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专业特色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专业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学专业特色

篇1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中医学专业 特色教育

近年来,我校中医学专业蓬勃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我校积极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这一模式。本文主要阐述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提出背景、培养模式,总结了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旨在为高职高专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提出背景

五千年来,中医药学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衍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早就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训诫。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价廉等特点,在我国拥有很高的群众基础而被普遍认可,其临床疗效和学术思想正为世界所关注。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党的十报告强调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的目标,为中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中医学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中医药人才需求增加;然中医学专业人才总体水平参差不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欠缺。中医教育是中医事业传承发展的基础,中医药院校为连接毕业生供给与社会需求的中间体。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中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提高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高等中医院校来说刻不容缓。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

二、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培养模式

1.双向选择,组建班级。我校先后与多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开展多个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中医学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就业意向等,报名参加相关的特色教育方向班。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组织面试。结合学生的面试情况及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确定各方向班的入选名单。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生在校期间,完全执行中医学专业(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特色培训。各个方向班的理论与实践部分的内容是由学校老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培养,同时各方向班还组织不同的素质拓展活动。学年结束,根据学生的各项综合成绩评比,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同时,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有意向加入企业,企业将优先录取。

3.顶岗实习,自主就业。加入校企合作方向班的学生,在第三学年顶岗实习的时候,可以选择全部临床实习模式,亦可以选择临床、企业模式,即实习期的后3个月到企业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了解企业。而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留在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工作。

三、我校中医学专业校企合作特色教育的意义

1.对于学校来讲,校企合作办学,有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专家参与,有利于高职中医学专业建立一支高质量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可以根据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或健康服务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实践教学环境,组织学生业余时间到企业学习与实践;校企共同开展编写特色教材、科研等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对于行业企业来讲,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同研发特色教材、开展科研等,可能促使行业企业的理念等发生改变,提升企业的科研水平或产品研发力;企业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企业文化,吸引大批的优秀学生选择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被相关企业留用,成为相关企业发展的坚实力量。

3.对于学生来讲,在学习中医学专业课程的同时,参与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方向班,可以学习更多的不同方向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强化相关的专业技能;通过特色教育方向班的学习及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更深入地感受企业文化,同时可以拓宽就业渠道,等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1]。在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2]。而高职中医学专业,通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优化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更精准化、职业化、规范化。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总结以前的经验,不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移动教学模式铁路特色应用教学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计算机、网络等基础IT建设比较充分,建设了比较丰富的校园信息化系统。但是,在校园内工作、学习、生活具有很强的移动性,靠办公室、教育、宿舍的固定电脑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生活的需要。学生们渴望随时随地的获取到相关的专业信息、能随时向老师提出疑问并快速得到解答。老师们也希望能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用户量的不断提升,到2012年12月据官方统计,我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拥有量已经超过5亿。这其中,以年青人居多。而对高职院校来说,主要的学生年龄层大概处于17-20岁之间,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人群之一。因此,面对这样特点的学生人群,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授课方式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地加以完善和修改,以便能用学生所适应和习惯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解惑。目前,在国外的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使用一种被称为“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移动电话、个人掌上电脑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也正是考虑和迎合了目前年轻学生普遍都有智能手机、IPAD等新兴电子产品的现状,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以这些电子媒介为载体进行讲授和传播。

本文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1)介绍目前教育界公认的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的发展现状;(2)铁路特色专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学要求;(3)如何将移动教学模式有效地运用到铁路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移动学习的概念和国内外移动教学发展现状

所谓的移动学习,目前业内对其公认的定义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掌上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所进行的数字化学习。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它有别于一般学习。Sun公司的e-learning专家针对移动学习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移动学习并不是新鲜事物,因为在传统学习中印刷课本同样能够很好的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印刷的课本本身也是一种移动学习的工具,所以移动学习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作为移动学习,最突出的三个特点有:(1)简化了传统教育方式对师资、费用、教育环境等稀缺资源的需求;(2)结合新经济时代网络的优势,以多媒体和网络社区的形式呈现;(3)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4)学习者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习群体的自由组合;(5)移动学习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6)移动学习拓宽了接受教育的对象。现代的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充电,但是作为早已走出校园的社会人来说,如何有效、快捷的获得教育机会,也是个头疼的问题。而移动学习的模式将教育理念和技术无缝连接起来,无时无处不在学习,学习也不再是在校学生的专利,所有的人,无论学生与否、无论年纪大小,都可以通过移动教育体系来获得知识、自我提升,从而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

由于受到移动技术等发展的制约,对于移动学习体系的研究与建设,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研究的规模还是研究的深度都有较大差距。比如在2001年英国的Ultra lab实验室就主持了M-learning项目,主要研究移动教学,其外还有2007年欧洲的“移动游戏学习项目”等,参与研究的国家的美国、瑞典、英国、爱尔兰等多个国家。我们国家将移动学习作为一个项目研究,最初是从2001年由教育部高教司的试点项目“移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开始的;随后国内大专院校教育院系、部分企业等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的探索开始不断的加深和积累。到今天,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后,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与之配置的各种应用技术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的成熟。

目前,在移动教学建设方面,我国主要有下面这些做法和成果:

1、通过参与和举办各类移动学习相关会议,了解和学习目前世界各地移动学习的经验和成果。近年来在我国承办过的几项大的会议的有: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WMUTE,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MULE2010,都是国际知名“移动学习”相关国际会议。

2、开展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移动学习研究应用。比如:中国移动为农民提供农业百科、科学知识和市场信息的农信通,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表率。

3、通过与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合作研发移动学习产品和服务,共同推进移动学习的研究及应用。典型的如1999年4月研发的多媒体移动教学网络系统CALUMET由国内SCC公司及南开大学与日本松下公司合作。

通过上述几种方式和途径,国内的移动学习也蓬勃发展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吸取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国内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进行本土化和改进。

二、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特点

目前,在我国的铁路类高职院校,普遍都带有着浓厚的行业背景和特色。大部分的铁路类高职都是曾隶属于原铁道部管理的学校,本世纪初,由于铁路行业主辅分离,铁路类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并升格为高职的学院。而这些铁路高职院校的特有专业就是指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所涵盖的专业,具体专业包括铁道机车车辆、机车车辆检测与维修、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乘务、铁道运输经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这些铁路特色专业有着较强的行业特点和对办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让现代化信息教学技术溶入到这些特色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让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在铁路特色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些特点:(1)行业背景浓厚。(2)教学、实训、实习条件要求高。(3)由于内容相对枯燥、技术性强、与外界丰富的教学理念、模式脱节。(4)教学方式、方法普遍跟不上现代信息化的教学要求。

因此,对于教育一线的老师来说,如何让我们枯燥的教学内容能够以一种轻松、便捷的方式溶入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能够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呢?结合目前年轻学生当中已经普遍流行使用的智能手机和微信通讯工具,我们提出了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在此,我们称之为“微信课堂”。在这个教学方法中,我们主要用到了下面这些信息化方式和手段。(1)智能手机,现在在年轻的学生人群中基本上人手一台。(2)搭载在智能手机上的微信通讯工具。(3)我们制作了自己的“湖铁科公众订阅号”。(4)我们基于世界大学城空间上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的“微信课堂”就是基于这些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的基础上开展我们的教学指导工作。

三、“微信课堂”-移动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加详细的说明我们对于“微信课堂”的设计思路,下面我们以学校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为例进行设计。

《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杂、涉及面广。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单靠课堂内的45分钟教学,很难完成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且,就算完成也是填鸭式教学,无法有效的达到我们原本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因此,为了让这门课的教学能有趣、形式丰富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分成了课内讲授部分和课外移动教学部分。下面我们着重介绍的是课外移动教学部分的教学设计。

1、根据工种特点制定学习任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在铁路上的工种定位是中级信号工。我们根据中级信号工的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在结合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课程的移动学习任务单。

在移动学习任务单中,详细地说明了这门课程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几类设备以及各设备需要了解的工作原理和参数。由于,我们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精力主要用在对设备作用、原理图、动作程序进行分析。而对于这些设备的检修参数,由于量大,面广,是无法靠正常的课堂讲解完成的。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就通过移动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的消化和解决。

2、微信平台反馈、收集学生日常学习问题。学生们在课后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困惑,可以通过学校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向老师提出问题,来向老师进行询问。通过“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老师能把学生们通过手机的各种问题和情况进行收集、分类、汇总,然后根据问题所隶属的不同任务来分别编制出相应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并把有关的参考资料作为学习的储备资源放置在自己的个人空间,方便学生上网预习、查阅。

3、灵活组织微信课堂,组织学生随时开展课外辅导。针对前面形成的“移动学习问题清单”中的疑问,老师会统一时间开展课外的教学辅导,当学生们完成问题的预习后,就可以通过微信课堂进行课外的集中解答和讨论。

4、教学监测。“微信课堂”的实施是基于微信平台开展的,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到能对这种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观测和体现。借助我校开发的“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我们将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交流纪录永久性地存储在服务器,对于“微信课堂”中产生的数据(文字、图片),也能以文档的方式上传到服务器,方便进行必要的数据分析。以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效果的辅助评价之一。

四、“微信课堂”-实施经验总结

我们在信息技术系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的部分班级当中使用了“微信课堂”教学法进行了课外的移动教学指导。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试点以后,在此,我们主要就实施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做说明。

1、“微信课堂”对任课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微信课堂”教学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是对大量的检修参数和指标进行介绍和讲解,是对课内教学的教学补充。因此,这对专业老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专业老师除了要非常熟悉课内知识(比如:原理、电路动作),也需要了解不熟悉的其他专业知识。

2、邀请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同学参与教学指导,及时公布实施后的教学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门课程中“微信课堂”的目的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但是,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在完成课内教学的基础上还要承担课外移动教学的任务,有时也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为了鼓励大家参与“微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部分学习兴趣高的同学,参与主导“微信课堂”的实时讲解、讨论。以此,希望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3、重视课外移动教学环节的教学评价。“微信课堂”这种移动教学方法是对课内教学时间有限、老师精力有限的一种补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必须要包括教学过程实施完后的教学评价环节。但是,这种教学评价制度又于传统的课内教学评价制度有着很大的区别。如何对课外移动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评价呢?根据我们的课外教学内容,我们对《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进行了如下的评价设计:(1)根据同学们使用“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进行教学互动的参与程度;(2)根据“微信课堂”环节实时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3)在《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课程结束之时,针对课外的检修参数等学习内容,我们会进行一次随堂测验,测验内容与课内讲解知识无关,而是与移动教学环节的内容相扣,以此,作为对课外移动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

微信课堂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微信工具的方式,将课外地点分散的学生通过平台组织成虚拟课堂,由老师对课内无法完成和详细解答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的教学方法。它不要求学生一定在集中在课堂内完成,只需要学生开通微信,登录微信教学与管理平台,按照老师的课堂内容和要求参与学习即可。

目前,这一教学方法在我校铁道通信信号专业13级部分学生的《铁道通信信号基础设备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程中进行了试点使用。初步的实行后,学生们的反应良好,但是由于是试行阶段,在制度和政策上还有设计思路上仍然存在不足和缺陷,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充实。争取在听取学生、授课老师等多方面的建议后,能不断丰富这一种移动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河北大学,2009(06).

[2]时荣.移动学习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综述.信息与电脑,2012(12).

[3]张玲.中国高速铁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4]马云云,吴飞燕.浅谈微学习环境下高职教学改革.高等教育,2013(9).

[5]宇善良.多媒体技术的铁路专业理论信息传递模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3(7).

[6]钱吉奎.加强专业建设培养高速铁路高技能人才.教育管理研究,2010.

[7]戴勇山.铁路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理论学习与探索,2009(2).

[8]张翠荣.移动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大学,2012(5).

[9]王倩.面向移动学习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11(5).

[10]蓝丹.移动教学平台组建的需求及现实分析.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

[11]李国强.一对一电子移动教学对教育的影响与前景展望.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

[12]王键.运用云计算探索新机制开创教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9).

[13]刘洪宇.空间革命―高职院校开发发展的新起点[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

篇3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1198)

摘要:CBI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方法论系统,可以为任何课程制定教学大纲指明方向,也可以在编写药学英语教材、探讨教学模式等方面提供帮助。笔者所在的药学特色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利用CBI教学模式解决了专业学科知识教学与语言教学分离的状况。

关键词 :药学专业;英语课程;CBI模式;应用研究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59—03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李媛媛(1981— ),女,江苏建湖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胡晓霞(1971— ),女,山西运城人。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一、研究背景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现多译为“依托式教学”,其教学理念和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青睐。该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Immersion Program)。“沉浸式”实验班主要针对儿童教育,即将法语作为媒介应用于英语母语的教学,这种内容驱动式(Content-Driven)外语教学颠覆了传统的语言驱动式(Language-Driven)教学理念,其主要特征是以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为核心,语言学习作为辅助,将内容学习和外语学习相融合,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

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使具有院校特色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了现实。传统的不考虑各高等院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实施全国统一外语教学模式以及采用重语言技能、轻专业知识内容教学的英语教学理念,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阻碍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如何才能开创药学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高效、优质的特色之路呢?笔者所在的中国药科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课题组从课程设计的视角,就CBI教学模式展开探讨,提出了将CBI模式应用到具有药学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设想。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只注重基础英语技能的培养,与专业英语教学脱节,没有发挥公共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作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差异有时会给人“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学生初学药学英语时往往无法分辨一些词汇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中的不同意义,对于专业英语中出现的长句、难句更是望而生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与方法缺乏创新、应试倾向明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根据笔者所在学校——中国药科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主要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医药基础课程,在三年级阶段开始学习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基础英语教师均为英语专业毕业,对药学专业知识知之不多;专业课教师也因为教学重点在于药学专业内容,无暇顾及学生的语言问题。因此,如何在基础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之间架设桥梁,如何提高学生对药品说明书、药品专利、相关科技文献的阅读能力,如何训练学生回答问题、书写实验报告的陈述能力以及组织材料的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有效地理解英文学术讲座的能力以及开展项目和案例分析的能力,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CBI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分析

在CBI教学理念中,CBI主题模式是围绕与某个特定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首先,CBI将语言学习和主题内容学习相结合,增强了语言课堂的真实性和目的性。一方面,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对于这些围绕主题所组织的有意义的材料有较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直接吸收信息的同时,发展了语言能力。其次,CBI倡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主张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主题活动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和发现。

(二)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符合CBI主题模式的应用环境

课题组以国内外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到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特点与本国外语教育国情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以及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我校鲜明的药学英语特色,在低年级大学英语课程中传达“外语+专业”的复合型教学理念,形成学科交叉、专业渗透的格局。合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将大学英语课程进一步完善为一个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于一体,有计划、有步骤、逐层推进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和全球视野的双语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有志在未来全球化医药领域发展创业的学生铺设绿色通道,同时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研究的实施方案

作为内容依托式语言教学,CBI有四种常见的模式,即主题模式(Theme-based Approach)、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和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s)。我们将这四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要求与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确定CBI教学目标——通过语言学习辅助学科知识的核心教学

应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运用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技能。众所周知,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作为学习的工具或者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时效果最佳。药学专业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核心应是药学相关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本身。将目标与学习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科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味地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科内容的讲授为核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选择CBI教学内容——语言输入方式应呈多样化

根据主题模式要求,教师需对教学材料精挑细选,精心组织主题活动,使其兼具原创性和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需求,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满足各类型学生的兴趣和要求。CBI教学理念主张对学生的语言输入方式应呈多样化,结合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全方位地展开综合训练,使学生在专业方面获取新信息,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一方面,网络、多媒体和数字音像技术的发展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来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可以搜集一些与生命科学、医药主题相关的科普短片,VOA、BBC新闻听力,美剧片段,世界著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等,其极具知识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活泼,能够充分地调动人体视觉、听觉的潜能,使得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内容,如制作PPT,将知识点讲授与例句展示、改错、论文研讨相结合。

另一方面,CBI教学法强调阅读材料的选取要以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为前提,根据学生能接受的外语程度进行合理取舍。除了专业课中教师提供的专业教材之外,我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还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从药学词汇语音学习入门,指导学生阅读药品说明书、科技英语阅读文章、论文、综述、摘要、学术会议报告或医疗仪器广告等。阅读是药学英语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当学生有了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可能有语言的产出。

根据专题模式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与专业领域或专业知识紧密相连,教学材料需采用有关学科领域内真实的、实用的知识内容。我校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负责教学,调整为以大学英语教研室教师团队为主导,药学英语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和来自于国外的合作教师团队协同组织、共同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开设了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药学英语、商务英语、外教口语等选修课,这些选修课作为大学英语读写和视听说课之外的辅助课程,更好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专业英语技能。

(三)应用CBI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

采用课程模式和辅助模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该模式要求语言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娴熟的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同时,还要熟悉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和驾驭能力,能够以英语作为媒介,针对专业知识选取大量的例证供学生进行实际练习。在专业内容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师应将英语语言置于药学专业实际场景中,使学生运用基本的语言表达技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设计情景模拟教学。创设具体、真实的场景,进行语言强化输出型练习。运用图片、模型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按照交际教学法的要求,身临其境地参与模拟教学。此方法可以运用于案例分析的训练环节,例如,设置跨国医药公司交流往来的情景对话,使学生得到实战训练,在训练中巩固与药学英语相关的表达,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其次,设计角色扮演。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下,完成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训练。例如,通过视频、阅读等方式,设计特定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学生通过看和读可以了解到相关药学术语的运用和表达,并在角色扮演中巩固和加深所学内容,从而达到自如地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的目的。

再次,设计话题讨论。教师确定教学主题,根据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反馈式语言输出的过程。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提供与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之间可以交换看法、展开讨论或进行辩论,最后,由学生完成摘要写作等。例如,可以开设药学实验课中实验报告撰写的研讨课,教师收集一些学生在实验课中所写实验报告的真实样本,其中包括优秀的样本和存在问题的样本,作为学生阅读和改错的材料,并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讨论。

(四)考核及评估方式

根据CBI教学模式的要求,中国药科大学药学特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考核及评估方式分为语言知识测试和过程评价两个部分。其中,辅助模式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应分为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语言教学,所以,教学评估方式也分为专业知识评价和语言评价。具体实施方案如下: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测试的试卷中包含基础英语测试(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写作等)以及药学英语知识测试(包括药学词汇、药品说明书内容、科技英语翻译等),过程评价一般包括课堂教学过程评价、课外学习过程评价、合作学习能力评价、综合能力评价等。过程评价应遵循多样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

四、结语

在CBI教学理念中,学科知识是课程基本框架的基础,课程的基本框架是根据学科知识构建的,而非语言形式、语言技能。以药学专业知识为核心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模式使药学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教学相融合,强调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不仅能够使药学特色院校的专业优势得以发挥,而且有助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进一步满足社会对具有高水平药学英语人才的需求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S.Burger.Content-based ESL in a Sheltered Psychology Course: Input,Output and Outcomes[J].TESL.Canada Journal,1989.

[2]J.C.Richards & T.S.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J].国外外语教学(FLTA),2004(4).

[4]袁平华.依托课程内容进行外语教学之理据及教学元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3).

篇4

中医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以扎实的中医基本功为基础。按照中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施教,中医学知识、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进行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具备对急、难、重症病人的初步诊断及处理的能力。为此,在高职中医学专业教改过程中,设计并实施“521能力工程”作为对本专业学生的最基本要求,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50种常见单一或相兼脉象的特征及主病,200种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证,100种农村、基层常见病证的中西医诊断与处置,100个方剂的组成、功效及应用,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手法,100首民间土单验方的适应证。

2采取“双导师制教学”,实施个性化中医思维培养

“校院一体、双导师制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中医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在现代院校教育基础上,融入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互为补充。学生从入校开始,除要完成正常中医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同时在附属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中医骨干医生中,为其选配临床指导教师,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老师的职业道德、临床技能和学术魅力,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提升中医思维能力和临证悟性;尽早接受医院环境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尽早与患者接触,通过亲眼目睹患者的痛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其刻苦训练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增强感性认识,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诊治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学生临床实习期的岗位适应时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岗位需求相对接。

3结合课程特点,凸显中医思维特色

在中医专业基础课、临床课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课程特征,加强中医思维方法教学,学会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问题。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中医诊断学的辨证思维、司外揣内思维,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课程的形象思维、中和思维,重视农村常用草药、单验方的介绍,突出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疾病、心理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3]。围绕教学内容,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可设计问题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提高中医思维综合运用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

(1)连贯性病案教学。高职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最终应与今后顺利通过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较强临床能力相对应,其中病案教学是必要的环节。根据不同课程特点,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定复杂度的病案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使用,形成连贯性的中医案例教学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中医基础类课程通过简单病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特色思维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医思维方式,学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理解中医学理论,培养中医专业兴趣;临床课通过案例分析,边学边练,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循序渐进,其临床诊疗水平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并萌发出新的思维。(2)系统性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教学医院,通过实验实训课、实践技能强化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环节,开展临床综合实训课程,融教学做一体,实行项目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编写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指导书,制定各门专业课程操作技能考核项目及标准。课终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并将成绩按30%~80%计入总分。(3)台阶递进式病历书写训练。病历书写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也是训练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直接关乎到毕业生临床工作能力。对学生分阶段从处方书写、门诊病历到专科病历、完整病历等各种医疗文书进行强化训练。一年级完成处方书写,熟悉门诊病历书写;二年级掌握门诊病历书写;三年级通过临床实习完成10份完整病历,要求甲级病历80%以上。(4)反复临床实践。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临床能力,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5],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教学、课间见习、暑期见习及毕业实习等一切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由浅入深,不断强化中医思维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从了解中医,到感悟中医、领略中医,直至学会中医。

5传承中医文化,建立系统中医思维模式

中医学是在浓厚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具有理性思辨和哲学睿智的医学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校学生是在现代科学知识环境下成长的,经过严格的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依托学校地处医圣故里的人文优势,以传承与创新中医文化为切入点,营造科学严谨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提升学生中医文化底蕴,让学生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领略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传承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读懂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加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学习,使学生举一反三,逐步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分两个阶段开设中医思维方法课,低年级以中医思维基本知识为主,高年级加强中医思维综合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的中医思维体系。

6多元化学生成绩评价,加强中医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

围绕高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改革学生成绩评价办法,建立多元化、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对中医专业基本功考核、中医思维方法运用考核、学习态度考核等,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修正教与学的方法、内容;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加大中医思维能力考核内容;毕业综合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

7体会

篇5

文/罗 伟

摘要:2013年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的出台,标志着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新一轮中职学校电子专业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设计和开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时,采用基于岗位导向、注重过程(工作过程和开发设计过程)、多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并重、细化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发总体思路是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发展方向的着力点和指导思想。如何体现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特色,构建“技能+素质”的一体化新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特点 技能 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努力构建与本省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相配套的整体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重点突出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工作程序为主线,改革课程内涵,是各省中职学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旨和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分析电子行业对“电子应用蓝领”的态度、技能和知识的需求,根据我国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准确界定岗位群,合理定位职业岗位至关重要。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分析表明,“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和最佳途径,它既能突出课程的职业定向性,真正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又能使得电子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校企合作和就业方向有更广阔的选项和岗位发挥空间,以便更好地缓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人数下滑给专业发展带来的压力,达到有效地提高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应整合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关系,课程的设置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本位。在内容的选取上要以适用为主,尽量避免枯燥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指出,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技能、专业知识)、方法能力(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社会能力(行为规范、价值观)三要素整合。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因此,尤其要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当前进行职教课程内容的改革,最为迫切的是要以职业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建立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根据对我国中部地区和沿海发达地区各电子企业调研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报告,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次表现为:首先处于就业量第一位的是装配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熟练的技术装配工人)和质检工,其次是调试工和维修工,再者是生产管理人员,第四位为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岗位(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社会综合知识的电子方面销售人才)。质检工较装配工有相对较高的技术要求,应是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而调试工和维修工(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维修技术技师)是部分学生在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向这个方向进行定位;生产管理人员岗位虽然就业量不多,但确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目标。电路板制作和产品营销在这些岗位的需求中,毕业生就业量最少,中职学生如从事此项工作往往还需企业的进一步培训。

企业调研报告指出,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电工基本技能、电工技术基础知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电子仪器仪表使用常识、PLC控制技术、传感器知识、电子产品原理图与PCB板设计制作、单片机知识。

1.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

分析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典型电子企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表1),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以真实产品为载体,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设计课程实施方案。根据职业核心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力求体现能力标准岗位化、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内容活动化、能力形成实践化、技能鉴定随堂化、教学评估立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

针对中职学校电子企业电子产品装调、电子产品检测、电子产品维修与售后服务、SMT工艺设计及操作、电子电路辅助设计、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职业岗位需求,拟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工程及电气制图、电子CAD技术、电子产品检测技术、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产品营销、计算机应用基础、SMT技术、集成电路应用技术、电路仿真技术、EDA技术、生产组织与管理等课程。

结合中西部地域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电子企业产品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笔者所在学校选择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电子产品制造技术”和“数字视听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技能)方向化作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方向与落脚点,开设实用电子产品生产与调试、单片机智能控制、工业自动化控制、电气布线与控制、家用电器维修、机器人调试与维修、音响灯光与控制、冰箱空调维修、汽车维修电工等“4C”型工学一体化(即Choice自主选择、Change灵活改变、Character个性发展和Compatible德技兼能。以下均称为“4C”)课程,见表2。

在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主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职业范围,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将中级电子装接工、中级无线电调试工、中级维修电工、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PLC程序设计师、单片机设计师等6个职业技能认证资格(工种)标准与本地区专业主流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相结合,将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遵循能力培养的教育规律,按照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岗位适应及迁移能力四个阶段,依层次递进培养。

2.课程建设和组织实施

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学生社会实践、考察、调查研究等。实践教学内容的直接经验来自生产,要按照工作逻辑编排,遵循活动规律来构成课程的工作任务。

在“4C”课程组织实施中,主讲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材施教。要积极采用开放式(讨论、研究、网络等)培训模式,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探索规律,运用多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实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参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条件。

“4C”课程根据一体化教程任务设计方案,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教案中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过程、反思和总结等的具体安排。“4C”教案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如何有助于激发中职学生主动关心社会、引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为配合国家示范中职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需建立共享型教学资源库,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服务。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网络课程、电子产品制作项目实例库等。

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起公共资源平台,充分发挥专业的辐射服务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试题库,为教考分离的进一步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依托典型电子产品,培养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下,要大力开展学生电子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大力开展参加从班级、电子协会级、校级、省级、国家级逐级递进形式的竞赛模式,体现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本位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终生学习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篇6

1.1“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内容介绍湖南省教育厅为建设首批有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专业,重点培养来华留学生本科教育双语师资,加强教师英语授课能力的培养,划拨专项经费,选派有资质院校的优秀教师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我校“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选派10名教师(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各5名)赴国外合作院校对其所承担课程的英文授课教学语言及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为期6个月的进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有湖南省教育厅全额资助,专业课程教师由我校配套经费资助,并由教育厅资助往返机票,选派任务按照要求在2年内实施完成,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2“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实施过程(1)教师的选派。中医学本科专业涵盖的专业核心课程中,中医诊断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精品课程,中医眼科学、针灸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为我校首批开展英文试点教学的课程,其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相关教师报名申请、中医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推荐、英语水平公开测试,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组织人事处按照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师资梯队建设需求,共同选拔了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师各5名,纳入“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2)进修院校的选择。为了提高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促进中医学专业建设,为我校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为教师们推荐了几所与我校已有合作的院校,包括美国缅因州大学、美国南康州大学、澳大利亚东方医学院、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等。根据各个院校的专业排名、自己的专业需求及经济情况,10位教师中,8位教师选择以上推荐院校,2位教师自行联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与耶鲁大学;在地域选择上:7位教师选择美国院校,2位教师选择菲律宾院校,1位教师选择澳大利亚院校;在学科专业选择上:4位教师选择医学院、5位教师选择综合性大学、1位教师选择中医类院校,实现了专业对口。(3)进修计划的制定。此次教师赴国外进修以学习授课语言及课程授课方法为主。根据教师的英语语言程度、专业水平及各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共同商定进修计划,并与对方院校沟通,探讨进修计划可行性,确保教师进修计划的顺利实施。如:解剖学教师赴美前,已承担留学生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2年,英文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英语授课经验。其选择旁听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神经解剖学与临床人体解剖学课程。除此之外,根据其较强的专业能力,申请参与临床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带教活动,获得批准。中医内科学教师赴美前,未承担过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但其英文阅读能力较强,已通过PETS-5考试。与美国缅因大学商议后,建议其先以语言听力课程为主,待听力水平提升后,再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进修计划的制定,明确了教师们的进修任务,提高了学习成效。(4)签证等材料的准备。在所有国家的签证申请中,美国的签证材料最为复杂。因此,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向省教育厅与兄弟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讨教,了解申请签证流程、明确申请材料要点,熟悉面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而协助赴美教师顺利获得签证。申请赴菲律宾与澳大利亚签证较为容易,但也不容许一点疏忽。需要与对方院校反复确认申请签证的类型、进修目的、进修过程与经济情况等,在申请材料中需清晰而明确地体现,避免大使馆审核材料时,出现疑问而拒签。(5)出国前培训。为了更好地提高派出工作的效益,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做好派出人员出国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包括:提高出国人员的思想素质、丰富礼宾礼仪知识、宣传安全知识等。通过出国前培训,使出国人员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出国人员具备得体的言谈举止;使出国人员在陌生的国度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6)后勤保障。教师进修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进修期间,教师工资照发,津贴按教授、副教授、讲师级别不同标准按月发放。除教育厅资助核心课程教师往返国际机票及5万元外,学校配套5万元用于专业教师学习及生活补助,并将教师规定工作量标准适当降低,使教师们安心学习,协助学校扩大对外交流。

1.3“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收获按照进修计划,外派教师顺利完成了进修任务,在英语水平、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收获:(1)提升英语水平。通过在语言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式学习,利用语言环境阅读大量英语材料、收听英语信息、练习口语应用、书写日常文章,提高了日常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地文化,拓展了自身的国际化视野。(2)促进专业教学。通过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参与教师教研活动、承接实验带教任务、参与实验等方式,充分了解国外高校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思维、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甚至国外教师的敬业态度和精神,都对我校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后进行本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3)强化科研能力。通过进入国外高校实验室,参与相关实验,吸收了先进的科研知识,熟悉了先进科研设备、开拓了先进的科研思路、强化了科研能力。通过科研的锻炼,一方面促进了留学生的专业教学课堂理论的延伸;另一方面为学校在中医专业理论及实践研究方面和国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4)拓展海外视野。通过参与当地学术交流会议、活动加强自身国际活动能力;通过走访当地医院、高校、药店和华人居住区加深了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认识,拓展了海外视野。(5)推广我校中医药传统文化。通过面向海外友人举行讲座及义诊,让当地民众近距离接触中医、了解湖南中医药大学。

1.4“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不足(1)管理工作有待改进。缺乏合理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虽然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们随时保持联系,但对其学习过程缺乏及时有效地监控,对进修效果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2)教师出国前对当地环境、文化及法规了解不多,导致期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插曲。诸如:未经许可,擅自行医;在暴风雪天气中遭遇车祸。虽经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但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3)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院校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国外很多中医类院校不能发放访问学者签证,而拥有中医专业的医学院校占少数,因此教师们在院校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4)对于正在开展的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课程,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一定的困难,缺乏权威的评价团队及合理的评价体系。

2展望

篇7

    一、中医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中医学的基础课、临床课、经典课等都是围绕中医理论和临床诊疗实践开设的,本科中医学生在进入中医理论教育之初基本上没有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没有前期课与理论课、理论课与临床课的明确界限。目前中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西医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遵循的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顺序。而中医理论和临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强化和训练,尤其是经典条文更需要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来体会、领悟,反复强化和训练,对同一概念、方剂、治法的多次学习,不能笼统地认为是不必要的重复。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通过教学改革、编写教材,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中医专业的学生既对经典中医着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够加强临床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中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中医专业授课教师的主要弱点在于临床实践经验功底浅,缺乏中医诊疗经验,而这一弱点对培养中医学生是非常不利的。中医学的产生来源于医疗实践,神农尝百草而成功,李时珍遍访各地才成就《本草纲目》等等。在中医学现代化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其理论需要大量的临床实例才能使学习者有所领悟。这是中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3、中医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而中医学的理论和诊疗方法又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医学本科教学中除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外,在教学实践上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医学生在中医院实习的条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况:一是病种相对单一或是病人较少,在中医基础理论学习中讲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实习阶段不能或很少见到。二是学生自己进行诊疗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使是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较好、病人较多的名师,实习生也是以抄方为主,试诊的机会较少[2]。三是带教中医老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中医带教老师中医理论或中医诊疗能力不强,或存在重西轻中的倾向。四是实习中病人对中医实习生认可度低于西医实习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认为中医师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才可能自如运用中医技能,故中医实习生在临床实践上较西医实习生更容易受到病员的拒绝或推辞,实习生更少实践中医技能的机会。

    在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中医药人才群体,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传统,彰显中医药优势和特色,发展中医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对目前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想法。我们所在的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医医院在个性化中医人才的培养上坚持将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二、个性化中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观念,明确本科中医人才培养目标

    1982年,卫生部在衡阳召开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高等中医教育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的办学方向,并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又红又专的中医师”。1998年,当时国家教委将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修订为“具备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可见,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也不断在调整和完善。多年来,泸州医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确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这一培养模式,在坚持和丰富“培养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涵下,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为此,确立了“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巩固中医专业思想,扎实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以及增强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能适应临床工作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目标定位,首先突出了中医专业思想和中医继承能力的培养,大力弘扬要培养“能用中医的思路、方法看病”、发挥中医临床独特疗效的中医名家思想,针对此目标建立相关的培养计划,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2、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促进中医人才培养

    (1)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教育模式,构建多样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中医教育规律。古代中医师承教育和现代中医院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要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张新仲将基本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世家传承、师徒教育、学校教育、讲学辩论、自学成才这几种基本模式,提出了现代中医教育应吸收古代师承教育的内核、将师承教育的方式与中医现代教育相结合,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师徒式密切关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还要从思想、方法、学术方面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尤其对学生的从医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学者提出现代化中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中医思维,而要建立中医思维模式,需要从传统文化与经典中吸取精华。泸州医学院根据五年制本科中医专业的培养目标,从2008年开始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展开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法。对大类招生的学生采取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耳鼻喉科学及中医皮肤性病学专业方向辅修制培养方式。在课程考试方式上积极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评价,中医内科、经典学说、方剂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实验技能”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考试评定,分散到对每个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对《名家学说》等考试以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图书馆、资料室,此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次,进行课程规划改革。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一专多能为特色规划课程,以学生就业所需为立足点增设本专业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机会,也为学生进行新领域开发研究提供条件。在教材选用中,一方面遴选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计划地主编、参编高规格教材,近年主编、参编了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基础、中医儿科、方剂学等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再次,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学校从2008年开设了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骨伤、皮肤性病学和中医耳鼻咽喉等专业方向,以培养高质量、个性化的中医继承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该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中医经典着作为核心,深化中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中医思维;以中医执业考试内容为主线,合理安排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以双导师制度设立理论导师和临床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继承名中医学术精华。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一对一地安排跟随省级名中医临诊,每周1-2个半天,以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巩固中医专业思想,学习中医诊疗技能。

    (2)加大中医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针对中医学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所在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大力加强对中医教学师资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注重青年中医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师资人才梯队,通过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跟师带徒等师承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省级名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授和继承,加快青年中医教师的成长。二是建立中医教师进临床工作制度,中医青年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同时兼任了临床诊疗工作,使之将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既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将生动鲜活的临床病案带到教学中,临床生动的病案实例更有利于激发中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进而巩固学生中医专业思想。三是开展各类兴趣活动,让更多的中医名家走进课堂。医院和学院开设了“名中医大讲堂”和“我和名中医对话”以及“中医药文化节”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浓厚中医学习氛围,促进中医人才的成长。

篇8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因素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产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包括有专业的发展现状、专业教育的现状、一些人对这个学科的误解和偏见、整个国家卫生政策的限制、前辈们的就业状况等。

(一)中医西化,发展缓慢

现在中医发展不平衡,虽然全国上下出台了很多中医发展的优惠政策,但现实中,中医院依旧与综合医院的发展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的中医医院基本上发展缓慢,存在中医西医化的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指导中医临床。在临床方面有用西医的辨病取代中医辨病,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药疗效的体现,使广大大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科学性、中医药的治病防病能力等等产生了怀疑,动摇了大家的专业思想。

(二)专业教育现状

现在的中西医临床医学院校普遍移植西医的培养体系,按照西医模式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文化熏陶已不存在,中医教育正日益衰退。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从入学就接受两套学科的学习,即要接受中医学习,又要接受西医课程,课程多,极大地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再者学生是分别接受西医和中医知识,并未直接接受融合的中西结合的临床思维,这是学习过程中造成学生思维矛盾的根本性因素。而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并没有延长,且各课程过分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往往造成学科齐全、内容繁多且重复,学生疲于应付,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专业深奥,中医、西医在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医学具有明快、方便、好学的特点,而中医的特点是抽象、难学、难悟。然而,对于当今靠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起来的高中生,要认真钻研经典、理解经典是很困难的,因而很多人倾心于学习西医。这就导致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掌握不牢靠而中医方面知识和技能却捉襟见肘。

(三)就业压力大,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表面上是一个发展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实际上与国家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不相一致,其前景不容乐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困难,一些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的学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这种就业难题不仅困扰着本科专业的学生,甚至研究生乃至博士生。其原因是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教学、科研、医疗机构数量少,规模小,使中西医专业队伍形成严重的不对等态势;再加上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中西医身份并没有得到一样的尊重和认可,比如有些综合医院就明确提出,不招录中西医毕业生或中西医毕业生只能到中医科工作等等;二是考研专业受到限制,很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是要想通过考研,脱胎换骨,摆脱中医身份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困扰。但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在报考研究生的受到限制,多数中西医临床医学生考取科学型的研究生。然而2011年国家规定“科学型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研究生学历去考取医师资格证,只能以本科学历考取医师资格证”。这对于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异于是当头棒喝。三是职业前景不好,中医发展缓慢,而且具有西化严重的问题,中医院效益不好,学中医没有出路,已经成为很多中医大学生的一个心病。再加上很多中医的执业行为会受到人为的限制,这就导致其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

二、巩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对策

为了解决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问题,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增强中医自身吸引力和优势

  不断增强中医自身的吸引力和优势,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到中西医均衡发展,给中西医平等的地位。中医药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医学科学,除要有正确的政策保障外,自身学术的繁荣和提高则更为重要。因此,每个中医工作者都应当认清形势,努力把自身队伍建设搞好,不断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与临床疗效,实现中医的腾飞与超越,赢得社会支持和认可。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大师资力量

考虑到较短的培养周期和难度较大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则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强调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中西医并重,重点着眼于临床技能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弄清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能够建立中、西医两套思路,以便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在教学安排中,让中西医临床

经验丰富的医生执教,突出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加强学生辨病辩证的能力和临床思维模式,积极培养中西医临床医学医师。 (三)政策支持

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事业在国家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中西医临床医学在全国各地得到普遍、有力贯彻,确保各地中西医都有一个均衡、稳定的发展。因此,现阶段从中央到地方都要重视中国西医临床医学。首先对中医的投入,要与社会对中医的需求和中医本身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即应用多种扶植、优惠的特殊措施、办法促进中医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大中西医临床科研的资金投入,只有新兴学科中得到新探索新研究才能更有利于学科在临床中的应用。另外要取消限制中医发展的政策和局部性的制度,做到中医研究生从业的无障碍化。站在专业科学发展的角度,有关部门必须对此予以高度的重视,加强调研,搞清楚大学生“改换门庭”的根本原因,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将中医研究生的平台搭建得更为牢固。

为了巩固学生的中医思想,定期聘请中医名家进行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可以举办中医知识竞赛、中医故事演绎等活动,弘扬中医文化,激发同学们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促进中医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学习中医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前景,避免选择的盲目性。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接受。同时,中医和西医共存、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也是我国不同于西方社会卫生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国情,从这个角度看,西医院校的学生学习中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医学是大多数西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但是多数学生学过后对中医学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入理解,印象不深。因此,如何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就成为当前教学研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有必要结合我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际进行分析。

1中医学的知识较难理解

作为在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中医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观念息息相关,“医易同源”,如中医学哲学思想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既是医学中的诊疗思想,同时又是属于哲学范畴的概念,抽象、艰涩、难懂,看不见、摸不着,缺乏一些量化的数据来支持,也会让学生感觉含混晦涩,难懂难记,有时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积极性也有很大挫伤。而学生在西医院校的学习是以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现代医学产生于西方,它是从微观、解剖的角度看问题,是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系统;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则是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整体观念,借助对自然朴素的现象和功能观察,“天人相应”,通过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由表及里等思维方法进行辨证分析,最终进行论治的结果。在同时学习的中西医理论出现一些差异时,会使学生有疑惑感。如中医脏腑理论中心脏之藏神(主神志)脾脏之升清的生理功能,就会使学生将其与同一学期学习的人体解剖学中的心脏、脾脏知识进行比较而产生疑惑等。这也给教学带来了较多阻碍,较大困难。而当下一些医学专家、学者对中医学科学性所持的怀疑、歧视态度及言论,也影响着一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多,课程学时相对较少

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与其他各兄弟院校在高年级开设中医学课程不同的是,我校将该课程开设于一年级第一学期,且仅在临床专业开设该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考査课,该课程的学时数相对较少,理论学时只有48个学时。而现行的中医学教材几乎涵盖了中医专业本科教学的所有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等,内容庞杂,重要的知识点多而分散。因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在集体备课时教师普遍感到授课时只能“蜻蜓点水”,不能针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扩展讲授,即使择其重要处讲授,也只能泛泛而谈,无法将很多中医基本而精华的东西介绍给学生,这必然会影响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3理论课程和实践操作的结合有脱节现象

在中医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容易出现脱节现象。我校中医学的实训课时有6学时,实践课时少,学生心理上不够重视,操作能力欠缺。受课程安排的限制,部分实践操作还会先于相应的理论内容进行,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所操作的内容感到生疏,毕竟实践课时间有限,不可能让理论内容的介绍占用很多时间,只能边讲边练,影响了实践效果。而在中医学的实践操作内容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部分,在进行针灸实践操作时,多数学生在进行腧穴定位或针刺操作叙述时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就不能够准确地定位、顺利地进行针刺,少数学生甚至出现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了针感的产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酸、麻、沉、胀的感觉,影响了学生对针刺的直观感受,这主要是由缺少练针机会、指力不够造成的。另外,由于学时少,实践机会相对较少,不能满足一些对针灸等治疗方法感兴趣的学生的要求,使其感到学习和操作时间不够。

4理论基础较弱且学习目的不明确

我校为医学专科类院校,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医学专业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不熟悉或不了解,有些甚至闻所未闻。并且由于我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县医院、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些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会从事中医工作,所以缺乏学习中医的热情和兴趣,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考试而学习,最终导致考过即忘或考而不过,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学生希望通过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过髙,与实际课程教学情况和教学规律相违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0

按查新项目的检索要求分为只检索国内文献的国内查新和全面检索国内外文献的国内外查新,具体项目数见图1。图1显示,2004-2007年国内查新多于国外查新,但2008年国内查新比例为43.9%(186/424),低于国外的查新比例56.1%(238/424),主要是当年仅要求检索国内文献的中医药项目查新减少所致。

1查新学科分布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学科标准分类》(医药卫生)对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详见表2。表2显示,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项目查新较其它专业多,中医学与中药学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学科、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础医学、药学,其余学科比例均较小。

表3为部分学科进一步细分后的统计结果。选择研究项目较多或每年数量有所增长的专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类研究较多的专业依次是肿瘤学、妇产科学、普通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等,而近几年研究也侧重于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口腔医学等,预防医学类的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以及中医学和中药学研究较多,生物医学工程学每年都有项目查新,卫生管理学2008年增为7项。

2项目负责人职称

查新项目负责人的职称统计见表4。表4显示,20.0%的科研项目由正高人员负责,41.4%的由副高人员负责,38.1%的由中级人员负责,副高人员和中级人员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与人才战略

甘肃省2004-2008年医药卫生项目的科技查新统计结果显示,查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平均查新数量比1999-2001的260项/年增加了65.4%,查新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密切相关。甘肃省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指导下,加大了科研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增设科研基金项目,增加科技奖项,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通过项目申报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确保了科研质量。甘肃省全面实施了领军人才工程,强化了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副高和中级人员已经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属医院的查新项目增多,承担了国际前沿科技项目。

比较偏远的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受当地经济、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专业人员科研水平低,项目文本质量差,低水平重复研究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医药卫生行业的传帮带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与知识产权意识

查新目的结果显示,成果鉴定多于科研立项和报奖查新,报奖项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为14.0%;查引和专利申请的查新比例虽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记录,表明研究人员开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识产权。国内将论文被SCI、EI、ISTP等权威数据库收录和引用的情况作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论文查收查引也已成为甘肃省科技奖励申报的必备材料。

知识产权保护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加大专利产权的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单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医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是除医疗和教学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专利保护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做好医务人员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工作,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二要强化发明人对产权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3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

查新项目学科分类可反映我省医疗卫生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专业仍在科研中占主导地位,中药学、肿瘤学、妇产科学、骨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尤其是肿瘤治疗方面。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流行病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传染病学等项目较多,表明研究人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较重视。我国中医药学的研究项目数量较大,也是国内项目查新多于国外查新数量的主要原因,占总数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趋势。

中医药研究已成为我省医药卫生科研的一大特色。目前甘肃省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0〕32号),扶持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展了“西学中”和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活动,大力提升县级以上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高度重视“陇药”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科技体制创新、推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行业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促进甘肃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