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规划与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文化规划与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保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直隶总督署,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众多的文化遗迹和文物古迹,是保定的宝贵财富,更是建设保定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是长时间沉淀产生的,是一个地区传统特色的积累与表现,它既带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又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
我国现在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速阶段,199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28%,至2005年已快速上升为43%,而据权威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还将以平均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要素和原则
1.1保护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城市演变至今已迈入21世纪,几乎不可能对历史文化漫长的古城实施整体原貌保护,因而遴选少数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比较容易实施.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1.2保护原则
首先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
第三,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设计策略
2.1科学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
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2.2合理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
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这样的城市设计将会是一个失败的作品.
2.3开辟新区、保旧城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
对于保定来讲,应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市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篇2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烟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神仙文化、海洋文化、海防重镇、通商口岸、民族工商业、北方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是烟台的历史文化特色。烟台城市特色的创造,就是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城市风貌、产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条件等方面寻找城市特色要素,以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形象。在规划设计实践方面,包括城市总体保护规划、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包括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历史地段建筑和一般地段新建建筑。希望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筑设计的地方实践,并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有所启示。
1.工程概况
奇山所城范围东临北河街,西靠胜利路,北至南大街,南至南门外大街,总面积约9.10公顷。在历史文化上重点保护和延续其城市发源地、海防军事地、古城风貌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规划提出的保护宗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体保护,重现价值,合理开发旅游;二是整治环境,改善设施, 优化居住质量。保护框架的内容为“五个一”:整体保护“一面”——全面保护奇山所的传统建筑,保存完整的传统风貌。清理整治“一环”——拆除占用城墙及其遗址的建筑,设提示性的景观休闲绿地。重点利用“一片”——将奇山所西北部分的传统建筑整治利用,设立“所城人家”公建设施。设计改造“一点”——与刘子秀旧居传统风貌相吻合,改造南门外菜市场为文化休闲广场。景观整修“一十字”——整治奇山所城大街十字街,展示传统风貌。
2.规划内容
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1、烟台市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以奇山所城墙及其遗址范围内的传统风貌较集中的区域,面积约为9.10公顷;
2、烟台古城奇山所历史街区重点地段整治规划范围为沿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重点风貌地段,以及有特殊利用可能的风貌地段;
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3.规划原则
3.1奇山所历史街区以生活居住、文化服务、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保护其最集中体现烟台城市传统风貌特色的风貌地区。
3.2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规划必须符合遗产保护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3.3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保护的内容按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定执行。包括历史街区内各级保护范围划定、传统空间格局保护、传统风貌和风貌要素的保护、建筑高度控制、传统和特色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
3.4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整体保护,合理更新的原则。基本点是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从发展的人文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3.5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区位差别地块,以利用促保护。
3.6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以环境景观改善为先导,逐步稳妥地实现整个街区的保护。
4.具体规划措施
4.1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历史街道、建筑维持原有的标高,保留街区原有的高度关系。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的重点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1)利用经济类政策、行政性政策和法律性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协调平衡工作。
历史地段的保护是公益,严禁进行盲目开发。
(2)资金方面以组建专门的管理公司进行资金筹措和经营为主。同时利用好国家财政性拨款、地方财政性拨款、集体单位、社会赞助、区级政府和行政调拨、居民筹款等资金。
(3)设立专门贷款,低于商业贷款的贷款利率,给整治房屋的房主,用于房屋整治与维修。尽量考虑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对私房居民,鼓励自己维修,政府进行补贴,而无力自修的居民,则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人口外迁。
(4)编制《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条例》,通过法律手段完善奇山所的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和利用开发商的投资。
(5)设立保护基金,对保护工作具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严重违反保护的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
(6)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保持原样,采用修缮的保护措施。这类建筑根据其完好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A1)完全保持原样;(A2)略加修缮。
(7)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的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整改造,采用维修的保护措施。此类建筑根据其维修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B1)利用原有框架,修缮门、窗、屋顶、墙体。(B2)房屋结构不动,门、窗、屋顶、墙体等整修。
(8)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严重破坏,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是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风貌特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保持建筑形体结构,局部改造,采用整修和改造的整治措施。此类建筑根据改造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C1)对严重破坏的风貌建筑,恢复其原有格局,加固结构;(C2)对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按风貌要求重新设计其外型。
(9)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拆除,按原有风貌设计或留为绿地。
4.2重点地段整治规划措施
将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的沿街建筑立面分解为屋面、墙身、门窗、厢房、入口和台阶六要素,根据保存程度分别进行修缮、维修、整修和改造。
(1) 拆除沿南大街的与街区风貌冲突较大的建筑,形成环城绿带的组成部分、“所城人家”文化休闲广场及北门广场。
(2) 拆除沿胜利路的城墙遗址上的建筑,形成为残缺式保护的城墙景观。
(3) 将时彦街12、14号(张家祠堂)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
(4) 将所城里大街51号恢复其城隍庙的功能。
(5) 将所城里大街57号利用为海防体系展示馆;所城里大街58号利用为城市历史展示馆。
(6) 环城绿带设计为提示城墙形状的铺地与草地结合的形式,结合布置水面和休息座椅。
4.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现有的历史建筑除少量利用为公共建筑,大部分仍保留其居住功能,以增加街区的活力。针对现状居住情况,采取以下规划措施:
(1) 所城里大街57号(现为盲人按摩所)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 规划利用为烟台海防体系展示馆。重点整治前院,补建东西厢房,并与前房以连廊相连。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2)时彦街12、14号(现为职业学校)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恢复其原来张家祠堂名称,规划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修缮建筑外部立面,整修改造内部严重影响建筑功能的室内分割,恢复为原来的布局。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3)典型民居院落改善设计
拆除违章搭建,恢复基本四合院的两正两厢的建筑布局。按两户的居住容量设计分配平面,建筑面积各100多平方米。两户分入口入户,共用庭院。合理布局房间功能,正房用作起居、卧室等主要房间,厢房用作厨房等次要房间。在主、厢之间的连接处布置卫生间,提高了居民的居住质量。利用庭院的公共空间,恢复青石板铺地,布置绿化,改善环境。通过合理设计,进行类似院落的组合。
5.结语
篇3
1.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发展历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实践和探索。1991年10月施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首次将控规编制纳入法定规划编制体系。此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逐渐明确了控规的编制内容和要求,强调控规在土地市场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的新一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着重强调了控规的强制性作用,规定“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1.2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及作用控规主要是通过具体、详细的土地使用分配和安排来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为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开发管理提供依据。控规是“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四章第4节第四十二条)。即:它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项目最直接的依据,也是土地出让的前提条件。它一方面对总体(或分区)规划加以深化,以定位、定量等方式将总体规划中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功能意图等宏观的内容转译为对城市建设三维空间的微观控制要求;另一方面对修建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平面造型、道路基础设施布局、环境小品布置等做出指引。
1.3城市设计的内涵及特点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的各种设施在空间和功能上达到协调一致,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原理。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城市设计注重城市形态环境塑造,具有弹性化、艺术化等特点。
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2.1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面临的困境
2.1.1难以满足土地混合使用的弹性发展需求城市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土地的集约和高效利用促生了诸如生活综合体———既具备居住功能,也兼具商业、公共服务等多种用途,控规仅仅以增加土地使用的兼容性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2.1.2控规欠缺对城市形态环境的塑造随着城市的发展,新技术和价值观变化迅速,而控规仅以引导性规定控制城市形态显得过于单薄和无力。
2.1.3管理实施程序不完善,成果可操作性弱控规成果的实施性、操作性不够强,面对现实建设项目的不确定性和经济快速不得不进行经常性的调整。
2.2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逐渐由外延式的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的质量提升。强调数据平衡、偏重于二维平面的控规需要与具有立体性、艺术性、文化性的城市设计相互借鉴与融合[2]。一方面,城市设计能够将控规中抽象、空乏的技术经济指标转换成可视、可触、可感的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城市设计不仅对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组织和再创造,还可指导区域内的整体开发和有序建设,形成良好的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职能,是对控规的有益补充。
3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
3.1南海公园概况南海公园位于包头市东河区南侧,黄河之滨,占地面积2000hm2,其中水域面积580hm2,湿生草地面积1000余公顷。北有青山朦胧辉映,南有黄河玉带环绕,风景独秀,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科普宣传于一体,素有“塞外西湖”之美誉,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包头市东河区的“内湖”,在包头市具有重要的休闲和对外宣传作用。
3.2南海公园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有机融合南海公园不仅是在包头市有着重要的知名度,而且在国内也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几年在保护为主、利用为辅的指导原则下,景区建设有序不紊的开展,景观得到了质的提升,但其周边的景观环境与景区差异明显,周边地区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编制科学合理的、能用于指导该区域的规划,避免传统的控规编制侧重于指标的控制,对区域的建设空间结构、建筑形态、景观色彩体现较弱,不利于后期规划实施管理中控制和落实等问题,在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规划编制中采取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具体的工作思路如下:1)优先编制概念性城市设计。先期以包头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在不触碰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对南海公园周边地区进行了概念性城市设计,主要侧重于空间结构、建筑形态、天际线、环境塑造等方面。2)在概念性城市设计基础上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依据包头市总体规划,结合概念性城市设计,对区域的用地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进行量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对道路进行优化,配设工程管线。3)进行控规层面的城市设计工作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设计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细化,完善空间结构和建筑形态的控制,明确核心区的建筑风格、色彩和界面控制。
4结语
篇4
关键词:给排水系统; 水资源;规划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L35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被提上日程。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使得城市用水量逐步增加,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显得更加重要。给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的顺畅运行和发展非常重要,古今中外就有好多著名的下水道,比如古罗马的庞大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博物馆。北京故宫多年来供给许多人们的用水排水问题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堵塞的情况,都是缘于拥有强大的给排水系统。所以一个城市拥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山东省省会济南的近展历程来看城市给排水的重要作用和实施方法。
一、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的意义
1.1、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城市的发展进程日新月异,为满足城市化发展进程,在各个方面都要大力开展工程建设。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就是为了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广泛开展的,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高楼大厦的崛起,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迅猛腾飞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济南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要满足人们用水量的进一步扩大,由于济南市著名的泉城,泉水贯穿于城市当中,由于泉脉的影响,济南的给排水系统更加需要一个详尽的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规划。济南居民楼用户的供水排水、城市工业区的工业用水和排水等各方面在用水量和排水量方面都促使着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和规划。
1.2、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的进步和发展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大力倡导开展文化生活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越来越明显。人们的生活不再满足于温饱和小康,而是面向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增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而城市给排水系统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基础建设方面首当其冲。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正是为了迎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随着济南城市交通的进一步拓宽,居民楼的密集建设,给排水问题已经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给排水系统在基础设施方面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人们的生活谋福利。
二、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管理与实施利用不同步
城市给排水系统虽然已经规划设计和建立,但是仍然存在这有一些地区不能很好地有效利用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仍然存在着用水困难和随处排水的现象,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某些城市中见到污水排放导致的臭气熏天的一些河流。比如济南的小清河,以前就是一条臭水沟,现在经过积极地治理方案,已经变成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各方面紧密配合规划和建设好给排水系统,同时也要注重给排水系统的实践和有效利用,如果给排水利用建设好了却不能被城市居民所利用,那也是无事无补,面子工程。
2.2、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不到位
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还有一些事情没能得到很好地管理和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措施不到位现在来说还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每天生活在城市中,每天都有可能会发生一些我们预料不到的突发事件,这就要求城市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措施上有良好的准备工作和管理技能。一些地方如果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对于给排水系统来说,这时候需要显著发挥其排水功能,保证城市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在现有情况下看,依然还有某些城市在下大雨的时候出现过路的行人掉下下水道的情形,或许还有人身伤亡的事情的发生。就像前些时间济南突降暴雨,排水系统排水不畅,水流在城镇街道中汇聚,泉水水位上升,导致了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恐慌和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措施,未雨绸缪,首先做好充分的突发事件预警工作。
2.3、城市水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中国近些年来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了现在中国资源短缺的现状。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由于近年来中国发展的需要,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出现了短缺的局面,可饮用水的质量和数量都明显下降。城市工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加重了城市污水的排放量,虽然有一些工业会实施污水净化处理,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工业没有实施污水净化,而是直接向城市排放污水,浪费了水资源的同时,也妨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像济钢以及周边工厂,都有污水废水直接排放进河流的现象,造成了人们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并且工厂用水量巨大,水资源被严重消耗。城市给排水系统作为城市水资源的一个供应和排放的工程建设,要从自身找出规划设计的措施,在用水量和污水处理方面,作出相应的改革和措施管理。
三、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建议
3.1、同步城市给排水系统与城市规划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演绎,城市之间人口流动越来越大,城市的发展要求在于广泛吸引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在社会环境要求下的文化创意型人才,所以一个城市的规划管理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规划首先要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然后再在城市文化方面寻求创新和发展,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提高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寻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城市给排水系统就是在根本上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为城市吸引人才,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满足城市给排水系统和城市规划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建设城市。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生活诉求,才有可能去追求经济富足和文化精神的满足。
3.2、加强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视与管理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上。而有一些城市为了寻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只是一味的发展经济,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得不到满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会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劳心费力。特别是在社会大力提倡开展城镇基础服务设施的建设的大环境下,加强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视与管理是一个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城市居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用到给排水系统,我们要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加强管理,营造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
3.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不得不说,近些年来已经有一些城市出现城市用水紧张的现象,在水资源本来就短缺的情况下,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日益提升,水资源浪费现象也愈加严重,如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成为一个人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要在城市给排水系统中做好给水、排水、污水净化和再利用的工作。一个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系统如下图所示:
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示意图
城市给排水系统应在各个环节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在保障人们用水的基础上注重节水,做好污水处理工作,有节制的提供用水,污水净化再利用等。在每个环节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在城市发展进步的同时,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和节约应该成为我们日益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在最近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环境的改变和一些自然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的频繁发生,我们不得不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在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和规划过程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水治水并行,加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管理,增强应急措施管理,才能满足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需要,满足人们城市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骆云鹏. 浅析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规划和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2011(17)
[2] 张虹. 给排水工程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 商情(财经研究). 2008(05)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
引言:城市规划是协调人活动的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也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分析。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美观和使用的要求,同时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在外部形体上协调建筑与城市控制性规划、城市文脉、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是以可持续的、生态的观点延续城市的历史,动态地解决建筑群的整体形象问题,协调不同种类建筑之间的关系,展望城市的未来。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程经验,首先阐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处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一、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概念
城市规划的作用在于不断平衡城市空间组织、城市物质性设施、城市功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对独立,它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所在的区域及整个城市。所谓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并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协调两者之间发生的矛盾,促进城市建设决策者提高对城市规划内容的认识,在构想城市建设项目的阶段就形成计划与规划并重的思想,在城市规划的框架之内融入建设项目的决策。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首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相对独立。为各种活动提供空间结构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总任务,它涉及城市的性质与分工、城市的外观形式、社会发展与设施、产业发展与布局、城市各部分的政策、管理和组成以及规模投资等。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正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综合性学科,在实践中对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城市发展规划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安排具有相对独立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建筑设计,是指以工程技术条件为依据,从具体的建设任务要求出发提出设想,并以其要实现的功能为依据对建筑物的材料和构造,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进行确定,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力求与城市历史文脉、周围环境和城市控制性规划在具备一定时代特性风格的前提下相协调。
其次,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每一个城市都具备自己的特点,有的活泼,有的深刻,有的灵动,有的沉稳,有的城市在大街小巷里就流露出一种历经千百年沉淀的文墨飘逸,有的城市则在亭台楼阁中透露出跨越时代的轻灵律动。因此,建筑作为城市的灵魂必须与城市本身相融合,建筑设计的本身必须服从城市规划,不能影响整个城市的风貌。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的范围
城市规划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实践,具备物质空间发展进程,是对各项建设和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综合部署。因此,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都应该包含在城市规划里面。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同的类型不断涌现,规划方法的包容性强,内容日趋综合,不单纯注重形态设计而注重综合设计时现阶段城市规划的显著特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仅应该注重城市的交通流线和功能分区,而且要注重建筑物的尺度、体量、色彩、比例、材料、造型和空间等。联合包括建筑物在内的不同物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的特征,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仅应该对物体本身的设计加以认真考虑,而且应该注重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城市建设的基础是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
(二)城市规划中的场地设计问题
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受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较大,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控制上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场地设计存在更为直接的影响,其要求是具体性的,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针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建筑布置和土地使用等各项细则做出适当的反应。
在用地性质的规划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存在限制,要求改项目选择基地地块只能在某一个允许的区域内进行选择;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对场地设计中的用地开发进行了限定,规定该地只能做一定性质使用。在用地范围的控制方面,规划由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共同完成。在用地强度的控制方面,是通过绿化覆盖率、建筑覆盖率和容积率等指标来实现的。通过限定绿化覆盖率最小值、建筑覆盖率和容积率最大值,可以将基地的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畴之内。在建筑用地范围的控制方面,城市规划一般都要求基地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区域必须是建筑范围控制线再从建筑红线退后一定距离。此外,在场地设计中也应该同时满足城市规划中对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高度、建筑主入口方位、建筑主要朝向等方面的要求。
(三)建筑设计方案评审问题
目前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应该组织一些建筑设计评审方面的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首先应该看建筑设计方案与城市规划的要求是否相符合;其次就是评审建筑设计方案本身,确保其设计思想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保证选出好的作品。在对建筑设计方案做出决策时,要在关注建筑物本身的同时确保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达到这些要求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不能把标新立异、独一无二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应该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应对策略
城市规划的基础是建筑,它在城市规划中起着引导作用,将建筑通过规划组合形成有机的群体建筑空间,因此对建筑进行规划设计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环境方面,采取如下应对策略:1.凭借人的感觉处理建筑的局部小环境,通过了解不同建筑的结构,从而塑造出新的结构空间;2.以城市的区域规划为出发点,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要呼应周围的现有建筑,立面上的色彩处理和虚实对比要与周围环境的格调相协调,在流线上要与环境的机理相符合。
理性问题方面,要在人的视觉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考虑和思考设计的目标。对于高层建筑顶部等实现不能及之处应该体现一定秩序,采用简洁处理,对可能的俯瞰效果要尽量满足,并从局部层高处理、墙面倾斜等对人的视线和小环境进行控制。如使用曲面玻璃可以在将天空反射到地面,同时给局部低层引进阳光等。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建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因此在设计建筑方案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还应该确保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也就是说,建筑设计要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造型问题方面,应该在注重整体性的前提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不变中起到变化,在简单中体现复杂。
五、结论
城市建设的总体是城市规划,建筑师构成城市的物质基础,建筑设计应该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直. 做好建筑设计利于城市规划之我见[J]. 华章, 2011,(19).
[2]李宙英. 浅谈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12) .
篇6
关键词:城市;绿地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Pick to: in today's global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people living environment to a great extent, to the survival of the environment crisis caused by many cities due to the guiding ideology is not scientific, lead to landscape planning has many problems. Lead to the botanical garden green space lost purify air, adjust and improve microclimate, absorb the dust particles, reducing noise and beautify the environment, and so on, has inestimable influence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so as to maximize the design level, creating the best landscape effect.
Key words: the city; Green space planning;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园林能够把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都吸收,对空气进行净化,留住水源和保持土壤等。人类的生存环境中空气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影响人类居住的最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借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城市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吸收变为氧气,同时大量的树木还能把城市中众多的汽车尾气和粉尘进行吸附和阻挡。园林还能对人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
一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远不能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
1.2 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此外,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也不够合理,常绿树种运用过多,大块草坪运用过多,高大乔木、落叶树种、灌木等运用不足,色彩率有余但色相不足,气氛严肃但活泼不足,不能使人们获得视觉上的美感,更谈不上娱乐身心,炎热天人们找不到遮阴之处,下雨天找不到避雨之地。
1.3 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导致绿化的景观功能、视觉美化效果不佳。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1.4 城市绿地面积较少,公共绿地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公共绿地面积太少,城内人口稠密的地段缺少公共绿地和城市广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无法满足城市生态、景观和游憩的需要。
1.5 环境污染严重,绿化环境差
城区三类工业集中污染严重,“三废”排放破坏生态环境,使绿化难,维护绿地更难,增大了绿化成本。
1.6城区内外绿地在格局上缺乏连续性
城区与城外绿地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与城市周围山体没有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一些重要的景观过程与景观格局的联系通道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利用。
二 解决对策
2.1 合理规划公共绿地,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
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
2.2 健全机制,提高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
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一项公共事业,具有社会性、公众性,离不开政府、社会及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因此,城市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强技术研究,加快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的基础工作和科技工作,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研究中心的实力,加强绿化管养的队伍建设和装备建设,予以重点扶持,推进绿化管理科学化,并实行单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标准、方案、细则、奖罚条例、问责机制、激励机制等,健全相应的实施机构。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倡导社会、单位及个人出资搞好各个单位绿的园林绿化,或投资兴建各种类型的公园和风景区。同时加大对绿化的监管力度,配备强有力的专业执法队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维护绿化成果,并广泛宣传,增强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城市园林的规划建设,力争使社会养成“种绿、护绿、爱绿”的良好风气。
2.3加大绿化资金的投入,保证实效
城市绿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实处,因为城市绿化的投入不可能像别的投入项目那样,能够在近期内产生直接的绿效益,所以更应该从实际出发,讲究这种投入的实施,尽可能地在短期内取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要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园容和管理水平,方便群众游览休息,丰富游览活动内容。利用园林部门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开展各种经营,提高自我更新、改造的能力。园内的商业、服务业应统一由园林部门规划、经营。非园林单位经营者,利用公园设施和条件,应给予补偿。
2.4加强对城市现有古木的保护,做好单位附属绿地规划
古木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一株古木,本身就是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保护好已经为数不多的古木,同保护濒绝动植物一样重要,不仅是城市里的,只要是古木,都必须严加保护。园林管理部门要对古木挂牌登记并予以保护。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等的绿地实施规划,可以有效发挥绿地系统的功能效用,吸收工厂的噪音、净化污染物以及包括降低厂区的温度等,在一定程度上还使单位的整体环境得以改善、加以美化。
2.4 公园绿地规划要突出“系统”的观念
要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公园绿地在城市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公园实施面积规模大小要结合其周围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公园的活动性质等因素;公园绿地园林规划的实施原则同样要考虑合理安全等因素;每个公园都是城市的呼吸系统,公园的生态物种繁多,需要合理绿化,从而使园林系统能够释放大量O2,吸收大量的CO2,促进空气质量环境符合标准。
2.5 做好生产、防护和城郊生态绿地的规划
生产单位绿地规划可在有污染的生产单位种植一些抗污染、吸收污染的树种,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污染危害。防护规划可种植防风固沙林带的高大密植乔术,可以减低风速,引风林带可将夏季郊外的凉风引入到城市。城郊生态绿地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秦,城郊生态绿地规划应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2.6 尊重自然,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城市园林服务的对象是人,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不仅可以为广大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是现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根本标志。这就要求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时把“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原则和要求,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将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可预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广泛征求并吸纳大众的意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人、城市、自然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良好生态系统。规划上要克服近些年来存在的“假、大、空”等错误建设模式,遵循着自然和谐的造园理念,重视自然生态环境,多植树,重乔木,景点不宜过多,以恰到好处为宜,少建大广场、大草坪,充分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满足了人们遮阴、降暑、陶冶性情、观赏、防灾等功能需求,体现可融入性和可参与性。通过配置楹联、匾额等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景观,创造、渲染一种文化艺术气氛,启发人的想象,表达人的志趣,使人获得文化、艺术享受,为园林注入注入文化色彩。
2.7 科学规划,体现地域特色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一个前瞻而科学的城市园林规划是建设的前提。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和城市发展现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文化特征、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等,借鉴传统园林设计和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成功经验,编制城市园林规划,营造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形式。充分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特别是古树名木、珍贵树种等要尽可能地保留,引入的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以维护好生物多样性。以植物造景为主,以木本植物为骨干,乔木、灌木、草本、地被植物共生,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以增加立体轮廓的丰度,营造更加丰富的植物景观,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效果。合理配置树种,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创造适宜当地、自然气息浓厚的原始景观,如可选用水杉、银杏、七叶树、白玉兰、枫香、乌桕、苦楝、朴树、火棘、红叶小檗、紫叶李、黄杨、女贞、贴梗海棠、榆叶梅等优良树种。
三结束语
我国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搞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营造生态城市的必要环节,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
Three conclusion
Urba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in its infancy, do a good job i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s a necessary part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ty, also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urban modernization.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ragmatic, efforts to build appropriate amount,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plant variety and beautiful landscape of urban green space.
参考文献
1 陈丹,张延涛.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5)
2 邓恩卿.城市规划中城市园林绿化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篇7
一、课程设计体系的情况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三)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计和规划;可行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TV5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当前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水利工程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而做好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规划与设计更是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重视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规划与设计。因此,本文也将对此作一些分析和探索,给予针对性建议和措施。
1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与设计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仍存在较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1缺乏科学规划,相关管理缺失。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拨出大量经济和人力资源进行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建设,但是,由于急于求成的原因,导致建设一味追求大规模、高科技,而忽视了建设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样就会导致水利建设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会加重地方政府的经济负担。另外,部分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计脱离实际和客观性,忽视了建设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气候、降水和当地作物季节性等,导致建设效果较低。
1.2设计主体综合投入不足,导致工程质量低下。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计的主体投入若是不足,将直接影响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主体投入不足会导致规划设计上出现失误甚至错误,如不能把尺寸标注明确、图纸设计不规范等问题是较为常见,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而且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因素具有不确定性,若设计时无法使主体全力投入将会出现具体的施工操作有非常大的困难,对施工质量和进度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另外,主体综合投入不足还会出现预算工作的不全面,往往由于缺乏相关数据,没有标本,分析不到位,或者是没有把市场作为导向就贸然确定工程项目的单价,甚至是采用先前用过的单价标准,都会对施工产生延误工期,增加成本的影响,工程成本预算不准确,自然就会无法保证工程投资的准确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更进一步的扩大和开放,从事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的公司逐步增多,但大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这也大大限制了水利工程设计的主体综合投入。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设计的基础工作不过关,而且,常会出现部分工程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过关,过度相信理论知识,而忽视了水利工程设计的实践性作用。设计时缺乏实地考察和理论应证,导致设计缺乏实际性,加大了工程施工的难度,而且还会由于设计缺陷导致工程质量和安全存在隐患。
1.3忽视专业标准执行,存在设计盲目性。当前,我国在水利工程设计这一方面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部分从业人员,对相关基础资料的把握不精确、不全面和不及时,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除此之外,某些设计人员不能对编制大纲进行透彻和完全的理解,导致其设计出的方案不符合编制大纲的规范标准。这些都导致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计缺乏科学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而且我国水利工程灌溉设计还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节水灌溉就是简单的灌溉方式的设计,因此在进行节水灌溉设计时一味地追求灌溉方式的科技化、信息化,反而对相应的资源消耗以及资金需求不加重视,这样做极大的增加了整个水利工程的经济负担。
2解决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规划与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上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当前水利建设所遇到的瓶颈,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改善,从而推动水利节水灌溉设计技术的进步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1遵循地方客观实际,强化配套科学管理。水利节水灌溉规划与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建设地区的实际条件,包括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政府经济实力、农作物生长的季节性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贪大喜功。相应的设计要适应当地政府的经济实力,避免由于水利工程造成的经济损害。而且,重点要放在对农业的发展促进上,使水利灌溉真正的实现其农业和经济效益。
2.2严格设计主体资质,确保工程规划效果。为应对当前设计主体的资质欠缺的困境,相关负责部门应针对设计人员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打破地域限制的旧观念,在全国范围内,招标具有相关资质,并且能力较强的设计单位,辅之以严格的评审程序,为工程建设的开展提供高水准的设计单位。
2.3加大节水灌溉规范执行力度,确保工程综合指标。应该加大节水灌溉规范的执行力度,以科学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将节水灌溉的标准贯彻到整个工程的设计与规划中,从而确保节水灌溉的投入与产出以及工程的高效运转。
2.4加强设计人员的培训。要想提高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技术水平,加强设计人员的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我国水利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严重缺乏创新性的人才。为此,单位要定期进行培训,尤其是设计人员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掌握最先进的节水技术,不断进行设计创新,从而更好的实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应用。
2.5加强设计方案的比选,确保方案科学化、标准化。设计方要认真分析项目区基础资料,从技术可行性、资金投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因素,提出几套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并将不同的设计方案加以比选,综合比较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最终推荐采用最优的设计方案,保证整个方案设计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结语
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计不仅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效益,更是为了从最大程度上实现其社会效益。而且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建设能够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缓解其水资源危机。另外,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计固然重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不应疏忽,兼顾二者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效益发挥到最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以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9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新专业目录的调整旨在更好地培养资源环境开发与城乡规划与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包括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四市,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 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北部湾将会形成以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为中心城市的区域城市群,这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西 75 所高校中,本科院校只有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财经学院、桂林理工大学3所高校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仅占4%。可见,北部湾经济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未来针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要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乡规划管理的需要
北部湾经济区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乡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型和调整时期,城市和乡村内部及城乡之间的诸多矛盾正成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城乡建设中,小城镇布局不够合理、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有新屋无新村、用地失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也大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各地、各部门缺乏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规划专业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不无关系,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就必须实施科学的城乡规划管理。社会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人才提出了市场需求,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具备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GIS应用能力、遥感分析能力和地图制图能力,具有一定的国土、城乡、旅游规划与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各类规划和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升级的必然选择[4]。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重大工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临海重化工业集中区将作为北部湾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点区域,一批大型炼油、造纸、能源等重化工业项目将陆续在沿湾地区落户,在对GDP 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会带来潜在的负面影响。这必然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前瞻性以及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结合了环境科学、地理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的内容,但又主要着眼于这些学科的交叉点,综合了规划学科、环境学科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地理学科的分析性、系统性,同时具备管理科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目标定位为培养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城乡规划管理与建设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各学校培养目标看,该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人多定位为交通、土地、城建、规划等政府部门从事管理或规划工作;从专业去向看,主要定位在市政工程设计、城乡规划与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但事实上,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有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培养专门的人才,在交通领域更有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囊括了以上多个专业领域,专业定位比较模糊,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对国内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这一问题的存在,问卷结果显示有14%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专业方向,说明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定位不清晰,学生的专业目标比较模糊。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从目前国内部分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大部分学校本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简单叠加而成,追求专业主体课程的细而全,特色不明显,交叉性课程建设、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机制没有形成。多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趋同性和模糊性,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实践课程设置也依赖原有专业条件,缺乏适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创新体系。对部分高校的抽样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很杂乱,实践性教学与实验课应该加强。
三、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一)找准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需要不同类型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寻找与社会经济最紧密的切入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学校所处区域发展的特点具体定位,在办学模式上体现特色。基于此,作为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定位更多的依托了财经类院校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有别于区内其他高校(师范类的广西师范学院、理工类的桂林理工大学),突出管理的特点,致力于城乡规划管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区内其他高校多授予理学)。学校进步结合师资及学科发展布局特色,将本专业发展纳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建设任务,结合该学科下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形成了规划、施工、营销的有效协同创新。
(二)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地理科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因为该专业的根基在地理科学,它本身就是由地理科学演变而来的,只有发挥地理科学综合分析的优势,才能实现其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其次要确定经济学理论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内容体系,这是财经类院校的突出优势,也是有别于师范类及理工类院校的特色之一。通过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使得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再者,要体现管理学的内容体系,管理学是财经类院校的强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是体现该专业在财经类院校的突出特色,也是学生未来发挥作用的长项,要结合方法目标开设相应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特别是要开设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实际管理方面的课程,强化专业的实用型原则。广西财经学院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开设有管理学基础课程,并吸收工程管理专业的师资,开设有项目管理学、项目策划与可行性研究等课程,以满足毕业生今后从事规划项目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
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剧了对城乡规划及管理人才的需求,广西区内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高校较少,人才需求压力大,而财经类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又具有其独特性。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特点,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提出了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了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合北部湾实际需求,从而凸显本校办学区域特色。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中国高校之窗:http:///collegemanage/contentzhuanye26417.shtml
作者简介:
王德光,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
篇1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注重城市文化建设的理念初步确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历史文化地区抢救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然而,我国的城市规划仍然存在很多不科学、不合理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发展观念落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现有的城市规划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新发展。第一,经济和文化,一手硬、一手软。在城市发展中,过度强调经济发展,不惜毁坏历史文化资源。因而,城市规划往往是服务于经济,而不是为居民提供便利。第二,建筑设计日渐西方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城市设计全盘照抄或者模仿西方设计风格,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使得城市特色日渐丧失,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第三,在城市规划中,轻视地域特征、自然特征、文化底蕴,促使城市形象同质化,个性化明显缺失,降低了城市的内涵。
(2)民族特色缺失。
进入新世纪,西方社会凭借其科技、经济优势,给我国城市规划带来巨大冲击,加剧了本土文化的消解,使得城市规划中文化发展的话语权逐渐丧失。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城市规划中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的趋势日渐凸显,把城市地域特色抛之脑后;过度强调娱乐休闲,以致各种形象建筑拔地而起,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不重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为了商业开发,肆意破坏文化资源,使得城市本土特色日渐势微;各地的城市规划纷纷要打造东方巴黎、东方迪拜、东风纽约等。在此理念指导下,各地城市建筑多为欧美、澳洲、罗马风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属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正在消失殆尽。
(3)历史遗迹保护乏力。
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是城市规划的应有之义。但是,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很多城市往往热衷于新建文化项目,发展文化旅游,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于一些没有明显经济收益的历史文化遗迹,置之不理,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而将其现代化改造、拆除。如张家界装电梯、南京梧桐树事件、武当山“太子养生堂”改造为宾馆等。不少城市兴建大型文化娱乐设施,而在老城市改造和维护上不愿进行投资,或者进行一刀切的拆除,使得很多历史文化建筑不复存在,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总起来说,一边是历史文化地区被夷为平地、居民被迫背井离乡,一边是商业娱乐地区大面积扩展,这种鲜明的对比破坏了城市固有的文脉,导致了城市功能的单一化。
2文化发展策略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强化文化发展策略,对于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品味、加快推进人文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必须以城市设计、城市、社区等层面为切入点,探索建立科学合理城市文化规划的有效路径。
(1)城市设计方面。
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赋予了城市独有的特色。文化发展策略具有深刻的艺术性,将其与城市设计结合,能够增加城市的魅力,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活水平。同时,把文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能够塑造优美景观,打造多功能的公共空间,符合城市规划中环境美的要求。因而,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规划,是倡导人文城市的必然要求,是回归城市美学的重要体现。一方面,把服务于整个城市的文化资源与城市中心区域发展相结合,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促进文化区域的形成,促进其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如北京的商务中心区域,集商业、文化、公共休闲、绿化系统等于一体,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社区的文化资源,采取分散发展的策略促进广覆盖文化区域的形成,满足居民步行范围内的文化需求,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凝聚力。总之,文化资源的布局,必须依据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推进网络化布局的形成,不断完善文化空间网络,以文化特色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2)城市方面。
文化发展策略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就是城市,涉及基础设施的标准、规范。因而,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城市层次,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人文城市新理念,更加注重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区、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活动,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城市软环境质量;二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政策,以文化旅游、城市公园、公共艺术等的发展,提升城市品味;三要科学合理分布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艺术,推进城市设计完善与创新,把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当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要优化文化资源的配置,构筑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激发公民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3)社区方面。
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发展策略融入社区层次,是“自下而上”城市规划的重要体现。一要深入实际搞调研,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培育社区大局意识。在社区规则中,注重公共文化设施,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二要强化文化组织与社区的交流、合作,整合文化资源,积极举办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提升社区生活品味,增强社区的生机活力,打造特色文化社区;三要积极举办社区文艺活动,如社区歌唱比赛、体育比赛、读书会、晚会等,多举行历史文物资料展览,深入开展社区评优评先活动,促进文体发展与社区规划相融相通;四要打造社区生活性商业街,改造提升社区对外形象,积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规划设计,赋予社区更多地实用特征、人文特征。
3结语
- 上一篇:调查报告的意义
- 下一篇: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