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题:了解民生,服务社会
二、对象:全院高职XX级、高职XX级各专业学生
三、途径:开展社会调查。
四、组织形式:以个人或小分队活动为主要形式,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
五、活动要求:
1、安全第一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各系要提前认真做好活动期间的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鼓励学生到未知危险的山区等地进行实践活动。活动之前要求学生签订《XX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个人责任书》(责任书见附件)。学生在实践活动时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注意活动期间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严防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做到文明实践,平安返校。
2、科学可行、以人为本原则
实践活动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积极向上,学生可自主联系相关思政课老师,寻求指导。各系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在实践各环节为学生提供政策和经验上的指导,为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3、合理安排原则
各实践小组应做到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充分准备,恰当分配任务,活动中指定专人作好纪录,对收集的问卷、调查资料等作好整理分析工作。
4、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报道,重点突出特色活动、实际效果、先进典型和社会反响等。同时重视媒体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与媒体联系,力争获得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增强我院社会实践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六、总结与评优:
1、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个人或小组于下学期开学两周内交一份调查报告和实践地接收证明到本系(实践地接收证明样本、调查报告格式和暑期实践报告撰写见附件)。
2、各系认真进行总结,每个系于下学期开学两周内均需交一份社会实践总结。同时附5张以上数码照片(照片要求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实践的内容及特点,并配有照片注释)。
3、思政课部将召开全院暑期社会实践总结会,会上请各系推荐优秀团队和个人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总结会上同时进行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及个人的表彰工作,并组织部分获奖者赴韶山、南岳忠烈祠、屈子祠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活动。
七、参考选题: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可以围绕以下选题开展,也可另拟选题。
1. 城市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调查
2. 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调查
3. 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调查
4. 农村居民健康情况调查
5. 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
6. 农村合作医疗情况的实施及农民满意度调查
7. 同学家乡所在地科技、文化、教育、农村建设等方面的调查
8. 结合专业所学知识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9. 赴上海世博园考察参观活动
10. 城镇化的调查和分析
11. 就业方式、就业观念变化调查研究
12. 城市中农民工现状调查
13. 公民的环境生态保护意识问题
14.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15. 大学生就业心理趋向调查
16. 网络社会中人们交往关系的变化与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研究
17. 开展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
18. 家乡之最调查
20. 调查湖南人才市场动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1. 家乡普法宣传调查
附件1:XX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个人责任书
附件2:实践地接收证明(样本)
附件3:调查报告格式
附件4:暑期实践报告撰写
篇2
留守儿童是需要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上了学,他们在祖辈的呵护、老师的教育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学习和生活基本有保障。但是,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行为、学业及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生活上缺少照顾。各地乡镇和村组合并,辖区扩大,学校也随之撤并,一个乡镇往往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初中,学生上学路途较远。有的留守儿童上学无人接送,早晨5点多钟即要起床赶路,天黑才回家,吃饭饥一顿饱一顿。还有交通安全隐患,有些孩子合乘农用三轮车,7人座位坐进20多人。兴化市临城镇有一双留守儿童姐弟乘电瓶车回家,被卡车撞死。
二是行为上缺少监管,留守儿童多数是祖辈监护,而祖辈老人不少是文盲、半文盲。他们对孩子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有些则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上学迟到、早退、逃学、旷课、说谎、不做作业,甚至沾染上打架、赌博、喝酒、抽烟等不良习气。
三是学业上缺少辅导。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只对孩子的食宿、安全负责,对学业的关心和辅导很少,不少孩子学业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成绩下降。一些父母本身文化不高,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学有所成,但双双在外,无法顾及。而有些家长则抱着“读书无用”的想法,对孩子期望值不高,只企求混个文凭外出打工。许多家长对留守子女抱有愧疚心理,即以物质补偿代替精神慰藉,常常多给零花钱,导致有些孩子胡乱花钱,甚至进网吧、游戏机室,成为网迷,严重影响学业和成长。
四是心理上缺少疏导。留守儿童巾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內心有说不出的苦恼,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他们十分想念常年在外的父母,实在想得厉害了,就拿出父母的照片或送给他们的玩具看看,有的边看边流泪。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还有自卑感。淮安市楚州区一个孩子为了不让人知道他父母不在身边,学校开家长会时,花5元钱雇了一名三轮车工人代开,被发现后很难堪。据扬州市某小学调查,有50%的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和烦恼只会闷在心里,43%的孩子认为父母与自己的感情越来越淡薄,16.5%的孩子有被遗弃的感觉。
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是因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出现的。这些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劳动者致富的需要,又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是必然趋势,也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劳务输出仍将是江苏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战略措施。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进城农民工有孩子的占三分之二,而携带孩子出去的只有10%左右,绝大多数收入水平较低、无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所,无奈把孩子留在了家乡。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未来,更关系到新一代江苏人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应当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解决好。正如一位基层镇党委书记所说:外出打工的、高考出去的,回到家乡的不多,如果再不把这些留在农村的孩子教育好,新农村怎么建设?!
篇3
一、活动主题:
宣传荣辱 共建和谐 崇尚科学 重视实践
深入企业 了解社会 体会亲情 完善自我
二、主要内容: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我系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我系学生在家乡就近就便参加分组进行以下社会实践活动:,
(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全国各地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强聊大东昌学院与地方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开展聊大东昌学院2011寒假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并结合此次调研成果开展关于乡情调查的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二)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竭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我系学生可利用返乡机会,自主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就业见习和社会调查等活动,增加大学生职业体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活动。我系青年学生应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敢面对挑战,把服务地方作为每一位学子的义务和责任,充分发挥我系专业学科和创新人才优势,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掀起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服务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热潮。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奋斗目标,立足山东,辐射全国,积极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献言献策,要深入调查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开展广泛深入我为家乡献力量的社会调查、主题征文活动,并进行表彰。
(四)以感恩伴我成长,孝心回馈父母为主题的体会亲情实践活动和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全系学生要合理安排寒期生活,为父母及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开展家庭亲情教育、礼仪教育活动,学会一项家务小技能,为父母减一分辛劳,添一分惬意,送一分亲情,做快乐的、有责任的家庭成员。也可深入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每位经法系学生在春节期间自行组队集中开展真情济困进万家活动,为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特别是下岗失业青年、贫困学生、农村贫困青年、残疾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办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办团组织的关心和帮助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要从困难群众的实际出发,积极深入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开展真情送万家志愿服务活动。
三、活动方式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采取点面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就近就便。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我系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展活动。
2、重点组队。结合实际情况组队,在各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我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优势,深入基层形成示范带头作用。
四、实施步骤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和动员阶段。
2、具体实施阶段。
3、总结表彰阶段。
2011年3月初,我系开展寒假社会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并于下学期开学后3月10日前将调查报告和实践个人、团(队)总结材料报系团总支,对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团(队)、优秀个人和优秀成果进行表彰。
五、相关要求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系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抓紧抓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我系团总支、学生会的领导下,切实把今年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动员、有指导,有考评。
(二)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今年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就近就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保证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
(三)创造条件,提供保障。我系各地区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组织动员学生参与活动。
篇4
社区共管是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好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__镇托洛顶自然村是__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__年度启动的社区共管示范村之一,该村位于保护区南部,海拔2700米,距__镇约3.5公里,距维西县城约80公里,属保护区周边社区,根据20__年调查数据,该村目前有35户村民,155人(其中男85人,女70人),全村有93个劳动力,18个在读学生,集体林300亩,耕地面积132亩,人均有粮308公斤,人均纯收入1125元(其中林业收入占50%以上,其它收入在50%以下),大小牲畜共622头(只)。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土豆、荞类、青稞、燕麦、豆类。
一、项目实施情况
滇西北社区保护地项目维西县__镇托落顶社区保护地项目,起止时间是20__年3月至20__年2月28日。项目包括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发放宣传挂历,举办社区[,!]共管、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技术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科学养蜂和种植中药材技术,同时,村民在保护区的引导和动员下,充分发挥村民在项目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管理计划和资源共管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发展,使社区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受者变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利益者,同时增加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显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劳动技能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家乡自豪感,进一步树立了自信心,同时激发了村民更加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一)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3月21日至22日完成pra参与式评估,召开村民大会,成立社区保护地管理委员会;向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提交了《托落顶社区pra调查报告》,4月27日修订村规民约,制定社区保护地管理办法;同时与县林业局协商,取得社区保护地授权协议。
(二)中期开展的工作
1、成立“社区保护与发展基金”,召开村民大会,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和社区经济发展计划;签订了“宣传碑制作合同”、“托落顶养蜂合同”、 “托落顶社区培训场地租用合同”、“托落顶社区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维护培训合同”等。
2、根据经济发展计划,开展替代生计示范活动(科学养蜂126窝,种植蔬菜及中药材等)。
3、根据需求,提供各项技能培训:邀请了维西县科技局的专家进行了科学养猪、玉米高产,蔬菜种植等农业科技培训,并为社区赠送了价值4000元的蔬菜种子。
(三)后期开展的工作
1、设计社区巡护监测线路和巡护记录表格,制定社区巡护制度,35户社区居民参与到野生资源巡护管理活动中,使保护地的资源得到有效管理,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2、为巡护提供必要的装备和技术培训:为社区配置了佳能数码相机两台,望远镜两台,巡护人员工作服35套。开展了环保知识讲座,制作发放了50份关于资源保护的宣传单;
3、社区巡护正常开展,要求每天填写一份巡护表格,一月形成3份正规的巡护监测记录表;
4、帮助社区发展替代生计,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为35户居民安装并正常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5、镇人民政府扶持20吨水泥、扶持户均建卫生厕所一个;
6、根据村民要求及愿望,为托落顶党支部订阅《农村百事通》一份。
7、镇人民政府把托落顶社区列入了20__年的新农村建设社区,配套资金替代房头板户均7000元,共计245000元,建设卫生路1200米,群众投工投劳,政府扶持60吨水泥,与此同时托落顶社区的20__年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州内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以集体管护,分户巡山,集体经营等形式全面响应了国家政策要求。
二、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效
通过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及维西分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奋斗,在社区群众的积极配合下,托落顶社区共管项目于11月13日通过了项目资助单位的监测评估,得到了来自北京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在20__年3月1日至2日通过了资助项目相关机构的检查验收,对一年来项目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一年依托gef项目的培训技术和经验,从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1、托落顶自然村森林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保护区内的集体林,同时集体林权改革中,把集体山林使用权授权给予了各村民小组,因分布在保护区内(属重点公益林),还是只有保护区许可后才能使用,但仍然存在着在建房和薪材方面利用量极大。居民建房,据调查,目前一栋房所需木材最少为100立方米,特别是房头板,对木材的消耗量更大。薪材是社区居民生活的主要能源,以云南松和栎树为主,据调查,一般的家庭每年薪材消耗量需19立方米。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也在增长,而砍伐薪材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了劳动量越来越大,对妇女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
影响,通过小额赠款项目的扶持太阳能热水器35台,直接降低森林资源消耗140m3/年,节约农村劳动力700个/年,节约资金17500元/年,不但改善村民的卫生状况,减轻农村妇女感染疾病的困扰,缓解了社区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而且有效促进了社区共管活动,推动保护区科学管理与持续发展;同时为了解决社区房头板的需求,工作人员和政府部门通过协商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户均7000元,共计24500元人民币,从最大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群众的居住条件。
2、根据经济发展计划,开展替代生计示范活动(科学养蜂126窝,种植蔬菜及中药材等)。首先是科学养蜂: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群众,由于村庄周围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蜜源充足,他们守护着大山,有以养蜂为乐的习惯,他们把山上的野生蜂窝捧回家,用圆柱型的把野蜂驯养起来,蜂箱放在山上、房前屋后或挂在墙头。养蜂一年中很少需要管理,让蜜蜂在山林中自由采蜜,基本上不耽误农活。传统上养蜂采取一种自生自灭方式(蜂箱放出去,来了就养,每年收6月、9月两次蜜,一般会留下足够蜂群过冬的蜜,但种种原因,大部分会死去),保存率很低。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对蜂蜜特别厚爱,已成为社区群众增收主要途径,但由于当地养蜂技术落后,这种绿色产业没有兴起,反而对保护区产生了威胁。比如;养蜂村民随意到保护区把很多珍稀在内的大树根部挖成蜂巢,引起雪倒和风倒的损失。 20__年在项目的扶持下村民蜂种发展到了126桶,出售蜂蜜830公斤,价值人民币33200元。经过这次探试活动,保护区更加坚定了扶持发展可持续的养蜂产业为切入点,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条件,调动社区参与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养蜂增加经济收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压力,有效促进社区共管活动;
3、根据需求,提供各项技能培训。邀请了维西县科技局的专家进行了科学养猪、玉米高产,蔬菜种植等农业科技培训,并为社区赠送了价值4000元的蔬菜种子,蔬菜有红角菜,大蒜,辣椒、大白菜等,由于地理优势,(托落顶村的日照时间很长),蔬菜的生长状况比其它地方都好,加上维西县科技局为他们提供了良种(过去由于离镇镇府较远,从来没有买到过好的种子),在20__年所种植的蔬菜不但自己改善了生活,而且有8户群众还带来了经济收入(把自己吃不完的蔬菜拿到集市上去卖),据不完全统计,共计收入人民币3200元,通过今年的种植蔬菜村民们总结出,在托落顶最适宜种植大蒜,大蒜果实比集市上买的大得多了。
4、在各经过多方些助和扶持后,托落顶社区在20__年被迪庆州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突出社区”,加上村民的日常巡护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林权制度改革在该社区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在12月29日全州林权证的首发仪式在托落顶社区举行,给各级关心和支持社区工作的领导和合作伙伴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5、通过这一年的项目实施,托落顶的村庄有了焕然一新。
6、项目执行过程充分调动了项目地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通过参与社区内部以及同外界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接受了一系列能力培训,提高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保护本土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性,提升自我发展规划、参与社区事务、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水平。同时也加强了社区居民、当地政府、保护区管理部门以及地方ngo的沟通交流,采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减少了村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有效采集、科学管理林下产品,逐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制定了相关的村规民约和管理措施,实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
三、项目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资金不足。托落顶村民的积极性很高,对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充满信心,可以有许多途径去开展有关保护的项目,更进一步提高社区群众保护资源、利用资源的思想理念和实际行为,需要增加资金扶持;
2、项目周期短,才处于项目实施初级阶段,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托落顶村民小组地处__的东南面,离保护区边界约300米,村庄周围保存完整的森林,蕴藏着种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主要分布约300只的滇金丝猴种群,每年的春秋冬三个季节在托落顶村庄背后的尼空区域觅食,其它常见的野生动物有林麝、雉鹑、黑颈长尾雉、斑尾榛鸡、猕猴、班羚、血雉、勺鸡等,是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托落顶是典型靠山吃山的村庄,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采集野生菌类、野生中药材以及森林蔬菜,非木质林产品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采集活动干扰了滇金丝猴在家域内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过项目实施,实现了项目的预期效果,也为社区打下了基础。由于项目实施时间截止20__年的2月28日,而后期的管理及村民的继续主动参与等方面要延续下去,仅仅依靠村民自身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许多活动还要依赖外界的援助才行。
篇5
关键词:农民工;主体地位;图书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894万人。由此可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也是城镇化中市民化的主力。真正的农民工市民化不仅仅是让其住进城市,而是要真正成为市民。就目前来看农民工并未真正融入市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主体地位的低下。农民工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精神文化上,这不仅仅需要提升农民工的生存技能,也要提高他们的维权、参政议政能力和精神素养,其途径除了有限的教育、培训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足够、实用自学书籍。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在农民工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为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占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村从业劳动力的比重为65.5%。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60.6%,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20.5%,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2.8%。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但是目前农民工的书籍占有量很不乐观,通过对长春市200名农民工的调查显示,50%的农民工一本书都没有,拥有3本以上书籍的农民工也只占20%左右。这种现状无疑制约了其主体地位的提升。
一、目前农民工类书籍出版存在问题
(一)流通渠道不畅,限制了出版和需求
目前来看农民工书籍流通渠道很窄。首先,农民工书籍的出版在选题上并没有单独列出,基本上是放在是“三农”图书的大的框架当中。在我们的观念中并没有把农民工和农民区别开来,实质上农民工和农民已经有了实质不同,既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其次,就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其工作地点比较分散、偏僻,致使弄农民工与书籍的接触机会很少,上图书馆和书店的时间和条件不便利。从图1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工作,一般来讲这两类工作离繁华的服务区都较远,这也大大加大了农民工与书籍的距离,使农民工类的书籍在流通上受到阻碍。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整理。
出版商在流通不畅的条件下商业利益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出版这一类书籍的积极性也不高。有些出版商虽然参与农民工类书籍的出版,更多的是配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活动和计划,如在培训书籍出版上主要是配合阳关工程等。所以出版商从利润角度来讲就要调高图书价格,而对于农民工来说,过高的图书价格极大的限制了购买欲望,这也是此类书籍流通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流通渠道不畅既限制了农民工购书和阅读的积极性,也限制了出版商的出版的积极性。
(二)农民工专业类书籍内容不切合实际性,弱化了其经济地位
农民工专业培训类书籍是农民工提高生存技能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大多数书籍过多的强调理论和专业,在书中往往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无疑就像天书一样难懂,更别提实际效果了。甚至有些技能培训书籍中首先阐述一些历史沿革、物理和化学原理等,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开卷就一头雾水,很难在农民工技能提高上起到明显的效果。在书店也不难发现,冠有农民工标题的图书很少,涉及农民工的一些专业性书籍也是放在大的专业柜台上,如建筑、化工、装潢等柜台上,并没有从农民工角度设计图书的出版,这也说明这类书籍实用性比较低。
(三)农民工政治类书籍短缺,弱化了其政治地位
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的综合体现,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无疑一个集团的政治素质也是这个集团在社会上的社会地位的体现。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素质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这也需要农民工参政议政类书籍的指导。农民工在家乡参政议政大多通过村委会来实现,但是当他们到城市打工之后,其参政议政意识逐渐淡化,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城市参政议政环节和方式的陌生,以及对参政议政途径的不了解造成的。目前对于农民工参政议政指导类的书籍很难找到。人们更多的是把农民工当做弱势群体出版一些维权、法律援助等类书籍。
(四)农民工思想道德类书籍的缺乏,弱化了其精神文化素养
农民工出版的书籍从其需求对象来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供有关学者研究和政府部门决策需要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著作,如《中国农民工问题》、《中国民工潮的经济学分析》、《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中国农民工的政治经济学考察》、《中国农民工打工调查》等;另一类是供农民工阅读需要的培训、教育、咨询和娱乐等方面的书籍。第一类书籍农民工根本看不懂也没必要看,第二类书籍从出版总类上看更多地体现在培训、咨询等方面,如各种工作的培训指南、城市指南、法律保障、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书籍。而关于农民工了解职业性质和危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人文关怀的书籍很少。在出版中往往以城市居民为参照指标,把农民工定义为弱势群体和低素质,所以一些文学作品往往缺乏深度和教育关怀意义,出版一些内容肤浅的口袋书,缺乏农民工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又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阅读书籍。
二、农民工类书籍出版的对策分析
(一)拓展流通渠道
流通渠道的拓展是拉近农民工和图书距离的关键一环,也是提高利润,激发出版商积极性的重要方面。拓宽流通渠道需要调整图书发行方式,象“农民书屋”那样建立农民工流动书屋,适应农民工生活、工作区域分散和偏远的问题,送书到人。在书店经营方式上也要调整,设立农民工书籍专柜,强化对农民工的购书服务,可以考虑网上订书、送书活动。出版商也可与一些电商联合,拓展流通渠道。从政府角度讲,各有关部门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降低图书价格,增加图书销售市场活力,激发农民工购书的积极性。
(二)明确图书定位
农民工是农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眼界比较开阔的群体,特别是以青年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具有积极的接受新鲜事物和提高自我的心态,所以说农民工是农民中对知识需求比较强烈,阅读积极性比较高的群体。但我们在图书选题和出版上要定好位。
首先,在选题上定位为农民工。“三农图书”的选题要摆脱以前以农业种植、养殖为主的基调,要首先面对农民工进行选题。农民工目前迫切需要的书籍主要有提高技能方面的书籍(如建筑、装潢、保安、服务等)、生活知识类书籍(如入城指南、就业指南、居住指南等)、维权类书籍(如法律援助、劳动合同签订等)、休闲娱乐类书籍、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类书籍等。在选题上应该紧紧围绕这些类别,并以农民工的需要、文化水平进行图书定位。
其次,专业类培训书籍要定位为实用。另外在农民工图书选题上也要具有实用性,要以农民工为切入点,而不是广泛意义的农民。如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指导手册》就非常好,也很畅销,其原因就是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现实问题。
再次,提高政治权利类图书的出版。政治权利类图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权利咨询和维权类书籍。这类图书包括公民基本权利读本、法律咨询与援助、用工合同签订等。这类图书的出版要体现出实用性和通俗性。另一类图书就是权利参与类图书。这类图书主要包括工会和各团体组织的参与权利、参政议政权利等。鉴于这类权利的行使是在农民工不熟悉的城市,所以就要求要有专门的权力行使指导类书籍,包括行使方式、行使地点和行使途径等的指导。
最后,精神类图书要定位为人文关怀。农民工离开家乡后都会感觉到孤单寂寞,这也需要一些通俗而有质量的精神类读物作为精神寄托,所以这类图书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图书内容设计上既要给农民工以精神慰藉,又要在内容中让他们感受到社会道德的正能量,而且也应该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引导。让他们既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能够提高自身的精神素养。
(三)强化数字化出版物的出版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成为阅读的主要方式,通过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光盘阅读等阅读的人群占全国总人数的50%以上,这部分群体中中青年占大部分,在阅读方式选择上手机阅读人均每天阅读时间为21.70分钟,为最主要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其原因在于其方便性和免费特征。据统计与2012年相比,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的人数下降1.4%,为38.7%。所以在出版方式上应该更重视于数字化出版物的比重。对于农民工来说,用手机阅读已是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更多的倾向于免费阅读,国家可以投入建立农民工电子阅读平台,推动电子出版物的发展。也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与各大出版集团联合推动电子出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向农民工发放阅读卡等方式,激励农民工的参与,提升其阅读的积极性。
选题合理、数量足够、通俗易懂的农民工书籍不但能够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而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只有农民工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才能够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推动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OL/BL].统计局网站,2014-05-12.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李奋生,李柱勤.进城农民工政治上弱势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新农村建设,2012(06).
[4]庞琳.曾诚农民工法律实用图书出版思考[J].观点,2013(03).
[5]郑波,杨峻,赵伟力.数字化发行,农家书屋的未来[J].科技与出版,2010(12).
篇6
关键词:运用 乡土材料 提高 课堂 效率
在新课改下政治教学应该是“生活性,自主性,情感性”的教学。怎样采取适当的方法、步骤呈现教学材料,以实现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一般政治课教师习惯于对教学材料进行“细嚼”,缺乏对鲜活、原生态材料的搜集、处理和呈现,又因课本材料中的举例滞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丧失趣味性、生动性、生活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限制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力。笔者努力“就地取材”,特别对乡土材料加以整理和使用,发挥政治讲透大道理的优点,使政治课教学富有了生活和乡土的气息。怎样利用乡土材料,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了自己的做法,以供同仁参考。
一、挖掘“乡土材料”的趣味性、生活性,给课堂增添生活气息
由于政治课的教材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把乡土材料加以筛选引入课堂,做到理论与乡土材料的联接,发挥其生动形象的优势,就会使课文内容通俗易懂,理论更具有说服力,育人效果更加明显。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创作小品、歌谣等富有乡土气息的教材。教师加以精选引入课堂,把“大道理”讲“小”,“虚”东西变“实”,抽象变生动。例如:在讲《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义务》中,引用白塔寺是纳入中国历史版图的历史见证这一乡土事例。并组织部分学生游览自塔寺亲眼目睹历史遗物,还可组织学生自编历史小短剧,模拟历史情节和人物,营造课堂氛围,增强育人效果,提高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进一步认清“”分裂分子的本质。学生通过对家乡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建设成就的了解,激起爱国之心、报国之情,从而增强发奋学习,建设家乡的信念。假如我们用枯燥无味的说教或远离乡土生活等不为学生所熟知的事例,对教材理论进行分析讲解,那么政治课的育人效果就会被弱化。
二、利用好乡土教材的接近,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
“沙漠和荒漠化,这是不争世界性问题,聚焦荒漠化问题”。荒漠化在我国,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荒漠化面积以2460平方千米/年的速度扩大着,每年扩大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一个大县的面积。截至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3.6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46%”,“土地荒漠化已成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在张海主编的《民勤县荒漠化乡土教材》(暂定名)里,对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有真实描述。在甘肃省民勤县还有一个比“荒漠化”更响亮的名声:教育成绩连创纪录。根据民勤县教育局的公开材料,民勤县全县每年高考升学率保持在75%以上。
但是,高升学率也给饱受荒漠化危害的民勤县带来了“恶性循环”:贫困让人们寄希望于教育,但高昂的学费加剧了当地人的贫困,走出民勤县的人绝大多数永远离开民勤,并没有回来建设民勤,当地流行的“天下到处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的说法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现象的真实写照。教育、贫困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笔者运用乡土教材,让孩子们能够了解民勤“可怕”的荒漠化和贫困,认识它们形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让孩子们理解自己的家乡,产生对家乡清晰而深刻的记忆。这些记忆和理解将传递给这些孩子的家长们。为何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是他们关心的话题。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这个抽象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特有的“环境教育和乡土教材就是要告诉孩子们朴素的人地和谐观念,让他们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土的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寻求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抱定这样的信念是乡土教材的运用最终的目标,也是教育者时刻坚持的理念。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教师善于不断地变化和实施材料内容和呈现形式,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其容易产生心理共振和不同的理性升华。纵观现有政治课教材对有关原理观点的阐述,多从全局性和典型性出发,但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随着时代变迁,课本教材渐显苍白,渐失生机,难以更好地反映现实问题。在教学中,处理课本材料的同时,教师为弥补这一不足,适时引进一些乡土材料,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能增强说服力,优化课堂氛围。
例如:在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强调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时,引用本地食品工业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带动当地农民粮食种植逐步走向产业化,也带动了相关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引用此乡土材料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农业产业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正是由于所运用的材料源于学生的生活,带有乡土气息,学生更易领会,不仅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而且较好地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的升华,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掌握,降低了教学理论的难度。
三、借用多媒体做好“乡土材料”精加工,使其服务政治课堂教学
乡土教材,内容丰富、主题突出,涵盖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民俗风情、地域历史文献、地域风光等多方面内容,既有适合政治课教学的典型经验类材料。又有适合学生观看的科普类,这些“乡土教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适合课堂教学应用。随着计算机服务教学的普及和视听多媒体进入课堂,这些教学工具的使用对材料的处理有了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同步性等特点。对乡土材料的加工、处理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发挥好和利用好学生在乡土材料采集中的地缘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主动关注和搜集所能反映时代特点、乡土气息的材料。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材料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如本地的人文景观民俗等原生态的材料,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利用多媒体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可组织有条件的学生进行实地采访、拍摄照片等活动,还可结合采访写调查报告、办摄影展等,进而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种乡土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还利用政治课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四、发挥好课外实践,提高乡土教育实效性
篇7
关键词:融合原则本土味性思想性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是课堂教学一直为之探索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特别是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把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引入课堂,促进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是一个新的举措。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实践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怎样在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有效的对课堂教学作出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增加学习积极性,掌握课堂知识、形成相关技能,又了解本土民俗风情,让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真正达到相得益彰、互为表里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本土性原则
民俗风情是长期、固定的依附于人们生活习惯、情感信仰之中而产生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因为其形成和巩固过程的特殊性,一直就具有集体认知性和自觉遵从性的特征,而且已走向自然化、生活化。
根据这种特性,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找准民俗风情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在有机融合二者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本土化的原则。换言之,所融入的民俗风情必定是为本土人群所熟知的。这样学生有自然的亲近感,易于接受。“避免这种文化又成为一种新的阻碍。”只有适当的引入教育对象所趋向的本土文化,才能对抽象生涩的书本知识起到映衬补充、注解说明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美术赏析时,引入大湘西所特有的吊脚楼建筑、对襟儿服饰、土家银缀、窗花剪纸等进行美学教育,也会达到同样的审美目的。学生再次以美学的目光审视这些距离他们很近的美学对象,所受到启发不亚于了解西方油画雕塑,中国工笔山水。同样,在体育课中把“走高翘”、“秋千”、“扭扁担”等活动融入课堂之中,不仅有场地器材的便利,还可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中国全国各地民俗风情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在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育互相融合的时候,要在课前做足功课,不标新,不立异,不赶时,扎扎实实的立足于本土特色,以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标。
二、把握趣味性原则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课改要求教学双边“密切联系生活”,以引发参与的兴趣。对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过程,就要求适度把握好趣味性原则。
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师教学为例,语文老师教学如何写调查报告,把调查的对象由学生不熟悉的“社区情况”改为调查家乡的“特色小吃”,把书本中“写一个熟悉的场景”,选定为参观一个“蒸喜酒”的场景,这样的安排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思想品德老师在课堂中教学“文明交往”时,让学生实景表演土家族的“待客礼仪”,从中体会交往待客的要求,把抽象的道理寄寓在生动形象的表演过程之中;音乐课堂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去欣赏本地山歌、“打围鼓”,让学生感到新鲜而好奇,这些课堂实例,无一不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自然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握趣味性原则,还要注意避免“唯兴趣”观,防止教师一味的追求乐趣而忽视民俗风情独特的内容。“趣”的把握有一个前提:所渗入的民俗风情必需与教学内容有情感价值相通处、内容关联接近点、体验结合互补面。
三、强调思想性原则
鉴于“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文化合力进入校园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民俗风情起源的自发性、宗教性、原始性等特点,让民俗风情的教育功能有一定的制约。当教师在引入并使用到其中的一个知识节时,首先充分认识到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价值取向挖掘点。要结合教育的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辩证唯物的态度,“扬弃”的方法,发挥这种特色文化的教育功能。这就是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二者整合的时候所要强调的思想性原则。
比如在了解“丧葬习俗”时,就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那些复杂繁琐的动作、神秘难懂的语言,这只是一种文化展示过程,重要的是要挖掘其中的“扬善积德”内涵,对于很多封建迷信素材,更是要立场坚定的予以批判,不能一并吸纳。对于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民俗,也要有正确的评价。如过年时候小孩子在大年初一去别家“拜年”的习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渐渐的消失。对于这种即将逝去的民俗风情,我们要指导学生从中看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给这种风俗的变化赋予积极的时代意义。
只有强调了思想性原则,我们的教育才会成为“有源之流”,才会始终与我们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而不偏离教育的主航道。
民俗风情文化作为一种开发很广泛的校本教材,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被充分运用。只有坚持了民俗风情的本土化原则、把握了趣味性原则、强调了思想性原则,对于把民俗风情引入课堂教学才有了基础性的指南。同时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怎样把民俗风情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是一个内涵很宽泛的命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之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覃正云,覃自云.新课改108问[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22-02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确实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发展难题,这不仅是一个就业和生存的问题,还牵涉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过去许多农村孩子笃信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现在已经不那么深入人心,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有蔓延之势,靠读书提升自己和打破社会阶层壁垒的通道看上去也已经关闭,这势必会对广大农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颠覆。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社科院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最新数据更令人深思,其中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一项分析引提到:家庭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差十八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曾发表了《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文章指出: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如此,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可能会造成社会震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保障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平等,重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充满活力。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农村大学生在重点高校就读的比例在下降!同志在2009年元月的署名文章中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和城市大学生相比,说明农村大学生可享有和利用学校社会资源的劣势地位,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户籍制度来讲,由于户口的限制,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较多。当前,国家在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但是相当部分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编制考试,都对非本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限制。第二,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来看,由于这个制度的存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薄弱,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没打好潜力就有限,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二)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弱势地位,是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本应受到眷顾与关怀,得到社会支持。现实生活中,也许他们中有人能得到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但很难从好心人处得到一份工作。无处不在的就业歧视,缺乏公平的就业环境,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心理素质不良、工作能力不强、缺乏文艺才能、家庭负担较重,种种合理的不合理的借口都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他们的理由。考察当前的就业歧视状况,他们是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在遭遇到各种歧视后往往求告无门,或者没有时间、资金、精力去维权,舆论监督媒体也因新闻价值不高而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三)农村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农村大学生带着一颗怀有美好愿望的心,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然而他们却经常碰壁由于受父辈和农村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与从城市来的大学生有一定差别,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不同,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很可能就会沉默寡言或缄口不语,变得自闭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大学生往往花钱大手大脚,攀比吃和穿,穿衣戴帽追求名牌和时髦,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农村大学生显然不能与之相比,便自觉退出这一行列,躲了起来,这使他们的内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变得更加自卑和自闭,慢慢萌生仇恨他人甚至社会的想法;二是在自卑中产生动力,把自己封闭起来,埋头读书,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尽快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与此同时,他们却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较弱,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
(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原因。
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批量培养的弊端,即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与教育,导致农村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城市学生合理区分。由于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缺乏,在求职竞争中又无法与城市学生抗衡,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从高校的就业指导来看,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农村特点开展的工作还不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回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就业。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面对就业难,与其只去抱怨政策失效、社会不公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探究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是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多方共同努力。
(一)国家和社会完善制度和体系,是解决就业难的基础
有不少农村大学生感叹:“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因此,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他们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失去了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
1.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了一部分有热情的农村大学生投入其中,返乡创业的比例在增加。随着中西部农村产业转移,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或自主创业,在家乡从事涉农产业经营,把“互联网+”带入乡村。
2.从社会层面而言,新闻媒体要从舆论上营造对农村大学生有利的环境,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进行舆论引导,使农村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有更清晰的认识,逐渐增强宽容度,为农村大学生就业提供轻松的舆论氛围。社会公众也应该转变对农村大学生的看法,关心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就业机会。
(二)高校和大学生完善人才培养和个人成才机制,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特别是农村人才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大学生个人也要立志成才,积极锻炼自身竞争力。
1.作为直接培养大学生的高校,首先应提高办学质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接轨。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强其适应能力,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择业时更具竞争力。第三,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对农村大学生做到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避免走向自卑、自负两个极端,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2.就业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是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个人问题。针对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应当加强自我反省,及时调适自己。首先,农村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其次,主动锻炼吃苦耐劳品质。农村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好、抗挫折能力较强等特征,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一些用人单位也欣赏农村大学生踏实认真的精神,愿意优先聘用农村毕业生。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赢得用人单位青睐。再次,主动了解农村人才需求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就业技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业机会很多,学习一些创业知识很有必要,尽管创业艰辛但前景美好。最后,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农村大学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将目光盯在有限的城市就业岗位。应当将就业目标从城市拓展到广阔的城乡,走进农村,走出一条全新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7.
[2]刘志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