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本质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学的本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篇2
参考文献:
[1]周继良.也论教育学研究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
[2]吴晓鸣.体育科研中唯物辩证法的主要方法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1).
[3]任洪荡.论哲学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统一[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蒋磊.建构・反思・公共性――陶东风近年学术思想的三个关键词[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篇3
关键词:以生为本;中职化学;教学模式
一、“以生为本”化学职业教学改革基本模式
“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一对一”进行课堂教学,倡导“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每一名学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生命潜能.而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其教育理念更是要凸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封闭的、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不适合中职教育充满鲜活力的发展要求.做到“以生为本”,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学生专业知识要宽泛,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中职化学的教学更是要发展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化学理论的应用能力,保证学生化学知识能够有事业用途,拓展学生的就业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并发挥教学的课外拓展思路,凸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意义,带来了改变现状的新思路、新方法,因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以生为本”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1 改善师生关系
要实现中职化学教学“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就要获得学生的主观认可,而这种认可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善师生关系,透过师生关系的改善来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强调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明确认识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人人平等;要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情感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化学知识的探索研究.将情感与知识的传授融合起来,并透过情感教育改善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态度,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化学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主动输入和输出的探索.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将情感传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融情于学习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 拓展实验创新
化学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实验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应用探索化学的能力有所实践,实现全面化的知识探索.而中职教育过程中“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重视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要加强实验探索.常见的方法有: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变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设计贴近课本与学生基础的研究性课题,其中重要的措施便是变常规注入式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究.而对于专业化学实验而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实践中包含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分离科学、分光光度分析、工业分析、色谱分析、综合实验等,在每门课程中采用专项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实验一开放实验等阶段进行循环实践,以实践环节的形式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与巩固.更有利于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之中.
3 课堂启发教学
启发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思维获得开发,并引导学生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各个要素.例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保证学生的思维启发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其次,要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在选定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前多想几种办法,同时向别人说明要解决的问题,这样能得到有用的启示和建议;鼓励学生在小组情景中利用集体资源来解决问题.同时,要启发学生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验证要求,培养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4 人本化教学拓展
篇4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本质;有效串联
经过近十年的课改之后,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形式多了,花样多了,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了,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犹如盛装少女,闪亮登场. 一堂堂丰富鲜亮的公开课,每堂课都有精彩之处和深有感触的地方,但是应用到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又感到那么的力不从心. 理念上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力求课堂气氛民主、融洽并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样一来,就给数学课堂教学穿上了一层迷离的外套. 透过一张张的投影片,透过一些浮躁炫目的“表演”,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学到了什么?其实,数学课堂教学无论披上怎样炫目的外衣,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数学课堂教学本质应该是清晰、高效的. 什么是清晰、高效?那就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清晰,课堂环节是否清晰,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是否有清晰感知,以及学生是否经历了一个探索未知并逐步走向清晰的过程.为此,我们研究有效串联教学.
有效串联教学的含义和案例分析
“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教学内容”,很多数学教师会认为:教学内容不是在教材上写得清清楚楚吗,这样的学习内容还不清晰?其实,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应是教师在对《新课程标准》、课本充分感悟后的体现,这堂课有几个知识点,这几个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在一节课中落实这几个知识点,凸显数学学科本质,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数学就其学科特点来说,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有效串联教学就是把几个知识点通过一条线将其“有效串联”起来,进行专题分析,教学求证,和过程反思. 这样学生从直观上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而且由于这些知识点的引出有一定联系,使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于数学本质意义上,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更透彻.
既然是知识点的有效串联,就意味着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主线”的,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树干,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这就要求教师的问题设计应具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一般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而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一连串的数学问题,知识点的串联教学要求教师的预设必须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分层递进.
1. 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主线”,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串”(新授课)
案例 知识点:圆的基本概念. (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濮磊教师的课例)
有效串联思路:教师展示两件物品,一段(两端已打结)棉线、一段皮筋(两端已打结). 学生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利用它们以及手中的笔,在练习纸上分别作出圆.
问题1: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通过一段(两端已打结)的棉线,可以画圆.
【设计意图】 明确“定长”.
问题2:同样用一段皮筋(两端已打结)能画圆吗?
【设计意图】 理解“定长”的重要性.
问题3: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圆”?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体会并总结在操作中的要点,对实际操作的工具进行抽象,得到圆的描述定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抽象能力.圆的描述定义形成过程中,学生操作的材料在准备、提供和组织形式上是极具深意的,除了让学生感受“定点,定长,旋转”,也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情感的自觉增长.
2. 以自主的学习任务为“主线”,设置不断变换的“任务串”(复习课)
案例二 《中考复习之相似三角形》教学设计片段
知识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有效串联思路:相似三角形是中考的主要知识点之一,本节课的有效串联可以设置任务串,由一题目变换条件,重新设置问题,学生则在对不同学习任务的分析探究中对与相似三角形相关内容进行知识梳理,从而完成清晰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如图1,在ABC中,AD是高,矩形PQMN的顶点P,N分别在AB,AC上,点Q,M在BC上. 若BC=a,AD=h,且PN=2PQ,求矩形PQMN的长和宽(用含a,h的代数式表示).?摇?摇?摇
【设计意图】 利用APN∽ABC相似得比例线段,应用比例线段代入表示.
任务二:(变式1)锐角ABC中,BC=6,SABC=12,两动点M,N分别在边AB,AC上滑动,且MN∥BC,以MN为边向下作矩形MPQN,MN=2MP,设MP为x,矩形MPQN与ABC公共部分的面积为y(y>0). (2008湖北孝感中考题有改动)
(1)ABC中边BC上高AD=______;
(2)当x=_______时,PQ恰好落在边BC上;
(3)当PQ在ABC外部时,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注明x的取值范围),并求出x为何值时y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 将内移动到外,并结合二次函数进行考察.
任务三:(变式2)已知ABC的高AE=5,BC=,∠ABC=45°,F是AE上的点,G是点E关于F的对称点. 过点G作BC的平行线与AB交于H,与AC交于I;连接IF并延长交BC于J,连接HF并延长交BC于K.
(1)请你探索并判断四边形HIKJ是怎样的四边形?并对你得到的结论予以证明;
(2)当点F在AE上运动并使点H、I、K、J都在ABC的三条边上时,求线段AF长的取值范围. (2005湖北宜昌中考题)
【设计意图】 变矩形为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拓展.
理论解释
清晰、高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而课堂教学最终以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目的. 《新课标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数学知识所特有的逻辑序,而这种结构特征又不只是体现为形式化的处理,它还可以表现为多样化的问题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自然联结和转化. 这样,数学知识系统就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的活动系统.通过有效串联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目中解脱出来. 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设置“问题串”、“情景串”、“任务串”,实施有效串联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清晰、高效的手段.
其次,从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来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还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有效串联教学的过程正是符合了学生的情感和喜好,在逐步解决一个个生活问题的同时,成就感油然而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都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综上考虑,新授课可以“问题串”、“情景串”为主线,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这样,通过以“问题串”、“情景串”为载体的有效预设,可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还数学课堂教学本色. 复习课则可以“任务串”为主线,让学生在探索相关任务串中自主梳理学过的数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初中政治;以人为本;探析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顺应时展的产物,其意义在于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主张以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课堂中,如果仅是不断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调整,没有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始终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到的是更为平等开放的教育,因此对于教育者的专业素质、道德素质和组织教学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在教育中要更为尊重学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帮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顺应时展,转变教育理念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在教育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用学生能力的提高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公共神火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的引导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初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格素质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向我们展示社会科学知识的丰富性,与人格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该科目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从原先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中跳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去思考应如何科学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要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创新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学习为前提,帮助学生学会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关注学生成长,创设发展环境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与关爱自己的学生,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思想活跃,充满创造力的同时也充满叛逆。因此需要被尊重,渴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这时候,作为教师就需要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及时的给予帮助,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为轻松活跃,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关注学生群体的发展时,教师也要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去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肯定学生的能力,用乐观积极的眼光去欣赏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都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民族的财富。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沟通方式,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让学生的天性不被压制,同时得到正确的引导,成为学生独具的魅力和人格特征。对待叛逆的学生,教师不能够采取置之不理的方式,去逃避问题,而是要进行耐心的引导教育,用自己的关爱融化学生内心的芥蒂,帮助他们走出青春期的误区,实现自身健康良好的发展。传统的政治课堂充满教育性色彩,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应该觉得是一种负担,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发展。那么,创设一个愉悦轻松的教学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才是政治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政治的热情和参与感,教师更应该主动去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死磕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反复死记硬背,成为教科书的奴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情感体验也能够成为推动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政治课程的丰富性让该学科有着良好的创设前提,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的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提高。
三、进行多元评价,增强学习自信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硬性考试分数为标准,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这样无疑会让学生造成其他方面能力的缺失,同时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即: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动作、音乐、人际和自我等。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仅限于考试成绩,而是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才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在增强自己学习的信心的同时,也能够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以此展开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且进行有效的多元评价来激励学生成长。
作者:马建飞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如东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院校;人本主义;学生管理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分水岭,与中学毕业后顺理成章考取理想高中的学子们相比,中职学生是被高中以及再教育拒之门外的群体。他们被贴上“后进生”的标签,进入中职院校后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一、中职院校学生面临困境
中职院校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学生角色定位偏差,校园环境过早地社会化,学习风气普遍差,教学秩序混乱,学生整体素质偏低。浪费了教育投资资源、师生的时间和精力。
二、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个体发展的阶段遗留问题
(1)成长背景不同,“三观”的引导不够。中职院校学生成长背景迥异,来自不同的社会圈层,受不同的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和家庭教育、初中学校教育影响,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塑造定性,对于成长理想、信念教育和向何处去处于迷茫和从众状态,性格上会出现偏见扭曲等心理,这个阶段需要家庭学校给予正确健康的人生规划方向性的引导和信念意识的培养。如攀比心理、依附心理、不平衡心理、拜金心理,破罐子破摔心理等。功利欲望强烈、过分自我等。
(2)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在知识论英雄的学生时代,知识积累的长期欠缺,弱化了他们成长中的自信心,与其他相对优秀的学生存在许多实际的和隐形的差距。在教育的道路上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
2.教师教育引导缺陷。中职院校部分教师思维定势,立足岗位却不尽职尽责,对于学生群体一概贴上后进生标签,没有认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程度、具体个性,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而是从表面现象明显分出优异等级,认为“朽木不可雕者”听之任之,单纯对听话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培养,伤害了学生自尊心,降低主体的存在感,诱发学生心理不平衡,加重逆反心理,形成两级分化局面,甚至差者心理扭曲以负面影响正能量环境。
另一面,简化了教育的本意,狭隘地认为只是单纯的管理,而非从长远的人的发展角度出发。
3.社会环境监管不力,不良影响因素潜滋暗长。
(1)网络影响:无处不在的网络,网站、网页、微博、微信、人人网等时刻影响着青少年,他们不是通过网络途径拓展视野查询资料发挥其实用性和功能性,而是沉溺于网络的娱乐性和隐蔽性强的信息迷失自我,控制力不强,意志薄弱,和对网络内容辨识度不够导致他们价值观的多元化,道德意识滑坡,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引发青少年违反常规冲动行事甚至步入犯罪深渊。
(2)赢利场所:如赌场、狂欢店等不适合青少年加入的环境,由于中职生群聚盲从的习惯,追求刺激的心理,他们往往会无视学校的制度,擅自外出,抽烟喝酒意气用事,甚至采取过激或违法行为。
三、人本主义的基本内涵
唯物辩证观点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多方面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实现。在管理活动中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在满足人需求、理解人心理、尊重人态度、关注人命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来实现管理目的。落实到学生管理上,就是以学生根本利益为中心,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达到“教”与“学”双蠃,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基于此,既把学生视为教育对象,又当作服务主体,重视人性化管理,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由成长健康成长规律,除了管学习、管纪律外,更要对学生给予人文关怀,疏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满足学习生活需求,鼓励其发展前途命运等问题。
四、人本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学生管理的对策
1.教育管理新思想。解放思想,转变意识,将以人为本理念根植于中职学生管理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责绝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递,而应该从社会责任感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人生长远发展命运,切实改观中职学生的萎靡不振的态度、不良的学习风气、扭曲的心理状态等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束人、服务暖人、环境养人,全方位创新引导,一视同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严格制定和实施管理制度的前提是分门别类对学生的档案背景个性等加以理解,充分沟通学生各自的需求,如物质缺乏、精神空虚、心理问题等问题,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便于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互动。
课堂学习以轻松多元创新互动方式讲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长期制订方案勉励学生读书、认知,社会实践,对于存在思想问题的部分学生先情理引导借力多方进行劝说直至其回心转意,纠正方向,凝聚人心。对于物质匮乏的部分学生,发动力量捐助,并激发大家自强自立。坚持平等、尊重、合作、发展思想,平等发言和发展机会,深入研究其心理、情绪、态度、意志、观念等,更深入地交流沟通,人性化管理。
2.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考国内外知名的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引导学生从盲目迷茫中走出,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综合时代职业分工分析权衡后,确定其职业奋斗目标,避免以后走弯路,规范塑造其价值取向。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民主参与集体事物管理机制,激发个人潜力,人尽其才,同时鼓励为大多数人创造价值的思维方式,培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干部培训,树立模范代表。
4.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学生心理,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陶冶情操。
5.构建和谐校园。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教育内容和现代博爱自由平等信任等思想灌输学生,常规组织活动寓教于乐,树立真善美风气,纯净校风,构建和谐校园。
五、结语
人本主义理念的教育理念模式,需要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占主导,先进有思想有魄力的学生队伍为枢纽,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建立机制和活动载体,改变个体影响风气良华和谐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樊香芝.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中职学生管理[J].河南农业,2010,(14):17.
篇7
一、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忽视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中、高级的技术性技能人才,是中职院校的教学根本和教学目标。学校过于注重社会发展的单方面需求,忽略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管理过度注重学校需要的满足,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需要,导致学生只能机械的适应社会和企业的标准,缺乏自我,被动参与管理,阻碍了学生的潜能发挥和自我追求目标的实现。2.学生管理方式的滞后性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重制度,轻人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管理目的和效力,管理手段众多,实施力度强硬,严重漠视学生权利,缺乏人文关怀。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以学校赋予权利,凭借自身经验,对学生进行指令、规定等方式的管理,来确保学校的整体发展。这一管理方式,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缺乏弹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学生管理工作评价缺乏科学性中职学院为了达到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统一化要求管理,使得学生平均发展。中职学生管理主体定位不当,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中职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成绩,学生评优、评奖等由成绩决定。但学校对成绩评价没有标准体系,以学校标准来评判,使得学生框架式学习,导致学生缺失个性和特性培养。4.学生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一般都是学校教师,学科知识丰富,但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有不同程度上的缺失。若在政治、思想、知识理论、道德修养等方面缺乏自我修养,就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一)“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指将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坚持从人的实际出发,了解并尊重人的需要,进一步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管理目的和效力,并使人从中得以发展。
(二)中职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压力挑战的必然性近年来由于招生政策的改变,中职院校的生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学生自尊与自卑心理共存;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企业任人标准和需要的改变,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知识水平、高职业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和学生管理带来的冲击。这一系列的社会压力,为了与国家政策接轨,适应社会、企业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必要的。2.教育本质的内在要求教育是人的本质不断发展和展示的重要途径、工具,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的再生范畴。“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是将人培养成一个多层次、多规格、赋予创造性和个性化,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3.学生管理本质的客观要求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的本质是如何待人。学生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中职院校对学生管理本质理解不全面、透彻,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需要,因此对其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客观必要的。4.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改革指出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需要和身心发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管理活动,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全面、综合发展。因此,对中职学生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国家政策需要和实行素质教育的必然需要。
三、“以人为本”管理工作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
中职院校要改变传统学生管理思想,树立现代化“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了解学生身心和知识、能力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管理活动,实现自我管理、服务、教育和约束等。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素质
加强学生管理者的自身建设,管理者的知识、技能、思想、政治等方面进行综合培训,建设稳定性强、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在这一管理团队的带领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
(三)创建和谐氛围和环境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恶劣的环境可阻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中职院校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学生心理,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方便学生使用;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交流互动;营造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开展校园活动,激励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校园环境,学习氛围。
(四)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规章制度
中职院校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规章制度,有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要符合中职院校的教育规律、现代化管理原则、中职学生发展,体现社会道德观、行为准则和人性化。让学生接受、认可、参与。
(五)构建优化的管理评价体系
好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好的评价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由于许多中职院校对学生用成绩评定手段来评价学生能力,导致学生框架式学习,不能发挥其个性。因此,构建管理评价体系是客观必要的。构建优化的管理评价体系,要综合学生的成绩、思想文化、行为、人际交往、组织和实践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抗压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评价。
四、结束语
篇8
一、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和中医学
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以中医学为主体性而言, 在哲学上表现出以《周易》、 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一以贯之。表现为道统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 因此, 尽管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 但都没有离此鸿的。就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而言, 以道的哲学思维方式所受的影响就更是显而易见。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而论, 由于社会实践中的问题所引发, 对道的抽象和身体力行成为思想家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 并直接的影响了《易传》的形成和歧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的哲学观。道教为彻底贯彻和实现道家的终极关怀问题,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 在练功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医学的需要, 实际中的道教与中医学的关系就必然表现为道教学者以道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的具体运用, 以及在修道的实践中以自身的练功实践对医道的理解而发展为道教医学。因此, 道教学者是在修道中身体力行的发展了中医学,并结合练功的机制, 对中医学的阴阳、 气血、经络、三焦、精气神、以及辩证施治和理法方药等理论及实践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其中,不但以医道对身体的作用加深了对道的理解, 而且也以道的本体理论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 为中医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的大家世人皆知, 为人称道, 例如葛洪、陶宏景、孙思邈等人。
显然, 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 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具体而言, 中医学在道教哲学的影响下, 以其老子“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而道教则具体的应用了中医学对人体理论的认识, 尤其是唐宋以后道教的内丹理论的成熟, 更是大量的借鉴中医学有关精气神的理论的结果。这些, 都表明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在当代讨论道教哲学与中医学的关系问题, 最重要的当属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的问题, 非但如此, 就人类哲学自身进步的需要, 也极需从道教哲学中汲取营养, 以走出当代哲学的困境, 所以,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应当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 道的本体论哲学研究一直不被世人所重, 或者被斥之为形而上学。所以,对道教哲学及道教医学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因此, 应当引起重视, 这不但为中医学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之必需, 以推动中国传统医学模式的进步, 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之必然; 就走出当代的哲学困境而言, 对道教哲学的研究也必然在发现其对本体论的贡献中认识到其重大的理性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
因此,道教哲学的道本体论意义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以道本体论对人的存在及医学模式的定位, 将决定中医学的今后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当代气功热形式的文化现象, 已透视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潜在性影响。但进一步对气功理论的深入研究受到当代思维方式的限定而出现重重困难, 因此, 对道教本体论哲学的正本清源──对道教哲学在哲学发展中重新定位, 即在其自在的道本体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切和可能实现的方法论中实现当代哲学的革命, 是道教哲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向。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 在对道教哲学的终极关怀所能实现的道路中, 反观中医学的理论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合理定位, 以发现西方医学模式中的问题, 并在人类存在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性的问题, 以此映现出道教本体论哲学的重要性,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和所实现的价值与自然之道真正的统一起来 ,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自为转向自在。显然, 这已超出了医学模式所研究的问题, 也正是这样, 才显现出中医学的整体和全面性, 因为中医学历来主张人的生存环境的自为不但是医学应注重的, 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应与其统一的, 因此, 古代的“儒必通医”的主张在当代不失其重要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道的形上学及其对人的形而下存在的统一
道的形上学问题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以道教哲学的形式来定位, 其中需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主要的问题是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及其道教哲学的优越性何在以及对当代哲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道教哲学何以能够成立, 这一问题自在于道教的思想体系之中,如果以“智慧”定义哲学, 毫无疑问, 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处处充满智慧, 如果从黑格尔的哲学标准定义哲学, 则道教哲学并不属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的哲学体系。道教哲学表明, 道教哲学以“道”的本体论规范主体的修为与“道”合一, 这种哲学在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始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源于道家的“道”的哲学, 并以“道”规范主体的修为而成道教的形式其本质上是“道”哲学的统一性。今天看来, 这种哲学在人类哲学中尽管有相当多的内容需要完善, 但其表现的重要性是相当明显的, 因为主体的存在本质及其实现在本体中的地位是人类哲学的终极关怀之所在。显然,其中的形而上学与《周易》的形而上学同出一辙, 人的形而下存在的中医学体系的形上部分与《周易》及道教的形而上学统一, 这在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 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医学不仅是医学, 而是关于人的完善自身存在的学问。中医学所包含的道德和伦理的思想, 以及人文关系, 天人合一及运气学说的规则 ,都表明实际上的中医学被中国哲学所包容。
但是, 应强调指出的是, 中医学的哲学因其对主体的关怀所必需, 导致其重要的理论支柱就只有向道家及道教的终极关怀中汲取。如果说中医学的发展是在的索取了道教对主体的终极关怀的理论形式而成功的解决了其中的重大的理论和医疗实践中的问题, 那么, 这一历史事实所反映的道教哲学中的关于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成就本身就成为当代重要的哲学问题。
老子在《道德经》中规范了道的本体论意义并在相当多的方面由此指示出主体的方法论。《周易》在基本的意义上指出了道的形而上学问题。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这始终是哲学的重大问题, 但西方哲学对此已无能为力。由于《道德经》和《周易》以道的方式对这一问题的限定, 使之对人的本质性存在的形式问题没有在基本的哲学意义上给出, 所以, 人类的存在的所有问题表明, 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是当代哲学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医学在映射这一问题中, 表露出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 尤其《内经》中的有关论述,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的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 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 受《周易》的道器之论之启发, 形成了形而中论的哲学。 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 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的始点, 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间者也”, 因次, 人是存在中的形而中者。人是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 因此, 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 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将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的重大的中医学的哲学问题。(限于本文的篇幅, 有关的具体论述请参看笔者的其它文章)。
三、中医学的医疗模式及其在当代的发展道路
自晚清开始的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近代和当代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来,对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研究, 其中的重要的反映思维模式及其哲学的中医学范畴几乎都以西方哲学的模式进行了解释。对于这些解释, 已成为中医学的哲学研究的主流, 但是, 由于哲学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的失缺, 以西方哲学作为主体形式的研究就不能正确的和全面的反映出本在的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 因此,从本质上重新把握中医学的思维模式及其哲学───道家和道教哲学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当代的发展方向, 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思维方式和其产生的对思维的形式的统一性是哲学的自在, 那么, 一定的知识形式将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 哲学只是从形式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则。因此, 就中医学的形式而言, 如果承认其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独立的形式 ,那么,自在的哲学就是与西方哲学的形式所不相容的。所以, 与西方医学是西方哲学所生成的医学形式一样,中医学也只能是其自身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形式。所以,从中医学的形式中分析其哲学思维, 体认其自在的哲学, 也许是比以西方哲学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对发现中医学的哲学模式更为有利。
长期以来, 有关中医学的哲学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哲学思维属于辨证法的思维方式或朴素的辨证法, 由于中国哲学的自在方式产生的中医学, 使以西方哲学中的辨证法的方法认识和研究中医学形成相当大的曲解, 由此导致不但不能从本质上认识中医哲学, 而且对中医学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相当大的障碍。因此,从哲学上的正本清源就是当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中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 两者的理论关系在哲学中的统一, 构成了独具理论特色的中医的治法和治则的诸要素,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反映出中医学中的认识论的哲学体系, 是与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脉相承的。探讨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的关系, 分析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所反映出的中国哲学内涵 ,是哲学的重要任务, 而道教学者在修练和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功理功法, 无疑是对问题的解决, 而这些应在当代加以研究的。
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是对疾病认识并采取相关的医治方案的中医学的重要的理论,两者反应出的对疾病的认识, 就人是自然界的整体存在物于其中而言,是相当深刻的。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病因辨证等, 辨证虽有相当多的方式, 但以阴阳为体。 《周易》有“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论, 是辨证的总纲。施治与辨病施治虽表现为“同病异证 ”、“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较为复杂的关系, 但只要在阴阳上辩病识证, 就可事半而功倍。总之,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性的学术修养, 与形而下的西方医学绝不相同。
由于以上的中医医疗特点的存在, 中医学人才的培养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这关系到中医学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的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而言, 由于与中医学自在的规律相悖, 已严重的阻碍了中医学的发展, 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 不但少有近古以前的大家, 而且使目前的中医学人才也青黄不接。
我认为, 中医学的发展道路应在以下的改革中进行:
1, 改革中医学的教材。应编写中医哲学教材, 增加开设以“道”为基本内容的“中医哲学”课, 锻练加强学生的哲学思维能力, 使学生建立起一定结构的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 以利于中医学的学习和中医的医疗实践。不但如此, 还应在普通小学教育中, 增加以中医学为基本的世界观和养生学教育, 真正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生产高素质的中华民族而言, 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2, 中医人才的培养道路, 应走“师徒制”, 这是中医学内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模式之传承所必需的, 这不但为中医学技术的口授心传特点所决定, 更多的则是中医学的道德伦理的特色所限定的问题。实践表明, 这一不成制度的制度, 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圣手。但现代的中医教育体制下少有这样的人才出现, 其中的教育体制不可不彻底的反思。
3, 中医学问中, 向有“学医三年, 天下无不治之病; 行医三年, 天下无可用之方; ”之论。因此, 中医学不同于其它学问, 其所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是中医学者终生所追求的学术问题。所以, 政府在医学的管理模式上, 应尊重中医学的学术特点, 保护和礼遇中医学人才, 使其学术研究不被政治所左右, 并为其创造优越的学术研究和生活环境, 使优秀的青年能够走进学习中医学的大们并为此而贡献。这是保护和发展中医学的当务之急。转贴于
4, 改革中医学的医疗模式, 采用以中医诊断为主、西医医疗仪器诊断为辅;中药和道教内丹疗法为主、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5, 抱朴子葛洪有“食补不如药补,药补不如气补 ”的重要的医疗思想, 因此,中医疗法应采用以重在内养精气神、以合大药为内药的治法治则为主, 辅以中药调整和治疗的道教医学体系。道教医学体系的实行, 不但可彻底根治疾病, 提高人们的生存境地, 并可在相当的程度上补中医和中草药资源的紧缺。因此:
6, 中医院的办院方针应以道教内功为主, 药物为辅; 疗养与治疗并重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授以道教内丹功法、四时养生、动静相宜为辅的医疗思想,在练功中辅之于中药。这一医疗模式的实行, 使之患者能在今后的生活实践中持之以衡并长期受益。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以人为本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机制来看,无不贯彻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1.从培养目标看,高中政治新课程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善。而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核心人格要素,因此,为了培养能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思想政治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界定教学目标,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习是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过程。它着眼于人的全部人格要素,突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在新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规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针对以往课程目标的不完善之处提出来的,它贯穿于前两个目标,在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当学生成长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拥有了积极健康的情感、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态度的人时,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否则即使他拥有再多的知识,也有可能对社会无益甚至有害。如报纸上曾经披露的大学生伤熊事件、大学生弑母事件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味的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了道德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忽视了心理和人格健康的重要性。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作为基础目标,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的人。
2.从课程结构看,高中政治新课程为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提供保证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传统课程让所有的学生学习一样的课程,实际上是一种平均发展。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新课程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次、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同时,增强课程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拓宽了学生的发展渠道,为每一个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3.从教学模式看,高中政治新课程更加关注师生交往的生命性
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的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这种旧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必将导致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普遍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课堂上死气沉沉,毫无活力可言。高中政治新教材一改过去那种以系统知识一统天下的格局,设置了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的小栏目,有图片、名言、相关链接、综合探究等,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浓烈的生命气息。
一个好的政治老师,光传授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有能力、情感、建构科学的方法等。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其来源应该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书本上的,一部分是老师传授的,第三部分来源于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富有生命特征的互动。而这第三部分则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最有意义的。过去的课堂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近学生,现在的课堂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近教师。“关注师生交往的生命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提升自我,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力量”是高中政治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新诠释。
4.从评价机制来看,高中政治新课程确立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观
新课程改革不否定考试在为高等学校培养和选送人才的作用,但它却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应试为主要导向的评价体系,反对滥用考试,反对对考试结果的绝对化、机械化和简单化处理。在这一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新课程在评价上强调要“改变过分强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和内容、方式单一的现状,建立评价内容、方式多样,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提高,能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篇10
摘 要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不仅能显示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程序,而且能在课程改革理念支撑下,充分揭示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使体育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 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06届新生入学后,通过测定并经统计学处理,选择了两个无显著差异的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了有关教育信息资料和理论书籍,查阅了本校2007届学生的相关档案资料。
2.问卷调查法。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156份,其中有效问卷1042份,有效率达90%以上,并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
3.比较与研究法。试验班以全面提升学生体育综合能力,以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与实施体育课堂教学手段。而对照班以让学生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技术、基本技能为主要的教育目的,以传统的示范、讲解、模仿练习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实验的教学时间为两学期,约计64学时。
二、研究目标
(一)心理发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和对终身体育的愿望与能力,发展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促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和探究精神,锻炼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与练习毅力,进而掌握学法。结合体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逐步具备诚实、勇敢、竞争、进取等心理品质。
(二)身体发展目标
学生选项包括球类、形体、舞蹈、武术套路、跆拳道、瑜珈等十六个项目的武术套路和足球两个选项班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与练习中碰到的困难与障碍,培养其较好地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分析和综合、学会思考、调整与改进,提高其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健身能力和健身实效。
(三)能力发展目标
新世界需要创造型人才,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突出创造性。结合体育教学,发展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诸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有目的、有要求、有步骤地依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指挥、组织与创编(游戏)的综合能力;有意识、有计划、有层次地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个人能力(学生个人)、群体能力(小组与全体)的协调和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并形成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研究的双向实施
(一)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环境”的探究,促使学生整体而有个性地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促使学生整体和有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为此笔者认为:第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探究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乐学、爱学体育的内驱力,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第二,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重视探求体育课堂教学艺术、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动感型、趣味性揭示体育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的愉快、学得有效。第三,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教师必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帮助体弱和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有信息学号。第四,在探究式学习环境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运用眼神、手势、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同时注重发现学生主动学习中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展示。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探究,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的主人。高中体育教学,既有其他课程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它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和身体练习相互渗透的一个学习过程。由此,应注重从三个方面改进方式:即加强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加强思维与体育专业语言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辨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三)加强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探究,充分发挥“健身育人”的功能。高中体育课的显著特点是动态性与外向性。为此,教师应注重把人文教育贯穿于课的全过程,在每节课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方位都要注重有时、有序、有机地渗透。
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另一显著特征便是群体特征。在教学中,一般以集体和分组的群体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他们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互相观察、学习、交往、协同练习、对抗、竞争等群体性特征。教师应根据不同教材和具体项目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四)加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法指导”的探究,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探究”到“创新”的发展过程,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的终极目标。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让学生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并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探究”到“创新”的发展,使其逐步具备终身体育理念和能力。
(五)在体育学法指导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的整理、归纳、使其掌握的基本知识系统化,即把同类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知识点组成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