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民俗的教化功能;教育和潜移默化;
2.民俗的规范功能;
3.民俗的娱乐功能;起到快乐、愉悦的调剂作用
4.民俗的审美功能,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悦神悦意的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与民俗文化是相近的。
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这可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传承,同时也教育了学生。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和舞蹈,而在盘县淤泥乡主要是山歌和达体舞两大类。走进淤泥乡到处可闻彝族人民劳作时即兴哼唱出来的山歌;傍晚时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彝家人民手拉手围在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在我们淤泥乡,小到三五岁老倒六七十岁人人都会唱歌和跳舞。特别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更是热闹非凡,到处杀猪宰牛庆祝节日的到来,夜晚时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更是让人留连忘返。
基于此,基于响应国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我和我们学校的几个老师共同做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课题研究。在我们几个的努力下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了顺利进行。于是,教室文化、寝室文化等校园文化到处都显示出浓厚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学生和老师在民族民俗文化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个个或多或少都学会了唱歌、学会了跳舞,学生和老师的脸上都露出了甜美而充实的微笑。
由于文化进校园,许多学生爱上了唱歌,喜欢上了跳舞。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从民间聘请了山歌手来校教学生唱山歌、敬酒歌等民间歌曲。学生不但学会了唱山歌,有的学生还学会了编写山歌。如:九年级(3)班的王刁同学编写的:
读书之人不用心,
不知书里有黄金;
若是知道黄金贵,
点起明灯下苦心。
根据学生的需要我们又组织了老师(大部分老师都会跳彝族达体舞)在课余时间(一般下午六点钟)教学生跳舞。在我们老师和领导的努力下,一大批喜好唱歌、跳舞的学生脱颖而出,在近几年的《多彩贵州》选拔赛中有荣获县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的柳媛、柳萍双胞胎组合,县级组织的活动中,只要有我们乡或我们学校选送的队伍都可以抱着奖牌回来。这些成绩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民族民俗文化进校园》是分不开的;这也不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所需要的结果吗?
篇2
关键词:侗族大歌;民俗文化;种类;艺术特征
一、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广西、湖南等省毗邻的地方,现有人口大约 260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他们依托高山溪流为天然屏障,在那里世代生息繁衍。艰苦的山地环境不仅锻造了侗族人民勤劳朴实、刚毅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侗族人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逐步形成了侗族人民独有的民俗文化。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渊源相关。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 ——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对侗族大歌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民俗活动来进行简单阐述。
1、鼓楼民俗之影响
鼓楼文化可以说是侗族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缩影。侗族建寨先建鼓楼。鼓楼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区(黎平、从江、榕江、湖南通道、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侗族大歌也主要流传在这一地区。鼓楼的功能除聚众议事、传递信息和报警外,它还是重要的娱乐场所,是大歌演唱和传承的重要场所。一般重大节日活动的对歌大都在鼓楼中进行,在平日里如果有外寨客人(歌班)来访,主寨的歌班也邀请对方夜间进入鼓楼唱歌。鼓楼不但是大歌演唱的场所,而且在这固定的场所不定期举行的长期的、频繁的群众性音乐活动是产生大歌这种复调音乐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象这样酷爱音乐的民族,在他们以音乐为美的寻求中,具有复调特点的侗族大歌的产生和发展便决非偶然了,之所以说它是大歌传承的场所是因为歌师们利用农闲在鼓楼休息、乘凉之机,在此向人们传授大歌,可见鼓楼对大歌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2、“外嘿”、“外顶”民俗之影响
侗族是一个团结、爱好交往的民族,有着集体作客的习惯。“外嘿”就是集体出动到另一寨子去集体做客,主寨总是热情接待。迎宾仪式既风趣又别致,既隆重又欢乐,唱“拦路歌”(侗语称为嘎莎困)便是传统的迎宾习俗的第一步。 “拦路”也并非拦路,而是一种特殊的迎宾习俗,正好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幽默、风趣、豪爽的民族性格。举行完拦路歌这种特殊的迎宾仪式,主客双方的青年男女便开始广泛的、生动活泼的社交活动,以寻找配偶为目的,是群众活动、群体歌唱,这种两寨青年之间在约定的时间进行的群众性社交活动,侗家叫“外顶”。各村寨之间结往的习俗,促进了侗族大歌的繁荣与发展,增进了村寨间的友谊与团结。
3、行歌坐月民俗之影响
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之中的,他们一般长到十四五岁便开始进入这种社交活动阶段。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互相对歌,他们用歌声来互诉衷情,选择情侣,这种习俗活动对大歌的产生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4、对歌习俗之影响
谈到对歌首先要从大歌的组队情况讲起,侗族对演唱大歌的人有着特殊的要求,凡是参加大歌演唱的男女歌队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这种歌队组织情况比较特殊。侗族大歌的歌队最少要有3 人以上组成,多到十几个人,歌队的成员一般按姓别分成男班和女班,其中按年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班,同一宗族的男歌队和女歌队之间不能互相对歌,这些歌队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也就是前面提到歌师“嗓嘎”,他们年青时期都是着名的歌手,老了以后就担任歌队的老师。在侗族大歌队中有一种不成文的有出有进规定,进就是充实年龄较小的成员,出是歌队中有的成员年龄大了或者结婚成家了就退出,所以歌队采取了一种阶梯式的结构,最小的只有5-6岁,最大的二十几岁,大的则以年龄而论,必须由比他小的来替补。这种组织歌队的交替进行使大歌的继承和发展有了重要保证。
5、语言之影响
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包括天柱、剑河、三穗、新晃、锦屏、玉屏等;南部方言区包括黎平、从江、榕江、通道、三江、龙胜等。侗语以南部方言为主,因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阴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l、p、c、s、t、x、v、k、h),其中有六个入声调(l、p、c、s、t、x),侗语声调多,多达九个调值,字调的高低是相对的,其升降变化是有规律的,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无固定音高和音律可循,又对旋律音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所以,侗族人民在自己那具有音响美的语言中,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创造出优美的旋律与和声的侗族大歌。
二、侗族大歌的种类
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高山溪流这清美秀丽却又近乎于封闭的自然环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外界的一些文艺娱乐活动很难进入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便在这种耕作之余自然而然的去摹仿山林中的鸟蝉虫鸣,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形成了不同于一般的民俗文化,他们的音乐不受任何约束,自由地为生活、爱情、生命而歌;正是这种无忧无虑的单纯朴质的生活,再加上长时间的摸索,侗族人民很自然的就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合声音乐——侗族大歌。大歌——侗语称“嘎老”(Gal Laox), “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又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其中的嘎听是最精华的部分。
(一)嘎听
正如现代音乐理论家该邱斯所说:“最古最原始的曲调,说不定只是同一反复出现,其产生由于人类对于简单的鸟蝉虫鸣或别的天籁的自然自觉的反映”。这充分印证了侗族大歌嘎听的产生,说明了音乐对于自然的音响的反映。 嘎听也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歌词一般短小,突出歌词之间和之后相当长的衬字及曲调,拉腔时几个歌手轮换唱高音,使高音之间此起彼伏,低音一般由其他歌手齐唱一个长音,与高音形成反差相映衬,旋律多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并以其昆虫鸟兽或季节为歌命名,如《蝉歌》、《知了歌》、《三月歌》等。
(二)嘎嘛
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
(三)嘎想
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
(四)嘎吉
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随着时代的变迁,侗家歌师们为丰富大歌的内容和种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创作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
三、侗族大歌的艺术风格及其特征
侗族大歌之所以闻名全国,享誉世界,侗族大歌旋律高亢优美动听,有丰富的多声因素,节奏自由,曲式结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精干完整,歌词既有文采又富音乐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征。下面从四个方面予以分述。
(一)歌词特征
侗族大歌歌词内容广泛,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歌词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多是一些长篇的抒情歌(情歌)或叙事歌,内容严肃不随意,篇幅长,容量大。形式多样,揭示了古代侗族社会生活的面貌,反映了在一定历史时期以内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扬了赞善贬恶的道德品质,表达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理想,同时也保留了侗族古代诗歌体文学的特征以及精炼、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从文学角度看,侗族大歌的歌词形式是由双音节向单数音节句发展,与汉文古诗歌由四言向五言、七言的发展形式相似,从中体现了侗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密切联系。
(二)曲式结构特征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其结构特征是:节奏不固定,声部多。侗族大歌音乐,属于支声复调音乐范围,节奏一般不固定对等,既有严谨的一面,又有自由发挥的一面。据有关专家研究,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的多声部曲调。侗族大歌是别具一格的支声复调音乐,一般由领唱、合唱、结尾三部分组成。它分合有致的和声织体与众不同,侗家歌手对这种曲式的解释是:“高声部象树枝岔,不时从主杆上分出去”,这个“主杆”也就指的是低声旋律,因为侗族大歌的合唱规律是低声部系众人齐唱,从侗族大歌这种时分时合的合唱、对唱规律中可以看出,侗族歌手们虽不懂得和声音程之类的专业词汇,源于对生活的主杆与分岔、曲与直、分与合等大自然规律的感悟,侗族大歌的复调思维方式应运而生。由低音声部担任主旋律,又有一部分模拟性的长时间拖着一个固定低音的拖腔声部;高音声部则是支声复调,使主旋律更具有装饰性、更丰富。这种动中富于变化的音乐给人以至纯至美的享受。
(三)调式音调特征
侗族大歌的音组织结构大多建立在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羽调式上,它多半用二声部合唱,大小三度的和音是侗族民间合唱风格特征的主体音程,广泛的被采用,常以宫―羽、角―宫、徵―角的结合式出现;其次,纯四度,纯五度的结合也较频繁,由于侗族大歌几乎都是羽调式,所以它的纵向结合多系侗式小主和弦的和音;有时大小六度、大小二度、小七度和声音程的使用也很频繁。突出调式支柱音中低音部和高音支声复调色彩音是侗族大歌歌曲音调的主要特征。
(四)演唱特征
由于侗族大歌的曲调异常复杂,演唱风格上也因地因人而异。
1、根据侗族大歌总是一人独唱高声部、众人合唱低声部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有明确的声部区分,声部之间的关系是领唱与合唱的关系。侗族民间称高音声部为 “雄声”( soh seit)或“高音”(soh pangp),称低音声部为“雌声”(soh meix)或“低音”( soh taemk)。为什么用“雄”和“雌”来表示高音和低音呢?民间有这样的解释:公鸡叫,声音又明又亮;母鸡叫,声音又低又平。形象地道出了侗族大歌的声部关系。低音是高音产生的基础,也是歌曲的基本旋律。换言之,高音则是低音的派生部分,永远由一个人或流独唱。所以,民间歌队一经组成,歌师就要在队员中培养一个至三个固定的领唱,即唱高音的人。领唱的任务是:①领唱“歌头”和每“同”唱词的首句;②在歌曲进行中唱高音声部;③若衬腔部分长大,可二人或三人轮流演唱高音声部,既可以轮流换气,又起到音色对比的作用。除领唱人员之外,其余的人员都唱低音,领唱人员不领唱时也加入低音声部。这样,就形成领唱与众唱相结合的二部合唱,也是侗族大歌的基本形式。
2、除以上介绍之外,在声音大歌演唱时则有所不同,每“同”都有一个比较长的衬腔,唱衬腔时主旋律在高音声部,由唱高音的人员轮流独唱,低音声部用持续低音“6”衬和,旋律优美,多声效果丰富。因此,人们都说声音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侗族大歌的精华。
3、侗族大歌在演唱时均无指挥、无伴奏,演员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很自然地进入到所要演唱的声部位置,即低声部或高声部,配合默契,天衣无缝,充分地体现出侗族人民自成一体的音乐体系和独具特色的表演天才能力。
以上几点是侗族大歌演唱形式上的主要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民歌而独具特色的重要标志。
四、结束语
侗族是一个古老、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他们生存、发展,延续至今,因为以前没有独立的文字记载,许多优秀侗族的文学艺术、劳动技术、人生哲学等都只能以“歌”的形式保存下来,都隐含在“歌”里面。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它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学习侗族歌曲,研究侗族歌曲,能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伟大的民族,从而吸取优秀的民族文化,为祖国的繁荣,为民族的进步,为全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侗族大歌通俗挚朴,优美动人,犹如山间的清泉,永远淙淙流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侗家人。“歌”是组成侗族人民生命的一部分,它的原生性是民族文化本质的体现,是民族音乐文化的根,亦是世界音乐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侗族大歌不仅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瑰宝,为全人类献出了一份厚礼。
本文就侗族大歌的民俗文化及其艺术特征以及种类、词曲特点进行阐述与分析,以期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侗族人民的音乐文化。
吴浩,张泽忠.侗族歌谣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08.
篇3
关键词:庆阳香包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
中国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78-002
一 庆阳香包概述
庆阳香包又称荷包,古称香囊、香袋、香球、佩帏、容臭,庆阳当地俗称“绌绌”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一种民俗物品。根据传统或手绘的纹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剪切成片并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香包刺绣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庆阳地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特征:男人耕种劳作,女人做饭织布。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传统的生活方式,使庆阳的广大妇女在布料与针织的世界里大显身手,创造出了独特的香包民俗文化。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八百年以上了,可见香包在庆阳的历史久远。香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展出了礼仪、传情、祈福的功能。
二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样式
庆阳香包不仅造型多种多样,装饰手法也颇为丰富。庆阳香包的刺绣风格称为陇绣,多采用打子、包绣、拼贴立体绣等。庆阳香包用色偏向强烈鲜艳的对比,大红大绿,用色自由搭配、率性活泼,倾泻出一种原始激情的亢奋情绪。庆阳香包常见的造型有“横行螃蟹”(图1)、“抓髻娃娃”、“五毒蟾蜍”、“鸳鸯戏水”、“娃娃鱼”、“孔雀牡丹”、“花团锦簇”、“双鱼戏珠”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贴近生活,贴近民俗,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庆阳香包的装饰图案依照香包造型来作变化,最主要的表现题材有福禄寿喜、蝙蝠、五毒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在民间多代表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眷恋。
庆阳香包通常具有非常丰富的寓意,反映出中华民族群体古老的生命意识,保留了人类摇篮地的遗风以及浓厚的原生态文化意识。如2001年在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图2),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香包,选用变形的梅花、荷花及缠枝花为刺绣纹饰图案,是按照佛教净土的教义设计的,其寓意是把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净土”,后人有诗赞曰:“干岁香囊藏佛塔,万针刺就海棠花,巧手绣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再如“开天地”与“五毒蟾蜍”等,都是具有很深寓意代表性的香包作品。
三 传统庆阳香包的艺术魅力
香包的制作工序很复杂,从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每个步骤,都必须严谨制作,每一关都必须做到合格才会呈现最终的艺术效果。从现存的早期的庆阳香包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市场上泛滥的香包造型的原型,早期的庆阳香包有更加精细的制作和更纯粹的原生态的美感,从每一个香包艺术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于制作者的深情投入以及精良做工,这也是之所以现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的被我们重新关注起来的原生态艺术的魅力所在。
1 材料的不可复制性
早期的香包制作的布料都是由最原始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即织布机慢慢织出来的,现在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方式台过于浪费物力人力,但是不可否认,原始织布方式织出来的布料会更加经久耐用,而原始染布作坊提取出来的染料也更加稳固不易退色,包括香包刺绣所用的丝线或者棉线,也更加结实耐用、易于保存,所以从质量上来说,原始的技术下的原材料具有不可复制性。
2 造型的时代性
首先原生态艺术形式的出现必定与当时流行的风气或民间思潮有关,民间艺术是一个时代中最基本民情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更加倾向于创作者个人对周边环境、自身经历的单纯反映,是最朴实的人民对社会动态的回话和对自己的愿望的期盼,例如,当生存环境良好、生活富足时,多会出现“吉祥如意”(图3)、“孔雀牡丹”、“花团锦簇”之类的吉祥的以装饰图案为主的香包,而因为个人的对生子的热切盼望时,又会出现“百子千孙图”(图4)子类的香包。再次在香包刺绣中,所涉及的图案风格、人物造型等都能凸显当时的时代外貌,这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之处,在无形中由民间最基层的人民所记录下的历史与时代的进程与特征。
3 情感投入的纯粹性
庆阳一直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所以保持着最原始、淳朴的原生态文化,是“最朴素、最自由、最有生命力的艺术。”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恰恰是落后的地区反而传承下来的艺术最完整和质朴。庆阳香包像净土一样保持着最真挚的情感,手工制作的妇女们不以经济利益为第一出发点,而是更多的因为其实用性、美观性以及寄情于此的目的而来制作的,香包作为她们与别人交往、互相馈赠、传情寄情抒情的一种特殊媒介而发展着,我们今天去欣赏早期的香包作品,很直观的可以发现她们绣功是今人不可比拟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有序而均匀、不急不躁,给人一种恬淡舒缓的视觉和心理的双重享受这,并不是因为前人的技术多么好,而是因为制作者的心态是我们今天不能达到的和超越的,所以不可否认,这也是早期香包艺术品拥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民俗遗产的原真性
香包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礼仪、信仰、祭祀、娱乐等民间风俗习惯的总和,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自我传承,是民间情感的自由表达与展现,也是民间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通过复杂的民俗现象来探究民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源流与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学价值之所在。香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间,生存于民间,无论是文学艺术、表演艺术,还是加工制作艺术,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原创的,没有加工包装,没有矫揉造作,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的艺术杰作。
四 庆阳香包现代变迁
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开始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庆阳香包也逐件为国人所熟知,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从这一年开始,庆阳每年端午节都会举办“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2003年,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文化名城”;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民俗艺人贺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传承人。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现代技术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以及现代艺术与设计对香包设计的影响,香包的生产制作、艺术特色、商贸销售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 生产技术的改进
非物质遗产也正是因为其扎根人民,因此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未得到肯定和认可,可见它是具有脆弱性的,它的脆弱性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智慧的结晶,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不能脱离该民族或地方人民的生活生产,即不可脱离产生它的文化环境,否则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濒危性的历史遗留物,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保护和传承,~旦错过大好时机,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失。
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刺绣技术的革新,香包上的刺绣工艺也引进了机械化的生产以弥补了手工生产的低效率,使得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代替,香包这种具有强烈的手工艺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可以用批量化的方式来生产。但是过于追求经济回报,生产厂商在原材料上不够高标准,选取的香包底布质量差,布料稀松,经过机械缝制变得更加脆弱和松懈,易于破裂,而刺绣的丝线或者棉线不够结实易断裂,另外所谓的香包已经几乎没有香料来填充,即使有,也是化工香料,细节决定一件艺术品的价值,这些每一处细节的偷工减料,导致精品难以再现。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使这些所谓的艺术品变成了“机器复制时代”的一件普通的复制品,也失去了本雅明所说的传统艺术所具有的“灵韵”。
2 艺术特色的变化
从造型角度而言,传统的香包大多数是平面化的挂件,现在的香包则增加了立体的造型设计,也改变了传统的对称、规矩的构图,更加多样化、立体化和新颖化。在色彩搭配,除了传统的大红大绿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搭配外,由于电脑配色与机器提花技术的加入,香包的颜色更加多元,也更多现实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同时,香包的造型也开始引入当下的流行文化与卡通文化,如喜洋洋、机器猫等卡通造型也成为香包新的品种。在拓展了香包的种类与市场、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逐渐在失去庆阳香包自身的文化与地域特色。从庆阳香包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保护、创新与传承也是当下中国任何一种手工艺品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的两难抉择,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清新的认识到,传承不等于保守,创新不等于媚俗。
3 文化产业的发展
由于生产方式变为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销售模式也由传统的小买卖变成了集中式销售,如每年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在西峰区设立民俗一条街“锦绣坊”,集中展示庆阳香包文化,庆阳香包因此得到广泛的宣传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有这样一种西北民艺,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庆阳香包的传统产业,使庆阳香包从传统的炕头生产变成了批零商品买卖,大大的带动了庆阳香包的发展,使香包成为庆阳很重要的文化产业。
篇4
摘 要: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剪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不同地区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造型特征,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z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国民间;剪纸;地域特点
引言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剪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创造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强烈的造型特征,是千百年来农耕文明孕育了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基本的表现形态是一种在极薄的平面上呈现出来的镂空雕刻效果。
1剪纸的制作工艺及种类
关于剪纸的制作工艺分为剪和刻,由于效果接近,所以统称为“剪纸”。剪纸无法细微的刻画造型形象,对纸进行切割时如果想要达到画面完整不至于散落的效果,展示出来的线条和宽面之间是需要相应的连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剪纸艺术特有的艺术特色,即线线相连,或者是线线相断,独特的韵味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民间剪纸艺术在长久的流传和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手法,例如:单色剪纸、折叠剪纸、套色剪纸、填色剪纸、分色剪纸、衬色剪纸、拼色剪纸、点彩剪纸、勾绘剪纸、木印剪纸等。
2剪纸的地域风格
我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主要可分为五大地区:东北长白山区,黄河流域区,长江流域区,东南沿海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区。这些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充分的保持了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反映着原创性的文化特征及农耕文化的意识和劳动人民朴实的审美特征。由于民俗文化的产生直接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所反映出来的剪纸艺术特点也有所不同,大致上北方的剪纸更加的雄强粗放,南方的剪纸则更多的展现精致秀丽的特点。
东北长白山区的剪纸风格还遗存着满族的民俗文化的生活习俗,反映着满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信仰。吉林满族剪纸采用多折叠的方法代替形象内部装饰的镂空;黑龙江的剪纸特点是幅面较大,剪纸风格粗犷,刀锋雄强有力,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陕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剪纸,呈现出黄土高原拙朴雄健的特色。陕西剪花无论是装饰性还是作为民间艺术范本,都引发了我们对于探寻中国美学渊源的思考;甘肃剪纸幅面不大,构图简单明快又富于装饰性,属于民间剪纸传统的大写意气派;山西剪纸如同山西南部的民间年画一样,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河北省的民间剪纸刻纸技法要求下刀准确,运刀流畅,作品染色与刻制有机的结合,形成强烈的对比又和谐统一的优美色彩效果;山东剪纸种类丰富,以窗花见长。具有特色的胶东沿海地区剪纸,用粗线条构图,装饰趣味浓厚。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风格一脉相承,使单纯爽快的外形更饱满丰富。
长江流域区剪纸风格,在粗犷之中蕴含着文静之趣。四川作为巴蜀文化的中心,剪纸题材有各类吉祥纹样、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风格较为工整;湖北民间剪纸的纹样内容多变,充分的反映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抛开了现实生活的束缚,充分的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特征,精炼而充满趣味;湖南民间剪纸主要有长条形、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类型,还有湘西一带的“扎花”或“凿纸”;从造型上看来,江西剪纸的线条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像是落笔有力行笔缓缓的中锋;江苏地处于长江下游,不论是汉儒还是农耕文化都繁荣发展。构思大胆,风格粗犷,对比强烈,多表现劳动生活的场面。
东南沿海区剪纸尤以浙江金华、广东佛山为代表,审美倾向于雅俗共赏。剪纸特色可谓是“凝练概括,厚中见秀,玲珑剔透,含蓄华丽”。福建鼓浪屿渔民的“船花”、“顺风剪”,都是属于福建有名的传统剪纸,象征出海顺风、平安,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风格古朴表达的情感尤为真挚;广东佛山的剪纸具有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的特点;台湾平原较少,河川短促,台湾的宗教思想信奉道教,总体上台湾民间的生活习俗,与福建相似,剪纸风格也呈现相似的面貌。
以云、贵少数民族为主的西南少数民族剪纸,重服饰剪样。广西的剪纸保留着一种民族本土的原生态特质,甚至还能反映出原始宗教和巫术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云南的多民族共存的特点,使剪纸呈现着多种不同审美趣味,无论从内容或是效果都精彩纷呈;贵州省的民间剪纸主要流行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刺绣较为发达的地区;地区剪纸罕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剪纸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疆剪纸多用于背心花帽和靴鞋的刺绣,题材以花卉卷草为主,多给人以粗犷豪放之感。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剪纸艺术亦承受着巨大的冲击。有效的保护、研究和发展各区域民间剪纸艺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西秦.剪纸艺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董季群.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3]易心,肖翱子.中国民间美术.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汤山 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
汤山是一座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的古镇,拥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优势的区位条件,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汤山已委托国内外优质设计单位进行文化产业规划设计,收效良好。文化产业规划是系统工程,需要持续规范和调整完善,因此,对汤山文化产业规划进行分析审视极具参考价值。
1.全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目前汤山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我国大力推动旅游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指引下,科学整合开发汤山优质特色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以温泉文化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体验旅游,强化旅游产业的延伸和产品结构的丰富,实现与差异化发展,将汤山打造成温泉度假特色的国际休闲都会。
1.1建设文化艺术集聚区
立足汤山地区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打造以特色文化体验和现代休闲游憩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目前,汤山历史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遗址公园、阳山碑材遗址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重大项目已启动或在进行中,启用之后将会极大推动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的形成。
建议依托“中国(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园”,建设艺术集聚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园、五星级、明文化主题酒店等,可吸引国内外一流的艺术机构及相关的特色服务商入驻,进而形成集创作、生产、展示交易于一体的艺术集聚区。
1.2形成系列特色街区
加速汤山温泉休闲街区的建设。巴斯时光温泉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打造温泉主题餐饮街区、全手工文化创意品街区、艺术主题精品酒店等。创新业态有温泉小剧场、温泉博物馆等。温泉主题街区的定位和汤山温泉的品牌形象完美融合,将会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深度旅游体验。
打造文化艺术交流街区。汤山已成功举办四届南京汤山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第65届年会、汤山汽车电影音乐节等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今后随着各个文化艺术项目的正式运营将有更多的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落地汤山。
提升汤山乡土美食街区的品质。汤山乡土美食街区2008年挂牌,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效应,建议严格管理规范美食街区,提升其服务质量和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游客。
1.3开发佛教文化项目
规划寺院景观区的开发建设。汤山的寺院景观区主要包括延祥寺景观区、藏龙寺景观区和隆昌寺景观区,各景观区的规划设计均可开发招商,需要充分调动相关街道、部门和寺院参与的积极性,保护寺院的历史文物古迹。
规划各景观区的公共区域及配套设施,达到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衔接与融合。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科学评估各寺院的文化内涵,搜集各个佛门祖庙可供游客观光的资源,重点打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式产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商进行适度开发。通过精心设计、倾力推介,使汤山的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1.4研发主题旅游产品
升级单季型产品为四季型产品。总投资达到8亿元的“欢乐水魔方”的水上乐园,主要吸引夏季游客;建议依托欢乐水魔方水上乐园的品牌优势,将单季型旅游产品升级为四季型旅游产品。可借鉴北京欢乐水魔方2012年冬季推出的“嬉雪庙会”,打造集嬉雪、游乐、演艺于一体的亲民化旅游休闲度假项目。
开发复合型体验式旅游产品。针对庞大的普通度假游客市场群体,开发系列化、多种类、跨层次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休闲度假、生态体验、会展商务、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复合型体验式旅游体系。将温泉旅游点、农家乐旅游点等串联,有效延长旅游产业链,拓宽旅游消费时间和空间,吸引游客“漫游”和“悠游”,将汤山打造为周边游客的周末休闲旅游和节假休憩目的地。例如,开发“我在汤山有块地”产品,为周边都市人群提供租地采摘服务。
整合文化资源研发文化旅游产品。立足汤山的民俗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发展节庆民俗文化旅游,推出丰富的节庆旅游产品,将汤山打造成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例如,开发明文化体验游等深度旅游产品,将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1.5优化基础服务体系
优化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进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文化景观标识系统、交通道路、停车场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提升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目前,汤山已经规划了集散服务中心,包括主题形象大门、游客接待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管理中心。
优化文化旅游服务咨询体系。在汤山区主要文化旅游景区和商业场所,建议设立富于汤山文化特色和元素的电子旅游信息服务点,打造集旅游咨询、文化展示、创意商品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咨询服务网络,提高集散承载能力和游客满意度。
2.逐步拓展多元产业格局
汤山可凭借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产业、文博会展产业、体育休闲产业等,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促进文化资源在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2.1演艺娱乐产业
汤山演艺娱乐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度假区文化体验的功能,为游客提供动态、生动的文化演艺旅游产品。汤山可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展示当地民俗文化传统的演艺产品,丰富现有演艺产品,提升产品文化品质和服务品质。
开发动态体验演艺产品。目前汤山多处景区基本以静态展示为主,动态艺术表演产品较为缺乏,现有节目表演时间短,间隔时间长,体验性项目尚未设置。明文化村中的镖局、当铺等现有静态设施可改造成动态的接待休闲设施。
提高演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含量。引入LED大屏幕设备、舞台灯光设备,制作集声、光、电、影视特技、舞蹈艺术为一体的实景演出产品;可将阳山碑材景点军工生活场景制作视频或演艺产品,使用LED大屏幕定时循环播放。
构建文化演艺集群。汤山可充分利用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和特色文化建筑,通过改造提升、完善配套、活动策划等手段,构建汤山特色文化演艺集群。例如,民国风情街可引入特色表演,丰富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演艺产品可提升游客休闲度假满意度,也为“泡夜汤”提供基础。
加强演艺活动交流。汤山现有的演艺资源较为缺乏,可积极引进知名演艺中介机构和演艺活动,加强与国内外演艺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在交流的同时借助温泉文化节等各类节庆、会展和商业活动,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演出,形成文化演艺与旅游、商业等产业的协同联动发展,拓宽演艺市场。
2.2体育休闲业
汤山目前主打的是温泉休闲度假产品,可与体育休闲互相补充和丰富,达至“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的定位。利用优势旅游产业,规划发展不同功能分区的体育休闲产业群。
亲水体育休闲产品。利用安基湖、汤泉湖、龙尚湖、水魔方等水资源,形成垂钓、游泳、游艇等一系列亲水体育旅游产品。目前,汤山的水资源尚未充分开发, 游客们多以观赏为主,难以获得更多的亲水休闲产品。
户外拓展休闲产品。依托汤山丰富的山林资源,形成登山、攀岩、拓展、滑翔伞、高尔夫、山地自行车、滑草等为一体的户外拓展休闲产品。
景观休闲体育产业群。建设现代化的体育中心,配合正在打造的温泉度假村和五星级酒店群,布局室内休闲健身会所,形成赛事观赏、休闲观光、健身娱乐、购物、吃住一体的景观休闲体育产业群。
2.3文博会展业
文博会展业既可作为核心温泉度假产业的有效拓伸,又可作为温泉度假产业的强劲支撑。依托节庆会展延长旅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文博会展业的国际化与产业化水平,把汤山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鲜明品牌特征的文化会展集聚区和国际会议目的地。
培育会展主体与会展市场。依托江苏的会展产业优势,重点培育温泉养生度假文化、休闲旅游文化等文化会展活动。鼓励高校名企共同打造汤山文化会展品牌项目,培育文化会展企业发展,繁荣文化会展市场。
优化会展配套与服务保障。加快建设博览中心,尽快解决文化会展业发展的场馆瓶颈问题,提升汤山街道在会展活动中的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培育会展策划、展览搭建企业,优化汤山文化会展产业链。
打造汤山的节庆旅游活动。规范提升节庆活动促进发展会展业。汤山的节庆活动可在时间上均匀分布,在空间上兼顾各景区平衡,面向不同的市场层次,提升汤山对外知名度与美誉度。例如,以温泉养生度假为主题的休闲节庆活动、以生态资源和农业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节庆活动、以宗教文化为主题的朝拜节庆活动、以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节庆活动等。
3.汤山文化产业规划审视
汤山文化产业极具发展潜力,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世界范围内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据笔者实地调研观察,宣传推广力度和人力资源素质已成为汤山文化产业品牌塑造的制肘。
3.1宣传推广力度亟待加强
汤山文化旅游产业是汤山文化产业的主业,亟需加大旅游文化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借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定期举办和承办国内外文化品牌活动,加强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扩大文化旅游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通过广播影视进行宣传推介。目前,汤山旅游资讯的公布大多出现在汤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网站上,无法通过广播影视媒体及时获得即时资讯,不利于汤山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传。汤山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值得深度开发利用,可适当开放一些景区作为影视拍摄基地,投资制作汤山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植入汤山的文化元素,优选制作团队,拓宽播放渠道。建议加大广告投放力度,选取品牌电视栏目作为外景拍摄地、冠名或提供旅游产品赞助。
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目前,各大微博网站上零星分布着汤山温泉度假村、汤山七坊等汤山相关微博,但整体信息量较低,建议开设及完善汤山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形成汤山系列微博,进行品牌宣传推介的同时可有效吸引国内外潜在游客。通过优酷网搜索发现,汤山已制作了度假区形象宣传片、招商宣传片、汤山新城宣传片和汤山工人疗养院宣传片,尚未形成重点旅游产品和旅游景点的系列宣传片投放,整体宣传效果亟需提升。鉴于此,根据汤山的发展阶段,建议拍摄汤山系列宣传片,打造“温泉汤山”、“文化汤山”和“乐活汤山”三大系列,凸显资源优势,开发品牌潜能。
3.2人力资源素质有待提升
优质人力资源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增值,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当前,汤山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大量从业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汤山文化产业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已迫在眉睫。
完善文化人才专业服务体系。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意企业提供人事、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创业咨询等配套服务;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鼓励“产学研”合作,与开设文化产业专业的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合作,每年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践,为汤山输送优质文化产业人才。
定期培训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外出参观培训学习提高文化产业管理水平,培养战略眼光开拓视野。基层一线服务人员直接面向游客,其人员素质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笔者在汤山部分景区发现部分服务人员业务生疏,不能很好地解决游客疑问,甚至面对游客询问时流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建议公开招聘择优录取,严格岗前培训,定期在岗培训,提升服务意识,明确奖惩制度。
近年来,汤山文化产业发展提速,需紧密结合汤山文化资源特色和温泉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经济的有机结合,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向演艺娱乐、体育休闲、文博会展领域积极拓展。只有强化汤山文化品牌整体营销宣传力度,提升汤山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素质,才能持续增强汤山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赫斯蒙德夫.张菲娜译.文化产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农村学校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拥有丰富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这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强大后盾和不竭源泉。要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内容、教师的校本培训、思路方法以及设课和评价等方面去开发和实施。
关键词:
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明确农村学校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开发地方历史文化的校本课程,要以当地的历史文化为依据,从沧桑岁月、地理人文、民俗文化、文学艺术、历史名人等方面来开发和实施,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作为校本教材。一是为了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解决农村学生课程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意识。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开发与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使教师提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二是为了针对学校实际,充分发展兴趣和特长,让个性化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既要突出新课程改革理念,又要体现浓厚的“家园味“”家乡气“”家园情”,使教师树立起家园文化和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以便创造性地应用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观,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充满新意,让课堂教学生机盎然。三是促进学校办学理念深化、扩展。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就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一次提升,一次纵向深入和横向扩展,可以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课程观。从开发到利用,让师生参与进去,扩大视野、增强能力、激发兴趣、减负增效。四是为小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小学生知悉家乡的过去,了解家乡的现在,展望家乡的美好未来;有助于小学生缅怀生于斯长于斯的先民,感慨继承家乡的今人,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繁荣的经济而自豪,从而激发起小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发。(1)沧桑岁月,介绍本地的发展及名称的来历,人口、古迹、古道、战事等内容。(2)地理人文,介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胜景。(3)民俗文化,以地方传统节目,社会礼仪、饮食、民俗为主要内容。(4)文学艺术,介绍地方戏剧、木雕、剪纸、荷包、刺绣、歌谣、谚语。(5)历史名人,介绍当地有史以来,在军事、政治、文学、学术方面有贡献的仁人志士。
三、要明确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必须以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基础
校本培训是在校本课程小组的总体规划和指导下,开发人员确定后,以学校为主要阵地,分工负责采集编撰。在开发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本校所有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它以教师的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完成校本课程的编撰、不断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的能力为目的。校本培训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便捷的方法。周密的安排,严格的规划可保持校本培训工作有效延续,并结出丰硕成果。扎实的基本功,丰厚的自身底气,是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不断吸收营养,催生自己,是教师开展校本课程必备因素;搜集整理,实践检验,完善修定是校本课程的必然过程。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实现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比翼齐飞的格局。
四、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思路方法
1.文献法。利用多种媒体检索、查阅大量资料文献,摘编“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并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形成对“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本质、特点、内容、形式以及现代教学理论中一些重要观点的正确认识,让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成为全校教师理论学习和理论提高的过程。
2.调查法。通过走村串户,探源头访名山,寻老人问事迹,进镇府查资料,梳理出相关资料,为制定各自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征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修正开发方案,力求形成简捷、有效的课程结构体系。
3.经验总结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出目前农村学校课程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的需求,深入挖掘其内涵,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地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4.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典型经验的总结提炼和验证推广方面,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活动紧密结合,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同时予以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使“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得到科学总结和初步展示。
5.个案叙事研究法。试图透过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分析,反思得失,总结成功的经验与理性认识,为开发和实施研究提供有效的帮助,以推动校本课程深入研究,取得实质性成果。
五、要明确农村开发和实施地方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课和评价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可以采取分散设课的方式,也可以采取集中设课的方式。分散设课,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排课;集中设课,可以集中在某一天的某一节所有班级全部开设校本课程。相比较而言,集中设课比较方便校本课程的管理与评估。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第一,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不断进行调度和交流,使开发的校本课程尽可能规范和完善,对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进行评价,对开发的精品课程要进行奖励,同时要建立长远的校本课程开发补充和完善机制。第二,对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要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可以分别进行,同时对典型经验做法要及时推广,好的作品成果可以进行展览。第三,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校本课程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又要将校本课程的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评定的一部分,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六、结语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校本课程内容也有所差异,正是这差异给了学校自由创造的空间。农村学校要不拘一格,以新颖别致、千姿百态的形式出现。
参考文献:
[1]钱梅娟,朱莉萍《.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的方法与策略》开题报告[J].安徽基础教育研究,2015(1).
篇7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类型;特征
根据不同的标准旅游综合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根据其依托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山水类旅游综合体、文化类旅游综合体和主题公园类旅游综合体;根据其影响力可以分为国际旅游综合体、国家级旅游综合体、区域旅游综合体;根据其地理区位可以分为城镇旅游综合体、郊野旅游综合体和乡村旅游综合体。本文将重点探讨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标准划分的三类旅游综合体的发展模式。
一、旅游综合体依托的核心资源分析
我们知道旅游综合体依托的核心旅游资源主要有三类,即以山水为代表的自然类旅游资源、以古迹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旅游资源和主题类旅游资源。在这里我们要澄清两个误区:
其一,将依托的核心旅游资源等同于全部旅游资源。如认为山水类旅游综合体所打造的旅游产品只能是山水自然类的,而不能出现古迹遗址、名人轶事等文化类旅游资源,反之亦然。我们一直在讲一句话那就是“中国地大物博”,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同时国内地形复杂,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四周群山环抱、中间有低平的大小盆地。即使这样的地形也没有能够阻挡人类的足迹,相反有的甚至被人化或者神话。如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有着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水域风光、生物资源,素有“ 物太白,秦岭之巅”的美称。可以说自然资源是其核心资源和主要特色,但当我们登上太白山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些自然资源,傥骆古道遗址、刘秀点兵场、封神台、古桥遗址、药王祠、三官殿等文化古迹,太白山神洞、雷神庙、大太白庙、灵官殿、二太白庙、三太白庙、玉皇池庙、佛爷池庙遗址、三宫殿遗址等宗教建筑遗址,唐明皇、李太白等名人轶事应有尽有。
反之,以古迹遗址为核心也不是排除自然资源的存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北蔚县暖泉镇位于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县交界处的壶流河畔,始建于元代,到明清时期形成了“三堡六巷十八庄”基本空间格局。自古以来就是京西燕京古道上的军事、商贸、文化重镇。其最大的特色资源是古堡、古民居。明清时期,先民们在小小的暖泉镇上连修北官堡、中小堡和西古堡三座互为犄角的城堡,堡墙内部的街巷曲径通幽,错综复杂。有“干”字形、“ 井” 字形、“丁”字形等。出于防御安全的考虑,主要街巷路窄墙高,有较强的封闭感;出于商业贸易的需求,街市相对较宽,两旁店铺林立,交通便捷;基于居住考虑,街巷布局遵循五行、天人合一等古代哲学思想。同时,根据《蔚州志》记载“出城西三十里暖泉堡中,泉之源以石瓮分东西流”,又说“其水澄清如鉴,三冬不冻,故云”。逢源池是边长约二十六公尺的方形池,而“佛镜”则是直径约十五公尺的圆形池,除此之外,镇北部还有一海子,3处主要水源环村绕街而过,洋溢着一派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风韵。古镇南还有壶流河流过。
其二,主题类旅游资源是一种新的旅游资源。其实主题类旅游资源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资源类别,而是指以休闲娱乐为目的,通过再造形成的人造旅游资源,其核心资源是主体化的休闲游乐设施。这种人造旅游资源与人文类资源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后者是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人类在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生产特色并保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为表现确定的主题,通过人为构建的实体或者是对其他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演示。如华侨城的波特非诺小镇项目,就是按照意大利波特非诺小镇构建的旅游地产项目,并不是对历史上深圳人的生产、生活特色的反映。又如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也不是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而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展示。
二、三种旅游综合体发展类型
(一)山水旅游类综合体发展模式
为满足游客三种不同层次的需求,即生活方式、养生方式、思考方式,需要在三种山水空间体系(田水、山水、山峰)内设计三种相应的旅游产品体系(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即以游客需求为依据,以山水自然空间体系为基础,以山水文化为灵魂,构建的集乡村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产品体系。
图1-1 山水旅游综合体概念框架
(二)主题公园类旅游综合体概念阐释
所谓主题公园类旅游综合体就是指依托主题特色,以主题旅游活动为纽带,以旅游地产为支撑,在特定空间体系内设计集旅游产品体系和相关的产业体系于一体的综合体。
图1-2 主题公园类旅游综合体概念框架
(三)文化主题类旅游综合体概念阐释
文化主题类旅游综合体是指以历史街区、古迹遗址、古城镇、古村落等文化旅游吸引物为基础、以主题文化为灵魂、以古建为依托,并融入当下时尚生活元素, 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 创造了崭新的休闲、 体验、 互动式旅游形态,形成了集旅游购物、 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创意产业、生活居住等于一体的综合体。
图1-3 文化主题旅游综合体概念框架
三、三种旅游综合体的特征分析
(一)山水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1.范围广
范围广主要是指山水类旅游综合体所依托的核心资源不仅仅是山水类旅游资源,其包含的资源类别十分广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自然旅游资源包含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等4个主类、17个亚类,范围十分广泛。
2.价值高
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级。同时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吸引旅游者,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旅游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可以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交叉,实现综合发展。其具体使用价值表现如下:
3.特色强
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国家、世界承认的名牌,如世界级的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国家级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同时拥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
4.底蕴深
有一定规模的古迹遗址、历史建筑或人文活动,其中部分在同类资源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如以封禅泰山为代表的中华五岳,佛教四大圣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五台山,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等。
(二)文化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1.集聚强
古迹遗址本身比较集中、完整,如建筑结构完整;同时古迹遗址之间间距较小,尤其是中间没有异质景观、建筑等的干扰,能够较为完整地表现一个地区历史上或者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
2.价值高
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国内甚至国外知名。从个体上讲应该具有一定数量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整体上讲应该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或者历史街区。
3.基础好
主要是指古迹遗址保护的好,其形态和结构具有很高的完整性。同时古迹遗址周边的空间基础较好,在风格、体量、色彩、材料上与古迹遗址能够保持一致;古迹遗址之间的沟通空间基础较好,通过适当的修整,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空间。同时具有能够代表地区、甚至国家民俗文化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并具有较好的传承基础。
4.环境美
首先,应该拥有与古迹遗址相和谐、保护较好、景观体系较为完整的周边环境,最好能够形成山、水、田、城(即古迹遗址的聚集区域)完整的景观体系格局。
其次,具体到个体古迹遗址也应该具有相应的小环境体系,如院落空间与溪流水畔、绿林亭廊等人文与自然的相互协调。
(三)主题公园类旅游综合体的特征
1.主题好
具有鲜明的休闲娱乐主题,这个休闲主题可以是通过历史文化表现的,如宋城复制“清明上河图”,主打历史牌,宋文化为主题:“给我一天,还你千年。”也可以是通过自然生态环境表现的,如杭州西溪湿地。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核心问题是如何更好地表现休闲娱乐这个主题。
2.参与强
这是这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也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随着人类进入休闲时代以后,休闲体验就成为了当下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未来旅游发展的主题,如何能够更好地让旅游者休闲和体验成为这类旅游综合体核心资源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实际案例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特征的重要性,如上个世纪风行全国的民俗村、世界村,虽然开始取得了成果,尤其是深圳锦绣中华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市场的成熟,北京等地的民俗村却发展得并不顺利。究其原因,除了上述旅游业发展和市场成熟以后,最核心的问题是它们对休闲体验表现得不够好,游客参与度不高。
参考文献:
[1]陈雯婷,金权杰,程澄.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城市规划,2011(2)
[2]王文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篇8
神龙岛是一个半人工岛,占地面积119亩,海拔98米,距赤壁市区六公里,是一处集民俗文化、异国风情、游客参与和动物野趣于一体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毒蛇和无毒蛇几十种上万条及民俗歌舞表演等内容。
陆水湖形成时,众多的蛇沿着水上升聚集到这个岛上,神奇的是几十年来,众多的蛇无人工投放料料照样生存下去来,……让大家去思考?一提到蛇,可能有些游客对这种爬行动物感到可怕和讨厌。在我国俗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尽管蛇的样子十分可怕,却全身都是宝。
我国有句成语叫“画蛇添足”,用来比喻事物多此一举或者无中生有,那么蛇到底有没有脚呢?应该说原来是有脚的,只不过后来的四肢已在进化中退化了,所以脚没有了。科学家发现在蟒蛇的两侧,还留着一对爪状的后肢遗痕,其实这就是蛇的足。既然蛇没有了脚,那么蛇又是如何爬行的呢?我来告诉各位,蛇在爬行的时候,中枢神经系统指挥着肌肉进行有节奏的收缩,引起肋骨向前移动,这就是蛇爬行的原理。一般而言,蛇的爬行速度为每小时三到四公里,但有的蛇最快速度高达每小时近三十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进入的是无毒蛇园,请大家不要踩到它,它一般不会咬人。这里是蛇池,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无毒蛇。首先看体形最大的王锦蛇,俗名为菜花蛇,也叫大王蛇,因为它头顶上有大王两字,此蛇性情凶猛,不仅吞食同类,而且还会吃毒蛇;这条是黑眉锦蛇,因它眼睛边上有像眉毛的黑线而得名,黑眉锦蛇俗称美女蛇。这边的这条是乌梢蛇,最主要特征是从头到尾有两条线,是无毒蛇类中药价值最高的一种,它的肉质鲜美;这是灰鼠蛇,它身上的颜色是灰褐色的也称黄金条,它是一种不会放臭腺的蛇,主要食物老鼠,所以对农业非常有利;虎斑游蛇又名红颈蛇,其特征是前半截是红底黑点,后半截是绿底黑点,这是一种微毒蛇。体型最小是小水蛇,因为生殖方式和其它蛇不一样,是卵胎生的,它的卵在母体内就已经孵化了,出生后就是小蛇,所以成活率非常高。请注意树上和脚下都有蛇,这是蛇园出口,出口以后就没有无毒蛇了。
前面是剧毒蛇池,这是眼镜蛇。为什么称它为眼镜蛇呢?那是因为它的后背部的花纹像架着一幅眼镜。眼镜蛇没有被激怒的时候,它的头是椭圆形的,发怒以后就膨胀变扁,当有人被它咬后,人不会感到痛,那是因为此蛇的毒属于神经毒。现在你们都听到从它嘴里发出的呼呼声,这就是它的喘气声。有时候伴着这种声音会平行地喷着一种透明的毒液,最远的距离有1-2米,如果喷到人眼里,就会失明。到伤口上也一样会中毒。
眼镜蛇只有排毒能力,却没有抗毒能力,如果它被别的毒蛇或同类咬到的话也会中毒,特别是咬到心脏和肝脏部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寸)。
眼镜蛇主要靠地面震动确定方向,虽然它眼睛不太看得见,但是它对黑颜色特别敏感,如果在野外遇到眼镜蛇,最好是轻轻地走开,千万别发出巨大的响声。
这是五步蛇,它的头部成三角形,身上的花纹也成三角形对称,五步蛇和其它的蛇一样视力很差,大家请注意看,它头部有一个翘起,是确定方向用的,此蛇毒属于血循毒,毒力强,价格昂贵,是一种珍贵的药材。那条体形较小的是蝮蛇,它的头部成三角形,身上花纹成半圆形对称,它是属于混合毒,被它咬到之人产生复视(看一种物体会变成两种物体),它身体盘旋的形状像狗拉的屎,所以给它取了个不雅观的名字“狗屎堆”。它的爬行速度很快,所以也叫做“草上飞”,大家看一下树下有青颜色的蛇叫竹叶青,因它尾巴上的颜色像被火烧焦了一样,所以也叫焦尾巴,它有一层好的保护色。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轻易发现它。讲到这里,有必要和大家一讲剧毒和无毒蛇的表面区别。毒蛇的头一般来说都是三角形,和身子有明显的分界,尾巴是急剧地往下细,而无毒蛇的和身子没有明显的分界,尾巴是缓缓往下细。
篇9
副市长沈金明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吴江将打造长三角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让“寻梦长三角、乐水吴江游”的城市形象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叫响、叫靓。
太湖滋养,尽情描摹生态旅游图
吴江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全市共有大小湖泊近300个,列入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的有56个(含太湖),占全省的40%。在做强“古镇游”、“古迹游”的同时,吴江着力做好水文化、水环境这篇文章,打响“生态游”、“休闲游”品牌。
走马太湖沿线,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旅游图景。位于七都镇的占地800亩、投资近3亿元的格林公园以德国风情小镇为原型设计建造,是国内第一个以异国乡村生活,手工传统为主题的公园。
横扇镇在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中,专门划出300亩土地设立“开心村”,并分割成1000份,邀请1000户上海市民报名认领,成为网上种菜的现实体验版。每户符合条件的上海家庭可免费认领其中的3分土地。这一创意让横扇成为上海市民、苏州市民养老度假的好去处。
“食”是旅游六要素之首,吴江通过挖掘特色美食,带动旅游吸引力。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水乡泽国的吴江有着丰富多样的天然食材,其美食以“土、特、时、鲜”为主要特征。吴江已获得了“中国太湖美食之乡”、“中国大闸蟹美食之乡”和“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之乡”3张国家级美食名片。吃在吴江犹如住在吴江,既能感受吴侬软语般的温馨,还能体验润物细无声的随意。
龙头高昂,引领国际化古镇集聚区
说到吴江旅游,就不得不提古镇同里。完整的明清建筑、幽静的青石板街、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鲜活亮丽的民俗文化,让同里赢得了“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美誉。
吴江市旅游局局长崔夏萍认为,作为吴江旅游的世界级品牌,“千年古镇・世界同里”也是吴江进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同里正跳出古镇,整合镇西的国家AAAA级景区静思园的资源,并把旅游空间拓展到镇东的肖甸湖,形成有机的纵深旅游覆盖面,构筑同里旅游生态圈。肖甸湖森林公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是长三角最大的平原森林,在江南地区实属少见。公园蕴含的巨大生态能量,将为同里带来又一个旅游“增长极”。
震泽也是正在崛起的古镇群落之一。居于吴头越尾、苏杭之间的震泽,正跃升为吴江旅游版图的一颗闪亮明珠,“太湖旅居第一镇”的旅游形象也日趋显现。
发挥同里旅游的“溢出效应”,正成为吴江旅游时代命题。吴江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同里周边的黎里、芦墟等古镇,同样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以“千年古镇・世界同里”品牌为龙头,联合相邻地区的其它古镇,以差异化、特色化为依据,打造吴江特色的水乡古镇集群,成为吴江旅游发展的核心。
与时俱进,“吴江旅游”再上新台阶
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吴江在办旅游上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统计显示,5年来,吴江累计实施市级以上旅游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35亿元。高星级旅游饭店成为投资热点,共新增高星级饭店8家,现挂牌四星饭店达到9家,挂牌五星级2家,另有按照五星级标准建造的海悦国际花园大酒店、静思园豪生大酒店也进入了试营业阶段,2010年底吴江四星级以上饭店数量位居江苏省县级市首位。
篇10
关键词:偏远民族地区;民间歌舞;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6-61-2
民族民间歌舞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诸多歌舞艺术形式的来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过程中诞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深厚的地方特色。民间歌舞还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它的某一独特文化形态,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当中。
海南藏族自治州地处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之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民族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也是通往和青南的交通要冲,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有藏、汉、蒙、回、土、撒拉等23个民族,世代生存在这里的少数民族,由于受中原汉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以及与其相互交融、碰撞,从而孕育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海南民族民间文化,从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拘形式的民间歌舞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海南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优秀的文化遗产。
则柔是少数民族地区藏族农牧民群众在农牧闲季节自发的一种表现丰收喜庆的集体歌舞活动,主要流传于贵德地区,其舞蹈可两人或多人对唱歌舞;也可几十人集体演唱。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它有着漫长的形式和发展历史,游牧文化、商业、经济不断繁荣的同时,人们在农闲季节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热情。
回族宴席曲是一颗闪光的翠珠,因为是专门的婚庆宴乐,故有了宴席曲这样一个别致的名称。数百年心口相授的传承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它是祖国艺苑里一朵滚动着露珠的花朵,一份弥足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宴席曲中明显带着《古兰经》的朗诵音乐、经堂歌的元素和西域古歌,其曲调风格几乎涵盖了西北所有民间音乐的特征,保留着元、明、清时代西北少数民族歌舞的古老风貌。宴席曲的舞蹈动作是一种栩栩如生的形体语言。极具生活化的表现形式掺揉了武术格斗的动作,张弛有致,生动而刚健。它节奏分明、合拍合辙,是边唱边跳的舞蹈。
由于海南州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再加上多民族的不断融合、交流和碰撞,海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沿革也经历了丰富的演变。众多的民族民间歌舞也随之应运而生。在海南悠久的民族民间歌舞中,《尚尤则柔》《藏族拉伊》《扎念弹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罗汉堂、昨那寺两寺鹿舞》《六月庙会》《青海藏族酒曲》《藏族少女成人仪式》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丰富多彩的海南民族民间歌舞给后人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歌舞是我们发展歌舞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是根和源,离开了它的积淀和滋润,民族歌舞就没有根基,没有生命力。民间歌舞还是一方水土独特的产物,它的某一独特文化形态,通常只存在于某一独特地域和人群当中。这些特色,决定了民间歌舞是一种处于相对弱势的、稀缺的、一旦流失就不可再生的文化形态。由此,也就决定了对它加以保护的必要性。尤其是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就更应该强调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一、加大保护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歌舞的力度
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是最直接、最朴素地反映人们生活的歌舞样式。只有依靠一个族群代代相传,同时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时代潮流把传统推向了弱势地位。因此,我们应强调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的继承和保护。在这方面,由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素质、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保护传统艺术的方法上还缺乏经验;从而在继承和保护传统艺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深入。虽然各民族还有一些原生态的民歌手在继承和传承,但面对海南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的整体发展和演变来说,还缺乏具有水准的传承人才。为了让海南民族民间歌舞走向海外、走向世界,不断弘扬和发展,我们首先要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上报,从而赢得国家的支持。
二、创新和发展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歌舞
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歌舞是指历经职业文艺工作者提炼、修理、加工,用于教学或舞台表演的民族民间舞蹈。歌舞创作应满足不同的审美需求,提倡创作审美民主化,使民族民间歌舞呈百花争艳之态。首先在民族民间歌舞创作上要朝精英文化方向发展,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强调民族民间歌舞的格调。民族民间歌舞格调的高低,体现在构成风格和艺术旨趣的综合指数的高低;在于观念、视觉、情感和审美构成要素上的文化、民族、民俗和风格属性。其次,突出民族精神。民族民间歌舞是一个民族凭借其文化背景的直接衍生物,也是民族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表现。民族的思想信仰、伦理观念、图腾崇拜、审美意识、民风习俗、劳动生产、地域环境、思想感情等,皆通过歌舞给予展示和宣泄。
三、对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进行“创造性”发展
民族民间歌舞是传统文化的遗存,具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内涵。而解决、探索这一问题应深入生活、了解群众,从广大人民的审美意识、审美追求、审美意愿人手,才能使作品与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休戚与共。要通过较高的艺术性体现歌舞手段的驾驭能力,即对动作、构图、道具、服装、灯光、布景、唱腔等手段的娴熟运用,体现出对整体作品的艺术构思的自信和驾驭的游刃有余,也才能让观众享受人类自由创造的美。
四、采取措施推进民族民间歌舞的挖掘整理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歌舞展开调查,为搜集、整理、研究少数民族歌舞做些有益的工作。民族原生态歌舞研究价值还待深层挖掘,这对于许多舞蹈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机构和个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宝藏,它既带动经济发展又让农牧民自觉地保护其原生态的歌舞,从而较好地解决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民族民建歌舞在挖掘整理保护中,需要三种力量共同介入,研究者、政府和产业化的商业力量。以学术研究为先导,发挥政府和商业市场的力量,培养族群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建立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民族原生态歌舞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这就要求我们对民族原生态歌舞的保护不该只停留在当前肤浅的层面上,而要倾注更多的力量,有更多的责任心,在实实在在的保护上多下功夫,让饱含着中国人独特智慧的民族原生态歌舞珍品真正找到永留后世的归宿。
- 上一篇:高二数学的难点
- 下一篇:家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