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篇2
关键词:农作物 抗旱 栽培技术
世界范围内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一方面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也要从农作物本身下手,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旱能力和农业的抗旱栽培技术。
1、改变农作物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灌溉是农作物耕种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灌溉技术的发展历史也是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而解决干旱问题,提高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的基础,就是改变农作物的灌溉方式,同时提高农业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作物抗旱栽培过程中,滴灌技术和微灌技术是行之有效地节水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时刻保持足够的含水量,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这种技术一般情况下建议每次滴6 m3/667 m2水量,一个漫灌周期约为3次滴灌,这样下来,大约能够节水50~60 m3/667 m2水量。同时,适时选择中耕浅灌的方式种植农作物,每次灌水量适度,保证墒顶土质疏松,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中水分蒸发速度,并可以适度减少灌水次数,这样能够保证25%左右的节水量。
2、调整作物结构,改善育苗措施
一是加大水改旱的力度,近年来玉米-大蒜、玉米-蔬菜模式的效益已超过水稻-油菜效益,并能有效的减少用水量;二是增加落叶果树面积,减少常绿果树面积,可有效的减少用水量;三是采用生育期适中,根系发达的抗旱玉米品种如路单8号、会单4号等有效提升山地玉米的单产。全面实施旱育秧和精确定量栽培,旱式育秧不仅用水少,方便管理而且秧苗壮,该技术节种、省水、省工、增产。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水的运筹是一项节水措施,即苗期浅水、够苗干水晒田、拔节期干干湿湿。运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亩可以增产100~150kg。合理施肥、肥水结合、提高肥效。要氮磷钾肥结合施用,有时要看苗施肥,同时提倡使用高含量水溶肥(如开心果系列、富态威等)随水冲施或浇施,也可撒施立即灌水。此类新肥料具有速溶、肥效高、吸收快、不污染土壤等特点,试验表明,采用新型高含量水溶肥亩施4~6kg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替代尿素、普钙、硫酸钾和普通多元复合肥。也可采用榕凤控释配方肥,达到一次使用整个生育期起效。肥水结合是解决干旱环境中施肥难题的最佳途径。
3、应用化学药品提高农作物抗旱性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化学药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作物的抗旱性,如喷洒保水剂和抗旱剂等等,同时,也可以在土壤中施用一些化学制剂,改变土壤属性和肥力。这些化学制剂的使用能够尽量降低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以及作物本身蒸腾作用的发生速度,以此避免水分不必要的流逝,促使农作物生长出发达的根系,最终能够有效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在具体的耕种过程中,约施用3 kg/667m2的保水剂,这样就能够保证一般果树提高产量30~50 g/棵,提高抗旱能力。另外,也可以在种子播种之前使用一些化学制剂进行浸泡等处理办法,这样能够提高作物的出苗率,也能够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除了用化学制剂对种子加以浸泡以外,使用种子试水的锻炼方法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种子在播种之前可以选用循环干湿法进行处理,使种子不断地浸湿、风干、再浸湿、再风干,经过这一过程后,种子自身能够不断接受到干旱训练,从而产生对于干旱条件一定的抵抗能力,适应适当的干旱条件,提高抗旱能力。以玉米种植为例,在20℃左右的水里浸泡一定时间以后的种子,在经过循环干湿法培育以后,幼苗更加健硕,植物本身的含水量也大大增加,约能增加10%左右的产量。
4、合理科学使用化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与其他农作物相比根系会比较发达,根茎所能到达的深度也越大,所以,在给干旱条件下种植的农作物施肥时要特别注意施肥的深度,最好选择在20 cm左右的土层进行。这样的施肥深度不仅有利于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也能保证根系部分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为农作物生长保证足够的水养攻击。若在较浅土层施肥根系很难吸收到足够的肥分,需要足够的水量将肥分溶解,使肥分渗透到深层土壤,这样会对灌溉用水造成极大的浪费,而在干旱气候中这种情况更是难以缓解。另一方面,集中施肥也能够保证作物根系周围养分的浓度,使作物根系有足够的养分供给和吸收,进一步促进根系的发育,最终能较大地提高作物的抗旱生长能力。
5、注重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尤其是近几年,壳虫、蚜虫、飞蛾等害虫的危害呈现出上涨的趋势,很多例子都显示出加强病虫防治的必要性。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阻碍农作物生长,使土壤养分和水分流失,与此同时,还要注重防治白粉病等问题的发生以及由水分失调所引发的相关问题,如水稻的青立枯病等问题都要加大力气及时预防。以葡萄种植为例,干旱气候会导致葡萄作物缺乏锌、硼和铁等多种重要的生长元素,而这些要素的严重缺乏又会反过来阻碍作物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并随着干旱问题的加重而不断加剧,这样就会引发一些列危害重大的恶性循环。所以,在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加强预防力度,对于这类问题要进行提前介入,并为作物适时补充营养元素,增强作物抗旱能力,从而保证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结语
农业是民生之本,需不断改进方法,完善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 ,才可以使我国避免粮食危机,使中国持续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风弼.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要点.云南农业,2010(5);13.
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应用;推广;农业种植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促动下,生物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扩张,生物技术普遍运用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生物技术比较难以应用,所以发展和推广都进行的比较缓慢。近年来,科学家更深入的对生物科技进行了研究和应用,让生物技术更多的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例如:转基因技术等等,所以必须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和推广。
1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
作为人口大国,我国对农业产品的中产量需求很大,近几年来,生物技术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应用在农业中,在没有污染自然生态的情况下,粮食的问题得到了合理的解决。生物科技有投资小、产量多、高回报的特点,并且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的污染。生物科技不仅能拓展农业发展,减少可利用能源的浪费,还能使产量得到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1)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人口多,人均占地面积小,粮食少,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大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值。这正是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2)运用生物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居民对食品的质量、营养等方面有了较高的要求,生物技术的运用,极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例如:“转基因技术”,通过对产品基因的改造与组合,使其和另外的生物体相结合,提高植物的蛋白质成分,增强植物抗病虫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3)生物农药方面的运用。农作物产量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气候、土壤等,其中病虫害的危害是一重要因素,传统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使农产品本身受到危害,更加破坏了环境,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等通过提取制成的农药,和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种类较多,农户选择类别较大。生物农药在制作的过程中,减少了化学成分,在使用中,对植物和环境都起到了保护作用。传统农药是通过生物组织生产出的药品,农药的材料受到范围的限制,这使传统农药价格较高,生物农药避开了这种弊端,生物农药有生长快、范围广等等,与传统农药相比也大大降低了生产的成本。
(4)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在我国,除了水稻等极少数农作物的产量高以外,大部分农作物产量底下,其中很大原因就是我国农作物抗病性和抗虫性差。农作物抗虫性和抗病性差不仅仅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甚至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死亡。要想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就必须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和抗虫性。生物技术的引入,给解决这种难题带来了契机,如利用马铃薯自身分泌的一种蛋白物质来抵抗科伦那多甲虫对其的伤害。长期利用生物技术防虫害,可以使农作物产生一定的抗虫性和抗病性,这也会减少传统农药的使用。
(5)通过生物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抗金属性。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工业发展离不开对金属的利用。由于对金属的广泛运用,使得金属微粒无处不在,甚至于我们呼吸的空气中也含有这些金属微粒。有些重金属本身是有毒性的,它们被植物所吸收后,生长产生的农作物产品中就会带有这些重金属元素,这就会给食用者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土壤中也会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由于这些土壤一直生长着农作物,所以这些土壤中的重金属不易移除。如今,通过生物技术,提高了农作物自身的重金属抗性,含有重金属元素的土壤,在经过改良后农作物的循环种植,重金属被逐步移除。
3 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前景的展望
3.1 利用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利用的研究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对光源的利用,达到植物产量的增收。在生物技术方面,就是要通过对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率,从而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3.2 生物固氮技术 传统的化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养料作用,但是也对农作物及土壤有着很大的伤害。氮肥是对农作物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化肥,传统的氮肥基本上都是化学肥料,伤害土壤和农作物本身。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生物固氮,提高了氮的使用效率,降低了氮肥的成本。
3.3 通过对农作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 目前,对于菌类的生物反应器的掌握难度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但是植物农作物的反应器就相对容易掌握,便于管理,对操作技术要求低。合理利用农作物的生物反应器,必将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4 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就应该加大推广力度,丰富宣传手段。农业生物技术如果被全面的推广应用,必将成为农业史上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它必将引领农业生产潮流。政府应该加大农业生物技术扶持,加强宣传投入。
篇4
关键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应用
1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
将生物技术广泛推广到农业种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一定要加大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如今,经济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生物技术的完善以及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1]。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农业种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今,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种植的推广与应用,相关政策更加完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为农业种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近年来,我国的农作物产量不断增加,其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程度地提升,种类也不断增多,进而提升了我国的竞争力以及综合国力。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虽然我国的农业种植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也领先于我国。虽然我国生物技术的应用时间较晚,但是我国加大了对生物技术的推广以及支持,使我国的生物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并获得了不小的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了先进水平[2]。
2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应用的意义
2.1提升农业产品的产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我国的土地面积较大,但是实际的农业种植面积却十分有限,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提升农业种植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生物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而且能够较为显著地提高农作物的生产产量,满足人们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
2.2提升农作物的质量
随着现今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粮食作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业作物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营养的需求,而且必须保证农作物的安全以及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所以,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营养需求,同时也能提升农作物的产品质量以及食用的安全[4]。
2.3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对农业种植的影响非常大,其会对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农业种植中加强对生物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对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控制,进而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同时,生物技术也可以显著提升农作物的存活率。由于生物技术是通过应用转基因的方法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食用安全。
3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3.1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所谓的转基因技术,就是指使用人工技术将生物的遗传基因进行相应地剪切、加工和改造,再将其注入到需要改变基因的生物中,达到改变生物遗传特性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在于对需要基因的提取,对多生物的细胞进行相应地检测。转基因技术不会受到生物种类的限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2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所以一定要提高粮食的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的耕地面积有限,所以想要在有限的土地中种植更高产量的粮食作物,就要加强对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其中,分子育种技术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运用了分子育种技术,这对我国的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中的转基因技术有可能会对人们造成影响,但是尚未明确。所以,分子育种技术就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与以前传统的育种技术相比,分子育种技术更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安全性及质量。所以,推广及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5]。
3.3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所以,现如今人们对于粮食作物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温饱上,而是更加开始重视食品的质量以及食用的安全性。生物技术的应用就很好地提高了食品的质量以及营养价值,同时在食用的安全性方面也有较明显的提升。组织培养技术能够保留并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同时提高其抗病的能力,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其主要是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基础,使植物组织能够顺利地在无菌环境中生长,并且可以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保证作物的品质及安全,对于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6]。
4结语
现如今,生物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及抵抗力,从而改善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所以,大力推广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道雷.我国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张平平,刘大为.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277.
[3]麻李祥.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5(12):174-175.
[4]王洪波.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概论[J].农业与技术,2015(14):11.
[5]秦丽萍,黄夏英.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福建农业,2015(5):105.
篇5
关键词:农艺技术;农机结合;光合作用
1 农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作物的农艺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型农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技术已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更科学的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经过试验更好地了解农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补充的同时,改变外在因素,从而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只是农艺技术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温、水、土、肥等各种因素加以处理,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 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合理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养分,同样在不同的生长期间对于各种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所以,合理的施肥会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有根据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情况才会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农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费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产量。
2.2 合理密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大会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产量。但是,空间太小虽然数量增多,但由于空间太小直接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怎样最大化的实现产量,这也是农艺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农艺技术根据试验总结出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农作物的采光问题,还要能透风。例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考虑到授粉情况,种植太密集不但影响采光问题,而且空气不流通影响授粉。但是,间距太大也会影响授粉情况。在交叉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采光问题,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响到矮作物的采光问题。没有足够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在种植期间要想实现作物的最大化的生产,就要根据农艺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
2.3 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促进作物生长
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变作物季节种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农艺技术才会更好地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从而服务于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棚种植技术已经改变了作物季节性种植的问题。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来改变作物的生长。在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反季节种植,除此以外,适当改变外界的因素还会增加作物的生长。在大棚种植中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增加产量。新型农作物发展的今天,更先进的农艺技术不断应用到现实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在新型的农艺中,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光照时间,增加了有氧呼吸,减少了无氧呼吸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会更好地实现作物的最大产量。
3 农机农艺的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通过农机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机械开展的时间比较短暂,农机结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中的问题才会更好地实现农机农艺的快速融合。通过把农机引入到农艺上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通过运用农机直接提高了效率,通过不断改进农机技术使得农机农艺搭配更加完美,使得小麦在播种期间实现小麦最合适的播种间隙,同时也可以做到在播种的时候适当施肥。这样很多的工序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提高了效率。针对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农机,根据农艺的需求更好的提高农机的技术含量也是每个技术考虑的问题。
4 总结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艺技术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农艺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作物的质量,还让有限的土地创造了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现行农业统计
报表制度是采用农作物播种面积来计算单产(曹利剑,1997),即:农作物单产=农作物总产量/农作物总面积。其中,农作物总产量为10种农作物的产量总和,农作物总面积为10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总和。面板数据模型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所谓面板数据,是指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组合起来的一种数据类型,它有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可以克服时间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线性的困扰,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多的变化、更少的共线性、更多的自由度和更高的估计效率,使参数的估计结果更加可靠。农作物产量涉及农田景观格局变化、投入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具有时空变异特征,适宜于构造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它们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且在引入多个控制变量的情况下,面板数据模型能够有效地估计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变化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影响农作物单产的因素很多,在这方面也已有较多研究,邵晓梅[13]指出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即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均对农作物单产有影响;周四军[14]认为影响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土地、化肥、农机动力、农业劳动力;肖海峰和王姣[15]选取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等变量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谢杰[16]认为影响农作物单产的因素包括劳动力、物质投入、土地、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制度因素等,并使用逐步回归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等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方法,选取农业化肥施用量、粮食播种面积、成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制度变迁为解释变量,构建了一个中国粮食生产函数,对我国1978~2004年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为了涵盖上述这些因素,本文在选择要研究的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作为解释变量的基础上,选择农林牧渔劳动力、新增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总播面积作为控制变量,它们是非研究变量,但也是影响被解释变量的重要因素,必须进入回归方程,从而可以避免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被高估或者低估。本文以农作物单产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分析县城农作物单产与农业景观多样性指数关系的模型,为消除量纲差异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各变量的原始值做了取对数运算,将模型参数线性化,因此,本文采用以下面板数据模型:数据及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农田景观数据以及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数据。农田景观数据有全国多县的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棉花、油料、麻类、糖类和水果的面积和产量。这些数据均来自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数据包括总播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这些数据以及人口数据均来自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本文所采用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及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间不存见明显的多重共线性。
结果和分析
从拟合优度来看,R2=0.401对于统计量为19970的数量来说拟合优度较好,说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及各控制变量对农作物单产的影响。从模型的总体显著性来看,该模型中各变量对农作物单产的共同影响是显著的。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的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268,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县城水平上,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于农作物单产有显著的正面影响。ey/ex为0.058表示在一定范围内,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时,农作物单产增加0.058个单位,且表现为强弹性。本文以中国1996年至2005年的县级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了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计量模型,以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解释变量,农林牧渔劳动力、新增耕地、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成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总播面积为控制变量来估计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对县城农作物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县级农田景观多样性指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升高对于农作物单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些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保持农田景观格局多样化,避免农田景观格局破碎化。本文经过实证研究表明,农田景观多样化将对农作物产量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农田景观多样性的提高使得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化、多样化,害虫和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从而有效促使农作物单产增加。然而,过高的景观多样性将使得景观格局破碎化,它会削弱生态系统天敌和害虫自我调节功能,降低农业可持续性(张保华等,2007),造成农作物减产。(2)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采取灾害应对机制。农业机械化对提高农业产值有很大的贡献[18]。通过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农作物单产有促进作用,而成灾面积对农作物单产有反向作用,因此应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作物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同时应提高灾害应对措施,尽量避免因发生灾害造成农作物减产。
作者:陈玮 侯敏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篇7
关键词: 农作物 抗旱能力 栽培技术
生物体与环境条件是统一体,农作物要获得高产就必须为之创造与其生物特性相适应的环境条件。全球气候变暖及我县多春旱、伏旱和冬旱的气候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危机。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一方面要从土地和环境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要从农作物本身入手,提高农作物本身的抗旱能力和农业的抗旱栽培技术。
一、改变农作物灌溉方式
在农作物抗旱栽培过程中,滴灌技术和微灌技术是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既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土壤时刻保持足够的含水量,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同时,适时选择中耕浅灌的方式种植农作物,每次灌水量适度,保证墒顶土质疏松,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中水分蒸发的速度,并可适度减少灌水次数,保证25%左右的节水量。
二、采用抗旱品种
采用抗旱品种,以种省水。不同作物间的耐旱性差异较大,被称为作物界骆驼的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能力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可加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抗旱品种较一般品种根系发达,具有深而广的储水性和调水网络,具有受旱后有较强的水分补偿能力。品种的抗旱性也属高产稳产问题,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抗旱品种的培育可通过杂交和诱变等具体的方法进行。
三、调整作物的耕种结构
农作物的耕种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抗旱节水能力。一是加大水改旱的力度,近年来玉米—大蒜的效益超过水稻—油菜的效益,并能有效减少用水量。二是增加落叶果树的种植面积,能有效减少用水量。三是采用生育期适中,根系发达的抗旱玉米品种。
四、改善作物苗期的栽培技术
在作物苗期蹲苗,即人为控制水分,如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在蹲苗后能显著提高抗旱能力。饿苗也是一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即扦插苗和移栽苗从苗床取下后,放置在阴凉处1—3天后再栽,经过饿苗后的幼苗含水量减少,组织老化,栽后抗旱能力提高,并促进根的发育。[1]
五、运用化学药品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施用适量的化学药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作物的抗旱性,如喷洒保水剂和抗旱剂等,同时也可以在土壤中施用一些化学制剂,改变土壤属性和肥力。这些化学制剂的使用能减慢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速度和作物本身蒸腾作用的发生速度,避免水分不必要的流逝,促使农作物生长出发达的根系,有效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另外,也可在种子播种前使用一些化学制剂进行浸泡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出苗率,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和产量。除了用化学制剂对种子浸泡以外,使用种子试水的锻炼方法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在播种前选用循环干湿法对种子进行处理,使种子不断浸湿、风干、再浸湿、再风干,经过这一过程后,种子自身能够不断接受到干旱训练,从而产生对干旱条件一定的抵抗能力。以玉米种子为例,在20℃左右的水里浸泡一定时间后的种子,在经过循环干湿法后,幼苗更健硕,植物本身的含水量也大大增加,约能增加10%的产量。[2]
六、注重防治病虫害
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蚀,近些年壳虫、蚜虫、飞蛾的危害呈上涨趋势。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阻碍农作物的生长,使土壤养分和水分流失。还要注意防治白粉病及由水分失调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以葡萄种植为例,干旱会导致葡萄作物缺锌、硼、铁等多种重要的生长元素,这些元素的缺乏反过来又会阻碍作物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这样会引发一系列危害的恶性循环。
七、科学施用有机肥和化肥
合理施用农家肥及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能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增大田间持水量,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有机肥经过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分解与合成,能稳定释放农作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种类其全的营养元素,部分有机质在土壤中变成腐殖质,能调节土壤养分,把矿物质、土粒胶结起来形成团粒结构,使土壤结构性能稳定良好,增加土壤的储水性能。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作物吸收养分困难,此时可用叶面喷施的方式补充养分,如喷施磷酸二氢钾、“天达2116”、“碧护”及腐殖酸类叶面肥效果都不错,这是因为磷能提高细胞结构的水化度和增加胶体束缚水的含量,减少细胞水分的损失并增加原生质的黏性和弹性,从而增加原生质对局部脱水的抵抗能力。钾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根冠比,从而增强作物吸收水的能力。所以要注意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实践还证明,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60m2,磷肥30kg,钾肥20kg,适量补施硼肥,可显著提高作物的耐旱能力。[3]
此外,在干旱条件下生长的农作物其根系会比较发达,所以,给干旱条件下农作物施肥时要特别注意施肥的深度,最好选择在20cm左右的土层进行,这样的施肥深度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发育生长,还能保证根系部分能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为农作物生长保证足够的水养供给。[4]若在较浅土层施肥,根系很难吸收到足够的肥分,需要足够的水量将肥分溶解,这样则会对灌溉用水造成极大浪费。另外,集中施肥也能够保证作物根系周围养分的浓度,使作物根系有足够的养分供给和吸收,进一步促进根系的发育,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
八、地面覆盖保墒
一是薄膜覆盖,在春播作物上运用可增温保墒,抗御春旱;二是秸秆覆盖,将作物秸秆粉碎,均匀铺盖在作物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报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哲庆.夏初注意防治稻恶苗病.农村科学实验,2011,(6).
[2]刘风弼.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要点.云南农业,2010,(5).
篇8
摘 要: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农产业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其中,免少耕栽培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免少耕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农作物产量。本文首先以免少耕栽培应用效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发展免少耕栽培技术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免少耕栽培技术;农作物;发展;应用实践
引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经济支柱,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现如今,免少耕栽培作为一项农作物技术,其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少耕、不耕的形式,在地表中填充根茬、秸秆,进而提高土壤的风蚀与水蚀,加强土壤中作物所需营养,并还具有保湿效果,提高作物的抗旱性能。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运用免少耕栽培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且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进而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免少耕栽培技术的应用效果
1.1适期播栽
在传统的耕翻种植方法中,主要是将早期搜集的前茬进行晾晒、碎堂整地等工作,大约需要20天左右的工作量。如果在农忙时期,由于农活非常集中,季节性比较紧,采用耕翻种植可能导致播栽季节延误。但通过免少耕翻种植技术,除了施肥工作以外,作物在播种到收获过程中都不需要对土壤进行翻动。因此,能够将播栽环节提前一周左右时间,保障农作物能够在适期种植。
1.2壮苗早发
应用免少耕翻种植技术中,免耕麦田表层土壤的肥力较高,保障播种的均匀度,覆土深浅保持一致。因此,能够避免天早出苗不齐全,或者在连雨天出现烂种、烂耕现象,有利于争取早苗或者提高出苗率。采用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种稻,能够保障早育小苗的移栽工作,防止因为深栽问题导致僵苗现象,能够加强稻苗的生长力,保障作物产量。
1.3成本问题
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成本投入较小,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强度与种植成本,具有轻简省工的特点。在免少耕翻种植模式下,每1000m2大约能够节省4~5人,能够降低1/4的农业成本。并且在早期的种植中,能够降低30%的水量,同时也免去了泡田、耕翻、平整等工作,每1000m2能够节省栽秧、育秧工时农业成本150元左右,一改栽秧时农民的工作量,创新生产方式。
1.4提高作物产量增收
免少耕翻种植技术具有效率高、肥力强、透气性好等特点,与传统的耕翻模式相比,能够增产1~1.5成。并且,板茬免耕油菜具有早播早栽、冻害轻、早发冬壮等优势,在春季苗势转发极为迅速,使结角层的结构更为合理,保障油菜产量。
总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水旱轮作免耕、水田连作免耕、旱地连作免耕,总共有三大类型免少耕类型,并且形成十多N免少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免少耕技术最为丰富的国家。
2.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2.1加强资金管理
免少耕翻种植技术是一种新型播耕项目,必须要保障资金问题。因此,必须要建立专门账户,集中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不能将日常工作费用与项目费用混为一谈。在资金使用中,不能随意挪用资金、改变资金用途,保障资金的针对性与安全性。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免少耕翻种植技术,必须要不断加强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创新,不断增加免少耕翻种植技术专项资金规模。
2.2做好宣传与推广工作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免少耕翻种植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有效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加大推动作用。作为一项新型播耕技术,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相应的宣传推广工作,在保障与当地农民合作、交流的前提下,加强免少耕翻种植技术指导,让农民看到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优势,进而提高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当地农作物产量,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2.3正确选择技术路线
2.3.1免耕与轮耕技术融合
大力宣传推广免少耕与翻耕、深松、旋耕的相互融合,建立相应的土壤耕作制度。实现“三三轮耕制”,即在免少耕地区每年展开翻耕、深松1/3土地,每三年施行一次。或者待到免少耕翻种植技术推广工作结束之后,每4年采用翻耕、深松与免少耕相融合的耕作方式。
2.3.2免耕与覆盖相融合
遵循“二少一多”原则(“少动土”、“少”、“多覆盖”),并在免少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地膜覆盖、绿色植物覆盖、秸秆覆盖等多种覆盖方法,进而实现周年覆盖与免少耕相融合,保障种植土壤保持“适度粗糙”、“湿度湿润”状态,保障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充分发挥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优势。
2.3.3农艺与农机融合
在免少耕翻种植模式下,农机主要包括:免少耕整地、免少耕播种、免少耕育苗、免少耕套种、免少耕移栽等;农艺包括:精良播种、化学调控、平衡施肥、培育壮苗、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防灾等。通过农艺与农机的结合,进而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规模与种植效率,推动免少耕翻种植技术的标准化进程。
2.3.4良法与良种相融合
在品种选择上,要以抗倒性较强的优良品种为主,重点考虑所选品种品质与预期产量。在技术选择上,要以免少耕整地、免少耕直播、免少耕育苗、免少耕套种、免少耕移栽为主,进而实现良法与良种相融合,保障农作物产量。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加强免少耕翻与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除草、壮苗等结合,实现物理技术与化学技术相融合,通过科技的力量来提高作物产量,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2.4建立农业试验田
无论是何种新农业技术都需要在进行试验,或者让人们看到新技术的优势所在。因此,政府和有关部分可以建立农业试验田,在试验田中采用新技术播种作物。为了能够更好的宣传、推广新农业技术在地区使用,必须要通过良种、良法、良田才能够得以实现,三者缺一不可,进而让示范田能够在当地农村种植地区得到进一步普及。
结束语
总之,免少耕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推动力,在各地的普及程度了在不断提高。随着我国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新型技术已经逐渐替代了传统技术,我国也正在从农业大国逐渐转变为农业强国。
参考文献
[1]王法宏,冯?波,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2013,6(11):49-53.
篇9
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农作物对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依赖性,有效地减少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上市一系列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保证食用者身体健康贡献力量。无公害生产技术中的深耕技术,能有效促进土壤中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伸展,坚实扎根,增强抗倒伏能力。此外,深耕还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病毒、虫卵等易导致作物生病的东西以及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杂草的种子埋于土壤深层,使之逐渐消亡,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侵袭。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调节了土壤结构,使土地向着高产、优沃的方向靠近,从而实现农作物增收。无公害生产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旱防涝等抗灾能力,于灾害之中挽救农作物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2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传统的无规律化逐渐过渡到目前拥有严谨管理手段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农产品的销售质量,促进农业增收。无公害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土地采取种前深耕管理,以给种植农作物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保证其营养的供应;实行农作物的合理轮作机制,有效防止重茬带来的病原体累积、土地营养分布不均衡等危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状况,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并阻止土壤条件恶化;保持合理种植密度,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行田间管理维护,包括苗期管理、施肥、灌溉、松土等,但是其要求比较严格,各个环节均有相应配套的原则以供施用;注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以保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
3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为提升农产品销售质量,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在全国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推广措施可分为4个方向。
3.1培养农民绿色生产意识
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是推广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政策性任务。一些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意识的宣传培养是否到位。在宣传方面,将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下乡,深入农民身边,讲解绿色生产的优点,培养其绿色生产意识,使农民摒弃传统落后减产的农作物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绿色环保高产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从而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增收,即培育农民绿色生产意识是从意识层面使其生产意识改头换面,进而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
3.2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肥料的研制与推广
有毒有害性农药化肥的使用是传统生产技术区别于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显著表现,其使用虽然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收,但是也对农作物生长存在着副作用,例如,农药的残留问题直接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与无公害生产的主题背道而驰。因此,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的研制与推广是推广无公害技术的关键步骤。农药与肥料的使用只有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其毒害性,才能实现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
3.3加强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建设
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给广大农民起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以成果推行发展。此外,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还可以获知该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为进一步在方法上改进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可能。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拥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才能够保证大量无公害蔬菜水果的上市,从源头上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3.4加强对农作物化学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化学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产品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有效加强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控工作,在残留农药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地降低残留率,保证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
4结语
篇10
关键词 生物质能源;农作物秸秆;部分调整模型;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P9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84-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石化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 同时无节制地开采使地下资源贮量迅速下降, 并且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据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预测,全球石化类能源的可开采年限分别为石油39年,天然气60年,煤211年,而其分布主要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中东地区[1]。自1993年我国由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目前对石油进口依赖度已超过1/3,2005年进口依存度已达42.9%[2],预计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50%[3],2020年将超过60%[4]。其中进口石油中约80%的石油通过马六甲海峡,90%需要外籍油轮运输[5]。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也很大。1991-2004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从1.18亿t增长到2.9亿t,年均增长幅度达7%以上。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伴随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高能耗,面对我国石油的相对匮乏,有专家测算,我国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很可能在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2020年,就是石油供给丧失平衡的“拐点年”。
面对能源短缺的制约,一条可选择的途径便是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人类利用最早、最多、最直接的能源,目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而居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至今,世界上仍有15亿以上的人口以生物质作为生活能源[6]。杜祥琬[7]2006年预测,可再生性能源到2010年将占到我国能源利用总量的5%到8%,到2020争取能达到10%到15%,在这些可再生性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是最有产业化、规模化前景的可再生性能源。因此发展可再生性能源――生物质能源,对于缓解我国能源消费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为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国家财政部正在研究建立成本分摊机制与风险分摊机制的财税扶持政策,具体内容包括弹性亏损补贴、原料基地补助、示范补助、税收优惠[8]。生物质能源主要是指利用农作物秸秆、甘蔗、玉米、小麦、甜菜、木薯、马铃薯、棉籽、菜籽、林灌木等农林产品,以及畜牧业生产废弃物等提取的能源。
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中的一种,具有广阔的来源。由于农作物秸秆来源于农作物产品,而农作物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主要农作物秸秆的蕴含量,有利于开发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促进生物质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1 研究背景
目前,国内对于生物质能源的研究主要从技术利用,包括生物质气化、液化、致密成型、秸秆发电(马晓茜、何军飞等,2006;贾小黎,丁航,2006;吴祖林、刘静,2005;周肇秋,马隆龙等,2004);技术标准建设(刘军利,蒋剑春,2006)、国际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国家发改委能源局,2005;国家林业局能源办,2006;郑畹,2006;蒋剑春、应浩等,2006;曾麟、王革华,2005;陈晓夫,王飞,2005;刘继芬,2005)进行分析。对农作物秸秆的研究也是基于此,如稻壳气化燃烧发电、秸秆直接燃烧发电(贾小黎,丁航,2006;周肇秋,马隆龙等,2004)。
农作物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能源材料之一,在中国具有广阔的来源。面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情况下,面对农民根据比较效益自发选择经济作物,由此出现“压粮扩经”的现象。而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个方向(林毅夫,2003;黄季,2004;王雅鹏,2005)。因此,正确认识粮食总产量与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之间的变化趋势及它们之间的长期关系,有利于促进农村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 基本假设与模型的设定
2.1 基本假设
农作物秸秆产量同农作物产量呈一固定比例关系,比例关系为草谷比(k),其中草谷比值为常数;
丁文斌等:生物质能源材料――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潜力分析农作物秸秆产量变化服从农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
2.2 模型的设定
假定理想的农作物秸秆产量是粮食作物产量的如下线性函数:
由于农作物大田种植,受自然气候环境、人的经验管理水平影响等的影响(即便是在农民经验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能由于农作物种植效益偏低,投入产出低下,农民不愿意投入很多人力、物力来精心管理作物,由此导致生产的粗放化。),实际变化只能是理想变化的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小于1。 将调整机制转化形式可得:
3 计量分析
主要粮食作物选取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料、棉花、甘薯,数据为1991-2004年各作物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
由此可知,短期边际产量倾向MPY为0.879,调节系数为0.701,长期边际产量倾向为1.26。对长期消费倾向而言,粮食总产量每增加1 t,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则增加1.26 t。调节系数为0.701表明,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同其理想产量水平的调整程度为70%,尚有30%的潜力有待挖掘。
要发挥农作物秸秆产量的理想水平,就需要找出其制约因素。作为农作物的附属产量,农作物秸秆农粮食作物质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又有所不同。对比分析影响粮食产量和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农业物质投入要素,有利于分析出二者间的异同。选取农业物质投入要素农村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及粮食单产等9个变量,变通过粮食总产与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与各要素进行灰色关联的对比分析。数据取自1993-2004《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
在粮食总产量同各要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取分辨系数为0.5,关联系数计算公式为:
依据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关联度,即求对应的关联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得到关联分析对照表,见表4。
由粮食总产量与农作物秸秆同各物质要素投入关联度对照表可以看出,影响粮食总产量和主要农作物秸秆产
量的因素有较大的相似性。关联序排第一位及第五、六、七、八、九位的要素相同。这些要素中,农用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六要素对农作物生产的作用很大,影响二者的产量次序相同。而对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二要素对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影响程度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要大。
由前五位要素粮食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劳动力、农村化肥施用量、农药用量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可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推广程度的扩大、农村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秸秆的产量增长程度会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程度。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与粮食总产量之间的差值呈增长趋势,这也说明了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增长速度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作物比较效益的低下,“压粮扩经”行为促使。在我国改革开发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农民逐渐根据市场价格进行农业生产安排。在比较效益原则下,追求利益最大化,获得更大的预期收益,农民更愿意种植比较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而非粮食作物,导致“压粮扩经”的行为产生。
(2) 农业结构调整促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产生了诸多变化。主要由过去的农产品供求短缺专向了过剩,结构问题日趋突出,农民增收缓慢,增收困难,且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在扩大。另一个背景就是加入WTO,资源利用和生产经营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农业发展受到挑战,农民增收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通过结构调整,旨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在调整过程中,种植业结构朝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方向发展,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度慢于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增长速度。
(3) 资源利用效率优先原则促使。早在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便提出了著名的农民理性假说,即“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9]。随着农村改革使农民基本摆脱温饱开始向小康迈进,农民的需求层次也有生理需求向其他需求满足过渡,农民不仅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还追求既得收益下付出的最小化。由此导致了农民对农业物质资源、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调整。在种植业内部,农民的理促进了物质资源、家庭人力资源的配置遵循资源利用效率优先原则,投入到了非粮食作物中,促进了非粮作物的增长。
(4) 科技进步的结果。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对粮食作物进行着科研,以提高粮食产量。目前粮食单产的水平已经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相对其他非粮食作物而言,近年来粮食作物单产的增长水平低于经济作物如棉花、油菜籽、甘蔗(表5),由此导致主要农作物秸秆总产量增长率高于粮食总产量的增长速度。
4 结束语
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如可再生性、可储藏性和可替代性、资源丰富、二氧化碳零排放[10]。面对当前国内能源消费压力,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是一条适宜的可选途径,即有利于缓解当前能源消费压力,又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村地区对生物质的利用效率,减轻农村地区同城市对能源的竞争性压力,促进“生产发展、村容整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积极开展生物质能源的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含量大,资源丰富又可持续供给。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结构调整的深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生物质能源的含量会进步提高,积极探索出一条合适的秸秆转化为能源的利用方式,将对国家能源消费、农村地区能源消费、农民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黄天香.我国规划新能源 未来15年三步走[N].中国改革报,2006-04-27(2)[Huang Tianxiang.China Planning New Energy for Three Steps In Later 15 Years[N].China Reform Daily,2006-04-27(2)]
[2] 杨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下降[N].中国工业报,2006-01-18(A01)[Yang Min.China's Oil Dependence on the Outside World Reduced[N]. China Industry News,2006-01-18(A01)]
[3] 郭紫纯,王晴. 能源蓝皮书指出: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50%[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07-21(3)[Guo Zichun, Wang Qing.The Energy Blue Paper Pointed Out :China's Oil Dependence on the Outside Will be More Than 50% in 2010[N]. China's Ministry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6-07-21(3)]
[4] 林旭,2020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60%[N].证券时报,2006-11-21(A02)。[Lin Xu, China's Oil Dependence on the Outside will be more than 60% in 2020[N]. Securities Times , 2006-11-21(A02)]
[5] 陈耕.中国石油安全形势与对策思考[J ] .今日中国论坛, 2004 (1) : 31~34.[Cheng Geng, Considering on China's oil Security Situation[J]. ChinaTooy Forum, 2004 (1) : 31~34]
[6] 肖波,周英彪,李建芬.生物质能循环经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07~218[Xiao Bo, Zhou Yinbiao, Li Jianfen. Biomass Technology Recycling Economy[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6:207~218]
[7] 杜祥琬.生物质能源是最具前景的可再生性能源[J].应用能源技术,2006(3):22[Du Xiangwan. Bioenergy is the Most Promising Sources of Renewable Energy[J]. Application of Energy Technologies, 2006(3):22]
[8] 保婷婷.财政部提出生物能源财税扶持政策[N].科学时报,2006-11-14(A01)[Bao Tingting. Finance and Taxation Policies to Support Proposed BioEnergy[N]. Science Times, 2006-11-14(A01)]
[9]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29[Theodore W. Schultz.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M].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8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