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信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品信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品信息管理

篇1

[关键词]现代 农业种植 农产品信息 管理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53-01

引言:农业经济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想要使得国家经济平稳发展,就必须要注重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很多新型科学技术手段产生,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如果增加农业产量,保证农业生产质量,是我国农业发展中永恒性的思考内容。物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并且在我国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在我国农业生产领域也是如此。可以将客户端扩展物种之间,从而实现多元信息的传输。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是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跨步。对现代农业种植与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一、 系统设计的现状、意义

(一)系统设计现状分析

工作人员对多种传感器设备与阶段进行科学组织,最终构建的完善传感网络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所在。在多种农业经济作物的田间或者是农业生产大棚中进行传感器设备的安装,通过传感器设备对多种农产品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传输,最终将农产品信息实时传输给农业生产工作人员。农业生产人员不在需要到种植现场进行勘察,远程就可以获得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数据,而且这些数据精准性、代表性较为良好,避免了种植人员通过种植经验客观的进行判断。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化终端对种植区域中的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可以自动化的实现田间施肥、遮阳等众多农业生产活动。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可以较大程度的降低农业生产人员承担的劳动压力,是提升农业生产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物联网与多种高新技术进行融合,并且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是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概括性的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感知层是由多种类的传感器设备构成的,不同传感器设备可以对不同的农业生产信息进行后去,其中包括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农业生产环境温度等等。网络层主要是应用先进的通讯技术进行信息传输通道建设,可以使得传感器设备收集到的农业信息资源及时的反馈给农业生产工作人员,这一层次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非常广泛应用。国外目前以上实现了在农产品包装以及灌溉中应用远程视频监控名系统,我国无线传感器系统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较晚一些,现阶段主要是应用是温室大棚智能化生产控制领域中,现阶段还没有形成智能化全面覆盖的计算机网络。对应用层面进行分析,服务导向建使得农业生产可以向着产业化进行转变。目前我国北方区域一些农产品生产中已经实现了应用条形码对农产品生产原地进行追溯的技术,使得农产品生产安全得到良好保障。

(二)系统设计的重要意义分析

农业种植人员在温室大棚内进行农产品种植中,需要应用智能化的系统对农业生产环境以及众多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化、全面化、智能化的控制。想要实现这一内容,就必须要应用众多高新技术以及先进的科学系统。在温室大棚内对农产品进行种植前,工作人员需要在大棚内部进行多种传感器设备的安装,从而对温室大棚内部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实时化的监测,分析其中存在的对农作物生长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结合其它系统对温室大棚内部环境进行调控,从而为农作物生长创建最为优质的环境。降低不良因素对温室大棚农作物生产产量、质量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农业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进行保护,并且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多种能源资源的消耗,使得农业生产可以生产出节约化、生态化的特性。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降低,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作物生产和销售之间缺失监督管理,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以加大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监管,可以使农产品的安全隐患降至最低,物联网系统可以实现生产到流通的监控,通过电子标签的查询可以了解所购买的产品的安全系数。所以现代农业种植和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意义重大。

二、系统设计

(一)系统体系框架

以温棚为例,其具有多种需求,为了测定大棚中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湿度,所以需要安装无线空气温湿传感器以及土壤温湿传感器,当大棚中的湿度不足时,将自动开启加湿器和鼓风机,当土湿度不足,将自动开启喷灌设施。光敏传感器将控制遮阳设备是否打开。为了方便上机位指令的下达和传感信息的上传,需要在农业现场部署多级无线路由器节点以利于信息的传输。在大棚内的各种物理信息的收集与整合需要通过图表等形式直观地显示于上机位中,同时这些信息需要保存以便于后期的查询。通过网络等形式使信息得到共享,使得农业技术指导人员随时查询了解实际情况。

(二)系统的硬件设计

在ZigBee设备的硬件设计中,包括温湿传感器节点、光敏传感器终端节点等。其作用是进行感知以及采集物理信息,所以除传感器不同外,其它硬件结构大体相似。ZigBee的传感模块有无线接收与发送模块、JTAG调试口、蜂鸣器接口、降压电路、降压模块等部分组成。路由节点具有路由转发和扩大通信距离的作用。

结语:现代农业种植即将进入自动化与智能化时代,农业生产的安全性也是任何时候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所以通过智能化操控,可以大大降低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员的工作强度,可以科学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从而达到高产、低消耗的目的。现代农业种植和农产品信息管理的合理设计即将实现农产品高质量生产。

参考文献

[1]解菁,孙传恒,周超,李文勇,吴晓明,杨信廷.基于GPS的农产品原产地定位与标识系统[J].农业机械学报.2013(03)

篇2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信息共享;协同供应链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一、引言

供应链是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产物,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并已在制造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1],但农产品供应链目前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将供应链理论应用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必将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供应链是基于农产品这一特殊产品所形成供应链的“链条”,相关学者认为,农产品供应链通过(下游向上游)前馈的信息流和(上游向下游)反馈的物料流和信息流来执行农业生产过程,经过生产资料的采购、农产品原料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与过程相应的参与者分别为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加工商、分销商和最终消费者所组成的一体化的和功能化的网链模式。陈易一(2004)关于乳品供应链的研究,提出保鲜乳品供应链规划、执行和控制[2];李晓红(2005)研究提出猪肉供应链的产业链组织模式实施的构建及运行过程,并从投资进入方式、产业链规模、资金筹措及政府管理四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3];邓俊淼等(2006)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需求分析,构建信息平台来协调各环节信息与利益[4];员巧云(2006)分析了当前我国涉农供应链中信息流的复杂性、不通畅性和不稳定性,提出应健全供应链信息网络,并对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控制方式包括信息标准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有效信息传递、信息提供方式选择、信息反馈的控制等[5];李岩等(2008)提出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有效传递,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6];尹超(2011)从物流、产品质量保证、市场、电子交易四个方面对关键信息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总体框架及构建思想[7]。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管理模式

(一)现存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链在批发市场阻断。我国农产品的现行模式以各地批发市场为纽带,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农产品供应链必会是断裂的,对于上游的农产品生产者而言,不能掌握准确的需求信息,导致价格波动增大。

另一方面,农产品供应链中运作的协同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价值增值实现难度较大;农产品供应链中各节点成员缺乏应有的信任与合作;上下游连接比较松散,加工企业不容易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通常采用订单等松散的契约形式进行合作,不能长期进行合作。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的建立

根据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传统农产品供应链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对生产缺乏必要的管理,中国农产品质量问题是相当严重的,实际上生产阶段是最薄弱环节,应当加大对农产品在供应链的各阶段上品质的保障;在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上,实现信息共享,及时对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进行跟踪与反馈;提高分散农户利用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能力,促进生产水平和管理湮没无闻的提升。综上所述,建立满足上述要求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是当务之急,结合生鲜供应链、大宗农产品供应链、乳品供应链和猪肉制品供应链的相关模式,得出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

从图1分析,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产品供应链中重要的环节,随着农产品加工市场需求的日益剧增,它已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中,农户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农户大多是分散经营,处于一个游离的地位,但农户却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联接生产最为紧密的环节或节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如何将农产品供应链的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是这种模式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是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通过信息管理平台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产品能够适时地满足市场供求的变化,解决农产品生产周期问题所造成的季节性差异,使农产品市场保持在一个动态的稳定的状态。

三、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一)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体系基础

1.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企业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逐步提高企业集约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的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各项工作创新和升级的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建设目的不仅是管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将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合作伙伴纳入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之中,进一步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

2.协同供应链。协同供应链指强调从原材料供应开始、经过产品制造环节到销售网络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的功能网络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模式,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内,将正确的产品送到正确客户手中,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突破,提高了企业对外部需求变化响应的敏捷性,有利于企业重组,实现整体最优;强调计划的有效性[8]。

协同供应链管理,即CPFR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ollaborative Planning,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简称CPFR)。CPFR应用一系列的处理和技术模型,提供覆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改善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供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消费者满意程度的目的。CPFR的关键在于将确定供应链上的需求和供给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图2表示CPFR的基本关系。CPFR利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互联网等手段,在协作的作用下,将促销、预测、产品目录和订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与合作伙伴进行分享。通过参与各方的协作,向计划人员提供各自共同开发的信息,从而更为准确地确定出市场需求量,明确补货需求,并且使生产运作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图2 CPFR在农业中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系统构建

1.总体框架。本文依据CPFR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消费需求提供全面资源整合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优化的解决方案,真实的模拟农产品供应链环境中各节点之间的协作配合操作。

依据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在上面介绍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确立其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如图3所示。

其中,关于信息管理部分的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应考虑到信息管理的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如信息传递、信息失真、信息风险和信息共享等内容;另外再针对每一个节点的信息管理的内容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和信息发送等过程。上述内容之间始终处于双向信息流的传递,各节点之间加入信息反馈,进一步减少信息运作过程的失真现象的发生。

图3 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下信息管理系统的框图

2.逻辑设计。“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通过对其所共享的数据采集、处理、加工及整理等过程,为农产品的相关农业企业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客观需求,支撑物流各种功能的实现;同时通过共享信息支撑决策者或相关人员通过该平台进行决策。该系统一方面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部分,其中,系统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物流公司、消费者的处理能力以外,还具有后台的企业管理、合作伙伴论坛管理和经营分析等功能;另一方面为信息管理和处理部分,其中,包括信息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管理内容的处理。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功能模块。供应商(农户或合作组织)、生产商(加工企业)、配送中心、零售商(流通与零售)、消费者等五个实体形成农产品供应链,他们各自的分工不同,供应商需要提供生产资料的供应,是源头;加工企业负责将生产资料转化为终端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配送中心负责将产品送到零售商和消费者手中,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流程中十分重要,是联系各环节的纽带;零售商主要是通过渠道和销售平台把农产品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终端消费者就是农产品供应链末端的用户,他们从零售商处购买产品。

(2)信息管理部分。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平台是总体框架中的信息管理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有:

①农产品供应链上信息管理平台是综合度最高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农产品供应链共用基础信息系统为支撑,农产品供应链上相关节点间的信息交换与交流,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为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间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②协同供应链是数字供应链的神经中枢,是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成员之间资源整合与管理协作的基础。它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所有节点成员提供统一高效的沟通界面,对其所涉及的需求信息和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最佳的路径和方案的选择来满足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集成化运作的供给与需求。协同作业平台所涉及的运作环节包括采购管理、生产与计划、物流管理、库存控制等若干方面。

3.实施意义。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的建立,该信息系统平台真正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和实时性的管理,使其管理达到协同,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的管理。能够保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相邻节点的信息保持实时沟通、跟踪动态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可以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提高相关农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降低相邻节点之间获取信息的成本。农产品供应链的各节点之间达到契约机制,展开积极性合作和共同参与供应链的相关决策,协调其利益分配机制。

四、结束语

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要过程。本文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入手,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出协同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依据CPFR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为消费者需求提供全面资源整合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优化的解决方案。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用模式为研究对象,确立其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包括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功能和信息管理功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为参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分析提供可靠的保障,并使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马土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易一.中小乳品企业:如何打造保鲜供应链[J].乳业透视,2004(6):30-32.

[3]李晓红.中高档猪肉产业链组织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4]邓俊淼,戴蓬军.行业协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J].农村经济,2006(5):61-62.

[5]员巧云.涉农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J].江苏农村经济,2006(6):39-41.

[6]李岩,傅泽田,刘雪.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初探[J].农村经济,2008.3:39-41.

[7]尹超.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

篇3

1.1品牌与设计管理的关系。品牌,即公众对于组织及其产品认识的总和。品牌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物质实体,但品牌有物质载体(产品或服务),品牌通过一系列物质载体(产品或服务)来表现自己。这里的物质载体可以广义的解释为设计管理,设计管理在这里扮演的角色是设计、营销、后台服务等等。一个成功的品牌,会利用“晕轮效应”和消费者先入为主的印象缩短新产品的成长期,较快提品的市场占有率,总是走在行业的前端。信息库的建立,系统的设计管理就是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可靠保证。

1.2信息库与设计管理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产品设计流程,主要加入分析产品属性和产品设计信息库两个环节,研究属性在库中筛选搭配,缩短设计周期。在品牌产品设计管理中,运用信息资料库进行产品设计,控制设计流程,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而不追求任何表面的个人风格,强调团队合作,在一定范围内创新产品,这本身就是一种管理,这种设计特征也就是时下流行的“无名性”设计。著名家居品牌宜家公司,每年都会印制产品手册发给消费者,它就是一部详细的产品信息资料库,这个库的统计和出版对于想了解宜家和为宜家做设计都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产品信息库的建立是设计管理的一部分,可以促进品牌建设,是品牌产品保持产品一致性的重要一环。

二、信息库“无名性”设计特征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无名性”设计强调设计是一项集体活动,强调对设计过程的理性分析,不追求个人风格,力求开发符合品牌识别性强的产品。通过上述信息资料数据库建立,加入无名性设计特征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受众了解和习惯一件产品常常伴随诸多主观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个人的喜好、兴趣不一样,对产品的外形、色彩、材料的选择就会不同,就像一张美丽的风景画,不同的人欣赏它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欣赏角度产生的感受也会不同。同时,几件产品造型、色彩、材料其中的一项或几个部分的一致,也可以使人主观认为它们是出自同一品牌的设计,产生品牌的是视觉资产。而本论文所说的的无名性设计特征就是基于品牌的设计信息资料库,这些库的资料整理加入了大量的消费者需求和偏好,以人为本展开设计。在“库”的基础上展开“无名性”设计,在设计程序与方法上进行管理与创新,可以快捷高效地提高产品设计周期,有效地保持品牌文化。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流

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在于,通过整体的管理,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更加快捷稳定地贯穿供应链上下游农户和生产企业、零售商及消费者,使物流与客户实际需求同步。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农民、加工企业、批发零售商以及消费者之间建立协同关系来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在实施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时,当前主要考虑的是物流问题,对信息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文从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出发,讨论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的性质及其控制问题,强调对信息流的管理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并且认为供应链信息流对品牌农产品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一、信息流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

(一)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需求

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管理不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即节点之间的协同对策,谋求多赢目标。信息共享是节点间协同与合作的基础,能够使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有效地安排作业流程,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

因此,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要求农户、经销商和加工企业等所有的参与主体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协调和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形成大量的信息需求。包括:

1 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的信息需求。生产和流通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环节,农户和企业的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要求为农户和企业提供相应的市场需求信息。例如,向农户提供加工企业、营销企业需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提供国内外市场价格行情及其变动趋势:同时加工企业也需要了解农户的种植情况、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及产量预测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安排生产与销售。

生产环节与加工流通环节之间的信息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业的加工和营销能力决定农户的产品能否实现从实物到价值的转换,直接影响着农户下一轮的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农户生产能否满足企业加工和营销的需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企业的加工和营销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一些资源闲置,降低资产利用率,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2 流通与消费环节的信息需求。流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同时供应链的核心思想是要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产生快速反应,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种、品质、质量安全等方面信息的及时和准确供给,才能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息,提高消费者消费品牌农产品的欲望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对于生产者、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来说,产品质量信息的提供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品牌的知名度,从而促进企业销售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 物流与库存信息的需求。品牌农产品生产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区域性的特点,而其消费却不受时间、地域和区域的限制,因此物流和贮藏信息的交流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供应链节点之间建立有效物流与库存信息协调机制,对物流和库存进行合理控制,保证物流和库存信息的有效协调,能提高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

(二)信息流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在品牌农产品的供应链中,物流即农产品是从生产者(最初供应商)流向最终客户,资金流按照相反方向流动,而信息流则双向流动。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对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信息流是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要素,与传统农产品流通相比供应链管理具有许多优点,使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更具现代服务业的特征,表现在:

1 供应链信息充分共享。品牌农产品的信息影响大,传播快,有利于帮助供应链企业存储商誉、形象。“品牌就是一个创造、存储、再创造、再存储的经营过程。”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品牌农产品信息贯穿于生产,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实现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

2 降低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交易成本。商品流通的交易成本高,据研究,平均而言要赢得一个新客户所花的成本是保持一个既有客户成本的6倍,而品牌则可以通过与顾客建立品牌偏好,有效降低宣传和新产品开发的成本。品牌农产品信息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所包含的价值、个性、品质等特征都能给产品带来重要的价值和声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减少了进入市场的障碍,大大降低供应链环节的交易成本。

3 减少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风险。品牌农产品信息能减少农产品流通的市场风险,促进供应链的管理。农产品由于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加大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供给信息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失去了信任,怕买不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产品,花钱买气受,既担精神风险又担金钱风险。品牌农产品凭借品牌形象和美誉进入流通领域将一路绿灯,信息流将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4 使农产品种植者、供应商和经销商能获取更大的利润,品牌农产品信息的流动加快了农产品供应链的衔接,使品牌农产品物流从供应地到消费地之间处于畅通状态,降低了在储运、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品牌农产品不但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化解了传统物流无法解决的矛盾,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找到了出路,还通过新的流通模式使农产品种植者、供应商和经销商能获取更大的利润。

二、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网络的构建与控制

(一)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网络

品牌农产品供应链涉及企业和农户从生产、运输、加工、分销直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由于相邻节点企业间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当把所有相邻企业依次连接起来,便形成了供应链,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必须同步、协调运行,才有可能使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受益,因此畅通的信息流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在技术方面,应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和农民、供应商以及批发商零售终端、客户联结起来,实现对品牌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外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政府监控部门,或者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都可以通过

互联网相关信息。信息是品牌农产品物流的神经系统,从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及销售,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应作及时处理,才能应对市场变化。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网络提供了技术的支撑,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把原本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单向的状况得以改变,构筑起密切联系、渠道畅通、数据丰富、反映迅速的品牌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流网络。

(二)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的监测与控制

1 重视供应链信息流的监测和控制。随着农产品消费需求关系的变化。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日益重要,对其监测和控制应十分重视。宏观上,供应链信息流有利于对品牌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监督管理,实现生产――市场――消费――站式的数字化监控。微观上,品牌农产品供应链连着千家万户,信息反映的是市场的力量,将信息流的监控体系应用于生产,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制定品牌农产品信息的相关标准。我国品牌农产品信息存在着标准制定滞后、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标准时效慢、采标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和农民无法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或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影响了品牌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农产品供应链把相关信息形成统一标准,制定统一规范,能够保证信息流快速有效的传递。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用户的信息行为不越界,另一方面信息遭到滥用可以寻求法律的保护。

3 确保信息流的有效性。品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流面大量广,包括农产品的生产信息、需求信息、价格信息、产品的技术信息、制造工艺方法、项目研究报告、企业供应商、销售商的信息、市场信息、宏观经济政策、技术发展动态、竞争对手情况以及国内外企业可供借鉴的营销策略等,但是用于实现供应链的有效控制的信息在各个节点之间是不同的,要认真筛选,以便集中协调不同农业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关键数据,包括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以便于供应链各个环节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进行数据库信息集成。实现科学决策。

篇5

系统的开发必须满足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鉴于目前国内拆解企业的处理对象中废旧电视机的比例占到80%以上,本文以电视机为例,对某企业的废弃电视机拆解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其生产过程如下:

1)入厂:整车在入厂处,通过地磅获得重量信息,人工记录整车重量、车辆牌号、入厂时间、来源信息等;

2)卸货:废弃电视机由工人分不同规格装入标准物料筐内,计数员统计数量,并将规格、数量、产品是否完好等信息记录填写在物料筐卡上;空车出厂,并再次过地磅,以得到整车产品重量信息;

3)入库:装满废品的物料筐,由叉车运入库房,在库房地磅处称重,获得整筐重量信息,并有记录员记录在物料筐卡上,物料筐摆放在库房内;

4)出库:装满废品的物料筐由叉车从库房转运至生产线,出库时间将记录在物料筐卡上;

5)上拆解线:废品上拆解线,由工人单独操作处理一台电视机,拆解产物分别放入对应的产物物料筐;

6)上屏锥分离线:拆解得到的显示器单独送入屏锥分离线,工人在设备辅助下完成显示器屏锥分离;

7)上破碎线:拆解得到塑料外壳送入塑料破碎线,进一步减容;

8)产品入库:装有生产产物的物料筐(吨袋)通过地磅,获得重量信息,记录员将重量、入库时间、产品类型等信息记录在物料筐卡上,产品放入相应的库存区域;

9)产品出库:生产产物装车出厂,交给下游生产厂家,记录员记录出厂时间、重量、价格等信息;产生的危险废物,必须交给有资质的处理企业。

2系统功能模块构架

按企业现有的信息管理模式,整个生产过程由人工进行记录,再由人工进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建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及报送信息指南》中规定的各类表格的填写,这就造成人工输入易于出错且不易复查,信息缺失和信息流不畅通,信息难追溯,废品缺少关键部件等压力不能有效地向供应商传递等问题。因此开发的信息系统必须能解决上述问题。本系统可按照有关要求采集各种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入厂、入库、出库信息,实时记录各种拆解产物产出量、入库、出库的情况和数量,跟踪企业内部运转整个流程,按照环境保护部规定自动生成的报表,提高企业科学信息管理水平,图1展示了系统的功能模块结构。

2.1基本档案管理

基本档案管理包括班组档案、操作员档案、产品类型、货物来源、拆解物所属废品、废品入库存放位置、拆解物存放位置、产品规格等多种基础数据设置。产品规格是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补贴审核指南》进行编程,有利于主管部门对拆解企业的有效监管,也有利于企业补贴申报工作的顺利进行。产品类模块主要是有电视机、电冰箱、房间空调器、洗衣机、微型计算机、有色金属、塑料、玻璃、废弃零部件等各种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类型。这个模块是后台基础数据,拆解企业后台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产品类型等基础数据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2.2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的主要功能针对不同的操作者的权限进行设置,有利于管理的有条不紊的进行,也防止信息的外泄,同时杜绝人为的篡改,保障信息的准确有效。此外,进行密码修改管理、初始化产品类型设置。

2.3废品出入库管理

废品出入库管理包括前台数据采集系统和后台数据管理系统,包括整车入厂管理、装筐入库管理、不良品录入管理。

1)整车入厂管理应用厂区内建立有废品入库信息采集站,根据运输车辆反馈信息,提前输入货物来源、回收企业/出货单位或个人名称、金额、单价(自动生成)、发票号、运输车型/牌号、存放位置、关键部件检查情况,人工输入计数,系统通过连接入厂地磅自动采集车辆重量信息。

2)装筐入库管理系统根据企业生产情况按照整筐概念进行数据采集。人工在信息采集站输入整筐废品的数量、规格,系统通过地磅自动获取产品重量信息,数据上传至系统数据库,并以此刻记录入库时间,系统将自动产生信息条码,工人将条码贴在物料筐预留处。该条码作为该废品物料筐身份码,具有唯一性,使用扫描枪扫描该条码,将可上传或下载该筐废品信息。

3)不良品录入管理不良品的发现和产生主要是在装筐和上线拆解的两个过程中。装筐时发现的不良品,集中装筐,将该筐废品类型、重量、规格上传系统,并结合废品来源信息等生产信息条码。如果是在拆解过程中产生,在该班组该拆解线交班时进行统计、归类入筐,同样将该筐废品类型、重量、规格上传系统,并结合废品来源信息等生产信息条码。该类信息管理,可避免不合格废品混入可获取补贴的合格废品中,同时企业也可对其来源进行追溯。废品出库与拆解上线视作同一过程,无需进行单独的数据采集,后台根据拆解上线采集的数据,自动更新库存情况。

2.4上线拆解管理

上线拆解管理主要对每日班组拆解的废品类型、数量等信息进行管理。厂房内有上线拆解信息拆解站,废品上线之前通过班组操作人员登陆系统并扫描条码,通过该条码获得拆解班组、拆解(出库)时间信息。

2.5拆解物出入库管理

拆解物出入库管理包括拆解物入库管理和拆解出库管理。

1)拆解物入库管理拆解产物有两类,关键部件和其他拆解产物,关键部件数量或重量信息是返算废品处理数量的重要数据,需要司磅人员分规格的进行录入相关的信息。入库处设有拆解物入库信息采集站,操作人员选择拆解产物种类、存放地点和班组来源等信息,而系统连接地磅采集重量信息,上传至数据库。

2)拆解物出库管理拆解产物出库处同样设有拆解物出库信息采集站,系统自动通过地磅自动采集重量信息,操作人员输入拆解产物的种类、存放地点、单价、金额、发票号、运输车辆、接受方等信息,系统将自动更新库存信息。

2.6设备用电管理

生产线关键设备安装可与PC机通信的电表,系统可对关键设备及生产线的用电量实时监控。

2.7报表管理

报表管理是有效控制拆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信息的模块,主要包括废品入库出库日报表、拆解物入库出库日报表、废品关键拆解物日报表、废品拆解处理日报表、废品处理情况报表、废品拆解物报表、储存场地盘点情况报表等环境保护部规定的15项表格,以及关键拆解产物处理情况表、物料平衡分析。报表管理可以直接生产上报的各类表格,极大的减少了企业的填报工作量,并避免了数据错误。而管理人员可以实时调看报表,掌握生产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物料平衡分析是系统对拆解情况的两项自检功能:

①物料平衡自检:关键产物入库时,进行重量自检功能,与按整机产品中关键部件的理论质量比例计算的重量进行对比,超过25%自动提示,并显示差异值;

②关键部件处理情况的自检:对关键产物的出入库情况,系统每日进行自动计算,若计算值显示关键产物未在设定时间处理完成,系统将进行提示,并显示需要处理的数量。该功能的应用,将协助企业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及时处理关键产品,发现物料不平衡问题,追溯有问题环节,避免因疏漏造成损失。

3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信息管理系统体系结构采用B/S架构(Browser/Serve,浏览器/服务器)和C/S架构(Client/Serve,客户机/服务器)混合模式。B/S架构主要是实现基本资料的录入、报表分析及查看,该构架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快速部署、维护方便、易于扩展,有利于今后扩展分析型报表。C/S架构可以实现复杂硬件调用及终端数据采集。两者结合可以更加合理的实现信息系统的框架搭建,实现数据调用的最优处理。本系统整体构。厂区内按照生产流程布置信息采集点,在整车入厂出厂处布置电子地磅、电脑终端,整筐入库处布置电子地磅、条码扫描枪、条码打印机及电脑终端,在拆解上线处布置条码扫描枪、电脑终端,在拆解产物入库处布置电子地磅、电脑终端,在拆解产物出库处布置电子地电脑终端。考虑拆解企业现场环境及企业成本,系统采用价格低廉的条码标签,现场采用有线的方式接入企业局域网。如图3所示,展示了系统网络结构图。系统前台在生产地点进行信息采集与上传,如图4所示,展示了整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入库数据采集操作界面。系统后台进行系统的设置与数据管理,如图5所示,展示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入库基础记录表界面。

4结束语

篇6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背景与发展进程

 

(一)研究背景

 

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与健康意识的提高直接带动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尤其是冷链农产品需求量的大幅增加,间接推动了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面对的市场更加广阔,市场流通更加频繁,传统的配送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对农产品、冷链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为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农产品、冷链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同时中央政府专门针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强调农产品冷链物流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发展进程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均与当地农户签约了直供合同,使农民们生产的农产品可以直接供销到当地各大超市,在农产品与超市之间建立起了物流配送模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相结合所形成的一个产物,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各地区超市的青睐,受到了技术人员的研究与改进,极大地推动了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目前,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已在各地区得到普遍应用,系统已发展的较为成熟,基本上能够较好的满足当前农产品供销需求。根据我国农产品发展趋势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当前存在主要争议与问题

 

(一)国外研究动态

 

冷链的诞生与冷链农产品的步入市场是基于冷冻机的发明和冰箱的普及应用,国外关于农产品冷链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并于上世纪初步建成农产品冷链,至今已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果。如,美国、欧洲等国家保鲜技术十分先进,冷藏率达100%,日本对冷链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颁布了相关文件,荷兰冷冻设备先进,实现了农产品的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等。

 

(二)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起步较晚,有关农产品冷链物流方面的文章与书籍也较为缺乏,虽然近两年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较多,但整体上还未形成体系,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上。刘伟芳等人指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应加大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比例,增加冷藏车的使用比例,扩大冷库建设规模;孟凡盛等人认为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离不开物流技术的使用与发展,必须提升物流技术和冷链技术。

 

综合国内外研究动态来看,当前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中发展模式落后单一、研究不够宽泛深入是存在主要问题,另外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条件也缺乏相应分析。

 

三、鞍山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对策

 

(一)南国梨特性与鞍山南国梨销售情况

 

南国梨果实呈金黄色,爽口,味道浓郁,于每年九月份成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钙、钾、锌、铁、赖氨酸等),适合于各年龄段人群食用,可以帮助人体补充营养。南国梨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适合生长在四季分明、光照充沛、雨水充足的温带季风性气候地区,而位于松辽平原东南部的鞍山市,恰好能够满足南国梨生长对气候、土壤、降水和温度等各项条件的要求,是公认的南国梨主产区与最佳种植区。最近几年,鞍山南国梨在种植面积、产量和销量上都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年南国梨产量达25万吨,年产值20亿。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对策

 

1.引入第三方物流,加快市场化发展。针对鞍山南国梨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物流技术水平也较低问题,在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注重加快市场化发展,提高南国梨及其加工产品(如南国梨酒等)的市场化程度,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对南国梨产品进行细分,引入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一种新型物流配送方式,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委托给第三方专业物流,自己做好跟踪定位与控制工作即可,不仅提升了物流服务水平,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2.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鞍山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落后,跟不上冷链物流与冷链农产品发展步伐,必须要加强南国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创新。根据南国梨产品特性,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应以周边地区配送为主,包括大连、葫芦岛、吉林等,从产品商品化、多样化,品牌树立与宣传,丰富销售渠道,细分南国梨酒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适合鞍山本地的、适合南国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与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政策扶持。相对而言,鞍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南国梨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为弥补这一缺陷,尽快构建起适合本地南国梨销售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当地政府提高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更多优惠政策来扶持南国梨种植户,吸引社会投资者对鞍山南国梨产业进行投资,共同为鞍山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提高南国梨产量与品质。同时,积极带动当地种植户,充分挖掘与利用当地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总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需要不断扩大范围与加深深度,且在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时,必须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产品特性、超市分布、市场需求等情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模式与物流配送方式,加快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篇7

关键词:质量信息 质量管理 信息化 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92-02

质量信息是在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对质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是组织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对于改进产品设计,掌握过程能力、过程运行情况及变化趋势,识别产品实现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随着产品复杂度越来越高,以及各企业对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的不断严格,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信息成倍增加,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质量信息,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成为各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难题。

信息化管理工具在收集和分析大量信息方面有着较强的能力,依托数据库的存储和查询功能能够快速的对信息进行汇总分类,为有效的利用质量信息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该文力图从传统非信息质量管理系统的弊端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分析方面入手,并结合实际信息化质量管理案例,简要说明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1 非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弊端

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纸质单据和人工处理的方式,各环节发现的问题,以纸质反馈单的形式提交给质量部门,质量部门人员将反馈单下发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相关处理人员填写纸质处理单,并经过各级人员的审批后交质量保证人员,完成反馈单的闭环。在产品相对简单,环节较少的情况下,此种方式是可行的。

但随着产品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在产品过程控制方面的工作不断深入,原有的纸质单据和人工处理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大量的反馈信息造成了纸质单据存放困难和难以查找的问题。

(2)因为单据需要多个部门的审批,流转过程费时费力且时效性差。

(3)难以被汇总和分析,从而导致了质量信息利用程度较低,对后续的产品改进和研制借鉴作用十分有限。

2 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优势

信息化管理工具具有存储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具备便捷的信息和检索功能,同时在普遍实行电子化办公和局域网功能的各企业,实行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无需额外的硬件成本和技术培训,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优势。通过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将后续的问题处理过程和审批过程集成到内部局域网,减少单据周转工作,减轻质量信息的周转工作量,相关部门人员在系统内即可完成质量问题处理信息的登记、审核和闭环,可有效降低质量记录的流转和存放难度,使质量问题的处理更加简便,提高了质量问题的处理效率和跟踪效率。

通过检索功能,给质量信息的分类汇总和分析带来便利,对于大量的质量信息,可以采取各种条件快速检索出所需的信息,从而及时进行质量信息的汇总、分类和分析,保证了质量信息的复用性。通过对质量信息的归纳总结,提炼出在产品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帮助组织及时制定有效措施予以改进,从而避免同类型问题的反复出现。

3 设计方案及举例

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处理工具的优势,解决信息存储和检索的问题,减少信息流转环节工作量,并及时信息,做到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复用。

3.1 设计方案

为实现质量信息的存储和检索功能,后台可以采用数据库来存储信息,并配合前台程序来实现处理和检索功能。

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存储质量信息的表,将质量信息单的编号作为主标识,其编号原则采取年月日加顺序号的方式,编号具有唯一性。在质量信息中设置存储项目代号的存储字段,用以识别质量信息所属项目,设置反馈时间、反馈人、发生阶段、反馈内容等数据段,用以记录反馈信息,设置处理人、原因分析、处理措施、是否更改文件等字段,用以记录质量信息处理情况,设置质量信息状态字段,用以标识质量信息的处理的状态。

表1是质量信息存储表的基本结构的一个实例,显示了两条记录的存储信息。

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用户权限表,用以将组织中不同的人员赋予不同的权限,并在登录后显示不同的信息。

用户权限表的基本结构实例如表2。

根据对质量信息的查询需求,使用ASP实现对数据库的查询功能,实现按照项目、时间、故障现象、质量信息状态等一项内容或多项内容组合查询的方式。

3.2 方案执行实际效果

通过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对质量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手段不断增强,从而帮助企业找出产品实现过程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强的纠正措施,并根据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及时进行监控和改进。

现以某单位为例进行说明,该单位2007年开始引入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各年度收集各类质量问题情况如下:2007年159条,2008年198条、2009年237条、2010年94条,2011年51条。

针对收集的质量信息情况,质量部门组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处理,以2009年为例,对2009年收集质量信息的汇总和分析,针对出现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类,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影响产品质量的四个主要因素是电装、组装、器材和设计。从上图1可以看出达到77.65%的问题发生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电装、组装合在一起占到全部故障的36.47%。

(2)器材故障也占到全部故障的28.72%。

(3)而由设计不当造成的故障有12.46%。

数据说明有近80%的故障是由这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若导致这三方面的故障的原因得到有效解决,至少可减少这三类故障的一半,则产品质量问题数量将减少约40%。显然要想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就首先要解决好这三方面的问题。

针对汇总分析出的主要问题原因,各相关部门制定了改进措施:

采购部门加强了对供方的质量控制;

生产部门对电装和组装工人进行了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对设计研发过程加强审查力度。

通过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效的降低了产品实现过程中的问题数量,在2010年的统计数据中质量问题数量大幅降低,产品的质量大幅提高。同时通过改进措施的逐步落实,产品过程中的报废率和返工率显著降低,促进了产品利润的提升。

3.3 方案改进

此方案已基本具备了质量信息管理的功能,具备质量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功能,能够很好的实现质量信息的和复用,能够借助此系统较为便捷的完成质量信息的汇总分析工作。

为了将信息化的优势更好的应用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拟在此方案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的自动分析功能,按照GJB450《装备研制和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和GJB841《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的要求建立信息化的FRACAS,将不断积累到的所有数据信息形成一个产品可靠性信息数据库,通过对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自动得出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分析结果,减少现有系统中人工分析的工作量,降低分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还可以将产品和过程的变化趋势以更加形象的图形和报表形式显示出来,从而实现产品可靠性的增长,达到对产品可靠性和维修性的预期要求,防止故障再现。

4 结语

采用信息化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管理日益增多的质量信息,并建立信息数据库,能够为产品的设计改进和新产品研制提供数据基础,能使工作流程规范统一,通过预先定制的工作流程实现工作界面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实现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质量信息的处理效率。

若进一步使用统计过程技术对问题进行积累、汇总和分析,从而不断的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同时不断完善质量体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GJB 9001B-2009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 GJB 450A-2004装备可靠性通用要求.

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篇9

【关键词】信息科技;农产品;检验检测

一、基层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业务需求分析

以上海市嘉定区的检验检测工作为例。区内的检验检测工作主要涉及到农技中心、疫控中心和检测中心等多个相关业务部门,检验检测的范围也涉及动物疫病检测、兽药残留检测、蔬菜、水果、复混肥料、有机肥料、水质、土壤等。

在基层检验检测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1.跨部门协作

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作。农技中心、动物疫控中心出于及时了解和掌握疫情的目的,每年定期采集样本,送检测中心检测。以动物疫控中心为例,每年需完成猪流感、牛羊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采样送检任务之外,还需要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在重大节假日的节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产地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而执法大队则是在常规工作中,对辖区内的奶牛场、猪场、养羊、养鸡、水禽专业户进行随机抽检。在双方各自的执法与管理过程中,重复抽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在工作中,也时常会发生检测样本不符合委托协议、检测报告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2.计划性管理

上海是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城市,基层农产品检验检测的压力重大,如何合理科学地分配有限的财力与人力,通过行政管理来提高检测中心实验室的工作绩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基层工作面临的一项课题。

二、上海市嘉定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介绍

上海市嘉定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加深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业务数据,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从繁杂的业务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辅助决策。

(一)业务功能与流程

1.组织结构

上海市嘉定区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范围有动物疫病检测13项、兽药残留检测3项、蔬菜、水果3项、复混肥料6项、有机肥料6项、水质8项、土壤17项、其它1项。承接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的检测委托。

2.系统角色

系统分为检测中心、疫控中心①、执法大队三类角色。

(1)检测中心:检测中心根据各送检单位(疫控中心、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提交的委托协议,对样品进行检测,并及时更新委托协议的处理状态。

(2)疫控中心:其主要负责的内容如下:

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采样计划,并录入系统。

②在实地完成采样后,登陆系统,录入采样单和相关样品。

③在系统中填写委托协议,选择需要检测的样品,提交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④收到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后,结束流程。

(3)执法大队:在本系统中,执法大队主要负责的内容是:

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采样计划,并录入系统。

②在实地完成采样后,登陆系统,录入采样单和相关样品。

③在系统中填写委托协议,选择需要检测的样品,提交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④收到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后,结束流程。

⑤查看并监督其它单位的采样计划、采样单、委托协议等。

3.系统功能分析

各送检单位与检测中心签订委托检测合同,根据合同提交检测样本。检测中心接收检测样本后,出据检测报告,录入系统。录入采集的检测数据系统进行统计处理,统计处理的功能可以与报表功能合并。各级领导登陆系统就可以查看各种信息,如月报、年报、检测单位报表、管辖地区报表、检测项目报表、品种报表等。可以反向查询出问题农产品的时间、地点、检测批次等信息。通过分析,系统的总体功能应该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功能、上报员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查找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数据审核功能。

(二)系统架构

如图2所示,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主要包括检测业务登录与查询、数据导入、数据上传、统计分析。系统自动把用检测设备检测的数据结合计算机网络通讯手段汇总到检测中心数据库,改变以往人工调取检测地数据为网上时时查询、统计相关数据,实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信息共享和自动预警功能,保证了对农残监管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三)主要功能

1.委托协议管理①

2.检测项目自动筛选

用户只能选择一个样品名称,如猪血、牛血、鸡血……而检测项目则可以选多个。但是只能选择样品名称下存在的项目,如样品名称选择了鸡血,则对应的检测项目只能选择与鸡血相关的项目,比如禽流感H9抗体、禽流感H5抗体……

(四)系统实现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与调试,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现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增强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性。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如实记录检验检测业务的相关信息,使各部门工作人员可在系统中了解各自的工作计划,时间节点,工作进度,确保了检验检测工作的高效、有序。

2.实现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信息档案化,确保了检验检测数据的安全性。各业务部门在进行业务操作的时候,就完成了工作情况的信息档案化工作;通过将业务流转信息、检测报告等数据存储于服务器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数据安全性,减少搜索历史数据的难度,方便对业务档案的管理。

3.理顺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系统对工作步骤的各相关方能够实现自动通知,协助办公,减少了过去书面文件互相流转的种种不便;同时积累了检验检测工作的统计资料,形成更加直观的统计图形,使统计、分析历年业务工作情况显得更为方便。

三、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更强调了委托协议的作用,确立了先协议后检测的规范化工作意识。本系统自2011年11月开始试运行,截止至2012年11月,嘉定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共记录了来自农技中心、疫控中心和检测中心等相关业务部门所录入的采样计划、采样单、委托协议、蔬菜检测维护数据等信息共计1440条,涉及到12458个送检记录和12458个检测记录,共收到检测报告208份。到2012年11月为止,所有送检样品的检测率都达到了100%。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中一个环节,还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如何将检测报告的结果与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相结合,对外加大公开力度,公开检测结果,提高公开与透明度,加大公众的监督。对内,则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系统的统计数据,与绩效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原料生产; 监管

“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安全与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食品安全一直是人类发展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近几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更是引发了中国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集体不信任,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而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守卫者。监管人员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大监管力度,严把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群众都能吃上放心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1]。质监部门通过日常对企业的原料进货查验记录、生产过程控制记录等的查验,督促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有关规定,依法生产,规范生产活动,督促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些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但是

基金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研究”(2012023)

作者单位:300387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在食品的原料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养殖者存在违法行为

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养殖者经常违法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抗生素、瘦肉精和激素等;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非法、超范围、超用量使用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违法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如使用发霉变质原料、过期产品、病死畜禽肉等。这些行为都对我国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除此之外,我国还出现了一些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食品污染,如在我国多个省份流行的大肠埃希菌等。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许多高污染企业不能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正常使用水污染物处理设施,而是直接将废水未经处理就排放至江河湖海甚至居民水源中,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直接影响。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资源的不断发现并应用,我们的食品安全同样也面临着新隐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化学合成添加剂等新的食品添加剂的出现、食品新型包装材料所使用的化学材料等现象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信息不对称所导致食品安全问题

在食品安全问题中,其实许多方面都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引起的。在食品方面的市场交易中,企业作为生产者,在信息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十分了解;销售者与生产企业相比,信息的拥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但是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了解产品的情况;而作为最广大群体的消费者,由于对产品信息缺乏了解的途径,就使得消费者不能准确辨别食品质量的优劣,一些消费者在贪图便宜的心理的驱使下,甚至还会选择一些价格便宜的低质量产品。一些生产者常常利用自身的优势,使用、滥用非法添加物以及食品添加剂,这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存在严重的影响。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中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中最大的问题。

3.法律惩处力度较小

2006年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之前的相关法律进行了很大的整理、修改和完善,但其惩处力度仍还不足,多数情况下的处罚以罚款或停业整改为主,这些惩处不足以震慑违法者。相比较国外的发达国家,他们严厉打击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天文数字的罚款常常令商家无力支付,甚至陷入倒闭的境地,如此严厉的刑罚对不法供应商具有更高的威慑力,使其不敢再进行违法犯罪行为。

4.执法责任制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足

当前,农产品安全监管权责不清是责任追究制度很难落实的重要原因之一。诸多行政部门都负责食品安全的具体事务。但是,大家都会争着抢着管那些对自身有利益的问题,而一旦真正出现了问题,却又会出现谁都不愿负责的局面。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执法监督的权威性。此外,执法者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执法人员害怕得罪人,在执法行动中就会缩手缩脚;有的执法人员法律观念不强,就会导致野蛮执法的出现;还有的执法机构或执法人员实施重惩处而轻批评教育、重行政处罚而轻法制制裁。此外,大量的农业执法人员来自于专业技术领域,他们自身缺乏执法经验,执法水平和执法方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5.农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及质量检验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很多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制定的,当时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比较高,而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该标准体系执行到现在却没有进行较大的修订,一些食品标准项目指标陈旧落后,已经明显不符合现在的检测标准。政府部门在一些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落后,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管等工作的进行。目前我国大范围的快速检验体系还未建成,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完全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6.食品原料生产检测设备差,检验检测水平较低,科研经费投入少。

在我国,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农业部、卫生部等多个政府部门都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各种检测机构职能叠加,使得本来稀缺的检测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震慑威力和监督力度。在国外,基因探针等新的高科技检验检测手段已经应用在众多实践之中,而在我国却仍主要用于科研单位。在经费投入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更是少得可怜。

7.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较低

农产品贸易的最后一道门槛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于那些不集中的农贸批发市场,我们管理起来难度更大。我国还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管理层次和体系,目前只有一些零散的法律法规散布在各级政府部门的规章规范之中。我国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业一体化程度较低,一些农产品市场主体在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未能受到有效的监督。虽然上海、广州、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是该制度目前还不够完善,并且在全国范围内还未能建立起统一的格局。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们要从全面抓起,从根本抓起。我们要重视食品原料的卫生质量监管这一环节,构建食品安全防护体系,建立统一、完善并具有统领能力的长效监管机制。我们要保证食用农产品和生产食品的原材料质量,加强对农资、农药的监管;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加大对食品原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管,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

二、对策及措施

1.正确全面地进行食品安全宣传

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应树立起自己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监督企业建立相关的企业内部规范,树立正确的企业形象,加强企业自身的道德建设。对于分散程度较高的小作坊经营者,更应该引导其扩大自身的生产,坚持诚信守法的原则,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我们还要指引整个食品行业共同去营造一种和谐的食品环境,最终提高食品的安全质量。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食品生产源头进行治理

各级检验监督机构都要对食品企业进行登记造册,对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全面建立起食品企业档案,努力做到随时有据可查。我们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食品原料、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消毒剂和食品标签等全方位的监管,逐步完善对食品原料生产领域的安全监管体系。我们还要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监测分析和预警制度,提高原材料生产环节的安全监测、分析与预警的水平和能力。争取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早发现、早控制和早处理。

3.加大监管监测力度,对生产者进行动态跟踪监管

我们要加大监管监测力度,对生产者进行动态跟踪监管,对农村与城乡结合部等监管薄弱地区进行重点监管,加强对各面的监管。大力加强对违法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滥用药等行为的打击,积极引导小作坊式生产者完善其食品生产条件,建立起更加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落实好日常监管工作。

4.加强监管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加大部门间联合执法力度

目前,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工作人员总体水平还不够高,要大力加强监管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准。进而积极协调各监督执法部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提高其执法效率。

5.加强有关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

现阶段许多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引起的,面对此类情况,我们应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生产者的监督。生产经营者和监管机构及时向市场昭示相关信息,建立起滞后性信息的修正机制,以便于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食品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法,2009, 第三十六条.

[2]卢莉杰. 我国食品安全生产加工环节的政府监管研究[D]. 河南大学,2012.

[3]张智涵,温志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政府责任缺失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