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学资源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教学资源

篇1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卫生类职业院校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与开放进行研究,以解决:(1)调查分析目前职业院校信息平台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2)结合学院实际,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平台;(3)从2012级学生开始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教学,探讨其有效性,研究教学资源平台:①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②是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弥补课堂教学“一刀切”的不足;③能不能为教师提供一个综合且理想的的备课、授课资料库;④能否为学院提供一个有效快捷的督查和测评途径;(4)通过学生学习成绩比对,师生问卷调查来证明建立与开放教学资源平台的必要性。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建立和使用教学资源平台的过程如下。

1.1教学资源平台在职业院校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1.1现有医学教学资源分析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本院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及实验设施较为完备,并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形态学数字切片库教学平台、虚拟人数字系统、机能实验虚拟系统、多种录像和视频资料等);同时,本院还拥有3个,每个可一次性容纳学生120人的计算机实验室,但这些设备和资料分散在多个学科的实验室中,不能有效地为教学工作服务,难以做到资源共享,且本院及兄弟院校老师制作的教学课件,示范课、精品课、公开课和参赛课等课件都在个人手中,不能为大家所用。

1.1.2具体医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普通高校持续扩招,社会上形成了普高热,致使职业教育受到了较的大冲击,职业教育招生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生源质量上有所下降。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素质差距较大,既有“90后”缺乏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自私任性、不愿上课,甚至逃课不足的一面,又有好奇心强、会电脑和爱动手的优势。据上所述,针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多数院校都大堂上课,并采用填鸭式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一刀切”的现象,这远远不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更不符合“90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能力,尽可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平台,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目的。

1.2在校内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并将其引入部分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本校现拥有3个完备的计算机实验室,每个可一次性容纳学生120人。另外,学校还新进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软件,包括虚拟人数字系统、机能实验虚拟系统、形态学数字切片库教学系统(虚拟显微镜)等。还有许多兄弟院校及本校教师制作的大量地教学课件和视频。

1.3将“教学资源平台”引入到教学过程中

我们将2012级2~9班学生随机分成2组。2~5班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室内由老师讲授课程,课下由同学自行复习,最终参加期末考试。6~9班为实验组,将教学资源平台引入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专门的时间向实验组的同学介绍教学资源平台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并教给同学们教学资源平台内各种学习软件及网络学习信息查询系统的使用方法。授课尽量在教学资源平台室进行(实验除外),自习课完全在教学资源平台室内进行,课外活动及周末将教学资源平台室向实验组的同学开放。尽量使实验组的同学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发挥教学资源平台的优势。

1.4评价方法

学期末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一是学生期末成绩,二是问卷调查(包括学生问卷和老师问卷两部分)。

2结果

学期末对2组学生实行考试,试题分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统计优秀率和及格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92份,收回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90份。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标明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讨论

3.1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在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学习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师“一刀切”式的授课方式造成了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优等生出现“吃不饱”的现象,而“后进生”往往因为跟不上授课进度而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学习失去兴趣。将教学资源平台向学生开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软件,查阅不同的资料,从而弥补了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

3.2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得以提高

教学资源平台中的各种学习软件都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基础医学研究工具,其操作和使用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例如机能实验虚拟系统是在计算机环境中建立的虚拟实验环境,实验者对“实验动物或标本”进行虚拟操作,但身临其境,能完成各种预定实验,得到很好的训练机会,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主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3.3学生成绩提高

医学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内容抽象,往往是老师讲后面的章节,前面的内容早被学生忘记,不利于内容的识记。应用教学资源平台进行授课和复习,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容易识记,而且在学生复习和预习等自学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4教学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过去计算机实验室仅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大多数计算机在每学期的教学活动中闲置的时间较长。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平台实验室后,计算机实验室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各种学习软件及网络资源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及自习时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使各种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3.5教学软件做到共享

教学视频、示范课、精品课、公开课和参赛课件得以广泛使用,真正起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作用。及时地将教师每一次的上课课件放到教学资源平台,又有利于学生复习上课内容和补课。

3.6督察和测评提供了有效的资料

篇2

>> 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PBL教学模式探索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引进国外教学理念和资源加快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 高职院校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规划建设探索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国贸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建设思路探索 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调研分析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管理研究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浅析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职电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高职生厌学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卢飞跃.高职玩具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3]王学东,李贤彬,刘庆华等.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4]周建.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

篇3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传染病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染病教学正面临着示教病例越来越少的挑战与困境,建设系统的、全面的见习教学资源库已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

1 传染病见习教学面临的现状与困境

1.1 近30多年来,世界上出现了40余种过去从未认识的传染病,如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疯牛病以及埃博拉出血热等特殊疾病。最近10余年来,全球范围内几乎每年都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中国是深受新发传染病影响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至少10余种新发传染病出现并造成流行。如2008年,截止2月底,我国已确诊禽流感患者3例,均已死亡。与此同时,我国还存在其他新发传染病如埃博拉出血热传入的可能。而随着自然、社会因素的变化,新的传染病还会不断出现。由于这些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对人类的健康、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并且在局部地区引起恐慌,一旦爆发流行,其社会危害性极大,需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对这类传染病有充分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早期诊断、早期预防此类疾病的蔓延和流行,有着积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象疯牛病、埃博拉出血热疾病等在我国尚未发现病例,学生根本就见不到此类患者,而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疾病在我国时有发生,但在教学的不同时点和位点上,学生却未必能见到相应的患者,或因传染性过于强烈,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不便直接让学生见习。

1.2 传染病有季节性特点: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乙型脑炎等疾病多发生在夏秋季, 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这些都给临床见习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学生见习的时间不能挑选,要让他们在较短的见习时间内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常见传染病都见到是不可能,目前要见到1O种以上的传染病已经非常困难,绝大部分学生只能见到 5~6种,甚至更少。

1.3 老的传染性疾病:如HIV、结核等,各个地区有不同的地方性规定或具体情况,如我市HIV患者集中到传染病医院进行诊治,我院肺结核主要由呼吸科收治,这给各大教学医院传染科的见习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除部分学生可通过积极联系到相应的医院或科室进行见习外,由于见习学生太多,更多的时候需结合挂图、照片、文献资料等进行补充教学。有时我们使用的部分材料如艾滋病录像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国外的资料,给学生的印象感觉该病离我们很遥远,关系不大。

1.4 某些特殊疾病:如黑热病等,为地方疫源性疾病,在教学医院所在地区,可能不存在该病的流行,而医院在1年、2年或更长时间才可能偶尔收到1例“输入性”病例,见习的同学中绝大部分都看不到此类少见的病例,见习就只能利用一些出院的旧病例。这种见习,学生感觉十分单调、枯燥,内容空洞、乏味,见习完后,印象就是“云里来、雾里去”,一片茫然[1]。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神和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防疫、保健和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的传染病如肝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正在逐渐减少,部分疾病已属罕见,可用于临床教学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有些科室已长时间收不到类似的病例,这对传染病的见习教学也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许多年轻的带教老师也未见过相应的病例,单靠见习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就显得十分单调和乏味。

1.6 高等院校近年来大规模扩招,传染病学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比如有临床专业的七年制本科、五年制本科、成人本科、成人专科、全科医学本科以及留学生的全英语教学等。每个系的学生多,需分多个批次才能完成见习,过多学生进入病房,轮番向病人询问病史及体检,势必影响到病人的情绪,病人不合作也直接影响见习教学的质量。

2 传染病见习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既解决临床见习教学中病例“难求”、“难找”的难题,又要让学生见习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除充分利用原有的挂图、照片、旧病历等传统工具外,临床工作中有意识地对典型病例进行录音、录像,对典型体征拍照整理并归类保存,构建多媒体见习资源库就显得尤其重要。

2.1 针对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感染等新发特殊传染病,平常教学中根本见不到此类病例,临床工作中若遇流行,应积极作多媒体准备,比如2003年全国的非典流行期间,教师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典型的SARS患者,则可以对病史询问、查体、治疗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录音,对病例基本资料如病例号、病人联系电话等进行登记存档,如本地区没有相应的病例,可委托兄弟院校进行录像、录音准备,以备今后教学时使用。必要时,见习时还可邀请病人现场回忆病史。再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近几年全球大面积出现禽传染人的病例并致死亡,我国2008年的前两个月内即有3例确诊并死亡的病例,这些详细的流行病学资料,可及时整理成文字材料或将流行期间相关的新闻报道收集整理成图片、录音、录像资料,以便见习时向学生展示。对上述资料,应每1~2年及时进行更新,以使资料能及时反映这些高致病性疾病的最新流行特点和研究进展,使学生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2 针对细菌性痢疾、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有季节性特点,我们于夏季收集细菌性痢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冬季收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疾病的典型病例,于入院时将询问病史、查体的全过程进行录像、录音,对典型体征拍摄照片,并连同病人基本资料予以保存存档。见习时,若该季节不能见到的临床病例,我们可以从病案室调出病历,结合多媒体资料,完整地再展现病人入院的全过程。这样,学生在见习时就会象见到真实病人一样感觉形象、生动,也更易接受教学知识点。

2.3 老的传染性疾病,如HIV、结核等,我们应及时更新病例的多媒体资料,最好是本地区、本科室最近收治的最新病人,以增强学生真实感,让他们感到,艾滋病、结核等病人就在我们的身边。

2.4 临床如收治到黑热病等极其罕见的疾病,此时将病人询问病史、查体的全过程进行积极的录音、录像,并保存病人基本资料,归类存档,为教学作长期的准备。如无类似病人或资料过于陈旧,可委托兄弟院校协助完成,以完善见习病例资料库。

2.5 针对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见习学生多的情况,除积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提供临床病例外,我们也可以对每学期第一批次的第一例典型见习病例进行录音、录像,如病人因出院、不愿再配合见习、死亡等因素造成后面的同学不能进行相应典型病例示教时,则可利用多媒体,形象而生动地再现同班同学询问病史、查体等全过程。这样,后面见习的同学就像见到真实病人一样,身临其境。伤寒在重庆地区往往是散发病例,我们曾在周末收治“发热待查”的病人,到下周三左右血培养显示“伤寒杆菌”生长,结合典型的稽留热等临床表现,诊断为典型的伤寒,这时星期四或星期五见习的学生就可以见到典型的伤寒病例,但再到下一周见习时,病人往往因住院时间长而坚决要求出院,该周见习学生十分遗憾见不到该病人,这时回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就可清晰地再现前批同学详细询问病史和查体的过程,看到这些熟悉同学的身影,见习者感到很亲切,若同时加上教师点评,学生就能及时了解到前批同学的优缺点。

3 传染病学见习病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如何提高传染病见习教学的质量,许多教师都有大胆的尝试和实践[1,2],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措施外,利用多媒体进行系统的示教病例资源库建设与储备,是解决新形势下传染病教学所面临困境与挑战最有效的途径。系统而全面的见习教学资源库可解决特殊新发传染病临床完全无病例,但又必须讲解和示教的难题;对少见和罕见传染病临床示教的“再现”,是对临床见习学生太多而示教病例太少的有效补充;它同时也是提高见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教学的进步,相信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传染病见习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柏明,罗光汉.传染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7,(3):475.

[2] 陶 鹏,石小枫,黄 英.浅议如何提高传染病学见习课的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56.

篇4

关键词:中药学;共享型;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7-02

教学资源库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建成的互动化、多媒体化共享式资源库[1],能实现资源的快速上传、检索并运用到教学中的开放式终身自主学习体系的公共平台[2]。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亦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教学资源库是减轻教师负担,促进知识的融合与碰撞,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总结教育教学成果,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平台;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平台[3]。

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框架的构建思路与实践:

一、建设目标

建设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虚拟实训及教学评价考核为一体的高职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既为专业教师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又满足专业网络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资源库平台框架

(一)总体框架

本系统采用ASP结合动易平台进行开发,基于B/S(浏览器/服务器端)模式,介入internet连接,不区分用户群层次的使用限制,采用最基本的关键字/词检索的形式来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本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由高性能的中心资源服务器进行管理和维护,既保护了资源库的知识产权,又方便对授权用户提供资源服务。系统根据普通用户(含学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教师用户、资源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四种角色进行功能设计。

(二)常用功能

1.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收集了中医专业中药学教案、PPT以及教学视频等资源。

2.资源的共建共享: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上传下载存放和使用库中资源。

3.WEB集成:基于WEB的应用模式,使教学资源的制作、管理,信息的、交流等都能在网上进行,从而实现远程操作。

4.资源检索:为使用者提供资源库中资源的多种检索功能,方便学习者使用。

5.网上交流:提供BBS服务,实现网络教学的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辅导功能。

6.自主学习:可提供完善的讲授型网络课程库或相关课程影音资源链接、多媒体课件库、素材库、专家辅导系统等,使用者可以完成中药学课程的自主学习[4]。

(三)模块构建及功能

资源库从整体上进行相应运行管理,可促进自主型学习,教师方便用,学生乐于学,具有标准化、结构化、动态化的特征[3]和开放、高效的优点,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教改成果的交流平台。

1.资源处理与上传模块。以2种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上传,一种是注册用户在前台将本地资源上传到资源服务器,上传后需要资源库管理员审查和验收;另一种是资源库管理员针对已经在资源库服务器上的现有资源进行批量入库。

2.资源管理模块。作为管理员,本系统除了对会员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查和验收、对现有资源批量入库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资源管理,比如资源、评价管理,资源编目的导入/导出,以及资源的清理、删除等。

3.资源共享模块。可通过个人会员、学校加盟和共建共享等方式,鼓励用户贡献资源。另外,针对IP分段控制的方式,可以实现校内外用户不同的共享权限。

4.资源浏览及内容检索模块。通过资源检索(关键字搜索等)发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在线预览,在线点播和下载,并可以上传资源评价。资源浏览模块包含资源检索、在线预览、资源下载等功能;内容检索模块包含全文检索、主题检测等功能。

5.系统基础设置模块。包括用户管理以及系统的基础数据,比如存储方案日志查询等。作为WEB站点,还提供站点设置、界面定制及个性化,信息等功能。具体包含如下功能:①存储管理。提供学校加盟参加共享共建功能,系统提供统一访问门户,但学校内部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和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多级存储,保护知识产权。②系统管理。专业管理:专业管理员能对专业参数进行修改配置,例如设置选择建立子库、配置专业首页布局等;统计功能:统计资源访问率、入库率等;检索服务:提供多种检索机制。用户管理模块:能建立用户、批量导入用户等。站点管理模块:新闻管理和栏目、论坛设置等。

(四)资源库平台的内容建设

按照分步实施、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依据中医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建设涵盖教学设计等内容的中医专业中药学教学资源库。

1.师资信息库。主要包括专业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信息库。

2.题库。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中医专业中药学课程试题的集合。

3.课件。教材分专业、分课时的同步教学课件。

4.常见问题解答。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解答。

5.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中药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等,以及中药学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献和书籍等。

6.资源目录索引。列出中药学教育及专业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7.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某专业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五)资源库平台的应用

1教师备课与教学。中医专业中药学资源库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教学平台。教师在资源库的支持下,可开展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合作性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5]的培养。另外,资源库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个人能力,提升教学能力,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可重组性[2,6]。

2.学生自学。资源库可以提供学生自学的资源,提高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促使学生将课堂内容进行拓展,掌握更多的医学技术更新知识,促进学生及早与临床实践接轨。

3.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医学的发展和知识更新很快,从医者必需“活到老,学到老”。教学资源库给医师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交流的空间。

4.强化数据管理,解决安全隐患,确保系统安全和维护知识产权。资源库由高性能的中心资源服务器、存储磁盘阵列组成[7],实现资源管理和资源的有限开放,实行内外有别的管理办法,保证了各高校资源库的知识产权和数据的安全性[8]。

参考文献:

[1]王陆.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现涛,张雷红,孙师家等.高职中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5(2).

[3]丁佩芬.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

[4]张家贵,曹哲新.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

[5]李利平.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20,(7).

[6]吴学敏.高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7]岳耀亮.数据挖掘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8):75-77.

[8]孟洪兵.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

篇5

【摘要】建设含虚拟医院及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模块的教学资源平台,是为了更好地整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拟建设的该平台主体包括:虚拟医院、在线课堂、互动空间三个部分,可以达成在线模拟医学操作、在线自学及考试、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目标,拓展医学教育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虚拟医院 虚拟医学操作SN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医学教育多是利用标本挂图等传统教学载体.受到出版周期、资源来源等因素影响.资源的数量和更新速度受到限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能熟练运用电脑、手机、平板智能设备获取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互联网无线高速接入也成为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主流方向。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平台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1]。

1 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

本平台按功能分类包括:虚拟医院、在线课堂、互动空间三部分。虚拟医院主要由FLASH交互式动画开发,绘制出医院结构,学生可以点击各个科室查看相关的内容。我们还开发临床操作的模拟动画,学生可以进行交互式的操作,学习各项临床操作的基本步骤。在线课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类资源的上传和分享。互动空间参考SNS类网站,构建师生间互动交流平台。所有模块都将提供手机等多种接入方式。

本资源平台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精品课程网站不同。传统的精品课程网站仅仅提供教学资源的存放和下载,展示内容相当有限,无法实现师生交流互动,更新周期长,后期维护困难,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本资源平台强调互动,仿真,在学生参观虚拟医院、进行模拟操作同时可以随时向在线的老师提问,增加了学习的乐趣。

2 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2.1 虚拟医院开发

虚拟医院前期的构建考虑使用FLASH技术开发,绘制出医院全貌,包括住院部、门诊、手术室、病房等,再往这些虚拟房间中加入基于FLASH的互动动画模拟操作。这些医学操作主要参考《中国大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中的操作步骤而制作。后期考虑引入3D建模虚拟人体,以求更加贴近真实的操作体验。虚拟医院建设完成后,学生可以在仿真的医疗环境中漫游,并参与仿真诊疗活动。

2.2 在线课堂的开发

在线课堂开发拟采用.NET十SQL Sever数据库技术构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等,设计按照科目进行分类,并且教师和学生都有权限上传和下载各类资源。针对专科层次学生,我们拟添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相关的试题系统,以供学生们练习。

2.3 基于SNS技术的互动空间的开发

SNS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会性网络”。 1967年,哈佛大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ArtComb 等[2]。

引入SNS作为本教学资源平台的特色板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可以自由分享学习经验、教学资源,而且经管理员审批后还可导入在线课堂的资源库中以供其他同学和老师使用,是本资源平台的一个资料来源的宝库。

2.4 教学资源平台后台管理系统开发

本资源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网站,所有内容均可自由修改,就需要开发后台管理系统。具体包括了会员管理,资源内容的审核、编辑、上传,通知公告等等功能。

3 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前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传统的医学教育是采用学徒式教育,即“See one, Do one, and Teach one”,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经验式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理论上最好的学习对象是病人或真实的人体,但是就目前的医疗环境,在病人身上演练临床技能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困难。因此,我们开发出模拟操作动画,以及虚拟医院,能让学生对行医环境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并且规避医疗风险。

既往很多学生提出,医学操作仅凭有限的实验课时间练习,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我们开发虚拟医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登陆虚拟医院,进行各种医学操作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项医学操作的具体步骤,对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临床环境有着很好的衔接作用。

我校教学均已使用多媒体。但其中存在各种不足。医学课程之间存在互相联系和内容交叉,但是教师间缺乏交流沟通,课件无法互相参考,造成重复劳动,甚至某些内容存在矛盾。因此,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就能随时调用课件,互相参考,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3]。在线考试功能的建设,为学生的复习迎考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基于无线互联技术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登陆在线课堂模块,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4]。

互动空间板块参考目前社会上流行的SNS类网站的思路,建立了师生为主体的社交类模块。在互动空间中,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上传学习资料,布置学习任务,而学生可以在教师主页探讨专业问题,还能通过@功能请求其他师生加入讨论,其应用前景非常新颖独到,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4 结语

本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尚处于开发的初期阶段,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予以支持。因此,希望在开发过程中能够调动起多方的力量,努力将我们的教学资源平台打造成一个高水平的医学教育技术网站。

待本教学资源平台相关板块建设完成后,我们将对平台的运行情况及学生的反馈做进一步调研,以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资源平台。

参考文献

[1]彭才洪等.医学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63-164

[2]李萌.SNS的经济学分析.科技资讯.2007.6.229.23

[3]余远波,黄民慧.基于Web的医学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3). 21-22

篇6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资源开发

一、参透用活,充分利用教材已有资源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有效开发教学资源的基础是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各种素材。新课改推出的“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在为教师精选素材方面都下了功夫。因此开发教学资源过程中,首先应该从研究课标和教材开始,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落实,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时选用的教学素材不同,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比较、借鉴不同版本的编写思路,有利于突破一本教材的局限性,从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找到共同的关注点,找到有价值的拓展点,结合学生实际,深度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平时常说的“用教材教”,指的就是如何用活、用透教材资源,最终达到超越教材、发展教材的目的。

在比较的基础上发现了各个版本的优势,基于实际、取长补短,确定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开发出适合的教学资源,使教学任务更合理,教师个性发挥的空间也更大,最终受到学生的欢迎。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十分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需要教师主动开发教学素材,本课教学中“拓展点”用到的素材资源来自当地的旅游交通地图、学术论文、地方文献资料等,来源十分广泛。因此教师要重视平时的点滴积累。

二、动态生成,重视开发过程性教学资源

开发教学资源,除了搜集各种各样的教学素材外,还需要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过程性资源的开发。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重结论的学习,忽视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探究。如果能与学生一起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为学生及时有效地理解地理知识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不仅能创造出新的教学经验,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认知的主动性。教材设计中时常会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进行补白,使知识活化、生命化。

在《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中,书本上使用的株洲、嘉兴等城市略图与市场上发行的城市交通地图不同,是经过简化加工的地图,突出显示了交通运输干线和城市外部形态轮廓线等相关信息。笔者在教学中也打算设计一张本地的城市略图,那么是把制作好的简图直接呈现给学生,还是带着学生一起来设计、完成简图?教师与学生都是地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应该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供给每位学生一张城市交通图,按历史发展顺序,在图中查找并描出护城河、主干道、环路、高速公路、高铁线路、地铁线等交通干道,学生通过绘图,对城市主干道的分布形成了清晰的空间概念,非常有利于今后的交通出行。其次,仔细观察这些主干道的延伸方向、周边的商店和居民点的分布,能进一步认识到它们作为城市的主要发展轴,影响着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和商业网点的布局。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有效提升了地理素养。

地理教学中适宜用图像来呈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又如在选修2《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教学中设计如下活动,给每位学生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将知道的海洋环境问题及时在图上表示出来,学生可以根据环境问题的不同特点设计合适的图例,如点状、线条、柱状等形式。一幅个性化的世界海洋环境问题分布图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成果,这种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喜爱。

地理教学中过程性教学资源有绘制地图、地理实验、自制地理模型等,实践性较强。通过这些既动脑又动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认识,保持长久的兴趣。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还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尝试开发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

三、互动融合,有效整合相关学科教学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自身的经验建构知识。地理学科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联系。人文地理教学中常常渗透历史、政治、语文等学科内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来理解和构建地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以致用的精神。

如何整合?整合什么样的知识?怎样发现其他学科中与地理相关的知识?关键在于以地理学科的视角来审视其他学科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内容与历史学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京杭运河的运输地位影响着沿线城市的兴衰,扬州、济宁等城市就是最好的写照。宋代的《平江图》为我们展示了古代苏州城市的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图中反映出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在课堂教学中,对苏州城旧貌的重温,唤起了学生对古城强烈的保护意识和对城市规划中人地协调思想重要性的认识。

篇7

【关键词】差异;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37-03

【作者简介】陈玉梅,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南京,210046)副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万事万物的差异,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由于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类型差异、学习风格差异、个性特征差异等,这些差异带来了学生的丰富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它启示我们,学生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学生间的差异主要是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引起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现实差异,善于利用学生的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差异的发展。

一、设计教学时预想学生差异

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所谓“目中有人”,就是学生立场,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与教材对话,设计教法,还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特征,思考学生的共同需要,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预想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1.落实学具选择的自主性。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步向初步的抽象思维过渡。但是具体到每个学生,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学具,它们符合学生直观动作思维的特点,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工具,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外化出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需要,教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差异性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用学具或用什么学具。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时,例题呈现的情境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块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去思考,并把想到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同时提示: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利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学具。这时,思维水平不同的学生就显示出了差异,呈现出的思考方法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利用教师给的22根1厘米长的小棒,动手操作摆出长方形,在不断调整中得出最大的面积;有的学生用22÷2算出长加宽的和是11米,然后列举出长和宽的各种情况,再算出面积最大的情况;还有的学生直接根据课外学到的规律“和一定时,两个数越接近,它们的乘积越大”得出了结果。

2.预设学习过程的丰富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充分预想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引导。上述案例中,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是不同的,因而呈现结果的方式也不同。根据教学经验和课前调研,教师预设学生的思考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预设1:

预设2:

预设3:6×5=30(平方厘米)

预设4:22÷2=11(厘米)

10 1 10×1=10(平方厘米)

9 2 9×2=18(平方厘米)

8 3 8×3=24(平方厘米)

7 4 7×4=28(平方厘米)

6 5 6×5=30(平方厘米)

…………

可以看出,预设1呈现的结果是无序且有遗漏的;预设2有序、不遗漏、不重复;预设3是直接想出来的,不需要用到一一列举的策略。在列举的方式上,预设1和预设2用了表格,预设3和预设4没有用表格……这些情况都应该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内,课堂上才能依据学生呈现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3.实现课件的交互性。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教学课件的制作也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预测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但无法预测学生学习的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课件时加强课件的交互性。例如:在设计苏教版四下《确定位置》一课的课件时,教师出示小动物做操图,让学生说出任意一个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不同,每人可能会说不同的小动物;同一种小动物,学生观察的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如数排数时,学生可能从前往后数,也可能从后往前数,数个数时,学生可能从左往右数,也可能从右往左数。于是,教师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小动物时,课件中马上就能圈出那个小动物。这样,使课件的设计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差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它具有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学生要获得知识,需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主动建构。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情境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搭建学习平台,但是无法规定他们面对学习情境时的体验,无法规定他们的学习过程。

1.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

虽然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具有动态生成性,必然会有一些情况在教师的预料之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善于利用学生的差异,使学生的差异成为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例题呈现的情境是: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在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之后,教师让学生通过看线段图,自主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答方法。

课前,教师预想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第一种:72+12=84,84÷2=42,42-12=30;第二种:72-12=60,60÷2=30,30+12=42;第三种:72÷2=36,36+12=48,36-12=24(错误的方法)。对于前两种正确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解释自己的每一步算式,体会借助线段图理解题意的优势。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解释第三种方法,但学生会发现无法在线段图中找到对应的数据,从而认识到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但在课堂中出现了第四种方法:72÷2=36,12÷2=6,36+6=42,36-6=30。这种方法的含义有可能是学生真正理解的,也有可能是学生为了算法多样化凑出来的,实际上他们并不理解。此时,教师最好的应对方法还是让学生结合线段图来解释算式:“这里的36表示什么?”学生答:“表示把7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6。”教师进一步引导:“你能像前面的同学那样,在图中找到这部分吗?”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就是把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6枚给小宁,这时小春和小宁就同样多了。”

通过线段图学生能直观地看出:小春给小宁6枚邮票后,两人同样多,都是72÷2=36(枚),小宁原有邮票36-6=30(枚),小春原有邮票36+6=42(枚)。教师的及时调整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完善想法。

2.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

智力类型不同的学生,其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数学,是教师持有正确的学生观的具体体现。学习数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上《周期现象》时,课件出示2面红旗、2面黄旗间隔排列成一排,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说一说第25面旗是什么颜色。课堂交流时,有个别学生用的是画图的方法,而大部分学生用的是计算的方法:25÷4=6(组)……1(面),他们认为画图的方法太慢了,甚至有些不屑一顾。教师并不立刻表态,而是让画图的同学自己说想法。这位画图的同学说:“计算的方法虽然好,但画图的方法对我来说更容易理解。”教师充分肯定了他:“画图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策略,能够想到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非常好!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觉得这种方法适合自己。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会进行算法的优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优化”一定是学生在进行比较后自己感受到的算法之“优”,学生要从心理上真正接受才行。我们不必担心学生会固守自己的方法,他们会在比较自己和别人的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放弃、学会选择,这样,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评价时充分承认学生差异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教师教学时应顺应差异、利用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评价不是为了将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1.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方面地考查学生,而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指标。既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他们在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浓厚的兴趣;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的,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上《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教师安排了一个实践活动――为印章“造房子”:老师这里有6枚印章,因为没有合适的盒子盛放,老师携带起来很不方便,怎样给这些印章“建造”一个大小合适的“房子”呢?大家需要自己准备工具,测量印章的底面直径和高,做出大小合适的盒子,再选择美丽的彩纸进行包装。在这个活动中,从“合适”的要求出发,学生需要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需要综合运用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考虑外观的美化……这个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考查是多元的、全方位的。

2.变统一评价为分层评价。

科学的评价不是“一刀切”,而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分层评价体现在评价目标分层、评价时机分层等方面。

所谓评价目标分层,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学“探索三个连续自然数和与中间数的关系”时,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目标:低层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主举例,探索发现三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3倍关系,能用语言和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中层次的目标是能举一反三,从三个连续自然数类推到三个连续的奇数、偶数,再类推到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高层次的目标是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体会用字母公式3b=a+b+c可以表示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分层的目标带来的是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分层。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达成低层次的目标,对于他们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思维。

篇8

论文摘要:介绍了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了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意义。结合具体资源库构建的实践阐述了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资源库应具备的功能以及主要技术特点。

1概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自主在线学习成为可能,教育资源的大规模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实,基于Web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成为网络教学首要的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公共基础课,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建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成为高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1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概念及特点

网络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依据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将多种媒体素材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用以为教学提供支持的多媒体材料和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的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信息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方式网络化、教学对象个性化等教学特点,为发挥学生创造性、个性化、协作性等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1.2目前网络资源库现状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网络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但相应教学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在很长时间内,各校“有车少货”以及重数量、轻质量、教学资源建设简单化,教学资源建设不规范等现象非常突出,致使网络及现代教学设施大量低效率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停留在“表面”,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主要问题表现在:

(1)资源库数据不符合规范。数据资源的建立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更新带来的不便,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教学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不易实现资源共享。基于传统的集中存储和集中管理模式建设的资源库只能满足局部或少量用户的使用,当有大量用户并发访问时,就会出现资源访问的瓶颈,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资源发展的需求。

(3)用户参与方式不灵活,交流性、交互性差。

(4)资源库建设创新性及扩展性较差,不利于断更新和补充。

2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资源库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学校公共必修课程,教师工作量大,设备不足,学生人数多,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建设教学资源库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将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对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科研水平与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将起到积极作用。

3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积累、资源共建、资源共享、资源评价的综合性平台,为各高职学生和教师提供综合、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资源库的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3.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操作案例反复练习,所建立的学习环境必须能够支持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与情境,有利于学生发展自身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潜能。

3.2以案例驱动为导向,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课程特点决定了其教学以案例驱动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能适应实际生活中的办公需求。所以资源库的建设一定要具有强烈的应用特征,注重和学生的生活及未来工作岗位紧密联系。

3.3注重网络资源库的稳定性与开放性、跨平台性、可扩展性要让网络资源库可以跨平台运行;遵循教育部规范,能够与其它平台兼容;采用相应的架构使设计有利于平台功能的扩展。

3.4以教育部基础资源规范为主

以教育部基础资源元数据规范为主,能够最大限度地容纳来自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共享来自教育、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源。

4《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源库的建设

4.1资源库主要内容

确定所面向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文本素材:包括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案、教学团队等文字表达;②教学课件:主要是本课程的各章节教学课件;③教学录像:本课程主讲教师各章节教学录像;④题库: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题目的集合,主要是选择及填空题;⑤操作素材:结合全国计算机高新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模块)四级认证的操作内容,列举部分操作素材及样张用于学生上机操作;⑥操作视频:是指由教师录制的各章节典型操作案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掌握操作的重难点;⑦互动交流:针对某些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师生网上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自主协作学习;⑧资源链接:列出本课程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4.2主要功能模块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主要提供的功能应有:资源的分类浏览、资源的检索(提供基于关键词、组合条件的检索方式)、资源的预览、资源的上载、资源的下载;从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提供的功能主要应有:资源的录入、资源的删除、资源的修改、资源的审核、用户的管理等。该系统采用B/S体系结构。系统开发工具采用:JSP技术和SQL2000数据库,主要包括:

(1) 资源浏览模块。各种用户都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资源库。允许网络上多个用户同时登陆,正常地、安全地使用资源库系统,并为使用者提供资源库中资源的全文检索功能、提供论坛、为网络教学实现在线或离线网上交流。

(2)资源管理模块。具有一定权限的用户与系统管理员可在线管理多媒体资源,增、删、改、上传多媒体素材。这几种操作都是通过客户端浏览器来操作完成,不必到服务器端进行操作。各个用户通过认证后,管理系统授予对应的管理权限,才能对系统进行操作。各个用户的操作都是独立的,所做的操作并不影响其他用户,各个用户也不能对其他用户的资源记录进行操作(系统管理员除外)。

(3)用户管理模块。资源库系统对用户进行细分,各种用户有不同的权限,不能越权使用系统:普通用户,有资源的使用权限;教师用户,需要认证,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增、删、改等权限;审核员,需要认证,有对资源的改、删和资源等权限;系统管理员,需要认证,具有最高权限。

5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建设工程。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需要不断更新与维护,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本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

[2]柯和平.多媒体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应用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02(1).

篇9

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门对美术课程进行了较大范围的扩展,1992年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美术教学大纲》已经包含了与课程资源开发有关的条文。

在新的教学大纲公布后,美术教科书从开发乡土教材、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增加教学资料、设备资源等多角度拓展了美术课程。但是,这些新的举措未能从相关的情境中发掘其内涵,更重视了内容,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过程。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强调,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2001年7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的实验稿完成,明确把美术课程的新资源归为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②可以说,新世纪的中国美术教育,在不断地努力探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③

课程资源(CurriculumResources)可分为目标资源与教学活动资源。④课程扩展是与之相关的概念,可分为“扩展计划”和“个别深造”,其中“扩展计划”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机会学参考书或教科书所容纳的基本知识以外的知识,它的资料来源是无穷无尽的。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属于教学活动资源里扩展计划的内容,并且具备了美术课程三大类新资源的特点。

二、中等美术教育与现当代艺术

1.中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结构,从层次上可分为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从类型上可分为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其他类型教育。这里所研究的中等美术教育,虽然也涉及以上的各类型教育里的美术教学,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通中学、职业中学,以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的美术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会员国大会通过并印发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为参照,把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分类接轨,其中2级、3级教育即初级中等教育与高级中等教育,对应为国内的初中阶段教育与高中阶段教育,受教育者的年龄约在12-18岁。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把美术能力的发展归纳为:机能性、图画记述、再现、灵感与表现四个阶段。他认为美感满足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各个阶段中,处于第四阶段10岁以后青春前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作品的美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方式是可预知的,他们的认知行为与其年龄和成长阶段有关。他把儿童绘画分为感觉运动期、符号功能期、视觉思维期、具体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12至15岁)的儿童喜欢运用想象对未来进行规划,兴趣指向未来和非眼前物,价值和观念变得重要起来⑤。因此,中等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学美术教育地位曾一落千丈,美术课随意被削减甚至取消。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教育从以前的“小三门”“调料课”“机动课”的可有可无地位已逐渐成为当今不可动摇的必修课,美术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纯技能性已被丰富性、艺术性、趣味性取而代之,美术教育的大美术教育观念得到了发展。

(3)中等美术教育就其教育类型而言,既有以美术本位教育为重点的职业中学教育和师范院校教育,也有强调教育价值的非专业美术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可谓集两种不同取向的美术教育于一身。中等师范学校承担着幼儿园和小学美术教师的培养任务,更有它的特殊性。

2.目前中等美术教育里的现当代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是从20世纪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中多种风格流派的总称。它经历了“反传统——形式创新——形式走向极致”的过程。它的基本形态因离开了当代人的审美理想,离异了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而受到人们厌弃,走向没落。当代艺术这一概念是针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在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波普艺术及超写实主义的成就而成为普遍的艺术潮流,即所谓后现代主义。⑥本文中所提到的“当代艺术”,特指在中国90年代以来随着资讯国际化,艺术和当代文化背景发生的种种联系。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根据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中等师范教科书等教材。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分“人教版”“沿海版”,书中范图基本沿用多年前采用的作品,形式较陈旧。中国美术史教程一般只讲到清末民初,学生无法从学校教育里正式接触当代艺术,充其量也只能接受一点零星的信息。

笔者就所在工作单位,对168名本校中等美术教育的学生及120名广东省小学艺术骨干教师进行了有关当代艺术的问卷调查。学生的调查中,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58%;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占32%;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含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在校的课程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93%。教师的调查结果:能准确说出当代艺术的三种创作形式的占21%;能说出一到两个当代艺术家的名字或作品的不到1%;不能肯定地说出当代艺术的定义和特征的占100%;希望通过学习去了解当代艺术的占87%。

被试学生与教师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上述的调查可见,学生比教师对当代艺术的信息更为关注和敏感,并且更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两者都对当代艺术的特征理解模糊,调查中还意外发现,69%的学生对行为艺术尤其关注。

直接作用于调查结果的因素有三方面:第一,地区条件。被试学生就读于广东省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文化、资讯较发达,有利于获得艺术的新信息。而被试教师来自广东省各地,包括边远山区,整体来说条件相对落后于前者。第二,年龄制约。青年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强,乐于接触新事物。教师有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容易安于现状造成惰性,缺乏探求新知识的激情。第三,被试学生是在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包括师范类及非师范类,他们处于稳定的美术学习氛围当中。被试教师是艺术骨干教师,但根据各地的具体教学状况,有的美术教师教音乐课,有的音乐教师改上美术课,音乐、美术都教的也有之,分散了对美术领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的美术知识不全面,对美术史学的了解更是停留在求学时期的水平。

三、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的意义

1.开阔视野,强调包容性和开放性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沟通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传入,不同类型、性质的艺术活动层出不穷,艺术创作的形式、手段灵活多样。当代艺术本身多元化,极具包容性,世界各地的创作很活跃,任何东西都能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它可让适合艺术的常规的不同的艺术观点共存;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如:装置方式、行为方式、观念摄影等,但从不排除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方式;它运用新的媒材,如数字媒介、光、电等,而不单是我们常见的纸、笔、墨、颜料;它告诉当今的艺术学科已不再像从前一样细分,模糊的专业界线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正成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现当代艺术,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艺术前景,避免成为新世纪艺术世界的“井底蛙”。

2.新形式、新媒材的运用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我国现行的普通学校的美术教学大纲,都把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⑦创造之初就是要超脱逻辑的羁绊,偏离思维常轨,这些从现代艺术作品可以体现。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作品《时间的永恒》,改变了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对事物的本质变化进行富有想象的表现;荷兰石版画家埃瑟尔的作品《瞭望台》,从错视觉的角度打破了生活中的现实存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印象派画家的艺术探索成果,已经十分自然地融入中国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在油画或者水墨画中,都可以看到汲取、融会印象派绘画观念和技法而获得成功的事例。我们不妨尝试超越习以为常的、普遍认同的写实主义的方法去看现代艺术,也不妨尝试将现代艺术联系当今的教学。

在中等美术教育中,基础课以素描、色彩(水彩、水粉)为主,加上部分的手工课,学生接触到的不外乎各种纸张、炭笔、炭条、炭精棒、水彩和水粉颜料、油画颜料等绘画及手工制作所用的常见材料。现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超越了传统,一方面是对材料无所不用其极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艺术工具的选择之中,诞生及成熟于20世纪的各种新科技如摄影、影像,以及新兴的电子虚拟技术,都以艺术的名义聚集到一块,与传统媒材交互融渗,构成了当代艺术新的艺术视觉形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谈到新艺术现象对现代生活的作用时说,艺术的形式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因为青年人、学生喜欢。这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⑧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前苏派的教学模式为范本,以架上绘画教学为重,强调理性思维的观察方法,追求狭隘的“技”的训练。此方法所用的工具与材料较为单一,在普通学校里有相当的难度和单调性,学生无法从中获得丰富的视觉信息,思维方向是直线的、平面化的,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学生个性情感的发挥,往往使学生失去兴趣和信心,感到艺术遥不可及。当代艺术超越了传统的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因每个艺术家的情感不同,相同的媒材有了各自的符号意义,必然导致艺术风格上的多样化。阿恩海姆说过:“用任何媒介塑造形象都需要创造性与想象力”,“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需要产生新的创造⑨”。西方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每一次材料的更新都会带来艺术的观看方式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重视新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尤其是与传统艺术媒材结合的综合实验,对技能的要求不一定很高,鼓励人们主动、积极地寻找表达自己的媒材,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成就了20世纪德国艺术大师博依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可能。

3.通过艺术认识社会

当代艺术立足于迅速变化的生活和公众之中,赋予作品当下观念的同时,尽量使作品的含义浅显易懂,主要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当代艺术家中不乏把流行文化引进,重新面对和思考中国的艺术、现实和历史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新的表达和阐释。如黄一瀚以人们熟悉的麦当劳叔叔形象进行创作:100多个一米多高的麦当劳叔叔手持玩具枪,涌进了铺天盖地的中国都市房地产模型,表现一种虚拟的战争游戏,表达作者对商业经济文化背后之争的忧虑。⑩

4.有利于艺术及教育的发展进步

现代艺术把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艺术本身在近百年中发生了巨大而复杂的变化,拓宽了现代艺术的疆域。当代艺术强调观念,所反对的正是传统的观念,但对现当代艺术的学习,并非对传统艺术的否定。现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是相互借鉴、融合渗透的。现当代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避免缺乏审美,避免苍白肤浅,避免在艺术全球化的大潮流里盲目迎合西方主流文化的口味。传统艺术运用西学观念思考本土问题,借用现当代艺术的语言,对自身进行反思并加以适当的调整,才形成了现今的文化及艺术探索。20世纪的现代主义在许多方面突然与传统分道扬镳,形成一种革命性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作方法,本身就可以回答有关当代艺术的进步问题。

新教学内容的吸纳,对于教育的观念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不管是艺术还是教育,要做到真正的进步,必须要有多元平衡的学术环境,博大的胸怀和前瞻的意识,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5.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

当代艺术具有灵活的创造性。它不单体现在多种创作形式和手段上,还将体现在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有侧重地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生活工作的应变能力;对于美术专业的职业中学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创造美术作品的能力;对于师范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有自身的培养和善于运用美术手段和教育规律去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的双重意义。

师范美术教育的母机作用,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否具有前瞻性、能否把握学术前沿的新动态是师范美术教育的关键。无论现在的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如果本身没有做好这种准备,就无法迎接“知识爆炸”的时代和应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

6.顺应教育的迫切要求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引发的特殊案件在艺术界、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州美院教师状告美术馆,称美术馆在“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中展出的两件作品“很恶心”,侵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权,(转第85页)(接第57页)要求赔偿。上海的一所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在课堂上播放有“性器官暴露”镜头的影片,几位学生在看了这些镜头之后“胸闷头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这位播放影片的老师被校方解聘。诸如此类现象的产生,应归咎于某些学校培养太滞后的缘故,人们对艺术现象一直缺乏系统、全面和学科性的阐释。许多有识之士就现当代艺术与教育问题不约而同地发出了呼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李小山就艺术教育问题答友人问时,提到“要给未来一个交代”,陈履生认为“美术教育应对新的问题要有思想和学术准备”,朱青生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演讲时强调“现代艺术中艺术家的责任”,广东美术馆编辑胡斌在文章中问道:“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由此看来,把现当代艺术引入现实的美术教育更是有必要的。

然而,由于部分现当代艺术作品盲目模仿,缺乏思想深度,使人认为现当代艺术总是前卫的、荒谬的,只有艺术家才能看懂,因此作为教学内容必然存在争议。现当代艺术的发展,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范,也误导了许多人片面地求新求异,淡化了传统的审美标准。现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以及新媒体的介入,使有些人认为新观念、新媒介可以代替技艺以及修养,由此导致了极端的行为艺术,如:虐杀动物和吃婴儿等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低级庸俗的人物与作品。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拥有的美学知识十分有限,现当代艺术有许多艺术品往往无法归类到我们常常熟悉并联想到的传统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之中去,因此需要重新认识。教师应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都能体现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客观分析鱼龙混杂的现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分析判断能力。当代艺术有实验性、探索性,也容易作为当代艺术不成熟的象征。面对观念性越来越强、样式个性越发突出的当代艺术,产生困惑、难以把握,人们需要以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做细致的分析与研究。

另外,现当代艺术因为其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批评准则的漂移,反映到教育中就比较具体,当代中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滞后,同样不能回应这些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对高校美术教学可谓一个有益补充,也使中等美术教育获得坚实的承托。

在目前的国际文化大背景下,资源是一种内在性的需求,我们只能在一种开放的心态和积极参与之下才能充分发掘,更重要的是,永远都有未完的“现代”“当代”,我们应该对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筛选,也没有理由去拒绝这个用之不尽的新文化资源。

篇10

(1)性别差异。性别是一个心理学、文化学词汇,它是经过经年累月的成长、发展及社会历程而形成的。由于在生理方面、社会基础方面、心理特征方面等均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诸多方面如接受他人影响、情感性、领导力、成就动因等方面,均被发现存在着性别差异。以河北电大开放学院2011年春季学生为调查对象。学习者中,男性人数为85人,所占比例为28%,女性人数213人,所占比例为72%。这反映出远程教育中女性学习者比男性学习者偏多。在获取资源比例中,男性学习者参与面授课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参与率仅为19%,而女性参与率为68%。这反映出,男性担任的社会角色更多、工作更忙、闲暇时间更少。因此,他们很少能抽出周末或者晚上的整段时间去参与面授课。而女性的社会角色则相对单纯一些,而且大多数女性学习者认为参与面授课获取知识更为直观和直接,因此,她们的面授课参与率则相对较高。男性网上资源参与率为51%、交互资源参与率为58%,女性为50%和32%。这表明男性在面授课参与不足的情况下,更寄希望于能够及时地通过网络和通讯工具来获取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而女性则认为通过交互来获取资源有很多缺陷,如交流不充分、知识获取不完整等。

(2)年龄差异。在女性学习者中,年龄在26岁以下的占69%,26岁以上的占31%。这表明远程学习者中,单身女性较多。在参与面授课的学习者中,26岁以下的占73%,26岁以上的占27%。这表明26岁以下的大多为单身,他们没有家庭拖累,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面授课学习。此外,32岁以上的学习者参与面授课,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中孩子已为学龄儿童或者年龄更大,自己则相对有充裕的时间来参与面授课学习。26岁以上学习者对通过交互渠道获取资源表现较为冷淡(32%),明显少于26岁以下学习者的参与表现(58%)。在远程教育技术普及的过程中,当具有相当的技术资源后,教育资源获取的效果直接与远程学习者的信息技能有关,如在网络课件的安装、卸载以及利用网上论坛和浏览网络资源等方面,而这些技能的具备对于支持远程自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26岁以上的学习者,尤其是32岁以上的学习者大多因为年龄偏大,对网络技术掌握不熟练,且他们思想已相对成熟,对网络情感交流依赖偏少一些。

二、不同家庭背景在获取教学资源方面的差异

(1)婚姻状况。如表3所示,在远程学习者当中,未婚人数达到71%,其所占比率远远大于已婚人数。尤其在专科层次学习者当中,未婚者比例呈上升趋势。对于此类学习者来说,一般不需要承担太大的家庭负担,可以随时参与各种学习资源的获取。在网上资源和交互资源的参与中,未婚学习者均比已婚学习者参与率高。这可能是已婚学习者有家务或抚养孩子等事务性活动,占用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并阻碍了他们参与资源获取的行为。

(2)学习环境。在资源获取时,学习者利用资源最为重要的物质条件就是电脑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它可以承载卫星及计算机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目前,未婚学习者大多是来城务工者,自己拥有电脑的人数并不多,大多数是在单位使用电脑或者利用3G移动手机。因此,他们获取资源的条件不如已婚学习者优越。据调查,91%的已婚学习者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上,这表明大多数已婚学习者的家庭环境完全能够支撑远程学习的需要。因此他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参与率比面授参与率高一些。

3.不同学习动机获取教学资源差异性分析

罗杰•布什尔根据马斯洛的动机理论认为,学习参与者可分为成长动机和匮乏动机两种。成长动机者的参与学习资源获取活动目的在于内在需要而非表面应付;匮乏动机参与者则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压力而被迫参与。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远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为明确。据调查,在学习者参与远程学习目的中排第一位的是提高素质(77%)、排第二位的是获取文凭(65%)。可见,为提高素质而参与学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学习者渴求知识,并希望以此提高自身素养的需求在增长。而这种认知驱动的内部动机是学习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获取文凭所占比例位居第二,表明随着科技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学习者必须顺应时代,适应变化以实现在社会中自我的地位和获得他人的认同。面对实际是远程学习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这些学习者能通过各种学习渠道积极获取有效资源。通过调查,在目的为提高素质的学习者中,有77%的人通过两种渠道以上来获取资源。在目的为获取文凭的学者中,他们的动机很功利、很明确。因此,他们在获取资源时很看重实用性,实用性差的渠道,他们就会忽视甚至不参与。

三、促进学习者获取资源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1.加强各类资源建设,满足学习者的复杂需求优质远程教学资源是远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挥教学资源在学习中的更大作用,远程教学机构就要加强资源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无论是面授资源、网上资源还是交互资源建设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资源的可选择性。面对远程学习者众多个体的复杂需求,各种教学资源都应具有可选择性。如针对面授课参与有困难的学习者,我们应该在充分争取他们意见后安排上课时间,或者提供可供选择的面授时段,让学习者自己选择。在交流互动时,我们尽量提供完整的知识点,难点,并提供细致、周到和温馨的服务,打消学习者在交互时的情感忧虑。

(2)资源的便捷性。远程学习、资源建设必须秉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由于学习者电脑操作能力不同,这就要求资源的设计、开发和传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方便学习者快捷地获取资源。

(3)资源的科学性。建设资源必须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对象,确定合适的教学过程,并将教学中各要素优化组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远程教学设计要突出网络的自主学习性,注重分析学习需求、教学内容和评价教学效果,凸显资源媒体的互动性与交流性,尤其注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境设置。同时,要充分利用教学媒体的功能并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发挥不同媒体功能的优势互补作用,达到资源建设的科学化目标。

(4)资源的可利用性。建设资源的目的就是要为学习者服务,就是要学习者能充分利用。远程学习者在年龄、专业背景、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资源建设要注重适用性,保证学习者可用、会用、方便用和喜欢用。

2.注重先入为主,营造参与学习的氛围从学习者开始学习的那一刻起,就要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宣传参与包括网络化资源获取在内的学习策略、模式、理念等,以此来影响将要参与学习的人,使之从一开始就能端正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十分良好的参与学习的习惯。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