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首先,谈一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产生的时代背景上的不同特征。
传统的人事管理,产生的历史比较久远,大家对此也比较熟悉,它是在标准化生产的大规模工业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管理达到成熟的顶峰。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它的管理地位在不断地突显出来,其管理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增加,这时的人事管理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后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有些发达国家的大型先进企业的“人事部”开始称为“人力资源管理部”。大学的课程也从“人事管理学”逐渐地改成“人力资源管理学”。
由此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在西方真正诞生的时间也不过三十多年而已,传到中国并被吸纳和应用还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但它的存在和应用却反映出企业对人的管理观点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向更为科学化、人性化过程的转化,企业管理阶段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是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八十年代,世界经济从消耗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经济转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时的信息技术革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知识信息成为生产要素的决定因素,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灵魂,信息高速公路变成了基础设施,而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最大优势。这时的生产方式已由大规模、高效率、出产单一产品的标准化方式,被高效益、小规模、多产品、非标准、柔性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这时的集中化生产,已被分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SOHO、小办公室或家庭办公室),这时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白领阶层在不断增多,并已超过蓝领阶层)。这时的工业产品正向着轻、软、短、小和内在多元化、高速化发展。这时的企业形式也发生变化,虚拟公司的产生并对有形化企业所取代(如耐克等)。这时的无形资产,不可避免的对有形资产发生了冲击(大型企业的无形资产已大于有形资产,如“海尔企业60%为无形资产;而微软企业决大部分为无形资产)。这时的营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网络经济造成了“反中介”的存在而使然)。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自然的产生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适应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
其次,谈一谈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角度上的不同特征。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人性假设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社会人”(即认为“人本善”,是一种重人轻物的理论);“自我实现人”(即要求在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要创造一个使之“自我实现”的工作环境。其“需要层次论”共有五层:⑴生理需求;⑵安全需求;⑶社交需求;⑷尊重需求;⑸自我实现需求;和“复杂人”(即一种“权变理论”的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的。
而传统人事管理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一种“经济人”(即认为“人本恶”的,是一种重物轻人的理论)的基础上的。
2、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原则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原则上,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原则。其出发点是把人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和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因素,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对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者心理与人力资源关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同时考虑人对组织的归属感,使员工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并且不断地向更为合理的方向演变。并且还要考虑到员工的现代培训和潜能的充分开发,以及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等等。
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偏重于比较具体的、技术性的事物管理。其出发点是把职工作为管理和安排的对象;而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和主观能动性、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对共事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人和组织的关系并不予以重视。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的指导思想是:要使其具有战略性、远程性、规划性、主动性、创新性和可开发性的管理职能。它的管理工作是由专职管理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及员工互相配合来完成的。而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方式方法是比较具体性的、技术性的、被动性的、管制性的和保守性的。它的管理职能通常是由专职人事干部行使的。
4、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管理内容上有着不同的特征。传统的人事管理基本工作内容包括:毕业生接收、人员调配、人事任免、考核、委派、工资、福利、 教育和离退休管理,以及其他人事制度规章的制定与实施等。
而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除了上述人事管理的基本工作内容外,还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规划、预测、开发、培训和战略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层次不同员工的心理需求,潜能挖掘和激励的作用与效果;并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协调及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在侧重思考之中;还有如:招聘、选拔和绩效管理等等。
5、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部门中的地位上,有着不同的特征。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企业经营和生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部门之一,总之是一个重要的部门。
篇2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演变
1.人事管理阶段。早期的人力资源管理被称做“人事管理”,它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大机器生产方式的产生,出现了大规模的劳动力雇佣,因而必须有人处理组织中涉及与人有关的一系列事物和活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事管理基本成熟,在招募、甄选、培训、考核、劳动关系管理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人事管理工作的特征是照章办事,属于事务性的工作。
2.人力资源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人事立法急剧增加,反歧视立法日益健全,有效的人事管理受到重视,也增加了人事管理职能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广泛采用的竞争手段的成功与否几乎都与人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推动了人事管理职能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理论与实践者们都认识到,在一种竞争性的环境下,战略性地管理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应运而生。
二、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的区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人事部门、人事干部的工作内容在不断调整、不断变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逐渐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取代。归纳一下,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也就是说,当一名员工进入一个单位,经过人事部门必要的培训后,安排到一个岗位,完全由员工被动性地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也就是说,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3.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以人为本,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4.在管理策略上,传统的人事管理侧重于近期或当前人事工作,属于战术性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属于战术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
5.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6.在管理体制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强调按领导意图办事。现代人力资源多为主动开发型,根据组织的现状、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工作。
7.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
8.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单位的计划与决策,为单位的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
三、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转变
在企业里,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是并存的。近年来所提出的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实际上指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转变。也就是应该思考如何从烦琐的人力资源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去真正思考一些企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
1.切实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1)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及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求,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力资源的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事的是一个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调配、培训开发、绩效评估、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系统性工作,因此制定和有效执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职位体系、培训开发体系、职业生涯规划、绩效评估体系,建设并完善企业文化等等,能够保障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得新的理念能够得以贯彻和实施,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当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变过去人力资源部门纯粹从事人事管理的形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领导和员工当中的地位。
2.引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加强在职员工的培训。在当今成为一名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和建立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施和操作。要胜任这方面的工作,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需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了解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及本企业生产流程、发展方向,掌握全体员工的个人基本信息。
为更好地履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企业当中的角色,必须引进足以胜任的相关专业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同时要对现有管理者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技能,转变观念,提高胜任力,以便适应和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对策分析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管理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世界范围内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兴起,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正在经历一
场深刻的变革。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提倡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依法行政及行政质量低下的状况依然存在。因此,分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依此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十分重要。
一、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 我国公共部门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系统认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化而来的,但与传统人事行政差别很大,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所对应的经济形态不同。传统人事行政是适应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以严格的规制对员工进行管理为主要特征,着眼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是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实行的战术性、技术性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后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是将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主动的资源进行管理,是通过放松规制、开发心智等新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提高个体智能,进而增强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战略与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目前,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旧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视人力为成本,没有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这与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思想背道而驰。
2.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干部终身制、论资排辈、管理无法制等都得到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尚不健全,竞争未做到法治化和制度化;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绩评估、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缺乏现代化的绩效评估方法及技术,同时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和激励功能;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3.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不足
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组织成员的培训没有统筹考虑,缺乏学习氛围。我国当前公务人员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公共部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深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1. 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部门为外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组织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把行政管理人才看作是能带来直接效益的资本,给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带来全面更新。传统人事行政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质的区别。传统人事行政所依托的理念是规范、管制;而人力资源管理所依托的理念是发展、创新。人事行政的理论是以古典管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为知识背景、运用常规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传统理论;而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则是以现代行政管理学、资源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信息科技等为基础,运用知识管理方法,依靠信息技术作为平台和手段装备起来的全新理论。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公共部门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树立,因此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十分重要。
篇4
一、两相比较: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优势突出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国家和各种组织对本国或本组织人力资源进行预测、规划、投资、培训、配置、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组织、决策行为,它建立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之上,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发展,但又不同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1、在管理理念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与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不同的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看作是第一资源,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个体的差异,强调信任、平等、开放和合作的理念,更加重视人的个体需要和发展需要,注重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的平衡与对等,在为组织创造财富的同时发展个人,并将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2、在管理功能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上升到战略性管理。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其管理活动相对简单,地位也较低,人事部门被看做是一个执行的、非效益的部门,不参与到组织发展战略的制定上来。
而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规划与实现组织发展战略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功能也发生转变,具体来说,除传统的记录功能之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有四大功能:一是吸纳功能。即如何让优秀的人才加入到本组织中来。二是维持功能。即如何让已经进入本组织的优秀人才继续留在组织中。三是开发功能。即如何让员工能够满足当前及未来职位需要的技能。四是激励功能。即如何让员工在现有的职位上创造优良的绩效。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者进入组织的决策层,人力资源部门也成为中枢性机构。
3、在管理方法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个性化管理。
在传统人事管事中,重视硬约束,重视服从命令听指挥,主要依靠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纪律来管理和监督,强制人对事的适应,管理弹性小、强度大,忽视人的个性心理,重“法”治,轻民主。
而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除沿用传统人事管理的一些刚性管理方式之外,更多的是运用柔性管理方法进行管理,重视民主化、个性化管理,重视员工与组织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协调、沟通、理解,注重通过文化、战略、技术和流程进行管理,强调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一种具有同化力和进取精神的组织文化,形成一种能上能下、效率优先、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为组织成员创造充分发挥潜能的环境。
二、现状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明显
然而,在现实中,从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跃变并非一个外壳或符号的变化这样简单,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的跃变。分析我国各种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及管理者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1、管理理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仍占主导地位
在现实的管理之中,虽然人们都承认组织中“人”的重要性,承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受到传统人事管理理念的影响,并不能真正跳出事本管理的圈子。在一个国有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有210人谈到人才管理,其中有90%的人认为人才管理就是人事管理,而且都认为人才管理就是人事部门的事,与其他人和部门无关。在许多的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所干的工作和过去相比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在深层次上并没有真正实现管理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仍在管理中占主导地位。
2、管理模式上:传统的后台式管理仍是主流。
在现今的形势之下,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性管理的转变,其参谋与咨询的功能得以扩大并开始致力于建立一种能把人的问题与组织问题综合考虑的机制,开始强调通过文化、战略、技术进行管理,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是动态的、前瞻性的、指导性的管理。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人经常会感叹:组织里最头痛、最难解决的事情就是人事方面的问题;而组织的高层和其他各部门的管理者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究其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理顺好职能职责规范,他们不是主动地在做好先期性的工作上做文章,而是被动地以“消防队”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急难事件的处理现场,采用的依然是后台式的管理模式,这就注定了人力资源部门无法成为一个企业的轴心部门,它只有在业务部门提出需求以后,才能采取一些设法满足业务部门需求的静态的行动。它对业务部门的真实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更无法指导实践。
3、管理者专业素质上:经验型管理者仍唱主角。
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他们必须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并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去推动组织高层与一线人员实现既定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其次,他们必须有一定的创造力,能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所面临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提出不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第三,他们必须善于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同时结合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形成有自我特色的管理方法;第四,他们必须与业务部门建立信任关系,充分运用各种服务功能,实现团队效益的最大化。
然而,在我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起步较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中,大多数的管理者是从技术人员或单纯的行政人员转行过来,他们懂生产实践知识,熟悉一线人员的配置,善于做组织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协调各部门各层次之间的人员、部门关系的能力。但总的说来,这些管理大多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训,缺少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基本上是凭经验办事,从而致使管理经验生搬硬套的问题严重。
三、对策思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角色需重新定位
基于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及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自身的变革不可避免。除曾经制约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要改革之外,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角色意识转变也是改变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重要途径。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成为高层管理者的战略伙伴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导向作用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必须成长成为组织高层管理者的战略伙伴,在管理中必须着眼于全面、长期、系统的组织战略,协助决策者制定本组织的整体目标和经营战略,对长期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规划、运用,制订中长期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计划,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与福利政策,擅长把业务战备目标与所需的组织素质和组织文化结合起来,建立适合本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卓越模式。
从管理者的能力上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成为组织高层管理者的战略伙伴必须具备三种能力:战略能力、业务能力、专业能力。战略能力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时刻追踪组织战略变革与人力资源战略创新的动态发展,研究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的战略需求,提出人力资源使命与愿景重新定位的战略建议,获取组织所急需的核心人才等。业务能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要拥有业务部门的经验,了解组织的经营,了解业务部门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了解客户和市场的需要等。专业能力的要件是思考人力资源战略变革下的管理模式整合,研究管理系统的再造,追踪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创新,研究与开发新型管理工具和手段并在组织战略框架中实施。
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有三种途径:一是实践,这是实现战略伙伴关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二是实习,这是获得业务与专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三是与专业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合作可以强化专业知识的流动,提升组织管理水平。
2、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成为组织成员的支持者。
随着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人的个体需要和发展需要,开始尊重人的隐私,个性化管理的特征逐步明显,对人的关心和爱护超过了对人的控制和约束,开始重视团队建设,重视协作和沟通,让员工参与管理成为组织追求的目标。这就使得人力资源部门逐渐转变为员工的支持者、帮助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需要更多听取来自组织成员的心声与反馈意见,特别是在组织的变革时期需要进行劳动力调整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应该在发展良好的员工关系,提高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与贡献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何才能真正成为组织成员的支持者、拥护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员工士气或满意度调查,或采用离职面临等方法,了解员工的真实需求;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组织授权使组织成员获得更多的自,通过弹性工作时间制和家庭办公等方式为组织成员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满足组织成员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的需求。
第三,给予组织成员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使员工有机会学到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满足员工心理上对成功的需求。
第四,通过建立合理的考核奖励和薪酬制度,保证组织成员得到公平合理的报酬,满足员工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第五,让组织成员拥有足够的技能去胜任分派给他们的任务并通过人力资源的重新部署,给组织成员以跨技能学习、培训的机会,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求。
第六,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满足组织成员对职业安全的需求。
3、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成为员工关系的协调者。
员工关系,简单说就是管理方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和谐程度可以促进或者制约一个组织的发展。因此,如何协调员工关系,让管理方的需求与员工的需求步调一致,是各个组织所渴望的,同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在员工关系中扮演好协调者的角色。
所谓协调就是联系、沟通、调节组织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各种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协作的统一体,以便提升组织的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的发展。过去,在大多的组织中员工关系的协调依靠的工会组织,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工会在相当程度上已很难发挥制约作用,特别是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这种涉外员工关系要求我国员工关系的运作符合国际通行法则和惯例,同时,随着我国完全取消下岗人员进入再就业中心,所有下岗人员纳入失业保险,彻底与企业脱钩,再加上企业破产、兼并、改制的增多,给员工关系带来了剧烈的变动和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桥梁作用,把现代人力资源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员工关系中,本着合法、协商、保护弱者的原则,处理好组织内部的各种冲突,化解各种矛盾,促进劳资双方的沟通,增强合作,培育团队精神,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
4、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率先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随着传统的人事管理逐渐转变为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管理本身发生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观念上从以事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员工关系由对立走向和谐;管理对象由单纯管理员工变为管理劳资双方;价值观上从视员工为成本负担变革为视员工为有价值的资源;工作的重点从绩效评估变革为人力开发。另外,组织也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推动组织的变革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应该率先成为组织变革的推动者。
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在变革中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文化调整、组织结构改造、流程再造改变员工的行为与工作方式;
(2)调整考核与奖励引导组织成员改革自己的行为或由此行为带来的结果;
(3)通过参与组织改革,率先接受、理解组织在发展中形成的理念、方法、内容、原则,并帮助其他管理者接受、执行新的观念、方法、内容、原则,保证组织及个人的应变能力;
篇5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等。所以,在整个社会看来,行政事业单位是代表着国家形象,管理着整个社会有效正常的运行。与企业单位不同的是,员工的工资靠国家财政拨款,在人事上是定员定编,在干部选拔上是服从上级分派。还有行政事业单位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人事上几乎没有自。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体现出了较低的效应,表现出来的业务水平并不理想,主要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合理
除了某些专业性较强的行政事业单位外,大部分单位的员工普遍学历低下,更不用说对自己所处的职位进行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在某项调查中发现某城市的工商部门中,有学习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以上文凭的职员不到百分之五,而社会上许多正规大学毕业的工商管理的毕业生却很难进入工商系统工作,原因是进这样的部门必须有很硬的社会关系,即使专业素养再高,也无缘这样的国家部门。所以这样的人才选拔就极大地影响了整体单位的专业素质水平。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才开发培养机制不合理
除了人才选拔机制不合理外,人才开发培养也是不合理的。新进职员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后,单位安排的职前岗位训练,大多与职工的个人需求、抱负和单位的目标不协调,不能真正学到履行单位职能需要的知识。例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培训计划一般是外出培训,顺带旅游。在职工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对自身的业务培训反而更加放不到心上,难以达到单位的预期目标。所以,与人才开发培养机制的初衷相违背。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激励方式单一
在某些行政事业单位中,没有淘汰机制,一旦专业素养与道德素质差的人员进入这样的部门,终身任用,没有后顾之忧。长期以往,必然导致整个部门的职工素质不高,进而整体的工作效率不高。同时,对于基层职工,上级一视同仁,大家领着同样一份工资,薪酬确定的等级不明显,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不存在激励机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更谈不上了。没有竞争,哪来的进步呢。
(四)不健全的考核制度。现如今,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工资采取平均分配方式,并且考核方式不全面,
二、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特点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自收自支,通过成本核算,进行盈亏配比,通过自身的盈利解决自身的人员供养,社会服务,创造财富价值。企业单位的登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企业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后,企业单位进行劳动仲裁。
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并创造效益的制胜关键性因素,人力资源是可创造性财富,推进人类进步的社会潜能,它不仅是当前我国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更是一个现代人充分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企业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先后推行了如奖勤罚懒、三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实施“下岗分流”再就业工程等重大措施,使职工与企业的关系悄然变化,企业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些企业结合国情,努力学习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技术,并在实践中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切表明,改革劳动人事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在管理内容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档案、人员调配、职务职称变动、工资调整等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将人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管理,重点是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使员工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在管理形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属于静态管理。当一名员工进入一个单位,经过人事部门必要的培训后,安排到一个岗位,完全由员工被动性地工作,自然发展;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也就是说,对员工不仅安排工作,还要根据组织目标和个人状况,为其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不断培训,不断进行横向及纵向的岗位或职位调整,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三)在管理方式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性化管理,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以人为本,多激励,少惩罚;多表扬,少批评;多授权,少命令,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四)在管理技术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照章办事,机械呆板;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科学手段。
(五)在管理手段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手段单一,以人工为主,日常的信息检索、报表制作、统计分析多为人工进行,很难保证及时、准确,并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软件系统、信息检索、报表制作、核算、测评、招聘等均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结果,及时准确地提供决策依据。
(六)在管理层次上,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往往只是上级的执行部门,很少参与决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单位的计划与决策,为单位最重要的高层决策部门之一。
篇6
关键词:现代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 过渡
不可否认,以往的人事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但是,传统人事管理随着时展、企业优化日渐显露出了弊端,随之兴起的是所谓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传统人事管理,却拥有传统人事所不具备的、适应时代进步的优越之处,在重视程度、对人的理解角度、职责的性质以及管理形态等方面呈现出时代的特点。在操作效果、开发深度以及文化氛围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传统人事管理。其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其发展活力日益显现。笔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变有几点粗浅认识。
1.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管理,其具体含义包括:根据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员工的思想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从而对员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运用及管理,以使企业达到对员工积极因素的充分调配和利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效益,并且使员工到全面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科学。其特点首先就是管理方式科学。人力资源管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各种人力资源政策,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主动分析和诊断人力资源现状,为决策者准确、及时地提供各种有价值的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协助决策者制定具体的人力资源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战略目标执行以确保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其次是具体职能卓越。人力资源管理会根据企业战略需要、结合员工能力制定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加关注绩效反馈与激励,确保员工绩效不断提高的同时,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不断上升;又能留住核心人才,并不断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最后是以人为本。人在企业整体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在充分发挥人自身重要作用的同时,体现企业全员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特色。
2.什么是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对人员的管理,即对人事关系的管理,它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在一定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人事管理过程包括“进、管、出”三个环节。人的调进调出被当作管理的中心内容,管理过程受政治影响较大。
3.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职能都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和薪酬分配等相关内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些差别表现在两者的本质、管理重点、职责重心、出发点等等。
3.1两者的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未来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整个企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企业需要做出决策时,它可以给企业提供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建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它不能考虑到企业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人事管理部门不可能给整个企业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人事管理很少能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
3.2管理的重点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放在了注重员工的有效使用,在使用员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很科学细致的检测,发挥员工的特长和优势,使员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既做到了企业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本为自己创造价值,员工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获得了自我实现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考虑到了企业和员工这两层因素,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二者产生共赢的效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对员工的使用单一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独特性。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重点明显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的科学性和可利用。
3.3职责重心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重心是在考虑到整个企业的前提下,为企业员工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它致力于调整企业的所有部门的优势及人员安排,并且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分配,使各部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人力资源的职责重心是为企业出谋划策,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配置人才;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企业中职责范围比较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重心是对企业各单位各部门人员进行调配、考核、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定,没有能动性地把整个企业看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员工之间没有更好地了解及融合,这样各部门就比较独立,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3.4出发点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管理其最突出的原则是实行“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把企业的员工看成是“社会人”,真切的考虑到员工的需要,实行“人格化”管理,很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使用员工同时很注意员工自己的发展;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员工看成“经济人”,它站在企业的角度,单纯的追求企业绩效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
4.转变观念,人事管理过渡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4.1以人为本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企业各项活动的最终目标,要关心员工的需要,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企业,知识日益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作为知识的主人,作为企业知识资源的驾驭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和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4.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力资源开发的总目标是提高人的工作绩效。激励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为刺激他人或自身完成一个预期的行为过程而采取的行动。它是建立在满足个人某种需求期望的基础上,其结果是让个人对工作产生满足感和公平感,激励从形式上讲大致可以分为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传统人事管理采取的激励方式,基本上以物质激励为主,激励手段单一,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人有生理、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使需求都能得到相应的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多维交叉的员工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3加强员工培训教育。要为员工提供各种培训,以襄阳输油处为例,他们打造新三位一体人才培训战略,通过外委培养、自主培养、全作办学等方式,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同时,广泛开展员工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通过石化管道志愿者活动,提升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认识其重要性,培养员工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习惯,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4.4加强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能从简单提供人力到为人力设计安排合适的工作,从只管人到管理与人的关系,人与工作的关系,工作与工作的关系,工作难度今非昔比,对人力资源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二是具备全面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三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密切相关,它不仅决定着企业的现在,也决定着企业的未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传统人事管理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参考文献:
篇7
战略视角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简述
1、人力资源规划通过企事业单位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要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计划。
2、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
(1)规划人力发展。(2)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3)配合组织发展的需要。(4)降低用人成本
3、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规划使组织更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2)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组织更好地使用和开发人才;(3)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降低用人成本;(4)人力资源规划有利于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5)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纽带;(6)人力资源规划有效地支持和保证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
1、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目标,以及企事业单位外部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影响,制定一套符合企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二年以上计划,计划保持战略规划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统一。
2、制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需要考虑的因素
(1)国家及地方人力资源政策环境的变化。(2)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经营环境的变化
3、制定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三原则
(1)安定原则。(2)成长原则。(3)持续原则。
三、战略层面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特点
战略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四个基本内涵和特征:(1)战略性。企事业单位拥有这些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2)系统性。企事业单位为了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构成一种战略系统。(3)契合性。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契合;以及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契合。(4)目标导向性。基于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整体人才规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
未来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动态性规划。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一个对企事业单位人员流动进行动态预测和决策的过程,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
2、系统性规划。系统性规划是战略思维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重要部分,其本质要求运筹全局,综合分析,提出科学的发展战略思路。系统性规划根据系统性质分析、判断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
3、超前性规划。超前性规划要求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对未来、超越客观事物实际发展进程的前瞻性的特点,即在外部实际变化过程之前,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趋势、状态和结果。
4、扁平化规划。组织机构扁平化是世界企业界的大势所趋。扁平化规划有利于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扁平化规划有助于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扁平化规划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的需要。
5、跨文化性规划。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中必须充分注意于企事业单位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保障企业经营的特色,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和组织行为的约束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具有延续性,具有自己的符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特色。
6、个性化规划。个性化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员工至上”战略,其核心是满足利益企事业单位内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员工的需要,满足员工个性化的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需要,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竞争的人力资源战略要素和人力资本股权激励效应,全方位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四、人力资源规划由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转变的意义
(1)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
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是基于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在广泛地使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内外部共享和有效利用信息的途径,而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人本管理,即信息化企业的管理要以人为中心,通过调动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2)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
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运用科学、理性、人性的制定目标等客观目标的管理,通过设定目标对整个组织的行为进行控制,使整个组织把各种资源调动起来,围绕目标往前走,对工作进行追踪。评估目标执行情况,然后把这个信息进行反馈,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目标能够按照原来的设定实现。
(3)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
扁平化规划这种形式的民主管理让员工在工作中采取更加主动的态度,对工作有更多选择,而不是仅仅作为受动者;有助于让员工自己选择工作方式、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
(4)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的权变管理
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根据变化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从而有可能使其管理活动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有效。
五、结语
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是关系企事业单位和员工长期的、战略性的计划决策,是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战略指导思想和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为企事业单位的竞争计划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中小企业纷纷倒闭,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拥有高水平的竞争力和组织效能以及通过降低成本取得成功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彰显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抓住其他企业倒闭的机会及时引进优秀人才,探索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冲击。
知识经济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对自然资源和现实资本的获得,转向获取各种知识和智力创新成果,竞争的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建立一支真正高素质的知识团队。这就要求企业拥有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人才,以及创新、多能、灵敏的员工队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战略重要性明显地突出。
人的需求与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人的管理变得更复杂。这使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认识到,追求成功最关键的不在于调整战略或重整组织,而在于改变员工的行为。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战略性因素。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涵义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这个定义具体包括以下内涵:
一是不可替代性,将人力资源视为获取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
二是系统性,强调通过人力资源的规划、政策及管理实践达到获取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
三是战略性,强调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匹配与契合。
四是目标性,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指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综上可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型
(一)战略形成阶段
1、确定使命。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中,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制定主体只有充分认识组织使命、员工使命,所制定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方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人力资源活动和组织活动,保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实施能够促进组织实现其组织使命和员工使命。
2、建立理想目标。企业应根据长期的盈利计划;市场战略价格和现实生产环境的考虑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从满足顾客需要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两个立足点对人力资源的构造展开目标成本分析,设定理想目标而不仅是合理的目标。
3、实施外部和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有限的可以使企业受益的机会和企业应当回避的威胁,通过内部分析则可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领域方面具有优势和弱点。实施外部内部分析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至关重要的一环,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4、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顾客的特性、需求及其在市场上的服务,以确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点。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执行阶段
成功的战略制定并不能保证成功的战略执行,战略执行主要是一种行动过程,在行动中管理和运用力量需要具备执行战略能力的人力资源、特殊的激励和领导技能以对众多员工进行协调、关注效率的提高。该阶段最重要的管理问题包括:人力资源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人力资源能力、人力资源行为。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决策会对企业产生显著和持久的影响,错误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而及时的评价可以使管理者对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评价包括3项基本活动:考察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的内在基础;度量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企业绩效;采取纠正性措施。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三)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1、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的组织结构,获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2、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取得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支持。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既不同于现行的人力资源财务会计信息,也不同于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信息。由于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涉及面广,所需信息量大,且须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就要求企业应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一个网络化交互式的、超企业边界的会计信息系统。
3、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扮演更多的是战略决策、战略合作伙伴的角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适时、及时地利用培训、学习等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以跟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论文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
论文摘要: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现代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就必须树立新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念。文章引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SHRCM)这一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对其产生背景、特征、模型进行深入剖析,对现代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绩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万样.现代成本管理会计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林万样.成本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刘永泽,戴军.论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2(9).
篇9
关键词:国有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科技创新
引 言
在今年七月份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1]。国有企业担负着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必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实施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发展趋势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可以归纳战略型、描述型、规范型三种[2]。
1.1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把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项战略职能,以“整合”与“适应”为特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其典型观念有,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关系,强调每一种不同的竞争战略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组合,或认为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具有战略型,包括:内部职业机会、正规培训系统、结果导向的评估、利润共享、雇佣保证、员工参与和工作描述。而更多的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则关心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由于这一关系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2 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描述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特点是通过描述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性框架,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可能结果进行广泛分类。这一理论强调开发系统,力图将人力资源管理引入更广泛的研究领域,并表述一些相互关系。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所包含的变量进行全面的把握,但无法提示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基于描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念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由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在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扮演特定的角色,高层管理、经理和员工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1.3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规范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仅包含具体的管理实践,而且包含这些实践的目标。如我国学者林泽严提出的国有企业现存的两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自我中心式的非理性化家族管理和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化团队管理。前种模式是将员工视为公司的附属物,往往采用集权的、控制性的、缺乏激励的管理方式,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步入混乱、无序的轨道,最终将企业推向衰败。理想化团队模式是将员工视为活动主体,采取民主的、参与式的和授权的领导与管理,强调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其结果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迈向科学、有序的轨道,企业的最终发展前景是美好的[3]。
1.4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更多挑战,其主要发展趋势有:
第一、 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变化必须与企业重组的其他领域相匹配、协同作用,才能保证企业在新的经营环境下保持竞争力。
第二、 知识型员工管理。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型员工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 交叉文化管理。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管理上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管理问题,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克服组织内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其有效途径是实现跨文化管理和培训,在交叉文化环境下,全球观念、系统观念、多元主义是培养文化开发与宽容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力资源研究的重心。
第四、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是指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委托给企业外部的专业公司承担,在我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越来越多,从外资企业延伸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同时,外包的范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从早期的人事档案管理、员工招聘与培训等扩展到中高层主管的甄选、员工激励、员工开发等战略性工作层面。
2.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存主要问题
2.1 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国有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普遍重视生产而忽视管理,人力资源工作中存在多头管理、资源分割,造成体系缺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将企业员工视为一个整体,国有企业职工普遍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干部和工人两种身份,界限分明,人为地限制了工人们的发展空间,消弱了干部的竞争意识。
2.2 人力资源队伍专业能力薄弱
现有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是从以前的劳资人员转化而来,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系统专业化的学习,日常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政策性、事务性层面,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与发展提供支撑,更谈不上管理创新。
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医院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面临着人才的竞争,并且随着竞争程度不断加剧,人才更是成为医院在竞争中最终能够获胜的根本因素。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原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医院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和特征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在医院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医院人力作用,最终完成医院各项工作任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它是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各项制度与方法的总称。
1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人员培训和激励等方面。
(1)选拔优秀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决定医院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立足于重视员工的发展潜力,在着眼于员工未来潜能开发的基础上,选用对组织文化有较强认同感、能够共享知识、有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的人才。同时,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常常通过选拔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才,在医院内部创造多元化思想共荣并存局面,进而激励医院员工技能创新发展,促使医院服务水平提高。
(2)加强人员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科技高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更为频繁,而知识型员工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培训进行知识的更新,那么将会很容易出现人才知识老化现象。而医院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重视员工培训,经常举办各类培训,加强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训,从而为知识型员工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和自身能力的提高提供较多的机会。
(3)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
我们知道,医院原有的管理体制中,对员工的激励方式较少,激励方法较为单一,从而不能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多种需要,并根据员工需要所处的不同层次,实行不同的激励方式,并且不仅使用物质激励的方法,也应使用精神等激励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战略性和投入增长性。
(1)战略性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定的依据是医院发展战略规划,它是医院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医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人事管理和医院经营活动相脱节的问题,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科研、服务、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产生更大的作用。
(2)投入增长性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医院战略管理的重要一环,主要对象是医院医务工作人员,对他们的投入基本上是呈现投入增长的趋势。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里面,优秀医务工作者较为匮乏,留住人才更是医院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此情况下,医院需要加大投入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和激励,从而产生更高的人才经济效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变化
1 知识经济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最为主要的影响在于管理的思想和管理的方法。
(1)管理思想的变化
传统医院的人事管理主要职能是对人才实行管理,人才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且医院管理的中心是财、物。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在医院的发展中是最为活跃的因素,也是决定医院最终竞争力的保障,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目标是实现对人才的开发,因此,医院的管理思想出现了变化。
(2)管理方法的变化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医院对其人才管理方法较为单一,且较为物质化,缺少灵活性,人才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展示,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对人才更为重视,管理方法也更为灵活多样化,许多医院的管理方法更为人性化,从而使医院得以留住人才。
2 知识经济时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变化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上都呈现出与传统人事管理很大的不同。
(1)人本管理思想
在知识经济时代,因为人才的作用已经大大超过了物,其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所重视,人本管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思想[4]。
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人才较密集的医院中,知识型员工在单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知识型员工不再是仅仅为了物质利益需求的满足而去工作,而是希望医院能够提供更为广阔的才能发展空间去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要实行人本管理的思想。
(2)柔性管理方式
人本管理成为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思想,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5]。在医院原有的人事管理中,由于工资被视为单位成本,因此,在实际管理中,医院会尽量把人员工资控制在成本的一定范围内,而很少能够根据员工的工作条件提供相应的福利。
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实现人才资源的开发功能,医院实施了柔性管理手段,根据工作需要为员工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并能够根据员工的特点提供较为灵活的管理方式,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知识经济时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和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区别,但是,正是存在着这种区别,推动着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不断创新。
1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会对管理实践产生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医院要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必须要能够转变管理思想,要能够树立起文化管理的观念。
文化管理就是通过组织中培育起来的组织文化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方法。一般而言,医院组织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价值观、精神风尚、总体管理的综合,它会对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行为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际的管理中,通过医院长期培育形成的组织文化,激发医务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从而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创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心要能够从以人员管理为主转变到以人才能力的开发为主,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职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适应医院特点的人员培训制度,保证医务工作人才能够得到合适的能力和知识培训机会,使其工作潜力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开发。
3 创新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手段
医院在对人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为原则的人才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手段。在进行绩效考评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建立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绩效考评结果为依据的薪酬结构,使绩效考评和薪酬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去提高医院医务工作者的组织公平感,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目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