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产品品质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农产品品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农产品品质

篇1

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研究中,提出的“粉垄栽培方法”,突破了千年“犁耙”耕种模式,实现合理利用耕作层及耕层以下土壤资源和天然降水,作物根系特别发达,促使作物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

粉垄栽培方法在中国南方地区广西,已在水稻、甘蔗、木薯等12种作物应用,增产率达10%~30%;在北方地区的辽宁、河北等地试种玉米等表现良好,干旱地区的甘肃省定西县试种马铃薯增产率达35.4%,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荒漠上首次试种准山药亩产达3477公斤;中部地区的湖南试种木薯、淮山药效果表现良好。

在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粉垄栽培的稻谷,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提供的检验报告显示,其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达50.9%、10.2%,比同一块田同一品种同一施肥管理条件的常规种植的稻谷分别增加了15.94%、14.61%,粉垄栽培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单项质量判定均为一等,常规种植的则均为三等。

粉垄给作物产增品好的奥秘

粉垄栽培方法,是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从他们在研究土壤疏松类型比土壤板结和表皮结膜两种类型增产15%以上得到启发,并从农艺和农机相结合上进行研究,2010年初正式提出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粉垄对作物增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奥秘,韦本辉认为,主要是由于耕地松土量和速效性养分增加及种植带下有U型储水槽(事实上形成了耕地天然水库),实现了作物对土壤、水分、光能等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是自然资源增量利用产生的效应;同时,土壤环境改善和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和以根系为主导的“根”本理论的作物栽培新理念的有效施行。在此条件下,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可以稳定地、持续地吸纳土壤中各种矿物质元素,尤其是吸纳了传统耕作方式未能打破犁底层的土壤养分和未被旋磨激活释放的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作物健康协调的生长,光合效率可提高10%以上,特别是生长后劲足、抗早衰,从而使得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

绿色,健康的栽培方法

篇2

一、充分认识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重大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和部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为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政策依据和法制保障。《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对于全面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工作,依法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总体状况不断改善,食用农产品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但与消费者不断提高的要求相比,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任务还很艰巨。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经营分散、环节很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风险评估和检验检测能力有待提升;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需要健全,执法监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存在的问题,《食品安全法》按照预防为主、科学管理、明确责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义务,规范了食品标准制定和食品检验工作,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从根本上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农业部门是《食品安全法》确定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一,承担着从农产品生产环节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责任。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出发,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出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坚决贯彻《食品安全法》,将法律规定的各项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

二、认真学习掌握《食品安全法》的精神

食品安全法是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和农业执法的一部重要法律。各级农业部门要以《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要把两部法律的学习列入干部培训计划,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执法队伍的培训,确保执法人员准确理解、全面掌握两部法律。要采取多种形式把法律条文和精神宣传到村、到户、到人,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特别是广大农民依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为法律的贯彻实施打牢基础。在学习宣传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充分认识全程全面监管的新理念。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生产经营者责任意识淡薄,监管工作职责不清、协调不够,存在监管漏洞等问题,《食品安全法》确立了“全程全面监管,生产经营者负首责、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监管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参与和监督”的监管理念,对加强和改善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农业部门要按照上述监管理念的要求,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认真做好与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生产经营者形成重质量、重信誉、重自律的意识,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促进形成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二要准确把握农业部门执法职责。《食品安全法》明确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适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农业部门的执法监管职责。农业部门要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全面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赋予的各项职责,依法强化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三要认真领会《食品安全法》的新要求。《食品安全法》在标准制定、信息公布两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制度作了必要调整,明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制定、公布,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等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农业行政等其他监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农业部门要全面把握《食品安全法》的新要求,将认识统一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上来,认真做好与有关部门的配合与衔接。

三、切实加强法律执行工作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认真执行、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执行工作的认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扎实实推进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一要加快完善配套制度。《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一些制度规定和原则要求,需要出台或修订相关配套制度予以落实。农业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抓紧清理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时修订、废止与《食品安全法》及其配套行政法规不一致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或者提出修订、废止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的建议。要针对部分行政法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实际,认真配合立法机关加快《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进程,抓紧出台《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将法律的规定进一步落到实处。

二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仍然比较突出的实际,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部署,围绕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深入开展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保持对制售假劣、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的高压态势,从源头上控制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流入农业生产领域。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管,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硝基呋喃类、孔雀石绿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同时,还要创新农业执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以农业综合执法为重点的农业执法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农业执法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检验检测机构与执法机构间的联动机制,加强农业执法装备建设,强化执法队伍管理,不断提高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加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不断加强完善法律执行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认真研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有关的政策、法律和技术问题,把握规律性、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充分的理论储备和技术保障。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工作的评估和研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执法、完善立法的意见和建议。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关键还是要从生产抓起。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标准化生产难度大是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这是《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

一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指导和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归根结底要靠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者来保证。只有将安全控制措施内化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中存在的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欠缺等问题,要在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制定农民群众看得懂、会使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交到农民群众手中。

二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组织化催生规模化,通过规模化促进标准化。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标准化生产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加强对它们的指导、支持和服务,督促其依法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服务。

三要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品牌是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的重要标志。积极发展农产品品牌,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的荣誉感、责任感,并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提高其从事标准化生产的自觉性、积极性。近年来,农业部门在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5万多个,对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后,要继续把农业品牌化和农业标准化结合起来,在严格准入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农产品。

篇3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随着 的临近,市农委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认真总结了 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认真分析我市农产品生产现状和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会议,部署了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值班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一方面结合年底各类农业培训项目及送科技下乡、街头法制宣传活动,加强《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及科技知识宣传培训,如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训项目,一月份分别在我市云梯、胡乐等乡镇培训农户1000余户,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街头法制宣传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手册XX余份。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奖励验收,检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种养基地(标准化小区)37个,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完善生产档案,帮助提高认识,要求做到不加工、不转运、不储存、不销售、不食用病死畜禽和农残超标蔬菜等有害农产品,发现疫情,立即报告,妥善处理,有效控制疫病传播。再一方面,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全省防治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演练,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产生了很好效果。

三、突出重点,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农资市场治理。 月份正值各种子经销商进货备货时期,为加强种子市场源头管理, 月9-10日,执法大队组织本市主要种子商参加了宣城市种子商培训会议; 月 日,大队又召开了宁国市 年种子执法年活动启动会议,对今年种子市场监管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严把种子进货关,健全种子经营档案,并对每一品种、每一批次杂交水稻种子进行大田同步纯度鉴定,目前已出动执法人员8人次,抽样品种20份。同时发放宁国市农委《转发省农委关于加强两系杂交稻种子管理的紧急通知》等资料70份,签订《种子经营承诺书》20份。

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按照市政办《关于印发宁国市生猪肉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市农委自 年 月25日开始,开展为期2个月的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非法投入品,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联合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了全市冷鲜肉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共计出动检疫执法人员166人次,检查屠宰场4个、养殖场11个、市场21个、214个肉案、冻库15个、肉案154个。查获并无害化处理不符合规定冷鲜肉70余公斤,查处1例私屠滥宰生猪行为,依法没收销毁未经检疫私宰猪肉42.5公斤、注水牛肉110公斤,市场销售状况良好。

篇4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安全 思考

一、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形势

1.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以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对优质、安全、营养的食用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这种趋势由原来的大中城市逐步向农村市场扩展。

2.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社会公众对质量安全问题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每次食品安全事件被披露后,都会引起群情激愤,对自己周围的食品安全问题表示担心。

3.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复杂

由农兽药残留问题到目前的添加剂、防腐剂问题等。2006年发生的“红心鸭蛋事件”、“多宝鱼事件”,2008年暴发的“三鹿奶粉事件”等,进一步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此外,还有一些问题是技术进步产生的新问题,如转基因食品、动物源性饲料添加剂等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

4.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越来越严

主要表现在设限种类越来越多,指标越来越严。以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为例,该制度覆盖了所有农业化学品和食品,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0.01mg/kg的“一律标准”。其中,已规定的最大残留指标达54785条,涉及的农业化学品792种,涉及的食品种类256种。因此,“肯定列表制度”比现行制度覆盖面更广,要求更严。

二、问题分析

1.“石油农业”是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客观原因

“石油农业”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这一模式以大量地使用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为特点。这一努力的积极成果是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世界养活了比原来预期多10亿以上的人口,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化肥施用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化肥利用率平均却只有30~35%。每年有1000万t以上的肥分流入水体,其中氮肥损失率最高。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对水体、土壤、大气、生物及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1.80亿~1.87亿hm2次,施用农药进行防治的面积为1.53亿hm2次左右,挽回粮食损失200亿~300亿kg.,农药使用过程中 80%以上散落在地表稀薄空气中,经风吹雨淋的作用转移到土壤和水源中去,随着用药量的不断增加,就会产生食品农药残毒和环境污染。

以石油制品为主要原料的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化学农业成为全球气温候变化的推手之一。农业用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t的CO2 ,“石油农业”给人类发展和农业质量安全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

2.农产品的特殊性是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

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相比有其内在的一些特点,即它对自然的依赖性,产品易腐性、非标准化,生产周期性和分散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特性不同于其他产品质量特性,农产品安全要素的品质特性既是经验品(如产品的鲜嫩程度、香味、口感、味道等),又是信用品(如产品中是否含有抗生素、激素、农药残留等),农产品的信用品特征决定了当农产品质量涉及到化学素毒素残留或微生物时,因消费者无法判断,使生产者很难建立质量声誉。农产品本身的上述内在特殊性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越来越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甚至导致了“柠檬市场”的出现。

3.分散经营是导致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另一诱因

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但是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实施,需要有相应健全的执行组织作为保障,以确保统一和协调的实现。目前,我国大量存在的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很难进行统一和协调,也很难动员所有成员共同遵守农业标准作出的规定。同时我国拥有2.5亿农户和50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具有层次繁多、比较复杂的农产品市场,这些来自于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种类、不同数量农副产品的市场主体或农产品供应者很难整齐划一地在同一个游戏规则——农业标准下发生市场行为。相反,大量上述市场主体都可能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尽最大可能地降低成本、规避监管。

三、如何科学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

1.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包括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科学的安全限量指标

风险评估是制定标准、限量指标的依据,也是处理贸易争端、监管市场的依据。此外,制定标准时,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

2.需要有快速精准的检测技术

从政府角度,需要快速、低成本的筛选检测技术,对生产和流通全过程进行日常监管和随时抽样检测,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及时作出判断。从消费者角度,需要大众化便携式的仪器或设备,为普通消费者提供及明有效的检测服务。此外,行政复议和专业复查,也需要实验室确证检测技术。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1.围绕“三化”建设,强化农产品生产源头监管

1.1推进生产基地化。要根据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划分适宜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强化生产基地规划与保护,增强基地无公害生产的可持续性。要加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的培植,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领衔基地建设,推进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

1.2突出技术标准化。要加快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力度,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确保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注重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强化源头控制,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名牌农产品。

1.3促进管理规范化。要解决农资经营多、乱、杂的现象,规划建设一批农业投入品大市场,对所有农业投入品经营单位进行资格确认,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实行资格准入与持证上岗。要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水平。

2.建立“三大”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能力

2.1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要加快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立足源头控制,狠抓基地监管,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严把市场准入关口;强化市场监管、督促、指导批发市场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抽查检测,建立健全信息公示制度、产品登记制度,严禁不合格产品入市;加大产品抽检力度,增强“三品”的公信力。

2.2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三品”生产记录台账入手,加速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质量安全可追溯,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储存、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要通过“三品”的认证,着力创建生产者、经营者信用体系,实现生产者向经营者、经营者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承诺。

篇5

1.“一个到位”就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位

要站在产业发展、社会影响的高度来看待这项工作,这是由延边州所处的区位环境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延边州山多农耕地少,大宗农产品,特别是蔬菜70%~80%全靠外进,外进农产品不仅安全风险管控难度系数大,而且运输成本很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带来双重影响;延边州外向度比较高,不仅常年居住和往来一些外国客人,每年有一定数量品种较大的农产品出口,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会带来国际影响;农业是延边的基础性产业,是农民的致富产业,目前,农产品的收入仍然占到农民收入的将近一半。如果农产品质量出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民收入,对产业发展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基于上述认识,延边州农委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到突出位置,同时,针对延边州行政区划的特点,制定了州里抓节点、县里抓域面的总体思路,形成点面结合,齐抓共管的局面,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领导层级上无漏洞,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工作无缝对接。

2.关于“四个保障”

2.1高度重视组织保障,建设三个队伍 即州直专业处与执法支队、县市专业科和执法大队、乡镇监管服务站。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多年来全州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充实、完善州县乡三级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2012年州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新增公益岗位1名,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新招聘专业人员2人,新成立州农业执法大队。县(市)农业部门在加强执法大队和监管科室建设的同时,又按照省农委部署,全面完成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任务。

2.2高度重视措施保障,建起三道防线 即抓源头,治本;抓基地,堵漏;抓平台,打现。通过在全州农业生产源头上广泛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在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生产基地上发展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通过治理农资经营平台,打击违法活动等方式,筑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先后完成了敦化市大豆、珲春市出口蔬菜等5个国家级,大豆、蔬菜、苹果梨、水稻等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任务,2012年有效使用“三品”认证标志的产品数量达到245个,其中:有机食品5个、绿色食品26个、无公害农产品214个。全年新申报“三品”认证95个,其中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75个。绿色食品基地已达到30万亩。2012年围绕风险较大的蔬菜品种的生产,以禁限用高毒农药为重点,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整治,加强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蔬菜生产环节的用药指导,强化农药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实施检打联动工作措施,全州各县(市)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219人次,共检查生产基地93个,检查经营单位1411次,印发宣传资料6.98万份,办案数134起,罚没款23.53万元,查获违规农资11550公斤,挽回经济损失372万元,受理涉农纠纷案件34件,协议赔偿数额55.2万元。

篇6

1 物理农业概念

物理农业是指物理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在病虫害防治、保护环境、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缩短植物生长周期、提高农产品品质等方面充分利用光、电、声、磁、等离子等物理技术,从而达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达到农作物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稳产高产的目标,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物理农业目前在农业中的应用基本上可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是在作物的提高产量、提升产品品质、产品的储藏和保鲜、病虫害防治与相关农业信息的采集。其次是通过土壤电处理消毒技术来解决土壤中的病虫害、种子等离子消毒技术可以防治土壤中病虫害的传播。另外,利用辐射、超声、磁场、激光等措施可以促进种子萌发,缩短作物的生长周期。

因为能够提高产量、提升产品品质、无残留、对人无副作用,所以物理农业成为现代农业新的研究方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2 物理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有利于增长农民经济收入

通过采用物理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缩短种子的出苗时间。并且在整个作物的生长环节中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在这方面农民可以节约种植成本以及通过缩短生长周期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另外,通过采用物理农业技术能够提高产品品质,以此提高农产品的价格。

从以上情况来看,物理农业技术的运用后,农民通过降低成本、农作物增产、提升农产品品质来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收入得到增加,也提高了农民对物理农业设备、技术使用和改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2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通过物理农业技术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去除农作物上的残留物。从而生产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物”。结合目前全世界对食品品质的安全关注程度来看,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其价格也是普通农产品的数倍,农民也能够大大提高收入。因此,物理农业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

目前我国在使用农药、化肥方面还不能按照土壤需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化肥的使用对土壤、水源以及空气都会有污染,对环境和生态影响也非常大。另外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病虫的耐药性,而且越来越强,并且在一些物种上会有残存物。农民使用过化肥农药后,会通过雨水和灌溉污染水源,并且通过日晒和风吹,融入空气后污染大气环境,进入大气和冷空气结合后更容易形成酸雨。同时,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鸟类因误食受污染的虫类而死亡或者繁育困难,正常的生物链遭到破坏。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能够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环境、保护生态,让农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2.4 发展物理农业技术具有重要的国家战略性意义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在粮食方面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样一来在粮食问题上不受制于人,因此这具有战略层面的意义。只有基础粮食充裕了,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只有在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展食品加工业和大工业,才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提升,实现农产品品质升级,有利于打破国际农业贸易的绿色壁垒。欧美许多国家对农产品实行工业反哺,对进口农产品实行绿色壁垒政策,只有我国的农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生产有机绿色产品,才能进入相应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发展物理农业技术实现农产品自给自足,具有国家战略性意义。

3 物理农业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1 在选种、育种上的应用

3.1.1种子处理机

通过处理过的种子可以提前10天左右出芽,并且出苗后农作物的植株基本一致,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幼苗良莠不齐的问题。这种机械播种速度为1000公斤/小时,使用寿命长达10-15年。

从各地的使用情况来看,改变以往的耕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机械目前已经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广泛运用和推广。

3.2 在生长管理和土地管理上的应用

3.2.1声波助长仪

通过实际总结,声波助长仪对叶类蔬菜可以增产30%左右,对黄瓜、番茄等果类蔬菜可以增产25%左右,对玉米等大田作物能够达到增产20%左右。另外,番茄和草莓的甜度都大大提高,含糖量增加了20%左右。成熟期平均能够缩短7天左右。

从这类仪器自身来看,它用电量小、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的优点。因此这类仪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3.2.2纳米二氧化钛技术

纳米二氧化钛对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均有效果,它不但能够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能大幅增加产量和提高农作物品质。

3.2.3空间电磁场

这种技术能够使大棚内没有怪味和水雾,有效的提高了大棚内空气的通透性,增加了太阳光照,增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效的去除了闷湿的空气,防止空气传播和土壤传播的各种病虫害,消解恶臭气体和农药气体分子,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篇7

论文摘要:应用决策树方法获取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能力的规律性认识。通过对合作社的业务数据样本进行分析挖掘和分类,建立基于社员生产能力的决策树分类模型,根据该模型生成规则集,从而发现合作社技术服务管理与主要因素间潜在的规则性知识,为丰富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实现指导社员合理最优地生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l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2的不断深入,在大规模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成后,应用这些系统产生了大量的业务数据,数据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需求应运而生。如何利用已有的业务数据,结合社员自身的特点,寻找一种有效的评估社员生产的农产品品质的方法,帮助社员在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有效地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数据挖掘及决策树算法

现在大多数专业合作社已经累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数据挖掘的任务就是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有利于评估社员生产能力和合作社服务能力的数据,通过某种挖掘算法将这些有用的数据转换成评估能力的判定规则和预测性信息,最后利用这些规则帮助合作社在销售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指导农户生产和销售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规则,同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闯市场能力和促增收能力。

2.1决策树及生成算法.

决策树算法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分类技术i。本文应用决策树方法,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数据中提取评价社员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品质的生产决策规则。决策树算法的核心是树的生成,开始时所有数据都在根节点,然后根据设定的标准选择测试属性,用不同的测试属性递归地进行数据分割。目前大多数的决策树学习算法是ID3算法的变体,本文应用基于ID3算法的决策树生成算法如下:

(1)计算每一属性的信息增益。

(2)以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集合的检验属性。

(3)用检验属性生成节点并标记。

(4)对于检验属性的每个值生成分叉。

重复以上整个过程,用每个分支节点关联的训练样例选取在该点被测试的最佳属性,如此自上而下地构造决策树。生成的决策树的每个内部节点代表对一个属性的测试,分支代表测试的每个结果,树的每个叶节点代表一个类别。其中信息增益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D1×D2X…XD是17维有穷向量,其中,D是有穷离散符号集;中的元素P=<l,,…,>(vieD,,j=l,2,…,叫作例子。假设向量空间E中的正例集和反例集的大小分别为P和,ID3算法基于下列2个假设:

(1)在向量空间上的一棵正确决策树对任意例子的分类概率与中正比例的概率一致。

(2)一棵决策树能对一个例子做出正确类别判断所需的期望信息比特为

如果以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具有个值,它将分成v个子集,假设中含有pf个正例和,zf个反例,那么子集,所需的期望信息是l(pi,ni),以属性为根所需的期望信息是

因此,以属性A为根的信息增益是Gain(A)=l(p,?)一()(3)该算法选择使Gain(A)最大的属性作为分枝属性,这种方法使生成的决策树平均深度较小,从而有较快的分类速度,但这个标准易偏向于取值较多的属性,为此,本文采用信息增益率的选择方法。增益率定义为Gain—ratio=Gain(A)/1V(A)(4)其中,1V(AJ=()是关于属性A的取值的信息度量。利用增益率选取特征能真正实现先选取信息量大的属性作为判定属性,得出的结果比信息增益更令人满意。

2.2分类规则提取

本文采用的规则提取方法是:【1)从根节点到每个叶节点分别为一条规则。(2)沿每一路径中检验属性的合取作为规则的前提部分,而每一路径的叶节点为规则的结论部分。

3模型的提出

由于农业数据的大量、多维、动态、不完整、不确定等特性,就农业生产而言,在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其内部所特有的规律难度较大。但是,目前多数农民合作社的业务覆盖范围较小,只涉及到农业产业化经营链中的部分内容,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其业务数据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针对此类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据此发现的隐含规则具备较高的可信度。

本文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以提高合作社技术服务管理能力为目标,通过深入分析其业务范围和数据特点,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基于决策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服务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数据库为操作对象,通过业务理解、数据预处理、模型建立及验证和结果分析等,归纳总结出提升合作社技术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其中,业务理解是从合作社业务角度理解目标和需求,然后将这种知识转换成一种数据挖掘的问题定义;数据预处理是指收集合作社系统中现有原型数据,然后进行熟悉数据的各种活动;预测模型是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决策树算法构建适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析与决策模型;最后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说明,为合作社进行决策、技术指导、经验交流提供依据。

3.1业务理解

合作社在进行农产品收购时,将农产品按重量、色泽和形状分为A(优等品)、B(中等品)、c(等外品)等多个级别,级别越高的农产品单价越高;农产品在销售之前,需要在冷库中储存一段时问,合作社一般以存储期内农产品的腐烂率(或者变质率)作为标准对社员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优等品占有率(AP)和腐烂率(BP)既是考察社员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评估合作社服务能力的主要指标。提高农产品优等品的占有比例、降低腐烂率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是合作社服务能力的主要体现方式。目前,大部分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了培训和直接进入现场提供指导等系列化的技术服务,直接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2数据预处理

本文以北京郊区某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数据为例,利用决策树技术挖掘影响该合作社社员农产品品质优劣的潜在因素。数据记录主要来源于合作社日常管理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提供的生产资料记录、历史销售信息、培训情况和现场指导等信息。经过数据清理和数据交换,从合作社320个社员的5000多条符合条件的数据中随机选取2/3的数据作为学习样本,选取的测试属性包括入社时间(T)、是否入股(M)、参加培训频率(ETPY)和接受现场指导频率(GTPY)。本文对入社时间设置2个阈值,离散化为是、否2个等级,对参加培训频率和接受现场指导频率设置2个闽值,离散化为经常、一般2个等级,再经过重点选样得到训练集。表1为农产品品质分析的部分训练集。

3.3预测模型建立

建模是数据挖掘的核心环节,是利用已知的数据和知识建立一种数据分析模型。本文根据f:文提出的决策树生成算法,运用决策树模型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分类。

训练集中决策属性为农产品品质的共有213个社员记录,其中,89个为优秀社员;l24个为普通社员,如表2所示。本文优秀和普通的定义原则是:经过实地调研,将农户生产的A级品(优等品)占有率大于36%且产品存储腐坏率小于3%的社员评为优秀社员,反之,为普通社员。

本文使用式(1)~式(4)分别计算以下属性的熵:

合作社社员等级的熵为,(=_(89/213)1b(89/213)一(124/213)lb(124/213)O984那么,参加培训频率划分样本集后所得的信息增益是

E(经常):0.908

E(一般)=O.907

E(参加培训频率)=0.908Gain(参加培训频率)=一(参加培训频率)=0.076Gainratio(参加培训频率)=Gain(参加培训频率)(参加培训频率)=O.084

同理,计算得到接受现场指导频率、入社年限、是否入股的信息增益为

Gain—ratio(接受现场指导频率)0.022

Gainratio(入社年限)=0.007

Gainratio(是否入股):0.002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Gain—ratio(参加培训频率)>Gain—ratio(接受现场指导频率)>Gain—ratio(是否入股)>Gain—ratio(入社年限)为了清楚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选择信息增益率最大的属性(参加培训频率)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属性创建分枝,该属性有“经常”和“一般”2个值,各产生一个分支,并将训练样例排列在适当的分支之下,重复上述过程,在各个分支处再选取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除去已选作节点的属性),如此递归,直到这棵树能完美分类训练样例,或所有的属性都已被使用,最终生成的决策树模型如图2所示。

3.4模型结论验证

分析图2的合作社服务能力分析与预测模型,可得以下结论:技术培训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是现场生产指导。以另外的l/3数据为测试样本,利用SPSS16.0软件制作ROC曲线分析和评估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中,灵敏度定义为参加培训年均多于5次同时为优秀社员的概率;特异度定义为参加培训年均少于5次同时为普通社员的概率。灵敏度和误差率的ROC曲线见图3。经计算得,曲线下的面积为O.821,该模型对合作社技术服务提高方式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4结束语

本文通过信息熵构造决策树的数据挖掘算法,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数据样本进行了算法实现和分析,建立了基于优等品比率的决策树分类模型,根据该模型生成规则集,进而发现优等品与主要因素间潜在的规则性知识,对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今后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2个方面展开:

篇8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14

[中图分类号]F323.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据统计,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30%~40%,鲜活农产品更是达到60%以上,而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成本只占到10%左右。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货损率在25%~30%,货损价值上千亿。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货损率控制在5%以下,美国损耗率仅为l%~2%。我国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高达30%,这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行绿色出口限制的贸易壁垒之一。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含义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将农业生产资料提供商、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加工商、农产品销售商以及农产品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绿色生产和经营,达到低资源消耗和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安全。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含义具体包括:第一,供应链管理对象是农产品,而不是工业品;第二,“绿色”一词,一方面是指农产品是绿色的,无公害的,另一方面是指供应链每个环节都考虑环境和食品安全因素;第三,供应链是封闭的,这对供应链的节点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供应链企业之间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协作精神。

2 发展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对解决农产品品质安全问题、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速度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

2.1 是突破农产品出口贸易绿色壁垒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产品由于食品安全等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外进口商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可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严密的监测和控制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2.2 是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绿色农产品“优质低价”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由于绿色封闭供应链具有流程环节少、货损率低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封闭性,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建立具有专有性质的长期合作关系,可大大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

2.3 是促进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将过去的小农经营形式改变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式,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封闭式、规范化管理模式,可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

2.4 是满足消费水平提高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必要手段

消费者对品质优良、卫生安全的绿色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建立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结合规范化、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环保和安全品质的必要条件。

3 农产品绿色封闭供应链的基本构架

一个完整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系统应包括6个子系统,即农资的绿色采购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加工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运输子系统、农产品的绿色销售子系统、绿色回收与处理子系统。

3.1 绿色采购子系统

作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源头,绿色采购子系统在控制农产品品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选择供应商时,要以绿色环保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供应商所提供农资的安全、环保、低残留以及低污染性,与“绿色”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最终在确保农产品绿色环保的同时,实现采购商与供应商的双赢。

3.2 绿色生产子系统

绿色生产子系统是绿色供应链系统的主体,该系统将农资产品转化为初级农产品。绿色生产子系统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设备、材料的利用率和环保性,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农产品生产方式。

3.3 绿色加工子系统

农产品加工子系统是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能够满足消费者各种多样化需求的产成品的过程,是农产品保值、增值的重要环节。

3.4 绿色运输子系统

绿色运输一方面是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专业的农产品运输设备,保证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率,提高运输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输管理方法,合理规划运输路径、降低运输成本,做到节能减排。

3.5 绿色销售子系统

绿色销售子系统,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要求企业在进行销售策划、产品定价、促销实施等过程中,充分考虑和重视产品品质和环境保护。

3.6 绿色回收与处理子系统

绿色回收与处理子系统是指农产品被消费者消费后,对农产品的包装、废弃物及副产品等进行回收处理或再利用的过程,该子系统可以节省资源,避免环境污染。

4 结 语

发展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具有突破国外农产品出口贸易壁垒、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我国农业专业化及规模化发展以及提高农产品安全等重要意义,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科学、合理及可持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选择成本;作用机理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种植、养殖空间上的广泛性及质量的隐蔽性等特点,农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选择现象。逆选择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成本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只愿提高普通或者劣质农产品。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食物的主要成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如何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健康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策略选择上,除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措施外,农产品实施品牌化经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的作用机理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临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降低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成本。农业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考虑降低推介成本,提高推介效率。由于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消费者被纷繁的信息所困扰,农业企业在市场上采取逐一介绍农产品的功能、特点、质量的做法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注意。消费者陷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新信息有排斥情绪,给企业的产品推介带来困难;推介没有品牌的产品会使消费者难以信任或记忆凌乱的信息。但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策略,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降低农业企业推介成本、增加销售的目的。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促进农业企业利润增长。农产品品牌可以克服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只是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优质农产品。如果有一个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供给的是优质农产品,消费者将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制度被长期受益的生产者所遵守,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那些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农产品。由于品牌农产品受到育种、栽培、养殖等农业技术水平及生产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数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品牌农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也就会产生生产者剩余。供不应求状态越明显,生产者剩余将会越多,企业利润越大。因此,品牌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的同时,将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农业企业建设品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品牌,发挥品牌价值的功能,使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品牌”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增长是否永续。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长久,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如上所述,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建设成功的农业企业在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消费者外,又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是实现“增长”。实践充分证明,品牌的成功建设必然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户的作用机理

一般情况下,农户销售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经过中间加工环节,由于个体农户销售的产品数量有限,农户不会自己出资建设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农户将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后销售给消费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长期利益进行品牌建设,这时农户的角色是农产品品牌的参与主体而不是建设主体。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对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农户生产经营的目的不仅是为满足于自身的消费需要,也是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具有“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所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所以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使优质农产品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而成本要高出很多,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有时可能是负值。逆选择使农户不愿意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农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如使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化肥和带有毒性的农药、激素等)来增加收益;或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如过度地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来增加收益,这就为农户进行不安全生产行为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生产经营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时获得不错的利润,而优质农产品的农户仅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亏损,进而使他们逐步退出市场或转为生产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越来越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提供低价劣质农产品,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产后加工技术落后。尽管这种数量型农业在人均收入和农产品数量水平低、国内与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曾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证有效供给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上升,这种数量型农业模式已不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偏离消费结构,从而不断引发农产品周期性“卖难”危机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分析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档、无特色农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支付预期不高,尤其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农户收入水平长期增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农户之所以长期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导致消费者不敢购买优质农产品,致使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得不到实现,市场充斥着劣质和普通农产品。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使制约农民生产供应优质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现象不复存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农民也将获得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农产品品牌也就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农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增幅较小,用于生产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解决当前生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户供给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的收入更高的收益。农户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农户生活水平提高,更能使农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生产优质产品的自觉性。当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经营时,农户收入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经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过程中农户也是学习者,慢慢知道品牌能使自己致富,自己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等等。这些认识逐渐变成农户的自觉意识,农民就会把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自觉行为。

篇10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我们农产品的附加值呢?

首先,我们可以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入手,通过加入科技成份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例如山东美晶公司为了在大米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在产品研发上加大投入力度,通过科技改造出金芽活芯米,一举成为国内最贵的米。在这片非主产大米的土地上打造出了一个高端大米企业。美晶的成功不能不说是科技助了一臂之力,是科技带来的产品附加值让企业一跃成为高端大米市场的新贵。当科技越来越成为一种高强生产力,我们相信科技给农产品带来的利益还远不止这些。在不远的将来,利用科技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速度和质量将会越来越高。

第二,挖掘产品的特色,从自身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入手,找到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寻求比其他企业更具吸引力的产品特色。这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不二法则。在市场中寻求一角他无我有,他有我更突出的特色空间,这更利于企业在市场细分化的今天,抢占一片独有的市场空地。这份市场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和启及的。它具有强烈的独占性,更具特色的诉求使得消费者更能记住这一空地市场的产品。河北一家面粉企业,就曾以石磨制粉为诉求,与其他机器磨制面粉的企业区分开来,强调了石磨的好处,使自己的企业在面粉市场上搏得了一席不败之地。

第三,文化诉求也可以成为农产品的附加值。中国是个地域色彩很浓的国家,各个地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地方的文化特色。把这种文化特色亦或是民间传奇故事与产品相结合,不仅大大提高消费群体的兴趣,而且也给产品披上了一层文化色彩,这种文化特色与产品的捆绑式销售,使得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更显高贵突出。

第四,多样化生产,着力个性诉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衣食温饱,而是越来越注重生活的品质。那么,一个只满足普通温饱的农产品是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的,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多样化生产的同时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产品是不足以在市场上独占一席之地的。重复的普通化生产绝不可能在市场中形成必然的优势。企业产品的生产需要两手抓,在多样化普遍生产的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化的生产。

第五,完善服务理念,增强产品竞争力。传统的农产品企业一直以单纯的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他们认为,只要把农产品从企业销售出去,就算是所有的交易到此为止。但是,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仅仅简单的卖出已经显得有些落伍。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与产品源头以及消费终端的联系,积极探讨客户需求,争取把产销服务做得更加通畅完善,打通终端市场与产品源头的链条,使产品供有所求,求有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