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廉政风险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事管理廉政风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事管理廉政风险

篇1

工作总结如下:

三、深入排查风险,问题查摆再透彻。根据上级组织开展的廉政风险点排查和自查自纠工作“回头看”活动,采用“自己查、股室审、相互议、班子定”的方式,梳理、发现廉政风险点。以工作岗位为点,以工作流程为线,从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审批、土地出让、土地补偿、土地整治、矿业权审批、矿业权出让、测绘资质和成果认定、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国土资源项目管理、政府采购及财务资金管理、干部人事管理等所有行政权力和办事程序入手,再次分级深入进行地毯式排查,坚决做到查准、查清、查全、查透,着力实现廉政风险点排查及风险防范全覆盖无缝隙。其中,单位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16处,股室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75处,排查覆盖率100%。

1、对照岗位仔细查。全体干部职工都对照岗位实际,认真从思想认识、岗位职责、行政审批流程、外部环境因素等方面开展自查自纠。对前一阶段已经查找的风险点和突出问题要逐一进行再细化、再补充和再完善。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填写了《个人廉政风险点排查表》。

3、条块结合相互查。从条上将,局领导、股室、所、二级机构负责人、工作人员,从上往下延伸,一级紧扣一级,连成一条线排查。从块上讲,突出抓住领导岗位、中层岗位、普通岗位三个层面。领导岗位重点查找重大事项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廉政风险;中层岗位重点针对审批、管理、执法等环节,查找行使行政审批权、自由裁量权、现场裁决权和内部管理权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普通岗位主要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政风险。一般工作人员岗位的廉政风险由股室、所、二级机构负责人审定、签具意见,股室、所、二级机构负责人岗位的廉政风险由分管领导审定、签具意见,领导岗位的廉政风险由领导小组集体审定。对廉政风险点查找不深入、不全面、不准确的,一律予以退回并重新梳理查找,切实保证风险排查质量。

篇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立健全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廉政风险,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税务廉政风险是指国税系统工作人员为谋求自身利益,通过权力的不当行使,导致不遵从廉政制度、规定的可能性。

第三条税务廉政风险管理是从分析权力风险入手,结合权力运行岗位,对国税人员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廉政风险信息进行识别,综合评定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以实现税务廉政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第四条税务廉政风险管理应突出廉政建设的预防性,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工作事项的整合性,广泛参与的群众性,以及不断提高的循环性。

第五条税务廉政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一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第二章管理流程

第一节风险识别

第六条税务廉政风险识别就是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分别依据工作事项,梳理、细化权力内容,并对应到工作流程节点以确定廉政风险点的过程。

税收执法权主要包括税务登记、资格资质认定、发票管理、税款征收、征收管理、税务检查、退税管理、出口退税、税务行政处罚、法律救济等十个方面权力。

行政管理权主要包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日常事务管理、基建管理、纪检监察六个方面权力。

梳理细化后的权力即为廉政风险权力,是廉政风险评估的对象。

第二节风险评估

第七条风险评估是对廉政风险权力的风险度进行量化、计算、排序的管理活动。

第八条廉政风险度=风险强度风险概率置信度

风险强度是反映权力不正当行使可能带来的后果严重程度。采用百分制进行量化,可按后果严重、较重、一般、较轻四个级别设定取值范围。

风险概率是权力产生廉政风险的可能性,通过从权力的自由度、制约度、可复核度、透明度四个方面,对每项权力产生廉政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量化,取值范围为0-1。

置信度是根据岗位及岗位工作人员的不同情形设定的,对发生廉政风险的可能性进行修正的参数值,取值范围为0-1。

第九条廉政风险度按工作岗位进行汇集,并形成分岗位廉政风险积分,采用三分法,对廉政风险积分进行分类,排序确定高、中、低三个级别廉政风险岗位,为廉政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第三节风险控制

第十条风险控制是采取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方法和措施,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的管理活动。

第十一条廉政风险控制实行级别优先原则,在兼顾一般风险权力和一般风险岗位工作人员基础上,重点关注高级别风险权力及其岗位工作人员的廉政风险防范。

第十二条在教育方面:运用理论教育、主题教育、示范教育等形式,对全员开展普遍性廉政教育;运用警示教育、自我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等形式,对高风险权力岗位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高教育的影响力,增强廉洁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第十三条在制度方面:针对高风险权力,以强化分权制约、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研究;以压缩自由度、增强透明度、提高可复核度、强化制约度为主要内容,修改、补充、制定相关制度,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效率。

第十四条在监督方面:针对高风险权力的运行,明确具体的监督事项、监督主体、监督责任,提高监督频率,加强监督力度,强化“一岗两责”,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

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考核评价

第十五条各级领导要切实重视和加强廉政风险防范工作,强化组织领导。

第十六条各单位要成立廉政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监察、人教、征管、法规、稽查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廉政风险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监察室,负责制定廉政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评估规则的起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提出风险控制建议。

第十七条风险控制建议所涉具体工作事项,按部门职能和工作职责划分,实行归口负责。廉政风险管理办公室负责风险控制建议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第十八条廉政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年底前对廉政风险管理质量进行考核评价,形成综合考核评价报告,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总结工作经验,进一步修正完善廉政风险管理,推动廉政风险管理工作不断深入。

第四章附则

篇3

一、突出“廉政风险”防范,构建“事前防范”机制

坚持“源头预防、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通过紧抓三个环节,全面构建“事前防范”机制,不断强化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有效预防了廉政风险。

(一)紧抓“科学查找”环节。以权力运行为线索,围绕岗位特点,通过个人自查、同事互查、科所长会议集体讨论、领导小组补充确定等多种方式,逐一查找权力运行的各个部位和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隐患,对可能涉及的风险岗位、风险环节、风险部位和风险人员等“风险点”进行甄别、筛选,最终确定了涉及130人的五大类岗位职责风险点,即行政审批岗位职责风险点、行政处罚岗位职责风险点、行政收费岗位职责风险点、物资采购及资产处置岗位职责风险点和干部人事管理岗位职责风险点,对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综合评估,并登记备案,为风险防范提供重要依据。

(二)紧抓“分类防范”环节。对查找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按风险发生率或危害程度评估确定具体的风险等级,分别对共性风险和个性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分类,将风险分为A、B、C三个类别,A级风险度最高,B级风险次之,C级风险度最低,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实行分类防控,将监测的风险项目划分为对可能产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潜在风险确定为A级风险,由分管局长直接监控;对可能产生严重违规、违章行为的潜在风险确定为B级风险,由监察室重点监控;对可能产生轻微违规、违章行为的潜在风险确定为C级风险,由风险点所在单位负责人监控,并将廉政风险点逐一登记汇总、建立起详细书面台账。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干部职工廉政承诺制度》,所在岗位涉及“风险点”的人员分别签定“廉政风险防范承诺书”,签定率达到了100%。

(三)紧抓“教育培训”环节。深入推进廉政教育工作,结合“学习型工商建设年”活动的开展,设立廉政文化阅览室,组织干部职工阅读廉政书籍、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我为廉政献一言”短信征集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自主性和便利性的特点,在“红盾信息网”设立廉政风险教育网页,开设了网上学习系统,并在醒目位置张贴警语、服务承诺及政务公开内容,随时警示工作人员,共设置大型警教语条幅2幅,警教语图片156幅,最大限度地降低廉政风险,预防和减少腐败的发生。

二、突出“廉政责任”落实,构建“事中控制”机制

通过采取规范运行流程、明确廉政责任和实行动态控制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岗位廉政风险的事中控制能力。

(一)构建“流程化”廉政工作运行机制。结合岗位廉政风险点的查找,对梳理出的权利事项进行流程优化,建立具体、量化的工作规程,明确受理、审批、核准等环节的岗位职责,形成衔接有序、互相制约的工作流程,对有交叉的职责、模糊的职责、真空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和明确,对有关岗位进行了重新设定,并采取书面公开、电子公开、媒体公开等方式对每个流程的办理时限进行公示,公开相应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接受社会群众的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效地建立起顺畅高效完善的工作运行流程机制,形成了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工作执行推进落实长效体系。

(二)构建“责任化”廉政责任落实机制。结合工作流程环节的梳理确定,按工作的步骤、顺序、时限、形式和标准将廉政风险责任分解到个人,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办单位,从而在全系统形成了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一旦出现廉政问题实施责任追溯目标分解时,可以第一时间确定责任人,做到谁有过错谁担责任,杜绝了责任“真空”以及相互交叉、争执、推委现象的发生,有效地形成相互制约的责任承担体系,避免避岗位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

(三)建立“动态化”廉政工作控制机制。全面推行电话跟踪监测制度,对基层工商所、相关科室、直属局的相关工作以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动态跟踪回访,对当年度申请办理注册登记的业户进行逐一电话回访,征求对办理单位的满意率,做到100%回访;对各所辖区内非当年开业的业户,随机拨打回访电话,征求对管辖工作的满意率,每个季度不少于20户次;对相关单位本年度所办案件的当事人,进行电话调查回访,全年不少于200人次,建立了廉政工作的事中控制机制。

三、突出“行政效能”监察,构建“事后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党风廉政建设事后监督工作抓实到位,创新了量化考核管理、重点监测走访和定期调查暗访机制,对党风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监督。

(一)建立量化考核管理机制。赋予监察室最高监控权,充分利用“省综合业务系统”定期对风险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登记注册、经济户口管理、执法办案等进行业务监测,并采取不定期督查和明查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制定相应的加、减分细则,对党风工作进行考核打分,以年终累积得分作为通报结果,实现工作考核方式由定性的、总体的、模糊的经验型标准向定量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科学型标准转变,并将考核结果通过局域网“廉政通道”第一时间反馈到单位负责人的电子信箱上,限期整改,每月将监测情况予以公示。

(二)建立重点监测走访机制。对荣成市政府规划确定的重点企业、镇区等58个监测点作为重点走访对象,局党组定期走访监测点,年内进行两次以上的走访或信件式的征询意见,及时收集和掌控社会各个层面对工商工作的反映,对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同时,规定基层工商所长每月至少走访一次该所辖区内的监测点,并发放征求意见书和联系卡,加强与监测点的联系。截至目前,共发放征求意见书和联系卡260多份,已接收合理化建议300多条,为企业提供咨询各类问题430多个。

篇4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廉洁风险

我们公司是政企合一的企业,既要依法执政,又要从事生产经营管理,是一个产、供、销,人、财、物一体的企业,由于重点岗位有一定的权力,因而处于廉洁风险的高危区位,加强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的防范工作,探索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的因素、加强风险的防范,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纯洁党员干部队伍,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公司开展了重点岗位廉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重点岗位的廉洁防控。

1 重点岗位廉洁风险现状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预防和惩治腐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重点岗位的腐败行为也得到了明显遏制。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重点岗位廉政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1 对廉洁风险防范的意识不强

我们公司基层有20多个单位,管理采用的是二级模拟法人制,经营单位有自主用人、用钱、购物的权力,对单位生产经营中的采购、外部协作岗位上的职工而言,存在廉洁防范意识淡薄,认为讲廉洁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职工无关。

1.2 对重点岗位重点职权人的监管乏力。

基层单位采购、外部协作岗位上的职工,在经营工作中,直接与供应商 、协作方打交道,稍有思想灵活、动机不纯的人就会以国家财产谋取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前几年,我公司有一位电器采购职工就被陕西省岐山县人民法院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事后通过对事件的分析,单位认为主要原因是:本人从事这一岗位时间较长,放松了思想警惕;单位领导未严格执行轮岗制度、未进行供应商的定期回访制度。

1.3 教育管理工作跟不上市场发展形势。

一些单位忽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致使职工队伍思想素质得不到提高,少数同志理想信念淡化,廉洁风险防范的“免疫力”下降。另外对风险岗位职工管理抓得不紧,重业务能力轻思想作风表现的倾向在一些单位和领导同志头脑中始终不同程度存在,少数领导干部对职工平时出现的不良思想反映和作风表现听之任之,以为是个人小节,不必“小题大作”。

2 我公司重点岗位廉洁风险分析

2012年公司为了规避重点岗位廉洁风险,制定了《重点岗位廉洁风险排查防控工作实施方案》,从这几年执行方案的情况看,对于遏制和减少腐败起到了明显作用,但重点岗位的廉洁风险仍然存在,其主要表现为:

1)某些单位理解方案精神不够透彻,对查找岗位风险点认识模糊;部分人员思想认识不清晰,主动性不强。表现在个别领导对查找岗位风险缺乏必要的了解,个别工作人员模糊地认为廉政风险防范是领导的事,自己无职无权,与自己关系不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2)部分单位在决策审批、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上存在漏洞,给腐败行为带来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不少制度措施,有的还建立了严密的绩效考核制度,但仅停留在纸上,挂在网上,没有落实到工作上,致使制度规定形同虚设,违规违纪问题还有发生。

3)针对采购岗位而言,基层单位对供应商资质审核关把的都不是太严,基本都不进行跟踪审查,后期对供应商不进行定期回访;对外协工作,主要在签订合同时,漏签经办人姓名、价格不签大写等细微环节存在漏洞。

4)风险点查找缺乏针对性。个别单位工作人员没有与实际紧密结合来查找风险点,缺乏针对性、不够具体,存在漏报风险点人员及岗位现象。

3 重点岗位廉洁风险防范对策

从重点岗位存在涉及面宽、范围广、容易滋生腐败的特点分析,抓好重点岗位廉洁风险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加强重点防范,提高廉洁风险防范效率

廉洁风险防控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对照岗位职责、工作制度,本着对组织、对工作、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查找在履行岗位职责、执行制度等过程中存在的廉洁风险;在此基础上由基层领导班子组织审定,提出修改意见,最终确定廉洁风险点。在确定廉洁风险点的基础上,由廉洁风险防控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提出岗位勤廉标准,由基层领导班子组织审定,并组织进行实施。凡属业务流程、制度、机制不完善所形成的廉洁风险点,由基层单位提出相应的整改规划,逐步实施。

3.2 要清权确权,严格执行管理措施

开展廉洁风险防控管理,必须摸清权力风险底数。一是全面清理权力。按照“谁行使、谁清理”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排查和清理,看每个岗位都在行使哪些权力,依据法律法规对这些权力进行一一确认,以保证权力不漏项、不失控。二是重点风险点管理措施。针对采购、外协岗位,大家普遍认为一个是采用轮岗制,即二、三年将这些岗位人员进行调整;另外要求单位领导干部不定期对供应商、外协加工进行回访,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3 加强权力的监管,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篇5

一、从“清权”入手,排查权力运行风险点

排查风险点是建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基础,是整纪纠风的重要前提。针对自身特点,进行清权确权是排查风险点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我们首先从清权确权入手,逐项清理权力,共梳理权力16个,绘制“权力流程图”35份。在此基础上,我们从重点岗位、核心业务、关键环节三个方面,上至局长下至一般干部职工,采取“自己找、科室议、领导点、大家帮、组织审”的办法进行查找,力求把风险点找全、找准。

一是重点岗位排查。主要是对土地和矿业权出让管理、执法监察管理、人事管理等岗位上权力运行的风险点进行排查。

二是核心业务排查。主要是对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管理、土地出让金和矿产资源规费的管理、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确权登记管理等业务处理中权力运行的风险点进行排查。

三是关键环节的排查。主要是对土地和矿业权出让中是否有非法批准、低价出让、擅自批准改变用地性质行为;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在招拍挂中是否有量身定做,设前置条件行为;土地调查、土地确权登记和矿产资源审核、采矿证发放中是否有弄虚作假行为;土地和矿业权出让中是否有索贿行为;执法监察中是否有以案谋私、有案不查、执法不严行为等关键环节中权力运行的风险点进行排查。

经过排查,部门和个人都查出了各自不同的风险点所在及表现形式,从部门看突出表现:在办件中,把关不严、程序履行不到位、工作拖拉等;从个人看突出表现在:存在办人情件、工作不细等。全系统16个科室、2个直属单位、17个基层国土所、107名干部职工。共查出风险点506个,其中部门155个,个人351个。

二、针对风险点对症下药,实行制度防控

存在上述风险点的原因,首要的一点是缺少制度制约。为此,针对查找出的风险点,我们经过多次反复缜密研究,对原来的一些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修订后的制度尽可能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增强刚性和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将决策与执行、审核与审批、调配与使用、调查与处理权力相分离,做到了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等几个方面,用制度构筑了“五道”防线。

(一)坚持学习制度,构筑思想防线

首先,大力开展警示教育活动。邀请市纪委、市检察院领导给予干部职工授课,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以案说纪、以案说法。将党风廉政建设等知识列入全年干部职工培训和考试内容;观看《诱惑的黑洞》、《权钱交易的代价》等反腐教育片,增强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

其次,是组织开展业务学习。由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举办业务知识讲座,使每个人都成为业务多面手,不致在处理业务中因失误所犯错误。此外,除每周三固定学习日之外,用电子屏幕播放“每日一题”,强化学习,使干部职工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和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得到明显提高。

(二)改革用人制度,构筑关键环节防线

在干部任用上,我们打破“论资排辈”的框框,通过对每名干部职工的综合分析,尽最大可能发挥其专业特长,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量才用人,使他们各尽其才,在关键环节发挥关键作用。今年,提拔的4位年青中层干部,都是各有所长,各把主要关口,实现了关键环节上有“关键人”,从而堵塞了关键环节易发的漏洞,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三)用制度制衡权力,构筑内部制约防线

在“三重一大”决策中,严格执行《机关工作议事规则》等项规定。对土地和矿业权市场交易程序各个环节,加大透明和会审力度。如:土地审批、土地出让、矿业权审批、矿业权出让、国土资源执法等14项内容,一律按制度规定会审确定,坚决杜绝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发生。

我们在工作权力制约机制中明确规定职权分解、以权制权、横向制约,实行集体研究、集体议案、集体会审三大集权制度。如:地籍科在土地登记时,对土地权属来源的依据是否合理、与依法批准的面积是否相符、实际用途和批准用途是否一致、经营性用地是否实行“招拍挂”出让、出让地价是否低于出让底价、土地出让金是否全部缴纳等方面有权进行复核把关;用地科对用地项目提出申请时,必须由规划科把好预审关,不符合规划不组报件;监察科对监察大队的立案、处罚等程序是否符合法律程序,定性是否准确等均有监督之权。

如此以来,以权管权、相互制衡,避免了各管其事,互不(文秘站:)沟通、互不了解的现象,增强了透明度,便于相互监督,避免了“暗箱操作”行为。

(四)多方协作联动制度,构筑联合防线

土地和矿业权市场交易是腐败事件的重点区域、高发部位。为此,我局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中,按照相关制度规定,都有纪检、监察、财政、建设、司法等部门现场参与,形成多方协作联动。全年办理的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全部在各相关联动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未有一件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了土地和矿业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建立群众举报制度,构筑社会监

督防线为强化社会监督效果,我们聘请部分村主任、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为廉政建设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在乡(镇)、街道设立监督举报信箱,随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为加强网上监督,我局对原网站重新进行了大规模改版,改进了网站栏目设置,在公众参与方面公布了网上投拆、举报、意见反馈等廉政网页,与市纪委、监察局建立电子监察平台。同时,基层国土所政务上墙,将工作职责、收费标准、服务承诺、举报电话等内容向社会公开,以利于群众监督。

三、严格督察督办,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篇6

制度廉洁性评估应当坚持过程和结果兼顾的原则。制度廉洁性评估不是单纯的事后评估,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政策方案、立法草案等制度雏形的审视,其实这是对立法、决策等抽象行为的审查评估,即对制度形成过程的评估;二是对制度自身的评估,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在最早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的海南省,省纪委和监察厅会同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省政府法制办组织开展制度廉洁性审查工作,既注重对立法和决策结果的评估,更注重对立法和决策过程的评估。除对18742件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清理并决定废止137件、修改627件、新建256件外,还先后对(《海南省消防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等16件草拟中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廉洁性评估,共发现问题89个并及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既较好地解决了一些生效的制度存在的扩张权力、减免责任、谋取不正当部门利益、监督问责乏力等突出问题,又有效地堵塞了规范性文件可能产生的漏洞和缺陷,发挥了防范廉政风险的良效。

制度廉洁性评估应当坚持立法和决策并重的原则。制度有很多表现形态,制度是立法的产物,表现为法律、法规和规章。更多的制度是公共决策的结果,以规范性文件为载体,表现为大量的政策性文件。相对于行政决策而言,立法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立法过程及法规、规章的廉洁性评估更为重要,但从现实来看,政府决策的规范化程度较低,政策文件存在的民主JI生不强、科学性不够、合法性不足、廉洁性不足等问题更加普遍和严重,所以,必须将制度廉洁性评估同促进民主科学依法决策结合起来。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确立了通过程序规范约束决策权力和决策过程的原则,推进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实际上,对立法和决策的监督与评估具有同等重要性,在强调立法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强调决策及政策文件的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及廉洁性,立法评估与决策评估两者不可偏废。

制度廉洁性评估应当坚持全面和重点结合的原则。制度廉洁性评估是由地方创制的工作机制,目前主要是在地方展开试点,其评估的对象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逐步实现面向立法和决策领域的全面评估,凡是公共制度及其产生过程与相关行为均应纳入廉洁性评估的视野,以全面评估保障和实现制度廉洁性评估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当然,不同权力的性质、特征和分量不同,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可能性与程度会有所不同。所以,制度廉洁性评估应当在实现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在试点实践中,各地将廉洁性评估的重点放在要害部门、重要权力部门和腐败易发的领域,比如广东省选定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卫生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作为试点;湖南省部署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试点工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厅、省物价局等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重点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以及政府采购、人事管理等权力相对集中的制度,侧重评估医疗卫生、食品监督、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领域的制度,是制度廉洁性评估贯彻全面和重点结合原则的体现。

篇7

一、准确把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内控机制是由各级国税部门的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使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生的制约力的管理机制。在推进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内控机制建设的四个内涵。

(一)建设基础是明晰的权责体系。“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是内控机制的核心思想。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权力和责任是否匹配。内控机制建设要求各级国税部门分解细化工作职责,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明确各岗位在处理有关业务时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二)主要内容是规范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权力运行为主线,通过内部控制,使税收管理权、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的运行,以及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保证权力运行不出轨、干部队伍不出事。

(三)本质要求是促生内在的制约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要准确把握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监督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制约是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责任的落实度为重点,通过规范权力的运行,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生的制约力。

(四)表现形式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内控理念培育、岗位责任机制、风险排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对权力行使实施有效制约、规范、约束和评价,引导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使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与税收征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有效制约、全程监控、高效运行、超前防范的管理机制。

二、当前国税执法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国税系统严格按照省局提出的找准税收执法“风险点”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的理念,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点,规范税收征管执法行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在保障全市国税系统队伍的平安、和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通过全市国税系统的税收执法检查和内控机制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控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之间不对称

从执法内容来看,税收执法涉及很多个业务流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了综合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着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它客观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监控存在着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工监控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难以执行到位。

(二)监控难统筹,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

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主要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在日常工作中,各业务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在任务下达、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能及时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内控制度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

市局在前期深入调研,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印发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加强稽查系列管理和加强发票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防范制约措施,从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可能引发的问题、加强管理和防范的措施、责任追究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在税收管理和组织收入工作中实施干部问责的意见》,以确保上述五项措施的落实。但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特别是在“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还存在某些风险隐患,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是通过深入分析查找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在日常管理中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工作过错以及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国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基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关键,以落实工作制度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两权”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对权力的制约贯穿于部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扎实有效地推进内控机制建设,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树立风险防范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让全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的工作理念,强调认真履行职责,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业务线条管理工作中,把监督贯穿于国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的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创新内容,不断丰富预防教育的内涵,把法纪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培训班、辅导报告会、编印《廉政手册》、组织廉政知识考试等方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纪律观念和党员权利保障意识。各县区局和各基层分局要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把廉政文化素养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的联姻,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

(二)强化组织领导,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要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在全局建立起“坚持党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上党组的重要议程。要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要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要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订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制订的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基层要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执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度

1.贯彻落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继续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抓好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2.科学实施风险管理。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入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3.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过程,增强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依托ctais2.0征管信息系统,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省局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网上政务公开平台,把部门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内容向内部和社会公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严格监督检查,保证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部门真抓实干,防止任务不落实、推诿塞责等现象发生。一是分解内控机制建设任务,确定每个项目的牵头负责人,明确要求和时限,实行目标管理;二是采取定期督查、综合考核、适时点评等办法,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提高内控机制的执行力、遵从度和落实度;三是对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不力的部门,要严格问责,确保部门权力事项应控尽控,保证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

1.加强力量,成立基层税务分局纪检监察小组。加强税收执法监督、防范执法风险执行落实在基层,为此,要注重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注重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风险防范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分局纪检监察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在各基层分局各配置一名专职纪检监察员和两名兼职纪检监察员组成纪检监察小组,明确各专兼职纪检监察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税务分局党风廉政建设基础。

篇8

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国家税务总局把“着力完善部门内控机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四项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如何对“两权”进行有效监督控制,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级国税部门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税的工作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探讨。

一、准确把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内控机制是由各级国税部门的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使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生的制约力的管理机制。推进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内控机制建设的四个内涵。

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一建设基础是明晰的权责体系。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内控机制的核心思想。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权力和责任是否匹配。内控机制建设要求各级国税部门分解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各岗位在处理有关业务时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通过内部控制,二主要内容是规范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权力运行为主线。使税收管理权、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的运行,以及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保证权力运行不出轨、干部队伍不出事。

要准确把握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监督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三本质要求是促生内在制约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制约是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责任的落实度为重点,通过规范权力的运行,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生的制约力。

对权力行使实施有效制约、规范、约束和评价,四表现形式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内控理念培育、岗位责任机制、风险排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引导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使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与税收征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有效制约、全程监控、高效运行、超前防范的管理机制。

二、当前国税执法内部监控存在主要问题

结合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实际,市国税系统严格按照省局提出的找准税收执法”风险点“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的理念,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点,规范税收征管执法行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保障全市国税系统队伍的平安、和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通过全市国税系统的税收执法检查和内控机制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控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之间不对称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

税收执法涉及很多个业务流程,从执法内容来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了综合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着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客观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监控存在着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

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工监控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难以执行到位。

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二监控难统筹。

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主要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在日常工作中,各业务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有效沟通,任务下达、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能及时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内控制度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

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市局在前期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印发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理、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加强稽查系列管理和加强发票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防范制约措施,从各环节存在风险点、可能引发的问题、加强管理和防范的措施、责任追究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在税收管理和组织收入工作中实施干部问责的意见》以确保上述五项措施的落实。但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特别是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还存在某些风险隐患,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是通过深入分析查找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风险隐患。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内部控制,日常管理中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工作过错以及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国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基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关键,以落实工作制度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两权“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对权力的制约贯穿于部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扎实有效地推进内控机制建设,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

树立风险防范理念一统一思想认识。

让全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工作理念,强调认真履行职责,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业务线条管理工作中,把监督贯穿于国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创新内容,不断丰富预防教育的内涵,把法纪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培训班、辅导报告会、编印《廉政手册》组织廉政知识考试等方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纪律观念和党员权利保障意识。各县区局和各基层分局要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把廉政文化素养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的联姻,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

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强化组织领导。

全局建立起”坚持党组统一领导,要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上党组的重要议程。要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要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要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订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制订的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基层要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效果。

全面执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度三规范权力运行。

继续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1.贯彻落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结合机构改革,对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抓好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2.科学实施风险管理。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入手。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增强程序的严密性,3.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信息处理

过程。弱化人为因素。依托ctais2.0征管信息系统,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严格执行公开办事制度,4.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省局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不断提高权力把部门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内容向内部和社会公布,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网上政务公开平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保证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四严格监督检查。

促进各部门真抓实干,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任务不落实、推诿塞责等现象发生。一是分解内控机制建设任务,确定每个项目的牵头负责人,明确要求和时限,实行目标管理;二是采取定期督查、综合考核、适时点评等办法,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提高内控机制的执行力、遵从度和落实度;三是对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不力的部门,要严格问责,确保部门权力事项应控尽控,保证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提高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五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 过渡期

一、引言

天津航测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科技中心”)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多次机构改革,至2012年海事系统核编转制后成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党组工作部、工会办)和计划财务科2个综合管理部门以及业务管理科等4个业务部门,定编33人。核编后至今运行的4年多时间里,工作人员已几近满编,绝大部分人员具有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超过了65%,岗位数量不足、结构比例不合理、岗位职责与实际工作不符等问题日益凸显,对推行岗位设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数量严重不足

一是综合管理岗位不足。海事系统核编后,科技中心综合管理工作大幅增加,办公室的职能涵盖了行政、人事、党务、群团、安全综治、固定资产管理和后勤等多个综合部门管理职能,核定编制仅为5人,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专业技术岗位不足。核编前,科技中心为海事系统唯一的科技研发和管理机构,其职能决定了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工作,而“三定”方案中却将近一半的岗位设置为管理岗,不符合当前和未来的工作需要。

(二)岗位结构比例不合理

海事系统核编以前,科技中心为海事系统唯一的科技研发和管理机构,属于非独立核算单位,其大部分工作人员为专业技术人员,人事、财务、行政和党群工作中的很多工作由上海事局统一管理。核编后,科技中心近一半的岗位被定为管理岗,但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如果硬性按照上级的规定比例执行岗位设置,将严重不符合当前和未来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和一些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利于内部的稳定和事业的发展。

(三)岗位职责与实际工作不符

一方面,个别岗位存在“虚设”的现象,即岗位人员长期借调从事其它工作,未能履行本岗的工作职责,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考核造成了一定困难。另一方面,个别综合管理岗存在“身兼数职”的现象,集主管和秘书于一身,既是经办人又是负责人,自己起草自己审核,存在角色冲突,不利于单位的规范管理以及廉政风险的防控。

三、问题原因分析

(一)岗位分配不合理

科技中心是具有公益属性的技术密集型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需要大量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而“三定”方案中明确的科技中心专业技术岗位只有19个,管理岗位14个。当前,海事系统正在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科技中心在岗位设置工作出现的问题正是反映出核编转制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当前岗位总量控制和分配以及等级分布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不相符之处,必须重新进行调查评估及核定。

(二)职责分配不合理

目前的职责分配对部门职责的界定不够合理,只是将科技研发的业务工作分配到四个业务部门,财务管理由计划财务科承担,而对于其它综合管理工作,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配,全部划拨给办公室,将办公室变成了一个职责无边界的兜底部门,导致出现身兼数职、工作任务应接不暇的状况,工作中容易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操作流程不够规范

岗位设置的过程应是对单位职责分解,根据分解后的职责和任务开展机构设置和岗位设置,再定编定员,从而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岗位无重复,工作无遗漏”的目的。海事系统的岗位设置是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各岗位任职资格尚未明确,只是根据上级设定的岗位设置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和分配,没有真正做到“因事设岗”,导致出现岗位设置与工作实际需求和人员现状不符的问题。

四、对策建议

(一)深入开展岗位调查与评估

岗位调查评估是岗位设置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上级人事管理部门应对科技中心及各部门最低岗位配置数量进行评估,重新核定职责、内设机构和编制数,按照“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70%”的要求进行岗位设置,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在系统内调剂解决,以保证正常工作开展。

(二)认真编制岗位说明书

岗位说明书是竞聘上岗、人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的重要依据。科技中心应在重新核定编制和岗位的前提下,对所有岗位的工作性质、任务量及所需任职资格等进行全面评估,按照职责和任务设岗,编制岗位说明书,包括岗位的名称、类别、等级、职责、工作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等,为岗位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行过渡期管理

岗位设置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些不符合岗位设置要求的人员要通过过渡期进行消化,逐步实现科学、合理的结构比例。特别是管理岗位的“双肩挑”人员,可通过保留现有专业技术职务待遇的方式进行平稳过渡,以起到激励现岗人员的目的,保证单位的良性发展。

(四)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和制度

岗位设置完成后,应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单位和部门职责的变动和任务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单位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建立健全岗位设置定期调整机制,研究出台相关制度,明确调整的时间、频次、条件、流程等,确保岗位设置工作科学合理、严谨规范。

五、小结

岗位设置工作事关单位发展稳定的大局。当前,海事系统岗位设置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对于职能相对特殊的科技中心来说,还应在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测算符合实际情况的各类岗位结构比例,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为海事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篇10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正确认识和估计地税业务建设的现状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我们都必须用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一叶遮目。对地税业务建设现状,概括来讲,是不是可归纳为“成绩很大,差距不小;潜力很大,希望不小”。我们要正确认识和估计地税业务建设现状,既要肯定成绩,以鼓舞大家的士气和干劲,再接再厉;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以让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不骄不躁。要坚定信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推动地税业务建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税务机构分设成立地税16年来,连续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收入任务,充分说明我们地税系统在业务建设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特别是地税垂直管理后,各项业务工作走上了科学发展的新轨道,走上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的规范之路。从各县(区)局所作的经验介绍来看,既有综合性工作经验,又有单项工作经验;既有加强内部管理的经验,更多是对外征收管理的经验。这也充分说明全市各级地税部门在业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汗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部管理日趋规范。建立了涵盖工作纪律、人事管理、党风廉政、决策规程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了严谨高效的制度管理格局。在人、财、物和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大宗物品采购等方面做到了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源头上杜绝等腐败问题的发生。二是征管改革取得成效。克服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的诸多困难,奋力赶超,科学管理大步推进,以信息化为依托的征管改革在全省地税系统走在前列,来之非常不易。三是征管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夯实征管基础、优化征管流程,以税源管理为重点,完善和健全分税种、分行业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的新型征管机制,地税征管质量与效率持续提高。四是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大力推进分层次、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加大专业化人才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积极鼓励干部参加在职学历学位提高教育和执业资格及职称考试,干部履职能力与业务技能不断提高。在税政业务、征管业务、稽查业务、财务管理业务、计算机业务和党政业务等方面的业务能手不断涌现。五是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对内为基层服务和对外为纳税人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全系统上下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目标,提升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为广大纳税人提供快速、便捷、多元化的优质高效服务。为省局政风行风建设连续六年获全省执法单位第一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六是监督职能得到体现。纪检监察工作既很好地服务了地税中心工作,又很好地促进了服务纳税人;税务稽查既监督了纳税人依法纳税,又监督了地税征管人员严格执法;每年的税收执法督(监)察都有力地促进了征管工作。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监督业务工作的长效机制。七是队伍形象得到提升。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党风廉政和基层建设以及文化建设,大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深入持久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建设了一支务实高效的、为民清廉的、具有崭新面貌的高素质地税干部队伍,树立了良好的地税队伍形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业务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应当长期的坚持和加强并与时俱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会上通报的全市地税系统2012年税收执法督察情况,就说明我们的业务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值得我们大家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改进。在业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总结不够认真。一些单位的业务工作没有进行认真的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得不到提炼,影响了工作质效的进一步提高。对“总结就是提高”的认识不到位。二是宣传不够到位。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宣传方面花的精力不够,才子才女的智慧和积极性没有很好发挥出来,难以形成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业务能手少。既精通业务又熟悉政策的综合素质高的业务能手太少,而且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四是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突出表现为一些税收征管基础工作不扎实,有的地方每年检查都发现同样的问题;一些人员对税收业务政策掌握不够好,运用和落实不到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给税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全市经济社会赶超发展的新形势对地税业务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业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对存在的问题都要切实认真研究,逐个解决,逐项落实,决不允许同样问题的重复出现。

二、总结交流,比对创新,努力把地税业务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市各级地税部门一定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比对创新。我们大家都一定要做到在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时候,在遇到困难和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就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进一步树立信心,以坚定的原则,坚韧的意志,扎实的作风,大力推进地税业务建设,力争地税业务建设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努力把地税业务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一要统一认识,正确理解加强地税业务建设的重要意义。有的地方业务建设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同志认识不到位,措施就不得力。相对其他部门,地税对业务建设的要求更高,业务建设工作是地税部门的中心工作、核心工作。业务建设搞好了,地税部门在当地就有所作为,才有形象,才有位置;办理的事务和完成的工作才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可以这么说,地税业务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地税工作质量的高低,同时也影响地税形象的好坏,影响干部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地税事业的科学发展。地税业务建设是地税工作质量的命根子,是每一个地税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各级地税部门要深刻认识业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省局、市局和县(区)局加强业务建设的决策上来,要在全系统努力形成一个人人学习钻研本职业务、个个争当业务能手的好风气。要紧抓业务建设工作不放松,扎扎实实把地税业务建设搞上去。

二要统筹兼顾,认真确定加强地税业务发展思路。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确定一个明确思路,否则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各级地税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业务建设工作的规定,根据此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结合本县(区)局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加强业务建设的一个好的思路。观理念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各县(区)局要在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工作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根据各项业务建设工作开展的程度、成效的高低,确定各项业务工作的先后和提升重点,做到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各个突破、全面进步。对业务建设的薄弱环节,要重新梳理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要特别注意把抓好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库、发票管理等基础工作的好坏作为评估税源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

三要精心规划,着力制定加强地税业务建设的有效措施。各级地税部门要认真对照2012年税收执法督察情况通报的问题,认真研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逐项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落实要求,明确责任,狠抓整改,限期到位。同时,要对照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深入、细致查找业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加强业务建设的工作举措。尤其要注意把抓好税收管理员制度、纳税评估、约请谈话和信用等级评定等制度办法的贯彻落实作为促进地税征管质效提升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不放,抓出效果。

四要完善机制,大力促进各项业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各级地税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各类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增强干部职工做好业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推动业务建设上新台阶。要加强责任追究,规范执法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对税收执法全过程、全方位,特别是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的监督制约,在法律的框架内规范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要注意认真抓好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工作,让广大干部增强廉政意识和责任意识,尤其是地税干部一定不能参与货物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活动,更不能、从中牟利。一经发现,各级地税纪检监察部门就要从快查处。要狠抓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真正把各项业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