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与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医学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医学与教育

篇1

基础医学不仅理论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实验实训教学是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已成为制约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利用Internet技术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十分必要和重要。

1.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护理学等。上述主干课程每门课都有实验实训内容,一般医科大学教学大纲对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都有明确的比例规定。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教学大纲也对实验实训课有明确的规定,实验实训课占相当的比例,因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求其毕业生在理论上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而且要求其毕业生在实践上也要达到各医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在岗医学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如护理专业的大专毕业生,她们中有的已经在临床护理岗位上工作多年,有一定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再提高,而且迫切需要提高学历层次,以适应医院升级和个人技术职务升级的需要。同时,经过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提高指导下级开展护理工作的能力,规范自己和下级的护理操作。鉴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我们不仅要培养理论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样,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实验实训就更加重要了。但是,目前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难以“个别的”、“自主的”到学校实验室完成实验,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有的工作繁忙,还要上大小夜班;有的家庭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小孩需要培养。在时间上的确存在困难,难以适应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二是一般的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都缺乏实验实训基地,缺乏实验实训的设备和器材。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主干课程较多,实验实训内容也相对较多,购置繁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器材所需资金太大,一般讲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的实验室。三是远程教育院校也缺乏基础医学各相关课程实验实训的老师。现有的状况是,开设基础医学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或是自有的,或是外聘的,其中外聘的专家教授所占比例较大,其理论和实验教学水平较高,但实验实训准备、实验实训管理的人员几乎为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因为远程教育院校的教师数量受编制和资金条件的限制,不仅如此,其实验实训教室更是缺乏。

所以,我们说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短腿”和“不足”是实验实训教学,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采取措施,研讨适应基础医学远程教育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VirtualLaberabry)的概念最早由美国Vir-ginia大学的WilliamWolf教授于1989年提出,能够提供给实验者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实验操作、技术交流的平台,具有灵活、安全、低成本等特点[1]。在国内,目前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已有起步,少数高校在有的专业建立了虚拟实验室,例如,清华大学的虚拟汽车发动机检测实验室,华中理工大学的虚拟工程测试实验室。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虚拟实验室已有了长足发展,比如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MBL虚拟化学实验室,就很有代表性。这就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奠定了基础,并有了可借鉴的样板。对于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性教育,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础医学远程教育构建虚拟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运用Internet技术进行远程实验实训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大趋势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2.升级改造现有校园网络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虚拟实验教学平台

2.1升级改造校园网络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是在院校校园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的要求是服务器高并发处理能力,TPMC至少75000,而且要具备高稳定性,365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能力,同时做到高容错能力,如多机群集,单机故障无缝切换到其它群集节点,并具备强扩展性,如CPU数量扩充、内存容量扩充、硬盘容量扩充,以保持快速的响应能力。数据库采用双机集群方式,应用数据库采用双机软件集群和负载均衡,以避免因硬件和软件原因所造成的事故,也可以采用数据访问中间件等技术,以保护数据核心库。

2.2系统设计框架

基础医学本科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采用三层体系架构,核心应用系统架构采用JAVA+Oralce10gRAC,以JAVA为开发语言,利用IBMWebsphereApplicationServer6中间件的群集和Oracle10gRAC数据库群集,以确保应用系统的高性能和高扩展性;客户端用浏览器访问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读取数据,再返回给客户端,从而避免了后台数据库的危险,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确保各子系统的独立性,使系统具有灵活的结构、良好的扩展性和很强的适用性,一般是运用Jsp、Servlet、EJB等开发技术,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设计的[2]。

2.3建立平台管理系统

构建基础医学远程教育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一般要采用模块化设计,建立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平台系统[3]。原则上可设四大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对整个实验实训教学平台进行数据的初始化,同时实施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并分配相应的权限;基本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系统所能提供的实验实训项目的基本信息、实验教师的基本信息等;实验实训教师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实验实训项目管理,虚拟实验实训软件上传、实验实训资料的管理等,该模块内容较多,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实验实训学生模块,该模块主要是学生注册管理、学生课程管理、学生实验实训管理,该模块内容也较多,也应分为若干个子模块。

3.构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内容上要精化优化实现资源共享

篇2

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篇3

引言

基础与临床相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无缝对接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按照基础医学教学的整体布置,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与附属医院相关专业的全方位合作,组织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査房,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适应一流医学院培养一流医生的要求。

1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脱节现状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髙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料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2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教学重要性分析

由于基础和临床老师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同,看问题的侧重点会不同。因此,对于同样的案例,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侧重点可能会不同,但由于医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整体,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基础教学中,如果能将临床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有些知识点早点融入,尤其是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早点开始,对医学生的培养会更有针对性。

目前很多大夫在看病时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症状学的内容没学好。如果症状学的基础扎实,大夫在分析诊断疾病时的思路就比较宽,思考的范围就比较大,就不容易漏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分析,就会很精确。

临床医生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临床思维培养过程,这种临床思维的培养不能从住院医生才开始培养,而应当从基础阶段就开始。临床思维过程,就是综合分析的过程。

—个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引起的,如头疼头晕不全部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还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呼吸困难,可能是心衰引起的,也可能是哮喘引起的。对于一种疾病也要把具体的发病部位讨论清楚,如心衰有左心衰、右心衰和全心衰的不同,要引导学生如何去鉴别,找到各种具体发病部位的证据,要找到临床诊断上的支持点和不支持点。左心衰竭有哪些证据?右心衰竭有哪些证据?我们现有的证据是否支持左心衰竭?是否支持右心衰竭?然后得出是左心衰,还是右心衰,还是全心衰。如果做出肯定的判断,则一定要有肯定的理由,做出否定判断也一定要有否定的理由。只有这样细致的分析,今后遇到问题才能知道如何分析。

3对策与建议

当前基础医学在教学过程中与临床医学脱节是多方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两者的教学理念的不同,教学模式的差异等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差异性,并把两者的教学尽可能地融入到一起,以此打破传统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脱节的教学模式。

为了尽可能的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融入到一起,在进行基础医学教学时应让基础教学教师到临床科室病房进行临床实践,让基础医学教师参与到临床治疗和病例讨论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异同性,这样能够帮助基础医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加强自身的临床知识量,并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基础医学教学过程中并教授给学生。同样的,也可以安排临床教师参与到基础教学过程中,参与基础医学教学的备课听课,教学调研活动,以此增加他们的基础医学知识量,这样临床教学过程中就能够补充一些临床疾病的相关理论依据,让教学更有说服力。

在基础教学阶段开设相关的临床医学的知识讲座,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实践内容进行总结。在临床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对各门临床课程适当压缩部分与基础相重复的内容和课时数,由基础教师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开设综合性基础知识讲座,主要采取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为中心,以问题(疾病)为牵引,综合相关基础医学课程知识,对某一器官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免疫机制、病理改变等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性讲解,从而强化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出发,组织一系列基础研究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进展性讲座,拓宽学生知识面,更好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基础医学;转化医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杨峰,男,1974-10生,硕士,副教授.;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医学新概念,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1,2,3]。转化医学研究在有效促进医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医学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和基本能力,使我们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具备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并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通道研究[4,5]。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6],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7]。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9]。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篇5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56-02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往往重视向学生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然而,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生物―心理―社会”新型医学模式下,医务工作者除了能够为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这对医学生的教育提出更新的挑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和教育家吴阶平院士曾说过,“一个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医生的医德和人格修养是医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体现的是医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格特点。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这不仅冲击着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稳定性,而且已成为导致社会不和谐的因素[2]。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发生医疗纠纷7万件左右,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医患双方的认知差异、医患双方缺乏沟通。2014年8月10日湖南湘潭县一产妇因羊水栓塞死亡,引发广泛关注。在此次事件中,院方相关人员和患方家属沟通不够充分、院方应急处置机制不够完善是导致这次严重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此外,事后医护人员出于害怕等原因,离开手术室,留死者在手术台上的做法,缺乏对死者遗体的尊重,更加重了患者家属的不满情绪。一项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调查显示,沟通欠佳是影响医患和谐的最主要因素。有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不愿向患者多解释、不愿多倾听,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在与患者交往中也不太注重沟通技巧,因而会存在医生在门诊不愿意多听病人的病史,在病房使用简单或命令式的语言等现象。然而,针对上述问题,一味责怪或埋怨医生是有失公允的。我们从深层次分析中发现,出现上述问题与多年的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有关,因为无论本科在校教育还是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接受过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而这些知识储备又与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医患沟通技巧密切相关[3]。由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这种特殊性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高等医学院校要重视学生的医学基础及临床知识教育,更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需要[4]。

二、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理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医学院校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合理整合到医学教育体系中,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并重的新型医学教育模式[5]。高等医学院校可通过“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技巧”和“职业礼仪”等课程加强对医学生医德意识的培养。我国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同时患者的维权意识在逐渐增强,这些变化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相应地增强依法行医的意识,增强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对此,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开设“法律基础”、“执业医师法”等课程,加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学生医、德、法并治教育,这样医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才能从容应对所出现的问题。

除了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外,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将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例如,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选用学科发展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或者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启发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讲到神经递质这个部分时,教师可引入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Loewi发现“迷走素”(即乙酰胆碱)的故事。通过17年的执着探索,Loewi终于在1920年首次成功地阐明了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很容易出现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在基础医学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种科学家对知识执着追求的精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这种渗入到基础医学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环节。

(二)实验课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实验课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课的重要补充。作为多门基础医学实验课的实验对象,动物对医学发展的贡献不可忽略,因此,我们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善待实验动物,体现人类对生命的关心和爱惜。例如,在实验中合理限制动物的使用数量,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优化实验流程等。这种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要从规章制度层面上逐渐渗透到医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中,使他们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树立起爱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医学生还没有接触病人,实验动物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对象,珍爱生命,从正确使用和爱惜实验动物开始做起;严格规范实验动物的使用和操作步骤,培养医学生感受医疗工作的严谨和认真;实验结束后将动物处死后再统一丢弃,更是培养医学生尊重逝者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在解剖学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尸体标本是解剖学实验课的主要教具。尸体解剖可以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医学知识是多少逝者的奉献,尸体作为曾经活着的人,尽管生命已经结束,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部分医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尸体标本时,会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教师应该对此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解剖学的实验课中,医学生应尊重尸体标本,满怀敬仰和科学的态度,认真仔细进行组织解剖,对组织碎片要妥善处置保管,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逝者的尊重,践行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观。

(三)其他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结合各种宣传平台,如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特色校园网等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2013年,我校护理学院的李娟同学被确诊患有黑色素瘤。在李娟患病期间,学校利用各种宣传平台举办了“‘捐’‘娟’细流,你我同在”的募捐活动,为李娟同学奉献爱心。2014年2月28日,李娟因黑色素瘤不幸去世,按照她生前愿望,遗体捐赠给母校用于医学研究。李娟的大爱行为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震撼,报纸、网络和电视等多种媒体对李娟同学及其家人的大爱举动表示了敬意和感谢,对李娟同学热爱医学、献身医学的崇高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人民日报》以《生命虽逝 梦想仍在延续》为题,介绍了李娟的先进事迹。学生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典型事例印象深刻,学校可以利用正面的舆论和榜样的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服务患者、回报社会的意识。此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开设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聘请医德高尚的名医或专家为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讲座;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仁心仁术”的思想品德,让“医者父母心”从口号变成医务工作者实实在在的行为准则。

三、小结

一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疗技能,而且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就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塑造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使其树立基本的医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能够为患者提供医疗和精神上的服务。由于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国古代把医术又称为“仁术”,高等医学院校应通过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基础医学教育期间就融入医学生的思想和学习中,从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柳亮,陈罡.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J].右江医学,2006,3(1):93-95.

[2]周一思,李凯,黄俊,封国生.影响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9):58-61.

[3]张丽红,李英.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医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5):62-64.

篇6

1.新颖的教学理念和过程控制

1.1 大课教学与小课辅导相辅相承

在基础医学(临床前)阶段,杨璐琳医学院的理论课主要有两种方式:大课(Lecture)和辅导课(Tutorial),每个学时1小时。大课教学时,一个阶梯教室的学生人数可达到300人(一个年级的全部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方法;辅导课上,一位教师带领10余位学生,以PBL或CBL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学科,实习课有所不同,如生理学课上,教师利用仿真人模拟教学,用基础医学原理解释临床疾病;病理学课上,教师给每位学生不同的病案资料,让学生先思考、发言,教师做评论、总结。

从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临床前课程的讲授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辅导课上,教师提问、点拨,学生讨论、回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逐步开发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如,在解剖系的陈列室,学生们不但可以看到正常的人体器官标本,还可以看到少量精心挑选的临床病例照片及其显微病理照片;在生理学的辅导课上,利用模拟人(Simulator)Harvey,教授让学生们先听正常的心音,并用手模拟节奏变化,进行评论,然后让学生们听典型肺动脉瓣狭窄时出现的杂音,用手模拟节奏变化,与正常心音进行对比。教授讲解完毕后退到旁边,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让学生们学会合作。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强烈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持续2小时的课程没有学生走神、打磕睡。在操作中不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未来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2 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人性化的校园设施相结合

信息技术部为师生提供了完备的信息支持。每次大课都进行同步录像,并于当天上传到校园网,高效更新网页。学生课后可以及时收看教学录像或下载MP3,反复学习。第二,医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拓展知识面。上网端口遍布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区,方便学生随时上网查询资料。信息技术部实时统计各教学部门使用网络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如果某部门不经常使用校园网,信息技术部就会派人了解情况,再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从而提高了校园网的利用率。同时,校园中的桌椅大多数相对而设,学生们可以围座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3 医德、医风教育融于学科教学

从进校开始,就在日常教学中和风细雨地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新加坡把儒家道德思想融入现代教育,其德育教育的“忠”包括忠于职守,恪守职业道德[3]。利用模拟人Harvey作为教具时,教授告诉学生们,你们要把Harvey看作真正的病人,今后5年的学习都要依靠它。所以,温和地对待它,轻巧地体检。然后他先示范,再让学生们模仿。这样,既保护了教具,又使学生学会仁爱地对待病人。培养学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教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性化、责任心和利他主义等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对待医学工作的正确态度。

2.灵活多样的评价工具

杨璐琳医学教育部以Bloom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法为评价指南,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形成性评价实时反馈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向下一学年的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如,一年级老师向二年级老师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应任课老师就会关注学习成就较低的学生,促进他们思考,帮助他们进步。在具体操作时,多种评价工具综合应用。例如,日常进行的多项选择题、小组讨论、轮流课堂陈述与微型临床考试(MiniCex,mini clinical examination)、实习技能定向观察、基于病例的讨论等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10月27日,国立大学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评定的世界前五十所临床、临床前、卫生大学(Top 50 Clinical,Pre-Clinical and Health Universities)。如今,每年都有2000余名新加坡本地高中毕业生和800余名海外学生竞争仅300个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精挑细选,保证了生源质量。

3.教师培训及信息交流

每过一段时间,医学教育部主持教师培训和讨论会,向老师们介绍最新的医学教育动态,及时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教学;医学教育部根据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实行针对性调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5年前,教师们普遍使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为学生提供与医院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把教学模拟中心按医院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4.思考与启发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社会,开拓进取的国民精神促使新加坡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虽然国立大学已经是亚州著名学府,仍坚持以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教育策略。十年前,他们的教学模式强调全面出击,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门医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反思和研究,他们转而推进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正是他们开放的、勇于改革的理念,让国立大学不断进步。

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源于苏联,为建立、建全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医学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2010年12月14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世卫组织与美国总统艾滋病救济紧急计划(PEPFAR)联合举办的关于彻底改革医学、护理和助产教育协商会的开幕词中提到:“真正站在第一线的卫生人员如果接受的是过时的、只适用于20世纪的教育和培训,我们就无法打赢本世纪独特的卫生战役”。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把潜能转变为实际价值。云南地处西南,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民风民俗相近,容易得到周边国家国民的认同。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将吸引留学生到云南就学,同时也将推动我们的医学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既坚持中国医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引入世界最新教育研究成果,与国际医学教育平稳接轨。

(1)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开放、重视能力及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近十年来,世界著名医科大学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解决具体问题,并侧重多学科团队学习。在低年级引入临床医学教育并把基础医学的学习延续到临床学年的教学,这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大趋势。以系统问题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多学科教学单位合作教学。

(2)课后PBL学习,课堂轮流陈述。由于大班制理论课教学,学生数量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因此,每个大班随机选择一个小班布置PBL任务,要求学生协作学习并把分工情况上报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到课堂上轮流介绍自己负责的部分并回答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儒家传统文化造就了亚洲学生勤奋好学,职业期望值高的特点。通过抽样小班的示范作用,刺激全班大多数同学思考问题,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3)把德育贯穿于基础课。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有所欠缺,不可能完全照搬杨璐琳医学院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条件。例如,在动物实验前,给学生们讲动物福利;在微生物实验前,给学生们讲灭菌培养基的制作程序,让学生们体会教师的辛勤劳动。点滴灌输培养医学生的爱心,产生对未来卫生服务的热忱。

篇7

1.1大课教学与小课辅导相辅相承

在基础医学(临床前)阶段,杨璐琳医学院的理论课主要有两种方式:大课(Lecture)和辅导课(Tutorial),每个学时1小时。大课教学时,一个阶梯教室的学生人数可达到300人(一个年级的全部学生),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教学方法;辅导课上,一位教师带领10余位学生,以PBL或CBL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根据不同学科,实习课有所不同,如生理学课上,教师利用仿真人模拟教学,用基础医学原理解释临床疾病;病理学课上,教师给每位学生不同的病案资料,让学生先思考、发言,教师做评论、总结。从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临床前课程的讲授与临床病例相结合,辅导课上,教师提问、点拨,学生讨论、回答。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启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逐步开发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如,在解剖系的陈列室,学生们不但可以看到正常的人体器官标本,还可以看到少量精心挑选的临床病例照片及其显微病理照片;在生理学的辅导课上,利用模拟人(Simulator)Harvey,教授让学生们先听正常的心音,并用手模拟节奏变化,进行评论,然后让学生们听典型肺动脉瓣狭窄时出现的杂音,用手模拟节奏变化,与正常心音进行对比。教授讲解完毕后退到旁边,让学生们自由讨论,让学生们学会合作。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强烈地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持续2小时的课程没有学生走神、打磕睡。在操作中不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未来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人性化的校园设施相结合

信息技术部为师生提供了完备的信息支持。每次大课都进行同步录像,并于当天上传到校园网,高效更新网页。学生课后可以及时收看教学录像或下载MP3,反复学习。第二,医学生主动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拓展知识面。上网端口遍布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区,方便学生随时上网查询资料。信息技术部实时统计各教学部门使用网络的情况并进行分析。如果某部门不经常使用校园网,信息技术部就会派人了解情况,再根据反馈意见及时改进。从而提高了校园网的利用率。同时,校园中的桌椅大多数相对而设,学生们可以围座在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协作、沟通能力。

1.3医德、医风教育融于学科教学

从进校开始,就在日常教学中和风细雨地培养医学生的敬业精神。新加坡把儒家道德思想融入现代教育,其德育教育的“忠”包括忠于职守,恪守职业道德[3]。利用模拟人Harvey作为教具时,教授告诉学生们,你们要把Harvey看作真正的病人,今后5年的学习都要依靠它。所以,温和地对待它,轻巧地体检。然后他先示范,再让学生们模仿。这样,既保护了教具,又使学生学会仁爱地对待病人。培养学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教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性化、责任心和利他主义等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对待医学工作的正确态度。

2.灵活多样的评价工具

杨璐琳医学教育部以Bloom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法为评价指南,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形成性评价实时反馈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向下一学年的教师反馈教学效果,如,一年级老师向二年级老师反馈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应任课老师就会关注学习成就较低的学生,促进他们思考,帮助他们进步。在具体操作时,多种评价工具综合应用。例如,日常进行的多项选择题、小组讨论、轮流课堂陈述与微型临床考试(MiniCex,miniclinicalexamination)、实习技能定向观察、基于病例的讨论等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10月27日,国立大学名列《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评定的世界前五十所临床、临床前、卫生大学(Top50Clinical,Pre-ClinicalandHealthUniversities)。如今,每年都有2000余名新加坡本地高中毕业生和800余名海外学生竞争仅300个学习机会,学校可以精挑细选,保证了生源质量。

3.教师培训及信息交流

每过一段时间,医学教育部主持教师培训和讨论会,向老师们介绍最新的医学教育动态,及时把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于医学教学;医学教育部根据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实行针对性调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5年前,教师们普遍使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而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为学生提供与医院相似的培训环境和经验学习环境,把教学和临床紧密结合,把教学模拟中心按医院模式办,使学生得以在一个近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必需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4.思考与启发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和谐社会,开拓进取的国民精神促使新加坡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虽然国立大学已经是亚州著名学府,仍坚持以开放、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教育策略。十年前,他们的教学模式强调全面出击,课程设置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门医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反思和研究,他们转而推进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正是他们开放的、勇于改革的理念,让国立大学不断进步。我国医学教育体制源于苏联,为建立、建全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医学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2010年12月14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博士在世卫组织与美国总统艾滋病救济紧急计划(PEPFAR)联合举办的关于彻底改革医学、护理和助产教育协商会的开幕词中提到:“真正站在第一线的卫生人员如果接受的是过时的、只适用于20世纪的教育和培训,我们就无法打赢本世纪独特的卫生战役”。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我国部分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或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把潜能转变为实际价值。云南地处西南,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民风民俗相近,容易得到周边国家国民的认同。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改革,将吸引留学生到云南就学,同时也将推动我们的医学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改革过程中,既坚持中国医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也要与时俱进,引入世界最新教育研究成果,与国际医学教育平稳接轨。

(1)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开放、重视能力及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近十年来,世界著名医科大学在教学中更加重视解决具体问题,并侧重多学科团队学习。在低年级引入临床医学教育并把基础医学的学习延续到临床学年的教学,这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大趋势。以系统问题为基础,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多学科教学单位合作教学。

(2)课后PBL学习,课堂轮流陈述。由于大班制理论课教学,学生数量多,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因此,每个大班随机选择一个小班布置PBL任务,要求学生协作学习并把分工情况上报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后,到课堂上轮流介绍自己负责的部分并回答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儒家传统文化造就了亚洲学生勤奋好学,职业期望值高的特点。通过抽样小班的示范作用,刺激全班大多数同学思考问题,达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效果。

(3)把德育贯穿于基础课。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经济实力还有所欠缺,不可能完全照搬杨璐琳医学院的教学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在学习先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们的教学条件。例如,在动物实验前,给学生们讲动物福利;在微生物实验前,给学生们讲灭菌培养基的制作程序,让学生们体会教师的辛勤劳动。点滴灌输培养医学生的爱心,产生对未来卫生服务的热忱。

篇8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病原生物 免疫学教学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最早是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家德纳教授提出,主要内容就是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立存在的认知领域,即不同的智能体系:“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一自省智能、交往―沟通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这就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智商”的概念,而更加注重人的本身的综合素质,也更加尊重人本身的特质,不再是简单粗暴地只用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人的优秀与否。

二、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兴教育模式之间的冲突

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往往是由教务系统统一安排,每年都延续着上一年的传统,几乎没有什么改变。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属于基础医学的范畴,难免枯燥生涩,教学局面始终是教师讲得很卖力气但是学生依旧很难懂。这就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弊端的,他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这就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

三、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带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新的生机,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可以更好地全面发展,而不再是简单的为了成绩学习,教师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不再以成绩论高低,让学生在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在掌握了各项试验技能的同时,也可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多元智能理论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课堂上,教师只顾着埋头讲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要认真负责地准备课程,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发掘学生多元潜力的同时,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带动了校园教学资源的发展,过去传统的教学资源只是在书本上,而新的教学模式迫使教师要准备多样的教学资源,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网络媒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变得广泛起来,全新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堂上不仅出现了视频影像,还有很多师生共同表演的“细菌”“病毒”“过敏原”等角色,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变得生动有趣。

四、如何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工作当中

多元智能,顾名思义,就是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要培养学生各个方向的智能潜能,下面我针对多元智能的8个方向分别阐述。

1.言语――语言智能

所谓的言语――语言智能,也就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如今的“90后”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语言表达能力都在下降,他们习惯了在网络上用各种聊天软件,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语言的实用,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来不断地训练。例如,每节课上课前让学生将上一节课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如叙述抗体的类型与生物学活性,细菌与病毒的差异,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组织语言,既能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也增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逻辑――数理智能

逻辑能力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基础医学又是一项分析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逻辑能力差是很难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在补体章节的学习中,针对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就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激活物、活化顺序等,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分析体系,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视觉――空间智能

这就要训练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再用眼睛复原二维平面的图像,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大小,并且用红蓝铅笔绘制出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绘制图谱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空间模型。

4.身体――运动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基础医学的学习中很重要,因为基础医学主要是以实验为主,一个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往往可以使一个实验项目事半功倍,无论是细菌培养时对接种针的使用,还是在显微镜下手眼协调观察细菌的形态,都是很好的训练过程。

5.交往――沟通智能

学术的传播与进步都是在讨论与争执中进行了,每一项新的实验发现都要经过无数辩证,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出代表来互相辩证,这样学生就能在不断地碰撞中逐渐学会沟通的方法。

6.自然――观察智能

科学都是在不断地观察和实践中进步的,观察能力也是一个医学生必备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观察一切细微反应的能力,如在实验课中观察抗原抗体的凝集反应,并且让学生自己记录下来,以便加深记忆。

7.音乐――节奏智能

音乐的节奏,最能唤醒一个人身体中潜在的能量,将枯燥的知识赋予一定的韵律,使之朗朗上口就会方便学生记忆。

8.自知――自省智能

学习贵在自知,孔子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身学习的程度有个正确的评估,完成好每一阶段的学习计划。

五、结束语

医生是一项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职业,大多数医学生以后都要步入临床医生的行列,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又是临床医生很重要的一门基础知识,希望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很好地掌握各项临床技能,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冰雪.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探讨 [J] .卫生职业教育,2008,(05).

篇9

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包括两个步骤,即教学成绩的数据收集、ESP教学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本研究使用SPSS16.0统计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高考英语成绩、大一至大二年级4次英语期末成绩,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大学英语成绩差异与四级通过率。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内容包括医学英语课程安排、教材难易度、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果及课程学习等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同质性分析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高考英语成绩,以确定研究对象的同质性(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入学成绩均值分别为119.15和119.65,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718,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入学平均成绩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换而言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本实验开始时英语水平相当,具有同质性。

(二)第一学年成绩(英语1与英语2)差异分析第一学年,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按照预定的教学进度完成规定的听说读写内容,每学期两次统一的试卷测试,期末时参加全校统一命题的书面闭卷考试。结果显示(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英语1”的期考成绩均值分别是68.8和69.87,P=0.454>0.05,不存在显著差异。两组在第二学期“英语2”的均值分别是71.5和74.36,P=0.039<0.05,呈现显著差异,实验班均值低于对照班。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80%的实验班同学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的相关度较小,因而缺乏动力、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

(三)第二学年成绩(英语3与英语4)差异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最大的区别是大学二年级外语总学时不改变的情况下,前者因为同时学学英语和医学英语两种课型而相对减少了大学英语的课时数;后者仅学习医学英语,总课时数不变。如表2所示,经过一个学年72个课时的医学英语教学和72个课时的大学英语教学后,实验班的医学英语成绩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班;其中,实验班和对照班“英语3”的成绩均值分别为61.435和57.7216,P=0.017<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实验班和对照班“英语4”的均值分别是72.589和68.331,P=0.00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从四级考试通过率来看,至2013年12月的第三次四级考试,实验班累计通过47人,通过率87.3%,对照班累计通过467人,通过率83.2%,表明实验班的四级通过率高于对照班。以上数据说明,在总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医学英语教学表面上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际上却促进了大学英语教学,两种课程在教学上相得益彰;大学英语为医学英语打好了基础,医学英语能够培养学生有效进行专业交际的语言能力,在语言使用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1.实验班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96.36%的实验班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只有3.64%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84.21%的学生认为自己能根据课程要求努力学习;88.2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进行课前预习;73.7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积极投入医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医学英语教学效果方面,72.73%的学生认为进步较大,76.36%的学生表示增长了课程兴趣。以上数据说明,实验班学生充分认识到大二年级开设医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能按照要求积极投入课程学习,做到课前预习,不仅增加了兴趣,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2.对照班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300名对照班学生中认为医学英语应该是必修课的占比为65%。有关医学英语开设时间的意见不统一,34%主张在第一和第三学年之间开设,23.3%主张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开设,以主张第一和第三学年之间开设的人数居多,占57.3%。大学英语总学时的调查结果显示,20.3%表示满意,79.7%表示不满意,认为大学英语总学时太多、医学英语太少或者没有开设。笔者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得知,对照班一些学生通过参加基础医学英语选修课了解到医学英语课程,一些同学因为没有通过四级考试,担心医学英语影响大学英语学习,因而无瑕顾及医学英语学习。

三、讨论

篇10

医学基础课程是护理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先期课程,对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起到桥梁作用,甚至影响学生整个专业的学习,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深入了解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笔者学校2013级、2014级护理专业5个教学班学生为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172名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72份,收回有效问卷17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0%。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及课堂效果的评价。

3.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Microsoft Foxpro 6.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数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整体认知

问卷就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兴趣和重要性的评价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有92 %的学生认为医学基础课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基础知识和为临床工作打基础。说明笔者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比较深刻,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的评价

有83%的学生对笔者学校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整体设置感到满意,认为学时的安排基本能满足学习的需求,有90%的学生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考核的形式和考试的题型给予了肯定。

3.对学校基础医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2%的学生认为笔者学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经常将基础医学知识与护理实践联系并增加反映最新基础医学发展前沿的内容,对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性学法的指导上也只有35%的学生给予肯定,有8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突破难点、提高课程生动性和趣味性上效果明显。

三、讨论

基于这次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加以改进。

1.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调查问卷显示,被调查学生中只有42%的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感兴趣,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按照传统的三段式教学,学生专业学习首先接触到的便是基础医学课程。学生从单纯文化课的学习一下涉入专业性极强的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大量枯燥的记忆、理解的内容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往往一开始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基础医学课教学效果,激发教学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正处于向自主学习过渡的阶段,教师不要完全放手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复习进程,适当地引导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应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渗透对学生科学性的学法指导,这种指导既要针对课程的特点,又要深入掌握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其次要增加基础医学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将枯涩难记的理论通过教师的整合处理,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记忆;将深奥难懂的理论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和视频观看,便于学生理解。

2.有效整合基础医学课程

基础医学课程之间存在着广泛密切的联系。笔者学校现在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沿袭着传统的以学科为单位单独教学的授课方法,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往往需要间隔1~2个学期,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这样导致医学基础课程之间严重脱节。对学生而言,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教师而言,因为中职学校的学情,教学的难度加大。比如教师在讲授生理学某一器官系统的知识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先给学生复习回顾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针对这种现状,有必要探索重建一种全新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治疗药物”的原则,将基础医学各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融合,加强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不过这种课程的整合和融合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操作上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势必冲击正常的教学秩序,对教师的惯常教学是一种挑战。其次笔者学校现行的教研组体制会增加融合课程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难度。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合,学校层面的宏观调控、教研室的整体运作、各教研组的有效实施缺一不可。学校应该按照教学大纲和现用教材制定出课程整合的总体教学计划。教研室则注重授课教师的合理配备及授课内容衔接的协调,同时在教师的专业培养上,要逐渐模糊课程教研组的界限,落实全科培养的思路。

3.适度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

对当今的医学教育而言,知识的讲授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已经降低到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同时护理行业准入考试―护士资格考试更加倾向于实践应用,病例题型增加,加强了对护士实施干预及判断实施结果能力的考查。这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笔者学校基础医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及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引导、以案例讨论为基础、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可以作为改进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切入点。学生一进入医学教育学习阶段,就可让学生接触到临床案例,案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就笔者学校现有的学情,PBL教学法在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可探索适度推行。可通过课题立项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实践,摸索适合笔者学校学生特点的PBL教学法。学校层面,在教师教学新理念的培训、课程的整合、案例的统一编写方面应积极组织开展。

4.切实优化实验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