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灾害预防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煤矿灾害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煤矿地质灾害的分类
煤矿地质灾害是指,在进行煤炭开采过程中,受自然因素或是人为因素影响地质环境的平衡被破坏,引发地质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及因此而衍生出的次生灾害,是地质环境对开采行为的一种反馈。而根据地质灾害持续的实践及动力作用方式我们将它们划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根据地质灾害持续时间分类:第一,突发性地质灾害。此类地质灾害具有的特点是突发、高能且危害性较大、持续时间短。如井下突水、突泥持续的时间大概是数分钟~数天,瓦斯和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等只有数秒钟;第二,渐发性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主要特点是发生相对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但危害不是很剧烈。如沙漠化,其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
其次根据动力作用方式可将煤矿地质灾害划分为两大类:第一自然动力类型地质灾害,它包括内动力地质灾害、内动力地质灾害所诱发的灾害及自然外动力地质灾害三个小类,如地裂缝、岩溶塌陷、井下突水突砂、泥石流、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第二是指人为外动力与自然动力复合类型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人为外动力与自然外动力复合地质灾害及人为外动力与内动力复合地质灾害两个小类,如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及盐渍化、地裂缝、煤层及煤矸石自燃等。
(二)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群发性、衍生性、区域性、持续时间的多样性、不可避免性和可防御性、影响的多面性。
首先群发性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地质环境的平衡性被破坏,所引起反馈行为所造成的灾害并不是鼓励的,会在同一地区或是某一时段集中发生形成灾害群,如煤层自燃、井下突水、塌陷灾害等;其次衍生性是指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是连锁性的,如煤矸石山自然会引起矿区的大气污染,而大气污染会引发矿区居民的空气质量,造成呼吸道疾病甚至是肺癌。或有害矿井水排放没有经过科学处理造成水体污染并影响到了土壤质量,使得有害元素进入到农作物,人体长期食用,引发地方病;第三地质灾害的区域性是指,灾害发生是受一定的区域条件影响控制的,像煤矿区岩溶塌陷和矿井突水灾害,就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区域和石灰岩广布地区;第四灾难持续时间的多样性是指煤矿地质灾害其发灾所持续的时间是不同的,如煤与瓦斯突出、煤尘爆炸等发灾时间较短,而采煤塌陷、地方病等持续时间较长;第五,煤矿地质灾害的不可避免和可防御性是指,煤矿地质灾害在现今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可以依靠科技技术去积极预防的,从而减少灾难的发生并减轻灾害的损失;最后说其影响的多面性是指,煤矿地质灾害不仅关系着煤矿企业的经济利益、社会形象,更关乎众多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工家庭的幸福,还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二 造成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一) 客观因素
首先在进行煤矿开采活动之前地球表面与岩石圈是平衡的,那在采矿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是从地壳内部通过各种技术如钻采、坑采或是露天开采、液采等把矿石和岩石开采出来的,我们这个开采过程实际上就类似一个把地壳肢解的过程,使原本平衡、自然的地壳,出现了空洞变得不自然协调和平衡,从而造成了地壳物质环境的不稳定,从而诱发了煤矿地质灾害发生,这也是其本质原因。
其次,在煤矿开采中尤其是地下采矿需要排净矿坑下的积水且对地层漏水做处理,而这一行为会影响到地下水的平衡,造成地层的不稳定和不协调性。而如果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还不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乱挖滥采还会造成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冒顶等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
第三,我们说矿业活动并不是单一的煤矿开采,它还包括选矿和冶炼加工等,但是这些工序需要用到火与水进行相应的技术处理,并产生废气、废水、废渣等,这三废的排放、堆积、处理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农田、森林、地下水等等,可以说对周围的环境会有严重的危害,使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二) 主观因素
首先,由于对于煤矿经营企业的把关不严格,一些地方和民营的小煤矿发展迅速,他们的煤矿开采不讲科学,开采方式过于粗暴,与国营煤矿企业争夺矿产资源,甚至一些民营小煤矿寄生在国营矿山上,直接在国营大矿山上挖洞,造成瓦斯泄露、透水等事故的发生。
其次,矿山腐败现象严重,一些国营矿山被转为私人承包,一些煤矿老板只注重煤矿开采量和不断增产,对安全生产忽视,对矿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用钱收买上边领导,对下面群众禁止发声,这种罔顾矿工生命安全、罔顾造成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难,只满足自己私欲的经营方式,造成煤矿地质灾难频繁。
第三,国家的煤矿安全生产检查让一些煤矿主有漏洞可钻,光有法律法规和各种生产规则,执行力度不强硬,一些检查人员易受利益驱使,降低检查标准。还有则是黑煤矿的存在现象依旧很严重,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擅自开设煤矿,管理混乱,技术水平低,只注重经济所得,不顾灾难的预防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三 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方法概述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灾害体的变形动态,并分析其稳定性,从而超前做出预测预报,以防止灾难发生,并为灾难治理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相关资料支持,为社会提供对地质灾害的监测信息服务,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能最大程度的获得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将其应用防治工程效果评估中。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时空技术、监测仪器和预测预报技术于一身的综合技术,其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 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是指通过测量位移形变信息为主的监测方法,比如说地表相对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和地表绝对位移监测,此类监测技术已发展较成熟,有着较高的精准度,是一种常规监测技术,能获得直观的灾害移形变信息,因此通常是预测预报的主要依据。
(二) 物理与化学场监测
比如说应力监测、放射元素监测、地声监测、地球化学方法及地脉动测量等,都属于监测灾害体物理与化学场等变化信息的监测技术方法,因为地质灾害的物理和化学场发生变化,常常与同灾害体的变形破坏有着重要联系,因此此类监测方法较变形监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 地下水监测
很多地质灾害的形成或是发展都与灾害体内部或是周围的地下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地下水的监测是很重要的。地下水监测如其名,以监测水质特征为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监测、孔隙水压力监测以及地下水质监测等。
(四) 诱发因素监测
此类监测技术方法主要是对造成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进行监测,比如说气象监测、地震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人类工程活动监测等等。降水和地下水活动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因此对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量的大小是对区域性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判断指标,而人类工程活动作为现今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其监测也是地质灾害监测的重点内容。
可以说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日趋成熟,监测水平和监测的精准度也在不断提高,监测方法变得多样化,立体化的监测性网络也建设的颇具规模,有效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综合判断能力,从而促进了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预防工作的有效性。
四 预防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具体措施
(一) 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预防
随着煤矿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被破坏的土地和塌陷的土地越来越多,为矿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影响,要及时采取措施使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降到最低程度。首先利用能减轻地表下沉、降低地表破坏的煤矿开采技术如大条带协调式全采法、充填条带法或是冒落条带法、水砂充填法等,于此同时在地表有建筑物的地区要对地面建筑物进行一定的维修加固处理。矿区还应积极开展开采沉陷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定期、重复观察监测路线的空间位置变化,并有效整合分析资料,寻找规律,预测被破坏程度。从而上报开采区域的地面塌陷状况,从而让负责部门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降低破坏程度减轻灾害压力。
(二) 瓦斯与煤尘爆炸的预防
煤矿瓦斯爆炸的新闻总是很多,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瓦斯爆炸的预防工作,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首先我们要加强采区的通风管理,降低瓦斯浓度,因此要保证各采区都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从而将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瓦斯检查制度,严禁矿工在瓦斯超限的情况下作业;第三要加强对矿工安全意识的教育宣传工作,严禁将易燃易爆物带入井下,尤其是井下吸烟,一定要严格控制,井下使用的机械、电气设备要符合安全要求。而煤尘引发的爆炸,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煤尘量并消除火源。
(三) 矿井水害预防
矿井水害具体指的是矿井突水和老井透水,这也是煤矿地质灾害的重点防治内容之一,绝不可以忽视。因此在开展矿井水害的预防工作时,我们要做好充足的考虑,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细心的考证,并及时有效坚决的处理。首先对于矿井周围的老窖和采空区要有详细的调查,数据越详尽越好;其次在发现煤层发暗发潮、工作面温度降低等这些出水的征兆时,要及时与外界联系,并转移工作人员;第三对井筒的位置选择要避开易受洪水影响这一因素,使其能防止河流或是洪水灌入井下,另外要做好挡水墙、防洪沟等防水设施的建设。
(四) 煤矸石山自燃预防
煤矸山的根本出路在于能被综合利用,但现今其利用量远远低于排放量,煤矸石的积存量可以说是有增无减,因此对于煤矸山的治理工作重点仍是对煤矸石山自燃现象预防的有效性。其主要预防措施有以下三种:首先,煤矸石的正确堆放。为了防止煤矸石的自燃我们在选择堆放地质时最好应选择缓峡谷,使其回填山谷,从而复土造田,堆放时要使裸
露面积降至最低,具有较稳的对方地基,防止滑坡或
篇2
关键词:井下通风;灾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TD72 文献标识码:A
煤矿井下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灾害的发生,进而保证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井下通风与灾害防治是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通风工作做好了,灾害发生率明显降低,少发生灾害,有利于通风工作的顺利进行。早在我国的《天公开物》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当时的人们便已采用通心的竹子给井下通风,输送新鲜空气,排除有害气体。虽然井下事故的发生有许多的原因,但是根据统计,许多重大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井下通风不良造成的。所以说,良好的井下通风系统,可以有效的预防井下事故的发生。
1 煤矿井下通风的作用
1.1排毒
通风可以排出矿井下的爆炸性、毒性、和窒息性气体,或者是冲淡它们的深度,为井下作业人员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研究显示,良好的井下作业环境,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必须在20%以上。
1.2除尘
由于井下作业的场地并不空旷,所以在作业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矿尘,如果矿尘的浓度超过一定的值,会影响井下作业人员的健康,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灾害的发生,威胁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而通风可以有效的降低井下粉尘的浓度。
1.3降温
随着作业深度的不断增加,井下的温度也会不断的升高,再加上井下有许多的热源,也会不断的加高井下温度,影响井下作业人员的健康,更严重的可能会引起重大的灾害。通风可以加大井下风量,直接有效的降低井内的温度,排出热量。
1.4防止瓦斯涌出和煤自燃
井下的采空区主要漏风通道两端的风压如果有很大的差距,采空区内的瓦斯就会涌出,或者出现煤自然的情况。而通风可以有效的降低主要漏风通道两端的风压差距,防止瓦斯涌出和煤自燃。
1.5控制井下发生火灾时的风流
如果煤矿井下发生了火灾事故,通风可以通过控制风流进而控制烟流的范围,防止灾害扩大和有目的地保护避灾或救灾的路线,为救灾或有关人员争取时间。控制风流主要体现在可以控制全矿反风、局部反风及风流短路。
因此,煤矿井下通风可以防治瓦斯、自然发火、煤尘等灾害事故的发生,是预防灾害发生的基础。构筑可靠安全的通风系统,是预防灾害发生的一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重要策略。
2 不良井下通风系统与灾害发生的关系
分析近些年来煤矿井下发生的事故,绝大多数是由不良的通风系统造成的。通风是井下作业顺利进行的基础,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不良的井下通风系统主要有三种,即不稳定的通风系统、缺乏时效性的通风措施及缺乏管理的通风系统,每种不良的井下通风系统与灾害频繁的发生有着重大的关系。
2.1不稳定的通风系统与灾害发生的关系
不稳定的通风系统通常体现在应该分区域通风的地方没有分区通风,应该设有风桥的地方没有构筑风桥,应该密闭的地方没有建筑密闭墙等。一些独眼井的开采,只有单独或部分的通风设备,根本无法有效的控制风流。所以,不稳定的通风系统通常会形成串路风、循环风、短路风或盲巷区,从而导致瓦斯聚积,酿成灾害。
2.2缺乏时效性的通风措施与灾害发生的关系
通风的时效性是指通风措施的及时有效。井下通风系统对于风的控制是经常变动的,所以井内风量与风压并不是时刻不变的,会随时的波动。当通风发生异常的状况时,通风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立即做出判断,并及时采取措施。如果行动的不及时,可能会造成通风系统混乱、瓦斯积聚或风流短路,从而酿成灾害。
2.3通风系统管理不严与灾害发生的关系
一些煤矿的管理者对于通风系统的管理不严,在做通风工作的时候,只是往井下简单的送风,导致井下的炮烟长时间积聚,有毒气体超出限制,或者是严重缺氧。有些煤矿的井下通风设备甚至没有正确的设置有害、有毒气体的监控传感器,出现问题也不知道。通风工作管理缺乏严密性,科学性,井下漏风等情况严重,最终酿成重大的灾害。
3.煤矿井下通风对灾害发生的预防作用
3.1煤矿井下通风预防灾害发生的原理
井下灾害,主要包括瓦斯爆炸和有害气体中毒这两种事故,所以为了给井下工作人员提供足量的新鲜空气,将有害气体排出井下,并且保证井下作业的安全(主要是指防止瓦斯爆炸),矿井利用通风设备设施及系统,通过控制矿井下的风流方向,让其按照规定的路线流动,排除旧巷和采空区中的有害气体,预防灾害的发生。
3.2煤矿井下通风对灾害发生的预防作用
煤矿井下通风可以有效的预防井下灾害的发生,下面以通风预防瓦斯爆炸为例,来具体的说明煤矿井下通风对灾害发生的预防作用。
瓦斯爆炸发生的基本条件有三个:(1)瓦斯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16%。(2)氧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2%以上。(3)存在可以引爆的火源(温度在650℃以上)。三个基本的条件缺一不可,所以,预防瓦斯爆炸,只要能遏制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即可。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因为输入井下的新鲜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在20.9%,虽然井下作业会消耗一部分的氧气,但是到达作业地点空气中的氧气浓度也在19%以上,过低的氧气深度也会对井下作业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降低氧气浓度并不现实,通风对控制瓦斯爆炸的预防作用主要体现在另外两个方面上。
3.2.1控制瓦斯的浓度
当井下通风不足或不好时,瓦斯的浓度将急剧升高,瓦斯深度达到5-16%,就可能会引起爆炸。如果通风正常,风流将会带走井下一部分的瓦斯,稀释井内瓦斯的深度,这时即使井内的火源达到了燃点,也不会引发瓦斯爆炸。
3.2.2杜绝火源
引发瓦斯爆炸的火源最低温度是650℃,而井下可以引爆瓦斯的火源很多,虽然一些主要的火源可以人为的控制,但是如果井下作业的设备管理的不好,容易发生失爆的现象或者是金属碰撞、摩擦火花及自然发火都可以引爆瓦斯。虽然井下的火源不易控制,但是如果通风良好,可以有效的降低井内的温度,预防引发瓦斯爆炸的火源。
4 加强通风预防
煤矿井下灾害发生后,相关人员在分析事故原因时,习惯面面俱全的查找原因,用来警示后人吸取教训,但是这样并没有从灾害发生的本质上找原因,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作用不大。或者是煤矿管理者在装备上投入加大,而通风设施等一些基本的设施投入减少。比如增加监控检测仪器,虽然数量增加了,但是监测检查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是反映某一点的情况,不能反映出全部,并且人为的检查又缺乏连续性,所以仍然容易造成灾害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通风系统,它的主要特征是系统简单,即煤矿井下的风地点尽量要少,分布要合理,生产布局和通风方式的选择要合理简单。良好的通风系统可以稳定的控制井下的风流,抗灾害能力也越强。良好的通风系统还要容易操作。许多灾害发生的本质性原因是通风不好,为灾害的发生事先埋下了忧患。只有加强通风预防的工作,才能有效地遏制灾害的发生,对于指导煤矿实行以人为本的安全整改,抓好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通风预防非常的重要。加强通风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防治灾害发生的客观需要。
结语
煤矿井下重大的灾害事故的发生与通风系统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关系,不良的通风系统是煤矿井下灾害事故发生的温床,并且还可以使灾害扩大,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合理的通风系统,对预防煤矿井下灾害事故的发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井下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房万伟,谢景娜.矿井通风与重特大事故之间的关系[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01):102.
篇3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矿山环境;恢复策略
中图分类号: TD167 文献标识码: A
煤炭是最具优势的矿产资源,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储量更为重要。随着煤炭资源需求的增加,近年来煤炭生产企业井喷式的开采严重的影响着矿区环境资源、诱发地质灾害和导致环境污染。不同地域矿山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露天和地下不同的开采方式诱发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与此同时导致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以及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性的危害,严重威胁着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更严重制约了内蒙古可持续性经济的发展。
1 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1.1内蒙古中西部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平川、丘陵谷地盆地分别占全区53. 4 %、20 %、8. 5 %和16. 4 %。戈壁沙漠、沙地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40. 1 万km2 。其中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海及阿拉善等地区年降雨量不足200mm ,蒸发量高达1600 ―2000 mm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区域煤炭储量又非常丰富,由于历史及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管理导致了矿区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发生,这些滞后发生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为露天开采过后的煤矿虽然在后期进行了回填作业,但是由于回填土质的不同以及回填高度的差异,在一些开采较深矿区尤为明显,将会导致后期隐藏的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1.2矿井水、露天矿坑水、洗煤废水、煤矸石山淋溶水中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土壤、植被和矿区河流。矿区煤炭长期堆放大风扬尘产生煤粉灰、煤矸石长期风吹日晒大风扬尘、矿井排风有害气体、煤矸石自燃和煤层自燃污染等造成矿区周围大气污染严重。其中像乌海市的乌达跃进选煤厂矸石山燃烧区附近SO2平均浓度为10. 69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70 多倍,H2S 平均浓度1. 57 mg/ m3 ,超过国家标准150 多倍,造成矿区周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地下开采的矿区闭坑后可能会发生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表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甚至会引发山体滑坡以及山体开裂等严重后果,将会给周围人民的生活及成产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
2矿山环境治理原则
2.1以人为本。在矿山环境治理时,首先考虑的是矿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保护矿区周围居住地避免遭到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影响。
2.2综合治理。在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地质分布及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治理时选择的方法不同,治理的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综合治理才能有效的进行因害设防,减灾减害。
2.3注重效益。煤矿资源的开采本质是为了获取利益,所以治理的过程中注重效益也是原则之一。矿山环境治理应在遵循生态环境优先考虑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利益。针对不同矿山的具体环境情况,危害的大小,危害的缓急以及治理资金的充裕与否,选择最合适的治理方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多措并举。仅仅利用工程措施治理矿山环境降一定程度上违反注重效益的原则,因为工程措施虽能根治环境问题但般都会有投资较大的特点,而生物措施可刚好弥补工程措施这一缺陷,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
3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防治措施
3.1地震、矿震。矿震是由矿山冲击或者矿山岩爆引起的,指的是在开采过程中矿柱或者受支撑力较大的岩石,脆性煤等,在一般的压力之下不会发生大的震动。然而随着开采的深入,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大,其所承受的压力将会达到微妙的极限平衡,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将会向自由空间内释放巨大的能量冲击,并向坑内大量的喷射、散爆,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灾难。此类灾害在开采过程中或在打隧道的过程中引发的小型地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时有发生。实践证明,地震或矿震有着天然地震的某些特征,若矿区周围存在着较大天然地震则矿区发生地震的几率将会明显增加,其强度与人为开采的深度和强度是成正比增长的。所以煤矿在开采之前,首先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部门根据安全性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地震预防要求,当所有要求条件满足之后方可进行开采作业。
3.2采空塌陷。此类地质灾害均在事发前并无任何预兆,往往都是瞬间发生的,具有时间短,破坏力大等特点,需要重点进行防治。在所有煤矿地质灾害中,塌陷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可在煤炭开采之前,对矿区周围地质进行全面监测,充分了解地面的沉降规律及区域。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易发生沉降区域进行重点防治,采用抗变形技术以及加固技术以抵抗地面的变形,还要明确开采的区域,对于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区域不得进行开采。
3.3开采区域突水涌水,涌泥,瓦斯突出。由于矿区具有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若开采煤矿之前对实地的考察不充分,造成对开采过程中内部涌水的估计不足。在开采设备工作时,开采区域周围水体在水本身压力和矿区岩石压力作用下,将会通过矿层的薄弱处以及岩石断层、岩石隔水层等位置进入开采区域。打穿透水断层,可能会突然遇到暗河或者水溶洞的情况,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会趁机大量涌入,而在应对措施不齐全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将会受到严峻的生命威胁。此类灾害发生同时,大多还会伴着泥涌,不仅使得矿坑被堵塞掩埋,而且将会掩埋施工机器并工作人员,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对整个矿区都会造成不可修复性的打击。为了能在开采过程中有效的防治地下水,泥等涌入井下,避免井下被淹没的危险,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或者是私人企业,都要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涉及的相关规定,良好的通风系统以及方便快捷的人员撤离通道必须在施工之前就应建立完成,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实时的对矿坑内的瓦斯含量,渗水情况,地质结构等进行监测,如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的进行人员撤离并迅速组织人员对隐患进行排查,直至隐患接触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
3.4开采结束后隐藏地质灾害。由于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实施治理相关措施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地质灾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滞后性,这就导致了煤矿在关闭后仍会存在着一些地质隐患。煤矿的开采要制定严格的开采规范并组建监督部门进行实时监督检查,坚决杜绝私挖乱采的现象发生,并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总的开采规范的前提下,结合开采矿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开采的具体方案并配套相应的预报制度流程,并针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
4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策略
4.1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强化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监督实施的权利,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促进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从法律的角度上强制性监督相关工作的实施,强化治理恢复矿山环境工作。
4.2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方面人才的培养。要加大矿山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矿山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开采人员,对于开采后要及时的对该矿区进行合理有效的环境恢复工作,只有全民存在这样的意识才能切实有效的推动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工作的进行。
4.3加强矿区废物,废气,废水的回收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废物,废气,废水的处理方式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有效,采用高科技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推动矿山环境的治理恢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采过程中及时的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矿山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4.4明确矿山企业的环境主体地位。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矿山企业是矿区环境的主要破坏者,理应作为开采后环境治理与恢复的责任主体。企业治理将会比政府治理更加有效,因为企业在不断的开采作业中,对治理恢复环境的成本与效益更加了解,更加有利于进行矿山环境的恢复工作。
4.5完善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开采许可证明体系,在取得开采许可证的时候让企业缴纳足够的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这样才会促使企业去更加积极的治理恢复矿区周围的环境;改善企业成本核算标准,将开采过后环境的治理恢复成本都纳入矿山企业成本中。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开采过后矿区环境的治理与恢复需要相关部门长期的监督以及有效的引导。另外,还要注重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相关技术开发,通过各方面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实现矿业的绿色开采,为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亮平;煤矿地面塌陷地质环境类型及其恢复治理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2] 席莎;煤炭矿区地面塌陷严重程度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篇4
地质灾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人为原因,另一个是自然原因。对于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人为作用带来的地质问题,是当前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当前很多地区都开始对地下资源进行大量开采,由于大自然中的很多资源都是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力度逐渐变大,对很多自然地区进行勘测和施工,导致很多资源逐渐枯竭,比如在有的煤矿开采区域就很容易出现地下被掏空的现象,出现下伏采空区,对于路面上的各种设施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在各种开采煤矿开采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使得地质环境出现了较大的损坏,与此同时,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还有自然原因,自然地质作用造成的地质问题主要有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剥蚀作用等,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煤矿开采工程开采,将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安全隐患。自然地质作用都是自然作用形成的结果,指的是地球内部的一些构造运动、地震作用等,这些作用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对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质量等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地表环境与煤矿开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往往能直接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是我国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带来的影响,往往会对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威胁,当外界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的活动超过了其承受能力,则会导致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我国每年都会有地质灾害问题现象出现,由于地质灾害问题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地质灾害问题越严重,危险性就越大,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质量以及安全也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对此要加强对煤矿开采活动的管理,对于煤矿开采工程的地质灾害要进行有效的监测,对具体的变形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有助于采取相应地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地出现。
二、煤矿开采地质问题研究现状
当前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防范是当前采矿行业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当前煤矿开采领域的研究者与地质领域的研究者之间加强了交流,对煤矿开采以及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分析,对于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比如当前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带来的问题的评价体系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在对煤矿开采过程中对环境地质带来的问题进行调查时各种调查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完善。尽管如此,但由于煤矿开采的巨大经济效益,当前很多煤矿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对地质灾害的预防还是不够。在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煤矿开采过程中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现能力不够强,当前很多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完全表现出来之前都会有一些具体的表现,而我国当前的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研究过程中对这些表现现状的研究还不够清楚,因此导致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效率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对各种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进行监测的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监测网络,因此不能及时反映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变化、各种地质隐患等,也不能对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进行预防,出现煤矿开采地质灾害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
三、煤矿开采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方法研究
(一)对煤矿采空区进行监测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出现采空区,即由于长期开采导致地下被采空而出现地表下沉现象,采空也是诱发其他地质问题的基础,为了防止采空区对地表上的生产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应该要加采空区的监测管理,在采空区监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要加强对监测点的合理布置,监测点的布置是否合理,对监测结果有很大影响。密度适当、均匀的监测点,可以对监测过程中各个位置的情况进行反映。对煤矿采空区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对于监测点而言,一般是将其设置在远离采空区的地段,防止采空区出现坍塌、沉陷等对监测点带来影响,也可以避免由于自身移动或者公路的施工导致监测点被破坏的现象的出现,对于监测点网络而言,要实现施工方案中的图形强度,形成合力的观测路线。在观测点的布置过程中,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基准点的布置,第二是工作基点的布置。对于基准点的坐标设置而言,其坐标应该由两次连续测量的GPS设备观测数据进行软件处理并且对误差进行处理之后得出,在取值的过程中要尽量取平均值,使得基准点的坐标更加准确,误差更小。第二,对于工作基点的布置。工作基点的设置应该要选择位置比较稳定、视觉条件较好、不容易被破坏的地方。
(二)对煤矿开采地质问题进行有效的评价
在煤矿开采地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首先要对煤矿开采地质问题进行相应的评价,确定地质问题处于何种等级,然后才能相应地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模型,对不同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的不同层次的地质问题有效地解决,也能为煤矿开采过程中各种地质隐患的监督和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先进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加强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PS技术等。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测绘技术进行灾害的检测,GPS技术、GPS-RTK、地理信息技术等,都是在地质测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地质测绘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测绘技术。应用先进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预防的过程中,首先要应用测绘技术对煤矿开采工程中的地质灾害发生时的自然现象进行提取,其次,对煤矿开采工程地质灾害状况进行分析,第三,要及时对煤矿开采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价。比如某煤矿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坍塌现象,由于灾害限制,某些地方人不能达到,则需要立即使用这些测绘技术,比如卫星以及雷等对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从而积极开展相应的营救。再比如有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利用遥感技术对煤矿开采工程地质灾害的状况进行监测,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地质灾害的发展态势进行了解,从而将各种煤矿开采工程地质灾害相关信息传递给救灾部门,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救灾。
四、结语
篇5
摘要: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多数埋藏在地下,在对其进行开挖的过程中,会改变煤层附近的地质环境,当对煤层过量开挖时会造成地质环境的异常变化,引起煤矿地质灾害,地质灾害严重时会损坏煤炭开采设备和对工作人员造成危险,因此,重视煤矿地质灾害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
为提高煤矿企业在遭受突发性地质灾害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相关条例要求,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以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降低生命财产损失为目的,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快矿井安全高效发展。
1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
1.1群发性
人们在开采煤矿时,难免会破坏原有地质环境,而煤矿地质灾害正是地质环境对自身所遭破坏的一种反馈。煤矿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群发性,在某一时段或某一区域易集中发生。如当矿井某一区域发生自然灾害后,在群发效应的影响下,通常会伴有更多,更大的灾害。
1.2衍生性
地质灾害的衍生性主要指发生一种地质灾害后,时常会衍生出很多并发灾害与次生灾害,形成灾害链。如煤矿顶板灾害会造成地面塌陷,形成地裂缝,毁坏耕地,同时也会破坏地表建筑物,影响地表径流等。
1.3持续时间多样
有些地质灾害如瓦斯爆炸、顶板破碎等都属于突发性灾害,灾害发生时间短,破坏强度大;而也有一些灾害持续时间长,渐发性强,如采煤塌陷灾害、土地盐渍化灾害,因此煤矿地质灾害持续时间具有多样性。
1.4无法避免但可防御
当前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在一定时期内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很难。但就以往煤矿地质灾害发生情况而言,只有地质隐患达到一定程度后通常才会发生地质灾害,且地质灾害的规律性较强,因此可采取措施防御这些灾害,在我国煤矿科技飞速发展的影响下,这些地质灾害在将来的某一时间一定可以得到控制。
2煤矿地质灾害现象
2.1地表下沉
对于煤炭开采区域发生地表的下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一些煤矿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对煤炭进行过量开采会造成煤层上方的地表下沉严重,甚至某些地方发生塌陷现象,结果会造成地表的建筑或农田被损坏而无法使用。塌陷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开采的煤层被过分挖空,同时采空区没有及时回填,在原岩应力的作用下煤层上方顶板失去平衡,破坏严重,从而破坏延伸到地表产生塌陷。另外,对于在水体下采煤时,如果对水体处理不当,导致水体大量流入矿井内,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这也会引起地下水上方的岩层破坏,且可能延伸到地表引发地表塌陷。
2.2瓦斯
瓦斯作为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赋存在煤层内,当含量较小时不会产生危害,但是当在矿井内积聚到一定量时容易造成煤矿工人窒息或引起瓦斯爆炸事故发生。煤矿瓦斯的积聚有两种方式:缓发性。对于瓦斯矿井,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煤层内的瓦斯会逐渐的外流,当通风系统设计合理、工作正常时,瓦斯随风流被顺利的排出,但是当出现通风死角或通风故障时,局部瓦斯会逐渐的积聚并达到对人体伤害和爆炸浓度,显示出一定的缓发性;瞬发性。有些高瓦斯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会出现瓦斯喷涌状况,不可避免的产生瓦斯浓度增大的现象,如遇火源会引发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2.3滑坡
对于煤矿开采造成的滑坡与自然灾害情况下发生的山体滑坡是不一样的,煤矿发生的滑坡主要是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矸石、建设废料等)的不合理堆放对原有山体或植被造成影响和破坏,导致矿区周边山体发生滑坡事故,这样的滑坡是人为的结果。
3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3.1强化灾害宣传、教育
为更好的防治煤矿地质灾害,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足够重视煤矿防灾工作,应做好防灾宣传、防灾教育工作,让全矿井人员足够重视防治灾害,同时应提高矿井施工人员的防灾、救灾技能,逐步提升矿井防灾,救灾能力。其次矿井灾害防治部门,也应实时深入调查研究矿井地质灾害与灾情,以便第一时间掌握灾害实情,不断更新灾害防治方法与技术,同时应做好灾害防御准备工作,以更好的防御各种地质灾害。
3.2增强对地质灾害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依据当地自然地质环境特点,对矿区地质灾害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此,首先应系统性的调查监测矿区地质环境灾害,把地质灾害发生机理、规律找出来,以给灾害治理提供参考。若遇到独发性灾害,应联合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攻关,仔细分析调研,努力制定一些针对性强,科学、合理的灾害预防措施。
3.3严格落实国家相关法规政策
当前虽然我国已颁布了多条法规来限制约束自然地质环境的污染现象,破坏现象,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法规很难落实到位。对此,我们一方面应深入学习研究,仔细解读这些法规。另一方面应以本矿井实际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制定一系列生态恢复措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执行力度,充分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3.4开展综合化治理
综合性系统规划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充分借助各种防灾减灾手段,改善矿区生产环境。强化地质环境评估,在开展矿山工程项目前,应先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以协助矿区后期绿色开发。同时,为使矿井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达到最小,应把地质环境评估工作贯穿于整个矿井生命周期全过程,应从建井一直到最后报废关停;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应以矿区多发灾害点为中心,构建一地质环境监测网络,进行“重点抓,全面铺”,以实现及时有效预防矿区地质灾害的目的;发展有效的防治技术。可通过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农业措施的综合系统应用,来有效治理地质环境。如复垦技术、矸石再利用技术、地表减沉技术等,以更好的支持矿区地质环境治理。
3.5合理开发资源,进行清洁生产
据以往经验矿井发生的很多地质灾害,都是由于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引起的。因此,为实现矿井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各矿区在未来发展中一方面应重视统筹管理资源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煤炭资源清生产工艺,适度、优化资源利用。具体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发展动力洗煤技术,固硫煤炭技术,不断提升煤炭品质,从源头治理污染;综合质量矿区地下水与地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逐步优化矿井排水;综合利用矿井三废(废气、废渣、废水),发展循环利用技术。
3.6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疏散矿区作业人员
一旦出现了煤矿地质灾害事故,矿区负责人需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知上级领导部门以及消防部门组织相关救援人员进行处理,同时,迅速疏散事故区域工作人员,避免出现二次塌方或二次爆炸事故。在事故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杜绝该问题的再次出现,保证煤矿开采安全。
4结论
总之,煤矿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衍生性、持续时间多样、不可避免但可防御等特点,我们应根据煤矿地质灾害特点,积极寻找地质灾害发生原因,研究地质灾害防治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理手段,以有效控制各类地质灾害,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来启,李峰,武艳丽,等.煤矿地质灾害特征防治措施[J].科教文汇,2016(4):192-193.
篇6
1做好煤矿水害的预防工作
1.1全面监控水文地质条件
煤炭企业一般地域比较宽广、地质条件复杂,他们在进行地质考察研究时往往只重视井田或工作面自身范围的充水水文地质条件,而忽视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容易发生意外水患事故。在煤炭的实际工作中,一个井田的工作范围只不过是一个区域完整地下水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如果只考虑一小部分的水文地质是不合理的,很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错误,所以在研究井田空间尺度的充水水文地质条件时,一定要注重区域大空间尺度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
1.2完善防水设施
在煤矿水患的预防工作中要定期开展防患排查工作,及时发现煤矿水灾潜在的危险因素,现场落实并解决。要主动积极编制防水害计划,并认真落实。在防治水灾害中,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保证矿井的水仓能力与最大涌水量相一致,并留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另外做好水患的防治检查工作,特别是在多雨的季节,一定要在突水危险的地段设置防水闸门,做好防水闸门的检查和维修工作,以便闸门能随时顺畅的关闭。再采用先进的放水技术和设备,准确探明充水情况。
1.3对职工的防水技能进行培训
煤炭企业需要经常为员工开展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比如透水预兆与规律、水患紧急救援措施、灾害自救能力的培养等。通过各种技能的培训,使员工在发现透水预兆时,能立即停止生产,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水害的形成。另外,在井下建立通讯系统,设置出口,一旦发现水害,立即通过安全通道撤离现场,并即刻通知救援组展开救援工作。
2煤矿水害后的救援策略
2.1成立现场指挥组
水害事故一旦发生,要在第一时间内成立应急救援指挥组,指挥组由安全生产副矿长或者总工程师担任总指挥,有关业务科室、应急救援队伍,事故单位负责人等积极配合救援工作。救援指挥组要坚持积极抢救的方针,争分夺秒组织救援人员展开现场紧急救援行动,同时向上级领导及相关单位通知事故情况。
2.2判断灾情
在进行救援活动的过程中,要迅速判断水害灾情的级别与性质,了解突水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和事故影响范围等,根据掌握的现场情况,估计出突水水量。确定事故前井下有多少工作人员及其他们的分布区域。判断出遇灾人员可能避灾的地点,然后进行积极救援。
2.3加强通风
由于矿井是除了通风口是完全密闭的环境,一旦发生灾害,疏散功能很差,容易导致遇灾人员缺氧或者气体中毒等情况。在发生水灾后,矿井里加强通风,防止硫化氢、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的积聚给人们带来伤害。
2.4综合抢险救援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小水害给人们带来的破坏,要及时全面的进行救援活动。指挥组依据水患突水量的大小,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措施,利用疏、排、堵、截等方式全面开展水害事故抢险救援行动。例如:2007年7月,三门峡陕县支建煤矿发生的“7.29”透水事件,此次事件发生时井下有矿工102人,事故发生后有33人及时升井,69人被困井下,经过76小时的紧张救援,经过指挥部的果断决策,参战人员的艰苦努力,再加上大胆创新、齐心协力,精心组织,共同救出了被困人员。此次事故发生后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先后亲临现场,指挥组织抢险救援工作,研究部署了一部综合抢险救援方案:“一堵(堵河、堵雨、堵通道)、二排(排水淤青、排故障)三送(送风、送氧、送关怀)”。科学施救方案内容,即“堵”、堵住地表洪水的泄露点,“排”在井下安装井泵排除洪水和淤积物,“送”向井下送压风、送氧、送牛奶。在科学的抢救方案和有力的组织下,成功救出69名被困人员,这次救援是突水成功救援的典范。
2.5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在煤矿水害抢险救援过程中,要对排出的污水进行处理,这些水本身就是被污染的水或者是在透水过程中被二次污染,这些水的危害性极大,容易污染地表水、地下水环境以及土壤环境。所以在救援过程中要做好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工作,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3水灾后的自救互救
3.1灾情通告
突水附近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突水事故,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把突水情况通报出去,然后联合附近人员一起商量应急救援策略。选择连接主、副井筒的大巷作为紧急逃生的路线,及时撤离。
3.2避灾场所的选择
在逃生撤离时如果退路被突水隔断,就需要马上找寻躲避场所,一般情况下,避灾场所选择井下地理位置最高的地方,然后放求救信号。但是也有些时候情况特殊,越高的地方反而不好,总之要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制定。例如:河南洛阳新安县寺沟煤矿在2005年12月特别重大老采空区透水事故发生之前,就已连续发生了3次老采空区透水事故,由于老采空区积水有限,井下作业人员在这3次透水事故中由于均采取了向井下地理位置最高地方逃生的避灾路线,因而均安全脱险,但不幸的是由于发生第4次透水事故的老采空区积水量太大,继续选择向井下地理位置最高地方逃生的作业人员全部遇难,而选择向联接主、副井筒的大巷作为紧急逃生的人员全部升井获救。
3.3启动排水设备
煤炭水灾发生后,排水房要及时进行排放污水,立即关闭泵房两侧的密闭门,依据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命令,做好排水相关事情,不可擅离职守。
3.4被困人员要相互帮助
突水发生时被困人员要充分保持体力,缓解紧张情绪,适量呼吸,躺卧待救,相互帮助,尽量延长避灾空间各种有利环境的维持度,另外特别注意防止有害气体中毒。
4结语
煤矿水害应急救援预案中主要做好灾前预防和灾后抢救,灾前预防主要考虑突水预兆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全面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的发生。在灾害发生之后要按照救援抢救指挥组的命令科学、合理地展开救援活动。以防治结合的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水灾带来的各种损失。
参考文献
[1] 武强,管恩太.煤矿水害应急救援预案探讨[J].煤炭
学报,2006,31(4).
篇7
【关键字】柠司煤矿;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提高,现代人类活动也已经成为强大的地质营力作用到自然地质环境中。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危害越来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下面重点介绍柠司煤矿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柠司煤矿开采对矿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地下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开裂及塌陷,沟缘崩塌、滑坡,泉水枯竭,河水断流以及区域地下水位的下降;周边矿山剥离堆土和矿渣堆积而占用土地以及淤塞河道而造成山洪或矿山泥石流发生的危险在水文地质条条件不明进行采掘活动时还可发生突水灾害;当临近老窑采空区周围区域进行采掘活动时还可发生透水、有害气体中毒等灾害
一、柠司煤矿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类型
(一)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柠司煤矿为采用地下开采的煤矿,由于煤层开采后采空区上覆岩土体冒落、弯曲变形并产生裂缝等而在地表发生大面积变形破坏,形成矿区地面变形地质灾害。表现面状下沉的地面塌陷和线状分布的地裂缝。
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不仅破坏土地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在沟谷边缘处还易造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据初步统计,目前柠司煤矿因采动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1000公顷。
(二)地压灾害
地下采煤的过程中,同时要维护顶板和围岩稳定。如果对地下硐室不及时进行支撑和维护或维护质量不过关,则硐室围岩就会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遭到破坏。当工作面过断层、冲刷等地质变化时,在初采初放、末采过程中,尤其是当煤层顶板兼为软岩或复合顶板时,矿山压力表现明显,在地应力作用下,常造成顶板离层、切顶、下沉和垮塌,甚至造成采场大面积冒顶等地质灾害。
(三) 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煤矿开采中发生的严重并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因对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不明或资料掌握的不确切,也会发生突水灾害。柠司煤矿在建井期间曾在施工主副斜井时因对所穿越的煤层火烧区资料掌握不细,对灾害估计不足,虽预先对围岩进行了加固处理,仍然发生过小到中等突水; 由于对矿井南翼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够,在南翼首采面投入生产时也曾经发生过较大的突水灾害,严重影响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四)老窑采空区威胁
在柠司矿井中部河道两侧原分布有多达15个有采矿权证的地方小煤矿, 2009年,政府将这15个小煤矿进行了整合。目前柠司矿井北翼东临两个整合后的地方煤矿,井田南翼东部河道以南保留两个地方煤矿。
当采掘活动接近这些煤矿开采形成的老空区时,会受到与老窑贯通而发生透水、有害气体溢出等危险。
同时本矿采空区积水也成为采掘生产的潜在威胁。
(五) 煤层自燃
柠司煤矿所采煤层属侏罗纪中等变质的易自燃煤层,当氧气、温度等条件允许时,可发生自燃。由于矿井埋藏浅,采动裂缝往往与地表贯通,当采空区通道封闭不及时等因素同时作用时,可发生采空区散落的煤炭发生自燃的危险。
二、柠司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查明矿区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提前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查明矿区内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寻找出隐蔽至灾因素,认识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时分析出地质灾害可能的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开采活动,提前做好矿区井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瓦斯、煤尘及煤层自燃灾害
确保矿井通风,搞好“一通三防”工作,加强防灭火,是防治井下瓦斯、煤尘事故和煤层自燃的有效预防措施。矿井应配足风量,实行机械通风、分区通风、上行通风;禁止携带烟火等易燃物品入井,必须选用煤安、防爆型的电器设备;放炮前后必须检测瓦斯;注意防灭火;建立瓦斯检查制度及时处理积存的瓦斯。及时封闭与采空区沟通的巷道,对采完的工作面及时封堵,注意防止漏风等。
(三)加强采场顶板支护
在矿井建立矿压监测系统,对工作面顶板压力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根据周期来压、过变化带等时的压力显示及时移动支架缩短控顶距离,加强顶板支护,减小压力作用。当工作面在初采初放阶段初次垮落步距较大,在老顶尚未垮落时,矿山压力显现明显,支柱行程常会缩短,支架被“压死”,必须保证泵站额定压力,加强支护;工作面在末采阶段,因煤柱缩小,矿山压力集中且反复作用,使得工作面支撑压力增大且顶板异常破碎,常造成煤壁片帮,采场冒顶现象,因此在保证泵站核定压力的同时,还要采取工作面顶板锚固、挂网等特殊支护方式,保证回撤安全。
(四)对地表沉陷进行调查、治理
在工作面日常生产中,及时对地表塌陷范围进行调查,并设立标志牌,圈出塌陷区范围,禁止闲散人员进入。对塌陷区及时投入,安排治理。目前公司已经对北翼一条沟谷及其部分支沟进行了沟底填实和隔水处理;对北翼东区多个工作面采空区地表沉陷、裂缝,采用人工为主配合机械对裂缝进行开挖、填土、夯实处理,恢复生态平衡。已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
通过地表裂缝填埋,沉陷治理,既防止了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进入井下的威胁,也减小了采空区浮煤通过采动裂缝与地表大气沟通发生自燃的风险。
(五)超前探查老窑采空区
当采掘临近原地方煤矿采空区时,提前采取超前探查采空区工作,严格执行《煤矿防治水规定》“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防治水原则,通过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方法,目前已多次探到老窑采空区,确保了采掘生产安全。
(六)工作面顶板疏放水
通过南翼补勘及矿井水文类型划分工作,我矿南翼水文地质类型属复杂型,充水水源主要为风化基岩含水层水。在南翼水文条件不明朗区域,一直坚持开展工作面煤层顶板含水层钻探探查兼疏放水工作,确保了工作面开采安全。
(七)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在地质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在煤矿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首先,相关部门应清楚本地区的地质灾害状况,掌握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从而推测本地区易发生地质灾害的薄弱区域以及这些地质灾害发生可能带来的的严重破坏性,据此制定出初步的防治计划和措施。其次,应坚持每年组织专家组进行灾前、灾中和灾后的检查与研究,遵循“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最后,应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并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并完善本地区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加强对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监督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及时进行纠正,杜绝对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疏忽大意。
(八)煤矿企业应全面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员防灾意识
做好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必须首先要加强对员工进行防灾知识的培训、宣传教育。煤矿企业应做到广泛宣传各种防灾抗灾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提高员工的灾害意识,要让员工对煤矿地质灾害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效帮助员工做好灾前预防,灾害发生时不慌乱、及时进行自救,提高生存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篇8
摘 要:随着我国煤矿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矿区水害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煤矿企业需要加强对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视,提升对水害事故的防治能力。除此之外,煤矿企业还要加强对水害事故发生原因的研究,推动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该文对水害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煤矿 水安全 保障体系 创建
中图分类号:TD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077-02
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超过90%的大小煤矿发生过水害事故,我国煤矿企业因水害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500亿元,造成超过3 500人死亡。水害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煤矿企业面临的主要灾害问题之一。因此,水害事故的防治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煤矿企业需要建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以减少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几率,降低水害事故给煤矿企业带来的损失。
1 煤矿水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1.1 对水害事故防治工作不够重视
在煤矿企业生产的前线,煤矿生产人员对水害事故防治的认识不充分,忽视了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使水害事故的防治工作没有做到位,在煤矿水害发生时,无法做到及时治理。并且,由于煤矿企业对水害事故防治工作不重视,没有建立完整的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使得水害防治的相关机构配置不合理,安全防治设施落后,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1]。
1.2 对水害事故的研究落后
煤矿企业在长期与水害的斗争中,没有注重对水害防治经验的总结,无法形成水害防治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并且水害防治工作人员无法有效地了解矿区周围的环境,也无法获取矿区周围环境的相关资料,因此,对水害事故的研究较为落后。
1.3 水害防治工作没有严格落实
煤矿生产的负责人没有实施科学的管理,没有充分地采集矿区周围的水文地质资料,从而对水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影响了水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在相关的统计资料中显示,发生的大多数水害事故都是由于防治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在引发水害事故的因素中,人为因素占非常大的比重[2]。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矿区负责人没有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和工作人员没有严格落实水害防治工作。
2 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创建
2.1 加强水害防治管理工作
2.1.1 加对强水害防治的重视
煤矿企业需要加强对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对矿区所有的生产环节,都需要制定相应的灾害预防措施,编制水害防治的专项预案。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生产的管理工作,严格落实相关规定,从而加强企业对水害的防治能力。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生产人员进行水害防治安全培训,加强矿区所有生产人员对水害防治的重视以及防治水害的能力[3]。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严格要求生产人员遵守安全第一的生产原则,树立安全生产意识,从而保证灾害防治工作可以落实到煤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此外,管理人员对安全生产工作与灾害防治工作的不足要及时改进,以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2.1.2 加大水害防治的执行力度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工作要求,落实水害防治工作,创建安全保障体系,加大水害防治的执行力度。所有生产人员需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保证灾害防治工作的落实,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灾害防治工作的安全监督,以保证煤矿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煤矿企业需要根据国家颁布的管理条例,进行煤矿的安全管理,并严格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实际工作中。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煤矿企业要加强对水害防治工作的投入,更新水害防治设备,以获取矿区周围的水文地质资料,从而加强对水害防治的理论研究。
2.2 建立安全保障平台
2.2.1 建立煤矿信息管理系统
矿区需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以加强对煤矿水害的防治。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收集煤矿生产的所有信息,并对煤矿生产的安全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对煤矿安全的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3个模块,通过这3个模块的协调运作,可以帮助灾害防治人员进行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与预警,从而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能力。
2.2.2 建立灾害报警系统
对于水害多发地带,煤矿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水害的监管力度,建立灾害报警系统,以实现对灾害的预警。灾害报警系统中应用的设备主要是液位传感器,通过这一装置,可以实现对煤矿水位的实时监测,一旦水位达到预警的范围,报警系统将发出警报,从而保证了生产人员在灾害发生时,可以安全撤离。
2.2.3 建立避灾路线指示系统
在煤矿生产现场,需要将逃生的指示牌悬挂到显眼的位置,同时,需要保证指示牌在断电的情况下,仍然能正常地工作。指示牌的作用在于,在水害事故发生时,矿区内人员可以根据指示牌指示的逃生路线离开事故现场,从而保证人员的安全。
2.2.4 建立水灾应急救援系统
在建立了煤矿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对水灾的预防之后,还需要建立水灾应急救援系统以实现对水灾的处理。建立水灾应急救援系统,可以在水灾发生时,对水灾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煤矿的自我保护。水灾应急救援系统主要包括这3个方面:(1)组织方面,建立合理的调度制度,建立科学的救援系统,做好水文地质资料的收集以及生产监察工作,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安全教育,完善物资供应机制[4]。(2)措施方面,加强生产人员的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将安全生产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实际生产中,并加强对生产的监督管理。(3)实施方面,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生产人员应急救援的能力,并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督。
3 结语
水灾害是当前我国煤矿企业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对水灾害的防治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水害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煤矿企业对水害事故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对水害事故的研究落后,以及水害防治工作没有严格落实。因此,煤矿企业要降低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几率,减少水害事故给煤矿企业带来的损失,就需要建立煤矿防治水安全保障体系,并将水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实际的生产工作中,从而保证煤矿企业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赵庆彪.高承压水上煤层安全开采指导原则及技术对策[J].煤炭科学技术,2013(9):83-86.
[2] 牟林,朱开鹏.煤矿防治水“产研”合作模式及技术示范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中州煤炭,2016(2):1-5.
篇9
关键词:瓦斯灾害;控制和防止;方法
1 瓦斯爆炸的基本条件分析
瓦斯爆炸的发生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一是瓦斯浓度在爆炸界限内,一般为5%-16%;二是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三是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浓度不低于12%。
2 引起瓦斯爆炸的主要原因
2.1 思想因素
思想决定行为,引起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在于思想上认识不足。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会造成投入不到位,或者设施设备投入到位,而随意减少瓦斯检查和管理人员,或使瓦斯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工资低下。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会出现漏检、虚报等。特别是在近两年煤炭行情利好的情况下,许多煤炭企业一味的扩大生产能力,增加煤炭产量,而不能够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安全第一”的观念淡化,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是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
2.2 技术装备因素
随着以高产高效为基本特征的集约化生产技术的采用。已有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及装备已经不能有效地控制矿井重大瓦斯灾害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①瓦斯灾害防治技术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体系;②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缺乏相应的装备支撑;③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运用于集约化生产技术条件下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2.3 培训考核因素
随着监控技术升级,对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煤矿的管理人员知识更新,新技术新标准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强制性的培训和学习是提高员工素质,减少操作失误,发挥高新技术设备性能的关键。
2.4 资金投入因素
在前几年,由于煤矿的经济效益不好,许多煤矿企业降低了安全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通风系统及配套设施不完善、“一通三防”监测系统不完善和设备设施老化等问题。近两年煤矿效益好转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只注重生产投入,安全投入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安全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2.5 管理因素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多变。再加上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受到人的经验、知识和责任心的限制,所以管理因素也是瓦斯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3 防止瓦斯爆炸基本措施
从瓦斯爆炸条件看,氧气的浓度是引起瓦斯爆炸的因素之一,但在煤矿井下一般不存在氧气浓度低于12%的情况。因此,搞好瓦斯爆炸的防治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严格监控矿井各区域的瓦斯浓度、杜绝火源和演习预案。
3.1 控制方法
(1)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通风是排放瓦斯最主要的手段。做好通风安全技术管理是防治煤矿主要事故的先决条件和关键环节。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能够保证井下所有工作地点有足够多的风量将井下涌出的瓦斯及时冲淡并排放出井外,避免瓦斯积聚,所以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是防止瓦斯爆炸最有效、最基本的措施。
(2)搞好瓦斯抽放,降低煤层瓦斯涌出量,抽放瓦斯是防止瓦斯积聚的有效措施。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深,瓦斯涌出量变得越来越大,通过通风的方法来使瓦斯的浓度降低到煤矿安全规程要求范围内,从技术和经济角度两方面来看,都是不合理的。瓦斯抽放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瓦斯,还能够降低煤层的瓦斯涌出量。实行瓦斯抽放是控制采掘空间瓦斯浓度,减少瓦斯积聚。也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根本措施。
(3)加强瓦斯日常管理对于突出矿井,还应做好瓦斯突出预测工作。瓦斯日常管理是预防瓦斯爆炸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瓦斯日常管理就是建立巡回检查瓦斯制度,就是要瓦检员不间断地下井检查通风情况和瓦斯的浓度,当发现局部积聚瓦斯问题时。要即时处理。
3.2 监测方法
(1)人工检测检查,传统的使用光干涉瓦斯检查仪检查人员必不可减少,每班的瓦斯检查员不仅是沿一定线路定点定时检查瓦斯,而且可以沿途对监控设施的完好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比对光瓦和传感器数值,最大限度的降低瓦斯浓度超限的几率。
(2)瓦斯监控系统能够实现连续监测瓦斯,及时掌握瓦斯浓度的变化,同时也可能为事故应急救援决策和事故调查提供参考依据。人对瓦斯的监测是一个间断性的过程,有其必然的缺点,而事故发生的特点是一个随机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统一体,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人来管理瓦斯,显然不能够达到控制瓦斯浓度的目的。所以,建立瓦斯监控系统,对控制瓦斯的浓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杜绝火源是防止矿井瓦斯爆炸一个基本条件
要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在井下要杜绝一切非生产火源,严格管理和限制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火源、热源。
3.4 演练瓦斯爆炸预案对预防瓦斯爆炸事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 煤矿水害 安全生产 气象因素 对策建议
煤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水害是煤矿重特大事故中仅次于瓦斯事故的五大灾害之一,无疑是长期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难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不断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这就要求我们从气象灾害和气象因素引发的灾害事故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因此,开展煤矿水害事故调研分析,对提高煤矿企业气象灾害风险意识,健全灾害性天气预警预防机制,解决气象防灾减灾链条中“用得好”的问题,降低煤矿水害事故风险意义重大。
1 煤矿水害事故特征分析
2006~2014年期间,重庆共发生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共发生1380起,死亡人数为1802人。主要事故类型为顶板事故、运输事故和瓦斯事故,分别占事故总起数的58%、14%、7%。期间,共发生煤矿水害事故28起,占事故总量2%,死亡人数达66人,占总死亡人数4%。可见,煤矿水害事故起数虽然相对其他事故较少,但死亡人数相对其他事故却明显偏高。
1.1 区域分布特征
2006~2014年期间,全市29个产煤区县中,有15个区县发生过煤矿水害事故。其中,发生水害事故起数最多的是南川、石柱和巫山,均发生4起;其次,渝北、永川、开县和彭水,分别发生2起,黔江、涪陵、北碚、大足、铜梁、璧山、云阳、秀山等区县分别发生1起。总体来看,煤矿水害事故发生起数和事故死亡人数呈双下降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来降幅明显。
1.2 时间分布特征
从年际分布来看,发生煤矿水害事故最多的是2006年和2008年,均发生6起,其次是2010年发生4起,2007年、2009年和2011分别发生3起,2012年发生2起,2013年发生1起。煤矿水害事故造成死亡10人以上的年份有2008年、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17人、16人和10人。连阴雨是重庆秋季、春季的主要气候特征,秋季出现连阴雨的频率更高。而事故统计得出,秋季、春季是煤矿水害事故的多发季节,分别发生事故14起、8起,占煤矿水害事故总数的78%。
1.3 地点分布特征
据统计,煤矿水害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为掘进头,占煤矿水害事故57%,其次为上下山占18%,采煤面、大巷占11%,最低的是井筒为3%。
2 气象因素对煤矿水害事故的影响
由于各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各矿区生产条件各异。因此,发煤矿水害事故的原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本文仅锁定重庆煤矿水害事故当天以及事故发生前后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此分析气象因素诱发煤矿水害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对煤矿水害事故应急处置、救援等方面影响。
2.1 水害事故与降水的关系
降水统计分析得知,发生煤矿水害事故当日有降水的概率为60%,事故发生前2d内有降水的概率为75%,事故发生前3d内有降水的概率为89.28%,事发前7d内有降水的为概率为100%。其中,事故发生前7d内累积雨量达到50.0 mm以上的概率为85.7%。
2.2 水害事故与温度的关系
煤矿水害事故发生时,不仅出现降水的概率很高,往往还伴随着降温天气现象。分析可知,共有21起水害事故的当日或前1d有降温天气,占煤矿水害事故总数75%,50%以上的煤矿水害事故当日有降温天气现象。
2.3 水害事故与空气湿度、气压的关系
分析事故案例和气象资料发现,70%的煤矿水害事故发生时,空气湿度与气压同时上升,几乎不存在矿区空气湿度与气压均不上升现象。52%的煤矿水害事故当日空气湿度上升,82.29%的水害事故发生前3d内空气湿度上升;47.53%的煤矿水害事故当日气压会上升,71%的水害事故前2d气压会上升。
3 煤矿水害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3.1 事故原因分析
分析表明,气象因素诱发煤矿水害事故的主要是降水,而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当前,防范煤矿水害事故仍有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煤矿企业,尤其是一些私营矿业主不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二是煤矿企业未建立健全天气预警接收、预防机制,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三是很多煤矿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灾害性天气风险,存在侥幸心理,未严格执行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规定;四是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认真吸取教训,防范水害事故。
如果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能够取得很好防灾效果,从而有效避免煤矿水害安全事故发生。如2005年7月8日,重庆市天府矿业公司下属三汇煤矿在收到当地气象部门的暴雨天气预报信息后,及时开展相关排水、抽水设施和矿井通信设施的检查工作,通知井下人员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要求矿领导、技术人员和值班人员进行24小时应急值守。7月9日暴雨来临时,该矿区启动了应急预案,井下220名工人全部及时安全撤离井下,无一伤亡。这一典型成功案例表明,煤矿企业落实防灾减灾主体责任的重要性,也为做好煤矿水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3.2 对策措施建议
明确并落实煤矿水害防治主体责任是防范煤矿水害事故发生的关键。应当进一步强化煤矿企业的主体责任,按照《煤矿防治水规定》[1]的有关要求,加强防治水的基础工作,加大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健全水害应急预案,有效遏制重特大水害事故。
3.2.1 明确煤矿水害防治主体责任
按照新《安全生产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规定,煤矿企业(矿井)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防治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职责,在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煤矿企业(矿井)分管领导要按照职责分工,作好相应的防治水工作。同时,落实防治水岗位责任制,完善水害防治技术管理、水害预测预报、水害隐患排查治和水害应急救援等制度。定期组织开展水患排查,研究制定治理措施。
3.2.2 落实煤矿水害防治措施
(1)煤矿企业应当编制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建立气象观测资料等有关基础资料的台账,为防治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矿井应当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泵、排水管路、配电设备和水仓等,确保雨季有充足的排水能力。(2)加强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联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预防机制,及时掌握天气预报预警、汛情水情信息,主动采取措施。(3)严格执行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的有关规定,明确启动标准、撤人的指挥部门和人员及撤人程序等,确保在暴雨、洪涝可能引发淹井等紧急情况时,能及时撤出井下人员,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4)每年主汛期前,开展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对存在的水害隐患,落实责任,及时进行整治,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同时,要安排专人对矿井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暴雨灾害预警信息来临前,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查。
3.2.3 强化水害事故应急救援
煤矿企业应依据矿井主要水害类型及可能发生的水害事故,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水害应急救援预案,明确发生水害事故时人员安全撤离的具体措施,装备必要的矿井防治水抢险救灾设备。同时,应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发现矿井有透水征兆时,立即停止受水害威胁区域内的采掘作业,撤出作业人员到安全地点,分析查找透水原因,采取有效安全措施。
3.2.4 加大水害防治监管、监察力度
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对煤矿水害防治的日常监管工作职责,严防非法违法组织生产,并加大与气象部门的合作,督促企业落实煤矿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气象防灾减灾主体责任和措施。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发生水害事故的矿井要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公布处理结果,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典型水害事故及时发出通报,吸取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措施,防范类似事故发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矿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