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 问题 改进对策
一、前言
党的十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这不仅要求对现有的自然生态加以保护,更要求对城市景观、人文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加入生态要素,强化全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在未来,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将不断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不断提高。因此,研究如何改进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原理、步骤和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设计实践中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景观规划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依据教学大纲,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应当包含五大知识模块,即公园规划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道路广场景观规划、景观建筑和园林植物。笔者曾对学生进行过一次课程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如下:学生对于课程进度安排的整体认可度较高;对教学内容的设置顺序满意度则低至不足五成,对各模块专业知识与个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联系作用认可度高低不一,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实践内容不多且案例教学较少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程度较低,满意度亦较低;同时也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受调查对象认为课堂氛围较为生硬,师生间互动不足,并希望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
由此可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需要再调整、再细化,未能跟进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而使得学生对于当下课程内容的学习意义产生了质疑;二是教学方法有待改进,课堂氛围不够浓厚,师生互动不足,教学方法僵化;三是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组织的不够,学生未能熟练掌握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技巧。
三、改进对策
(一)完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调整内部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合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教学大纲充实新知识点,并对一些没有实际意义和较老的内容进行删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该学科的最近发展状况,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牢固掌握各部分内容。
(二)灵活应用并创新教学方式
一是灵活应用案例式教学。景观规划设计课必须通过具体案例的讲解,学生才能对景观规划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要点有更直观的认识,理论知识才得以体现。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应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使学生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来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空泛地反复强调;另一方面,完善案例教学的过程,由“简述―分析―评价―总结”四个部分组成,对案例的分析要深入、细致,案例简述以教师为主,案例的分析、评价以学生为主,总结部分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
二是结合学生特点,改变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由教师布置一个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课下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课上围绕主题各组发言,提出各自的观点,并展开分析和证明,发言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予以评价。这种学生讲、教师听的模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资料搜集、整理、发言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机制,准备认真、发言好的学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对学生能起到鞭策和激励作用。
三是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必须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目前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学效果令人不满意。加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除了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等教学方法以外,还应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将教学变为相互平等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鼓励学生课上可以随时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甚至辩论,还可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影音文件等,多渠道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实践动手、设计能力相对较差,为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具备独立设计的能力,应设置足够学时的课程设计周,并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到实际的项目地点进行实地调查,并加以分析,得出设计思路,使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教师应认真指导,提示学生应考虑的问题、帮助整理设计思路、分析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此外,应增加外出实习、调研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布置调研任务,用专业的眼光亲自感受和体会景观规划的真实性和重要性,开拓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241-245.
[3]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和对策[J].中国园林,2001(1):7-10.
篇2
现代景观创意设计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实用设计,所以相应的案例分析在具体研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国内著名公园景观创意设计来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案例为上海后滩公园创意设计。上海后滩公园是2010年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也是探索上海城市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重大课题,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后滩公园的分区可以概括为“三带一区”,即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滨江芦荻带位于场地北侧,是由种植芦苇和荻草而形成的生态滨河岸线,整体自然而亲切。内河净化湿地带位于场地中部,主要是与黄浦江水相通的人工湿地,通过各种水生植物建立起湿地生态净化系统,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是后滩公园的核心内容。梯地禾田带则利用防洪堤与湿地之间的高度差,形成错落的梯田,其中可以种植五谷与经济作物,是公园的过渡地带。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了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为动物提供栖息地。由此可见,后滩公园的创意化设计要素主要是围绕在生态因素之上,如何建立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其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与创意。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要实现创意化的突破,必须兼顾景观的生态原则、文化原则、功能原则,实现既有功能,又有文化内涵,还具有生态友好性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现代景观创意设计元素
1、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园路
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园路设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园路是引导人们在景观区中进行玩赏的驻足空间,其设计与景区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相结合而共同组成园林景观。所以,园林道路也是园林的脉络,它的规划布局以及走向必须满足其使用功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在国内著名西溪湿地公园中,其园路设计就非常具有创意特色,一条50m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因而其创意化设计兼顾了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及功能性质两个方面,并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再如,德国里姆景观公园的园路设计,用笔直的路径和轴线切过大块的草坪,打破原来单一的静止状态,产生流动的感觉,同时也产生层次空间的变化,给人们一种规整又不失协调的感觉。园路设计首先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则,需要因地制宜而有明确的方向性,因为作为园林的导向脉络,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游人的景观体验。在园路设计中,主路要能贯穿整个园区,联系到各个风景点,从而形成景区的骨架,而支路和小径则可以蜿蜒绵长,以增加游赏情致。此外,园路设计还必须要遵循协调原则,即其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吻合,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整体的景观设计。但是园路并非只能进行中规中矩的设计,除了主次分明和协调原则以外,园路还可以进行各种创意变化,例如在整体走向上具有一定弯曲度,创造出视觉上的层次感,或者在园路两旁进行一定的装饰和点缀,使其更具对比与协调,营造视觉的感染力。
2、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
地面铺装在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也很重要,它是指用各种材料对地面进行铺砌装饰,其铺装范围较广,包括园路、广场、地坪等等。地面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划分和组织空间的作用,可将整个景观区域的各个空间连成整体,而且铺装还能避免地面泥泞难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场所。例如,在西溪湿地公园中,其铺装设计就极具创意特色,西溪公园采用的是普通的砖石进行铺装,但是其设计却与众不同,将一块块砖石进行有序的排列,形成“西溪湿地”这几个汉字,既有导向作用,也很有创意特点。德国里姆景观公园草坪中的铺装很有创意,几块石碑坐落在草坪上,更加显示出硬质与软质的对比,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非常巧妙。景观创意设计中的铺装设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关注质感、色彩、尺度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好的铺装设计既有指引功能,又具审美意境,可为整体景观增添设计效果。创意化的铺装设计还可在其纹路上进行丰富想象,使得一般材质性的铺装设计更具视觉审美感。
3、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水景
水体景观设计是现代景观艺术中的设计难点,但也常是点睛之笔。水的形态多种多样,设计师如果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合理的运用水景的特点,那将会给整体景观增添更多的情趣。例如,在国内著名长兴仙山湖公园中,其仙山湖水域面积约为10km2。湖中有一长堤贯穿东西,将整座湖分为南、北两片。仙山湖景区由仙山和仙湖两个自然的山水组成,仙山湖景区生态环境非常的优越,植被、湿地、动物以及人文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态链,其地貌景观非常的独特,各种生物丰富而繁茂,还云集了很多非常珍稀的天鹅在此安家,这是极为难得的自然生态现象,在视觉上有着极强的创意化特征,给人带来了清新、自然、舒畅的感受。现代景观创意中的水景设计不仅需要明确水景是为观赏还是嬉戏等功能以外,还需要注重与整体空间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只有考虑因素周全的水体设计才能给整个景观增添色彩。
4、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的植物
植物是现代景观创意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植物的景观是单调而又乏味的。在具体的景观植物设计中,设计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进行适当的设计与规划,并遵循相应的形式美规则,如对比与协调原则、均衡与稳定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节奏与韵律原则等等。例如,在长兴仙山湖湿地公园的植物设计中,其创意设计也主要根据生态化元素进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兴仙山湖湿地历史悠久,在多年的人为干预和自然演化中,逐渐从原始的原生态湿地演变为次生态湿地,因此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重大的影响。仙山湖的规划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植物复种、有害植物清除等措施,对仙山湖湿地的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浙江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全面提升浙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国际旅游名城品位。因此,整个湿地公园不仅仅在规划原则上具有创意性,而且还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非常独特。再如:俞孔坚教授设计的天津桥园公园,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独具特色。因此,植物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审美法则,找到与整体景观之间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使得景观设计变得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但是,植物在景观设计中也可进行各种创意化设计,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和生态习性,设计师如果根据这个特点和栽植地的生态条件相结合,考虑局部与整体的效果,合理配置,也可做出很多创意变化,最普通的如将植物本身进行一定的排列形成各种图案,或者将不同植物的颜色进行一定的编排,也能创造出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创意化特色的景观设计。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
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设计案例]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设计案例]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作者简介:
韩毅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景观设计三室主任/风景园林硕士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 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自然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自然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目前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经济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 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理论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历史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影响。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 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方法探索
2.1 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问题给出答案:
2.1.1 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分析: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未来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历史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发展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分析,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
2.1.2 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工业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工业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自然,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教育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内容。
2.2 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经济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场地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影响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科学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 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研究,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发展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 经验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总结出的一些设计方法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建筑垃圾填埋场;综合性公园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shenzhen dasha park for case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landscape update relevant theory as the guide, reflect on the site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will update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s landfill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of comprehensive park guiding ideology.
Keywords: derelict industrial land; Building landfill; Comprehensive park
中图分类号: 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特别是近几年来房价飞涨,城市发展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和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更加尖锐,因此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了许多非常规用地,工业废弃地就是其中发掘潜力较大的一类。
据有关研究(殷柏慧,2008),工业废弃地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和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后来废置不用的地段, 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对工业废弃地比较典型的研究集中在3 个方面, 一是工业废弃地的景观化改造 ,二是工业废弃地的生态化改造,三是工业废弃地的艺术化改造。
根据工业废弃地的定义,建筑垃圾填埋场可划入工业废料倾倒场。本文以深圳市大沙河公园为案例,在借鉴工业废弃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修复、景观更新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今后同类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案例介绍
1.1案例简介
深圳市大沙河公园位于深圳市南山区中部,占地312567,原址为深圳地区建筑垃圾填埋场,90年代封场,2007年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改建成综合性公园。
1.2大沙河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简介
大沙河公园总体规划设计目标是:整合整体城市环境,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突破现有市政公园的设计模式。结合大沙河公园濒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特点,在满足市政区域性公园服务周边居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突出青少年强身健体的主题,并适当引进科普教育,从而形成公园特色,拓展公园的服务对象。根据生态原则,充分结合现场地现有自然生态条件进行设计,同时引导人们了解自然,接触自然。最大限度减少机动车道对公园环境的损害,最大限度地提升开放空间对周边住区的景观价值。
规划总体布局:全园按自然式进行布局,基本划分为运动区、休闲区及文化区,与城市形成较大的反差,突出“野”的意境,在自然野趣的景观布局下,园建小品采用现代的环保材料进行建设,突显现代青少年新的思想与活力。
2从建筑垃圾填埋场到综合性公园的蜕变途径
2.1全园表面覆土,创造植物生长基础条件
大沙河公园原址为建筑垃圾填埋场,地表以下20m范围内都是砖块、砾石、混凝土、沙砾等各种建筑垃圾,并伴有淤泥、生活垃圾,不具备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植被以野生的茅草和人工种植的马占相思为主。为了创造植物正常生长的基础条件,施工建设之初,全园均覆土1m以上。
2.2密林-草地种植模式,迅速达到绿化效果
公园建设初期,为防止水土流失和较快呈现绿化效果,除供游人活动的草坪外,在边坡和公园四周均采用密林-草地的种植模式,乔木胸径多在10左右,生长力旺盛,以在深圳地区生长良好的小叶榕、红花羊蹄甲、黄槐、南洋楹、凤凰木、盘架子、小叶榄仁等树种为主,短期内达到了绿化目的。
2.3全园遍布水电管网,基础设施到位
作为综合性公园,路灯、供水、排水、户外广播等基础设施按需设置,遍布全园,完善了公园的服务功能。
3 从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反思
3.1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原则(黄滢等,2008)
3.1.1尊重的设计原则
尊重的设计原则即充分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设计师应尊重理解场地,采取最小的干预,发挥创造性思维,改造再利用旧有景观,创造新景观,其目的是保护和发掘地段历史信息,寻找城市文脉,表现场所精神,从而使景观设计延续城市的集体记忆。
3.1.2 经济的设计原则
从短期目标看,工业废弃地上的旧景观,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利用原有景观元素进行改造,可减少资金消耗。从长远目标看,对工业废弃地景观的更新,可改造旧产业,建立新产业,复兴地区经济。许多成功实践表明在政府部门一定的
政策鼓励和引导下,那些既保留了地区历史特色,又适应市场需求的项目往往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1.3 生态的设计原则
生态的设计原则要在深入理解生态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场地进行最小的干预,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减少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地段生态环境。同时还要维护及改善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保障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3.1.4 综合效益的设计原则
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不应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要从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规划、文物保护、环境景观、建筑设计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对原有资源的更新、恢复与再利用,使景观和生态获得重生,带动经济的发展,使景观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得到整体提升。
3.2大沙河公园项目分析
虽然大沙河公园基本完成了从建筑垃圾填埋场到综合性公园的转变,建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开放几年后所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折射出建园初期存在的不足。根据工业废弃地有关研究,大沙河公园的建设与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更新还有一定的距离。
3.2.1尊重的设计原则
自然景观:大沙河公园原址在90年代封场,之后在场地周边种植了马占相思作为简单的绿化,除此以外,植被都是以野生茅草为主,生长旺盛,达2m以上,地表满布砖瓦碎片、砾石,结构紧密,除茅草外,可以说是寸草不生。特别是在中间的台地,面积约100000,放眼望去皆是茅草,春夏时节,茅草郁郁葱葱,别有一番野趣;秋冬季则衰草连天,一片荒凉景象,尽显沧桑。一年四季季候变化明显,极具视觉冲击力,这在处于亚热带四季交替不明显的深圳地区并不多见。
历史内涵:当初填埋的均是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深圳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占用了大片的土地,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封场后荒凉景象的背后,见证的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一段重要发展历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根据尊重的设计原则,原址在深圳地区所特有自然景观和历史内涵,与总
体规划中“突出青少年强身健体的主题,并适当引进科普教育”、“突出自然野趣”的设计目标有很好的结合点,应予以保留部分原始景观,并可作为该园一个核心景区加以改造建设,充分尊重原址原貌。但当时在实际操作中,只简单考虑了如何提供植物生长的必需的土壤条件,并没遵循尊重场地的景观特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原则,对原貌作深入的景观评价,挖掘其内在价值,因此忽视了原址的景观价值,全园进行了全面的覆土,往日荒凉沧桑的景象已经荡然无存,在今天看来是一大遗憾。
3.2.2经济的设计原则
与工矿废弃地相比,建筑垃圾填埋场没有厂房等设施可以改造利用,而大沙河公园原址的建筑垃圾成分复杂,如重新利用作为道路垫层等用途,费用较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利用价值不高。
3.2.3生态的设计原则
原址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植被单一,动物稀少,经过全面覆土,提供了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种植乔灌木,经过5年的精心管养,基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植物种类丰富,鸟类等动物均找到了安身之所,而且人为干预逐渐退出,系统自我维持能力逐步增强,并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积极影响,总的来说,项目较好的遵循了生态的设计原则,并实现了当初的生态设计目标。
3.2.4综合效益的设计原则
经济效益。建筑垃圾填埋场改建成公园,一方面为该类工业废弃地再利用寻找了出路,另一方面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背后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生态效益。如今大沙河公园的生态系统已经趋于稳定,在水土保持、调节局地小气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城市绿化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的发挥了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大沙河公园已经开放5年,早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4.小结
总的来说,大沙河公园成功实现了从建筑垃圾填埋场到综合性公园的蜕变,为同类项目的开发建设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具有示范意义。该项目的建设规划基本按照一般综合性公园的建设模式,在某些方面与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原则不谋而合,但在尊重原有自然景观特征方面还有欠缺,未能充分发掘该类场地所特有的景观价值,建议以后同类项目开发过程中把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的有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之一。
参考文献
殷柏慧、张洪刚、端木山. 从工业废弃地到城市游憩空间的转化与更新―以安徽省淮南大通矿生态区改造为案例.中国园林,2008,(3):43-49
篇6
关键词:工业园区 景观设计 可持续发展
一、工业园区景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所谓的工业园区,即是在某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是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域环境。在这样一个新城区中,工业园区的景观设计,不再是工程建设后期简单的“绿化处理”,再加上一些假山、喷泉、花坛、亭子所能奏效的,工业园区就应该在一开始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以及该园区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既统一和谐、又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形象,展现出丰富多元化的、科学健康的、以人为本的园区环境。
二、工业园区的特点
2.1 生态环保性
工业园区的景观环境是工业企业生存的大背景,为整个工业园区提供高质量的空气,净化的水体等自然要素,也为工业园区的生态防护,保持水土资源等起到重要作用,生态环保性是工业景观可持续发展最本质要素。
2.2 企业文化延展性
工业园区景观的审美要素主要是通过该企业文化内涵来体现的,现代大多工业景观元素统一缺乏独特性;因此,工业园区的景观应该将企业文化延展到景观中,将该企业的文化及内容通过元素的表达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通过景观我们变能了解该企业。
2.3游憩休闲性
工业园区景观除了有生态环保性,企业文化延展性的特点以外,还为园区内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休闲空间,这个空间供人们交流、沟通,从而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我国工业园区研究和发展现状
我国在工业园区的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方面较少有系统研究,先后在苏州、南京、上海、宁波、天津等地建成了大型工业园区,工业园内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不一。
1.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开发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之初即由中新双方专家制定了富有前瞻性的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各项城市功能,先后编制实施了300多项专业规划,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章管理制度,先后投入近4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成绿地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超过45%,区域环境保护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之首。
2.工业文化的体现、企业形象的展示
上海浦东工业园区金科路整体景观简结、大气的设计风格及节点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雕塑设计作者自摄苏沪工业园区作为企业生产建设的基地,是企业实施拓展战略的开始,是企业形象在公共场所的视觉再现,代表着苏沪企业的面貌特征和生产特色,苏沪工业园区的景观是一种公开化、系列性的整体设计,整体景观上表现出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展现了工业文化的魅力。节点上则通过雕塑、小品等构筑物成功的塑造了工业与自然结合的美感。
3.人文关怀的体现
苏沪工业园区选址远离城市中心区,工业区内考虑有完善园区工作人员生活相关的商务会所、住宅、购物店、餐饮娱乐健身场所、医院、学校、公园等。道路景观上增添了人性化的景观休憩广场、街头小游园,极大的丰富了园区道路的趣味,弥补了工业机器生产的冷漠感。极大地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理念,主要表现在标识系统、人性化步道系统、服务性设施系统的完善与建立。
4.建立完善的绿地系统
绿地系统的完善与建立实质上就是植物系统空间的搭配与建构。在植物系统构建方面上,苏沪工业区多选用抗污染的植物如香樟、桂花、银杏、雪松、夹竹桃、黄杨、龙柏等,对污染物起到了有很好的防护性,并以多样而稳定的绿地结构,发挥出绿色廊道效益,起到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5.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运用
(1)苏沪工业园还给了我们这样的理念:员工作为工业园区环境的主人,环境应主动满足员工工作、运动、娱乐、卫生、交往等方面的需求,而不是让员工去适应已建成的环境。通过员工的参与,增强其集体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创造安全生产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2)苏沪工业园区的设计考虑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保持了尽可能多的生态功能,使园区环境与自然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营造出一个宜人、和谐的景观氛围。
四 安徽美亚达厂区景观设计案例解析
1. 场地特点:
该项目位于安徽六安市,由于环境及企业文化的特质,该设计定位于:现代、个性、生态;整个空间赋予简捷、大气、秩序感强烈、色彩鲜明的特点。
2.品质定位:
在现代工业秩序中渗透浓郁的生态气息;在新颖的造型里映射出光影的艺术品质。
美雅达铝业的生产秩序表达了现代的工业流程和经过科学论证的秩序,以秩序感传达其文化特质。美雅达铝业公司的现代生态意识表现现代工业人的企业思考,以新颖的造型艺术加前卫的绿化手法展示企业人的个性。
3.空间组织分析:
(1)带状空间组织方法:
以中点向两翼展开。两个线性水景把景观带分割为对比的两个带状空间。
(2)空间排列方式:
中部为全开放空间,腰部为半开放空间,两侧延伸为闭合空间。
(3)空间围合手法:
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水景把空间一分为二,绿化带把空间合二为一。
植物配置手法:临水植物为规整种植和大乔木的孤植、对植、列植。以树池、花坛和硬质的组合完成秩序空间。临路和围墙则采用自由种植,以群落种植手法围合和半围合空间。
4在小品设置中以该企业的铝业文化为基础,提取其元素创造出该企业独特的景观文化:其主要内容包含了三叠翻水阶、铝合金精品廊架、曲致廊、组合角亭;
五 小结
篇7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规划设计的私密性、区隔性、奢华性正疯狂的向农村漫延,受此影响,农村社区景观正逐渐失去乡土性。农村社区景观设计可以复制城市社区景观中适应农村生活的部分,但是社区主体的生活方式却不能复制。中国社会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城市和农村间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差异较大的生活方式,为弥合城乡生活的差异性,政府从公共政策的视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景观是建立在生态、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乡土景观设计,而不是盲目的照搬照抄。
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正从“空间论”向“生态论”转变,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创新乡土景观的设计手法。乡土景观是适应地域特色的、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有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其应用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与外延
农村社区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逐渐积淀形成的,是农业生活的缩影,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根据我国的地域特征和分类标准,农村社区类型繁多,不过其共同的图景是乡土底色下亲情纽带链接成的家庭单位。景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所形成的的综合体。当其和农村社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含义更难以界定,既可以从风景园林的视角进行概述,亦可以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概述。本文从农村场域的视角把农村社区景观定义为:农村场域为核心依托,生存功能为核心表现,借助地形、建筑、植被、民风民俗等要素形成的聚落景观。农村社区景观是自然的,也是人工的,是乡居文化的延续,也是农民生活变迁的缩影。正如《欧洲景观公约》所言“一片被人们所感知的区域,该区域有别于区域的特征,是人与自然的活动或互动的结果。”由此可见,农村社区景观是一个人与自然动态互构的图景,而不是人们矫揉造作的规划设计,是在将场地与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基础上,借助艺术性设计手法、技术创新等手段来进而延续人们的生存景观、修复人对自然的破坏、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盲目地弃功能重形式、弃艺术重技术、弃生态重奢华。农村社区景观应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策略。
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1.设计结合自然之概述
“设计结合自然”是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转折,也是景观规划设计对可持续发展的回应。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景观设计师们还未正面应对时,建筑师伊恩・麦克哈格以敏锐的眼光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设计结合自然地观点。通过多案例和多项目的实证研究与分析,提出了景观设计所运用的生态规划应该包括物质的、生态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的综合,推行规划设计协同人类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终极目标是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这也意味着景观规划应服从人类社会的生态化进程,这与我们当前建设生态社会的目标相吻合。
2.设计结合自然之框架
设计结合自然的景观规划理念旨在遵循调查研究―规划设计―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首先应对农村社区得地形地貌、人文风俗、生产生活现状等科学、严谨的调研分析。其次,应充分利用创新性的设计手法,与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融合,设计出适应性强、居民满意度高的景观作品。尽可能参考本土居民的意见,满足他们对乡土情节的需求。设计中充分利用创新设计手法,力求通过设计实现社区景观客观、科学的协调统一。这正是伊恩・麦克哈格所提倡的重视“全体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景观效益最优化的重要途径。
设计结合自然之策略
1.尊重自然,再现乡土景观
乡土景观是地域空间与时间维度的相对融合,伴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而形成的乡土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积累和生产实践基础上劳动协作的产物。因此,在农村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应尊重自然、尊重地域特色、回归乡土设计和田的设计,如根据地形地貌进行社区景观设计、保留场地原有物种、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与乡土材料等,既可以体现地域特色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纵观中外景观设计的发展,乡土景观始终是设计师的主笔,在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作品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如19世纪的美国,乡土设计兴起,设计师利用地形、植被、文化等要素设计出了手工、本土、自然的乡土景观作品。乡土景观项目的设计过程尽可能减少人为干预,通过场地的综合设计温柔的触及自然,利用乡土植被和乡土符号的手法表现,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形成田园风格[5]。由此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优秀的乡土景观作品都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策略的表现,也是当前景观设计的趋势。
2.道法自然,修复生态家园
老子《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法自然的观点贯穿于景观设计中,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融入自然、顺应自然法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特别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这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盲目的崇洋使乡土景观被异化。生态结合自然视域下的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不仅要顺应、保护自然,还要修复自然生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社区景观既能延续历史记忆,又能改善景观空间、恢复生态,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既是道法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村社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归宿。
3.兼容并包,满足乡土需求
“融汇中西,通变古今”的设计思路推动了农村社区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发展,兼容并包的设计理念为景观设计提供了创新空间,提升了中国景观艺术的设计水平。设计结合自然的背景下,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一方面应继承乡土文化,融合地域性特征,并顺应时代需要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应吸收最新的艺术和技术成果,满足农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农村社区景观的良性发展。这种兼容并包的设计策略既有利于实现“古为今用”,又可以将新的科技成果融入到农村社区景观设计中,这就是设计结合自然的目标。
结语
景观是生活中的艺术,也是艺术化的生活,正如俞孔坚教授所言:“景观设计学是我们的祖先在谋生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种种生存艺术的结晶,这些艺术来自于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来自于探寻远离洪水和敌人侵扰的过程,来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种植、灌溉、储蓄水源和其他资源以获得可持续的生活的实践”。在生态视角下,农村社区景观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结合自然,为居民营造“天人合一”的居住景观,再现新农村的田园美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篇8
1、景观休闲型
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1.1、规模取胜,通常大面积的同类或多种花卉,形成视觉冲击;
1.2、景观塑形,通过地形设计、人造花卉雕塑、花卉人文景观等优化景观效果;
1.3、节庆助推,有针对性的推出节庆活动;
1.4、服务配套,立体交通观赏、养生美食享受、有机产品购物等保证美好体验。
案例:加拿大Butchartgarden
加拿大国宝级精致园林,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多彩风情园。
1.5、简介:坐落于加拿大温哥华岛,占地20 hm2,是利用一个荒废的采石坑修建的,层次鲜明,四季可游,融汇世界园艺精华的精致花园。
1.6、策略:利用地势起伏构建景观层次,从单调园艺走向主题园。
1.7、产品:玫瑰园、日式庭院、意大利花园、低洼花园、Butchart家族陈列馆。
1.8、配套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园艺咨询中心、种子和礼品店、餐饮厅(dinningroom,blueroom-温室餐厅,咖啡店)。
1.9、盈利模式:门票+餐饮消费+纪念品出售(见图1)。
2、科普观光型
这是一种以科技观光为引领,以四季花卉为特色,以考察、科普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2.1 注重科技导入,从花卉苗木的组培科研到立体化展示;
2.2 科普体验规划,科普教育相关的功能设置及活动策划,且需注重趣味性;
2.3、创意景观设计,用花卉创作有趣味的景观小品,提升花卉的观赏性;
2.4、其他功能导入,引入生态餐厅等项目,丰富游客体验内容。
案例:英国EDEN伊甸园
植物展示+科研教育+特色活动,通过环境再生,建造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伊甸园”。
2.5、概况:1994年英国人提姆・史密特首次提出要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的想法,2000年在英国南部康沃尔郡废弃的矿山上兴建的伊甸园的项目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态温室。这里目前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 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是一个集科学与娱乐为一体的博物馆,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开展生态教育的天然课堂。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生物学信息,它是后工业时代环境再生的绝佳范例。
2.6、经营状况:伊甸园自2001年对外开放以来,目前已接纳访客超过900万人(见图2)。
2.7、运营模式:
2.7.1、注册慈善信托基金。信托基金下O一个全资公司,代表信托基金掌管伊甸园工程的全部事务;
2.7.2、成立伊甸园基金会。基金会主要代表伊甸园工程的对外形象,负责与政府、企业、学校和NGO等机构建立联系,帮助伊甸园工程建立一些专项项目(如废物零排放项目),以及寻找伊甸园工程差异化发展的策略。
2.8、创意理念及重要项目设置
2.8.1、特色项目
体验类:话剧、研讨会、艺术类、园艺论坛、音乐节和儿童节目。
观赏类:两大温室、三大展览馆。
教育类:每年1月和9月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
2.8.2、生态教育
创意建筑:
伊甸园由4座穹顶状建筑连接组成,整体外观如蜂巢的巨型球体,被世人称为:“吹气泡泡的建筑”,世界第奇迹。
2.8.3、展馆设置:
种植10万种以上的植物,为全球最大植物保育场的所在地;
以主题方式分别设计“潮湿热带馆”、“温暖气候馆”、“凉爽气候馆”;三大展区共6个“大温室”,分别展示6个不同国家的植物。
3、生态度假型
兼顾花卉的特色观光和优美环境功能,以花造景、依景度假的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3.1、明确用地组合,注重农业用地与旅游度假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关系,兼顾景观性、私密性与经济性。
3.2、丰富度假产品,基于花卉田园等打造花田运动、花汤养生、美食体验、花丛住宿等特色度假产品;
3.3、完善配套设施,以建设"花境"绿道为重点,以特色交通体验为特色,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
案例:成都石象湖
以生态休闲、鲜花节事为核心驱动,激活相关产业的综合性生态休闲示范区。
3.4、区位:位于四川蒲江县,距成都86 km,距双流机场国际机场77 km;
3.5、规模:20平方km,2 000 hm2区域;森林覆盖率60 %,湖面133 hm2;
3.6、特色:
3.6.1、以湖景旅游为核心结合花卉产业(郁金香、百合花)整合优势,将石象湖打造成为国际复合型度假区;
3.6.2、园区由生态文化主题辐射出国际休闲度假园、国际会议中心、未来人居生态环境示范区及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等。
3.7、游客量:年均30万人次
3.8、空间布局
4、主题游乐型
以花卉景观为环境特色,以花田游乐为主导的开发模式(见图3)。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4.1、花卉景观设计,通过不同种类花卉搭配种植,形成多彩花田景观;
4.2、运动娱乐导入,花田中设置卡丁车赛场、迷宫等趣味运动。
4.3、特色交通规划,结合地形特点,设计车行、人行等不同景观道路。
案例:日本芝樱公园
欣赏浪漫芝樱+体验花田赛车,世界独一无二的芝樱卡丁赛车场。
4.4、概况:位于日本北海道东藻琴村藻琴山,芝樱数目达120万枚。同时,山下设置亲子游憩设施,并提供野餐等场地。
4.5、面积:10 hm2。
4.6、主题活动:“芝樱祭”系列春日活动、“东藻琴芝樱公园摄影比赛”等活动。
4.7、芝樱花色:五月花季,紫、白、红、粉红、淡粉、雪青6种花色同时开放,花期长达3个月。
4.8、建设内容:卡丁赛车场、大地艺术景观等。
4.9、开发启示:独特的赛车体验,多彩的芝樱花田。
独特的赛车体验:世界唯一的芝樱卡丁赛车场,体验芝樱环绕下的赛车感受。
多彩的芝樱花田:通过不同花色的芝樱种植,拼出独特的“小牛”大地艺术景观,形成景区著名地标之一。
5、产业博览型
集花卉苗木种植、交易、展览、观光休闲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式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5.1、产业资源,必须具备或能整合花卉苗木的组培、种植、研发、管理等人才、企业和花卉苗木资源;
5.2、链式开发,基于产业种植基础,从组培、种植、研发延伸拓展到展览、交易、花卉衍生产品生产与销售、花卉观光休闲等,以产带旅,以旅促产;
5.3、功能空间,主要功能一般包括花卉科研区、花卉展销区、主题花海观光区、休闲度假区等,功能组合和空间布局上需兼顾产业要求和旅游需求,既不影响生产种植,又能满足游客体验。
案例:上海鲜花港
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典范(见图4)。
5.4、核心特色:320万株郁金香花海&36万m2玻璃温室。
5.5、开园时间:2007年。
5.6、占地面积:主景区66 hm2。
5.7、投资方:上海鲜花港企业发展有限公司
5.8、所获殊荣:国家4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5.9、游客量:郁金香画展期日均1万人次,年游客60万人次,门票:100元。
6、空间解析(见图5)
7、旅游产品及游线解析(见图6)
8、农家花乡型
以“花田”为背景,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花卉乡村”开发模式。
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
8.1、注重风貌整治,以大面积花卉景观围绕,建筑、景观等凸显乡村风貌,营造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貌;
8.2、融入乡村文化,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打造主题文化景观,设置手工艺、民俗及农事体验活动,并结合花卉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等;
8.3、化农家休闲,注重农家美食、休闲垂钓、农事体验等休闲产品,以花引客,以闲留客。
案例:四川成都三圣花乡(见图7)。
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的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4、概况:距市区15 min车程,面积16.8 km。
8.5、定位: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餐饮娱乐、商务会议于一体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8.6、规模:农家乐266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24家),高档会所及高、中、低档乡村客栈40余家。日均客流20 000人(周末35 000人以上)。
8.7、周边:城东副中心,万亩国家级森林公园、千亩天鹅湖公园。
8.8、五朵金花:
9、经营管理:
(1)运作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
政府主导。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投入8 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
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集体资产参与。村集体通过将集体土地、堰塘、荒坡等资产出租,将获取的租金用于“五朵金花”的打造。
(2)规划建设:农村化布局,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
采取“农民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将农居改造景观化。
增加湿地、绿地使景观打造生态化。
基础设施城市化、配套设施现代化。
(3)景区管理:5A要求,4A标准,精品提升。
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对经营场所进行全面系统的规范,使其与景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相协调。
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和“干部入户、文明到家”等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验理念和管理水平,使其摆脱传统“农家乐”的低水平经营,真正体现“五朵金花”4A景区品质。
10、产品打造
10.1、文化主导,主题经营
以文化润色农业、营造环境、提升经营;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五个主题景点。
10.2、多元发展,提升转型
由单一的“观光+休闲”(农家乐)向“文化+休闲+商务”(精品乡村商务酒店、高级会所、体育公园等)的中高端多元化产品提升转型。
10.3、节事营销,产业支撑
以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和花博会为契机,以花卉产业为支撑,营造四季花卉节事。
10.4、4A标准,品牌塑造
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进行环境整治、设施改造、经营规范,树立“五朵金花”品牌形象。
(摘自山合水易研究中心,2014-5-13)
休闲旅游小镇开发模式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休闲小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践模式。休闲小镇更具象化,可以落实到休闲产业上,是以泛旅游产业为主体,在33~333 hm2的架构上进行城市化聚集的一种模型。如何成功打造休闲小镇。
1 休闲小镇的概念
休闲小镇,是指依靠某类具有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以旅游服务和休闲产业为主的小城镇,也是一种以商业街区为主要形态,休闲聚集与居住聚集混合的小镇旅游策划综合开发项目。如休闲古镇、旅游小镇、温泉小镇、艺术小镇、时尚小镇等。
2 休闲小镇的三个要素
休e小镇是由旅游产业聚集带动的城镇化的一种主体模型,任何一个休闲小镇都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核心基础:
2.1 核心吸引中心,其中吸引核不一定是观光,有可能是休闲,有可能是娱乐,也有可能是游乐。
2.2 休闲聚集中心,不仅让人来,还要让人住在这里,只有住下来才会形成消费。因此以居住为核心的多业态休闲聚集,实际上是休闲小镇发展的核心。一个休闲小镇能不能成功,核心取决于休闲业态。
2.3 是延伸发展中心,休闲聚集可以延伸出养生、养老、娱乐各种各样的消费结构和各种各样的产业业态。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旅游引导休闲聚集形成的休闲小镇发展模式”。
3 休闲小镇的打造要点
3.1 吸引力和游客量是休闲小镇打造的前提
3.1.1 吸引力的打造是前提,休闲产品/项目的设计是关键,是形**流的必备条件;
3.1.2 游客量与游客滞留时间是重点,决定了休闲小镇的规模。
3.2 休闲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模式
3.2.1 休闲产业聚集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基础。
3.2.2 游客的水平、层次、消费模式以及滞留时间形成的人均消费水平将会形成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
3.3 休闲聚集下的泛旅游产业整合和延伸发展
休闲聚集下的商业物业延伸出一系列产业和产业带动的地产,在这一结构下同时形成城市化本身的配套,由此形成休闲小镇架构。
4 休闲小镇的发展架构“吸引核+聚集核+地产延伸”
休闲小镇是一个景区,有风貌、有特色,还能起到示范作用。
休闲小镇也是消费产业聚集区,是由消费聚集形成的产业园区。
休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区,需要解决人的城镇化。
由此,风情小镇构建的12个重要方面:
4.1 风貌吸引力:古镇、艺术、创意、西洋。
4.2 广场吸引核;激光水秀、篝火晚会。
4.3 餐饮吸引与聚焦:一招吃遍天。
4.4 酒吧与夜间聚集:留客的关键。
4.5 创意客栈聚集:客栈酒店及公寓房地产。
4.6 创意工坊街区:百工坊、百艺坊。
4.7 娱乐游乐街区:演艺、洗浴、养疗。
4.8 街区与商业房地产。
4.9 就业与本地居民第一居所。
4.10 大城市与周末居住第二居所。
4.11 远客与度假居住第三所。
4.12 养老居住。
5 休闲小镇规划六要素
5.1 规划基础:泛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产业是旅游小镇发展的基础,是集聚人口,形成就业的关键。在城镇化体系架构下,应以泛旅游产业体系为构建重点,发挥传统旅游产业的联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泛旅游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旅游业态及要素规划并为政府及企业设计合理的运营模式,从而形成一整套产业发展规划,为休闲小镇的建设奠定产业基础。
5.2 规划要点:特色旅游吸引核的设计
旅游吸引核的设计对小城镇建设来说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进行本体价值与开发价值评价,选出既可产生市场需求又具有辨识度的资源,作为核心吸引力构建的基础。进而围绕这一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业态设计、游憩方式设计及功能布局,最终形成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因素。
5.3 规划关键:双重功能的项目策划
小城镇,不仅要服务游客,更要为当地居民服务。因此,小城镇里的项目策划不同于单纯的景区,需要具备小城镇和旅游双重功能。
5.4 规划落地:特定功能开发及其布局
产品及项目策划完成后,落地下来就是依据功能的空间布局。随着游客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多,休闲小镇的功能布局也由单一化走向了综合化,往往具有观光、休闲、度假、游乐、夜间娱乐、居住、集散、养生、运动等多种功能。当然,不同资源类型主导下的小城镇,功能也不尽相同。
5.5 规划特色:风貌规划
特色风貌是休闲小镇的吸引力之一,休闲小镇风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城镇的建筑和景观方面的因素,还是城镇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软环境方面的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建筑主要集中在民居、客栈、酒店、商业建筑、景点建筑;
景观主要集中在商业街景观、滨河/水景观、道路景观、绿地景观、休闲广场景观;
软环境是对当地民俗风情、文化遗产、生活风俗等传承与保护的同时,从居民与游客的需求出发,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与制度保障。
5.6 规划价值:政府运营模式
篇9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中华民族拥有了弥足珍贵且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全球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遗址旅游的发展正在实现模式的多样化和产品类型的创新。总体来看,遗址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包括:遗址博物馆模式、遗址旅游区模式、遗址公园模式、创意产业模式、考古活动参与模式等,其中,遗址公园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在呼吁协调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的热潮中,生态设计成为遗址公园景观可持续开发的切入点,其利用价值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
生态设计、遗址公园、旅游开发
【 abstract 】
Our country is one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of precipit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has the valuable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glob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ites is the diversity of the mode of innovation and product types. In general, the site the basic model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clude: ruins museum mode, tourist site mode, the site park mode, the creative industry mode, archaeolog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pattern etc, among them, the site park is the present domestic the most common a sit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mode. In calling for the site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boom, ecological design become site park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ts use valu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 key words 】
Ecological design, site park, touris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遗址公园是以遗址为核心区的城市公园,将遗址保护与展示结合在一起,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文化传承性的特征,同时又有普通公园的性质,如公共性、大众性、开放性、休闲性等。这种模式的应用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通过有效地景观设计使遗址本体可以被充分利用,符合了遗址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大遗址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一方面,在城乡建设、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往往忽视对大遗址的保护和协调,往往将遗址视为包袱。另一方面,在旅游活动带来的巨大商机面前,对遗址进行过度开发,使文物保护受到利益浪潮的威胁。为了合理协调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既要保护遗址,又要展现遗址景观的独特魅力,生态设计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手法,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
2.遗址公园生态设计探究
2.1生态设计在遗址公园开发中的运用
生态设计运用在遗址公园开发中主要侧重于两方面:一是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二是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保护遗址景观的前提下,运用相应的景观生态技术,包括科学规划、低耗能技术应用,绿色植物环境,环保材料与技术等,建立生态和谐为特点的景观。在遵循 “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等遗址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将保护开发与生态景观设计相结合,总结出具体设计手法为:
合理分区,注重遗址本体保护
首先,将遗址本体纳入核心保护区,严格按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遗址本体及环境进行保护。一切景观设计和旅游开发活动均以不破坏遗址景观、不影响考古工作为前提。其次,基于遗址公园主题要求以及多层次的需求满足,划分不同性质的保护和展示区域,要在不同分区(或次分区)规定不同的开发方式和游客行为方式。
统筹规划,注重道路系统的生态化设计
首先,既要做好遗址本体景观,又要做好景观序列组织和景观空间层次划分,规划合理的游览视线组织、道路系统规划等。例如,在道路规划上,应在线路选择上避开遗址保护敏感地带和生态脆弱地带,应选择确保遗址安全的区域进行,并尽量利用或选择自然现存的通道,在道路施工上应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材质,如竹木、石板、卵石。
加强绿化,修复和重建自然植被
加强绿化最主要的就是生态功能,遗址公园绿化最重要的是重建和修复自然植被。修复和重建自然植被并非将历史上此地的自然植被和景观完全还原,而是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此区域生态建设目标。设计形成的单个生境、景观斑块要与遗址区外自然生境相融合,通过植物造景,丰富遗址景观。
因地制宜,建立特色遗址景观
体现遗址景观特色,首先要发展地方特色乡土植物,凭借其强适应性和低风险性成为生态恢复中重要的植物种类,同时也是景观本土性和地域性的最直接体现。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遗址特色资源,建立其特色遗址景观。
2、3案例介绍――天津三河岛遗址公园生态设计分析
三河岛,又称炮台岛,位于天津市塘沽北塘,岛长270米,最宽处138米。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已有450多年历史,是北塘炮台中的北营炮台原址所在地,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三河岛成为一座生态岛屿,岛上栖息了多种鸟类, 具有极高的生态文化价值。
三河岛遗址公园开发模式侧重于保护功能,既要保护炮台遗址,又要保护自然生态的鸟类栖息湿地。三河岛遗址公园设有古炮台遗址、古炮台残墙、眺望台、大风车等9处景点。岛内的游览路线设计以及景观节点设置,将多处炮台遗址景观以及鸟类栖息湿地景观流畅的串联起来(见图一)。
图一 三河岛遗址公园平面图
亮点一:合理分区,分区保护炮台遗址和鸟类栖息湿地
三河岛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是以保护性为主,根据现状按两大核心主题进行开发:炮台历史遗址公园和鸟类栖息湿地。(见图二)
图二 分区图
其中,炮台历史遗址公园,面积为:2.03 公顷。园内有炮台遗址、碉堡遗址、炮台残墙等遗址。炮台遗址的保护,主要是利用围栏进行围合。注重道路系统的生态化设计,园路设计和植物景观相协调,在主园路上可以清晰的看到炮台遗址,以及岛上东南侧的古炮台堡垒的残墙。对于北侧碉堡遗址西侧碉堡遗址,保护开发为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另外,鸟类栖息湿地,面积为:0.87 公顷,对现状已形成的湿地景观进行保护,并在植被破坏区域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在鸟类栖息地中设置体现生态理念的木栈道、木平台等,打造自然生态的景观效果。
造山分区,在遗址公园的东北部抬高地形,形成山峦。其优点为:首先,将遗址区域和生态区域分开,这样既能对遗址进行保护,又能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保护鸟类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形成了北高东低的中国传统布局形式。
亮点二: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景观
首先,由于三河岛地处北塘河口处,岛上栽种的植物也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在岛上生长的乡土树种,如刺槐、山桃、金银木、山定子等,打造北方岛屿特色景观。其次,设置岛屿最高的观景点,根据当地建筑特色,结合岛屿丰富的风能资源,建造以风车为造型的功能建筑,建筑分为四层,首层为历史文化展厅,二层为休闲咖啡吧,三层和四层为观景望台,可俯瞰岛内自然植被、鸟类及各处美景(见图四)。
亮点三:生态开发,充分利用岛上的生态资源
三河岛上的景点充分利用了风能、太阳能及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生态效益。例如,岛上的灯均选用太阳能照明灯、风光互补路灯、草坪灯等环保型灯具;观景风车建筑的顶部可通过风能发电;观景廊的顶部设置太阳能板,利用太阳能发电等(见图五)。此外,整个三河岛遗址公园的给水系统是通过打深水井,然后利用风车动能抽水。在排水上,建立雨水管网系统,搜集雨水,实现了循环生态效益。
图四 风车建筑图五 图六 太阳能板
整个设计上可谓亮点层出不穷,只在遗址公园生态设计上给我们如下启示:
(1) 以人为本,合理分区,是进行遗址公园开发的首要步骤和前提,做好总体布局,要有利于整个遗址公园的环境,减少建设中的矛盾,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 (2)遗址景观与非遗址景观共同保护, 是遗址公园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3) 保护遗址与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是遗址公园生态景观设计的保障。(4)因地制宜,是建立当地特色景观的关键。
三河岛遗址公园的景观设计是以保护遗址为主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运用生态设计理念和手法,从景观的构造,公园的空间布局,公园植物的配置等方面,结合当地丰富的生态能源来打造其特色景观,是一个生态设计比较成功的遗址公园案例。
3、总结
在我国大力倡导合理保护开发遗址景观的局势下,生态设计作为遗址可持续开发的主要手法,已经逐渐成为每个遗址规划设计项目不可分割的主题,也是衡量其设计成功与失败的标准之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了今后遗址保护开发工作的重点。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保护的最常见的模式,要做到可持续开发就要坚持:以遗址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责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远景。要达到以上目标,仅靠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手法还远远不够,怎样才能真正地将遗址公园进行可持续开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使遗址文化以更好的姿态展现在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中。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2]王璐艳, 王浩.浅析绿化在大遗址环境保护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陆建松. 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5
[4]梁志刚.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薛静. 保护古城遗址,建设生态人文合一的园林景观――临汾古城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理念[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篇10
关键词:生态式驳岸;重力式驳岸;防洪堤;沿江景观;平衡性原理
前言
沿河景观的平衡性,保持生态的平衡尽量利用当地资源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开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景观而不是私家花园,现代景观的趋势渐渐往原生态,最小限度的开发,使之与自然相融合,做到真正的生态景观。
研究区域是位于武汉市汉正街临江大道汉江与长江的交汇口,该区域伴随这武汉方方面面的发展见证武汉的历史。
1.目前的现状
形式感的单调缺乏亲水功能,无法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露天场所,该区域几乎没有绿化率,在砖混结构的城市中缺乏绿色生命的气息。
1.1生态的破坏
在这种形式堤岸下会对一定区域内的生态造成破坏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过多的人工修筑工程占据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和一定的水域空间对原有生物链的破坏,鱼类等生物的减少,水质的污染,同时也会对土质造成危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就像奥姆斯特德原则所提到的保护自然景观,某些情况下,自然景观需要加以恢复或进一步加以强调(因地制宜,尊重现状),除了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尽可能避免规则式(自然式规则),尽量利用当地的植物,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眼前的问题。
1.2绿化指数低
在重力式的驳岸上几乎没有绿化系统,城市中的河道几乎是市民仅存的亲水区域,如果在防洪堤上一直是这种结构单一的现状,那这所城市也无绿化可谈,同时也使得土地资源的浪费。
1.3经济指数高
后期维护费用高,同时该区域长期缺乏维护,人为破坏严重造成基础设施的损坏和水体的污染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指标。
1.4文化淡漠
该区域是武汉码头文化的滋生地之一如果保持现状只会使之这种珍贵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忘。
2.针对临江大道河道驳岸与防洪堤坝的整改建议
根据临江大道河道驳岸的现状跟限制因素进行可行性的探索设计。
2.1生态驳岸防洪堤坝相结合
二者兼顾对现有的防洪堤坝进一步完善,对损坏的地方进行修补,在防洪堤以下的无规划的浅滩上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态驳岸体系,种植一定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同时也能改善周围的温度,湿度,以及环境,通过亲水步道和平台来联通防洪堤以上与以下的生态驳岸的联系,在一个喧闹的大都市里制造一片宁静自然的区域带的同时也起到改善生态平衡的作用,此种方式的优点是费用少,尽量利用本土资源,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后期维护下,在涨水期被淹没的植物也不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植物配置上四季分明,让每一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同时也减少了人工景观施工带来的一些了材料原料的污染,这种方式跟低碳环保节能。
2.2运用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与人工生态驳岸相结合在当今已经出现很多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参考与借鉴,例如目前的波士顿海港、日本神户港口、英国的索福特码头都是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景观水较为成功的案例,这些地方都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水系特点因地制宜,自然生动,富于变化,河道上和岸边都有比较完善的市民亲水休闲设施,同时城市防洪排水体系标准较高,亲水设施与较高的防洪排水体系有机的结合,具有较强的水位控制能力,良好的水质体系与周边景观、建筑、道路、桥梁融为一体,形成了城市景观,野生生物信任组织(the.wildlife.trusts)首席执行官斯莱苏妮.郝尔本在英国的约克郡potteric.carr的人造湿地和可持续性排水系统(SUDS)中得到了一系列结论,得出人工湿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廉价的低投资,低能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得到全球的广泛认知,可以净化水质,蓄水,调节周围气温,抵御洪水,保护堤坝的作用,首先对周围河道上的船舶进行整体管理,在进行湿地建设大道最好效果。
2.3景观节点的改善
该设计区域存在很多现有的景观节点,但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导致荒废,我们应当变废为宝,重新利用景观节点从大的区域着手最终目的是为了体现出该区域的整个景观特色,使之具有连续性,整体性同时也具有独立性,划分出尺度宜人的不同的景观节点,对于细节的把握地面铺装,植物的配置,景观元素的利用,当地水景的充分利用,大小尺度的把握。按照预先的思路每个景观节点有着自我的历史脉络,形成递进式的发展,符合最初的设计构思达到主次分明.对滨河空间的整治增加该区域的绿化率,对原有地形的利用,降低能耗,才能达到生态驳岸的要求。
2.4对于防洪堤坝以上空间进行景观改造
该区域大面积地区属于废弃和临时仓库,还在堤坝下方种植菜园,严重影响堤坝的形象与此同时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和众多不合理因素,所以对于该区域也进行了景观规划,与堤坝一下的生态驳岸交相辉映,加强景观联系性,组成不同的景观节点,使之串联起来达到整体景观的和谐,同时也让防洪堤充满生机,使整个区域不管是视觉还是生态上都达到平衡。
2.5经典案例的对比分析
2010上海世博会的后滩公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与研究院主持设计的,与汉正街临江大道的防洪堤岸有很多相似点。
诸多因素都与武汉汉正街临江大道存在很多联系性,都面临着如何满足防洪要求,设计亲水,且生态的滨江公共空间,如何突出城市滨江公共绿地的功能,如何方便交通已经带来经济的转化,如何在这样的狭长空间内设计满足多种功能的公共空间,是设计面临的诸多挑战。
俞孔坚提出湿地净化系统与生态景观为基底,保留一定的江滩湿地改造原有水泥硬化工程的防洪堤而成为生态型的江滨潮间带湿地,同时根据狭长的场地条件,设计了一个人工内河湿地系统,包含多种功能1.形成了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2.构建生态化防洪体系。3.创造丰富的溪谷景观。4.乡土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得到很大的成就,公园倡导低碳景观概念,强调公园在建设和后期维护过程中的低成本和可持续概念,它巧妙地解决了防洪问题的同时,形成了一个具有自然净化功能的湿地系统,也很适合于汉正街临江大道的河道堤岸,在诸多比较之下是值得我们去参考与借鉴的,同时该案例获得了2010年ASLA综合设计类杰出奖,得到了权威的认证。
3.呼吁倡导
做到我们最初提出的口号“码头文化,返璞归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该区域的关注,早期美国哈佛大学对该区域提出众多规划意见值得参考,同时我们研究的生态驳岸与防洪堤坝的联系应用,也较符合当下反规划的原则,提倡真正的景观,真正的生态,从根本上解决该区域面临的种种问题,人工湿地的运用较符合当地的实情,提高防洪能力,建立生态驳岸充分运用浅滩,参考渐进式的发展方式,我们最终的美好蓝图是为武汉市民造福。(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毅.欧阳健友.河道驳岸的生态改造探析——以巴马城区内河景观改造.http://
[2]董根法.江南城市河道驳岸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09
[3]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