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范文
时间:2023-09-21 17:3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购买日与出售日的确认
股权变更购买日与出售日在会计上如何确认一直是各方关注的核心,会计处理在有关法规与实际操作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1、对于购买日的确认,财会【1998】66号文就规定了四条原则:
公司购买其他企业,应以被购买企业对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实际上转移给购买公司的日期作为购买日,即被购买企业以其净资产和经营的控制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并且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购买公司为标志。
在会计处理具体实务中,只有当保护相关各方权益的所有条件均被满足时,才能认定控制权已经转让给了购买公司。这些条件包括:
①购买协议已获股东大会通过,并已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
②购买公司和被购买企业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
③购买公司已支付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
④购买公司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经济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等。
2、对于出售日的确认,是财会【2002】18号文规定的,也采用了与财会【1998】66号文一致的原则。具体如下:
企业转让股权收益的确认,应采用与转让其他资产相一致的原则,即以被转让的股权的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给购买方,并且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为标志。
在会计处理具体实务中,只有当保护相关各方权益的所有条件均能满足时,才能确认股权转让收益。这些条件包括:
①出售协议已获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批准通过;
②与购买方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
③已取得购买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
④企业已不能再从所持的股权中获得利益和承担风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有关股权转让需要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则股权转让收益只有在满足上述条件并且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时才能确认。有关股权转让主要限于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投资的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和公司中的国有股权转让。
上述文件对股权变更中长期投资的确认只规定了四个条件,并未提出需取得工商登记后才能确认长期投资的要求,在实务中,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工商变更登记延后,那么根据监管部门规定,就算已经满足了其他条件也不能确认股权转让。笔者就曾经遇到过转让价款已全部支付并办妥其他相关交接手续,但工商变更登记拖了一年之久的情况,这样就会对转让双方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购买日与出售日的确认,笔者认为股权转让双方应在被转让股权的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及转让款已支付50%以上时,作为股权转让的购买日与出售日。因为在股权转让协议已获买售双方股东大会(或股东会)批准通过,买售双方已办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股权转让价款的大部分(一般应超过50%)已经支付时,股权购买方实际上已经控制被购买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其经济活动中获得利益或承担风险,股权出售方已不能再从所持的股权中获得利益和承担风险了。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股权变更已经完成,工商登记只是形式上的确认了。可是这样处理又违背了上述监管部门提出“应在办理了工商变更手续后,才可以确认购买日与出售日”的意见。
如何使股权变会计处理既符合了相关会计制度及《投资》准则的有关要求又不违反监管部门的要求呢?下面结合举例从一般的股权变更过程中长期投资与投资收益核算来探讨其特殊性。
二、股权变更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及解决思路
(1)股权变更过程的一般账务处理
【例一】甲上市公司2003年4月1日向乙上市公司购买其所持有的A公司的80%的股权,股权转让款为4 000万元,股权转让协议于4月10日获转让双方股东大会通过,股权转让款于5月1日全额支付,并办理了必要的财产交接手续并获相关政府部门批准。假设不考虑股权投资差额,4月30日A公司的净资产为5 000万元,乙上市公司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账面价值为3 000万元。
一般情况下,股权转让的账务处理不是很复杂,但在实践中却有其特殊情况。
(2)股权变更过程中所遇到的特殊问题
假设股权变更在2004年3月1日才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其他条件不变,那么A公司2003年5月至12月所产生的利润,应由甲上市公司确认投资收益呢,还是应由乙上市公司确认投资收益?遇到这种情况时,笔者认为股权买售双方应在不违反财会文件规定的情况下,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长期投资与投资收益进行核算。
假设股权变更在2004年3月1日才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其他条件不变。
甲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①支付股权购买款时
借: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4 000
贷:银行存款4 000
②满足除办理工商登记外的所有规定条件后确认长期投资股权转让
借:长期投资――A公司(投资成本)4 000
贷: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4 000
乙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①收到股权购买款时
借:银行存款4 000
贷:其他应付款――甲公司4 000
②满足除办理工商登记外的所有规定条件后确认长期投资股权转让
借:其他应付款――甲公司3 000
贷:长期投资――A公司3 000
③股权转让收益的处理
【方法一】股权转让收益继续挂在其他应付款账上单独列示,等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后再确认股权转让收益,记入当期损益。即2004年3月1日应作如下处理:
借:其他应付款――甲公司1 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1 000
【方法二】股权转让收益作为递延收益处理,等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后再确认股权转让收益,记入当期损益。
借:递延收益――股权转让收益1 000
贷:投资收益――股权转让收益1 000
方法一与方法二的会计思路基本相同,只是股权转让收益放的科目不同而已,但笔者认为方法二更符合实际。
这样处理更符合实际,并且对股权转让的买售双方来说都比较合适,在办理工商登记期间,由被投资企业产生的投资收益就应由股权购买方来承担了;由于股权购买方的转让款挂账能及时结转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期末就不存在计提坏账准备的问题了;而被购买企业当期会计报表就应纳入股权购买方的合并范围了;由于股权转让收益不能在当期体现,对于急于营造利润的上市公司来说也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上述处理方法解决了坏账计提和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问题,但是如何解决股权转让实施后至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日之前(尤其是跨年度)被购买企业所产生的利润,股权购买方该如何确认其投资收益呢?
(3)购买方投资收益的确认
既然股权购买方在被转让股权的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已经转移及转让款已支付50%以上时,作为股权转让的购买日,确认长期股权投资。那么股权变更后被购买企业所产生的利润,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股权购买方应按其享有的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收益。但监管部门主要是考虑到上市公司会以收购有盈利子公司的方法达到营造业绩的目的,故提出应在办理了工商变更手续后,才可以确认购买日与出售日的意见。根据这一规定,股权购买方就不能确认其投资收益,在期末合并报表编制时,被购买企业的净利润无法与股权购买企业的投资收益抵消,形成合并价差。
篇2
医院成本会计的对象是指医院在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动态。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费用的记录、审核、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报表的编制,产品资料的分析,产品成本的控制和提供有关经济预测、决策依据等。现代医院成本会计应立足经营,从经营着眼,从经济着手,对产品形成即医疗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决策、核算和控制,使产品成本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发生。
近年来,医院经济体质改革迫使医院内部经济运行中投入产出的管理产生重大变革,成本核算成为医院内部经济管理和建立完善的分配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成本核算既能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又能适应微观经营管理的要求,在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就是成本会计的职能。由于现代成本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因此,它实际上包括了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在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没有成本核算就没有成本会计。成本会计的各个职能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
医院成本会计工作是成本管理的基础,它是一项综合性高,复杂度大的系统工程,对促进医院管理,增强医院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做好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是医院顺利实行成本管理的关键之一。
二、医院成本会计的重要性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医院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增强经营意识,调整服务结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降低服务成本,建立起医院成本会计工作不仅是简单的资金节约问题,更在于如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经济利益的管理机制。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经济中,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医院必须主动地在重视业务总收入提高的同时加强成本控制,才能达到收支节余提高的目的。成本会计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真正执行者是广大医院员工,工作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人员的协调工作程度,因此,应在完善内部各种原始记录,健全各个部门计量、验收等制度,以确保计量数据充分真实、准确无误的基础上,在医院内部各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从医院主要领导、财会人员,到各个科室的主任甚至是广大医务工作人员,营造出一种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浓厚氛围,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成本会计工作在整个医院运行体系中的重要性,都能亲自参与到成本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
三、医院成本会计在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成本会计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模糊,观念落后
医院成本会计人员往往只具备惯用的、基础的会计知识和工作方法,而缺乏高级的成本核算经验,又对成本会计的工作不够重视,很多详细的数据记录分析不完全,不到位。同时,各级管理人员对现代成本管理理念认识不够,往往固守传统的管理模式,盲目创收,忽视成本控制,出现了医疗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医疗成本快速膨胀的不正常现象,甚至形成了零增长、负增长的局面,管理人员观念的落后也导致了医院成本会计工作上的疏忽,因此,加强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二)目前的成本会计工作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一种事后的统计核算,其作用只能让管理者明确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耗费状况,而不能对费用的合理性及可控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及预测,缺失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职能,增加了医院开展系统性成本控制工作的阻力
(三)医院成本会计缺乏一套专业详细的会计电脑系统设备,医院的会计数据档案比较混乱,不便于查看,同时,医院成本会计对电脑操作系统不够熟练,仅仅只会基本的几个会计系统应用程序,为会计工作的进行带来诸多不便
四、改善医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一)完善医院成本会计组织,解决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为了适应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必须完善成本会计的组织,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规章制度,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成本,使决策层和医院所有部门都重视成本,人人关心成本,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素质。对于成本会计人员来说,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之外,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懂相关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要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同时还要熟悉并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学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全方位的解决管理方面遇到的每一个问题。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会计核算计算机信息系统
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数据是相当庞大和繁杂的,如果仅靠手工来核算那是十分困难的,这就要求在成本会计核算中要实现计算机系统化、自动化,这是做好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比较关键的一步。要实现成本会计核算的计算机系统化,一是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编程,建立系统;二是直接购买比较成熟的“医院成本核算系统”软件。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内容要考虑全面,应该包含有成本预测、科室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管理、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等内容,还要考虑能否跟医院其他计算机系统顺利连接。
(三)开展成本预测,掌握未来成本水平及变动趋势
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流程;整合会计岗位;兼容型会计核算
责任会计是以公司内部各责任部门的经济责任为核算对象,对各责任部门进行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种内部管理会计制度。推行责任会计核算,对于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深化会计改革,促进企业经营目标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深化会计改革必须“建立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然而时至今日,责任会计并没有在我国企业中得以普遍应用。究其原因,除了责任会计的推行不具备强制性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一套将责任会计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起来的科学方法。长期以来,我国的责任会计核算素有“单轨制”和“双轨制”之分,两者孰是孰非、各有利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笔者设计了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兼容的会计核算体系(简称“兼容型会计核算”),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兼容型会计核算是以传统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为基础,按照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对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进行全面整合,以满足财务会计核算和企业内部责任会计核算双重需要的会计核算模式。它是借鉴我国多年来的责任会计实践,汲取“单轨制”、“双轨制”的优点,摈弃其不足,结合中国企业会计实务而设计的一种崭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兼容型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和做法是:
一、整合现行财务会计岗位
现行的财务会计岗位是将整个企业的供、产、销经营活动作为核算对象,依据“制作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会计流程设置会计岗位、组织会计核算的,它不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按部门进行责任核算的要求。因此,推行兼容型会计核算需要以财务部门现有财务会计岗位为基础,按照责任会计核算的要求,对会计岗位进行重新整合和定位。整合后的会计岗位要求销售、采购、期间费用、生产费用、在建工程等会计岗位上的会计人员身兼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两个角色,每一名会计人员都要担负起对公司及内部各责任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核算、分析、报告、考核六项职能。
二、改革现行财务会计核算流程
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具有“事后算账”特征,会计人员整日忙于对已经发生了的经济业务进行归类、登记、计算、报表,根本无法对公司及各个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不能满足责任会计核算对公司及各部门的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和控制的要求。因此,推行兼容型会计核算需要对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流程进行了彻底改革。兼容型会计核算流程的要点是:
(一)公司各部门发生经济业务时,首先对口到各责任会计岗位(即身兼两个角色的会计岗位)审批,各责任会计对各部门申请办理的经济业务进行认真审核,严格按资金及成本费用预算控制各部门、分厂的成本费用发生和资金支出。审核无误、并在预算指标范围内的,由各责任会计开具内部银行支票,作为各部门办理经济业务和到财务部支付资金的依据。
(二)公司各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一律由各责任会计制作记账凭证,并输入会计信息处理系统。
(三)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制造费用等账簿既要按照财务会计的核算要求,根据业务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又要按照责任会计的核算要求,根据部门和费用的性质(是否可控)进行明细分类核算。
(四)分厂(车间)会计按照可控性原则核算各分厂(车间)的责任成本,并将责任核算细化到车间和工段。月末,财务部将分厂(车间)的《责任成本计算单》调整价格差异后和不可控费用项目后,核算出公司产品实际成本。
三、充实现行财务会计核算内容
现行财务会计是以整个企业为目标主体,强调准确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财、物要素在供、产、销各个环节上的分布及使用、消耗情况,并定期编制有关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具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具有模式化的特征,侧重于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后反映。它不能满足责任会计既反映过去,又预测未来,同时还控制现在,从而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态的要求。因此,推行兼容型会计核算需要在现行财务会计核算内容的基础上,充实上了预算管理、过程控制、责任核算、责任分析和责任考核等项内容。使兼容型会计核算的内容不仅涵盖了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各个要素,而且涵盖了公司及各个部门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过程。
四、建立兼容型会计核算体系
兼容型会计核算遵循“统一领导、分级归口管理”和“财务会计核算与责任会计核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公司总部、分厂、车间(工段)三级责任核算;对采购、销售、基建技改及各管理部门实行归口责任核算。从而在公司形成一个垂直领导、分级管理、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兼容型会计核算体系。
(一)统一领导是指公司总部作为代表整个公司的法人实体,一个口对国家、社会承担经济、法律责任。公司总部是财务会计核算和责任核算的中心,必须保证统一经营管理的权限,如统一制定核算及管理制度、统一制定各项标准和定额、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对外办理各项业务等。
(二)分级归口管理是指在公司总部的领导下,各部门实行责任分工和分权。分级管理是纵向的责任分工和分权;归口管理是横向的责任分工和分权。各职能部门不仅要把本部门作为责任核算单位,搞好自身的责任核算,而且要发挥归口管理的作用,组织好各专业的责任核算。
(三)公司总部作为统一的独立核算单位,由财务部负责搞好兼容型会计核算;分厂作为相对独立的内部核算单位,由财务部派出的会计负责搞好兼容型会计核算;车间(工段)设立兼(专)职核算员,对车间(工段)所承担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进行责任核算;供应、销售、基建技改及各职能管理部门的责任核算由财务部设立责任会计岗位进行归口核算。
五、兼容型会计核算的显著特色
兼容型会计核算的显著特色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个“兼容”、二个“顺序”和三个“转变”:
一个兼容:即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兼容型会计核算将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 “统分结合”,不仅克服了“单轨制”核算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的弱点,而且有效规避了“双轨制”核算重复劳动的弊端。
二个顺序:一是在业务发生顺序上,先根据预算审批,后办理经济业务;二是在核算顺序上,先责任会计核算,后财务会计核算。
三个转变:一是会计人员由“记账、报账”型,转变为“核算、管理”型,会计人员既要精通财务会计,又要精通内部管理;二是会计核算由“事后算账”型,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三是会计核算资料由只能满足向外报账需要,转变为同时满足对外报表和企业内部管理的双重需要。
参考文献:
[1]夏博辉:财务会计理论的方法论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J],1994(6)
[2]王玉春:论会计信息的密集度、多余度和模糊度———兼论会计核算原则,《财贸研究》[J],1998(1)
[3]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指南》[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篇4
【论文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会计集中核算;有效融合
一、引言
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行会 计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已成为当前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已经在各级财政部门普遍实行,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尚未全面推广。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实施和稳健运行,为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在机构设置上统一规范,在职责功能上统一健 全,两者实行有机融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我国财政资金的缴库和拨付方式,多年来一直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安全、足额下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为此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作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有益尝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自2001年开始逐步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对规范 财政支出管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保证重点支出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财政部在充分肯定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在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当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工作。对此,本文在分析了两种制度利弊的基础上,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财政国库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二、加强国库集中支付的意义
1.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有利于财力统一运作,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实行国库集中 支付后,可以有效解决过去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和多户头存放问题,使预算单位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中,预算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账户直接拨付,减少中问环节, 使预算资金到位及时,从而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预算单位结余的财政资金都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有利于政府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财力办大事。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移至核算中心,但是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在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财产物资的变动一旦不涉及货币资金,例如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核算单位如未及时报告会计核算中心作相应的账务处理,会计核算中心便无法反映资产 的真实情况,容易造成账实不符,形成账外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恢复单位的会计核算功能,预算单位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为一体,能有效阻止上述情况发生。
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实行财政监督和财政宏观调控。从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几十个人的却要对好几百家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日常核算,这样核算中心往往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无法对已有的会计信息作财务分析,得出对核算单位有用的财务信息,监督管理也只是更多地体现在已得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上,经济业 务本身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会计核算中心通过远程监督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势必影响到集中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内部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开,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机构、财政部门这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首先从机制上防止了营私舞弊;其次,财政 资金的拨付为按项目分笔直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增强了使用透明度,实现了对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第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了预算执行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准确判断财政收支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基础。
4.完善和健全了财政监督机制,将事后监督改为全程实时监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将事后监督改为全程实时监督。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预算部门、支出单位、财政国库支付部门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有利于加强对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不合理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可以依托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银行每天反馈的支付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全过程监控,将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对预算单位支出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有效地防止利用财政资金谋取私利等腐败现象的发生。
5.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支付运作程序更科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支付程序是财政国库管理部门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核算机构的单位账户上,核算机构审核单位的支出申请后,将款项拨付到收款单位,预算单位账户上是实实在在的存款,而不是零余额存款户,这些存款是预算单位的资金,财政不能随意调用,这样闲置的财政资金分散在预 算单位账户中造成了财政资金沉淀的现象。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支付程序,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例,是财政部门对支付机构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支付机构收到 单位支付申请后向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人及用款单位,财政零余额账户上实际是没有存款的,有的只是国库账户的额度,国库集中 支付存款在最终支付前留在了国库,是财政资金,财政可随时调用。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支付方式对于缓解财政资金困难,集中财力办大事、办难事,减少财 政举债的规模具有重大意义。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规范了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实行集中核算前,部分单位会计人员不具备从业资格,有些单位没有专职 会计人员,会计基础工作十分薄弱,账户设置比较混乱。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在公开、透明的操作环境下,对所有的会计业务按照统一、规 范的核算程序和要求进行处理,保证了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2.强化了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了腐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中心账户,在中心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一方面各单位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得到增强,一些不合理、超标准的支出明显减少,许多单位在办理有关经济业务前,先向中心咨询其合理性、合法性,把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支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中心人员的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和中心的审核标准,认真审核每一笔支出。
3.会计集中核算的成功运行为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的纵深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会计集中核算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和基础的资料,也促使单位严格执行预算,保证其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为政府采购的纵深发 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是核算中心审核的重要依据,凡规定纳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或劳务,预算单位违规的,核算中心将予以拒付,凡部门预算 中没有纳入的采购项目,单位自行办理的,核算中心将不予报销。核算中心使政府采购真正实现了采购权、物品使用权、资金拨付权三权分离。
4.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
篇5
会计集中核算的调查思考 **县财政局课题组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各种的探索,归纳起来,其主要的内容是取消单位的银行帐户和会计人员,单位只设立报帐员,负责本单位经费收支的结报和经费的预决算、财务管理以及与核算中心的工作联系。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集中办理本辖区所属预算单位经费的集中收付,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管理手段和支付程序上不同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但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 成效。当然,任何一项改革,开始难免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只要我们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注重在实践中及时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条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本文就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会计集中核算取得的成效 1、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单位的银行帐户,由核算中心在商业银行开设统一的帐户,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全面掌握了单位的资金流向。在支出时,由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并按资金的不同来源和支出内容按统一的口径办理资金结报,填制记帐凭证、登记帐簿、编制会计报表,改变了过去单位会计在核算时随意或有意改变收入截留、转移收入、改变资金用途、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领导决算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2、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对单位的支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找到了一个监督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改变了单位过去财务的暗箱操作为现在的阳光作业。由于单位的每一次支出都必须经过核算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那些超范围,超标准,变相搞福利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这种“单位用钱,财政管理”的方式,不仅支出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待遇攀比,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3、强化了财政支出的监督,提高了理财水平。 集中支付、统一核算拓展了财政管理职能。财政对预算资金的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变成了事前管理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特别是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集中核算前,由财政拨给单位后,由单位自行安排使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效益如何只有在事后监督检查时了解,因此,对于一些移用、挪用、乱支现象,即是被查出,但总因既成事实,无从处理。集中核算后,中心对单位各专项支出按照支出项目内容分别核算,并对支出内容与项目是否相符进行审核,有效地监督单位专项资金使用全过程,解决了财政监督与管理上的“缺位”、“滞后”问题,达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有效地杜绝擅自改变资金用途、乱支滥用的现象。
二、存在的问题 1、适应范围不广。会计集中核算是将原分散于单位的会计核算集中由核算中心统一核算,所以它适应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它只适用于单位比较集中,业务来往比较单纯的行政机关。对少数所属机构分散,资金来源渠道多,流动量大,项目资金比较复杂的部门和单位以及有单独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就难以做到,如学校、林业、水利、交通等事业经费。
2、资金管理和核算不全面。由于各单位的业务情况不同,往来款项错综复杂,五花百门,所以对往来款很难做到纳入集中核算,因此,少数单位存在侥幸心里,在往来款中,混杂着很多隐性收入,有的单位甚至将上级补助资金,也隐蔽在往来款中核算,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管理。
3、会计主体问题。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大部分是财政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不是会计主体,其职能无非是集中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中介机构的行为,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预算编制、理财机制仍是单位。这不但与“会计法”相违背,而且给工作带来许多弊端。如部分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不愿得罪人,没有很〖您正浏览的文章由实习报告网shixibaogao8.cn整理〗好把关,把矛盾转移给核心中心,将一些明知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也送核算中心结报。
4、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在国库资金的拨付上仍没有脱离原状,无非是把原来拨给单位的财政资金改拨到核算中心,原来沉淀在单位的资金现沉淀在核算中心,据了解,我县纳入集中的54个行政事业单位,正常性沉淀在中心的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而国库则起不到拓宽调度的作用,这与财政部实行国库单一账户,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目的。不相符的,偏离了改革方向。
5、费用开支的审核难把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目前费用开支标准比较混乱,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有之,上级主管部门制定的有之,地方各自制定的也有之,到底哪些可以执行,哪些不可以执行,核算中心难以把握。另外,现行有些开支标准又太低,不符合实际,有些合理的支出又没有规定具体标准,因此,各单位支出结报的标准很不统一,核算中心难以掌握。
6、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取消了出纳和会计岗位。有些单位认为报账员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因此把原财会人员调离岗位,而把一些不熟悉财务的人员安排到报账员岗位,有的还是兼职的,因此给中心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还只是财政管理的一个低层次的改革,与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有较大差距。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制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为此,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工作。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措施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及复杂程度都不同于企业,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集中核算应运而生,相比单独核算,集中核算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与原单位解除了依附关系,不受人事管理和工资的影响,无经济利益关系,从而解决了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使其可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会计监督职能的强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程度,做到监控财政预算资金从拨出到使用的全过程。
第二,强化了资金的统一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后,改变了之前部门、单位各自在银行开设账户的模式,而是集中单位的财务资金到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账户上,统一调控与监督,科学安排使用。资金的集中加大了预算制定的有效性,也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第三,优化了组织机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高。会计集中核算是由财政部门选派会计人员,使得会计核算的水平不再受单位资源的限制,专业水平的提高,使得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提高,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三统一模式的管理,即档案管理、财务审核和银行账户的统一,不但减少了管理费用的支出,避免了人员的浪费和机构的臃肿,而且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四,深化反腐倡廉,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由于统一账户的设置,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做到全过程监控资金运动,严格把关,拒绝处理不合理及违法支出,从而从源头上防止行为的发生。并且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使会计人员独立性大大提高,不再像过去受待遇方面的牵制,排除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得会计人员可以更加公正和严格的审核,摆脱了受制于单位负责人的种种弊端,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更好依法行使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敢于对支出的合法性做出质疑,及时发现假发票等不正当支出行为,保证支出的真实和财政资金的安全。
二、会计集中核算执行过程存在的财务问题
第一,部门预算工作难以有效落实,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统一账户管理提高了预算的有效性,但是由于我国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如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没有做到全面预算,因此会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只能在有限的资金管理中体现,而不能有效强化单位收支管理。
第二,核算资料不准确,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集中化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与财务管理的脱节,独立于单位,可能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及资金来源、性质并不完全清楚、熟悉,尤其是单位的专项经费及往来款,这样导致专项经费的使用不科学,或者不能做到专款专用,以及往来款项账龄划分不准确,不能与上年衔接,或者不能做到谨慎性原则,合理计提坏账准备,长期挂账等。同时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还受报账会计水平的影响,某些纳入核算单位的报账会计是由原来的出纳担任,他们对会计核算业务并不热悉,不具有会计上岗资格,不能准确填写资金来源、开销项目,一些单位还存在财务移交会计核算中心时,财务与资金移交不彻底的现象。以上两种因素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造成会计信息可能失真。
第三,真票据、假业务的报假账现象。会计集中核算后,与财务管理脱节,会计核算中心不了解单位的情况,只能根据上报的资料进行做账,做账人员的责任演变成主要是审核票据的真伪,而不能审核经济业务事项的真实性。这样,会计监督的作用大打折扣,给一些单位制造真票据、假业务事项的可乘之机。
第四,弱化了单位内部牵制与监督机制。会计核算集中化后,弱化了单位内部牵制及内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中会计与出纳相互牵制、相互监督,而现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只设一名报账会计,往往由出纳担任,财务会计置身单位外部,了解单位情况有限,虽然在记账时,也具有牵制和监督的职能,显然不能深入监督,实地实时监督,难以准确辨识发票的真实性和支出的合理性。记账时,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往往是根据报账发票的手续完备性和票据规范合法性,来判断业务内容是否真实。这就使得一些单位将送礼、超标准吃喝招待、公款旅游等通过开具会议、修理费、代办费等合规票据列支合规化,造成了新的监管难题。
账外资产也逐渐增多,由于管账与管物分开,一些资产,尤其是基建、捐赠、划拨形成的资产,单位只负责使用资产,而不及时上报会计核算中心做相应账务处理,或者等到年末时才做处理,或者直接不上报,如单位内部再缺少资产台账及固定的科学的资产盘查制度,会计核算中心就很难发现问题,很可能形成账外资产。
三、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行政事业单位采取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精简了机构和节约了人力资源,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但是同时由于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等原因,现行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以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试着提出几项建议,希望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第一,健全预算制度,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实行全面预算,首先,年度预算要覆盖部门各类不同性质的所有财政资金。其次,部门预算要统筹安排部门的各项资金,以综合形式编制预算,实行行政事业单位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最后,针对现存的各单位部门预算制定不科学、不实际的情况,应该进行预算改革,做到预算范围要广、要细、要早,既有刚性,又有灵活性。预算要细化到每个项目、每个人,提高预算的覆盖面;提前编制预算,充裕的时间有助于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外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会计集中核算的质量,预算也要随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财政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不是只负责制定,而是从预算编制、下达到资金拨付及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第二,切实提高报账会计队伍的会计水平。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部门只需设置报账会计,不需要做账,但是各单位的财务职能没有改变,会计责任主体也没有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新的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如部门预算等,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要求反而更高了,因此,统管单位应对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重视,单位的报账会计除了提供会计资料,应对单位经济业务足够了解,因为核算中心做账的准确性很大程度受其提供信息的影响,提高报账会计整体素质势在必行,职业道德的监督考核机制也不得疏忽,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报账会计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第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为了使相关部门有法可依,在会计法中,应当针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变化予以细化和明确规定,不清楚的地方予以说明,同时使出台的法规文件具有特色,以便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实际情况,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保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优势得以体现。
第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会计核算中心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度,完善外部环境的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核算的重要性也不容忽略,各单位、部门才是最直接参与经济业务活动的主体,保证账账内外合一,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如不相容职务的分离,钱账物不由同一个人管理,严格科学的授权审批制度等,建立相互牵制的制度,定期财产清查和内部审计等制度,改变报账会计人员仅仅报账的现状,提高到相应的审核、监督,提高会计内部监督的能力。这样,与会计核算中心执行的外部会计监督职能相互约束,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发挥,保障了会计资料的完整性。
第五,处理好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关系。会计主体及会计核算的责任仍在单位、部门,资金所有权、调度权和财务自仍在单位、部门,要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作用,只有明确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心各自的职责,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会计核算中心必须要从核算型转变成管理型,根除单纯核算职能的观念,从制度上保证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核算中心相互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克勤.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23).
2.张兆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2009(12).
3.沈亚国.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的完善[J].国际商务财会,2010(9).
4.张琛.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J].商业经济,2011(12).
5.杨青.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弊端[J].中国市场,2010(9).
篇7
目前,会计核算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方面,没能进一步研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引进成熟先进的核算方法;第二,国内的具体会计准则在出台和实施方面落后于经济发展;第三,会计核算性能较差,核算质量欠佳。因此,会计核算不能及时有效地配合企业向市场经济过渡,不能准确完整地贯彻企业的经营思想,起不到应有的控制、反馈和监督作用。经营决策、预算编制、指标考核等管理行为,利用了虽然反映帐面所谓真实的会计数据,但因为这些会计数据不能完整准确反映事物的客观现实、发展规律和潜在危机,其有效性和准确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因此,现行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管理需要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企业对会计核算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深入,而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显薄弱。必须尽快解决这一矛盾,进一步发挥会计核算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摈弃旧习,更新观念,接受新的会计核算办法
随着具体会计准则的不断颁布和实施,制度上已为会计核算在以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主导的情况下,逐步推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核算方法提供了条件。
首先,具体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特定的情况下采用重置价或公允价作为资产计价的备选方案,如期末对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短期投资以成本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重新表述等,缩短了会计核算价值与财务管理价值的差距,为企业实施各项决策提供了便利;
其次,具体会计准则推行了“或有事项”条款和“会计估计变更更正”条款,允许企业在两个具体条件下将“或有事项”主要是“或有损失”进行核算和披露,同时也允许因会计基础变化或取得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营活动而采用未来适用法对以往会计估计进行纠正,使企业会计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对潜在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第三,现金流量表于1998年正式使用,增强了企业的现金流意识,弥补了“权责发生制”的不足。它不但展示了企业更切合实际的财务状况,也进一步揭示了企业各环节的经营质量、现金流转梗塞所在,为企业合理规划资金、增强资金的流转速度和支付能力提供了保障。
第四,具体会计准则其他一些符合经济形势的条款,如关于资本经营的“投资”、“合并报表”、“企业合并”和“清算”等条款,对企业资本经营等及会计核算进行了规范,增强了企业的资本经营意识和资本运作能力;又如,“期货”条款,针对商品期货交易,分别对期货结算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和期货投资公司作了规定,规范了企业正常的投机交易行为及其会计处理等。
以上条款的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核算的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会计核算本身存在的弊端和具体会计准则各项条款的实际作用认识不够,以及某些条款使用范围的局限性,只有少数条款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为此,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研究和推行具有广泛使用意义的具体会计准则;其次,企业尤其是广大会计核算人员,应摈弃旧习,更新概念,善于发现问题,学习和利用新的知识和方法,做好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二、从多方面入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 加强核算制度建设,完善核算体系。
企业应根据本身的特点,依据国家具体会计准则,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流程,确保会计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特别是在经济形势变动频繁和减少主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完成复杂的核算任务。同时,要建立健全与会计核算相配套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定额制度、计量制度、内部价格制度、预算制度、经济考核制度等,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及时有效性。
为此,企业要加快信息化进程,利用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及系统工程建立一个能以最佳方式处理数据资料和达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为实现管理目标提供有效的保证。
2 提高企业管理技术,优化信息资源。
现代企业管理,已发展为以规划所有资源的信息为基础,保证企业在市场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提出的改善内部和联系外部的新型管理模式,简称ERP(Enterpris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它把企业的内外部各环节紧密的联系起来,把供应、制造和销售的相关因素与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构成一个整体,实现了企业全方位经营、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和内外互援的目的。企业管理的各种技术,其共性就是用记录、收集、整理、计算、分析、总结和控制等办法处理企业运行中各种内外部数据,以达到管理的目的。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组织规划好这些技术,使管理者在这些管理技术平行活动中完整便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为各种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全过程监控者,应该成为也有条件成为各种管理技术的核心,与其他技术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处理体。
篇8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行政事业单位;利益;弊端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1801
会计集中核算是依照《会计法》、《预算法》,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收支行为,指在不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职能、资金支配权、内部理财机制的情况下,改变现行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方式,切实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用活用好财政拨款,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办理资金收付结算。这是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是国库集中收付的基础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杜绝现行财会制度下的诸多弊端。本文为此具体浅析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利与弊。
1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利
会计集中核算按照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方便单位,积极稳妥,分批实施的原则,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并设立会计核算结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管理、集中资金结算。取消各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各单位财政资金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各单位支出由财政直接支付。其职责是提供统一格式的固定资产购置审批表,支票领用审批表,差旅费报销单、专用报销凭证;按照省财政厅核定的单位年度预算,协助单位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的控制与监督;办理各单位的工资发放、现金收付、往来款项的收付以及其他收付事项;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要求,确定单位帐套、设置会计帐户、进行会计核算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将大大优化财务人员结构,强化收支行为监管。对于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管能力、提高财务工作质量、降低事业单位领导财务风险与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加快改革步伐的具体体现。
2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弊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既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的改革,又有利于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落实的时候,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核算不准确、会计基础工作差、绩效评价不规范等问题仍然存在。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甚至仍实行手工记账而不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缺乏分析和监管,无法进行预算、核算、决算一体化管理,造成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挤占、挪用相关专项经费,资金过渡使用与资金过多沉淀并存等问题,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发生腐败案件。
3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3.1 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既有利于深化财政体制的改革,又有利于部门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此核算中心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法规制度,认真做好所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及时记录、计算和报告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核算中心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实行统一预决算管理、统一账户管理、统一保障管理、统一收支管理、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档案管理、统一财务信息公开、统一信息化管理“八个统一”管理,构建了财务核算中心与行政事业单位联通的“财务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既节约了人力资源,又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还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3.2 健全预算监督体系
根据各核算单位工作特点和具体情况,在不改变各核算单位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进行集中核算,强化会计监督,妥善、科学、有效的管理和使用各项资金。定期向领导汇报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和各单位预算管理执行情况,按照财经法规的要求对各核算单位的一切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发挥会计监督作用,对核算单位的财务收支范围、财务管理财产物资管理进行具体业务指导,各单位发生的重大财务事项,向单位分管领导和核算中心主任报告,待同意后方可进行处理。认真审查各项收支业务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对经审核符合报销规定的原始凭证签收,根据各项原始凭证处理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对不符合规定的原始凭证拒绝受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国有资产并使之保值增值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处置制度,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3.3 健全会计核算监督体系
严格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促进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保证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瞒、截留、挪作他用,甚至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在源头上堵塞漏洞、预防腐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比如某某县全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各单位收支情况进行集中审核、统一记账、全程监管,有效防止了私设“小金库”、违规报销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今年以来,该县会计核算中心共审核资金支付申请3959笔,办理预算单位资金收支报账业务5190笔,没有发生一起违反财经纪律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科学发展的财务管理内控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4 理顺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对照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管、定期不定期对项目建设前期准备、项目建设进度、项目资金落实和项目管理情况进行实地检查,做到每个项目资金监管全过程记录,对进展缓慢的项目以函告方式,督促推进进度。严格按照项目实施单位申请-主管单位审核-项目申报单位会审-财政绩效管理部门问效核拨的顺序拨付项目资金,规范项目资金的拨付流程。通过不断优化完善会计核算的薄弱环节和工作流程,将对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监管,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重要作用。扎实推进财务专项检查“回头看”,开展会计基础、资金安全和预算执行情况财务专项检查,建立健全财务检查常态机制,提升规范化经营水平,也是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我们将持续推进管理创新,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总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最终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本文首先概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利与弊,然后提出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健全预算监督体系、健全会计核算监督体系和理顺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晓英.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析[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8):108109.
[2]李国栋.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浅析[J].财会通讯・综合,2008,(7):109110.
[3]王萍.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实践与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8):124126.
篇9
关键词: 成本精细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对于企业来说,实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精细化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企业能否赢利,完全取决于成本费用的高低,更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在企业内要进行成本精细化核算管理,就要做到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到广大职工要对成本有明确的认识,不能将其看作是简单的、局部的、静态的、不变的,而应该在对成本管理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到各项消耗对成本产生的影响。在进行成本管理的工作中尽可能依靠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调节和约束自身的一种内在机制,真正作为企业内部制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的成本管理决策落实到各个工艺流程及管理节点,切切实实来控成本。
一、当前多数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费用控制缺乏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工作实践中,某些单位职工参与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各种生产资料浪费严重,企业的成本管理失去了群众基础,其成效自然不言而喻。深究其原因,我们发现某些管理人员或干部职工在思想存在一种认识误区,即把成本管理作为企业业少数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专利。
2.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不科学
在现实中,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于粗放式,而且对消费个性的重视不够,缺乏产品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采用品种法和分步法,采用分批法的企业不足6%,而当前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更导致了生产发展的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因此成本核算方法选择上过于简单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要求厂方设计并生产自己最满意的商品,厂方也必然的要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己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购买者的个性需求。这样以来,一条生产线上可能只有几种相同甚至是没有一种完全一样的产品。如此的生产方式将更加适用于分批法计算成本。而,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并未得到广泛推广。
3.成本核算管理主次不分,会计信息不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按照现代战略理论,企业的基本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三种。但是,企业的成本管理战略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匹配,而企业假如一味地追求降低成本,以降低成本为理由妨碍差异化的实施和目标聚集,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在成本精细化管理当中也要注重“抓大放小”,成本管理工作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需求。
二、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如何转变成本管理理念:
(1)牢固树立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关键节点应该是成本发生的源流处。成本发生源流包括时间源流、空间源流和业务源流。成本的源流管理思想是成本管理的高级形式,企业成本的发生与其技术复杂性及生产条件等因素有关,在项目实施、成本实际发生之前,实际上大部分成本便已被固化下来。成本源流管理思想是立足于预防,即在成本费用发生早期采取措施避免成本的发生。
(2)必须树立“建设不完、优化不止”的技术经济一体化思想。产品成本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技术与生产成本一体化的问题。技术与成本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先进技术代表着产品的差别化,成本大小代表着产品能否具有成本优势(低成本或高收益)。
(3)必须树立“三全”管理思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管理,即所谓的“三全”管理思想是指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要参与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企业全体干部职工的力量,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一个从上到下,包括各层次领导、各部门车间以及职工个人在内的组织体系。在组织体系内的各责任单位实行责任成本核算,对各责任单位实行严格考核,充分调动各部门人员,即成本管理中最小单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采取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及积极有效的绩效激励措施。 全过程成本管理理念,是指对企业各生产经营环节都进行成本管理,以生产阶段为界,向前延伸到产品设计阶段,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在关注企业内部生产成本管理的同时,也关注对上下游成本管理。对整个成本流程的内容,包括物资采购、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及营销管理和售后等发生成本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4)定期进行成本核算管理信息分析。当前,“互联网+”已全面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企业要充分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进行成本核算管理的彻底改变,势必要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当然,能够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定会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与质量,不仅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考核、分析成本都将产生重要意义。
(5)制定必要的成本消耗定额,以强化成本核算的事中控制。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紧密相连,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主动性表现。在成本核算中,各项定额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产投入事前进行的标准或目标设定,实现资产由储备环节进入生产环节的目标性。加强事中监督管理,是在成本实际发生环节通过有效控制,尽量避免事后不可改变既定事实的后果
篇10
[关键词]医院 成本核算
一、医院成本核算的范围及对象
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规范医院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医院实行成本会计核算,包括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
我们以下的探讨暂指狭义的医疗成本核算。
医疗成本费用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即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科室开支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药品费、业务费、修缮费、购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还包括辅助科室中能明确为医疗服务的科室或班组的费用支出,如一般医院的营养食堂、洗衣房等的支出,基本上是为医疗业务服务的,可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提取修购基金应按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分别计入医疗支出。
间接费用,是指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管理费用。包括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职工教育费、咨询诉讼费、坏账准备、科研费、报刊杂志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汇兑损益等。间接费用按医疗科室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
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科目设置与成本归集
在医院医疗收入明细科目下设各临床、医技科室明细科目,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保持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口径一致,在现有的医院会计科目基础上可增设“直接临床成本”、“间接服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科目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账户。
“直接临床成本”账户应采用多栏式账页,按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设一级明细科目,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其他各项间接费用可根据发生的地点或部门经过一定的分摊程序转入该账户。“直接临床成本”账户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该账户期末将各科室项目成本汇总后转入“医疗支出”科目和对应的明细科目,保证与现有的科目设置的衔接和项目成本的核算。
“间接服务费用”账户也应采用多栏式账页,锅炉房、洗衣房、供应室、修理室、药剂科室等不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诊断服务,而是为临床医技各科提供必要的劳务供应的科室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通过汇集后,按提供劳务的种类和情况,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成本”科室。
“管理费用”账户用多栏式账页,行政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的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直接临床成本”和“间接服务费用”科目。
医院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费用的分配,均已归集到“直接临床成本’科目,这样就可得出各科室的实际总成本,期末再汇集该科室所完成的各种劳务量(医疗或诊断工作量)的合计数,即可算出期初单位成本。
三、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由不完全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管理发展
1.全员成本管理。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和成本改进的决定因素是全体员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成本管理不再单纯是成本管理专设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而应拓展至全院各科室和员工,需要领导高度重视,全员主动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构建以成本管理机构为中心的成本控制网络,并将成本管理作为医院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自上而下地树立成本意识和成本效益观念,明确各岗位成本责任,激发员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成本管理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2.全要素成本管理。凡是影响成本的一切因素,不论是技术方面的还是经济方面的,皆应归入成本管理范畴。因此,医院成本核算管理要涵盖医院经济业务的全部要素,将人力成本、固定资产和管理成本等都纳入成本核算内容,使成本核算数据更完全、准确、及时,费用归集和分摊方法更合理。使成本指标真实地反映医院全部运营耗费情况,以便对医院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
- 上一篇:国开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 下一篇:项目进度可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