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小型居住区 详细规划 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01

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以下介绍一个居住小区的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希望能有所借鉴。本项目位于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综合区内,周边为规划道路。项目北侧现为空地,未来将开发建设商品住宅;东侧现为已建设商品住宅;南侧现为绿地,未来规划为城市绿地;西侧现为空地,未来规划为行政办公用地。两个地块呈规则的菱形,利于规划。目前土地平整,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规划路最高点为27.25 m,最低点为12.67 m,高差较大。长兴岛位于中国辽东半岛中西部,大连瓦房店市西侧,四面环渤海,仅一桥与陆地相连。全岛面积252.5 km2,为长江以北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全岛东西长30 km,南北宽11 km,环岛岸线91.6 km,所属海域100 km2,滩涂1500 hm2。岛上地势呈丘陵地貌特点,西部较高,中东部较低,平均海拔55 m,最高山峰塔山328.7 m。本项目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商服建筑面积比例≤10%,地块总用地面积113637 m2。项目定位为打造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综合区的高档居住区。关注环境,配套,追求高性价比,崇尚高品质生活,注重内涵和人文情怀。规划设计中认真贯彻国家、辽宁省及大连市的有关政策、法令、规定和规范;按照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规划局对项目的定位要求,结合控制性详规与城市设计对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肌理的定义,充分利用海景和山景,体现项目对城市、周边环境和小区居民的综合考虑;加强环境保护、防火安全、节能节材、安全保卫等方面的设计,体现“绿色”、“生态”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规划以“四合 ”为布局原则即吻合、适合、契合、融合。

(1)城市肌理―吻合。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综合区控规中,整体用地规划与山、海、城三者相结合,形成放射状路网体系,城市设计在此基础之上顺势而为,形成与路网及景观轴线平行的城市空间。从城市肌理入手,我们选择了一种与其相吻合的建筑布局,平行与主要规划道路,与周边地块建筑群走向一脉相承,共同营造规整而有韵律的城市空间。

(2)沿街界面―适合。本项目北侧和西侧为城市景观性道路,东侧和南侧为生活性道路,因此我们在规划中选用了点式和板式两种住宅形式相结合的布置方法,使沿街建筑布局适合于道路性质。点式住宅布置在北侧和西侧,临景观性道路,高度在18层~24层,点式住宅可使景观性道路边界更具通透性,且能形成变化丰富的城市天际线。而板式住宅则临生活性道路布置,高度在11~15层,板式住宅易形成建筑肌理与围合性空间,可与东侧居住区协调,且较低的建筑高度可避免对居民产生高层建筑的压迫感。

(3)高差处理―契合。本项目西南高,东北低,高差十余米,尤其是北侧地块坡度接近5%。由此我们找到了最契合于原始地形的高差处理方式。用台地结合缓坡将地下车库错层处理,以达到最小的土方量和最便捷的车行流线。同时,架空平台使景观轴得以由南向北延续,生成整个项目最富活力与特色的灵魂空间。

(4)景观空间―融合。由于南北两地块相对规整,建筑布局与出入口位置也一脉相承,便形成了极富古典韵味的十字轴线景观空间,且轴线贯穿南北两地块,形成几百米长的景观视觉通廊。景观通廊通过架空与台阶与南北两个社区会所起承转合,形成了建筑与景观的完美融合,将景观空间化、亲人化。项目住宅布局分两大部分,一部分为沿景观性道路布置的点式住宅带,一部分为沿生活性道路布置的板式住宅区,分为南区北区。

一带两区形成有机连接,并在靠近景观轴和紧邻南侧城市绿化地块区域布置9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商业定位为社区商业,设计形式为住宅底商,层数两层,布置在综合区7号路南北两侧,服务于整个社区及城市周边,同时在综合区17号路东侧加以延伸,可将西侧行政办公人流引入至城市生活区,起到不同功能区的起承转合。区内配套设施齐全,处市政配套的换热站、燃气调压站和变配电室等设施,南北两区皆有社区服务性质的会所,建筑结合地形高差设置,与区内环境融为一体。场地分为南北两块用地,北侧126号用地南北高差将近9 m。成为竖向设计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方案中利用这9 m高差,将场地设计为3块不同高度的平台,利用平台下方设计了两层半地下停车库。车辆均可由北侧较低地势的平台直接进入车库。通过屋面天窗解决了地下车库潮湿和采光问题。南北两地块的入口标高均为21 m,与中央景观轴持平。北侧中央景观轴为21 m标高的架空平台,在小区内部形成立体景观和植被系统。即在入口处,可以直接看到南北两个小区会所,和两会所轴线上形成的景观中轴。形成古典构图的强大气势。交通组织方面,区内路网设计为内环路,将点式住宅区与板式住宅区划分开,达到区域人车分流,这既有利于形成不同产品类型的空间归属感,又使路网效率达到最高。90%的停车位放置与地下车库,将更多的地面空间给予景观,提高了整个住区的生活品质。景观绿化设计的总体构思是突出“花园式”、“人性化”居住区的理念,运用古典主义构图方式与景观细部,结合基地的环境特点,营造具有大连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体系。架空景观长廊与建筑和道路相结合,形成三维立体式景观,增加了景观的观赏角度和层次变化,给居民带来置身于大型皇室花园的感觉。项目不仅有贯穿南北的景观视觉通廊,突显大气与华贵,同时也有蜿蜒曲折的景观步道和高低起伏的微地形景观,这种根据不同尺度的室外空间所运用的不同景观设计手法体现了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项目商业定位为社区商业,设计形式为住宅底商,层数两层,采用一层对外直接开门,二层内部跃层的方式。为了追求临街商业柱网较为规整,上部住宅采取退后商业沿街面方式布置,提高了底商品质和使用效率。项目建筑立面设计简洁大方,采用artdeco与新古典主义相结合,强调建筑的纵向感,追求挺拔,注重细节且贯穿始终,表现出现代技术和古典建筑精神的高度融合。建筑上部采用仿石漆喷涂,下部采用干挂石材,顶部层次分明,讲究建筑的错落有致,建筑基座强调亲人尺度的细节,体现建筑的精神内涵。

篇2

本市中心城区以外的县城、城镇、独立工矿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包括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农村聚居点建设项目、旧场镇改造、林盘聚居点整治建设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和其他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为了加强全市农村地区住房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的管理,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土地登记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

市级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做好全市农村规划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工作。

区(市)县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农村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规划建设的监督管理工作。

镇(乡)政府负责本区域内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农村村民委员会负责对本村区域内规划建设实施社会监督。

第四条(管理原则)

农村地区规划建设应遵循“安全、适用、经济、省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原则,满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导则》、《*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技术导则》、《*市川西林盘保护整治建设技术导则》、《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市村镇居民自建房工程技术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技术标准。

第五条(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农村村民委员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建设管理部门或镇(乡)政府对农村村民委员会或群众的举报均应按职责和法定程序查处。

第六条(项目业主)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聚集户数平坝地区50户以上、丘区和山区15户以上的农村居住区[点])建设的项目业主可以是项目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投资土地整理项目及其居住区建设的部门、机构、经济实体,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共同成立的合作组织。

第七条(实施方案编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应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会同项目所在镇(乡)政府,结合当地实际和产业发展方向组织编制。方案应载明以下内容:建设方式、用地规模、取得建设用地的方式、原宅基地规模及复垦整理方案、集中居住农民的户数及人数;分期建设计划、配套设施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实施单位等。

第八条(实施方案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业主报区(市)县政府审议。

第九条(项目选址)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实施方案、其他建设项目可行性方案经审查同意后,应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选址。

第十条(规划方案设计)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选址确定后,由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方案应达到修建性详细规划深度(包括各项设施配套、建筑形态和户型以及立面效果图等)。

其他建设项目选址确定后,由项目业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编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第十一条(村民审议)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编制过程中,应当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审议,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后,上报县级规划管理部门审查。

第十二条(规划审批公告)

县级规划管理部门组织对农村集中居住区(点)规划设计方案、其他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符合镇(乡)总体规划或村规划的应及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要求或审查后要求方案进行重大修改的,应按审查意见修改。修改后的方案应重新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讨论同意。

经批准的各种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在当地村委会公告。

第十三条(用地许可)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均应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实施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其他建设项目由项目业主持经审查的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及可行性方案等文件、材料,向项目所在地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符合条件的,核发《建设用地意见书》。

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项目报建方式)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可按照建设规划和项目计划分期实施,各分期工程可作为独立项目报建。社区内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独立公共配套设施项目,以及其他建设项目,可根据项目规模和性质按相关规定单独报建。

第十五条(建筑设计审查和备案)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应办理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图阶段)审查。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技术审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业主持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向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行政性审查和备案。

三层以下的低层建筑,可按照建设规划选用经审定的农村住宅通用图、标准图,并委托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深化施工图设计。

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备案,应按《*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十六条(施工许可)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建设项目应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手续后方可动工建设。

“统规统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在办理了质量、安监备案后,项目业主持质量、安监备案表和《建设用地意见书》、《规划审查意见》等文件、材料向区(市)县建设管理部门申请施工许可证。

“原址自建”和“统规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建设业主应向镇(乡)政府提出开工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镇(乡)政府出具开工通知书,方可动工建设。镇(乡)政府可提请区(市)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对勘察、设计、施工条件、施工单位(或技术工匠)的资格和施工组织予以审查。

第十七条(质量安全责任)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单位,依法承担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责任和义务。施工单位或工匠在与业主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时,要同时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书。

第十八条(质量安全行政监督)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其他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工程质量,由批准开工的机关负责组织监督检查。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的工程项目,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规范执行,由县级建设管理部门直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镇(乡)政府负责质量监督检查。县级建设管理部门应指派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协管员,协助乡镇政府进行技术服务和技术监督。

第十九条(质量安全社会监督)

由镇(乡)政府牵头,建立村级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的社会监督制度。农村村民委员会可在村组选聘有责任心和具有一定施工技术常识的农民为农村建设质量安全义务监督员,受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委托,进行巡查监督,对巡查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所委托的农村基层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竣工验收)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完工后应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统规统建”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和单体建筑三层及以上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及以上工程项目,由项目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的向区(市)县建设部门办理竣工备案。

“统规自建”和“原址自建”的农民建房工程及单体建筑三层以下或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下工程,由业主组织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农村集中居住区(点)项目需进行综合竣工验收的,应按《*市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工作方案》要求实行并联审查。

第二十一条(报建收费)

农民住宅和居住社区配套的设施建设项目,不得收取报建费。其他建设项目,业主应按当地的相关规定缴纳市政设施配套费。

第二十二条(解释机关)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3

【关键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程;探索;实地调研;专题讲座;过程控制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 and design course teaching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y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for instance improving the way of design plots given, arranging that students personally investigate living Area and excellent settlements to experience living life,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 the institution and school to increase some subject seminars on the house type selection, landscape design, technical design, engineering design and so on, inspecting stage design result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tc. finally come tru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vel of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 and design.

【key words】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 and design course, Exploration, Personally investigate, Subject seminar, Process control

1、引言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大类培养的核心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在住区空间环境和住区建筑群体组织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住宅需求量较大,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实践项目数量最大,涉及面广。大连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2010通过专业评估,形成了“结合地域特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办学特色,坚持课程内容安排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坚持设计选题与实际题目相结合。”多年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对居住小区物质空间设计比较感兴趣,多数能完成比较好的形态设计,但在设计过程中对居住小区和所在片区甚至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考虑较少,对市场上住宅产品了解不多,住区景观设计能力不强,对竖向设计、市政设计在整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作用认识不足。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所在地具有的北方城市特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个居住片区,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实地调研,指导学生从居住片区整体发展角度出发,选择设计地块,安排专业教师做专题讲座,加强教学管理,在注重个性培养基础上,使学生全面掌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法及相关理论,为日后的建筑群体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学习奠定基础。

2、安排学生实地调研,体验居住生活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开课之初,调查选课学生家庭居住情况,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居住在居住小区中,住在居住环境质量较好小区中的学生更少,部分学生缺乏城市生活体验,多数学生缺乏家长式生活体验、优秀住区生活体验,如果他们只是作为理论接受者,而不是观察分析者,那么设计成果可能徒有其表。因此不论从设计地段选择还是优秀案例分析都强调学生亲身参与,鼓励学生走进住区,将源自于真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而获得的感性认知成果运用到后续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1]。安排学生在设计课程前两周,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完成2个实地调研任务:大型居住片区现状调研和已建成优秀居住小区案例调研。

2.1居住片区地段选择及实地调研要求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规划思维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选取所在城市具有代表性的3个居住片区:机场南部居住片区、山东路居住片区及泉水西部居住片区。机场南部居住片区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用地、军事用地等其他用地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为居住用地,缺乏整体规划的典型。山东路居住片区经历较长建设历程,虽然缺少整体性规划,但已经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居民日常生活比较便利。泉水西部居住片区从设计理念、路网规划、生活配套、小区物业管理等都不错,没有老城区改造那样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新区内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居住片区典型。学生应抓住各个地段特征,调研居住片区内各个社区服务中心、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现状小区物质形态设计方法、街道景观组织等方面内容。每个班级分3个调研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调研计划并合理分配调研任务,在实际的居住生活中发现问题,完成居住片区现状调研后,进入选择设计地块阶段,要求用地面积12~20公顷为宜,指导学生尽量选择相邻地块,提高他们对城市功能解读与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集约用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建设集中居住点、提高来*人员居住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切实改善来*人员居住和生活环境,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保障。

二、目标任务

以“规划合理化、用地合法化、投资多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社区化、服务人性化”为要求,以国有资金或集体资金为主导,鼓励多个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少量、适量吸纳社会资本,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新建、改建或利用闲置房屋,或者鼓励企业自建等方式,建造一批规划合理、规模适度、设施完善的集中居住点;逐步将集中居住点纳入社区化管理,提供规范化服务,使集中居住点成为安全文明、环境优美、秩序良好、便捷价廉的居住区。

三、工作职责

(一)组织机构

集中居住点建设由区整治违法建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并设立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协调、推进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工作。工作小组由区房地局牵头,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建管局、区人口办等部门和各镇、*工业区参与。各镇、*工业区相应成立本地区工作推进机构,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二)建立会审制度

建立会审制度,研究解决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推进合力。加快手续审批,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确保集中居住点审批手续快捷,建设顺利,按时交付。

(三)具体分工

1、区房地局。负责协调推进集中居住点选点工作;督促各镇、*工业区制定集中居住点实施方案以及居住点建设手续申报;牵头协调手续审批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研究制定集中居住点建设工作意见,调研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负责信息统计、制定年终考核办法等。

2、区规划局。积极做好集中居住点规划选址审核工作;牵头组织消防、卫生、环保、建管等部门,对集中居住点设计方案同步进行指导、协调和评审;加快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3、区人口办。牵头协调建立科学规范的集中居住点管理机制,完善集中居住点综合管理与服务;指导和协助镇、工业区建立来*人员服务站、区人口库信息系统终端;协助为来*人员学习培训、文化娱乐等活动搭建平台,力求为来*人员创造安全、方便、清洁、价廉的生活环境。

4、各镇、*工业区。集中居住点建设由各镇、*工业区具体牵头实施。按区规划、房地等部门要求,牵头做好集中居住点落地工作,按时间节点做好方案设计、手续申报等建设前期工作,办理各类建设手续;牵头组织集中居住点施工和竣工验收;建立健全集中居住点现场管理机构,对集中居住点的出租、使用、物业管理等行为以及生活秩序实施跟踪监管;建立来*人员服务平台,加强入住人员宣传教育和培训,提供婚育、治安、劳动保障、健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5、其他部门。区发改委、经委、卫生、环保、建管、安监、消防等部门,按各自职责,积极做好集中居住点方案审批以及管理工作。

四、时间安排

(一)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时间为*年11月—2008年2月底)。各镇、*工业区组织专项调查摸底,详细了解本区域来*人员数量、职业、居住情况,以及拟建居住点的位置、土地性质、拟建面积、投资金额及来源等情况。

(二)第二阶段(方案制定阶段,时间为2008年3月—4月上旬)。各镇、*工业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可操作性的集中居住点建设方案。落实居住点位置,完成立项审批和规划选址;着手编制居住点设计方案、投资建设方案、物业管理方案、建设工作计划以及相关问题研究;建立健全指挥和管理网络,统筹土地和资金问题,做好各项筹备工作。

(三)第三阶段(项目会审阶段,时间为2008年4月中旬—7月下旬)。由区规划局牵头组织设计方案评审,加快建设手续办理;完成项目招标,办结施工许可证;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提交区拆违领导小组研究决策。

(四)第四阶段(项目施工实施阶段,时间为2008年8月—12月底)。各镇、*工业区认真组织项目施工实施,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务求实效。集中居住点建设工作是整治违法建筑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镇、*工业区要通过建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切实加强领导、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抓出实效。

(二)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各镇、*工业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启动开工1—2个集中居住点。每个集中居住点的建筑面积一般控制在2-3万平方米以内。年内基本完成主体结构工程。集中居住点应当配置来*人员日常基本生活设施,达到一定规模的集中居住点应同步规划建设餐饮零售、文化娱乐、教育等服务设施,改善公共交通条件。

(三)挖掘潜力,集约用地。集中居住点选址要充分盘活存量,集约用地。可考虑采取以下途径:第一,利用闲置厂房、仓库等非居住房屋临时改建;第二,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可以充分挖潜工业存量用地,适度新建工业项目辅助用房;第三,鼓励、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本企业用地上合理增设职工宿舍,自建自管。

篇5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问题

1.居住区室外环境地形的设计

按照居住区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应规划停车位置。对于大型的居住区来说,如果按要求设计了地面停车,就很少有或没有景观的绿化用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多数大型居住区都设置地下停车库的原因。但地下室的营建,对于景观规划来讲,有着诸多的限制因素,覆土就是其中最为限制的。

2.景观与建筑设计的呼应设计

不少景观规划设计没有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因为在图纸上不能详尽地表述建筑底层与室外环境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建筑底层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在这一个重要的交叉点上存在设计的盲区。诸如建筑入口台阶、无障碍坡道、建筑入口花坛等,建筑设计认为应由景观设计负责,而景观规划设计师认为这些是建筑的一部分应由建筑设计完成,最后造成在设计上的不协调。笔者认为,先由建筑师提出设想方案,组织建筑与景观设计的专题会议协调沟通,再由景观设计师深化,并出施工图,这样有利于住宅出入口与室外环境的结合。

不少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消防车道的设计施工交由景观设计完成,在设计上建筑设计规划了道路的定位,但景观设计时,往往只满足与消防车通行的功能,对于结构是否满足没有深化。特别是一些景观规划设计中,过于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对消防车道采用隐形车道推崇备至。4m 的消防车道,一半设计成硬质车道,另一半设计成绿地,但在结构上却没有采用消防车道应有的结构形式,这对于今后的使用存在着安全隐患。

景观设计对地面停车数量不应有较大的增减,特别注意目前规划中的残疾停车位的要求。在居住区的地面停车场规划设计中,建筑设计所规划的停车一般不考虑景观环境中如何布局,只按方便使用的原则设计,如不少建筑规划设计中一个停车场多达20余辆,严重影响小区的景观品质。原因是建筑设计是先于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的,常常占用了室外最为理想的景观用地,而在景观规划设计时,该停车场规划已向政府备案,直接导致景观规划设计时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景观规划方案应在政府备案前完成,在保证地面停车数量和方便使用的情况下,结合景观规划,合理的设置停车场的位置和大小。

景观道路设计应以建筑规划道路为基础,可以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景观布置,优化调整时应考虑建筑排水及配套管网的布局走向。但在居住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中,景观道路的设计一般都是按建筑规划提供的路网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很少对建筑的道路或停车场设计提出优化建议,特别是一些衔接的道路(没有消防登高要求的区内满足通行要求的道路),建筑设计只考虑道路的通行和方便功能,不太考虑道路对于区内景观绿地的分割,及对整个景观规划的影响,这就要求景观规划时与建筑设计协调,加强道路系统的规划,更好地满足景观营造和功能的需求。

在地下室出入口疏散梯处理时,景观设计应特别注意出入口的开门方向,由于建筑设计提供的总图在该建筑上体现得不详细,疏散梯的开门位置往往与单体图不匹配,建筑景观规划设计时,要求建筑设计提供地下室疏散梯及排风井的单体图,并提供疏散梯的开门方向,以便景观方案规划设计道路与之衔接。并清楚地了解该建筑的立面、高度、地面标高等数据,为景观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总之,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只有对建筑的一层平面、地下车库图纸、通风口、采光井、人行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水、电、煤等各类市政配套井的位置、配电房、电箱、垃圾收集等等做到充分地了解,才能避免矛盾和冲突,并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景观的适用性。

3.建筑小品的设计

建筑小品是景观环境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及方便居民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富有特色,并讲究适得其所。建筑小品之所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普及,主要是因为它凭借其自身的艺术感染力,为现代景观规划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景观建筑小品由于具有能够美化环境和为人们提供休闲和散心的场所,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所以,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建筑小品的设计是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同于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居住区的景观小品受到诸多的限制因素,不少景观小品在居住区景观中常常出现些问题。

(1)各建筑小品应有独立的基础,且基础应处在相同的断面上

居住区的景观空间有限,一般是在有地下室的绿地上进行设计建设的,这就产生一个基础沉降问题,要求景观小品的基础设计应尽量在同一断面基础上,否则不均匀沉降将会对小品建筑产生破坏,影响景观效果,产生安全隐患。尤其是水池的基础,如果产生不均匀沉降造成水池开裂渗漏,将是无法弥补的。

(2)小品的风格应协调,同时又能统领该小品所处区域的设计主题

居住区景观规划别喜欢选用一些设计主题,一般都是通过小品建筑或植物种植来点题。但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主题设计因为多,所以乱。相互间又不相呼应连贯,甚至产生冲突。特别是目前不少别墅建筑都爱用西班牙风格或地中海风格等国外的建筑风貌,景观设计也力图向这一方面靠,但由于缺乏对欧式或境外景观的深刻认识,设计出来的景观又套上了中式园林的烙印,不能不说是败笔。

4.水景规划设计

在居住区,规划水景,首先,由于其可以调节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其次,可以满足人们观赏的需要。从而使人们产生舒服的感觉。所以现代的居住区很多都采用人工的方法来修建水池、人工跌水瀑布、喷泉或与山石结合的自然山水池,增加居住环境景观层次,扩大空间,增添静中有动的乐趣。

(1)居住区水景设计应合理,关注水景的可持续使用

目前,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一般多多多少少的会涉及到水景,或自然、或人工,都是景观造景的有利手段。但由于运营管理的差距,不少水景一旦交付物业管理后,出于成本考虑,物业方经常运行少,使得水景的水质富氧化,变得黑臭,反而影响了居住区的环境。久而久之,不少小区的水池干脆填土种植了绿化。这就要求景观规划设计时合理的设计,解决水景的自净、流动等防腐防氧化的功效。

(2)应注意水池的安全问题

按规范要求, 当水池深度大于60cm 需增加防护栏杆,或防护措施,但目前不少景观规划设计师一方面追求水池景观自净的功能(水景只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有自净的效果),一方面又追求景观效果,对安全考虑不周,造成了本可避免的事故,这种教训不少。

在工程实例中还是有解决的方案,如种植植物或局部挖深都是可行的,这就要求景观设计师在方案设计时多花时间,仔细应对。在居住区水景设计中应结合流量进行泵坑设计,经常出现设计泵坑中放不下水泵的工程案例。水景设计中,一些喷泉水景的设计泵坑因受地下室影响,深度一般在600~800cm左右,只能安放卧式水泵。由于喷泉设计是由专业设计进行的,期间存在前泵坑中水泵的选择问题,在喷泉设计中如果一个水景由多个水泵提供,要求景观配合水泵泵坑大小的设计,否则在施工中就会出现放不下水泵的尴尬。

篇6

关键字:住宅小区建筑;规划与设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住宅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场所,所以它的规划与设计的合格性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而近几年来,在农村中住宅小区的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随着住宅小区的增多,相应的政策法规开始颁布,以规范小区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一个优秀的住宅小区建筑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能够感到身心愉悦,当然也必须考虑到经济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规范的研究

为了提高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质量,确保居民的生活环境需求,另外也为了更有效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国家颁布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2.1 居住区类型

按照可入住户数和人口规模,可以将居住区分为小区,组团和居住区三种,他们的划定标注如图1所示。

图1 居住区种类

2.2 住宅小区建筑的日照条件标准

住宅小区建筑在进行规划和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如房屋朝向,楼栋间距,楼房层数等都是需要考虑。这里以住宅小区建筑的日长为例,针对不同的居住者,进行规划设计时,日照条件会有所不同,老年人居住的建筑日照要求在冬至那天的日照时间不低于两小时。若对原有建筑进行改造是,要求在原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装备都不应该让旁边的住宅区的日照标准降低,图2是小区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

图2 小区住宅建筑的日照标准

2.3 住宅建筑的间距设计标准

另外,对于住宅楼栋之间的住宅间距也有相应的规定,(1)条式住宅,楼层之间不应小于六米,而高层与其它楼层之间要求大于等于十三米;(2)对于高层的塔式住宅建筑,多层的和中高层的点式住宅建筑以及侧面有窗户设计的住宅建筑,由于需要考虑视觉效果,以及卫生条件,所以需要适当加大设计间距。

3 住宅小区建筑在规划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筑规划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而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的综合性就更加强。衡量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标准是看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者是否协调统一。特别是当开发商一心只想着高额利润的话,会造成规划中只有建设施工的安排,而没有后期的管理,这样子就会造成小区建设出现很多麻烦。

目前,在进行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下所示:

开发商都希望能在有限的地基范围里,创造出更多的建筑空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往往就需要缩小楼栋的日照间距,增加楼层。这两种措施都会造成楼层低的建筑达不到标准的日照条件,并且也会影响通风性。

往往在规划中有安排绿化带以及一些供居民活动,休闲的娱乐设施等,但是在施工中,往往被取缔,然后有些开发商利用这些地段空隙进行插建,造成住宅小区的活动场所比较紧俏。

小区中的商业建筑面积增加,有些开发商出于自己的商业效益目的,增加了商业建筑面积,缩小商业建筑与建筑红线之间的距离,这破坏了小区规划的合理性。

目前,虽然小区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相应的服务设施却没能跟上节奏。在住宅小区的规划中,公共厕所等的建设被忽视,小区中的商业网点增加,造成客流量也相应增加,可是公共厕所却寥寥无几,甚至没有,这严重阻碍了小区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重视小区配套设施的相应建设。

4、规划设计高质量的住宅小区建筑

要想设计出高质量的住宅小区建筑,必须因地制宜,调查统计人们的意愿并尊重他们的意愿,有计划地进行建筑规划和设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住宅区及其周边环境的合理性。

4.1合理规划小区的空间布局

往往小区建筑会被划分成若干组团,而在有些设计方案中,虽然有考虑到将这些组团进行分隔,但是分隔得却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应该用道路,或者是较宽的绿化带等来实现组团分隔。一个组团应规划成封闭院落,这是出于安全问题考虑的,若组团与外面的交通四通八达,那样子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外部的噪声会影响到居民的日常休息。根据人流导向,在小区设置一些出入口,并设有明显的标注提醒居民它所处的位置,要求变化中又有规律。

4.2住宅区的布置

小区中组团空间的布置,面貌与组团内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影响着整个小区的环境质量。组团内的布置使用最广泛的是行列式布置方法,在满足所有楼层的采光度和保证通风性的前提下,可使用点条搭配,错开拼接等方式,把绿化地规划在中间,是绿地保持完整性,但是同时在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居委会等公共设施的安置问题,不能把它们设在场地中间。同时组团还要有明确的领域划分界限,保证组团内居民的安全感和归宿感。

4.3加强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设计和管理

住宅小区的规划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规划的好坏不仅与规划施工有关,同时也和规划后期的管理有着联系。所以,(1)在小区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方案执行,如一定要求改动,则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同意和批准之后才可进行改动;(2)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不定期地检查小区建设状况,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在进行住宅小区建筑项目验收的时候,要对相应的擅自改动规划设计方案的行为作出严肃的处理;(3)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小区建筑管理法规,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人们的守法意识。

4.4提出相应的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建筑时,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光要长远,要考虑到居民的长期需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根据居民的需求去设计适合人们居住的建筑,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在设计中,要做到整体规划,要考虑到小区内的方方面面的因素,统筹小区内的建筑,道路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安置,让它们有序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总结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里,人们追求的是高品质的生活,而住宅建筑与人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在住宅小区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居住需求,并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水平,使住宅建筑行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凯.城镇生活小区规划设计要点[J].民营科技,2011(6)

[2]刘海龙.发展生态建筑,改善人民环境. 住宅科技,2001,9.

篇7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城市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促进城市建设健康、和谐发展,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市内6区(含高新区)范围内,需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均适用本规定。各章另有具体规定的,以各章规定的范围为准。

第三条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房管、城管执法、市政公用、财政、监察等部门按各自职能,负责相关审批管理及监督工作。

第二章旧城改造项目

第四条旧城区主要是指市区二环路以内和长清城区组团范围内的区域。

第五条旧城区改造应逐步调整、搬迁污染工业企业,控制人口和建筑容量,增加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完善服务、交通等设施,改善整体环境,提升城市功能。

第六条限制零星插建项目。严格控制用地面积小于5000平方米的零散用地建设,高层建筑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多低层建筑用地面积小于2000平方米的零散用地不应单独用于居住用地开发。用地面积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已取得土地出让手续的成片用地周边零星用地确实难以单独实施招、拍、挂,在确保政府土地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可协议出让给已取得成片土地使用权建设单位的。

第七条对改造难度大的地段和项目,可与其他商业、旅游、娱乐、经营性房地产等项目捆绑,整体实施招、拍、挂。

第八条城市规划确定搬迁和限制发展的单位,应严格限制在原地进行新的建设。

第九条经十路、历山路、胶济铁路、纬十二路围合区域内需改造的地段和项目,其建设容量在满足有关容积率核定标准的前提下,可按“拆一建二”原则控制,并应结合院落改造整合周边环境。

第十条征地范围内代征、代拆城市道路、公共绿地或其它城市公共用地比例较大的以及拆迁量大、改造成本高的危旧住宅、棚户区的改造项目,其容积率可适当增加,但累计增加的指标应符合有关容积率核定标准。

第十一条旧城改造应坚持合理配套、同步建设的原则。用地规模超过3公顷的改造项目须编制详细规划。较大范围用地进行详细规划时,应优化、整合区域内中小学用地,完善社区体育设施和卫生保健服务系统,并设置老年、青少年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

居住用地内应按不低于居住户数50%的标准配建停车位,条件具备时应适当增加,且以建设地下停车场为主,尽量减少地上停车。

第三章旧村(居)改造项目

第十二条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的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及其外缘地带范围内的旧村(居)改造适用本规定。因城市发展需要,市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收涉及特定区域的旧村(居)改造,由政府按现行的法律法规规定统一组织实施,不适用本规定。

第十三条旧村(居)改造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规划、土地和建设管理等各项审批手续,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四条旧村(居)改造必须以村(居)全部土地资源统筹编制总体策划方案。

总体策划方案由镇(办)政府负责会同相关村(居)编制;各区政府负责组织审查并报市有关部门;市建委会同有关部门会审后,报市旧村(居)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总体策划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旧村(居)改造需迁村并点的意见;旧村(居)土地使用、变迁和现状情况;旧村(居)户籍在册人口状况;旧村(居)全部土地按“三类用地”分配使用以及是否合并重组使用的意见;规划策划方案;资金筹集、村(居)民拆迁补偿安置、旧宅基地整理、政府统征储备用地补偿等具体事宜的处置意见;旧村(居)改造的实施进度计划等。

第十五条新建、改建的单一居住社区居住规模不宜小于800户,其选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具备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的前提下,遵循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宜并则并的原则确定。不符合城市规划或单独改造达不到规模的,可采取迁村并点或按规划要求重新选址集中新建。

对单独改造达不到规模的、有实施特定规划要求的或村(居)有自愿要求的旧村(居)改造,在能够与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开发建设用地相结合的前提下,可与房地产开发项目捆绑,整体实施招、拍、挂。村(居)民安置住宅建设应作为招、拍、挂供地的附加条件之一。

居住社区住宅建筑以多层为主,严格控制低层建筑,在满足规划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建设小高层和高层;配套设施及规划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城市居住区规范要求。

第十六条旧村(居)全部土地划分为用于安置村(居)民住宅建设的居住用地(以下简称居住用地)、用于村(居)民生产经营设施建设的生活保障用地(以下简称生活保障用地)和政府统征储备用地3类。

居住用地按现户籍管理在册人员,以人均土地面积不超过30平方米的标准核定;生活保障用地按现户籍管理在册人员、所在区域土地级别以及经济发展情况,以人均土地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核定;除前两类用地外,其余土地为政府统征储备用地。

对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为或转为国有土地划拨使用,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暂不具备征为或转为国有土地条件的,也可保留为原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核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政府统征储备用地分别采取即时征收、预约征收或规划储备征收的方式征收储备。政府统征储备用地在政府尚未实施征收时,仍应保持农业生产活动。

对批准的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可由村(居)委员会依法决定是否合并重组使用;其法定使用人在对其用地依法处置后,可以享有转让、出租的权利,但不得再申请新的用地;如确有必要,生活保障用地可暂按工业用途和正在执行的地价标准用于抵押贷款。

第十七条村(居)委会负责实施旧村(居)改造中村(居)民的拆迁安置工作;拆迁安置的对象应为现有本村(居)户籍在册人口;拆迁安置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参照《*市统一征用土地暂行办法》(济政令〔20*〕第204号)有关规定执行。

旧村(居)改造中,按规划应腾空收回的原宅基地上房屋及其附属物,由村(居)委会负责组织即时拆除。

第十八条居住用地和生活保障用地上的建筑,凭国有(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质量竣工验收报告办理房屋初始登记手续,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村(居)民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国有划拨土地上的房产,在补交国有土地出让金后,可以上市交易。集体土地上的房产,不得上市交易,可在本村(居)村(居)民之间转让。

第十九条旧村(居)改造新建居住社区住宅建设的适用、安全、耐久、环境、经济等性能必须达到国家《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规定的1A级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向2A、3A级提升。

第四章土地集约利用

第二十条为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充分发挥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作用,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量和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土地。

第二十一条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用地预审,并将用地预审列入建设项目审批的重要程序。

第二十二条新增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省禁止、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鲁政办发〔20*〕27号)精神,严格控制限制供地项目,对禁止供地的项目一律不予受理用地申请,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十三条国家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3600万元/公顷,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不低于2400万元/公顷。在开发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小于5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可通过建设标准厂房解决经营场所。

第二十四条各类建设项目用地指标,要严格按照省政府办公厅鲁政办发〔20*〕27号文件中确定的*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其中,一般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投资强度根据行业分类和地区类别分别确定。

第五章集资、合作建房项目

第二十五条职工住房条件较差的企业,可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本单位存量土地,采取职工集资建房或合作建房的方式,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严禁任何单位借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实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

第二十六条集资、合作建房纳入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和用地计划管理,不减免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

企业1999年1月1日以后征用的使用性质为非住宅的土地,不得用于集资、合作建房;之前征用的依法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后,可用于集资、合作建房。

第二十七条集资、合作建房项目按照企业职工集资建房项目审批管理规定的程序报批,由企业自行组织建设。已审批的集资、合作建房项目,自审批之日起1年内不能开工建设的,需重新办理报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集资、合作建房的户型面积标准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标准确定。

第六章批后管理

第二十九条建设项目批后管理是指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已经审批的项目建设实施的全程监督管理。

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保、房管、市政公用、城管执法、财政、监察等部门,按照各自管理权限各负其责,对审批后的建设项目加强监督检查,每年至少集中检查1-2次,切实督促建设单位按照审批的内容进行建设。

第三十条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与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强衔接,及时互通审批事项、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建立高效顺畅的互动机制。

第三十一条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审批的建设项目监督检查时,发现违法行为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等强制性措施的,应当告知或移送城管执法部门处理。城管执法部门应当及时依法采取措施,对违法建设行为进行处罚和制止,并将处理结果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二条对未经审批进行建设的违法行为,由城管执法部门依法进行查处。城管执法部门正在查处的违法行为未结案的,或违法行为未按要求改正的,以及违法当事人未完全履行处罚决定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暂缓为其办理新的建设手续。

第七章居住区配套设施验收备案

第三十三条为加强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的管理,根据《*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新建居住区实行配套设施验收备案制度。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康社会重要思想,以节能减排、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为目标,以提高居住建筑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科学编制节能改造规划,实施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完善节能改造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

二、工作目标

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对象为年之前(含年后部分)建设的未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且已实施或即将实施热计量改造的居住建筑。根据国家住建部、省下达的任务和要求,按照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总量等因素,每年由市政府下达分解改造任务。

既有居住建筑实施围护结构改造后,实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节约采暖能耗公斤标准煤以上的目标。

三、实施原则

1.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改造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统一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改造,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

2.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的原则。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规划。以主要街道两侧、城市主要景观周边的旧小区为重点,以使用时间超过20年、居民改造意愿较强、便于组织实施的旧小区为重点,优先实施改造。

四、改造内容

1.改造居住建筑的屋顶、外墙、门窗、楼梯间隔墙等部位,改善建筑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根据既有居住建筑的实际情况,对既有居住建筑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

3.对具备条件的建筑,增加太阳能热水系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市政府成立市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市长任组长,主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区、区政府和发改委、规划局、住建局、财政局、城管局等市直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全市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组织领导工作。市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如下:

发改委:做好全市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两区政府:全面负责本辖区内改造项目的筛选、推荐并组织实施。负责做好群众工作及社会稳定、等有关问题的协调。

住建局:具体负责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协调管理。负责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政策、技术指导和施工管理,加强对改造工程的设计、招标、质监、安监等环节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财政局:负责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资金预算立项、财政补贴资金的拨付和使用监管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市区,各县(市)财政局负责本辖区。

规划局:负责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并对全市节能改造项目进行规划指导。

2.各县(市、区)政府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组织实施。

3.宣传发动。节能改造的宣传发动是居民了解、支持、参与节能改造的重要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将宣传发动贯穿于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全过程,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及其它宣传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节能改造的政策,带给社会和个人的益处,营造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良好氛围。

(二)抓好资金筹措

在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中,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产权单位、居民个人等各方面力量,通过财政支持、受益居民投入、社会投入等方式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改造资金。

(三)建立管理制度

1.目标责任制度。各县(市)区要将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改造目标要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抓好组织实施。市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组织对目标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

2.组织管理程序。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总体上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各建设单位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工程建设,各职能部门按照各自的权限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建立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审批联合办公机制,提高节能改造工程项目的审批效率。

3.建立技术体系。成立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委员会。在学习住建部中德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基础上,由设计单位、相关院校、检测机构等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技术委员会,为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支持。

六、工程项目的运行管理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程的质量、安全等实施监督管理。

实施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所属业主委员会或其委托单位是改造项目的建设主管单位,负责办理建设手续。建设单位负责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经审核通过后,到市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应当按照现行省工程建设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审查;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到建筑节能管理机构进行建筑节能备案。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规划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简化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项目的立项、规划、施工许可证等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保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正常的进行。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不得降低标准。

监理单位要严格按照监理规范进行监理,做好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控制。

办理施工许可的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改造项目,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与居民代表参与,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未办理施工许可的小型工程,可由建设单位自行组织项目竣工验收,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单位应在竣工验收日内向当地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档案资料。

篇9

【关键词】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问题

一、前言

作为居住小区规划建设前的重要工作,其修建性详细规划在近期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居住小区的最终效果。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述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小区建设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居民居住环境的优劣,而小区规划又是小区建设的先行,是影响小区建设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住宅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首先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好坏。针对近年来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规划设计出一批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高水准的居住小区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居住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来说,我们充分应该认识到规划设计的系统性。想要提升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小区建筑和周围环境、植被绿化、地形道路以及其它相邻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认真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相关要求和主要内容

现代的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包括规划图的内容要可靠、制图对象指标要完整、规划表述必须要科学,表达的方式要协调统一,可以将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准确地表达出来。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完成通常有城市规划编制单位承担,但是城市规划编制单位需要充分尊重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以及其他的相关单位根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给出的编制要求。从目的上来看,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更加倾向于关注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居住小区的运行和发展一般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它是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当中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日渐的完善和成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参与者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小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科学配置居住小区内部的重要道路系统,在保证通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居民出入的便捷化。同时,居住小区内部的交通组织方式应用“人车分流”的模式,外向布置小区内的重要车行道,将人口安排在城市道路上,同时就是安排停车场,通常以上措施将外部交通对小区内部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居住区为开放模式,则应该把整个居住区看做一个整体,同时将其合理划分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管理单元,最终实现对这些独立管理单位的封闭式管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日照强度设计方案方案,不仅充分尊重以往的工程经验和传统理论,还建议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验证多种角度下的光照强度问题,从而获取最佳的日照角度。

四、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旧区改造的参数优化

合理选择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参数,涉及到诸多的依据和条件,包括居住小区的规划用地、区域位置、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并且符合相应的条件要求,才能确保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人性化、合理化;对于控制规划的参数问题,应兼顾城市整体历史、文化等风格,同时体现分区的特色,实现平衡性发展;结合居住小区的气候特征,形成生态系统,发挥保护作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完善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在居住小区中设置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有关居住小区中不同分区的划分问题,可考虑以公共绿化带作为划分标志,公共绿化带既可以明确公共活动的区域,也可以发挥应有功能。

以居住小区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在考虑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参数时,应该综合考虑低碳理念、绿色理念,并融入到旧区改造的整体规划中,争取将社区改建产生的污染控制到最低。根据地形实际情况,再加上考虑实际的防护要求,采用多层次的绿化系统,实现点、线、面的多方覆盖;根据土地价值、经济效益、环境容量等,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对未来的容量进行预测,尽量提高指标确定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采用人口推算方法,结合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分区规划情况,对人口、用地等提出具体要求,倡导“开放性社区”观念;实现公共设施的开放和共享,除了满足市场经济下的经营规律以外,也可发挥地区资源共享的作用;通过规划地区现状,绘制规划总平面图、竖向规划图、透视图等,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针对统一开发建设的指标,小区环境应保持基本的经济性、美观性、实用性,采取绿化处理模式,配置景观柱、水池、路灯等,遵循“动静结合”原则,保证色彩的丰富性、整体环境的趣味性。

五、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对于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而言,实际可操作性应对非常的强,但这并不能说明修建性详细规划能够取代施工图设计。以建筑物为例,其总体修建性规划、施工图设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体、附属建筑组成,每一个建筑物均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而且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交通联系以及建筑物风格和体量等,都需要充分的考虑;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各个建筑物的特点和优势,共同构成一个建筑景观轮廓线。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了解周边地块自然环境条件、建设规模以及功能定位和与本地块之间关系,同时还要全面把握本地块在整个城市功能定位空间中的序列,修建性详细规划图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从理论上来讲,合格、合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一定要体现出科学性、艺术性以及现势性和实用性,实现“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路的住宅小区的观念。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是,无论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如何设计,都应当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而且制图对象指标应当完整、规划表述要科学,同时还应当具备统一协调性,并且将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意图体现出来。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六、结束语

通过对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若干问题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多多项影响因素的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居住小区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科学合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雪娟.居住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若干问题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7):88-89.

篇10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院落型民居;模数化概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90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6结论

赵家山村美丽乡村建设仅是我国众多城市周边自然村落建设的一个案例,它不但具有改善乡村整体风貌和本土居民生活条件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反映出以上所提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许多乡村改造提升中所遇到的,怎么去解决它是摆在当下政府、设计单位、高校科研团队、村委会组织和当地村民的共同课题。它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规范乡村营建,同时也需要设计团队之间相互协调,以便从整体和细节上提升村落风貌及旅游管理经营。笔者相信,在社区、村小组,村民共同维护村落营建及合理开展旅游经营的基础上,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走上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向群,陈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设计[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