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选品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产品选品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产品选品方案

篇1

一、理论框架

由于存在生产风险,需要引用预期来设定利润函数。假定农户最大化期望效用E(U(w;z)),其中U(•)是效用函数,为财富(w)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z的函数。假设效用函数是w和z的连续可微函数。用产出价格对预期财富标准化可得w=W0+y-ωx,其中W0是初始财富值,y是产出,x为k种投入品向量,ω代表投入品相对于产出品的价格,即财富为初始财富加上生产收入减掉生产投入成本。对于生产和投入的关系,本文采用Just等(1978)的随机生产函数形式:y=f(x;α)+g(x;β)•ε(1)其中,x是投入向量,α和β都是参数向量,ε是误差项,假定独立同分布N(0,1)。f(x;α)是产出平均值方程,g(x;β)是产出风险方程。在此框架下,投入向量同时影响产出的均值和产出变动方差,即E(y)=f(x;α)和Var(y)=[g(x;β)]2。根据投入品是增加、不影响或者还是降低产出的方差,可以将其分为风险增加、风险中性和风险降低3类。边际生产风险为Var(y)/xk=2g(x;β)•g(x;β)/xk,其符号可能为正或负,取决于g(x;β)/xk。如果g(x;β)/xk为正(负),则投入品xk为风险增加型(风险降低型)投入品。其中,ωk为第k种投入品价格与产出价格之比,而θ=E[U''''E(w;z)•ε]/E[U''''(w;z)]为风险偏好方程,U''''=U/w。由Chambers(1983),如果农户为风险规避、风险中性和风险偏好型,则θ分别取值为小于、等于或大于0。无论是风险增加型或风险降低型投入品,风险中性的农户会选择边际产出等于投入品和产出品价格之比。如果农户为风险规避型即θ<0,并且投入品为风险降低型,即g(x;β)/xk<0,则意味着f(x;α)/xk<ωk。换言之,风险规避的农户比风险中性的农户使用更多的风险降低型投入品。同理,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农户使用的风险降低型投入品越多。以玉米种植农户的种子选择为例,这意味着对于风险厌恶的农户,根据公式(3),可以预计他们将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玉米品种,如村里其它农户普遍种植的主流品种,而对于风险偏好的农户,根据公式(3),他们会选择一些风险较大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信息较少、风险较高,但常常宣传为具有产量高或者抗逆性较好的特点。因此,本文的假说是:风险厌恶的农户会倾向于选择大部分人已经种过的老品种,而风险偏好的人会选择风险较大的新品种。

二、模型设定和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作者2010年5—7月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省开展的农户调查。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样本省内依次抽取了样本县、样本乡镇、样本村庄和样本农户。在每个省内,按照各县的玉米生产规模采取概率与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PPS)各抽取了5个县作为样本县;在样本县和样本乡镇内,又采用以玉米种植面积为指标的对称等距抽样法(SSS),分别选取了2个乡镇和2个村庄做样本;最后,在样本村庄,调查采用随机方法在每个村庄抽取了8户农户进行了入户调研,并且访问村干部收集村级信息。共调查了4省20县40个乡镇80个村庄640户农户,全面收集了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地块特征、近四年玉米种植和品种采用情况、种子市场信息了解情况等基本信息。剔除无效样本,本文最终使用的数据包括599户农户家庭种植的1124块地块。

(一)风险偏好测度本研究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实验以测度其风险偏好。根据Holt等(2002)所设计的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熟悉博弈规则,由调查员向农户介绍游戏规则,并让农户预演;第二阶段,提供5套游戏方案,每套方案都包括低风险(A项)和高风险(B项)两个选项,在5套方案中,被调查人都要选择一个选项。这5套方案中,每套方案的A选项和B选项期望值都相同,但是B方案方差要大于A方案,即A为低风险方案,B为高风险方案。特别要强调5套方案被选择实施的概率是相同的,其中一套是最后要实施的方案。明确农户在方案选择阶段就知道其选择与最后收益相关,因此要汇报其真实的风险偏好信息。第三阶段,在5套方案中随机抽取一套方案,按此方案进行游戏,并根据游戏结果兑现奖金。本实验采用抽球游戏。在袋子中放4个白球和4个黄球,抽到白球和黄球分别给予相应奖励。表1给出了具体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根据农户选择结果,可以计算出农户风险规避指数。计算公式为:风险规避指数=1-(选择B选项的方案个数/5),其中风险指数为1表示农户选择B选项的方案个数为零,农户为极端风险规避型,若风险规避指数为0,则表示农户选择B选项的方案个数为5个,农户为极端风险偏好型。与国内已有其它相关研究相比,本研究所用实验方法,将实验结果与收益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数据偏误。另外,收益激励农户如实汇报真实偏好(Binswanger,1980)。受访者平均只需二十分钟就完成本实验,调查村平均日工资为80元,实验期望收益(25元)占日平均工资的31%,因此,就成本收益率看农户会认真对待实验。

(二)模型设定为了估计风险规避态度对低风险投入品使用的影响,设定如下模型:模型中被解释变量S*ihv为一潜变量,表示第v个村庄第h个农户第i块地上的品种采用行为,RKhv表示第v个村庄第h个农户的风险规避指数,Hhv代表农户的家庭人口特征,如受访者教育水平、农业工作经验、性别和家庭人口数等。此外,根据Liu等(2013)的研究,控制了地块特征变量(Pih),其中包括地块面积、是否可灌溉和地形等变量;μv代表研究者无法观测的村庄层面变量,包括不可观测的因素,以及可观测但是已有变量无法涵盖的因素;α、β和γ是待估计参数;考虑到样本中村庄分布较散,模型还引入了村庄虚拟变量,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控制村庄间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第h个农户在第i块地上是否采用低风险品种可以被表达为:在模型中还引入了家庭年用电金额和社会资本等变量,其中前者作为测度家庭富裕程度的一个变量,而后者主要用来控制农户在种子信息和技术掌握能力方面的差异。本文假定社会资本高的农户掌握种子信息会更充分,因而可能会选择对其他人来说风险较高的非主流品种。表2汇报了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基本设定与统计描述。从表2来看,采用村内主流品种的农户占全部样本农户的50%。农户平均风险规避程度较高,平均达到0.8。农户农业生产经验丰富,平均从事农业经验在28.24年。大多数样本农民接受了初中以上教育。有31%的农户在过去接受过农业相关技术培训。样本农户平均家庭规模为4.26人,平均地块面积为4.74亩,其中有41块地块面积超过15亩,这反映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较为活跃,部分农户转包其他农户土地开始规模化经营(郜亮亮等,2011)。样本中,有50%的玉米地块是可灌溉的耕地,13%的玉米地块为山地。样本农户家庭年平均用电金额达到421元,有7%的农户有亲戚在种子销售企业就职。表3描述了种植主流和非主流品种的农户特征。相对于种植非主流品种农户,种植主流品种的农户风险规避程度更高,户主或家庭内种植决策者从事种植业的经验更少(平均约1.4年)。两类农户社会资本方面则没有明显差异,这至少部分说明农户种植主流品种并非由于品种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尽管两类农户在如教育程度等变量上差异不大,排除了这些变量对农户种植主流品种的解释能力,但是,在后文回归中仍然控制了这些变量,以得到风险规避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表4列出了3个回归模型,其中模型1为基准模型,模型2、3依次加入家庭年用电金额和社会资本变量。3个模型都控制了家庭人口特征变量和地块特征变量。从计量经济估计结果来看,模型变量系数符合预期,其中大多数都在10%以上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从3个模型结果比较看,无论是系数方向还是在显著性水平都非常稳健。3个模型都表明,风险规避程度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风险较低的村内主流品种。这与本文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果及相关实证分析结果(Liu等,2013;ng等,2008;Knight等,2003)是一致的。Knight等(2003)研究了埃塞俄比亚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发现风险规避程度高的农户新技术采用率低。村内主流品种对于农户来说,了解的信息较充分,风险相对较低。因此,农户越是规避风险,越倾向于选择此类品种。模型2和模型3引入了代表家庭财富的年用电金额变量。家庭财富对低风险品种(主流品种)选择的影响为负,即家庭财富水平较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风险程度较高的新品种,这也与Binswanger(1980)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当前农村环境下其含义需要认真解释。家庭财富越多可能越不依赖于种植业,因而家庭应对农业风险的财务能力越强,所以越愿意尝试产量波动可能大的新品种。其他显著的家庭变量包括家庭人口数、劳动力数量、农业生产经验和地块特征。家庭人口数量和劳动力数量分别为正影响和负影响。在控制了劳动力变量后,家庭人口数量代表非生产人口数量,数值越大代表家庭抵御风险程度越低;劳动力数量越多代表家庭抵御风险程度越高。与预期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抵御风险程度越高(劳动力数量多),则农户更愿意种植风险相对较高的非主流品种,而风险抵御能力较低的家庭(非生产人口数量多)更愿意选择风险较低的主流品种。农业生产经验对主流品种的选择的影响呈倒U型,即在最初几年,随着农业生产经验的上升,农户更愿意选择风险较低的主流产品,但随着农业生产经验的进一步增加,农户则开始倾向选择风险较高的非主流产品。另外,模型估计结果也显示,农户在灌溉地上更愿意采用非主流品种,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灌溉地块不易受气象因素的影响,产量较为稳定,因此农户在灌溉地上更愿意尝试种植风险较大的品种。

(二)分样本结果和稳健性检验农户之间规模和生产性质存在较大异质性。规模差异往往反映生产技术差异,本文将人均劳动力经营3亩以下土地的定义为小农户或生计农户,否则为大农户或市场农户。从理论上推断,大农户一般更专业化于经营土地,其收益中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生产,可能风险规避程度对其选取低风险品种影响更大。通过细分样本为两组,比较了两组样本间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对品种选择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于Logit模型,分组回归系数差异可能是由于两个级别残差分布的异质性,因而无法直接比较。Allison(1999)提出估算两个组别残差项或者残差项的函数来控制其异质性。Williams(2009)扩展了Allison(1999)所提出的方法并给出标准的程序实现。本文利用了Williams(2009)的方法来比较不同类型农户风险规避指数的差异。表5给出了回归模型不同设定下的稳定性检验。为了便于理解,表格汇报了边际概率并检验了不同样本间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变量系数的差异。由于细分样本,控制村庄固定效应会由于村庄内所用种子类型相同而删失数据,因此回归中控制了乡镇固定效应。其他变量与表4中模型3完全相同。表5表明,对于小农户(或生计农户),风险规避程度对种子选择影响并不显著。与之相反,风险规避程度越高,大农户(或市场农户)越选择低风险投入。对大农户(或市场农户),如果风险规避指数提高一个标准差(0.267或0.299),其采用低风险种子的概率降低17.7%(或13.2%)。可能的解释是,对于大农户(或市场农户),农业收入占全部收入比例远远高于小农户,因而风险规避程度对前者的影响幅度大于后者。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施《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2015年)》,以“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为出发点,按照“全面覆盖、整体推进、因地制宜、补贴农民”的思路,对农民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进行良种补贴,鼓励农民使用优良品种,加快优质良种推广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良种补贴项目,力争今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左右,总产保持在10000亿斤以上,单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进一步改善;稳定棉花生产,力争棉花面积保持在850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在750万吨。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今年,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大豆补贴范围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项目覆盖区按照实际种植面积全部补贴。

(二)坚持品种择优的原则。各地主导品种的筛选由省级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在符合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好、符合生产需要、市场前景较好的品种。禁止选择未经审定、审定不通过或过期淘汰的品种。

(三)坚持公开推介的原则。主导品种确定后,省级农业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向社会,并将推介品种随实施方案上报农业部备案。严禁省级以下农业部门进行品种推介活动。

(四)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各地农业部门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根据品质优先、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积极引导农民选择使用推介的良种,不得采取强制手段干预农民自愿选种。

四、实施规模及补贴标准

(一)补贴范围: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在全国31个省(区、市)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大豆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4个省(区)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

(二)补贴对象:对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给予补贴。

(三)补贴标准:2009年良种补贴的执行标准为早稻10元/亩;中晚稻、棉花15元/亩;小麦、玉米、大豆10元/亩。

五、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严格落实种植面积。各地要按照整体覆盖、逐级推进的原则,首先由农户据实向村委会申报种植面积和品种。由村委会登记、核实、公示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汇总审核后,将本辖区种植面积和品种上报县财政、农业部门。最后省级财政、农业部门将各县上报的补贴面积和品种汇总审核后上报财政部、农业部。

(二)科学选择补贴方式。良种补贴资金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售价折扣补贴方式。水稻、玉米良种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实行良种推介、自愿购种、直接发放。小麦、大豆、棉花良种补贴可以采取售价折扣补贴的方式补贴农民,也可以采取现金直接补贴的方式,各省(区、市)农业、财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实际和作物品种特点从中选择确定补贴方式,并随实施方案上报财政部、农业部备案。

(三)严格补贴资金发放程序。采取补贴资金直接发放的,实行公开推介良种,落实种植面积,农民自愿购种。乡镇财政所直接向补贴对象兑付补贴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给农民;采取售价折扣补贴方式的,省级财政、农业部门组织招标采购良种,中标单位实行统一供种,良种补贴实行售价折扣,购种农民按折扣价付款,供种单位登记销售折扣清册,购种农民签字确认。严禁省级以下财政或农业部门组织招标。

(四)据实拨付项目资金。各省财政、农业部门在本意见下达后15日内,组织编制良种补贴实施方案,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上报备案,申请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推介品种、补贴方式、补贴面积和补贴金额等有关内容,并附分县的补贴面积和补贴金额表。对于全覆盖的补贴品种,中央财政实行预先拨付、年终据实结算的方式。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申请,预拨良种补贴资金。到年底,再根据当年实际面积进行结算,如果出现结余资金将结转下年使用。中央直属垦区直接向财政部、农业部申报。各省(区、市)垦区,由省农垦主管部门统一向省农业主管部门申报,也可按农场的隶属关系,由农垦主管部门统一向当地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申报,并由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联合向财政部、农业部申报。实行招标采购统一供种方式的补贴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在开标后按招标确定的供种量预拨70%补贴资金,根据财政、农业部门逐级审核确定的供种清册和农业部门确认的无种子质量问题书面意见与供种单位结算其余30%的补贴资金。各省财政、农业部门年底前将当年补贴政策落实情况认真总结并上报财政部和农业部。

(五)健全良种补贴档案。各地要加强良种补贴项目管理,建立健全良种补贴明细档案,实现县级有区域图、乡级有落实表,村级有到户清册。乡级面积落实表一式两份,分别由乡镇农技站和县农业局保管。实行统一供种的地区,村级分户清册要一式三份,由供种单位印刷,分别用于编制计划、行政公示和财政报账。采取直接发放补贴的地区,清册一式两份,用于行政公示和补贴资金发放时农民签字确认。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调配合。各级要高度重视良种补贴项目,切实把该项目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项目顺利实施。财政部门负责落实补贴资金预算、拨付工作;农业部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制定方案、良种推介、技术服务等工作。其他各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良种补贴项目搞好服务。

(二)强化项目公示。实行良种补贴村级公示制,公示内容要包括农户良种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金额等,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各级财政、农业部门设立良种补贴监督电话,并在当地媒体予以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强化资金管理。项目资金要专款专用,切实按照国家规定严格使用。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良种补贴面积,不得套取、挤占、挪用补贴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安排所需配套推广工作经费,保证补贴品种推介展示、补贴面积核实、补贴资金发放、补贴档案建立和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等管理支出,严禁挤占挪用中央下拨的补贴资金用于工作经费。

(四)强化监督检查。省级农业和财政部门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通过实地走访基层干部和农户,认真了解项目区面积落实、种子质量和价格、补贴资金发放等有关情况,及时纠正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良种补贴政策不走样,农民实惠不减少。

篇3

邓小平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在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今天,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产品的生命,乃至企业的发展命运。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因此质量才是硬道理!特别是现在,农资零售业处于低迷时期,选择产品一定要从质量上把关,不能盲目的选择利润空间很大但成效一般甚至会影响作物生长的农产品,消费者只要用过一次就会否定该产品,也会间接否定农资零售终端。为了谋取暴利而流失了客户,其实就是杀鸡取卵的行为。不管产品适不适合,都要一扫而光,这样只会走入大小通吃的误区,直接导致农资零售终端信誉下降、产品积压以及利润低下!

选择适合的好产品就要先学专业知识,当前在我国农资市场,农资产品品种数量众多让农资零售终端眼花缭乱,加上一些粗制滥造及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让农资零售终端更加茫然,不知所从。受地域和信息等诸多因素制约,在产品选择上农资零售终端鉴别能力有限,很多时候较为盲从,过于轻信厂家或上级经销商的一面之词。往往不做调查研究就选择了产品。有些店主根本就不选择产品,上级经销商送什么卖什么,结果大多是听天由命。好的产品自然是双赢,坏的产品造成滞销不说,还耗时费力且不赚钱。那么在产品选择上,农资零售终端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那就要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包括农产品的分类和使用方法,当地区域种植结构及农作物元素缺失情况与防治方法等。案例中的刘老板知道锌是对玉米有效的,是对专业知识掌握比较好的表现。

农资零售终端若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化肥分类知识,不仅可提升产品鉴别能力,同时也有助产品销售。可在销售中为农民讲解具体的产品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这样无形中就能增加农民朋友对农资零售终端的信服感,从而推动其产品销售。而不同地区的区域种植结构大都是固定的,即使有变化也是小部分的变化。所以,农资零售终端有必要了解当地种植结构,并据此因地制宜进行有效的产品选择,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要关注行业及产品动态,除了一些专业知识外,农资零售终端还应积极关注行业动态,多看多了解行业及产品的动态情况,这样才能有比别人高的产品鉴别能力。知道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适合自己的市场,哪些产品在自己的市场上没有潜力,哪些产品是高科技产品,是大厂家主推品牌的产品,哪些是伪劣产品等。从而在选择产品时具有一双慧眼,避免不利的状况发生。案例中的刘老板做过调查,知道近期玉米追肥,而准备好该品类肥料。

此外,农资零售终端还要不断进行知识充电,以长久立于不败之地。试想,你的产品卖火了,赚了钱,不可避免就会有人模仿你的销售方法瓜分市场,这样你的产品销量自然就会有所下降。此时怎样才能保持你的地位不被撼动?答案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再出奇招。那什么才是所谓的奇招呢?要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在多学多看的同时,另辟蹊径,开拓创新,走在众人的前面,做引领他们前行的路标,使自己永远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要在该区域做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优势地位。

农资零售终端还要及时了解供货方的产品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供货方包括厂家和为自己供货的上线经销商,农资零售终端不仅要对供货方的经营状况、企业实力、品牌信誉、售后服务等进行全方面的了解,还要对他们有哪些产品,有多少产品,哪些产品好卖,哪些产品不好卖以及哪些产品是新产品等心结问题有所了解,这样选择产品才会心中有数。

篇4

所谓农业补贴,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主要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等进行的转移支付。美国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上乘。2013 年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创纪录的1409 亿美元,约占全球1/6 左右,这得益于美国能不断调整农业补贴政策,并以农业法案为基础,形成国内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对农业发挥巨大支撑作用。因此,研究美国先进做法,对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构建现代高效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无疑具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缘起及演进

美国于1933 年出台第一部农业调整法,其后大约每隔5 年即进行修订调整,使之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至今共出台16 部法案(见表1)。依据法案出台背景及主要目标内容,可将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84 年):农业政策主旨以价格支持和供给管理为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减少对美国农产品需求,经济危机使局面进一步恶化,美国农业收入锐减。为稳定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美国1933 年出台第一个《农业调整法》,限制农业生产,实施对农业的补贴,如让一部分农地休耕,屠宰多余的牲畜等,以减少农产品生产过剩,进而提高价格。1985年前的12 个农业法,基本上都围绕此目的。

第二阶段(1985—1995 年):农业政策导向开始向农业生产市场化方向调整。20 世纪80 年代,随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美国农产品出口下降,政府库存增加。从1985年《美国食品安全法》开始,政策重心旨在削减政府预算,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具体措施为:降低价格支持标准、减少补贴面积、鼓励农场主根据市场扩大出口。同一背景下,1990 年《食品、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又降低价格支持水平,放松生产控制,减少农业补贴,扩大产品出口,推动市场化。

第三阶段(1996—2013 年):农业政策的重心转向直接收入支持及农场安全网的构建。以履行乌拉圭回合的协议为契机,1996年出台了《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实施脱钩直接补贴,进一步减少政府的干预,以建立在历史记录基础上的直接支付,取代价格支持和供给管理计划,从价格支持转向收入保障。2002 年《农场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开始重视经营风险管理和灾害援助,建立反周期支付、作物平均收入选择计划和补充农业灾害援助等,构筑有效的农场安全网。2008 年《食品保护和能源法案》在完善农业安全网的基础上,更注重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等。

美国的高额补贴政策,使本国农产品获得相应的价格空间和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具垄断竞争地位。为了控制国际粮价,美国耕地虽世界第一,具有规模经营的天然优势,却长期有1/3处于休耕状态,加之大型跨国集团企业,如四大粮商,与美国政府联盟,掌控了全球80%的粮食贸易,且在全球范围垂直整合农业产业链,打造一体化模式,形成了当今世界农产品市场和从土地到餐桌全方位的农业产业链垄断模式。

二、《2014 年农业法案》调整要点和影响

由于联合国和世贸组织对美国农业补贴的异议态度,认为违背公平贸易的基本原则,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受到它国起诉。同时基于美国国内财政赤字的压力,也迫使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朝WTO规则的方向调整。美国2008 年通过的农业法案,原于2012年9月到期。新法案的起草,由于参众两院争议较大。经二百余次修订,终于2014年2 月达成一致。由奥巴马总统签署了《2014年农业法案》(Agriculture Act of2014),时效2014至2018财年。法案旨在削减预算,使农业走向市场化;加大风险管理,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农场主收入支持、农作物保险、生态保护、信用支持、贸易、研究、国际食品援助、农村发展及其它项目。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测算,落实该《法案》需要9560亿美元。相较原农业补贴及支持政策(见表1),具体调整要点如下:

(一)取消直接支付补贴项目,代之农业收入风险保障计划(ARO)

新法案作出的最大改革,是取消实施近18 年的直接补贴(DP)、反周期支付(CCPS)、平均作物收入选择计划(ACRE)和补充收入支付等国内支持政策,每年节约50 亿美元。乳制品方面,取消了牛奶收入损失合约计划(MILC)、价格支持计划(DPPSP)和出口刺激计划。另外,还削减了营养计划预算。所谓农业收入风险保障计划(ARO),为不挂钩补贴类型,指农场主种植收入低于近5 年平均水平89%时,将提供总额不超近5 年平均水平10%的补贴,最高限额5 万美元。若农场的年收入超过75 万美元,则不允许申请。该计划覆盖品种,基本与原直接支付类似。因受巴西WTO诉美国补贴案的限制,棉花未被纳入。

(二)倾向作物保险管理项目,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频发的自然灾害,特别是2012年大旱,使美国意识到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法案新增70 亿美元农作物保险,将覆盖范围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增扩到花生、棉花、水果和蔬菜等园艺或有机作物。农户参加保险,可选择收入保障(ARC)或价格保障(PLC)方式。同时提高保险赔偿金的计算标准,在个人农场实际损失或所在县内的历史产量两重标准之间,允许农户自由选择。新增的项目主要包括:一是设立反市场支付项目,当农作物的市场价低于参考价时,对农民的价格损失予以一定补偿。二是新增棉花累计收入保险计划(STAX)和其它作物的补充保险选择(SCO),政府分别提供80%和70%的保费补贴。三是乳制品方面,新增生产利润保险计划(DPMPP)和市场稳定计划(DMSP),保证牛奶的生产利润不低于4美元/英担(约合50.8kg),当利润连续两个月低于此标准时,按差额给予补贴;当牛奶供过于求时,鼓励缩减产量,保持供需平衡。四是增加基于指数的天气保险计划,植物病虫害预防和核心特殊作物储备贷款项目等,来防范风险。(三)整合自然资源保护计划,优化项目配置新法案将原23 个生态保护项目整合为13个,一些较小的项目被取消或合并。原较大的休耕计划(CRP)、环境质量刺激计划(EQIP)和环保管理计划(CSP)等,则仍保留。另新建两个环保项目,即农业土地权属保护计划(ACEP)和区域合作保护计划(RCPP)。前者是政府以购买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来保护耕地、草地和湿地资源;后者则为鼓励一定区域内的政府、印第安部落及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与农户一起改善土质、水质和野生动物栖息地。

(四)对新进入农民,增加贷款项目、保险和土地优惠

新法案将提供850 亿美元,对退休农民转让农场时进行补贴。给新进入农民提供较大数额的农作物保险,创业期保费有10%的折扣。保险经营机构在计算损失时,需考虑其原前的农业经验。并设立新农民发展项目,提供培训教育和技术指导服务等。新法案使农业部每年有额外4亿美元用于农业研究,如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林业的影响。对从事前沿生物燃料的相关企业,给予扶持。

(五)增加农产品贸易支出,扩大对外粮食援助计划。该法案每年预算8000 万美元,通过在当地购买粮食应对国际紧急事件,获援助人口将增加到400 万。美国《2014年农业法案》突出农业改革、食品和就业等问题,标志性改革是尝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世界农业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可能导致全球范围的粮价上涨。新法案取消直接补贴,将降低农场主积极性,供给下降,加之取消食品券项目,美国市场价格将上升,从而逐步带动国际农产品及粮价的上涨。其二,可能改变世界诸国对农业的支持方式。美国新法案改变对农业的补贴方式,由价格支持转向收入支持,注重农作物保险补贴、农业科研及综合开发等,因为更适应WTO 规则,具更强的隐蔽性。在新一轮WTO 谈判中,美国可能以此为筹码,批评欧盟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并迫使其它国家转变农业扶持方式。

三、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及问题

我国的农业财政补贴政策主要针对“三农”问题。粮食直补从2002年开始探索,在一些省市进行试点;良种补贴起于2003 年,先为小麦,后渐扩大范围;2004年又出台最低收购价格,并开始进行农机具购置补贴;2006年,由于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上涨,国家开始实施农资综合直补。总之,到2012 年,我国四项补贴总额达到了1668亿元。其中,粮食直补151 亿元,占9.05%;良种补贴224 亿元,占13.43%;农机具补贴215亿元,占12.89%;农资综合补贴1078 亿元,占64.63%。此外,2006年起中央对“持合法有效证件捕捞渔船和养殖船”设立渔业柴油补贴,2012年金额240亿元。

2007年开始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随着《农业保险条例》的贯彻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联动补贴”,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初步形成。品种有粮食、油料、棉花、糖料,能繁母猪、育肥猪和奶牛等15种,补贴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我国农作物保险保费财政补贴比例平均达80%,为世界之最。

我国现行的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保障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但较之世界发达国家,如与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农业补贴立法缺失,目标短期化。美国制定一系列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制度且规范化。我国此类法律尚未出台,相关规定散见于《农业法》、《农技推广法》和《农机促进法》等法律。具体实施多为《指导意见》或《暂行办法》的形式,政策目标短期化,具随意性,缺乏稳定和前瞻。

二是补贴种类较少,地域性差异大。我国实施的农业补贴,目前为主要粮食品种,相较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覆盖品种和范围都远不及,各省补贴标准、品种和依据等,差异较大。以粮食直补为例,有的按农民实际种植面积,有的依据土地计税面积,有的则与产量挂钩。由于各地财力水平不同,造成补贴的地域性差异较大。

三是补贴结构不合理,力度不够。按WTO《农业协定》,无限制的“绿箱”补贴政策12 类,我国仅使用6类:政府一般农业服务支出、国内粮食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用于粮食安全的公共储备补贴、农业环境保护及落后地区援助补贴。对贸易产生扭曲的“黄箱”政策,WTO允许发展中国家不超农业总产值10%,我国承诺8.5%,目前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和粮棉价格支持,两项合计实则仅1.4%,大有发挥空间。“蓝箱”政策,定义为“不对产量进行要求的补贴”,总额为农业产值5%内。我国迄今尚未使用。

四是农业保险补贴,尚处探索阶段。我国目前农业保费补贴种类只有15种,美国多达150多种。国际通行的,是保费补贴、保险机构管理费用补贴及再保险补贴,三者同时进行,我国仅保费补贴一种方式,且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联动补贴”机制,省级补贴到位后,中央财政才拨付,产生地区间的不公平。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混乱,效率不高。我国涉农部门多,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严重。致使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执行缓慢。加之中间环节的“地方保护主义”和“权力寻租”等行为,导致资金流失,到位率不高,补贴效果并不理想。

四、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借鉴启示

第一,要增强农业扶持政策。首先是农业补贴、保险和灾害救助等立法。要促进不同政策部门间相互衔接,避免重复或空白。其次政策项目化,如项目分类、资金预算、申请程序、管理职责、分配实施及过程监控等。美国新出台的农业法案,长达四百余页,其中90%的内容都为项目计划的详细分类和具体描述。另外,要注重政策的针对性,根据不同阶段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相应调整,修订和完善。

第二,要充分利用WTO 规则,拓宽农业补贴方式。我国“绿箱”补贴政策,“一般政府服务”及粮食安全储备补贴较大。自然灾害救济、环境保护、地区扶贫及国内粮食援助,补贴项目及水平都偏低。“绿箱”政策不受限制,我国尚有6 种未使用,如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支持、生产者退休或者转业补贴、农业资源储备补贴、农业结构调整投资补贴、收入保险和安全网计划等。宜加大重点领域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相应农业生态保护类项目,参照美国平均收入选择计划,建立农民收入补贴制度。对补贴额度极低的“黄箱”和迄今尚未涉及的“蓝箱”政策,应充分利用,全方位多层次,拓宽补贴政策体系。

第三,要优化农业保险,推进市场导向。应借鉴美国经验,以落实《农业保险条例》为契机,深化推进农业保险补贴政策。要把企业保险补贴作为一种收入转移机制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福利政策来实施运用:一是扩大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增加保费补贴品种,品种选择重点是关乎国计民生,有国际竞争力的,具地方特色的,可酌情设立。二是优化地区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按东、中和西部地区,细分区域确定补贴比例,降低市、县财政负担。三是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由国家财政补贴经管费用,补贴比例及数额,兼顾政策需要和地区差异。同时免征税赋,并建立再保险制度。

第四,要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与环保和食品安全相结合。我国城市污染日渐改善,农村却有趋于严重的倾向:片面毁林开荒,强施化肥农药,土地质量变异,大气河道污染。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水、土及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为“三农”,占三分之一以上。应效仿美国契约社会,将农业补贴,与农村环保及农产品安全相结合。农户有享受农业补贴的权益,亦有遵守相关农业标准规定的义务,促使生态社会合谐发展;政府应以“保供应、促增收”为中心,以直接补助为主体,加快构建现代高效农业补贴政策的框架体系。

第五,要规范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监管。农业补贴涉及巨额资金,对政府管理及执行主体,须进行规范监督。依据法律形式明确各部门职责,程序阳光,办事透明。资金专户存储,利用“一卡通”等形式,缩减发放过程,严防截留挪用,确保用之于民。发挥各级审计、财政及监察机关的作用,在各环节加强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同时加大社会监督力量,弥补官方缺漏,避免资金流失。

第六,要培育新型农民,保证代际过渡。随世界老龄化,各国普遍存在农业劳动力短缺,新生力量加入不足。据农业部数据表明,我国农民老龄化程度达15.4%,加之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人种粮,农业成了“副业”。可参照美国新法案做法,给予新农民更多的优惠政策。如贷款支持和土地流转等,鼓励规模经营,发展农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以“阳光计划”、“雨露计划”等形式,对新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提高素质。保证农民代际之间平稳过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龙.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变化特点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5): 1124-1129.

[2]方德铸.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J]. 农业发展与金融,2013(11):50-51.

[3]农业部考察团.美国农业保险政策新动向对我国的启示[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38):19-23.

篇5

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的定义和内容

1、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的定义

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是记录农副产品的原料来源、种源、生产加工、产品流转、销售等环节全部过程的记录档案。

2、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的内容

(1)产品的基本信息:产品名称、注册商标、产品品种及其生产单位、行政许可情况、产品信息条码、产品验证码等。

(2)原材料生产记录:原料的产地、农畜和农作物产品的生产地、检验合格证明、生产日期等记录。

(3)产品加工生产记录:农副产品的加工时间、生产地、检验人、运输记录等信息;农副产品的原材料在加工车间的加工记录、检验合格记录、生产的操作人员、生产责任人、检验员、包装员信息等。

(4)产品流转过程记录:农副产品生产后的运输过程、运输中的接收和验收记录、销售商的接收与验收记录等信息。

建立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的意义

1、完整记录农副产品生产和流转过程的基本信息

为了确保企业的产品信息真实和完整,满足社会监督和消费者的检验的需要,农副产品的全程记录档案,必须覆盖农副产品从选料、生产、流转到最后消费的全部过程,档案的覆盖面必须全面,真正实现全部过程的记录信息都可以查阅,这样便于消费者和厂家的监督,也便于出现质量问题时有关部门追究相关责任人。

2、方便社会各界查阅和监督农副产品的相关信息

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覆盖农副产品从选料到生产、流转到最后消费的全部过程,信息全面、及时、准确,并且责任相对明确,便于消费者和社会各界查阅的监督。当然,全程记录档案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除了需要直接责任人记录以外,相关人员还要做好监督,这是保证农副产品质量合格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否则即使建立了记录信息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3、有利于通过全程记录档案对产品信息进行追溯

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便于查找这些产品的生产源头、流通渠道、检疫监督责任等重要信息,确保这些产品的消费安全。如果对所有农副产品都建立了全程记录档案,形成一个数据库,那么借助强大的搜索引擎,通过输入信息条码或者有关信息,信息分析员不仅可以直观、准确的检索出需要的相关信息,而且可以快速而直接地追溯到相关厂家和责任人。这样的数据监管一方面迫使企业加强生产、销售自律,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的诚信道德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4、确保农副产品安全和建立农副产品诚信体系

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记录了农副产品的种源、产地、生产责任人、产品原料、销售地等状况,能够比较真实而迅速地反映产品的诚信程度。建立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有利于企业和生产者在诚信服务建设中自我约束,加强生产管理,完善产品检查考评措施;有利于营造诚信服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社会的监管以及用户、职工的监督。

建立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的必要举措

1、建设农副产品的各类标准体系

第一,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标准体系。根据农副产品全程记录监管需要,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互相配套的原则,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时清理和修订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第二,农副产品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组织实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建立检测基地、市场及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定点跟踪的基础上,组织各环节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积极指导产品生产基地、市场和连锁超市开展检测工作。

第三,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的标准建设。确定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的标准,明确基地及加工企业的配套管理及控制措施。在对基地生产环境和相关条件系统跟踪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产品生产档案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农副产品全程评价及预警信息系统,实施农副产品保护性生产。

第四,农副产品的产业化组织体系建设。积极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和经济人队伍,通过多种产业化经营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带动产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提高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

第五,农副产品的媒体宣传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大力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和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内容,提高生产者、消费者、管理者的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意识;加大培训与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农副产品全程记录的舆论环境,逐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自觉遵守农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法律、法规进行安全生产加工的良好风尚,形成社会公众农副产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的局面。

2、规范农副产品记录档案的信息条形码

各类产品档案的识别必须依赖于信息条形码的记录信息。信息条形码类似于人的身份证,农副产品的相关信息都依赖于信息条形码。科学合理的信息条形码对于准确把握农副产品的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科学调研,参考各类国家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置科学合理的条形码。

3、建立农副产品档案信息采集网络

只有建立起专门的档案信息采集网络,农副产品在生产包装起运后的各类信息才可以不断被记录下来。例如,在大型农贸市场建立信息扫描设备,各类物流或者销售本人可以将这些信息条码直接刷入数据库,或者由市场的信息统计员直接用扫描仪将产品条形码扫描进便携式电脑,再整理导入数据库。这种信息采集网络,需要由行业协会、市场管理方、运输管理方、质量监督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工商部门共同建设。

4、建立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数据库

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数据库的内容包括:(1)农副产品信息的代码、条码、特别标志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同商品得以区分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农副产品实现网络化管理,方便信息查询的必然要求。(2)记录农副产品全程的基本数据,包括加工、生产、流通、保管等各个环节。(3)用户和监管部门的访问记录等内容。

各地建立农副产品的全程记录数据库后,要通过相关链接实现跨库检索信息。不论是销售者还是消费者,都可以根据农副产品上的信息条码上网进行验证和检索。

5、建立健全农副产品全程记录档案的监督监管机制

首先,要积极发挥农副产品行业协会的监督作用,通过制定行规行约,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加强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诚信宣传和教育。各级消费者协会等社会服务组织要帮助消费者掌握防欺诈、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基本知识,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对农副产品质量的监督力度。

篇6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B2B;电子商务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ree dominant factors impa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B2B E-commerce in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 including industry structure, product complexity and high-touch nature of agriculture product transaction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successful strategi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mmerce solutions in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 from industry structure, market and product expertise and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 respectively.

Key words: agriculture supply chain; B2B; E-commerce

通常将农业综合企业中的B2B交易如购买、销售、贸易、配送以及订立合约等作为向电子商务转化的目标。在农业供应链中实行电子商务理论上的利益包括:(1)促进信息流动、市场透明度及价格发现;(2)加强产业协调;(3)减少或消除交易费用。这些理论上的获利是无可争议的,但由于将业务向基于internet的B2B电子商务方案转化存在着诸如投资回报不清晰、缺乏利益共同体的支持、复杂的技术等问题,使得在农业综合企业的供应链中实行B2B电子商务方案有一定的困难,因而这些理论上的获利还没有物化为收益。有资料显示,在农业供应链中B2B的成长需要比预期的时间更长。

产业结构、产品复杂性和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性是影响农业综合企业及其供应链向B2B电子商务转换的三个决定性因素。

1三个决定性因素

1.1产业结构

阻碍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充分发展首要的一个因素是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在过去10多年,农业综合企业中各级价值链的合并改变了参与方之间的传统关系,并以两种方式影响了电子商务方案在农业供应链中的实现:(1)减少了对采用电子手段协调碎片市场的需要;(2)产生了对透明化电子市场发展的新障碍。

1.1.1较大的市场集中度

一方面,农业综合企业合并所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集中了不同的市场分块;另一方面,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为分散碎片式的市场以一种廉价、有效率的方式建立协同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当前的合并正在减少进行这种行业协调的需要。在诸如谷物处理、肉类包装和加工、食品加工和零售等价值链的一些分块中,合并使得关于产品和价格等的市场信息集中在一部分大型企业中,如果这些大型企业期望借助电子商务来减少它们的交易费用和(或)生产费用,那么是可能推动电子商务方案在农业供应链中的实现。但是规模很大且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企业也可能会成为实现电子商务方案的明显障碍,如因为内部评估过程不够、缺少信息技术人员,雇员不适应变化、因预算优先级而引起的内部冲突、缺乏合作伙伴或资金、高层对实现农业供应链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缺乏理解和意愿等因素的影响。

1.1.2透明的市场

合并所产生的第二个影响关系到虚拟市场的发展。尽管通过新的价格和市场机制,电子商务根本性地改变了买卖双方交流的方式,并可能带来更好的产品信息、更适合的价格、降低了风险、更大的市场透明度等好处,但在同时,很大的价格透明度对合并各方也构成了威胁。另外,信息控制的不均衡以及市场中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导致了一个较高的利益市场,而电子商务方案所提供基于Internet的、更有效的信息访问方式可能会削弱合并方所拥有的这种利益,结果使得它们不愿意参与到这样一个新的市场机制中去。

1.2产品复杂性

第二个影响电子商务方案实现的因素是日渐增加的农产品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有两个来源:传统的产品复杂性和终端用户驱动的复杂性。

1.2.1传统的产品复杂性

尽管集中的市场提供了有关农产品的共同价格参考,但是位置、配送时间和实际的运输质量的差异导致了复杂的个体交易,并影响到农产品价格,例如同样重量的某种农产品当天的价格将会和一个月前的价格不同以及本地和异地的价格可能不同等。另外,对某种农产品是属于功能型产品还是创新型产品的区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属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其供应链所强调的重点、采取的供应链方法以及所应用的IT系统都是不同的。将某种农产品的所有信息(位置、时间、价格、质量和数量等)数字化非常复杂,要求有非常精心设计的数据库和搜索引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买方为搜索所有这些产品信息所投入的时间和努力也许会超过其可能赢得的任何好处。

1.2.2终端用户驱动的复杂性

最近10多年,终端用户驱动的农产品复杂性在不断演化,集中在:(1)客户对更健康、方便和口味更好的食品的需求;(2)加工者对价值链中有价值的特色产品的开发。这两种驱动力推动了有别于一般农产品渠道的需求,如对高差别性食品的需求、对食品安全及其回溯能力的需求、最小化生产/加工和配送的总费用的需要等。

在过去,农业综合企业依靠向后垂直集成供应链来对客户偏好的复杂性作出响应,例如家禽业和肉类生产、加工业就是这种演变的例子。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供应链的这种集成:(1)通过所有关系来捕捉利益;(2)降低风险(质量、数量、价格和财务);(3)降低费用(交易和运作费用);(4)确保有足够的输入或市场;(5)能对变化的客户需求作出快速的反应。集成需要从各个分散的位置捕捉数据,然后聚合这些数据提供给决策者使用,这些过程需要集成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检索系统来支持。电子商务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好处是它为供应链创造的“虚拟集成”机会能够使供应链各成员间的信息更加有效的流动,从而使得对变化的客户需求能更快地做出响应。

1.2.3产品复杂性的影响

两种类型的农产品复杂性对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的发展既创造了机会又构成了威胁。这一方面,在流线型的交易中产生了机会,Internet要么太昂贵、要么不可能捕捉的信息数字化了;另一方面,这些农产品交易产生了对“点方案”的需要,或者信息交换系统被裁剪以适用于某个特殊产品或过程,这些具有个体特征的活动产生了威胁。期望一个包含一切的农产品信息系统是不现实的,在找寻这种系统的过程中产生了几种业务模型:拍卖系统、在线目录和出价系统。B2B电子商务在农业综合企业中的应用取决于对不同提供物的评价以及决策模型的正确性。举例来说,一个在线交易模型也许对大量日常农产品贸易是适合的,但对一个特殊的谷物市场来说也许不够。也就是说,在应用某个方案或模型之前,需要对农产品的特性有完整的了解。  1.3高接触型交易

在农业综合企业中实现B2B电子商务的第三个障碍是农产品交易的高接触属性。买进原材料、销售谷物或家畜、采购机械、获取资金以及安排运输都是以传统的一对一方式进行的交易,一些学者认为,农业基本上是由关系驱动的,农业市场严重依赖于个人的交互活动。缺乏面对面的接触是基于internet应用的一个限制因素,在完全基于internet的农业供应链中通常缺乏经过人的交互活动建立起来的信任,大部分农业综合企业的管理者认为生产商(农民)对进行internet采购缺乏信任,通过internet很难发展个人关系。由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业务方式所生成的惯性的影响,引入计算机应用程序和数字化交易在旧的交易行为中引起了变化和学习这些变化的需要,使农业供应链中电子商务方案的实现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时间曲线。

2解决方案构建

如前所述,三个障碍延缓了农业供应链中电子商务方案的实现,而成功的实现与产业结构、市场和产品专长、组织发展有关。

农业产业结构对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类型的选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创建第三方市场、形成战略联盟、虚拟供应链在内的每一种战略都适合于一种独特的情况,电子商务的生存依赖于通过各种规模的行业参与者铸造战略联盟的能力。大的、合并的企业所面临的非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会延缓在农业综合企业中采纳电子商务,较小企业的联盟可以形成电子协同的方式和与大的联盟进行更有效的竞争。在面临拓展供应渠道时,一个可能的成功策略是建立虚拟供应链,或者虚拟集成,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提供了允许供应链协调以一种有效的、便宜的方式进行的机会。

由于农业供应链中日渐增加的产品复杂性,使得市场和产品专长成为了一个成功策略的关键元素,这包括市场知识、产品专长、风险轮廓三个方面。市场知识是一个成功的电子商务策略的最关键元素,它可使农业综合企业朝着更多附加值和更紧密的供应商—客户关系的方向发展。对产品规范的完整理解将有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产品专长,能更好地设计电子商务过程并为买卖双方提供更多的价值。应该把深厚的市场知识成功转换到B2B的电子商务世界,一个企业发现行业趋势、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重新配置它的业务以对这些趋势做出响应将是B2B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Internet和电子商务将根本性地改变农业供应链中的交易方式,那么对企业组织来说意味着:学习和培训的需要、交易中人的持续存在、获取知识。实现从高接触向高科技的转换,电子商务中的成功交易必须有很强的销售、客户服务以及市场定位,这需要学习和不断获取市场知识。能够理解客户并与其进行直接交流的企业将很有可能在向电子商务转换的过程中取得成功,从而使它的雇员能把精力集中在更有附加值的活动上,比如客户推荐,这会导致更好的客户满意度。

评估、选择和实现一个电子商务方案将包括彻底理解企业所在的行业、市场和组织,每一个企业应评估决定性因素在一个既定行业设置中的影响。基于单个因素或组合因素,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战略选项,但并不是说一个电子商务方案的成功,必须把所有的战略选项用于所有可能的场景,每一个企业应基于它自己的情况决定它的战略。

3结论

农业供应链中应用B2B的电子商务面临着上述的挑战,internet的真正价值在于把效率引入到陈旧的、无效率的业务实践和系统中的能力,大多数市场中的竞争正在从竞争企业间的直接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然而,电子商务的价值并不存在于为非垂直联盟的生产者和加工者提供的信息系统中,而在于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加快他们之间的贸易和协调,就好像他们是垂直集成的一样(虚拟集成)。

农业综合企业中B2B电子商务在未来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与农业相关的因素(如农产品特性)所产生的额外挑战必须被克服,每个参与者克服这些挑战的能力决定了农业供应链中B2B电子商务应用的速度。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等. B2B的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J]. 管理现代化,2000(4):26-28.

[2] Row-J,等. 电子商务概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 国际商业技术,2000(3):26-28.

[3] 王宇飞. 农产品物流呼唤电子商务[J]. 中国经济周刊,2004(31):22-23.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关税减让;多哈回合谈判;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43-02

关税减让是我国加入WTO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而农业问题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目前,世界农产品关税保护水平高,结构复杂,存在关税高峰、关税升级、关税减让水分、复杂关税结构等问题。按照现有的谈判方案,发达成员关税平均将减让57%~76%,发展中成员关税平均减让22.6%~49.4%。关税封顶是消除农产品高关税的有效措施,将使发达成员关税至少减让44%。农产品关税谈判对中国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多哈回合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中国的关税水平。在攻防战略上,中国需作全面的评估,并从谈判全局统筹部署,争取实现中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1 中国农产品关税现状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市场并没有发生较大冲击。其中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明显增强了,而是得益于这几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一直处于较高价位。农业生产是否具有资源禀赋优势,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市场未来格局的根本性因素,因此可以说,在国内农产品竞争力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未来国内市场遭受冲击的潜在威胁依旧存在。由于乌拉圭回合谈判对非关税措施的限制,关税保护成为各国保护农业的最主要的贸易壁垒形式。

1.1 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水平

2005年,在23大类农产品中,中国农产品的关税水平为5%~41%,其中,超过平均水平(17.1%)的农产品从高到低依次为:谷物(41%),糖及糖食(30%),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27%),制粉工业产品(25%),饮料、酒及醋(23%),杂项食品(21%),蔬菜、水果、坚果或植物其他部分的制品(20%),肉及食用杂碎(19%),水果及坚果(19%),谷物、粮食粉、淀粉或乳的制品(19%)10类产品。谷物的平均值和中位值都高,这说明中国对谷物的保护水平较高;糖及糖食的平均值和中位值一致,且大于农产品关税的平均值,这说明中国对糖及糖食的保护水平也较高;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的平均值大于中位值,这主要是因为其他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税率较高造成的。对比其他农产品,敏感农产品粮食、食糖的关税水平相对较高。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首先,中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远低于世界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62%)。其次,中国使用高关税保护的农产品较少。中国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基本上呈现正态分布,最高关税水平为41%,最低关税水平为5%,其他产品的关税水平基本接均水平。最后,即使是高关税保护的农产品,其实际保护程度也要远低于其名义税率。在中国农产品关税税率安排中,平均关税水平较高的均为实行关税配额的商品,包括:谷物,食糖,这里计算的是这些产品的配额外关税,配额内的关税要低得多,例如,硬粒小麦的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65%。因此这些商品的实际保护作用要低于名义税率。

1.2 中国农产品关税结构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税目数最少,从价税占比例低,最高税率以及离散系数均为最低。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相当高,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通过关税保护国内市场的力度相当不够。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可看出中国农产品关税结构的不合理之处:①税目总数过少,2008年中国农产品总税目数仅是欧盟的34.6%,日本的63.3%,印度的75.2%。②非从价税比例较少,除印度外,日本和欧盟的非从价税占比是中国的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2008年中国仅有几个税目的非从价税,而欧盟有近千个税目的非从价税。非从价税形式大大降低了关税措施的透明程度,对农产品贸易的扭曲作用明显高于从价税。③税率差别不大,2008年中国农产品关税的离散系数是几个国家中最低的。税率的设置过于集中,没有对个别农产品实行有力的保护。

2 关税减让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根据以上对中国农产品关税现状的分析以及框架协议达成以来谈判进展情况,在农产品关税减让的影响下,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将有一定的变化。

(1)在美国、欧盟和G20方案下,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大米的出口量将有小幅度增加。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三种方案在农产品关税减让以后,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玉米和大米的出口量反而增加。玉米出口量增加幅度为5.47%(欧盟方案)~13.7%(美国方案),大米出口量增幅16.98%(欧盟方案)~22.7%(美国方案)。

(2)国内主流观点认为今后中国畜产品在国际市场分工和竞争中仍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由于面对国外较高的贸易壁垒和高额补贴环境,比较优势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美国、欧盟和G20农产品关税减让方案下,中国的牛肉、羊肉、猪肉、禽肉和奶粉的出口量都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羊肉出口量增幅最大为585.15%(欧盟方案)~1116.6%(美国方案),其次是牛肉,出口增幅为1.54%(欧盟方案)~3.65%(G20方案)。奶粉、猪肉、禽肉的出口量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增加。

(3)中国主要园艺产品苹果、柑橘、番茄的出口量在三种农产品关税减让方案下有明显的增加,番茄的出口量增幅最大为189.37%(欧盟方案)~400.2%(美国方案),其次是苹果101.27%(欧盟方案)~231.3%(美国方案)。香蕉、其他热带水果、根茎类蔬菜的出口量变化不大。

(4)资源密集型产品原糖、精制糖、温带油子植物油及棉花的出口量在三种农产品关税减让方案下均有所减少。其中原糖出口量降幅为1.12%(G20方案)~2.3%(美国方案)、精制糖出口量降幅为2.3%(G20方案)~5.5%(美国方案)、温带油子出口量降幅0.17%(G20方案)~0.4%(美国方案)。植物油和棉花的出口量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前后变化不大。即按照美国、欧盟和G20方案,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将会下降。相应地,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额与出口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5)中国主要粮食产品的出口额在三种方案下均有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大米,其次是玉米和小麦。从出口额增量贡献来看,畜产品羊肉是农产品出口额增长的主要来源。按照美国方案,中国羊肉出口额增幅1193.7%;按照欧盟方案,中国羊肉出口额增幅610%;按照G20方案,中国羊肉出口额增幅937.43%。中国的畜产品牛肉、猪肉、禽肉和奶粉的出口额在三种方案下也是增加的。奶粉、羊肉、牛肉、猪肉、禽肉的出口量增加的幅度均小于出口额增加的幅度,这说明农产品关税减让以后,中国畜产品的市场价格将大幅上升,价格上升幅度大于其出口量增加的幅度。

(6)中国主要园艺产品的出口额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后均呈增长态势,苹果、柑橘、番茄长幅较大,这与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大幅增加相对应,香蕉、其他热带水果、根茎类蔬菜的出口额变化幅度不大。

(7)三种方案都将增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就出口总收入而言,按照三种方案进行减让,中国均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农产品出口总收入将增加33.66%(欧盟方案)~75.74%(美国方案),其中,美国方案更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收入。

3 中国农产品关税减让方面的建议

(1)考虑到中国农产品关税结构已经基本合理,关税税率的差异较小,进一步解决关税升级的难度和影响都不大,应积极倡导解决关税升级问题,从关税结构的角度,降低一些WTO成员的高关税税率,有利于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

(2)作为从非从价税措施向关税化过渡的主要形式,关税配额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还将继续存在,由于大部分WTO的重要成员都在使用关税配额,在新一轮谈判中,中国应继续加以关注。如果按照发展中成员6.6%的配额扩大标准,中国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在小麦、棉花、食糖、羊毛方面的配额数量。另外,中国的畜禽产品、蔬菜产品和水果产品的主要出口去向地,绝大多数为WTO的主要成员,这些成员对上述农产品基本都采用了关税配额管理,而且其配额量在配额总量中也占有重要的份额。因此,中国应该积极支持关税配额量的扩大,这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大有好处。结合中国目前的农产品关税配额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谈判中针对关税配额的立场是:继续保留关税配额制度,但要求扩大关税配额量;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关税配额管理方法的规范和约束,提高公平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3)中国作为G20的核心成员,也是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的一个大国,要发扬大国的风范,在G20内部,将中国的利益关注上升为集团的利益;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借助集团的力量,反映中国的利益关注。要做到这两点,需要适时地扮演好集团的维护者、集团的主导者、集团的外事者、集团的边缘者四种角色,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集团化的谈判格局下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篇8

总体要求

以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化作业水平为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注重突出重点,向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关键薄弱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注重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丘陵山区、血防疫区及草原牧区农机化发展;注重扶优扶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机具;注重阳光操作,加强实施监管和廉政风险防范,强化绩效考核,进一步推进补贴政策执行过程公平公开;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切实保障农民选择购买农机的自;注重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调动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范围及规模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综合考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下同)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乡村人口数、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结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情况,确定资金控制规模。为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快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出进度,财政部已于2013年9月27日提前下达2014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0亿元。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科学合理地确定本辖区内市、县投入规模。补贴资金应向粮棉油作物种植大县、畜牧水产养殖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机化示范区(县)、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全国100个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创建县和1000个专业化防治示范县、血吸虫病防疫区县适当倾斜。

属省属管理体制的上海、江苏、安徽、陕西、甘肃、宁夏、江西、广西、海南、云南、湖北等11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垦区农场和海拉尔、大兴安岭垦区农场补贴资金规模、补贴农场名单及资金分配额度由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农垦主管部门与财政部门协商确定,纳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补贴资金使用方案。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农场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的指导,按照本实施指导意见,规范操作,统一管理。其他地方垦区的市、县属农场的农机购置补贴纳入所在县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补贴机具及补贴标准

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农业部根据全国农业发展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并充分考虑各省地域差异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情况,确定中央财政资金补贴机具种类范围为: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机具(详见附件1)。

除上述175个品目外,各地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其他品目的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廉政风险,各地应严格控制自选品目数量,所有自选品目须向农业部备案,阐明补贴理由、每个品目涉及的生产厂家数量、产品型号、市场平均销售价格、补贴额等。

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皮带传动轮式拖拉机、运输机械、装载机、内燃机、燃油发电机组、风力设备、水力设备、太阳能设备、包装机械、牵引机械、网围栏、保温被、设施农业的土建部分(指用泥土、砖瓦、砂石料、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修砌的温室大棚地基、墙体等)及黄淮海地区玉米籽粒联合收割机不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

手扶拖拉机仅限在血防区和丘陵山区补贴。玉米小麦两用收割机按小麦联合收割机和单独的玉米收割割台分别补贴。

补贴机具确定

各省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突出重点,在农业部确定的175个品目中,缩小范围,选择部分农业生产急需、农民需求量大的品目作为本省中央财政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对于价格较低的机具可以不列入补贴范围,具体由各省确定。

提倡有条件的省份选择部分粮食生产耕种收及烘干等关键环节急需的机具品目敞开补贴,满足省域内所有申购者的需求。

因补贴资金规模所限当年未能享受到补贴的申购者,可在下一年度优先补贴。

县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得随意缩小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如确需缩小范围,应由县级农机购置补贴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提出方案,并报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审核;也可由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结合本省实际,分区域确定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和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促进农机化科技创新,2014年选择1个省进行补贴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即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内,除被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农机产品外,符合条件的购机者选择购置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外的产品,也可申请补贴。具体方案报经农业部、财政部同意后实施。

除试点省份外,补贴机具必须是已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目录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的产品。补贴机具须在明显位置固定有生产企业、产品名称和型号、出厂编号、生产日期、执行标准等信息的永久性铭牌。

补贴标准

篇9

一、任务目标和主要内容

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即在重点地域、品种、环节和企业,通过政府推进,相关部门扶持,依托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加强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综合管理,实施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推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种养、生产加工和出口管理,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种植养殖示范区域。随之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示范区规模,最终形成大区域或整个行政区划内与国内外标准相一致的种植养殖标准区,达到示范区基地建设与GAP认证和国际认可相对接的要求,促进全区出口农业发展。

(一)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辖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农业(畜牧)、财政、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商务、安监、广电、区联社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规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常设机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以提升示范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二)加强行政执法管理体系建设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通过有效整合农业(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资源,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工作长效机制,提高示范区政策法规的有效运行和监督,为示范区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有效、持续完善、执行性强的政策法规体系支撑。

1、由办公室协调检验检疫部门,对涉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有法律法规政策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整合,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政策法规依据。

2、由办公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管理实施办法,并定期不定期组织协调农业(畜牧)、工商等行政执法部门,对示范区政策法规的执行、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使用进行综合治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为创造出口农产品生产良好的用药环境,由办公室主导,商务、农业(畜牧)、工商、区联社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严格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供给渠道,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模式和有效控制机制,保证农业化学投入品质量安全和规范科学使用,确保示范区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实行登记备案管理

由办公室牵头,联合农业(畜牧)、工商部门,综合国内外标准和使用效果进行筛选评估后,确定示范区内推荐用药名单。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的准入资格申请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颁发准入资格证书,并在示范区进行公布,并对获得准入资格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重点针对其产品中是否含有违禁药物、主要成份是否有变化进行检查,对有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撤销其准入资格。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生产、销售追溯体系,并做好记录。出现质量事故时进行追溯,查明原因第一时间进行纠偏。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签订经济责任合同,合同中要注明农产品质量连带责任,风险共担。

2、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专营专供管理

(1)加大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由办公室牵头,组织协调农业(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联合成立执法队伍,按照国内有关法律法规和进口国要求,对全区范围内整个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开展不定期的检查和整顿,全力消除违禁、剧毒药物、无证经营、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用药环境。

(2)强化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营管理。由办公室对当地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和有效整合,确定面向示范区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销售的连锁经营专营店。专营店供货渠道来自农业化学投入品登记备案企业,销售对象是示范区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企业。店内销售人员需经过技术支持组的严格专业培训后持证上岗。专营店须形成完备的台帐制度,建立质量赔偿制度,执行有效的追溯程序。

(3)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专供管理。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应建立完善的采购程序,根据推荐用药名单从获准登记备案企业或专营店直接购买农业化学投入品,同时按要求建立完备的追溯体系、台帐档案、质量赔偿制度。

3、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规范使用管理

农业、畜牧等部门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进行技术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应建立完善的农业化学投入品选用、购买、保管、发放、使用程序,保证用药安全。要严格遵守安全停药期,在收获前规定期限内停用任何药物。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企业不按要求执行,暂停其产品出口。

(四)加强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建设

由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配合,龙头企业带动,镇街推动,通过制订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推进方案,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优化出口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形成规模化种植养殖区,实行标准化管理,推进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

由区政府统筹规划,制订全区示范区种植养殖基地推进实施方案,制订各项扶持、奖惩政策,促进全区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鼓励各镇街结合本地域土壤、水利、交通、种养习惯,成立农村股份制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其上联加工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与农产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签订种植、养殖、销售合同,统一为农民提供物料、种苗和技术,从而把一家一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形成相对较大规模的连片专业种养殖基地,提高示范区内农产品安全性。

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由出口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据其加工出口计划,选择适宜的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确定种植养殖规模、标准。在该基地示范区,通过强化农产品安全生产法制观念和经营理念,推广先进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严格操作规范,实现出口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基本目标。

由办公室牵头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种植养殖基地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形成标准化出口种植养殖基地,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五)加强对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测

由办公室牵头,将现有的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及企业等已有的检测资源有效整合,针对示范区管理建设特点,建立以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主,区农业(畜牧)、质监部门和龙头企业实验室为辅的出口农产品检测网络,负责对出口农产品从种植、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立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

由办公室牵头协调市检验检疫局,对收集的质量安全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风险分析,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企业发出预警。对于发生问题的示范区基地或企业,根据预警信息,立即进入纠偏程序,启动追溯程序,查找生产日期、确定种植养殖基地、备案号、查阅种植、养殖管理记录、检验报告等,分析成因,研究纠偏对策,采取纠偏措施并进行纠偏后评估。评估结果按整改力度、是否到位等因素划分为三级,分别为:合格、基本合格或限期整改,对于不同的评估结果采用不同的措施。

二、组织机构

1、机构组成:

组长: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区政府分管商务副区长,分管农业副区长

成员:区各镇政府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区园管委分管副主任,农业(畜牧)、财政、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商务、安监、有线电视、区联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

2、领导小组职能:

(1)负责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一部署;

(2)形成定期联席会议机制,安排各相关部门、镇街、企业开展工作,研究、部署示范区管理重大事项;

(3)对有关政策法规修订计划、草案进行审定,并上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待批准后实施;

(4)对整个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示范区建设办公室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的检查考核,负责对各组成部门、单位工作进度、工作质量、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5)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指挥,指导实施纠偏措施。

3、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规格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常设机构。

主任:

副主任:

常驻人员:商务局3人,农业局2人,畜牧局1人。

非常驻人员:工商局、公安局、环保局、质监局、安监局、区联社各1人。

说明:各镇街、区园成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各村设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联络员。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履行职责:

(1)对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分析,向领导小组提报政策法规修订计划、草案、方案、标准,制定示范区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及程序;

(2)负责召集小组成员单位及龙头企业参加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和信息,研究开展工作;

(3)整合各部门行政执法资源,协调市检验检疫局,联合区农业(畜牧)、工商、公安、环保、质监、安监等部门统一执法,每年开展4—6次联合执法活动,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对相关部门的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对全区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组织评估,形成推荐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名单,负责审查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质量,并组织专营备案工作,对符合要求的生产厂家和经营企业发放准入证书;

(5)整合相关部门、单位的检测资源,组织开展监控和验证,制定有关监控、检测、抽检计划,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汇总,得出监控结论,为追溯、预警、纠偏做好技术支持;

(6)搞好宣传培训和技术咨询工作,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和国际国内标准知识的宣传指导,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规范经营单位标准。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指导、评审和检查;

(7)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向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汇报,并按指示协调各职能部门、镇街、区园进行干预、纠偏、应急处理等工作;

(8)建立健全示范区建设工作监督网络、农资销售追溯网络,并实施运行;

(9)完成区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各成员单位履行职责

农业(畜牧)局:负责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负责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的管理整顿,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及违禁药品行为,组织开展常规执法检查活动;严格审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企业的经营资格和条件,对不合标准的联合有关部门依法取缔其经营资格;定期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及使用单位进行培训,并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组织对群众举报案件的查处;负责相关疫病疫情监测预警;负责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严格《兽药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审核,依法取缔无证经营;负责兽药及饲料添加剂市场的管理整顿,查处制假贩假及经营使用违禁药品行为,组织开展常规执法检查;定期对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经营及使用单位进行培训,并签订质量诚信承诺书;负责相关疫病疫情监测预警。

工商分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流通环节的日常管理,联合农业(畜牧)局搞好农药广告的审查管理。对经营农业化学投入品企业的营业执照的发放,必须通过农业(畜牧)、安监等部门的经营许可,并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审查后方可办理,严格营业执照的年审工作,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配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建立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安监局:负责高毒、剧毒农药等危险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管理整顿,严格农药类《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的审查和发放;定期开展常规检查活动,依法取缔不合格单位的经营资格;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安全检查。

公安分局:负责查办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过程中妨碍执行公务、暴力抗法案件,负责查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稳定。

环保局:负责区域内环境检测监控,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定期对加工企业、种养基地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水源进行取样检测。

质监分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帮助企业制定标准,抓好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产品质量、计量器具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组织检查活动。

商务局、有线电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能,配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开展执法、检查、宣传等工作。

财政局:负责保证各项配套资金、办公车辆及设备的及时拨付。

区联社:负责本部门经销网点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好农资专业配送工作,严把农资进货关口,为农民搞好服务,接受办公室的有关工作任务,配合办公室对其所属经销单位的监督检测。

各部门要将日常管理资料(包括经营许可证、审查合格证明等相关资料)按时上报示范区管理领导小组。在监督检查、处理案件、抽查、检测、过程中,要严格按法规程序操作,做到执法规范、记录清楚、资料完整,并将结果每月上报区示范区管理领导小组。

四、工作措施

(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由办公室统一组织调度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提供优质服务,抽调人员要与原单位工作彻底脱钩,集中办公。有关责任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各镇街、区园要明确自身责任,积极开展工作。

(二)政策倾斜,物质扶持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是省、市、区三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区政府已经通过了该项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各单位要积极配合,职能部门要全力以赴,全方位进行资源、人员、技术、物资整合,全力支持示范区建设。各单位要保证对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政策倾斜和物质扶持。

(三)规范管理,健全档案

每个监测点都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实行规范化管理,保存影像资料,并把建设工作的各种文件、方案、工作记录、作物长势分析、检测结果、工作总结等及时建档立案。

篇10

在这种背景下,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在原市农业监察大队的基础上于年2月正式组建。这支队伍隶属于市农村经济委员会,编制70人,其主要职能是依法维护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作为省内第一家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无经验可循,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支队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谋划工作,在执法队伍建设、农产品安全监管、农资市场整治等方面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一、以提高执法能力为目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执法队伍

1.严肃纪律,树执法形象。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下设七大科室,分别为办公室、督查科、人事财务科和四个监察大队,这七大科室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为了形成人人都在约束之中,事事都在规范之内的良好局面,支队先后出台了《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人员日常行为管理规定》《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执法公示制度》等规章制度,两年来,支队注重在工作中推行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执法人员严格执行农业执法工作制度和纪律,树立清正廉洁的队伍形象。

2.严格程序,抓执法公正。组织执法人员认真学习《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按照农业部《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印制执法文书,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开展各项执法活动。为了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支队建立了监督制约机制,在农资经营业户中聘请了十五个单位的法人代表为执法监督员,加强内外双层制约,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保证处理案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3.加强培训,增执法水平。为了组建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增强执法水平,支队注重对执法人员进行涉农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聘请省武警总队教官对全体队员进行了军事训练,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执法队伍的整体水平。年共组织执法人员参加执法培训200余人次,为农业执法人员搭建沟通平台,让同志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有机会交流办案工作经验,探讨执法办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4.信息畅通,保执法透明。支队农业执法信息紧紧围绕执法工作展开,每处理一个案件都以执法信息形式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印发和归档,现已成立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交流、服务、宣传平台。建立定期信息上报制度,年2月至今累计上报市农委《农业执法信息》28期,其中年13期,共印发简报3万份。

5.弘扬学风,建和谐支队。为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农业执法队伍,支队于年2月起开展创建“学习型和谐支队”活动。活动中,支队广泛开展读书和培训活动,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强化专业知识学习、扩展现代科学知识学习,充分调动了支队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日后支队的和谐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以服务百姓的身心健康为准则,保障农业行政执法工作高效运转

今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为了贯彻落实市农委相关会议精神,支队加大执法力度,对全市农资、农产品进行全方位监管。

1.控制源头,加强市场监管。年2月1日起我市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管,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受市农村经济委员会委托,依法对列入监管对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的农产品行使检查权,依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目前,市内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共有8家,分别为盛发、十二线、森宝、南五、砂阳、九路、北行、大东副食,这8家市场供应的蔬菜占全市消费蔬菜的90%以上,是市民消

费蔬菜的源头。为了切实强化源头监管,支队专门成立四个专项行动大队,于每日凌晨2点到各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常规检查,根据农业检测中心提供的数据报告,对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依法进行处罚。年,支队在十二线、盛发、南五、森宝四大批发市场开展执法检查245次,出动执法人员980人次,查获不法业户36家,依法扣押、销毁农药残留超标蔬菜12516.1公

斤。在北行、九路、砂阳、大东副食农贸市场出动执法人员99人次,查获经营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业户33户,依法扣押、销毁超标蔬菜280.5公斤。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累计扣押销毁不合格蔬菜12796.6公斤,有力地震慑了不法商贩的违法经营行为,增强了蔬菜经营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净化了百姓餐桌,有效地维护了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2.完善流通,规范超市管理。年,又有10家超市纳入规范管理范围,监管超市数量达到35家。为督促和规范超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支队下发了关于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管理的通知文件,并与检测中心联合对各超市的检测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支队根据《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对经销未经检测的农产品、不执行产品质量公示制度、不保留完整检测记录、伪造检测合格证明的超市将依法严肃处罚。年,共处罚超市7家,罚款2.3万元;责令整改超市8家;在超市查扣农残超标农产品18次,307.5公斤,其中检测中心抽检不合格15次,106.5公斤,超市自检不合格3次,201公斤。

为了规范超市农产品经营行为,今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评选活动,印发了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评选方案,下发到纳入监管的35家超市。年6月到09年4月,采取市民现场投票、网上投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店和媒体投票等四种形式对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行了评价。其中现场发放选票1000张,收回有效选票998张,网上参与市民3315人次,共推选出家乐福北站店、家乐福文化路店、爱客家、大润发文艺路店、兴隆大家庭中街店、乐购超市黄河店、乐购超市于洪店、中兴超市长青店、华联超市和平店9家超市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年6月10日召开了纪念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一周年暨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店授匾仪式会议,副市长王翔坤到会讲话并为9家超市颁发示范店牌匾。辽宁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3.深化打假,保证农资安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才能确保农产品生产安全。为此,我们围绕提高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净化农资市场这个总体目标,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今年,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对全市农资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从3月9日起结合春耕生产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供优打假保春耕活动”。专项整治活动中,支队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力1800余人次,检查种子经营业户350家、查处违规经营21家,查封不合格种子2万公斤,罚款4.8万元。为了净化农资市场,年全年,支队共出动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农药业户623个,立案查处4件,罚款7000元,没收劣质农药2371件,没收劣质农药案值53.8万元;检查农资(化肥、农膜、种子)3000余人次,立案查处22件,罚款5.5万元。有效地整治了农资市场秩序,维护了农民和农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为实现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出了贡献。

6月12日,有群众举报,在皇姑区方溪湖地区有一农药造假窝点,支队接到举报后立即派人前往调查。经查被举报仓库中存放大量的过期农药,其中还有两箱“甲胺磷”及封袋机两台、包装袋、纸箱若干。为了防止涉案人转移证物,使这批劣质农药流入市场,当天,支队雇佣了一台10吨大货车,异地封存劣质农药61个品种,2371件,约12吨,案值53.8万元。9月27日,支队聘请财政局指定的农药销毁单位将这批农药全部销毁。这个案件是我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成立以来处理的最大的一起劣质农药案,农药品种之多、数量之大极其罕见。市农委领导非常重视此案,全程跟踪了此案的处理。

4.增加途径,强化“三品”监管。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规范我市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今年,支队在国庆、中秋两节期间对各大超市“三品”进行了专项整治。此次专项整治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共检查乐购、家乐福、中兴、大润发等超市19家,出动执法人员58人次,车辆23台次,规范不符合规定的超市10家,其中责令整改5家,规范指导5家,其中各超市要求供货商提供补充材料15家,下架、停止销售商品品种28个,有效规范“三品”销售。提高了“三品”在百姓心中代表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高水平的认知度。

5.探索模式,扩充监管范围。为了确保2010年水果和水产品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工作的顺利展开,今年支队分别对八家子果品市场、市水产品批发市场、北大营海鲜批发市场、张士活鱼批发市场、十二线农产品批发市场、九路农贸市场、北行农贸市场的水果、水产品经营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全面掌握了各大水果、水产批发市场的业户规模、性质、经营的水产品类别、进货渠道及联系方式等,并根据数据作了细致全面的统计分析,为下一步进驻水果、水产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国家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国家农业部和省海洋与渔业厅质量安全监察处对我省水产品药物残留进行了抽检,对抽检不合格产品进行了召回并销毁,同时,支队对经营者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规范了其“没有查验产地认定证明和该批次合格证明”和“水产品流通记录不健全”的违法行为。

6.执法为民,受理投诉举报。随着百姓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加强,各种举报投诉案件不断增多。为了保证群众投诉举报通道顺畅,支队建立了群众来访投诉接待制度,队内专门设置了来访投诉接待处、法律咨询处,由专人负责接待;建立了举报、投诉档案,公开了举报电话,支队全体队员轮流值班,积极参与到案件举报受理工作中来,全天受理投诉举报。两年来,支队共受理各类农民举报、投诉案件53件,接待群众上访80余人次,为农民理赔直接经济损失50余万元,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三、以树立农业执法权威为目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