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篇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体现出现代企业的整体形象与文化内涵,对社会与行业内部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景观作用与地位卓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防护作用、休憩作用、形象塑造、创新启迪、生态作用等,园区规划建设发展方向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内心诉求。防护作用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园绿地系统的引入,有效的扩展了产业园区的绿化面积,景观建设带给人们舒适空间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应对突发事件、突发灾害的临时避难场所,具有重要的防护功能;休憩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能够为工作忙碌的人们提供景观游憩的空间,给予人们心情舒畅的生态空间,同时对外积极开展工业旅游,为产业园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形象塑造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多、有部分企业入驻,园区的造型与功能代表着企业的外在形象与文化内涵,对企业内部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为企业创造了重要的商机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创新启迪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新产业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激发产业园区科研生产人员的创新能力,为工作人员营造了较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工作人员的创新灵感,促进技术的研发。

2现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建设规划设计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园大多从原工业区转换而来,主要存在功能布局单一、空间结构不合理、开发强度大、绿化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理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该融合工业、教育、科研、休闲、娱乐、社区、交流等为一体,而现阶段部分高新产业园区规划设计还缺乏部分功能,没有满足人们的内心诉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多建筑较多,而绿化面积与公共景观面积匮乏,容积率相对较少,没有满足建筑的规范要求。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时间较短,园区内各建筑物建设风格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个建筑的色调也不尽一致,园区景观设计整体性不强,缺乏一定的人性化考虑。

2.2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建设景观环境问题

伴随国内大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产业园区的流动人口不仅仅局限于园区内部人员,还有大量的外来人员到园区休闲娱乐、工作交流。在现代产业园区人群构成的多样化的背景下,产业园区的服务工作却还局限于服务园区内部人员,造成资源严重紧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功能一直是社会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内高新产业园区的建设一直致力于功能多层次化,复合化,但在实际建设中因为经济问题、环境问题等造成景观建设功能仍然不尽人意,园区内部功能还未能齐全,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是产业园区建设的核心,优美、独特的景观环境建设是激发人们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景观规划建设在独特设计上还有一定的欠缺,景观设计技术与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没有完全对接,景观设计技术相对滞后,导致景观环境不能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精神需求。

3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3.1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设计,强调现代高新产业园区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功能复合化,重视整体性。营建多功能,复合化的产业园区是原始工业园区建设的进步与创新。复合化、多功能的景观设计格局能够有效增加高新产业园区的知名度,提升室外空间的吸引力,有效解决高新产业园区活力不足的关键问题。第二,增加各环境因素的联系性与可达性。联系性与可达性的提升是决定高新产业园区空间秩序的重要手段,是重塑园区活力的必要条件。实践工作中通过联系性来建立园区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可达性是衡量景观环境共鸣性的重要标准。第三,激发创新,提升可辨识度。创新性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的灵魂,专业的园区景观规划设计超越了传统工业园区设计的自由度,同时能够很好的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实现了高新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景观设计的可辨识度,从需求者自身的情感去体验,设计环境形象应便于需求者进行很好的记忆与辨识。

3.2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防灾减灾特性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园区公园与绿地系统是防灾减灾体系的核心。绿地系统在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是城市重要的避难空间,是高新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美化净化空气、城市环境、平衡城市生态系统,其减灾作用也是其他类型的城市空间所无法替代的,在防震、防火、防洪、减轻灾害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实践证明,在自然灾害发生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的较大面积的绿化场所均担负了救灾防灾、救援物资保管与发放、医疗急救基地等重要责任;规模较小的绿地也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临时避难空间,供人民在特殊情况下应对自然灾害使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防灾公园的建设是城市整体规划与防灾规划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其是灾害发生后产业园区内部及相邻社区居民重要的避难场所。

3.3高新产业园区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人文关怀

科学、系统、合理的景观设计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能够有力的宣传园区自身固有的相关特色,是对高新产业园区自身的一个重要宣传,能够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重要标志与象征,代表着整个高新产业园区风格特色与内部企业的文化内涵,故高新技术产业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性与创新性是产业园区设计的重中之重。高新产业园区规划设计不仅需要高度的整体性,还要求“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当下社会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景观整体性的规划建设与人文关怀主义精神的引入,为园区内部人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了一个多功能、多层次、舒适度较高、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

4总结与建议

篇2

【关键词】公园设计;生态设计;公园规划;景观设计

引言

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部分,公园以其环境幽深和清凉避暑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也成为情侣们,老人们,孩子们的共同圣地。而位于施甸县的玉湖公园是全县的亮点公园,但是公园原有部分植物长势不好,景观层次单调,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休闲、游憩、娱乐的需要。通过对公园现状的认真分析,2011年春天玉湖公园实施了绿化改造工程,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和场地精神,利用植物造景,创造出时代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环境优美、满足休闲功能要求的城市综合性公园。

1 规划总体要求

1.1 规划的背景 施甸县的玉湖公园为引领施甸县居住休闲度假新模式,创造性提出旅游产业园的概念:集生活居住、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商务会议区、动植物园、水上乐园、娱乐健身中心为载体的综合旅游产业园。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品质的物质环境 功能与形态并重,合理进行功能组合与用地布局,塑造富有特色的形态环境,构造一个空间层次丰富、具有时代感的居住区。

1.2.2 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绿化系统建设、营造诗意的居住休闲环境。

1.2.3 高效能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做到安全、高效、可靠:现代化高效能的通信设施、完善的道路交通系统、高效能的上下水清洁能源供应系统、消防及垃圾回收加工等市政工程设施。

1.2.4 高水平的管理 加强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率,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增强规划弹性和对市场的应变力,建立完善的管理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2 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坚持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地组织公园各个部分。在公园地形地貌的艺术处理中,要注意: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达到园内填挖土方量平衡;地形设计要充分考虑园林使用功能、园林景观、园林工程、园林植物生长等诸方面的要求,合理开掘布局。在公园各景点的组织上,可采用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园重心,利用园路、溪水、山丘等造园要素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呼后应,过渡自然,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

2.2 坚持以人为本

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尽可能满足游览活动的需要。公园,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公园规划设计要依据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进行。注意与周围环境配合,与邻近的建筑群、道路网、绿地等取得密切联系,使公园自然地融合在城市之中。

2.3 注重创新

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不同的设计。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2.3分区设计

2.3.1休闲区设计

该区域东起新广花路,西至铁路桥。此区域靠近居民区,北接秀全公园,具有丰富的文化沉淀,设计主要考虑到周边市民的文化休闲活动和河道生态的展示示范,设置文化广场和市民广场等,广场又设置一定的开放草坪空间和林下空间,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前提下,有组织的使游人能够亲近绿地,感受自然,充分体现以人为体的设计理念,展现花都最休闲的地方。

2.3.2生态体验区设计

生态体验区位于新街河河道的中上游,考虑到原有砖窑厂和其他旧厂区等,以及原有水塘的河堤现状,主要对原有的砖窑、石灰窑等进行改造,形成集遗观览、历史博览功能的艺术体验区。南面自然山林中设置国花雕塑公园、康体游乐园等,并在整个公园制高点设置标志建筑,供人们登高远望,浏览一河两岸的美丽风景。

2.3.3步行桥景区设计

步行桥景区地块狭窄,景观用地有限,方案利用防洪堤的放坡要求,结合地形、园路、水系、卵石、植物等景观要素,营造精致的景观环境。景观步行桥入口处设置螺旋型通道,满足公园与步行桥之间的无障碍通行要求。该区设置了公园管理房和茶室等功能建筑。

2.3.4滨水主活动区设计

滨水主活动区是公园内主要的活动区域,景区围绕中心湖面组织景观,通过各种形式的景观要素组织丰富的亲水场景。设置了集散广场、滨水休闲、儿童活动、观演、草坪休闲等功能区块。满足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该区域东起迎宾大道以东300米,西到凤凰桥,作为花都的门户,一方面是景观和视线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公园方向的人流量较大。满足这一功能要求,在迎宾路两侧设置公园入口广场,广场是使命聚会、交通集散的主要场所,设置观演台,适合与大型的节假日庆典活动。同时,在周边设置茶室、餐厅、游船码头、小卖、厕所等功能建筑。另外,为了开阔视野和大气的空间效果,新的设计拓宽原有水面,沿规划路边设置绿道,由2米自行车道和3米人行道组成,并沿途设置亲水平台、休息坐凳、景观灯柱等景观,丰富河堤景观带。

2.3.5生态标本园区

生态标本同区向游人展示了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景观形态,同时为生物的繁衍提供良好的场所。本区内地形相对较为复杂,便于不同习性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发挥标本园的示范作用。以群岛的形式反映湿地景观,设置水杉方阵,展示其于性之美。结合防洪堤的坡地地形,种植山区植物。区内设置温室,引进和栽培热带植物和珍惜植物。丰富了标本园的植物品种。

2.3.6生态培育区

设置生态培育区,在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设置景观挑台组织观景。该区作为生态培育的一个示范区在全园乃至整个滨江生态带得以贯穿,逐步形成完善的滨江生态系统。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该部分区域可以有组织的加以二次建设,形成公园新的游览景点。

2.4植物规划

根据地块特征,景观及功能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宏观控制。

2.4.1以乡土树种为主,形成绿色基调;局部点植精品树种,提高景观档次。在树种的选择上,以适宜本地生长、具有良好生态习性和观赏性的乡土树种为主,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前提下,以降低资本投入。在局部景观亮点和视线焦点处,可考虑精品植物,用以点景:

2.4.2配合地块功能特征。进行空间组织,尤其要注意通过植物的调和使防洪堤、绿地、水之间的和协共生,形成环境整体。由植物配合进行窄问组织,根据景观区域或开放,或幽闭,或疏朗的空间要求,配以庭荫、孤植、密林、片林、疏林、草坪等不同形式,形成多种特征形态的空间;

2.4.3根据本工程为滨水绿化的特点,在植物品种选择上,要注意多选用耐水湿性较强的植物,如水杉、池杉、菖蒲等,并考虑其沿江的抗风能力;

2.4.4充分发挥植物生态功能: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环境改良能力,选择抗性较强的树种,合理配置,以达到最佳的生态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结合生态公园规划实例分析,提出规划设计中体现地貌地形、道路建筑、水环境、绿化植物的生态设计方式;同时从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规划、景观生态设计、植被的生态规划设计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方略,从中打造一个优雅休闲的亲水性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游完的好去处。

参考文献:

篇3

正在建设的阳逻港华中国际产业园项目坐落于武汉港口新城阳逻经济开发区北部组团,距离亚洲最大内河集装箱港——阳逻港仅5km,并由汉施公路及正在兴建的江北快速通道与汉口市区相通。投资环境优良,产业集群与世界接轨,又有中部崛起的区域优势。项目规划用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300万m2,涵盖会展中心、商业街、运动场馆、生活配套、LOFT、SOHO、高端住宅、研发中心、独栋科研等多种功能,辐射阳逻片区60万固定居民及千家大型企业、商家。项目建设周期共5年,力求打造中部最大的国际化临港生态工业园。

1.1 规划设计

几大功能区域围绕着园区中心和轴线展开,东部地块主要分布工业厂房,西南地块以产品展示楼、总部商务楼为主,西北地块主要以三层厂房为主,西侧、中间沿规划城市道路布置LOFT和SOHO研发办公区。LOFT和SOHO沿余泊大道及园区东西向主轴线依次展开布局,内部功能集生产、研发、总部办公于一体,建筑形式上采用高度为100m的高层,布局统一。

1.2 交通组织设计

园区四周为规划城市道路,其中东侧城市道路——阳发大道规划为园区主要的货流通道,园区主要出入口开向余泊大道,方便与城市的衔接。园区内部道路系统分车行与人行系统,车行系统以园区宽9m的环路构成,连通园区的各个组团,使园区成为有机的整体。园区内部城市道路规划以小型车辆通行为主,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园区的安全。人行系统主要依托园区水景及景观轴线架构。每个区域设置各自独立的停车场,以地面停车为主,分散布置。整体上达到办公车流与货运车流的分离,提高了整个园区的环境品质。

1.3 景观规划设计

规划于园区中央设置大型广场,广场四周布置高层LOFT和SOHO研发办公楼,打造成园区景观核心;同时,园区主要景观轴线经景观核心沿两规划城市道路向外辐射,多层厂房及产品展示建筑相间布置,广场、绿地、小品结合地形、建筑空间组合灵活布置,营造一种舒适惬意、充满活力的园区线形景观;园区西侧沿余泊大道规划有现代感极强的高层研发办公楼,再配以气派、集中展示园区特色的大型园区入口广场,营造出园区的又一重要景观轴线;园区组团内部是一种点带面的景观体系,开阔的组团中心绿地结合现代化的景观,通过贯穿园区的景观绿环相互渗透,构筑起园区完整的生态网络,通过景观绿环及园区东西向形成的多条视线通廊使园区环境与园区周边环境实现对话,和谐共荣。

园区西南地块沿东西方向打造以水景为主体的景观带,空间收放有致、灵动活泼,绿化坡地、水系和铺地穿插布置,尺度宜人,全面提升了总部办公基地的品质,同时也提高了整个产业园区的档次。

1.4 空间形态

空间形态根据分区功能性质的不同,塑造了不同的空间形态。生产制造区规划整体统一,单层、多层厂房两两背靠背成组布局,不仅节省用地,还为每个厂房营造了一个独立的院落。园区核心节点及景观轴线所属区域空间形态较为自由灵活,建筑形体丰富,形成特色鲜活的空间脉络,竖向设计上形成几个制高点,控制着园区空间的起伏关系,形成良好的城市天际线。顺应地势,园区整体形成西高东低的空间关系。

2、建筑设计

2.1 建筑特征概述

LOFT的含义诞生于纽约SOHO区,在20世纪后期,LOFT这种工业化和后现代主义完美碰撞的艺术逐渐演化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并且在全球广为流传。它的内涵是高大而敞开的空间,具有流动性、开放性、透明性、艺术性等特征。因为武汉阳逻港华中国际产业园项目用地为工业用地,所以本次LOFT设计为小型工作间,每间建筑面积控制在45~55m2以内,层高均为5.4m。LOFT产品的优势是:虽然销售时按一层的建筑面积计算,但实际使用面积却可达到销售面积的近1倍;高层高空间变化丰富,购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设计,自行决定所有风格和格局。

与LOFT相比,SOHO代表了一种更为自由、开放、弹性的新型工作方式。近两年,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及电脑等办公设备在家庭中的普及,SOHO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尝试的一种工作方式,尤其受到创业者的青睐。该项目SOHO也设计为小型工作间,每间建筑面积控制在40~60m2以内,层高均为3m。

LOFT和SOHO均为高度为100m以内的一类高层研发楼,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LOFT为地上18层,地下室一层;SOHO为地上31层,地下室1层。地下室的功能都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车库防水等级为一级。LOFT和SOHO都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抗震设防烈度为六度。

2.2 建筑平面设计

LOFT提供两种户型,分别是点式和板式。点式平面尺寸为33.4m(长)×32.6m(宽),板式平面尺寸为60.2m(长)×16.6m(宽);SOHO平面为板式,平面尺寸为56.8m(长)×18.6m(宽),平面局部有凹凸,LOFT和SOHO标准层每层建筑面积都在1000m2以内。

LOFT和SOHO的裙房都只设计一层,均为产品展示功能,层高均为6m,设公共卫生间、餐厅及其他配套辅助房间。二层以上均为独立的工作间,工作间内设有茶水间、卫生间和室外休息平台。LOFT考虑到层高为5.4m,工作间的开间为4.5m宽;SOHO考虑到层高仅为3m,工作间的开间为3.8m宽。

2.3 剖面设计

LOFT标准层在每层高度2.8m处设梁,满足局部夹层的结构需要。地下室停车库层高5.5m,室外覆土厚度1.2m。

2.4 竖向交通设计

LOFT点式平面每栋设一部剪刀梯,电梯3台(其中有一台为消防电梯)。LOFT板式平面设2部防烟楼梯间,电梯4台(其中有一台为消防电梯)。SOHO每层设2部防烟楼梯间,电梯4台(其中有一台为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到达地下室。

LOFT和SOHO的疏散楼梯均到达地下室,且均通向塔楼屋顶,保证疏散和使用安全的要求。

2.5 造型设计

立面造型的设计原则~点鲜明,LOFT和SOHO协调统一。高层建筑采用简洁的竖向线条结合局部收分的手法,通过对建筑立面的二次分割及细化将庞大的建筑体量转化为细致^微的建筑空间及材质体验。富有张力的竖向线条构架和四层一道的水平线条在统一中富于变化,结合外墙米色面砖错缝横贴、齐缝竖贴的处理融为—体,造型即协调又有一定标志性。

2.6 消防设计

LOFT和SOHO属于一类高层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每层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每个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小于1000m2且均有2个安全出入口,每栋都设消防电梯1部。疏散门的宽度为1.5m,每个安全出口至最远工作地点的疏散距离满足消防规范要求。

SOHO的地下室车库设2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小于4000m2,设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两个防火分区相连处采用消防部门认可的耐火极限大于3.00h的特级防火卷帘分隔。

2.7 节能环保

可持续发展的园区规划设计鼓励交通资源的共享,外部公共交通便捷可达,内部鼓励步行与自行车等低能耗的交通方式。

武汉市夏季主导风向是东南风,为让江风、湖风刮入地块,建筑组织方式采取错位布局、点式与条式相结合,面风向半围合的方式来处理,塑造城市风道,避免城市热岛效应。

在雨水收集及中水利用系统方面,办公产生的废水和污水经过中水系统处理后,可用于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用水、工业冷却水以及生活系统的冲厕水等;一部分用于补充人工景观用水;初期雨水收集后进入蓄水池,处理后进入人工水系作为景观用水,或进入绿地进行灌溉。

此外,设计师对LOFT和SOHO都进行了热工及节能设计。外墙内侧用膨胀玻化微珠保温砂浆(40mm),防火等级A级,该材料的导热系数为0.070Wl(m·k)。外门窗型材选用塑钢普通中空玻璃窗6+9A+6,传热系数K=2.85W/(m2·k)。玻璃幕墙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6+12A+6遮阳型),传热系数3.00Wl(m2·k),玻璃遮阳系数0.57,气密性为4级,可见光透射比0.40。屋顶采用双面水泥基聚氨酯复合板保温层(40mm),防火等级A级,双面水泥基聚氨酯复合板的导热系数≤O.024w/(m·k)。

2.8 无障碍设计

LOFT和SOHO在入口台阶处设置无障碍坡道,坡度为1/12。建筑首层均设无障碍卫生间,客用电梯兼做无障碍电梯,体现LOFT和SOHO对特殊创业者的人文关怀。

篇4

摘要: 花海景观成为近年来乡野园林设计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华东某市花海项目为例,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基于花海相关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将整个场地划分成迎宾花海区、台地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等五大功能区,形成“一轴、一心、两环、五区”的景观结构;采用三级园路将景观区串联,丰富地形设计,形成视觉体验,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和湖面形成山水景观;植物设计上,利用条状曲线机理营造丰富的花海,并设计有集中式的色叶林。项目重点营造农业体验旅游,包括农耕体验、采摘体验、农副产品生产体验等活动设计,在不同的功能区侧重体现视、触、嗅、听、味的五官感受,因地制宜地安排旅游活动。

关键词: 体验式; 花海; 乡野;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 731. 3 文献标识码: C

花海景观是以大面积的开花植物为主的自然景观或园林景观[ 1 ]。花海景观可分为自然花海和人工花海[ 2 ]。天然花海主要分布在草原、森林边缘和河流等自然场地;而人工花海最早源于工业加工用花、种子种球生产用花的生产基地,如著名的普罗旺斯薰衣草园、荷兰郁金香花海、保加利亚玫瑰谷等,人工花海通过连片种植能形成观赏价值较高的景观效果。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观花为主要目的的花海旅游日益盛行。以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遗产为主导的传统观光式旅游,仅仅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文化或视觉的满足感;而体验式花海旅游相比传统的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及互动,比如为城市居民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年代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不同旅游产品间的互动等。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打造花海吸引游客, 各种以鲜花命名的节日也随之精彩纷呈。 然而, 相关的花海旅游景区仅是模仿和复制, 缺乏鲜明特色, 产品内涵单一, 体验层次单调, 且没有结合自身的特色进行规划设计[ 4 ]。 而本项目旨在将体验式旅游理念应用于花海景观设计, 打造具有特色的体验式花海景区, 为以花海为主题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1 研究区概况及规划设计大纲

1. 1 概 况

项目基地位于华东某县级市现代农业园区中心位置,占地约13 hm2,地块为几何不规则形状。其北侧与省级公路相连,西侧临近亲子乐园,东侧为待开发地块,南侧为民宿聚集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是该市区市民及周边游客观花的主要场所,具有一定的旅游观光独特性价值。

1. 2 规划设计大纲

1. 2. 1 设计功能定位

结合整体花园旅游景区的布局安排,将场地打造成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花海旅游胜地。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打造一个完整的花海休闲、互动旅游空间,使其成为该地区唯一具有乡野特质的体验式花海公园和健康发展、生态可持续场所的范例。

1. 2. 2 设计原则

1. 2. 2. 1 生态性原则

坚持生态原则是花海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 5 ]。生态性原则要求在设计中注重利用好场地的地形、水系、植物等各种自然景观元素,采用以乡土花卉植物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品种,达到最佳的环境效果。 同时,要在设计中注重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践,对本地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 , 努力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1. 2. 2. 2 艺术性原则

完美的花海景观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以及人们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6 ]。花海景观中,硬质景观相对较少,更多地依靠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地貌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节变化来创造变换的景观,以突出表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 2. 2. 3 简约经济性原则

花海公园的规划要以简约和经济性为原则。一方面,项目并不单纯地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同时也要考虑项目造价限制的约束;另一方面,花海旅游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在营造花海景观的同时可以合理地设计旅游活动和游乐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1. 2. 2. 4 体验性原则

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体验式旅游更强调游客的心理感知和理解,不追求旅游结果,更注重的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感受、体验和享受的过程。通过旅游者的参与和互动活动,旅游者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旅游活动,体会旅游产品的内涵和魅力。在活动规划中,应强调旅游者的角色模仿和参与,使其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旅游活动,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观感觉。

1. 2. 3 设计策略

1. 2. 3. 1 维持现有生态肌理,打造生态花海

项目场地现状为大面积的农田与灌渠,具有较强的肌理感,本设计在保护此基底的前提下,整理田地,梳理水系,以花为材料,打造花海景观,将“田”、“水”、“花”、“园”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花之公园”。

1. 2. 3. 2 展示特色空间,打造良好的视觉体验

结合场地基底,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地创造空间。项目场地高程较为平坦,且水岸通直无变化,缺少观赏性,设计中要对现有岸线进行改造,形成浅滩、湿地、花带;在丰富河岸线的同时,将挖出的土方堆至台地区域,形成一个制高点,提供不同视觉的花海体验,并有效解决现场土方不足的问题。

1. 2. 3. 3 设置特色项目,控制开发强度

花海主题公园除了花卉观赏旅游规划外,围绕“花”的主题,还需要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养生、采摘以及儿童园艺等,赋予项目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控制项目的开发数量和强度,维持场地的生态、乡野原始风貌。

2 规划设计内容

2. 1 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区

以“花”为主题,以“中心湖”为中心,以“迎宾花海-中心湖-台地花海”为景观轴,以道路为环线,将整个场地划分成五大功能区,形成“一轴、一心、两环、五区”的景观结构。五区分别为迎宾花海区、台地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图1)。

迎宾花海区设计成一个“花朵”的造型,作为“花托”的入口广场,既是公园的集散出入口,又是欣赏花海的绝佳驻足点。整区空间开阔,地势平坦,利用“田”的肌理,形成花的海洋,给游人开阔的花海视觉体验。此区采用条状曲线的肌理营造花海,植物颜色丰富,红、黄、白、蓝、紫各色系的花海宽窄不等,间隔分布,烘托热烈的入口氛围。

台地花海区通过营造不同高差的地形,种植组合式花海,空中栈道在花海中穿行,通过视线上下移动,产生空间的变化。在抬高的缓坡山地和山脊线周围种植10亩乔木色叶林,形成花境背景,利用树丛、树群和树带分隔与围合空间。

童趣花海区是专为儿童活动设计的场地,围绕“花”的主题,挖掘花文化的内涵,策划家庭园艺、开心农场等亲子活动。将园艺工作引入生活,让儿童亲手种植花卉园地,体验和感知植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同时种植可以食用的花卉,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体会吃花、吃花的乐趣。

采摘花海区提供采摘的空间,从减少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自播繁衍能力强、花朵鲜艳、保存时间长,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花卉为主;同时为了维护土壤的肥力,轮作茶田,也在采茶活动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养生花海区的现状为一些灌渠等分割的农田,肌理较为单一,互相之间缺乏关联性。因此在设计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其进行梳理打通,使环境更富有趣味性,并通过趣味栈道将其交通关联,形成水上花田的景观构成。

2. 2 道路交通组织

道路系统采用三级园路。道路交通设计时,充分考虑场地原有已建成的可利用道路,节约建设成本;原有部分道路较为平直的,可以作为一级道路。一级园路分南北两环,南环总长约900 m,北环总长约600 m,步行全园时间约15~25 min。一级园路贯通全园,串联了迎宾花海区、童趣花海区、采摘花海区、台地花海区和养生花海区。

为丰富游园的穿行体验,二级园路主要沿中心湖区域布设,营造亲水的步行空间环境,增加观湖观花的多方位观景视角。

三级道路主要布置于花海田间的小尺度空间内,使得人们有更多亲近花海的观景体验,并且便于开展园艺劳作活动。

2. 3 竖向及水系设计

项目场地高程较为平坦,基本无起伏,虽视线开阔但缺乏层次变化。场地内有“T”形河流贯穿,水质较好,无污染,但岸线笔直较为呆板。设计中结合场地基底,梳理岸线空间,适当开挖中心水系形成一个中心湖面,整理带状水系形成浅滩、湿地、花带,让场地内的水“活”起来(图2);同时,为了有效控制施工成本,将开挖湖面的多余土方堆至台地花海区,设计成高出路面6.5 m的观赏平台,使场地通过地形的变化,丰富游人的景观视觉体验。

2. 4 植被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设计

2. 4. 1 植栽设计的总体策略

植栽设计的总体策略是突出每个分区的主题和功能,在强调四季变化的同时,用植物营造和丰富场地空间,维持原生态的场地风貌。

植物是花海整体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 , 既是景观类型和自然能力最重要的指示性元素 , 也具有各种生态和物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种植设计原则主要有 :建造快速、维护方便、成本低廉、花期长等[ 7 ]。营造体现当地自然特征、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适应场地自然生长条件的植物,是选择植物种类时最重要的指标。

2. 4. 2 分区植栽设计

迎宾花海区烘托热烈的入口氛围,用条状曲线的肌理营造花海,植物颜色丰富,红、黄、白、蓝紫各色系宽窄不等的花海,间隔分布,层次丰盈。为满足节日等气氛,采用盆栽苗,可举办郁金香展、牡丹展、国庆草花展等季节性强、观赏性高的的花海展览。 台地花海区的营造,结合了地形和毛石挡墙等自有条件,种植1~2年生的籽播花卉,如波斯菊、虞美人、矢车菊等,可呈现出色彩丰富、艳丽的花海地被。同时,在缓坡山地和山脊线周围片植10亩乔木色叶林,在形成“景观轴”的彩叶背景的同时又分割了空间,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 童趣花海区是专为儿童提供从事园艺植物栽培和装饰活动的场地,将园艺工作引入生活,让儿童亲手种植花卉园地,如向日葵、芝麻、油菜花等,体验到植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完整过程。同时种植可以食用的花卉,如秋葵、薄荷等,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体会种花、吃花的乐趣。

采摘花海区提供采摘的空间,从减少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自播繁衍能力强、花朵鲜艳、保存时间长,或者可以制作干花的的花卉为主。同时为了维护土壤的肥力,轮作茶田,通过采茶活动体会收获的喜悦。

养生花海区是利用植物的杀菌作用,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功能,当人们在此区域进行呼吸活动时,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例如,玫瑰、藿香、萱草等,此类植物以蓝色居多,能产生一种静谧安逸的休憩氛围。

2. 4. 3 色叶植物配置

花海植物在重点打造开花地被和草花的同时,选用了4种新、优、特彩叶树种,在台地花海区形成10亩彩叶林带;美国红枫、沼生栎、娜塔栎、复叶槭在春季和秋季有丰富的季相变化,为花海增添了一抹靓丽的景观。

3 体验式旅游活动规划

3. 1 旅游产品定位

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在活动中感悟感受愉悦[ 8 ]。本项目位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所以重点营造农业体验旅游氛围,包括农耕体验、采摘体验、农副产品生产体验等活动设计。 景区产品结合自身的风土民俗、生态资源文化,发挥景区旅游产品的优势,促进景区旅游产品的发展。

3. 2 旅游设计

公园在不同的功能区侧重体现“视、触、嗅、听、味”的五官感受。同时因地制宜地安排场地活动。

“视”主要体现在迎宾和台地花海区。四季花田,视觉盛宴,迎宾区成片的花海给游客以视觉的享受;同时,游客在台地花海区空中栈道穿行时可感受到在空中俯视花海的视觉效果。

“触”主要体现在花田采摘区。野花之爱,爱在生长自然、芳香扑鼻、赏心悦目,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游客只需放慢脚步,在观赏花卉的同时,采摘部分花朵,就可感受花与人的深度交流。

“嗅”主要体现在养生花海区和花田彩照区。游客从嗅觉上感受花的存在,享受花的香气,心旷神怡。

“听”主要体现在养生花海区。古人云:笑看风轻云淡,闲听花静鸟喧。在养生区,游客静听花朵绽放的声音,水流花间的声音,每闻其响,欣然为乐。

“味”主要体现在亲子花田、童趣识花区。花朵是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食材,如玫瑰、茉莉花、野等;同时,香草植物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薄荷、迷迭香、鼠尾草等。

3. 3 旅游产品开发

花海景观的观赏性、多样性、亲和性、文化性,可以对接婚庆、养生、亲子、文创、游乐、露营、民宿、餐饮、会务、培训等众多服务功能,甚至形成花海综合体。本项目所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开发酒店、会务、培训等功能,项目南侧开发民宿功能, 项目西侧开发亲子、游乐等功能,整体农业园逐步形成旅游综合体形态。

本项目在综合体中承载部分服务功能,如入口迎宾花海气势强,可作为婚纱,写真摄影基地;在童趣花海区开设园艺课程,指导小朋友建造自己的花园,同时可用花朵制作夏日冰激凌,体会吃花、吃冰、吃香草的乐趣;在花田采摘区采摘新鲜的花朵,制作成干花或者插花,既锻炼了身体,体验了丰收的乐趣,又通过插花培训得到了艺术审美观的提升。同时玫瑰、茉莉等可制作成花茶,游客可亲自采摘制作。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发达国家对花卉主题景区的研究分析可知,特点鲜明突出的综合的花卉艺术主题项目能吸引更多的游人,且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国内的花海景区设计,根据景观特色、服务功能、文化定位、产业定位等可分若干类型,形成差异化经营和多元化格局。如江苏大丰荷兰花海以郁金香为景观特色,以婚庆为主要服务功能,以荷兰风情为文化定位,以郁金香种球国产化为产业定位,形成了统一高效的资源配置,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

花海景区的成功运行,除了设计和施工的质量要求外,后期的运营管理更为重要。从最初的播种栽植,到中期的灌溉排水、杂草管理、花期调控、病害防治,以及后期的种子采集、残株处理等,各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都是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形成可循环的运营周期,保障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莹, 黄德楸, 赖璟怡. 花海植物景观之“海”设计[J]. 园林,2015, 20(12) : 28 - 31.

[2] 符木, 刘晶晶, 方翠莲. 中国花海景观的缘起、发展和现存问题[J]. 园林, 2016, 21(2): 12 - 15.

[3] 蓝蕾, 谭富健, 林石狮. 深圳石皮山公园景观多样性调查与管理策略[J]. 森林工程, 2015, 31(6): 51 - 54.

[4] 夏宜平, 刘丹丹, 张娇. 花海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景观探讨[J]. 园林, 2016, 21(2) : 16 - 21.

[5] 王强. 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原则与方法[J]. 中国园艺文摘,2015(1): 81 - 83.

[6] 张志勇. 园林植物造景的体会[J]. 现代园艺, 2014(20): 107.

[7] 舒钰, 李晶. 浅谈园林种植的设计原则[J]. 林业科技情报,2011, 43(3): 76 - 77.

篇5

[关键词]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协调性;空间特性;可识别性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景观是指哈尔滨科技创新城路绿地给人们的主观感受,它应符合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内人员的审美要求,侧重关注他们的心理感知与视觉的舒适性,恰当协调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从而营造出了具有一定观赏价值、满足功能需要的人性化道路景观。所以,对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分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协调性分析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道路与城市的交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规划中,涉及一些人流、车流的组织问题,例如:出入口的选择、交叉口的确定、停车场的设置以及科技创新城区内的交通网络等,同时对于建筑的方向以及建筑群体的组合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决定经纬的作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交通本身还是一个多层次、复杂的系统,由于受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布局、地形、气候、地质、水文及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区域道路绿地景观,这个道路绿地景观系统是由道路绿地的不同性质与功能所组成的。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针对不同的使用功能以及规划设计特点、规划设计要求等可分为若干不同的级别,其中每一个级别的道路绿地景观是由道路绿带景观、道路互通绿地景观、广场绿地景观及停车场绿地景观等组成。对待这样复杂的道路绿地景观系统,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周围环境也相应复杂起来:首先,任何种类类型的道路绿地景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周边的环境之中,在道路绿地满通功能的前提下,与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自然景色(地形、湖泊、绿地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道路绿地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了一体化的设计,创造具有特色、具有时代感的绿地生态环境,使道路绿地景观与绿地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其次,在总体规划的道路网络中的各条道路要具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一定要做到过渡自然、衔接融洽;再者,道路绿地的景观规划设计还应与道路绿地的性质与功能相适应,也就是说,道路绿地景观要与道路的功能特点相协调,才能实现完美的道路绿地景观。

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空间特性分析

如果从空间体的角度观察,道路绿地可以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开放空间,它的本质是开放的,其中不仅仅包括道路绿地周边建筑和构筑物等实体空间上的开放,还包括向人们的开放,能够吸引、容纳社会公共活动在其中的含义。

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道路绿地开放空间可以作为一种空间环境进行设计研究,把具有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缓冲城市关系,提供公共休闲游憩场地或具有卫生防护等功能的道路绿地空间,以土地、水、绿色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的非建筑用地空间等,有机地融入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强调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空间上的开放和对大多数人的开放,强调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使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空间与传统的城市绿地有本质区别,不再只是囿于高墙围合,抒发个人情感供少数贵族享用的后花园,也不再只是圈一小块地建起来的公园,而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与整个大环境融合在一起,能起生态调和作用的空间体系。

此外,科技创新城作为新建区域,其道路空间的尺度常形成“车本化”的性格特征,而忽视了“人本化”方面的考虑,即园区内的道路绿地景观在满足汽车交通景观要求的同时,却因其尺度过大而显得单一,从而失去空间的选择性和亲切感。因此,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确立合理的道路绿地建设尺度,将有助于加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景观空间的营造,提高空间的通达性,增加活动的可选择性,从根本上提高行走在道路空间中的舒适程度。

三、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核心区道路绿地景观的可识别性分析

识别性是指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景观形象上应该有鲜明的个性。现代的道路绿地景观往往容易雷同,而不同的设计方式将有助于加强道路绿地的特征,并可以区分道路绿地的不同功能。作为新的城市空间,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环境一般不为外人所知,即使是整日往返于其中的企业员工也可能对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交通布局、环境景观等知之甚少,而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作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布局的骨架,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其环境景观的识别性尤其要突出。哈尔滨科技创新城道路绿地识别性的创造方法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特性,创造出特色突出、高品位的城市道路绿地,还可以利用道路绿地平面图案或立面的丰富程度等,产生不同的识别性。

篇6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 510225)

摘要:以海珠湿地生态管理和产业化利用为核心,结合拟建设的“海珠-仲恺国家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从景观规划设计、水净化功能、污染土地利用、植物匹配性、产业发展规划、研发等方面,以生物转化器实现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和零排放,优化湿地公园“都市牧场”循环产业链,建立湿地生态农业模式,创新经营机制。

关键词 :湿地;废弃物;生态系统;基质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102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65

收稿日期:2014-04-15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22501000012);广州市海珠区科技和信息化局项目(2011-KG-12)

作者简介:陈青春(1983-),男,江苏连云港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作物精确学理研究,(电话)15818115414(电子信箱)chenqingchun0414@163.com;

通信作者,陈 平(1968-),男,教授,(电子信箱)turf2009@qq.com。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富有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其中有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且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良性循环生物链,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净化水质及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多重效益,特别是在对环境的净化功能与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方面有着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因而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特别是位于城市周边的湿地,更是城市的生态屏障[1]。

湿地植物作为既造景又具有生态功能的承担者,通过构建功能组植物,可以在美化自然水景的同时提高水体质量。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相关水湿生植物水质净化与造景功能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水生植物在水体产氧、改善氮循环、吸附沉积物、抑制有害藻类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有效净化富营养化湖水及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2-5]。水生植物为水生动物、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隐蔽场所和食物,同时对水体重金属及氮、磷等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对水体净化作用显著的植物主要有芦苇、香蒲、茭白、水芹、菖蒲、石菖蒲、水葱、稻、慈姑、荸荠等挺水植物;睡莲、荇菜、莼菜等浮叶植物;凤眼莲、浮萍、紫萍、满江红、水鳖等浮水植物;菹草、金鱼藻、苦草、黑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不同种类的水生湿生植物去除有害物质的速率和抗水体污染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6-14]。

本研究以拟建中的“海珠-仲恺国家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地块为未来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将海珠湿地及园区绿化刈割物高效循环利用,并利用该地块完善湿地公园周边截流河涌景观水初步净化及污染土壤生态化治理,以废弃物资源生态转化后进行污染土壤置换,实现都市现代农业清洁生产,更好地完善海珠湿地景观、科普、科技产业发展等功能,实现区政府打造“都市名片”的战略目标。

1 海珠湿地公园介绍

作为全国惟一建于特大城市中央的湿地公园,海珠湿地公园示范区始建于2012年6月,2012年底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该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即海珠区东南部,被称为广州市的“南肺”和“肾”,主要包括大面积果园、海珠湖及相关河涌39条,总用地面积约800 hm2,水域面积达380 hm2,是珠三角河涌湿地、城市内湖湿地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混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内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石硖龙眼、红果杨桃、鸡心黄皮、胭脂红番石榴等十余种岭南佳果的传统产区。海珠湿地总体规划分为三大功能片区(恢复重建区、湿地保育区和合理利用区各占约三成)。管理服务区占地8.2 hm2。宣教展示区位于湿地公园南面、环城高速两旁,占地54.4 hm2。湿地保育区271.6 hm2,主要位于海珠湖一带。瀛洲生态公园、小洲村西面数百公顷果园区域和仑头村西南面,均为有水环绕或河涌流经的果园区域,并引种多样化的水生物种。供水主要为地表水(截流河涌外依然有城市污水),湿地公园生物-水体-土壤为一体的综合生产与自净能力将影响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14-16]。

2 海珠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

海珠湿地果园保护区植被群落单一(主要为荔枝和龙眼),除了自身植物衰退外,常面临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危害。我国薇甘菊大都生长在水分条件较好、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如受干扰的林缘、弃耕地、路旁、疏于管理的果园、水沟及湿地边。入侵农田、天然次生林、人工林、经济林、果树林、耕荒地、海岸滩涂、红树林林缘滩地和特种用途林如防护林、水源保护林及风景林等。如珠海斗门单一化种植的水松林、花都区流溪河附近单一化龙眼林、顺德以水生草本为主的人工湖等,均遭受薇甘菊不同程度的入侵,使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难以发挥水生态净化功能。目前,广州周边薇甘菊肆虐,而海珠湿地果园疏于管理,可通过生态治理控制薇甘菊入侵。基于植物种内和种间竞争的生态理念,根据植物的生态位合理构建湿地功能组植物,实现植物的多样化、景观的持久性与抗入侵性。

湿地产生的大量植物废弃物、生物底泥淤积物的处置已成为困扰湿地发展、污染市容环境、影响市民生活的社会问题。海珠湿地公园植物(陆地、水体)园林化景观维护及湿地管护中,常需要对植物进行修剪、刈割,由此将产生大量绿化废弃物。传统的填埋处理占地、难以压实、运输量大,背离节约型社会发展。若将废弃物焚烧,会产生二噁英等致癌物严重污染环境,即使用来发电也需要添加辅助材料,效益低下,通过加工制成可燃颗粒物,每吨成本将超过千元。

目前,湿地公园建设中无论水体和绿地普遍参照园林绿化方法进行设计与施工,养护管理也以招投标方式进行。项目建成后园区普遍施用化肥农药、浇灌花草树木、未利用水资源及园林绿化废弃物、水体未合理利用,导致生态与经济效益不佳,往往需要每年持续投入几千万元作为管护费用。目前,仅海珠湖湿地年低水平养护费用已达600万元。在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活动中,需将维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与提高观赏性之间平衡起来。虽然湿地建设过程中普遍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但在大部分区域,多数湿地植物仍为人工栽种,每年均需进行修剪管理,造成了管理费用直线上升和植物后期处理难的问题。园内大面积的人工湿地植物通过产业链转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循环经济亮点,增加园区收入,降低管护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研究湿地生态管理,规划生态产业模式,力争园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在建设之初加以研究尤为重要。

3 海珠湿地公园现代农业产业链模式探讨

综合考虑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海珠都市湿地现代农业产业链(图1)。

3.1 景观群落类型、植物资源评价

调查生态种群与群落特征,定量评估生产量、刈割量和枯枝落叶量;统计饲料植物资源,包括种类、资源数量、可利用的生物量、品质特性等;评价入侵杂草危害等级指数;构建“景观-饲草-水净化-复层植被群落”,提高抗入侵性。

3.2 园区动物调查

调查园区主要动物种类,包括水生动物和昆虫等,由此可分析湿地食物链特征。

3.3 湿地园区景观水质量调查

根据湿地功能片区的水体监测报告,优化水景功能片区动-植物配置,结合景观水净化系统装置,按区设计应用方案。

3.4 植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研究

通过直接转化(草食动物、昆虫等)和间接转化措施,就地消纳绿化废弃物。分别计算废弃物资源作为饲料(草食动物、甲壳类、昆虫等)、有机物基质(工程植被产品用、替代泥炭土等)、堆肥、沼气等转化利用率,并作单项经济分析。

3.5 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链研究

以湿地片区及周边园区(10号地块)土地为湿地都市现代农业用地范围,构建湿地现代农业产业链。以景观建设、水质量保证、污染土壤治理改良作为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社会公益性原则。

按照源头规划、过程控制、终端利用、循环可控、就地消纳的原则设计产业链。合理规划园区植物,尤其是果树群落改良措施,制订生态养护方案,确保园区废弃物回归自然。

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基础,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和再生资源化路线。依据园区植物经济量(生产量、刈割量和产生枯枝落叶量)评估确定最佳转化路径。

3.6 海珠湿地都市现代农业清洁生产

结合园区污染土体范围、污染物类型、片区功能,编制土壤置换方案。污染土壤通过苗木种植钝化活性污染物,带土外销;以人造基质土壤替换污染土壤;安全防护方面,以捕食者除虫,构建高效安全生产模式。

4 小结与讨论

根据生物种群竞争的天性,狼尾草具有攀岩性,而薇甘菊难以攀爬覆盖,利用狼尾草种群控制薇甘菊的泛滥,最终使薇甘菊受抑制而消亡。同时狼尾草可作为饲草,在国土生态环境治理、水土保持、污水净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高,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大量具有饲用价值的绿化功能组植物应用,更有利于提升湿地生态服务价值。

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产者,积累了大量光合产物,绿化废弃物可降解率高(约占固体比例的66%左右)。废弃物成分中绝大多数为有机质,如木质素、纤维素和淀粉,在自然界中可被微生物分解为无机质,为土壤增加肥力,促进植物的生长。传统农业的沤肥就遵循了这一自然规律,比填埋和焚烧效果更优,但缺点也很明显,微生物分解所需时间长,远远满足不了花卉产业对大量栽培基质的需求。因此,园林基质厂本着自然客观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将绿化垃圾粉碎、发酵、杀菌、灭虫、腐熟后,按不同植物对肥料的需求,制成不同肥力和成分的栽培基质和有机肥等,可代替泥土种植植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植物的绿色生产。让园林绿化垃圾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造福百姓。

海珠湿地公园具有独特区位优势,可以以广州都市圈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转变、拓展、提升”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内科技优势,以“海珠-仲恺国家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创新湿地公园循环经济模式,更好地发挥湿地公园的社会服务与生产功能。“都市牧场”即利用园区饲用植物资源以动物及生物转化器进行蛋白质生产。目前,水景建造植物中80%的水生植物、部分绿化刈割物、树木落叶等可配制为羊(或奶山羊)的饲草料,采用高床养殖,实现零排放;用于水产、水禽、昆虫等养殖循环,并可发展沼气,加工人造土基质,替换污染土壤;建立高效栽培模式,实现园区绿化废弃物资源全部回收利用就地消纳,最大限度实现湿地公园环境净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湿地百科全书[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柳 骅,夏宜平.水生植物造景[J].规划与设计,2003,6(3):59-62.

[3] 严 雪,于丹关,李永科.CO2浓度升高对沉水克隆植物生长速率及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 435-440.

[4] 高吉喜,叶 春,杜 娟,等.水生植物对面源污水净化效率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3):247-251.

[5] 况琪军,夏宜曷,吴振斌,等.人工模拟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与藻类的相关性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97,21(1):90-93.

[6] 吴振斌.水生植物与水体生态修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7] 许木启,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5):547-558.

[8] 侯亚明.水生植物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8(2):184-188.

[9] 贺 锋,吴振斌.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2003,20(6):641-647.

[10] 田如男,朱 敏,孙欣欣,等.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模拟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33(6):191-195.

[11] 宋雪红,蒋新元,赵梦婕.湿地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与资源化利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31(11):59-62.

[12] 朱士文,潘秀莲,秦玉广,等.水生植物在养殖水域中的作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11):104.

[13] 胡 啸,蔡 辉,陈 刚,等.3种类型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污染水体中铬,氮和磷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2,38(4):45-48.

[14] MICHAEL P M .Water Garden[M]. Texas: Southern Regional Aquaculture Center Publication, 1999.

[15] 傅嘉维.广州海珠湿地公园景观特色[J].世界家苑,2013(5): 230-231.

篇7

关键词:山地;矿山生活区规划;空间系统

0引言

瑞木矿山生活区是为在矿山工作的中方及外方员工设立的固定居住地,生活区本着“邻居工作”原则,选址于距选矿厂1.5km的山地建设,总用地面积约为38374.7m2,总建筑面积约为13255m2。对生活区构成的多样性和山地的复杂性分解、提炼和组合是矿山生活区的基本出发点,生活区形态上的种种空间表述其实是建立在这两方面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是生活区特殊的功能要求在独特场地脉络上投射、叠合的结果。

1场地分析

每一块建设场地都有其特殊性,体现在其周边用地构成、区位条件以及地理特征等方面。通过对这几方面的分析,提炼出场地的特征要素作为生活区规划的依据。同时,也归纳出场地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制约条件。矿山生活区位于坡度10%~25%不等的山丘之上,高差较大,主要建设用地为山丘顶部较平坦地区和朝向西、北的坡地。矿山进山路从场地边盘旋通过,同时限定了场地北、东、南3边的边界[1](见图1)。场地特殊性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生活区用地较为局促,同时山地较低的利用率增加了用地的紧张程度,部分场地坡向朝西,与建筑的合理朝向有一定矛盾,生活区发展受到周边环境限制。北、东、南3面为矿山进山路,西面大部分地区坡度较陡,高差较大,这些因素限制了生活区在各方面的扩展,使可建设用地限于较小范围。

2规划目标

通过对场地理性分析和生活区特点的梳理,确立了明确的规划目标,以矿山生活区建设为契机,保护和提升地区的环境品质,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地形,营建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运行高效的山地生活区,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资,合理安排生活区各项功能,建构有序承载各项需求活动的整体性生活基地。

3规划构思

3.1依山而开,以共享向独享、喧闹向安静渐变

为原则组织功能布局结构矿山生活区的功能布局原则是把公共性较强的建筑集中布置,组成处于控制地位的共享空间系统,其他的相对独立的各类居住用房则围绕该中心布置,共同形成一个让不同空间同气连枝的布局结构。喧闹向安静的过渡是共享向独享渐变原则在这块场地上的实用需求的诠释。建设场地是一个呈圆锥台的山丘,南侧靠近矿山进山路的地方与进山路高差较小、坡度较缓但受外界影响大,适宜布置共享空间系统;西侧用地坡度较大,但相对安静,适宜安排体量较小的居住建筑的独享空间系统。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首先建立了一条连接矿山进山路的共享空间序列,以不同尺度的空间通过空间的收放、围合程度的不同以容纳不同活动并组织起给人丰富空间体验、符合人体尺度的共享空间系统。序列空间始于生活区入口,延伸至社区保卫、餐厅、超市等限定的入口广场,转折后进入由会所、餐厅等围合而成的中心广场。形成了由开敞到围合的转变,使人在运动中得到不同空间感受,并且形成不同的交往场所[2]。

3.2依山地脉络构建有序而自由的环境

3.2.1利用山地建构序列化、尺度适宜的公共空间系统

人们不同的行为心理对空间尺度常常有着不同的需求。从公共到私密,从城市到建筑,从宏伟到亲切,人们需要不同的空间尺度给他们以提示,帮助他们定位。这就需要外部空间提供不同尺度的多层次空间体系,以满足人们心理和认知上的需求。规划中把外部空间划分为3个等级,通过不同尺度的空间形成空间序列,构建多层次的空间体系。从生活区的公共空间,到生活区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到生活区的私密空间。通过建筑语言使其各级空间具有归属感,对社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在场地南部较为平坦的地方,集中布置生活区的各公共建筑,利用各公共建筑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围合程度建构一个富有活力,感受丰富的序列公共空间。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空间尺度较大,人们的活动具有一种匿名性,环境压力小,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都比较高,人们可以很容易进入这里,从而成功地实现生活区外与生活区内的转换与过渡。而位于各个住宅组团入口的半公共空间,其空间尺度就可以适当缩小为与建筑体量相适应的建筑尺度。尺度的变化会使空间的领域感较之前的公共空间更强,位置也更加明确,进入这里的人们其身份以及所进行的活动亦随着空间领域的明确而进一步得到确认。尺度的变化也标示了空间由公共向私密的转换。最后,到了住宅组团内的各庭院单元,空间尺度则可以进一步缩小为更为宜人的尺度,从而为人们创造出亲切、安全的空间环境[3]。

3.2.2保留山体原始地形和植被形成绿色开放空间

场地内坡度大于20%的较陡山地,规划中基于生态的考虑不用于建设,使场地内建筑布置尽量紧密以减少占地。从而使山体形状到植被都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在生活区中保留了自然的宁静和清新。从进山路望生活区,连绵不断的绿色山体无疑是生活区最赏心悦目的自然背景,并且与山体上密集的台地建筑群以一种肌理对比的方式共同构成一个富有张力的景观。

3.2.3利用生活区交通系统合理组织山地排水,并形成生活区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视线通廊

基于当地降雨量大的特点,积极利用生活区内道路的组织,形成合理的场地排水系统,保证场地内的干燥整洁,且通过放射形的支路形成与外界环境的视线通廊,从而有机的把生活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升了生活区的空间品质,创造了宜人的住区。

3.3协调环境、降低工程量、充分利用山地的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策略

建构于山地的生活区,场地的特殊性对建筑与场地设计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建筑和场地设计策略,从而生成一个形态独特的生活区[4]。3.3.1山地建筑设计———阶梯式建筑布置为了降低土方工程量、保存山体形状,我们采用阶梯式的建筑形式来适应山地的倾斜,从而使建筑与地形具有一种紧密关系。居住建筑分布于不同标高的4个台地之上。2层的建筑室内不设楼梯而是通过不同台地的标高层分别进入,通过与室外空间的结合形成富有趣味的生活空间。同时台地上建筑的轮廓延山势跌落,与山林环境协调。场地设计策略———依高差划分台地平整地形和挡土墙的多样化设计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塌方和滑坡,保证土方稳定,生活区内设置了较多挡土墙。挡土墙的多样化设计成为生活区的特色,提高了生活区环境质量。挡土墙根据高度、长度以及砌筑材料不同可以形成多种景观。位于开放空间处较大面积处挡土墙可以借鉴当地木雕装饰,主题根据所处位置不同而不同。

4总体规划

4.1功能分区

依据规划构思进行各功能分区的布局。入口进入景观轴线,周围布置次要公共建筑,包括超市、社区保卫、诊所;场地中心区布置主要公共建筑,形成核心景观区,包括餐厅、会所等。用地西侧为中层以下员工住宅区,包括高管、普管和普通工人住宅区;西北侧为中层员工住宅区;东北侧为高管住宅区,住区配有独立的活动场地及设施(见图3)。

4.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依据地段的地形地貌,将生活区道路顺应等高线布置,坡度尽量控制在3%~5%以内。对外交通:场地南侧为矿山与生活区的快速路。内部交通:由于场地的限制,为了有效缩短道路长度,降低山地道路施工投资,依据道路使用效率采用环路和尽端路相结合的形式。生活区中部设置一条环形车道,各类机动车辆沿环路可到达各组团入口,将各组团连为一体。生活区西端设置尽端路,作为为生活区辅助机动车道。组团内部采取步行的交通形式。交通组织:生活区道路网规划为3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宅前路。其中主干道路幅6m;次干道路幅2m;宅前路路幅1.5m。4.3景观规划依据共享向独享、喧闹向安静渐变的功能布局原则,以入口为起始点,向住区景观中心为次要景观轴线,公共建筑中心区入口广场为次要景观轴线的转折点,在此形成主要景观轴线,结合各建筑之间的空间设置景观节点。保留的大量植被和树种的自然景观和上述人工景观轴线形成有机与无机、理性与感性的景观形态。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C•亚力山大.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