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品牌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品牌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出台,我国农业企业蓬勃发展,然而,在农产品贸易全球化,产品日益趋同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大多数农业企业由于产品缺少知名度,质优而只能被迫价廉。而市场对名优农产品的追逐也使得农业企业经营者逐渐认识到要想生存发展,走向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就必须走品牌经营之路,而如何进行品牌建设,则是当下农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农产品品牌是指在某区域内受消费者普遍认可的未加工或只经过初加工农产品的著名商标或名称。它蕴含着企业管理者的现代管理理念和创新科技的运用,整合了该区域内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禀赋。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品牌增长速度较快,但相对工商业产品品牌仍有较大差距。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统计,我国已注册农产品商标近40万件,约占商标总数的13%。但农产品商标注册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商标整体发展速度;如:1991年在国际分类第三十类商品(主要为农产品)上申请的国内商标是1098件,到2005年增至19850件,年均递增率为91%,而同期我国商标总数由67406件增加到2099035件,年均增长率为198%,农产品商标增长速度仅为商标总数增长速度的45%[1]。
(2)品牌建设渐趋规范。2008年4月农业部颁发《关于加强品牌农产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我国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即“三品一标一名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建设的实施[2],标志着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已从无序竞争、探索开拓阶段进入到规范管理、认证监督阶段。
(3)品牌发展不平衡,市场价值较低。我国加工农产品品牌多,初级农产品品牌少,说明我国农产品品牌构成不平衡;东部地区品牌绝对量多,中、西部地区的品牌拥有量少,说明我国品牌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品牌经营层次方面,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企业化经营的实体,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淡薄[3]。我国农产品品牌的个性化培育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缺乏支持。
二、农业企业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起步较晚,农产品著名商标较少,发展较慢。近年来,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及引导下,相关农业企业逐步增强了品牌意识,并制定相关战略实施品牌建设。品牌建设渐有起色,但目前农业品牌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农产品品牌意识缺乏。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企业化经营的实体。农户受小农意识的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市场经营理念,更没有品牌意识。在经营过程中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长远目光,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农产品质量建设,忽视对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维护。
2.农业品牌发展基础薄弱。品牌建立的基础是品质。而生产环节是确保高品质的重要一环。品牌农产品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为作坊式经营,家族式管理,一家一户生产,生产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环境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标准化不普遍,导致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很难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4]。
3.农业品牌建设维护难度大。品牌作为企业永恒的无形资产,往往需要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建设和维护[5]。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单位价值较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品牌效益短期内难以显现,所以,农产品品牌建设费用投入大,见效慢,制约了其品牌的快速成长;同时,农产品生产者自身的品牌维护意识落后,执法、监督部门监管的欠缺,造成品牌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大量假冒伪劣农产品,直接损害了名牌农产品来之不易的名牌形象。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
品牌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商品化、市场化,产品生产达到产业化、标准化后,企业或组织,以突出地方特色,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势以提品或服务的方式,寻求竞争优势和溢价,设计生产、流通的总体部署。实施品牌建设,就是在一定时期和区域内要社会认知和肯定品牌产品。
1.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强化经营者品牌意识。各级部门应加大品牌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改变传统、陈旧的农业生产观念,牢固树立品牌观念。树立品牌产品建设维护意识,鼓励和扶持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注册农产品商标;在农产品品牌的设计和培育中,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与消费者需求趋势,充分挖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强化浓厚的人文、地域、风土气息,塑造农产品品牌的个性特色。
2.改善生产基础条件,重视名牌农产品质量建设。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根本[6]。农产品标准化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质量保证。农产品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除了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积累资金投入外,还应该积极引入外来资本。通过农业企业间和农业企业与相关企业间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合作,来提升农业经营者的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
3.构建持续性政策体系,改善农业品牌市场环境。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大力引导支持,创建有利于品牌形成和维护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农林、财政、工商、质监、商务、宣传、科技等相关部门要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共同构建金融、税收、科技、财政等一系列的政策体系。由于一个品牌的创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政府部门的政策应当具有持续性。
四、结束语
打造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实现农产品增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企业在创立品牌的过程中,既要树立起对品牌的正确认识,又要真正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道华.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李芳.战略与创新[J].中国名牌,2000.
[3]陈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名牌战略[J].经济论坛,2005.
[4]曹洪军.中外品牌战略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评论,2003.
[5]小阿瑟・A・托马森.战略管理学――概念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农业文化;农产品品牌;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15日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几千年的农业发展中孕育和造就了独特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小农经济为基础,内涵丰富、贯穿古今,渗透于各个行业、领域和阶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可以说,农业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同样也体现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上。因此,在农产品竞争由产品竞争逐步转化为品牌竞争的时代,如何克服农业文化对品牌建设的阻碍和制约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农业文化的内涵
从狭义角度来看,农业文化指形成于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观念体系,涉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哲学理念、伦理道德、人生态度、国民性格等。其中,农业生产的技术形态(进行农业生产的手段和方法)和社会组织形式(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构成农业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
在技术形态方面,人力和畜力的付出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而简单的手工工具则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在社会组织方面,血缘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相对独立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使得血缘家庭千年不衰,另一方面血缘家庭的延续又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二者之间相互加强,形成了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而农业文化则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进行的观念建构(张磊,2006)。
二、农业文化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制约
1、经验性之思维方式的制约。农业生产要有收获,既取决于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又依赖于生产者自身的能力。劳动者在平时生产中所积累的直接和间接经验是以后生产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及凭借的基本依据。在经验农业基础上形成的经验性思维方式,特点便是注重经验的吸收、借鉴,轻视对事物深层的原因、本质的理性探析和概括。从目前来看,农产品品牌的发展相对落后于工业产品品牌,因而在农产品品牌打造过程中习惯采用工业产品品牌培育的相关经验、成果并受其约束,缺乏根据农产品特点、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研究农产品品牌建设,从而适用性较差。
2、义利对立之伦理道德观念的制约。在重“农”抑“商”的中国农业社会里,重“义”轻“利”观念作为正统观念长时间得以延续。随着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于缺乏基于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所形成的契约关系和商业道德意识,人们追求“利”时往往轻视“义”,突出表现为诚信的缺失。在建设农产品品牌的时候,最具代表性的行为有两种:一是合同履约率低。对农产品而言,生产大多以农户家庭为主体,而销售则大都通过签订契约由中间商进行。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契约价格时往往不执行购销约定,私自出售,而中间商在市场价格比契约价格低时则拒收拒购,或者压级压价等;二是以次充好,制假售假。据媒体报道,国内很多“进口水果”其实都是国产的,只是贴着“进口标签”而已。
3、中庸取向之哲学观念的制约。农业生产的典型表现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王世纪・击壤之歌》)。人们的活动领域比较有限,交往主要在宗族亲属中进行,重“和”与“仁”的相互关系造就了“中庸”观念,其负面效应是对创新意识的摧残,突出表现为技术创新不足。农产品竞争的核心是技术竞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建立品牌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由于缺乏冒险和创新的精神,往往强调模仿,致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非常低。
4、皇权意识之政治思想的制约。在古代中国,皇权意识作为小农经济的产物构成了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制度则成为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直到现在,政府仍然高度集权,掌握着众多的资源,并通过资源的调控和分配来影响社会中其他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品牌的实质是生产经营者向消费者传递某种产品信息的自发性的市场行为。但是在我国,农产品品牌培育并不完全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发的市场行为,而是缘于政府的部署和推进。在自上而下政治运动式的品牌建设热潮中,创建品牌农产品被各级政府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近些年来农产品品牌数量的迅速增长并不是市场选择而是政府行政权力干预的结果。
5、讲求实用之人生态度的制约。农业生产讲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这种状况使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思想活动以取得实际功效为目的,由此形成了过于“实用”的心理,注重短期而非长期效益。在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方面,很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认为农业品牌效益优势不明显,投入多且创建难度大,因此他们的理念和行为仍以产品经营而非品牌经营为核心,最看重的仍然是农产品是否能够卖出去。
6、自我封闭之民族性格的制约。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其典型表现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潜夫论・叙录》)。当今农产品竞争,已经由单个产品的比拼转变为与其相关的整条产业链甚至是整个产业体系的比拼。有时,产前、产后环节比产中环节即农业生产过程更重要。而我国的现状是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互脱节,难以形成合力。同时,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低,使农产品品牌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和分割性,同一区域一品多牌现象比比皆是,各品牌之间各自为政,甚至恶性竞争,没有抱团形成合力集中打响品牌。
三、推进农业文化创新,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1、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合理借鉴工业产品品牌建设经验。在分析国内外工业产品品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悠久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与加工工艺、悠久的人文历史渊源,在充分利用农产品“自然”和“人文”差异化的前提下,找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在规律,通过与众不同的品牌设计和宣传推广,塑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2、坚持义利合一观念,以诚信促进农产品品牌发展。坚持义利合一的观念,一方面既要肯定谋利对品牌建设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求自觉地把利益的追求纳入道德的轨道,做到诚信经营。为此,一要将诚信意识渗透到品牌建设的全过程;二要顺应市场经济潮流,从缺乏责任心和商业道德缺陷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挣脱出来,自觉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三要加强与贸易伙伴的精诚合作,重合同,守信誉。
3、改变因循守旧观念,以技术创新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内在支撑。通过树立激励创新、鼓励探索、包容个性、宽容失败等观念,推进技术创新,逐步提升品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赵兴泉(2006)认为,采取的措施包括:积极推进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引进、培育良种,优化品种结构;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企业家、农业科技人员、农民的整体素质等。
4、改变“权力本位”思想,明确农产品品牌培育中政府的角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必须明确政府在其中的角色,避免越俎代庖,以行政权力代替市场机制。罗高峰(2010)根据吕鸿德(1996)政府倡导者角色的理念、贾爱萍(2004)政府规划者角色的理念、McCarthy and Norries(1999)政府扶持者角色的理念、埃里克・乔基姆塞勒(2001)政府服务者角色的理念、王玉莲(2008)政府管理者角色的理念,提出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要起到倡导者、规划者、扶持者、服务者、管理者五大角色的作用,为农产品品牌培育提供完备的扶持系统。
5、改变过于追求实用观念,注重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品牌建设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来讲,是一个长期且非常艰难的过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要将品牌经营而不是产品经营作为核心理念,针对目标顾客确立品牌定位,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以提升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6、培育合作观念,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可以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对于区域内一品多牌的农产品,单一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一定要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观念,严格遵循统一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确保质量统一,抱团宣传和推广,共同打造农产品品牌。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磊.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 农业标准化 品牌管理
1.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
纵观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农产品品牌发展仍十分滞后,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品牌相对量少,发展速度缓慢,科技含量低,地域分布不平均等。从农产品的相对量看,目前我国年注册农副产品商标量,约占我国商标注册总数的20%;从发展速度看,据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统计,1991年在国际分类第三十类商品(主要为农产品)上申请的国内商标是1098件,到2005年增至19850件,年均递增率为91%,而同期我国商标总数由67406件增加到2099035件,年均增长率为198%,农产品增长速度仅为商标总数增长速度的45%,其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商标整体发展速度;从科技含量方面看,我国加工农产品品牌多,初级农产品品牌少,初级农产品的产业链较短,大多扮演原材料的角色,科技含量比较低。农产品只在当地或某一特定区域有一定的影响力,走出该区域,消费者对该品牌一无所知。虽然也有一些较出名的品牌,但无论数量与产值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很多特色农产品因品牌知名度较小,标准化建设滞后,特色农产品品种老化,安全质量不达标,新型科技难以推广等,制约了农产品品牌的建设。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品牌农业的发展步伐。因此,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标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的实质。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利益主体包括各级政府、农产品产业化组织、农民、消费者。在食源性疾病和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频频曝光的严峻形势下,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十分迫切。加入WTO后,国外农产品品牌在国内中高端市场攻城掠地,国内农产品品牌因为规模、技术、资金、品牌管理等原因难以抗衡。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农村市场要大力开拓,农民增收是前提。在农产品需求、国外农产品竞争、农民增收的三重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的实质是坚持产品市场化和经营产业化原则,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由粗放式低效农业向集约化高效农业转型。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在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政府规划与引导下,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使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品牌管理策略,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的活动。以标准化生产技术为纽带来规范分散农户的生产活动,保证农产品品质统一。
2.应分步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
2.1制定农业标准,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首要条件是制定农业标准,这也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结合我国各地区农业实际,准备与有关部门协作,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进行深入调研。积极改变农产品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无标准流通的状态,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2.2完善四大体系,建立农业标准化运作机制
将标准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关键。从土壤质量、种植规范、田间管理、农业收获到企业加工、出厂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实行统一标准,逐步建立由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农民主动实施的农业标准化运作机制。
一是要建立主要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各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由我局负责牵头,与相关部门配合,由农业技术专家作指导,参照国内外最新标准,完善各项农产品标准体系。特别在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适合地区农业的标准体系。
二是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安全生产规程到农产品市场准入,即“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实现质量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是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产品进入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三是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基础在建立标准体系,重点在示范带动。对此需要政府加大协调与推动力度,在全县重点乡镇建立示范区,并严格执行标准、梯次推进,挑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示范引导,形成我县的标准化示范体系,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农业标准化不断完善和向前发展。
四是建立农产品龙头企业标准体系。应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为载体,把公司、农户有机结合起来,带动农户严格执行标准,使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完善由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组成的企业标准体系,并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使龙头企业在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过程中作为带头人,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中起到引导、拉动、促进的作用。
3.我国在实施农产品规格化与标准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规格或标准的要求,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有些企业在降低成本及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无视工商部门的各项条令,轻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农产品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3.2“标准”定义不清,甚至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名称
虽然农业产区已成立商会或者在政府的支持下形成一定规模的组织带动该地区农产品牌建设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标准”范畴的了解,致使农产品质量、规格参差不齐。
参考文献:
[1]段进朋、党亚峰.我国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中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7.6
[2]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几个关键环节.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9
[3]章军.基于切克兰德方法论的农产品品牌建设方法.市场周刊,2009(3)
篇4
关键词:榆林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16-02
随着榆林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突出榆林本土农产品的优势地位,创造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名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显得尤为重要。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对于发挥本土优势,凸显品牌特色以及发挥区域优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加强榆林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使农产品品牌立足于市场,对榆林特色农产品打破区域限制,打造品牌,创建名牌,提升农产品的品牌竞争力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榆林市农产品发展现状分析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榆林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榆林主要的特色农产品有米脂小米、靖边马铃薯、佳县油枣、靖边胡萝卜、靖边苦荞、靖边小米、吴堡红枣、靖边辣椒、子洲黄豆、响水豆腐等等。
虽然榆林的农产品种类极为丰富,但由于长久以来对农产品营销工作的忽视,不注重广告宣传、销路开拓、品牌塑造,使得榆林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品牌知名度、认可度并不高,榆林的r业企业及农民的收益亦不乐观,常常呈现出一种“丰产不丰收”“农民忙销路、商家忙采购”的负面局面,这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榆林政府部门、相关农业企业及当地农民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榆林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知名度不高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产品的品质,亦开始关注产品的品牌。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追求品牌、偏好品牌,认为品牌是值得信赖的,是有较高声誉的,所以产品要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必须具备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但是在榆林,绝大多数农产品品牌效应都不明显,品牌知名度主要停留在当地,品牌知名度较低,外界对其并不知晓。例如,米脂小米、靖边小米在市场上都被称之为“陕北小米”,甚至与延安小米混为一谈;而在佳县当地比较知名的“陈家■手工挂面”,只能借助与吴堡空心挂面拉“裙带关系”进而在市场上寻得立足之地。在榆林当地,很多农产品都拥有较高的品质,但外界的知晓度却很低,这极大地影响到榆林农产品的流通与销售,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塑造与农业企业的发展。
(二)公用品牌滥用现象严重
在榆林农产品市场中,公用品牌滥用现象较为严重,众多商品毫不加以区分,而是共用一个品牌,这给农产品品牌建设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使得品质较优的农产品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农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即使是同一类农产品,由于生长环境、后期加工处理工序的不同,在品质方面便会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比如,同样是佳县红枣,靠近黄河畔产地的由于水分充足,所以个大味甜,皮薄肉厚。而山地红枣由于水分较少,则个头要小一些,水分也稍显不足。部分目光短浅的商家为了盈利,往往会以次充好,低质货高价卖。对于消费者,因为没有明确的品牌能够加以区分,认为只要是佳县红枣就品质上乘,殊不知早已被商家钻了空子。长此以往,市场中就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花高价购买以次充好的劣质商品,影响到消费者对质优产品的认知,造成消费者信任感的缺失,消费群体流失。
(三)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待提高
由于榆林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加之农产品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导致农产品品质难以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在榆林当地,大多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不标准现象,所生产的产品参差不齐,有的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兼顾到产前、产中和产后,还有一些公司注重产前和产中过程,却忽视了产后环节。例如,由于在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环节的管理不到位,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与销售效果,而如果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并严加实施,就能够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确保农产品顺利销售。
(四)科技含量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榆林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都进城务工,孩子进城上学,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老人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即使是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是以初级加工为主,没有严格的生产标准,加工科技含量低,没有进行深加工,许多优质农产品原料仅仅进行简单加工。所以,市场中的农产品大多粗加工,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更少,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模式和要求,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都还比较低下。
(五)包装意识淡薄
农产品要塑造独特新颖、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包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榆林当地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包装意识淡薄,农产品包装技术落后,包装粗糙不美观,远远达不到“三品一标”的标准,目前,榆林特色农产品多数处于“有品无名无牌子”和“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状态,没有真正实现由产品利润、加工利润向品牌利润的转变,无法体现优质优价,因而很难进入高端市场。
三、榆林市农产品品牌建设策略优化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榆林市要搞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农技部门,加大培训力度和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同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和支持,提高农民创建品牌的信心。另外,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产品品牌标识的公信力。
(二)加大营销和宣传力度
榆林当地应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创新营销方式的采用。例如,可以在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设立榆林市优质农产品销售专柜,直供直销,或者进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另外,也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榆林市的优质农产品,扩大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
(三)树立品牌保护意识
一旦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一定的品牌认知度,常常会成为地方举足轻重的无形资产。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是农民都应树立较强的品牌保护意识,避免农产品品牌受到侵害。所以,要尽早确定区域公共品牌标识的使用,从法律的角度防止其他商家滥用这个品牌,通过使用品牌,促进生产过程的规范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提升品牌知名度。
(四)提高农产品品质
农产品品质对于农产品品牌建设非常重要。要不断制定并完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体系,大力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确保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的安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全面夯实品牌质量基础工作。这就要求相关企业要充分结合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先进生产技术,结合国家的标准、行业的规范和地方标准,为特色农业产品制定方便易懂的技术规范。
(五)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品牌影响力
建立和完善“三品一标”认证,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力度,坚决杜绝不按标准生产的现象。同时,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企业研发新技术,培育新品种,破解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主管部门应积极“走出去”,加大地方政府与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攻克关键技术,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科技含量,促进榆林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快速发展。
篇5
以“生态农产品”为总体品牌形象,重点围绕粮食、畜禽、水产、果蔬、花木、食用菌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制定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把我市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出一条品牌强农、营销富农的发展之路。
二、建设目标
到2016年,每个县区培育1-2个有区域特色,产品销售达5-10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2-3个有一定影响力和产业支撑力、销售过亿元的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全市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省级名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等新增15个以上;新增“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识产品230个以上,其中有机农产品5个以上;鼓励农业外向型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每县区培育1个以上出口创汇过500万美元的外向型农业企业。
三、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品牌有序发展
1.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各县区要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实施名、优、新产品的品牌培育;老品牌、老产业提档升级;生态农产品营销推广等三大战略,重点围绕各地特色产品和主导产业,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制订相应工作计划,打响生态农产品品牌。
2.整合优质品牌资源。各县区要整合农产品资源,以“三名商标”(知名、著名、驰名)、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三品一标”为重点,聚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对已具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农产品企业,要积极扩大基地规模,充分发挥品牌带动效应;对同类农产品品牌,要进行整合规范,切实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商标、统一地域标识,形成同一地域、同类产品保留1-2个品牌,改变小、散、杂的现状,避免恶性竞争;要强化地域观念,增强商标意识,把品牌和地域紧密结合,积极开展地域标识商标注册保护工作。
(二)夯实基础,强化主体培育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品牌培育中的主导作用,对有市场、有产品优势的重点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聚力扶持,做强做大;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要予以重点引导,扶持做大做强。沭阳县要大力扶持花木、食用菌、水禽等生产加工农业龙头企业;泗阳县要大力扶持食用菌、生猪、果蔬等生产加工企业;泗洪县要大力扶持优质稻米、水产等生产加工企业;宿豫区要大力扶持粮食、罐头食品和肉禽等生产加工企业;宿城区要大力扶持蔬菜种苗、肉禽等生产加工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大力扶持罐头食品、蔬菜等企业;市湖滨新区要大力扶持水产养殖加工企业;市洋河新区要大力扶持蔬菜加工企业。要扶持企业建立基地,开展订单生产,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基地生产、产品营销和品牌推介。同时,要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农业招商,瞄准国家和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来宿投资,为品牌培育提供后续资源。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各县区分别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以上。
4.积极培育合作组织和协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区域性产业联合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和协会在品牌培育中的作用,引导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力引导和支持合作组织、行业协会自主创建原产地优势产品品牌,重点培育洪泽湖水产、骆马湖水产、成子湖水产、中扬青虾、戴场岛水产等水产品品牌,泗洪大枣、西南岗西瓜、泗阳鲜桃、洋北西瓜、丁庄大菜、南蔡蔬菜、华冲番茄、吴集白萝卜、茆圩草莓等果蔬产品品牌,梅花青壳鸡蛋、新袁羊肉等畜产品品牌,做响泗洪大米、泗洪大枣、泗阳杨树、八集花生、宿豫凤鸡等地理标志品牌。大力支持专业协会对已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原产地标识的申报。到2016年,每个县区要支持2—3个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成功申报2—3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
(三)狠抓品质,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5.加强优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市、县农业部门要充实蔬菜、水产等重点产业推广队伍,大力引导企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推广市场认知度强、效益好的优质新品种,深入基地指导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大力扶持果蔬新品种种苗的推广,实行种苗补贴政策,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降低市场风险。在品种的推广过程中,要强化农业质量标准意识,制定优势产业主推品种的地方标准,逐步形成一个品种有一套完整的生产技术规范,切实提升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6.加快品牌农产品基地建设。在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的同时,要根据国内外通行规则和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尤其是加快有机农产品基地的规划建设,2014年底前,各县区要全面启动有机农产品(水产品)基地建设,每年各县区要分别新增500亩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1个。
(四)做强营销,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
7.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强化与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对接,设立优质农产品展销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设立农产品营销点,在大型超市设立优质农产品销售专柜,加强与企事业单位食堂、大专院校等农产品消费大户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提升品牌影响力。全力拓展各类电子商务渠道,在京东、天猫商城等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区域综合性农产品销售店铺,到2016年,各县区在国内主要网络销售平台开设农产品销售店3个以上;大力培育农产品经纪人,以全市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为载体,开展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育和能力提升工程,促进农产品和市场更广泛对接;加强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大型农业会展活动,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户外等多种载体上推介和宣传品牌,重点在国家、省级报刊和央视上宣传名牌农产品,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充分依托省、市主流媒体,制定实施名牌优质农产品营销方案,力争用三年时间,打响我市优质生态农产品品牌。
8.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重点扶持水产品、宠物食品、果蔬罐头等三大农产品出口支柱产业发展,按照“龙头企业+基地”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临淮、半城、龙集等水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及新庄黄桃、太平山芋等出口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同时要积极把握国际农产品市场动态,拓展鲜切花、果蔬加工、畜禽产品等出口产业,提高我市农业产业的外向度。
四、强化政策扶持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产品品牌培育、保护和宣传工作,奖励补贴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和单位。
1.鼓励品牌认证。对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新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江苏著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2.鼓励“三品”认证。对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企业,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和3万元奖励。
3.鼓励农产品出口创汇。对在境外新成功注册商标的农产品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农产品企业到境外参加各类展销推介会的,按照摊位费的50%给予补助;对出口创汇过500万元美元的外向型农业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
4.鼓励农产品品牌营销。对在天猫、京东等主流网络销售平台开设综合性农产品销售店铺的,按“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执行奖励;对年销售收入(农副产品)首次突破亿元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含粮食仓储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以上奖励不累加重复,以最高一级计奖。所涉奖补资金,市财政承担50%、县区财政承担50%。各地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和奖励政策,促进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五、组织保障
1.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将农产品品牌创建纳入对各地年度目标考核,定期督查,严格奖惩。各县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共同推动全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同时加强品牌质量保证与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工商、质监、农业、文化、科技、商务、供销等职能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农产品品牌保护和监管。
篇6
关键词:品牌建设;绿色农产品;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0.引言
生产者采用科学生态的方式生产绿色农产品,这种生态科学的方式是指对环境的污染小,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外界干预低,同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高效、优质、高产的特点。消费者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观念,倾向于绿色消费的生活模式,并且信息的迅速传递,增强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了解。品牌建设是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吸引点,品牌建设也是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总是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的产品,无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很难进入规范化的大型超市、连锁商店。因此,在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产品的品牌建立离不开销售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但是现在,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和绿色产品的检验指标越来越严格,国外的绿色农产品不断地进入国内市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更加困难。那么,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要积极的寻求各种手段,比如说,广告销售、互联网模式等,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建立品牌,从而逐渐在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就现在而言,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可以逐渐将农业从一个低利润、低效率的产业发展成一个较高利润、高效率的产业。因此,农民仅仅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和产品本身的特点来吸引消费者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建立品牌、发展品牌以打响绿色农产品的旗号。新农蔬菜合作社的长远之计也是要建立绿色蔬菜的品牌。
1.新农蔬菜合作社绿色产品品牌建设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民间常说,“北有寿光,南有嘉鱼。”新农蔬菜合作社是湖北省嘉鱼县的大型蔬菜合作社,春夏季种植南瓜,秋冬季种植包菜。
一是气候、土地资源条件优越。嘉鱼县潘湾镇属于亚热带,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温度适宜。这些条件都适合瓜果蔬菜的生长。而且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土壤多为沙质,肥沃且翻新能力强,瓜长得很大,蔬菜的味道甜。农业生产的预期性比较好,适合蔬菜作物的种植。
二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潘湾镇属于平原,土地平整而广阔,o瓜果、蔬菜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土地面积。潘湾镇既靠近城市中心武汉,又通往咸宁,还连接着县城嘉鱼,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交通环境便利,为蔬菜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是受武汉市及周边经济资源的依托,农民自有资本比较多,为瓜果蔬菜的投资提供了充足的成本,同时,山东、广东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非常大,给蔬菜、瓜果的销售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劣势分析
目前,新农合作社蔬菜品牌建设所需的技术、种植人才短缺,互联网和信息化程度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品牌战略需求。新农合作社的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销售模式比较单一,仅仅依靠当地商贩或收购者的意愿定价,定价过程充满随意性,损害了合作社农民的利益,蔬菜的储藏和运输设备无法适应季节变更的需要,在高温的情况下,产品容易腐烂,寒冷的情况下,由于保温措施的落后,蔬菜失去新鲜度,影响外观。当地农民单一的销售、经营方式,品牌建设的落后,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绿色蔬菜销售影响范围有限,无法将品牌和产品之间准确地联系,农民的蔬菜会出现质量很好但是不能够卖出好价钱的现象。品牌的建立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新农蔬菜合作社规模小,没有足够的社会资金来推广产品、建立品牌,这些都是形成阻碍品牌建设的原因。
1.3机会分析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农业的绿色发展受广大人群的关注,生态有机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出口中比较容易遭遇壁垒的产品。因此,建设绿色农产品品牌对于开发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开展绿色消费创造了动力,由此,新农合作社蔬菜的绿色、安全正好弥补了当地市场在此区域的空缺,新农合作社蔬菜产业发展自己的特色,成立了相应的品牌,既是重要的机会,也成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1.4威胁分析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贸易规则中对农产品的检查和规范标准越来越严格,尤其是涉及人们身体健康和环境的项目,非常的细致,给中国绿色农产品的出口带来了困难。一直以来,新农蔬菜合作社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这种传统的种植形式,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规模效应。现阶段,新农蔬菜合作社农民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识能力不足,有时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满足国际市场的标准,应对国际绿色蔬菜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能力不足,容易受国际贸易壁垒的影响。随着武汉市经济的扩张和辐射,大批的工厂越来越多地向周边的农村地区转移,给农业蔬菜种植带来了威胁。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农产品的生产必须以良好的空气、水、温度、阳光为前提,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更是无法离开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受污染的范围变大,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受到破坏,影响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总而言之,确保农业生产在一个安全的自然环境中,是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面临的难题。
2.新农合作社绿色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品牌数量相对较少,发展速度缓慢
新农蔬菜合作社种植的蔬菜品种单一,大部分农民都是种植同一种蔬菜或者瓜果,总是在收获的季节,等待着小商贩或者更大的中间商来收购。绿色农产品数量大,但是还是无法与山东寿光的蔬菜相媲美,也就是说,新农蔬菜合作社缺乏多样化的农产品,更缺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瓜果的特点没有显示出来,蔬菜的品牌效应无法发挥出来,加上农产品品牌优势的缺乏,很多外界的消费者不能够及时了解农产品特殊的营养物质或者其他的成分。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和南瓜产品本身存在差异,销售方式也不同,但是至今而言,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对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培育的意识落后,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蔬菜品牌,再加上当地没有相应的支持政策,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品牌发展的速度相当缓慢。
2.2科技含量低,生产落后
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大部分都只经历了一个过程,没有经过任何的加工和再生产,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土地直接运送到消费者手上。农产品从整个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高含量的技术因素。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当地乡镇企业数量缺乏,生产技术不能够对农产品进一步的加工,固定资产设备的不足,农产品生产设备不先进,技术落后。虽然,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投入量增加,但是产品的收益没有相应的增加。整个新农合作社中农民参与培训的人员较少,农技推广人员不足,蔬菜的种植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2.3宣传力度不够,缺乏绿色营销观念
虽然,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瓜果蔬菜在各地有一定的名气,并且当地政府立志于建立蔬菜基地,但是蔬菜合作社还是主要以种植数量和农产品销量大而被人记住,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消费者将其和其他的普通农产品混为一谈。这就会造成部分消费者不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购买新农蔬菜合作社的产品。新农蔬菜合作社的蔬菜品质质量不错,但是当地合作社的社长很难带动社员进行品牌宣传,大部分的农民都只是关心蔬菜、瓜果的价格,是否能够卖出去,很少关心产品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农民品牌意识的缺乏,自然就没有绿色营销观念,这使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更加困难。
3.新农合作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3.1增加绿色农产品品种,加快发展速度
首先,新农蔬菜合作社可以增加绿色农产品品种、瓜果蔬菜的品种类型。向其他同样种植蔬菜、瓜果的地方引进新的品种,使农产品品种丰富多彩。比如说,积极的同外界合作社交流,随时关注市场信息,了解市场上消费者所偏爱的农产品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土地条件,开展生产,以满足市场的空白或短缺。其次,政府可以帮助新农蔬菜合作社的社农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脉渠道,了解更多的产品,有意识地宣传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性。最后,新农蔬菜合作社的销售者在销售绿色蔬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产品的包装,消费者都喜欢外表看起来漂亮的东西,农产品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包装有利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地将新农蔬菜植入到消费者的脑海里,既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又体现了产品的特色化。
这样一来,农产品顺应了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对绿色农产品需求变化的趋势,而且提高了产品身价、提升了品牌的形象。
3.2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宣传,出台相关政策,对广大农民实施品牌意识的教育,大力向农村引进先进人才。人才引进促使农村科技化生产,实现农产品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通过对农产品市场的知识宣传,促进农民认识到品牌建设对于农产品的优势作用。政府积极大力引进外资,促进新农蔬菜合作社积极投产建厂,构建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蔬菜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迅速发展。如今,政府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大学生本来就是拥有高素质和丰富理论的群体,大学生回乡,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和接受最新的农业科技观念和农产品市场观念,从而促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产品的品牌化推广。
3.3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
品牌宣传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手段。新农蔬菜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进行品牌宣传是企业的战略目标。品牌宣传的过程就是营销的过程,关键是让消费者了解新农蔬菜的特点,这就要求在宣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渠道,如微信公众号、广播媒体终端等进行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利用节假日,众多人外出旅游、购物的机会,在超市组织大型卖场,优惠折扣的活动,宣传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互联网+时代,利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快捷渠道,扩大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范围,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绿色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将更多的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的收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农蔬菜合作社、农村商贩等创牌主体的快速发展,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
3.4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
新农蔬菜合作社内部加强团结意识,实现农民和合作社的共赢。在农产品的专业知识和品牌认知上对农民进行大力的宣传,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和销售模式,在逐步宣传新农合作社蔬菜产品的过程中,让人们体会到品牌带来的效益,不仅是关注绿色蔬菜的生产,同样也要积极的建立品牌。政府也要帮助大力宣传品牌,将品牌意识作为帮助农民建立绿色农产品品牌的重要方式。对新农蔬菜合作社的农产品的收购政策加以改进,尽量统一收购价格。在出售农产品的过程中,首先对农产品进行准确的质量检验,将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分类,其次,把通过准确的质量认证作为重要的程序,加强农民对于农产品品牌效应的认识和对农民切身关注的利益问题的关注,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品牌。
篇7
关键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农产品;区域品牌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11-02
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优质农产品资源非常丰富,涌现出了像新郑大枣、信阳毛尖,以及双汇、三全、思念等在市场上极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和农副产品加工品牌,奠定了河南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推动了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仅有的这些品牌,与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成绩极不相称,更没有形成太多与这些农业发展规模相对应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当前,河南省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建设,尤其是建立在各地市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集聚区,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打开了新的机会窗口。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基于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问题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较强的现实指导价值。
一、产业集聚区及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内涵和特点
产业集聚区是一个地域性概念,是由多个产业实体在一定地域上的联结,集聚区内部可以存在若干产业集群,各产业集群又联结为一个包含更多价值环节的增值系统,并且对外表现出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而农业产业集聚区则是指基于当地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资源环境,在一定区域围绕某些主导产业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相关参与主体和机构在区域上集中,并形成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
农产品区域品牌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由相关企业、机构、农户等主体所共有的,在生产地域范围、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营销、品种品质管理等方面具有共同诉求与行动,使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的农产品品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物理空间载体,而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荣誉度又反过来体现集聚区内企业信誉和产品质量,代表了产业集聚区的市场竞争力。
二、建设基于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意义
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农业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对农业产业集聚区有较强的依赖性。反过来,农产品区域品牌在做大做强后,对人才、资金、优质资源要素及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形成“洼地效应”,不仅可以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相关利益者收入。具体来讲,建设基于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农产品区域品牌作为一种外在市场力量,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区域品牌形成后会产生较强的聚集效应,促使资金、人才、产品、知识在空间上迅速集聚,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区域品牌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制度性支持,约束着集聚区内企业和农户的市场行为,增强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不断引导产业集聚区内相关利益主体进行协同调整,带动集聚区内产业发展,促使产业集聚区市场地位的提高。
其次,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提高农产品相关利益者收入。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通过建立更多属于自己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迅速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能够带动生产、加工、储藏和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农民就业新渠道,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间接提高农民收入。
三、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倡导产业集聚区建设,建立了180多个产业集聚区,涉及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聚区就有30多个,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产业集聚区建设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归纳起来,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产品区域品牌经营意识落后。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起步较晚,经营意识较为滞后,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普遍较低。虽然农业是河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但传统的“小生产、小流通”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及传统的“好货不愁卖”的销售观念却已不再适合当今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也就造成了河南省现在“一流产品,二流品牌,三流营销”的尴尬局面。
2.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数量少、规模小。在省内农产品市场上,高中档农产品如高级面粉、食用油以及其他制成品等大多是外省品牌,河南省现有的信阳毛尖、灵宝苹果、三全、思念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品牌虽然已经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但这样的知名品牌实在太少,与农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河南省农业生产目前还停留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的阶段,土地利用效率较为低下,在土地流转方面还未做出卓有成效的改革。规模小、效率低、经营分散、信息不灵,严重影响区域品牌的建设,直接导致农产品很难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
4.品牌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河南农产品加工业相对落后,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为主线,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很低。目前投放市场的农产品多是初级产品,销售的农产品多为原字号,品牌科技含量太低,转化增值率不高,成为制约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5.区域品牌运营程度低,没有形成有效机制。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在前期需要研发投入,在后期要有营销保障。但长期以来,河南省农产品在区域品牌运营上没有明确的定位,命名单一,推广渠道狭窄。现有的农产品品牌还得依靠原来的口碑和历史声誉,整体运作能力偏差,不能将品牌的核心价值转变为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和营销。
四、建设基于产业集聚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和保护意识。河南省农业资源条件优越,但农产品区域品牌少,且知名度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设和保护意识淡薄。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和推介农产品品牌,形成政府重视、企业和农户主动参与的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同时,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日常监管,严格控制有损区域品牌整体形象的相关利益主体的市场行为。
2.加强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就是要建立产业化组织,从组织上保证区域品牌核心价值的实现。通过建立包括产业集聚区、企业、农户在内的组织形式,将众多小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到区域品牌的建设当中,增加区域品牌的竞争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可以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化升级,要让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相互结合,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品牌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进而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3.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科技含量。根据著名的“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上各环节创造的附加值随各种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变化,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营销创造的附加值最高,而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创造的附加值最低。因此,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持续成长,应该逐渐摆脱仅销售原产品或对农产品初加工的现状,而是要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逐步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科技含量。
4.加强协调与合作,建立一体化区域品牌建设机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带动的前提下,为了打造河南省农产品区域品牌,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农业合作社为中介,以优质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联动机制。通过一体化品牌运作机制的有效运转,将品牌创建、品牌运转、品牌提升和品牌延伸有机衔接起来,积极引导集聚区争创区域品牌,大力扶持优势企业引领区域品牌,使河南省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群落。
5.加强产业集聚区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互动作用。当前,河南省部分发展条件较好的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工作则显得有些滞后,二者尚未实现同步互动发展。事实上,河南省现有的部分农业产业集聚区是基于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建立起来的,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发挥产业集聚区的经济集聚效应,集聚区域品牌建设所需资金和技术,培育区域品牌建设主体,以促进区域品牌更好的发展。而农业产业集聚区自身发展如果脱离了良好区域品牌的支撑,集聚区内就不容易形成强势的主导产业,各企业更不能形成合力去开拓和占领市场,整个产业集聚区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清楚二者的互动关系,找准结合点,通过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强化产业集聚区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互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西怀,胡炜.基于产业集群的河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0):130-133.
[2] 丁晓晶.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互动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7):80-82.
[3] 马清学.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模式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42-144.
篇8
【关键词】农业 农产品 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通过分析当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给本企业产品确定的具有特色优势和竞争优势并能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名称、标识的组合。随着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外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产品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实施品牌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提出建设农产品品牌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增加科技含量,扩大品牌的结构规模,塑造品牌形象,加强政府支持及保护等对策。
一 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较低、经营方式分散,这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建设,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处于相当低的层次。
1.传统农产品品牌缺少创新和保护,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如茶叶、丝绸等,多以地区进行命名,是区位品牌,都是些大的牌子,缺乏创新和保护,加上近年来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严重损害了这些品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另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些品牌的特色正在逐渐失去自身的优势。
2.初级农产品品牌多,品牌缺乏创新
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品牌大部分是初级产品领域,在高端领域缺乏自己的品牌,品牌价值没有得到深层次的挖掘,难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品牌农产品需要种植、加工一体化的专业经营,在每一个环节做到专业化经营,最终形成产品,以商品品牌的形式进入市场,才可以获得最大的市场价值。
3.品牌意识淡薄,缺乏自己的特色
目前,我国的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经营实体,很多农民还没有从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中解脱出来,认为农作物的收获就是生产的结束,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淡薄。农产品之间的个性化品质差异、生产方式的不同和营销策略的差异化等都没有开发出来,导致农产品品牌缺乏自己的特色,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缺乏支持。
二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较差且发展滞后
受传统农业思维的影响及体制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农产品品牌质量不够稳定,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不高。品牌主体往往看重品牌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品牌内在的质量,导致品牌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品牌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却在不断减弱。目前,我国的农业组织还处于起步阶段,内部管理水平低,农户缺乏品牌管理的经营意识,品牌发展滞后。主要是品牌的数量偏少、影响范围小、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大部分农产品还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不高,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2.缺乏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环境
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农产品市场主体的营销行为,它受环境的影响。从经济因素方面看,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程度低,不利于品牌的形成,难以形成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政府方面看,许多地方政府对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够,如对当地的现代农业企业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对本地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缺乏足够的宣传等;从法律层面看,我国缺少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机制,大量的假冒品牌充斥着市场,这严重损害了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农产品品牌缺乏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
各级地方政府热衷于品牌的评比和排序,推出一个个荣誉称号,但是在全国层面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另外,有些部门和机构的评选规则不规范,只重视品牌的评比而忽视了品牌的培育和品牌的保护工作。我国农产品品牌评定机构众多,如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商务部等,各部门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不尽相同,这就造成地方对于农产品品牌的认定方法、程序和标准出现不同的理解,因此应形成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或部门来统一制定全国性的农产品品牌认定标准、程序和淘汰机制。
三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农产品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加上农产品相对供大于求的市场现状,这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必须制定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产品注册,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工作,引导农民学习标准化技术,绿色种植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建立一套规范的农业动植物品种标准、加工标准、质量标准等质量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品牌农产品的质量。
2.扩大品牌开发的力度
篇9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品牌资产评价;品牌建设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90
近年来,有关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学术报告和研究也有很多,但主要是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特征,以及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研究,而缺乏对农产品区域品牌资产方面的系统分析。河北省的农产品品牌化刚刚起步,探讨哪些因素影响消费者对农业企业具体产品的品牌资产的评价和判断,并进一步探究消费者对企业联想的感知效果,同时站在农产品品牌资产构建的视角提出相应的评价意见和建设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我们主要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农产品的质量和销量、企业创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对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影响。
1 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现状分析
品牌资产通常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文化软实力。而品牌资产的构成因素又有多种,而目前,河北省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对品牌资产评价的组成要素及其重要性还没有正确的认识,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河北省大多数农产品生产经营商对品牌及其竞争力的认识不够,品牌建设和品牌竞争意识不足,品牌推广力度欠缺,使得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缓慢,品牌资产价值较低。
11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河北省有关农产品的企业大多起步较晚,虽然现阶段也在不断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却较为缓慢,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承担公司亏损等风险的担当,更缺乏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导致企业形象不高,无法增加品牌竞争力和品牌资产。
12 品牌生命力较弱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多数农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足,一些优质特色农产品因没有注册品牌,造成其土味浓、知名度低、缺乏品牌竞争力;而已经注册农产品品牌的多数以产地加农产品本身来命名,品牌名称不够创新,品牌知名度不广、品牌周期短,未能产生品牌效应增加品牌资产。
13 品牌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河北省特色品牌r产品加工企业技术相对落后,大多是对产品进行粗加工,精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科学储备和技术支撑,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资金不足,高级技术人才缺乏,从而降低了品牌价值的增值能力。
14 农产品销量质量较差品牌形象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相比工业和第三产业较低,所以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较少,营销策略相对落后,导致农产品销量不足,又由于种植、加工、运输等技术经验的欠缺,导致河北省农产品质量较差。河北省农产品销量和质量的相关问题是造成品牌形象低的主要原因,由于品牌形象较低,所以品牌竞争力不足,品牌资产价值低。
15 创利能力弱品牌发展潜力不足
河北省对农产品的加工大多是初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较少,所以农产品缺少附加值,产品单价较低,导致利润低,由于产品的创利能力较弱,所以农产品公司的发展一直较缓慢,规模无法扩大,加工设备无法更新,也无法对新技术研发以及人员培养投入资金,这样就使得公司始终无法呈现良性的发展,而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潜力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最终导致农产品品牌发展潜力不足,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很低。
16 与京津市场对接障碍多
虽然现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但是河北省特色品牌农产品与京津市场的对接并不是很紧密,由于缺少沟通和协调,河北省农产品在京、津两地市场上占有率较低,知名度也不高,河北省农业企业依然缺乏融入和利用京津的意识,生产的产品也无法满足京津市场的高质量、多样化需求,最终导致河北省农产品品牌很多都无法走出家门,品牌知名度低。
2 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构建对策
品牌是以物质为载体,以文化为存在方式,是企业与顾客长期互动关系的结果。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农产品品牌资产的对策一方面来源于物质实体构建即品牌标准下的农产品的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取决于经过长期与顾客互动形成的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所蕴含的价值。具体来说,从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质量、效益和潜力五个方面进行构建。
21 企业社会责任构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业企业社会责任是影响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农产品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本企业对自己公司风险过失的责任承担以及社会的公益贡献等多个方面,公司积极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易于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种可信赖、有担当的良好公众形象,影响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知与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认可度和品牌忠诚度,增加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附加效益,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完善品牌资产构建体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需要北京、天津、河北这三地的相关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物质奖励政策来鼓励农产品企业在本公司内部形成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文化并不断传承,对于那些已经积极承担相应企业社会责任的农产品公司,政府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由衷的宣传赞美,提高农产品公司的知名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提高河北省农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来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加消费者对本公司的认可度、信赖度以及品牌忠诚度,使公司得到良好的发展和经营,从而也提升了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农产品品牌构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22 市场构建
一个品牌发展的现状以及品牌资产价值如何,主要看它被市场的接受程度。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首先打开并占据京津冀地区,然后将市场扩展到全国,在国内形成一定知名度以及销售管理经验成熟后将农产品的市场拓展到国外。增加国内销售量、拓展国内市场可以提高京津冀地区以及国内消费者对该品牌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拓展国外市场增强了该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程度,从而增加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农产品的品牌资产。充分将互联网和实体店相结合,形成以网络销售为主、实体店销售为辅的农产品市场经营的新形式,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发达的互联网将河北省的农产品销售到京津冀地区、全国乃至世界,进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充分开拓河北省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产品、公司、品牌的知名度。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构建还要从搭建完整系统的产业链着手,从农产品的种苗购买、技术指导、产品加工、产品储藏、产品运输到产品销售涉及企业上游供应商直至企业下游的销售商,最终农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手中这一整套环节,所以应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产业链,以确保河北省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畅通无阻,不易出现滞留、供给不合理的情况,只有完善了产业链,才能保证河北省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有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只有构建了完善的市场体系,真正拓展了国内外的广阔市场,才能增加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品牌竞争力,提高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在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构建体系中再献一策。
23 质量构建
农产品质量是影响品牌资产的重要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质量水平只有达到要求、符合标准甚至超越一定水平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购买与信赖。在农产品的加工、运输和出售方面,应购进先进的设备,采用先进的加工和保存技术,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运输链,以确保农产品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用时最短,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使农产品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是最新鲜、最健康、最安全、最绿色、最原生态的。同时根据消费者对所购农产品的反馈、再购买情况以及品牌忠诚度等情况及时调整河北省农产品的各方面指标并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积极加强京津冀地区之间的农业经济技术交流,打造出最优质的农产品,以扩大京津冀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市场,只有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消费者认可了并且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牌忠诚度和评价提高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农产品的品牌才会有更大的知名度,从而可以提升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使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的构建体系更加完善。
24 效益构建
公司效益可以间接反映一个品牌的超值创利能力,也反映了品牌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这就是品牌效益,是一个公司品牌所带来的收益和附加值,也就是品牌资产。一个公司的效益越好表明本公司的生产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总资产贡献率越高、实现利税越大。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一个公司只有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发展长久不衰,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头羊,这就间接增加了公司品牌竞争力,增加了品牌资产,所以公司效益是增加品牌资产的重要间接推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为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北省农产品企业可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三地政府寻求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首先,在资金方面,三地政府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扶持“三农”,在资金方面为农产品公司提供一定的小额融资,减少农产品公司的贷款额度,从而减少其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应付银行利息,可以减轻农产品公司的部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农产品公司融资难、Y金周转不畅等问题;其次,在政策方面,京、津、冀的相关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减少对农产品公司税务的征收并对其加大政府补贴力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促进农产品公司的稳健发展;最后,在技术方面,京、津、冀三地互相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河北省农产品公司提供最先进的技术、培育最优质和最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其零售单价也自然随之上升,这样就可以为河北省农产品公司创造最大的效益,使公司长久稳定发展。河北省农产品公司在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地区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公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本公司产品的品牌增加竞争力,所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积极创造公司的效益也间接增加了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
25 潜力构建
对于品牌所有者来说,一个品牌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它具有当前的超值创利能力,还在于它未来能否有超额利润在企业产生。也就是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积累起来的价值越高,品牌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从而品牌竞争力就越强,品牌资产就越高。农产品品牌潜力来自顾客对你的品牌的看法和感知价值。因此,从构建品牌价值的构成要素: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等方面构建和挖掘河北省农产品品牌的潜力,增加品牌资产。品牌知名度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所了解的程度,它反映了消费者总量中对本品牌的知晓人数或所占比例,反映的是产品品牌影响的广度或范围。不但品牌农产品的质量、价值影响品牌知名度的高低,而且品牌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营销模式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品牌知名度产生影响,所以,河北省应在保证产品质量高、价值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环境通过多种传播媒介,如政府、媒体、网络等,多多投放广告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拓展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组建专业的营销团队开辟新颖独特的营销模式来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美誉度是指消费者对该产品品牌的赞美和信任程度,在了解该品牌的顾客中夸赞该品牌的人所占的比例。它反映顾客对某一品牌在质量上的整体印象。品牌美誉度的高低是由产品的实际质量和评价者的主观性决定的,是消费者和农业企业长期互动的结果。所以要想增加品牌美誉度首先还是要把好质量关,使河北省农产品不管是在外形、口感(农食品)、包装、安全、绿色、价格等方面都力争上游,其次还要加强对销售人员、销售环境、后续服务等销售环节的管理,给消费者良好的主观购物感受,增加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是指透过品牌而产生的所有联想。它是将具体的品牌特征反映在顾客心目中。它不仅形成了消费者购买的理由,也为品牌延伸提供了依据。农产品品牌联想在消费者群体以及社会上的形成还需要企业的不断努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企业还是要抓住这一有利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形成自己的公司特色,精确产品的市场定位以及目标人群,突出自己的产品特征,在消费者群体以及社会上树立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构建品牌联想;品牌忠诚是指顾客持续地购买和使用同一品牌。品牌忠诚是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核心。品牌忠诚的形成是一项十分艰难且长期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公司在多个方面都做到领先甚至完美的状态,想要构建品牌忠诚度,增加农产品品牌的竞争力和长期的发展潜力,那就需要构建和完善以上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当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的体系构建取得一定成果,那么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品牌联想就会自然转化成了品牌忠诚,进而成为增加河北省农产品市场潜力的核心,也是增加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的核心。
3 结 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强有力武器,河北省农产品企业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并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有利的机遇和大环境,发挥比较优势和能力,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组成要素有很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河北省农产品品牌资产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主要以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的组成要素及建设对策为研究对象,从企业社会责任、农产品的质量和销量、企业创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指出了河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课题,使河北农产品品牌资产评价与品牌建设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白光,马国忠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篇10
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不到位"产品品牌建设和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受到目标市场、市场调查与预测、产品质量、形象设计、销售服务、广告宣传、品牌文化等诸多要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产品生产者在上述诸要素方面所做的工作过于简单化"例如,不注重产品的适当包装,常常是用塑料袋、瓦楞纸简单包装而草草了事"农产品营销品牌质量和信誉度不佳"产品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农产品也不例外"在目前上市销售的我国农产品中,有近日羌的农产品没有质量标准,农药、兽药残留等安全限量标准更是严重缺乏,生产者和消费者无所适从"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检测体系是建设农产品营销品牌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缺乏统一的技术和品质标准,必然导致农产品营销品牌的质量和信誉度遭受质疑"政府对农产品营销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够"加强农产品营销中的品牌建设,单靠农业部门或农业生产者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真正能解决地方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过程中实际问题的措施不多,如对于当地有特色的农产品营销品牌宣传不力.不重视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缺乏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缺乏对农产品营销品牌的有效保护机制建设"。
二、仅进农产品苦梢品牌建设的对策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高质农产品的需求,也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进行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是大势所趋"为了提升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的水平,需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内涵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是进行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的先决条件,需要政府和农产品生产者共同努力"就政府而言,要充分意识到实施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自主自发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扶持和帮助,让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拥有强大的后盾;就农产品生产者而言,要实现由传统的农产品运销观向营销观的转变,增强品牌意识,充分意识到建立营销品牌是强化产品形象、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美誉度、建立稳定的顾客群、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市场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的重要途径"。
加强质量管理,塑造品牌形象"质量管理是实施营销品牌建设的基础"推进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品牌建设、塑造品牌良好形象的重要内容"为此,一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推广体系的建设"即要以质量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生产为基础、以农产品的等级制度为重点,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开展全程质量控制,逐步形成与行业、国家、国际相配套的标准体系"要把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与推进农业品牌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条形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测,打牢农产品营销品牌的基础"要根据国际通行规则认证体系的要求,建立统一认证制度、统一认证机构、统一认证标准和认证程序,尽快解决多头认证问题"同时要加强技术设施建设,为出口农产品提供监测服务,保证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有效监控"二要推行一品一牌,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品一牌,就是在同一生态环境和生产地域内的同一农产品均使用同一品牌"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某一优势产业,往往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涉及的土地面积大、农户数量多,有利于产业集聚,把营销品牌做强做大"同时,共同使用一个品牌,有利于集中政府财政的支持力量,增强规模效应,提高区域农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力"因为涉及到管理控制和利益分配问题,要做到一品一牌,同样需要政府和农产品生产者的共同配合与努力:一方面由政府牵头,或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根据区域内农产品特色和品牌命名原则,由集体注册并管理营销品牌;同时.为保证农业生产者的个性特色,允许加注个别品牌,使区域内某一类农产品既有统一品牌,又不失个陕化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三要依托科技创新,发展优质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品种、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营销品牌形象的重要基础"要想维护和提高某一农产品营销品牌形象,就要不断开发出质量更好、形象更佳的新品种,推出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优质产品"这就需要农业生产者注重科技投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力求在设施栽培、工厂化养殖、保鲜保活、储藏运输、设计包装等方面有新突破,提高农产品的品位档次,赢得消费者青睐;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坚持走绿色品牌发展之路;要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增强品牌的市场吸引力,巩固品牌地位;要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汪重品牌推厂,提升产品影响力"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的落脚点,是让消费者认识品牌、接纳品牌、追逐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者一要积极注册品牌,舍得投入资金宣传品牌,提高农产品营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要优化农产品的包装,使产品包装向分级化、方便化、环保化、特色化发展,并与产品的优良品质相匹配,做到相得益彰、塑造品牌价值;三要善于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各种新闻媒体和展销会、研讨会、座谈会、博览会和商贸洽谈会等商贸活动进行品牌推广;四要积极探索农产品新的分销传播渠道,通过直销专卖、订单营销、网络营销、农产品展销会、观光农业等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同时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力度,增强市场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进名牌农产品专销柜、专业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