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7: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技术专业描述

篇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计算机素养是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价值把握意识和需要遵守的计算机道德标准。它包括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能、计算机意识、计算机思维、计算机道德等多方面的品质。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帮助学生规范网络言论自由、防范计算机病毒、保护知识产权,抵御网络诈骗、为建立一个人们所期望的有序、健康、文明和法制的网络世界而不懈努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计算机在开发人的智力、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是一门科学,有助于培养我们做事严谨、细致、准确的作风;而计算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又有助于培养我们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既是一种文化素质教育、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培养。计算机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这种能力包括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等。

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教学实践

在计算机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插入或点缀人文教育,而应是更深层次地渗透,从而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史

计算机科学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们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奋斗史。笔者在教学中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以及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们的创新进取的故事。例如: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以百折不挠的惊人毅力研究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计算机的设计原则;英国科学家巴贝奇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其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财产研制出机械计算机;英国数学家图灵以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提出了图灵机模型。同学们在分享科学家们成功喜悦的同时,也汲取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坚持不懈的毅力。

2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

与其他高新技术一样,计算机技术也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昨天是新技术,而今天已经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进程,讲解计算机科学的新技术。比如:采用流式传输的方式在Internet播放的流媒体技术、将软件固化到硬件系统中的嵌入式技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虚拟超级计算机”以完成复杂计算的网格技术、介于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之间的系统软件的中间件技术、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的云计算技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物联网技术等。

3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学科专业的关系

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表现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计算机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它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是其功能之一。例如:计算机技术与交通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交通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形成了生物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地质工程技术的结合,形成了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形成了信息安全学科等等。笔者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时,经常结合其专业特性讲解计算机与其学科专业的关系。比如在给桥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讲解计算机在辅助桥梁设计的作用等。

4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途径。在计算机的教学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与生活实际的息息相关。例如:在商业,利用计算机管理商品的销售情况;在教育,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在医药,计算机辅助医学成像和远程医疗;在银行,无论客户身在何处,都可通过网上银行享受服务;在娱乐,通过计算机巧妙地合成和剪辑制作在现实世界无法拍摄的场景,营造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在家庭,从多媒体娱乐到智能家电,都离不开计算机等。进而告诉同学们,数字化生活可能成为未来生活的主要模式,不会计算机的人是现代社会真正的“文盲”。

5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十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到常用算法的交换变量算法时,笔者以酱油和醋交换为例,将a瓶子的醋与b瓶子的酱油进行交换,必须借助空瓶子t。先将瓶子a中的醋倒人瓶子t中(语句描述为t=a);接着将瓶子b中的酱油倒入瓶子a中(语句描述为a=b),最后将瓶子t中的醋倒人瓶子b中(语句描述为b=t),从而成功地借助第3个瓶子t将瓶子a中的醋和瓶子b中的酱油进行了互换。在讲到求最大值算法时,笔者将其比作打擂。因为计算机同时只能对两个变量进行比较,所以求若干个数中的最大值时,可采用如同打擂的方法。即在n个数中先假设第1数为最大值,为擂主,依次同第2、3、4……n个数进行比较,一旦某个数大,马上替换擂主;所有数比较完,最大值也就获得。

6计算机教学中应注重介绍业界公司的兴衰与成败

自1946年诞生第一台计算机以来,短短的半个多世纪里,计算机界诞生了许多富有传奇色彩、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的兴衰成败、优胜劣汰都不同程度地牵动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它们的管理理念、营销策略、技术路线、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等,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微软、Intel、联想、搜狐、雅虎、谷歌、苹果、IBM、HP等公司在短短几十年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续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或抑扬顿挫、或娓娓道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述他们的创业、成长、壮大、成败等曲折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学们听得聚精会神,对他们的成功啧啧称奇,对他们的失败扼腕叹息,从中得到了很多人生感悟。

篇2

众所周知,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造就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地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而对课程不断进行优化和改革。作为尝试和探索,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应是:大力加强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技术,计算机求解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遵循“先分析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能力要求,然后研究作为支撑的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构建课程体系”的原则,全面优化课程设置。实现《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所提出的“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的目标。

一、强化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普及农业院校学生计算机知识以及提高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针对性越来越强的趋势,现有课程在设置上已日显不足。从目前课程设置安排来看,各校基本是以通识课的形式分阶段安排“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算法与程序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其中,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既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关键阶段,为此该课程应达到以下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初步掌握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步骤,理解计算在问题处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将现有以概念、结论为主向通过计算思维的培养带动知识的学习、提升能力方向转变。

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时基本上仍以单纯讲解概念、简单原理和结论为主,其结果是学生对系统只是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和认识,无法真正认识计算科学,计算技术在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通过探索实践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思路尝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在教学中应首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意识,并引导学生自觉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二,教师在讲授时应尽量将对知识的抽象解释转化为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具体实例的说明上,以这种可实现思维带动对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运用计算思维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什么是计算思维,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是一种选择合适的方式陈述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通过启发式推理法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案。以下以二进制教学为例说明计算思维思想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认识二进制理论及在数据处理中的作用。

目前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基本上是以概念和结论为主,结果是学生对其只是有一个概念上的了解和认识,认知程度仍停留在对0和1认识的水准上,对二进制理论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基本逻辑电路的组成与二进制理论间的关系仍认识不全。为尽快提高认识,笔者认为可从系统和应用两个角度解释讲解:从系统角度而言,由于计算机能够直接识别和处理的数据只有“0”和“1”,而大量要处理的数据是以各种形式存在,因此要对它们进行处理首先要解决的是数据的识别,通过分析发现大多数客观事物(实体)由其性质决定了它们都是以两种形态存在,既以字符、文字或数字(0和1)。因此在处理时只要将其由字符或文字形式转换为“0”和“1”或“0”和“1”的组合形式就能实现;同样,对于图像、音频的处理也可完全运用这一思维思想,通过对其进行采样、量化、编码等操作实现问题的处理;而从应用角度来看,主要应解释将各类数据转换为二进制数的具体实现过程。如实现由字符向数字的转换可借助ASCII编码实现。其具体过程为:数据输入编码(ASCII)处理存取显示结果。同样,对于其他类型数据(图像、视频、音频)等的处理都也可采用这种方式。此外,从目前设计技术来看,大多数计算机的基本器件仍是由采用集成技术的半导体材料构成,而其固有的PN结特性恰好也只有两种形式“0”和“1”,这正好符合二进制理论,这样就可利用二进制运算理论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各种逻辑电路以满足计算需求。即用二极管、三极管等实现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芯片(复杂组合逻辑电路)。

二、以人为本合理优化课程内容,搭建有效的自主学习平台

目前,从课程设置到内容的编撰来看,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经多次改革,但由于受通识教育思想所限,课程内容仍趋于对知识作笼统的、一般性的概念化描述。久而久之,以这种统一的、模板式方式组织教学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针对解决专业问题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优化课程内容。为此,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

为使学生更快掌握计算机技术运用专业领域的途径和使用背景,在每一章节的讲授过程中首先给出一个应用成功的典型案例,激励和引发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动机。并引导学生分析处理此问题应运用的知识结构,寻找归纳出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需要继续探索和积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同时,教师也应明确给出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时刻都能了解和掌控自身的学习过程。另外,为有效地维持学生产生的学习动机,辅佐他们尽快探索总结出典型应用案例所采用的知识点,并将其真正运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实

践中可采用以下做法:即鼓励学生运用身边的问题或专业问题作为学习任务,从中寻求分析解决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相关教学资源并进行实验或小组协同完成综合性项目等环节,尝试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学习任务,形成较深的知识底蕴,最终实现运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灵活处理问题的最终目标。

三、面向应用、突出实践。提升运用程序技术处理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

作为非计算机各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计算思维”意识研究和解决各种面向应用的理论及实际问题。在学生已基本了解计算机系统知识并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课程重点应以“面向应用、突出实践”,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理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实现由思维向综合能力的转变和提升。为适合这种转型的需要,绝大多数农林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程序设计”类课程,力图实现由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跨越。从整体来看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集中体现在过分强调对语言的抽象描述,轻视对程序设计思维、设计算法以及具体处理步骤等具体内容的诠释。

为此,只有不断改变和更新教学理念,真正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作为程序设计课程的目标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具有的逻辑思维严谨、实用性、目标性、针对性强等特点,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培养、研究和积累各种算法在程序中的作用以及大量实践方可达到教学目标。从对教学效果分析来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及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仍是思维方式不当、思维意识不强,由此直接制约和影响了对设计算法以及算法在程序中作用的认识和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前提,通过大量不同算法在程序实例中的演示和讲解提高学生对算法的认知程度。如:算法的遴选原则、算法在程序中逻辑结构的确定、同一问题运用不同算法所衍生的相同或不同结果的演示等等;同时在问题选取上要接近或贴近专业问题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尽快完成由对程序设计技术的学习到将其运用到解决专业问题的跨越。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既能克服学生生搬硬套简单机械的强化记忆的学习方式,又能消除“狭义工具论”对计算机教学的影响,同时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质能力的快速提升,进而达到提升运用程序技术处理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以上就高等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个人想法,面对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和普及,必须造就一批既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又熟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农业建设人才以适应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高等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进行深化和改革以期和时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1.

[2]战德臣,等.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发展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229-02

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而计算机技术中图形处理技术已从开始时的图形修改与设计方面,发展为现阶段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这表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图形处理中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运用当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进行处理,比人工处理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因此,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产物。

1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技术

1.1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概述

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与其设备的产生为前提的。其是近代计算机技术与电视、雷达技术发展融合所形成的硕果,图形的处理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

自60年代初期始,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从一开始用于简单的图形处理,已发展为一门包含图形硬件、图形专用算法以及图形软件等研究内容的学科。而关于计算机图形处理的准确描述或者说基本内容,即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满足人们生产各种图形的需求。这里所说的“生产”即表示人们在计算机所输入的信息本身并不是图形,而是各种描述图形的数据或与之相关的信息,只有通过输入计算机并经过系统处理后,所输出的最后结果才是人们要求的各种图形。

1.2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特征

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技术,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主要形成以下几点特征;

(1)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具有很强的再现功能。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图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当代的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不会因为复制或者储存而降低图形的质量,复制后的图形仍保持的较高的清晰度,而传统图形处理技术复制后图形质量变差,清晰度不高,相对而言,前者对图形的再现功能较强。

(2)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频带较宽。将计算机的语音信息与图形信息对比发现,图形信息所占的频带数量较大,因此计算机在对图形进行处理时的难度也相对较高。

(3)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应用范围宽。由于科技的进步使得数据资源的获取渠道变得更宽广,如利用显微镜获取的图形,抑或天文镜截取的图像等,此类图形均可利用当代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进行处理。

(4)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灵活性强。在网络覆盖及智能终端普及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灵活应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逻辑变化或数学公式、美术教学等,很多生活中与图形相关的内容皆可采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进行处理。

1.3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越来越成熟,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技术,已受到广泛关注。分析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面;(1)在当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未来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会朝着全自动化、高清化与三维立体成像等方向发展。(2)在高清、自动化发展的基础上,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会向着实际操作、运用便捷以及处理功能集中化的方向发展。(3)时代的不断更替,计算机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理论作为计算机图形处理的实践基础,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为未来的发展中,会以全新的算法和先进的理论作为指导方向,使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向着更为广阔的方向发展。

2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由于计算机硬件设备与软件等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图形处理系统功能的不断扩充,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日趋成熟,计算机技术在图形处理上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当前,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

2.1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所应用的领域中,用于辅助设计是其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当代的计算机处理技术被人们广泛用来进行工程建筑、机械结构与零部件的设计,其详细包括发电厂的设计、化工厂的设计、汽车车身的设计、飞机与船舶外形的设计以及电子线路或器件的设计。设计师利用计算机将样图展现在显示屏上,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图形的审视与修改。当图形设计完成后,可输入自动绘图口令让自动绘图机绘制出所需求的图形,同时还可以复制、摄影或存入计算机等。也可以奖加工信息输出,以供生产时使用,因为系统中设有一套交互式图形处理装置,可实现人机对话。例如,在飞机制造工业中,飞机制造方案的选择与飞机外形的设计需要落实到飞机结构图纸以及飞机几何外形图纸上,而这些工作均可以使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完成。其可以实现飞机外部形状展现、曲线与曲面的拟合、外形数学模型的建立等过程。

2.2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课改的推动下,创新教学的理念以在各大学校开展,在这个“创新理念”中,其中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最为突出。而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中,又以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因为现阶段的教育中,不管是高中的数学、物理,还是大学的高数、美术等课程,课程中都包含着许多图形,比如说数学的几何图形、物理的抛物线等,都属于图形。因此,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辅助教学,不但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营造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数学几何图形教学时,可以在连接多媒体的计算C上输入想要绘制的图形的相关信息,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将所需的几何图形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向学生解释当中的绘制原理。

2.3计算机辅助勘测图形绘制

随着我国的建设工程不断增多,工程勘测工作的任务量也随之加大。当代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程勘测的工作量,有助于促进勘测工作效率的提升。由于工程勘测的地质数据不仅数量很多,而且还具有多样性和计算复杂性,因此绘制勘测图形的难度相当大,再加上目前市场上数据处理软件的品种很多,导致工程勘测出现数据计算的复杂性与处理方法多样性的局面。因此需要寻求有效的方法对勘y数据进行处理,以绘制准确的勘测图。而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可以根据勘测数据的特点,在勘测人员输入各种相关的勘测数据之后,计算机系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勘测人员所输入的各种指令完成勘测图形的绘制、复制与存储等。

2.4系统模拟及动画

科技的创新使得人们对图形的表现形态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再满足于图形的静态模式,对动态图形的表现也更为关注。因此,在人们需求的驱使下,当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用来处理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图形或者是受到外力作用下而产生变化的图形,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都可以讲这些图形的变化过程展现或模拟出来,如化学反应、物体在负载下变形等。同时,计算机技术还可以用来处理向动画这类特殊的图形,将其运用至动画图形处理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及使用效果。例如,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处理技术处理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飞行动画,不仅可以获取飞行器实时运动的轨迹图形,同时还可以创造出云、雾或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飞机图形。

2.5计算机辅助园林图形设计

运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辅助现代园林景观的虚拟设计,是我国现代园林建设的主要手段。设计设通过计算机图形处理系统,采用绘图功能,可以将整体的园林立体图形很好的展现,同时利用图形处理技术对虚拟景观进行设计及修改,最终形成专业的、标准的图形,从而应用于现实的筹建之中。在园林建设中,利用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能够体现图形的设计的真实性与直观性,使得设计师在对园林的整体设计结构演示时,体现出良好的表现效果,这就能够有效减少建造过程中材料的浪费,降低建筑成本。同时,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还可以实现园林虚拟景观动态浏览及三维动画呈现,方便人们从多角度对园林进行观察。

2.6计算机辅助电视广告、影视动画设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电视、电影等动态画面,其实都是由静态图形或图像演变而来的。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消费者成为了市场的主导者,因此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各商家、企业不得不利用广告对经营的产品进行推广、宣传。在众多广告宣传方式中,其中以电视广告使用最为广泛。从而使得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在电、影视动画设计及制作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广告制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将产品信息及图形输入至系统中,利用图形处理技术中的三维立体结构,能够将产品的整体信息与形态很好的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让人们通过欣赏商品动画信息,激发其对商品的潜在需求。

篇4

1 计算机应用概述

计算机技术以其自身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而在企业各项管理事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于其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如何充分现有计算机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不断优化创新,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已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但是对于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升级而言,会产生很大的成本压力,同时也会造成运行与维护的复杂化。为此,我们应尽量充分利用原有的计算机技术资源,对计算机技术进程进行优化,并将该项工作的开展融入到企业的各项日常事务管理与各项制度当中,有效提升计算机技术的利用率,实现企业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引用。

2 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中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对计算机应用本文由收集整理问题不够重视。对于现阶段的很多企业而言,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种类的企业而言,所拥有的管理方式与发展途径不同,因此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外此,部分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发现计算机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价值。因此,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途径,才能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

2.2缺乏明确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目标。不管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持有何种态度,一个明确的目标是确保企业实现向信息化转变的根本条件。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持怀疑与观望态度,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没有明确的思路与目标,只一味追随形势,使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各项事务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针缺乏相应的竞争优势。

2.3缺乏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模式。对于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而言,依赖于企业网络的建设、技术开发与维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很多企业而言,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模式,使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程序依据,从而使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监控和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得不到有效保障。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模式能协助决策者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对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并且使管理人员及时认识到在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各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3 强化计算机在企业事务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3.1 树立合理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目标。对于企业而言,必须树立起切实可行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各项工作实施信息化管理。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处的信息化管理而言,设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能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并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引进、调配、管理、福利待遇管理、退休管理等工作的时效性。同时,还能为促进企业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上文已经提到,一套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指导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并且能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建议,使企业的发展处于实时受控状态。因此,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各项事务的开展过程中,应从人事档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管理以及退休管理等各个方面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严格按照管理模式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为此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应重新梳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流程,通过对管理流程的系统分析,对其中的主要信息流进行清理。例如在建立一个系统化的人才引进模式中,应围绕核心任务,首先制定出人才引进层次、方向以及管理考核等目标方案,并从目标分析、综合素质把握、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等各个方面系统展开工作,从而建立起相对应的组织结构,准确完成岗位描述与职责说明书;其次,对引进的人才进行跟踪培训,在提升他们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建立起满足企业愿景的价值体系,以融入到企业核心文化之中。在此过程中,还应从工作量评估、薪酬与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分析与评价,以完成对各项事务的综合信息化处理。

3.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企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而言,涉及到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而要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需要复合型与综合型技术人才的支撑。这就要求应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等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与培训,使他们系统掌握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处理手段、组织能力与创新思维。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培训力度,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尤其应加强网络技术、信息开发技术、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等理论与实践工作的培训,以不断提升他们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与管理能力。

3.4 努力创新,科学规划。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各项管理事务中,实现管理事务的信息化建设,还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应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此,应加强与高校、企业以及其他专业结构的交流,引入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具有资深计算机技术应用经验的专业人士到企业进行沟通交流,并让他们有前瞻性地对企业这两个方面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同时,要实现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管理事务中管理效率的最大化,我们必须要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将管理理念与计算机技术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从而为企业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5 建立并健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库。为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应以现有的数字化进程为基础,对现有的信息库加以优化与完善,实现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的动态查询与电子管理。同时,还应充分利用高质量数据库互联等计算机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加速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

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言,有着非常广泛的前景,在今后的应用过程中应注重向以下几个方面迈进:(1)实现综合化网络管理。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操作平台,对各个子网络进行透视,实现对互联的多个网络的管理。对于该种管理系统的实现而言,有两种方案:一是针对已经建立的各个子管理系统的不同情况,建立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二是直接建立一个综合的网络管理系统。无论选择何种管理系统,对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管理而言,须重点向综合化发展。(2)实现对业务的监控功能。对于传统的计算机管理而言,主要是针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并不能准确反映出系统故障对业务所产生的影响。因此,对于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言,应实现对进程的监控。(3)实现智能化管理。今后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言,应向智能化管理方向迈进,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维护、诊断,以提升计算机技术的运行状态。当运行性能下降时,应使用智能化的方法对涉及到的相关资源进行监控,并执行必要的操作。

篇5

[关键词] 计算思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62-04

0 引言

21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研究问题都有可能通过熟练掌握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运用计算机科学得到解决[1],因此具备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工作、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高级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通俗地讲,计算机就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计算思维正是一种计算能力的体现。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承担着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重任,应该具有与数学、物理相同的地位。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它的教学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内容。本文就是在此前提下,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 目前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老师在教授过程中,重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轻视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学习、轻视利用某种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模仿老师操作,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开发。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对于简单的练习可以完成得很好,但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就不知如何去解决,久而久之对计算机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公共课上,因此,如何提高这两门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重点教授哪些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其实这个答案早就蕴含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课程名称中。通俗地讲,计算机就是用来计算的机器。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要明白这一点,就要理解计算机计算的原理以及人们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能够让计算机进行计算的步骤,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大学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2006年3月,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部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的提出立刻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支持。

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2]。在她的观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计算思维是一种可实现的思维。计算机最初就是为了计算而发明的,因此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慢慢地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3]。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4-6],杨彩云等[7]介绍了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系,很多高校也积极将计算思维引入到大学计算机教育这个教学活动中[8-10]。

3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虽然文献[6]建立了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但是基于笔者对于计算思维的认识以及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仍然提出了一些看法。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进行认真分析,试图构建一种引入计算机思维的新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1)建立计算的思想,提高计算的意识。即为什么需要计算以及人是如何通过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2)构建计算软硬件通用平台的思维。用来计算的数据是怎样在计算机内部存储以及数据是如何被计算的,蕴涵在计算平台中的基本思维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从多门课程中凝练出的共性思维。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受限于学时数,应将蕴涵在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不同课程中具有普适意义的计算思维凝练出来。

4)将不同方面的知识贯通起来形成贯通性的思维。打通知识间的屏障(如术语上的差异、抽象的不同层面等),对于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很重要。

5)一切以解决各学科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可实现的思维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求解算法的思维以及如何让计算机来实现的一种思维。

经过以上分析和梳理,本文提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4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基础部分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设计。

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基于以下出发点:一是计算思维的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出的相关知识;二是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计算思维,这些是计算环境的介绍;三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使学生掌握在计算机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这是今后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四是计算思维的道德。根据以上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见图2。

教学内容分为9个教学单元,即计算思维、计算环境、操作系统基础、科技文章编排、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互联网计算基础、问题求解及计算机安全等。

以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涵盖了计算思维相关的计算环境的搭建以及问题求解模型的描述,后者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程序设计算法的基本素养有重要作用,可以学生为第二学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程序设计能力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

对于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学科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来说,要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不同专业的问题,因此按理工类、管理类、文法类以及艺术体育类,根据不同的类别来设置不同的课程,这部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含VB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以及Java程序设计,通过这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一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内容,见表1。

3)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

学习所有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前面所述的理论基础和程序设计能力课程还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它们更加注重计算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应该设置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以校级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这里既有已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延伸,例如VC++就是C++程序设计的延伸;数据库技术、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MySQL数据库就是VF程序设计的延伸;多媒体技术、PhotoShop、Flash、虚拟现实等是多媒体内容的深入;Android、网站设计与开发、VBA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应用技巧等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施效果

分别对2009级、2011级、2012级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各个部分的得分率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

表2中,人数按如下方式确定:三个年级中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由于艺术学院以及体育学院的学生是以特长生形式招收的,因此不统计在总人数中,而且有个别的学生只参加了一门课程的考试,因此也去掉这部分学生人数,从而统计出2009级、2011级和2012级参加两门课程考核的人数分别为3357人、3398人和3395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共100分,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理论题为7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操作题为3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表2列出了各考核部分的平均分以及该分占该部分的百分比。《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考核100分,分为理论题和编程题。理论题92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语法以及阅读程序能力,而编程题则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写完程序后运行结果正确得8分,否则得0分,表2列出了理论题的平均分以及编程题得分的学生数。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题的掌握程度比理论题要好,说明学生比较偏重实际操作,而对于《计算机技术基础》来说,程序语法知识点的理解、程序阅读等理论题的得分比编程题的得分高出40多个百分点,说明学生比较偏重计算机编程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阅读程序的能力比编写程序的能力要强,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2012级开始部分应用该体系以来,由于引入了计算思维,重视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取得初步的效果。2012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2012年秋季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和2013年春季学期刚刚结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成绩如表2所示。2012级学生在两门课程的考核中都比前两级学生有明显提升,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编程题的得分人数百分比比前两级分别提高了6.97%和10.51%,虽然编程题得分人数的百分比还不是很高,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2012级学生在2012年秋季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后,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了2013年春季学期的校级选修课的选课。这里选取了三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列出了近几年该课程选课人数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选修《Office高级应用技巧》课程的人数从2011年的236人到2012年的442人,再到2013年的776人;《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的人数从2011年的154人到2012年的307人,再到2013年的486人;《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人数从2012年的111人,到2013年的242人,这几门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充分体现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能够学习或掌握一些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技术,应该说这也是引入了计算思维、重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后的一个初步效果。

6 结束语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种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理念来组织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核心观念是考虑未来学生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能力培养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梓萍,樊秋良,袁国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报告概要[J].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2006,(3):12-20.

[2]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6,49(3):33-35.

[3]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15.

[4]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5]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6]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7]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73-75.

[8]程向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J].计算机教育,2012,(1):98-99.

篇6

关键词:EDA技术;仿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EDA即(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电子设计自动化的英文简称,是现代电子通信工程领域的一门新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不断完善,它为电子工程师及计算机通信设计工程师提供了电子系统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同时在高校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掌握EDA技术是电子通信类高校学生在高科技类企业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我校在计算机实验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都有EDA的实验室,到目前都没有发挥她的应有作用。

一、将EDA技术引入电子类相关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是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我有幸先后教过电子系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对理论知识通过实验仿真非常感兴趣。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读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学好这门课也尤为重要。同时,该课程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要学好这门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在有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配合一定数量的实验(含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实践环节,才能使学生领会、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电子电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过去一直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实验资源不足等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将EDA引入电子类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是解决教学中上述问题、提升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将EDA技术引入电子类相关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电子EDA技术发展迅猛,逐渐在教学、科研、产品设计与制造等各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方面:几乎所有理工科(特别是电子信息)类的高校都开设了EDA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EDA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鳞握用佃L描述系统逻辑的方法、使用扔A工具进行电子电路课程的模拟仿真实验并在作毕业设计时从事简单电子系统的设计,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是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

三、EDA技术在电子类相关专业课堂与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EDA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电子信息技术学科。属于电子技术等基础学科与计算机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交叉前沿学科门类。该课程立足于电子硬件设计,但同时以计算机软件作为设计的工具和辅助手段。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EDA已经成为电子设计的主要手段,使工程师们在高效设计的同时,可以进行精确的硬件抽象和仿真,保证产品开发的短周期和高质量。

由于本EDA课程是以可编程逻辑芯片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首先会介绍硬件基本知识和相关设计技术,让学生在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前,具备充分的硬件设计思想。在硬件描述语言课程的讲述过程中,同时配合相应的上机试验,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基本的EDA设计能力。同时,还会引入部分较为复杂的案例作为参考分析,使学生获得一定难度的技术知识和系统设计的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有相当的灵活性。在完成基本试验之外,学生可以与指导教师交流并参与相关更高难度项目设计,提高技术水平。

EDA设计的发展依附于相关硬件的技术提高和计算机技术及智能技术的发展。现在大规模的FPGA 器件已经相当普及,电路规模从最初的K(千)门级发展到现在的M(百万)门级,对应的逻辑单元也数量巨大。而制造集成电路的技术也一日千里,最新的半导体蚀刻技术已经可以达到0.09或0.06微米,保证了在同样大小的半导体材料上可以集成更多的单元。而多层金属互联和单元参杂技术的进步,产生出更多相同功能但是工作原理不同的基本单元,为大规模,低能耗,高度集成铺平了道路。FPGA内部也开始集成CPU软核或硬核,同时提供复杂DSP的专用电路IP,在某些领域,可以替代CPU+DSP,提供更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使得SOPC的设计思想成为一个发展的方向。

相关技术的发展随时都在牵动EDA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在保证EDA技术的基本要点讲解的同时,专门安排了本课程的前沿动态的讲座,使同学能够及时掌握EDA技术发展的动态,了解由此带来的系统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时我们也对EDA实验室进行了改造,使实验室同时具备基础实验的要求,也能够开设SOPC的前沿性设计内容的创新性实验。

四、EDA技术虚拟实验应出现的历史背景。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EDA技术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设计者在EDA软件平台上,用硬件描述语言HDL完成设计文件,然后由计算机自动地完成逻辑编译、化简、分割、综合、优化、布局、布线和仿真,直至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和编程下载等工作。

总之,随着现代电子科技型企业对综合复合性人才需要,作为培养理工科人才的高等院校,我们要通过不断地探索EDA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应用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参考文献:

[1]周政新,洪晓鸥.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践与训练[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8.

[2]邓肖粤,胡晓云.EDA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与探索,2000(12).

篇7

虽然英语课程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却不容乐观,而现有的计算机英语教学现状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英语基础差,进入高职后,也不重视英语的学习,认为计算机专业英语为非专业课程,大都以应付考试为主;教材选取不适当。目前虽然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版本较多,但其难易程度及适用性不一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水平,而任课教师仅选择一本作为教材进行讲解,不能达到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落后。由于学生和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是采取词汇讲解、短文阅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将所学英语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教学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授、学生强迫记忆为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在从边缘学科向规范学科转变的过程中,教学的方法也需要逐步更新,导入新课就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的良好开端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的导入形式可以运用设疑、形象表演、幻灯机、看录像等多种手段设置教学情景、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课堂学习中。引人入胜的话题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能牵动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课堂充满魅力、焕发活力,并且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进而引导学生具有探求的学习欲望。可以说,教师的引导是不是精辟生动、有没有新意、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奠基石。

2、教学讲解要实

课堂是学生自我学习发展的天地,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不是为了观赏,也不能死抱着教案,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同样,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也如此。因而,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必过度追求完整性及理论的系统性,而是要根据具体的现实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改,使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技。只有做到传授方式、传授内容的“实用”,才能产生预期的“实效”。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章节时假设一个问题,从经济实用的角度出发,如果老师打算购置一台电脑,请同学们帮忙用英文写出他们所建议的详细配置表单,然后给他们设置一个工作场所进行展示和推销。首先他们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常熟悉计算机的配置及其利弊,但是由于英语知识有限,势必会出现一些错误,在他们讲解自己的配置详单时,教师可以给予提问和评价,这样在进入计算机专业英语中硬件的学习时,能够加强学生记忆。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结合,在高职高专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词汇,能读懂常见的计算机英文屏幕提示、英文菜单选项及软件出错信息等;同时能顺利阅读有关计算机的英文资料、软硬件手册、帮助文档及说明书;针对欧美软件外包企业,能较流利的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英语交流。与公共英语相比,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术语多,专业性强计算机作为上个世纪的最伟大发明之一,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常用工具。这门学科强调的是人机之间的交互性,由于是取代人的部分工作,学科发展走向模拟现实社会。所以计算机这一新兴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来源于日常英语词汇,既取其原有含义,又被计算机领域赋予了类似功能的专有词义。比如:Memory(存储器)、Bu(s总线)、Code(代码)、Clas(s类)等。在计算机英语中,这样的词汇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初、中级词汇,不过是含义略有不同罢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计算机英语,词汇应该不是“记忆”、而是“转义”的问题。大部分单词是熟悉的,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将它对应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已经熟知的专有词义中就可以了。缩略词汇多,新的缩略词还在不断增加。由于计算机中的命令、高级语言的语句等在计算机中占一定的空间,从节约和简练的原则出发,为充分发挥其效能,计算机在存储和显示这些信息时,尽量采用缩略的形式。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TC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T(IntemetTechnology)”等。并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些缩略词还在不断增加,当然,对这些词汇的掌握首先要有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及计算机的相关知识,才能对这些缩略词有所了解。句式、语法相对简单,被动语态使用频率高计算机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在句子的表达上具有科技英语句法的特点,计算机英语文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对计算机某个部件或相关内容的讨论,介绍软件、硬件组成及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往往在句子结构上采用被动语态描述,即以被描述为主体,或者以第三人称的身份介绍要点和内容。于是,被动语态反映了计算机专业英语文体中文体的客观性。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本来其英语基础就比较差,过多介绍句法、语法效果并不理想,建议在讲授计算机专业英语时,并不过多的强调英语的句式和语法,学生也不必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语法,而是通过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来熟悉专业词汇。

3、教学设计要巧

由于计算机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想学生学好这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让枯燥的专业术语形象化,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3.1发展个性巧点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高度。我们教学时,应承认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进而因材施教。此外,还要考虑到今后的就业方向,为学生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3.2积累素材巧开拓。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从各种生活资源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使教学课堂具有源源不断的“生活”活水,使计算机英语不再是深奥难懂的“死学习”,而是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的、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活技巧”。例如,当今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而这些技术大多来源于英语国家,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往往受到语言障碍的制约,严重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其专业词汇的掌握对计算机英语学习来说十分重要,分析、积累这些专业词汇的构词特点,并从中找出规律,记忆起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归纳总结或演绎推理的特定任务驱动去记忆词汇,还有利于形成宽松、活跃、积极的教学环境。针对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及计算机英语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了一套较为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带动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学习,计算机英语中的词汇很多是我们平时学过的词汇,但是一般不会和计算机专业联系上,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带动英语学习的方法,是学生既了解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又将专业词汇和计算机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平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

4、教学手段要新

篇8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羊群效应;规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44-03

近年来,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双语教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关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在深入展开[1]。但一些掣肘性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羊群效应”[2]。本文结合长春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双语教学实践,探究规避“羊群效应”的策略,以期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良性开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国际通用语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双语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性的教育策略。特别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开展双语教学尤显必要。一是在计算机领域中,通常使用英语作为理论研究的通用描述语。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挖掘计算机专业的国际资源,增强学生了解、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能力。二是计算机程序多基于英语平台开发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然要用英语来描述学科问题。计算机的编程语言及应用软件多以英文呈现,若要掌握关键信息,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水平。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教育非常重视实训环节。服务外包软件技术的研发是计算机专业的实训目标,目前这方面技术多涉及全英文软件,对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要求较高。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的“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系经济学术语,指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在没有进行合理评估的情况下,盲目、非理性地进行风险投资[3]。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双语教学,目前就存在“羊群效应”,即照搬国外或者盲目导入国内其他学术型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将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追求英语水平的提高,将双语教学课堂变成英语教学课堂,无疑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根本宗旨。二是双语教材选择不恰当。跟风引进大量外文原版教材,是双语教学中的普遍现象。实践证明,某些外文原版教材并不适合中国学生的接受习惯,选择此类教材很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造成其对专业的排斥。三是授课对象的盲目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常常开展“普遍撒网”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很少对授课对象进行筛选和划分。这种“一刀切”忽视了学生参差不齐的英语能力,有悖于个性化教学的现念[4]。

三、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中“羊群效应”的规避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目标

首先,目标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既不宜盲目追求高端,也不宜轻易降低标准。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反馈情况来制定合理的双语教学目标。学校在进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双语教学时,比较注重对学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的前期调查。调查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高考英语成绩,二是做英语水平测试,三是做计算机基础知识检测。据此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其次,目标的制定还应主次分明。计算机双语教学归根结底属于技术能力教学,其最高目标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引入英语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辅助这一目标达成,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英语这种工具性语言操控计算机的能力。只有分清了最高目标和辅助目标,计算机双语教学才能层次分明、目的明确、有所侧重。

(二)科学规划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

教务部门和计算机专业教学部门应协同配合,科学设置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既要安排难度适宜的课程,也要把握学生的接受时机,设置梯度合理的课程;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度安排配套性课程,使其与主体课程相辅相成、紧密衔接。就长春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导论》的双语教学而言,其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普通二本学生的接受习惯,从大众应用型的课程开始导入,逐渐安排专业课程。通过普及、灌输、点拨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做好铺垫。之所以将《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第一门双语教学课程,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该课程覆盖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较为广泛,且相对浅显易懂;二是该课程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是许多计算机爱好者的“入门助手”。在大学二年级,随着学生基础知识渐趋完备、求知欲不断增强,学校又安排了《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英语信息量有所增加(包括单词容量、专业语汇等),但基本符合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主要以《大学外语》以及《计算机英语――科技交流与科技论文写作》的教学大纲为参照标准。另外,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的上半学期,还增添了一些难度较高、专业拓展性很强的双语教学课程,如《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SQLsever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设为配套的必修课或选修课,旨在衔接主体课程,形成一整套相辅相成、呼应紧密的双语课程体系。

(三)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学科前沿多以英文表述。因此,选用国外最新原版教材十分可行。这些教材往往融入了国际计算机教学的新理念,反映了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动态。采用这类教材,一方面,可摆脱传统计算机教育的滞后性,避免因翻译导致的歧义,降低理解偏差;另一方面,可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英语的应用能力,使其提前与国际主流软件开发接轨。此外,还需注意选择编排体例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国外知名原版教材,要本着这样几个原则:一是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过难会使学生耗费大量精力去理解语言,产生心理疲惫;过浅则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选择权威经典教材。这种教材知识描述更严谨、导引更细致。在《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确定“Computing Essentials”为原版教材。该教材教学内容编排合理,语言及学科知识难易适度,教材编排体例符合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权威性。

(四)规范双语教学环节

备课。计算机双语教师应重视备课,因为充分备课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前提。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双语教师在备课时应查阅相关英文文献,并适当进行中文转译。另外,还要注重搜集经典案例,注重实证教学。

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全英文授课会造成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两败俱伤的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中英文授课比例[5]。可以采取如下方案:第一,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来调整。在讲解较难知识点时,应多采用“渗透式”双语教学。对于浅易知识点的讲解,应多利用“沉浸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之间的英语互动加深对浅易知识点的理解。第二,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差异适度调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每位学生发挥所长、取长补短、相互完善,力求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得益彰。如在《计算机科学导论》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采用“过渡式”教学模式,逐步增加英语授课比例。在授课方式上,充分运用多媒体,根据原版教材编排配套讲义,将图表示例适量加入,以配合知识点讲解。此外,还要注重提问与讨论,增强学习的“现场感”。鼓励学生用英语作答,但不作硬性要求,以保护学生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要及时利用英语评点,在双向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上机实验。因“Computing Essentials”没有与之匹配的实验教材,所以以原版教材为基础,参考《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大纲,自编一套实验讲义。讲义根据教学侧重点来安排实验题目。这套实验讲义及实验中涉及的软件均为全英文。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项目中,除了一些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了设计性实验,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考试。考试是检验双语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为更好地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学校对《计算机科学导论》采用全英文试卷考试。

学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促进了计算机专业课程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初步实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双语教学基础课程,已成为最受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

[1]潘岚.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28-29.

[2][3]何明霞.高校双语教学“羊群行为”分析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7(9):59-60.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纸质问卷调查;数据质量

社会调查主要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法在社会中收集的相关社会事实信息,并对其进行描述,为社会管理提供依据[1]。目前我国社会调查主要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传统纸质问卷调查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调查质量难以真实反映社会事实信息。因此为了提高调查质量,调查人员应当结合当前发展迅速的计算机技术,改进纸质问卷调查数据质量,实现人机互动调查的新方式。

一、纸质问卷调查的概述及改进

纸质问卷调查是目前应用非常普遍的社会调查方式,其可以起到现场调查提问和记录调查结果的作用[2]。然而人们在整理纸质问卷调查结果时,仍然需要利用计算机开展相应的工作,即调查人员需要将纸质问卷调查结果录入到计算机中,随后在进行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该种调查方式不仅严重影响调查效率,且调查问卷的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而且调查人员难以实现对所有调查文件的实施监控,继而导致一些问卷丢失。另外一些调查对象不知如何正确填写调查问卷,但此时调查人员难以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而当在后期整理时发现该调查问卷存在问题,无法使用,必须当做无效问卷处理。

为了改变传统纸质问卷调查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今很多调查组织将纸质问卷调查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人机互动调查模式。该种调查模式仍然是以纸质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将录入工作转移到现场,确保及时将调查结果录入到系统中。此外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实现对调查过程监控,及时发现调查问卷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计算机技术提高现场录入的质量表现

调查问卷录入工作虽然只是将纸质问卷调查结果录入到计算机中,但这也是一种对调查结果的初步检查过程,只有通过初步检查的调查结果才能够上传至数据库中,而对于没有通过初步检查的调查结果,则需要进行修正,以期提高上传调查结果的数据质量[3]。一般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现场录入中,可以提高纸质问卷调查结果的初步检查质量,如调查对象的合格性、调查问卷的错误、调查问卷时间误差等。

在社会调查问卷中,存在不同调查条件的调查对象,其中调查条件单一的调查对象,则很少出现合格性措施问题,而对于调查条件较多的调查对象,如包含男人、女人、儿童等,或调查对象受到年龄、身高等条件限制时,则调查对象的合格性很容易出现误差。而计算机技术现场录入能够实现自动筛选,将不符合调查条件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进行删除,确保调查数据的质量。此外在调查问卷问题中还存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尤其是住户成员人员众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填写错误。此时利用计算机现场录入进行控制,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年龄差必须符合要求,一个调查对象不可能出现两个以上合法配偶,夫妻性别不能相同等,即调查对象的逻辑关系必须属于常识范畴,如果出现各类问题则进行及时排查出,继而加以修正。

此外计算机现场录入还能够针对调查问卷的时间变量进行控制,如某一名调查对象任何时期的年龄都不可能发生在出生时间之前。时间错误是调查问卷中比较常见的错误问题,可能存在马虎、误报等情况,而通过现场录入的控制,则能够有效控制该种问题的发生[4]。

三、计算机技术控制纸质问卷调查数据质量措施

(一)计算机技术控制纸质问卷调查样本量

纸质问卷调查样本量属于社会调查中非常关键的问题,一般只有当所有的问卷收集齐全后,才能够知道实际完成了多少调查文件,此时再进行问卷调查的补充,则可能会造成调查时间的延误,而且补充问卷调查难以实现,且质量也难以保证,均会对调查质量产生影响[5]。而利用计算机技术则可以实现对样本量的监控,及时了解样本量不足的原因和处理措施。另外还存在调查问卷过多的情况,调查组织者也必须查明原因。

在样本量监控中,计算机系统还可以针对样本量不正常变化进行分析,如前一天还没有一份调查问卷完成,第二天则完成了所有的调查问卷,则计算机系统需要给予调查人员提示,保证调查质量。

(二)计算机技术控制纸质问卷调查样本结构

纸质问卷调查样本结构比较复杂,即在调查之前调查问题属于未知,计算机系统无法控制调查内容,而在调查之后调查结果已知,此时计算机需要控制调查内容,因此计算机系统要结合配额抽样等方式实现监控,即针对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进行控制,确保满足调查样本符合初级要求。

(三)计算机技术检验和清理问卷调查数据

在现场录入阶段虽然可以实现初步检查,但仍然难以避免出现其他差错,尤其是对于内容比较复杂的问卷,必须进行二次检验。审核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审核系统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并将审核信息发送给调查人员,针对存在问题的调查结果及时进行修正,随后在上传至数据库。此外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调查问卷,调查人员无需进行修正,确保调查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社会调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纸质问卷调查中,能够从现场录入、样本量监控及调查结果审核等方面提高调查结果数据质量,确保促进我国社会调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小琴.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纸质问卷调查的数据质量[J].调研世界,2014,07:52-55.

[2] 郭佳,文益江,何国平,等.基于Access软件的问卷调查法应用于护理研究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4,16:58-60.

[3] 唐永云,张财,臧渝梨,等.大规模纸版调查问卷录入核查中的数据质量控制[J].护理杂志,2014,22:70-73.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计算机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

1.1线路设计系统

电气设计系统的相关线路较为复杂,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线路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电系统的功能,且线路设计也是电气设计的重点环节之一。设计人员应当引起对线路设计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一环节如果没有很好地完成,电气设计系统的相关工作就难以得到正常开展。若要确保电气设计系统能够顺利运作,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线路设计系统各个方面的因素,要克服重重困难,争取设计出最为合理的线路。设计人员可利用线路设计系统制作出信息较为完善的图纸,这一步骤需要设计人员将有关信息录入线路设计系统之中,例如设计所要耗费的工程材料、工程的实际路况等等,这一系列工作都是线路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当设计人员做出图纸之后,就可以让系统自主生成数据,这些数据会跟随线路设计的因素变化而变化。线路设计系统能够替设计人员提供线路的实况,便于工作人员适时调节并修改计划方案。

1.2继电保护设计系统

继电保护设计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原理图的绘制方面。在设计原理图以前,工作人员可不必按照原有的点和线进行描绘,而是可以选出贴合自己设计需求的部件,进行自主绘图。在工作人员进行设计时,计算机系统还可以自主把选出的部件插到图纸中,再按照设计人员的动作将画线连接起来。设计工作结束后,系统不但能够自主运算有关数据,设计人员还能依据现实需求利用双向链表对自己的设计图实行改良。继电保护设计系统中保存了各类部件的相关数据,这些部件是系统运作必需的硬件设备。当前市场中的部件信息逐渐更新,因此专业人员也需要对现有的部件实行升级,再将其中储存的信息记录到计算机中。

1.3计算机辅助在绘图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软件可大致划分为两种,即专门用于电气系统设计的软件与辅软件。这两类软件对于电气系统设计而言,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近年来电气系统设计软件的进化趋势看,专门用于电气系统设计的软件包括CAD、ABD、FFS等,其中,FFS这一软件操作较为简便,初学者也容易上手,且具有便于动态运算和管理等优势,能够确保图像和型号的统一性,不让其产生误差。当然常用的辅助软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Telec软件,该软件大多用在建筑工程领域内的电气设计,和别的软件有着一定差异。这种软件能够进行避雷针的相关运算,还能做出配电绘图,从而充分保障了电气系统设计的完善性。CAD制图软件非常容易操作,且具有很高的开放性,能够支持多种图像格式的转换以及各类硬件设施、操作平台等,因此已经广泛运用于电气系统的相关设计。CAD绘图软件在电气系统设计工作中,起着其他软件难以替代的作用。这种绘图软件可以经由接口连接到计算机上,将平面的物体在计算机中以立体的心态展现出来,从而给系统设计的解析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处理方法,使得程序运作的构造能以直观的形态展示出来,方便工作人员检查系统设计的成果,并且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实际工作量,降低了人力工作的强度。CAD绘图软件包括了硬件与软件这两个构成元素,其中,硬件系统又包括了图像保存、图像显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信息传输平台等。而软件系统则包括了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这两种。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无论是CAD、ABD或是FFS软件,都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各类制图功能都会变得越来越成熟,为将来电气系统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使得电气系统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升,协助电气设计系统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2自动化设计发展方向

上世纪50年代,计算机设计自动化概念正式提出,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中,计算机设计自动化发展的处于60年代左右。到70年代,诸多大学开始设置自动化课程,并且诸多文献资料得到出版。目前,自动化已成为专家与学者研究的重点课题,是为设计人员带去便利的重要举措,达到缓解设计人员工作任务的目的,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高设计质量。针对该领域,诸多数学方面的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为相关人员提供新的研究课题。针对设计人员而言,复杂的技巧、产品设计质量以及丰富的经验是其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近几年,自动化设计获得较大程度上的发展,包括语言描述、布线以及逻辑模拟等方面,迫使自动化设计水平有所提升,致使统一数据库成为其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较为完善的设计系统已在诸多自动化设计单位中得到建立。基于自动化设计作用下,计算机规模有所增加,进而对自动化设计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应而言,在增加自动化边设计系统数据基础上,对计算机存储能力、读写能力以及运算方式等的要求均有所改变。因此,自动化设计人员应从自身为出发点,提升工作能力,确保计算机运算方法的准确性,促使其更好地开展自动化设计工作,达到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电力系统对引入自动化技术产生强烈发展需求。为了满足我国居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用电需求,电力系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电气化功能设计,为实现智能化、多元化发展目标做好基础准备,同时维持电力行业稳步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张小波,张彦.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J].设计与分析,2012(3):152-154.

[2]高珊.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自动化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5(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