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标准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育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 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现代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 究”立项课题 医学教育起步时和发展早期就是引进的结果,所以我国现 代医学教育一直存在于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但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所决定,我国 现代医学教育又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前沿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自身的发展也不平衡。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 求》的推出,为提高国际领域的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蓝本, 也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得到国际医 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更广泛的认可提供了机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充分地汲取 了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的精髓,又特别地结合了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现实而研究 制定的。由于《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身就融入了国际 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所以以这样的蓝本改革与发展我国 的现代医学教育,也必然会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更快更好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
1.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新方向自从2Q世纪9Q年代中期教育部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 教学改革项目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 1Q多年 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给前进中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 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地域的差别、经济 结构的差别、社会成熟度的差别都使得医药卫生事业的发 展很不平衡,也使得医学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医学人才 培养的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 教育来讲,在一定的范围内强调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标 准的同一性势在必行。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汲取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要 求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和特点,提出了医学教育 标准范围。这个标准范围,为所有的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 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也为各级各类医 学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深入理解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方向。[4]1 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规范了我国医学教育过程 与结果相结合的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将两个有着不同侧重方面 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现实情况有机结合的产物。
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注重的是医学教育 过程和条件的建设和运行,以这方面的要求来敦促医学院 校保证培养过程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追求培养结果的水平 质量标准。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则注重了医 学教育的结果标准,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对毕 业生应达到的职业要求的基本要素作出全面的规定,以此 来促进医学院校过程的改革建设和管理。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汲取了以上两个标准的精 华,全面覆盖了培养过程的要求和培养结果的要求,更加符 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 我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也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 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准确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2.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 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过程管理中明确 提出了社会需求方参与管理的标准要求;;ME的《全球医学 教育最基本要求》在结果管理中也明确提出了依据现实职 业素质需求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质标准要求。这些都很清 楚地体现了当前全球医学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趋势。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把过程与结果要求相结合, 也明确提出了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理念。以需求作为发展导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 行的规律,也符合医学教育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基 本原则是开放性的,使医学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更好地为社 会服务。这个导向体现在结果标准中,就是医学毕业生的 素质要求;这个导向体现在过程标准中,就是医学教育要融 入社会文化环境;当然,这一导向还体现在办学要求中,那 就是专业设置、教育规模、条件建设等基本元素要符合医学 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实际的要求。 理念,不断地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保障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2.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再一次确定了医学教育的 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正是这些年 来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树立的一种理念,在《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中再次重申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而且使 这一理念物化于标准要求的各个重要环节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主体理念的原 则,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过程向以 学习为主的培养过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从被动 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从传授输出者转变成为学 习引导者。这是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人 才培养的主要过程,使人才培养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 养成为可能,使人才培养中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成为 可能,也使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过程要求和结果要求中, 都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体现在 办学要求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中,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中。
2.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过程 和结果标准的主要要求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IME的《全球医 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分别强调了医学教育过程和结果的 标准要求之外,都特别强调了这一标准必须实现本土化才 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就是本土 化的全球医学教育标准。5]《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把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精髓与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 相结合;其二是把医学教育过程标准的要求与结果标准的 要求相结合;其三是把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高 标准与基本要求相结合。这样,本土化的《中国本科医学教 育标准》使得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可能。
当然,要使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现实, 就需要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实践《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 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也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 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 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等10大领域的办学要求。
3认真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原则
3.1确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作为学校新一轮教育 教学改革建设思想基础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我校启动了新 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考虑到要有效地推进本轮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学校特别确定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的基本指导文件之一就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 准》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 础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中所提出的办学标准为基础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要以《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为基础来推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研讨会特别聘请了《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课题负责人程伯基教授详细地讲解了《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为与会者全面系统理解《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校领导在研 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认真分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 状、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与机遇、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本轮教育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主要 目标。学院、学系和教师代表交流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 识体会。全体参会者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的医学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使学校的改革建设过程瞄准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 沿,为学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3.2加强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学习和宣传,使 “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 论证而形成的成果。“标准”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医学教 育的现实,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内在规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方 向。虽然“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可以说,它已经 是一个比较好的规范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如 果能够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制度,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徤康发展的进程。[在本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学校特别加大了对《中国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宣传学习力度。学校把《中国本科医 学教育标准》印发各学院、学系、教研室和机关部处,明确规 定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认真学习《中国本科医学教育 标准》,通过学习弄清楚医学教育的前沿要求是什么,要把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本轮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各个环节。学校改革实践的过程已经证明了 这一宣传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3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明确以建迎评推 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一个标准的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观察,存在着“改革 建设发展”和“建设效果评价”两个过程。对于学校来说,可 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先建后评,以建迎评”和“先评再建,以 评促建”这两种评建结合的方式,最终都会达到推动医学 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前列院校已 经瞄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中列院校应该保持自己特色 有序进行改革与以求发展,后列院校必须进行基本规范和 基本建设。[7]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 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 项要求。
我校采取“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模式,其背景是:学 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建设发展的规划思路是清楚的, 学校建设发展的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学校中“民心思定民心 思进”改革与发展的动力较强,学校具备了比较好的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起步条件。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 获得优秀之后,学校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认识更加 深入、更加清楚。在此基础上,学校准备用3年的时间,完成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然后,以“标准”的评估 认证来检验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明 确方向。实现了这一步骤,实际上就又进入了 “以评促建” 的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2005年开始,学校以《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按照“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思 路,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
3.4坚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制定完整的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形成了对 医学院校办学过程、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整体要求方案。 因此,要完整地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 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期望的整体效果,医学院 校改革建设过程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 设计不仅要包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医学 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建设,而且要包括医学院校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所要确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我校确定了用3年时间分三步完成新 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目标和方案。第一年以各专业教 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为重点,对照医学教育标准要 求找差距,从重新确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然后根据培 养目标重新论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第二 年以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为重点,着重课程内容 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 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加突出医学 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不同阶 段的特点,又要注重连续性、系统性;第三年以教学方法和改 革为重点,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学模式和 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在完成以上改革的同 时,将考核方法的改革贯穿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整个进程中。
篇2
自2004年9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已面向社会先后招募两批“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简称“SP”)。校方称,这两批“标准化病人”将于今年6月首次参加5年制本科生和7年制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考试。消息一传出,当即在业内引发热议。
医患矛盾逼出的产物
所谓“标准化病人”,又称“专业化模拟病人”,是指没有医学知识、但经过训练能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的健康人,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并评估医生操作技能。
对于有些媒体把“标准化病人”简单地称为“模拟病人”,同济医学院教务部副部长李正莉强调:“这是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医学上的‘模拟病人’(“SP”)专指模拟真人设计的人体模型,通过软件和电脑控制,模仿健康人或病人的体征;而‘标准化病人’是真人,他‘扮演’某种病的患者,不过只接受医学生的问诊和体检,并不会接受任何身体伤害性的操作。”
为什么要用“标准化病人”呢?据悉,“标准化病人”最早于20多年前产生于美国。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之前,国内只有北京协和医院、沈阳医科大学等少数医院和高校在学生临床考试中应用。而在临床教学方面,国内过去大都是请病人帮忙做“道具”,但不久前开始实施的《职业医师法》彻底禁止了这种做法。
妇科医生陈岚说:“现在,很多患者都不愿意被医生当作‘教材’。特别是在妇产科,一两个学生进来看看还可以,人多了不行,动手就更不行了。还有,小孩生了病,医生问诊后,实习医生又问诊,家长在旁边看着心疼,脸色往往很难看,甚至有的还发火。但我们这里,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院学生到妇科实习,这显然就产生了矛盾。”
湖北省妇女儿童保健医院主任医师肖梅认为,按2000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大会赫尔辛基宣言》,医学研究应遵从伦理标准,对所有的人加以尊重并保护他们的健康和权益。可以说,“标准化病人”的产生是大势所趋,是一种更符合人文关怀的选择。
临床教学难贴进“实际”
事实上,同济医学院早于年初便让“标准化病人”参加了一次学生考试。但效果如何,业内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看法。
支持方意见很明确: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解决患者就医与医学院教学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病人健康和医学科学发展,值得推广。李正莉说:“根据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标准,医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还应包括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等,而标准化病人的出现,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
同济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副主任吴汉妮还说:“过去考试,不同学生给不同病人问诊,病人症状不同,给学生的打分标准就不同,无法做到公平,‘标准化病人’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而一些专家对此提出了质疑:“标准化病人”毕竟没有“真病人”体征,学生从中很难掌握实际经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甚至表示,这种“模拟”病人的做法很可笑。因为每个病人的病症、病理都不一样,比如同样是高血压,但病因、病理都有微妙差别,治疗方法也不同,病情不同是根本无法模仿的。
采访中,持质疑立场的学生也有不少。首先,“标准化病人”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而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同济医学院2000级硕士陆长峰举例说:“一个肝癌的‘标准化病人’,可以模拟陈述病史,但他无法模拟晚期肝癌患者典型的“恶液质”体征,因为这是一种严重衰竭的状态。”
其次,“标准化病人”能模仿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是有限的。同济医学院99级骨科学生白万山分析说:“我感到‘SP’和实习中遇到的真实病人有两大差异,一是‘SP’没有真实体征,所能表演的病种比较有限;二是‘SP’扮演的都是‘典型’病人,而临床所遇病人的病症并不都是典型的。”
“模拟教学”路有多远
虽然“标准化病人”一直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真病人拒绝实习医生治疗毕竟是事实。人们不禁要问,“模拟教学”在医学领域究竟有没有可能?
经过3到4年的医学理论学习后进入临床实习,将书本知识感性化并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例,是我国当前医学生培养的基本模式。同济医学院舒展老师介绍说,目前同济医学院的实习、见习医生都要在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巡视查房”,对患者的病情做记录。但他又表示,为了遵守《职业医师法》,为了尊重人权,我国的医学教学也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与国际接轨。
一些专家认为,在当前国情下,“SP”还远远没有“职业化”,不仅数量很少,而且工作时间、工作报酬都十分有限。同济医学院给首批“SP”的报酬是培训期每次10元,工作时每小时20元左右,但他们只参加少量考试,时间很短。“SP”有的是下岗人员,但也有很多是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和学生。
一位有稳定职业的“标准化病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愿做“标准化病人”,这和有的人愿意无偿献血的道理一样。我国的医学发展水平、医生数量和质量都还有许多不如人意处,我愿意为医学事业发展做点事。据悉,同济医学院计划与“标准化病人”签订为期3年的聘用合同,以稳定这支队伍。
经常装病会不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呢?一位内科的“标准化病人”介绍,培训之初,因为长期装出身体某个部位疼痛,后来确曾隐隐感觉到该部位有不适症状,但随着培训的深入,这种感受很快消失了。校方也表示,不会让一个人长期做下去。
篇3
《修订稿》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主要方面基本延续了《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对某些具体内容做了微调;对任务型语言教学、课程评价等意见比较集中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对部分细则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差异情况的适应性,特别是对小学阶段教学指导的针对性;附录部分分别提供了二级和五级参考词表,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也更加丰富具体。
《修订稿》除了体现各学科共有的特点之外,还体现出外语学科自身的特点,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理念更先进。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二是目标更清晰。在对原有五维目标进行微调的基础上,特别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提出具体的分级要求,提供了小学英语教学参考词表(423词),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三是方法更具体。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更具体,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指导性明显增强。
《通过英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基——英语课标修订组组长陈琳教授谈〈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实施》,载《基础英语教育》2011年第8期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减负”这个问题,本次课标修订有很大变化。从英语学科来说,“减负”主要是学习内容、学习量的“减”。修订后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的一些要求有所降低。另外,在学习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两个措施来实现“减负”:一是词汇量的降低,二是课题的压缩,同时,也应看到,“减负”不单纯是一个“减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贯彻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实现“兴趣+有效”,使学生爱学、想学、有收获,不把学习视为“负担”,这就实现“减负”了。
关于“任务型教学法”问题,外语教学的教学法问题,我们强调外语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统一,以实践为主。尤其是小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实践上,而不是刚一接触外语就讲授大量的如语法等语言理论,这一点是以前中小学外语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前的外语教学,教师用汉语整天在课堂上讲理论,教学生什么叫时态,什么叫形容词,什么叫副词等,小学生没有什么开口的机会。我们要打破这种现象,就要坚持实践第一。当然,理论也很重要,到一定阶段,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再去系统学习语法。我们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曾有这样的提法:“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曾有意见认为,我们只提倡一个教学方法,即“任务型教学法”,好像其他教学法都错了。所谓“任务型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日常教学里注重学生能用英语做什么,即用英语中的“Can do”来要求学生,我们要贯彻这样的理念:无论课内课外,让学生用外语完成我们设计好的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来“做事情”的能力。为此,在修订稿中,我们对这一理念叙述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课标修订:小学英语有啥变化》,陈力,载《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2年第4期
语言知识方面的主要变化:(1)对要求学生了解的语音、语调现象,明确提出了句子重读、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具体内容(原初中三级的要求)。对关注度很高的音标教学问题,此次修订仍未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和建议,在学习进程设计上存在断层,留了点儿遗憾。(2)词汇:修订课标首次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词汇表,要求学生能“初步运用”423个核心词汇。这样,日常教学和评价检测等就都有了更明确的依据。词汇教学途径方面,修订版课标强调要在具体语境中结合音、义、形进行教学。(3)语法:修订版课标明确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名词的单复数形式;主要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四种时态;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简单句的基本形式。有了这个范围之后,小学语法教学就有了基本依据,有利于减少教学中的各种极端做法。虽然修订版课标圈定了小学语法教学的五项内容,但具体学哪些、学到什么程度,还得由老师们自己来把握。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教语法也要以理解意义为主,捎带关注一下词句的结构和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就可以了。不宜离开词句的意思、离开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讲结构、形式的条条框框。那不叫语法教学,更不适合小学生。二是要控制内容的量和深度。不必在教材中见到所谓的“纲内语法”就一个都不放过。如果能把教材中出现较多的、学生较容易理解的、常用的语法现象,结合具体语境去学习理解掌握,那就很好了。确实需要分析讲解语法规则的时候,也要立足意义,点到为止,不宜搬出语法工具书,把很多不适合小学的内容拿出来给学生“加餐”,那样会导致孩子们“消化不良”。
《一门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解读》,郑文,李冬梅,载《浙江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新版课标充分考虑到小学英语师资现状,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单列出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语音项目、语法项目、功能项目和话题项目,减少了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话题范围,调整部分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对小学阶段的词汇(二级)提出了弹性要求,总量为600—700个,列出了423个基本词汇:删除了二级“话题”要求中有关植物、玩具、时间等内容。减少了一级和二级语言技能中学唱英语歌曲和歌谣的数量;将一级“玩演”中要求“能表演英文歌曲及简单的童话剧”改为“能做简单的角色表演”。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改为“语调基本达意”,同时,从把握好语言渐进性规律出发,在一级“写”的要求中增加了“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在二级“写”的要求中将“能正确地使用大小写字母和常用的标点符号”提前,凸显字母书写的基础要求;在二级“说”的要求中新增加了“能就日常生活话题做简短叙述”;在二级“读”的要求中增加了“能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短信息”等语言运用的要求。这样的调整是为了适当控制难度,并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有利于目标的逐步达成。
新版课标针对实验稿在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二级目标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案例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补充和修订。提出“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小学高年级的终结性评价合理采用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同时,还提供了大量操作性很强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等,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
《“用英语做事”:能力导向的英语课标修订——专访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杨孝如,载《江苏教育研究》C版2012年第5期
篇4
袁永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走在路上 听到琴声 惊喜
走近茅屋 听到对话 感动
走进茅屋 弹奏一曲 激动
再奏一曲 陶醉
离开茅屋 记录下来 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L] (2)学生要有兴趣,要重视交流。我们五年级本学期的必读书目中,有曹文轩的作品,我就利用周二至周四,每天下午口算课前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读我精选的片段,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有提高。我要求学生每两天摘抄一次,然后两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一次交流,来加深学生对所读书籍的认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L]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忌讳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不操作、不实践一味地听。张彬福教授说:“懒教师培养出勤奋的学生,勤快的教师培养出懒学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课堂教学中,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篇5
关键词:课程标准 化学实验教学 教学定位 基础实验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化学教育界早已达成共识,如何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等问题,一直是化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历次化学课程改革的热点。在义务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历经10年实践之际,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改革之初颁布的实验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在实验教学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1.定位更加准确
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实验教学的特征,决定了新课程目标和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落实均离不开化学实验及其教学。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应该说,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大纲,还是实验稿课程标准都将实验教学放在比较重要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相比较而言,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2011年版课程标准注重巩固和强化义务教育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不仅在“课程设计思路”中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而且在“课程内容”中仍以分散的形式将化学实验分布在“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一级主题中,以突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及其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别新增了对化学实验的阐述,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就是说,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仅重视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更加强调化学实验对于转变学生化学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功能。
2.要求更加切合教学实际
2.1规定基础实验,内容更加具体明确
为了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促进化学实验教学健康发展,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中增加了一个二级主题“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明确规定了在义务教育化学教学中学生至少应完成的8项基础实验。这主要是针对目前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实验稿课程标准采用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界限的方式,以鼓励一线教师更灵活地开展实验教学,多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背离了课程标准设计的本意,不但没有多让学生动手实验,反而以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生实验为由,少做甚至不做学生实验,导致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
2011年版课程标准采用单列主题的方式强调学生必做的基础实验,内容标准更加具体明确,从而能更好地保证实验和探究学习要求的有效落实。8项基础的学生实验,不仅注重内容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而且注重能力结构的全面性和协调性,从不同方面承载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化学学习的功能。其中既有核心知识的学习,如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与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等;又有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如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以及使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等;同时,还有化学问题解决与探究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学习等,例如,“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涉及如何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物质的分离,“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和“燃烧的条件”分别涉及如何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物质性质的研究和反应规律的探究等。
2.2分层提出要求,建议更加合理可行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的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应既有明确的指导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有关化学实验的要求在这方面做出了应有的努力。针对目前不少学校仍存在化学实验条件较差、药品和仪器缺乏、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等现实问题,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同时提出:“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则首先强调要“加强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要求“化学实验室应按要求配置必需的仪器、试剂、设备和实验防护用具,定期检查试剂的质量和数量,及时补充易耗品,确保化学实验和实验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应加大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力度,按要求配备和培训专职实验员,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并指出: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应逐步做到让每个做实验的学生都有一套实验仪器和一套防护用具,应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有关化学实验教学的建议,在明确刚性要求的同时,体现层次性,更加切合实际,更具有可行性。
3.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3.1适当增删,科学调整
2011年版课程标准特别在“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中新增了“化学实验应高度关注安全问题,避免污染环境”的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是“科学探究”主题下的一个二级主题,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该主题中强调安全和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实验技能与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必须加以重视,同时更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得以更具体的体现。
严格控制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不仅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对其可行性加以论证,而且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其可操作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一方面,删去了一些操作难度较大的实验,如“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氯化铜溶液用石墨电极通电分解;在加热条件下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等;另一方面,降低了部分实验活动的难度,如将“设计实验推断孔雀石(或碱式碳酸铜)分解的产物”改为“设计实验证明加热碱式碳酸铜有新物质生成”,用“常用铵态氮肥的检验”代替“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等。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内容的删改,更有利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升。
3.2列举实例,示范引领
与实验稿课程标准相比,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实例的修订和完善。2011年版课程标准共列举了15个实例,其中与实验相关的实例有12个。12个实例分别是关于“科学探究”的2个、“教学建议”的2个、“评价建议”的5个、“教材编写建议”的2个、“课程资源与利用建议”的1个,涉及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对化学实验及其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篇6
在课程标准中,几个一级语言技能和二级目标都降低了,其中在“听做”这个环节中,把原先的“根据指令做手工”的要求改为“做动作”,一级语言技能的“玩演”要求中,将“能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际”改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英语做游戏并在游戏中进行简单的交际”。将二级目标描述中的“说”的要求中的“语调达意”降低为“语调基本达意”;将二级目标中“说”的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讲述简单的小故事”降低为“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纵观以上几个降低了的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分析其原因
原因有三,第一是因为我们所制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要适应全国各地区的学生的,我们的目标和标准要具有一定的普及些,尤其对于这门非母语的语言学科而言,各地区各学校的差异很大,尤其到了初中,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多,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第二是一级语言技能和二级目标的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大的。很大程度上,从理论角度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其他方面的特点和能力都会制约着这些一级目标、二级目标的达成。比如在一级语言技能中的“做”,就根据指令做出手工那是非常难的,如果我们单纯地降低指令的难度,那么就不存在“做”的巩固和提升,而是“听”的过程;失去其目标的价值性;第三是语言技能的实践性具有一定的递增性,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基础环节的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巩固,降低起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语言表达和表演的热情,进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升。
二、践行其措施
根据课标中的科学调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必须采取必要的调整措施来全面提升的学生水平。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个环节去改进我们的教学。
1. 面向全体学生。明确目标降低的真正目的,然后设计我们的教学计划去面向全体的学生,尤其在初中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已经客观存在,从一定程度上去降低语言技能的要求,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程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找到自己发展的平台,感受自己语言技能提升的空间,更要在较低的学习环节中敢于发言,表现自己的语言技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听懂内容,力所能及地去模仿相应的发音,尝试着用所学的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在整个过程中逐渐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学习英语的兴趣。
2. 注重循序渐进。差异性的客观存在,不仅要注重薄弱学生在学习中的发展和提升,同样也要注重优秀学生的提升和发展。所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循序渐进,在课堂中,通过我们精心的设计,让学习的知识得到循环式上升,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法等。
3.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无论课标怎么制定,我们都必须把课标、教材、学生这三者进行有效地整合,整合工作必须由我们教师来完成,整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标制订的目的。受益者是学生,那么整合的要求就是充分分析我们所教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基础,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英语的习惯等,从各个方面着手,有效地用好教材,结合学校文化特色等展开教学。
三、调整其评价
篇7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胶体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2C0020C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是教材编写、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学的重要依据[1]。然而,有研究表明[2],课改十年来,教学与教材的吻合度却仅有50%,当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另一项调查也显示[3]:只有57.4%的教师在编选试题时考虑到课程标准,说明教师的标准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强化教师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意识,既有助于发挥课程标准对于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的积极作用,驱动课程向期望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破解当下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难题,为实现减负增效提供有效途径。
各级各类联考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其试题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也直接影响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落实程度。本文以高中化学必修1中“胶体”内容为例,通过近年安徽省部分市级联考命制的相关试题为切入点,探索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1 研究过程
1.1 分析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对教学和评价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内容标准,具体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即“行为动词+学习内容”,主要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它陈述了期望教师教给学生什么以及在特定学科中应当获得普遍的知识与技能[4]。从课程标准要求看,可以明确胶体的认知要求仅限于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最低水平“知道”,即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有关胶体的知识。对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在胶体相关内容的设计和编排上表现出一些异同,都将胶体穿插于“物质的分类”中进行介绍,以体现从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思想。
综合课程标准和几种版本教材的研究分析,可以确定必修1阶段对胶体内容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见表1)。其中,基础性要求是面对所有学生,即教学的基本要求;拓展性要求是针对学习基础较好、对化学学科学习兴趣较大的学生群体,不需要也不能体现在考试评价中。
1.2 收集相关试题
为检验各校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我省多数地市在每学期末自行组织全市的统一检测,因此,试题能够反映各地对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为保证取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次抽样对象为我省11个地市2013年和2014年自行组织命制的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共24份,从中遴选出涉及胶体知识考查的试题共16题。
1.2.1 考查胶体知识试题的题型
涉及胶体知识的16道试题都采取客观题的设计,其中15道为选择题,1道为填空题。由于胶体知识的要求层次不高,主要是考查胶体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适合发挥选择题的题型功能,多用于对考生思维要求较低的知识的考查。15道选择题中有11题采取与其他知识综合的方式出现,仅通过个别选项体现胶体相关知识。主要围绕胶体知识考查的试题只有4题,如例1。
例1 今年入冬以来,我市一度出现了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其中霾的粒子直径多在1~104nm之间。有关雾霾的说法①属于胶体②属于混合物③不稳定,能很快完全沉降④可能产生丁达尔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② C.②④ D.②③④
1.2.2 考查内容和认知水平的分布
考查内容和认知水平是试题命制中必须考虑的两个重要维度。例2的A、B、D选项考查内容是胶体的概念和丁达尔效应等,认知水平为了解,即能正确再现有关知识,而C选项则达到理解层次。
例2 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粒子大小都在1~100nm之间
B.都有丁达尔效应
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都呈红褐色
逐一分析所考查的具体内容和认知水平,涉及具体胶体知识点的考查频次为19次,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胶体的概念和丁达尔现象,大多数试题的认知水平要求是识记层次;部分试题通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胶体概念的理解;考查胶体稳定性的有1次,占5.3%;涉及渗析内容考查的有2次,占10.5%;涉及Fe(OH)3胶体实验室制备和常见胶体的试题各2次,占21%;没有出现对胶体的电泳和聚沉等内容进行考查的试题。
1.3 对部分教师的访谈
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对课程标准中胶体知识相关内容标准和评价要求的理解,笔者通过对本市范围内不同学校、不同教龄的23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多数是具有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访谈问题的设计主要围绕胶体的8个具体知识内容:胶体的概念、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现象)、胶体的稳定性、胶体的聚沉、胶体的电泳、渗析、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和常见的胶体。要求教师逐一对上述内容是否适宜于进行考查及其原因进行了访谈,如“您认为胶体的概念是否适合考查?以什么形式考查较合理?”、“您认为胶体的稳定性是否适合考查?考查到什么程度?理由是什么?”等,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实际可以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要求。
1.4 课标分析、试题分析和教师访谈的比较
针对具体知识内容、认知水平,将试题抽样、教师访谈与课标进行比较,以此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求、考试评价标准与课程标准是否一致,以及一致性差异。如通过教师访谈反映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在教学中仍将胶体的电泳和聚沉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该知识内容显然不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又如有的试题对丁达尔效应的考查达到理解层次,即需要学生能运用胶粒直径大小解释出现散射的原因,也超出课标要求。
2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抽样试题的分析和教师的访谈,针对涉及胶体的知识内容进行比较(见表2),可看出在对胶体相关内容的考查中,63.1%的试题以“胶体概念和丁达尔现象”为考查内容,部分试题(约21.1%)在认知水平上超过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都认为这两个知识点是主要内容(认为适合考查的比例均达到100%)。但在其他内容和认知要求上,无论是考试评价,还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求都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课程标准要求。
2.1 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从表2对抽样试题与课程标准比较不难发现,在区域性联考或校内考试中,考试评价高于标准已经成为常态,其表现为:一是在考查内容上超出课程标准要求,如例2的C选项涉及盐的水解平衡原理,在知识内容和水平层次上超过课标要求。二是在认知水平上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只要求学生“知道”,而不要求“理解”,但从取样的试题中有些要求达到了理解层次。由于教师在考试命题中对课程标准的重视和研究不够,造成了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有待提高,如表2中有36.8%的试题考查内容涉及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的胶体的稳定性、渗析等内容。
2.2 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多数教师凭借自身所固有的理念和经验开展教学,将经验转化成了课程内容。这种经验很多来自于各类联考试题,从表2中显示的有约35%和44%的教师认为可以考查胶体的电泳、聚沉和渗析,说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类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要求的内容仍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另一项调查也显示[5]:有66%的教师把各类考试试题作为备课时的重要依据;近96%的教师认为各类考试试题对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有影响。长期以来,这种轻视课程标准,重视经验和考试试题的现状,导致了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不一致,形成了考试评价高于课程标准、教学又高于考试评价的恶性循环,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负担。
3 提高教学、评价和课程标准一致性的建议
从上述结果不难看出,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从课标到评价再到教学,学习内容与要求不断被放大的现象。究其原因,或由于教师对课程标准未予以充分的重视;或教师处于“担心考试评价中可能出现而教学中没讲到”的心理;或受某些不规范命题的影响等。如何提高教学、评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些改变。
3.1 完善课程标准,研制相应的“表现性评价标准”
表现性标准可以界定学生对内容标准要掌握的程度或成就水平,描述的是程度和质量,它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十分好是多好”。因此,表现性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尺度,从而使评价与内容标准保持更高的一致性[6]。现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相对较抽象,尽管部分省市出台了相应的“教学要求”或“教学指导意见”,但由于缺少具体且有操作性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对“标准”的解读不尽相同,也就不利于教师在命制试题时参考使用。如课程标准中关于“胶体”的要求仅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对此有的解读为: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能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胶体,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知道丁达尔现象、聚沉(凝聚)等是胶体的重要特性,并能够运用胶体特性解释简单的实验现象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7]。有的要求为:了解分散系的含义,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并说明“胶体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其不同于溶液的特性,对胶体的凝聚、布朗运动等不宜扩展”。有的指导建议为: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并指出“胶体的渗析、凝聚、布朗运动和电泳等不作要求”。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研制更具体、可操作性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明确可以考查的内容和要求,是保持评价和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重要途径。
3.2 加强教材研究,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能直观反映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他们的专业智慧,因此,加强教材研究能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尤其是通过对不同版本相关教学内容的比较研究,找出其内容呈现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如课程标准对胶体知识内容的广度虽没有明确界定,但通过比较几种版本教材可发现,胶体的概念和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等放在教材正文中,反映了对其具体内容的基本要求,而电泳、聚沉等胶体的性质用科学视野、知识点击、资料卡片等方式呈现,反映了其拓展性。再比较呈现不同的内容,对照标准分析其合理性,如Fe(OH)3胶体的制备和渗析等问题,不同版本教材处理的方式不同,此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需求设计教学,不轻易作过多拓展,避免教学中出现内容膨胀和难度拔高的现象。
3.3 提高教师评价素养,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国家在教师专业标准中,描述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应具备的评价素养。评价专家波帕姆(Popham)指出,如果教师缺乏评价素养,就意味着专业自杀[8]。外部评价会对教师的评价活动产生示范作用,这也要求教研部门以“监测”、“调研”为名的评价必须具备良好品质,为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提供示范。为此,作为市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较大规模区域测试命题工作,应加强对相关命题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试题编制水平,在试题编制过程中充分遵循课程标准,科学选择符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考试内容,坚决摒弃超越课标要求的内容(如胶体的聚沉、电泳、渗析等),准确把握对考试内容的认知要求,努力使试题与标准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考试评价的指导作用。
3.4 加强测后数据分析,完善对区域学业质量测试试题的评价
随着计算机应用和网上阅卷工作的普及,教育领域也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并利用测试后的数据在试题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作用,对于提高命题水平和测试效度有着重要作用。在每次较大规模考试(如市级以上联考)后,及时采集相关数据,借助于韦伯模式[9]、SEC模型[10]等一致性分析工具,或从知识种类、知识深度、知识广度和知识分布平衡性维度,或从内容标准和认知要求维度分析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不断提高、完善对试题质量的评价水平,为促进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提供科学、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68.
[2]朱慕菊.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课改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1,(18):37.
[3][5]汪纪苗等.高中化学试题对教师教学影响的调查研究[J].化学教学,2014,(4):10~13.
[4][6]邵朝友,周明.试论内容标准、表现标准的特点及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6,(10):46.
[7]王磊.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
[8] Popham, W. J. Why Assessment Illiteracy Is Professional Suicide?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4,62(1):82~83.
篇8
【关键词】 统计 概率 注重学生 强调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09-01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中,学生将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概率的意义,并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1 突出统计与概率的现实意义,强调其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
这部分的教学应着重于对现实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的广泛应用以及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丰富的、反映统计与概率的思想方法的探索素材,可以从教材、报刊杂志、参考资料等许多方面寻找素材,也可以自己设计统计活动或从学生的实践中引出统计活动。
联系现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鼓励学生对大众传播工具(如电视、报纸等)中出现的统计资料持批判性的态度。如一则广告中声称“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但没有指出数据的来源,也许样本太少,并不能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又如某人在某地看见一起车祸,就认为这个地方的交通秩序不好等。总之,应使学生对统计数字有较为全面、正确的认识。
2 以对统计的全过程和概率的体验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
(1)注重统计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
(2)注重在具体情景中体会概率的意义;
统计与概率的研究对象、方法、甚至结果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们要特别注意这部分内容在思想方法方面的特殊性,注意到不确定现象与确定性现象之间的差别,注意到统计思想与演绎推理的思想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统计与概率和具有确定性的数学一样,是科学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众多问题。例如:从样本去推断总体虽然会出现一定的误差,但若实际问题允许把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能节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3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这一学段的学生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合作与交流。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不要急于启发学生该怎么思考,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设计调查方案,收集、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并进行交流。应当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现实生活与科学领域中的有关不确定事件,并选择运用多种方法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
我们要创设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够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形成自己的结论;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加强与他人的合作和讨论。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基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我们的学生最终可以在自主探索和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逐步理解这部分内容,体会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开始使用“根据……数据,我们能得到……”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
4 重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以及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其他数学领域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这一学段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这为学生提供了将各个领域的内容联系起来的机会。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为发展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度量、图象等概念提供活动背景,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提供机会。
同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概率与统计之间的联系。统计过程不只是纯数学的运算,它们与概率是密不可分的。例如,从随机样本的数据中可以获得关于总体可能性的估计等。同时,很多事件发生概率的获得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如,通过实验数据用频率来估计事件概率的大小;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确定降雨的概率等。因此,要使学生在统计数据时了解其中所蕴含的随机性,从中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
5 强调新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器)在提供、记录和处理数据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具。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计算机(器)和有关软件,给学主留下充足的时间来体会数据统计的思想。例如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通过在很短时间内绘成显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以选择适当的图表来显示这组数据等。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较为准确地获得事件发生的概率。
6 避免纯粹计算,淡化专业术语
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能力培养;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总体要求
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渗透德育,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态度
1、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八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结合是必然的。
学生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片面思维。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2、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导致产生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习动机的重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能力,学习动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特有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奇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原型,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再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的知识、能力、思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认识到解决差距的意义。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过程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示范提问,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学生也会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题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学生能否表达其思路及看法,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解释,帮其建立信心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学生充分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够自如的发挥。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如此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强烈,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能够深入分析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要求学生认真的做实验,对实验结果决不能马虎对待,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真实的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为了实验结果而做实验。认识到实事求是的可贵与重要,通过介绍科学家追求真理的事迹,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篇10
【关键词】文化意识;课程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该课标首次将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了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的历史中,学者普遍都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迫于升学压力,大部分英语老师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忽视目标语文化的引入,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单词讲解,翻译课文及练习上,但是学生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缺乏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 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
学习一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交际,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应只拘泥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更应注重将所学的语言规则与现实的语言交流相结合。海姆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所以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对于目标语文化要有所了解,具备文化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1 文化意识的定义
什么是文化意识?所谓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成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本文中的文化意识是指英语文化意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单纯的了解英语国家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更应该培养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洞察力。文化意识不只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和文化创造力)。
1.2 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不涉及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单纯地掌握一门语言,而应该是通过所学语言去接触目标语文化,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以及加深对世界的了解。总而言之,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语言学习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2 文化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作用
新课改中首次提出将文化意识作为中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因此英语老师不应该脱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去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而要将文化知识的学习贯穿在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改善目前学生对文化意识认识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别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2.1 中国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受中考和高考制度的影响,大部分的英语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尽管英语老师都知道文化教学应为英语教学中得一部分。但由于课时少,任务重以及升学压力,英语老师大都在教学中被迫放弃文化教学,采取“考试不考,学生不学,教师不讲”的教学模式。在英语课上,老师成了演讲者,学生成了听众,英语教学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即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意识的培养。
2.2 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弊端。大量记忆词汇和学习语法被看作英语学习的根本任务,长此以往,许多学生会厌倦这种背诵式的学习方法,继而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有些学生甚至开始抵触学习英语。并且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能拿高分,但是他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却会犯一些低级、荒谬的错误。这些错误并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好语言知识,而是由于学生缺乏了解中西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面的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低下。因此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老师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引入英语文化内容,将语言知识点的灌输变为文化修养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
3 中学生的文化意识现状
由于此次论文准备时间比较仓促,笔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中学生文化意识现状的调查,只好借鉴其他学者在这方面的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无锡市第一中学100名高二学生。本次问卷采用了陈敏玥(2009)《高中英语新课程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整合的研究》问卷调查的部分内容。问卷调查采用多项选择的形式。
问题选择项目选择人数所占总人数百分比
1.你觉得在学习英语时是否有必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很有必要1717
有必要5050
不是很有必要3030
没有必要33
2.你的英语老师在教学时经常介绍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背景知识吗?
经常5252
不经常3131
几乎不1717
从不00
3.你经历过因为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而面临的窘境吗?
经常有77
有时有5555
偶尔有2020
从来没有1818
4.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关心程度是?
很关心1212
比较关心3232
不怎么关心3939
不关心1717
5.你学习英语而不重视英语国家的文化,原因是什么?
对英语国家文化不感兴趣1919
学习文化太难1717
与考试无关5151
其他1313
题1:学生对于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持正面态度。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题2:老师在教学过程还是涉及到了英语文化知识,但是仍然有49%的老师没有经常教授文化知识。
题3:由于缺乏一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绝大部分的学生(82%)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感觉吃力,有时会犯一些低级的语用错误。
题4: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关心程度较低,只有44%学生关心英语文化知识而56%的学生不关心英语文化知识。
题5:由于受考试形式以及内容的限制,学生不重视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学习。在现行的考试中,由于受时间以及形式的影响,考试内容以考察语言知识为主,涉及到文化部分的并不多,因此学生宁可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语言,以适应这种考试形式,从而获得高分。
根据上面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中学生对于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视度不够。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在传授文化重视时应该把握好尺度,切实遵循平等原则、关联原则、实用原则和互动原则。平等原则认为外语学习者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承认每一种文化皆具合理性,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都能为人类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资源。[2]。关联原则就是老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应该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不要引入一些与课本内容毫无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实用原则就是英语教学中引入的文化知识应针对学生的日常交际的需要。互动原则就是在文化学习中老师和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模式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强调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4 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多种多样,笔者根据上面提到的原则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在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
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认为词汇的记忆枯燥乏味,而且很容易忘记。实际上很多词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老师应当有意识地将文化导入词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词汇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自然地引入了文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兴趣。
4.2 结合教材创设文化情境
英语教材中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开展文化教育创造了条件。老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知识,适当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尤其是在学生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如英语初学者在遇到下面的对话会感到奇怪:A-How old are you?B-It's a secret.因为在中国询问对方的年龄是很平常的事。此时老师应该拓展单词secret的引申意义,使学生了解到一些汉语与英语中的禁忌。在西方国家,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体重等,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而在中国,这些话题表示关心着对方。
4.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上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无法应付所有的日常交际活动的,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有限。老师可以在一堂课后要求学生在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与本堂课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在下一堂课,学生应该在五分钟的时间内作一个关于文化的小演讲,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所了解到的文化知识以及解决他人对此提出的相关问题。这种把知识学习贯穿与任务活动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帮助学生学到了课外语言文化,为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化理解奠定基础。
4.4 课堂外的文化培养
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远远不够的,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鼓励学生多阅读与英美社会相关的材料。教师也可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与所学文化内容相关的、鲜活的生活片段或涉及某一方面的文化背景短片。老师要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也就是在交际中能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在大脑中以英语的形式存在,脱口而出。
5 结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类交际工具之一。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文化意识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受到英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它所代表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总之,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是现行教育应重视却不可忽视的有待提高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同庆. 中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硕士论文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
[3]Sapir,Edward.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Study of Speech[M]. New York:Harcourt Brace&Co. 1921.
[4]陈敏玥. 高中英语新课程背景下语言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整合的研究[硕士论文D]. 武汉:华东师范大学. 2009.
[5]郭宇飞. 试析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1):161-162.
[6]张安德,张翔. 论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