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保护范文

时间:2023-09-21 17:0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资源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渔业资源保护

篇1

在近数十年的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因素综合影响下,黄河渔业资源明显下降,已表现出生命周期长的种类被生命周期短的取代、传统的大中型种类被庞杂的小型种类取代、优质种类被非经济种类取代,当地优质优势种类被低质种类取代,鱼类个体小型化、繁殖群体低龄化十分突出。在生产上原有的专业捕捞队纷纷解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也都转产。一些种类由过去的连续分布到现在的点状隔离分布,不少种类已呈濒危状态。黄河渔业资源减少已是不争事实,衰退趋势还在发展。

1.1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黄河上游来水量偏少,在黄河源头也出现了断流现象,河道、湖泊水位下降,产卵场萎缩,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干支流以及在黄河干流下游出现了季节性断流,给鱼类种群的恢复和渔业资源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

1.2不合理的捕捞从整个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上来看,在已开发的鱼类中,全都存在着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的情况,无论是干支流还是附属重要渔业水体,酷捕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就连以往不被重视的小型条鳅鱼类也被开发出来。在渔业生产上,使用非法捕捞方式,最大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捕捞强度激增,表现为对资源的过度捕捞。捕捞量远远超自然增殖量,是造成渔业资源衰退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因素。近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黄河沿岸一些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逐渐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在一些地区,将品尝黄河特有珍稀鱼类列入旅游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作为吸引游客的一种手段,更进一步加剧了偷捕、炸、电,甚至毒鱼的非法捕捞的进一步蔓延。

1.3水域污染黄河流域的工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利用率低,没有被利用的化肥随水流入湖泊水库,造成有机污染。在中下游地区,干支流沿河工矿企业密集,大量的污水排入黄河水体,水质恶化,污染严重,污染事故频发,污染物超标,超出了鱼类自身的承受力,影响了鱼类的繁殖、生长和发育,以至于不能生存,导致在一些水域绝迹或基本绝迹。湟水河、渭河等因污染许多传统的土著鱼类已多年不见。在南四湖因污染使得部分水体失去了渔业功能,不适宜渔业生产。水域污染已经成为制约黄河渔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1.4水利工程建设黄河上游已成为我国规划建设的重要水电基地和能源基地,龙羊峡以上黄河鄂陵湖出口至羊曲河段1360km,规划了16个梯级电站,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918km,规划25座大中型水电站。下游还有万家寒、三门峡、小浪底等工程。水电水利工程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方面水库的建成增加了水面,利于发展渔业。但另一方面水库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状况,对喜流水尤其是在繁殖季节需要特定流水条件的鱼类影响很大。拦河坝阻断了洄游鱼类上下游洄游通道,严重影响了鱼类的自然增殖。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阻断了鳗鲡的洄游通道,鳗鲡在河南、陕西境内消失。青铜峡大坝建成后,北方铜鱼的年产量由原来的15t急剧下降,现数量十分稀少。东平湖的水利工程阻断了鲚、鳗鲡的洄游通道,在湖内几乎绝迹。随着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

1.5外来物种影响为了水产养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引种较为活跃和频繁。一些外来种类的引进,为改善水产养殖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丰富水产品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有的在引进以后,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却十分有限。在黄河水域中,外来种数量也不少,有的作为优良品种人工直接引进的,有的是引种时无意带入,也有的是养殖过程中不慎逃逸的,有的因放生带入的。外来物种的引入,一方面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有可能带来潜在影响和危害。外来物种对黄河土著种类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方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1.3电站冲沙黄河的泥沙含量较高,当泥沙量超过200kg/m3,就会出现窒息鱼类的“流鱼”现象,造成成鱼尤其是幼鱼的大量死亡。黄河干流宁夏到河南地区,在过去,每年都要出现“流鱼”现象,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汛期。然而建成后的水利水电工程因自身维护需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冲沙下泄,从而人为造成“流鱼”现象。国家也开始关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对渔业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影响。“流鱼”对渔业资源的危害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2保护对策与建议

2.1颁布实施规范性文件或法规长期以来,沿黄各级渔业部门在黄河流域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条块分割、分头管理等问题,为此农业部成立了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不仅仅是渔业部门自身的工作,还涉及环保、水利、航运、工商、林业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应就黄河流域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下发规范性文件或部颁文件,时机成熟时上升法规高度,从而为推动流域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各项资源养护管理措施,实现黄河渔业资源的整体性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2.2开展环评工作,争取对渔业资源的补偿用于渔业资源养护根据《渔业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渔业部门要主动介入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特别加强涉渔工程的关注。青海省渔业部门也主动与有关单位沟通,承担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拉西水电站、黄河苏只水电站、黄河积石峡水电站,大通河石头峡水电站的渔业环评工作,得到了环保部门和建设单位的认可,黄河苏只水电站和积石峡水电站在2007年都建成了黄河鱼类增殖站,成为黄河上游第一批建有鱼类增殖措施的水电水利工程,现已投入运行。甘肃、陕西渔业部门也介入了其境内水电站的环评工作。通过开展环评工作,科学地合理地提出渔业生态补偿措施和方案,用于渔业资源养护,减少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确保遭受破坏和影响的渔业资源和生态得到相应的补偿和修复。妥善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不仅符合国家环保政策,更为经济建设服务,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大局。

2.3建立保护区和救护中心黄河流域有191种鱼类,还有两栖类、爬行类、甲壳类等,这些物种构成了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种类为黄河特有种,不可替代。国家已经公布了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青海、甘肃、四川、宁夏、河南、内蒙、山东都建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甘肃、陕西也建有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但从保护种类数量上来看,受到保护种类不多,还要继续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要保护好水产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还要相应建立救护中心,充分利用短缺稀少的自然群体,依靠人工饲养和繁育保存濒危动物,并在适当时机将放归于自然界,恢复种群。

2.4加强渔政队伍建设,组织联合执法为保护黄河渔业资源,维护生产者正当合法利益,打击非法破坏渔业资源行为,需要有过硬的渔政队伍。要加强渔政队伍的建设,完善执法装备的建设,也要加强渔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能力和素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联合执法行动,建议由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部署,组织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嚣张气焰,提升渔政和渔业部门的形象,扩大影响力。

2.5开展全流域的休渔制度和长效机制各省都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采取实施封湖育鱼、制订禁渔期、划定禁渔区等多种方式保护黄河渔业资源。为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有效养护黄河渔业资源,建议开展全流域的休渔,并建立起长效机制,每年都要做,而且要持续做,不仅能够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而且还能广泛唤起全社会对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的高度重视,为黄河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和保护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2.6加大科技投入,开展黄河渔业资源调查黄河渔业资源的研究工作尽管有几十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研究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基础性研究还十分薄弱,黄河渔业资源及其保护的研究工作需要有长远的规划,要有超前的意识和责任感。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急剧的变化,黄河渔业资源的研究处于关键时期。保护好黄河渔业资源必须要有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做为支撑,所以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要把黄河渔业资源研究工作纳入国家渔业发展规划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展过黄河水系渔业资源调查工作,近三十年过去了,黄河渔业资源及渔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要任务先要开展黄河渔业资源本底调查。

篇2

今年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执法的工作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为指针,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紧紧围绕我旗林业生态建设这个中心,以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目的,全面推进森林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保持严打势头,提高执法力度,拓宽执法领域,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执法宣传,并在我旗开展以“林业执法质量年”为主题的活动。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积极搞好预防,抓好宣传,按规划推进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开创我旗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新局面。具体突出八项工作:

(一)继续加强装备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一是继续加强装备建设,要新购置电脑、传真机、照相机、同时要求派出所也要加强装备建设,年内购置电脑、刑勘箱和照相机,为今后工作开展创造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车辆、警械、枪支的管理,杜绝警车从事非警活动和非警人员驾驶警车的行为。二是要把建设资源林政标准股(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抓出成绩,抓出实效。严格按照《巴盟资源林政标准股(站)达标活动实施》与《巴盟资源林政标准股(站)达标活动考核办法》和旗局对林政站的《考核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逐步完善必要的办公设备;其次,建立林政管理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争取年内建成标准站,为明年争创优秀站打好基础。三是加强林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林政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定学习制度,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建设,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

(二)认真开展“林业执法质量年”活动

为确保我旗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按照盟局要求将二00五年确定为“林业执法质量年”。今年一是要对全体执法人员组织安排好法律、法规学习的活动,拓宽学法范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一到两次业务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办案过程中,坚决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坚持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维护法律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二是贯彻“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目标完备、保障措施有力、严格执行一案一卷建档制度,建立办理案件登记台帐。

(三)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建设环境,针对我旗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要开展一次“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要通过调查摸底,进行精心组织安排部署,并且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措施。一是实行禁猎制度,明确规定随意猎捕野生动物是违法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禁猎制度。二是收缴猎捕工具,以此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危害。三是打防结合,由基层护林员、森林公安派出所、苏木镇林工站形成一个强大的护林网络。在交通要道设卡拦截,严厉打击偷猎行为,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育环境。四是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今年我们要对全旗境内的木材经营加工点进行专项整顿,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规范经营,强化监督的原则,特别是对前山两一苏木的经营点进行重点整治,坚决取缔和关闭无证经营(加工)摊点以及流动带锯等非法设立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摊点,对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处理,严厉打击违法收购、经营、加工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无木材运输证等非法来源木材的行为。五是过去两年禁止采挖苁蓉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禁挖苁蓉工作,使苁蓉这一珍贵野生植物得以休生养息,草场沙化退化问题得到减缓。继续加大禁挖苁蓉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安排民警蹲点检查和设卡拦截,严厉打击非法采挖,收购苁蓉的行为。

(四)加大禁牧工作力度,确保禁牧成果

自二000年以来,禁牧成为我盟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此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森林公安做为一支林业执法力量,具有其执法范围的特殊性,使之成为禁牧执法的主力军。二00五年禁牧工作首先要发挥护林中队与林工站的作用,定责任、完任务、保成果、责任明确到人,并且每月都要以政府督查工作的文件通报禁牧情况,表扬禁牧工作搞的好的苏木镇,对违规放牧现象严重的也将指名提出,以便及时改正。分局将随时抽调警力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对禁牧难、问题多的地区进行重点检查,严肃查处,确保禁牧成果。

(五)强化采伐管理,狠抓林权证发放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今年,我们一是严格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赁证采伐。采伐林木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在申请采伐时,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凡未申领林权证的必须先申请林权证登记,核发林权证后再申请采伐林木。发证人员要严格控制采伐限额,按全盟下达的采伐计划组织实施,使森林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林木的制度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制止乱砍滥伐的现象。此外,还要加强伐区更新造林的检查验收,逐步推行更新造林保证金制度,以保证林地的伐后更新。二是为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要把林权证发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使林农明白发证的意义,积极配合发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强有力的发证队伍,保证发证工作的有力实施;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发证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做好发证后的检查验收和归档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实施,今年争取对原有森林、林木、林地要逐一登记造册,并逐步发证,对退耕还林地必须做到当年登记发证。

(六)加大宣传力度,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

今年,我们一是要自己学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防沙治沙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这四部法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学习,使林业政策法规深入人心,使全民逐步树立“严管林”的思想,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二是加强对林政资源管护工作的信息报导。注重抓宣传工作,及时反映典型案件和动人事迹加大宣传力度,着重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印发传单和刷写标语,使人们转变观念,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有组织的宣传活动不少于3次,如“4·16”防火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等都要对各项林业法律法规及防火知识进行宣传,做到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并且通过报刊、电视对典型案件进行及时曝光,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形成较强舆论声势。

(七)积极开展森林公安工作的专项斗争

今年要开展至少2次专项行动,包括一次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一次打击盗伐、滥伐无证运输、非法收购木材的专项斗争,同时开展盟局组织的专项行动,确保每次行动都有安排、有部署、有重点、有成效,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做到“打、防、控”一体化,保护我旗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

篇3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 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 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1.森林资源消耗量控制

根据“林木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编制木材生产计划,适量采伐森林,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木材生产一直供不应求,消 耗量不断增加。目前这种资源的高消耗模式将危及中国森林资源前景,导致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资源趋于枯竭,迫使提前采伐中龄林,降低林地质量。应加强森林资源 的林政管理,建立森林资源产业化管理制度和林地有偿转让使用的新机制。

2.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森林中蕴含的丰富物种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是自然界的宝贵财富。由于全球性的森林资源下降,栖息地破坏和萎缩,导致物种的大量减少或灭绝,生物多样性急 剧降低。据统计,目前中国濒危动、植物种数已达4030~5030种之多。《濒危野生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的640个种中,中国就占15%左右。为保护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珍稀濒危 野生物种的原地和迁地保护网,以及强化执法的力度等。

3.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

森林景观的美学、文化、娱乐、观赏等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森林旅游休闲已成当今时尚。加强森林景观资源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森林旅游和休闲活动,兴办森林公园,既可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又可促进林区建设,对于建立多功能的林业生产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4.森林灾害防治

森林灾害包括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及森林气象灾害等。森林灾害的防治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通过生物、化学和工程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对于影响范围广、突发性强的森林病虫害(如松毛虫、油桐尺蠖等),应建立长期监测网,加强虫情、病情的预测、预报工作,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森林防火管理

森林火灾是危害森林的大敌。一场火灾在旦夕之间就能把大片森林化为灰烬。由于森林被毁,林地失去覆盖, 引起水土流失,殃及水利和农业。一场森林火灾不仅 烧毁林木,而且烧毁林区房屋和珍贵动植物;为扑救森林火灾,势必耗费大批人力物力。总之,发生森林火灾必然给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损失。因此,加强森林防火,是关系到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认真抓好抓实。

1.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

森林火灾是森林资源毁灭性的灾害。引起森林火灾有三个因素:可燃物、氧气和火源。在森林里可燃物和氧气是随时具备的,造成森林火灾的重要原因是火源。发生森林火灾的火源一般有自然火源与人为火源两类,其中主要是人为火源。据统计,因人为火源引起的森林火灾占99%,因此,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应着重加强对人在林区活动的约束和管理。要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和“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从建章建制人手,严格纪律约束,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群众防火意识,健全林火预报扑救机制,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不发生或少发生森林火灾;一旦发生森林火灾,要及时组织扑救,使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火险预报在防火期内,对森林火险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是森林防火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森林防火设施在林区应有各种防火设施,防火线、防火林道、防火林带、眺望台等。这些设施是防止森林火灾的最有效办法。

2.采取措施,强化野外火源管理

野外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要把野外火源管理措施落实在火灾发生之前。从抓好野外生产和非生产用火入手,狠抓野外火源管理。格野外用火审批,规范农(林)事生产用火,即未开设合格防火线不烧、未组织足够的人力和打火工具不烧、森林火险三级以上天气不烧、没有用火负责人和监督员在场不烧、傍晚和夜间不烧、不经批准不烧。县防火办对批准用火进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用火安全。对农事生产用火的,采取“疏、堵、导”相结合的管理方法,积极向林区农民提供优质、方便的农事野外生产用火服务,把农民所需的生产用火,利用低火险时段,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防范的用火,将其疏导出来,消除大量的火灾隐患。护林员实行区监督指导,镇(街、场)具体管理模式。县防火办建立移动手机信息平台和手机定位管理系统,及时向护林员发送火险等级和护林防火管理信息,通过手机定位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监督护林员巡山护林情况,充分发挥护林员在护林防火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巡查,消除隐患。高火险期和重大节假日,加大巡查密度。在高火险期的中午、傍晚是防火的重点时间段,要做到中午时段不下山,死看硬守,确保万无一失。

参考文献:

篇4

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有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才能使农业资源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一、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资源浪费。目前我国的农业在生产时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了水源、土地资源等大量的浪费。比如现在比较关注的农作物焚烧问题,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农民在留足保证日常生活的劈材之后,对于多余的农作物秸秆就会采用就地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大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其实农作用的秸秆有很多的作用,玉米秸秆可以加工成为饲料及有机肥料:稻草可以加工编制工艺品、培养蘑菇、和其他作物混合做成饲料等等。 

(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污染。现在的农村都会利用化肥和农药来提高农作用的产量,而这些物品的使用会渗透到土地和水源之中,对其造成污染。有数据表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只有20%左右会被农作物吸收,将近一半的量渗入到地下水中,造成地下水自净功能缺失,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源受到污染,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有关调查显示每年约有千万人死于水源污染。 

(三)影响生物多元化,生态平衡失调。随着人类发展,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土地耕地面积越来越大,而这些耕地面积都是毁林垦荒得来的。大量生态植被遭到破坏,导致很多原来在林中的动植物没有了栖息之地,当地的生物多样化受到破坏,直接影响了生态的平衡,打乱了生态系统的内部运作。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最终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 

二、农历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现在农业生产时存在资源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必须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农业生产进行强制性的控制和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达到让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目标,让环境得到保护,资源持续发展。 

(二)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只有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让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而法律手段只能减少农民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想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就要将经济、生态和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起来,发展新型的农业模式,“有利可图”才能让农民更愿意使用这种生产模式,使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例如稻田养鱼模式,以辽宁试点调查为例,下面的数据能够立体的体现出稻田养鱼的经济优势: 

从表格我们就能看出水稻养鱼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优势,收入增加农民自然愿意选择这种形式。而且水稻养鱼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优化。因为要养鱼,所以农田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加固田埂,开挖沟渠,这样就增加了蓄水的能力,对防洪抗旱起到了一定的帮助,而且鱼还会吃掉蚊子等虫子的幼虫和螺类降低病虫害发病率,养鱼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相结合。农业生产经济循环发展就是指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将农作物再利用、再循环,将农业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现在农作物再加工的技术都很成熟,可以利用这一点将农作物深加工,比如将玉米压榨成油脂品,还可以将农业废物利用起来,比如稻草,稻草的用途很广,可以加工成工艺品,还可以制作成有机化肥使用到农田之中。农民不会再烧掉它们,这样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 

篇5

【关键词】 中药资源保护;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野生中药资源是中药产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拥有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呼声的日益高涨,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与日俱增,野生中药资源面临巨大压力。一些中药材如甘草、麻黄、银柴胡、肉苁蓉、雪莲、红景天、冬虫夏草、川贝母等由于过度采挖或掠夺式开发,资源量逐年萎缩,已开始影响到中医临床用药及制药企业的生产。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合理地保护、开发利用,才能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野生中药资源的开发现状

据统计,传统中医所用药材达13 000种之多,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三大类。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约为11 146种,其中野生种类约占80%。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地道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在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第一册)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168种,占42%还多,其中稀有种38种,渐危种84种、濒危种46种。如何拯救濒危的药用植物,更有效地保护现有中药资源,成为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

1.1 野生中药资源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随着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加,我国药材资源尤其是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剧增,仅出口十年间就翻了三番,为我国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据统计,中草药的对外贸易已发展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类达400~500种,其中低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材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

但这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出口也为资源的枯竭埋下了隐患。长期以来,由于对合理开发利用野生中药资源认识不足和经济利益的趋使,一些地区不同程度上对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采收,加之违反自然规律的不适当垦殖和其他一些原因,使一些药用植物丧生了合适的生态环境,减弱了资源的再生能力,许多种类趋于衰退或濒临灭绝。据调查,药用植物资源中甘草、光果甘草、羌活、单叶蔓荆、黄皮树、肉苁蓉、银柴胡、紫草等100多种中药材的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到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八角莲、杜仲、见血封喉、野山人参、黑节草、小勾儿茶、凹叶厚朴等30多种药材因野生资源量稀少,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而无法提供商品或只能提供少量商品。以野生甘草为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为200万t,而目前不到35万t;许多地方野生甘草的覆盖度从90%以上降到零星分布。对珍稀濒危药用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

许多中医药专家已经开始了对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初步统计,几十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引种国外药用植物约30种;在46种常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有天麻、黄芪、明党参、北沙参等13种植物经过系统的研究,已具有了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这些都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

但即使有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果不对野生资源进行有效地保护,随着物种的分布区域和面积的继续缩小,种质资源的大量流失将是在所难免的,甚至有可能出现象当归等一些有长期栽培历史的药材一样,难以找到野生资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栽培植物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不保护好野生物种,则不能根本解决药用植物的濒危问题。

1.2 野生药材资源濒危的原因

造成野生药材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少数物种本身的一些特殊原因之外,主要是人为因素。

一是人口增长过快,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但是,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过度的开发必然导致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

二是在资源开发中,没有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野生中药材资源乱采滥猎状况严重,致使一些品种出现衰退甚至濒临灭绝。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比较热门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大量出口,造成了对野生中药材资源新的更大的破坏,如甘草、草麻黄、红豆杉、冬虫夏草、肉苁蓉等等。

三是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以及城市建设破坏了生态环境和资源分布。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森林、草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威胁到药用植物的生存和繁殖。

四是全民药用资源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意识不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往往是先破坏后保护,这也是致使有经济价值的药用资源短缺,甚至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

1.3 濒危等级划分的三大误区

保护等级是以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为基础,同时兼顾人类对其保护的目标。长期以来,药用植物一直没有特定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标准。《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均将收载的药用植物分为濒危种、渐危种和稀有种三类。在国务院颁布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将保护等级分为三级,一级:濒临绝灭状态的稀有珍贵野生药材物种;二级:分布区域缩小、资源处于衰竭状态的重要野生药材物种;三级:资源严重减少和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因而,药用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划分标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独立的体系,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亟待澄清的三大误区。

1.3.1 濒危等级不等于保护等级

濒危等级是对现有环境下一个物种绝灭的危险性评估,评估绝灭危险性的目的是对分类单元绝灭的可能性做出定量的估计。而保护等级划分是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的问题。因此,评估绝灭危险和确定保护行动优先权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过程。绝灭危险的评估一般在优先权确定之前,而评估保护行动优先权除了考虑绝灭危险,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其他许多相关的因素,例如:经费开支、开展保护行动的人员、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律框架或一些物种相对于其他物种的生态的、系统发生的、历史的及文化的优先考虑。

1.3.2 地区性濒危不等于全球性濒危

在地区或国家水平上使用濒危等级划分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一个特定的分类单元,其全球性的受威胁等级不一定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等级一致。这里存在一个地理尺度的问题,在全球被定为无危的一个分类单元,在某个特定区域,由于其数量很少或正在衰退,或许仅仅因为它们处于全球分布区的边缘,而可能被划为极危;反之,根据数量和分布区存在全球性衰退的资料被划分到易危的分类单元,可能因其在特定地区种群数稳定而被定为无危。因此,地区或国家特有的分类单元在任何地区或国家的标准应用上都需要进行全球评估,避免出现认识上的误区。

1.3.3 栽培品种不能代替野生品种

由于药用植物有较为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国家对中药材栽培基地建设的重视,因此,对有大面积栽培的药用植物,强调濒危植物的保护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存在一个对濒危物种概念的认识问题。在世界自然保护盟(IUCN)红色名录中明确提出物种濒危等级标准只适用于在自然范围以内的野生种群和由良性引种而产生的种群。因此,在药用植物濒危及保护等级的划分时,应该只以野生种群的数据为依据,不能因为该物种有大量的栽培种群而降低其濒危和保护的等级。相反,有大量栽培面积的物种,其野生资源的保护应该更有优先权。其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首先,从种质方面考虑,栽培种群不具备野生种群所蕴涵的诸多优良特性,如高产优质、耐寒抗旱、抗病虫害等等。其次,栽培种群并不能全面有效的缓解野生资源的压力,栽培人参与野山参价格的天壤之别极好的说明了在中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的保护上,栽培品的多少有时并不能减轻野生资源的压力。再则,具有成熟栽培技术的药用植物种类有限。目前,我国可以人工栽培的药用植物仅有492种,而其中只有13种具有成熟的人工栽培技术。

2 加强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是大势所趋

2.1 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野生中药资源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加强保护。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基因库,具有无法估量的现实和潜在价值,目前所知的药用价值只是其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对药用资源过度利用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将会对全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也许若干年后人类所遭遇的某一疾病正需要依赖这些物种来治疗,而它们却已经灭绝了。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包括中医药界在内的全社会的责任。

2.2 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传统医药——主要是传统中医药使用野生动植物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99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第10次成员国大会上,英国和美国分别提出关于传统医药和《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的文件,对东方医药进行全面的评价。主要的观点和意见是:传统医药利用大量濒危物种是导致犀牛、虎等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它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地球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承认人工繁殖和栽培野生药用动植物的作用,但认为其对缓解野生资源面临的压力效果较小;大量传统医药进入国际贸易反过来加剧了对资源的压力;提出限制传统医药的使用和贸易,要求加强国家立法和执法等措施,对传统医药利用野生动植物进行检查和管理等。由此可见,传统医药利用野生生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问题正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敏感问题。

3 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存在的问题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对矛盾。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应以利用为主;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如何正确处理野生中药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我国药用植物保护与利用矛盾的客观现实,也严重阻碍了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3.1 管理部门不协调

野生动植物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总局,中药材生产经营和使用主管部门有国家发改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多个部门。由于保护管理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相互矛盾和不协调,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没有形成保护管理与经营使用的统一机制,从而造成了国家颁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在实施中难以贯彻执行。

3.2 相关法律法规有矛盾

中药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难依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一方面符合国家药品生产经营法规;另一方面却又违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必然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无所适从。

3.3 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不一致

中药出口与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以杜仲为例, 1986年以来,有关杜仲的开发性研究获得了许多专利,国外的需求也很大,人们看到杜仲潜在的经济效益后,开始大面积种植。但1997年,我国为保护杜仲,对其出口实施濒危管理并征收高额费用,湖南等地的农民就开始挖了杜仲当柴烧。这种资源的破坏与国内外出口环境的恶化有很大的关系。

4 野生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WTO,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增多,经营活动与法规以及法规与法规之间不相一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面对中药行业普遍存在的濒危药材资源短缺问题,只有从中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整体需求出发,通过国家政策法规的补充和完善,在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实现中药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1 正确对待国际社会的批评和意见

我国中医药记载和曾经使用过被视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如犀牛角和虎骨等,招致了国际社会不同层次、不同来源的各种批评,乃至抨击。这和中医药界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之间缺乏沟通、未能有效的宣传自己有关。对于中医药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我们加入和遵守《国际濒危贸易公约》,我们现有的12 000多种中草药中,有80%以上系以植物原料为基础制作而成,并且常用的种类均有栽培品种,仅有一小部分中成药含有动物药成分。在利用及保护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已成为我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一,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已经成为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客观评价珍稀濒危中药材的疗效

由于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局限以及目前条件的限制,部分珍稀濒危中药材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对前人记载的功效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因此,我们应通过科学研究正确区分哪些是传统中医药中的精华,哪些是确有疗效、应当加以开发;哪些是因受眼前利益驱动,或悖谬误传,将会对未来的用药基础构成威胁的。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切实遵循“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才能为濒危物种替代物的研究提供客观标准。

4.3 加强科研,为保护立法和强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立法,健全相关的法制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急待开展以下的科研工作。

4.3.1 本底资料的调查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有针对性的调查濒危中药材的种类、数量,分析种群区系的分布特点(包括广布种与濒危种),绘制地理分布图,了解当前保护现状等,这是濒危程度评价的前提。

4.3.2 珍稀濒危程度的量化标准

评价标准除充分考虑动植物分类学特点外,还应考虑药用价值对物种、族群的影响,应从分布特点、野生资源量、栽培状况、保护现状、开发利用、药典收载等方面细化量化标准。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影响因素间的权重系数、交互作用。据此标准划分濒危程度、确定保护等级和主管机构、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及奖惩办法等。

4.3.3 中药材致濒原因的研究

要对濒危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必须查明中药材致濒因子。如查明濒危物种的种群动态、繁育系统、极端环境压力下的抗逆性、人为干扰对物种的影响等,从而可以揭示濒危中药材生活史薄弱环节,区分致濒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原因,为物种保育、人工栽培或驯养提供科学依据。

4.4 加强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科技支撑

国家医药主管部门应对中药企业使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药材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在基本掌握我国药用资源底数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资源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和掌握重要药用野生植物物种的遗传育种、人工繁殖、养殖和栖息地条件改善等技术,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如野麝“活捕取香”在理论上完全有可能,在实践上也很有可能做到在不伤害野麝生存的基础上获取麝香,国家应大力支持类似的科研项目。

4.5 成立野生中药资源管理委员会

成立行业委员会是加强濒危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保证。根据我国目前药用濒危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际情况,成立药用濒危动植物种养委员会,起到协调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加强政府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作用,促进药用濒危资源种、养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我国的药用濒危资源。

4.6 严格管理药用濒危资源的生产经营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动植物管理的有关法规和国际公约规定,对濒危动植物的经营要严格管理,有效控制,实行许可证管理。由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专业中药经营机构实行限量收购、定向使用、专业经营和规范化管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含药材专业市场)不准收购经营濒危动植物药材。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实行国家和地方两级专营管理。

篇6

(一)继续加强装备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今年一是继续加强装备建设,要新购置电脑、传真机、照相机、同时要求派出所也要加强装备建设,年内购置电脑、刑勘箱和照相机,为今后工作开展创造条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车辆、警械、枪支的管理,杜绝警车从事非警活动和非警人员驾驶警车的行为。二是要把建设资源林政标准股(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抓出成绩,抓出实效。严格按照《巴盟资源林政标准股(站)达标活动实施》与《巴盟资源林政标准股(站)达标活动考核办法》和旗局对林政站的《考核细则》的要求开展工作。逐步完善必要的办公设备;其次,建立林政管理机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争取年内建成标准站,为明年争创优秀站打好基础。三是加强林政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林政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定学习制度,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建设,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依法管理水平。

(二)认真开展“林业执法质量年”活动

为确保我旗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按照盟局要求将二0__年确定为“林业执法质量年”。今年一是要对全体执法人员组织安排好法律、法规学习的活动,拓宽学法范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活动,组织一到两次业务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办案过程中,坚决杜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出现,坚持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责任追究制,维护法律和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二是贯彻“谁办案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做到执法主体明确、执法责任清晰、执法目标完备、保障措施有力、严格执行一案一卷建档制度,建立办理案件登记台帐。

(三)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创造良好的生态建设环境,针对我旗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要开展一次“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要通过调查摸底,进行精心组织安排部署,并且制定实施方案、采取措施。一是实行禁猎制度,明确规定随意猎捕野生动物是违法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禁猎制度。二是收缴猎捕工具,以此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危害。三是打防结合,由基层护林员、森林公安派出所、苏木镇林工站形成一个强大的护林网络。在交通要道设卡拦截,严厉打击偷猎行为,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育环境。四是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清理整顿工作。今年我们要对全旗境内的木材经营加工点进行专项整顿,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规范经营,强化监督的原则,特别是对前山两一苏木的经营点进行重点整治,坚决取缔和关闭无证经营(加工)摊点以及流动带锯等非法设立的木材经营(加工)单位摊点,对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的企业和个人要依法处理,严厉打击违法收购、经营、加工无林木采伐许可证,无木材运输证等非法来源木材的行为。五是过去两年禁止采挖苁蓉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开展禁挖苁蓉工作,使苁蓉这一珍贵野生植物得以休生养息,草场沙化退化问题得到减缓。继续加大禁挖苁蓉的宣传力度,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要安排民警蹲点检查和设卡拦截,严厉打击非法采挖,收购苁蓉的行为。

(四)加大禁牧工作力度,确保禁牧成果

自二0__年以来,禁牧成为我盟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此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森林公安做为一支林业执法力量,具有其执法范围的特殊性,使之成为禁牧执法的主力军。二0__年禁牧工作首先要发挥护林中队与林工站的作用,定责任、完任务、保成果、责任明确到人,并且每月都要以政府督查工作的文件通报禁牧情况,表扬禁牧工作搞的好的苏木镇,对违规放牧现象严重的也将指名提出,以便及时改正。分局将随时抽调警力进行不定期的巡查,对禁牧难、问题多的地区进行重点检查,严肃查处,确保禁牧成果。

(五)强化采伐管理,狠抓林权证发放工作

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超限额采伐。今年,我们一是严格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赁证采伐。采伐林木的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在申请采伐时,必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凡未申领林权证的必须先申请林权证登记,核发林权证后再申请采伐林木。发证人员要严格控制采伐限额,按全盟下达的采伐计划组织实施,使森林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林木的制度落到实处,从根本上制止乱砍滥伐的现象。此外,还要加强伐区更新造林的检查验收,逐步推行更新造林保证金制度,以保证林地的伐后更新。二是为了维护林权证的法律地位,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要把林权证发放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加大宣传力度,使林农明白发证的意义,积极配合发证工 作,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强有力的发证队伍,保证发证工作的有力实施;加强业务培训,保证发证工作的高标准、高效率;做好发证后的检查验收和归档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实施,今年争取对原有森林、林木、林地要逐一登记造册,并逐步发证,对退耕还林地必须做到当年登记发证。

(六)加大宣传力度,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

今年,我们一是要自己学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防沙治沙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这四部法律,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学习,使林业政策法规深入人心,使全民逐步树立“严管林”的思想,认识到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二是加强对林政资源管护工作的信息报导。注重抓宣传工作,及时反映典型案件和动人事迹加大宣传力度,着重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印发传单和刷写标语,使人们转变观念,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有组织的宣传活动不少于3次,如“4·16”防火宣传、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等都要对各项林业法律法规及防火知识进行宣传,做到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并且通过报刊、电视对典型案件进行及时曝光,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形成较强舆论声势。

(七)积极开展森林公安工作的专项斗争

今年要开展至少2次专项行动,包括一次保护野生动物专项行动;一次打击盗伐、滥伐无证运输、非法收购木材的专项斗争,同时开展盟局组织的专项行动,确保每次行动都有安排、有部署、有重点、有成效,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做到“打、防、控”一体化,保护我旗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安全

篇7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China's wildlife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detail 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关键词: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保护;看法

Key words: wildlife;resources ut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conservation;opinion

中图分类号:S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300-02

0 引言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世界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地域使得我国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数14%以上;无脊椎动物占世界物种10%左右,植物占到了世界物种数12%。此外我国还独有多种珍稀动植物(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等;珍稀植物:水杉,珙桐等)。对于如此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如何加以合理利用与保护,使之得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当前现状及国内外的处理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就

目前全国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800多个,面积超过1.33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6%以上,新建成的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了750多万公顷。国家重点保护的300多种珍稀动物及130多种珍稀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起到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此外,专门针对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项目在全国各地纷纷得以开展。目前已建成的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已达到14个,珍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达到400多个。其中以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最为成功,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没有下降,还极大地拓宽了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环境,让大熊猫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困境。另外野生扬子鳄,东北虎,金丝猴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繁育工作也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基本都已建立了人工繁育种群,种群数量都已得到了保障。第三,湿地保护工作也已见到成效。我国现存的湿地面积达6600多万公顷,天然湿地面积大致为湿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2.7%。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工作,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为国内湿地保护争取到了大量的国际援助项目。同时,与湿地保护工作配套的相关机构建设,人员培训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现已建成湿地类自然保护区达473处,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多达36处。第四,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扩大了国际影响。我国相继加入了多项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国际公约,积极开展了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工作。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软件基础,极大地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良性发展。另外,我国的大熊猫,金丝猴作为中国特有的物种,在与多数国家的友好交流中,起到极好的“友好使者”的作用,在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同时,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当前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给执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导致执法人员在处理相关案件时难以把握执法的尺度,执法成本直线上升。其次,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等级制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当前的保护制度固然对珍稀物种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从动物食物链的角度来看,如果对食物链底层动物保护不力,滥捕滥杀,那么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珍稀动物也会因为找不食物,最终陷入灭绝的困境。而对于珍稀植物而言,有的珍稀植物是寄生或伴生在某种普通植物上的,如果对寄主植物破坏严重,那么珍稀植物也会随着寄主的消亡,失去生存环境,从而渐渐走向灭绝。因此,想要保护好珍稀物种不致灭绝,要有针对性地将保护范围逐步扩大,使整个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才会真正让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得以自然延续。第三,对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或生存环境保护措施未能跟上。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面积森林被砍伐,土地开垦剧增,草场退化严重,沙漠地域不断扩大,导致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种群数量下降。而依照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保护对象常常过于集中在野生动植物本身,而忽略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存环境的保护,这样的保护措施对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恢复帮助有限。而栖息地丧失就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失去了原有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野生动植物就成为了孤立的个体,很难得到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就会慢慢出现退化现象,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第四,在野生动植物的驯养、驯化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目前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经营管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着方式、方法老旧,效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一些私营驯养场所或者动物园在捕捉野生动物后,一般只需交纳一定数额的资源管理费即可实施捕捉活动,而在整个捕捉过程中缺乏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这一点常常被一些利欲薰心的不法分子所利用,籍此进行乱捕滥杀活动。此类滥捕活动一旦过度就会直接造成野外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并最终导致野生动物资源的枯竭与濒危灭绝。鉴于以上情况,我国将134种哺乳动物、156种鸟类、33种爬行类、2种两栖类、15种鱼类、343种无脊椎动物列入了ITES公约的附录,使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贸易中均受到了严格管制。第五,环境的污染及外来物种的入侵。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物通过污染食物链中的某个环节,使污染得以进入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最终将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崩溃的恶果,最后将对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当地物种的大面积灭绝,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我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外界的接触日益增多,于是首当其冲地成为了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牛蛙对中国西南、江浙地区的入侵,其结果是直接导致了当地两栖物种的大量

减少。

3 针对当前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①首先应当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滥捕滥杀野生动植物的现象,尽快出台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让执法人员有法可依,这样才能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真正起到遏制作用,从源头上减少针对野生动植物的犯罪活动。②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在全国各地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将宣传工作推进到县,乡,村一级,增强当地人民群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个别典型案例,要做到大胆曝光,对犯罪情节严重的偷猎分子一定要做到严惩,加大其震慑作用,用以警醒妄想依靠倒卖珍稀野生动植物发财致富之人。③重视经济投入,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在野生动植物比较集中的地域设立自然保护区,让它们能够拥有使种群得以恢复的时间与空间。另外还要设立各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研究机构,通过对濒危动植物的深入研究,可以找出科学合理的拯救方案,确保这些珍稀物种不会完全灭绝,使种质资源得到保护。④积极研究药用濒危物种的替代品。濒危物种之所以会遭到人类的捕杀或滥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经济价值,如果能尽快地研制出相关的替代品,就能极大降低市场对濒危物种的需求,从而使这些物种免遭偷猎分子的祸害。

4 结束语

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从国内,甚至从整个世界中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庞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拿出爱心与勇气,做到不吃野味,拒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开成.略论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993.

篇8

如何调动山区果农进一步发展酸枣改接大枣的积极性,更好地使山区的酸枣资源得到科学开发,有效保护可持续利用,为此,笔者从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野生酸枣资源的资源保护利用与科学管理技术,供果农参考。

1 搞好资源调查,进行科学规划

酸枣在山区可以说是满山皆有,数不胜数。但绝大多数离开农户耕种土地周边以外的荒坡、荒山陡坡上生长的酸枣并不能用来嫁接建园。只能作为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利用,更不能随意或无意的破坏。在选接酸枣时要做到“三不接”,即瘠薄荒坡上的不接、黑皮老化的不接、有疯树周围30米以内的不接。此外由于酸枣生在沟谷坡坝等地方的丛生群生较多,密度大,在改接中不能见酸枣棵子就接,必须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仔细的调查。掌握可嫁接利用的地点、数量。科学做好嫁接规划。

2 培育嫁接前壮苗

接前进行定株清棵,从资源保护利用出发,隔开距离,选棵嫁接,在立地条件好的地方按1~1.5米,立地条件差的地方按0.5~1米,确定嫁接株,做好标记。需特别注意,凡已有枣疯病的酸枣要在30米以外选棵。在定好嫁接棵后进行清棵、清除酸枣棵萌蘖及周围其他灌木,只留好准备嫁接棵株。在雨季到来以后刨除杂草灌木根子,覆于树下,同时对枣树棵子利用雨季追施尿素,培育壮苗。

3 按立地条件选好品种

我市山区嫁接大枣生产,主要以鲜食、市场销售为主。要选名优品种,但成熟期晚的品种如冬枣不太适应,不能盲目嫁接。另外,一些立地条件太差的接上大果型品种生长不好会劳民伤财。因此一定要按立地条件选择品种,在成熟期上选择好早、中、晚熟品种。立地条件好、土质厚的沟谷坝地两侧,选择一些大果型品种,土质瘠薄、干旱的荒坡上应选择中果型品种。嫁接数量大的农户应以鲜食保险品种为主。

4 酸枣改接后的技术管理

蓟县北部山区已嫁接221万株大枣,大部分是以蓟州脆枣为主的优质鲜枣.多数农户已从中收益。但是,必须对酸枣改接大枣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酸枣十分耐旱,耐瘠,立地条件十分差,因而当我们将其改接成大枣后,由于改变了树体结构,为满足大枣大量的营养需求,酸枣不惜“抽空营养”结枣,因此用不了二三年就会出现上下营养失调,大枣树就会出现逐渐萎缩的现象,使枣树提前进入了衰老期,失去了结果能力。有的因营养失调树体衰弱而极易感染“枣疯病”。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回答是:不搞只求产出的掠夺性生产,必须投工投资加强树上树下管理。

4.1 沟坝种地增肥

在沟坝地边上生长的酸枣树,因其根子扎深于沟坝地之中,生长比较壮。改接后的大枣树长的也旺,很快形成树冠、形成产量。为使这些枣树保持树势,在接大枣的沟坡坝地不能荒芜,还必须注意耕作,有水窖等条件的可进行节水灌溉。增施粗肥化肥,以补充土壤营养,确保枣树正常生长、结果。

4.2 做好水土保持,挖坑蓄水

枣树抗旱能力强,但缺水也会严重影响产量质量,因此,在有条件的坡上,可在接后的大枣树上方1米处挖宽40~60厘米,长度在1米以上,深40~50厘米的横沟并用土石培于下沿及两腮。割灌木杂草压于沟内,使雨水灌于枣树根部。利于干旱时补水、浇水。

4.3 打眼施肥补充营养水分

沟谷荒坡上接后的大枣树,在二三年内见枣后就将酸枣多年积累贮存的养分消耗掉,枣树结果二三年后就会出现树势衰弱,逐渐树皮变黑裂纹老化。为改变这种状况,延长枣树结果年限,防感染“枣疯病”,提高树势,每年可在第一场透雨过后用钢钎打眼施入化肥水,化肥要先用水稀释,采用肥水灌注,打眼深度30~50厘米,分上下左右进行。同时在打眼施肥后用镐刨一小坑引雨水深入地下,以利化肥被枣树吸收。特别利于幼果膨大,减少白熟期以后裂果。

4.4 采用“养、剪、控、放”管理技术

4.4.1 养 就是酸枣接大枣后,先培养当年幼树,高度达不到80厘米不剪主尖,任其生长,同时不让其结果,使枣树树上与树下部达到冠、根平衡,以免形成一年白、二年红、三年变黑皮的小老树。

4.4.2 剪 对嫁接的枣树定好永久株、临时株,永久株第2年在80厘米定干后,顶部剪一侧枝促发新枝加高生长。而对临时株定不同高度剪去顶部定高。为以后“高、低”管理打好基础。

4.4.3 控 进入第3年以后,依立地条件,对永久株进行剪控,促其结果。同时进行春夏季摘枣头与清理根蘖。

篇9

云南及周边地区少数民族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从上述情况可看出,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多样性依然十分丰富,其中地方品种的多样性高于培育品种,该地区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特别是地方品种多样性仍然保留至今。经调查得知,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如生态条件的影响,交通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小宗作物、畜禽的育种力量薄弱等的影响,但是少数民族对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

调查得知有的少数民族十分喜欢糯性食物,过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等都要用糯性米做民族食品,如泼水粑粑、麻脆粑粑、五色米饭等。而且,傣族等多居住于热区,习惯早出晚归干农活儿,经常在山上吃饭,经常是一片芭蕉叶包上一团糯米饭和一些酸辣菜。糯米饭因为便携、耐饿,而且冷后不变硬、不回生,成为傣族最好的劳作午餐。而新平县彝族每年糯谷丰收后,在7月半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做炒糯米花。据说在炒制糯谷过程中,当糯谷受热爆裂发出的劈啪声,有如打仗时的枪炮声,会把妖魔鬼怪驱赶走,祈求一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同时,爆米花也是过节时小孩子喜爱吃的零食。正是因为这些民族传统习俗,使得糯稻、糯玉米、糯谷子等糯性地方品种在少数民族中保留种植下来。如系统调查收集到的稻类和玉米地方品种资源中,糯性资源所占的比例很大。本次调查的10个少数民族中糯稻和糯玉米的分布情况,其中哈尼族、傣族、彝族、佤族、景颇族对于糯性资源占有数量较大。哈尼族糯稻最多,达到46份;彝族的糯玉米最多,达到30份;傣族的糯性资源所占比例最大,糯稻和糯玉米均占到该民族所调查收集稻和玉米资源的近70%。

云南省各族居民普遍喜食米线、米干(卷粉)、饵块等,因此,适宜制作成米线、饵块的韧性好、米质硬的粳稻品种被普遍种植。傈僳族的“红根细”(又名老鼠牙)(2008534145,为采集号,下同)米粒硬、食味好,傈僳人用来做凉粉、米线。“细芽谷”是拉祜族地区种植的地方老品种,生长期长,耐贫瘠,因其米质好、味香,专做优质米凉粉和米线筋骨好而被保留。佤族的“黄砂”(2008532434)有适应性广,耐旱耐瘠性强,抽穗后灌浆速度快,子粒饱满度好的特点。米粒成浆后韧性强,不易碎断,是佤族群众用来做凉粉、米干的主要栽培品种。“矮粳饭谷”(2008534091)是景颇人做凉粉、米线专用品种,抗病虫害,耐寒,米粒色泽好,米质硬。彝族的大花谷(2008534283)又叫花谷米,米粒色泽较深,红色,米质硬,彝族群众用来做配粉与其他饭米混合制作米线、凉粉、米凉虾等食品。“红饵块谷”(2008534354)是哈尼族用于酿酒、舂粑粑,年节时用其制甜酒和做米线、饵块等传统食品的主要栽培品种。

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喜欢的辣椒地方品种。例如,傣族居民饮食以酸、辣为特点,其佐料品种多,最重要的是小米辣。小米辣有野生的和家种的,野生小米辣形如老鼠屎,当地又叫老鼠屎辣,是云南特有种质。家种的小米辣分为两类,一类为小米辣,果实较小,辣味浓;一类为中米辣,果皮白色或黑色。在傣族农家,一般房前屋后都要种植小米辣,这些小米辣多为自家采食。哈尼族、佤族、拉祜族等民族也种植和喜食小米辣。

先将菜用清水煮熟,常食的栽培品种有青菜、白菜、南瓜(面瓜)、马铃薯等,野生蔬菜一般为树头菜、蕨菜、甜弯根、野苦菜、甜菜、阎王菜等。用做蘸水的香料蔬菜种类丰富,有韭菜、根用韭菜、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薄荷、蒜、小米辣、茴香、芫荽等。用熟菜伴蘸水是多个民族常用吃法,只是不同民族选用的佐料稍有差异而已。

苦荞在四川省凉山州是彝族的主要粮食作物,彝族民众对苦荞有深厚的感情,几千年来彝族民间奉苦荞为“食之母亲”。苦荞自古就深入彝族的各种民事习俗活动中,凡红白喜事均不能没有苦荞,苦荞已成为维持彝族生存、繁衍的主要食品。因此,在当地保留着许多地方品种,形成了农民田间保存苦荞种质资源的自然保护基地。本次调查中,在凉山州收集到苦荞资源54份,占收集总数(128份)的42.2%。

藏族民众的主要食品是糌粑,糌粑是用青稞子粒炒熟后磨成的面,携带和用食都方便,保证了藏族民众在雪域高原很好的生存。青稞是青藏高原地区藏族民众对裸大麦的爱称,青稞在藏族地区已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另外,藏族民众用青稞子粒酿制青稞酒(藏语为“羌”),青稞酒是藏族民众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子、迎送亲友都少不了青稞酒。青稞自古以来伴随着藏族的休养生息,凡传统节日、农事活动、宗教祭祀都不能没有青稞。加之藏族居住区是高寒气候,青稞在当地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在多种小气候地区都有相适应的地方品种保留种植至今。本次调查共收集青稞品种100份,其中藏族地区的为85份。2.1.7傣族和佤族特别喜欢食酸味水果[5]在傣族和佤族的聚集区柠檬、羊奶果等都得到较好保存,并进行了驯化栽培。

佤族人对红粒玉米、红米稻等红色子粒的品种很崇拜,认为可以辟邪、治疗疾病等,赋予了其特殊的情感。陆稻是佤族的主要稻谷种类,在种植中,他们多保留红色的稻种,不仅由于红米米质硬、香、耐饥饿、涨饭,更重要的是因为佤族对于红色子粒的崇拜。西盟佤族自治县调查收集到的21份稻类地方品种中有16份是红米资源(其中水稻1份,陆稻15份),占76.2%。

各民族不同的农业环境产生不同的作物种类,而不同的作物种类又影响着其居民的饮食习俗。例如,各民族多喜欢饮酒,而酿酒的原料也具有民族特色,由于地方品种大多比培育品种出酒率高,酿出的酒香醇,更受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因此,这些酿酒原料作物在少数民族中保留了更多的地方品种资源[2-3]。居住在坝区的傣族、白族用水稻酿酒;居住半山区的哈尼、景颇、拉祜族等用陆稻和玉米酿酒;居住在山区的佤族、纳西族、傈僳族等用谷子、穇子、稗子、玉米等酿酒;高寒山区的藏族、彝族等用青稞、小麦、大麦、荞麦等酿酒。小红米(穇子)水酒是佤族喜欢饮用的一种水酒,味道香甜。节日和一些喜庆时,用于招待亲朋好友,或日常生活的必备饮品。小红米子粒小、糯性好、味香,是酿酒的上等原料。现在云南佤族地区还保留着当地的土法酿造技术。小红米除酿酒外,还用于熬粥、制糕点等。本次调查收集到小红米(穇子)地方品种37份,其中佤族保留种植9份。

佤族利用薏苡的硬壳装饰背包和衣服。佤族不分男女老少都习惯背他们自己织的花背包,包上用细长型的野生薏苡子粒壳拼成图案,有的中间还缀上毛线,形为小花。据当地农户介绍,野生薏苡子粒壳有细长形、圆形和纺锤形等,都可用于装饰民族背包和衣服等。因此,当地农民已经种植野生薏苡。傣族用红高粱做染料。将紫红高粱的壳粉碎,放在锅里加水煮开后,将编织的麻布放进锅中,大约煮一个小时左右,麻布就被染成色泽鲜艳的紫红色,并且不易退色。染竹筷也是同样的程序。佤族用黄土和玉米等染布。耿马县黄佤族用特定的黄土,加入玉米、黄饭豆与纺好的线一快煮,再用染黄的线织成布,有的还加入茶叶一快煮。加上黄饭豆、玉米和茶叶是为了染的线不易退色。在淡黄色的衣服上配黑色边,镶上金属的钮扣,构成黄佤(佤族的一个支系)特有的服饰。由于少数民族祖祖辈辈以薏苡、红高粱、黄饭豆、玉米等作物资源做装饰或染料,使得这些资源长久保留种植。薏苡是当今十分稀有的作物,但是本次调查仍收集到37份资源,这是非常难得的种质资源。

云南省剑川县白族在农历七月十四日,用碗食品供奉祖先,其中一碗供品是大白芸豆(四季豆),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白族每年都要种植这个大白芸豆品种;还有一碗是肥膘猪肉,也是必备菜肴供品,所以村民每家都饲养本地猪。泸水县白族种植的四季豆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在火把节时,需将四季豆蒸熟后用于敬奉祖先,寓意祖先食用后,自己才能食用,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祈福。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纳西族)利用食用稗祭祀祖先,因此,摩梭人种植食用稗的传统保留至今。种植的食用稗品种是祖先留下来的老品种。傣族、景颇族等在进行较大祭祀活动中,都要用牛肉做祭品,如傣族的泼水节,一定要杀当地水牛用以祭祀;景颇族在老人去世下葬时,常用黄牛在坟头做祭礼活动;独龙族在“剽牛祭天”活动时,使用的是当地特有的半野生品种独龙牛,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几乎每家都饲养祖辈传下来的本地牛。

景谷县哈尼族的接骨糯又叫黑米糯,为陆稻,子粒紫色或黑色,配其他草药用于骨折、骨裂等骨伤,作包缠、药酒等进行治疗。澜沧县佤族和拉祜族的接骨糯在当地又称紫糯米,当地村民认为紫糯米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和补血功效,多用于煮糯米饭、稀饭食用,用于补血补气;在骨折时与中草药一起包在伤口上,可促进伤口愈合。西盟县和沧源县的佤族认为紫糯米可以外敷接骨,做稀饭有滋补功效。永德县佤族的背子糯在当地有百年的种植历史,当地人用黑木耳、背子糯和红糖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可治疗骨折,尤其是对肋骨骨折的效果好;背子糯、香葱和红糖一起煮食用于治疗头晕;此外,村民介绍直接喂食生米也有利于鸡脚骨折的愈合。腾冲县傈僳族认为高岩紫糯旱谷糯性好、饭香,有明目、滋补、治疗肠胃炎、胃酸过多的作用。腾冲县傣族黑团糯能治疗糖尿病、肾结石等。陇川县景颇族的鸡血糯口感好,具有药用价值,米汤可补血。陇川县“野山姜”(2008534078)景颇族除食用外也用来做药材,具有泻火清热、解酒去毒的功效。澜沧县“荆芥”(2008532094)叶子味香浓,做调料,用于佤族稀饭和各种凉拌菜;种子具有保健功能,放在眼中,无异物进入眼中的感觉,自动清洁眼球,明目清热。傣族、哈尼族、景颇族认知芭蕉除食用外,还有治疮痂、急性肝炎、高血压、子宫脱垂的作用。冲天芭蕉的花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具有舒筋活血、补血、止血功效。与猪心配伍煮熟食用,可治疗心脏病;与地胡椒、红糖、苏木、生鸡蛋配伍,可治疗妇女血崩、流鼻血等[5-6]。佤族和傈僳族把木瓜叫酸木瓜,是饮食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常用作中药,具有和胃、舒筋活络、化湿之功效,并且认为酸木瓜是上天赐予的,不能随便抛弃[5]。

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土地有95%以上为山区,坪坝小而少,地块小而分散,属雨养农业,十年九旱。小气候多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面对严峻复杂多样的农业自然环境,各民族结合自己的生产与生活习俗,分别采取了针对性的农耕制度和措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品种。如云南元阳县是有水源的高山地区,哈尼族结合自身的居住条件修建起梯田,集中连片,层层叠叠,非常壮观,被称誉为哈尼梯田或元阳梯田。哈尼人建立了一套集犁耕、施肥和用水三位一体的梯田农耕制度。经长期选择,选出适宜梯田种植和民族饮食习惯的多样化优良品种,如月亮谷、香糯、长毛糯、冷水糯、花糯、紫糯等,以及适应高山冷凉气候的冷水谷、红脚谷、小谷、大谷和早熟谷等。再如,川藏地区的藏族农业耕作区,主要作物比较少,只有大麦(青稞)、荞麦、小麦、玉米、马铃薯和蔓菁。虽然农耕区的海拔很高,但是还是有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两年三熟耕作制度,这就需要有多样性品种与之相适应,特别是早熟品种很多,最主要的作物青稞的品种普遍比较早熟,最早熟品种的生育期仅有80d。还有,少数民族习惯在房前屋后、地头沟边零散种植果树或蔬菜等作物,种植的品种几乎都是老地方品种,由此使长年种植的地方品种得以保护。

篇10

所以,为了保护这些正在遭到破坏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对其进行文化保护和合理的产业开发,本文意在探索一种通过产业开发来促进漳州土楼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最终走上一条文化遗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漳州 土楼 旅游 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61-01

一、文化资源保护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了:“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我国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的同时,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飞速发展。在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更大的机遇与挑战的情况下,实现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捆绑式发展,才能够为我国的文化资源提供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近十年来,在国家有意识的宏观调控及政策引导下,我国的文化产业有了巨大的发展,推向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但是在社会发展快速的进程下,我们同样也使上万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景区飞灰烟灭。高度的产业化、商业化使民族的历史被敲毁为无数的碎片,遗失在记忆中。文化产业链当中究竟缺失了什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只有当文化产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强大和完整的时候”,才能叫做“文化产业的强大”。现在许多农村的文化遗产,还是如碎片般,没有传播的途径。在漳州市平和县就有这样一个村庄,他的宗祠遭到严重破环,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土楼宗祠的墙上劣迹斑斑,已不见明清时期人工巧匠雕刻精良的房梁和屋脊,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土楼在村口站立着,二楼以上的走廊与房间就即将要崩塌,似乎往日子孙满堂的繁荣不复存在,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老房子。这样的画面并不少见,据统计漳州土楼民居2000多座,是福建省土楼分布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地区,目前只有南靖县的土楼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下还保持良好,但是剩余近700多座土楼散落在村庄中、深山里,被破坏、文物被盗的情况屡见不鲜。

鉴于这样的现状,可以将漳州“土楼”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一次产业化的革新,结合中央政策、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知识及对各地旅游资源成功产业化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研究出一种具有“闽南福佬民系文化”特色(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古闽越‘东越’后裔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主要分布在漳州一带)、适合漳州“土楼”现状的“土楼旅游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用“产业化”来拯救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日后可以作为漳州各县或者漳州市整体旅游、文化资源规划的支撑和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举办了多种演出、展示活动鼓励和支持国家级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等活动,制定各类法律法规保护文化遗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的遗产保护现状还有不足之处,很多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与学习国外保护经验,从而使我国不仅拥有世界遗产大国的基础,更跻身世界遗产保护强国的行列中去。欧洲各国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之高,法律、组织系统之完备,保护里面之先进,都是我国望尘莫及的。

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围绕文化遗产建立的产业已发展得比较成熟,通常他们通过遗产资源的鲜明文化特征吸引国内外游人,并带动本地传统和现代产业发展。例如:德国除了保护32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地之外,还保护了各历史时期的城堡、宫殿、博物馆、展览馆、文化宝藏和自然保护区共12000多个。日本对文化遗产、纪念物、文化景观、传统建筑物群、埋葬文化遗产等保护工作都十分重视,日本著名的“宿场町”主要就是指以“传统建筑物群”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街区。

遗产保护作为一门科学已成为全世界的普遍认知,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门学科经过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本身的理念、专门的法规、科学的保护程序、专门的保护技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进步的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加入和参与,人类已经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文化遗产绝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所以国内外的遗产保护工作都将加快各自的步伐。

三、发展漳州“土楼”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多年来农村人口进驻城市,许多大中城市因为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农民工的温饱及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状况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只有使农村稳定发展,并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