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用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用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用工管理

篇1

摘要:近年来苏北航务管理处招录辅助用工人员逐年增多,他们为苏北运河现代化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但由于其流动性强、人员结构复杂等因素,使得辅助用工缺乏归属感等问题凸显。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策,推动辅助用工规范管理,促进辅助用工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 :辅助用工 管理 思考

加强对辅助用工管理的研究,对于促进职工和谐,提高对外服务水平,推动苏北运河管理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辅助用工的作用

一是有效补充了编内人员的不足。目前,受编制数量限制,我处在编职工人数与人力资源需求极不适应。为了确保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以补足编制内一些重要岗位,特别是解决了一线从业人员的不足,聘用辅助用工较好地解决了诸多岗位的人员紧缺问题。

二是促使在编人员有压力,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促进了在编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有的辅助用工对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并不比部分在编人员差。另一方面,促进了在编人员工作作风的好转。辅助用工虽然工资待遇差,但仍然兢兢业业,在工作作风、工作热情甚至高于某些编制内人员,这样一个反差,无形地对在编人员起到了鞭策作用。

三是用好编制外人员对今后在人事制度改革上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使用辅助用工,机制活,易管理,后遗症少,利于工作,可以真正实现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事管理机制。因此,在编制不足情况下,辅助人员已成为苏北运河航务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辅助用工队伍现状

1.用人数量多。我处目前辅助用工多,且主要集中在一线岗位。以基层单位京杭运河江苏省宝应航道站为例,一线职工29人,其中辅助用工9人,比例高达到31%。

2.人员结构杂。从人员身份来看,有大中专毕业生,也有转业军人,文化程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结构复杂。从涉及岗位来看,突破了辅岗位范围,既有闸工、水手、汽驾、船驾,也有涉及如档案管理等专业技术岗位。

3.流动性频繁。近年来实际用工情况表明,部分辅助用工经过实践锻炼提高工作能力后,本可以使用到更重要的岗位或胜任更要的工作,其本人却因为嫌弃工资待遇低而离开,造成辅助用工队伍积极性差,稳定性差。

4.思想不稳定。由于辅助用工属临时性质,因此他们的工作目的和价值取向与在编人员不同,缺乏主人翁意识,思想波动大,工作热情低,对当前工作缺乏长远打算,对单位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5.缺乏归属感。身份的限制使他们有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渴望公平,又不得不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过客”的心理,减弱了对于苏北处的归属感。

三、辅助用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从现实看,辅助用工已越来越成为苏北运河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在人才管理的理念上还常常把辅助用工排除在外,在辅助用工的学历再教育、业务培训、选举推荐等诸多权利方面,关心重视不够,给辅助人员造成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2.激励机制不全。一方面,工资待遇低。2014年1月,苏北航务管理处出台了《辅助用工工资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辅助用工的工资结构。虽然内容详细,但是辅助用工工资仍是明显偏低,和正式工的待遇差距仍然较大。另一方面,辅助用工发展空间有限。目前,我处没有出台对辅助用工的定岗定级、职务评定等相关文件,而且辅助用工几乎得不到升迁等机会。

四、规范辅助用工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1.严格聘用录取条件。招聘的辅助用工须具有履行拟聘用岗位职责的能力,拟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的岗位时,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如,在船上任职的辅助人员,须持有《船员服务簿》和与所服务船舶等级相一致的《船员职务适任证》。

2.严格控制用工数量。强化计划管理,从源头上严格加以控制。按照需要、精干、高效、合理的原则,进行辅助用工招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动现有人员的积极性,要挖掘编内人员潜力,减少编外用工数量。

3.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根据不同岗位灵活多样的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辅助用工的学习能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对一些年纪较轻、综合素质较高、有发展前途的辅助用工,要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4.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加强日常工作业绩考核,将辅助用工岗位工作操作技能水平作为辅助用工聘用及定岗定职的依据。将一岗一薪制度变为一岗多薪制度,将每个岗位工资划分为多个层级,依据职工表现晋档升级,充分发挥潜能。

5.加强航务文化渗透。加强文化建设,是航务管理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把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把航务管理文化渗透到辅助用工中去,让他们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增强成为单位成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单位的利益和形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企业用工;劳动合同;风险

当前,全国大多数供电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日趋规范,但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直至解除、终止都采用书面化管理,否则将面临巨大用工风险。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在劳动合同管理环节重新构造一个全新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要求,降低用工风险,这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企业用工风险

1.1 用工机制风险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的,便可与该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企业将面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比例的逐年上升,固定期劳动合同的期限从过去的短期化调整为中长期,劳动合同长期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局面。由此,用人单位长期习惯于用劳动合同终止来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式已不适用。稳定就业的确对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益,但会减弱企业用工机制的活力,使企业竞争力减弱。

1.2 用工成本风险

这里指的用工成本风险是企业因劳动合同终止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和新增的企业违规成本风险。

1)劳动合同终止成本风险

由于新法规定,企业终止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并且补偿金基数由原来的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实得收入(扣除个人税与费)调整为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收入(含税与费),而这个经济补偿金总是隐性存在,企业始终存在风险。

可能会有人认为,既然合同终止会产生经济补偿,那么企业不终止合同不是就可免除补偿了。这是一个误解,企业不终止合同,经济补偿只是暂缓发生而已。另外,大量的劳务派遣员工通过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也不能忽视,因为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动合同终止补偿金是同样适用法律规定的。

2)新增的企业违规成本风险

以下五项内容,都是新增的企业违规的成本风险。

(1)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未满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

(2)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

(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向劳动者支付双倍补偿金。

(4)用人单位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加班工资或经济补偿金,要按50%以上100%以下加付赔偿金。

(5)用人单位有违法行为,导致劳动者解除合同,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

1.3 用工管理风险

用工管理风险是指用人单位用工管理不到位或用工管理不严造成的风险。

1)用工管理不到位产生风险

(1)不签劳动合同就用工;(2)本企业工龄未连续计算;(3)非全日制用工不签劳动合同;(4)合同到期不续签。

2)用工管理制度不严产生风险

(1)规章制度不健全;(2)内容不合法;(3)缺少民主程序;(4)制度未使劳动者知晓;(5)制度缺乏操作性。

2、化解企业用工风险措施

2.1 化解用工机制风险

用人单位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为本,处理好灵活的用工机制与控制好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增长的关系。

1)严格把好招聘关

把好招聘关是劳动合同管理的开始,企业一定要树立“招聘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的理念,特别是在招聘录用前书面告知员工录用条件和做好考核录用工作,绝对不能只看履历,或让应聘者经受心理测试等,忽视了招聘管理,放松了用工第一关,使企业丧失了试用期内单方解除权。

2)采用形式多样的灵活用工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保持用工机制的灵活性。进行岗位分析,有的岗位可以订立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有的岗位可以采用非全日制形式、外包形式、劳务派遣形式等形式多样的灵活用工。

3)根据岗位性质和企业不同实际需求签订劳动合同

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劳动合同管理有不同的侧重点。企业可根据岗位性质和企业实际需求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再者,企业的性质也有不同,有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其岗位不同,对人员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都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建议可对专业性较强的骨干岗位签订3至5年甚至更长期劳动合同,对替代性较强的熟练岗位也要按企业实际需求签订,期限也可3至5年或较长一点,合同期满后,除少数人员留用外可终止合同。

4)控制好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企业为了灵活用工,形成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必须控制增长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根据上述某上市公司测算,管理、技术岗位、班组长和技术工种岗位的可替代性较弱,无固定期合同可适当控制在70%以内;可替代性较强熟练岗位,无固定期限合同可控制在30%以内。企业总计无固定期合同比例一般控制在50%左右为好,以保持用人机制的相对灵活性。

2.2 化解用工成本风险

1)计提“终止准备金”,消化“终止”成本

劳动合同终止补偿是在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发生,是潜在的用工成本。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劳动合同“终止准备金”来合理消化“终止”成本。企业可根据当年的平均工资计提1个月工资作终止准备金。如2008年1月1日之前订立的劳动合同,企业终止补偿2008年1月1日之后的年限。2008年1月1日之后订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企业终止补偿该员工在本企业全部工作年限。计提“终止准备金”将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发生的一次性补偿成本合理地分摊至每年用工成本,客观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2)杜绝违规成本发生

企业应依法规范用工,建立先订劳动合同后用工和续签合同领导审核制度,防止用工超过1个月未订立劳动合同和违反规定不与员工订立无固定期合同情况发生;按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加班工资;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企业依法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杜绝违规成本发生。

2.3 化解用工管理风险

1)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企业应结合实际,建立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劳动合同管理、考勤管理、招聘、年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定额、岗位标准与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不仅保障员工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同时也保障企业依法行使管理权。企业在建立或修订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当依法经过民主程序和告知义务,保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

2)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企业必须建立劳动管理台帐,劳动合同签订、变更、终止、解除台帐;员工培训记录台帐;员工考勤统计台帐;员工医疗期管理台帐;员工年休假台帐;人事管理台帐等,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杜绝用工管理不到位和用工管理制度不严等弊病,化解用工风险。

3)加大劳动用工自查自纠

企业在用工时依法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开展自查自纠可以及时纠正错误用工行为,减少企业损失。从用工基本状况、劳动合同订立、工作时间和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缴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等方面检查,还可聘请专业单位检查。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以免造成损失。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配置;劳动用工管理;市场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对于现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应依法完善企业的劳动用工管理体制,规范劳动用工人力资源关系,加强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有效化解用工矛盾,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避用工风险,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劳动用工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综合业绩,从而促进企业在现行经济体制下,能够稳步持续地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1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意义

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能减少企业对人力资源投入,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经济增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到科技发展程度的制约,受到经济增长承担主体的影响。在企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同样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企业和社会发展中处于被利用地位,一切自然资源作用的实现都需要人力资源的创造和引导,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进行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工作,能保证企业细化分工,明确各个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规范企业生产行为,达到最优化劳动力分工的目的。在人力资源分配过程中,能通过细致的分工,将企业生产能力和工作者最高生产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企业效益。

2劳动用工管理现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相关法律的逐步完善,对企业劳动用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想要实现科学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遵纪守法、自我监督,创立优秀的劳动用工环境,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降低劳动用工成本。企业实行劳务派遣、业务外包等管理手段,使得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复杂化。劳动用工越复杂劳动责任也越多样化,长期以往,令企业发展陷入风险而不自知。因此建立科学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刻不容缓。

3规范劳动用工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具体措施

3.1依法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

随着《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企业来说,一定要尽快调整适应并做好过渡,要充分运用《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所赋于企业的权力,并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劳动规章制度。

(1)充分发挥劳动规章制度的作用。依据法律所建立的劳动规章制度,就是将法律作用延伸到企业的管理之中,从而使企业管理得到法律的保障。这既是健全劳动合同的基础工作和内容,也是奖惩员工的主要依据。(2)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实现体系化。要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劳动规章制度。与现行法律法规不相符的一定要及时废除和修改,使其始终与法律法规保持相一致,维护企业的守法诚信形象;对那些不起作用的劳动制度要进行完善和修订。(3)制订劳动规章制度时需注意的问题。规章制度的内容要合理规范,具有可管理性。企业在建立劳动规章制度时,一定要结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做到内容合法性、条款明细化、规范标准化、责任明确化。对于那些涉及员工利益的制度一定要平等协商,对于员工提出的各种意见也要充分吸取,经过协商达成一致后再进行修改、完善。

3.2强化劳动合同管理,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1)强化劳动合同管理,建立稳定的劳资关系。结合企业自身的岗位需求,企业应当详细解读劳动合同的管理章程,从而深度规范劳动合同的管理内容。合同内容应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报酬、劳动条件等相关条款,保证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全面了解相关工作流程以及相关法律条款,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学会合理地保护企业切身利益。(2)规避劳动用工风险。整合企业用工的详细情况,完善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对于屡次考核都未能通过的劳动者,按照相关法律规章及合理的企业制度对其进行调整乃至解除诙合同。按照相关条款,在劳动者劳动合同到期时,应及时终止或续签合同,管理过程中保证相关材料的准确性和齐备性,可以有效规避劳动用工风险。

3.3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1)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供良好的用工环境和生活环境,制订长远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员工全面发展的渠道。全面详细地了解员工所需,解决员工实际困难,切实考虑员工自身利益;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而促使员工克尽职守,全力完成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与企业得以全面和共同发展。

(2)加强企业员工培训,重点培养企业中工作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并委以重任。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即是提高员工的素质素养。实行老员工带新员工的管理模式,提高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第一,通过实行岗位技术培训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第二,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管理的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创新型以及多样化技能型的员工。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员工潜能,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使企业更加富有活力。要进行全面的激励,不能仅仅只局限于物质方面,要在满足其低层次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员工,帮助员工建立自信心,为员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平台。

(4)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与开发是现代企业应对市场激烈竞争的迫切工作。企业要从本质上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性以及重要性;要从战略高度认真做好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建立全面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5)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及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在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时,应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采取有针对性地绩效管理模式,建立有战略性地成长发展目标,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企业应建立和完善全面的薪酬分配机制,不仅要高度重视物质激励,还要同时关注精神激励,优化企业人才架构,建立完善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机制。

篇4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现状分析 管理

农村信用社应坚持服务“三农”,积极稳妥做好支农贷款工作,加强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提高盈利水平,提高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能力。但是目前信用社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我们应当冷静分析局势,结合自身经营状况,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和业务能力提升的突破口,在这个基础上主动改变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经营多元化的健康发展。本文先就我国农村信用社现阶段经用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根据分析结论总结信用社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一、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现状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改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信用社开始改革,目标明确,这就是规避金融风险,确保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改革的效果如何,潜在的金融风险有多大,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运行格局呈现怎样的局面,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总结如下: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投资主体对象在农村。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有很好的利润空间,具有强劲增长的态势。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多种经济、农户庭院经济等多种形式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农村资金需求量日益剧增,但财政资金有限,资金的需求过旺与资金的有限供给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经济行为主体的自有资金匮乏,只有信贷资金呈扩大趋势,目前由于其他银行都要向集约经营转轨,农村信贷逐步加大的投入将会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这一责任。从当前的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不仅拥有一支优秀而又庞大的职工队伍,而且农村信用社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大体可从以下几点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现状的特点:

1、农村信用社无论是存贷还是机构和人员总量规模都是相当庞大,这个覆盖面积宽广的金融机构有着浓厚的中国农村特色,与现代化的金融秩序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但它又为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

2、农村信用社相比其他金融机构,经营层次相对较多,有县级联社、乡级信用社、信用分社(储蓄所)、信用站4个层次都在实施经营活动,这样管理起来难度可想而之,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单位和人均规模小。

3、农村信用社由于缺乏高效高利润的经营载体,效益欠佳。主要表现是经营亏损严重,财务包袱沉重。农村信用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利润最大化”目标与“支农”义务之间的失衡。由于农村信用社规模庞大,经营层次多,监管上存在较大难度,过分追求效益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信用社内部股份制改造后,股东决策权的大小取决于出资额占股本的比例,这方面必须设置严格的监管程序,否则机器可能出现大股东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发生。

4、实行股份合作制后,股权分散,小股东可能对参与民主管理表示理性无知,采取搭便车行为,不关心对农村合作银行的监督,他们对农信社的所有权难以体现,在信用社资产负债结构和人员素质结构上失衡。不能有效解决所有者现实缺位的问题。如资产中现金资产、贷款资产、固定资产、其他资产所占比例失衡;负债中资本金、存款负债、借人资金和其它负债比列失衡;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失衡、专业职务职称失衡等。

5、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主题对象是在农村,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后劲十足。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基础,在吸纳闲散资金、支持农村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推动作用。一是在农村,农村信用社的基础地位将日益加强,符合市场金融发展的规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将会为农村作出更大的资金支持,其力度完全可以左右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局势。二是在对农村经济的作用上,由于其作用力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三是农村信用社人扎根农村,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在广大农民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民支付路上忠实的朋友。

二、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在当前阶段,信用社现阶段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阻力,但是未来的发展可谓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黄金时代”。农村信用社应该抓住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完善自身制度,加快自身发展,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综合实力雄厚、经营机制灵活、治理手段先进,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同国际合作金融接轨的现代化农村合作金融。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发展意见:

1、实现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本质要求企业要服务农村,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农村信用社不可以以市场利益为主导,过多的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新农村建设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资金需求过旺等问题。农村信用社调整经营策略就是把企业的市场效益和服务农村走长期发展路线。

(1)农村信用社应当根据市场营销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对资产组合与负债组合进行合理有效控制,逐渐实现资产负债的总体优化搭配。农村信用社合理的负债组合应该以存款负债为主导,提高存款负债质量,扩大股金负债的同时增加同业负债,逐渐发展长期负债。在存款区位组合上,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占绝对优势,在城市金融市场应当加强建设。

(2)农村信用社不可以盲目注重业务增长,在增长业务的同时与效益提高要保持统一。农村信用社必须保证自身利益能够保证经营的前提下,追求业务的增长。所谓统一,就必须做到同农村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平衡。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速度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说明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过多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支持。农村信用社业务增长速度也不能低于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这种情况说明农村信用社经营治理决策不到位,存在失误。以效益为前提改革财务核算体制,统一核算的财务治理体制,实行县级社集中管理经营。这样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实行集约化经营,对农村信用社提高规模经营效益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整体优势的发挥和财务上的规范治理,提高经营治理水平。以效益作为前提制定经营目标,实行责任制,以经营效益为依据考核工作水平。

(3)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应随时保持步调一致。农村信用社在强化经营的同时,要加强治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体制上与市场经济出现矛盾时,应及时作出合理的调整,做到经营和治理均衡发展。为此,一是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上要依法稳健经营,在资产负债比例控制下以合理的负债增长速度及其绝对量来决定资产占有量,在扩大负债业务上开拓,在资产业务上谨慎。二是农村信用社在资产负债治理中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均衡统一原则。三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治理、劳动人事治理、机构网点治理和监督保卫控制应同步进行,各方面相互发展应当均衡。

2、紧跟时展,注重新技术的引进农村信用社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推进电子计算机在农村信用社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农村信用社现代化水平。因此,农村信用社不仅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清算系统,开办县辖联行、全国联行,更要加快电子联行建设的步伐,不断采用新技术,适应科技的发展的同时更要加快创新信用工具,农村信用社为了适应农村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不断创新信用工具,增加业务种类是时展对企业的要求。要创新治理手段,农村信用社治理手段应行政手段和政治思想手段井用的同时坚持以经营手段为主。

3、创造好的自身经营环境。农村信用社要有相对宽松的经营环境,就必须要理顺并正确对待地方党政的关系。农村信用社同地方党政的关系是行政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严格按照人民银行金融法规办事,争取人民银行在金融政策上的支持;正确处理同行业金融机构的关系,在坚持平等互利,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繁荣金融市场;同税务、审计部门争取宽松的政策,以解决财务上的困难。对企业内部要逐步整合组织架构,按照农村合作银行矩阵型组织治理的要求和精简效能原则,把县级联社改造成经营治理型的分支机构,统一设置内部职能机构,逐步对县级联社内部机构进行整合。在搞好基层社治理的同时,搞好自身经营,以解决治理费用不足或减轻基层社的负担。■

参考文献:

[1]李义奇.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农村金融发展[J].上海金融,2005,(2).

[2]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12)

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相关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建筑业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建筑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使我国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简要地说从施工企业角度来看,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是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质量等要求将工程项目交付业主使用,在实施过程当中项目部必须通过对内部生产要素和外部要素的综合管理来确保目标的实现。这些要素的综合管理包括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合同管理、项目技术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人力管理、项目材料管理等。所有的管理成效都通过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结果即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来体现。

项目技术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内容来看,技术管理内容与项目其他方面管理内容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为工程项目管理的顺利实施而服务,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技术管理是从技术保证角度实现对工期、成本的有效控制:从前期施工准备阶段的原始资料调查分析、编制合理可行施工组织设计、全面的图纸会审等环节,到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编制及实施合理的施工方案、为减少返工和返修损失对施工过程及过程产品而进行动态控制、提出合理的工程变更、进行“四新”项目应用等环节,都是以降低成本、加快进度为中心来进行技术组织管理。没有技术依托的施工组织过程不可想象,特别在施工条件困难、环境差、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工期紧的工程施工中,所选择的施工技术方案是否经过经济技术分析、是否进行优化等对其施工进度、工程成本控制更是起关键作用。良好的技术管理能促进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低劣的技术管理将使整个项目管理混乱,严重时引起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失控,最后导致工期、经济方面的损失。因此必须将项目技术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资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视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才可能实现优化的项目管理过程。

2 建筑技术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应用后浇带法的施工技巧。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时,宜控制其环境温度低于两侧混凝土浇筑时的环境温度,并应有专人负责,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注意做好养护工作。

2.2 注重构造柱与圈梁的施工。

2.2.1 对构造柱,应先把钢筋绑好后,清理柱子根部的落地灰等杂物,并用水冲刷干净,然后支撑构造柱两侧的模板。模板要支牢夹紧,用支撑法或螺栓拉结法使之牢固。主要防浇灌混凝土时胀模及漏浆。

2.2.2 对圈梁,可先绑钢筋后支模板,也可先支模板后绑钢筋。因为模板只有侧模,那个工种有空那个工种可先上。侧模立在担上,待钢筋完成后把模板上口卡住,保证模板的断面尺寸,同时也要防止胀模和漏浆。

2.2.3 检查钢筋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主要内容是检查构造柱钢筋直径,箍筋直径和间距,检查圈梁断面尺寸、主筋直径和箍筋间距,以及钢筋长度不够处的搭接长度是否足够,垫块是否垫好,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

2.2.4 浇灌混凝土。要求先浇灌构造柱,在全部构造柱浇灌完毕后才可进行圈梁等处浇混凝土。混凝土要控制坍落度防止漏浆;另外由于构件较小,振捣时要适当,不要过振。浇灌混凝土时,应分构件、分强度等级、分楼层做好混凝土强度检测用的试块。试块制作后,应送标准养护室进行养护,待试模中混凝土表面干燥后,在其上用墨笔写出强度、部位、浇捣日期。

2.2.5 现场养护。混凝土的养护要根据水泥品种和气候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养护时间。

2.3 健全技术制度,坚持施工标准。健全技术管理制度,层层技术把关,是确保工程质量和顺利施工的关键。一是在工程施工中,要建立健全技术管理班子,层层进行技术交底,强化技术档案管理,制定技术保证措施,形成内部技术管理网络。二是引入监护机制,严格技术要求。在施工监护上着重抓五项工作:及时组织图纸会审,由设计单位统一纠正设计上的错、漏、碰、缺等问题,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开工之前;抓好监护人员培训,掌握施工工程规划及实施细则的内容和要求;监护人员深入现场,坚持监督工作程序与方法,对各分项工程,要求做到技术交底在前,施工作业在后,样板示范,帮监结合;严格按合同和规范实行监护,把好技术交底关、材料验收关、操作程序关、工序交接关、质量评定关。三是竣工结算。这是施工企业与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实际成本分析、反映经营效果的表述,也是建设单位编制竣工决劝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竣工结算,是促进缩短建设周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

2.4 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程技术资料亦称工程内业资料。工程内业资料管理也是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一部分,工程内业资料就是基本建设的技术档案,它属于科学技术档案的范畴,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是企业全部档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基建技术档案不如其它学科资料那样容易收集和保管,从施工图设计出来后,它要经历审查、施工、竣工等长达数月乃至数年的时间,这期间人员的变动、资料的遗失都是容易发生的。为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大力宣传内业资料的重要性,制定工程内业技术资料评分标准,加强检查、督促与指导,提高内业技术资料管理水平。同时我们要建立对工程内业技术资料实行平时抽查和督促的方式,检查中坚持检查督促与指导相结合,并采取奖优惩劣的措施。此外,定期对内业资料进行细致地核查,执行工程内业资料质量否决权,只有经技术部门核查认为内业资料齐全或基本齐全后,生产部门才给予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从而达到保证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及时性,使工程内业资料的收集整理实现标准化。

总之,技术管理是项目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一,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技术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可以说,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关系到建筑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通过技术管理,可以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秩序,可使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因此,建筑企业管理者必须对技术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只有注重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沈保汉.桩基础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施工技术.2000(5)

[2]刘金砺.关于我国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技术发展的思考.施工技术. 2000(9)

[3]郭方龙.关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今日科苑.2009(9)

篇6

关键词: 施工管理 工程造价 控制建设工程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阶段,只是把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实体的过程。且是建设项目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阶段。从而可以看出工程建设期造价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建设工程实施阶段是工程造价增加的主要时期。因此,搞好工程实施阶段的施工管理工作,对降低工程成本,控制工程造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与审查是搞好工程施工管理、实现造价控制的基础

发包单位施工管理人员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应根据工程的性质、规模、工期和承包单位的人员配置、施工能力、机械装备程度、材料供应等情况,依照国家统一的施工管理规范,认真审查承包方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合理优化其内容。使批准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在编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抓住以下几点:

1.1 重视施工准备

包括建设工程场地及施工条件准备、施工人员、机械、材料准备,施工技术、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准备。应使施工准备情况与承包方自身实力相符,并且能满足建设工程实际需要。

1.2 进度安排

应依据均衡施工的原则,按合理的程序排列施工顺序,安排工程各部分的施工周期,有效地削减高峰工作量,减少临时设施,避免劳动力、机械、材料的无序运作,保证建设工程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真正做到高产、稳产、提高其综合效益。

1.3 作业的高效性

在施工方案上,大力推广流水作业,即连续作业、均衡生产。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建筑施工计划中的作用,抓住整个施工过程的关键线路,合理确定各生产环节上人、财、物的配置,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进而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

1.4 充分利用施工企业现有的机械设备

做好内部合理调度计划,提高机械利用率,使工地不误工,机械不窝工。

1.5 施工技术

以简化工序,缩短工期,降低造价为原则。例如:高层建筑施工可以采取传统施工、滑模施工、大模板施工等技术方法,在选择施工技术时,需要根据承包方现有的机械装备和机具准备程度、施工能力、投资多少、并考虑到现场施工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法。以期达到工期短、造价低的目的。

2 搞好现场施工管理 控制施工索赔费用的发生

施工索赔是由于非承包方原因,使承包者在项目实施中付出了额外的费用或造成了损失,承包方可通过合法途径和程序,要求发包方偿还其在施工中的费用损失,是工程建设中的合法行为。承包商为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通常在合同谈判时让步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索赔获得补偿。在国际通用的《FIDIC合同》条件中,承包商可以引用的索赔条款有24条、26款,其中涉及由于发包方施工管理不善引发的索赔内容就有20条之多。国内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索赔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由于发包方工程管理人员未能提供规范服务而引起的索赔。如未能及时提供施工现场,施工图纸,拖延甲方应供材料,材料质量不合格,迟付工程款,未能及时解答施工方提出有关工程施工中的疑难问题等。

(2)由于工程设计图纸有误,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而引起的索赔。如设计变更、隐蔽工程。

(3)由于索赔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引发的连带索赔。如迟付款利息、物价上涨因素、法规、汇率变化引起的索赔。

只有良好地控制施工索赔事件的发生,才能控制索赔费用的增加。因此发包方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①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为施工现场提供规范高效的服务。

施工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全面掌握施工现场和施工进展情况,严格按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生产与施工,随时检查施工质量,解决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办理施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签证,及时处理承包方提出的索赔事件,避免因索赔内容的沉淀而增加处理索赔的难度及索赔额的增加,以至引发连带索赔。

②重视资料积累,为处理索赔寻找依据

施工管理人员不仅应重视现场检查,现场指导,还应重视施工日志,施工记录的保存,积累一切可能涉及索赔证据的资料。因为索赔证据要求真实、全面、关联、及时,讲时效性。只有丰富、详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才能顺利、恰当地解决施工中的索赔问题。同时,全面、准确的现场签证资料,能真实地反映隐蔽工程的施工情况,杜绝施工方在隐蔽工程量上的做假和掺假现象,使工程决算如实地反映工程的全貌。

③控制变更的发生,降低工程造价

工程施工原则上执行批准的设计施工图纸,对施工过程中必须发生的工程变更,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管理制度所规定的签证手续,严肃对待,而不应草率行事。在FIDIC合同条款中,要求发生工程更改的基本程序为:①提出变更要求;②监理工程师审查变更;③编制工程变更文件;④发出变更指令。现实施工管理虽然与FIDIC合同条件有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国内建筑业与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施工管理工作也应逐步走向国际化。对必须修改的内容,须经过工程量和造价分析,经设计单位同意,发出相应图纸和说明,方能实施变更。

④加强索赔的前瞻性,尽可能避免索赔事件的发生

施工管理人员应熟悉设计图纸和设计意图,掌握整个施工过程的重点、难点,并对其进行重点管理。预测工程风险并采取措施及时加以防范,预防索赔事件的发生,进而有效地控制索赔。

3 及时掌握新工艺,新技术及新材料的运用,控制工程造价

自2000年起,我国将强制淘汰不符合资源节约和环保要求的工程建设材料和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兴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产品。如替代给排水材料的就有铝塑管、聚乙烯管、PVC管、UPVC管等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面对众多的新型材料,施工管理人员应在不断的现场实践工作中,从材料性能、美观度、施工难易度、使用年限上去分析、检验新材料的优劣,更要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材料对工程、对社会产生的综合效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施工技术引进,在可靠的实践基础上,大胆地加以吸收运用,对缩短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具有积极的作用。

4 严把峻工验收,避免工程竣工后费用的追加

竣工验收是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程序,是检查施工质量是否合乎建设要求的重要环节。建设方应严格按《建筑工程验收规范》和国家有关验收标准对工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质量验收。质量不合格或不完善部位,责令施工方限期整改,并留足保修金,尽可能减少工程竣工后建设费用的追加。由此可见,施工管理工作不仅决定着建筑产品的质量的优劣,建设工程的长短,还深刻地影响着建筑产品的经济指标―――工程造价,搞好工程造价控制的前提之一是搞好工程的施工管理。施工管理工作必须以降低工程造价为目标,合理地处理建设工期、质量、造价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建设工程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 牛 刚,席 雷。 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J ] . 辽宁建材,2006(2) :15216.

[2 ] 刘秀凤。 浅谈建筑工程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与探索[J ] . 科技咨询导报,2007 (4) :8.

[3 ] 郑梅玉。 浅论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J ] . 福建建筑,2004(2) :37238.

篇7

一、利用平台对校务工作、师生发展情况进行数字化管理

学校的数字化工作平台可根据教育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来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和编排,通过个性化的设置和编排对人、对工作质量进行管理,从多个角度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校务工作管理方面,要在充分体现人本管理的理念的前提下,依托平台开展各项工作,使教师自觉形成工作、学习从登录平台开始的习惯。教师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输入个人设置的密码打开平台签到,之后从平台界面上的导航栏―校内通知、公务安排、校务安排、教学管理、留言管理、家校联系、平台管理等版块浏览各项工作提示、信息,有序地开始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

学生管理方面,平台上要设计和编排好相关的内容―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入学誓言和奋斗目标、历次考试的成绩、阅读与收获、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自己最满意的作业(文章、作品等)、取得的进步(成绩)、特长(爱好)与个性发展、受到的表彰奖励、成长日志、个性空间等。每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平台上建立自己成长的全方位记录簿。在设计这些信息向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开放权限的时候,一方面以充分体现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为前提,向学生说明学校平台的管理制度、方式、目的;另一方面,要向家长进行说明,征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以增加平台的社会化网络应用程度。这样,平台就成了每一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助手,家校联系的纽带,同学、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同心协力助推学生发展的空间。

教师管理方面,平台上可以根据学校的规章和工作需要,设计和编排学校的规章制度、各项工作的具体规范和要求,为教师设立公共留言、阅读与展示、个性风采、名师工作室、教师档案袋、自我发展性评价、班主任工作、成绩分析、学生成长跟踪、备忘录等版块,为教师创设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在平台上让大家用智慧砥砺智慧、以思想碰撞思想,把个人成长与集体共进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

此外,平台还可以链接诸如“朱永新新教育在线”“教师自生长社区”“中国教育报”等相关专业网站,为教师借助平台的快捷渠道开展教研、科研、多元互动提供方便。

二、发挥好平台对处室、级部的管理功能

学校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各处室既分工又相互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办学效果的最大化。许多实际工作的具体分工需要做到精细化,学校平台可以为各处室科学地设置部门工作内容、管理模块,设置相应的各处室(包括级部)人员的职责、分工(落实到人)―包括教务、教科研、德育、艺体卫、住宿与管理、档案建设与管理、办公、资源图书、电教与实验、总务、安保、食堂食品等学校工作的各方面事务,并配以专项和综合的规范、评价体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每一位教职工明确自己工作与学习的目标、具体任务、各项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形成明晰的条理、层次,让每一个职能部门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责、权、利分明。

校委会可以依据相关的规章制度,随时调取各处室(级部)工作执行力度和工作质量的存储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对各处室(级部)工作的进程、达成度进行跟踪检查和指导,确保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始终处于有序上升的状态。

三、让平台发挥好对学校资源管理的功能

学校发展依赖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学校应该精心培养、打造一支永葆发展强势的业务精湛、能力全面、修养良好的教师队伍。为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资源库功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和帮助。所建立的资源库内容可以设置编排为:渐增式教育教学资源库、管理资源库、多媒体素材使用及学习资源库,全方位地为师生使用、交流、建设提供便捷。

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为教师提供服务,权限可以向所有教师公开,内容可囊括学科教案、优秀教案、集体备课资源、同步系统化的试题库、教学课件、课堂实录、课改集锦、科研成果等;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为教师育人服务的,权限可以向所有教师公开,内容可涵盖教育软件、多媒体资源、主题活动案例、心得体会、教育案例、教育成果、经验交流等;管理资源库主要用于对学校和师生的管理,版块可分别针对教师、学生设置开放权限,内容以文档为主,包括规章制度(政府及主管部门文件、学校文件、年度校志、计划总结)、学校及个人近远期规划、学校重大活动及取得的成果记录、学校获奖及其文献、人事档案、教师成长档案(个人资料、历任和现任职务、学校对个人的考核材料、奖惩情况)、学生档案(成长与发育情况、个人成绩、师生评语、个性与特色);多媒体资源库主要用于师生的“教”与“学”,权限设置可面向全体师生,为师生全方位提供可资利用和借鉴的材料,内容主要是来自师生积累和学校统一购买的各种文字、图形、音视频、动画素材、影像资料、电子图书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在平台的导航区建立师生常用的各级各类网站的链接,让师生在利用平台的同时,可以随时快捷地打开需要的网站(网页)。

有了这样的资源管理,就会充分发挥学校传统资源、人力资源、计算机硬件系统资源的巨大优势,给师生的学习、工作开辟出广阔的空间,帮助师生走上理想的发展道路。

篇8

关键词:物资;加强;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卫生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医疗市场竟争的日趋激烈下,医院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会计信息是单位领导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会计信息来源于会计基础数据的取得,由此可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建立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逐步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是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笔者作为医院的一名基础会计,对全院医用材料进行管理、核算,医用材料是医院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它是医院重要的流动资产,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对医用材料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低值易耗品;另一类为卫生材料,数量大、种类多、实用性强,经常处于销售、消耗及重置状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变现力。因此,加强医用材料物资管理,合理制定储备限额和消耗比例,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收益,严格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医用材料物资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医用物资的效能,既是医院管理的需要,也是事业发展的需要。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对医用材料的采购一直以来坚持招标采购制度,坚持质优价廉、公开、公证、公平的原则,服务临床,方便患者,做到既满足需要,又节约开支。这一举措大大增加了材料采购的透明度,净化了经济环境,做到了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使物资采购制度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随着医疗业务的扩大,医院流动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医院流动资金的供需矛盾和管理难度日趋突出。为了使有限的流动资金发挥较大的经济效益,加强医用材料管理和核算,对满足医疗需要,防止积压和浪费,都有重要意义。从2005年以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提出库存材料“零库存”的管理理念,各个涉及库房管理的部门尽管做了大量的努力,但都没能最终达到此目的。为了能更好地对医用材料进行管理和核算,现有关医用材料的管理核算提出见解:

第一,制定医用材料的储备定额医用材料储备定额的制定,一般应以上年度最高2个季度的医用材料消耗量的金额为计算基础,结合发展需要等因素,求出每日平均消耗金额,然后乘上确定的材料储备期,就是医用材料储备定额。其中材料储备期的计算基本公式如下:

材料储备定额=材料每日平均消耗金额*储备天数

第二,加强购入医用材料的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一是相关科室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采购计划。二是保证医用材料质量。在购入医用材料的过程中,决不能只注重医用材料的价格,而不保证医用材料的质量。

第三,确定医用材料每次进货的经济进货批量,使总成本最低。经济进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总成本达到最低的进货数量。

基本经济进货批量模式的确定,是以如下假设为前提的:医院一定时期的进货总量可以较为准确地予以预测;医用材料的耗用或销售比较均衡;医用材料价格稳定,进货日期完全由医院自行决定,并且每当存货量降为零时,下一批存货均能马上一次到位;仓储条件及所需要现金不受限制;不允许出现缺货情况;所需医用材料市场供应充足,不会因买不到医用材料而影响医疗工作。

进贷批量计算公式为:经济进货批量(Q)=2AB/C

式中:Q为经济进货批量;A为年度计划进货总量;B为平均每次进货费用;C为年度单位储存成本。

第四,加快医用材料周转,提高医院效益。医用材料一旦入库,便要尽快销售出去,加快医用材料的周转,节约资金占用,降低储存成本,缩短医用材料的储存时间,其计算公式为:医用材料保本储存天数=(毛利-固定储存费-销售税金及附加)/每日变动储存费。

医用材料保利储存天数=(毛利-固定储存费-销售税金及附加-目标利润)/每日变动储存费

第五,对医用材料进行清查盘点。各材料库房应定期对医用材料进行清查盘点,具体进行账实核对,检查医用材料是否有过期、变质,通过清查盘点,做到账实相符。对医用材料的盘盈盘亏数字,经过检查分析,编制“医用材料盈亏报告表”一式2份,报经领导批准后,1份作为调正医用材料储存明细账或库房管理账的依据,1份送财务部门据以进行盈亏的账务处理。

篇9

[关键词]用户管理、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92-01

一、前言

用电设备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高危和重要客户如果在用电过程中发生用电事故,不仅能为自己带来很大的危害,还能为电网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造成大面积的停电和电网损坏等重大事故,因而对用电用户开展安全管理、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有着显著意义。

二、积极开展高危及重要用户用电安全管理

社会生产中很多矿产、非矿产、冶金、化工、铁路等行业成为了用电的高危和重要用户,这些企业在中断供电的同时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影响到社会公共秩序,电力系统在进行供电和发电的同时必须对用户用电进行严格的监控,保证每一个环节都处于平衡状态,这些用户出现问题会造成大范围的电力设备损坏和停电。由此可见,高危和重要用户的用电隐患不仅会造成损坏自身的重大危害,还会对电网造成巨大冲击。

三、影响用户用电管理的隐患

1、缺少用电管理制度

由于电力供给费用是由用户自己承担的,所以很多用户只在乎用电量,对安全用电缺不重视,很多用户在用电环节上根本不进行控制,并且没有相对的管理制度,一旦出现用电安全问题就不可能及时解决。有的单位即使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不可能认真执行,进场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2、部分设备缺少维修管理

用电规程在设备运行中经常出现不健全的情况,受此影响很多设备都不能及时进行定期的维护,很多安全隐患都在发生后不能及时处理,。很多用电设备在形成超负荷运载的同时不能及时运行规范管理,导致设备得不到保护。

3、电源配置不合规范

目前很多供电电源在配备中不能满足电力供给需要,同时电源在配备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应急电源,针对不同的停电事故和电网停电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再加上电力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很多人对电网供电设备抱着万年老的心态,使很多制备电源长期放置不用,使这些电源得不到检修,自身就存在问题。

4、电力工作人员缺少岗位培训

电工在我国被定为特种作业人员,但是很多电工都没有进行过特种作业的培训,同时对本职工作不重视,经常出现无证上岗的局面。

5、对防范和应急预案缺少管理

很多用电企业不重视用电应急预案的编制,有时出现突发电力故障整个用电单位都陷入了手忙脚乱的境地,促使对事故不能进行有效处理,使事故不断扩大化。

四、加强管理,提升服务采取的措施

1、提高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制

认真的执行国家制定的电力管理制度,要将用电事故代来的危害性降到最低。电力工作的管理人员要将安全供电放在首位,要实行主要负责人制度,对安全问题所存在的隐患及时整改,同名明确岗位之间存在责任。

2、自备电源和应急电源必须规范管理

电源在配置的过程中都设置了供电电源和自备电源,这些电源的作用在于保护电力能力和制止二次电力灾害的发生,很多电力灾害都是突发事件,在管理过程中要以维护和加强用电用户供电及自备应急资源为指导意见,并且对高位用电用户进行合理的资源配备。

3、保证电气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用电序曲发生改变时要积极调整用电人员的配置。每个电工都具备特种人员工作证,电工要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且具备责任心,在设备安全运营上要进行及时维护和故障处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事故发生,对所涉及到的用电工作人员要进行用电培训,要合理提高用电人员的操作素质。

4、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

对用电安全进行风险分析,有利于对安全风险隐患制定预防措施,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失效性,开展反事故演习和预案的演练、完善协调机制、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以便能够提高应急能力,遏制和及时处理事故,减少经济损失,保障人身安全,防止事故的进一步的扩大。

5、供电企业应加强管理

用户用电安全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安危,还关系到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供电秩序的和谐稳定,完善用电专业管理,加强安全隐患治理是提高用户用电安全水平、实现用电安全的重要途径。作为供用电行业的管理者,供电企业应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主动和用户沟通联系,发挥专业优势,做好用电安全管理工作。

6、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能力与品质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公众对供电服务的关注程度和要求日益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行为习惯在新形势下与社会公众的预期、与企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的能力与品质。

(1)强化“客户至上”的理念

客户并非职业人,而是追求享受的自由人,且具有优越感,思维和行为多具情绪化特征。因此,要对客户常怀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经常开展“假如我是客户”的讨论,以及“加强八种意识、开展八项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文化活动,建立“没有不对的客户,只有不对的服务”理念,与客户建立和谐关系。

(2)营造提升服务品质的氛围

每个员工都要从本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尊重客户做起。在做到服务行为规范的同时,更要注重客户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企业服务客户,发展依靠客户,服务成果与客户共享。娄底电业局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服务,赢得了地方政府对供电企业的全力支持

7、完善电力客户服务的体制与机制

以服务民生、促进民生改善为重点,以提升供电服务品质为目标,强化管理,规范运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品牌,使客户服务中心又快又好发展并融入和谐社会建设。客户服务中心是新生事物,没有固定模式,因此要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管理创新。全面完善并强化客户服务中心的职能建设,真正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组织体系。尤其要将业务扩充报装、安全服务纳入统一管理范畴,重新制定业务扩充流程,建立并完善业务扩充报装工作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解决当前营销管理制度与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管理中心、计量管理中心之间不协调的问题。

8、加强员工队伍素质建设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缩小自身思想观念和工作绩效等方面与社会各界期望的差距,达到“强素质、树权威、塑形象”的要求,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严格执行供电服务规范要求,每天修炼服务礼仪,将有效沟通作为服务内容。每次班前会开展半小时以上的业务培训,重点开展岗位培训和现场培训。窗口服务人员积极参加轮考轮训,组织月度服务明星、年度服务标兵评选,建成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行力强、忠于企业的高素质服务队伍。通过供电服务征文、营销“八分钟论坛”和供用电理论研讨等多种形式,树立服务品牌。

五、结束语

合理的建设高危和重要用电用户的管理系统,积极采取信息化系统进行开发运用,建设高危及重要用户是用电安全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对业务和执行情况以及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即时监控。在强化供电安全的同时,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和量化,在实现高危及重要客户安全管理的同时,为基础作业、中层管理、高层决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海莲.完善电力客户服务提升供电服务品质[J].电力技术经济.2008.04:70-72

篇10

对于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和应用,大大的增强了建筑施工的承重性和抗震的能力,不断研发的新型建筑结构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高层建筑多功能性的要求,同时也能不断的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另一个方向就是设计理念和结构形式的不断创新,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都市里,建筑不再仅仅局限于是居住的场所,建筑体型和结构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很多高层建筑采用的全玻璃幕墙、玻璃加金属板幕墙都能给人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成为一种流行的元素,人们对于建筑的美感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一座好的建筑不仅是办公或者居住的地方甚至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最后一个趋势就是对于建筑材料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任何的建筑都离不开材料,它是建筑的基础,但是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材料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对于轻骨料混凝土、纤维混凝土等新材料的开发也不断的增强着高层建筑的新活力,新型的建筑材料的种类也会更加的丰富。

2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市场的管理不完善

对于建筑市场的整体规范化是对建筑施工安全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建筑业时常存在着轻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到那时却包死价工程,从而导致了建筑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经费很少甚至是直接忽略这方面的费用。有的建筑企业在中标过后没有办法购置安全管理所必须的设备或者是器材,因此导致了建筑施工现场的混乱和事故发展的可能性。例如在很多的建筑场地有很多建筑工人都没有佩戴安全帽,导致很多工人在出现事故以后直接伤及脑部,造成严重的工程事故。另外有的建筑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在购买建筑材料以及施工的过程中偷工减料,严重损坏了建筑的质量安全问题,导致很多“豆腐渣”工程的出现。这些问题都从根本上损坏了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加强对于建筑市场的管理和规范,确定资金的合理流动,从而不断的促进建筑施工的安全发展。

2.2工人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处在建筑施工一线的人员大都是农民,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相对都比较的薄弱,以至于出现了很多的伤亡事故。这些来自农村的朴实人们初入城市不能完全了解这个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在从事建筑施工的工作的时候只能从前辈那里获取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却忽略了对于自身安全的重视。这些因素的产生和建筑企业也是分不开的,例如在他们刚刚进入施工现场之前没有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又或者是缺乏相应的安全培训,以至于他们在建筑施工的现场不能灵活的处理一些安全事故的问题,从而不断的导致事态的严重性。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建筑施工的特种作业人员或者是岗位的技能工种以及建筑企业三级教育不够重视,过于的流于形式,虽然口上进行号召却没有相关实际的行动,从而导致建筑施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大。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3.1加大安全教育

对于建筑施工人员而言,政府应该积极的做好对于农民工的安全知识普及的工作,不能简单的依靠建筑公司来履行这方面的义务和职责,在严格规范建筑企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的制定相关的措施来解决农民工的安全和生存问题。例如现在很多规范的建筑公司都会帮助农民工购买相应的保险,一旦出现事故就会做出相应的理赔。但是由于农民工在建筑行业工作的流动性很大,所以很多企业还是做不到积极主动的帮助农民工。这也要求政府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相关的法律条款来保证这些建筑工作者的权利。向他们广泛的普及建筑安全方面的知识,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3.2加强技术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人员在建筑行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要求项目工程的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材料机具以及劳动力的供应等等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技术方案或者是施工组织计划。切实的保证好工程的敏感部分的安全和质量。例如对建筑施工中的模板的施工、吊装的施工等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批准。并且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设计进行执行和实施,这样才能不断的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不断规范化和正规化。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