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景区规划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方法设计
1理论基础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构成景观整体的具有相对均质的各空间单元,按照其在景观的地位和形状,可区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类型。1)斑块:在外貌或性质上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一块非线性空间单元;2)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狭长地带;3)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10]。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合理利用土地和保证人类、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空间而进行的设计[11]。景观生态设计可将水利风景区的景观在空间上分解为"基质"、"廊道"和"斑块"三个部分,将水利生态系统视为"基质",将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水域湿地、植被、山体视为"自然斑块",而把水利旅游服务设施和人工景点等视为"人工斑块",水利风景区的陆上道路和水路航线视为"廊道"。这种划分有助于对水利风景区进行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对斑块与廊道进行设计,而基质以维护自然现状为主。
2设计原则
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应包括如下五个原则:1)景观异质性原则。将各种景观要素根据各水利风景区的地脉与文脉进行有机组合,将根据景观异质性理论导入水利风景区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中,突出水域、森林、山体、人文各类斑块和水陆廊道等水利景观的异质性。2)景观共生性原则。采用生态学共生原理,使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文建筑的"斑块"、"廊道"和自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促进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3)景观生态化原则。景观生态设计应尽可能保护性利用原有的湖泊河流等自然要素,保留大型的自然斑块和廊道。依据地脉增加自然生态景观,建设充满水域自然风情的生态化风景空间,增加软质景观以弥补硬质景观过多给游客不良的感觉。4)突出民生水利设计原则。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运用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之中,强调设计理念与内容要以服务于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民生水利为目标,推动水利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5)综合效益最大化设计原则。水利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必须优先保障水利设施的基本功能,保障河、湖、库、渠的水利功能正常发挥,要统筹各方利益相关者,推动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发展。
3设计目标
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达到如下目标:1)优先设计保护自然景观,尤其是水域景观;2)突出水利与地域特色,使水利景观与自然环境和谐融洽,创造和谐健康的水利景观系统,使各类水利建筑和游憩设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3)控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4)提高水利景观美观度与水利旅游者的满意度;5)促进水利风景区综合效益最大化。
4设计方法
水利风景区内人工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1)水利旅游的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景观共生设计。要求水利建筑设施除了满足水利的主要功能外,其本身也应成为水利风景,并与环境相契合。要把水利建筑作为景观要素来考虑,使之与周围的地形地貌相适应并融为一体,构成优美的水利景观。由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往往依托水利设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而建设,不同的旅游服务设施应根据其功能及适当位置分散设置,同时水利风景区内各项设施应在整个景观结构内与当地自然景色及自然地形融为一体。2)积极融入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元素。注意从地方居民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及地方文脉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3)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要根据当地的水利文化,详细的做出水利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路,水利建筑规划设计要突出水利服务功能,所有的水利旅游建筑规划建设要以优先满足水利服务功能为前提。将水利旅游建筑作为水利风景区产品中的重要部分,打造成水利旅游的点睛之笔。建筑物的设计形式应有一定程度的统一和规范,才能显得井井有条,但也应允许和鼓励一定程度的变异,这此变异应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而又不会造成人们视觉景观的混乱。自然斑块对于水利风景区的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常包括水利风景区内主要的植被、水体、山体等。自然斑块的景观设计,1)突出因地制宜的原则,植被景观设计提升要尽量以乡土植物为主,局部地区为营造景观,考虑外来物种时,应充分考虑其适宜性,避免出现严重的生态侵入现象,导致乡土植被斑块受到影响。2)要在尊重水利风景区的地脉基础上适当进行改造利用。对于水利风景区而言,最核心的景观在于水体斑块,要营造良好的水体景观,须以地脉为基础,在适宜的局部地块适当进行人工化设计与改造。3)水利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设计要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紧密结合,在充分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利用其资金与技术对水利风景区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水利旅游廊道影响着水利旅游线路的合理安排、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水利设施的服务功能正常发挥,包括水利风景区外部的地点进入水利风景区的通道和风景区内部的通道系统。从通过方式来说,可分为车行道、船行道和步行道,主要包括生态小道(步行)、骑马小道、自行车小道、汽车行道、航道等其他各种通道。除了简单高效的旅游交通运输外,廊道系统还具有多种实用功能:给旅游者留下第一印象,起着影响之后的旅游感知;是旅游活动较多地方,连接各个人工与自然斑块,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功能。水利旅游廊道系统在景观设计时,应加强功能定位与建设,注重道路景观的美化及舒适性。依据地脉设计风景区的生态游径,在主要观景点适当加宽,以便在游径旁建成康体休憩区。
案例分析
1研究区概况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界于103°10''''-103°56''''E,33°53''''-34°12''''N之间,包括白龙江(电尕镇至代古寺段)与腊子河两侧河谷地带,以及老龙沟、朱立沟和美路沟峡谷区域,东西长约65km,南北宽约23km,面积595km2;所在流域的水系属长江水系的二级支流。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整体地势呈现西部高、东部低,海拔高度1600-4920m之间;属于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年均气温6.7℃,年平均降水量634.6mm;生态环境较为脆弱,2010年该流域爆发了舟曲县特大泥石流。因此,随着水利建设与发展,如何科学协调水利风景区内旅游开发与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3]。
2景观构成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已建成水电站14座,在建水电站8处,拟建水电站1处,共23处。丰富多样的水利设施,成为水利风景区内独特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水利设施的建设对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对自然植被、地质地貌造成一定的破坏。1935年,在水利风景区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胜迹,如"俄界会址"、"茨日那旧居"、杨土司粮仓遗址"崔古仓"、"腊子口战役"遗址等重要革命遗址。而风景区中的腊子口景区已列入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腊子口战役纪念馆陈列的主要红色文物有368件。风景区处于亚热带和寒温带植物区系的交界地带,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地、农业种植,以自然针阔叶混交林、山地草场和亚高山草甸及灌丛草甸为主。风景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高等植物种类计有144科、481属、1671种;野生珍稀植物资源种类多,国家Ⅰ类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2种,国家Ⅱ类保护野生植物有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紫果云杉、水曲柳、杜仲等10种。白龙江腊子口水利风景区蕴藏着悠久灿烂的藏族民族文化,有甘肃省唯一保留的萨迦派寺院白玉寺,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建筑精雕细刻,雄宏庄严,经卷、佛像历史久远,文化价值极高,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等民俗文化主要集中于寺院。非物质文化有:民间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等)、舞蹈(尕巴舞、阿嘉舞等)、其他民俗文化。
3景观生态设计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人工斑块主要有:水利旅游设施、红色旅游建筑、藏族民俗文化建筑,其景观生态设计如下:(1)从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中提取景观元素,依托岷山、迭山与白龙江等自然斑块设计水利旅游建筑等人工斑块,如藏族的六字真言和水嘛呢融入白龙江畔的水车等水利旅游项目设计。对于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应在不影响水利服务功能的前提下,予以景观生态提升设计与建设。(2)水利旅游设施的设计与建设不但要满足景观效果的需要,而且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建设宗旨,尊重当地历史、尊重游客、维系水利风景区的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促进"水文化•水生态•游客为本"和谐共处,为游客提供一个立足于保护水生态环境、集旅游六大要素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3)白龙江旺藏乡段的部分村落房子太破有损感观,可以考虑两种方案:1)可考虑根据当地藏族建筑风格,重新改造,这种方案适宜于开展农家乐或渔家乐;2)可考虑用分枝较低、树形高大的树种来遮挡视线、美化景观与保护生态。(4)红色旅游建筑突出精神,依托白龙江和腊子口险峻的地形,营造红色历史文化景观;沿岸藏族寺院予以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
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内的自然斑块主要有:自然植被、白龙江水体、岷山与迭山山体。当前风景区内面临着重大的生态保护任务,因此自然斑块的景观生态设计尤为重要。针对当前水利风景区内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自然斑块,这部分主要分布在电尕镇至代古寺段。解决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将面临三大难题:第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需要解决好当地居民的替代性生计;第二,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不少土地发生逆向演替,土地生产潜力严重下降,如何科学开展植树造林;第三,作为水利风景区的自然斑块,应考虑其景观的观赏价值。提出下述生态设计思路:(1)从技术、政策与资金三方面鼓励和支持退耕(牧)后的居民参与水利旅游开发,发展休闲农业,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发挥水利旅游的扶贫和生态保护功能。(2)植树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类型,土地生产潜力特差的地区,须遵循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建设与管理,从种草种灌木开始。结合地形地貌,营造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自然林相景观。例如在岷山与迭山的山腰与山顶处,宜种植高寒带绿草叶灌丛,而山底、山谷、江畔则适宜种植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等植被类型。(3)根据水利风景区景观的观赏性需求,按照景观异质性原理,根据各地块植被生长条件,构建针叶与阔叶、乔灌草相结合的自然斑块,提升自然斑块景观的观赏性与异质性,满足水利旅游功能的需求。此外,对于水体与山体的景观生态设计,应尽量保持原始的地脉格局,尽量展现自然生态之美,自然美化和修复人工建设所留下的痕迹。
根据白龙江腊子口国家水利风景区景观呈现带状结构的特点,旅游线路主要为沿江旅游,以沿江公路为主廊道,在个别地段设置水面旅游廊道和生态游步道。为提升旅游景观廊道的观赏性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可在廊道两侧进行下述生态设计。(1)沿江公路行道树的设计,水利风景区的中间地带为白龙江,两侧分别为岷山和迭山,故行道树的选择靠江一侧宜用不遮挡视线的矮乡土树种,而另外一侧则适宜种植冠幅较大的树种(如岷江柏木、秦岭冷杉、麦吊云杉等)。(2)在廊道两侧的果园与农牧地内,可以选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苹果、桃、杏、小麦,进行景观生态设计,形成一定规模,营造良好的果木、农牧生物景观效果,科学管理经济果林与农牧地。春来赏花、夏秋采摘,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水利廊道的旅游观赏-经济增收-生态平衡三方面协调发展。(3)水上旅游廊道、生态游步道的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旅游服务节点、水面旅游廊道与生态游步道的生态化建设。旅游服务节点主要为水面廊道的码头、峡谷探险廊道的入口服务处,水面旅游廊道主要为漂流、游船等水上活动的航线,生态游步道主要包括峡谷探险廊道、生态游步道。这三类廊道的建设首先要选择景观效果好的地段;其次,以生态保护优先,尽量依托自然地形,建设内容要尽量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第三,尽量采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如木栈道和环保垃圾箱等,减少环境污染。
篇2
在风景区构筑园林建筑,不仅要有契合自然的韵味,完美的造型,还要处理好建筑风景在环境中的功能。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环境里具备不同的特征来,宫殿突出的是皇权的威严,百姓住宅表现的是生活的井然和情趣,寺庙则强调宗教气质。而在风景区中的建筑要表现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它的景观特征。因此,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存在许多实际的功能和技术问题。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形式,建筑创作也重视立意,这与其他艺术形式相通,在立意确定后,构成、色彩、装饰、序列都围绕着这个特定的立意而展开———如此才能创造出艺术的建筑。需要注意的是,风景区中,建筑与环境关系密切,立意应该从自然环境景观中得出。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正是从提高环境景观的质量出发,形成一个由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统一指向的艺术特征的景观空间。下文以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的设计为例,在介绍了其基本情况、功能设置的基础上,遵从风景区建筑设计理念分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的设计案例
玉华洞位于将乐县城南7公里的天阶山下,是福建省最长最大的石灰岩溶洞,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列“中国四大名洞之一”。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徐霞客踏雪游览玉华洞后,在《玉华洞游记》中盛赞:“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天阶山茶艺苑位于玉华洞后洞区规划地,该规划地块距离玉华洞景区游客中心1500米,距玉华洞洞前广场约2000米,距玉华洞风景区入口广场约3000米。考虑到玉华洞景区的景观特点和游客的游玩需求,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合理性,宜在此综合建设集散广场。玉华洞后洞区规划场地南北长约88米,东西宽约50米,西面为动物标本馆,东面为天阶山森林公园,南北为山崖。由于地形限制,要保证足够的游赏集散空间,有一定难度。
风景建筑的功能属性主要有两点:一是物质功能,即为游人提供旅游过程中的行为需求,如食宿、休憩、购物等;二为审美功能,即增添游客对景区风光的审美需求。对于整个景区而言,景观小建筑功能的设置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景区的属性特征,更关系到景区在经济层面上的运行与维持。天阶山茶艺苑设计方案拟以游览服务与实用、文化、环保等功能相结合为基础,针对当地及外地游客休闲、观光度假的心理和目的,进一步拓展景区总体功能。旅游景区建筑设计需讲究合理性。从建筑的实际使用方面来看,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建筑结构应能满足相应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1]天阶山茶艺苑主要设置擂茶馆和工艺品店,结合集散广场、候车廊、停车场和公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布局。文化渊源的深厚沃土,给建筑创作灵性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茶艺苑的设计便是文化功能的具体体现。福建盛产茶叶,茶文化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茶艺苑使游客体验当地饮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丰富景区建筑的艺术性。风景名胜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严格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修建有限的体验性的服务设施。来满足游人对自然景观的观赏需求。[2]天阶山茶艺苑所在广场提供了绿化、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三个专项设计,使天阶山茶艺苑在有机的系统中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建筑设计理念
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建筑工程必定要考虑现代性和本土性的关系。[3]天阶山茶艺苑的设计把握住了其作为景观建筑的定位,本着旅游服务的宗旨,灵活地传承并创新了传统的建筑符号,呈现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古韵新风的建筑形式。按使用功能建屋,因地制宜选址,讲究风水,就地取材,别具特色的地方施工技术和风格形式,质朴和谐,巧于变化,是传统风景建筑的奇葩。[4]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与环境有机结合,使游客在就餐品茶的同时又能欣赏优美的环境,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景观和空间效果。
造园专著《园冶》有言,“高方欲就亭坛,低凹可开池沼”、“绝涧安其梁,飞岩假其栈”、“堤湾宜柳”。这反映了其在人工建筑手法处理地势时的基本思路。要使得建筑和环境能够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必须因势利导,突出特征,不能躲躲闪闪,更不是横行霸道。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正是从环境景观出发,以增强景观环境的特点为目的,强调和点染自然景色的“势态”,使其特征更为鲜明感人,提高了环境景观的质量,[5]形成一个由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统一指向的艺术特征的景观空间。
风景区一般位于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带,乡土气息浓厚,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与乡土景观,因此风景区内建筑风格要考虑与这些景观的和谐与呼应,通过建筑造型的提炼、建筑符号的提取等方式来塑造乡土环境中的风景建筑。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在建筑风格上借鉴了福建闽北民居的造型符号,以坡屋面的形式点缀民居建筑符号,整体建筑色彩以白墙灰瓦为主,大部分采用仿木结构,挑廊挂栓,建筑型制素朴、形式端正、色彩淡雅,具有浓郁的村野韵味。从整体上形成返璞归真,清新隽逸的境界。同时针对仿古建筑充分考虑防火、人居环境规划等问题。
从建筑的实际使用方面来看,建筑物的布局要合理,建筑结构应能满足相应的功能,满足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要。生理方面主要是指设计中要考虑使用者的行为规律。心理方面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对心理产生的影响。这些要求影响着建筑的选址、朝向,影响着对建筑的结构、空间的大小、线路的设计等。[1]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在设计时,通过对场地的合理利用及虚实结合的形式,营造风景建筑的景观面,达到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活泼、富于变化的效果,并仔细推敲建筑的空间序列,规划好交通流线、组织好景观的欣赏路线。
风景建筑设计在考虑其实用性以外,运用富有特色的建筑符号,在造型、色彩等方面为建筑赋予个性、生命、情感,以表现其艺术文化内涵亦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文化属性即在综合考虑基层结构与上层结构文化因素的同时,努力贯彻于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意念及其拓展开来的艺术表现意图。[6]玉华洞天阶山茶艺苑设计为两到三层,体量小,以单体的形式出现在风景区中,在根据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上的效果,应用“略成小筑,足征大观”的手法,到达建筑的实用要求和艺术特色的结合。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取决于两者特性的融合度,建筑方面,关键在于它的选址、色彩、体量、风格等,自然方面,在于它的光线、植被、栖居的动物等,只有两者的和谐融合,才能达到建筑自身的和谐。此外还要求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应相互呼应、协调,没有突兀与太大的差异化,能够自然的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园林景观中的建筑需要考虑建筑本身的体量、韵律、尺度、色彩、高低、造型等,并处理好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和谐过渡。以天阶山茶艺苑所在广场为例,场地的特征为北高南低,而整个人流的方向也是由南向北。现有的场地比较局促,难以满足集散、休闲、换乘的要求。从视觉角度和实际利用空间上,都应做出拓展。在布局上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沿南面集中布置,并通过建筑的高低错落和利用平台、连廊、绿化等元素的有机结合,使整个场地在视觉和空间上向南延伸。从而做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同时建筑色彩、样式都能与环境、地貌相协调。随着玉华洞风景区的开发和不断发展,从旅游服务和景区盈利等方面考虑,玉华洞洞前区和后洞区景观的改造与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天阶山茶艺苑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分析揭示景区小建筑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所体现出来的服务与商业功能。
篇3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1.研究的对象
公共厕所(厕所)是指区别于私人家庭内部厕所的,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或公共场所,提供社会公众使用的厕所。旅游厕所是指在游客活动场所建设的、主要为游客服务的公用厕所。旅游厕所和公共厕所的分类相同,一共分为独立式、附属式和移动式三种类型。
人体工学又称为人体工程学,这门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以研究并迅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设计实用性的提高,例如联邦德国海里格撰写的《手与机器》
对于人体工学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风景区内独立厕所的人体工学设计合理性。
2.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厕所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仅关系到环境卫生、公众健康、旅游发展等方面,而且涉及到城市的形象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杆之一。对江西省凤凰沟风景区旅游厕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解决目前南昌市郊风景区旅游厕所存在的各方面的问题,对南昌市公共卫生事业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为全国的旅游厕所建设发展和改进相关标准提供参考。
实践意义:凤凰沟风景区作为江西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提高公共设施的“软、硬实力”,对其利用独特的城郊风景特色打造成为南昌乃至全省人民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调查地点介绍
调查地点为江西凤凰沟风景区,亦称江西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城郊东南,距市中心约35公里,自然条件优越,依托江西省桑蚕茶叶研究所的资源、产业、科技等优势打造农业生态示范园。2009年9月开园以来,景区通过樱花节与金秋桂花节两大节庆品牌,在市民中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在节日期间日接待游客3万余人。
三、景区旅游厕所调查分析与建议
调查方法是采用现场勘查、随机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
调查时间是2011年10月国庆、2011年11月入冬期间。
1.景区旅游厕所的基本概况
景区旅游路线全程8公里,步行需要4小时,骑自行车需要2小时,乘观光车需要1.5小时,整个景区独立式厕所有5座,附属式3座。根据2005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考核,景区内无星级厕所,甚至有些厕所并不符合现代旅游厕所的基本要求。根据人流量与现场勘查,本文将对2座独立式厕所进行人体工学设计的考核。旅游厕所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只要厕所做到干净舒适美观方便就是符合实际需求的厕所。
2.景区旅游厕所的具体现状
案例一,A厕所位于景区西南方的百果园内,地势东高西低,四周均为柿子、桔子、梨等种植园,单层坡顶砖混结构建筑。A厕所总面积51.6平方米,男厕内部空间布置了蹲位4个、小便池1个、盥洗池1个;女厕内蹲位4个、盥洗池1个。
第一,A厕所座南朝北,位于景区的西南方向地势较低的区域,对于厕所里的旅客等,在盛行风向的天气,室内空气流通不符合人体工学;
第二,厕所内蹲坑间距相隔1200mm、隔板高80mm、纵深1000mm,对于小孩、老年人、孕妇游客,在蹲便超过5分钟以上,因腿酸等感到身体不适的均占该人群数量的百分之九十,此外该厕所内并无无障碍设计,无节水冲便器等;
第三,厕所为半隐私或隐私性质的空间,该厕所内视线暴露,男性小便池为上世纪60年代的共用式,无隔板等,设计毫无隐私感;
第四,厕所内的盥洗池高1100mm,位于厕所的交叉区域,年纪较小的游客使用不方便。综上,A厕所的人体工学设计考虑不够全面,其特点是设计主要依靠主观性及“经验性”。
案例二,B厕所位于景区中西部的茶海茗雨亭附近,地势较为平坦,该区域茶叶生长区是景区的主要观景点,单层平顶砖混结构建筑。B厕所坐西朝东,总面积为76.6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34.6平方米,男厕所内部空间布置了蹲位3个,女厕蹲位3个,室外盥洗池1个。B厕所为游客密集区,根据现场计算,在国庆日上午9:40--10:40内有86人使用,其中男性32人,女性37人,小孩及婴儿17人。
第一,B厕所的男厕的使用面积为8.5平方米,蹲位间距为 950mm、纵深1200mm,隔断高55mm ,每个蹲位的面前通行间距为1000mm,使用该厕所无隐私性,空气流通性差,卫生状况堪忧,根据访问调查,游客对该厕所的选择为使用较不满意;
第二,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小便的平均用时大约为41秒,女性小便的平均用时大约为80秒,男女小便平均用时比例接近1:2。那么,从理论上讲,男厕小便池与(女厕厕位数量-男厕厕位一数量)比例应该在1:2左右,但目前凤凰沟风景区的旅游厕所基本为1:1或1:1.5,与需要完全相反。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在旅游厕所门前出现大排长龙的景象的总是女厕所,而旁边的男厕却通行无阻的现象了。综上,根据分析可以得知,B厕所的使用率是最濒繁的之一,也是人体工学设计最不合理的,最需要改进升级的。
马克思在他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厕所的设计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者的主体地位和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将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体现到细微的设计中。依据人性化设计,加强人体工学的深层次建设,隐形的引导游客了解景区的卫生文化,增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综上,通过对凤凰沟风景区的旅游厕所的人体工学设计的分析,现代示范景区的人体工学的设计并不合格并需要依据科学规划来大力提升旅游厕所的“硬实力”。
3.景区旅游厕所的改进建议
第一,将景区的旅游厕所分类,分为三个等级:游客拥挤区、游客密集区和游客较少区。在提升厕所的服务水平上,结合厕所的使用与维护情况,充分利用人体工学的科学数据。例如,在游客较多的茶海区,提炼茶文化的精髓来打造一座颇具人性化的现代厕所,“干净、幽雅、质朴”的印象不正是景区极力推崇的内涵建设吗?
第二,将景区旅游厕所精准定位,厕所是景区的附属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是静默的,是内生的,是符合人体工学规律的。针对弱势群体等提供自然而恰当好处的设计服务是十分必要的。龙应台女士曾说:“看一个城市的文明的程度,就看这个城市怎样对待它的精神病人,它对于残障者的服务做到什么地步,它对鳏寡孤独的照顾到什么程度,它怎样对待所谓的盲流民工底层人民。对我而言,这是非常具体的文明的尺度。”
四、结语
“在各种因素都能同时发挥作用时,就会令人产生一种身心愉快的感受:这是一处非常宜人的逗留场所。”旅游厕所是游客在景区必然要触及到的节点,它给我们带来的刺激与暗示直接影响着大家在景区游览的感受与体会。凤凰沟风景区厕所人性化设计上的不足是需要值得重视的,这直接影响景区的明日发展。
综上,以科学的人体工学数据为尺度来营建景区干净舒适美观方便的卫生设施,才可能让使用者留下温情难忘的人文印象,能对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及旅游业的品质发展作出适当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扬 盖尔,交往与空间[M](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尚金凯, 环境设计中的人体工程学[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2000年9月
[3]宋海峰,省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开园,江西日报,2009年9月21日
[4]龙应台,文明的力量,北京大学演讲稿,2010年8月
[5]苏应亮,人性化设计与行为设计[R],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 , 2006 年
篇4
据主办方介绍,这是继中原大佛开光以来,该景区承接的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学习活动之一。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该中原大佛景区项目由平顶山本土龙头企业天瑞承建,而本次其承办的国际易学交流活动,邀请到众多国际世界各地知名的易学大师亲临现场,其中包括中国易学研究会会长孟亚红,易学泰斗廖墨香、邵伟华等助阵嘉宾,足以看出天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所下“功力”之深。
是什么催发了该事件的产生?又是什么使得一家民营企业深入此领域在传统文化上做文章?要看清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天瑞投资尧山风景区说起。
多元化开发旅游地产
据了解,天瑞始创于1983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其业务范围已经涵盖铸造、水泥、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是一家综合性的企业集团。2013年,其销售收入303亿元,是河南省重点支持的百户工业企业之一,位列河南省百强企业第20位。2014年,其又跃居中国企业500强第382位。
实际上,天瑞此动作,并非“一日之寒”。天瑞集团执行副总裁王子超介绍,天瑞对尧山景区的开发已经陆续进行了十几年,各项规划也都阶段式地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预期投资300亿元,其中囊括了地产经济的全部要素,有养生地产、养老地产、旅游地产、观光度假、高端陵园项目等一系列地产开发模式。
从河南省会郑州径直向南,尧山风景区位于鲁山县西部,地处伏牛山东段,总面积68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2153.3米。因尧帝登顶祭天、尧孙刘累为祭祖立尧祠而得名。为天下刘姓发源地,思想家墨子故里。
天瑞所有的开发运作,都在围绕着尧山风景区在做,并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尤以中原大佛为主线串起来的儒释道文化传播发扬为重。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尧山风景区项目1993年开始开发,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多次被评为河南省“十佳风景名胜区”、“河南最美的地方”。200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1年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3年获国家规范化旅游服务示范区。
王子超说,围绕尧山这一天然旅游资源优势,养老地产方面,计划建设500栋禅修别墅、500栋养生别墅,10000套养生养老公寓,一所佛教大学,180栋别墅式农民公寓以及中国最大的温泉度假中心。
旅游地产开发方面,计划建设成中国最大的乡村商业社区,帮助当地经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易学高层论坛期间,天瑞集团投资兴建的中原尧山福邸(陵园)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原尧山福邸建成后,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座陵园;根据规划设计,尧山福邸将集旅游观光、休闲祭拜、人文纪念于一体。而此举也拉开了天瑞集团投资文化旅游地产的序幕,发力多元化地产模式。
“以上项目的全部落成,天瑞将用5~8年的时间完成。”王子超说。
为何发力佛学传统文化?
这样一家实力民营企业,为何热衷于中国佛教文化,并不惜重金以此为契机开发旅游地产?有内部人士分析,天瑞集团董事长李留法创业几十年,一直就很钟情于传统文化,践行一家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传统文化的触角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带来社会经济效应,并以此扩大天瑞集团在河南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
“从投资角度看,在商品房市场遭遇限购后从高烧跌入冰窟之时,开发本土旅游文化资源是豫商的一个优势,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企业发展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有条件地进行旅游地产开发,是企业一项明智的选择。”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在谈及该类投资案例时表示。
同时可以得到印证的是,在天瑞集团向媒体发放的公开资料中,其投资建设中原尧山福邸(陵园)项目的宗旨,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次有益的尝试,不言而喻,这与传统制造业向生态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相契合。
而与天瑞集团接近的业内人士透露,天瑞集团作为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尧山景区项目的开发,不乏其董事长李留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崇,投巨资打造多元化旅游地产开发,也印证了其本人以儒释道文化为基础做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事实上,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线,向其他产业拓展“疆土”的河南本土民营企业远不止天瑞集团一家。早在去年12月份,假发制造“大王”郑有全就把他的瑞贝卡集团延伸向了洛阳嵩县5A级景区白云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项目,签约资金120亿元,重新打造嵩县白云山景区。该项目也是嵩县有史以来引进的最大的投资项目。
而纵观国内,2012年,中国旅游地产项目超过3000个,全年投资总额破万亿元。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多元投资分散风险成为许多企业的战略选择。参与旅游地产投资建设的企业类型也渐趋多样化,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企业如万科、恒大、保利等住宅开发商也纷纷进入旅游地产领域。
目前,我国旅游地产的投资主体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商,如万科、万达、富丽等知名房企都纷纷进军旅游地产。以万达集团为例,旅游度假区正在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到2020年万达集团在文化旅游产业收入比重将提高到50%以上,彻底实现万达集团的产业转型。目前万达集团正在长白山、武汉、西双版纳、三亚等地打造旅游度假区,总投资超过一千亿。
第二种是传统的旅游企业,如港中旅、华侨城、中旅、国旅等也都在大规模进入旅游地产。以港中旅为例,除了旅游产业链的投资之外,港中旅也在探索旅游与旅游地产的互补互动。港中旅在旅游和旅游地产的互动主要有三种:一是景区+地产,先把核心景区打造好,再来延伸地产。第二个类型是酒店+地产,港中旅计划在几个中心城市做城市酒店综合体,例如北京的丽都饭店。第三个是高尔夫+地产,例如深圳的项目,在南京港中旅也做了高尔夫加地产加温泉项目的策划。
作为传统制造业,国内实力企业如金杯集团、联想、用友等汽车制造企业、IT企业、煤炭企业、钢铁企业都在纷纷进入旅游业,分羹旅游地产市场。
篇5
关键词:滨江滨湖;城市湿地;种植规划设计
1研究意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在滨水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湿地也是构成城市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Kevin Lynch 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中提出的“城市五要素”对于滨江滨湖城市而言,其中的边界、节点、区域等都可能由城市湿地扮演,这些要素对于城市居民与外来旅行者而言,是重要的城市特征。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与吴良镛教授等探讨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理论,大力倡导在城市建设中优化山水布局,建设美好家园。钱老的这一主张得到许多规划和园林学者的积极响应,学术界认为这是将中国传统山水诗,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理论应用到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积极理论探索。
由此可见,建设和保护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是建设美丽城市的重要一环。而湿地的种植规划设计则是保护和优化城市湿地功能,并展现湿地之美的重要途径。
2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分析
由于既要综合考虑优化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生态系统,又要通过规划设计展现湿地之美。这就涉及到需要将不同尺度不同视野视线关系的湿地进行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评估,根据功能需要对滨江滨湖的湿地进行种植规划和设计。基于此,笔者认为需将重要的功能性湿地与人工湿地区别对待,并以江城武汉为研究案例,作出以下分类分别进行研究。
(1)大江大湖自然功能型湿地。如武汉城区长江江滩、汉江江滩,梁子湖湿地,东湖湿地,汤逊湖湿地等。这类湿地在调节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水源地,净化水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以保护性规划为主。
(2)尺度较大的人工湿地。此类湿地主要出现在大江大湖与城市的交界地带,已经或尚待建设的滨水休闲空间中,如武汉江滩公园、滨汉江景观带、东湖听涛景区、磨山景区、落雁景区、沙湖公园等。此类湿地是城市园林化的直接载体,并且拥有较大的绿量和众多的观赏者,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物质空间。此类湿地的种植规划应强调视觉效果,并依据不同视觉不同感受完成从总体到细节的设计,形成体验丰富的三维空间。
(3)尺度较小的人工湿地。如武昌四美塘公园、内沙湖公园、汉口西北湖公园、武昌紫阳公园、沿三环线湿地、芳草溪、太子溪等等。此类湿地距离居民区较近,是重要的小尺度慢行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和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观赏者多而且以步行为主,应考虑多设计为细节丰富,色彩绚丽的湿地花园。
3以武汉为例的滨江滨湖城市湿地种植规划与设计
基于前面的分类,对于以武汉为典型的滨江滨湖城市湿地进行种植规划设计的研究。
3.1大型自然湿地种植规划
大型自然湿地因其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应该是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结构和外貌的规划设计方式为主。历史上因为其与城市的关系密切,过度开发和人为干预,其功能已经严重衰退,保护规划迫在眉睫。
滨江滨湖城市的大型湿地具有以下特征:尺度大,如武汉的大型河道有长江、汉江、府河等,都是流域大,水流量大,且宽度较大,由于其流量的变化也很大,它们都拥有宽阔的消落带。在没有人为过度开发的地段,其滩涂都达到了数千米。与山体关系密切,共同形成了山水相依的城市景观空间,如武汉的东湖水域主要有九峰山系的降水向北汇聚而成,而该山体的水系向南汇集则形成了中国第十大淡水湖梁子湖。由于城市开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原有植被和生态结构严重受损。如长江武汉段很多地段的滩涂已经消失变成城市建设用地,而许多大型湖泊如汤逊湖、东湖面积缩小且已富营养化。
针对以上特征,对于大型城市自然湿地的种植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广泛调研。调研城市自然湿地的现状。调查主要选择长江武汉段、梁子湖江夏沿岸,东湖风景区滨湖区域等。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滩涂宽度、湿地群落结构(建群种、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及物种名录等)、周边山体分布与视线关系。其次,分析调研结果,制定种植规划方案。可以预见的是,武汉市域内应该不存在较为理想的湿地顶级植物群落。现存的湿地植物群落较为理想的应该是次生湿地植物群落,原因是历史上多次的破坏与长期高强度的人为干预。但是完全恢复成顶级群落面临的问题是缺乏详实的原始植被调查资料。在人工干预强度较高的情况下,营建次生湿地植物群落。次生植物群落的结构完全参照生境较好湿地的群落结构。如长江滩涂可以参照白沙洲湿地的群落结构,即稀疏的旱柳(Salix matsudana)树丛加上致密的荻(Miscanthus saccharifolius),伴生种为水芹(Oenanthe javanica)、石龙芮(Ranunculus scelerutus)、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等。
3.2尺度较大的人工湿地。
3.2.1大尺度人工湿地的特征
人流较为密集。人工湿地的营建一般是为了满足城市市民的游憩需要,如武汉汉口江滩、汉阳江滩、武昌江滩、东湖听涛景区等等。植被情况以人工群落为主。主要以人工引种的观赏植物为主,但部分养护较差的地段植物群落出现自我演替。如东湖磨山景区、九女墩、猴山等的山水交界地段,原有的人工种植的乔木层植物如池杉、樟树作为乔木层建群种依然存在,下层的地被植物已经死亡。本地自播能力较强的野生植物如乌桕(Sapium sebiferum)、三角枫(Acer burgerianum)、山合欢(Albizzia kalkova)、山胡椒(Lindera glauca)、冬青(Ilex purpurea)逐渐成为中层优势种,而下层开始出现以伏生紫堇(Corydalis decumbens)、异穗苔草(Carex heterostachya)、白花龙(Styrax faberi)、禾叶山麦冬(Liriope graminifolia)、渐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等为主的情况,还出现了紫藤(Wisteria sinensis)、海金沙(Lygodium japonium)、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等层间植物。更为重要的特征是这类湿地空间类型通常与城市形象关系密切。其边界或整体的视觉特征决定了城市给人的直观印象。如城市居民或外来游客来到东湖景区,看到的除了浩瀚的湖水,就是水岸上由池杉树林组成的平直单调的天际线。
3.2.2大型人工湿地的种植规划设计
营建色彩丰富的植物空间,改善城市形象。分为三个方面做好大型滨江滨湖的人工湿地种植规划设计。
(1)总体林相改造。此方面武汉大学珞珈山可以作为一个正面学习的案例。春天的珞珈山是由常绿的松树林和嫩黄色的栎树树丛组成的,远远望去是一大片深绿和草绿交错的色彩斑斓的山林,偶尔还可以看到山林中有少许白色的豆梨盛开。而秋季在常绿的松林映衬下,高大而鲜红的枫香树正染红山林。因此,笔者认为营建出色彩丰富,季相更为突出的整体植被外貌是改造大型城市湿地的第一步。
(2)优化植物空间,塑造各类怡人的空间类型,清除改造无意义的废空间。设计如地形微微起伏的林间阳光草地,树影稀疏斑驳的林下空间,层次丰富的观赏林带和隔离树丛,适合漫步观赏的水边湿地花园等等。但像汉口江滩滨水区那种垂柳树阵、东湖听涛草地上大面积的红枫林这类无意义而难以使用的废空间要清除和改造。因为在水边的垂柳树阵下,人无法进行游憩活动,垂柳树丛还会遮挡人们的视线,使江滩上的人们观赏不看开阔的江景。而大草地上成片的红枫林不仅生长不良,层次单调且缺乏景观参与性。
(3)改造滨水植物天际线。优美而富有变化的天际线是滨水空间令人愉悦的重要因素。武汉市在历史上沿湖大量种植单一的池杉林荫道和池杉树丛所形成的平直的天际线,随处可见,过于单调,也缺乏色彩变化。此方面值得借鉴的案例非常之多,最著名的当属英国著名的谢菲尔德公园(Sheffield Park)水岸(图1)。在水岸边可以通过移除部分尖塔形树冠的池杉,增加圆球形或卵形树冠并且也较为耐湿的秋色叶物种如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乌桕(Sapium sebiferum)、榔榆(Ulmus parvifolia)、桑树(Morus alba)等。而距离水岸较远的地方增加高大的常绿背景植物和色叶乔木。需要强调的是可以引入少量的园艺植物如金枝国槐(Sophora japonica 'Golden stem')、金叶皂荚(Gleditsia triachantos 'Sunburst')、金叶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Aurea')、金边女贞(Ligustrum lucidum)、蓝冰柏(Cupressus 'Blue ice')等等,但不宜再过多种植大量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应大力种植本土的常绿乔木如冬青(Ilex purpurea)、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山矾(Symplocos sumuntia)、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等。
3.3尺度较小的城市湿地。
武汉市由于湖泊众多,小型湿地遍布城市各区,还有部分的人工水渠河道贯穿,因而有着较多与城市居民区紧密相依的小型湿地。利用这类小型湿地改造成各类水花园对改善城市水环境、净化水质和创造怡人城市空间都意义重大。由于此类小型湿地多数都紧邻城市步行系统,游人众多且主要以缓慢步行为主,所以需要滨水植物组合需要有较多的细节,因此建议设计出各类讲究植物高低和色彩组合,植物种类繁多的湿地花园。欧美国家各类色彩丰富的湿地花园(图2)是本类型设计的学习模范。在此方面,武汉植物园(图3、图4)和武汉各类已经设计完成的湿地公园如金银湖湿地、沙湖公园、光谷秀湖湿地(图5、图6)都已经做出了不少的成绩。以后需要遍及到更多的小型城市湿地和城市小型河道,如紫阳湖、东湖、汤逊湖、汉阳三环线水系、汉阳芳草系、六湖连通水系、武昌巡司河等等。
图1英国谢菲尔德公园海水景观图2美国芝加哥植物园滨水湿地植物景观
图3武汉植物园滨水湿地花园景观图4武汉植物园湿地公园
图5武汉光谷秀湖湿地花园景观图6武汉光谷秀湖湿地花园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结语
滨江滨湖城市的湿地种植规划设计研究是一项繁重而周期较长的工作,本文试图提出该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构想。笔者认为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中有几个环节必须做好充足的工作。首先是大量的现场调研,比如以武汉为例的研究应大量调研武汉市域各种类型的湿地现状,掌握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对湿地格局和物种构成做出分析和总结。然后是绘制大量的规划设计结构图,对各种类型湿地做出规划设计分析后,通过剖面和平面做出规划设计。再后是试验性的尝试,将规划设计成果尝试性的在一部分湿地中应用,并根据效果和使用情况对物种构成和高低色彩关系做出调整,形成最终的规划设计成果。最后是推广应用,将最终的滨水城市湿地种植规划设计形成理论性成果,便于全社会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 (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3]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4] (英)Nick Robinson.The Planting Design handbook[M].London:Ashgate Pub Co,1992.
[5] (美)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纬,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6] (美)约翰・O・西蒙兹著.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篇6
关键词:旅游综合体;产业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1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29-03
一、旅游业和旅游综合体的概念
(一)旅游业的概念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其传统概念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吃、住、行、游、购、娱6个环节的综合行业。现代旅游产业其本质已经是旅游服务产业与文化、教育、会议会展、养老养生、医疗、体育、农业、房地产等产业交融渗透后的产业链、乃至产业群的概念。现代旅游产业链或产业群的物质空间载体一般为城市(城区或城郊)或独立于城市的风景区。
(二)旅游综合体的概念
旅游综合体的概念,实际是由“城市综合体”概念延伸而来。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它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综合物业。
而旅游综合体,是指基于一定的旅游资源(包括人工打造的资源)和土地基础,以旅游、休闲、度假为导向进行土地综合开发而形成的,以互动发展的度假酒店集群、综合休闲项目、旅游地产社区为核心功能构架,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旅游休闲(或含度假)聚集区。作为聚集综合旅游功能的特定空间,旅游综合体是一个泛旅游产业聚集区,也是一个旅游经济系统,并有可能成为一个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通常一个旅游综合体亦应具备主题特色鲜明的品牌价值。旅游综合体是区域产业经济多元渗透,新业态聚集、整合、裂变,以及旅游消费模式升级(从单一观光旅游到综合休闲度假,旅游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
二、旅游综合体助推城市产业经济发展的4种类型
依据城市或区域生长的不同阶段、不同特征,旅游综合体对其产业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亦有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4种类型:
1.特大城市及都市连绵区内旅游综合体
对于欲将跻身世界城市、国际城市的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或发展融合较为成熟的都市连绵区(如长三角的苏州—无锡—常州都市连绵区、珠三角的香港—深圳—广州都市连绵区),旅游综合体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单元、促进新业态的产生、进一步强化特大城市或都市连绵区的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提升该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这方面最让万众瞩目的当属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以下简称“奥园”)赛后作为旅游休闲综合体的概念进行产业聚合转型的战略举措。奥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政公园,凡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主会场周边都叫奥园。奥运会后,北京市政府及时提出,奥园要建成集会议会展、商务服务、旅游观光、文化演艺及体育休闲于一体的“高端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迄今,由奥园管委会整体协调,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中国科技馆、新奥集团(奥园中心区业主)、北辰洲际酒店、凯迪克格兰云天大酒店等9家业主单位联合多家优势资源共同创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国家5A级景区的申报审批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若干家不同性质的业主单位各司其事、异彩纷呈,同时又在严格的5A级景区标准下,实现了园区服务功能、运行机制、管理水平的统一提升。入住奥园的重点企业凭借奥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基本都实现了资金流持平、无一亏损。由知名导演陆川执导的大型实景演出《鸟巢-吸引》、鸟巢版《图兰朵》、滚石30周年演唱会等大型演艺活动的创办标志着奥园在文化创意、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成功。随着中国工艺美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三大国家级文化设施的相继落户,奥运功能区将逐步成为北京乃至国家的重要文化品牌。奥园旅游休闲综合体,对于城市经济而言,激发了区域经济潜能的新一轮的释放;对于国内外游客,塑造了首都旅游的新地标;对于当地居民,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中央游憩区。目前北京正在创建世界城市,5A水准的奥园高端产业聚集区,是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与旅游综合体嫁接的杰作,亦为世界奥运场馆的后续利用创造了新的范式。
而常州春秋淹城、无锡灵山景区、杭州西湖景区、深圳华侨城、广州长隆欢乐世界、珠海海泉湾温泉度假区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旅游休闲综合体项目,都成为其所在都市连绵区的经济引爆点,增加了区域经济吸引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2.一般城市内旅游综合体
对于一般城市而言,旅游综合体是拓展新的城市空间、或老城区功能置换完成产业升级、创造新增长极的有效方式。这一类型可以甘肃省夏河县旅游综合体为例。夏河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甘青川三省结合地,是青藏高原通向内地的门户。夏河县拥有以拉卜楞寺为代表的辉煌灿烂的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以及优质独特的藏民族民俗风情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省对藏区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夏河县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夏河县把实施以旅游业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全县主攻产业的首位、并向支柱型产业转变。
但目前,夏河县城的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6要素中的吃、住、行、购、娱不配套,现有的饭店、宾馆到旅游旺季时满足不了游客需求,加之没有娱乐、文化创意、演艺等体验式产业产品,游客只花几小时游览完拉卜楞寺后就离开了,远没有释放出拉卜楞这一精神文化品牌所蕴含的巨大社会、文化、经济效益和世界影响力。因此,如何在拉卜楞寺附近的老城区已没有多余用地空间的情况下,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藏传佛教文化精髓和藏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及相关文化产业建设,是夏河县重要的经济发展突破口。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夏河县规划将老城区拥挤的行政办公、城市商业金融、市民居住等功能向东迁移至城市新区,将老城区解放出来,作为拉卜楞寺控制区的延伸区域,和拉卜楞寺共同以“佛国净土”、“世界藏学府城”的概念构建旅游综合体(拉卜楞寺堪比藏传佛教界的哈佛、剑桥,老城区恰应是其学院的文化生活区),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演艺功能为导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产业基础,为拉卜楞寺旅游接待、文化传承、相关产业聚合发展提供空间载体。
精神文化朝拜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旅游综合体内,一切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消费、修习度假(哪怕喝一杯茶)、商业地产和旅游地产的设计、业态选择都要体现藏传佛教哲学文化思想和藏民族文化风情对旅游者人生观、价值观、情感道德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在旅游综合体环境艺术设计上,亦应突出浓郁震撼心灵的文化符号氛围,如表现“佛域-佛遇,有形空间-无限缘起”的意境。
旅游综合体内规划的产业和业态包括:拉卜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含:拉卜楞文化艺术之家、他哇古街、夏河传统民族音乐舞蹈孵化中心、唐卡-堆绣-酥油花展示及体验苑、拉卜楞艺术品及藏传佛教祈福用品售卖园、珍宝博物馆、夏河藏族服饰及装饰品售卖园、藏医藏药馆、拉卜楞书店及图书馆),藏餐厅,特色主题客栈,拉卜楞文化休闲街,藏式风情酒馆,演艺厅及演艺广场,“天下无忧”夏河电影公园(《天下无贼》等影视剧均是在拉卜楞寺和夏河县拍摄),郭庄秘笈主题广场,插箭台主题广场,吉祥八宝放生广场等。除了实体项目,还策划了多种体验式消费产品和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
由此,旅游综合体成为了夏河新的经济增长极,夏河县亦成功的实现了老城区功能置换及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并通过其文化软实力和拉卜楞寺品牌的弘扬推广,创造出更加可观的综合价值。
3.乡村地区旅游综合体
对于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旅游综合体可以带动乡村地区就地城市化、缓解大城市压力。城市化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我国1950年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决定了我国城市化之路应是:一方面进一步建设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另一方面促进乡村就地城市化。“就地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不向城市迁移,而是在原有的居住地,,通过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变生活方式,,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在乡村地区就地实现产业升级和农村人口再就业,既可以加快我国总体的城市化进程,又可以保证城市化质量,避免出现土地城市化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速度、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大城市却又无法充分得到市民待遇所造成的“伪城市化”等城市病。我国一直在探索就地城市化的方式和途径,例如上世纪80—90年代的苏南模式就是以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数百万农民非农转移,“以工建镇”推动了就地城市化,从而吸引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大发展时期,旅游综合体这一概念和模式亦为乡村地区就地城市化提供了一个有效方式。我国的很多乡村地区,要么为生态屏障地区,要么是无资源开发优势又无人才聚集条件的欠发达地区,以发展旅游为引擎整合多种产业、借助旅游综合体这一载体,是该地区实现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升的突破口。三圣乡曾是成都郊区最穷的乡村之一,2004年起,根据区域红砂村农民传统种花的习俗,乡政府因势利导,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三圣乡“五朵金花”旅游休闲综合体——“花香农居、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和江家菜地”由此声名鹊起。仅红砂村就引进了 28 家花卉龙头企业从事现代盆花生产,并分布有以美国维生花卉公司为代表的大型花卉企业 30 多家。目前三圣乡已经形成了以公司为龙头,以100多家种植大户为纽带,以3500户松散型农户为基础的“公司+市场+基地+农户”的花卉产业模式。此外三圣乡在村内建有四川唯一的大型鲜切花批发市场——高店子花木批发市场,主要经营各种鲜切花,辅以经营花卉包装辅材、花器、花肥、种子、园林机具等相关产品。在此产业基础之上,“五朵金花”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形成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各有所长的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如:红砂村以花卉种植为主,开展花卉观光、采摘体验、销售以及举办激情红砂之夜、家园园艺节旅游节庆活动,打造出一个活色生香的“花香农居”;江家堰村侧重于让游客参与乡村休闲体验,让游客亲自动手种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体验农家生活,打造出一个返璞归真的“江家菜地”。2005—2006两年间,“五朵金花”旅游休闲综合体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不足2000元增长到目前的7306元。
4.风景区或风景小镇旅游综合体
对于独立于城市之外的风景区或风景小镇,旅游综合体是其突破传统观光游瓶颈的新出路。近年来我国众多风景区或风景小镇,开始逐步改变单一观光游和单一门票经济的经营模式,代之以场地共享、项目消费的方式,以及多元的产品、多元的业态服务来增加餐饮、住宿、养生休闲等旅游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谋求更大的经济回报。依托风景区或风景小镇形成旅游综合体,实际上是要实现休闲度假与旅游观光的互动依存,两者共赢发展。传统景区凭借其独具魅力的资源及市场优势,能够对市场产生强有力的号召力,但缺乏相应的休闲平台,无法留住游客,难以引导二次旅游消费。这时在风景区外部或风景小镇的内部搭建一个休闲平台,配置充足的休闲、度假、娱乐、玩赏项目,借助景区已有的环境氛围,形成特色的度假生活方式,引导出新的市场需求,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形成多日多次的体验式旅游消费,反过来又能促进景区观光旅游的持续繁荣。如张家界国际旅游商业综合体即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林峰、贾雅慧.“旅游引导的区域综合开发模式”与旅游投资新时代[EB/OL].旅游运营网,,2012-01-19.
篇7
[关键词]亲和性空间;室外环境;人与自然
室外环境不仅可以实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实用性需求,还能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城市生活压力巨大,疲倦和压抑日益倍增,巨大的精神压力不断困扰着人们。在城市丛林中长期居住的人们都期望可以尽可能的接近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并寻找能够帮助自己得到情绪释放的场所,释放工作紧张感和生活烦恼。故此,亲和性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大。在建筑设计中亲和性风格的建筑设计可以增加建筑与人的亲密性,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实现更好的融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状态。
1亲和性空间的室外环境设计原则
1.1遵循自然的原则
人来自于自然,接近自然。我们生活在现代大都市中,失去了明媚的阳光,潺潺的流水等自然美景,大多数人从心底深处渴望要回归大自然、接近大自然。因此,环境亲和性设计必须要以尊重自然条件为前提,打造人与环境相互结合的室外建筑。
1.2遵循人的原则
亲和性设计必须将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加以考虑,基于此,就要考虑从人类需求处着手进行探究,以满足人们的切实需要。对人类行为与心理需求的多样化表现进行探析,是打造城市空间环境多重功能的理论基础。所以,设计师应注意把握和掌握信息的潜在需求,进行严谨、科学的推测与研究,使设计具有前瞻性概念,并且可预测的设计活动。
2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营造
2.1空间形态与边界围合
室外环境的空间设计常选择仿生形态,以自然曲线的原本形态来弱化建筑空间及实体的人工特性。仿生形态是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形态的模仿、抽象和变形。自由曲线形态能够看做是自然与人工、抽象与具象的中间形态,是人类理想秩序和自然规律的有效调和。
2.2比例与尺度的考量
室外环境中亲和性的尺度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的尺度空间,不同的人期感受也是不同的。合适的空间尺度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升共同活动内容的品质,使公共活动更加友好,同时对于提升空间的亲切感与安全感大有助益。避免出现都市中的冷漠感,以激发大家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
2.3色彩与质感的塑造
(1)色彩。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要对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和色彩环境进行观察,并利用环境中主要基调的明暗、冷暖等变化来合理的进行设计。另外,必须联系到环境所处的自然环境变化、地理位置功能以及地域性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使色彩的组合更加合理,更具特色,使色彩设计散发出具有一定地域性特点的独特魅力。并烘托出亲和感的环境氛围。运用精炼、提取、抽象来展现环境色彩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升华色彩组合的艺术美。(2)质感。质感是塑造室外环境品质的必要环节,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环境氛围与人们的参与程度。室外空间环境材料的应用是体现设计质感的重要因素,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例如木材温暖的触感和肌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自然亲和力,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空间中,木材的运用率都非常高。此外,砖块、石材等的合理运用也会提高建筑空间的亲和力。
2.4光影与音响的表达
(1)光影。为设计出更好的空间光影效果,我们必须了解光线的特征,如色彩上,光线能够是珍珠色、乳白色等;强度上光影效果,我们必须了解光线的特征,如色彩上,光线能够是珍珠色、乳白色等;强度上也可以暗淡、柔和;光的设计上可直射、可穿透、可跳跃等。(2)音响。声音是室外环境设计中创造亲和性空间的重要手段。许多优美的景点都具备了自然声响之美的效果,使人欣然神移。如承德离宫中的万壑松风建筑群等。
3典型案例分析
关是最能体现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特点的风景区,坐落于汇泉角景区北部。所谓关,是因为这里的八条马路是以中国古代著名关隘而得名(现已增加数十条)。关景区位于汇泉东部,面积70多公顷,十条幽静清凉的大路纵横其间,主要道路都以我国著名关隘命名,所以统称为关。随着城市规模的继续扩大,城市面临大面积的重建,原有城市总体规划需要修编。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目标,对景区的改造设计将加入一些亲和性的设计元素,比如增加环城人工湖、居民休闲娱乐广场等,楼台、小桥流水如珍珠般点缀其间,纵横交错于各条马路之中,形成一个方圆数里的风景区,体现人与自然地亲和力,使城市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将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界相互融合,构成了具有亲和力的公共游憩环境。通过合理的亲和力空间设计打造了青岛又一靓丽休闲度假区。
4结语
室外环境与人具有交互性,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丰富生活和视野,并将人们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解脱出来,缓解紧张感、疲劳感,使压力得到释放,不在困扰着身心。人类有意愿接近大自然、寻求放松内心世界的场所,并以此来达到放松神经,更好的投入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因此,亲和性空间的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唐欢.浅谈亲和性空间在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4):8.
[2]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二十一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365).
篇8
关键词: 园林专业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在园林专业职业教育中,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审美能力,即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之一,也是从事园林工作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融审美教育于专业教学活动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1.园林职业素质需要高度的审美能力
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城乡规划、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等的保护、创建和利用等工作岗位,担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等技术工作,以及从事园林的经营管理工作等。
园林不仅是一种工程和社会物质财富,而且是一种立体的空间艺术,它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艺术,其创作过程也必须遵循艺术生产过程的一般特点,即应使生产者的情感、心理和个性渗透到生产过程的始终;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生产。它要求园林工作者将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四项主要内容,组合成为有机的整体,构建成工程质量与艺术标准较高,环境优美,可供游憩的园林,从而创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这就要求园林工作者要运用审美心理、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通过造园材料、空间结构和造园技巧来表现艺术思想和审美情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达到“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钱学森深感园林艺术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国园林事业的当务之急,他认为应在美术学院培养真正的园林艺术家。因此,高度的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园林专业职业素质迫切的需要。
2.融审美能力培养于教学之中
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融审美教育、培养艺术创作能力于其中的。
园林绘画类:素描和色彩是造型设计、色彩表达等艺术创作的基础,景观效果图表现技法是艺术构思的快速表现手段,是具体的园林艺术审美能力、设计思维表达和绘画技巧的培养和实际训练;园林制图类: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基本技能和空间想象与艺术构思能力,园林CAD、3dMAX与Photoshop绘图等是电脑设计能力的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园林植物类:树木花卉课是以其色彩、形态、风韵美的观赏价值,从审美和实用出发,创造出赏心悦目的园林植物景观。植物栽培养护,使学生掌握树木、花草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育优良品种,以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形体、线条、色彩、质感的自然美;园林设计类:是综合发挥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美的创造的过程,设计出如诗如画、情景交融的园林风景;园林工程类:是学生对园路、水景、假山工程等的施工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以艺驶技、以技创艺,培养学生以科学的、审美的标准来进行施工。
园林专业课程如此浓厚的审美内涵,应牢固地渗透于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专业学习之中,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岗位之中。
3.强化学生审美能力实践
3.1树立正确审美观。
我们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善于区分美丑、是非、良莠。总体上说,中西园林各具特色:传统中国园林以自然、含蓄、朴素为美,重视情感意境,强调“效法自然”;西方园林以秩序、开朗、精致为美,讲究均衡对称,强调“人定胜天”。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园林绿化建设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园林佳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继承和汲取优秀的造园手法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了新形势下的现代园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一些一味抄袭、模仿西方造景的绿地形式,单纯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其使用功能及生态效益;随着现代人工作节奏的加快,“短平快”的园林建造也多了起来,缺乏四季时空、景色检验的造景,势必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一些新建的仿古园林,单纯模仿形似而缺乏神似,缺少丰富的意境与内涵。以上种种,都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多媒体案例展示或安排现场参观,组织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和园林评析,启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良莠的能力,从而使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3.2加强综合艺术修养。
园林是一门集多方面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与文学、绘画、书法、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密切相关。与古典诗词、文学一样,园林也讲究作品的韵律、内涵,将山水诗的意境融入园林,“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山水画的布局形式与构图安排也直接影响了园林的创作,我国古代许多园林的设计建造都是由画家完成的;园林的题名、匾额、对联、石刻等集中体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雕塑往往作为园林的重要造景要素和组成部分,以其优美的造型和生动的形象,赋予园林以丰富的景观和深刻的内涵;造型各异的园林建筑及小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造景功能,往往成为园林的主题或主景,其造型、色彩、风格直接影响造园的风格;与音乐、舞蹈一样,园林的创作和表现也讲究造景的韵律与节奏,或婉转悠扬,或和谐整齐,自然界中的莺歌燕舞、雨打芭蕉、林中蝉鸣、水中蛙奏更赋予园林以浓浓的意境;戏剧“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园林“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而且,园林与戏剧、影视一样,都有序幕、转折、发展、、结束,在结构、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艺术门类的学习与思考,培养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感知周围的世界,善于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去体会、去理解,逐步积累更丰富的审美经验,并运用到园林设计实践中。
3.3培养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加强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外,还要强化学生园林绘画技能,强化电脑辅助设计的表现能力,并组织学生到风景区、公园绿地写生,开展优秀绘画鉴赏或学生作品展评,组织参加书画、工艺美术、造型艺术作品展和艺术鉴赏活动,以各种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绘画创作、设计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直观教学,介绍古树名木、园林景观、美术作品等,开扩审美视野,培养园林美及艺术美的鉴赏和审美情趣;建设好画室、植物园、温室等及园林设计、工程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进行园林美的实践,提高园林人才的艺术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组织学生独立进行园林绿地设计、园林建筑设计、植物造景设计等实践及竞赛,进行盆景、插花作品制作评比,安排学生参观园林园艺博览、著名风景区及园林绿地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启发他们把美的感受升华成创造美的灵感,以创造出优秀的园林美。
没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就很难理解园林的真正内涵,更何谈创造美的园林?“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门道”就需要提高园林审美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园林美的审美体验,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园林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实践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立于2005年,学制三年,至今招生七届,已毕业四届,现有在校生268人。本专业是适应河北省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而设立的。本专业设立以来,不断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专业课程,优化专业结构,通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本专业现有教师团队20人,专业教师9人,外聘实践教师9人,专业辅导员2人。环境艺术专业现建有装饰材料实验室、制图室、电脑机房、美术画室、工作室共5个实验室。此外,我们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11家企业签约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争取经过2~4年的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满足实训需求。同时实现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开发、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质量标准制订与考核和就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施“双主体”育人的目标。
1 专业设置与定位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 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 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
“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
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
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
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
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
④风景区规划设计。
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
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
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
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
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
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 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 教学内容改革
3.1.1 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 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
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 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点,大力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程重组,实行校内模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科学的、职业特色鲜明的实践课程体系。
①在实践课的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15门专业必修课程均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还在二到五学期开设专业阶段实训和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专业技能阶段式专题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②每学期集中实训都要依据各专业的实训大纲,实训前有安排,中间有检查与指导,完成后学生要上交实训鉴定和实训报告,规定的假期实习同样安计划执行,完成上述文本的上交,由专业带队老师批改,写出班级实训总结。
③本专业还在每年暑假安排暑期社会实训,学生带着课题、带着问题,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答案。
④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或到企业兼职,培养“双师”素质。这样,教师就能及时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各种鲜活实用的环艺类实际技能技巧。
4.2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
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核鉴定制度和机制。鼓励学生参加“景观设计员”和“景观施工员”证书的考试,与市场资格就业接轨每届学生都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本专业在2010年积极组织职业技能竞赛,许多学生通过努力取得良好成绩。实施“双证书”使学生毕业后能有更高的操作水平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缩短了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时间,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逐步实现零距离。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在成长为培养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的摇篮。
参考文献:
篇10
关 键 词:度假酒店 景观设计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大部分都市人目前处在高污染的自然环境及高对抗的社会环境的双重压迫下,身心都极有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及《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的实施,尊重自然,走进自然,缓解压力,身心健康已经慢慢成为人们追寻的目标。因此,外出旅游,走进自然,入住度假酒店,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伴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度假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旅游活动场所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普通的度假模式和度假场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休闲、康体、娱乐等的要求,人们开始不满足传统旅游所带来的休闲体验。因此,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研究显的尤为重要。
1.传统度假酒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传统度假酒店的设计片面追求奢华,相互攀比,不以自身人文、地域和经济条件为基础,照搬国外豪华度假酒店[1]。从设计现状来分析,其间虽有不乏优秀的度假酒店,但是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问题有:度假酒店形式单一、档次不一、结构布局不合理;产品雷同较多、特色性不强;部分度假旅游设施较差;都市休闲度假和生态度假的规模和档次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等问题。度假酒店因旅游度假产品的过度开发而产生生态问题的案例也不在少数。郭静提出旅游扩大化会给旅游区带来水体污染、土壤板结、空气严重污染、生态多样性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大兴土木,景观也被破坏[2]。
因此,如何通过设计主题的引导,较好地解决度假酒店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达到自然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生态平衡,如何打造特色生态的度假酒店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相关概念及分类
2.1 度假酒店的概念
度假酒店的概念经常同度假村的概念混淆。国内很多度假酒店被用以度假村来命名,目前的度假村界定不清。
俞海滨,田玉堂等认为度假酒店与度假村的概念相同。他们都是在有旅游度假需求的环境下所产生的,都是在风景优美的地方为适应度假旅游的需要,根据度假旅游者的心理要求,建设相应的度假场所,都承担着食宿功能,但是度假酒店和度假村的概念有着较大差别[3-4]。
度假酒店的概念比较明确,杨明涛,邢瑜,龚向群等认为度假酒店多建在滨海、山川、湖泊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远离市区,交通便利,同时度假酒店设计风格上返璞归真,讲究人与自然融合,为游客创造休闲舒适的环境。龚向群认为度假酒店还应该具备阳光、沙滩、大海[5-7]。
世界旅游组织(WTO)对度假村的定义是:为旅游者的较长时间的驻留而设计的住宅群。
因此,度假酒店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建在山川、湖泊、海滨等自然风景区附近,以短期出租床位的形式经营的以食宿功能为主的休闲度假酒店。主要特点是远离市区,交通便利;以食宿功能为主,部分服务设施为辅;需要借助其他产业增强酒店的吸引力吸引游客。
2.2度假酒店的类型
目前还没有针对度假酒店的权威的分类标准,诞生分类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表1 度假酒店不同分类类型[8-11]
分类方法 类型
按地理位置分 乡村度假酒店、城市度假酒店
按功能分 滨海型、湖泊型、山岳型、温泉型、草原型、沙漠型、特殊型
按经验模式分 康体型、娱乐型、会议型、复合型
按营业时间分 连锁经营、独立经营、分时度假
按娱乐设计用途分 全年营业、夏季营业、冬季营业
按自然环境条件和度假旅游内容分 山地度假酒店、滨水度假酒店、康体疗养型酒店、娱乐度假酒店、主题型酒店
上述分类方法包含了大部分度假酒店的类型,却有很难将度假酒店的特色体现出来。因此,度假酒店的分类很难区分开来,目前度假酒店一般都具有综合,包括会议功能和娱乐功能。笔者认为根据度假酒店的功能,我们可将度假酒店分为疗养型度假酒店、会议型度假酒店、家庭旅馆和综合型度假酒店。疗养型度假酒店是以康体功能作为主体品牌功能,提供丰富的疗养及医疗设施;会议型度假酒店以接待国内外各类会议客人为主,提供会议场所和会期间休憩、活动等主要设施;家庭旅馆是以优美自然环境为主,设施较少,提供简单轻松的服务;综合型度假酒店以大型、综合为主要特点的多功能度假设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3.国内外度假酒店概况
3.1国内度假酒店研究概况
由于我国的度假酒店起步较晚,其相应的研究在景观设计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方向,主要是集中在经营管理等方面。
3.1.1景观设计方面
针对专类型度假酒店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图片方式进行介绍。以度假酒店为名的书籍较少,且书籍上一般通过案例介绍方式介绍案例特色,没有对相关的规划方法、设计手法、设计理念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主要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度假酒店环境的营造和度假载体的特色化设计手法。
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文献研究也不多,研究度假酒店的论文中,大部分也都是以图片方式为主。其中硕士论文的研究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如从建筑和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详尽的了研究地域性特征在度假酒店中的表现及其相关的设计策略[11],还有部分硕士博士论文有专门针对滨海度假酒店、山地型度假酒店、温泉度假酒店的设计进行研究,也有专门从古典园林空间处理手法来分析和研究度假酒店的外部环境设计。也有部分对度假酒店设计理念进行研究,如许勇铁,许凌玲对厦门天竺山森林公园度假酒店设计的理念进行探析[12]。
3.1.2经营管理方面
经营管理方面研究相应的研究刊物较多,主要有中国旅游报、饭店现代化、旅游科学、城市建筑、旅游学刊、商场现代化等。可参考的书籍有《到酒店度假去》、《世界知名酒店导览》、《度假酒店(村)的开发与服务管理》。此外,《现代旅游开发学》、《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度假酒店操作图文全解》、《酒店设计与策划》等书籍中则侧重营销策略、服务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研究中,标题为“度假酒店营销策略”的文献知网查询结果为98篇。
3.1.3在建筑科学领域
在建筑科学领域,主要针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对旅馆建筑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主要著作有《旅馆建筑设计》,《旅馆建筑》。这些书籍主要研究旅馆的空间设计,功能布置等内容。此外,随着度假酒店形式的出现,在建筑学报、时代建筑、世界建筑、世界建筑导报等建筑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一些特色的、创新设计理念的度假酒店设计介绍度假酒店建筑设计及空间室内设计实例的文章,其中有地域性和文化性方面的内容在许多文章中都有体现。
3.2 国外度假酒店研究概况
国外度假旅游的产生与发展较早,因此对度假酒店的研究在建筑设计及景观设计方面有较全面和细致的研究。书籍方面,对度假酒店有较为全面研究的有英国弗雷德・劳森著的《酒店与度假村一一规划、设计和重建》。也出现了许多以图片为主的介绍度假酒店的书籍,如WORLD RESORT HOTEL、The Leading Hotel of the World 2003、Resort and Theme Hotels 等等。在建筑设计方面对度假酒店地域性方面也有一些设计的建筑实例较为成功,一些乡土建筑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杰佛里・巴瓦和查尔斯・柯里亚等,这些设计师的案例对我国的度假酒店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国外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主要分布在投资、经营、发展、设计等多领域,同时对度假地深入研究的视角已延伸到度假酒店的开发营运与管理,如《度假饭店的开发及其管理》(Chuck Y Gee,2003)该书全面阐述了度假饭店之概念、历史与特点,度假饭店的规划,娱乐设施的开发,度假酒店的经营管理等内容,指出“度假酒店概念的核心就是创造一种能够增强幸福感和偷悦感的环境[13]。2002年,西班牙LOFT出版公司在其出版的《酒店设计与酒店设计师》一书当中,主要以例子说明的方式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酒店与发展。2003年,在英国著名学者弗雷德・劳森编著的《酒店与度假酒店的规划、设计和重建》则详细介绍了酒店与度假酒店的概况、特色、规划与设计。期刊方面有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同样也是主要针对酒店经营管理以及酒店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4.展望
目前国内外度假酒店的研究不多,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策略方面。景观设计方面则涉及更少,且研究主要在地域性特色上。因此要加强对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研究,并应该从设计理念、总体布局、植物空间、生态材料等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对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进行研究,从而形成较为完备的酒店环境景观设计相关的理论体系,这对酒店设计的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博.舒适并非源自奢华――简析国内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误区[M].中外建筑,2008,(12):90-95
[2] 郭静.旅游扩大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怀化学院报,2010,
[3] 俞海滨著.度假酒店(村)的开发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6
[4] 田玉堂.度假村的理念与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6
[5] 杨明涛编著.Resort Hotel度假酒店[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6] 邢瑜,王玉红编著.宾馆环境设计[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7:96-98
[7] 龚向群.海南度假酒店景观与室内[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
[8] [美]布赖恩麦克多诺,约翰希尔等|译者:董晓莉. 酒店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01
[9] 俞海滨著.度假酒店(村)的开发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1-6
[10] 陈方.滨水度假酒店设计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7:1-60
[11] 甘露.度假酒店的地域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5:10-13
- 上一篇:化学专业的开题报告
- 下一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