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街道社区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街道社区,使我们的工作延伸到了最基层,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把街道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做好。使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成为新时期的一项首要任务。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是劳动保障部门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重要依托。
我们敦化市也相距在市内四个街道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及37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全部是通过笔试、面试的竞争上来的下岗职工,这些下岗职工在经厉了一次下岗后,深知自己再次就业的重要性,所以十分珍惜这份难得的工作。
劳动保障机构健全了,我们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政策宣传、就业服务、岗位开发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基本能做到底数清楚,政策明确,工作细致周到。他们已成为劳动保障政策的宣传员、就业岗位的信息员、就业和社会保险的协管员,他们的工作,不仅从最基层保证了就业政策的落实和整个就业任务的完成,并且受到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普遍欢迎。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都反映说:“过去,厂子管我们的一切,我们把厂子当成家;现在,社区对我们关怀备至,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就是我们最亲的人。”
通过这些话语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当前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格局中,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的工作居于十分关键的基础地位。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对整体推进劳动保障工作,具有非常迫切、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落实“三个代表”、践行“执政为民”有了最直接的手段。劳动保障事务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下岗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由“企业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中,街道社区作为社会化依托的代表,承担着劳动保障“港口”的职能。“群众利益无小事”,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保障、促进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险等,都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关联最紧密的热点问题。街道社区平台是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键环节。平台建立了,工作做好了,就能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广大老百姓心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就能真正落实“三个代表”,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二,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工作能够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做到政策到位,工作到位。街道社区平台是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是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础。当前,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要靠街道和社区开展广泛宣传和调查摸底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就业服务,要靠街道社区提供及时有效的培训和就业信息,开展近距离、针对性强的咨询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也要靠街道社区组织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对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更要靠街道社区做好基础工作。实践证明,凡是建立了街道社区工作平台的地方,就能准确掌握每位下岗失业人员的自然情况和就业需求,就能有效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就能切实推动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就能使就业和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一抓到底,获得实效。
第三,做好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使劳动保障部门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树立了新的标准,增添了新的动力。过去,我们在办公室进行管理工作,在市区一级的职介中心和社保中心开展服务工作,大部分同志是努力工作且有成效的,但也有一些地方,虽然有制度要求,但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形式主义和敷衍推诿的现象。但在街道社平台,面对天天与你见面、时时需要直接帮助的工作对象,容不得半点马虎,也等不及十天半月的拖延。面对那些困难对象,你更要主动上门服务,一对一跟踪服务,按时完成服务承诺。我们工作对象最紧迫的需求,与我们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的高度责任感结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高标准、高质量,并成为我们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动力源泉。当前,各地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已初步建立,但总体上看,建设水平还参差不齐,有些平台运作还不够规范,最终都影响到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下一步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发挥平台的作用,使其在劳动保障工作的主战场大显身手,并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进一步规范运作,巩固和完善平台建设。
在街道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中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择业观念陈旧,影响着就业与再就业。当前,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择业观念的束缚。脏活、累活不想干,赚钱少的工作不愿做,宁可在家等、靠、要,也不去干没“面子”的活,总是觉得只有进机关或进大企业才算是有了工作;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比较弱,无法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好高鹜远(如市里今年给街道安排的“4050”人员)。
2、劳动技能单一,开发就业岗位难。下岗失业人员多是缺乏工作经验、技能的毕业生和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对就业培训重视不够,尽管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但下岗失业人员不愿意参加培训学习。在下岗失业人员中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稀少,如:机械加工行业,想找一些水平高一点的车、钳、电、焊等技工非常困难。
在今后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积极参加市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邀请有关方面对事务所进行业务指导,使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民意识不断增强;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不断改进;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做到政策运用到位,办事程序规范,业务操作准确。
2、规范制度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规范管理服务标准,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在开展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将实行了“一次告知,两次办结、三次上门”的服务承诺,即对第一次前来办事的人,告知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在第二次办完,第三次如还没办完,则主动上门服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文明规范的语言,热情、细心、耐心的服务态度,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做好街道再就业服务工作。
3、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促进“4050”人员再就业,促进再就业援助制度的形成。要把开发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和帮助一批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作为首要任务,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援助制度。一是要做好基础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都及时领到再就业优惠证,特别是摸清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挖掘社区内的各类公益性岗位,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社区服务站、社区小市场、社区幼儿园、社区超市、社区电器维修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社区内外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联系,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岗位。三是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并在市就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为困难对象提供专门的帮助和便捷的服务;四是要协助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强对政策的宣传解释,使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能准确把握,很好运用。
篇2
为发挥到农村、社区工作大学生在创业创新中的作用,**区从实际出发,积极创新,从培训交流、挂职压担、传教帮带三三方面入手提高村(社区)大学生综合才能。
一是培训交流提素质。为使新录用的到社区(村)工作大学生了解和掌握社区(村)工作特点和相关知识,尽快适应新的岗位。对历次新录用大学生,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区干部教育培训中心联合会组织为期2-3天的集中上岗培训,内容涉及:基层党建工作、基层政权建设、农村(社区)工作实务、农村现代化远程教育操作等有关知识。同时,各街道(镇)通过党校培训、专家讲座、网上教育以及现场交流、实地考察、课题调研、教学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拓宽教育渠道,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慈城镇推出大学生到区里先进村进行全日制交流锻炼,撰写调研报告,了解这些村的优秀做法和宝贵经验,为今后在本村开展相关的工作提供有利启示。此外,为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实绩,各街道(镇)还推出了“青年干部研读会”等形式的定期交流制度,通过座谈、探讨方式让大学生畅谈思想体会,邀请前一批到社区(村)工作大学生现身说法,以提高新录用大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共同提高。
二是“挂职压担”提能力。在对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培养上,通过鼓励各街道(镇)分批次组织大学生到街道(镇)相关部门或先进村挂职锻炼,推出社区(村)主任助理岗位、群团组织负责人和社区(村)其他管理岗位等,有目的地给大学生“加凳子”、“压担子”、“搭梯子”,多层次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如白沙街道在各社区推行“主任助理岗位”制,打破传统的年龄、资历、学历的限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聘用业务能力、综合知识、政治素质都比较好的同志担任社区主任助理,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同时该街道还推出年轻干部社区之间“轮岗制”,提高他们对街道总体工作认识度和各个社区的熟悉度,以便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基层整体工作,促进成长。孔浦街道通过实施“社区大学生工作者成长规划”,制定“成长计划”,设置“成长要素”,跟踪“成长过程”,为社区大学生工作者的快速成长提供有效载体,加快成长进程。同时,该街道还通过建立社区大学生工作者实践基地,采取“上挂、内竞”的方式,为社区大学生工作者提供到上级部门挂职锻炼以及街道社区两级中层竞聘的机会,着力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
三是“传教帮带”提水平。孔浦街道在社区大学生和老社区工作者之间建立“1+1”帮扶制度,由老社区工作者向大学生传授社区工作经验、群众工作方法等知识,大学生向老社区工作者传授电子信息、文字表达知识以及现代观念等,在互帮互学、促进工作的同时,最大化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作用。慈城镇以“导师帮带制”为载体,积极培养大学生尽快进入“村官”角色。以村支书为帮带第一责任人,通过选配几个阅历广、作风实、口碑好的村委、老党员、村民代表担当“师傅”,辅导大学生处理农村实际工作问题,传授大学生做农村工作的“秘诀”。同时由镇服务站抽出人手,指导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惠农政策,以传帮带的形式,为本镇28名大学生配备了84名“导师”。
篇3
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以往的学习教育活动相比,一个显著特点是突出实践特色,解决突出问题。注重实践、解决问题,前提是要抓住问题。而要抓住问题,调查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要在深入调研、找准问题上下功夫。
要明确调研重点。调查研究要取得实效,必须紧扣科学发展主题,紧紧围绕“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创新机制、促进发展”的目标,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发展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省(区、市)结合所处区位和发展水平等特点,着重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着力改善民生等方面开展调研;中央和国家机关结合各自职能特点,着重围绕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效服务等方面开展调研。通过调研,真正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状摸清摸透,把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找准找好。当前,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就如何应对国际经济衰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影响开展调研,深入查找本地本单位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在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清醒认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把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同时,深入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提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动荡的思路和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广泛了解群众意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影响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带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单位、机关干部、党员群众、专家学者和服务对象对推动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既要听取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途径、发展方法的意见,对民生、民困、民难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意见,也要听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意见。在调研过程中,要注意听取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
要搞好成果交流、分析和汇总。领导干部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出有内容、有见解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并采取适当方式组织成果交流。调查研究要与剖析典型案例相结合,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调研成果进行汇总,系统梳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要原原本本地汇总基层和群众对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提出的批评意见。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总结运用实践经验、制定完善发展措施、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等环节相结合的过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安排足够时间,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机关、学校、企业、街道社区和各自联系点,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听真话、察实情,全面了解掌握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从而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篇4
关键词: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城市环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2-
近年来,城市房屋改造正在各大城市进行中,老旧小区的出新管理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头。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具体举措,是抓好节能工作的最有效措施,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需要。
1.城市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统一出发点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既是建筑工程、安全工程,也是民生工程,还是城市建设的难点,市委市政府应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持续关注。要把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作为推动老旧城区科学发展的机遇,以乘势而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做好综合改造,并在改造中,统筹考虑城市功能疏解等工作,进一步拓宽老旧城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2)应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做好群众工作。要向房屋产权单位、机构、个人等宣传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进展情况,进一步调动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争取更广泛的支持配合。(3)注重加强领导。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市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相关区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具体工作要有专人负责。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工程影响,集中力量打一场攻坚战,努力使老旧小区面貌发生大变化。
2.对城市老旧小区的改造的思考
2.1政府要有资金、有机制、有条件地做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
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具体举措。包容性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实现公平公正,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把资金投入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多办好事实事。核心区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不能依靠房产商,要坚持政府主导。
2.2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应首先做好政策研究
要研究资金的集中使用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好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这件大事;建委、规委等相关部门要研究规划设计问题,使之与老旧小区改造相适应,对每一座楼都要做出最优设计方案;研究施工成本问题,不允许把老旧小区改造这项惠民工程层层转包,要通过减少中间环节、原材料直接采购和改进工艺、优化用料等方式,做好成本控制;要考虑利用老旧小区改造拉动节能产业发展,把节能改造与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节能产业链,推动节能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大发展;研究老旧建筑改造方案,科学分析,宜改造的改造,宜重建的重建。
2.3从技术角度综合思考,全面抓好规划建设与部门协调
主要如:(1)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措施,解决好老旧小区住宅楼内外的水、电、气、热和随意布设架空线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包括雨水收集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要为打造节能小区、环境生态小区做好准备和基础条件。(2)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是抓好节能工作的最有效措施。解决节能问题,建筑节能是重点。必须认真做好老旧小区节能改造,这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空气质量,还能改善生活条件,让群众直接受惠。(3)在小区出新改造过程中,各有关部门要主动配合整治改造工作,履行好小区拆违、群众宣传、长效管理和整治改造工作中的各项责任,加强水、电、气、消防、电信等相关单位统筹,提高综合整治管理效能。
2.4应搞好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支持老旧小区综合改造
要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时刻牵挂他们的冷暖,认识到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能够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进而调动他们参与改造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工作顺利开展。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进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和构建和谐人居环境。
3.对城市老旧小区的出新的思考
3.1老旧小区出新的规划设计上
建议:(1)在规划设计的同时考虑建筑的平、立面、色彩和风格,并对整体环境空间、绿化、小品、主要景观进行同步设计,统一规划,保证居住区建设的统一性,使小区环境得到可靠的保证,不应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要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规划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2)注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设施、道路、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用的组织方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要求,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的生活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而居民的生活又受经济、商业服务、文教体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因素制约。这些因素都应该小区出新中值得注意。另外,规划结构本身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在观念、概念、系统、形态和布局方面,建立一个以提高居住生活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使住宅区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均能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为目标。
3.2老旧小区出新后的长效管理上
一般,老小区居民多为老、弱、病、贫人员,大多数居民无物业管理交费意识,出新后的管理难度很大,落实好老旧小区出新后长效管理,巩固和保持出新后的成果成为当前小区出新中的另一难题。要坚持落实好南京市老旧小区出新的前提条件是“三不”原则:小区违建不拆除不出新,小区业主不支持不出新,长效管理不落实不出新,其目的就是必需要落实长效管。南京落实长效管理的做法是:开展物业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事权下放,在街道建立“两站一中心”(应急维修站,矛盾调解站和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加强老旧住宅小区管理,出新后的小区全部纳入街道社区管理范围。在落实老旧小区管理模式上分为三类:一类是小区基础条件较好,居民素质相对较高的,成立小区业委会,选择正规的物业企业实施正规的物业管理;二类是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实现封闭管理难度大的小区,由街道、社区组织成立管委会,实行保障性的托底管理;三类是小区规模相对较小,业主自治意识较强的,实施业主自治管理。同时,市、区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管理经费补贴,保障管理的可持续性。
综上,笔者认为,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府各个部门的关联工作,只有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才能达到综合整治的最佳效果。另外,各有关部门要合理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职责同步完成整治改造中的对应任务,提高老旧小区改造出新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篇5
第一部分2009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点领域,突破关键环节,以大科技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强化自主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新2009年,我局将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在全国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以更加更新的观念拓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和开辟国内重点高校服务我市经济建造和社会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对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能力,为我市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
〔一)努力争取对我市产学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6.122010*科技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升级的关键共性问题,积极引导企业联合国内重点建造高校,共同提出促进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项目,积极争取省部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支持.
2009年,我市共有23个项目列人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获得1430万元资金扶持。其中,“绿色包装产业共性技术”列人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高性能纸张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列人*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获得210万元资金扶持.
(二)积极探索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的新模式。为总结市校科技合作的经验成果、探索双方合作的途径与形式、推动*和相关高校全面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2009年,我市采取主动“走出去”的形式,先后赴武汉市和成都市开展产学研活动。1月份,我市构造印刷包装行业部分重点企业和有关专业镇负责人赴武汉市,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就校市、校企产学研合作事宜开展深人洽谈。本次活动实效显著,胜利促成“共建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等10项科技合作协议的签订。10月份,我市再次构造产学研合作访问团,赴成都市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开展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促成我市企业与两所高校签订了“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等13项科研合作项目.
(三)继续办好我市特色产业产学研交流传统活动。继前几年连续胜利举办食品、包装机械、新材料、输配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之后,2009年6月,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教导部产学研结合调解领导小组办公室、*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9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产学研结合活动”又在我市胜利举办。来自*大学、省材料研究学会、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科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省科技厅、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粤东各市科技部门负责人,粤东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产学研结合活动由科技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座谈会和重点企业参观考察等活动组成。本次产学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共促成*大学与我市有关企业达成41项合作意向。本次活动的胜利举办,对于推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与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粤东地区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粤东地区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造,提高自主创新的承载能力
2009年,我市创新载体建造取得新进展,创新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业队伍取得新发展。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加大对创新载体的建造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的空间布局。一是科技园区发展态势良好。高新区、民营科技园、软件园、农业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专业性园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集聚效应持续增强,科技园区已发展成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的聚集地,成为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工业财税收人的主要来源。金平民营科技园现有人园企业300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0家,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家,园区形成了轻工装备制造、印刷、食品、输配电设备、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4.00亿元,上缴税金18.60亿元,成为驱动金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龙湖民营科技园现有企业252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组建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家,一批光机电、电子信l/2010*科技·7技工作息、输配电设备制造、生物技术企业在园区集聚,产业特色鲜明,200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30亿元,上缴税金19.63亿元,园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软件园现有人园企业65家,汇集了我市软件产业的主要开发力量,其中医疗信息化产业特色显著,依托于软件园的“省火炬计划医疗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造有序推进,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完善,2009年园区实现总收人6.5亿元左右,软件产品收人达到3.5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2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区、*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农业科技园也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成绩喜人。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特色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创新,以基地建造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不断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效应。目前,全市4个国家级和4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为光机电、轻工机械装备、智能玩具创意设计与制造、输配电设备、印刷包装、医疗信息化等6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载体.
三是技术创新专业镇建造成效显著。继续围绕我市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开展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工作,引导和扶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南澳县深澳镇、龙湖区龙祥街道、金平区大华街道3个镇(街道)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增至26家,数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构造认定了龙湖区金霞街道、潮阳区关埠镇、金平区东方街道、澄海区莲上镇、莲华镇5个镇(街道)为*市技术创新专业镇,全市市级专业镇增至12家.
(二)鼓励优势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高行业创新的服务能力。一是支持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加大对现有的轻工装备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项扶持平台的创新能力建造,*轻工装备研究院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验室建造”、“轻工装备智能测控技术实验室建造”两个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项目,获得扶持资金320万元。新启动建造由澄海区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术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的建造,对于研究和解决澄海玩具产业面临的新产品研发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组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积极引导行业优势企业增强研究开发机构的建造,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提高行业的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
2009年,新组建了高效节能换热设备、现代电源、中药、金属包装容器、再造烟叶、LED半导体照明、糖果凉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电动玩具8家省级工程中心和13家市级工程中心.
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行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基地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市级国有科研机构16家,市级民办科研机构3家.
(三)培育科技创新的主体队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民营科技经济。2009年,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不断壮大我市自主创新的主体力量。一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择优选择部分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重点增强引导和支持,通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种类型具有示范性的创新型企业。2009年,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超声仪器研究所、广东金明塑胶设备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现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其中,广东东方错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试点验收,被认定为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二是按新标准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以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办法》出台及实一/2010*科技契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重新认定过程中,敦促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建造,规范财务治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更好的发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指引》的要求,会同市财政、地税、国税部门大力开展宣传培训,精心构造申报,共推荐两批共7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有6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构造的专家评审,进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1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构造认定了29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全市累计认定市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616家,其中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83家。同时,根据民科企业认定的新变化,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民营科技企业认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业的界定,省、市级民科企业的认定标准、程序进行明确,不断完善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治理。四是努力培育软件企业。新增2家省级软件企业,全市现有省级软件企业20家。五是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政策.
2009年,省科技厅、经贸委、国税局、地税局联合制定了《关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治理试行办法》,规范了企业研发费税前扣除的操作程序。该政策出台后,我局会同市经贸局、国税局、地税局建立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调解机制、明确了具体操作规程,推动此项政策在我市的贯彻实施。目前,此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此外,继续做好软件园人园企业的优惠政策落实,2009年共落实税收优惠返还100多万元,补助人园企业办理著作权登记、双软认证和系统集成费用20万元.
三、实施精细化治理和服务,实现创新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9年,我局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不断规范科技治理手段、细化科技服务内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造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积极引导和构造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通过科技立项扶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认真编制2009年度*市科技计划,按工业科技项目、信息技术项目、大农业科技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其他项目(包括科技能力建造、创新体系建造等)五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并在工业和社会发展项目中,重点安排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项目,大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项目,促进产业发展。本年度共安排项目159项,计划总投资7.5亿元,资金来源以企业自筹为主,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人1745万元作为引导启动资金。这批项目的实施,预计年新增产值可达32.49亿元,年税利6.19亿元,创节汇1.58亿美元.
(二)抓好科技成果的治理奖励。2009年度,主持省、市科技成果鉴定36项,包括工业项目17项、农业项目7项、医疗卫生项目1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1项、国内领先水平n项。进一步完善*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办法,对评审专家选聘、评审方式、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评审工作的科学公正。共评定市科学技术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3项,构造19项科技成果申报省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奖励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激励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三)增强科技项目的绩效治理。一方面,构造开展2009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增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及时、全面地掌握项目的执行情况,有效地发挥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推动项目的规范治理和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增强省级科技项目的规范治理,共构造122010*科技·技工作对181个省级科技项目开展结题验收,其中,工业项目68项、农业项目48项、科技能力建造项目27项、民科园建造项目巧项、社会发展项目6项、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造项目6项、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项目4项、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计划项目4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
(四)加快技术市场的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网上技术市场,做好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项目的网上采集和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进、吸收、转化的服务能力。做好技术合同登记、统计工作,全年共受理、登记技术合同44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0项、技术转让合同1项、技术服务合同3项。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为2388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291万元.
(五)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根据我市外向型企业居多的特点,引导企业增强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在全球范围拓展合作领域,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立项扶持,发挥推广、示范、带动效应。2009年,我市共有5个项目列人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获得扶持资金90万元,立项数量和获得扶持资金均为近年最好成绩.
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对新农村
建造的引领作用2009年,我市抓住国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时机,继续贯彻落实《*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9一2010)》,加大力度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一)开展专题调研,明晰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市农村科技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开展广泛深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推进农村信息化建造》的调研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开展农业科技区域创新能力调研,对2009年以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省科技厅。此外,还就海洋科技发展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二)功少决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兴农。
一是发挥科技支撑效应,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年初,低温冷冻灾害对我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较大危害。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防寒抗冻恢复生产中的支撑作用,我局成立了农业防寒抗冻恢复生产科技应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切实做好科技防寒防冻以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经精心构造申报,“潮南区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减灾综合措施”项目列入省科技减灾专项。同时,指导各区县各有关部门积极构造专家到种养大户、农业基地指导抗灾减灾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农村基层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蔬菜产业)”列入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建造项目.
(三)开辟工作新路,增强农业科技合作。
在巩固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关系的同时,增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的科技合作,寻求农业高校的技术支持。牵头联系华南农业大学,作为潮南区东华村的技术支撑单位,做好科技部认定的国家新农村示范点工作,帮扶东华村发展成为具有粤东濒海平原种养业的示范典型。增强地区间的横向农业科技合作,积极建立与我省粤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深化对台农业科技合作,推动*龙鱼进口项目落户我市。此外,积极构造引导我市农业科技界增强与*台商的合作,以联合攻关项目,共同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
(四)构造科技下乡活动,普及农村实用技术。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造,先后构造了在澄海区莲上镇兰苑村举办的“科普惠农兴村—送科技下乡”,以及在南澳县举办的“龙须菜栽培技术培训班”两次大型科技下乡活动。同时,通过科技立项,支持*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开展龙须菜品种的引进和技术推广工作,构造开展龙须菜栽培和加工技术培训.
五、增强科技发展环境建造,完善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2009年,我市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市上下发展科技的意识得到增强,鼓励自主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
(一)增强构造领导,统一思想部署工作.
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达学习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表彰奖励省、市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总结部署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造创新型*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科技创新的工作合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出台工作计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
经充分酝酿、反复论证,市政府于3月巧日颁布实施了《*市科学和技术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分析了全市科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部署了重点任务,明确了规划布局,是“十一五”期间统筹全市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政策。同时,制定了《建造创新型*行动计划》(2009一2012年),提出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切实推进创新型*建造,从而有效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三)开展科普教导,营造氛围提高认知。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科普宣传教导。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携手建造创新型*”为主题的“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二是引导科普场馆增强功能建造。精心构造我市的省级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申报省科普项目,增强基地建造,完善科普功能。“*科技馆模拟人体解剖实践室”、“科普画廊的建造与利用”和“教导基地科普宣传演示设施建造”列人省青少年科技教导基地科普项目。积极引导科普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科普功效,*科技馆新增“青少年科技探索园”常设科普展馆,全年承办7项大型展览及科普活动,完成各项学术报告会、讲座、论坛技术演示等科技活动59场次,承接举办各类培训班18场次,接受参观科普展览85000人次。三是增强基层科普阵地建造。引导一批基础良好、具备一定科普能力的街道社区居委会增强科普功能建造,经常性开展科普教导活动,建立和发展面向群众的科普活动前沿阵地。金平区永祥街道永安社区、石炮台街道新湖社区、海安街道海悦社区,澄海区澄华街道华冠社区被认定为2009年度广东省科普示范社区。四是及时报送政务信息和开展宣传报道。全年共向省科技厅报送信息专报6期,向l/2010*科技·11·技工作市委报送信息专报18期,向市政府报送信息专报17期。出版编辑《*科技》4期。通过新闻传媒、网络大力宣传报道我市的科技工作动态。参加电台“民声热线”栏目,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是实施项目扶持,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积极引导和精心构造本年度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人省农业科技项目,获扶持经费1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根据我市海藻资源丰富、海藻养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特点,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省重点课题“*海藻资源调查及开发”项目的有关工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该项目在龙须菜、坛紫菜等养殖标准化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外,引导各涉农科研机构发挥各自专业技术优势,开展林业种植、蔬菜瓜果种植、*柑品种改良等的技术研究和推广,扶持引导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信息直通车工程,推动农村信息化建造。积极构建我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向农民提供及时的科技、市场等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好队伍建造,强化治理提升服务.
认真开展“继续解放思想,保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
篇6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意识;就业教育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到2011年突破660万大关,加之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1]。加之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如同雪上加霜[2]。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于2003年相继出台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随后许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办法,各级政府对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都非常地关注和重视[3]。通过对政策的宣传以及正确的引导,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年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计划”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需要经过考试选拔合格才能录用。另一方面,面对城市街道社区,面对县级以下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明显较低。对部分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而言,政治原因及各种经济的补偿、各种政策的倾斜成为吸引其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而非自觉地选择。可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要有政府的积极政策,更要有学校的良好教育,二者密不可分。我校为高职院校,以我校2010级普通大专学生为对象,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组织学生自觉的高效的到基层工作,从思想上让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做出应有的贡献,解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目的或动机问题是本选题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教育
1.1 使毕业生树立健康的就业理念
许多同学抱着“安全感第一”的择业心态,出于“求稳”、“求薪”“一步到位”的心理,只愿意选择到大城市,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毕业生把就业方向集中到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区域本身并无不当,目前的问题出在于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唯一化,宁可不就业也要等机会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就业[4]。就在很多人感叹“就业难”的时候,“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有的毕业生采取“临时就业”方式,先随便找个工作做做,稍稍觉得不满意就辞职,以至于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些家境宽裕的毕业生,觉得衣食无忧,就业压力大,干脆就在家里过安逸的生活。如此导致许多毕业生因此而待业,这样的就业观是不可取的,甚至有些极端化倾向。作为学生,毕业了要生存,养活自己,就要靠就业;要想发展自己,服务社会也要靠就业,积累经验。这样的就业观才是最简单的朴素的就业观。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同学们改变不当的就业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新观念,那么去基层就业也将成为毕业生的一个自觉的选择。
1.2 培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开展基层意识教育,以“扎根基层、献身基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社会优秀人才。依托学校成熟的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基层,增强大学生实践观念,服从观念,劳动观念,增强大学生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基层就业的含义意义,帮助其分析基层就业的利与弊,深刻理解国家对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走出对基层就业的误区,树立面向基层.为基层服务的思想.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
1.3 举办基层就业知识讲座加强对基层就业环境的认知
以基层就业为主题,通过学校,系部,党团及班会活动营造一个富有内涵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基层就业的理念时刻围绕在学生身边,耳濡目染,强化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在校学习期间,做到每月安排一次基层就业教育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做就业专题讲座,邀请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等,使同学们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及本专业的就业趋势有所了解,并加深了解基层就业的概念,使其对基层就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2.加强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基层就业教育
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家长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往往影响甚至决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尤其是面对基层就业,农村学生家长本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脱离农村,能到大城市去工作,如果学生毕业回到基层,会被认为是很丢面子的事;城市学生家长则不希望孩子远离自己到基层吃苦。因此,对家长的基层就业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网络建立校信通、高校通、班内网等系统,同时建立飞信群,QQ群等,基本实现对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全覆盖。及时向学生家长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阐述基层就业的意义以及其利弊关系。同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不断的通过舆论宣传我国的基层就业的意义及政策。有了家长的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念会更加坚定。
3.建立基层就业教育评价档案
学生入校前,我们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关于基层就业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性格心理特点,就业理念的不同,建立更加细致的数据库,以便于区别教育。
通过对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知识的考试建立学生基层就业教育的成绩档案。学生离校前,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通过调查结果评价我们针对基层就业教育的效果。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档案,定期回访,以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尤其是到基层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形成调研报告便于进一步的研究。
4.结语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其本身体现了一定的公益特征[5]。我们的阶段性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基层就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基层就业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就业的概念、意义、政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基层就业教育,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能过从思想上进基层,在基层单位实现良性的、高效的就业,其结果必是一个利于个人,利于基层单位,利于国家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0-103.
[2]马洪亮.科学发展观礼野下大学生就业才眚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0,35-38.
[3]和莉莉.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探索,2010,04.
[4]周海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06.
[5]陈明霞.论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与政策支持体系建构[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
45-49.
- 上一篇:事业单位人员人事管理条例
- 下一篇: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街道团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