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的交流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文化的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文化的交流

篇1

关键词:工艺美术,宋代,中外经济文化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在两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越来越快速。在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日益进步以及海上交通越来越便利的宋代时期,人们开始扩大对外商品输出的规模。而在这样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工艺美术品作为宋代经济文化的载体而不断向外输出,增进了宋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如,北宋和中东、东亚和东南亚这些地区的国家都有经济来往,交流频繁。

1 宋代工艺美术发展现状

自唐末以来,中原地区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而宋朝的建立使得这一局面瓦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而在这一社会经济形势下,发展迅速的手工业推动了宋代工艺美术的进步,取得的成就非常大。宋代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习俗也在发生改变。纺织品、玉器、漆器、瓷器等等工艺品种不断在增加,同时出现了日渐丰富的装饰手法与新型的装饰技术,形成了工艺美术品多种多样的新面貌。宋代政府对工艺美术给予了很高的重视,为其专门设立的管理机构大而齐全,促进了工艺美术的更一步发展。根据《宋史・职官志》记载的内容来看,宋代继承了唐、五代的旧制度,在宫中设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工艺珍玩生产的文思院。文思院分为上界和下界两个部分,分别负责生产金银珠玉、钢铁竹木杂料等。上界生产出来的工艺美术品是最精致的,其价格相对来说比较昂贵。而且宋代还在盛产丝绸的地方设立了管理机构,比如成都的锦院,高度重视丝绸织造业和工业。纺织工业在宋代的发展比较快速,其生产技术、生产数量、花色品种以及织物种类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新。宋代的经济非常繁荣,商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政府高度重视手工业。另外,探索创新的学风盛行,都为宋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基于工艺美术的宋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2.1 宋朝对高丽王朝的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在宋代,主要以贡赐贸易的形式来对高丽王朝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民间的出口商品比较多。高丽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北宋和南宋时期分别以辽国、金接壤。在北宋中期之前,高丽的使者都会在登州上岸,而辽、金两国先后将其占据,官方航线被阻断,出入地点改为明州。而在北宋中期之后,政府以提高高丽的地位而意图笼络高丽与辽国对战。高丽使者即国信使,在过道的时候,各州通判或者知州都需要出城迎送,沿途费用还会由当地官府来负责,是一种高规格的接待形式。神宗时,宋朝与高丽的贡赐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熙宁年间,同文馆的设立就是为了接待高丽使者。而在北宋末年,开始由宋朝的枢密院来对高丽贡赐贸易进行管辖。宋代与高丽的贡赐贸易越来越繁荣,大量的瓷器和丝绸等工艺美术品流入高丽,其审美趣味和装饰纹样都为高丽带来了很大影响。而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大量的折扇、纸、墨和砚等物品从高丽流入了宋朝,而且非常受欢迎。由此可见,两国相互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彼此都存在影响。

2.2 宋朝对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在宋朝,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实际上很少,但是民间贸易却得到非常好的发展。宋代商人一般会将香药、织锦等运往日本,文具和茶碗也比较多,还有雕刻、茶叶和佛器等等。宋代对日本带来了影响,在镰仓时代中期就涌出中国丝绸纹样的仿制品和丝织产品,比如常陆绸、阿波绢和甲斐斑布等等。日本陶瓷的瓷器纹样也受到宋朝工艺美术的影响,比如比如建窑黑釉茶盏是宫廷御用茶盏。在宋代,经常会有日本僧人进入国内,比如僧人荣西第一次入宋的时候就将喝茶的风气带回了日本,更是著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本书而使得喝茶的风气流行于禅僧中。另外,宋代工艺还影响了日本雕刻纹样,甚至有宋代工匠参与了日本京都东大寺的佛像铸造。而宋代工艺商品流入日本的同时,日本的商品也开始流入中国。在北宋时期,日本流入的商品折扇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而宋、辽和金等都仿制了日本折扇的制作技巧与纹样,在当时的临安已经出现了折扇铺。日本流入宋代中国的另一商品刀剑也是宋人非常喜爱的,也仿制了很多类似的商品。

2.3 宋代对其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分析

在南宋时期,政府授商以官,奖励商人的贸易活动,从而增加国库的收入。而当时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就是泉州,其出口瓷器会转销到印度等国家,还会远销到北非。在非洲和西亚出土了宋代中国的陶片和瓷器,可以说明宋代中国与阿拉伯这些国家之间的瓷器贸易非常繁盛。而中国也专门生产有阿拉伯风格的瓷器,并且大量出口。埃及受到宋代中国瓷器的影响,在法蒂玛王朝时期对宋代青瓷进行了仿制。后来,埃及还对青花瓷与青白瓷进行仿制。仿制的瓷器从一开始的形制、纹样造型到后来的式样、釉彩,都与中国原产十分相似。在南宋时期,青白瓷是对外出口的主要瓷器品种,在很多国家与地区都比较畅销。

3 宋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发展原因主要包括三个,首先是宋代经济的繁荣。在宋代,社会比较稳定,为社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农业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宋代的发展非常快,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商业也是社会经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宋代的商品经济也非常繁荣。在宋代,不再沿袭唐代的抑商政策,在城市内取消了方形之坊的划分,不再是由官府来对城市市场进行设定,而是由商人自己来决定商业交易时间与交易地点等。因此,北宋在县以下的商业繁荣的地方第一次设立镇市,形成了商贾的交易场所,增强了城市的经济能力,促进了商业、手工业与海外贸易等方面的发展,为工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是宋代科技的发展。在古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过程中,材料与技艺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也在不断进步。因此,很多类型的工艺美术品种、装饰与造型开始出现,从而适应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多半都是诞生于宋朝,而且宋代的医院与天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比如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被称为科技百科全书。最后,在宋代,航海技术得到了较大进步,很多大型船舶都被建造出来,指南针的运用更是为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将其税收作为国家的重要收入之一。宋代航运的发展使得海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的盛况,大量的瓷器与丝绸被出口到日本、阿拉伯和朝鲜等国家。海外贸易的繁荣使得工艺美术品的出口为北宋的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来源。反过来,国家重视海外贸易,也促进了社会经济与工艺美术的发展。

结束语

在两宋时期,工艺美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繁荣的宋代社会背景下,对外输出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增加宋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宋代与高丽、日本和越南这些周边国家进行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大力传播了工艺美术,其影响甚至波及整个东亚。宋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发展状态堪称极盛,而其中发展繁荣的工艺美术可以对两宋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进行解读,认识到宋代中国取得的成就,也探讨了其发展原因。

参考文献

[1]谷莉. 从工艺美术看宋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52-156.

篇2

关键词:流行文化;高中语文教学;背景;意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高中语文教学一直比较重视经典文化、精英文化,但这恰恰与青少年学生普遍偏爱流行文化的现象产生了尖锐矛盾,使得当下的语文教学陷入尴尬之境。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将优秀的流行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完美结合起来,成为摆在相关人士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流行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流行文化可增加语文课堂的人文气息

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优秀的流行文化作为对学生极具吸引力的新鲜事物,把它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流行文化的脉搏,对流行文化具备较为深刻的了解,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找准优秀流行文化与教材之间的结合点。

2.流行文化可使语文课堂更贴近实际生活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年轻的、对时代和潮流具有相当敏感的群体,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加入流行、时尚的元素,不但会增加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还会使语文课堂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学习,开拓创新,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当然我们并非让语文教师一定要做流行文化的追随者,但至少要做一位关注者,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生机不息。

3.流行元素会增加语文课堂的魅力

语文课堂要保持它自身的魅力,就要永远敢于创新,敢于添加最新的流行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给语文课堂带来新鲜生命力,才能保持它对学生的吸引力。将这一流行文化引入课堂中,既拉近了流行与经典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学习经典、爱传统的自觉性,又增加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二、利用流行文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采取的措施

1.利用流行文化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流行文化具有新鲜性、生动性、时尚性等特点,而正读高中的青少年则处于最敏感、最好奇、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最强的阶段,这正好契合了青少年的心态,因此,教师可利用优秀的流行文化因素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这些流行语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拉近了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距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认知当代社会、观察流行生活的能力。

2.利用流行文化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优秀的流行文化语言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及魅力,如,金庸的古朴典雅、韩寒的精灵犀利、琼瑶的清丽委婉、方文山词句的古典唯美等,这些无不深深吸引着学生,教师可有效利用这些流行资源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点,当前很多高中生在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内容空洞、流于形式、缺乏真情实感等现象,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流行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率性、真实等风格,引导学生进行真情实感的写作,引导学生注重对优美歌词及优秀语句的积累,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3.利用流行文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如果将学生所喜爱的流行文化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于谦的古词《石灰吟》时,由于学生对这类咏物言志诗接触较少,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利用热播韩剧《大长今》帮助学生加强认识,和学生交流剧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和人物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长今坚强执著、不受威逼利诱的形象,这一点与诗人身上的节操非常相近,为学生理解《石灰吟》中的意境打下了良好基础,使之更容易体会古诗所表达出来的伟大人格。

从以上内容的论述中我们可知,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促进语文教学,因此,我们务必要高度重视流行文化的作用,在课堂上争取做到恰当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徐叶红.流行文化引入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6).

篇3

关键词: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侨务资源;探索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163(2013)02002203

十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江阴,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长三角”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和胸怀,加速着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展示着开拓、开放、文明、创新的城市形象。然而,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强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江阴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优势

1.经济实力优势明显。从乡镇企业起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江阴已形成了以大企业集团迅猛发展和成批上市的“江阴板块”特色,经济综合实力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的第一梯队。2011年底,江阴已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92个,其中有10家入围中国500强企业。规模型企业做大了江阴的经济总量,也使江阴的经济优势得到充分展现。同时,实施大开放、大市场、大流通的开放型经济战略又激发了江阴经济活力,在吸引外资、对外贸易上,江阴人频频出现了大手笔令人啧叹,成为海外客商竞相合作的首选对象。同时,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推动了对外经济合作,成为吸引海外资本、技术和人才集聚的主要优势。

2.沿江开发功能强劲。江阴地处“江尾海头”,北枕长江,南襟太湖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在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现今,36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连贯长江南北的江阴大桥,穿境而过的还有新长铁路和京沪高铁,加上周边车程2小时内的上海浦东和虹桥、无锡硕放、常州奔牛、南京禄口和扬州泰州6个机场,使得水陆空便捷的区位优势更为凸现,这些都成为吸引境外企业和机构投资入户的首选理由。更具吸引力的是沿长江黄金岸线“品”字而设的高新区、临港新城、靖江园区三大开放园区,优惠的政策服务、便捷的交通优势、集聚的新兴产业群和孵化园地,使得众多海内外客商和人才在此寻到商机、看到未来。

3.城市文化底蕴深厚。江阴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长江的豪迈奔放,太湖的灵秀聪慧,铸就了江阴兼收并蓄、刚柔相济的人文品格,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吴地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江南民俗文化,有着“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传统的民间故事、民乐、戏剧、麦杆画和版画得到传承。历360余年的明清、民国要塞军事古迹良好保存。悟空寺出土的僧伽大师舍利子更展现了江阴悠久的宗教文化。数千年的文化使江阴古城留下无数历史的痕迹:千年文庙、千年紫藤、千年红豆树、兴国塔、乾明广福禅寺、泰清寺以及良渚晚期文化中心的石庄高城墩等,这些都成为海内外友人驻足观光的佳地。徐霞客、巨赞法师、刘天华、刘半农、上官云珠等文化名人的故居更让人慕名而至。更难得的是有着“中国第一村”的华西村,独特的现代新农村建设风貌,吸引着国内外友人的目光。

4.海外侨务资源丰富。江阴有着百年以上的侨务发展史,早在清朝江阴就有了远渡重洋海外求学的先驱者。现今,全市已有海外华侨华人4000多人、新移民600多人、归侨13人、侨属近2万人,有华资企业900多家,海归创新创业团队600多个、留学生亲属联谊会成员900多人。并且,近年来出国留学趋势明显,仅2012年秋季就达200多人,这些都成为我市联系海外的桥梁和纽带,也成为江阴开展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和资源,且数量和规模在全省县市(区)中位居前列。

二、当前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现状

近年来,江阴十分注重加强国际的经济文化交流,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

1.海外友好交流城市越结越多。迄今为止,已与巴西贝洛奥里藏特市、日本藤冈市、意大利托尔托纳市、韩国群山市、美国阿拉米达市、俄罗斯弗拉基米尔市和南非自由州省马洛迪市,以及摩洛哥穆罕默迪亚市等12个国家的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城市)。这不仅有利于江阴进一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的考察访问、交流合作,也有利于在这些国家、在当地生活学习的江阴籍华人华侨、留学生与家乡间的沟通联系和亲密互动,给他们增添了归宿感。

2.海外友人来访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2009年市外事办接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25批589人次;侨办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39批307人次。2010年,市外事办接待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40批393人次,侨办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34批326人次。2011年,市外事办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67批1167人次,侨办共接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200余人次。从这三年的统计看,来访人员批次和人次呈逐年递增之势。

3.海外引资项目结构越引越优。近年,江阴在同海外的经济交流合作中,不断调整引资策略,优化引资结构,重点引进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龙头企业。2010年,到位注册外资7.5亿美元,其中新兴产业占73.02%、服务业占27.98%。2011年,到位注册外资7.77亿美元,其中新兴产业到位注册外资占制造业比例83.39%,比上年增长9.85%,服务业利用外资占27.98%。同时,外资研发中心也同步增加。2010年引进外资研发中心为5个,而2011新引进外资研发中心就达10个。

4.本土企业跨出国门越迈越大。海外经济交流合作中,在“引进来”的同时,江阴鼓励和服务本土民营企业“走出去”,通过新设、并购、重组、参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扩大境外生产、合作规模和领域,开拓国际市场。2010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9项,中方协议投资额1.1亿美元,新增对外劳务输出人数392人。2011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项,中方协议投资额增加到2.46亿美元,新增对外劳务输出人数220余人。

5.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越唱越火。一方面,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二期为载体,引资建设的“设计谷、动漫城”,集聚发展了原创动画影视产业;临港新城以金一文化产业园和国际创意港为引领,引资建设了创意设计集聚区;以建设“中国裳岛”为突破,打造国际纺织设计之都的文化创意新品牌;以文庙为中心,建立了民间工艺美术品和民间收藏艺术品交易市场。另一方面,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利用。黄山炮台旧址等7处省级文保单位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规划保护忠义街、北大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修缮维护了一批文化遗存、名人故居,长泾镇被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8处文物点被列为第七批市级文保单位,95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一方面,名人资源和民俗节日及华西村的现代新农村文化,吸引了众多海外友人前来观光游览。

当前,江阴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成效显著,特点也明显,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多”:

1.政府主导多于民间组织。近年来,虽然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和社团组织开展非官方背景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也通过提供政策、舆论引导等方式,努力从单一依靠政府向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上转变,动员和利用社会各种力量来推动本市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多元化、多样化。但现实看,仍然是政府主导举办多于民间自行组织,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的活动,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2.经济合作多于文化交流。虽然当地在文化交流上也有徐霞客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平台,但在开展经济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仍然是侧重于招商引资、项目合作,国际间思想、学术和理论交流等活动,与开展的各类经贸活动相比不成正比,且为数不多、平台不强、影响不大。

3.“引进来”多于“走出去”。从近年看,江阴引进的境外项目明显多于本市境外投资的项目,境外文化团体来访数明显多于本市文化团体的出访数。以天华艺校为例,虽然作为江阴“魅力城市”的一张名片,出访了新加坡、港澳、日、法、德等国家(地区),但接待来访的国家(地区)数远大于出访数。因此,在服务企业走出去、把江阴推介出去上,还任重道远。

4.华人华裔多于国际友人。不论是开展经济交流和还是文化交流,在海外交往接触的对象中,华裔身份的多于“纯种”的国际友人,即使主要来宾是国际友人,相伴左右也多有华人华裔。据统计,无锡地区约70%的境外入户项目,均是华人华侨华裔投资的项目。

(三)发挥海外侨务资源促进江阴对外交流的不足

近几年,江阴统战部门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海外统战资源优势开展工作,为促进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看到了海外联络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存有差距。主要在:海外侨情资源的集聚吸纳与本地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很好地同步;利用以侨引侨、以侨引智的力度和形式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海外交流互通信息、联谊交往的渠道还不够宽广;加强海外交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品牌还不具明显优势;依法护侨、凝聚侨心的协调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等。

三、对利用侨务资源拓展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思考

近年来,海外侨情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海外侨胞的数量剧增,分布更广;二是海外侨胞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三是海外侨胞的经济、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四是海外华人日益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五是海外侨胞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民族使命感明显增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外华侨华人的资金、技术、人才将更多地流向国内,他们渴望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为发挥侨情资源作用,做好新形势下海外联络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也为更好地利用海外侨务资源,进一步推动地方海外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因此,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摸清侨情、广结善缘,为加强海外交流拓资源。一是上下联动摸侨情。由统战部门牵头,各镇联动,开展大规模的侨情普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横向互动借资源。加强与广东、上海、福建等重点侨乡的联系,借助他乡资源助我发展。三是以情带动拓资源。从亲情、乡情、友情、商情等入手,以新华人华侨、华侨新生代、华侨华人新社团为工作重点,加强与海外第二代、第三代、新移民及留学人员的联系交友,涵养侨务资源,拓宽工作领域。

2.借势借力、社会参与,为加强海外交流增途径。一是借助上级力量。要充分利用和积极借助省以上涉外部门组织的科技团、交流团和经贸团等出访机会,主动参与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本地高新园区招商活动,开展经济对外交流活动;二是借助中介力量。可以与一些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或协会加强联系,借助海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介机构的网络和资源开展交流活动;三是借助社团力量。借助各类商会、协会等社团力量,邀请一批重点侨商团来澄考察洽谈,并主动参与、配合有关团体做好经贸和文化交流。四是借助海归力量。力争组建“江阴海归创二代人士联谊会”“海归创新创业人才联谊会”等新平台,借助海归人士的海外学友、商友、亲友等人脉关系,开拓海外交流的新渠道和新领域。

篇4

1.以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为契机,积极落实ECFA,扩大两岸经济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2.完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确保ECFA早期收获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考量双方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后续商谈,按照平等互惠、循序渐进的原则,商签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等后续协议,逐步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

3.因应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整合持续发展,两岸应继续加强合作,研讨共同参与华人经济区及连接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可行性,提升应对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4.加强核电安全交流与合作。支持两会将核电安全纳入商谈议题。推动两岸建立核电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强两岸核电安全专业机构合作,针对核电事故应急管理与安全技术进行深入交流,提高两岸核电安全水平,共同预防核电事故。

5.深化两岸产业合作。合力建构完整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推动创新、品牌、行销、通路等交流合作。加速产业标准合作,发展产品之相互认证机制,共同推进产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共同开发国际市场。推动两岸新兴产业研发合作。加强现代服务业交流合作,探索科技服务业的培育和创新模式。

6.深化两岸金融业合作。加强两岸金融监管合作,共同维护两岸金融市场稳定。依互利互惠原则,务实推动两岸互设金融机构,积极为双方金融业准入提供便利。推动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7.鼓励两岸中小企业加强合作。建立两岸中小企业交流合作平台,扩大中小企业参与两岸经贸合作领域,协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其应对市场竞争和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

8.深化两岸农业合作交流。鼓励两岸农业界共同推进两岸农业科技经营创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共同努力建立畅通、有序、常态的两岸农产品贸易渠道。加强两岸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商标及品种权保护、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等方面的合作,逐步解决两岸农产品贸易的相关问题。

9.推进两岸双向投资。共同营造有助两岸资源互补、产业合作的投资环境,逐步减少相互投资限制,以利双方企业在两岸进行合理布局,共同开拓全球商机。

10.尽快商签两岸投保协议。充分发挥既有平台和机制的作用,妥善解决台商关切的问题,切实保障台商合法权益及其人身安全。

11.加强对大陆台资企业的辅导和扶持。协助台资企业利用大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市场机遇,把握ECFA实施的有利时机,调整发展策略和市场布局,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鼓励和支持两岸有关方面举办形式多样的台湾名品展,扩大台资企业产品内需市场的销售通路。民众在大陆创业,并提供就业便利。

12.构建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鼓励两岸企业共同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大陆新经济区的开发与合作。

13.推动建立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继续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逐步扩大两岸文化交流规模,促成文化信息交流管道的多元化,实现两岸文化交流的制度化与常态化。鼓励两岸民间团体开展文化交流,深化两岸在文化创作、研究、推广等领域的合作。

14.继续推动两岸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扩大两岸出版物贸易、版权贸易及影视业合作,加强技术合作与项目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华文市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拓展交流合作管道,加强业务往来和沟通协调,并探讨市场准入与通路议题,增强两岸文化产业实力。

15.落实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强化协处机制,共同防止抢注及打击仿冒盗版等侵权行为。持续进行业务主管部门人员交流,提升两岸知识产权的创新、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

16.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构建实质交流平台。鼓励两岸学校、青年团体建立联系及交流互访机制。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寒暑假营队活动,促成更多两岸青年参与。

17.支持两岸青年就业创业与合作交流。鼓励两岸青年就职业生涯规划与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相关议题进行交流座谈,加强两岸青年创业团体互访交流,推动两岸大专院校创业竞赛活动与交流,培养两岸青年的创新思维。

篇5

      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尤其是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交流上,英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语言。改革开放使我国企业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商务谈判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谈判者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避免交际中的误会。而目前我国的专业商务英语人才比较缺乏,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加强贸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商务英语的应用具有必要性。 

1 商务英语的概述 

商务英语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贸易交流,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整合和衍生。商务英语具有职业性,要求应用者掌握基本的贸易交流原则,建立完善的商务英语的运用体系。在结构上,商务英语主要包括对商务知识、商务语言的应用以及商务信函等专业性内容的理解。理解和学习商务英语要从其特征和主要要素入手,当然,还要结合外贸模式和企业运行需求。 

2 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商务英语作用 

商务英语在交易中的任何环境都得以体现,其对贸易的进行和达成具有直接影响。参与者是否具有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将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结果,本文对商务英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2.1 商务英语可促进贸易双方的交际 

以商务谈判为基础的贸易活动具有复杂性,交际过程需要构建和谐的气氛,并且要求应用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从语言的应用和交际能力上讲,语言交流者还要通过正确的礼仪动作使贸易交流对方获得好感。语言具有文化背景,交易过程中对文化了解不充分将造成失误甚至是误会,从而导致商务交易失败。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仅强调语法结构教学,对于语言应用和交际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商务英语具有成套的体系,表现为商务语言知识,商务礼仪知识以及应变能力培养等教学内容,因此谈判前的语言教学对于贸易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为双方的交际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商务英语能够促进谈判的开展和完成 

商务谈判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是要实现共赢,要建立和谐的关系。商务英语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首先,商务英语与传统英语的区别使其更加重视谈判对方,通过明确的表达实现商务谈判的目的。其次,商务谈判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连接者的角色,优秀的商务谈判者往往能够促进谈判的完成,关键时刻能够挽救企业。商务谈判是将双方从对立关系转向合作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双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无疑需要语言这一基本支撑。语言要做到得体、尊重对方,缺乏语言文化背景的解读将造成沟通终止。各国之间的合作不同于基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价格上一旦出现敏感话题,又不能提出充分的理由时,谈判就会失败。就此而言,语言的使用艺术是谈判者的基本能力。商务英语在这一目标的完成时上具有积极作用,商务英语通过一套完整的、更加委婉的语言模式使得价格商讨、贸易流程规划更加和谐。如Do you think there is a lot we can do to decrease the price?既直接表达目的,又确保了语言的和谐性,使具有合作欲望的对方得以妥协而表示同意。而传统英语则多会使用How about decreasing the price?这种表达过于直接且生硬,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很难达成目的。就此,我们可以了解,在商务谈判中应用商务英语,能够通过专业的语言、委婉的表达方式而使表达者的观点易于接受,从而促成谈判。 

2.3 商务英语有助于增强使用者的跨文化能力 

贸易经济活动并非一次性的交易,通常是双方长时间的合作。因此对于商务英语应用者来说,并非掌握一时的语言文化背景,而是对交流方的语言进行关注,随时发现语言中的文化背景,关注文化影响的语言改变,从而在双方继续合作的过程中更加和谐,实现共赢和可持续合作。因此我们说,商务英语促进贸易交流过程中应用者的跨文化能力。只有通过对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确保语言交流的顺畅性,确保谈判的进行和完成。当然,贸易交流虽是一种商务活动,但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交流中的某个细节很可能使对方产生共鸣而提高认同感,因此,深入生活对于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3 商务英语在贸易经济中的应用 

3.1 科技成果共享 

贸易交流是在双方达成合作后的技术交流与展示,甚至是共享。而商务英语是确保共享的前提和工具。商务英语应用者要对语言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从而确保翻译的正确性,以免影响科技成果共享。毕竟共享的基础是理解,要使对方能够了解产品,商务语言的驾驭能力是促进双方理解的关键。另外,对于共享科技成果来说,交流中的争辩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贸易交流来说,文化习俗的、错误的语言输出将造成对方无法理解,造成成果交流和共享无法实现。在我国经济贸易交流中,过分重视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深入理解,这对于应用者的语言准确度和易接受程度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的理解方式改变将是商务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 

3.2 商务英语应用于贸易谈判 

商务英语以交流为前提,谈判是其最常见的模式。贸易谈判具有目的性,而商务英语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促进贸易的作用。我们对其在贸易谈判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调节气氛是谈判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商务英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得以体现。商务英语中包含大量的俚语和熟语,这要求语言输出者正确使用,而不是追求谈判效果而盲目的使用。在双方交流中,商务英语的应用就更加明显,选择传统的英语语言未免显得生硬,或者是低端。因此,在贸易交流中谈判者选择商务英语,这对双方在自身利益维护上和得到对方的认可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和谐的谈判气氛是促进谈判成功的关键,在这一方面,商务英语的使用使得对方的态度更加温和,利用委婉的语言和诚恳的态度获得对方的认可是商务英语应用的重要表现。 

3.3 商务英语在合同签订时的应用 

商务谈判是国际贸易中的关键部分,而商务合同签订就是贸易活动过程中关键部分的核心。一切商务活动只有在合同签订后,才能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才具有实际意义。如果没有签订商务合同,商务谈判的结果就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商务合同签订过程中,有效运用商务英语知识对商务知识的详细了解,才能准确理解合同条款,发现商业漏洞,避免出现错误理解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篇6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here has been a lot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cultures.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world lead Chinese people hav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inherit and innova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关键词:改革开放 文化 冲击 创新 适应 策略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ulture Shock Innovation Adaptatio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罗静(1986―),女,四川泸州人,江南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更为扩展,如何努力地去促进和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在当代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发展过程中,西方各国人民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到我国工作或生活,双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处必然存在碰撞和融合,而面对文化冲击,我们如何结合实际,采取什么对策成为当代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思想文化冲击的表现

1、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融为一体

经济的发展是文化交流的基础,有时候甚至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文化的发展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能动作用,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在此情况下,中外文化的交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文化的冲击也呈现多方面的特点,不能单就文化而言。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融合、摩擦。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跨国公司最充分地体现着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全球经济战略为其发展提供了机会。但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战略目标和实施行为的矛盾,多元的国际文化环境和文化摩擦,使得我国的经济文化市场面临文化困扰。因为文化造成的摩擦难以通过经济策略来克服,文化造成的偏差只能通过调整文化来纠正。

2、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力强盛的中国文化直到19世纪早期都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性,但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开始影响中国正统文化,西方列强以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向中国输出地不仅仅是工业品,还有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侧重于个体、重科学、重思辨。这两类不同的性质的文化决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在我国当前社会文化发展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好莱坞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快餐肯德基、麦当劳视为家常,美国文化已经深深渗入中国这片土地。

3、思维习惯与价值取向存在文化差异

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经常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的行为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存在误差,那就容易产生文化冲击,产生误解。在西方文化体系中,欧洲人注重权力和地位,美国人欣赏创新精神和成就,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产生变化,因此我们要采用辩证的眼光,西方文化也在时刻变化,与我国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在新时代还会有新的表现。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根据它可以确定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乃至一个社会的生存形态。在东方文化中,中国人崇尚谦虚谨慎,追求随遇而安,同时倾向于照顾大众情绪,抹掉个人锋芒,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平等、自由、个人,他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英雄主义,不依靠他人而存在。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双方的文化交流必然产生冲击。

二、面对中外思想文化冲击采取的适应策略

1、以积极的心态学习

为了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冲击中获得成功,努力学习西方文化可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显而易见的一种策略了。我们在适应外国文化的融入时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学习它、了解它、征服它,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在文化冲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今我国的教育事业中,英语教育受到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开始重视语言的学习。另外,还可以通过旅游观光、阅读英文书籍、上网、收看外国节目等方式来了解西方世界,并从这些外在信息中来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其实在当代,这种方式的文化交流已经越来越多,比如很多的好莱坞电影制作在中国上映,受到很大部分中国观众的欢迎。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还有网络交流日趋频繁,近几年,美国的连续剧在中国年轻人中间非常流行,这也是中外文化交流中积极学习的表现。

2、充满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文化重新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文化开始重新影响世界。在当前中国的高速发展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努力奋斗,振兴中华文化。跨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向西方社会传输文化的力度正在加强,而且取得了优秀成果。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举办,不仅证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国家,针对热爱汉族文化的外国人开设的“孔子学院”更是如雨后春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大召开,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的中国。当然,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非是去主宰别人,而是要对世界的文化创造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

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无数次地证明了,人的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文化的精神面貌,在今后的中外思想文化交流中,中华民族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通过文化交流促进自身发展,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民族素质的高低。当代中国要面对世界文化的不断冲击,对于科学精神与民主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既十分迫切又任重道远。如果人民未能积极自觉参与学习科学和民主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当我们在与西方科学和民主精神泛滥的世界交流时就会出现意识形态的差异,带来很大的文化冲击影响。当人民主体在探索新文化发展道路中,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就是创新问题,在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冲击中,要运用现代的观念来创新文化精神,解决新时期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这样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中国的现代文化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

面对新时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给我国这30年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契机,但是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化大国,其具有的包容性、凝聚性让现代中国社会变成一个大熔炉。在这个不同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面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冲击应该怎样面对,采取什么策略,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直孜孜不倦、认真探索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社会对于文化的融合与碰撞的认识会越来越成熟,中国文化将会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张忠利.中西文化纵横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王祥云.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年

篇7

关键词:交际法;商务英语;教学应用

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了实现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紧密往来,掌握商务英语成为与世界沟通的重要途径。由于英语掌握起来比较快捷,能够满足支持世界商务贸易往来的需求,因此,成为当下最为热门的外语专业。商务英语是英语知识与商务知识的交融,为更好的服务贸易往来应运而生。本文根据商务英语的教学特色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交际法的实践有利于商务教学的实施,并且能够为国家培养综合性英语人才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

一商务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具有特殊的交流应用需求,是满足人们专门针对商务贸易往来而设定的英语学科。掌握良好的商务英语,需要具备对商务知识的充分了解,能够体会商务英语应用的背景支持。并且,在特点的商务交流环境中,使用准确的语言表述沟通的要素。具备商务英语能力还要求专业的人员能够在特定的谈判环节中,实现对经济贸易往来的谈判和交际,保证往来的利益不受侵害。商务英语使用的环境和因素具有特殊性,对于情景和沟通背景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关于商务英语讨论的主体比较丰富,涉及到广告、旅游、销售等方面的商业行为活动。商务英语对专业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在一些电子会议,或者是电话会议中,都要求能够通过记录的方式进行商务交流,这要求专业学生的听力水平极高,而且了解商务专业知识。关于口语交流能力的培养,学生应该能够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充分的实现对商品和企业公司的介绍,保证独特的观点和信息交流。学生在应用商务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宣传的准确性,保证交流的方式是得体的。在阅读相关的商务资料时,学生要求能够进行要点的记录和分析,通过自己的理解实现对商务往来资料的重点叙述。在商务英语交流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设立相关的写作练习,实现对商务往来的回信、邀请等书函的写作,保证商务交流顺利[1]。总而言之,商务英语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英语的语法,同时还能够熟识商务专业知识,保证对谈判和交流技能的提升。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方式,主要以语法的学习为主,保证实现翻译的功能。现代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在翻译的本质工作中,强调个人能力的应用,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谈判交流能力。

二商务英语交际法的概述

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使用交际法,主要是为了提升商务英语的功能性。商务英语具有特殊性,主要是为了实现商务经济贸易往来,在商务英语应用中体现学生的沟通能力,才是发展商务英语教学的关键。商务英语交际教学法比较新颖,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新型出来的商务英语教学方法。交际法初始于西方国家,当时的发展中心是英国。后来伴随西方国家的不断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由于语言不通造成了发展的严重阻碍,至此形成转对与商务交流产生的英语体系,支持商务贸易往来的有效运作。现代主流的商务英语教学法就是交际教学法,这一方式成功代替了传统教学。交际法的教学方式具有独特性,能够通过对话引导出具有情节效果的商务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另外,通过对对话内容的总结和分析,讨论出关于对话的标准词汇,得到相关案例的学习目标主旨。总结对话交流中的语法结构,根据商务英语的使用概念,评定阅读材料的深刻内涵,在通过大量的练习实践得到相应的口语、听力素质的提升[2]。

三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商务英语教学中融合交际法,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商务英语功能操作能力的提升,保证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也能充分化解矛盾,营造良好氛围。交际法推广的就是商务英语的交流原则,保证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真正的商务活动氛围,在实现商务英语功能性的同时,还可以充分的表达语言内涵。在充分学习商务英语语法和语言结构的同时,还需要准确、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个人色彩的魅力性。跟随时展脚步,充分实现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方式改革,是有效提升学生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良好途径。交际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明确自身学习商务英语的关键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国际之间的交流,有效提升国家经济文明发展。交际法告诉学生注重商务英语教学的整体性,不再是单一的学习英语词汇和语法,而是进一步实现对跨文化交流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在交际法的支持之下,满足各国之间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这是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必经阶段,能够渲染民族文化的同时,进行自我宣传和自我提升[3]。

四结论

商务英语在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商务英语的沟通交流,满足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学习和进步要求。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渐开始重视商务英语教学和发展。通过对商务英语的概念、应用,到教学分析,逐步发现交际法对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提升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就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有力后盾支持。拓展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能够推动商务英语的开放性。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提升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整体成绩,为我国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旸清 单位: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卢哲.当代交际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3:32-34.

篇8

关键词:双语教育;教育国际化;战略意义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全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文化、教育走向世界。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法律上确立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中国将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的战略部署。”

当前,世界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二是重视外语教学;三是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四是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改革创新英语教学,培养汉外兼通、中西文化兼容且具有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国际化、专业化双语人才为目的,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与国际理解以及促进汉英双语教育,正是教育国际化的应有之义。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与此同时,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加入WTO的成功,“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我国将在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领域全方位地融入国际社会,这些同样需要语言的沟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国际化教育的实施。在此背景下,双语教育的功能价值与战略意义得以凸显。

一、双语教育战略意义之“他山之石”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培养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国际化与专业化的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印度双语教育的启示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的科技大国,在全球软件开发市场中,印度占了16.7%的份额。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印度占软件销售市场的份额高达60%以上。比尔·盖茨认为,“未来的软件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不是日本,也不是欧洲国家,而是印度。”印度的成功有赖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但不可忽视语言的作用。印度是一个双语国家,官方语言是英语,在印度大多数人都会说英语,并把它当做一种交流工具。在开发研制软件方面印度人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可以直接和国际接轨,和合作方进行对话交流,这大大加快了科研开发的速度。由此,语言的价值得以彰显,双语教育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二)亚洲四小龙双语教育的成效

上世纪,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实现了经济腾飞,赢得了全世界的瞩目。他们的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其中语言与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都是双语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中,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并且大力推行双语教育,通过双语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国民文化素质,增强了学生国际意识和竞争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双语教育的独特优势拉近了他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使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创造了经济发展史上的辉煌。

(三)结语

无论是软件超级大国印度双语教育的启示,还是亚洲四小龙双语教育的成效,培养精通英语的国际化复合型双语人才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这些人才没有语言障碍,可以自由、轻松地进行国际交流与对话;其次,英语是大多数国家的官方语言,高科技用语一般都是英语,所以,他们在高科技领域能够直接与国际进行合作交流,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最后,他们都是双语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习得语言和掌握专业的同时,也了解了西方文化、历史、社会、教育和科技等方面情况,这对他们养成尊重、包容等品质和多元文化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对认知、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由此,双语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振兴以及教育国际化的价值与意义可见一斑。

二、双语教育战略意义之社会功能

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双语教育亦不例外。双语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培养复合型双语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如上文所述,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双语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双语教育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教育活动,因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与价值。

(二)双语教育是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的一种有效形式

顾名思义,双语教育是两种语言的教育。通过双语教育,中外学校、研究机构、学术组织、社会团体之间将会在语言、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与对话,建立进一步的友好关系。双语教育发挥着民间外交与文化交流的功能与作用。

(三)双语教育加强国际理解和文化多元意识

语言代表文化,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交融的,具有一体性和互动性。双语教育是两种语言与两种文化的融合与理解,注重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进而培养学生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及养成尊重、宽容与理解的道德修养和具有全球责任感的心态与品质。

三、双语教育战略意义之教育价值

教育除了社会功能以外,还对人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双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同样如此。在双语教育领域,很多理论都揭示了双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

篇9

关键词:秦汉农业 农业文化 文化交流 文化贯通

在我国的秦汉时期,人口布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新的体现和诠释。更为深远的影响是,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跨区域之间农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显著的增强,由此也带动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互动,以及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全面的共同进步。

一、秦汉农业文化贯通和交流的基础

秦汉时期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和交流并非偶然,而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获得实现的。

1.技术基础

秦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至少在其以前的历史进程中尚未企及。比如,在农业用具方面,大量的铁制农具、牛耕器具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因此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面,秦汉时期的农业耕作已经基本完成了由粗放型向“精耕细作”的转变。并且,在当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周边区域,为了解决农业干旱和水害问题,包括耕作栽培、施肥改土和选种育种等环节在内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在全国获得了推广。

2.经济基础

不可否认,在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支柱并非工业,而是农业,并且在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一状况都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在当时的境况下,农业文化的传播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就是农业经济和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获得提升的最主要的动力,而在秦汉时期,恰好实现了这一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面积得到了拓展,农业生产总量和生产效率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体系被最终确立,具有典型封建性质的土地所有制初步形成;“小农生产方式”被最终确立,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繁荣;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手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商品的规模化经营初步形成,农产品商品化生产趋势已经显现。毋庸置疑,这种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同时呈现出的蓬勃势头,对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和交流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

3.政策以及政治基础

在秦汉时期,实行了“重农政策”,这种政策的影响是全面的和长久的。首先进行的是以农业为主的开疆拓域,然后是紧随其后的农业的全面开发。在这一政策的感召下,秦汉时期的农业区域有了大幅度的拓展,几乎将一切可能用于农业的土地都开发了出来。不但如此,在这一土地“规模化进军”的过程中,农业的生产结构和组成结构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期间的调整和优化以及达到的效果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为农业科技和以其为基础进行的农业文化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已经完全确立,这无疑使农业政策的推广和推行得到了必要的强化,使秦汉农业文化的外延性传播得以实现,并据此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吸附能力,致使周边的国家和民族被中国的文化所吸引,这又从另一个层面促进了我国农业文化的大规模和远距离传播。

4.交通基础

纵观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传播,无不伴随着艰难的交通阻塞,但是即便如此,也前后形成了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文化和时代壮举。与此相比,秦汉时期农业文化的向外传播是轻而易举的。在当时,交通的发展和发达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量的史料记载,为了保障有关道路交通的政令得到畅通无阻的执行,当时的政府竭尽全力地强化中央的控制能力。从秦朝开始,就已经将兴修道路交通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事项,到了两汉时期,更是出现了对“秦道”的大力修复和开拓,使道路交通更加通畅,贯通全国的道路交通网络基本构建完毕。与此同时,秦汉时期的海运技术和海运网络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局面,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和发扬。至此,贯通全国的水陆交通网络体系已经形成,而在这一基础之上继续建立起来的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更是让世人刮目相看。这些工作不但巩固了中央集权,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为农业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现实条件。

以上所述为秦汉时期中国农业文化获得外延流与传播的必要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我国的农业文化得以走出国门,到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和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多以农业文化的横向贯通与交流的形式出现,而中国与西方、印度的交流和中国与日本的交流最为典型。

二、中印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

中印两国是世界公认的两大文明古国,虽然两者是在各自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对人类精神的借鉴和吸收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加健康的成长。

1.种植业的交流

中印双方农业文化的交流首先体现在种植业的交流方面。这种交流活动的实施往往是通过僧人或者商人实现的,有关这方面的佐证材料十分丰富。当时,印度僧人东渡中原、中国商人西行至印度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古籍可供考证,而且现代考古发掘也可提供确凿的证据。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学者作出了推断,印度实际上是稻作文化西传的中转站之一,并且我国原始稻作农业西传的路径似乎已经清晰,即从云南西部、西南部出发,经由的东南部,进入到广阔的高山峡谷地区,由此传到印度。

2.农业工具的交流

在印度境内广泛分布的细石器,一般可以分为具有几何形状的细石器和非几何形的细石器。前者多以梯形和三角形为主,带有石刃是其主要特征;后者形状不规则,以细石叶为主,石刃多为半月形,带有锥形或柱形的细石核。这两种类型石器分属于不同来源,并且其发现地分别是我国的和印度地区,这说明两者的发展应以喜马拉雅山为界,的细石器还曾进入过印度的东北部,到达了恒河中下游地区。这是因为,在南亚次大陆,几何形细石器较为多见,而这些石器(比如发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等)往往是循我国西路南下,流向了东南亚各地和南亚各国。而非几何形细石器只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存在,比如在恒河流域的乔塔纳格普尔高原以及西孟加拉一带,当地的细石器大部分就属非几何形类别,而这些石器大多受我国高原的影响。

3.农产品的交流

通过考古发掘可知,在秦汉官道开通之前,沿丝绸之路向北流传的中印农产品已成一定规模,这些农产品经由次大陆进入到我国当时的楚、蜀等地,并进一步流入到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相关的史料记载,在当时,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印度方面似乎更加主动一些,由印度流入我国的物品除珍木稀草、奇禽异兽之外,农产品以及农副产品(如皮毛制品)和农业技术也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日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

中印农业文化的贯通与交流集中在中国向西的方向,农业文化向东的传播和交流也在同时期繁忙地进行着。其中尤以稻作技术、家畜及其饲养技术、桑蚕的饲养技术

为主。

1.种植业的交流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日本列岛无野生稻种,通过这一基本事实就能够断定,将日本作为稻作农业的中心起源地是不准确的。但是为什么如今的日本稻作农业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呢?其中的原因要从其近邻――中国农业文化的植入讲起。中国距日本海上路途较近,是时至今日世界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发源地之一。并且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精英正在完成着对杂交水稻实际性难题的突破,其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即将取得的成就必将为人类的存续提供坚实的保证。而日本的早期稻品种以短粒型的粳稻为主,这类稻种早在秦汉时期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已经广泛的种植。从当前的考古资料推断,在我国同时期农业技术(水稻种植技术)的影响下,日本的稻作技术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稻作农具及其器形发生了与我国几乎一致的同化,农田水利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水稻的移栽技术也逐渐走向成熟,“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特征正在形成,这些与我国同时期的农业发展势必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

2.养殖业的交流

在中日养殖业的交流方面,主要体现为禽畜的驯养和桑蚕的养殖。在禽畜的驯养方面,我国的经验是世界瞩目的,我们的祖先率先完成了对野生猪的驯养,并最终使其成为现代农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无论是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还是在我国象形文字的释义方面,都可见一斑。因此,在稻作技术传入日本的过程中,禽畜的饲养技术也可能也随之进入了日本,因为这两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即使到了今天依然能够轻易地理解。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在日本的弥生文化遗址中,大量家猪的遗骨相继被发现。经证实,这些家猪主要用于农耕礼仪和食用,这与我国秦汉时期的习惯极为吻合。此外,日本的蚕桑丝织技术来自于中国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有关中国蚕桑技术如何进入日本尚存争议,但据史料可知,秦汉时期日本的蚕桑丝织技术已经有了中国农业文化的痕迹。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极为长久,到了秦汉时期,它已经存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已经达到了较为先进的水平。并且在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在政治力量的护卫下,我国的农业文化开始在东西范围内进行广泛的贯通和传播,并由此使自身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冷鹏飞.战国秦汉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

[2]朱宏斌.整合与分异:秦汉时期区域农业开发中的农业文化变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9(4).

篇10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