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教学法

篇1

本文探讨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并研究适合特殊学校学生行为特点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实行“教行合一”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特殊教育教学是我国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保障了生理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权,目的是增强特殊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数学学科是特殊学校教育中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数学学习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能在抽象的时空中分析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具有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基于数学的这些学科特点,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培养学生对基本数学概念的领悟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时空概念。

一、当前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方法未贴合学生实际。当前我国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沿用的教学方法与普通学校完全一样,这种无差异的教学方式将认知能力、思维模式和实践能力都不同的两类学生置于相同的教学背景下,很容易使特殊学校的学生产生压力,从而产生消极心理暗示,削弱了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国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希望这类学生能够接受符合自身实际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其定制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方法学习强度不宜过大,课程进度应适当放慢,同时给予每位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2.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学生成绩的要求较为宽松,课程压力和作业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许多不良习惯。例如:有的学生在完成数学计算题时,对偶尔遗漏的小数点或者运算错误毫不在意;作业字迹潦草,书写混乱;有的学生遇到稍有难度的题目,就求助教师。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

3.社会关注力度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同特殊人群一样,是社会少数弱势群体,它们缺少话语权和执行力,很容易被社会各界所忽视。想要使特殊教育学校优质地开展教学活动,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持。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有其独特性,所以只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专业教师才能参与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工作。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市场供不应求,阻碍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如何改变特殊教育数学教学的现状

1.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采用以实践为主,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因为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领悟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将整体的教学任务分割成短时间可以完成的教学模块,在每个模块设立单独的学习目标,以此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层层深入了解。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不同的三角函数石膏模型加深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概念理解,然后,教师可以反复要求学生辨认sin,cos,tan等角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在大量的实际操作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自行出题,在同学间相互传阅,相互探讨。这种阶段性明显的教学方式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跨度太大而丧失信心。还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

教师可以定期邀请知名特殊学校、儿童康复中心等地的专家进入课堂,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不足设立相应的学习环境,在学生习惯的环境中传授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情况下实施的,能够避免学生在课堂中感到不安,提高学习效率。

2.大力培养特殊教育数学教学专业人才。我国正大力倡导教育公平,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能够加快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学进程。

3.对此,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在师范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对专业进行特殊教学的人才培养,使特殊教学教师培养走上轨道,形成完善的体系。

只有教师适应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氛围,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形成了专门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心态,摆正学习态度、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效果。对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学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自学,尽可能打消学生的消极念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和勇于竞争的自信。

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些在社会上获得成功的特殊人士进入课堂,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经历和成功的方法,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勇敢地面对学习上的困难。

三、总结

篇2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068―01

特殊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十分独特的一类教育形式,由于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生理或者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特殊教育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相比都有较大差异。特殊教育的目的往往不在于教授知识的深度,而关注于特殊教育群体精神和心理上的变化,致力打开特殊教育群体心扉,扫除其心理阴影和障碍,能够走出阴霾,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之间,进行较为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缓解精神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或是改观心理状态等方面,美术教学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压力不断增大的现代社会,美术艺术已经成为了社会人群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一种有效方式,而这恰好和特殊教育的教学要求不谋而合。正是由于此,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逐渐受到了特殊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也发现了美术教学对于抚慰心灵、释放心理压力的明显作用。关于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特殊教育中美术教学的作用

1.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美术教学在形象性和生动性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对于聋哑儿童,由于其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受到较大的限制,于是视觉感知便成为其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而美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图片的形式来讲述相关的知识,一个个的画面有效地弥补了聋哑儿童听觉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当学生想和周围人或是老师交流、沟通甚至是讨论时,除了传统的哑语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大丰富了聋哑儿童的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他们与正常人群沟通的能力。

2.良好的心理教育功能。众所周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很容易引起观赏者的共鸣,进而进行发散式联想,对其心灵产生影响甚至是震撼。特殊教育受众是弱势群体,他们由于生理心理上的缺陷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自闭症、妄想症等等。在这样心理因素的影响之下,特殊教育的教学效果要大打折扣,而美术教学可以展示大量表现真、善、美元素的作品,教师可以以这些作品为突破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美好且积极向上的方面。

3.有效地多感官协同训练。美术教育一般包括了赏析和创作两个部分的内容,而当中又涉及到色彩、搭配、比例、构图等一系列的因素,通过赏析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表达能力,而创作更可以将学生的手、脑等多个部位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对于智力有缺陷的学生,这些训练对于开发其智力和激活大脑部分功能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中开展美术教学的方法

1.加强理论教学的融合。基本的美术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但是考虑到特殊教育的受众在理解和表达能力上的缺陷,美术教学的教学目的应该更多地放在感知和感官的训练及开发上。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大量的美术基本理论融合到趣味化的教学之中。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描绘一定的场景,待大家绘画完成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展示,再一起评选出大家觉得“最好看”的作品,在这里要注意,我们不要用深奥的理论去引导学生,标准就是简单的“觉得最好看”就行了。之后我们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几幅画得“最好看”,是不是在色彩搭配、画面比例、布局等方面有一些优势?在这样的引导之下逐步将色调、构图等美术理论引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和自然。

篇3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

与其他科目不同,美术教育涵盖的内容最为广泛,它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绘画,还包括建筑设计、雕塑艺术、设计等。对于小学的美术教育来说,当前开设的课程种类繁多,如绘画课、书法课、手工制作课等十分有趣的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充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美术教育,也能够让学生更早确立自己的兴趣点,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内容的广泛性对于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养。

(二)审美教育渗透其中

美术教育是学校培养学生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美术教育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孩子的身心能够正常发展,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苏醒的重要阶段,所以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渗透审美教育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三)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强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尽力迎合他们的个性发展,把他们的兴趣点尽力吸引到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美的追求上来,用美术教育来拓宽他们的认知空间和视野,用美学的教育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一幅作品的时候,能够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成功感和成就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全面完善。

(四)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当今时代最提倡的就是素质教育,那种靠死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在素质教育的号召声中,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素质的提升。首先,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要想画出一个事物首先必须先进行深入的观察;其次,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生在绘画和构图的过程就是空间思维能力养成的过程;最后,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手工课上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作品,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创设一些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力。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画各种不同的水果时,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假设现在我们来到了水果超市,学生的面前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水果,教师鼓励学生走进“水果超市”挑选自己最喜爱的水果,然后让学生们对自己选中的水果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进行语言的描述,阐述它们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能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将会极大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教师最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首先,应该依据本班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擅长之处进行合理科学的小组划分,使小组成员能够和睦相处;其次,为了提升每位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教师可以创立各种各样的小组活动或课堂游戏,比如在小组成立之初,教师鼓励每一个小组画出自己的吉祥物,每组只准备一张纸,第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喜好画五笔左右,然后传给第二位同学,依次往后,直到组内的最后一位同学画完,属于本组的吉祥物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积极调动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当前,我国的美术课的上课模式大多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就开始作画。这个过程缺少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让学生观察的时间。对于小学生来说,各种能力和素质正在培养当中,教师不能剥夺他们独立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漫画人物表情》时,教师在为学生展示一些表情图片后,让部分同学上台进行表情模仿,此时台下的同学应注意仔细观察台上同学的表情,并概括他们表情的特征,在观察时间过后,让同学们开始自由进行作画,选定一个你认为最有特色的表情。然后,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让同学们猜一猜每个同学画的表情是属于谁的,评出同学们心目中最棒的小画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为将来的美术学习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日益发达,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不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教授《童话中的城堡》时,首先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美丽的城堡的图片为同学们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城堡的美丽,然后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不同的城堡的特色和绘画技巧,接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梦想中的城堡,并在大家面前展示出来。

(五)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好坏,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自信心和自尊心正处于建立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任何一幅画都是他们对自我的表达和对世界的认识的体现,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绘画更多样化的评价,多给孩子一些肯定积极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绘画技巧与技能上的评价。同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童心和童趣,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苛求孩子的作品。

三、小结

小学美术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审美教育渗透其中、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侧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等。针对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教学方法: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方式。

作者:张秀荣 单位:长春市九台区兴隆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篇4

1、关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由于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还在发展中,特殊教育教师力量不足,有许多特教教师之前是学习其他专业和从事普教等工作,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教学期间,靠自己点滴摸索,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学校应该聘请知名特殊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前沿理论培训,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引专家入校等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名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学校通过经常性、多样化的培训、学习,使每位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学校校还努力应该培养“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有效促进了他们个体的专业化成长。

2、开展特教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训练

有压力就有动力。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无动力的现象,学校要给每位教师提出相应的任务,使他们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坚持手语、三笔字、简笔画等基本功的训练。详细的布置基本功学习内容,统筹安排,将手语、三笔字等学习安排到业务学习活动中,渗透到教研组教研活动中,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学期末进行单项的基本功验收考核或竞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3、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教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均有待提高。为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校应该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创造条件,学校给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走出去、走进去。安排有一定特殊教学经验的教师进修,更新专业知识。让教师们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方法与技术,提高特教实践与研究能力,成为特教学科带头人,从而形成一支特教骨干教师队伍。要推进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为特教教师争取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学校为教师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加强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培训,有计划的培养教学骨干。外出学习的教师要带任务学,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内容,达到一人学习多人提高的目的。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放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在特教专业领域上立足和发展。

4、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

学校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狠抓集体备课,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和要求,提高集体备课实效,切实提高我们每位教师能力和水平。加强“常态课”教学质量的监控,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听课、评课,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并加以针对性的总结指导。学校要开展各类活动,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组织研讨课、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说课大赛、优秀教学资料教案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课题研讨会、读书汇报会,承办省、市各类大型教学活动,接待参观、调研等人员,从活动中加强教师的团队精神,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引导教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使教师感到自身专业化发展是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由此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产生强烈的学习发展愿望,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追求。

5.加强教研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美术欣赏;审美意识;素质提升

我国人口基础大,特殊人群多,他们属于弱势群体,国家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其教育问题。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在这些学生中间开展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审美能力。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机构而言,运用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是提升特殊教育水平的关键。美术教师要采取美术欣赏的方法,利用典型美术作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进而提高其对美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憧憬。

一、特殊群体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的意义

抓好特殊教育中的美术欣赏教学,是当前广大特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美术欣赏教学本身是为了让特殊人群通过欣赏并身临其境的去分辨和体会事物的优劣、美丑,培养特殊学生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人天生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就有感知探索和分辨的能力,这是人的本能,而对艺术的体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而特殊艺术教育就是结合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聋哑人听力和语言有障碍,他们凭着其他感官和直觉去认识事物,那么美术欣赏教学就可以让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艺术的精髓和本质,可以更好的把抽象美术变得简单,并赋予自己的思维和遐想,产生美术和思想的共鸣,使美术教育升华。通过多次艺术欣赏,学生们在潜意识中就接受了艺术史上的思想精华,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并深刻地影响自己的信念、意志品格和气质。所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欣赏教学更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爱上美术爱上艺术,克服残疾人自卑的心理,并能深刻的认识世界,在人生价值观上得到更好的提升,促进全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特殊教育中运用美术欣赏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意识相结合

美术欣赏的作品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不同教育和发育程度以及相关经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和评价,这在主观意识中就产生了分歧。特殊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美术教学指导,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教师在讲解作品的时候完全可以用尝试性的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先将美术欣赏作品做以大概评价引导学生,然后可能的让学生发挥自主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杜绝自卑心理,了解每个人的想法再加以分析和帮助,这个过程虽然会存在片面性,但是会使特殊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把事物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找出不足,相互激励,达到更优质的教学效果。

(二)将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一般情况下,作品的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而在作品的主体中又可分为表象性和内在性,在绘画和雕塑作品中表象性比较明显,而内在性比较隐藏。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欣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注重形式结合内容,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的思想开放性思考与内容相扣。在形式上可以根据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教学手段。比如绘画作品一般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清晰圆滑的、色彩是分明的,这就完全可以将作品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的眼下,在欣赏中根据作品去想象去评价,去诠释绘画作品的意境;雕塑作品是直观的,视觉冲击效果是突兀的,这完全可以让学生不仅在眼观下去体会,更可以用触觉去感悟,放开性的真正体验欣赏作品的精髓;动画艺术作品是精彩的,特殊学生在欣赏动画作品时,会带着激动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去体会,完全可以让学生演绎作品中的角色,诠释自己心目中的美等等,这些不同的内容要在相应形式下完成,达到欣赏教学的目标。

(三)将学生的自主创新和作品的本意相结合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导致身体有不同方面的缺陷,但是在某方面也有这极其敏感的能力。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创作。首先,不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美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认知,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领会代表作品的精髓,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在创作前,教师要对学生欣赏的美术作品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绘画方法,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在学生创作时,教师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多夸奖学生,给与其鼓励,在其创作后要对其进行评价,提升特殊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能力。

(四)正确挑选合适的教材与欣赏的美术作品

美术教师要为学生们选择适合的教材,教材有关设计部门要针对特殊人群研发适合的美术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这些学生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但不等于死板教条的按照教材教学,要灵活拓展教材的内容。其次,教师在选择美术欣赏作品时要选择适合的作品,要能够具有审美的代表性,要能够兼顾不同类别缺陷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美术的信心,使其重拾生活的勇气,面对困难,不气馁,不妥协,以美术作品为媒介,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教学对于特殊人群中的学生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学作为特殊教学机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关系到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美术教学不容忽视。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要以特殊学生为出发点,明确具体教学目标,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典型美术作品为载体,培养特殊学生的自主创造力,要围绕着特殊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x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的、高效的美术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帅敏.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聋人的美术欣赏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5):187.

篇6

1.研究对象

选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特殊学生130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主要存在先天或后天不同程度的疾病、受伤和残疾等生理缺陷,因身体原因对体育锻炼具有特殊的需求。

2.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特殊体育课的开设、体育教学组织、和课外体育服务支持等情况。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查阅收集大量相关政策性文件和体育期刊资料。

3.2访谈及问卷调查法。调查走访10所高校(包括我省唯一的一所华强特殊运动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就读的特殊学生130人,全方位了解特殊学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课题顺利进展提供依据。

3.3逻辑分析法。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逻辑分析。通过分析、论证提出我省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二、结果与分析

1.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大部分高校(70%)认真贯彻了《纲要》精神,教学大纲中设置了相关的特殊体育内容。说明特殊体育课程在我省高校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但进一步调查得知,部分高校虽则在大纲中设置了特殊体育课程,但按课表像普通体育课一样授课的学校不多,仅占30%,多数(50%)高校采用的是随班就读模式,还有(20%)的学校还实行免修模式。开设的高校特殊体育课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体育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规定,均由课任教师自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绝大多数由体育教师兼任,上课时间自由安排。究其原因,多数体育部主任认为:虽然特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愿望迫切,但学生数量较少,且分布全校每一个系部,要把他们像普通学生一样集中起来按课表授课难度很大,大纲中设置的特殊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2.我省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执行情况

目前我省高校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程,从大纲实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安排、课程组织等基本趋于一致。其共同点归纳为:第一,目标定位不明确。高校特殊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明确,而是为开课而设项,项目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二,通过访谈了解到:课程内容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由于养生类项目具有舒缓温柔和的特点,且对身体条件不同的特殊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区别对待。第三,由于学生参加特殊体育课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情况的个性化教案,只是随教师的意愿盲目授课。第四,特殊学生所采用的教材与普通学生同一版本,缺乏对特殊学生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和康复内容,尤其缺乏体、适、能的锻炼指导及营养与生活方式等实用性较强的知识。第五,绝大多数院校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特殊体育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求全了。

3.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缺损

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考虑的目标是“增强体质,补偿缺陷,发展健康体适能”。在特殊教育中,非常强调“培养、塑造、改变缺陷并存”。但是,这种改变、补偿要建立在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者动态发展的基础上。而最关键的是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但作者从高校体育部主任那里了解到:高校的体育经费本身普遍紧缺,一个客观事实是:被调查的学校没有一所高校有特殊体育教学专用经费,缺乏经费就保证不了特殊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教学场馆、器材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制约着特殊体育教育的开展。导致目前特殊学生的体育一般实行免修、体质健康标准采取免测的做法。在参加体育运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欣赏体育比赛就成为特殊学生享受体育的主要方式。特殊学生的体育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出现了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状态,部分高校即使开设特殊体育课也多是流于形式。现阶段,高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特殊体育的支持系统,这与党的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相违背。

4.高校特殊体育师资力量的薄弱

特殊体育起步比较缓慢,特殊体育的师资更是缺乏。目前一般高校特殊体育课都由普通任课体育教师兼任,其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特殊教育的上岗培训,更没有经过专业的特殊体育系统学习。这种模式存在较大局限性,在高校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中不存在弱智人,以体弱者居多,其次为因病未完全痊愈者,特殊体形的学生主要是指过度肥胖者,伤残者主要以小儿麻痹后遗症居多,还有如截肢,骨软内发育不良,脊柱畸形等,试想在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的教学情况下,仅靠一位体育教师要提高特殊体育教育质量,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发展,无异于空谈。

三、高校特殊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1.完善特殊体育教育的法律保障

要推动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立法。我国现行的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推动了特殊教育向前发展,但特殊教育法制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特殊教育立法层次低、不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要建立责任的问责制度,建立评估验收“一票否决”预警机制,让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真正起到法律效力。

2.体现人文关怀,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应让政策天平倾向于特殊学生

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这是国家对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预示了我国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的发展走向,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为高校特殊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体育为特殊学生创造幸福美好的锻炼生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受教学生的体育教育质量上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调查发现:如果国家所制订的基本政策是倾向于普通学生的,那么,即使有专门的机构、专责的人员从事特殊体育的援助工作,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因此,决策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建议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充分考虑特殊学生的身体需求,在政策制订时提倡学校资源有意向特殊学生倾斜。

3.研究出台针对特殊学生身体练习的体育课程方案和体质健康标准

借鉴国外对特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没有特殊人群设计的不足,免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看似对特殊学生的一种关怀,其实,从进一步意义上说,却是剥夺了他们作为学生了解与评价自己身体状况的一种权利。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人员对相关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同时作者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特殊体育课程目标应作动态调整,特殊体育课程结构可进行弹性设置,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可以提倡合作与个案化教学并存,提倡教师间、学科间、课内外的合作;学生同伴间的合作,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特殊学生与体育锻炼零间隙的有机整合。同时又要针对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体育指导,教学机会的均等从起点均等逐步走向过程的均等。

4.开发特殊体育教育的支持系统

特殊学生随着一系列《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修订、“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深入以及招生条件越来越人性化,伤、残、病、体弱学生趁教育改革的契机,涌向不同高校就读,如何开发、整合体育的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教学平台支持特殊教育,是高校特殊体育教育关怀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改革就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的深刻改进,作者认为在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投入应有所倾斜,“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就是基于这种深刻的认识而改革的:激活现有资源、发掘新资源、整合所有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行动中弘扬人道主义关怀除了制定特殊体育教育法规、明确政策倾斜外,还应构筑特殊体育教育支持“四位一体”的支持网络,也就是提升特殊体育教育幸福指数在实际行动上的庄严承诺,是特殊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5.重视培养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

高校特殊学生体育师资能力的培养应得到重视,特殊学生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且要有一定课程开发的能力;不仅能够从事教学,而且要能指导特殊学生进行个别化训练;不仅能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因此,可采用对高校在职体育教师分期分批培训。培训重点应放在特殊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工具、指导健身的手段与方法等)的培训,也可对新任体育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培训出各种专家型的教师。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一、特殊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化内涵

对特殊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专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第二,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第三,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创造性、长期性和长效性等基本特点。这些本质特点决定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达到教师专业资格法定标准,成为专门人员,才能从事教师职业。所以,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至少应是一种正在成熟过程中的准专业。第四,特殊教育则是以残疾儿童少年作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较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教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掌握残疾学生身体、心理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医学、康复、保健、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对残疾学生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价及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说,特殊教育职业是一个对教师专业化要求更高的专门职业。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残疾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的残疾问题,而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共有6 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其中男性占50.03%,女性占49.97%。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约70多万人。可见,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今后要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需要众多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抽样调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共有206个教学班级,平均每所学校有13.73个教学班级,共有20位专职体育教师,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33位专职体育教师,每位专职教师平均要完成10.3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已远远超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的规定,而专职体育教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51.28%,另外还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兼职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8.72%,可见特殊教育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称学历偏低

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具有中师学历的教师占10.34%,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68.9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0.69%,没有特师学历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在上述统计数据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是由原来的中师或大专学历经过函授或自考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可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占34.48%,中级职称的教师占62.07%,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3.45%,没有特级教师。显然,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这充分说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三)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业认识偏差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思想素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造成思想素质、工作态度不容乐观的各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校毕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待遇偏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次,大部分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事特殊教育体育工作非常吃力,在教育中又得不到专业化的继续教育,总认为是临时的,专业化思想不巩固。第三,从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交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特殊教育不仅是身体的劳累,更多的是心理压力较大,结果有54.5%的教师对从事特殊教育持“不乐意”的态度,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四)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特殊教育是一门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学科,它对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残疾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特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肢体语言等。据调查,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师范院校较少,培养的教师不仅不能满足数量上的要求,而且教学工作能力较差,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群体活动的开展,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政府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系到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办好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有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有利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及福利待遇,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才能加快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

(二)合理安排体育教师岗前培训

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招聘制度,不断使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学校在引进教师时,一定要从发展的角度选拔人才,尽量引进受过特殊体育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真才实学的体育教育人才,充实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来,加强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科研力度。

二要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一般来说,被招聘的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缺乏教学实践,如果不进行岗前培训就很难适应工作。尤其对特殊教育来说,那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大,他们不仅缺乏教育教学实际经验,而且面对的是有较大差别的残疾儿童,常常看到他们在体育教学中一筹莫展。因此,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是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拓宽体育教师队伍培养渠道

1.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多年以来,我国普通高师院校都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最佳体制和渠道,承担着培养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将是解决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现状的最佳举措。

2.在体育院系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目前,我国高等体育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教师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具备培养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的能力。

3.在教育学院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近年来,各省、市教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在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可根据个人学历、层次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进修方式,是解决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职称学历偏低、业务能力较差的有效渠道。

(四)实行体育教师资格制度

在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格条件》中明确要求,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实行双证书制度(普通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是教育系统内的一项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这将有力促使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生、有志于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进入特殊教育行列的“通行证”。

四、结语

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是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理论指导下,全面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只有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拓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渠道;大力推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英语语法;综合技能;第二语言教学

现今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语法教育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关于语法的认识极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问题依然存在着不少错误的理解。这些错误的认识或来源于把语法本身当作是一系列关于语言固定结构的任意性的规则总和;或是认为语言结构是不需要被教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习得;另外一旦开始讲授语法就会使学生厌烦等等方面。下面将对其中主要的七种错误论调进行逐一分析和反驳,得出一种比较全面、科学的英语语法观。

一、英语语法的误区

1.语法为自然习得,不需要被教授

事实上确实有人能够比较自然的习得第二语言。以一部分美国移民为例,这些人中就有人能够自己掌握并熟练运用英语而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学习。这种情况在青少年中尤为普遍。这些事例就使有人相信中国的学习英语的孩子们也能不通过老师对语法的讲解而掌握英语。但是他们没有看到,上述的情形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语言学习者,即使是掌握了英语使用的移民们的英语水平也尚未达到语言准确性的要求。而且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学习英语的青少年没有处在英语的生活环境,在语言教育中他们进行的是外国语学习(ForeignLanguagelearning)而非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on)。虽然在国际上这两种教育常常被一起讨论,但两者在教育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语法知识的讲授能否帮助学习者达到准确掌握语言目标。事实上即使是最有技巧的英语学习者也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掌握语法。Chomsky在1969年就指出,英语本国人在成年前也一直处在一个继续学习和完善英语语法结构的过程中。这样问题就转变为英语语法知识的教授能否加速学生的自然语言习得。关于这个问题已有许多研究成果。Pienemann(1984)通过实验得出:接受过语法学习的学生能在两周之后进入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而在无语法指导的情况下,这一过程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虽然实验的被试只是少数,但是这一结果多少为语法教育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2.语法是一些无意义的结构的集合

这种误解的产生源于人们把“语法”只和词形变化、语言结构规则联系在一起。但语法本身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无意义的。语法由三个方面构成:形态句法(morphosyntax)-形式(form);语义(semantics)-意义(meaning);语用(pragmatics)-使用(use)。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一个方面的改变将导致其他方面的改变。同时者三个方面在语法中又各有侧重。要能使学生在适当是场合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意义就必须完全的掌握者三个方面。

3.语法是一些任意的规则

从Saussaure开始,语言学家们就认为语言是任意性的,但这并不代表语法也是任意的,相反,语法是人们根据语言总结出的关于语言本身的逻辑的、规则的知识。

4.语法是枯燥乏味的

对于语法的这种印象来自对于反复训练和机械重复的恐惧。但是教语法不等于必须学生无数次的重复模句,也不是强记语法规则。这些活动的确令人厌烦并且在教学效果上差强人意。英语教师能够创造出一种有趣生动,需要学生思考的训练语法的学习环境。

5.学生一次只能学习一种语法结构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教师可以每次只教一个语言点,学生也能一次致力于一个点的学习,但学生并不是在一次掌握了一个语法知识后才继续学习下一个。新的语言知识与已学知识总是持续的相互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了对于过去时态的完全掌握,但在教授过过去进行时态后,学生对于前者的掌握似乎就不那么完美,语言表现也下降了。这种倒退现象会一直持续,直到他们完全掌握这两种时态并且区分清楚。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法学习的轨迹并非是水平直线而是拥有峰和谷的曲线过程。

6.语法和词汇是知识范畴的,听、说、读、写是四种技能

语法不仅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些能够清楚背诵语法规则却不会运用它们来进行交流的学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以一种非自觉的方式运用语法规则来进行语言交流。Ellis(1993)就提出语法教学应中在重在提升学生的语言意识而非对准确语言表达的练习。VanPatten和Cardierno的同年实验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实验表明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输入语言信息发展能力比给学生语法解释后再让他们做语言表达训练要更有效。

7.语法能够解释一切语言现象

语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语法规则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结构。例如,大多数教科书都规定进行时态不能与静态动词连用,因此下面这句句子:Iamwantinganewcar.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表达确实存在,而且本土人士更倾向于把进行时态与完成时态连用。

Ihavebeenwantinganewcar(forsometime)关键在于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法的规则也是相对的。

以上是对英语语法本身和教学的再研究,在对英语语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下面将阐述关于综合技能教学法的使用。

二、综合技能教学法

RebeccaOxford对于ESL/EFL的课堂教学打了个“织毯”的比喻。她认为编织英语教学就是把教师、学生、环境和相关语言等交织到一起的过程。从教学这部织布机织出一张宽阔的、强韧的、美丽的“织毯”,在其中所有的“知线”都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排列。例如,教师的教学风格配合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而且带有明确的目的性;环境设置的资源及评价为语言教学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这种“织毯”式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综合技能教学。(Integrated-skill)

综合技能的学习已经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的赞同和使用。现行的教材中有专门的部分。在具体教学时间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内容型(Content-based)和任务型(task-based)。前者比较注重通过语言学习内容;后者强调进行带有交际语言使用的任务训练。两者都应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占有重要部分。

1.内容型教学

使用这种方式,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应用语法规则,学习例如科技、数学、社科等个方面的知识。Scarcella和Oxford在1992

年提出了内容型教学的3种模式:主题式(Theme-based);附加式(Adjunct);隐蔽式(Sheltered)

2.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使用英语参与交际任务,任务即各种活动,如两人或小组讨论,合作办报;撰写电视广告等等。

三、英语教师该怎么做

在运用综合技能法教授英语语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

1.肯定语法教学的必要性。向学生确立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正确位置。

2.从形式、意义和使用三个方面向学生解释语法结构。以被动语态为例,这种语态具有明显的形式:最少是由一个动词和过去分词构成。出现施动者时会由介词by引出。Thebankwasrobbedbyagang.被动语态只能在动词为(下转256页)(上接255页)及物动词的情况下出现,这也是规则之一。被动式也拥有语法意义。它表明重点结构,强调接受者或动作的承受。在例句中“bank”是被强调的重点,这与其在主动句中的地位不同。我们何时使用被动,是否出现施动者等等这些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结构也发生改变。

3.安排各种锻炼综合技能的活动,创造生动的环境让学生能发展语言能力。例如在学习关于过去式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改变以下自己。她脱下鞋子,拿掉手表,戴上眼镜,穿上外套,拿掉戒指,然后让学生提问来只出她的改变。学生可以提问:“Didyoutakeoffyourshoes?”“Didyouputonyourcoat?”这样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为学生提供了需要思考的环境,避免了机械性的重复回答。

4.不能只重视听、说,也要安排必要的读、写内容。使四种技能全面发展。

5.不能期待会回答所有的语法问题,要在与学生的共同学习中,不断完善语法知识。

篇9

关键词: 生命哲学特殊教育生命本源性

人类对生命的关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心身问题和心物问题的探讨,而生命哲学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则是19世纪反对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的产物。生命哲学将哲学关注的主题由外转向内,其核心是人的生命以及与之不可分割的人的生活、心理状态和历史文化等[1]。用“生命”解释人类的一切活动则是生命哲学的基本内涵。其代表人物柏格森、狄尔泰等人认为,生命是世界的本源,是一种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的创造力量,是最真实、最直接的实在[2]。这一观点揭示了一条重要的生命法则――“生命的流动性”,即生命本身不是实体,而是活力,这种非实体的活力源自精神层面,有着不可遏止的永恒动力。在确定了恪守生命的研究本体之后,生命哲学进而用生命的发生、演变来解释世界、文化及历史,认为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民俗等是他们的生命,同时也是文化,能够书写历史。

在认识论上,生命哲学认为直觉高于理性,情意又高于认知。这使得生命哲学具有非理性的倾向,因此它也因具有“破坏理性”的一面而一直遭到许多人的批判。甚至有人因其强调意志、意识对于生命的意义而将之归为唯心主义。然而,随着其外延的不断扩大,生命哲学对人类反思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提升和完善人类的生活具有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生命哲学内涵对教育本质取向的影响

“科学性导向”是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法则,然而它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了教育对象的工具化和教育目的的功利性,而且导致“关注人性”被挤出了教育的视野,教育生命发展的本质受到了挑战。虽然在生命哲学的影响下,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亦将“生命”引入自身的范畴,但是,应在何种意义上理解“生命”在教育学中的使命和旨归,又如何判断它的是与非,仍然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生命哲学的科学观把“科学”的概念由自然领域扩大到人文社会领域,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界的事物,而是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包括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根据这个命题,狄尔泰作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并强调研究人的生活的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为根本、更为重要[3]。生命哲学的这种科学观启示教育应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心人性完善。在本质取向上,教育应以“培养人”作为自己质的规定,关注“人”及其本质性要素――人的生命及生命意义的提升[4]。

事实上,教育确是直面生命、提升生命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神圣事业。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承载着唤醒人性、洞悉人生、彻悟人生,使混沌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唤醒的巨大使命。生命哲学呼唤对生命的尊重,以生命的视角来关注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本身就是教育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生命”为内核的生命哲学,因其对生命超乎寻常的关注及其独特的诠释对整个教育生命价值的回归都大有裨益。“生命”的介入使教育接近本真,并折射出教育与生命之本源性、本体性的关系,即生命是教育发生的原点,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教育是一个内在的、灌注着其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不是外在于其生命本体的异己力量。

二、生命哲学视野下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注生命是时代的强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作为生命多样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同样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因此,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特殊教育,要求教育直面特殊需要儿童作为人的本质,更要求整个社会提升对他们的生命关怀和价值肯定。

(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

柏格森认为,智力在生命面前无能为力,因此教育教学千万不能用狭隘的智力观以偏概全地对待一切教育对象和学习内容[5]。这一观点对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有着重大启示,同时也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有同位性质。如果学生首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他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新的特殊教育理念首先要求摒弃将特殊需要儿童当作成人依附者的观念,而把他们视为独立的“个体”。在教育目的上提出开发所有学生的潜能,使特殊需要儿童成为他们自己的旨归。在教育方法上,要求不再针对个体之不足进行“补偿性”、“纠正性”教育,而是依据个体优势进行“发展性”、“建设性”的积极教育[6]。

(二)对特殊教育成果本位的强调

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提升,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有关教育实效性的探究。所谓特殊教育的实效性,即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和服务,对特殊需要儿童今后融入社会、独立生活、获得平等机会及培养其创造性一定是有益的。这一主题涉及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如何实施适当的教育。所谓适当的教育是指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的教育,即特殊需要儿童在享有平等教育机会后,要从特殊教育中获益,做到生活独立、经济自主,并能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特殊教育要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品质担负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特殊教育成果也是衡量“真正的”教育的一个标准,而要想达到理想中的特殊教育的成果,办学者所持的特殊教育理念十分重要。

(三)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育与生命的本源性关联表明,教师工作的对象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个充满灵性、千姿百态的生命[7]。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跳出和超越传统的训练者角色,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书”和“训练”,而在于唤醒和开启新的精神生命。教师必须从“专业的教书者”转变为“生命型的教师”,像生命哲学所提倡的那样,用生命去理解生命,以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的心灵,从而在教学生涯中构建新的共同特质,即坚持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视儿童自身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的成果导向要求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按照柏格森的观点,直觉与体验是生命中普遍存在的力量,真正符合生命的做法则是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置于认识的对象之内,使学习者与认识对象达到物我同一,从而实现自我体验。这也启迪特殊教育在课程改革中要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组织教学与活动,并在其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此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并非只是教学设计的转变,还应随之配套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

参考文献:

[1]方明军.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5):31-33.

[2]娜仁高娃.生命哲学视野下的主体性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刘琦艳.生命哲学对基础教育的几点启迪[J].当代教育论坛.2008,2:29-30.

[4]石兰月.生命视角中的教育[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3,12,(4):82-84.

[5]燕良轼.生命哲学中的教学理念蕴含[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4):12-16.

篇10

    如何把握良好机遇,办好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特殊教育机构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本人从普校到聋校,从事学校管理工作二十多年,从中深深体会到残疾儿童及其家庭是社会上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因残致贫导致了上学难;而现有特殊教育的局限性导致了其成年后就业难;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导致了生活困难。虽然国家不断地出台政策,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力度,但特殊教育学校办学之路依然很艰辛,困难重重。特殊教育学校在体制、机制、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我们解决。今后特殊教育学校该怎么办,路该怎样走,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加大建设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的力度

    目前聋教育在全国已基本普及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我省属西部欠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遍现状是:规模小、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布局不合理、门类不齐全、课程设置不科学、社会效益不明显。现阶段因资金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制约,省内特殊学校多以聋校为主,在校生中听障生占绝大多数,而视障、智障只占了其中的极少数。为了能够让各类残疾的适龄儿童走进校门,接受较为专业的教育,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分地区、按人口数量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建设一批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应是当务之急。在西部地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迫使我们必须这样做:一是随着优生优育,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残疾儿童日趋减少,聋校招生难;二是智障、视障儿童多年来被拒之校外,无学可上;三是西部地区人口居住疏散,而且相对贫困,绝大多数家庭没能力送孩子到省会城市上学。

    建议省政府修订特殊教育发展规划,整合现有资源,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合理布局,加大地方财政的投入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积极利用国家项目资金,加快硬件设施建设的步伐,为我省特殊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在管理体制方面,建议将特殊教育真正纳入教育目标考核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实行特殊教育一票否决。

    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特殊群体,而且这个群体当中个性差异较大,这对特教工作者而言,仅有爱心和耐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目前各特教学校的教师绝多大数来自普通师范院校或由普校调入,从特师专业毕业的只有极少数,特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普遍较差、业务能力不强,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降低了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对事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所综合性的特特殊教育学校,除建设配备好硬件设施外,必须足额配备各类专业教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各级教育部门要协同人事等部门,采取引进特殊人才等方式,每年计划招聘一批特教专业本科以上毕业生,充实到特教学校来,不断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其次,要想方设法稳住教师队伍,要从职称评定、工资及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提升特教老师的社会地位,要防止人才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失;第三,要加强对现有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轮训的力度,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求最后,要设立省级示范学校,建议在省会城市创办一所集聋、盲、启智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发挥人才优势,面向全省特教学校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开展培训、支教、深造等活动,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类残疾儿童在特校,接受相对专业的教育。

    三、真正凸显地方办学特色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各类残疾儿童,由于他们本身的某种缺陷,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较低,所以这就造成他们课业程度差,基本技能低,走向社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事情去做,以致一部分人走向偷盗等犯罪道路。怎样让他们学有所成,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我们多年来面临的一个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将学生的学业和将来的出路兼顾考虑,办有地方特色的学校,让学生毕业后较快融入社会,找准自己的立足点,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开办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如美术、陶艺、剪纸等),吸收那些有爱好或特长的学生参加,让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兼职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可外聘专业技师客教,使他们的爱好、特长得到提升。这样做既为他们今后的创业辅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在校生活。

    2.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是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因地制宜是基本原则,学以致用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学校在高年级可积极开展种植、养殖、手工制作、机械加工等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技术课程,要与当地的企业联姻,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每周安排足够的课时让高年级学生去参与实习,在劳动实习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也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或独立创办校办企业,可让高年级学生在其中承担一部分的工作量,使他们得到锻炼,提高,也可以直接吸纳毕业生在校办企业中就业,提升学校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