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畜牧业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畜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新疆地区
我国政府为了全面推进中西部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针对中西部社会发展现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希望能够有效改善中西部发展现状,切实提升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对于西部经济建设来说,草原畜牧业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西部经济建设产生着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切实提升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就应加强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视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提供支持。
1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新疆地区草原畜牧业虽然受技术水平提升及国家重视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相关问题严重限制了新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草原存在严重的退化现象,草场生产力下降。新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将草原畜牧业作为优势产业,在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重要性后,先后开展了飞播牧草及草地治蝗灭鼠等项目,并开设了育草基金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新疆草场沙化现象仍然较为严重,绿洲面积不断缩小甚至消失,冰川雪线进一步上升,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新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生产和加工存在失衡问题,畜牧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对产品对外销售产生影响,限制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最后,牲畜温饱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部分地区草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推动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有效控制牧区人口,增加就业机会
草场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人口数量的增加存在较大的联系,因此对草场人口进行合理控制能够有效缓解草场生态环境现状,为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具体来说,为了有效控制牧区人口,政府应积极采取一些劳动力转移措施,如对牧民进行教育和培训,逐步提升牧民的技能,并为牧民提供多种就业机会,降低牧民对放牧的依赖心理。同时,在控制牧区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发展现代畜牧业,适当减缓草原压力,为牧民提供更多放牧机会。2.2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新疆地区现有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局限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西北地区当前所实行的种植策略主要为“藏粮于草”,即在将部分开垦错误的草地进行退耕还草后,用这部分草地发展畜牧业。针对这一模式,可以尝试引入国外先进的种植技术,积极构建“林草蓄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全面开发林粮型、林草型等生产模式,真正将新疆草原畜牧业纳入到新疆整体发展格局中。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草原治理的重视,全面贯彻落实“三化”治理思想,尽最大的力量杜绝草地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并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围栏封育建设等,尽可能加快草地逐步恢复的速度,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3进一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建设
在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畜牧业的产业化升级得到贯彻落实,即借助技术改革增加草原畜牧业加工和流动环节生产效率,完善草原畜牧业服务业,逐渐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特别是针对新疆地区草原牧业的特色产业羊肉和细羊毛,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羊肉和细羊毛的生产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进而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3结语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新疆草原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对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新时期应进一步加强对新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度,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新疆草原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林,张扬.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13(2):104-109.
篇2
关键词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结合;发展措施;安徽颍上;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280-01
颍上县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发展养猪生产起步,多年来始终坚持“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模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标准化养殖及养殖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化科学发展的原则,推进养殖业转型升级。经过近8年的发展,公司先后建立部级养殖示范场1个、国家级种公猪站1个、皖北黑猪(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1个,年出栏优质种猪2 000余头、优质商品猪近1万头。2016年,公司年产值达5 800万元,并配套逾20 hm2优质猕猴桃种植基地,实施种养结合,努力做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者。
1 面向市场,满足社会需求
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生猪猪种已越来越不适应生猪生产的发展形势和新的消费趋势[1]。因此,猪品种改良势在必行。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认真调查、科学研判、果断决策,抓住市场变化趋势,建设良种猪繁殖场,每年向社会提供高性能种猪和优质商品猪1.2万头。此外,建设的种公猪站每年向养猪场提供高性能种公猪35万份,并面向全县积极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解决养殖户能繁母猪配种的需求,为提升全县生猪良种化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开展遗传资源保护,传承黑猪养殖
皖北黑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资源,也是国家确定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繁殖力高等特性,深受消费者欢迎。在阜阳地区,皖北黑猪有着较长的养殖历史,但是随着养殖者对肉猪生长速度和瘦肉率的追求,皖北黑猪的饲养量越来越少。2007年开始,皖北黑猪被农业部列为濒临灭绝的地方猪种。虽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但国家畜牧法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和个人依法发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自2014年开始,在省、市、县业务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皖北黑猪抢救性保护工作,2016年投资新建皖北黑猪(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采取传统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模式保种育种。目前,正在皖北区域调查收集皖北黑猪遗传资源,希望通过先进的保种选育技术,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建成省级和国家级地方遗传资源保护场。
3 加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好清洁农牧业
2014年国务院颁发《畜禽污染养殖防治条例》后,公司即以“坚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业双赢”为目的,深入做好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作。一是实施移位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技术,将猪尿液每天通过收集池直接喷洒到锯末、稻壳、粉碎秸秆以及微生物制剂上,然后用机械设备进行翻拌,300 m3的移位生物发酵床每天可以消纳猪尿液50 t;二是建设沼气池和黑膜储存池进行沼气发电,沼液处理达标后还田,沼渣等有机肥用于果园基肥,全面实施种养结合,实现农牧清洁生产[2]。
4 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科学技术
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创新是唯一的出路[3]。因此,近年来公司一直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大专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请专家教授到公司培训指导,示范先进科技成果,以提升自身、壮大自身。公司还组建了颍上县皖北养猪技术协会和品种改良工程技术中心,组织了一支由文化基础扎实、热爱畜牧事业、养殖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骨干参加的服务团队,并依托大专院校,在颍上县及周边地区开展生猪养殖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配套技术服务,服务规模300余场(户),年产生猪40余万头,就地安置近400名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户就业,年增收超过3 000万元。与此同时,公司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8个,协助培养安徽省级畜牧科技示范场1个,阜阳市畜牧科技示范场6个,摸索总结出畜牧技术推广经验。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30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技g。其中,2016年“优质特色黑猪新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取得的科技成果使一大批先进适用的畜牧生产技术得到普及,既推广了科学养殖,又促进了农民就业,同时在科技运用及就业技能指导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4-5]。
5 感恩回报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不但要注重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于颍上县各项事业发展。为此,公司创新生态养殖模式,探索采用“公司+合作社”模式扶持周边贫困户。2016年,公司与六十铺镇98名贫困户签订协议,通过带资入股、委托寄养等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贫困户实现年均户收入5 000元以上。
6 参考文献
[1] 张立中,辛国昌.农牧结合型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探索:以新疆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3(11):72-76.
[2] 刘忠宽,秦文利,智建飞.河北省农牧结合战略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6(2):26-30.
[3] 罗尊长,叶桃林,徐明岗,等.中国南方农区畜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6):3-8.
篇3
1.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判断及特征
综观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畜牧业属于家庭副业,在农业中处于补充地位;第二阶段是1980-1995年,畜牧业全面快速发展,实现了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奠定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地位;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畜牧业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为主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其基本特征如下:
1.1规模化饲养比例稳步提高,传统农户散养开始分化和接受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改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畜牧业是传统分散饲养一统天下。规模化饲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稳步发展,2003年我国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生猪占生猪出栏总量的28.7%;2000只以上的肉鸡规模饲养户出栏肉鸡占全国总量的67.1%;500只以上的蛋鸡规模养殖户鸡蛋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6.9%。奶牛(存栏20头以上)、肉牛(出栏10头以上)、肉羊(出栏30头以上)的规模饲养程度分别达到27.4%、28.1%和43.7%。养殖小区作为整合散养农户进入规模化饲养行业的新模式,浓缩饲料和定单生产作为科技载体,加速了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步伐。
1.2畜牧业生产已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内涵式增长正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模式。由于畜产品长期供应短缺,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多年中持续高速增长,肉类年均增长率为8.7%、蛋类为13.6%、奶类为11.1%。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除奶类外其他畜产品生产均进入常规增长状态,猪禽产品增长速度保持在3%~5%,牛羊肉增长速度为5%~7%。在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中,配方饲料和畜禽良种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畜产品数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1.3城市居民对畜产品消费已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而农村居民仍然停留在数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开始,城镇居民的鲜肉和鲜蛋消费数量分别稳定在25公斤和11公斤左右,占城市人口主体的中高收入阶层对畜产品的消费进入追求质量安全的阶段。调整畜产品消费结构,增加奶类、牛羊肉、特色畜产品和优质高档畜产品的消费已成为主导趋势。
2.畜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2.1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伴随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目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到37.7%,达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小康标准,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降到46.25%,大部分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目前正处于主副食替代初期。目前我国居民有60%生活在农村。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畜产品消费必将进入新的高峰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有力地推动畜产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
2.2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农民增收的需要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着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先后出台了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努力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真正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桥梁。
2.3农民的积极性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通过畜牧业对粮食转化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据估算,粮食经畜牧业转化后大约可增值25%~30%。由于畜牧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农村普遍就业不足的情况下,农民对发展畜牧业始终保持很高的积极性。
2.4科技水平提高的潜力使畜牧业后劲十足。目前,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普遍在60%以上,美、英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技术应用效率已高达90%以上。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作用正在逐步增强,但总体来看,科技进步贡献和科技应用效率仍然较低,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增产的贡献率为49%,技术应用效率为71%,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也表明,在今后的发展中,畜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应用效率对畜牧业的贡献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科技对畜牧业发展还将发挥更强大的支撑作用。
2.5饲料资源增长的潜力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我国饲料资源的增长潜力还很大。一是粮食生产的潜力。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还将稳步提高。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潜力。随着三元种植结构的不断推进,专用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饲料生产的土地利用效率将显著提高,在耕地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饲料产量还可望大幅度提高。三是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的潜力。随着秸秆青贮、氨化和棉菜籽饼脱毒等一系列非常规饲料开发利用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推广,我国5亿吨秸秆、大量棉籽饼、菜籽饼和工业下脚料等非常规饲料资源都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3.畜牧业发展面临的若干重大制约因素
3.1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落后。一是饲养管理不规范。目前农户散养依然是我国畜牧业主要的经营形式,人畜居住不分,畜禽混养,既给重大疫病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也严重影响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二是生产结构与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但目前耗粮型的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仍高达65.2%,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8.8%;而草食家畜比重却较低,特别是牛肉比重仅有9.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6.3%;奶类比例明显偏低。三是畜牧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滞后。
3.2畜禽产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隐患严重。当前非法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制售假冒伪劣饲料、兽药残留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质量安全隐患还很多。
3.3草原资源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扭转。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每年仍以3000万亩的速度在扩大,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超载过牧严重,草原保护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仍处于超负荷的“透支”状态。
4.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尽快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4.2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改变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
4.3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4.4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篇4
[关键词] 畜牧业科技创新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73-02
近年来,我县围绕肉绒羊、林苗、全膜玉米、蔬菜生产等特色主导产业,以全县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村基层干部、农民青年骨干等为重点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与场区指导、分散培训与现场示范、专家把脉与技术服务、印制手册与资料发放等相结合的办法,扎实开展了科技入户培训工作,为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然而,为了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新形势的变化,本文主要讲述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一、华池县畜牧业现状
该县以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资金肉羊产业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羊场建设力度。新规划建设的养羊场达到65个,已建成投入生产的32个,正在建设20个。在规范羊场建设中,按照“五化”(即: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标准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全力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羊场。截至6月底,全县累计已建成1000只羊场5个,存栏量500只以上的羊场11个,300只以上的羊场68个。建成了山庄乡白沟养羊小区,入驻羊场2个,养羊大户5户,小区羊只总存栏量达3000多只。截止2014年6月底,全县羊只饲养量总数为46.68万只,其中:存栏32.86万只,出栏13.82万只。比第一季度同比增长36%。全县上半年新增养羊户2951户,养羊户累计达到8293户,占总农户的32.04%;建成养羊合作社20个。全县养羊总产值达到1.31亿元,养羊户人均收入1160元。
二、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从创新投资来看,表现为投入不足和技术落后
由于人均科技经费列支不足0.1元,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开支龙头企业几乎没有,特别是广大农民对科技投入有限,财政情况十分困难,即使华池县畜牧业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还是没有形成企业、社会、群众、政府多方面的科技投入机制。今年,县财政拿出108万元为各乡镇配备了15台青贮粉碎打包分装机和55台粉碎机,但由于电网改造进行滞后等因素,大部分农户没有动力电,畜牧业机械不能正常使用,人力、畜力, 生产力为畜牧业生产的主要依靠,但其水平很低。所以,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对农民来说极为突出,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滞后。
2.从创新体系来看,表现为服务网络不完善和功能弱化
尽管近年来华池县初步建立了领导、服务、培训、示范4大体系,农业科技流向千家万户的渠道基本被疏通。但网络服务功能的局限性一直都存在,乡镇兽医站作用职能发挥不够,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出现断层,村一级服务体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说,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现状是制约着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没有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
3.从创新能力来看,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和产业化程度低下
以自然配种、粗放养殖等低技术含量项目为主的是畜牧业科技应用方面的传统方法。导致大量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效益比较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人工授精”、“同期”技术在高科技中也无体现;连机械粉碎饲料、定期防疫与驱虫等常规技术也不能落实;在培育、引进、推广新品种方面也明显落后。全县畜牧业龙头企业不到10户(家), 全县没有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对畜产品的开发处于饲喂、贩运等低级加工阶段,增值能力不强且科技含量低。
4.从创新体制来看,表现为管理模式滞后和行政命令干预
长期困扰全县畜牧业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由于机制不灵活,创新体制不适应导致的。即使华池县在畜牧业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模式和体制的束缚还为完全摆脱掉,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管理体制,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创新与生产经营相融合的组织体系不成熟,农户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上作用发挥不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命令干预严重。如:近年来在老促会的扶持下,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大范围推广绒山羊养殖,为每户投放5只绒山羊,但由于对绒山羊生产性能的真实考察不完整,在加上农民养殖技能素质不高,从而导致各种技术都达不到要求,致使华池县羊产业发展多年未能显现突出成效。
二是畜牧业科技项目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实施畜牧业科技项目,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根据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工作计划和全县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敲定一个项目计划盘子,作为工作任务下达给农口各单位实施。其弊端一方面政府部门忙于组织开展月检查、季督促、年考核,工作效率低,另一方面项目实施单位疲于应付各种检查,常常以点代面,导致畜牧业科技项目推动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推进华池县畜牧业科技创新的对策
1.确定畜牧业科技创新思路
应在战略思路上对华池县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做出重大调整,根据县情实际和形势的发展。重点在以下三方面求突破。一是在畜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推广上求突破。要围绕农村产业机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注重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用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与生产,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无公害有机畜产品,努力在设施养殖、人工授精和配套设施应用技术以及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二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上求突破。以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为目标,结合“退耕还林(草)”、“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切实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在营林种草、水土流失、疫情防治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创新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在龙头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上求突破。重视省级种羊场等规模化养殖场的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切实加强传统饲喂方式的技术改造,在解决一批在全县范围内带有关键性、共性和基础性的技术问题上实现新的突破。
2.强化科普宣传培训
广大农民始终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体。要利用各类宣传工具,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方法,特别要用县域内外的科技致富典型进行现身说法,教育群众,增强科技意识,把学科学、用科学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部门要配合乡(镇),结合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靠现有技术力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骨干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室内讲授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不断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并要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大学生创业基地等阵地作用,选送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努力适应现代畜牧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3.建立完善科技服务网络
华池县现有的畜牧业科技中介组织还没有形成体系,如:华池县养羊协会等的服务功能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应重点从开发农村技术市场入手,要积极发展畜牧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立足高起点、高附加值,利用临近陕西和宁夏市场的有利条件,发展以活禽贩运和畜产品深加工、储藏、销售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另一方面是重点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服务队、农产品购销服务队、 科技咨询服务队、畜禽疫病防治协会等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开拓业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从简单的饲草料供应、疫病防治向技术培训、人工授精、订单销售等综合业务发展, 使中介服务朝着“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产业化”方向发展。
4.切实抓好畜牧业从业人员再教育
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的联合,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代培、委培一批畜牧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专门人才,并有计划地对现有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轮训再教育,特别是对获取专业职称的农民技术员,应尽快做出规划,强化再教育,不断更新和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较高的畜牧业科技人员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结成对子,引导示范,带动提高,培养出新的乡土人才,不断壮大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逐步解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养不起、留不住的问题。同时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大力实施“引智工程”,吸引省内外优秀人才参与华池县的经济开发建设,缓解人才紧缺的矛盾,推动全县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秋霞,王风,高崇岳;重视草料产品质量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J];甘肃农业;2004年11期
[2]夏素银;严学兵;王成章;李海艳;;紫花苜蓿生物活性成分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J];草业科学;2010年07期
[3]刘克胜,,李向东;华池县推广合同养羊效益高[J];甘肃畜牧兽医;1995年06期
[4]王子劭;优良牧草──紫花苜蓿[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年02期
[5]张富涛;杨晓春;田力;禄永峰;华池畜产强县的崛起之路[J];中国老区建设;2009年03期
[6]孙德收;禹城加大力度向畜牧强市跨越[J];牧业通讯;1995年03期
[7]徐忠;启东高效规模畜牧业迈上新台阶[J];江苏农村经济;2006年12期
[8]葛翔,刘少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1996年05期
[9]冯天太;正宁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21期
篇5
关键词:安阳市;林木种苗;生态环境建设;林业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林木种苗管理情况直接影响到林业的发展,林木苗的自身的特点对我国树种的生长质量、周期、抗病虫害等有很大的影响[1]。安阳市编制《安阳市经济林和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6-2010年)》,为“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的林木种苗提供了支持,同时为推动安阳市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1.1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木种苗的种类和质量对当地的林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林木种苗种类和较高的质量将会促进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保证林木种苗的多样性,对于提高安阳市的林产品和木材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安阳市的林区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林业发展中要立足于安阳市林业发展状况,根据当地林业发展的要求,培育相应的林木种苗。通过应用高新技术科技,保证林木种苗过程中,不断采用新技术,促进苗木种植质量的提高,从而使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
1.2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苗木
强化林业建设是当前社会中想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的国家政策也支持林业建设,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安阳市林木种苗可以为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足数量的苗木,有利于加快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苗木的培育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这为苗木的质量提高和数量增加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林木种苗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方面都会得到显著提升等等,这些都有利于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苗木。
1.3有利于生态文化建设
我国大部分地区之前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不够重视,出现破坏水土、滥砍滥伐等情况,严重损害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程度增加,安阳市也认识到生态文化建设对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开展逐步提供足够的苗木,如各种样式的盆景、花卉,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安阳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林业部门人员应该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在以后工作中深入发现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方式,及时解决问题,推动安阳市林木种苗的的发展。
1.4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进程
实际上,林业种苗建设对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安阳市要以此为契机,综合考虑当地的各种要素,选择能够适应本地区林区环境的林木种苗进行培育。林木种苗的成活率对木材的生长状况紧密相连,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要通过科学的方式,保证林业种苗的发展。
2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策略
2.1依法种苗,科学培养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相应的林木种苗,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要首先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种苗,进行科学培养。与此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规定展开工作,如《种子法》的相关规定。另外还要积极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科技兴苗,最大限度的培育优良品种。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对安阳市的地质情况和气候因素等做好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再结合林木种苗的结果,培育出适合安阳市种植的林木种苗,保证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研究中还要及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不盲目选择。学到的技术要根据当地的情况进行实验,实验结果确定不会出现问题时再大面积种植和培育。同时积极探索新的科技方式,提高林木种苗的质量和效率。
2.2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调节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想要发挥林木种苗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就要根据安阳市的实际情况,结合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断的对林木种苗进行调节和控制,保证在合理的市场范围内发展。
2.3创建苗木交易体系
首先,苗木抵押贷款等制度创新,为中小育苗户提供苗木交易平台;其次,整合18~20户育苗大户,有计划、定向培育优质苗木;再者,依托18~20户育苗大户,建立以育苗和苗木工程合一的苗木产业模式;最后,与全国主要苗木交易网络平台合作。
2.4种苗基地进一步发展
安阳市近些年开始重视种苗基地的发展,在原有基地基础上,又开发出新的基地,保证种苗基地的发展。在林木种苗的培育和生产中,要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做好基地扩建工作,保证提供足够的林木种苗。同时还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合理、科学的开发新的基地,根据我国林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规划内容,补充到种苗基地发展中,实现新基地和旧基地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安阳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因此,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安阳市林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要重视林木种苗的培育,选择最适合的种苗品种进行种植,使林业发展有充分的苗木。同时还要加强种苗的应用,有效结合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促进安阳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娅莉,江锋明.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研究[J].自然科学:文摘版,2016,(4):125.
[2]单殿杰.林木种苗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286.
篇6
关键词 电视传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力度的不断加大,涉农传媒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在农村有着广大受众群体、影响力最大的电视传媒,受众期待着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农业电视节目则是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特殊对象性节目。
在这里有必要对农业电视节目做一简单界定。本文认为:农业电视节目指的是专门面向广大农村受众,以农村观众为收视对象,从农村观众的视角报道“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及其他问题,力图关照广大农民的兴趣、愿望和呼声的对象性电视节目。该类节目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鲜明的个性特色,在语言运用、题材选择、形式采用、主持人风格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节目的特定收视对象――农民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农业电视节目并不等同于农村题材节目。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农业电视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建立了现代农业电视传播体系,形成了无线与有线、卫星电视与地面传输相结合,卫星电视与加密频道并存的多元传播局面。在我国现代农业电视传播体系中,各级电视媒体开办的农业电视频道或者栏目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截至2006年末。全国有对农专业频道8.5个。其中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农村专业频道有:吉林电视台的乡村频道、山东电视台的农科频道、河北电视台的农民频道、浙江电视台的公共新农村频道和河南电视台的新农村频道,地市台开办的农村专业频道有山东临沂电视台的农村科普频道、安徽毫州电视台的农村频道、湖北随州市电视台的农村频道。中央电视台把农村、军事合设一个频道。这些专业电视频道的设立对加强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内容服务和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2008年9月31日,全国首家农林科技卫星频道――陕西农林科技卫视开播,专业从事农林科技推广。现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对农电视节目有央视七套的《致富经》、《每日农经》、《聚焦三农》、《科技苑》等。省级电视台有山东电视台的《乡村季风》,湖南电视台的《乡村发现》,吉林电视台的《农村俱乐部》,北京电视台的《京郊大地》,广东电视台的《摇钱树》等栏目。也涌现出一批为广大农村受众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如金话筒奖得主李兵、肖东坡、尹兴军等。这些专业电视频道的设立对加强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内容服务和农村文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电视节目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卫视播出、本地电视台,有线覆盖以及无线覆盖等多台,多形式播出渠道的格局。这大大增强了农业电视节目的影响。大力宣传党的农业政策、普及农业知识、提升农民素质、转变农民观念,为三农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
农业电视传媒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现有发展状况仍然不尽如人意。距离国家政府的要求和满足广大农村受众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 从节目供给环节来看,农业电视节目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从纵向来看,尽管农业电视节日已经取得一定发展,但就整个电视事业的整体飞速发展横向比较,农业电视显然大大滞后。对农专业电视频道和农业电视节目在整个电视格局中只占据极小一部分。在全国现已上星的41家卫星电视台近60套节目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第7套这个惟一面向全国的半农业频道。在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270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不到10个栏目,日播出时间不到5小时,播出量对应着的是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市场,资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另外,我国各类电视台的频道总数已经超过3000多个,但是农业电视频道尚不足10家,各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农业电视节目只有20余个,个别省市甚至没有相应节目。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调查,在对农专业电视频道中,对农节目所占比例最高40%,最低仅9%。可见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设置及内容城市化、泛娱乐化、去农村化现象严重,对农服务类节目少,离农村群众对广播电视需求差距很大。
2 从节目传播环节来看,农业电视节目传播渠道急待拓宽。
长期以来,农村广播电视收入低,投入少,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发射台、转播台设备陈旧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农村普遍采用模拟无线的电视覆盖方式,传送的节目套数有限,而且容易受发射功率、天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电视信号质量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收视效果。许多地方由于缺乏足够的经费,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的开机时间不足,发射功率不足,无法满时间、满功率转播中央台和省级台的节目,农户只能在每天某一段时间里能够收到电视信号。目前央视七套的入户率不足10%,而且多通过有线覆盖。据调查,绝大部分地区农户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到2套-3套、不超过5套的电视节目。仅有的几家专业对农频道,对农节目少之又少,而少量的对农节目由于覆盖问题农民很难收到。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原在省级卫视频道播出的农业电视节目改在地面频道播出,受有线电视网络限制,一些地区接收不到,这更限制了农业电视节目的传播效果。如原在吉林电视台卫视频道和乡村频道同时播出的农业电视节目《乡村四季》自2009年开始,仅在乡村频道播出,由于乡村频道覆盖问题,导致部分观众流失,节目社会影响力和收视数据下降。
3 从节目生产环节来看,部分农业电视节目选题内容狭隘、定位失衡,编排不当。
一些农业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固守“传者本位”传统观念,缺乏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农村受众的深入了解。在进行选题策划、组织拍摄过程中,思路狭隘,想法单一,或者板起面孔说教,生硬灌输;或者过分关注生产问题,对于农民的“生活”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缺乏关注。即便是农业技术类节目,也不够深入浅出,农民难以理解接受。此外,节目样态陈旧,拍摄制作单一,难以吸引受众注意。曾有多位学者组织过农业电视节目观众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发现广大农村中喜欢看电视的农民常常觉得电视节目和他们比较疏远,许多节目实用性不强、指导性不力、针对性不够。在整个调查中发现,农村和城市因生活习惯不同,收视习惯也相应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城市观众一般要求主打新闻节目放在晚7点左右,而农村受众60%以上要求主打节目放在20:00点以后,因为这时农民才刚刚回家吃晚饭。由于生活作息习惯不同,对农节目也应有别于一般都市节目。
4 从管理机制来看,农业电视节目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下大力气解决“三农”问题,例如旨在解决农村地区接收广播电视信
号难的“村村通”工程,但仅就媒介现状而言,绝大多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在电视台内并未享受到优惠政策,仍按照商业电视的模式来运转、经营和接受上级部门的评价。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农业电视是一种“公共性”较高的准公共文化产品――九亿农民目前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应当由政府进行扶持,而对农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数量如何,不仅与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关系,而且与国家稳定直接相关。如果将农业电视作为准公共产品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就可按照国家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对“三农”多予少取的方针,要求中央及地方各级电视台开办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并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引导各种电视媒体资源流向“三农”服务领域。
在电视媒体内部的各种考评机制和执行的考评标准中,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没有享受到特殊优惠政策,被迫与都市频道、影视频道以及娱乐节目同台竞技,争夺受众。而且,在现有的以收视率、市场份额为核心的节目评价体系中,收视数据样本的选择大多都集中在城市各类观众群体中。由于多种原因,农村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评价很难在现有的各种收视数据调查中真实反映出来。作为以农村观众为主体受众的对象性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在面临以数据为排名主要依据的竞争排序中,无疑处于“话语权丧失”的尴尬境地。时刻面临“末位淘汰”的威胁。在现行的收视调查规则下,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大多排名靠后,直接影响合内经费的划拨。更对广告创收带来巨大影响。有实力的广告主紧盯收视排名,把广告经费大量投放在排名在前的电视频道和栏目。涉农广告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也给广告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很少有广告公司专门经营涉农广告。广告创收的困难直接影响到农业电视频道和栏目日常节目生产运营。影响到频道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目前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仅靠频道对农节目创收的部分,大约只占频道创收总额的1/8,尽管经营创收困难,但缴台里的比例逐年增加,现在已高达60%。这就迫使他们将创收的目光投向其他预期有良好收视的非农节目,在黄金时段,农村节目也让位给了能拉动收视率的电视剧等娱乐节目。
二
在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电视传媒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历史任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发挥现代传媒优势,推进这一历史进程成为电视传媒人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农业电视传媒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在宏观政策方面,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明确界定包括电视在内的农业传媒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近年来,按照“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和“制播分离”的原则,我国电视传媒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节目资源进行市场化、社会化的定位和开发,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改革后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对电视传媒的经营性产品和公共服务类产品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准确界定。国家尚未对频率、频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在管办不分、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一以及“财政差额拨款”的体制下,缺乏对频率、频道栏目性质的科学界定和分类依据,因而,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电视台难以避免的行为准则,其结果是导致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此类带有明显公共服务属性的频道和节目处境尴尬,甚至是举步维艰。因此,把农业传媒定位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投入资金运营,由本级政府财政纳入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要求对本行政辖区无偿解决农业电视频道落地和覆盖问题。同时,在对其进行考评时。应根据农村受众实际。建立单独的考评标准,对频道和节目进行独立评价,建立绩效奖惩机制。这样使从业人员能够摆脱后顾之忧。专心从事农业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例如安徽省在2002年。为了改变农民收看农业电视节目困难的现状,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七套农业节目进村入户工程”的试点以提高央视七套农业节目的覆盖率,并用多种形式引导农民收视。13个试点县农业节目覆盖率,由原来的不足3%提高到了80%以上。“农业节目进村入户”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据统计,在试点县,每年就有9,200多条七套农业节目的信息被广大农民所采取,产生了可喜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试点县的收视表明,七套农业节目落地后,有70%~80%的农户收看。其中40%~50%的农户是经常收看,有的农户常年坚持记收视笔记。农村出现了看着电视种田,跟着七套赚钱的新观念、新景观。农业节目进村入户让农民踏上了信息致富的早班车。
其次,在节目传播环节,要加强传播渠道和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落实“村村通”。
传播渠道畅通,传播基础设施完备,保证农民能看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是农业电视节目成败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等旨在加强电视覆盖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尽管进展顺利,但是完成难度仍然很大。农村市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无线覆盖或者自己架天线接收。行业主管部门对此提出了解决方案:在覆盖盲区要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再通过多道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机将接收机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无线发射,用户采用开路方式接收。电视与调频广播两套发射天线可共杆架设。这样,对于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难以架设线缆而又适合采用卫星接收无线转发的地区,可以妥善解决农民群众看电视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电视传播、在全国开办第一个专业农业电视频道――吉视乡村频道的吉林省广电局最近又有新举措,采取微波传送等措施,达到有线传输与无线传送混合覆盖,使吉视乡村频道的节目能够进一步提高在吉林全省覆盖率。这一有远见的举措无疑值得借鉴。
再次,在农业电视节目制作环节上,找准定位,精心编排;在节目选题内容上要拓宽思路,转换视角,贴近生活;在节目形式方面。要形式新颖,寓教于乐。
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必须紧扣定位,突出“农”字特色,做对象性特征明显的专业化节目,通过在对农村受众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和电视剧进行合乎农村受众收视习惯的精心编排,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频道市场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农业电视节目应该具有强烈的“农味”,要在准确定位观众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也要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把受众关心的乡村气息浓重的节目进行现代化的包装,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为了农村、为了农民。农业电视节目要强化服务功能,贴近农民生活,服务农村产业,使得电视传媒的文化内容。或给农民以充分的电视话语表达权,或在节目中融入农民的情感,使电视节目既能反映农民的所思所想,又能体现电视媒体对农民的关注。
为适应全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需要农业电视传媒采取全新的报道视角,展现全新的报道内容。有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的观点颇有见地:首先要从生产视角拓展到生活视角,要广泛报道农民的衣食住行,展现农民的喜怒哀乐,探究农民的内心世界;其次要从经济视角延伸到社会视角。真实再现农民的生存状态。真情讲述农民的生活故事,增强报道的服务意识;再次要从精英视角转换为平民视角,以普通平民作为报道主体,全面展示普通农民的全景图象。
篇7
关键词:永续利用;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历史性转变;林业建设方针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对森林生态系统在确保其生产力和可更新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和生态多样性不受到损害前提下的林业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综合开发培育和利用森林,以发挥其多种功能,并且保护土壤、空气和水的质量,以及森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既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林业。可持续林业不仅从健康、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环境及主要林产品持续生产等诸多方面,反映了现代森林的多重价值观,而且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全球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几乎渗透到人类生存时空的每一个领域。
一、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现状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可持续经营的森林就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的5年里,森林可持续经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世界林业发达国家都开始调整和改造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系统的理
论与技术,并组织研究和实践森林资源可持续标准和指标体系。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了不同的实现途径。加拿大侧重于林地生产力的保护,提出了以模式森林计划为依托的林地综合管理系统;美国注重人们对森林的整体需求,提出了生态系统经营;德国由于几乎没有原生林,大多为人工次生林,因而着重于回归自然的人工林经营,即近自然的林业。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采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来调整各自的林业发展战略着手研究和制定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目标是林业可持续发展,而对于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以美国1995年《森林和林地资源的长期战略规划》为典
型,它明确了“管理生态系统------通向可持续性的工具”的模式。
二、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要在经济―环境协调中求发展。森林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也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以森林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环境而发展,否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森林是自然界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和能源库。科学与实践证明,森林既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蕴育物种等多种生态功能,又有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降解有害气体、阻消噪声、美化环境等防治环境污染功能。
1、 森林能提高大气质量。体现在:能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
2、森林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与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多样息相关,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生物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3、森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土壤对降水有极强的吸收和渗透作用,其稳渗速率一般在200mm/h,比世界上最大的降雨60mm/h还要大得多。森林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吸收2―5mm的降水,还可以保护土壤免遭雨滴的冲击。
4、森林能有效遏止沙漠化。林网超过10%,沙地植被盖度超过0.3,沙暴的危害就会减少到最小限度。
5、森林可防止地力衰退。林木的根系能固持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利用盐分;枯枝落叶可增加有机质、腐殖质,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6、森林能缓解水资源危机。森林是“绿色水库”,森林及其土壤像“海绵”一样可吸收大量的降水,并阻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可以促进水分循环和影响大气环流,增加降水,起“空中水库”的作用。据测算,森林蒸腾的水汽58%又降到陆地上,可增加陆地降水量21.6mm,占陆地年平均降水量2.9%。
7、森林能消除噪声污染。据测定,100m的防护林带可降低汽车噪声30%,摩托车噪声25%,电声噪声23%。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篇8
天然环保无污染
天润国际木业,全球最大最专业的北美实木板材现货运营商,木材行业首家CCTV央视上榜企业,品质保证,诚信保障,NHLA北美硬木材板材协会大中华区最大的国际会员之一,AHEC美国阔叶木外销委员国际会员,NHC阔叶木专业委员副会长单位,木材行业超大型、最规范、服务最好、诚信度最高、木材行业唯一成立超过十年的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企业,森林管理认证企业,可为国内企业提供优质合法,获得国际环保认证的北美优质木材,在广东东莞设有全球最大、规格等级最齐全的自建现货仓库,占地面积30000多平方米,可存放900个货柜、27000立方米以上的材料,拥有28个种类、136种规格、800个货柜、24000立方米以上的常规现货库存,最齐全的现货库存,最专业的仓库现场管理,随时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及服务。
天润致力于北美木材在国内的推广与应用,专业为广大用户提供北美木材用料指导、咨询与服务。天润依托北美丰富的森林资源,长期稳定地为中国木制品生产商和贸易商提供丰富的原材料,为保护中国日益匮乏的森林资源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天润提供北美五大湖区、阿巴拉契亚山脉、及其他产区的优质木材,产品包括红橡Red Oak、白橡White Oak、水曲柳White Ash、樱桃Cherry、黑胡桃Black Walnut、硬枫Hard Maple、太平洋枫木P.C.Maple、赤杨Alder、黄杨Yellow Poplar、白杨Aspen、Cottonwood、椴木Basswood、朴木Hackberry、红榆Elm、核桃木和山核桃Hickory&Pecan、枫香木Sap Gum、柳木Willow、桧木Cypress、梧桐木Sycamore等各种烘干良好的北美优质木材。所有板材烘干均由电脑控制的蒸汽干燥程序完成,含水率保持在8~12%,依据北美硬木板材协会(NHLA)制定的行业分等标准,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可靠产品。
天润满足客户对北美木材的一切需求,他们的仓库就是客户的仓库,他们的采购就是客户的采购!仓库拥有最齐全的材料配备,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包括特殊规格、特殊厚度、特殊树种。同时缩短客户采购周期、避免库存积压、提升资金周转速度和交货速度、帮助客户赢得订单创造更高的利润。他们有行业内最专业的采购团队及品质检验人员,利用丰富的行业经验,专业的人才队伍,完善的售后服务,本着合作双赢,互惠互利的客户服务理念,做客户的顾问,从客户需求出发,为客户推荐最合适的材料,从而实现成本最优,利润最大,共创双赢的目的。
为更好的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满足国内越来越严格的品质要求,为客户提供不但达到NHLA规则,更能超越NHLA规则的符合中国用户使用和认知习惯更高等级、更高标准的材料,天润在美国斥资创建自己的林场、工厂及加工生产线,为广大用户创造领先于所有品牌的更适合中国用户自由品牌。
为何实木板材选择在北美?
“只要是美国生长的硬木产品,适合在中国做家具,能够代替国内所有硬木板材的,天润都有经营。”天润国际木业总裁朱建勇先生说道。美国的林地除27%是政府、企业和各种机构所有,其余73%是分散的私人所有的。私人所有的林地基本上都是世袭的。很多林场主世代都是以林为生,再加上联邦政府有很好的林地管理和资助政策,在过去50年美国森林覆盖率不降反升,采伐率远低于森林生长速度。美国硬木板材协会(NHLA)分等规划有100多年的历史,其目的是增加原木的利用率,减少废料。
美国阔叶木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当南美洲和亚洲热带雨林的消失吸引很多注意力之时,美国的温带森林与它们截然不同。在美国,专业化的经营维持了将来几世代使用的成长量与砍伐量。这个国家拥有着世界最高的生活水准,其所有土地的三分之一,七亿两千八百万英亩是由树林覆盖着的。换句话说,美国今天仍保持着哥伦布五百年前发现新大陆时百分之七十的林地。阔叶树的情形更惊人。如白腊木、樱桃木、枫木、橡木和胡桃木一类的蓄积量自1955年以来已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而美国阔叶树每年的采伐量仅及其生长量的一半,保证了可靠的长期供应。很少其它国家在阔叶木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中取得美国这样的成功,由于深入细致的贯彻了《最佳管理作业(BMP)》,美国的阔叶木森林正健康有活力的生长。据统计,美国阔叶木的存储量从1953年到2007年两倍以上的增长,从52.1亿到113.26亿立方米。另外,从1997年到2007年,尽管需求量一直增长,但再次期间储存量仍旧增长了15%。 据预测,到2030年美国的硬木存储量还将增长15%-20%,并一直持续增长到2050年。
美国的阔叶木为全世界的规格制定者、制造商和终端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不同颜色、纹理和性质的木材,其中有较深暖色调的胡桃木、赤桦、榆木、樱桃木和红橡木,也有较浅色的白橡木、枫木和白腊木。许多这些树种的边材和心材呈现出对比的颜色,令人感兴趣,而诸如核桃木、桉木和鹅掌楸,在它们的心材中还呈现出使人兴奋的颜色变化。北美硬木中的大多数树种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许多方面,包括家具、橱柜到室内的细木工制品如门、楼梯和护墙镶板等多项用途。一些树种如橡木、硬枫木、胡桃木和核桃木的物理性质使它们成为理想的地板用材。制造商看重的一个方面是可以获得大多数树种的实木锯材和单板,确保满足不同项目的需要。
北美阔叶木有其木种的多样性、资源的丰富性、森林砍伐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板材生产过程中采用最先进的锯切、烘干设备(含水率在6~12%之间),同时经过专业人员的严格分等,计算机中控台的精确检尺,机械化的包装,主要用于实木家具、实木地板、门、窗、厨柜、镶板、木制工艺品等,是木制品生产企业木材原材料的上佳之选。
北美木材在中国十年的经销推广中,已经成为了中国市场上广泛认知的流行选材,并形成了一系列的专业组织、专业队伍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它们是会呼吸的精灵
近来,实木家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了家具界的香馍馍。实木家具行情究竟如何,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
橡木家具在市面上比较常见,分为红橡和白橡,优等的橡木大都产自国外,常见的有美国橡木家具。橡木家具的木质比较硬,稳定性比较强,纹理比较清晰,色泽淡雅,耐磨损,做出来的家具经久耐用。
水曲柳家具以适中的价格广受实木家具爱好者的青睐。水曲柳材质略重硬,花纹美丽,结构粗,易加工、韧性大,涂饰、胶合性好
樱桃木家具因其细腻的木质,高贵的装饰效果以及舒适的上手效果,今年来逐步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逐渐在市场上形成了一股樱桃木风.
篇9
[关键词] 林业 可持续发展视角 木材采运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129-01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木材,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是,从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来看,由于对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缺少正确认识,很长一段时间内木材采运工作一度陷入只关注经济利益,无节制采伐的状态,严重破坏了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此,对林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在木材采运中融入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当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种情况,下面对可持续发展角度下的木材采运技术做进一步探讨
1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角度下木材采运技术发展方向探讨
1.1 同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
在传统认知里,人们局限于微观角度,简单地把木材采运技术看作是技术上的作业开展问题,并没有从宏观角度出发将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1]。但我国现在的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好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会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到人类正常生产、生活,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从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应改变我们以往的认知观念,不再将木材采运技术单一地看作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将它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在一起考虑,考虑到采运技术可能会引发的社会性影响,即把它当成社会问题去对待,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木材采运技术,在采运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与设备。
1.2 兼顾当地居民利益
采运木材是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从性质上来看,属于经济活动范畴,且在对森林树木进行采伐、运输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居民生活,乃至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所以,在木材采运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除了要注重采伐技术水平的提升,还要将当地环境实际情况划入考虑范围,兼顾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资金、合理安排采运工作,使在森林经营活动中受惠的一方与受损的一方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1.3 注重采运技术经济上的可行性
想要确保木材采运工作的顺利开展,就必须注重其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将木材采运周期和木材采伐量(规定范围内)以及木材加工企业和木材产品经营企业年产量等清楚确定下来[2]。其次,以这些数据信息为依据创建模型,然后利用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指标和采伐作业指标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标来对其构成约束。最后,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对木材采运技术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其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
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木材采运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森林认证方面
所谓森林认证,就是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机制来对森林经营活动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森林认证的实行主要是为了确保生产和加工森林产品的整个过程都能够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进行。森林认证这一措施的实行不仅使森林产品自身的环保性得到保证,还能够对森林产品购买者起到一定引导作用,让他们在购买时优先选择那些已经通过森林认证的产品。森林认证给木材采运技术带来最显著的影响就是不再采取像以往那样无节制进行大规模采伐的方式,而是在保证可持续开展森林采伐的前提下开展采伐工作。此种情况下,木材生产方需要对生产策略进行相应调整,一切木材生产活动的开展都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前提。为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森林认证是企业开拓市场的主要途径,并且这种保证木材采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行为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使企业获得一定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那些只着眼于经济利益,盲目、无节制采伐森林资源的企业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可见,在研究木材采运技术以及木材采运技术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对森林认证中的作业标准、要求进行综合、全面的考量,认识到采伐对象和环境的不同会给森林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
2.2 生态环境方面
在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如果不顾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大肆采伐林木资源,不能保证木材采运技术和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就会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对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为此,在木材采运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保证其与周边森林环境间的平衡,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上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对林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但是,我们在大力发展林业的同时,应该以不破坏环境,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寻求一种能够与环境维持在友好状态的木材采运技术,力求通过木材采伐促进林木更好的生长,使林业始终处于良好发展状态。比如,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并给失去耕地的农民相应经济补偿。同时在植树造林以及那些生态脆弱的地区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和政策扶持,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树种结构、采取分类经营的方式。对于城镇地区,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发展,将绿化水平和档次提升上来。另外,要注重保护自然保护区内动植物的多样性;针对野生动植物建立生态监测网络等。
此外,在木材生产计划制定、生产组织、管理以及采伐方式、集材、运材方式等方面也要紧紧围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进行[4]。
结束语
木材采运技术不仅是保证森林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保证,又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在木材采伐实际开展当中要从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将其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既要兼顾到当地居民利益,又要注重经济上的可行性,注意发挥森林认证对木材采运技术的约束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祥林.浅析林业可持续发展之木材采运技术[J].农业与技术 ,2013(7):64-64.
[2]田成阁.林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木材采运技术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4(11):191.
篇10
摘要:本文阐述了低碳经济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等理念,就低碳经济目标下,从完善会计职能角度,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途径
一、低碳经济目标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理念做出过明确指示,早在2007 年末国务院就了《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在书中提到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多元化发展为主,以可再生性能源的发展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将低碳的经济发展为目标正式地列入城市发展项目。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念,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产业与新能源的转型和开发等一系列为手段,尽可能地减少使用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费的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此达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共赢的一种发展形态。
二是低碳经济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工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为会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催生了新型的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新会计模式的诞生;环境会计的发展也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大大地促进了低碳经济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为投资、生产与消费的健康环保经营模式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发展宗旨及精髓都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待发展,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
二、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会计的要求
首先,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的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以往的会计理论中,小型经营业户几乎从未将自然环境纳入企业经营活动考虑的范畴,更是谈不上记入会计成本核算中来。随着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自身的发展并且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的需求,企业必须将低碳经济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全面地落实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地判定企业的未来经营活动发展的方向。
其次,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节能、环保、减排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心声。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一个发展的空间平台上,一个健全的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型会计模式应用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最后,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新会计模式。从各个方面上来看,低碳经济与新会计模式总是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低碳经济是新会计模式理论的前提,而它的发展也为新会计模式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依据,而新会计模式又为低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和有效的途径。
三、低碳经济目标下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虽然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重视,但尚处在探索与研究阶段,在新会计构建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地方。例如,相关的法制建设的不完善,在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对企业经营结果带给社会及生态的影响做出过一些说明,但没有相应的补救与处罚措施的规定,缺乏法律的有力武器,构建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显得乏而无力。另外,低碳经济下的新会计模式也急需着相关配套的人才,低碳经济下新会计模式是一门新型的课题,其范围既有传统会计理论,又覆盖着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环保领域,因此需要的人才具备自然科学同时又兼具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目前在我国是非常缺乏的,这为低碳经济目标下的新会计模式的构建带来一定困难。
四、在低碳经济目标下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以人为本”,加强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也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它是法治与秩序的体现,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纠正不良的举动,分辨出哪些为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并且懂得其行为的后果及相应承担的责任。“以人为本”其目的是向公众推广个人的良好的品质行为,促进其健康良性的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新会计模式的构建会变得更加顺利。
(二)加强法治建设是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的前提
在新会计模式中,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强保护环境、社会责任等法律的贯彻实施,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构建新型会计的新局面的前提。
(三)需要完善的监督机制的配合
在会计监督体系中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分,外部监督以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为主体。因此,会计监督有“三位一体”的内外结合监督的机制构成,其主导思想是宣传制度、纠正错误、加强工作交流、注重业务协调、突出服务等措施来促进各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以低碳经济为目标,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来构建可持续发展新会计模式
首先,改变利润和权益最大化的狭隘思想,以低碳经济为平台,突出“以人为本”、“知识为泉”的经营理念,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观。企业价值的实现不是体现在报表中所反映的价值,而是企业整体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知识为动力来完成企业价值的实现。
其次,改变执业机构与人员对收入和利润的片面追求思想。极目远眺,展望未来,以培养、教育、发展为主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的价值,也为新会计模式构建的实现发挥出应有作用。
最后,绿色会计核算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由于有了绿色会计的核算,对低碳经济目标下的环境保护、污染的排放与治理情况等方面的信息都有所掌握,从而能够引起企业在经营活动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重视,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资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积极推广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应用
环境会计将外部的环境成本通过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各种方法,量化为企业的内部经营成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时刻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污染,体现了低碳经济目标的要求。社会责任会计在环境会计基础上,还要加上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实现企业与社会的统一发展。现今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企业如果想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引入人力资源会计模式,以更科学、更准确地衡量人力成本,防控人员流失风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