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控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灾害防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灾害防控

篇1

关键词:海岛 雷击灾害 防控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亟需大批高素质的海洋人才,促进和推动了海洋科技教育的发展,涉海类高校不断发展壮大,有不少高校就建在雷灾泛滥的海岛上,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海岛类校园的安全问题。

据统计,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和华东沿海地区是雷灾分布最广的区域,雷灾占全国的73%,十年经济损失达88650.46万元。校园是人员密集场所,雷击极易造成群死群伤。因此,建立基于海岛特性的校园雷击综合防控体系对保证校园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1.海岛雷电特点分析

雷击是积雨云内、积雨云团之间、积雨云团与大地之间发生的剧烈放电的现象,而积雨云多出现在水汽充沛的地区。雷击大致分为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LEMP)两种。以下以舟山群岛为例,从雷暴日数、雷暴发生方向、地形地貌等角度分析海岛雷电特性。

1.1 雷电日数

雷电日数反应了雷电活动的频繁与强弱。它的统计数据分别由雷电活动日数(Tdo)、雷暴日数(Td)、闪电日数(Tds)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Tdo=Td+Tds。

以陈军等测得《舟山群岛雷电活动的特征分析》为参考数据。舟山市定海测得的年平均雷电活动日数为42.4 d/a,嵊泗测得为39.5 d/a。月平均雷电活动日数在3月和7月出现峰值,并在7月出现极大值,6月-9月是舟山市的雷电活动频繁的时间,在夏季及与秋季转换时,雷电活动是最频繁的。

由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海岛城市的雷电日数活动频繁。每年的3月、9月份是学生开学的时间,校园里人流密集;另外,在6月-9月是学校放暑假的时间段,在这期间虽然大部分学生放假回家,但无论在高校、中小学还是技校仍有部分学生留校学习,而这期间校园里也只留值班老师,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松懈的现象,恰恰此时是雷电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段,这两个时段都需要格外注意雷电安全问题。

1.2 首次雷暴发生来自方向

根据统计,由于定海距离其西部和西南部的宁波市较近,雷暴来源主要以西(W)和西南(SW)为主;而嵊泗距离北部的上海市较近,及受宁波市和舟山群岛链的共同作用,雷暴来源主要以西北(NW)、西南(SW)和西(W)为主。

可以看出,舟山地区的首次雷暴基本来自于沿海发达城市,这恰恰说明这些城市里发达的电子设备与雷暴灾害有着一定的关系。从雷击事故案例分析出,对电子设备危害最大的是雷击电磁脉冲。

1.3 电闪密度与雷电流强度

海岛地形地貌复杂,雷电流平均强度较大,由于舟山群岛多丘陵,山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且山顶与雷雨云距离较近,地闪密度较高;而在开阔地带,如平地、滩涂则由于雷击选择性强,地闪密度也较大。虽然总体上说,舟山海岛电闪密度低于大陆,但雷电流平均强度较大,近十年来发生过多起雷击事故,经济损失达3500万元,并有人员死亡。拥有近万名师生的浙江海洋学院地处舟山本岛南面的长峙岛,虽然长峙岛闪电密度不大,但因为校址紧临海边,属雷击选择性较强区域,当有强雷暴过境时,落地雷的危险性极大。

2.校园雷击灾害防控现状分析

对地处海岛的高校校园的雷击灾害预防控制现状进行了调研,着重从防雷击装置、雷击灾害防控制度、防护意识及应急等方面分析目前海岛校园雷击危险性的防控现状。

2.1 防雷击装置现状

校园建筑物属三类防雷建筑物,按二类建筑物设防。按照功能大致划分为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科研中心、实训中心、宿舍、食堂、医疗中心、游泳馆、体育馆等。其防雷击措施主要分布在屋顶和底层通过接闪器和基础接地、接地装置、避雷引下线、等电位连接。

接闪器主要包括避雷网:使屋面上各金属物及构建均与避雷网相通,暗避雷带:屋面内敷设暗避雷带,明避雷短针:与暗避雷带结合使用。另外,在屋顶设有接地装置: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和金属物的底端与接地网相连,顶端与屋顶避雷网相连接。基础接地主要是利用基础地梁主筋环形闭合焊通,组成综合接地网,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欧姆。

以上大部分属于外部防雷措施针对直击雷,而对雷击电磁脉冲的内部防雷措施还有所欠缺。

2.2 校园雷击灾害防控制度不完善

排查后发现,大部分在建设过程中依据某些防雷设计或经验安装了相应的防雷击装置以外,其它基本并无任何相关防雷资料可查。一般认为雷击事故发生是偶然的,不会经常发生,所以在制度上成为短板。

2.3 雷电防护意识薄弱

目前雷电防护还局限在建构筑物建设过程中的防雷阶段。经调查,大家对防雷方面的知识基本停留在一根“避雷针”上面,被问及周围有何种雷电隐患?是如何预防控制的?回答者会指着楼顶答:是不是楼顶有根避雷针!?回答者得状态基本是摸不着头脑且不确定型的。如果被问及雷电来临时知道如何避雷吗?回答者得答案众说纷纭没有统一标准。

雷电灾害却与人一机一环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人始终是作为机器、设备的持有者,它们同在一个环境当中,所以雷电的防护应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有知识、人人懂得如何去规避雷电灾害的影响。就如同火场逃生一样,如何科学合理的避雷也应掌握相关知识。

2.4 雷击应急知识宣传不够

雷击应急一般指雷暴日,电闪雷鸣之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保护仪器设备免受意外损坏。调查后发现雷击灾害应急方面的措施薄弱、缺乏对应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海岛型校园雷击灾害系统改进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不足,建立海岛型校园雷击灾害系统的防控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防雷击电磁脉冲(LEMP)措施。雷击电磁脉冲一般指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和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通过空间电磁感应、线路感应、地电位反击等侵入电子信息设备,其后果可能会使整个电子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风险。沿海地区经济水平发达,大量微电子设备充斥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空间。在雷暴日,雷电直击建筑物防雷装置或建筑物周围产生电磁场,从而对微电子设备产生能量冲击,造成设备损坏。

同时,校园防雷击电磁脉冲不仅是对电子设备,还要集中在校园网络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建设过程中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建设:各种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相继出现,使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学生们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更加方便,校园网络系统一旦遭受雷电冲击将会对网络教学产生严重影响。

所以,在防雷击过程中更要做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控工作。防雷击电磁脉冲方面尽量采用电磁屏蔽、接地、等电位联结以及在电源和信号侧安装电涌保护器(SPD)的方式进行预防。选择科学合理的屏蔽形式,根据建构筑物的不同正确的接地方式以及选择合格的浪涌保护器能够有效的预防雷击电磁脉冲。

第二,完善或建立防雷相关制度。防雷管理制度的短板应该尽早解决。建立防雷设备管理制度,确定专人专责定期检查维护雷击设备,防止隐患的存在;建立雷电知识普及制度,做到人人了解雷电知识以及防护不当带来的后果等;建立雷灾报告及事故分析制度,相关部门要严格观测并及时报告,对已发生的雷灾案例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建立校园雷电预防机制、应急预警、应急演练等相关制度,确保在雷灾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保护或减轻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情况,进行雷灾应急演练,训练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保护措施时人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应急措施的熟练程度;各部门也可根据自身情况不同建立专项防雷击应急预案。

制度的建立要科学可靠,结合各部门不同层次分别建立相应的具体内容,如根据功能分区的不同,分别建立在本区域内如何做到雷电灾害的预防控制以及在雷电发生时结合区域特点该采取何种措施。做到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结合实际实施才能够从根本上对雷击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控。

第三,增强校园雷击灾害防控意识。增强安全意识一直是安全工作的关键,在雷电灾害的防控过程中仍然不能缺乏雷电防控意识的加强。通过雷电知识的各种宣传、雷电预警的演练等,不断加强师生以及相关人员的雷电防控意识,为雷击灾害来临做好准备工作,灾害发生时方能做到更加准确、行之有效的应急保护。

第四,宣传雷灾应急保护知识。电应急保护知识宣传尚且不够,大部分人几乎不懂得如何在雷电灾害来临时做到自身的有效防护以及能够做到周围设备环境等不受损害。

雷雨天时尽量不要待在室外,更不要靠近高耸的建构筑物、大树、空旷的地方躲雨;避免在雷雨天手持金属工具,因其会感应电流“引电”上身;远离高处尚雷雨、露天垂钓等一系列“雅事”;为避免雷击电磁脉冲关闭所有电源防止导电击穿损坏设备,关闭一切电源仍是行之有效的避雷方式;尽管待在室内仍有可能遭受雷击危险,远离一切电子设备,不接打电话、不靠近带电导体、电线等。

篇2

1 冰雹灾害的防控技术

1.1 区划种植、避雹建园

冰雹形成于具备一定气象条件的积雨云中。形成冰雹的积雨云比较狭窄,并常沿山脉、河谷移动,一般宽度几千米或更窄,长则可达几千米至几十千米,甚至更长,具有明显路径,即“雹打一条线”。冰雹的发生还与地形地貌有关,一般表现为山区多平原少、秃山多林地少、迎风坡多背风坡少、内陆多沿海少。因此,各地在发展苹果生产时,应在对冰雹发生特点、当地地形地貌和冰雹路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栽培区划,避开冰雹易发地带建园。

1.2 人工防雹

1.2.1 爆炸法 近年来,我县雹区各地普遍推广了空炸炮和土迫击炮,可发射至300~1000米高度,也有些地区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火箭,使用高射炮发射到几千米高空,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影响冰雹云的气流,使冰雹云改变移动方向,也使过冷的水滴冻结,从而抑制冰粒增长,使小冰雹融化为雨。

1.2.2 化学催化法 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带有催化剂(碘化银)的弹头射入冰雹云的过冷却区,药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过多的冰核分食过冷水而不让雹粒长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长时间。

1.3 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是优质果品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减轻雹灾损失的有效方法。据调查,在雹灾严重到好果率为零的情况下,套袋与不套袋相比,残果率低9.9个百分点,仍有5%好果,明显减轻了损失。

1.4 使用防雹网

防雹网指在果园上方架设专用的尼龙网或铅丝网,阻挡冰雹冲击从而起到保护果树的作用。

1.5 植树造林

苹果产区应于建果园的同时在果园四周植树营造防护林,降低风速,防止或减轻冰雹危害。

2 灾害后补救措施

2.1 果园管理

2.1.1 清理果园,减少病源 及时清理果园内沉积的冰雹、残枝落叶及落果等;对于雹灾过后有淤泥积水的果园,应及时排出积水,清除淤泥,露出果树枝干。此外,每隔10~15天喷1次杀菌剂(如菌毒清、杀菌王、菌必清、多菌灵等),连喷2次,以减少病源,预防病菌侵入。

2.1.2 疏松土壤,养根壮树 雹灾发生后应连续翻刨土2~3次,不仅可散发土壤中过多的水分,改善土壤的通透性,还可恢复和促进根系的生理活性,从而达到养根壮树的目的。

2.1.3 追肥补养,恢复树势 首先是叶面喷肥,每隔10天喷1次0.3%磷酸二氢钾,连喷2~3次,可及时解决树体营养不足的问题;其次是地下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株0.5~1千克。在果树恢复生机后,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并配合适量化肥。干旱时,结合施肥进行灌水。

2.2 树体管理,伤口保护

对于果树主干、主枝和一些较大侧枝的皮层被冰雹打伤后,应及时剪除翘起的烂皮,涂抹843康复剂或治腐灵、二代果康宝等药剂,提高伤口的愈合能力;对一些较大的主枝,雹伤面积在1平方厘米以上的疤痕,在涂抹药剂的同时,用塑料布包扎伤口,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2.3 花果管理

2.3.1 疏果 灾后及时疏除雹伤严重的残次果,以节省养分,尽快恢复树势。

篇3

一、地质灾害点的主要分布

(一)地质灾害现状及主要特点

年初我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在去年8月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中又发现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同时去年在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对大帽山5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受威胁的群众进行移民搬迁等方式,彻底消除隐患,截止目前我区还有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4处,崩塌9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处,威胁到一场养殖场、一栋教学楼以及42户群众近177人的生命安全。

本区地质灾害点的主要特点如下:

1、分布不均,北东多西南少

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丘陵、低山地段,大多分布在北东部山区,总体上呈现出北东多西南少的特点。

2、滑坡、崩塌为主,规模较小

地质灾害大多为规模较小的滑坡、崩塌,影响范围一般波及一座或几座房子。

3、雨季多发,旱季少见

地质灾害大多数发生在雨季,并且较多出现在雨季的强降雨期间或强降雨后的几天内,旱季较少发生。

4、灾前征兆不明显,突发性强,危害性大

滑坡、崩塌大多数发生前征兆不明显,并且运动速度快、突发性强,容易造成人、畜的伤亡及财产的损失,危害性大。

5、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目前发现的地质灾害大部分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人为削坡建房等形成的斜坡处,自然因素产生的地质灾害少。

(二)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1、年降雨趋势预测

(1)气温:预计年平均气温偏高,气候变暖现象仍将延续。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春雨季气温偏高、雨季平均气温略高;台风季接近常年至略偏高。

(2)降水:预计年总雨量偏多。冬季降雨量偏少;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降雨量偏少;梅雨季总雨量偏多;台风季总雨量正常略多。

(3)台风:预计年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略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2、市年主要季节气候趋势展望

(1)冬季(年12月~年月):预计冬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其中:12月正常,1月略偏低,2月略偏高。极端最低气温略低于常年,岛内2~4℃,岛外0~2℃,靠山地区可达-2~2℃。预计年冬季总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12月正常,1月偏少,2月略偏少。

(2)春雨季(~月):预计年春雨季平均气温偏高,其中:3月略偏高,4月偏高,预计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平均气温偏高;预计年春雨季降雨量偏少;春播期(2月下旬~4月上旬)降雨量偏少。各月降雨量分布大致是:3月偏少,4月略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

(3)雨季(5~6月):预计年雨季平均气温正常略高。其中5月略偏高,6月正常。预计年雨季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稍早),6月下旬中期结束(接近常年)。预计年雨季总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月份分布大致是:5月雨量偏多,6月雨量略少。

(4)台风季或夏季(7~9月):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平均气温接近常年至略偏高。其中7月偏高,8月正常,9月正常。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总雨量正常略多,其中:7月雨量略少,8月雨量正常略偏多,9月雨量正常略多。

预计年台风季或夏季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4—5个,比常年偏多,其中有1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月份分布大致是:7月1个、8月1—2个、9月1—2个。

预计年夏季(6月下旬~9月)≥35℃的高温日数正常,岛内可达5~8天,岛外可达8~12天;极端最高气温接近常年,岛内约36~37℃,岛外约37~38℃;局部地区高于38℃。

3、主要气候灾害预测

(1)强降温:预计年冬季气温变化幅度大,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温。

(2)干旱:今年秋冬季至明年春季降水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将发生气象干旱,请注意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3)台风:预计年夏季可能受1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的严重影响,发生大风或大暴雨灾害。

4、主要预测依据

从年7月,赤道太平洋海温转为负距平,进入拉尼娜事件。从多个耦合模式的预测结果来看,拉尼娜事件至少要维持到年春季。

常年,副高对于ENSO的响应期为4—6个月,今年副高对ENSO的滞后期仅有3个月,10月就转负;同时,北面冷空气活动加强,在二者的配合下,冷空气不断南下,故出现了12月17日岛内2.4℃的低温。预计年冬季(1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也是略低于常年。一般来说,拉尼娜年,副高的第一次北跳会偏早,导致春雨季(—月)的降水偏少,有可能发生春旱,会对春播造成一定的影响。

预计年雨季(5—6月)于5月初期开始,较常年较早,梅雨强度偏强,雨水会偏多。考虑到拉尼娜过程的持续影响,预计年夏季(7—9月)台风个数会较常年偏多,其中有一个严重影响的台风或热带风暴。

5、地质灾害态势预测

根据降雨趋势和本区环境地质条件,预测本年度我区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较常年略偏少。

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主要地段在我区的大帽山农场、新圩、内厝镇山前地带及内厝镇小光山矿山等区域。

除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容易发生灾害外,受台风、暴雨袭击,高陡边坡、山边河边、建设工程开挖地段等区域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与滑坡。

二、地质灾害的威胁对象、范围

依据预测的地质灾害活动区域,确定今年我区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重点镇(农场)有4个、行政村(社)有10个。

三、重点防范期

每年汛期(~10月)是我区地质灾害多发期,为重点防范期。强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汛期内日降雨量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大于100mm的时段是重点防范期中的防范重点。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有关部门要以人为本,以对国家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区、镇(场)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具体责任,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落实责任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区、镇(场)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协助区、镇(场)政府,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要换发新《防灾明白卡》与《避险明白卡》,要修改完善《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工作,对在地灾易发生区的村,村(居)民建房用地要作地灾危险性评估;认真落实汛期防灾值班制度,做好地质灾害防治指导、监督工作。区建设部门要掌握在建工程的情况,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做好防治工作;区水利部门要及时向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及相关部门通报洪水信息,并做好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区交通、市政部门要做好道(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的检查落实工作;区旅游部门要做好旅游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地质勘察单位要协助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开展灾情应急调查和做好抢险救灾的技术指导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宣传、培训工作

要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工作,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全民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和抗灾能力。今年要结合宣传、贯彻《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加强新圩、内厝、马巷镇、大帽山农场及非煤矿山等地质灾害多发地的防灾宣传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通过广播、电视、发放宣传画、宣传手册等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基层防灾负责人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重点对年隐患排查中发现地质灾害点的镇、村业务指导及防治知识和法规知识培训,特别是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三)进一步建设群测群防网络,搞好监测工作

群测群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群测群防可以迅速发现险情,及时预警自救,遇到灾害性天气可以通过群测群防网络迅速部署防灾抗灾工作,及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撤离避让,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各镇(场)要在年初步建立网络的基础上,按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要求”和“四应知”、“四应会”、“四应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群测群防网络分为四级,分别为:灾害点监测网(四级网)、村(社区)级监测网(三级网)、镇(场)级监测网(二级网)和区级监测网(一级网)。

灾害点监测网(群测群防四级网)

---负责对具体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的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监测,一般进行简易的相对位移监测和宏观观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灾害点的监测由受威胁的人(单位)负责。

村(社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负责组织、监督该村(社区)地域内地质灾害点的群众监测、预警;

---负责该村(社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人员抢险救灾。

---村(社区)级监测网由村(居委会)主任负责。

镇(街道)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负责对三、四级网进行监督管理;

---负责该镇(街道)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并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组织地质灾害险情巡查,组织群众在临灾时紧急避险,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镇(街道)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场)负责。

区级监测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负责对群测群防二、三级网的监督管理;负责本区群测群防技术指导和信息管理;

---负责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跟踪,和对监测资料进行核实;根据气象、水文预报和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向有关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和矿山及管理重要设施的有关部门发出预警通知;

---组织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发生地质灾害时组织抢险救灾;

---区级监测网由区政府组建,由分管地质灾害防治的副区长负责。

监测技术方法: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采用裂缝位移测量(相对位移监测法)及宏观观测(目视监测法)两种方法。

裂缝位移测量法主要用于有明显裂缝的灾点,是在裂缝两侧设桩或设片、设尺观测裂缝变化情况的方法,监测点主要选在滑坡后缘、中部、前缘主裂缝两侧或建筑物裂缝两侧,监测点每组两个,视实际情况布设3~5组。

宏观观测法主要目测地质灾害体、不稳定边坡及周围的掉土、掉石、滚石、冒水、冒沙、裂缝长宽变化及泉水、民井的流量、颜色、水位变化和树木歪斜、动物异常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在宏观上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我区的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发生前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缝征兆,主要采用宏观观测法进行监测,即目视法监测。

监测工作制度:

监测频率:每年~月和11~12月为正常时段,每一个月观测一次;每年~10月为汛期,每10天观测一次;如发现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遇暴雨及连续降雨等要加密观测(如每天1次或一天几次)。

监测资料的上报:监测人每次监测都应认真做好记录,并填写在预定的表格内。监测记录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正常情况每月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要迅速上报。

监测资料的分析、预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负责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预报。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组织监测、预防。

“四应有”、“四应知”和“四应会”基本要求:

(1)村(居)委会做到“四应有”

应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群众转移预案;应有地质灾害防治值班制度、巡查制度、速报制度;应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监测人、协管员;应有地质灾害防治简易工具、通讯工具。

(2)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四应知”

应知辖区隐患点(区)情况和威胁范围;应知群众避险场所和转移路线;应知险情灾情报告程序和办法;应知灾害点监测时间和次数。

(3)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作到“四应会”

应会识别地灾发生前兆;应会使用简易监测方法;应会对监测数据纪录分析和初步判断;应会指导防灾和应急处置。

(四)加强汛期防灾工作

1、防灾工作检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在汛前对群测群防网络、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情况、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进行全面检查和在汛期内进行抽查,另外还应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要责成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及时整改,并将检查情况、存在问题和处理意见上报区政府。

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汛期期间,镇政府(场)、村(居)委会应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回检查,对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报告。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接到险情报告后,要及早赶赴现场,调查鉴定险情,提出处理对策措施。

3、汛期值班

汛期期间(4月1日~10月30日),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值班工作,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逢台风、暴雨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全天有人值班,分管领导24小时岗位带班。值班时要保持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

汛期期间市、区两级政府办公厅(室)值班电话和市、区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联系人及电话。

4、强降雨防灾

(1)当天气预报日降雨量可能达到50mm(暴雨)以上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达到100mm以上时,镇政府(场)防灾责任人、监测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地质灾害。

(2)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等级达到三级或三级以上时,各区人民政府接到预报预警后,要依照防灾责任制的规定,逐级将有关信息迅速通知到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区域内的村(居)民,并及时启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响应,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三级时,区、镇人民政府、场及有关部门应部署防灾工作,加强值班;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应适时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村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环保协管员(下称“协管员”)应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发现险情应立即报告,镇人民政府、场应及时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四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做好抢险救灾准备;镇(场)、村(居)防灾负责人组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进行巡查,隐患点和危险区域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协管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区域的监测和防范;区、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适时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避让。

当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为五级时,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24小时值班室值班,领导带班,并组织做好防灾工作和随时抢险救灾准备(抢险人员随时待命);区人民政府及时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和抢险救灾指挥系统,镇人民政府、场及时启动《村(居)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预案》,立即组织受威胁的群众转移,并对其它区域进行巡查和防范,派出应急小分队或者包村干部指导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汛期地质灾害转移对象: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山坡、边坡建筑物内的群众;易发生泥石流山沟及沟口(低洼)地带的群众;其他在汛期易发生地质灾害、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地带的群众。

(3)当突遇短时间强降雨(3小时降雨量超过30mm)时,村(居)委会防灾责任人、协管员要及时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陡山坡地段的情况,并关注雨情,适时组织受威胁的人员转移避险。

(4)按照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防御台风、暴雨的部署开展防灾抗灾工作。

当日降雨量可能大于50mm或累计过程降雨量可能大于100mm时,区建设、交通、水利、旅游等部门应对在建工程、公(铁、道)路、水利设施、旅游景点的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巡查,并做好抢险应急准备。

(五)做好地质灾害预报

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应会同区气象台,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结果和大气降雨观测、预报等资料,及时作出地质灾害预报。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后,区政府和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要及时向下通知和部署防御工作,让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和有关方面提前做好防范。

依据地质灾害监测资料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时,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分局对上报的监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分析,可能发生灾害的要及时进行预测预报,并报告区政府及所在地的镇政府(场)和有关方面做好防范。

(六)加强应急处理与及时抢险救灾

1、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小分队

要按照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意见的通知要求,结合各镇(街)、场、村(社区)的实际建设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地灾村(社区)要建立地灾应急自救小分队。

2、及时抢险救灾

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发生后,区政府应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按既定预案要求组织抢险救灾。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分局要会同区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尽快查明险、灾情发生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势等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抢险救灾队伍要迅速进入现场排险和抢救受灾人员;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应急预案的分工和要求及时做好抢救受灾的相关工作。

(七)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为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5),分期分批实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规划和落实,年计划治理1-2处地灾隐患点。

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治理。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新建工程,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

(八)安排防治资金

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群测群防网络与预警体系建设以及抢险救灾、地质灾害治理等防治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治理费用,经济困难的在实施治理后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直接危及交通、水利、市政设施和旅游区、林区等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相关部门、单位负责。新建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由建设单位负责。

五、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人

篇4

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林业生产包括培育树种、造林、抚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树苗从种下到长成大树的过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胁,并且有可能因为林业有害生物死亡。而营林技术则是林业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础,其通过利用生物间的生态辩证关系,并结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会造成林业灾害的范围内,从而对林业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进行预防,例如增加害虫的天敌,改变昆虫的发育、繁殖,培育抗病虫树种等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逐渐由原来的治理向预防方面转变,由治标转为治标治本相结合,而营林技术则是可以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应用营林技术

2.1选育抗病虫树种

同一树种因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虫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优良的树种抗病虫能力自然更强。在林业生产的培育期,提高树种的抗病虫能力自然能够让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虫侵害的几率。在培育抗病虫树种时应结合树种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科学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选育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适合种植地栽种的优良树种。

2.2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是将不同树种种植在一起,使林业中的树种多样化,形成生物平衡,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最受欢迎的营林技术。混交林的营造中树种的选用:①两种以上乔木树种混交;②乔灌木混合种植;③主要树种、次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种植。混交林营造中的配置方式包括:株间混交、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块状混交、植生组混交。营造混交林并不是什么树种均适用的,营造出不良的混交类型反而会抑制树木的生长。因此,混交林的营造中一定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并且需要考虑种植地的地理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在种植地能够更好生长的树种。相较于纯林而言,其营造难度较大,但是混交林因为树种更多样化而具有更多的优点。混交林因为树种多样化,生物的生存条件更为复杂,不仅使大量的害虫、病菌失去了繁殖条件,无法繁殖,还增加了生物的天敌,使森林处于一个生态平衡的状态,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混交林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中间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的进行关和作用,树木生长更为旺盛。

2.3建立隔离带,预防虫害扩散

隔离带是用于防止虫害在森林中扩散、传播的有效预防措施。多数林业有害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会迁飞、转移,特别是单一食性的害虫,这也是林业病虫害扩散的重要原因。通常害虫在幼虫时期的食量较大,而当他们在原来的寄主处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时就会选择转移、迁飞到新的寄主身上。而幼虫因为不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所以它们会选择附近的寄主。因此,在营造林时可以设立隔离带,用于防止这类幼虫的迁移。

2.4对林区进行清理

若是树木已经遭虫害不能治理或是已经枯死、被自然灾害等毁灭,那么一定要将这些树木进行清理,避免它们影响健康树木的生长。其中,特别需要注意虫害树木的清理工作,清理虫害木是治理害虫,改善林木条件,确保林业生产力、绿化效益的基本工作。假如林区大面积遭到害虫侵害时,首先根据相应的技术规格对遭受危害的立木进行清理,然后选择对病虫害有抗性的树种对林区进行更新。

三、结语

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使得林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加快,但是现代林业在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林业有害生物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会对林业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近几年,因为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加,外来生物也在增多,这也使有害生物物种在逐渐的攀升。因此,造林过程中引进外来物种时务必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日益增加的森林受损面积面前,进行有效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林业管理的重点。笔者今天对部分营林技术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有效防控措施来保障林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吴慧兰 单位:信州区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刘建林.营林技术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效果[J].林业勘查设计,2015,01:29-30.

篇5

关键词:生物防治;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防控;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4-0058-03

1 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及其指导原则

生物防治是指运用有益生物、生物提取物以及仿生产品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控的技术手段。生物防治必须遵循坚持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栽培健康作物;保护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为方向,确保有益生物生存繁衍空间;科学合理应用生物手段的指导原则。

2 生物防治的基本内容

①利用天敌防控有害生物 最为常见的是在虫害的防控上,其基本作用机制有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

②利用寄生生物防控有害生物 主要是利用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寄生有害生物进行防控。

③利用生物提取物质防控有害生物 常是利用一些植物提取物防控有害生物,其作用机制有直接杀灭有害生物、干扰和抑制有害生物正常生长发育、驱避有害生物等几大类型。

④人工合成仿生产品防控有害生物 这一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诞生了众多的防控效果较为显著的仿生产品,其作用机制几乎涵盖了过去传统农药的所有方式,如胃毒、触杀、驱避、拒食、诱导、抑制、绝育、寄生等。

3 生物防治在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害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3.1 在蔬菜病害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①以病毒对抗防控病毒病 生产上常用弱病毒株系微创接种大田植株防控病毒病,如用M52弱毒株系防控番茄花叶病、黄瓜花叶病。其作用机制是利用病毒寄生的排他性,以致病性较弱的病毒优先寄生在健康植株,以达到阻止强致病性病毒入侵的目的。

②以细菌对抗细菌性病害 生产上常用多黏类芽孢杆菌防治辣椒、番茄、茄子青枯病,不仅能杀灭和抑制病原菌,还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③以细菌对抗多种真菌性病害 生产上常用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蜡质芽孢杆菌,防治茄科、瓜类、豆科作物的根腐病、枯萎病和生姜姜瘟病,不仅能杀灭和抑制病原菌,还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

④以真菌对抗多种真菌性病害 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木腐菌和寡雄腐霉菌,常被用来防控蔬菜灰霉病、晚疫病、枯萎病、根腐病、炭疽病、立枯病、黑茎病等;利用盾壳霉菌(Coniothyrium minitans)的专一寄生性防控十字花科蔬菜和莴苣菌核病。

⑤以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病害 生产上常用1%蛇床子素防控蔬菜作物白粉病、锈病、灰霉病;利用苦参碱防控瓜类病毒病、霜霉病;用大蒜素(401)防控窖藏期甘薯黑斑病;用木酢液防治灰霉病。

⑥人工合成或萃取抗菌素防控病害 生产上常用农用链霉素、菜丰宁B1(丰宁)、新植霉素等防治蔬菜细菌性软腐病、黑腐病、角斑病;用农抗120防治蔬菜白粉病、瓜类炭疽病、瓜类枯萎病、番茄叶霉病等;用武夷菌素(BO-10)防治黄瓜白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灰霉病、韭菜灰霉病等;用多氧霉素(Polyoxin) 防控蔬菜白粉病、赤星病、黄瓜靶斑病;用1%申嗪霉素防控茄果类蔬菜疫病、瓜类枯萎病;用宁南霉素防治病毒病、白粉病;用春雷霉素、华光霉素防治枯萎病。

⑦利用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作物抗病性 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是寡糖植物免疫诱抗剂与蛋白植物免疫诱抗剂,如β-葡聚糖、壳寡糖制剂海岛素、几丁质、壳聚糖、激活蛋白质制剂等。其作用机制是诱导作物产生抗病免疫性,激发作物自身的抗病基因表达,并能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3.2 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虫害防控中的具体应用

①以捕食性天敌防控害虫 采用保护天敌生存环境或人工饲养害虫天敌并释放天敌的方式控制虫口基数,如利用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草蛉、小花蝽、食蚜瘿蚊、捕食性小姬蜂、丽蚜小蜂等蚜虫天敌控制蚜虫为害;利用捕食螨(巴氏钝绥螨、剑毛帕厉螨、智利小绥螨)防控蔬菜蓟马、叶螨、红蜘蛛等;利用赤眼蜂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烟青虫、菜螟等;利用丽蚜小蜂防控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

②以寄生性天敌防控害虫 采用保护天敌生存环境或人工饲养害虫天敌并释放天敌的方式控制虫口基数,如利用寄生小姬蜂、蚜茧蜂、寄生性食蝇等防控蚜虫、鳞翅目的多种害虫。

③以微生物防控害虫 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要数Bt乳剂(苏云金杆菌),常用于防控多种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等;用白僵菌、绿僵菌乳粉剂防控鳞翅目的多种害虫,如小菜蛾、菜青虫、棉铃虫、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利用昆虫病毒类杀虫剂防控害虫,如用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等杆状病毒防控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等。

④以昆虫信息素诱杀、诱捕害虫 性诱剂、趋食剂两大类应用较为广泛,如多种鳞翅目昆虫性诱剂,其作用机制是利用昆虫的特异趋偶性引诱同类前来,以达到集中捕杀目的,或诱导害虫远离作物而避免其为害,以及引诱其取食带有不育药物的蔬菜,使害虫丧失繁殖能力。由于该类产品具有专一性,在使用该类产品时要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选择相对应的性诱剂。

⑤以仿生产品防控害虫 保幼激素、蜕皮激素、昆虫毒素三大类应用较为广泛,其作用机理是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保幼激素主要是抑制昆虫几丁质的正常形成,使其不能正常蜕皮或昆虫变态不完全,形成半幼虫半蛹中间型,或是形成半蛹半成虫中间型;而蜕皮激素则是刺激昆虫大量异常形成几丁质,使其反复异常蜕皮、过早蜕皮,使之不能发育成熟影响卵子发育、胚胎发生和阻滞发育,导致发育异常而死亡,如用抑太保(啶虫隆)、农梦特、除虫脲、灭幼脲、卡死克(氟虫脲)等防控鳞翅目、双翅目、螨类等多种害虫;昆虫毒素中最早得到应用的是沙蚕毒素,如巴丹曾被广泛用于防控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

⑥以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害虫 天然植物源提取物防控害虫最早以除虫菊为代表,产生了大量的菊酯类和拟菊酯农化产品,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害虫的防控中;生物碱类紧跟其后,如苦参碱、烟碱(阿克泰)、毒扁豆碱、黄连碱、辣椒碱、黎芦碱等用于防控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等多种害虫;萜烯类被广泛开发利用,如苦皮藤素、印楝素、川楝素、蛇床子素、辣椒素、夹竹桃素、闹羊花素、黄杜鹃花素等被广泛用于防控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螨类等多种害虫;黄酮类突破传统应用领域,如鱼藤酮(鱼藤精)、雷公藤、小毒兰、胡桃醌等用于防控鳞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这些天然植物源提取物在生物防控害虫中的大量广泛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熹菜.农药毒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 易齐.菜田农药使用指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 杨普云,赵中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拜胜亮.无公害蔬菜病虫草害系统防除的关键问题[J].云南农业,2010(3):35.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BAI Shengliang

( Chuxiong Research Extensio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675000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basic conception, guiding principle and basic component of biological control, and described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i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s in detail,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ological control technology, ensuring the quality safety of vegetable products, and maintaining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control; Pollution-free vegetable producti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Specific application

篇6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分类;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对城市地下空间的现状做简单分析

城市地下空间是城市空间系统中地平面以下部分的空间,往往以地下建筑的形式出现,起到补充城市地上空间的作用。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地去开发利用地面资源。长此以往,城市的地面资源也趋于匮乏,因此人们开始向地面以下开发,去利用地面以下的资源。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成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土地资源匮乏,地面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地下空间在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安全的同时,当其内部发生灾害事故时,所造成的损失有远远高于地面。而且实施开展救援的难度也远大于地面。因此采取高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所存在的灾害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并采用多个角度去分析灾害的防治措施。

2.对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做大致分类

本文将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归纳为3个方面,更加系统分析。

3.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由于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一旦地下空间发生了灾害,那么其所带来的灾害将是毁灭性的,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近年来国内外所发生在城市地下空间中的灾害事故充分说明了其严重后果。2001年9月17日,由于第16号台风“百合”的影响,台北市大部分地区遭受水淹,交通瘫痪。大部分地铁线路因遭水淹而停运6个月,造成数十万人交通不便。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日本东高新区3条地铁列车内施放神经性毒气,造成12人死亡,5000多人因中毒进医院治疗。1969年11月11日,北京万寿路至五棵松地铁路站之间,由于电动车短路引起火灾。在消防救援中,火场照明设备不足,防烟滤毒设备缺乏,大大影响了救援行动。死亡6人,中毒200多人。从上述实例事故中,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地下空间发生灾害的严重后果。

4.从多个角度分析灾害,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往往具有后遗症,一种灾害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其他的连带灾害。例如在发生洪水后,地下空间中的通信、电力管线经过浸泡之后,通常无法使用,即使能够使用也极易发生火灾等其他事故。因此,对于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不能单独针对某一种,而是应考虑该灾害还能否产生别的连带灾害。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地去管理,去应对灾害。

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国不断地推进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地铁、地下商城,地下车库,综合管廊等地下建筑类型也不断丰富。但是这中间所暴露出的问题也趋于严重,在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国对于防灾减灾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各种类型的地下建筑也只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本文中采用多个角度去分析应对灾害的防治措施。

4.1 第一种是以政府作为主导作用,同时辅以非政府的作用。政府不应当仅仅只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发起者,更应当是防灾管理的领导者、决策者。相较于地面建筑而言,我国对地下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仅在这一点上而言,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相较于国内而言,国外的城市地下建筑发展较早,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成熟。日本是最早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国家之一,日本在2000年先后制定了《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别措施法》和《大深度地下公共使用特备措施行令》,其别强调了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的安全性。因此,不妨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去借鉴一些国外的成熟的经验,逐步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不是完全地照搬国外,也不必急于求成,毕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在制定完法规之后就能立竿见影。与此同时,政府应当成立专业的针对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协调机构。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类设施都有着各自的管理部门,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过于明确,当灾害发生后没有一个主导部门去协调统筹管理。因此,当灾害发生后,通常会显得手忙脚乱,大大降低了救援的速度,也降低了救援的效果。

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对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不仅仅只去依靠政府,在我国往往是政府提出了有效的政策,而在实施时却障碍重重。因此需要充分地发挥社会的作用。第一,可以从大学生、高中生之间挑选志愿者,事先对志愿者进行城市地下空间防灾减灾的知识培养,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让他们去人流密集的地铁车站、地下商场等进行宣传。第二,对于地下车库,相关的物业可以培养物业人员的防灾减灾能力,并进行定时地演练。第三,走进社区,宣传关于地下空间的知识,是普通居民对地下空间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

4.2 第二种是从城市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的预防,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疏散措施,事件结束后的反思去分析。对于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的预防:首先,应当分析本地区的地质条件、自然条件,针对本地区可能发生的,引起地下空间灾害发生的不利因素,在施工阶段就将这些不利因素考虑进去,做好充分的安全储备。例如在南方地区,雨水充沛,极有可能发生洪水,那么在施工材料的选择上就该考虑尽量使用防水。而在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则应当考虑抗寒材料的选用。其次,还应当合理安排布局,完善监控系统,科学地布置消防系统,使安全出入口的布置充分符合规定等等。而对于地下空间灾害事故发生后的应急疏散措施,应当充分发挥安全告示牌的引导作用,使人员在灾害发生后能快速地依靠告示牌的指引逃离。其次,在监控室中应随时都有监控人员待命,保证在灾害发生后能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措施。最后,安保人员应当轮番的巡逻,使其在灾害发生后能第一时间疏散人员。在事件结束后,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查找灾害发生的原因,去修复在灾害发生后所暴露的问题,查漏补缺。加强防灾减灾的薄弱环节,不断地去完善,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化,安全性更高的防灾减灾体系。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实际情况出发,大致地从3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中所存在的灾害,之后通过实例,去进一步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灾害发生的严重后果。最后从两个不同角度去具体的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防治措施,在这中间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希望我国在不断发展城市地下空间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去约束,去提高人们对地下空间安全性的认知。

参考文献

篇7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夺取水稻丰产丰收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更是粮食生产安全的保证。近年来,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在江苏深入开展,有力的促进了水稻单产的提高与稳定,大力推广机插水稻成为一个主要的水稻栽培形式。随着机插稻高产高效栽培方式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的生育特点、病虫发生的规律也有所变化,病虫防治技术也就有所调整。笔者总结多年来水稻高产栽培条件下的病虫防治技术,发表如下。

一、机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生育特点

围绕水稻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在水稻的播种、施肥等栽培管理措施上,都形成了完整的配套技术,也就行成了水稻机插栽培方式下的生育特点,主要是:

1.播种期迟,播种密度高,秧龄期短。插秧机械对秧苗标准的要求非常苛刻,秧龄期15-20d,叶片不超过4张,器官发育不充分,秧苗素质偏弱。同时由于前茬小麦的收获期的影响,决定了机插水稻播种时间大多数在5月底、6月初,过早秧龄大无法栽插,过迟栽插太迟不利于高产。目前所采取的育秧方法多是塑盘集中育秧,播种密度每标准盘130-150克干种,折算其播种密度远高于常规手栽稻育秧。

2.缓苗期长,分蘖集中,高峰苗数量多。机插稻移栽时苗龄小,根系植伤重,栽后恢复生长时间长,缓苗期较长。进入分蘖期后,表现出暴发生长,叶片生长快,分蘖出生快,分蘖多,达到高峰苗的时间相对较短,够苗期、高峰苗期常年提前1个叶龄左右。与手栽稻相比,机插稻营养生长期缩短,高峰苗数较高,其中无效成分增加,单茎蘖的营养面积小,群体内部竞争加剧,分蘖成穗率低,单穗颍花数少。

3.生育进程后移,收割期推迟。受栽插和腾茬的影响,机插稻播种育苗期、栽插期均比常规栽插到迟12-16天,生育进程滞后,使生育期推迟10天左右,抽穗期、成熟期相应延迟。

二、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的病虫发生规律

1.种传病害、苗期病害发生重。机插稻一般5月底6月初播种,出苗时气温比常规手栽稻育苗的高2-3度,有利于水稻恶苗病菌的侵染,导致机插稻恶苗病害重。机插稻采取塑盘集中育秧,播种量大,密度高,秧苗生长完全处于密生生态条件下,秧苗小,素质弱,极易诱发立枯病、苗稻瘟等苗情病害。

2.秧苗栽插后,由于苗龄小,缓苗期长,水浆管理以干干湿湿为主,稻田生境适合杂草生长,杂草出草快,出草量大,防治难度高,容易造成杂草防除失时,导致草害严重。同时,由于苗小苗弱,有利于水稻苗期稻蓟马发生,严重年份甚至出现栽后死苗现象。

3.缓苗期结束后,机插稻快速生长,分蘖快,生长量大,群体密度高,水稻纹枯病虽然见病迟,但病情发展快,自然发病严重。生育期后移后,使稻曲病、稻瘟病的发生生育期和发病适宜的气候条件吻合的机率高,加重发病。

4.机插稻收获迟,后期叶片嫩绿,四代稻纵卷叶螟诱集蛾卵量高,发生程度加重,同时,褐飞虱重发年份自然冒穿比例高于常规手栽稻。

三、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技术

1.水稻恶苗病、水稻干尖线虫病的预防。播种前选择对路药剂对稻种进行灭菌处理,是避免或减轻水稻恶苗病等种传病害发生的关键措施。一要选用对路药种。根据近几年的应用效果,应选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等药剂浸(拌)种,而咪鲜胺及其复配剂效果较差,不宜选用。二要正确开展药剂浸(拌)种。要准确把握浸种药剂浓度和浸种时间,25%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不可盲目加大或降低浓度,保证防治效果;浸种时间在48-60小时,浸后不用淘洗,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也可选用6.25%咯菌清・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20毫升加水170-200毫升(机械包衣仅需加水70-100毫升),搅拌包衣稻种5公斤。对干线虫病重发地区还要加入6%杀螟丹水剂1000倍液一并使用。三要注意浸匀浸透。要将稻种从包装袋中倒入浸种容器中浸种,确保种子均匀接触药液,提高浸种效果;杜绝将整袋稻种放入容器中浸种;机插稻分批浸种时切忌废液再利用,以防药剂浓度下降和病菌污染降低防效;浸种时药液要淹没稻种;要适当降低塑盘育苗期间温度,药剂浸种后可不催芽直接播种或多浸少催,以降低长芽阶段病菌的侵染。

2.水稻立枯病、赤枯病、苗稻瘟的防治。防治立枯病可选用50%霜・福・稻瘟(立枯净)1000倍液土壤消毒,出苗后用50%霜・福・稻瘟800-1000倍液喷雾。秸秆还田,水稻赤枯病发生逐年加重,对发生赤枯病田块:①要放干田水;②将基因活化剂20克或赤枯净1-2瓶与丙森锌・醚菌酯(爱诺丰采)25克混用进行叶面喷洒;③撒施生态螯合锌氮肥10-15斤或稻将军1包。对苗稻瘟可每亩选用75%三环唑20克主动叶面喷雾预防。

3.稻蓟马、 雀害、鼠害的防治。选用35%干粉种衣剂30克拌浸好并晾干至不沾手的稻种4-5公斤,轻轻翻动种子,拌匀药剂,随拌随播,对稻蓟马控制期可达1个月。同时可有效驱避麻雀和老鼠,避免断垄缺苗。

4.杂草化学的防除。一是整田后泥浆未淀实前每亩选用35%吡嘧・丙可草胺可湿性粉剂90克对水30公斤手动喷雾或拌肥料5公斤撒施。二是机插活棵后亩用53%苯噻・苄可湿性粉剂60克加10%吡嘧磺隆10克拌肥料浅水撒施,药后保水5-7天。③对前两次除草效果不好的田块要及早每亩选用6%氰氟・五氟磺草胺150-200毫升或22%五氟磺草胺悬浮剂10毫升或2.5%五氟磺草胺油悬浮剂(注意: 五氟磺草胺不能与有机磷混用)每亩80-100毫升进行叶面喷雾,药前至少必须使2/3杂草茎叶露出水面,并保水5-7天。

5.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

纹枯病:首次用药掌握在穴发病率达5%,应及早主动用药控制,同时要搞好拔节孕穗、破口抽穗期等关键时期的防治。每亩可选药剂如下: 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60-80克、 27%噻呋戊唑醇(金漫穗)悬浮剂30毫升、 12%井冈苯醚甲可湿性粉剂80-100克、27.8%噻呋已唑醇(宇龙满仓)悬浮剂25-30毫升、 12.5%氟环唑(宇龙赛欧)悬浮剂45-60毫升等。

稻曲病:重点要抓好破口抽穗前5-7天、破口抽穗期、齐穗期药剂防治。每亩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15-20毫升,或上述防治纹枯病药剂减半量与井冈霉素类药剂混用,防止影响水稻抽穗。

6.稻瘟病的防治。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早抓叶瘟,狠治穗瘟。发病初期及早用药,叶瘟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末期-破肚期和齐穗期至少防治2次。但高感品种必须在破口前7天左右结合稻曲病提前防治1次,控制节瘟发生,降低穗颈瘟流行风险。用药量: 75%三环唑(丰登)亩用30-40克,高感品种不少于35克, 40%稻瘟灵(富士1号)亩用100毫升,高感品种不少于120毫升。

7.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重点要抓好三、四代稻枞卷叶螟的药剂防治。坚持“治早、治小”的策略,一般在卵孵化高峰期施药,可用50%稻丰散 、72%丙溴磷(维抗)、 5.7%甲维盐 、 60%甲维・杀单、 20% 阿维・二嗪磷 、16%阿维杀螟松、 3%阿维・氟铃脲、31%甲维・丙溴磷(稻金丹)、3.2%阿维菌素微乳剂(爱诺4号)等对水喷雾。对高龄虫可用盖仑本、奉农、维抗80毫升+爱诺4号50毫升混用。但要注意甲维盐、有机磷及其复配剂施药时稻叶上不能有露水、雨水,甲维盐及其复配剂要避免强光照射分解。

篇8

关键词:绿色防控;小麦;病虫害;技术;预防

中图分类: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0

1 目前我国小麦中的病虫害和防控方法

在对各种不同的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各个地块上病虫害的情况,采用生物农药来对病虫害进行预防。所使用的化学农药必须是低毒、安全、可靠的,坚决不能使用剧毒的农药来对病虫害进行杀灭。喷洒药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喷雾的质量,需要采用电机喷雾器。对于小麦的防控工作,一般是在小麦的生长期便进行和实施。在越冬期、灌浆期、返青期以及开花期,都要做好预防的工作。笔者主要针对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2 产生病虫害的原因

小麦常发的病虫害有这样几种:锈病、蚜虫病、白粉病、小麦红蜘蛛、小麦纹枯病、麦播地下虫害。产生这些病虫害是由于环境被污染,或者是因为小麦种植的温度、湿度产生了变化,也或者是小麦自身的抗虫性降低。一旦四周的温度和湿度利于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那么小麦就会被害虫所侵蚀。

3 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3.1 绿色防控技术

实施绿色防控的目的,是为了对农作物进行保护。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一般采取其他的方法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生物防治、化学调控、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等。为了使得农作物达到绿色、健康的标准,也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如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经面向全国各地开展了关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要求农户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2 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3.2.1 物理防治

该种防控措施是按照害虫特有的趋光特性来充分吸引害虫,再借助高压电网来击晕害虫,将害虫装入袋子里,然后借助一些化学药剂来杀灭这些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开灯和关灯的时间都需要根据实际状况来进行调整。要从小麦成虫的始盛期开始进行防治,借助病虫适宜的生存温度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温度产生变化后,可以减少一些病虫害。

3.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一般是按照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的关系,借助一种生物来抑制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在对青菜虫进行防治时,一般采用赤眼蜂。而在对蚜虫等进行防治的时候,一般采用七星瓢虫等。不仅如此,也可以借助青蛙来对害虫进行捕食,或者是利用虫类的性外激素,来对害虫进行引诱和消灭,该方式可以对害虫的产生控制,避免害虫过度地进行繁殖,从而防止病虫害。

3.2.3 农业防治

科学的轮作制度可以切断寡食性害虫和单食性害虫的食物链,最终使得害虫不能进行觅食,因此被消灭。在防治害虫的时候,还需要及时对农作物的病残体进行清理和扫除,防止产生病原体的污染。在秋季需要对耕地进行深翻,避免虫源越冬。不仅如此,也要及时进行除草,促使耕地中的虫卵被消除掉,从根源上防治虫害。

3.2.4 营养防治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喷洒一些叶面肥,从而使得小麦的防病虫能力得到提高。要合理的选择叶面肥,采用一些质量高的微肥品种。从而避免因为小麦缺乏微量元素而产生一系列病害,及时补充小麦作物中的钙肥。通过对小麦增施各种肥料,可以提高小麦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使得作物可以更好地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2.5 不期的防治

小麦在各个不同的生长周期,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威胁。比如在小麦的抽穗期、灌浆期,麦田内存在的病虫对于小麦的成长威胁是最大的。在这个时期内,对于病虫害的防控,要选择各种不一样的药剂来进行。

4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所起到的效果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防治病虫害,还能提高小麦等农作的质量和产量。因为绿色防控技术所采用的药剂量小,毒性不大,残留量很低,所以能蛱岣咝÷笞魑锏纳态效益。绿色防控模式一般以靶标作为主线,所采用的是诱虫灯、赤眼蜂等结合起来的方式,害虫的杀灭度达到了75%以上,效果非常好。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小麦,比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的小麦,产量大约提高了8%左右。因此,这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 总结与体会

通过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污染。既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也达到了消灭虫害的目的。因此,必须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使用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虫害。

篇9

关键词:柳树脊虎天牛;福海县;人工林;发生危害;综合防控

1 生活习性

柳树脊虎天牛(Xylotrechux namanganensis Heydel)又称为纳曼干脊虎天牛。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隧道中越冬,第2年4月下旬老幼虫开始活动,5月下旬化蛹,6月初~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6月下旬产卵,7月上旬~中旬孵化为新幼虫,一直危害到9月下旬开始逐步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飞翔能力较强,能多次交尾,产卵前以口器在嫩枝上咬一马蹄形刻槽,然后产卵1粒,雌成虫产卵量平均为15粒。成虫寿命平均为13~20天,卵经8~13天,到6月中旬左右孵化为幼虫,初孵幼虫在刻槽侵入枝、干危害,被害处由于受到特殊生理刺激而膨大形成纺锤形虫瘿,老熟幼虫在木质部深处筑蛹室化蛹。

2 形态特征图片

3 症状检查方法

杨树、柳树、桦树等树种主干距地面3m以下带皮原木、板方材和当年被害木上是否有0.6cm×0.4cm的椭圆形羽化孔。若新羽化孔里充满了木屑和虫粪,成虫尚未出孔;若老羽化孔里是空的,则成虫已钻出孔。5月中下旬~7月下旬在树干木质部观察,收集来回爬行的成虫。树皮大块脱落,可见到木质部上的虫道和羽化孔或新鲜的木屑粪便。对幼虫进行调查时,先看主干上有无啄木鸟啄食的蛀孔道,然后把树干劈开进行查看。

4 综合防控措施

(1)加强和保护天然河谷林的管理,严禁采伐、林区采金、开矿、开荒地、林区内打幼苗、挖药和林区旅游等破坏行为,通过封河育林、禁止打草、保护幼苗等各种方式,尽快恢复和发展天然森林资源,创造有利于自然界各类天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使其充分发挥自然消灭害虫的作用。要争取达到全地区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天然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同时也达到预防和自然抑制柳树脊虎天牛等各种害虫的目的。

(2)大力保护和招引啄木鸟等各类害虫天敌。经调查,大斑啄木鸟啄食该虫的幼虫、蛹、卵和成虫,因此,要有效保护大斑啄木鸟,同时严禁捕杀林间各类益鸟,不损害鸟巢和雏鸟。避免在林间内盲目施用有化学药剂,让鸟类安居林间、持续繁衍,同时可放置人工巢厢,招引啄木鸟等鸟类,不断增加天敌种类和数量,创造有利天敌繁衍栖息的环境和生存条件。

(3)柳树脊虎天牛虫较严重发生的衰弱木、枯立木、风倒木等及时伐除运出林区,并集中作熏蒸处理。清除被害木时要注意林地周围其它树种的安全,以防止害虫的传染,注意林区的卫生,不能让新采伐的被害木在林地过夏。被害木熏蒸法:先把被害木集中到一个地点,然后覆盖帐幕,使用溴甲烷、磷化钙等气体和固态熏蒸处理40~60个小时,可以得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4)对该虫较轻度发生的树木进行剥皮,结合堵孔法。对虫孔数较少的被害木,虫孔部位剥皮即可消灭幼虫和蛹。

(5)对发生较轻的活立木可用40%氧化乐果等药剂注入树体,直接杀灭树干上的幼虫。方法:用兽用注射器16号针头,吸满乐果与柴油(1:20)混合剂,然后选有新鲜虫粪的虫孔注入药液,至见有药液从蛀孔流出,即抽出针头,用泥土封塞蛀孔。

(6)在成虫期,林区内设置诱虫灯诱杀成虫,可以防治成虫、减少来源。

(7)活立木熏蒸法:幼虫向下蛀食,并有排粪孔时,用磷化铝毒签、磷化铝片等堵住最下面2~3个排粪孔,其余排粪孔以泥堵死,进行毒气熏杀,减少大量的虫源,从而得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8)树干涂白,人工捕杀成虫和初孵化幼虫,刮除刻槽中虫卵等措施可以减少害虫来源。

(9)卵孵化初期,用40%氧化乐果和80%敌敌畏800倍液,混合喷洒主干和大树枝条,可以杀死初孵化幼虫。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杨树;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黑龙江省木兰县是我省造林绿化大县,杨树发展前景广阔。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适宜种植杨树品种;另一方面种植历史悠久。木兰县从20世纪70年代就引进推广杨树,通过30多年的种植,杨树的生产技术已被当地群众掌握。但是,随着杨树的发展,对杨树的栽植技术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为此,笔者结合林业工作实践,将杨树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总结推广如下。

1.杨树栽培技术

1.1栽植杨树的技术要求

根据杨树的生物学特性,杨树造林时推行“四大一深”科学栽植法,即大塘1m2,大苗苗高3.5m以上,大株行距4m×5m,大水浇足,深栽80cm。

1.2栽植杨树的技术要领

杨树植苗造林的技术要领可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概括,即先埋1/5深(20cm)表土,然后将苗放入,再埋土至2/3深(70cm左右),踩紧实,最后埋土至地面,再次踩紧实,接着将苗往上提提,以利根系舒展,最后浇足水。

1.3栽植杨树的整地要求

杨树根系发达,呼吸作用强烈,需要良好的土壤通气条件。另外,在多数情况下,土壤中许多养分由植物不能利用的形式转化为可利用的形式,也要依靠好气细菌的分解作用。因此在杨树人工林集约化栽培中,全面深翻整地是重要措施之一。全面整地时,翻耕深度应视土壤坚实度而定。在中壤和砂壤土上,深翻30~40cm即可;在较粘重的土壤上,要适当增加整地深度。江苏里下河地区,发展杨树可不必进行全面整地。在造林前将穴挖好,穴的规格为:培育大径材应挖大穴,为1m×m×1m;培育小径材,纸浆材可小些,但不应小于60cm×60cm×60cm。

1.4栽植杨树的施肥要求

杨树造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必须大量施用有机肥,每穴施厩肥100~200kg。在植树穴底部与生土搅拌均匀,再覆10~15cm表层土后造林,使苗木不与肥料接触。沤制有机肥时,添加过磷酸钙效果较好,或在造林的同时,每穴拌入0.5~0.7kg过磷酸钙,但需特别注意不要将磷肥与苗根接触,因大部分小型化肥厂所产的过磷酸钙有游离硫酸根残留,根系与之接触时会被烧伤。

1.5栽植杨树的技术环节

(1)防止苗木失水是保证成活的关键。要尽可能在起苗、运苗过程中防止苗木失水。苗木运到造林地后,最好在水中把苗干下部浸泡2~3d(至少浸泡24h),使之充分吸水后再取出造林。

(2)在轻质土壤和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段栽植大苗时,应适当深栽,可使原根茎深入土中50~70cm或更深。但在粘重土壤上或夏季地下水位过高处造林时不宜深栽,以免造成沤根。

(3)在栽植时,应将过长的侧根截短,以防栽时窝根,影响生长,将伤、断根及机械损伤严重的根系清除,以免发生腐烂而感染病害。

(4)春旱严重地区,造林后必须立即灌透水1次,灌后栽植穴土壤下沉不均,造成苗木倾斜时要及时扶正踩实。如栽植后发现苗木地上部分已,成活无望,但苗根还存活时,应立即平茬。

(5)如苗木上端稍有弯曲,可在栽植时,将不垂直地面的苗木梢部转向北面,利用杨树苗的向光性,逐步把苗木梢头调直。

(6)栽植大苗时,应将侧枝全部修去。但为防止苗干产生更多的萌条,可对部分较大侧枝进行短截,保留长5~10cm小桩,1~2年后再从基部截去。

2.杨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1食叶类害虫

防治方法:人工清除越冬蛹,尤其是摘除第1、2代幼虫虫苞,利用成虫趋光性,灯光诱捕诱杀成虫;利用白僵菌或苏云杆菌防治,或用90%敌百虫、80%敌敌畏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洒。其他食叶类害虫如杨小舟蛾、刺蛾等可参照杨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2.2蛀干类害虫

防治方法:幼林注意抚育除杂,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在幼虫期用毒签或用注射器将有机磷农药500倍液注入蛀孔再用湿泥封住;在成虫羽化期(7~8月)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施树干杀灭成虫;花绒坚甲和啄木鸟对天牛有抑制作用,应加以保护利用。

2.3刺吸类和螨类

防治方法:防治草履蚧可选择氧化乐果等农药,红蜘蛛可用三氯杀螨醇1 000倍液,叶蝉可用90%敌百虫或80%敌敌畏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4杨灰斑病

危害多种杨树,从苗木、幼树到大树都能发病。以苗期和幼树受害最重,病叶早落嫩梢枯顶。病害发生在叶片及嫩梢上,在叶片上先生出水渍状病斑,后期病斑上发生深绿色突起的毛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幼苗顶梢和幼嫩树梢病后死亡变黑,失去支撑力下垂。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密切,6~7月高温多雨易引发病害,尤其是苗圃地以及幼树。

防治方法:注意扦插苗不宜过密,实行轮作,不重复使用同一地块作苗圃,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喷雾杀菌,15d进行1次,坚持3~4次,消除病株病枝。

2.5杨树溃疡病

3月中下旬感病植株的干部出现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质地松软,手压有褐色臭水流出,有时出现水泡,内有略带腥臭的黏液,5、6月水泡自行破裂,随后病斑下陷呈深褐色。4月上中旬病斑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并突破表皮,当病斑包围树干时,树上部枯死。

防治方法:适地适树,避免长途运输及假植时间过长;加强抚育管理,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用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喷树干,用多菌灵防治亦可。

【参考文献】

[1]金炳昶.杨树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208.

[2]邵利民.杨树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