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都会受到高考带来的严重压力,这样就会使高中语文教学功利性现象发生,很多学生和老师们仅仅考虑语文学习成绩的提升,对于学生们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关注度不够高,这些原因都会使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学生们来说,学习语文仅仅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这样单纯而单一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导致学生们很难发挥语文能力培养的潜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教兴国的提出,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要想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强对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高三一般是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很少会有新的知识的学习,所以对学生们的语文能力的提升最主要是在高一、高二时期,通过对学生们语文技巧的训练、分模块的专项练习的加强,让学生们通过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对未来语文的学习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高三时期,通过对高一、高二所学知识的整合归纳统一,最后会对语文学习能力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从整体上补缺补差,提升学生们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对于语文教学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对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们不断提升文学素养和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多的问题凸现出来,对于这些阻碍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培养的障碍,要及时地加以改革和创新,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改变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将语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适应新时展的需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晦涩难懂,这样就会使学生们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的能力受阻,无法深层次掌握语文知识以及语文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困惑和压力,最终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们的教学目标也很难达到。

但是对于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兴趣,普遍比较低。特别是对于语文中的文章阅读和古文翻译与理解,多数学生都感到非常吃力,即使通过长时间的努力,也得不到较高的提升,这就导致学生们失去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而且很多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时候受到自身以往的知识结构和语文基础的限制,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困难重重,而这种困难却总是得不到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使学生们产生失败和挫败感,学习语文的态度消极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而且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很多教师们认为,高中学生已经长大懂事,具备足够的自律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时就会放松对学生们的管制和约束,同时认为学生们已经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减少对学生们的教学强度,课堂上以及课后与学生们的互动合作就会大大减少,要求学生们依靠教材和书本来自主学习,这都会严重影响教师们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高考压力下,功利之中的教学,教师们为了尽快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往往只注重零碎的知识点的学习,缺少对语文学习的系统知识的整合和培养,课堂学习也只是为了检验学生们的成绩,最多用到的就是记忆、考试、背诵,通过这种强化的对于零散知识的训练,确实可以很快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方式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实际的现实生活中一点帮助也没有。这样学生们学得快忘得也快,对于长期的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三、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感悟

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方法和教师们的教学方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方面去探索解析现阶段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认清现实,找出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够让学生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不仅提升语文的成绩,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文学素养的提升,都应该加强关注。这些都要求教师们设计和创新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阅读作文和生字练习,同时要更加关注语文的学习背景,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所以要加强学生们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练习,更加关注文章中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人物性格,使学生们探索我们应该从文章中学习什么,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健全的性格。

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语文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关系紧密,语文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它是我们生活学习的一种工具,语文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品德,提高自身的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学习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们以后的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语文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对于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和个人品格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学生们的高中语文学习,强化训练,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申宣成,胡根林,朱建军.续议“教学品质”[J].语文学习,2010(11).

[2]王俊伏.信息技术使语文阅读教学异彩纷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4).

[3]周志英.关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五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1(06).

[4]李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J].华章,2011(13).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 改革

教学改革的浪潮中,语文教学改革声势之大,可以说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几乎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否定旧的教育观念,批判旧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都试图从更深层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探索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要求的教改之路。并且有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必须承认,语文教学中久已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仍未有实质性改观。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困境分析

1.1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而此类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也会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导致学生在教师的满堂灌的教学中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经常溜号,甚至有部分学生想要放弃语文的学习,导致学生语文学习非常被动,长此以往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高考的成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1.2教学内容单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材是几年一更新的,其中很多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很多知识已经陈旧,加之汉语也在不断的发展,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单一,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已经被社会所淘汰,学生所学习到的语文知识与社会无法接轨,进而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1.3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效率不高的困境。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以及初中阶段没有高度的重视语文的学习,加之随着学龄的增加,语文知识的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多学生基础过于薄弱,在实际的学习中无法高效率的掌握语文知识,甚至部分学生有放弃语文的想法,严重的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2.新课标实行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转变的必然性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 ,带来了新的活力。因为新课标在指导思想上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难能可贵的是,新课标从高中生的角度出发,要求教材编写要适应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解决方法

3.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在组织阅读教学时应确保教学情境始终以语言生成为根本、以思维为中心,并基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为其创设各类与实际生活较为贴近的课堂情境,在生动而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融入听说读写以及字词句篇的各部分训练。学生能够由此融入课堂情境,并始终保持高度的参与积极性,而在对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与乐趣感不断有所体验后,学生自身关于语文阅读的认识必然会有质的改变,从而更有利于其掌握语言知识,并不断发展自身语言能力。从这个层面来讲,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情境应着重表现出“语味”,使学生语言素养在根本上得到提升。因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各类课堂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是极为必要的。课堂环境与氛围富有情味、趣味与语味会促进学生在心理、情感、思维和语言方面与课堂产生共鸣,学生能够在主体活动与现实环境二者交互作用以及和谐统一中实现自身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良性发展,整个课堂也会由此变得趣味盎然,并富有生命活力。

例如在戴望舒的《雨巷》一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一个普通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今年秋天的天气怎么样?学生则会七嘴八舌地回答出各自的感受,当然“阴天”、“多雨”这两个答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

教师可由此向文章过渡――阴雨天里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湿漉漉的,对于人们来说,雨在很多时候总是意味着不可名状的忧郁和哀伤,而普通人很少能够准确把握这一种微妙情绪,但是戴望舒――“雨巷诗人”则成功地把握住了这一种情绪。由此,教师通过由生活情境向课文内容的成功过渡而顺利完成了课堂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描述与讨论,继而引入课文阅读。学生由此对语文文本阅读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课堂阅读效率。

3.2与文本对话,探寻文本意义。阅读并非是简单的阅览文字,而是为了在文本中对生命与生活有所体验,并对世界产生不同层次的认知,所以就阅读自身来说,其间必然存在对话交流这样一个过程。作为信息与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文字本身既富有传播力,更承载了文章所赋予的各类信息以及内涵。简而言之,文本的字里行间都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情感、际遇和人生理念等内容,更是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一种折射。我们在阅读文章时不能单纯地浏览文字,而应对其中蕴含的多彩多姿的生活体验、生命感悟、思想内涵以及人文精神进行品位和探究,与文本展开对话,并在不断的对话中提高自我认知,实现飞跃。

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把握其中的意思,通过阅读与学习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实现文本二次建构以及自我的全新建构更为重要。

3.3拓展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方面,一部分教师仅仅对基本阅读方法教学较为重视,而对课堂拓展阅读的探究不足,这是不可取的。拓展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实现对文本进一步的理解,更能使其课外学习生活更为丰富多彩。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拓展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考语文;中学语文;影响

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日新月异,所以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改革中。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和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学习,教师在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不能缺少与高考语文试题的结合,对于语文综合素质培养的阵地――语文课堂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高考语文试题来进行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教学与高考语文试题的现状

目前,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并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一直都是游离在主课之外的,这种情况不能否认。为了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和有效进行高中语文学习,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能缺少对高考试题的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加以重视,进而更好地学习。

而就目前的高考语文试题来说,阅读是试卷中最关键的难点,更是出现问题较多的部分。首先,就是较难文字的识读;然后,就是对文章系统、整体性以及段落的理解;最后,就是利用思想政治道德的解读方式来进行文学性与诗性的解读。这些都会对中学生的阅读产生一定的思维导向。关于文学性的文本,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多元化与弹性化,但是关于答案有非常强的定向性。这也能造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削足适履”。如此一来,中学语文的学习势必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高考语文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重视教材

在中学的语文教学时,不管是写作还是阅读。打好基础才能做到真正的“受益于课外”。虽然在中学教材中能与高考试题联系起来的部分非常少,但是放弃课本忽视教材还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在相关的考试大纲中,里面所有的考点和知识点全部都源于教材。

首先,高考试题中文言文的翻译、名句默写以及成语试题都是来自于教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也都是来自于中学语文教材。比如,《滕王阁序》中关于“芝兰玉树”的注释就是在教材中有所体现的。关于高考试题中的重点词语,也是教材中所包含的。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将教材中的知识加以重点掌握,高考中的阅读理解也会非常困难,反之亦然。

其次,利用教材完成“授之以渔”。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关于古诗词阅读、思想之情的表达以及对小说的情节分析,这都是中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会在教材的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方法。

最后,教材也是写作中需要的重要素材。学生如果能够将教材的深层知识加以挖掘和研究。根本就不需要再好高骛远,舍近求远,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好例子比比皆是。

2.加强积累,重视读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自读课外作品应该是五部以上,总字数也要达到150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要求根本就无法达到。在高中人教版中的五本教材中,关于名著导读的著作共有十部。可是课堂对于学生的阅读布置却少之又少。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感悟能力和语言能力就会相对有所缺乏。目前高中生经常出现“阅读理解能力差”“诗歌鉴赏能力差”等情况,都是因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过于片面,理解不透。没有了理解的基础,教师所讲的“意境”“物象”就都是空中楼阁。所以,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书目推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在高中时期的写作过程中,其实就是一个对素材进行累积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下,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不同事件和故事的讨论,得到更多新鲜素材。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对热门事件的挖掘和探讨,对故事案例进行分析,这也是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另一种培养,使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总体来说,要想将优化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彻底实现,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习观,不单单以成绩为首要目标,对新课标教学的理念进行迎合和发展,教学任务也要以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掌握和实际能力来制定,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在让学生更好学习语文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再加上对高考语文的融入,我相信未来中学语文的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曹群.高考语文试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51-252.

篇4

一、关于语文教学设计中学生学习态度的调查

我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对于高中语文学习来说,保持一种谦逊、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是掌握语文知识、提升文学素养的基本条件。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学习,端正语文学习的心态,才能脚踏实地地进行优秀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二十道题目,其中有8道题目是关于学习态度方面的调查。为了真正贯彻新课改中要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科学有效地总结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秀教学方法,探究衡量语文课堂教学成果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是为了实现高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联性,带动各个学科实现综合教育共同发展,所有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偏好、外界压力、学生情感等)中,对学生课堂学习影响最大的前三种因素分别是学习爱好、学习自主性和学习主动性,三种因素相加超过了总数的半数以上。通过该项调查表明,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影响因素,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被主动学习知识,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程度不够,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案准备不充分,课件制作粗糙,也是严重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原因之一。调查研究表明,有大约60%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整体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除此以外,来自外界的压力也是制约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来自家长的殷切期望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对高考的恐慌与迷茫,在压力之下的学生对课堂学习和考试产生了抵触心理,而且年级越高,压力也就越大,越接近高考,学生越显得浮躁。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现阶段制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个别同学有抵触心理。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化、科学化和人文化,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师、教材、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前提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语文教学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建立起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意识。

二、教学设计中体现优化学习方法和高效学习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课堂的小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联。其中在针对高一学生的调查中,有58%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的原因是“没有系统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学习被动”。在高三的调查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也认为“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教学围绕高考内容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手法、习惯,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最优化教育,运用科学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是其基本前提。此外,在语文课堂上,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职欲望,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有如此,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者才能积极地认真地参与,比如及时思考并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及时进行记录,及时反思等,这种全方位的积极的参与,一定能够保证个体所学效益的提高。无数个个体都能够达成这一目的,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教学设计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时,既要考虑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又要考虑其实效性。科学、有序、高效的高中语文教学结构,是遵循《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具体的学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制订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的。从理论来讲,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渐进性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形式灵活多样;螺旋式上升原则———前后勾连,铺垫迁移,生成提高;生成性原则———迁移所学,解决新学,前者为后者服务,后者是前者或所学的自然生成;灵活性原则———灵活地应用已经设计好的课堂教学结构,遵循、尊重但不恪守,大胆创新但不失科学原则,一切视具体学情而定。

四、总结

篇5

们常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那几道坎,过了那几道坎,乘风破浪,也就畅通无阻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须掌握的三种技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须掌握的三种技能一、高中语文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从高中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几乎包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各个时期的作品。例如:从中国古典文学的角度看,将涵盖从《诗经》到明清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而其中的作家做品、文学文化常识、实词、虚词、句式、修辞、文章内容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都在学习范围之内;而外国文学则重点学习历史上著名作家、政治家的有较大影响的诗歌、小说、散文、演讲词等作品。从风格看,更是不拘一格,例如:在二战后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也选入教材中。

二、知识性强,系统性强

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比如学习诗歌,初中要求是读读背背,形成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初步理解诗意,而高中则要求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学会初步鉴赏和感悟。

三、语文学习时间相对减少

初高中语文教材的量并无多大变化,但高中的周课时由6节减为4节,比初中少了三分之一。高中学习的科目比初中要多,高中一年级文化课就有8门,而且都是省级会考科目,再加上数理化的学习负担加重,这样,学生在课外用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这样两个“减少”,实际上就给语文学习增加了难度,提高了要求。

四、学习的自主性更强

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把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猎取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不只是“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样,学生自己用“拐杖”走路,就必须培养自主能力、发展自主能力。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高一语文高效率学习方法(1)预习

在测览教材的总体内容后再细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理清哪些内容已经了解,哪些内容有疑问或是看不明白(即找重点、难点)分别标出并记下来。这样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为听课铺平了道路,形成期待老师解析的心理定势;这种需求心理定势必将调动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2)听课

听老师讲课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捷径,老师传授的是经过历史验证的真理;是老师长期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精华。因为提高课堂效率是尤为重要的,那么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呢?

a、做好课前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十分重要。保持课内精力旺盛,头脑清醒,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b、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会分心等一切都要靠理智强制自己专心听讲,靠意志来排除干扰。

c、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要做一个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紧跟老师讲课的思路,对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结论由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而得,会比先听现成结论的学习效果好。

d、充分理解、掌握方法。

e、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有的同学在听课,往往忽视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是错误的,开头,往往寥寥数语.但却是全堂讲课的纲。只要抓住这个纲去听课,下面的内容才会眉目清楚。结尾的话虽也不多,但却是对一节课精要的提炼和复习提示。同时还要注意老师反复强调的部分。

f、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笔记,一份永恒的?a href='//xuexila.com/fanwen/shiji/' target='_blank'>事迹梢钥朔?a href='//xuexila.com/naoli/' target='_blank'>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俗语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因此为了充分理解和消化,必须记笔记。同时做笔记充分调动耳、眼、手、心等器官协同工作可帮助学习。

g、注意和老师的交流,目光交流,提问式交流,都可以促进学习。

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效果反馈;资源拓展;参与课堂

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投入的精力往往会经历一个不断降低的过程,学生在刚升入高中的时候学习劲头比较足,但是这股学习的兴趣和劲头往往在学习难度的逐渐加重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在语文的学习上这种情况尤其严重。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和学生的学习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的,因为语文是一门以积累为主的学科,语文成绩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成绩好的学生会出现想要“啃老底”的心理,成绩差的学生也会觉得即使花时间和精力去学语文,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升,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学生积极性不足,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而如何让学生保持入学时候学习的积极性,把语文的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是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下面就通过本人自身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关于如何保持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动机的建议。

第一,教师要转化教学目标。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想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喜好是肯定不行的,但是每一个高中生都会追求成绩的提高,所以,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让学生保持学习语文的动机,让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学习放到一个较重要的位置上,教师从转变教学目标上就能让学生实现这种转变。比如高中必修一课文《再别康桥》,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往往是:①带领学生领略《再别康桥》的优美意境;②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诵读诗歌;③通过教师的赏析,使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境和写作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这种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当前新课标背景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但是并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成绩提高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这并不是让教师把课堂教学变成应试教育,而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每一个教学目标后用五角星进行重要程度的标注。考试大纲中会有对学生不同学习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例如“了解”“理解”“掌握”“熟悉”等等,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相结合,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目标中,1是了解的程度,可以标注两颗星;2和3是掌握的程度,可以标注四颗星,这样让学生了解每一个教学目标的重要程度,一旦与考试相联系,学生的学习动力就会增加很多。

第二,让学生尽快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学生到了高中阶段的积累程度不同造成的学习效果的差别就会逐渐显现出来。通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同学在上课的过程中并没有投入很多精力,却能在考试中得到比更高的分数,而有些同学想要提高语文成绩,课上认真听讲,习题阅读比别人做得多,但是最后的成绩也并没有提高很多。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觉得语文成绩的提高很难,逐渐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这种想要提高成绩并努力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从而让这种学生的学习动力继续保持下去。而这种反馈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个方面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在默写和背诵以及其他测验当中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首先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教师的肯定,其次这种鼓励也会成为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另一方面,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指导,如果一味的想要通过付出时间和精力就学好语文,很容易把其他科目落下,所以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哪一个部分比较薄弱,就主要指导和训练哪一方面,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训练。通过教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取得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想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还需要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的教学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学习文言文《苛政猛于虎》,在文言文词语解释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之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通过分组讨论对其进行解释。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再仅仅将课堂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是让学生参与进课堂,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苛政猛于虎》一文,很多教师只是提到当权者对百姓实施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就浅尝辄止,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多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播放权者施暴的图片。通过这种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深入其中的学习情景,诱导学生自己领悟文章蕴含的感彩,这种方式也能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要教师从改变自己的授课风格入手。教师应该通过饱满的情绪、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注意点转移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

篇7

摘要: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确,语文新课标的改革给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标准与要求,面对这一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寻找新的突破。其中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就是重要的一点,二者密不可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教育从书本中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使教育全面的贴近、融入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进而踏进教育的更高境界,造就出完美的人。”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独具创造的教育改革实践,是中国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毕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也能得到一些启示: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中入手,见微知著,从生活细节中学习语文。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系统,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的形式单一,教学的手段单调。在很大程度上讲,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与生活严重脱节,已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异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属性,损害了广大学生做人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刻意为之。例如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解“赋”和“兴”手法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解“赋”时,我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小芳》的歌词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中“赋”。讲解“兴”时,我引用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内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显得轻松风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自己也总结了几个要点。

一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老师如果能主动地汲取当代最新的教育理论,勇于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环节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学习,主动感悟,那么,我们就能为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打好基础。

二是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

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学生们长年在校,学校即他们接触到的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边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三是教学相辅,教学合一。

篇8

1、对师生间求知心理的把握

“知识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早已得到社会的公认,并深入平常百姓的心中。高中阶段的师生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自身实际生活的感受中,都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对知识有着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渴求。而高中语文作为人文科学中的重要科目,其知识性和应用性都是不言而喻的。在高中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求知的心理,这种心理表现出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知识的依赖性。

对此,高中师生要合理把握这种求知心理,在语文课堂上学会求知,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要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性质、特点、开设的意义、学习的目标和内容等。这无疑会引导他们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高中语文知识的求知需要。这种“学会求知”的求知行为正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精神。高中师生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平衡自身心理,从而全面实现心理健康。

2、对师生的交往需求心理的把握

交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交往需求心理则是指人们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建立友谊关系需要的心理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坚强、出色、干练,但仍然需要使自己与别人保持良好关系,来发展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高中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地沟通和交流,并促使他们学会分享与合作,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人际沟通、与人合作、共享信息和成果,鼓励教师勇于与人沟通、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同他人共享信息与成果。这无疑会保证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最优,提升师生的交往能力,造就心理健康发展、适应当代社会的综合性人才。

3、对师生的好奇驱动心理的把握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这种人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是人对某项事物兴趣的源泉,积极地作用在人的心里。而兴趣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有效驱动力。相对其他知识来说,高中语文中的一些关于语法、文言文等知识较为枯燥。如果没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这些知识的学习就会更加令人厌烦。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充分把握师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好奇驱动心理。为维持和提升这种心理,高中师生就必须要不断地在课堂内外收集与语文知识相关的有趣故事,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践经验表明,在这一探索过程中,高中师生对语文的求知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同时,这一过程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课内教学,反而会使高中师生的正常课内教学变得更加容易。

4、对师生的良好注意品质的把握

注意是人在心理活动时,对相关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

高中语文教学是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要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是需要坚强的意志,要克服大量的困难的;在这一过程之中,高中师生都要时刻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有选择性地择选知识内容。由此可见,高中师生的良好注意品质的把握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5、对师生的记忆力的把握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高中语文教学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高中语文中的许多知识都需要识记,例如古诗词名篇、散文名段、字义词源等等。高中师生在组织和参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6、对师生的想像力的把握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课程整合;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是教学多要素、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科学化、艺术化、民主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科学的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的科学化的完美融合。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二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10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