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1:5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写中秋节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瓜果飘香,遍地是金的金秋时节,有一个十分特别的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作文如何写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年中秋节学生优秀作文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年中秋节学生优秀作文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院子里,妈妈温柔的给我诵读着古诗,我坐在爸爸的腿上,伴着月色我们一家人一起过中秋。
今晚的月亮好圆啊,就像一个美丽的大圆盘,看着看着我忽然发现天空中没有闪烁的小星星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今晚的月亮太美了,小星星都不敢出来和它媲美了。月亮在云层中躲来躲去,它好像在和云哥哥捉迷藏呢!月亮照亮了青青的小草,小草以为那是舞台的灯光,竟然情不自禁地跳起了华尔兹;月亮又照亮了小朋友爱玩的滑滑梯,周围一下子变的明亮起来,让那里不再那么黑暗,今晚的小朋友真多啊,他们尽情地跑来跑去,滑上滑下,笑声回荡在小区里。小朋友喜欢这样的月光,抬头对着月亮说:“谢谢月亮姐姐,谢谢你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月亮姐姐害羞的笑了,眼睛一眨一眨的,可爱极了……
今晚的月亮好美啊,我们可不能错过这么好的时光,我提议,跟爸爸妈妈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我当老鹰。”爸爸首先自告奋勇,“我当鸡宝宝。”妈妈抢先一步,我跟爸爸都很疑惑,为什么妈妈要当鸡宝宝呢,妈妈得意的笑笑:“因为我想变的年轻啊!”我撇撇嘴:“那我岂不是变老了,变成鸡妈妈了吗?”妈妈摸摸我的脸,鼓励的看着我,很认真的说:“宝宝今天尝试一下做妈妈,你就会明白妈妈对宝宝的责任,爱,和关心!”我跟爸爸恍然大悟,我高兴地同意了。游戏开始了,这只大老鹰比别的老鹰都聪明,他先看看右边,把我的注意力引到右边,我刚带着妈妈往左边闪,突然,老鹰伸开它那庞大的翅膀和锋利的爪子,像左边扑了过去,一下子就把可爱又调皮的鸡宝宝捉住了,原来鸡妈妈还真是不好当啊,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一直玩着玩着,月亮姐姐一直在天空对着我们笑呢,我真的开心极了……
今晚,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中秋,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我想让月亮姐姐把我的愿望收藏好。我希望全家人都健康快乐,希望妈妈永远年轻。我也会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为了我的理想而努力!
2021年中秋节学生优秀作文2又迎来了中秋节,依我们这儿的习俗,我我们会买许多食品供拜月娘。晚上,妈妈整理好供拜的食品,拿出月饼边吃边赏月,我这吃货早已跃跃欲试。我看着月亮从云雾中露出半边脸,是一个腼腆的小姑娘。月亮缓缓移动,云雾遮住了月亮,顿时觉得天空空虚起来,心里很是沉闷,片刻,月亮出现了,仿佛是回去梳妆的小姑娘,更皎洁,更明亮。我一时兴起,说要比谁说得多有关月亮的诗,我沉思片刻,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姐姐当然不甘示弱,对答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强中自有强中手,爸爸一连说出了三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新月如家人,出海初弄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
海间。”妈妈见局势不妙,自然奋勇迎敌,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旁的我无心听他们的答句,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让我想出来啦,便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爸爸妈妈都笑了,定是想不到这次对诗我和姐两竟是如此“词汇丰富”。这次赏月,可让我大开眼界啊!
我们赏月对诗,必然少不了猜谜咯。“我来说题,你们猜谜。”姐姐兴致勃勃地说。我们一齐同意。“一心向上,打一字”,“这我知道,有上有心,就是忐了。”我连忙应答。“野火烧不尽,打一字,”这可难倒我了,姐姐冲我看,竖起大拇指,拇指又往下立。哎,谁叫我技不如人呢?这题白白让人了,妈妈说:“烧的是草,还存着一些,那是荐。”姐姐笑了笑,说:“妈你好厉害,接下来是,猜成语。”姐姐专挑我不懂得,一旁的我喃喃自语。爸爸对这平时还不怎么研究,还是妈妈抢答了:“举重比赛嘛,当然要——斤斤计较了。”……
在这里,中秋节,我祝大家:好运源源来,生活更精彩;人月两团圆,千里共婵娟。
2021年中秋节学生优秀作文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又到了农历八月十五,今天是中秋节,又叫团圆节,是家人团聚、品尝月饼、饮酒赏月的好日子。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晚饭,等待着月亮公公的出现。透过窗户,我看见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照在树叶上,在地面就能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它一闪一闪的,好像在说:“祝大家中秋节快乐!”我们坐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我们拿出几个月饼,月饼有五仁的,黑芝麻的、莲蓉的。好吃极了!我想起了《古朗月行》里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吃完月饼我们一家去了楼外散布望月!天空中挂着一轮金色的明晃晃的圆月,好象深蓝色的天空中衬托着一个大玉盘。一阵风吹到身上,感觉真舒服!
我最喜欢看中秋节过后的灯光。今天晚上,我做完了作业,趁无聊便去前窗看风景。当我往窗外望去,立即被眼前的一切迷住了。五个大灯笼被连在一起,从高楼看,就象一串冰糖葫芦。还有蓝色和红色的线,这线是从楼上吊到楼下的,还闪闪发光呢!那树上的树叶就象电视里的“万剑归宗”。再向右边看,那黄色的灯光一闪一闪的,哈,在我首诗的大意是:我抬起头遥望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思念久别的故乡。是啊,有多少人在这个美丽的时刻还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即使是在这个全家团聚的时刻,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工作而舍下自己与全家人团聚的时间。这些经常都会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而且是那么的平凡,例如:还在边远地方的解放军战士;正在破案并且不顾自己安危与歹徒展开斗争的干警以及被派到山村里教书的青年教师,还有等等的人,他们都是那么的无私而伟大,即使在这个时刻,他们也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今天晚上,虽然没有月亮的出现,但是在静静地沉思之这中,我体会到了很多,有些人他们并不耀眼,但他们却卫浴着一颗真诚的心灵来报答这个社会,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所以这个城市才变得这么美好、和谐!
2021年中秋节学生优秀作文4中秋佳节,一家人在月圆之日和和和睦睦传承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日,欣赏着明亮的月光,絮叨着嫦娥奔月的故事,遥看圆圆的明月,依稀看到桂树嫦娥玉兔。想起小时候,每到中秋之夜,大人们供奉着希望,讲述着月奶奶的故事,一家人吃着象征团圆的月饼和苹果,一起快快乐乐。
今年的中秋之夜不尽人意,没有圆圆的明月,心情也是倍感失落,稀稀拉拉的鞭炮声,却是增加了更多的惆怅和思念。人逢佳节倍思亲,心灵在思绪,思绪着太多的思念,思绪着无法消逝的的情债。心情低落,情绪也低落......感叹世间无常,曾经的日子,虽不是特别富有,但无需为生活操劳奔波,计算着未来,规划着未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福兮祸之所伏应在了我身上。短短的两年时间,两度经受创伤。零九的时候,到懂易经的表哥家做客,热情的表哥给我们看了看生辰八字,说我一零年要出点事,我当然不信。一零年不幸应验。无语。度过了悲伤的一零年,在倍感希望的一一年,却又遭遇感情的债。心中充满迷惑迷茫。也许,太多的也许,让我重新认识自己,总结过去的经历,让我朦胧中知道了自己的未来。我的未来让我纠结,亲亲们也劝说,朋友也质疑我也无语。思念着随风而逝的情缘,亲亲们、朋友们也许笑我一厢情愿,其实我也纠结过,带着疑惑去认证此段情缘,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没有感情,就不必悲伤,结果是: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看来注定的要经历。没有经历,就不会相信。不想解释什么,其实我也说服不了自己,有时明知道事情的结果,却也要试一试。我也不知为什么
这些日子,睡眠一直不好,不知为什么,总是醒得很早,有时眼睛睁不开,但头脑却是很清醒,睡也睡不着。脑海里想着随风而逝的情缘,感觉到内心里的思念,有时懊丧,有时感到丝丝的痛,后悔着也许明知是一段经历,只是一段缘;明知没有结果,结果也不是她;但是无法自拔,这是我的纠结,相信也是人性的纠结。至今日,情绪爆发,心情却慢慢的好转,一如既往的思念,一如既往的记忆,相信明天的心情会开朗。
近日,好梦连连,有关于我的,有关于朋友的。曾经的经历说明我做的梦和感觉很准,希望这次也应验。继续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努力,继续优雅,优雅的生活。
2021年中秋节学生优秀作文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空前,寒梅着花未?”——王维的《杂诗》每次我读它,最让我难忘的是远在新加坡的大姨,特别是今年这个中秋节。
妈妈拿回一盒月饼,她知道我最爱吃的是蛋黄饼,就打开盒子,拿一块给我吃,当我捧起这块月饼,不禁陷入沉思,想起雅珊大姨,那是我还在读幼儿园大班时,她来到我家,住了两年,她常常带我出去玩,送我去学舞蹈,教我画画、唱歌,两年的中秋节都是她带我去买蛋黄饼回来吃,可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她为了理想和前程,离开亲人,远度重洋去了新加坡,半工半读,我们就这样难分又难舍,望着手中月饼,我不禁热泪盈眶……
“开饭喽!“妈妈大呼小叫,端上一盘月饼,放在饭桌上。
“一个,两个,三个……九个,十个……”我一边吃一边数,我问爸爸:“能不能寄两个月饼给大姨!”爸爸说:“路途太远了,这样吧,等你吃完了饭,去QQ上下载一盆中秋月饼,给大姨发送过去,以表你的祝福和思念。
晚饭后,我上网搜索到一块十分精致的月饼,写上祝词,通过QQ单击一下,我乐滋滋地想着,大姨见到月饼开心的表情,“嘀嘀”三秒钟不到,大姨发了一张笑脸和一块十分可口的蛋黄月饼给我,我感到无比的甜蜜,高科技信息时代真好哇!能让人即瞬间实现美好的愿望,拉近亲人与亲人之间的思念距离。
这一夜,我睡得很甜,梦见亲人团聚举杯欢庆的场面,我不尽思念,陶醉在甜蜜的遐想中……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让人难以忘怀!
中秋,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下午,妈妈带我去逛街,我看见大街小巷的商店和地摊上都摆满了瓜果和月饼。街道上的人都可能在赶着回家团圆,所以是人来人往,人山人海的!
晚上,我们一家人吃完了“美味佳肴”,就坐在宽敞的阳台上,欣赏着那银白色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妈妈说明天的月亮会更圆,更大,因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篇2
【关键词】习作要求 选材 题目 内容 情思
在学生动笔之前,教者常常会说明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常见的习作要求,往往比较循规蹈矩,往往缺乏时代活力,因此,学生常常见要求而生畏,往往不知所措。其实,只要习作要求得当新颖,不仅能让学生有话可写,而且还能让学生爱上作文。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编写习作要求呢?在实践的摸索与尝试中,笔者以为,编写习作要求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有利于”:
一、习作要求应有利于学生做到选材独我
习作要求的编写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事件中寻找命题素材,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习作素材。习作要求的写作范围切不可单一、呆板,要多元、宽松。习作要求越窄,学生写作的自由也就越少,写作的框框越多,学生写作时就越发战战兢兢,无从下手。
四上苏教版教材习作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节日:春节、植树节、护士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情感与愿望。
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日呢?赶快拿起笔,写出你心中的这个美好节日吧。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要设立这个节日的,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写完后可以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别人也能分享你心中的美梦和习作的快乐。
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这样的习作要求反而让学生想到的是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节日,不利于学生思路的打开。
改编后的习作要求:
你想设置一个什么节日吗?比如颠倒节、谎话节、方便面节、野营节、巧克力节……哈哈,多有意思的创想呀,来吧,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这里你可开设一个自己最想要的节日,那会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呢,期待你赶快写下来与人分享。一定要写清楚为什么要开设这个节日,这个节日的特色是什么。
改变后的习作要求,让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挖掘自己的素材。
别样的要求,别样的选材。
二、习作要求应有利于学生做到题目独我
习作要求应该贴合当代小学生的实际,不守旧、不老套,洋溢着浓浓的时代特色,这样学生才会觉得作文素材就在他身边。
(五上苏教版习作一要求)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一定也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吧,请以《我的老师》为题,选择其中一位老师写一写。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
这样的习作要求,固定的题目,固定的模仿形式,这样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开放思维,不利于写出形式多样的作文。
改编后习作要求:
在小学六年的生活里,不少老师教过你吧,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各具特色的老师,不信你看,有同学写了以下作文:《“糊涂”老师》、《“麻烦”老师》、《“啰嗦”老师》、《“诸葛”老师》、《幽默老师》、《“抠门”老师》、《“大姐大”老师》、《“天使”老师》……看着这些题目,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老师,其中哪一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请仔细回忆他某方面的特点将他细致刻画出来。注意做到有中心,主次分明,人物形象突出,不写错别字。题目自拟。
学生与老师天天相处,故事肯定不少,但具体写来又是另一回事,孩子往往凸显不出人物形象。若进行《师恩难忘》的仿写,学生习作完全找不到灵性,找不到个性。因此,在习作要求中,用一些特殊的富有时代气息的题目,唤醒学生头脑中一个个鲜明的老师形象,果不失为一个美妙的举措。
别样的要求,别样的题目。
三、习作要求应有利于学生做到情思独我
老师们常常苦恼批阅作文时,发现学生千人一面,奇怪的是,有时就连情感也是相同的。那么怎样让孩子“披情以入文”呢?我觉得习作要求就应有利于孩子情感的激发,习作要求应能使学生动情,写作时学生才能融情、传情。如我们常写命题作文:《一件让我后悔的事》。从题目看,学生就已经厌倦了,厌倦的东西一定不能激起他情感的冲动。那么,什么样的题目才拨动孩子情感的弦呢?后悔,不是跟自己做错事有关吗?不是跟自己闯祸有关吗?以《都是**惹的祸》为半命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果然,学生思维顿开:《都是粗心惹的祸》、《都是马虎惹的祸》、《都是浮躁惹的祸》、《都是冲动惹的祸》、《都是嫉妒惹的祸》、《都是猜疑惹的祸》、《都是逞能惹的祸》、《都是耍性子惹的祸》、《都是唠叨惹的祸》、《都是谎言惹的祸》……学生果然百花齐放。看来,一个贴近孩子表达方式的题目,往往能唤醒孩子内心的激情。
其实,即便经历的是同样的事情,每个孩子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应让学生努力表达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
篇3
一、增强课程意识,让地方文化成为学生作文资源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难点,素材、技巧、语言运用等对学生的写作造成了障碍,所以一提起写作文学生就皱眉。要知道写作文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创作活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这种活动的来源。《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诚然如此,对一所学校而言,它所在地域蕴藏着很丰富的乡土文化之“源”,而且此“源”无疑是生成作文最好的资源,所以语文教师要有积极开发利用此项资源的课程意识,在教育观念上要自觉地转变:作文课要走出教科书的限制,摆脱机械的和封闭孤立的设计,重视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灵活地进行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交融;作文课要彻底改变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课程资源观念,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资源;作文课需要师生携起手来共同去开发、生成、建构。实施作文课程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对话、交流和沟通,使初中学生在“探索——发现、体验——表达”的架构下进行学习和创作,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做,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课以人为本、具有个性化特色,作文课难上、作文难写、作文难改的现状才会有所改变。
二、发现、连接与整合,让地方文化资源与作文教学相契合
虽然乡土作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但是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避免盲目性,要有一个计划,即发现、连接与整合的过程。
(一)通过调查,建立地方文化素材库。
实施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时时留心处处留意,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捕捉信息、感知信息、记录信息,察觉优势资源成为独特的材料。身在社会就要感知社会环境资源,身处学校就要感知校园生活资源,身入家庭要感知家庭人文资源,对于时事的变化也要时时予以关注。要掌握家乡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间民俗风情等,我校所在的青城古镇,有极富地方建筑特色的城隍庙、青城书院、四合院民居、二龙山戏楼、高家祠堂、普济阁、罗家大院等人文景观,有百年梨园、青城八景、千亩荷塘、大峡奇观等自然资源,有西厢小调、民间故事、家族文化、民俗活动等民间文化资源,有湾西瓜、瓦窑子葡萄、席年子石头等地方特产资源,以及青城长面、青城馓饭、青城陈醋、酸烂猪肉、腌缸白菜等颇具特色的饮食资源等,都可收集整理纳入自己的乡土作文素材库中。切记教师要帮助学生按一定方法,将凌乱的素材加以归类处理。在不断丰富与积累乡土文化素材的过程中,做到让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二)通过整合,契合地方文化与作文教学。
在做了以上努力之后,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那么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并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作文课程呢?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整合,根据语文课程中作文教学的要求,同步链接地方文化,让学生感知最自然、最真实、最贴近自身的素材,并且在亲历中接受体验和熏陶。如参加一年一度的清明祭祖活动,看到“城隍出巡”的盛大民间活动的时候,就要同步链接体验类习作,写热闹、欢快、盛大的群众集会场面;小岩晚照、崇兰列嶂、小河烟树等八景和荷塘、大峡、梨园等风光,就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探寻青城书院,参观直街巷四合院民居,走访红岘古村落,可以描写乡史乡貌。走进春节,欣赏地道的西厢小调和秦腔演出,聆听丰富多样的民间流传的俗语,就可以整理民间文化,介绍民情风俗。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面对琳琅满目的剪纸和奇石,就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小物品,介绍家乡的物产的说明文或小品文,撰写有关的小论文。
三、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发挥地方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部分“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教材,开放眼界、开放思维,放眼家乡、放眼社会,热情细致地观察现实、体验现实、感受现实。
(一)走进自然,采撷生态文化资源
语文课教学生作文时不能“软禁”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苦思冥想咬烂笔头,最好带领大家全身心融入大自然。活动时切记精心准备,做好安全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前做好准备,通过引导、观察、体验,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身心愉悦。青城古镇可游赏黄崖、小岩、鹿谷山,参观大峡电站、大峡风光,青城得天独厚的古建筑,东滩的家庙、戏楼、稻田、荷池、鸟岛,苇茨湾的龙泉、闯王墓,南坪的纱帽山,水川的北武当山、刘子山、玉兔岛……尤其是长期埋头学习足不出户的学生,青青麦苗,小桥流水;寒来暑往,阴晴圆缺,投身那么美丽、那么鲜活的素材中,哪个学生不想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呢?可想而知,这样写下的作文必定是字字情真句句意切,生机勃勃充实可读。
(二)深入社会,了解人文资源
当然,要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仅仅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做以下事情:从当地历史名人的动人事迹中汲取营养培养激情触发写作灵感,走进更多的农家了解人情,关注周围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多途径地投入到生活中。像春节英雄武鼓、道台狮子、烧秦桧、元宵节灯会,农历3月28日东岳庙会,端午节戴花磨绳、登黄崖山,清明节城隍出府、书院祭孔,中秋节赏月、品瓜果、吃月饼等,都极具参与性和观赏性,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捕捉到许多鲜明的习作素材。最近几年以来青城古镇的文化节、旅游节、西瓜节、葡萄节、荷花节等新旧结合的节日,是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展示着全新的气象。学校和主办方联合,让学生或以观众或以记者或以礼仪员等角色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挑战不同角色获得不同经验。还可以指导学生报道家乡的建设进程,如青城大桥建设、民俗一条街建设、东南西北古城门修建、四合院民居建设、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古镇旅游事业建设,写出各种体验类习作来。
总而言之,在某种文化的浸润下汲取文化,在感知和学习的历程中吐露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作文。让语文作文教学深深扎根在地方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获得全方位的启迪,使我们的学生在乡土文化之魂的熏陶下不断产生作文灵感、焕发创作激情,这样农村语文作文教学的优化才会有所可为,农村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才不会是空谈。
参考文献:
[1]孔宪功.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写作积累[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10).
[2]黄芳.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拓宽作文教学视野[J].作文教学研究,2008,(06).
[3]吴千源.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作文教学[J].中国教研创新导刊,2011,(04).
[4]吕春宝.浅谈新课改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J].中学语文,2010,(03).
篇4
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提高国民意识,特别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认知、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篇5
一、利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灌输孝心教育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时常发现许多学生心里根本没有父母,更不知道心疼父母,往往以我为中心,稍有不顺心就与父母闹矛盾,甚至顶撞父母。这些不良的亲子关系往往导致学生性格偏激、亲子沟通阻塞、情绪不良,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孝心”教育。人世间的各个历史朝代的无数次变迁,都体现“百善孝为先”。如《跳绳曲》活动中学生都会唱唱跳跳,活动结束后,教师给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孝敬父母的作文。让学生就“十月怀胎,九月分娩”谈谈感受,想向母亲说点什么?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的渗透教育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利用团体咨询活动,渗透孝心教育
团体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在团体咨询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孝心的形成与发展。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团体咨询活动,如“孝敬父母从我做起”,提前布置让学生写或找《我爱妈妈》的诗歌,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中,团体咨询活动开始了。通过诗歌和歌曲的播放,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他们讲述着父母之爱的故事:那是发生在2010年7.28那场特大洪水所发生的事情。那天深夜,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淹没多半个村庄,人们纷纷逃往安全地带。这时只见村中一处将要倒塌的房屋里,一位年轻的妈妈一瘸一拐地抱着一名小女孩,从房屋里出来,急忙放下她,又返回房屋里抱着另一名小男孩从屋里跑出。这位母亲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先后两次救出自己的孩子,可见这位母亲的爱子之情是多么伟大。听完故事,学生的脸上挂满泪花。我抓住时机开始提问:1.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相信不相信当你们遇难时你们的父母同样会为你们做出如此举动?用不着思考全体同学异口同声地说:“相信。”2.如果有一天年迈的父母需要你们的帮助时你们会不会也尽你们的孝心?这一问题回答者寥寥无几。3.你们的家庭在赡养老人吗?作为晚辈你们是怎样孝敬长辈的?能够回答的寥寥无几。我接着引导大家讨论,假如你们的长辈有病了,你们会怎样去孝敬他们?在你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有怎样的打算?准备什么具有意义的礼物。对此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把平时的零花钱积攒起来,为父亲买上一件像样的衣服,为母亲买上一个蛋糕;有的说:我爸最爱喝二锅头,等他过生日的时候,给他买一瓶最好的二锅头;有的说:我要好好学习,把最好的成绩,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我的父母。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定会让自己的父母过上美好、快乐的生日,让父母感受到――我爱您爸爸妈妈。在团体咨询活动结束时,主持人播放《祝你生日快乐》的优美歌曲,为活动画上圆满句号。通过该项活动,孩子们懂事了,也变得孝顺了许多,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三、抓住传统、外来重要节日的契机,加强孝心的实践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都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一些传统的、外来的重要节日也十分重视。每逢节日,孩子们都特别高兴,也是他们心情最好的时刻。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及时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效果会更好,如过《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父母就为《春节》忙碌着,这时正是对孩子进行孝心教育的大好时机。教师可以设计《我帮父母做点啥?》的主体教育活动。利用心理健康课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应具备的心理品质(a.关注意志:通过慧眼观察收集需要我的帮助的人群;b.心灵中富有善心而同情弱势群体;c.心理决定:我去帮助他;d.立即付诸行动)。在学生中组织“你有存折吗?”活动,让学生制订出《实施帮助别人的计划》;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来临之时,要组织学生开展《我为父母尽孝心》活动,让他们拿出平时积攒的零花钱,购置一些礼轻情重的物品,献给父母,让父母体会到孩子的孝心,以父母与孩子的亲子之情;在“六一儿童节”、“青年节”时,“把成长展示给父母”,以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鼓励学生心境乐观开朗,把烦恼置之脑外,在中秋节这个中华民族合家欢乐、幸福团圆的日子里,“把欢乐带进家庭”;重阳节是老人们的节日,老人们的健康长寿就是子女最大的幸福,我引导学生为老人们送温暖,“把健康送给老人”。
四、解决亲情阻塞
篇6
关键词:灵活 课堂 尝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06-02
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1 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教学《詹天佑》一文,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学生对于“人”字形铁路,只流于表面,未曾通过文字形成具体表象。于是,我采用角色扮演来批文入情,让学生一是当小画家;二是当小司机。先根据课文中插图,引导学生动手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练习讲清图意;然后,在班级中开展“小司机赛车”,看看哪位小司机第一个顺利地把“小火车”开上山去。这样学生一个个地动手操作,不少高明的“司机”成功登顶。这样几个简单的动作表演,不仅让学生立即从中领悟到詹天佑设计的意图,还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对詹天佑的才干由衷地佩服。再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W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2 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
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3 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嫦娥奔月,大家为纪念这件事,即产生了中秋节。为什么要纪念嫦娥?文中只说了其美丽善良,经常接济贫苦乡亲。但如何接济,文中只字未提,试想大家思念嫦娥,纪念嫦娥,其本来就应是“接济乡亲”的结果。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嫦娥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______,嫦娥都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其实,这种想像我们还可以经常应用,也有多种应用的空间。
4 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篇7
记者在学校的网站论坛里看到,有家长称,就是这个作业把自己锻炼成了“全才”,因为完成作业需要每天给豆子拍照,记录豆子的生长状态,最后把所有这些照片和文字记录按日期整理好,编辑排版,打印出来,订成一册,这对6岁孩子来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基本都是家长代劳。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练习了摄影技巧,重温了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自学了照片处理软件,练习用办公软件熟练排版,最后家里还买了一台彩色打印机,才算圆满完成作业。
记者在采访了多位家长之后发现,类似这样的艰巨任务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做小学生的家长,就一个字――累!”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虽然“减负”年年在喊,可孩子的负担没见少,家长的“功课”倒是越来越多,甚至开始“陪读”、“陪学”,“我们小时候上学,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大人呀!”家长们对此既疑惑又无奈,让他们更为忧虑的是,一些孩子已经养成了对家长的“依赖症”,失去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做监工 老师每天短信“派活”
自从孩子上了小学,林女士的手机短信量大大增加,每天中午后,她的手机都会陆续收到来自各科老师的作业短信,有的短信多达整整一屏。语文老师要求家长协助子女默写、听写、看图说话,一样不能落下;数学老师要求为孩子准备两个魔方,明天上课要学习正方体的问题;英语老师要求监督孩子听录音5遍,家长陪说陪练,课文背熟后签字;甚至还有体育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孩子熟练掌握仰卧起坐,晚上掐时间一分钟做30个……
用短信给家长布置“作业”是不少学校的普遍做法,虽然孩子们在学校也会抄“记事”,记录当天要做的作业,但是一二年级的小孩经常会有记不清记不全的情况发生,所以老师不得不养成给家长发短信布置作业的习惯。
然而,“监工”的任务之艰巨完全超出了林女士的想象,以至于每天签名签得有了“明星感”,“孩子一做完作业,就把各种各样的练习本摊在我面前等签字,有时竟然达到9本之多,感觉自己像明星一样。”而且家长不仅要签字,有的还要检查对错,甚至作业完成情况、数量、时间都要写清楚。“你说不陪,能完成老师的任务吗?”
更要命的是,如果家长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些功课,受罚的是孩子。一位家长在学校论坛上抱怨:“这星期孩子总共被扣掉了11朵小红花,大部分都因为签字原因,不是忘记签了就是签错位置了。都说第一年需要家长多花点力气,现在我是累得不得了,每次他自己整理书包,要问几句作业都签了吧,我俩严重神经紧张……”
林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家里有一名小学生,起码要占用家里一位大人的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这么复杂的事情老人或者保姆根本做不来,只能自己亲自盯着,我现在下班回家连看报纸、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做网虫 随时上网关注学校动态
对于小学生家长,熟练运用电脑上网是一项基本技能,“很难想象,家长要是不会上网怎么办,简直就没资格做家长!”林女士说。因为很多小学,尤其是重点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都有班级论坛,很多有关孩子的信息以及家长的任务,老师都是通过校园网的。
“我现在已经养成了每天上校园网的习惯,否则漏了什么重要信息,后果自负。”林女士告诉记者,每科老师都会在论坛给家长留言,总结这一周的学习进度;还会出一些小练习,让家长打印了给孩子做;还有一些竞赛的报名,也要家长在网上完成;还包括一些学习软件,网上英语小故事什么的,也需要家长下载了给孩子用……“我的工作本来和电脑不沾边,以前不大用,可是为了孩子,我恶补电脑知识,学会了下载软件,学会了论坛发帖,还加入了班级的QQ群,我现在整天泡在网上,都快成了网虫了。”
家长上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协助孩子完成作业,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老师们也开始习惯在布置作业时跟电脑搭点边,比如让孩子去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上网写博客等等。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无法独立使用电脑,所以这些事又落到了家长身上。林女士这学期已经做了不少这样的功课,例如“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讲述古代四大才子的故事”等等,在网上搜到之后,还要整理打印出来,让孩子带到学校去。
为了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作业,很多家长纷纷置办设备。二年级女生娇娇的爸爸是班里公认的“设备狂人”,他先是置办了一台高性能的数码相机,不久前又买了一台集扫描、打印、做照片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彩色打印机,这样可以保证孩子作业“保质保量”完成,“寒暑假和黄金周假期,学校都要布置孩子做‘小报’,我本想让孩子自己画点画,写几行字就可以了,可老师说太简单了,看有的家长做的那叫一个专业,照片、文字、标题、排版真跟报纸差不多,我才痛下决心添置设备,咱不能给孩子丢人不是?”于是,比拼设备成了家长间的“暗战”,也让娇娇爸练成了专家,不少家长经常在QQ群里向他请教这方面的专业问题。
做陪读 奥数英语作文样样精通
好容易到了周末家长们也不得清闲,更艰巨的任务是“陪太子读书”,记者了解到,在各种课外补习班里,如今“陪读”之风非常盛行,不少老师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学,这样孩子有疑问可以随时求教。
在一所知名的奥数学校,记者看到,最后一排坐着10多位家长,局促地挤在小小的桌椅里,专心地记着笔记。一位妈妈告诉记者,来这里陪读实属无奈,四年级的奥数已经相当难了,孩子回家总喊听不懂,上课跟不上。“奥数如今在小升初的测试中还是一个标杆,不敢不学,老师建议家长跟着一起学,回家以后如果孩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给孩子再讲一遍。”
有趣的是,老师对家长们的表现也有一番评价,一位奥数班的老师告诉记者,海淀家长积极性最高,在这里陪读的基本都是海淀的,西城的就差点,家长最多帮助孩子判判作业。“海淀的尖子校多,孩子学习压力大,所以家长在这方面就更上心。”这位老师表示,小学中高年级的奥数课确实难度越来越大,一些课后习题会要求孩子和家长一起讨论完成,“这也是为了孩子能更好掌握知识,现在竞争这么厉害,家长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成绩。”
记者了解到,陪孩子上英语课的家长比例更高,因为不少培训学校都要求孩子练习口语要有一个同伴可以经常对话,而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哪里去找同伴?于是家长只好担当起陪孩子练口语的重任。张女士跟孩子一起学《新概念英语》已经一年多了,她向记者表示“英语已经扔了十多年,现在又从头学起,不把语音语调学标准,回家怎么指导孩子呢?”
记者在巨人学校的一个培训点转了一圈,发现不仅是奥数班和英语班陪读家长众多,其他如作文班,甚至航模、单片机等兴趣班都有家长坐在后面听讲,不少年过四十的父母俨然小学生一样认真记着笔记,场景感人。
放手难应试教育下的集体焦虑
记者调查发现,学校的知名度越大,学生家长需要参与孩子作业的现象就越多,因为这些名校更强调“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孩子在学校快乐了,就需要家长在课外下更大的工夫。
为什么老师要把担子压给家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资深小学老师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深意”,根源还是应试制度惹的祸,大家都看重分数,而小学生成绩的差异往往就取决于家长的关注程度。家长抓得严,看得紧,孩子的成绩就有保障,最后老师家长皆大欢喜。
一位重点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在每年开学的家长会都会向家长强调这一点,就是学校家庭共同教育,家长绝不能当甩手掌柜,那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对这一点,大多数家长都表示理解,并且积极配合。这位老师还表示,不少家长甚至还有放大老师要求的倾向,比如寒暑假的小报,老师要求孩子独立完成,可每年都会交上来很多极其专业的小报,一看就是家长做的,老师禁止了多次也没用。
在家长的全面参与下,孩子的成绩确实提高了,可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呢?记者在家长论坛上听到了很多对这种做法的讨伐之声:“家长当监工当陪读,不是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分数高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孩子养成了‘学习依赖症’将贻误终生!”
篇8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