各部门实际需求,及时购进办公用品、清洁用品、电脑耗材等日常工作必需品,规范采购程序,通过在定点供应商中询价、竞谈等方式,比质比价,在采购过程中财务、审计、法规、工会等部门全程参与,严格执行验收标准,为各单位、各部门正常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二是考虑到今年保税利、降费用的要求,对部分采购项目进行了调整,共计核减项目项,核减金额余万元。三是积极配合采购办制定了2016年度全市系统采购计划,后勤科根据各单位、各部门实际需求,汇总打包2016年后勤口采购项目个,合计金额万元。

(四)认真做好基础设施维修维保。

定期对电梯、锅炉、中央空调、配电设施等综合设备的使用环境、使用年限、外观防护、操作维护、历史故障、运行状态、售后维护等开展自查,落实每日例行保养制度及安全责任人,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对无法解决的故障及安全问题及时和厂家联系,协商解决方案,并按照设备管理规定及时检测校验,确保了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五)加强车辆及驾驶员管理。

重新修订了车辆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车辆管理责任、驾驶员及车辆日常管理、燃油及维修保养、更新及处置等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流程,使车辆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不断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培训,全面落实《机动车辆交通安全管理暂行规定》,严格执行“一日三检”及派车单制度,牢固树立驾驶员为所驾驶车辆第一安全责任人的思想,提高驾驶员的责任心与安全意识,并根据天气及季节变化,有针对性地宣传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合理安排出车任务,有效杜绝了车辆安全事故的发生。今年全市系统未发生一起车辆交通事故。

(六)加强职工食堂管理。

一是重新修订了《机关业务接待管理办法》及《职工食堂经费管理办法》,明确了业务接待程序,规范了食堂经费管理,职工食堂规范运行得到了有效保障。二是继续加强对食堂的精细化管理,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严把进货、用料关,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坚决不进,霉变食品坚决不用,坚持定期对库存食品进行检查,防止过期食品摆上餐桌。生熟食品分开,保持操作间内卫生清洁,隔天食品严禁上餐桌。三是针对就餐秩序混乱的问题,专门制定了外来人员及职工家属就餐标准,除本单位职工外其他人员一律凭票就餐,有效保障了职工利益。

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后勤管理上虽然有思路、有行动,但有待于继续深入,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各岗位人员普遍缺乏相应工作经验,在职工食堂、公务车辆、基础设施设备管理等方面还不够细致,需进一步加强。

3、费用控制不够科学、合理,存在铺张浪费现象,2015年上半年后勤各项费用虽然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但降幅不明显,与行业先进单位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2015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1、继续完善制度建设,使科室工作有序进行。在部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完善相关制度,对部门职责、岗位职责进行重点完善和健全,做到职责更加清晰、分工更加合理,不断提升后勤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2、加强食堂管理,不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通过日常交流和开展食堂满意度调查工作,加强与各部门间沟通,出现问题及时督促食堂管理人员整改,努力提高职工食堂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

3、严格规范车辆管理工作,确保全年“零”事故。进一步建立健全交通安全长效机制,认真分析在车辆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查清工作疏漏,以全年“零事故”为目标,为市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营造一个安全的乘车环境。

4、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认真做好基础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落实工作责任,实行监督检查。重点对特种设备、本部门涉及的危险源进行排查,定期组织操作类岗位人员召开安全会议,了解设备设施运行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确保正常运行。

5、严格控制预算费用,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根据费用预算,严格控制办公费、招待费、车辆燃油费、水电费等费用开支,严把采购关,严格执行采购审批程序,同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升油做起,强化员工的节约意识,约束浪费行为,提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