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居住区;场地区位;场地分析;规划控制条件;户型设计
1 项目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总体概况
1.1项目概况 隆海・聚龙湾居住区项目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风景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北依车轮山,南邻龙湾海水浴场,远眺琅琊台主景区,西侧距离滨海大道约一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该项目由青岛隆海集团有限公司琅琊台度假区分公司开发建设。工程占地约675亩,拟建设高品质的绿色生态海景住宅。其中还包括企业会所、人工沙滩、沿海岸线游艇码头、小区幼儿园、沿街商业、主题迷你型酒店等辅助小区配套设施。在满足改居住区人业主提供“第一居所”这以基础之上,以丰富多样的配套设施为业主提供“第二居所”。
1.2 基地背景(历史典故) 琅琊台风景区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纪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的启航地。
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是学者文人访古探幽寻梦的地方。1994年以来,中国徐福会多次在这里举行全国和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及徐福遗迹探访活动。胶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这里举行纪念徐福东渡日本的庆典。
或许,这样琅琊台本身所具有的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同该居住区总体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并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但从不论是把它作为一场地本身的文化背景,还是售楼时的一个小噱头,也都会给该居住区增光添彩。
1.3 基地区位及现状条件 项目基地区位分析:基地位于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风景区,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北依车轮山,南邻龙湾海水浴场,远眺琅琊台主景区,西侧距离滨海大道约一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1.4 规划控制条件
①用地性质:居住用地。
②用地面积约675亩,合计45万平方米。
③建筑用地分为三块用地。其中A地块88亩,合58808.45平方米;B地块62亩,合41578.86平方米。A,B地块容积率小于0.4,建筑密度小于35%,绿地率大于40%;C地块525亩,合349988.08平方米,容积率1.0,建筑密度不高于30%,绿地率不低于35%,建筑限高40米。
1.5 每套户型建筑面积参考
①双拼别墅住宅300~500平方米;
②联排别墅住宅250~300平方米;
③叠拼别墅住宅170~250平方米;
④多层住宅85~140平方米,宜布置花园洋房形式;
⑤个别景观等比较好的位置可布置较大建筑面积的别墅户型;
⑥居住区会所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
⑦每种户型所占小区建筑面积整体比例由设计单位根据规划布局拿出初步意见后共同研究确定。
如图2所示,根据任务书所拟出的基地规划控制条件,左边两块面积较小的基地所要求的容积率也较小,所以在方案总体规划和户型产品设计时,主要考虑布置双拼别墅和联排别墅,层数均为三层,且多以平屋顶为主。这样利用基地本身的高差变化以及对原有基地的改造(挖土方,填土方,加垫半地下车库)等方式,争取达到景观价值的最大化,使得后一排的别墅可以越过前一排的屋顶看到海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海景别墅”。
然而第三块较大的基地(最右)要维持容积率1,则需要考虑布置多层(六层)和小高层(八层,十二层)。但在销售价值上来说,多层和小高层的售价较别墅的售价低,因此针对这一点,我们给出的方案是在现有路以北的小地块布置多层和小高层;在现有路以南的大地块全部布置别墅。让经济效益价值高的别墅能尽可能多的看到海景以及尽可能多地拥有开阔的视野;然而在布置多层和小高层的地块,部分楼层必然会有所遮挡。对此,个人觉得可以通过小区内部造如较为常见的庭院,绿化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再者,可以通过布置沿街商业或者商业内街,主题风情街等方式来弥补此地块较为次要的地理位置,较少的开阔视野和海景视线这一缺憾。
2 前期基地分析
2.1 基地高程分析
如图3所示,整个基地呈北高南低,从北至南逐渐变低的走势。最低点即海平面标高为0,最高处达40米。建筑红线内部最高处标高34米,最低处9米,红线内的基地亦呈北高南低的走势。
根据地形的起伏变化,可得知在基地的北部宜布置多层和小高层,南向沿海最近处宜布置双拼别墅(经济效益最大化,景观视线最优化),中间则适合布置联排别墅和叠拼别墅。
2.2 地形剖面利用和改造
图4为基地地形剖面图,可以看红线内部的基地北高南低,最高处和最低处的高差为20米左右,这个高差对于整个基地的尺度来说,是相对比较平缓的。这样的基地条件在布置住宅时会导致住宅之间的视线遮挡,即后一排别墅被前一排别墅屋顶所遮挡,看不到海景,没有开阔的视野,如图5所示。
这是右边基地的一个现状剖面图。假设我们把拟设计的几种类型的别墅,即双拼,连排,叠拼以及基地北部的六层和十二层住宅。将这几种户型画出剖面图,每一种户型作为一个小体块放在基地上面,在满足青岛市日照间距规范(遮挡建筑的长边与被遮挡建筑相对时,其日照间距系数不小于1.6)前提下,可以粗略地统计出这个基地剖面上面,处于用地红线中部的地形走势从南至北逐渐变高,但走势较为平缓,因此放在其上的五栋联排别墅几乎都被前一排的屋顶所遮挡而看不见海景。多层住宅有一半以上的户数被遮挡而看不见海景,没有开阔的视野。因此,对原有基地的改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
图6是经过改造后的地形以及其上的户型布置方式。具体改造方式如下:①最靠海一排的双拼别墅基地下填土方,使其垫高半个层高;②第二排连排别墅基地下填土方,使其垫高半个层高;③第三排至第五排各自设计层高为2.8米的半地下室;④第六排连排别墅和第七排叠拼别墅设计可合用的半地下室;⑤第八排六层公寓和第九排12层公寓设计可合用的半地下室;⑥第十排12层公寓设计层高为2.8米的半地下室。
经过以上几种地形改造方式以后,可以粗略地统计出:增加两栋联排别墅共8户可看到海景,增加两层多层住宅共十户可看到海景。
因此,对于原有基地高差的改造(挖土方、垫土方、设计半地下室或者全地下室垫高户型的标高),是解决原有地形各种类型的户型前后排相互遮挡的较好的有效方式。
2.3 用地等级分析及户型成品分类
2.3.1 用地等级分析
通过对基地的各个地块进行景观,朝向,噪音干扰,建筑视线干扰四个方面分析,把基地按照土地价值的高低分为四类用地:①第一类用地靠海最近,拥有最好的景观视线,视线无遮挡,基本无噪音干扰,第一类用地主要考虑布置双拼别墅;②第二类用地靠海较第一类用地稍远,用地内有水系景观,景观较好,视线稍有遮挡,第二类用地主要考虑布置连排别墅;③第三类用地景观河朝向都更为次一些,视线有遮挡,有噪音干扰,第三类用地考虑布置叠拼别墅;④第四类用地在现有主干道附近,景观和朝向都较差,建筑有遮挡,噪音干扰较大,第四类用地主要考虑布置多层(6层和8层)和高层(12层)公寓。
这四类用地分析将用于之后的户型成品设计,而基地南面的海景和基地中的三条水系(可改造为水景),则是用地分类和之后的户型成品设计的一个重要考量的依据。
2.3.2 户型成品分析
基于之上用地等级分析相对应,户型成品分析图(图7)主要是表达各种类型的别墅户型以及多层和高层的分布情况以及户数的多少:
①红色块代表双拼别墅,布置在靠海最近,视线无遮挡的基地,也是整个小区价值最高的户型;
②黄色块代表连排别墅,有3连排,4联排,5联排不等,价值较次于双拼别墅;绿色块代表叠拼别墅,1-2层为一户,3-4层为一户;
③紫色块和蓝色快分别是12层公寓和六层公寓,赭石色代表8层公寓,分布在基较次要的位置。
规划及建筑方案要求:
①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应满足《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要求;
②户数与车库(车位)数量比例可按1:1.2设计;
③住宅日照间距系数按1.6设计;
④采暖采用天然气炉供热方式;
⑤设置太阳能供应热水系统;
⑥设置小区配电室,供电半径不宜大于400米;
⑦考虑燃气调压站、污水处理站规模及位置;
⑧考虑垃圾排放设施;
⑨别墅住宅每户宜设置地下室;
⑩考虑综合管网(电、通讯、给排水、燃气)的摆放布置。
3 人工沙滩设计
无可厚非,沿海人工沙滩的设计好坏是考量整个小区规划设计成败的关键因素。基于整个基地依山靠海的地理优势,要提升整个居住小区的品质,关键也在于沿海沙滩的设计。现有基地上,海岸线附近是当地居民的鲍鱼池和海鲜养殖场,这也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当地气候,水质都是相对较好的。这里,我们在考虑沿海人工沙滩的设计时,考虑了保留部分的鲍鱼池,而非全部改造。有所保留,在于保留场地原有的气息,起一个新旧过渡的作用,如图8所示。
图8为景观分析示意图,红点所在的位置标出了具体的做法。
3.1 白色块区域是原有场地的养殖场,我们将场地这部分的鲍鱼养殖场,连同基地海岸线最东边的鲍鱼养殖场一并保留了下来,保留原有场地的历史气息。
3.2 图中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做法:人造沙滩和人造沙滩游泳池;海边会所以及海边栈道。海边栈道在空间形态上似连非连,和每个人造沙滩和人造绿化景观相互呼应。海边会所所起到的功能作用和小区内会有大致相同,只是商业性稍强。这样看来,整个沿海人工沙滩的设计与小区规划在空间上相近但在功能上相联系,两者都是一个成功的沿海生态居住区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4 结语(总结与反思)
①本篇论文内容着重在于建筑方案设计前期场地分析以及规划。参与这次项目,让笔者学会了在场地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同时理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从最开始的认识场地、分析场地,到产品设计、总体规划,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是让这个规划方案本身能够经得起各方面的考量和讨论,并且能够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去改进和提升。
②论文写于此,希望个人在接下来的参与该项目的过程中,能够用之上的理性的思考方式学习和提升。并且也能有这样好的机会以论文的方式将自己参与项目的部分总结出来已供老师评阅。
注:
本文所引图均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吕俊华,彼得・罗,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周俭.城市住宅规划原理[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规划设计
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城市居住区向下按规模又划分为居住小区(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与居住组团(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
一、 城市居住区用地组成及建筑分类
1)用地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和其它用地两类。居住用地按功能可分为住宅用地、为本区居民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也称公建用地)、公共绿地以及把上述三项用地联成一体的道路用地等四项用地;其它用地则指在居住区的道路用地(如独立组团的小区路,独立小区的居住区级道路或城市道路、居住区的城市干道)或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居住区规划用地范围内安排的非为居住区配建的公建用地或与居住区功能无直接关系的各类建筑和设施用地,以及保留的单位和自然村及不可建设等用地。
2)建筑分类
居住区内建筑由居住区自身功能所要求的住宅建筑和为居民生活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筑两部分组成。在居住区规划用地内的其它建筑的设置,则应符合无污染不扰民的要求。
二、 四项用地应相辅相成、统一规划
构成居住区用地的四项用地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的合理性以及每一居民平均占有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数量(人均用地水平),是衡量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经济的重要标志,必须在规划设计文件中反映出来。而此四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表3.0.2规定。
1)住宅用地
住宅建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空间环境和不同使用者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并且宜安排一定比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住宅间距是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最重要因素,其分正面间距和侧面问距两个方面。凡泛称的住宅间距,是指正面间距,它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2)公建用地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它八类设施。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主要反映在配建的项目和面积指标两个方面。
3)道路用地
居住区要为居民提供方便、安全、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道路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居民出行方便和安全。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不宜小于20m)、小区路(6m-9m)、组团路(3m-5m)和宅间小路(不宜小于2.5m)四级。各级道路的宽度,主要根据交通方式、交通工具、交通量及市政管线的敷设要求而定,对于重要地段,还要考虑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做局部调整。
4)绿化用地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包括了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四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的比率即绿地率,是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标志。居住区内绿化用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三、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各专项设计及综合指标
1)竖向设计
竖向规划设计应综合利用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因坡就势合理布局道路、建筑、绿地,及顺畅地排除地面水,而不能把竖向规划当作是平整土地、改造地形的简单过程。居住区的竖向规划,应包括地形地貌的利用、确定道路控制高程和地面排水规划等内容。良好的竖向规划设计方案,必须建立在对现状周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2)管线综合
居住区内应设置给水、污水、雨水和电力管线,在采用集中供热居住区内还应设置供热管线,同时还应考虑燃气、通讯、电视公用天线、闭路电视、智能化等管线的设置或预留埋设位置。管线综合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管线综合的目的就是在符合各种管线的技术规范前提下,统筹安排好各自的合理空间,解决诸管线之间或与建筑物、道路和绿化之间的矛盾,使之各得其所,并为各管线的设计、施工及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3)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表11.0.1规定。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如采用的统计口径不准确(如把住宅正常间距内的宅旁绿地计入公共绿地)或计算口径不统一,则不能如实地反映规划水平及其经济合理性,也难核实、审评和比较。为此,各类各项用地范围的划定、面积和相关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第11章有关规定计算。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城市居住区的用地组成及建筑分类,并阐述了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各专项设计及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规划设计目的就是要求将住宅、公建、道路和绿地等,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将其统一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各专项设计及综合指标则在居住区规 划设计中起到约束规范作用,而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更是从量的方面衡量和评价规划质量和综合效益的重要依据,保证居住区生活质量良好环保健康。
主要参考文献
1. GB 50180-93(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探讨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作为设计人员,我们设计的不仅是场所、空间,也是一种身临其境和动态连续的体验,只有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才能创造出健康度高和舒适度高的人居环境,让人感悟阳光、风、水、土地和动植物的美,让居民能够享受自然,并且获得彼此真实的交流。
1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1.1 使用要求
满足居住区居民的使用要求,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便利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各项用地布局要合理,要有完善的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有道路及公共绿地。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口组成和不同收入居民家庭的需求,居住区内要选择适合当地特点、设计合理、造型多样、舒适美观的住宅类型;为方便小区居民生活,规划中要合理确定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规模及其分布方式,做到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齐全,设备先进,布点适当,与住宅联系方便;为适应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规划中应合理确定小区道路走向及道路断面形式,步行与车行互不干扰,并且还应根据居住区居民的需求,合理确定停车场地的指标及布局;此外,规划还应合理组织小区居民室外休息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以创造宜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1.2 卫生要求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满足居民对卫生方面的要求,为给居民创造有良好的日照、通风条件、无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噪声污染的生活环境。居住区内要有规划设计完善的给水和雨水、污水排放设施、有燃气及集中供热系统,保证居住区内空气新鲜、水质清洁、无有害气体及烟尘污染;小区内住宅布局要保持合理的间距及走向,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噪声污染;此外,居住区规划中要有较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以达到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要求。
1.3 安全要求
居住区规划应满足居民对安全方面的要求,对居民日常居住的安全以及防止火灾、地震、人防等方面有较周密的考虑,创造安全的小区居住环境。居住区规划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时,要把居民对安全的需求予以考虑,以合理的住宅院落空间布局为居民提供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并且便于居民对邻里之间进出的陌生人进行观察与视线跟踪,使居民共同担负管理和监视环境的责任,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安全程度。必须对各种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分析,并按有关规定对建筑的防水、防震构造、安全间距、安全疏散通道与场地、人防地下构筑物等做必要的安排,使规划有利于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少其危害程度。
1.4 经济要求
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在满足居民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设造价并节约城市用地,要善于运用各种规划布局方法,为居住区修建的经济性创造条件。
1.5 美观要求
居住区应结合地形地势特点及小区城市环境,创造富于特色的城市景观。小区规划中除了要求设计者注重住宅与公共建筑单体的设计,更应充分考虑建筑群体空间的组合,建筑群体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各类绿化的配置设计以及小区外观色彩的和谐统一,从而塑造优美的住宅小区整体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大居民在解决了住房问题之后对居住区环境美观的要求将愈加强烈。
2 居住区规划的现状
2.1居住区缺乏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只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只考虑了物质空间的布置,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2.2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多数居住区过于近似,缺乏个性,缺乏鲜明的叙事主题,这样的现状就造成了城市性格的模糊不清,甚至会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进程,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众多的二三线城市比较突出。
2.3多数设计师习惯盲目地模仿甚至抄袭国外的成功案例而不顾所规划地块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重视现实情况,融入更多自己的观点。
3 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的新理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性化思想的深入人心,基于西方物质功能主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已明显滞后于建设实践的发展,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设施不完善、居住区内部环境单调乏味、私家车增长迅速、停车位数量不够、公共交通系统不发达、每个居住区内部建筑形式单调等等。改进和调整我们现有的规划理念与方法,成为新世纪发展的迫切要求。新时期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
3.1 从物质规划走向社区规划
对于小区环境而言,社区主体间的交往是社区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①居住空间社会结构与环境相一致;②提供各级私密性的环境(如私密的、半私密的、半公共的及公共的空间),并且各级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从人性化角度出发,重视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公共空间环境的塑造,培养居民社区认同感、社区归属感及社区意识,实现社区的整合与发展。
3.2 从关注住宅单体功能设计到建立和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系统
在现代城市居住区建设中,住宅单体功能的先进与完备已不是衡量社区环境质量的唯一标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的发达与完善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标准,这也是人性化的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营造区别于现代功能主义规划理论的传统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重要表现。
结合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结构―社会功能特征,可以将社区公共空间系统粗略地分为两大类:①公共庭园、广场、街道、绿地及水体等构成的不同层次的外部空间系统;②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当然,在实际的城市居住社区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存在的。
3.3 “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
“以人为本”是社区开发的招牌式口号,但关键是如何把对人的考虑和关怀转化为具体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关注生活的需求和细节,从使用(功能配置)与空间(视觉感受和体验)两个层面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
小区的人性化设计,应该适用性大于观赏性,真正关心人的需求,尤其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注,所有公共场合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为居民提供一个愉悦的环境,供人们休憩、活动、健身等。现在私家车增长迅速,小区建设应该合理解决人与车的关系,人行道路与车型道路应该分开,车库与停车场的布置尤其重要,车在小区内能就近停放,减少人到车的步行距离等等。
总之,“以人为本”的小区人性化设计,就是解决人们生活的舒适度问题,这是我们搞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4 结束语
居住的本质是满足人性的需求,其深刻意义在于:它能够展示和影响人的生存状态,并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一个成功的居住区规划,必须要体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把握生活方式的变化方向,满足人性的多层次需求,体现对人的尊重,即对于居住者内心归属感、自由感、身份感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尊重,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并促进人性发展的人居环境,为人性的向善和美好提供居住层面的支持。寻求社区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谐,使我们的居住区环境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
引言
文化价值以及民主理性可以在公共建筑上显现,让居民可以在自己所住的地方就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给居民的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开展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时候,不能忽视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两者都极为重要。要使公共建筑科学合理的建设,离不开规范的公共建筑规划设计。本篇文章将居住区的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案的可发展性和延续性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这个理论和设计方案的应用有一定的延续性,且将居住区在发展时应用的效果展开联想。
1、居住区公共建筑概述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公共建筑对应的建筑形式,居住区的公共建筑可以充分的体现小区的整体面貌、生活水平,居住区的公共建筑配置水平是判断居住区文明与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居住公共建筑是居住区这个有机的整体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建筑的关键内容。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公共建设能分成居住小区、组团、居住区三个级别。在这三个级别当中服务半径为400m-500m的是居住小区级,公共建筑服务半径为800m-1000m的是居住区级,公建服务半径为150m-200m的是组团级。如今,可以将居住区建筑形式与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下面的几个类型:
(1)商业服务类:形式包括餐饮建筑、医疗服务机构、零售商店、超级市场、农贸市场、邮电所、储蓄所等公共建筑;(2)教育配套类: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机构的公建形式;(3)管理与邻里交往类:主要包括老年活动中心、会所、居民活动中心等公建形式,现代社会通常以综合性居住会所来表现;(4)市政公用类:主要包括路灯管理中心、消防控制中心、天然气调压站或煤气、垃圾收集地点、水泵房、变电所、公共厕所自行车库等公共建筑形式。
2、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比较分析
2.1传统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传统的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对小区的建设与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都得以提升,依照以前的居住区规范设计规范,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正一步一步的暴露出缺陷;首先,现代居住区逐渐住宅商品化,出现了居住空间分异情况,小区依照类型特征构成了各不一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建设这些设施时没有对应的指导标准,所以它的规模大小与使用情况之间有着偏差,会使得社会的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其次,中国改革商品经营体制,传统相对较大规模的商业设施不那么容易分割,显现出闲置的现象,与此同时大部分小区的私人商户把底层住宅变成各式各样的门面房;第三,社区服务与家政服务事业的社会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使居民的休闲时间提高了,但是服务设施不健全,不能服务到广大的居民;第四,中国自实施计划生育这一政策,儿童的比例有了明显的下降,与之相反的是老年人的比例,如今这个社会老龄化的现象比例比较严重,造成了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设施闲置的后果,然而老年人面临的却是服务设施不足的情况。
2.2现行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现行的居住区公共建筑设计规范未将传统的规范进行本质的改善。只是对部分进行了改良。在一定的程度上级别不一样的居住区的上限有所提升,这是在分级规模控制上的大体走向。其适应了家庭核心化的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使每一户的平均人口数量降低了;改变把行政管理类设置为独立的类别,丰富社区服务的种类,使其适合如今公共建筑的需要,这是在行政管理上需要完善的问题;扩大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按照居住区的类型与地域差异,再运用完美的规划设计来制定居住区的实际规模。
3、现行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的具体分析
3.1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金融邮电、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为商业服务三大经典配套公建类型。任意一类中的种类都有很多,相对于传统规范来说,它不仅看重公共建筑的商业性,而且注重公益性,所以它显得更为全面。在现实生活中,公建规划设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商业服务设施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对现代化公建设计时应以市场为导向。任何企业的最大动力支持都离不开盈利,商业服务类公共建筑也不例外,因此,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对于建筑形式的内容,无需太过复杂,主要考虑其综合规模和分布,在保证公共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为居民,也为公建的利益取得互利共赢。
3.2教育类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环境和标准,现代化建筑中,有大批中小区级千人控制指标,根据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依照不同的环境和设计标准,现今已减少了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千人指标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地区的环境因素,还要对当地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条例进行结合,然后对建筑设计进行协调改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设计规范设计整体表现为弹性原则,为了保证公建赢利性最大化,如果周边教育类设施相同的可以去除;但如果周边设施不够,可适当补齐。要保证公建质量和提高对居民的服务质量,增加相应设备或项目。
3.3管理与邻里交往类公共建筑规划设计规范
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是管理和邻里类公建规划设计规范这类公共建设包含的内容,一方面,增加小区的健身设施,才能更好地反馈真实的社会发展现象以及提高了居民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扩建社区服务中心,让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可以更好地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可识别性是公共场所的基本属性,其拥有指定的公共场地。一方面,公共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绿化需跟其他小区的区别开,这可以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居住区的风格与公共建筑的风格要一致,公共建筑的尺度要控制得当,可以创造出更好的居住环境。
3.4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的便利性规范
公建规划设计要达到服务舒畅、出行顺畅的要求,所以这方面的规划设计更多的体现在便利性要求。根据对小区情况的大概分析来布置出行线路。而在现实生活中,设计线路时应使路线无回头路,尽量保持路线的流畅性,因为现今大多数居民的生活路线都包括家、学校、农贸市场和公交站点。举一个设计得比较优异合理的例子:在居住区出入口布置商业类型的公建,既可以为商店增加利益,也可以使居民的出入变得更为便利。当然,除了出行便利外,也需尽量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其中对距离的长短并无太多要求,比如在环境较好的位置或小区中心布置儿童游乐场所、活动中心、广场绿地等。
3.5居住区公共建筑规划设计的整体性
第一,要求服务设施配置和小区的规划结构配置一致,也就结构的一致性,保证居民生活空间有一定的层次感;其次,绿地、住宅、道路等居住环境的组成因素和公共建筑在建设以及布局等方面能够相互协调,这两点就是整体性规范包括的内容。
综上所述,将居民居住区的公共建设规划设计规范进行全面的探究,从中能够看到国家规范的逐渐进步,符合了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有关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应该对居住区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情况展开探究,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王仲谷,邓述平.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篇5
栗园围内所有房屋的排布都是依照风水原理而规划布局,因此又得名“八卦围”。围的外墙全部采用毛石精工砌造而成,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均建有围门,但并非严格按照方位而命名。西面宽广的墙体上则没有辟门。究其原因是在围外东南面有一条自东往西方向流淌的小河(即濂江),如果在西面开门的话,不利于村民固守财气(意为村民的财气会随流而去)。故而在东面迎流方向开设两门,以利于财源进村。围的四周共建有12座炮楼,每座炮楼的墙身上都开凿有固定数量的炮口用以防卫(见图2)。除此之外,在从南门—西门—北门这段围墙外部,还特意设置了一整块2m多宽的护墙区域以及一条紧邻的2m宽的人工河用以护围。在栗园围的“一祠三厅”东侧,依照阴阳建有八八六十四条小巷,这些八卦巷以纪缙祖祠为中心,反映八卦的原理,有生门也有死门,在古代能够防御土匪或者盗贼。虽然围内巷道狭窄,但是能够满足古代建筑的采光要求(见图3)。虽然建于古代,但是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大部分要求,实属罕见和奇特[3]。
笔者研究发现,我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始终贯穿在赣南客家围屋建筑的环境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之中,栗园围也毫无例外地将这一指导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风水即是研究天、地与人的关系———以生存环境、住房条件的优劣,显示出一个人身份的贵贱。唯有先摒弃掉风水理论中迷信玄幻的部分,继而用自然科学的理解方式将其运用在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才能营造出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的现代居住区。栗园围的平面布局手法亦着重体现了风水理论中所强调的“气”,不论局之大小,要精心营造“气场”。气者“遇风而散,遇水而收,遇林而藏”三要则要贯穿规划之始终。现代居住区的中心空间、邻里、院落都要围绕着“气场”进行营造。中心休闲空间着眼于水、灌木、乔木、草坪、步行小路;邻里中心立足于灌木、乔木、草坪;院落中心是宅前的一个小天地,“气场”的营造不能忽略。除乔木、草地外,还应配置石质桌、椅、凳,给住户提供一个交流、孩提嬉戏的场所。把“气”收住、藏稳,才是规划的首选。道路如水渠,车流如水流。居住区、小区的道路交汇处也是最易结穴的地方。干道虽做到了通畅,但相对而言,车流是搅动“气场”的祸根,故住宅建筑应尽量不在干道处安置。次干道及宅前路宜窄不宜宽,宽则走“气”。当然,条件允许的话,人车分流最佳。简而言之,要想藏住“气”,就得种树植草;要想收“气”,就得抱水(无水则挖塘造水),不让“气”散走;要想求吉,路则宜曲不宜直,宜窄不宜宽。这样才能使“场”阴阳调和,四时皆吉。倘若能够将传统风水所蕴含的住宅文化与现代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相结合,使得这一古老的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必将对创造具有和谐的人居环境的居住区作出重大贡献[5]。
赣南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特点主要为围合式、向心式和轴线式。这些设计原理与当前居住区的平面布局手法有许多共同点。而栗园围作为赣南客家传统围屋中村围的代表,追溯其平面肌理对于现代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作用。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主要分为片块式、轴线式、向心式、围合式、集约式、隐喻式、综合式等布局形式,而栗园围内的建筑布局及其中的环境设置,自然与“围合式”设计手法不谋而合。通过前文对其平面肌理产生缘由的解析和带来的主观感受的描述,可以发现这种规划手法对于现代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在生态文明时代,居住区已然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个体区域,它是其内居民休息、活动的栖居地,必须使人们的心理加之生理都能够得到满足。而现代居住区的开发建设,为达到给居民营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外部环境的初衷,居住区中的环境设计推崇个性化的趋势越发突出。近年所涌现出的许多大规模的主题性居住园区正是这种潮流的体现,它们总是以大面积的绿化场地、独具一格的个性特征为主要卖点,其市场定位已经从纯粹的建筑物质环境的提升转向创造场所精神和居住感受等更加主观性的追求上[6]。在这些形式各异的主题性居住区中,以“围合式”的布局模式,作为主要规划设计手法而造就集中的大面积中心花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围合式”的布局形式具有以下不同于其他布局形式的特点和优势:(1)住宅基本依循用地范围的四周而排布,产生了随之形成的附属空间都以其间的主要空间为主导的形态,这样就使得塑造出来的空间不存在明显的方向性;(2)居住区的主入口可以根据环境状况设置在任意部位,其中心的主要空间相对来说占地较广,引导其余的附属空间,这样就得以通过形态的特异显示出其统领地位;(3)“围合式”布局能够造就广阔、层叠的绿化以及舒适、惬意的空间,通风、采光和视野感受均上升到了一定水准,可以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等内容(见图6)[7]。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围合式”居住区的中心景观区域相对集中,并且有更为充裕的空间来模拟生态环境的自然构成元素,这直接影响着居住区内生态空间的构建;从景观轴线创造的角度而言,居住区中心花园的视线范围较为开阔,有更为充裕的空间包含众多的景观元素以架构出更为繁复的景观形态;从功能的角度而言,中心场地能够设置较大面积的运动健身设施和铺地空间,这也利于居民室外活动的开展;从人们心理感受的角度而言,身处于高密度的住宅群中,大空间的活动场地则让心灵有了得以自由呼吸的客观条件。这种通过住宅建筑围合而出的具有主导性的集中景观空间,由于占地较大、自然构成元素众多,通常都和公建设施和后勤服务等场所设置在一个区域内,从而架构出人居环境景观的亮点,成为居住区中室外活动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综上可见,在人们所倡导和向往的生态文明时代,采用“围合式”的规划设计手法,带给居民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别具一格的居住,生活,休闲感受,一如传统客家围屋所试图传达出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8]。
篇6
关键词:建筑;安全;节能;设计
前言
保温材料保温材料一般是指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0.2 的材料 ,保温绝热材料在建筑中常见的应用类型及设计选用应符合《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类型和基本要求》的规定。选用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建筑技术和能源相结合,达到有效利用的建筑设计方法。
一.保温材料
保温材料一般是指导热系数小于或等于0.2 的材料 ,保温绝热材料在建筑中常见的应用类型及设计选用应符合《建筑绝热材料的应用类型和基本要求》的规定。选用时除应考虑材料的导热系数外,还应考虑材料的吸水率、燃烧性能、强度等指标。保温材料必须经有资质的化验室检测并出具化验报告,在现场经测试为难燃级,方可大批量使用。
二.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与节能设计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地理因素、建筑体形、日照设计、绿化环境设计等进行设计。
尤其是冬季湿冷、夏季闷热的夏热冬冷地区,更需要从建筑的规划布局、日照设计、建筑气候环境和建筑绿化环境进行优化设计。进行节能建筑设计,就应先做好准备工作,对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资料进行调查和了解。根据调查的结果决定节能设计的基本方案。
1)气候条件:由于建筑所在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而其中气候条件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 。所以,要制定出科学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案,就必须要了解当地太阳辐射强度、冬季日照率、降水、冬夏两季主导风向频率等气候因素,并了解建筑所在地小区域环境的微气候条件。通过对这些气候条件的了解掌握,设计出于当地气候相符合的节能建筑。
2)地形条件:建筑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会直接影响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和空调能耗的大小,进而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因此,对不同地形地貌的建筑环境要区分对待,设计出不同的节能方案。
3)地表环境:居住区表面覆盖的植被或水泥地面都直接影响到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的大小。 在通常情况下,市区大气透明度远小于郊区,市区中直接辐射量小,而散射辐射量增大,造成总辐射量下降。而且,市区覆盖层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小,加上市区建筑物会对反射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居住区覆盖层长波辐射与天空的热量交换量,使得大部分热量仍留在地表和居住区。而城市居住区植被少,地表长波向上辐射受到限制,大气长波辐射向下而产生大气逆辐射,就有可能造成市区温差变小,平均温度上升。
三.日照环境设计利用太阳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
根据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的三级区划,即以地区总辐射年总量为分区指标的一级区划;以各月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这一要素为指标的二级区划;以太阳能日变化的特征值为指标的三级区划。
建筑节能设计应该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太阳能资源划分,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采用较为科学的设计方案。日照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日照间距和建筑适宜的朝向来确定的。
1)建筑的日照间距为保证阳光不受遮挡,并可以直接照射到建筑室内,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就必须在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也就是建筑物的日照间距。
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时,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根据以往经验,夏热冬冷的地区建筑要保证日获得日照
l 小时的要求 ,日照间距系数就应该控制在1.2 以上 ,按2小时的标准则日照间距系数应大于1.3。由于不同城市的纬度、土地资源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规定日照间距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是控制在1.1~1.3H(H 为建筑高度),即日照间距系数为1.1~1.3 的范围以内 ,以保证建筑的采暖。在居住区平面规划中,要保证建筑群体错落排列,以利于改善日照时间。
2)适宜的朝向建筑物主立面的方位角称为朝向,一般由建筑与周围道路之间的关系确定。建筑朝向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主要房间要避开冬季风向,其次,在夏季能有效防止太阳辐射与暴风雨的袭击。
四.结语
环保低碳是现代生活的主调,房屋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必要场所,在绿色环保的趋势下,也必须向节能环保低碳方向发展。为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加入节能环保的设计,就成了当前房屋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者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节能的规划和设计,保证建筑的节能低碳。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外部空间;容积率;间距;通风;景观
中图分类号:TL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31-01
包头龙熙盛景住宅小区位于包头市昆区民族西路,紧邻阿尔丁植物园,占地面积4.925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17.01万平米,在民族西路设置人行主入口,西侧和南侧设置车行入口和机动车地下停车入口,实现了小区人车分流的需求,提高了居民的安全指数。根据地块周边居住品质和数量的要求,规划设计了11~ 18F高层板式住宅,每栋住宅首层都有独立小院。规划严整中错落有致、相互围合,产生了既独立又联系的外部空间环境,不同主题的景观设计穿插其间,创造出了高品位的居住小区。
一、板式高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
(一)安全感与住宅小区外部空间
安全感是住宅良好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居民对安全的需求仅次于空气、阳光、吃饭、睡觉等基本生理需求,是人类求得生存的第二位基本需求。
(二)容积率与宜人环境
容积率指标是影响地价重要的因素,其大小决定了土地开发得益率的高低。板式高层住宅小区的容积率是低于塔式高层住宅小区容积率,这也是前些年塔式高层住宅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板式高层住宅较塔式高层住宅优在居住环境的均好性,住户生活品质的较大提高。
二、板式高层住宅的组合方式
(一)住宅间距、小区庭院空间与d/h的关系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一文中论述了两建筑之间的距离d与建筑高度h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随着d/h比1增大,即成远离之感,随着d/h比1减小,则成“近迫之感”。从人的视觉要求而言,住宅建筑的间距与高度之比d/h大于等于1才感觉不过于压抑,因此住宅建筑最小间距的视觉要求也是d/h=1。芦原义信还指出: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1、2、3、 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当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薄弱了。因此d/h=4是室外空间由亲近趋向疏远或由亲切感趋向公共性过渡的临界条件。
(二)日照要求对住宅间距与庭院空间的影响
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规范规定,城市居住区有效日照在大寒日不应小于1小时。而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又与所处的纬度有关,纬度越高,同一时日的高度角也就越低,所需1小时的日照的建筑之间距也就越大。毫无疑问住宅的间距越大,日照的时数越多,为了节约用地人们常常在最小日照间距中做文章,以增加日照。建筑师采用如建筑屋顶北向放坡或做退台,平面规划错位布置以减少遮挡,建筑围合向阳开口,住宅高低结合低层住宅布置在南向等手法以增加日照时数。包头龙熙盛景就是利用上述手段,将日照做到极致,在现有楼层顶部做退台,满足日照要求。
(三)板式高层住宅小区的通风规划设计
居住建筑的自然通风不仅受到大气环流所引起的大范围风向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局部地形特点所引起风的变化影响,高层住宅组群的自然通风与间距大小、排列方式、以及迎风的方向 (即风向对组群的入射角大小)等有关。建筑间距愈大,后排房屋受到的风压也较强,自然通风效果越好;但为了节约用地,房屋间距不可能很大,一般在满足日照的要求下,就能照顾到通风的需要。
三、板式高层住宅户外空间景观规化设计
板式高层住宅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是绚丽多姿的人类活动藉以展开的舞台。两栋板式高层住宅实体的组合,并不简单的等于两栋建筑的相加,他们构成了另一种功能——空间。这种空间或场所“空”或“虚无”,人们在其中生活不易感觉到它的存在价值。然而正是这个虚无的空间包围着人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安定和快乐。所以说,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他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空间与建筑实体是板式高层住宅小区硬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包头龙熙盛景景观设计整体上以南北向和东西向相互垂直的主要景观轴线,构成整个小区的主旋律。在主要轴线上布置绿化、广场、喷泉水体和各种景观小品,移步换景,为小区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通过景观渗透的手法,使各栋楼都可以有很好的景观视角,保证小区的和谐与均好性。
四、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城市人口,住宅会越住越高。高层的居住问题确实是一个大课题,我国对板式高层住宅的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所以必须重视对板式高层住宅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工出版社,1985.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3]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中国建工出版社,1995.
篇8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建设
引言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用水紧张,空气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同病痛一样时刻困扰着我们,为了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思想。它是基于想建立一个高效、低耗、环保、舒适的绿色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色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培育绿色生态小区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兼顾其他相关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本文着重对其外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设计进行探讨。
1 外环境分析
1.1 居住区外环境
居住区外环境指的是住宅区周围的环境和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它与室内环境一样,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空间。居住区外环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设计师而言,居住区外环境的重点落实于它的空间和实体,上述提到的其他环境,都是设计师应考虑的 范畴。
1.2 居住区外环境构架
根据居住区外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环境构架:一类是自然构架,如地质、土壤、地形、植被、气候等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工构架,如建筑、道路、地下管线、人文景观等人工因素。合理地应用这两类构架,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居住区外环境。
研究环境构架是每一个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起点。但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环境构架都为一个成功作品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其中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借助有利的因素进行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对环境构架进行研究。
1.2.1 自然构架
首先要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土壤等,对较大的项目而言尤为重要。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强的地方适合建造住宅,而松软、含水量大的地方适宜建室外环境。如果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设计室外的下沉式广场就需要慎重,以免在防水方面花费太大。所以了解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对建筑及其外环境的布局是否合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土壤也是一种资源,在外环境的布局规划中,保护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另外,气候、光照、声音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会影响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还有一些自然因素如场地中地形、水体与植被等,可以作为有形的因素直接参与到环境设计中来。
1.2.2 人工构架
在人工构架的基础上,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外环境的功能、景观性。例如,使内外道路衔接顺畅,管线连接便利,将中水与景观用水形成循环水,开发当地的人文景观,将优美的城市景观引入环境,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设计方案的运用,达到居住区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2 总体规划模式的设计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总体规划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完善与否、景观质量的优劣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该小区绿色生态效益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严格地讲,居住区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创造便利的生活空间,营建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居住区的绿色生态效益,满足居民的生理、行为、安全、社会交往及审美的需求。居住区设计应首先从各个角度分析建设用地的地理条件、物理条件、历史条件及社会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整体布局。
2.1 从规划论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规划论主要是以新城规划的城市为对象,最早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论,1898年,他提出了对理想城市描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位于城市周边、人口为32000人的卫星城;周围为农田,即存在田园之中;中央为商业、住宅业混合地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而后在佩里的近邻住区理论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全世界的新城规划影响很大。C.佩里在纽约地区规划中提出了“邻里单元”的思想。他建议一个邻里并且单元应按照一个小学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不超过1/2到3/4英里,住户约1000户相当于我国的组团规模。C.施泰因是较早重视大量私人汽车时代影响的规划师。他认为在基层居住区中,首要的是指主妇和儿童使用的步道与汽车道分开。在1933年新泽西以北的雷德伯恩新城中,他运用了一个分隔的步道系统,通向每家住房后门,并与公共绿地相连,机动车道分级设置,由主要道路至局部性支路,再至尽端路。道路布置成曲线。住宅成组布置,构成口袋形。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30年代制定的城市规划中提出以下设想:建设高层办公楼集合住宅;将底层设计成架空层,以形成开放空间;建设立体化道路及交通设施,以确保利用节余空地建设足够的公园及公共设施。该提案力图从功能主义的立场,通过建筑、技术来解决城市的混乱。这一时期,“绿•太阳•空间”被奉为理想城市的目标,这对以后的各国的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新城理论也可适合于大规模住宅小区,实际上规模较小的住宅小区多数也是根据这些理论设计而成的。
2.2 从组团划分和层次结构的角度考虑整体布局
2.2.1 组团划分
组团划分是居住区形成的核心,是空间形态之一,换句话说,是生物本能内在潜在的领域意识所表现的物理形态。而层次结构就是将领域意识从精神方面分阶段进行空间化处理。即从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度的过程中,让空间富于层次感。这和组团划分是相辅相成的,对小区的空间规划影响很大。
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 000人~3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集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构成居住区的最小单位。组团划分就是根据原理,将部分住宅群组合到一起进行规划。这种原理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功能性,意味着生活圈的范围,以住宅附近所展开的生活行为,特别是儿童的游戏,以及母亲们的活动都是以游戏场所为核心的;另一个是视觉性,意味着空间的形态。
大规模的居住区是由数个组团构成的,因此就需要把数个组团连接起来。连接的方式大都是交通轴线,其中半数以上是步行道,也有采用林荫大道形式。一个组团拥有一个核心空间,这个空间主要供这个组团的居民使用,即所谓的专用空间。居住区的层次结构主要是讲公共空间的层次。小泉信一将空间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按其性格划分为四种空间: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连接各个组团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格,所以被定为公共空间。与此相比,组团的公共空间则被定位为半公共空间。另外,在半公共空间与个人专用的住宅即私密空间之间,还存在住宅范围的公共空间,如楼梯间、专用庭院及通道等,这些最接近住户、住宅的公共空间的中间,是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接点,是具有桥梁作用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定位为半私密空间。这种空间划分为居住区的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2.2 层次结构
所谓层次结构手法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设施(学校、商店、公园)与住宅群有机地联系起来,住在每个住宅群的居民都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设施。即将设施与居民置于一对一的关系,同时又将住区分成几个层次,并由此组成住宅框架。
2.3 从景观构成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景观规划与设施布置规划、交通规划、组团及层次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小区的框架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区景观规划的方法之一是从外部观看小区的景观构成。搞好外观设计并不是为了美观和奢侈,而是为了树立小区居民对住区的眷恋之心,同时对小区周围的居民也起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应充分考虑与小区构成要素的布置规划及交通规划的协调性。根据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和小区内交通规划,在确定了道路的路线的同时,还应该考虑道路的形式和沿路建筑物的外观,可以将道路设计成弧线形或S型,建筑物的布置也应充分考虑街道景观。
2.4 从交通规划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这主要是根据人车分流的理论。人车分流的手法,一般采用在平面上将交通规划划分为人行区和车行区的模式。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小区都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将这种模式与拉德本模式相比较,两者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组团路的部分:在到达住宅前,拉德本模式力图彻底实行人车分流;而日本小区的这一部分则是人车共存的空间。
2.5 从其他因素方面考虑整体布局
我国现状是城市人口密集,从节地原则上看,住宅楼的选择应该是多层住宅的高层住宅。同时,还应从能源、水、气、光、热、废弃物、绿色材料等因素来考虑整体布局。
3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设计实例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占地1024亩,建筑容积率2.22,绿化率40%,建筑密度35%。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是绿色生态、运动、教育、阳光;小区由一点、两带、三街、七区组成。
“一点”指的是枫林绿洲的入口景观――枫林新天地,它由枫叶广场、枫叶湖、运动会所组成,直奔主题,突出整个入口景观的亮点及展示点――枫林新天地、运动主题会所。枫林绿洲拥有建筑面积5300超大运动会所,这个会所共分三层,内设36种运动设施,会所南边还有一个室外游泳池,枫叶湖以南还设有一个高尔夫推杆练习场,这是西北地区首家将高尔夫引进社区的楼盘。顺着枫叶湖旁的景观木栈道向南的流动水系就是枫林绿色生态谷。也就是所说的“两带”――绿色生态景观带、运动林荫大道景观带,它将绿色生态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结合,营造了枫林绿洲新街区充满绿色生态气息的森林湿地景观,同时结合了运动健身的功能。
篇9
关键词:建筑 节能 设计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节能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与建筑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以及建筑设计建筑微气候、建筑技术和能源相结合,达到有各方面效利用的建筑设计方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建筑在冬季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来取暖,而夏季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并能够利用自然能来降温冷却。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地理因素、建筑体形、日照设计、绿化环境设计、等进行设计。特别是冬季湿冷、夏季闷热的夏热冬冷地区,更需要从建筑的规划布局、日照设计、建筑气候环境和建筑绿化环境进行优化设计。
1气候地理环境条件与节能设计
进行节能建筑设计,就应先做好准备工作,对建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资料进行调查和了解。根据调查的结果决定节能设计的基本方案。因为,我国许多地区都是夏热冬冷,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因此,节能建筑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建筑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条件,在减少常规能源利用的前提下,按照节能的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措施,创造出有利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居住环境。
1.1气候条件由于建筑所在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建筑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而其中气候条件所起的作用最为重要。所以,要制定出科学的节能建筑设计方案,就必须要了解当地太阳辐射强度、冬季日照率、降水、冬夏两季主导风向频率等气候因素,并了解建筑所在地小区域环境的微气候条件。通过对这些气候条件的了解掌握,设计出于当地气候相符合的节能建筑。
1.2地形条件一般来说,建筑所在地区的地形地貌,会直接影响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和空调能耗的大小,进而影响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因此,对不同地形地貌的建筑环境要区分对待,设计出不同的节能方案。
如在江河湖泊环境下,因为地表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材料等不同,受太阳辐射作用下和地表长波辐射的影响,会产生水陆风,进而形成气流的流动,影响到建筑的受能情况。因此,在设计时要充分水陆风的影响,以取得建筑穿堂风的效果为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可以改善夏季热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节约空调能耗。而如果在山区地带,就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山谷风现象,因为通常情况下建筑周围的种局地热力环流表现得较为明显。因此,在设计时应重点考虑夏季防热、通风,兼顾冬季向阳、避风。在建筑的选址朝向上,要尽量选择通风的位置。合理地利用山谷风这一自然能源以实现建筑节能的最大效果。如图:
1.3地表环境一般来说,居住区表面覆盖的植被或水泥地面都直接影响到建筑采暖和空调能耗的大小。在通常情况下,市区大气透明度远小于郊区,市区中直接辐射量小,而散射辐射量增大,造成总辐射量下降。而且,市区覆盖层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小,加上市区建筑物几会对反射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大降低了居住区覆盖层长波辐射与天空的热量交换量,使得大部分热量仍留在地表和居住区近、,地下垫面内。而城市居住区植被少,地表长波向上辐射受到限制,大气长波辐射向下而产生大气逆辐射,就有可能造成市区温差变小,平均温度上升。此外,由于建筑物和铺砌的坚实路面大多为不透水层,降雨后雨水流失快,雨水蒸发到空气中,形成高温高湿闷热气候,居住区的建筑为降温就会大量使用常规能源,造成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节能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应有足够的绿地和水面,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尽量减少水泥地面,利用植被和水域减弱热岛效应,进而改善居住区的湿热环境,减少因降温所需的能源消耗量。
2日照环境设计
日照环境设计利用太阳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的三级区划,即以地区总辐射年总量为分区指标的一级区划;以各月日照时数大于6小时的天数这一要素为指标的二级区划;以太阳能日变化的特征值为指标的三级区划,建筑节能设计应该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太阳能资源划分,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采用较为科学的设计方案。日照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对建筑的日照间距和建筑适宜的朝向来确定的。
2.1建筑的日照间距为保证阳光不受遮挡,并可以直接照射到建筑室内,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就必须在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距离,也就是建筑物的日照间距。影响建筑物的日照间距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包括当地日照标准、地理纬度、建筑朝向、建筑物的高度、长度以及建筑用地的地形等。
因此,在建筑节能设计时,在节约用地的前提下,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日照间距。根据以往经验,夏热冬冷的地区建筑要保证日获得日照l小时的要求,日照间距系数就应该控制在1.2以上,按2小时的标准则日照间距系数应大于1.3。由于不同城市的纬度、土地资源及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规定日照间距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但是总体上是控制在1.1一1.3H(H为建筑高度),即日照间距系数为1.1一1.3的范围以内,以保证建筑的采暖。在居住区平面规划中,要保证建筑群体错落排列,以利于改善日照时间。具体来说,可以把建筑设计成高层点式住宅,一是加大建筑的南北进深,增加电梯服务量,减少交通面积,二是缩小建筑物之间的间距系数并能充分保证采光日照量,达到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目的。
2.2适宜的朝向建筑物主立面的方位角称为朝向,一般由建筑与周围道路之间的关系确定。建筑朝向的选择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主要房间要避开冬季风向,其次,在夏季能有效防止太阳辐射与暴风雨的袭击。
3建筑体形
众所周知,建筑的体形会直接影响建筑采暖空调的能耗大小。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该从节能的角度出发,尽量使建筑的体形能够实现在夏季白天防止太阳辐射,在夜间利于自然通风、散热的目标。
建筑单位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护结构的热损失也就相应的减少,因此,从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发,应该将建筑物的体形系数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体形系数,从面积因素考虑,保证建筑物的护部分接受的冷、热量最少,从而减少冬季的热损失与夏季的冷损失。
4绿化环境设计
绿化对建筑的节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调节改善气温,调节碳氧平衡,减少温室效应,同时可以遮阳隔热,可以有效地改善居住区的外部微气候以及建筑室内热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小区内的植物不仅可以起到遮阳蔽荫,减低风速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蒸腾的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起到调节居住地的气温,并适当地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
5结束语
环保低碳是现代生活的主调,房屋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必要场所,在绿色环保的趋势下,也必须向节能环保低碳方向发展。为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加入节能环保的设计,就成了当前房屋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设计者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节能的规划和设计,保证建筑的节能低碳。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1 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的汇智园项目位于海门市城市新区,总用地面积65365.8平方米。地块四周道路道路环通、交通便利,毗邻新的海门市政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规划针对目前新区农村居民动迁安置转型升级要求、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这一大背景,打造一个设施配建齐全、环境优美、高雅简洁的动迁安置小区。本项目住宅设计使用年限50年,二类建筑,二级防火等级,各建筑按二级防水设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2 设计依据
由业主方提供本地块电子地形图和相关设计条件书;地块规划定点图;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93(2002年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住宅建筑规范GB 50386-2005;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1999(2003年版);江苏省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 DB 32/478-200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 (2005年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06 ;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 50-2001;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国家、省、部及地方相关法令、法规。
3 规划指导思想
3.1 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思想
经济的可持续性体现在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土地利用的经济性和土地开发的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性体现在社区的社会性,即社区在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多样性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作用。环境的可持续性则体现在维护生态环境、节约利用土地、减少污染等方面的作用。
3.2 追求高性能标准,建设高品质社区
以规划、景观、建筑三位一体为整体设计思想,以营造高品质社区为目标,通过对住宅的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等性能标准加以控制,以满足多层次、多类型和不同标准的市场需求。
3.3 引导新的居住理念和行为方式
从解决基本住房需求,到追求高质量;从单纯考虑住宅内部和平面功能要求,到对住宅外部环境优劣的综合选择;从对住宅舒适度的一般标准,到对住宅室内环境的高舒适度要求;从满足住宅设备的基本配置,到对住宅配件的高性能、高科技含量的追求。需要从市场经济观念、社会公平观念、以人为本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去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设计出适度超前的动迁住宅小区。
4 规划设计理念
4.1 合理性原则
具备明确的创作理念,独特的建筑个性,优良的景观价值。做到科学利用土地,确定合理的开发规模和层次,完善商业、交通、水电等配套公共设施,满足人的住食行游等活动需求。
4.2 系统性原则
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形象设计、物业管理方式、商业会所设计进行整体考虑,强调规划的远近期结合,在结合远期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完善内部结构,同时对园区的经营管理、环境形象设计等有所考虑。注重项目整体规划与周边用地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注重对项目内部景观的营造及与周边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过渡和遮挡。
4.3 生态性原则
尊重自然环境,调整生态结构,维护自然生态状况是本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尊重现有景观,通过合理利用和改造,使住区融于原有的自然环境,成为住宅景观中赋予特色而又有机和谐的一环;
4.4 文化性原则
以“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出发,突出住区的文化特色,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项目开发不是简单的在土地上浇筑混凝土,而是对这一区块长久以来形成的人文、历史进行总结和反映,在时间的长河中,凝结历史的精华,记载人类的文明。
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方针、政策,有关规范,坚持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努力营造清新明快,格调高雅智能、节能的住宅区。追求建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存。总平面布局在满足日照间距、交通、消防通道的同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绿地,达到用地经济, 环境优美。
5 整体规划设计构思
5.1 总体规划设计
整个地块通过一条内环形车道,连接小区的东、西、北3个出入口,贯通整个小区。其中北面出入口为小区的主入口兼人行出入口,打造小区的景观大道。地块内部建筑以高层为主、结合部分小高层,整体建筑排列南低北高错落有致。组团内部有各自的公共景观绿地,数个院落形成组团。小空间规模的院落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户与户之间的干扰,并有助于形成每个院落各自的归属感和可识别性。
5.2 规划结构:“一心、二轴、四组团”
“一心”:通过内环道路的围合和景观轴线的香蕉,在地块中心形成了大型的中心景观。使之成为整个小区居民活动、休憩、游玩的场所。“二轴”:南北景观轴线和东西景观轴线。“四组团”:为四个相对均衡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空间相对围合。
5.3 交通组织
采用内环的交通体系,各自设计了一条环形车道,并相互连通,满足消防要求。机动车可在入口附近直接进入地下车库。中部的步行街和景观林荫道可以作为紧急消防通道。出入口设置:本次规划将人流、车流分开,设置三个出入口:主入口位于小区北部,为人行出入口;次入口位于小区西部、东部,为车行出入口。
静态交通:区内停车场设计采用“地面与地下”相结合方式。机动车主要采用地下停车方式,地下车库出入口结合小区出入口和环形车道设置,可以有效对小区车辆截流。另外为了方便来访车辆停车,在环形道路周边设置了部分地面停车。非机动车主要停放在高层地下室内。
5.4 景观设计
小区整体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强调景观的均好性,因此,在规划设计上以均享为原则,让每个住户都能平等地享受资源,都能获得等同的价值回报。小区通过构建十字形景观绿带,将各个居住组团串联,并通过空间的围合,形成半私密的院落空间,营造一个亲切怡人的交往场所。
5.5 消防系统
总平面设计中沿小区环路设环形消防车道,每幢楼均设有消防登高面,以满足总的消防设计的要求。住宅楼为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为一级。公共配套及商业均为多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