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融资和贷款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融资和贷款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融资和贷款的区别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层面

1.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由于普遍从事的都是低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技术先进性差,人才缺乏,管理上也比较落后,在应经营环境变化上更是能力不足,这也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生命周期较短。另外中小企业风险与实际控制人个人因素紧密联系,经营者信用观念淡薄,普遍缺乏信誉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要因。个别中小企业的违约欺诈行为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整体信用形象,加之信息不对称,外部机构很难了解到中小企业的真实情况,那么银行只能设置更高审批要求来识别风险。2.普遍抵质押物匮乏,难以满足银行风险缓释的要求。中小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自有有效资产不足,即使属于新兴产业或国家重点战略支持产业的中小企业,虽然科研能力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但是由于企业轻资产特点,现有银行风险评价体系很难准确评估其依赖的知识产权,并且只是产权难于变现,故单纯依靠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很难获得信贷。

(二)银行层面

1.思想认识上,不愿贷。银行基层经办人员做一笔贷款,1亿元与100万元在流程操作上、工作量上,没有根本的区别。虽然目前各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与大型企业贷款在授权上和审批流程上都进行了区别对待,但这仅仅是流程的长短、审批机构级别的区别,而对于经办人员而言,负责的环节仍然是调查、发放和贷后管理、信贷回收,并没有显著区别,这必然导致经办人员偏好大型企业贷款,更何况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风险大,吃力不讨好是思想上的共识。2.责任追究制度上,不敢贷。近两年来,银行业最惊心动魄的事也许就是频频收到监管部门发来的行政处罚书,且大多数均为“机构”、“人员”双罚,银行员工被终身禁入银行业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另外“终身追责”制度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建立起来了,“终身追责”固然会“终身负责”,这是个良好的约束制度,但良好的约束制度也会有副作用,反映在银行领域就是风控标准必然趋严,对中小企业贷款看不清、看不准,不敢贷。3.产品匹配上,不能贷。目前银行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多数出台的是宏观指导性的意见,缺乏产品的配套、衔接,中小企业若想获取银行授信,绝大多数还是要有抵质押等强担保措施,且银行对抵质押物的限定范围也比较窄,除了通常要求的房产、土地使用权外,对其他非标准的抵质押物接受程度较低。例如价格高昂的机械设备,虽然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核心资产,但作为抵押物进行评判,银行除了考虑价格,更多还是要考虑变现能力,即便是具备较好变现能力的通用设备,到了需要处置的节点,也会面临几乎不能执行拆除、无人购买等实际问题,故银行要么不接受,要么设置极低的抵押率导致完全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虽然前些年经济上行期中,银行推出了很多创新型产品,如专利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互保联保等等信贷产品,但经历了经济下行期的实践检验,大多血本无归,现阶段再大规模推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三)社会环境层面

1.国家政策支持落地困难。监管部门为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监管指标“三个不低于”,制定监管目标没有问题,但缺乏具体的落地措施,缺乏对银行具体实现机制的指导。另外迄今为止尚无一个统一的专门机构来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这样不仅不利于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规划和协调,也不利于政府对它们进行宏观指导的政策指令的有效实施。2.供中小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尚未实现真正多元化。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大多来自民间资本和银行贷款,渠道多元化建设尚不健全,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原先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也纷纷合并、扩大规模,其服务对象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准入门槛日渐提高,致使中小企业信贷渠道愈发变窄。另外直接融资手段方面,比如股票、基金和债券等资金募集方式用的比较少。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造成了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3.缺乏真正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的机构。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很多地区各级政府部门都主导建立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前些年担保体系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缺口上已经起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上一轮区域内信用风险集中爆发,担保资金的有限性,相对于金融机构的损失,其只是杯水车薪,且后续资金没有有效的持续投入,很多担保公司都发生了代偿违约,银行后续追偿难度非常大,这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再接受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的积极性。4.具体支持机制建设缓慢。目前国家出台的各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大多是从中小企业角度出发,鲜见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立场的措施出台,尚不能从根本上市场化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比如现实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片面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而对银行的不良贷款清收支持不够,另外金融机构维护债权面临的执行难、执行贵问题也长期得不到解决。

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问题,为破解困境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笔者认为现实的路径从重要性方面排序,应该是从中小企业自身、国家具体政策支持、银行顺应形势加快转型步伐方面入手。

(一)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中小企业要找准自身定位,用有限的资金、适当的发展模式,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经营者充分认识企业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合理利用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循序渐进,加快自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增加透明度,注重积累信用。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具体措施落地来创造良好的社会融资环境

1.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加强对中小企业扶持和引导。各地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机构在管理咨询、行业指导、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税费政策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植,引导其增强市场竟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规范财务报告制度。2.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由主管部门推动,依托现有人民银行征信机构,将分散在税务、环保、电力等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统一收集,对金融机构开放,在保护企业隐私的基础上提供信息服务,以便银行掌握企业真实情况。3.在银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减税降费,降低银企双方成本。一方面利用大数据平台,及时区域内土地、房产交易价格供金融机构参考,对于小额信贷,金融机构可采纳公开信息再结合内部专业人员的复核评价,代替原有的评估机构评估,免去中小企业一般都需要缴纳的评估费用,切实降低其融资环节的成本。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在信贷资产全周期中金融机构往往涉及处置抵质押物,而目前普遍执行难、变现难的环境下,“以物抵债”常常是被动选择,金融机构作为商业企业,按照现行税法规定,需要缴纳高额税费,那么金融机构为降低可能损失,必然导致倒推至信贷审批端会降低抵质押物的抵质押率,导致一刀切地把中小企业资产价值低估,加重融资难的情形,因此,政府层面应考虑金融机构切身利益,做出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4.差异化监管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差异化市场定位。虽然我国缺乏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但已然存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多层次的划分,政策监管部门应引导不同层级的银行对中小企业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发挥多样的作用,比如各级信用社的资金应投向所在的县域内的中小企业。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控制;生命周期

一、研究背景

中小企业经济的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现在和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比重已经占到工业企业的90%以上。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最大的拦路虎,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尤其是缺少固定资产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资金短缺是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缺失大环境分不开的,而这也是被融资方产生融资风险的根本所在。银行对企业的甄别能力有限,仅仅限于财务报表等可修饰的很表象的东西来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信任企业的贷款申请,只有企业提供抵押品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他们的风险。

关于信息不对称,前人多有研究。庄晋财、程李梅(2012)认为企业的成长能力等隐性信息是银行所无法考察的,相应的也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他们建议银行从企业家的素质、品格等方面考察隐性信息。信号传递理论的提出者Ross、Leland&Pyle(1977)在“财务结构的确定:激励—信号路径”一书中指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信贷供给障碍的最主要原因。Berger,Udell(1998)也有类似观点: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银行更倾向于提供低利率下的低风险贷款,以及中小企业为获得资金不履行合同约定甚至长期借贷不还。对此,Helmut Bester(1985)提出抵押信贷可有效控制银行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从而均衡信贷配比。由此,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融资风险的关键点,控制了由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融资风险,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

二、理论基础

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的四种基本方法是:风险回避、损失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控制风险,平衡投资人的风险与收益。

2.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人有低谷,企业也有跌宕起伏。起源于美国学者MasonHaire(1959)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在后期诸多学者的研究下逐渐丰富完善。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用以描述企业增长规律。

将其引用到金融上就衍生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Weston和Brigham将金融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并分别描述了各个阶段的资本结构:

我国学者陈晓红,刘剑(2006)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了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符合西方成熟国家的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即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中小企业生命成长阶段的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但是庄晋财、程李梅(2012)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现象,并提出了缓解中小企业成长与其融资意愿背离的路径。

三、中小企业风险控制模式架构

1.初创期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特点是:风险大、融资规模小。对这一阶段的融资风险控制政策,我们采取风险保留和风险转移的方法。通过个人出资,亲友借款将风险消化在企业内部,这是最常见的融资手段。还有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通过天使投资和政府投资的加入将风险转移,企业所付出的代价便是未来的高融资成本。

创业邦的2012天使投资报告显示,我国天使投资人目前已渐成规模,对中国创业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而且投资收益非常不错,有一半以上回报在30%以上,18%的天使投资人回报率超过200%,一些明星企业的投资回报高达几十倍甚至100倍;著名天使投资人何伯权认为,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天使投资有三点不同:一是没有专业的资讯平台告诉中国的创业者如何找天使投资;二是社会对天使投资的认可和尊重还不够,总体表现出的是对于资本的鄙薄;三是中国现在处于创业热情高、机会众多的时期,但是天使投资人数量还远远不够。

中国有句谚语叫背靠大树好乘凉。政府就是中小企业背后的那颗大树,政府有责任支持那些缺乏资金的高科技企业,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通过初期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来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政府投资可遍布企业生长周期的各个阶段,但是初创期的企业最为艰难,政府应对初创期的企业予以政策倾斜。

初创期的企业融资虽然具有较大风险性,但是所需资金量较小,且未来可收到较大的收益,这些会吸引天使投资人。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投入,此时的企业的融资风险可被有效控制。

2.成长期

成长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风险较大,融资收益较大,可融资手段较多。这一阶段企业已取得了部分发展,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开始显现,社会各界对此阶段的企业开始给予更多的关注。且因为此阶段的企业已有部分可抵押品,可获得银行的短期借款。但是,可抵押品很有限,笔者认为,为有效控制成长期企业的金融风险,应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最大化转移企业风险。

目前企业的融资手段过少,银行贷款方面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占据90%以上。企业除利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以外,还可利用仓单质押、出口提单质押、国内保理、流动资产抵押等手段进行融资。仓单质押和保兑仓是银行开发的信贷产品,俗称融通仓。他们都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有效回避风险。其原理是,生产企业将采购的产品作为质押品放入与银行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先期获得银行贷款。待企业将产品销售以后,销售收入直接打入银行账户作为还款。此种方式通过第三方的引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作为质押物来抵消银行风险,可有效补充企业的资金缺口。

除银行贷款,风险投资也可成为资金的来源。风险投资者的加入不仅是资金上的支持,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政策提出改善建议,从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风投资金不仅期限较长,且可更好的融入企业,是未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政策性补贴以及政府担保贷款也是成长期企业资金的来源之一。部分高科技企业政府补贴每年可达几十万元。政府成立的担保公司也可为银行贷款分担大部分风险,引导优势企业的良好发展。

3.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资产有了一定规模,财务制度也较完备,资金回笼较快,具备了申请商业银行贷款的能力。所以成熟期企业的融资特点是债务融资比例上升。主要的风险控制措施除前两个阶段的所有措施以外,还包括商业银行对风险的分担。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信用评级制度落后,信用不对称带来的融资风险仍然存在。往往银行要求企业提供详细到繁杂的资料,甚至包括申请企业法人的婚姻状况、父母的生活状态等,以期通过这些调查来考察企业的隐性信息。且申请周期时间较长,企业不能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成熟期的企业就要更多的考虑融资成本与风险的问题。资金瓶颈不再是影响企业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企业对于融资政策的选择也开始考虑更多方面。保守的公司管理层选择的融资手段可能是扩大留存收益比例,将风险进行内部消化。相反,激进型的管理者会选择更多的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规模。

风险投资在这个阶段也可扩大投资规模来弥补企业资金缺口,股权融资也会成为一部分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总之,成熟期的企业风险控制手段丰富,资金缺口相对较窄。

四、政策建议

前文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论述了风险控制融资模式,期望能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助力。但是融资环境的改善也势在必行。

1.商业银行贷款施行区别定价,放松管制

不管怎么控制风险、分散风险,银行贷款中银行都要承担一定风险。风险理应与收益是对等的,但是我国贷款利率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不同贷款对象施行不同利率。这就导致银行宁愿以较低利率向风险小的国企或者大型私企贷款而不愿以较高利率向中小企业贷款。只有区别定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企业信贷约束。

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打造流畅的信息交换平台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制度落后,银行在放贷时还要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这不仅会加大银行的成本,也会对企业产生负担。我国有些地方企业每月要向统计部门、税务部门、财政部门报送三份报表,而且统计口径不一致。如果这些政府部门信息可以共享,银行在放贷时可以直接导入信息平台的报表,参考税局企业纳税情况,掌握企业获得政府资助信息。如此,不仅节省了成本也有效防止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3.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虽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但是审批手续繁琐,要求较高,可进入的企业较少。建议应完善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促进中小企业进入股票市场。

4.变政府直接投入为引导基金,强化服务意识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资助力度不可谓不强,但是多为直接性政策性资金补贴。政策性补贴是国家对诸如高科技企业、商务示范企业等的专项补贴,这类补贴采取直接投入方式,不需企业承担任何成本,现实中,极易导致寻租的产生。企业为了获得政府补贴,采用造假或者改变使用用途等方式骗取补贴资金,反而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建议政府补贴采取引导基金的方式,设立基金或者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专门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贷款担保等活动。变直接投入为侧面资助,对于培育企业的积极性,防止寻租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的融资和经营提供助力。例如,我国很多地方成立了集聚区或者经济示范区。这些地方成立以后只是给企业提供土地的优惠政策,而后不闻不问。政府成立集聚区后,要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除可成立政府引导基金以外,还要搭建起企业、银行、担保公司的桥梁,建立可共享的信息平台,切实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5.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典当行产业、发展融资租赁产业

前文已对风险投资进行论述,我国风险投资事业还有很大潜力,风险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各个阶段的融资都能提供帮助,发展风险投资事业是一项重要工作。另外,典当行、融资租赁等新型融资模式具有传统融资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点,手续简单、速度快,可成为传统融资模式有效的补充。建议大力发展典当行、融资租赁等产业,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贵州省教育厅项目《贵州省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融资意愿背离分析》(项目号:12SSD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Ross.S.A.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Signalling Approach[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2

[2]Berger,A.N.,Udell,G.F..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

[3]Helmut Bestr.Screening vs.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4]陈晓红,刘剑.不同成长阶段下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

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融资风险

在我国,小微企业已有1100多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以上,提供了80%以上的城乡就业岗位,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50%,完成了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小微企业针对其规模而言,而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的小微型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其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金融机构贷款难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放贷指标中有一定比例是发放给中小微企业的。但客户数量多、行业分布广、信贷周期短、贷款额度小、用款次数频繁、风险较大、成本较高、担保物及担保方式匮乏以及客户信息采集较难等小微企业融资的特点,很多银行的贷款都偏向于大型企业或者重点中型企业,而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明显偏少,只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的10%左右,80%以上的小微企业周转的流动资金得不到满足。即使这10%,一般也只是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中长期资金。由此导致小微企业资金来源小又不稳定,缺乏后备资源支持。

1.2 资本市场融资难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企业债券发行的门槛较高,实行“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办法,政府部门每年确定债券发行计划,优先考虑也只是重点产业,农业、能源、交通和城市公共设施等项目,基本限制了小微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在股权融资方面,由于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小微企业要想直接在股票市场上融资,入市门槛很高,基本上小微企业难以达到标准,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1.3 非正规融资渠道发挥重要作用

据统计,我国银行信贷基本已覆盖全部大型企业,中型企业的银行信贷覆盖率在80%以上,而规模或限额以上企业中的小型企业70%与信贷无缘,规模以下企业中的小型企业90%以上无缘银行信贷。大量小微企业的融资只能通过向亲友借款、职工内部集资以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融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借款利率已达50%-100%,甚至更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直至造成“吴英”、“太子奶”以及企业恶意倒闭、“老板跑路”等影响社会稳定的现象。

2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早已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小微企业自身存在不足

在我国目前大部分小微企业因自身特点决定了融资困境,由于其行业分布广,经济规模较小,生命周期短,经济实力和资信等级偏低,偿债风险大,与银行的贷款条件相距甚远。虽然我国银行机构对贷款对象已经没有歧视和区别对待问题,但是发放贷款本身也受到政策规章制度和银行经营风险治理的约束。调查显示,我国小微企业按照信贷标准,基本上多数小微企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2.2 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

商业银行也是盈利性企业,银行贷款最基本要求是其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小微企业经营风险过高,达不到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谨慎性的理财,制约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贷款。

商业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讲究经营效益。银行在为大企业和小微企业经办贷款业务时,所花费投入相同,但产生的效益明显不同。银行要在贷款方面达到效益最大化,不会愿意过分冒险。因为小微企业贷款相当大部分是流动资金贷款,财务风险大,贷款治理成本高。

2.3 资本市场的服务匮乏

一个企业如果存在,就不可能停滞不前,小微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壮大规模,也必然大范围融资。资本市场提供的融资服务就成为小微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资本市场要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打开小微企业面向市场融资的大门。

众所周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制度不健全,它的发展相对被动、滞后,目前主体还是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不能满足小微企业融资的基本需求。

3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显然不可能靠某个一方面可以解决。它需要银行政府和企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尤其是目前处于主动地位的银行和政府,要创新观念,让利于小微企业。

3.1 银行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体系

首先,创新银行信贷审批模式,开发出适合小微企业的产品。有别于大公司业务,银行必须认识和熟悉小微企业运作及经营的独特性,理解和容忍小微企业的“不规范性”。制订出一套单独适合于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发展的工作流程和评审标准。企业规模不一致,不能一刀切用一个固定信贷审批模式。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银行应该综合考察企业、小企业老板自身的情况、企业的现金流等,才能真实地、全面了解小微企业。比如建立区别于公司信贷与个人信贷的独立授信流程,专门为小微企业客户量身定制审查文本、授信要求、审批流程、监控以及考核体系。

其次,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初期,银行应该以批量营销模式为主,坚持业务发展的流程化,以科学的发展原则和风险管理理念尽快实现业务发展的规模化。比如可以采用联保贷款,若干小企业自愿组成一个联合担保体,自主协商后统一向银行申请贷款授信,一旦其中的成员逾期还款,其他成员就要承担连带还款责任。这样既可以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又可以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以及业务成本。

再次,银行在贷款后应该培养小微企业专属的客户经理, 陪同客户成长。一方面,客户经理熟悉企业情况,能够“量体裁衣”,确保产品和服务切实满足企业需要;同时,基于对小微企业的真正了解,银行可以更好的进行风险控制。从而扶持小微企业的成长,把他们送入中型企业甚至大型企业银行部。

最后,银行还要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除了传统的柜台服务,还应从各个渠道让小微企业能更方便地操作业务。在电子银行中,移动授权应用程序是很适合小微企业的解决方案。通过这项应用程序,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异地,企业都能通过该项移动授权服务进行授权交易,企业财务人员不必使用电脑即可随时随地控制现金流出。对于经常要在外面跑业务的小微企业主来说,这项方案无疑能够帮他们节省大量的宝贵时间,大大提高营运效率。

3.2 政府要对小微企业融资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

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倾向于大企业,认为落后国家要想追赶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大企业,所以为大企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而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而我国在搞活小微企业,却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提供许多优惠政策。

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环保压力增大、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多重压力下,政府必须想方设法帮助企业消化这些不利因素,使其尽快摆脱困境,扭亏为盈,这是根本。到那时,就会吸引信贷等资本的关注,信贷资本等会主动送上门来,融资难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适度遏制人民币无节制升值,防止过度吞噬企业利润。引导企业目光转向国内市场,逐渐摆脱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支持企业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部转型,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消化劳动力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最为重要的一条是,政府减税降费、国企让利。

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和降费免费措施。笔者认为,力度有待继续加大,不妨借鉴免除农业税的做法,对小微企业免除行政性收费项目;对自主创业成立的中小微型企业3年或5年不征任何税,大大降低自主创业门槛。这样的话,3到5年如果企业倒闭了,创业失败成本也不会很大;3到5年仍然存活则说明创业已见成效,理所当然应开始纳税,也能够纳得起税。如果再进一步,政府帮助自创业者解决一部分起步资金,比如:通过政府搭桥、财政贴息为其解决一部分无息贷款等。如此,小微型企业数量就会大幅度增加,在解决就业方面将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总之,只要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困境,融资难等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困难 原因分析

一、引言

中小企业往往是最具活力的部分,它们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最有可能按照经济的比较优势来组织生产,而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由于中小企业经营活动透明度较差、融资渠道单一,大约有98.7%都来自银行贷款。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总贷款规模的份额很少,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不成比例。近年来,虽然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例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与国有企业的贷款份额相比仍然较低。虽然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要求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但效果甚微。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

1、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经营者有关自身能力、素质和意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机构效率、项目的真实赢利能力等真实信息,都将影响企业未来的收益,但金融机构并不完全了解这些信息,这就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而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上面临着更为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

国外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开始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Stiglitz和Weiss(1981)认为,由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起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以银行贷款供给不一定是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这样在竞争均衡下也可能出现信贷配给。李志(2002)认为,现阶段银行业的垄断结构和经济中的摩擦因素过多、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这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而缓和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贷款抵押、降低交易成本,都将使中小企业得到的信贷增加。范飞龙(2002)认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归根到底是由于企业信用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规模偏小、实力弱、运营风险大、赖账行为严重,而这些都导致投资者不敢轻易涉足。凌智勇、梁志峰(2003)采用资金利润率作为评价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指标建立模型,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的绩效,得出了融资制度变革对中小企业的利润率和投资均有正的显著影响的结论。许郎、徐翔非(2003)认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陈晓峰和林求(2003)认为,民营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其本质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担保机制缺乏等导致的信贷市场上局部的“市场失效”。

自2005年出台《银行业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以来,各家银行积极致力于中小企业贷款机制的建设,但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王玲(2007)指出,企业和银行的借贷关系呈现地区性的不平衡,中小企业发达地区的银企关系更为密切,而中小企业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银企关系过于松散,主要是由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缺乏良好的信用关系。

以上文献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在很多方面已经达成共识,这些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小,而银行业高度集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并且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使得大银行在向其贷款时“成本高、抵押难、风险大”,银行的这种做法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使得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处于非常不平等的竞争地位。

2、大型金融机构不适于中小企业融资

在银行组织结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方面,已经有了很多的实证研究。比如Peek和Rosengren(1996)对1993―1994年新英格兰银行业合并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比合并前有所减少。Strahan和Weston(1998)的研究认为,小银行合并之初,多样化的好处使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有能力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这样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就会下降。Berger在1998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大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减少,而在小银行之间的合并则会使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增加,2001年Berger进一步指出,中小银行的组织结构在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大银行的组织结构擅长于生产硬信息,在关系型贷款上处于劣势。在信用担保方面,由于国外体系十分健全,因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我国学者马笑泉(2000)指出,在当前经济格局中,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血脉相连,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整个经济大格局里,两者的关系往往呈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在推行“赶超”战略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由于不同的金融机构给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和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3、受国家金融政策影响

梁文玲(2001)提出“成分论”,她认为占国内金融市场份额近70%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将目标定位于国有企业,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所有制的影响,而非项目前景和企业效益。陈健生(2002)提出“金融二元论”,他认为国有金融系统控制全部金融活动,国家集中大部分金融资源支持国有企业,以维持整体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而中小企业为主的私营企业长期受排斥和压制。张捷(2003)认为,垄断和单一的金融体制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郭濂、吴瑾(2005)认为,我国还未形成完整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虽然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我国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贷款仍然受到束缚和影响。同时,章群(2006)指出我国缺乏统一的信用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没有建立起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调查困难,也导致这些企业融资困难。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经济转轨时期的制度缺陷、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信用中介和担保体系的不健全都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4、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欠缺

郭濂(2005)认为,由于受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难以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翁振荣(2007)对浙江嘉兴市企业进行调查,得出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除了企业贷款过程中道德风险严重外,中小企业自身盈利水平以及自身素质也增加了融资的难度。章群(2006)和周峰(2007)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自身的许多问题也制约了银行贷款,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缺少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严重损害了中小企业取得金融支持的信誉和形象,道德风险问题严重,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过多依赖向银行借款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强。许传华(2007)以湖北省为例,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成因进行调查分析,他强调中小企业自身财务指标不达标是银行拒贷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其缺乏担保及信用评级。

上述学者的研究都说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取得抵押担保贷款困难,而且有些民营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直接恶化了银企关系。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相对不规范、不稳定,部分企业还缺乏足够的、经过审计部门认证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赢利的业绩,银行对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法人素质、经营业绩等背景资料难以把握,无疑增加了银行的审查、监管难度,于是银行采取提高信用风险控制系数的对策。基于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两方面的考虑,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空间也在情理之中。

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很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以寻求解决融资困难的方法。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以及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以上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探究还有略嫌不足的地方,主要是目前的研究大都仅仅注意到中小企业作用的共性方面,没有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中国特殊的国情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由于不同国家经济运行的基础方面有着不同的特色,中小企业可能在不同国家发挥着不同作用。在反映国家之间基本差异的各种因素中,在经济上有着决定意义的因素就是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我国的要素禀赋特点已经决定了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和市场都比较成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原因,金融媒介也会在经营中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区别对待。一个典型的结果就是,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国的情况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Strahan,Philip E. and Weston,James P.,1998,“Small business lending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2.

[2] 樊纲:金融发展与企业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 Stiglitz,Joseph E. and Weiss,Andrew,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3).

[4] 李志: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

[5] 凌智勇、梁志峰: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绩效实证分析研究[J].企业经济,2003(6).

[6] 许朗、徐翔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融资困境与对策建议[J].软科学,2003(2).

[7] 王玲、栗博: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银企关系[J].银行家,2007(9).

[8] Peek, J. and Rosengren, E. S., 1996,“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How important is size of lender?”In: Saunders, A., Walter, I.(Eds.),Universal Banking: Financial System Design Reconsider.

[9] Bergen A.N.& Udell,G.F.The Eeonomieal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e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eial Growth Cyele.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ee,1998(22).

[10] Bergen A.N.,Rosen,R.J.& Udell,G.F.The Effeet of Market Size Strueture on Competition: The Cas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2001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Working Paper.

[11] 马笑泉: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互动策略[J].经济师,2007(7).

[12]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13] 梁文:试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1(11).

篇5

一、从银行信贷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无论是向银行或是资本市场融资,都会遇到与资金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融资障碍。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对外财务信息披露不规范;并且由于经营历史短,信誉积累不足,也缺乏品牌及信用历史所能发挥的间接传递信号的作用,因此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从而构成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

信息不对称对融资活动的阻碍通常表现在市场交易中出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Akerlof建立了一个“柠檬市场”(即次品货市场)模型来分析不对称信息下逆向选择对市场的破坏。在他的模型中,有一个二手车市场,对于车的质量,买者与卖者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这样,买者只能以二手车的平均质量出价,但这一出价只有那些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车主肯于接受,高于平均质量的车主率先退出市场,这一逆向选择进一步使市场内剩余车辆的平均质量下降,从而买主进一步降低报价,如此循环往复,这一过程的结局在线性报价和买卖双方价值函数相同的假设下最后只能导致二手车市场彻底消失。如果双方的价值函数不一致,比如一方资金十分短缺,资金利润率很高,如快速成长中的企业,另一方资金十分充裕并满足于稳定的收益,例如银行,市场交易仍会发生,但交易规模受到限制,相当的资源将会用于发展对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安排。申请借款时,借款人往往披露有利于获得贷款的信息、隐瞒(或不披露)不利信息,引发信息不对称。投资契约签订之后,借款人在不对称信息的掩护下,从事偏离投资者利益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道德风险。许多项目的资金到位之后并没有按原先设计的用途使用,资金挪用也是道德风险的危害之一。因而,银行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在放贷时会设置各种标准和限制,如在特定的利率水平上规定贷款上限、要求使用抵押和担保、使用信贷配给等,以识别不同信用级别的企业,其中信贷配给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2、信贷配给。信贷配给是在一般利率条件下对贷款的需求超过了供给。斯蒂格勒茨和威斯认为,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衍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但事实上,信贷配给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方法,它使中小企业获得支持不足,宏观经济增长乏力,银行本身也因而失去了发展壮大的机会。使用资产抵押放贷,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对银行造成的损失,但抵押的有效性依赖于抵押品二级市场的发达程度,如果二级市场较为活跃,一旦企业违约,银行可以顺利地在二级市场上拍卖抵押品,以收回尚未偿还的贷款余额。我国目前抵押品二级市场落后,抵押品的流动和变现受到限制,而且对中小企业而言,缺乏有效的银行认可的抵押品。当然,银行减轻信息不对称还可以有许多途径,如信息的生产与监督、信贷承诺、贷款定价、事后监管等,但是这些方法的实施效果无不与业已存在的银企融资关系密切相关。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主要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了着力培养和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下面主要从银行信贷的角度来简要地探讨解决对策。

1、贴近客户,完善组织管理机构。商业银行要设立专门部门和机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制订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实施方案,加强管理,抓好落实,建立起一套拓展中小企业业务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对目标客户营销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建立工作台账,对客户营销过程中的客户拜访、开户、评级、授信及贷款等及时归档记录;二是要制定计划和目标。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进度地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对年度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进行预先计划,重点考核客户新增和贷款新增两个指标,推动当前这一业务领域的发展。

2、扩大业务办理区域。由于在中心城市办厂开店经营成本极高,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极少。相反,郊区、乡镇的经营成本低,企业容易扎根,其生长过程对金融服务依赖性很高,中小企业业务金融资源丰富。因此,对中小企业业务定位上应该是哪里有资源,就可以发展哪里,改变人为因素造成地区之间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扩大各区域内的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3、制定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改变过去注重对大项目、大客户的奖励,忽视对中小企业营销奖励的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激励力度,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一是要针对小企业贷款的经营和管理特点,构建区别于大银行大客户的激励约束机制,摒弃传统的对单笔、单户贷款追究责任的做法,综合考核小企业信贷人员所管理客户的整体回报情况。二是要制定公开、透明、量化的激励措施。将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与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在保底工资的基础上,辅以奖金、车补、培训、旅游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完善小企业贷款的问责制度。在质量及回报考核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制定贷款管理中相应的免责条款,保护小企业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4、建立高效的审批机制。改革信贷管理模式,提高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效率。在综合分析贷款抵押方式、额度、风险及自身贷款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灵活多样和区别对待的贷款审批程序和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短、平、快”的融资需求,加强风险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再转授权,将审批权限全额再转授至经营机构,实行贷款审批人“双签”或“单签”审批的特殊审批机制,提高会签的审批频率;同时,实行审批服务期限承诺制,限时审批,严格规定受理信贷审批业务时间。

5、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抽调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能兵强将”充配到信贷业务中,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在中小企业的信贷工作中,建立竞聘上岗的激励机制,并通过对信贷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综合提高信贷人员整体服务水平,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

篇6

【关键词】科技银行 硅谷银行 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引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多家,从业人员 960万人,虽然其数量仅占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的3.3%,却创造了全国约 65%的专利发明,是创新型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支关键力量。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需求与现有的银行体制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激化,以大客户基础上的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体制已不能有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科技银行作为一种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途径,倍受国内政府、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本文我们在研究国内外已有科技银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的建议。

二、科技银行的概念及经营模式——以硅谷银行为例

科技银行是指主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机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银行机构。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科技银行实践案例是美国硅谷银行。为此,我们首先研究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及风险控制方式,从而更好地认识科技银行。

硅谷银行于1983年由几家银行机构出资在硅谷设立。近20多年来,硅谷银行主要为创业期、成长期的高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被认为是支撑硅谷活跃创业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从1993年以来,硅谷银行的平均资本回报率是17.5%,而同时期的美国银行业的平均回报率是12.5%左右。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与普遍愁云惨淡的美国银行业相比,这家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银行表现出难得的抗跌优势。2010年硅谷银行的坏账率低至0.73%,成功实现“盈利性、安全性”。科技型企业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与市场风险,再加上抵押品缺乏,因此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业务经常被传统商业银行所忽略。但硅谷银行却凭其独特的经营理念与运营模式获得较大的成功:

(一)通过金融创新来实施差异化与特色化经营。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将主要客户定位于大企业,硅谷银行把目标市场定位在新创立的、发展速度较快,被其他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意提供服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身上,并开发大量适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产品和服务,其分支机构均设立在美国技术创新中心区域。

(二)围绕风险投资开展业务,股权债权交叉应用。硅谷银行规定所服务的客户对象必须是有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并寻找更多的风险投资来合作,使银行借助风投的力量,进一步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降低风险。硅谷银行还直接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或者私募股权或者其所投资的企业,成为他们的股东或合伙人,并向公司提供上市、并购等投资银行顾问服务。

(三)采用知识产权融资等方式对冲风险。硅谷银行会与客户签订协议,要求以技术专利作抵押担保,根据协议,如果不能还钱,公司的技术专利将归银行所有;如果公司难以为继,在技术专利卖掉后,所得款项也要首先归还硅谷银行的贷款。

通过硅谷银行实践经验来看,科技银行和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区别在于业务和风险管理的差异:商业银行主要依据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性”原则发放贷款,科技银行则主要借助金融创新、股权投资和融资对冲等方式,构建合理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因此,科技银行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有天然的体制机制上的优势,受到高度的关注和被寄予较大的希望。

三、科技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和创新应用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我国部分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科技支行的形式开展了创新性的探索和尝试。自2009年1月成都设立全国首批两家科技支行以来,杭州、武汉、深圳、无锡和苏州等地紧随其后。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设立了八家科技支行,从目前已成立的科技支行运作模式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银监会给予了更大的利率浮动的政策,使其面临高风险的同时,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比如成都的两家科技银行均可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实行更加灵活的信贷政策;其具有一定政策性银行的特性,要享受政府特殊的扶持政策,但从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又实行纯粹的商业化运作。

(二)创新业务所占比例较大,如杭州银行科技支行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贷款、银投联贷、跟进贷款等融资创新产品。

(三)均依托高新园区设立与开展业务。如成都高新园区科技支行、武汉光谷高新园区科技支行等。

四、我国应选择何种科技银行发展道路的建议

虽然科技银行在国内的探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并提供了较好的实践经验,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第一,在我国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配套不足的条件下,科技型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难以解决,限制了银行对科技型企业信贷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缓冲的能力;第二,知识产权的评估作价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转让的交易不够活跃,银行难以通过以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对冲风险;第三,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设立单独的考核指标,造成经办支行和经办人员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客户时动力不足,也没有发展出一套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的模式。

篇7

一、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放开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开辟融资渠道的便利之门,中小企业自身融资方式也渐由银行主导型融资向多元化融资结构转换。但由于受规模、信誉等因素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还很狭窄,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

(一)内源融资能力差

企业若想不断进步,对于资金的需求会不断加大,而我国中小企业因自我积累意识淡薄,很少会从长远角度考虑用自留资金补充资金需求不足。中小企业在获得外源融资的同时,必须重视自身资金的积累,否则中小企业势必面临较高的负债经营风险。

(二)渠道单一,间接融资难

在中国的金融背景下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有限,民间融资方式成本太高,银行借款成为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企业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难担保,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不良资产的压力,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保守态度,限制了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的流入。

(三)直接融资仍面临困境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在于直接融资比重低,尤其是股权融资渠道缺乏,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虽然中小企业上市的案例近几年越来越多,但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正常方式上市,而是以高成本购买一家上市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来实现曲线上市。

二、创业板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

(一)创业板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积极影响

1、利于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的成长需要大量、长期的资本支持,但由于达不到主板的上市标准,银行又不愿承担风险向其提供贷款,资金瓶颈成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障碍,需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来解决。创业板有着上市条件宽松,实收资本额、流通市值等方面远低于主板要求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在成长初期能在资本市场筹集到所必须的发展资金,有效克服资金瓶颈问题。

2、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

创业板的及时开启使得创新性中小企业能通过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来筹得资金。股权融资的优点在于筹措资金具有永久性,来源广泛,无需抵押,投资方还可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持续资金支持。所以,股权投资资本市场是更稳定的融资来源,向股权融资渠道的转变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

3、利于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创业板设立最大的着眼点在于增加市场层次,不断调整和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主板市场通常是为资金雄厚,实力强劲的大企业服务,股票上市标准高。创业板市场则为一些资金规模不大,但有潜力的快速成长性公司提供融资平台。

(二)创业板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风险

1.企业自身风险

创业板上市企业所固有的投资风险由企业规模,发展阶段和市场本身的风险系数等多种原因共同促成。具体有为支付上市费用带来的财务风险,强制信息披露导致信息披露过度的风险,高新技术转成产品的技术风险,企业自身新产品推广不被接受的经营风险等。

2.创业板市场风险

在创业板发行上市,因存在流通盘过小的问题,易使中小企业股票价格纵,导致被恶意收购的产权风险。在退市时,创业板实行直接退市制度,不像主板退市时可以退到三板进行过渡,因而面临更大的风险。另外还包括一些其他风险,如股票发行过程中介人的风险,包括承销商的发行风险和中介机构风险。

三、发展创业板市场,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影响

(一)扩大市场规模

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盘子小,便于游资操纵,所以控制其规模,结果就是创业板上市公司遭遇爆炒形成资金浪费,形成暴利阶层,促成套利,而更多创业公司却嗷嗷待哺。为避免这样的状况出现,关键是要放宽上市标准,企业类别多样化,扩大创业板规模。

(二)严格市场监管

由于创业板上市门槛低,流通股少,股票全流通为收购与兼并提供了条件,因而监管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明显加大。因此必须形成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监管理念辅之足够可行的措施来确保市场的公正操作。

(三)全面制度创新

创业板因与主板市场在市场定位、上市门槛、信息披露及交易规则上的区别,决定了监管部门需深入分析其运作的规律和风险,采取比主板市场更为严密科学的监管制度。所以,创业板还需在发行、信息披露及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建立适合创业企业的规则体系和机制,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积极影响,为促进创业板与中小企业的双向互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8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融资难 状况及出路

一、绪论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在繁荣我国国民经济、扩大就业、增加全国财政收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更是为我国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11及2012》,我国中小企业数到2012已达到56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60%,上缴税收占50%,就业人数占75%,进出口总额占69%,开发新产品占82%以上 。这些中小企业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就是就业,不仅仅解决了大量的城市下岗员工,而且还吸收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还有效解决了每年新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近年来,中小企业却每况愈下,虽然国家大力改革金融体系,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比如: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9.9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108.9亿元(大大高于上年水平)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还是日益凸显,比如:华东地区81.94%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占全部负债比例在30%以下。因此,如何改善融资难的状况,缓解资金缺乏已成为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一)自源融资占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构成的比重过大

尤其是在一些小微企业中表现尤为明显。根据今年6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对浙江宁波、温州、台州等7个城市的94家小企业、4家专业市场和12家当地银行进行了走访,并通过网络问卷对浙江各地2313家小企业进行的调查报告中显示63%的小企业有融资需求,而其主要的资金来源50%是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来进行融资。

(二)银行融资贷款规模对于庞大数量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是处于相对较少的水平

从中国人民银行初步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总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11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1.4 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6.9%,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20.1 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7 万亿元,同比增长25.9%,相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9个百分点。2011年以来在流动性紧张和通货膨胀压力持续高企的形势下,中小企业“缺钱”成为普遍难题,融资难题再次成为焦点。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集团于2011.7.27在京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现状的调研报告显示,仅有15%中小企业能从银行借到钱。考虑分析: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自中央银行实施取消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之后,商业银行完全自行充分利用利率浮动的手段对不同的风险的中小型企业实行区别化的贷款定价,另一方面,央行的信贷政策也是鼓励地市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从而改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市场。可见银行贷款并不是众多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三)股权融资困难重重

根据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数据统计:目前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400多家,而且大多是大中型企业,也有一些商业模式新、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的中小企业,通过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反向并购即借“壳”买“壳”的形式上市。2004年5月,我国政府决定在深圳的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这对于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和创业投资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毫无疑问,这为中小型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块的股权的融资形式开辟了新的市场。上市的条件及程序与主板几乎毫无差别,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的公司股本特作相对较小,加上信息的披露制度比主板的还要严格。到目前为止,成功上市中小企业无非也就600多家。紧接着,2009年9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新推出了创业板市场,其主要服务于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仅有几百家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市场成功上市融资。由此可见,较高的证券市场监管要求与上市条件使其还是只能满足少数渴望融资的中小企业需求,不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

(四)中小企业融资过多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渠道

由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财务制度不健全及资产抵押能力弱等方面的限制,使其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面临着较大的约束,加之企业的融资的时效性迫使中小企业求助于手续简便的商业信用及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机构。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立相关的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但是,这些基金的数额太小,根本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日益发展的要求。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分析

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应该从资金融通的各个参与方来查找原因。其中包括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者)本身(内部原因)、银行(资金供给者)及政府部门(市场监管者)(统称为外部原因)。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原因

产权不明晰制约了融资能力的发挥;大多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缺失,其中不乏存在欺诈行为;担保、抵押物难以落实等原因。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部原因

(1)银行营业网点分布不均,造成对分布在县级以下的中小企业很难扶持到;(2)银行贷款审批程序繁杂降低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3)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对银行信贷员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为控制风险,银行推行谁放贷谁负责收回的规定。这就造成了银行信贷员宁可选择无事可做,也决不允许不良贷款的发生,严格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零。这对于规模本来不大急需“雪中送炭”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4)进入资本市场的诸多要求使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失去了融资的机会。证券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分散国有企业的风险,因此进入条件规定也是对国有企业有利而对中小企业不利的。在股权融资方面,虽然对于中小企业发行股票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却存在事实上的歧视和障碍。正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建立初衷,政府会优先考虑国有企业的上市,而中小企业在同国有企业的竞争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运作存在障碍。一个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的途径就是取得担保公司的担保。近几年来,中小信用担保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方式单一的问题。然而,目前情况下,中小担保公司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实际运营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给中小企业的担保融资也带来了很多困难。没有银行的通力合作,担保公司的建立与运作困难重重,那么也不可能发挥对中小企业应有的作用。

四、中小企业融资出路

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加大对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小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加大税收支持力度等等。我认为,中小企业要想解决融资难问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中小企业自身的状况,来实行融资。

(一)中小企业首先要规范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素质,加快产业升级

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导致银行以及民众对于中小企业的信心下降。这是其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的自身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加强市场经济观念,从经营机制、组织管理、经营策略等方面着手提高。努力克服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生产和小农意识的束缚,培养企业的核心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的实力,展示自己的还贷能力,从而打消银行的顾虑。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性特点,加大企业的改制力度,以产业链为纽带,联合起来,组建股份公司,增强从内部获得资金的能力。目的是增强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树立良好信誉,从而取得银行及民众的信任及支持。

(二) 继续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大中型城市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中小企业特色,探索建立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特色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比如:银行应大力创新贷款抵押物,摆脱传统意义上的固定资产或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模式;

(三)是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以及担保体系的建设

我国要根据不同的地域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创建中小企业信用系统实验区及企业信用档案,搭建信息信用的平台,就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为信贷融资创造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要建立多主体、多层次、各方共同参与的新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担保体系公司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会员制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在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一批由民间资本出资的专用担保公司,这样才能建立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高效的担保服务体系,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

五、结语

尽管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许多障碍,尤其是融资方面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只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一同采取有力的措施,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不仅要从制度上加以改进,也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要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要靠国有企业的发展,还要靠非公有制经济如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发展中小企业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解决中小企业经济的问题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或许,这从深层次上说明我们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还比较低,从金融领域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安排和业务模式还有待完善”,在稍早前于广州召开的“创新与发展——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在谈到银行应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时,开门见山地指出了银行在中小企业业务发展方面应该有的方向。

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要防止战略趋同

从商业角度,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直接关系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这无疑是银行业务的一片“蓝海”。于是,现在无论是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农商行,都纷纷提出“服务中小企业”的口号。但是,这种“一窝蜂转向中小企业”的做法,是否对所有的银行都能行得通?是否能够真正服务好中小企业?资源配置是否科学?

“其实,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业务格局,不同类型的银行都有自己服务的主要客户群,例如大型银行主要侧重服务大项目、大客户,发放中长期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贷款。而中小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和农信社,则以服务中小企业,提供中小项目信贷、贸易融资和流动性贷款为主”,董建岳说。

他指出,银行业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建立起多元化、多层级的银行服务体系,各家银行应确立与自身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战略定位,强调错位发展、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服务好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反之,如果没有区别,所有银行做所有的业务,正如现在大小银行都去做中小企业业务,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必定是低效的,对客户的服务也做不到专业。

“所谓术业有专攻,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的方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要避免战略上的趋同。以前银行有“垒大户”的现象,现在又扎堆中小企业,我个人认为都同样不是理性的发展思路”,董建岳强调。

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要走专业化道路

目前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做得怎么样呢?“实事求是讲还不够好”,董建岳分析,因为多数中小银行的转型还没有到位,也不是所有银行做中小企业金融业务都能做得好。这是因为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中,营销人员和信审人员常常是大中小型客户一起做,但正是这种经营的模式制约了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发展。一方面,做大客户既省时省力,又具有相对较高的收益,业务人员不自觉地就提高了中小企业客户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短、频、急”的特点,对银行审批效率要求很高,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难以得到较好的解决。此外,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有效区分不同类型客户的风险,也不利于银行经营的稳健性。

“所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一定要走专业化道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具体来讲,商业银行要建立中小企业金融专营服务模式,包括专营网点机构、专业团队、专业产品、专业流程和管理制度、专业IT技术以及实现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等等”,董建岳说。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做好中小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董建岳强调指出,风险管控不好,做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只能是“死路一条”。他具体分析道,商业银行不仅需要在各级机构建立专职风险管理团队、制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采用先进的IT系统加强定量分析,而且也要全流程加强精细化管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比如,在贷前认真做好调查工作,确保发现中小企业真实的融资需求;贷中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监控,防止资金被挪用;贷后管理好客户的回款资金,确保及时归还银行贷款。我想,只要风险管理达到了专业化水平,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就不会存在太大问题”。

银行服务微型企业要走集约化道路

目前,数量庞大的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尤显突出和强烈。然而,微型企业贷款普遍呈现金额小、笔数多、银行人力成本高等特征,尤其是部分微小企业自身还存在现金流不稳、财务管理不健全、缺乏有效抵押物、经营不甚规范等问题,这使得微型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对此,董建岳指出,针对微型企业融资问题,银行要设计区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专门解决方案,“如果对微型企业只有几十万元的贷款要花费与大型企业几十亿贷款一样多的时间和人力,我想无论是对于银行还是客户,都是无法接受的。对银行来说,这笔贷款的收益可能还无法覆盖成本。对客户来说,可能因为程序太复杂,时间太长,效率太低,从而抑制客户的金融需求”。

“所以银行要做好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关键是要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目前情况下,微型企业金融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向零售业务靠拢,通过标准化产品、快捷流程和灵活机制实现业务快速批量处理”,董建岳说:“当然,也要把握好微型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的尺度和方法,通过‘大数原则’及‘收益覆盖风险’机制,同时适度提高风险容忍度,积极完善微型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和不良贷款快速核销制度,为微型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董建岳也指出,直接融资市场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因为2011年我国以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为主构成的直接融资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4.5%提高到30%左右,直接融资占比大幅提升,非金融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达2.21万亿元人民币;PE投资金额290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48%;VC投资金额89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8%。“因此,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银行不再是企业资金的唯一来源”,他提醒说。

“对包括广发银行在内的很多中小商业银行来说,服务中小企业既是遵循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监管指引的行为,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真正的内在需求。脱离了内在的动力,转型就是一句空话”,董建岳强调。接着他介绍了广发银行的具体做法。

篇10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制度的建设是中小企业能否存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企业将与外国的中小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正面竞争,因此,正确对中外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进行必要的比较,发展我国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制度是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中外企业;融资制度;融资方式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分析

尽管我国理论界和现实经济实践中没有形成真正的融资制度概念,但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基本可以归纳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现状:从政策目标看,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目标主要是就业目标,目的是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都在次要地位,并未充分重视;从融资体系看,银行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财政以被动方式对国有中小企业资本金进行补充(当影响到中小企业生存);从融资方式看,间接融资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形式;从风险控制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没有一个完善的释放和控制体系。

二、国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分析

(一)美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主要构成

1.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融资扶持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美国,由于受到法律限制,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将融资额度的25%左右投向中小企业,除了商业银行以外,互助基金也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个人和中小企业投资入股形成的这种机构,可以看作合作社,主要为成员提供贷款,储蓄是贷款的先决条件。

3.风险投资公司。之所以将风险投资公司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分开,是因为风险投资公司的性质介于政策性与商业性之间。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是:勇于对新建企业投资,在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约有1/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

(二)日本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成

1.政策性的融资机构。日本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金融公库、环境卫生公库、商工组合中央金库以及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均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它们具有不同的分工。目的和宗旨都是为保证中小企业获得充足资金。

2.商业性的融资机构。在日本,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逐渐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发放,到20世纪90年代初,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占融资总额的65.8%,比20世纪8O年代增加了25个百分点,以后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该比率略有下降。除了商业银行体系,日本也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即互助银行、信用金库等,这些金融机构的特点是:地方性强;互助、合作性质强。

(三)美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进入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与其它国家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结构比较,美国中小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股票)的比例最高。美国中小企业长期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公司债券,短期资金则依赖于银行信贷。这与美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不无关系。

美国的公司债券发行市场发展较早,规模较大,企业筹资的顺序为公司债券、股票、银行贷款,债券发行的比例大大超过银行融资。这是因为:除商业银行、公共事业外,企业发行债券的原则比较自由,在法律上对发行债券形成的负债总额不作限制;可发行债券种类多,中小企业能够方便地发行资信评估低等级或无等级债券;企业与作为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对发行总额、发行条件进行协商,即可作出发行决定。

中小企业由于受企业形态、组织规模、股东人数、资本金规模等各种条件限制,其股票往往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仍可以在柜台市场进行交易。柜台市场相对于组织严密的证券交易市场而言,通常被称为非组织的市场。柜台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有:非上市企业可以通过将其股份在柜台市场上公开出售以获得资本,增加资本金;为一些在证券交易所下市的企业提供一定期间的流动性。

美国的中小企业股权融资主要通过柜台市场。中小企业柜台市场包括:通过计算机中心。把各证券公司用通信网络相联系的NASTAQ系统;柜台交易市场主要由全美证券协会(NASD)管理。在该协会开发的NASrAQ系统上登记的企业,分为NMS和SMALLCAP。引入NASTAQ系统以前,主要由PINKSHEET传播股价、成交量等信息,1972年引入NASTAQ系统之后,实现了买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处理能力,市场规模也迅速扩大,成交量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居全美国第二位,并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实现了网上挂牌交易。

风险投资公司对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本质上是一种股权融资。但是,风险投资公司融资与一般上市融资存在区别:首先,风险投资公司通常仅对创业或者发展期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而上市融资的中小企业一般已经进入成长期;其次,风险投资公司获取的股权通常比较集中,有改变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要求,会要求对中小企业的实际控制权,而上市后新增的股权一般比较分散,不会影响原管理层的实际控制权;最后,风险投资公司所获取的股权一般暂时不会流通,待进入柜台市场或正式上市后才会流通。2.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间接融资。商业银行体系仍然是美国中小企业的最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商业银行主要为美国中小企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

(四)日本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1.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是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资金来源筹措长短期资金的。日本的中小企业自有资本比率平均为l3%,只相当于大企业的60%左右,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依存度又比大企业高得多。

2.直接融资。日本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也有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不过,占主导地位的是债券融资。在日本,中小企业一般只具有发行私募债券的资格和能力,私募债券由于透明度低,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被认为是不正规的债券。

柜台市场在日本称为店头市场。1991年,日本也开始启动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TAQ),但在市场规模、股票流通性方面都不如美国。美国和日本的柜台市场,对经济的差异影响迥异,美国新经济可以说是NASTAQ独力支撑的。对高科技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柜台市场与美国的区别在于:首先,管理机构管理的侧重点不同。美国注重资金分配的市场效率性,强调企业信息的公开性、规章制度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强调投资者自己负责的原则,从而以较低的管理成本管理市场。日本侧重于行政指导,规范市场行为,严格控制进入柜台市场的标准,以此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次,它们登记基准方面的实质性不同。日本店头市场的登记基准形式上虽与美国NASTAQ中以小规模企业为对象的SMALLCAP相近,但其实质基准远远高于形式标准。再次,企业进入柜台交易的目的不同。由于企业公开发行股份的第一目的在于筹措资金,而NASTAQ的各种费用大大低于纽约证券市场,因此,美国有大量的已经具备进入纽约证券交易所资格的大企业仍然留在NASTAQ的NMS柜台市场中。在日本,只有在东京、大阪证券交易所一部或二部上市的企业,才能得到公众的信任。进入一部或二部,通常必须从店头市场开始。最后,投资者观念不同。在美国,证券持有者主要是家庭经济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个人金融资产中50%以上是投向证券和非法人企业的,其中股票约占69.9%。这种敢于冒险的投资态度,给柜台市场带来了活力。而在日本股市上,个人投资者所占股份只有23.5%,其余均为金融机构、事业法人等掌握,对高风险的柜台市场,个人投资者很少。

日本以美国的中小企业投资法为蓝本,于1963年制定了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法。成立了三个由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的中小企业投资育成公司。对于有助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或有助于加强产业国际竞争的中小企业,经过认定以后,该公司实行股份投资,给以经营、技术上的指导,并把企业一直扶持到能在证券市场上市筹资。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特点为:几乎不参与创建企业的投资,对创建l0年以上的中小企业的投资约占2/3,对创建未满5年的企业的投资仅占16%;参与企业投资的几乎都是证券、金融机构下属的子公司型投资公司;融资比投资多;从投资领域看,非高新技术产业占较大比率。由此可见,日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尽量避免风险,力求将失败率控制在最低程度。

三、中外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比较

(一)融资体系的比较

从直接融资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债券市场和股权交易市场发育不足,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体系;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融资还未建立,直到1997年担保机构才刚刚发育,所以,商业银行体系承担了全部中小企业融资重任,这是不正常现象;从商业银行体系的运作看,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并不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

(二)融资方式的比较

到目前为止,我国股票市场的流通股总市值还不到GDP的20%,债券市场也受到严格的金融管制,中小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从间接融资看,中小企业主要通过抵押和担保手段向商业银行融资,并且,难以得到政策性的担保支持,融资手段的单一,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三)融资风险控制系统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