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摊经济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之分。其显性价值是指在考虑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在合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内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本结构等因素,把其预期自由现金流量按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假设企业风险适中,并永续存在,那么决定文化产业价值的核心就是产业内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预期自由现金流量取决于文化企业自身合法经营获得的利润以及投融资增减的资金。其具有隐性价值,是由于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倡导并践行低碳,不但有利于低碳经济下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该隐性价值的存在是文化产业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它是潜在的,不可定量度量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显性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而隐性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低碳的社会影响力,间接获得的。隐性价值的存在促使其显性价值的提高,显性价值提高后又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印证隐性价值的彰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低碳经济的涵义及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内容。
在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能够低碳发展主要取决于正确的环保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树立环保价值观是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首要任务。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它规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和价值追求,同时还包含着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低碳经济不但给产业发展带来碳排放的约束,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使用碳金融的机遇。文化产业如何决策、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都体现其价值观念。其次,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虽然文化产业总产值不断飙升,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存在文化含量缺失的情况。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存在资金瓶颈,借助资本市场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很多做大做强的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偏离主业,近几年不乏有多角化经营到房地产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只有通过创新,努力打造文化主业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产业长久发展和低碳化带来的社会效益。
二、二者的互动关系
1.低碳经济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
首先,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内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树立长期观念。低碳经济对文化企业碳排放量有约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碳排放权应当作为资产来管理,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一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必然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为提升企业价值,必须重视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作为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对碳资产投资回报并不能凭借短期的效益,比如低碳技术的改造,低碳技术的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利润,而潜在利润现实化是需要长期的投资,其结果必将是丰厚的回报。并且企业改变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低碳经济要求文化产业低碳发展,需要对碳资产进行投资,那么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碳风险管理有助于文化企业长期发展。如果企业被社会公众在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将在市场上遭受消费者歧视。并且企业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对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所作为,也对企业商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低碳与金融行业相结合创新出碳金融,为文化企业投融资带来方便,同时也可以优化配置碳排放量的分配。但投融资风险无处不在,这需要企业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树立低碳风险理念。第三,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丰富其预算管理体系。碳预算是管理的延伸,是在文化企业低碳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测与决策,对企业生产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的碳排放、能源消耗进行计划和规划,使企业碳排放量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运行。并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低碳预算是其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该预算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参与,有必要把低碳预算纳入到全面预算范畴之内。
2.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促进这一经济模式的推广。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可以宣传一种价值观,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这也是文化产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方面。产业内有些企业率先实施低碳发展,并以该产业为标杆,利用其媒介的作用,不但可以让低碳深入人心,而且可以左右人们的行为,让这一种经济模式得到人们的认同并相互监督履行。
三、低碳经济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路径
1.打破区域划分促进大型综合文化集团形成。
利用低碳约束,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文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虽然当前各大城市群抱团发展,但不同城市群间的地域划分仍是文化企业大发展的阻碍。如果能够打破文化企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有序竞争的文化大市场,统一市场监管,必然为文化企业抓住低碳化的机遇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2.不断完善碳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没有对碳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使得资本市场不能对碳信息进行定价,造成了投资者投资的盲目,从而可能影响企业的价值。虽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国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披露督促企业管理者按照低碳发展思路管理企业。
3.提高人们低碳意识并借助资本市场和舆论效应约束文化企业行为。
篇2
Xie Fa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Suzhou 215011,China)
摘要: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基石,低碳经济催生了低碳文化,低碳经济的建设需要低碳文化的引领和约束。本文阐述了经济发展低碳的必然性,分析了文化和低碳经济的关联性,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低碳文化的应对方式,指出低碳文化是引领低碳经济实现的有效途径。
Abstract: Low-carbon culture is the base of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promotes low-carbon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needs the guidance and obligation.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ulture and low-carbon economy are discussed in this work. Low-carbon culture of world view and the culture of action and life is the method to promote low-carbon economy.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 低碳生活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culture;low-carbon life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314-01
1经济发展与低碳
18世纪英国发生的产业技术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2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这200多年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获得的经济增长对子孙后代来说是不可持续的,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灾害性气候增多、气候变暖带来冰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
20 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城市化也在不断发展,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空间。从长期看,在人类和大自然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没有太多的选项,“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层次的环境与社会问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同,正形成新的“和谐”氛围。近年来与低碳相关的一些名词,如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技术等,不断涌现。从低碳经济的模式出发,世界各国正在制定和完善其经济产业结构、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其本质是低碳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创新。
2低碳文化与低碳经济
低碳文化主要是指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具有的低碳行为和意识,属于科学文化的范畴,具有鲜明的低碳排放与低碳消费的科学特征,是节能减排时代的特有文化。一般地,文化与时代的经济活动与形态密切关联。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有限,对自然的影响也近乎为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自然是社会的主宰。到了农业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对自然的索取也在不断增大,局部地改造了自然,但自然界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再生功能,确保了人类和自然相对地“和谐共处”。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人类中心主义”盛行,产生掠夺式发展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行为,导致社会发展的可持续不可进行。对环境和发展过程的反思导致环境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社会的追求。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节能减排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与社会的共识,对经济发展和其模式产生重大影响,低碳生活、低碳生产与文化关联,催生了低碳文化。通过对工业社会的价值观、环境破坏及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基石,创造出适度消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低碳文化,实现低碳生产、低碳排放、低碳消费的行为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本世纪能源与环境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以2003年英国有关能源未来的白皮书为起点,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在创建低碳经济,发展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由此引领产业、技术的变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促进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确保社会向低碳生产、低碳生活和低碳排放方式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是低碳能源的核心,其中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技术是关键,替代常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3低碳文化的应对
低碳经济需要文化、政策和技术等层面的创新和保障,在构建低碳产业和生产方式的同时,需要构建低碳文化。构建的低碳文化将反作用于人的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影响我们的生活、行为与工作方式,从而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规范,形成与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制度政策的保证,更需要我们世界观的发展,需要将低碳理念在我们的世界观中固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将低碳文化的能源观、科技观、教育观等融入我们的观念中。低碳文化包含方方面面的内容,此处将从世界观和行为生活文化两方面探讨低碳文化的应对。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其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盛行,技术的进步是为了更进一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对自然界的负面影响则考虑甚少,甚至不考虑。例如,长期工业化生产和向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世界的碳循环被打破就是这种世界观对人们行为作用的结果。要进行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首先在我们的世界观中要植入低碳环保的理念,使之成为低碳文化的有机组成,从内心深处为二氧化碳的减排奠定基础。
我们的低碳行为生活方式不仅是低碳经济的组成部分,而且影响低碳生产,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低碳文化倡导低碳生活,并对我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低碳行为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自然选择。构建低碳文化,需大力弘扬我们传统的节俭文化,摒弃奢侈文化,树立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文化氛围,把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美德发扬光大。鼓励日常行为生活中各种低碳行为,如以步代车、拼车、开小排量汽车、使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遏制不良的、过度的消费,养成低碳生活习惯,使得低碳环保成为我们行为生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2-15.
篇3
一、房地产营销策划中的主要缺陷
(一)盲目广告,因小失大对于现如今的,很多地产开发商过分的把销售业绩寄托在广告上,甚至出现了开发商直接把销售成果与广告挂钩的不良现象。这就导致了策划主力在地产策划中,为了获得开发商认可,就过于迎合开发商需求而把高昂费用投放在广告上,广告是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可是实际效果却总难如人愿。(二)卖点缺乏特色,炒作偏离实际在房地产营销策划中还存在卖点不突出、盲目炒作的不良现象。策划人员在进行销售策划时,往往把房型、物业、小区景观和周围环境规划等卖点全部列出,或是简单的把房型分成“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诸多类别,而没有仔细划分和研究客户需求,也没有研究到客户对书房、书房内书橱等格局的组建的详细需求,也就难以把握其心理,难以实现销售目标。以上行为就是典型的“无特色销售”现象,虽然卖点打出了,可是这些卖点大都是空泛、模糊而不够详尽的,这样就不能准确凸显本楼盘的特点,从而很难实现预期销售目标。与此同时,忽略客户实际需要的“概念”炒作,虽然徒有其名,却不够实际,倘若一经曝光,反而引起消费者的逆反心理或是排斥情绪,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起到“炒作”效果,反而因此导致楼房滞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销售的发展。(三)市场调研不足,定位不准,错失商机很多策划部门往往在缺乏市场调研的前提下进行方案制定,这也成为营销策划发展的重要瓶颈。当前很多房地产营销策划存在投机取巧现象,他们大都单一调查,忽略楼盘规模而随意取值,以偏概全,有些策划即使是调查也往往不能把楼房位置、建筑特点和消费需求统一联系起来。这就出现策划把握片面现象,使得策划方案过于程式化、机械化,却反而脱离了楼盘现实,而做出一些缺乏根据的策划书。此外,就市场而言,很多房地产营销策划也存在模糊定位市场,不能恰当把握实际目标市场的不良现象。当下普遍存在的房地产盲目投资现象就是典型代表,很多开发商忽略消费者消费能力,盲目开发高档楼盘社区,而没有把销售目标锁定在小户型的消费人群中,这就是忽略消费实际,盲目策划的表现。(四)策划方案陈腐,缺乏竞争力很多房地产营销策划中缺乏新元素,很少有创新现象。越来越多的开发商更情愿采取模仿的方式建设楼房,而不会从消费市场需求出发,以创新赢得最终胜利。更多的房地产策划,不论从取材、建筑外形甚至是建筑内部设计,多出现了所谓的“成熟”化特征,缺乏新意,也就很难在众多同行建筑中有所突出。那些标榜“成熟”的地产策划部门,无疑是在为自身方案陈腐、缺乏创新特色寻找托词。事实证明,所谓“成熟”并不能成为地产商决一雌雄的有力武器,也很难把这种传统型楼房在众多同类建筑中突出出来,也就很难在地产争夺战中取得胜利。当然,也有不少策划部门打出了“创新”的旗号,并以此为卖点吸引地产商投资,然而,当户型开发完毕,即使是这些户型存在“创新”现象,也大都是开发商的自吹自擂,从根本上很难有实质上的革新,真正的时尚元素和现代化建筑、装修理念可谓是寥寥无几,也就不能反应时代潮流和客户需求,收效不大。在这种陈腐、缺乏创新特色的策划理念之下,地产商想要取得竞争优势,可谓是难上加难。
二、房地产营销策划的有效对策
(一)创新“广告”方式,实现广告成效对于广告问题,我们不可否认其积极之处,但也应当关注广告的真实性和最终效果。为更好利用广告,策划人员必须把广告做的有更具针对性,更有特点和创意、此外,开发商也可拓宽“广告”模式,通过“口碑”和调整楼房价格来加以宣传就是不错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房地产策划里广泛存在的炒作现象。为避免盲目炒作,宣传人员应本着实事求的原则,针对消费人群,详细介绍和宣传开发项目的各种卖点(物业、房屋内部格局、小区周围配套设施、房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不讲空话、假话,坚决打击和撤销那些不真实、不可靠的广告策划方案,要力争把最现实、最实际的楼房信息介绍给消费者。(二)挖掘市场信息,实现科学目标定位对于市场而言,开发商要在开发前全面把握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认真分析最新鲜、最真是的市场数据,从而在充分了解消费主力和能力的前提下,完成建筑的前景预测。同时,以地产前景预测的成果为资料,进而实施全方位的整体估测,从而在整体估测的基础上,实现大面积开发。在此期间,广大策划者一定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坚持掌握一手资料,不可盲目听信各种没有依据的信息,而导致策划偏离实际的不良现象。否则,即使方案出台,也是以往“盲目策划”的再度模仿,收效甚微。此外,对于确定市场这一问题,我们还必须做好目标定位工作。策划人员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多样化、层次化特点,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收入状况和购买力状况,明确分析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真正了解他们对各种户型的需要程度,并把这项资料作为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从而谨慎的最终确定目标市场。(三)“武装”策划队伍,提高策划质量首先对与策划人员的策划实力而言,为提高其策划实力,负责人员可以组织专门的专业培训工作,给与策划人员以学习和进步的机会,同时,也要鼓励他们相互学习、探讨,从而获得书本之外的新想法、新观念,以服务于策划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间,负责部分还要尽量做好职工的策划知识考核工作,从而在具体的考核中了解和掌握员工的策划水平、实力,这也是督促员工积极学习的有效方式之一。在考核期间,公司最好设立与之相应的奖惩制度,切实奖励那些积极学习、策划的员工,从而真正带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新方案、新理念的生成。同时,对于那些消极怠工的策划人员,我们也可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鞭策他们的懒惰、消极情绪,从侧面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进而督促他们工作效率的改善和提高。总之,当下的房地产营销策划工作虽然发展得日渐完善,但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我国的房地产事业发展献出一己之力。
作者:王向娟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茶文化;旅游
当下,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方式之一。每逢节假日,与家人朋友外出游玩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我国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而与之前的传统旅游方式相比,现在的人们却愿意选择更节能环保的方式。作为节能减排的代言人,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引领了一股新的旅游风潮,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旅游业变得越来越绿色环保。而低碳旅游的发展对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大有裨益。茶文化旅游业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生态化的旅游乐国,它不仅能够让人们看到恬静的茶园景色,也能够加深人们对于茶文化的了解。因而,在此背景下,分析低碳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将会为经济旅游模式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1低碳经济与旅游的关系
1.1低碳经济概述
20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与之前只顾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相比,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因此,低碳经济的主旨是低排放、低污染、低耗能,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更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土壤。在全民上下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也由思想意识高度上升到国家的政治高度。低碳经济模式的实施也展示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态度,表明了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决心。可见,低碳经济不仅是某个人的事情,或者某个组织的事情,它更应该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所达成的共识。在全球化经济融为一体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改变某些国家对这方面认识的不足,提高他们对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
1.2低碳经济对旅游业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旅游业也迅速的改变了之前的发展模式,朝着更加绿色、更加生态的发展模式前进。在有限的全球资源下,如何制造可再生的能源,实现经济的可循环利用也成为时代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人们也更注重提高自己精神上的幸福指数。因此,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理念也为构建合理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做出了不少贡献。而将低碳经济引入到旅游业中,也必将为旅游业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2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茶文化旅游
茶文化旅游是在当地茶叶资源以及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整合当地的特色产业,为人们打造的一个更为贴心和环保的茶旅游方式。相比于其他行业,茶文化旅游本身就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能够给人们带来更为自然的生态环境,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下,茶文化旅游也开始着手筹建新的发展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中国,饮茶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活动,更是促进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在重要的商业密会还是在老百姓的家中,都有以茶会友的习惯。可见,茶文化早已经深入到我国人民的心中,与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以茶叶为主线,结合其他产业共同发展,不仅能够大大的增加当地的经济,更能促进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茶文化的弘扬。而茶叶生长的环境大都温度适宜,环境优美,这些先天性的条件也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可行性基础。同时,茶文化的内涵也为当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都为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文化条件。
2.1合理配置:科学设计茶文化旅游的路线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路线的规划往往直接决定着旅行的舒适度。因而,茶文化旅游项目以及路线的规划,绝对不能一概而论。为了制定合理的路线,我们只有深入地了解每个城市茶文化的特点,才能够利用这些优势打造专属的特色。中国地大物博,与茶有关的城市也有不少。而由于地理环境以及土壤环境的不同,茶叶的味道也各有千秋。为了凸显当地茶城的特色,我们一定要对当地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的配置。在设计茶文化旅游路线之前,我们要对茶城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调查,包括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故事、风土人情。其次,我们要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搭配,并进行进一步的修饰和删减,当然,这其中涵盖着可能对茶文化旅游造成污染的项目,也包括了可能破坏当地茶文化特色的因素。剔除了这些不符合低碳要求的项目之后,我们才能打造一条低碳环保的茶文化旅游路线。而适度的开发机制也是维持茶文化旅游城市长久发展的前提。因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茶文化旅游区的开放程度进行慎重的考量,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测试,才能够促进茶文化旅游路线的优化升级。
2.2主打特色: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在旅游中,旅游产品的开发至关重要。茶叶作为茶文化旅游的标配,成为了带动茶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必需品。与茶叶有关的药品和保健品业已经成为旅游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当然,在研发与茶叶相关的新产品中,我们一定要将绿色安全、低碳环保放在首位。因此,在产品的生产环节,我们也要对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把关。同时,在包装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资源的浪费问题,特别是包装纸的运用。践行低碳节能的发展理念,使用循环可再生的材料作为茶叶包装,突显旅游产品的茶文化特色。当然,同花哨却毫不实用的包装纸相比,人们更愿意购买环保实用的材料。所以,绿色节能的茶叶包装更能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茶文化低碳旅游模式下,有的城市还开发了茶文化生态游、茶文化健身游的项目,这些项目符合了低碳茶文化旅游的主题,能够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游客前来游玩。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下,有的茶城还将当地的茶叶制成低碳茶饼,不仅方便收藏,更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可见,开发低碳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专属茶文化特色,更能为游客量身定制专属的旅游路线,为他们留下愉悦环保的旅游体验。
2.3保护底蕴:深入挖掘茶城的文化内涵
旅游中真正打动人内心的绝不仅仅是美食的诱惑以及别外洞天的美景,在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之后,茶城如果想要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所赐予的文化优势。例如: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之中,与色彩绚丽的服饰相比,更让人心之所向的是一段段唯美的爱情故事。可见,文化内涵能够为这个城市建造坚不可摧的城墙。这是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而这些不仅能够牵动人最敏感的神经末梢,更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以及心灵上的鼓舞。民族文化特色是强烈的印记,而少数民族自然的生活状态也能够增加茶文化旅游的魅力,让茶文化旅游低碳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入挖掘茶文化也能够让本地悠久的茶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让这些尘封起来的传统文化重新被人们熟知,这对于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侨香风情,文化圣海,人们在获得了低碳生活的感受之后,更获得了心灵上的低碳享受。
2.4贴心服务:营造轻松自由的旅游体验
传统旅游之所以被人所诟病正是因为大量的被迫消费。强制性的消费行为不仅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不适,也使得旅游的质量大大的下降。因而,基于低碳经济下的茶文化旅游一定要改变传统高消费给人带来的感受。在低碳经济的引导下,茶文化旅游应该是轻松自由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美好的低碳体验外,其他任何不好的印象都不能留下。而贴心的服务不仅能够给人们留下美好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沉浸在自然的茶园美景之中,更让人们不受强制消费的迫害,有了欣赏美景的心情。
2.5立足创新:打造茶城文明的茶文化品牌
旅游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平台之一,在当前的社会媒体中,仅靠电视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往往不能够让人们全面的了解当地的茶文化,只有亲身进入到当地,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才能够在不经意之间发现茶文化的韵味。在茶文化旅游中,茶城应该注重打造自身的专属茶文化品牌。例如:加强对茶叶质量的监测,打造家喻户晓的茶叶品牌;注重茶叶食品的开发,为人们献上风味独特的茶餐饮。这些不可替代的茶文化特色都能够为茶城不断积累名气,也为茶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通过一个品牌了解一座城市,这才是茶文化旅游对于这座城市最慷慨的回礼。而这一切都是要建立在低碳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才能让人们得到最舒服、最自在的体验,才能够让每个人成为城市的发言人。这种力量要比广告强得多,通过亲身经历建立的信赖提升城市形象,从而让茶乡的知名度愈来愈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的引领之下,茶文化旅游如果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深入的挖掘当地茶文化的内涵,构建合理的旅游路线,搭配自由轻松的旅游体验,并在其中建立具有形象力的茶文化品牌,才能够使茶城的形象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吴雅玲.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产品开发[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10-12.
[2]李琴.低碳经济背景下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福建茶叶,2016(7):126-127.
[3]郑晓曦,吴肇庆.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基本策略[J].福建茶叶,2016(7):137-138.
[4]张耀武,龚永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茶文化旅游[J].旅游研究,2011(2):39-42.
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滨水区;滨水景观
一、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
(一)滨水区的概念界定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内部的陆地与水域相互连接的区域,由陆地、水际线和水域共同组成。虽然不同国家对于滨水区的界定还有很多差别但是对于我国来说,水滨区一般代表为水际线到陆域的第一个街区。
(二)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通过上面的解释就可以发掘滨水区的空间元素组合非常丰富,滨水区的水陆交通都非常的便利,这成为城市形成的摇篮,并且这一区域的生物种群也是丰富多样的,对于现代化的水滨区来说,其生态系统都呈现出了很明显的人工化倾向。对于现代城市的要求也是要人工与自然相互统一,友好平衡,因此在原有的地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下建造出了一系列的公共区域,这体现的自然的馈赠也现实了人与自然的良好融合。
(三)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
对于滨水区的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来说,无外乎:产业结构的转变与现代的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老旧的工业区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尤其是一水运为主的产业;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社会潮流的变化,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生活发展了巨大的改变,当然人们所追求的潮流的更替速度也更快;环保意识促进水体净化,在发展之初人们只注重经济不注重环境,因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之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人们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新经济增长点的寻求,对于现在的滨水区来说,其土地职能不仅限于农耕,因此大部分土地面积开始朝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转变,这将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回报。
(四)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
水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很多著名的城市都因为靠近江、河、湖、海等地而并发着生机,不断的进行发展,所以对于科技、知识等发展还不太完善的古代社会来说,靠近水源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很多河流旁边都拥有出名的建筑和城市。但是人们对于水滨区的认识已经出现了变化,当然这也会体现在人对水滨区的具体建设上。现代的滨水区建设将会更加的全面,也会有更多的元素被加入到对它的建设中。
二、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
(一)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
在设计师对滨水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光要考虑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等因素,还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它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特点的综合表达,其中不乏语言、音乐、舞蹈、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无形中会影响滨水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滨水区是人口较为密集也是历史文化最为厚重的区域,因此如何保护滨水区的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新的创意中,是设计师永远无法避免的问题。
(二)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的设计是双向的,因为尊重地域文化有助于的滨水景观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城市滨水景观的发展也会影响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国家或者民族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这些原有的文化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因此国家就会非常重视对于地域文化的保护,为滨水区的文化又是最为繁荣的所以如何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就需要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热爱。我们常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在这个文化更加开放的社会中,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前提下适当的对外来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和利用,这样的滨水景观将会并发出勃勃生机。对于文化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推动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融合,因此在这种循环往复的文化发展模式下,景观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也会更具有活力的发展。
三、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
(一)阅读地域自然
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尊重原有的生态系统,发现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点,设计需要将人类与自然联合起来,而不是隔断人与自然的联系;其次在滨水景观材料的选择上要尽量使用当地材料,最后的成果也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风格。
(二)尊重历史
我们非常清楚历史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古建筑密集的滨水区,在滨水景观的设计之初就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保存古建筑并且进行修护和保养。其实对于这些文物古迹的存在也有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如果将它与环境剥离开它的文化和内涵也就失去的意义,随意在景观真正建设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古迹的修正,这将有利于参观者在内心发展情感的上的共存。
(三)解读生活
设计者在滨水景观设计的时候不能封闭自己,要积极地投身于当地的生活当中去,因为生活将会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历史和风俗,这将有利于设计者对设计的理念有着更好的把控和规范。设计者还需要对人进行年龄、职业等类别的划分,了解这些人的生活实际、了解这些人的生活需求,这样的设计才是真实的,富有人文气息的。
(四)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我国拥有“长江”、“黄河”等著名的水域,这些是人们聚集的原因也是文化的伊始,因此水文化由于地域、特产等元素也是有不同种类的,而且在对水进行利用和治理的时候也塑造出更多的历史,例如:都江堰、大禹治水等等,这些都提示着设计者需要重视水文化,保护水文化和发展水文化。并且在长久的历史中,我们也演化出了不同种类“水”字的写法,此外我们知道水文化也是其他种类文化发展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滨海景观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滨水区的概念界定、滨水区的景观特征、滨水区景观设计发展的驱动因素和滨水景观的历史演变过程;随后又分析体现地域文化的滨水景观设计分别为: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要素、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探讨了如何在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我们发现四个方面:阅读地域自然、尊重历史、解读生活、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展地域文化与滨水景观设计间的密切关系,如果想让滨水景观具有特点和生活气息,必然离不开对地域文化的重视、研究和利用。
【参考文献】
[l]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一Schulz)著,施植明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一言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克里斯・亚伯著,张磊等译.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5]冷红,袁青.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情化要素[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15,(11).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优化
一、引言
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框架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于2003年率先提出的,后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
始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低碳经济理念随着实践的发展已渗透到社会、经济、企业等各个层面,其内涵和外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低碳经济不仅是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倡导低碳企业、低碳城市、低碳社会、低碳消费的低碳发展形态,包含碳关税、碳金融、碳政治、碳管理等的低碳发展手段。低碳经济理念在关注资源利用、强调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本经济之外,还在深层次上涉及公平、正义、和谐的人本经济问题,是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机会、发展方式以及更好的可能性。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低碳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企业的低碳化发展,不仅涉及采购、生产、运营、销售、服务等生产价值链活动的低碳化,还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技术开发等基础活动的低碳化。内部控制作为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管理活动,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其制度设计与实施,通过对现有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优化,力争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发展战略等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内部控制优化
企业作为由不同类型资源所有者参与组成的一系列契约组合,存在明显的不完备性和问题,而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缓解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之间的不完备契约和委托关系而产生的,其关注企业所面临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希望能够通过提高或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质量,最终达到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林钟高等,2009)。内部控制在企业由来已久,从最初孕育内部控制思想的内部牵制,发展为内部控制制度,到后来的内部控制结构以及今日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我国自2006年成立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以来,致力于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结构合理、内容完整、方法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连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相继与实施,标志着我国与世界接轨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纵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形式化、教条化、高成本、低效益等不合理的因素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因此,以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化现有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将社会责任贯穿于内部控制过程之中
环境保护是企业低碳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问题。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企业应该将环保和低耗的要求纳入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企业发展目标不再局限于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评价其总体价值,而应该将价值边界扩展到债权人、供应商、客户、员工、消费者等交易伙伴,以及包括政府部门、本地居民、本地社区、环保主义等压力集团,甚至包括自然环境、人类后代等受到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体(Freeman,1984)。与此同时,企业应该更多地关注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生产、员工权益、消费者权益等相关内容。
当前,以股东权利为轴心,以员工责任为边界,漠视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传统内部控制框架已不再适应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因此,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和平衡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成为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能。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已将社会责任纳入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之中,认为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履行了哪些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环境范畴。从低碳经济视角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创造利润或实现股东财富价值一样重要,因此,与内部控制环境相比,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更具合理性。将社会责任履行同“五目标”一起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执行的标准,贯彻于内部控制过程之中,用以指导企业内部控制实务,在保证原有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情况,既符合企业低碳化的发展方向,也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内部控制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用成本效益原则指导内部控制建设
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其实质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是成本效益原则的体现,低碳经济视角下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也应该以成本效益原则为指导。目前我国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不仅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未达到内部控制的应有目标。
首先,就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来看,以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为指导,设计符合本企业实情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考虑到注册会计师在专业知识、从业经验等方面的特有优势,我国鼓励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当中。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由会计师事务所全权,企业内部管理者及相关员工游离在制度设计过程之外,甚至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一份制度版本出售给多个企业。当制度设计不能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时,强加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不能嵌入各项业务活动之中,无法被企业员工充分领悟和接纳,此时企业不仅承担了高额的制度设计费用,而且内部控制也未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在注册会计师的指导下,鼓励企业相关人员甚至全体员工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过程之中,应该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最优方式。只有这样,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全方位地融入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中,才能根植于企业员工的思想当中,指导员工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贯彻和落实。
其次,就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定位来看,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石桥,2008),也扮演着内部控制的确认者,承担着监督、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的基本职责(王光远,2007)。但是,目前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缺乏对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角色定位的强制性规定,如基本规范中“企业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或经授权的其他监督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以及评价指引中“企业可以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专门机构(内部控制评价部门)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内部审计成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可选机构而不是必备机构。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必然使企业在内部控制实务中无所适从,内部审计机构建设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内部审计的健全性与独立性成为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最不容乐观的方面之一(王彩君、李宇立,2010)。内部审计作为确保企业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其性质与职责随着内部控制范围的不断拓展在逐渐演变,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延伸至风险管理和治理程序。相应的,内部审计的职能也由单一的监督职能向监督、评价等多种职能转变,内部审计已经完全能够承担和胜任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工作,谢志华(2009)等甚至认为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我国已形成了以审计法为统驭,以内部审计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支撑,以内部审计准则为补充的规范体系,为企业内部审计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实务指南。因此,与企业另建内部控制监督评价职能机构相比,将监督与评价职责直接赋予内部审计,不仅能够降低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成本,还有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与作用发挥,符合企业的低碳化发展理念。
最后,就内部控制评价来看,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企业自身也包括注册会计师,涉及企业以自我完善为目标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应市场监管者要求以对外披露为目标的内部控制评价,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服务于财务报告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内部控制评价(吴秋生、杨瑞平,2011)。无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施主体是谁,也不管是基于何种目的展开的,内部控制评价对象和所依据的基础资料都是一致的。因此,合理整合内部控制评价,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内容与环节的相互配合、评价资料与评价结果的共享是降低内部控制评价成本,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效率的有效途径。同一评价主体展开的基于不同目标的内部控制评价,由于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主体内的内部控制评价整合是能够达成的。但是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尤其当企业存在财务舞弊和内部控制缺陷时,主体间的内部控制评价整合就难以达成。如何利用企业作为评价主体时所具有的信息优势,尤其是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运行的隐性知识,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评价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是内部控制评价整合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但是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评价整合是以不能违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互制衡的基本原则为前提的,是在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基础上的优化和精简,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相互借鉴的。
(三)将人本经济融入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施
任何关于经济发展的学说,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决人类自身发展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亦不例外。低碳经济在关注资源利用,强调低成本高效益的物本经济之外,还在深层次上涉及人本经济问题,认为人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促进人的全方位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人本经济理念的全面反应。因此,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应该重视人性化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将人本经济融入内部控制设计与实施过程之中。
现代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对人财物的全面控制,核心是对人的控制,人既是内部控制的客体,也是内部控制的主体;既是内部控制的手段,也是内部控制的目的(王海兵、李文君,2010)。虽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已将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人本因素移植到内部控制体系中,但是以人为本的控制理念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企业内部控制仍然是重视物权、轻视人权的传统物本内部控制,强调物质资本出资者利益,把人力资本出资者物化为一种生产要素和控制工具,将活劳动载体的“人”也视同“物”进行管理控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达到对物的风险控制的目的,注重人作为控制手段的一面,而忽视了人作为控制目的的一面(王海兵等,2011)。由此导致企业员工的中、高层需求遭到忽视,甚至有的企业连安全生产、工资发放等员工的低层次需求也无法满足,降低了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同度。因此,实现人本内部控制就必须强调企业员工在内部控制中的主体地位,培养温情和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营造全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氛围。
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够施加影响的“人”,不仅包括企业员工,还涉及消费者、社会公众在内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企业人本内部控制就是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根本,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要,实现各类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不再单纯是股东控制管理者的工具,也不是管理者控制员工的工具,而是维护各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一种制度安排。此时,企业应在构建和谐控制关系的基础上开展控制活动,不把员工视为物化的生产要素和控制工具,不把消费者当成提款机,改变对社会环境的漠视态度,运用内部控制维护企业员工、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以取得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建设以人为本的内部控制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受益者,将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是企业适应低碳经济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内部控制作为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管理手段,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务中,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的形式化、教条化、高成本、低效益等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以低碳经济中关于保护环境、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人本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从重视社会责任、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人本内部控制三个方面对我国现有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力争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为我国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解利剑,周素红,闫小培.国内外“低碳发展”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11(1):19-23,
[2] 林钟高,徐虹,吴玉莲.交易成本与内部控制治理逻辑——基于信任与不确定性的组织内合作视角[J].财经研究,2009(2):111-121.
[3] 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4] 郑石桥.内部控制基本因素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5):126-129.
[5]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24-30.
[6] 王君彩,李宇立.内部控制目标、要素认同度及其现状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5):85-90.
[7] 谢志华.内部控制:本质与结构[J].会计研究,2009(12):70-75.
[8] 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2011(9):55-60.
篇7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特色资源是指“一定时空内,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竞争优势资源” 。一般说来,特色资源体现出经济性、稀缺性、差异性、可开发性的特点,尤其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在整合生产要素的力度和速度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因此,对巴蜀地区而言,开发其多样性强的地域文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殊的自然环境赋予巴蜀地区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决定其开发的巨大潜力。在众多的文化载体中,巴蜀酒文化可谓是一枝独秀,负载着久远的历史与厚重的价值。明清以来,随着商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巴蜀地区以川酒为代表的酿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满长岁月的累积,酿造业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川酒与地方经济、文化的互动
川酒大都分布在四川东部盆地以内,其外圈“西起广元、江油、灌县、邛崃一线,向南经过乐山、犍为、宜宾、泸州、合江,向东延伸至重庆、涪陵、万县和云阳;内圈西起绵阳、德阳、广汉、成都、彭山、眉山,南过荣县、自贡、富顺,东连合川、广安、渠县乃至达县” ,呈U字形分布。川酒文化千年传承,形成了许多独特遗产,极大的丰富了酒文化内涵。
1.川酒与诗词歌赋
酒与诗向来联系紧密,诗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感情、政治抱负等融入到酒文化之中,饮酒也由一种日常生活变为了一种具有多层意蕴的复合意向与文化符号。它所积累的情感与文化心理,成为一种民众认同的象征主义文化载体。在《华阳国志》中写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由此可见,远在巴蜀时期以酒为载体的诗词文化现象就已经出现。这些诗词也正因为川酒的独特韵味而获得了丰富的内涵,赢来了一次次文学艺术的创造巅峰。
2.川酒的文化继承
课题组成员相继考察了五粮液、文君酒厂、水井坊、沱牌四个酒文化建设基地。以五粮液为例,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五粮液是儒家中庸文化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 “不偏之, 谓中, 不易之谓庸”, 五粮液酒具有的“香气悠久, 味醇厚, 入口甘美, 入喉净爽, 各味谐调,恰到好处, 酒味全面”的卓越品质, 体现儒家思想和谐理念。五粮液和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一脉相承, 体现了中庸和谐的集杂成醇文化理念, 达到了色、香、味俱全的佳境,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和谐”的完美境界。
3.川酒与经济开发
酒文化与酒文化资源之间是一种相生关系,酒文化产业集生产示范、科学普及、旅游观光为一体,能够展示独有的地方特色,这些酒文化风情构成了独特资源,是四川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它们展现了巴蜀酿造特有的文化底蕴,再现了不同民族的人类文化传统符号,对吸引外来游客、传承民族文化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此酒文化背景下,四川的民俗产业应运而生,“通过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川酒开发的问题及建议
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连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就是以系统观点出发,抓住系统与要素,系统与环境,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综合的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处理问题的学说,其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组织性和相似性等特征。”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社会问题研究中。
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川酒文化的开发关键在于用系统论的方法处理好产业、资源两者的关系。
首先,应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针对四川酒文化的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论证、备案、与审批制度,以保护各类酒文化资源,提高其资源开发效率。
其次,运用点线面一体的开发思路,避免粗放式经营,四川酒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若采取传统的零散无序的粗放式经营开发模式,便会降低酒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因此在四川酒文化开发过程,应运用点线面一体的开发思路。
四川酒文化资源是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综合体,因而,要使其得到科学的发展必须建设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能将历史与文化角度将四川酒文化资源做到有机结合。对四川酒文化进行系统开发,不仅仅是建设资源所在地经济、文化事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引领着我们对地域文化未来道路做出思考与选择。更应建立内部发展机制――对特殊资源的系统开发是一条有效途径。
1..杜亚然、覃曼、冯铁辛.重庆山区特色资源开发状况的调查报告.科技致富向导.2010.13.
2.石岩.中西部欠发达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化模式研究――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博士学位论文.江西财经大学.2009..
3.康.基于酒文化的四川省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安徽农业科学.2010.13.
康、倪江波.四川酒文化的剖析.商业文化.2010.2.
篇8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地域文化;运用
1 地域文化的简要概述
地域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体系,具体是指人们经过自身的劳动创造在某一特定的地域或区域聚落群当中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地域文化在继承过去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思想并且根据具体的历史阶段,地域文化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和创新。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之外,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建筑风格等方方面面均被看做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在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中所使用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这也是导致地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1]。
2 地域文化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的原则
2.1 统一原则
风景旅游区的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它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和所在城市紧密相连,在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当中,地域文化的运用原则首先就是要坚持统一整体性原则,毕竟景观设计并不只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空间或环境,而是对整个旅游风景区进行整体设计,地域文化无论是体现在景观小品、道路设计,还是在水系植被、景观建筑的设计上都需要达到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的要求。
2.2 传承原则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是延续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融入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需要继承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实现全面创新,也就是说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了解文化的背景以及发展历程,注重保留当地文化中固有的民俗风情和民族特色,向观赏者展示具有最原汁原味、质朴纯真地域文化的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
2.3 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是现阶段我国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也是旅游风景区景观设计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合理开发建设,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材料,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推动旅游风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 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3.1 植被设计
在我国海南地区有着纯天然的热带雨林,植物生长茂盛且种类繁多,海南的呀诺达风景旅游区则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完整地保留了景区内的植被结构,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间,景区利用粗壮的圆木设计的木栈道能够让游客直接与景观植物亲密接触,同时木料材质的栈道又与周围的雨林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致。另外,在旅游区内还对植物的层次分布进行精心设计,譬如说棕榈树、槟榔树与乔灌草错落分布,极具层次感,在木栈道的拐弯处还特意种植三角梅等颜色亮丽的植物,为游客起到提醒作用的同时凸显海南带有地域色彩的原始文化[2]。
3.2 水系设计
在云南省的苗族风情景区当中,设计师结合当地特有的梯田与生态湿地等自然地理环境,设计了喷泉等大型水景,为了能够将景区内的景观串联起来,在各个村寨的连接路径上挖设了许多小水渠,通过将浅底和窄道里的涓涓细流引入水渠当中,形成了贯穿全寨的“水街”,游客穿行其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苗寨质朴清新、紧密相连的地域特色。
3.3 景观建筑设计
我国广东省龙门县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景观建筑,在选材用料上与旅游风景区完美结合。由于当地处于我国客家文化集中的区域,在传统的客家民居当中大多数的建筑材料都是竹子、青黄色的砖瓦以及石土等,而南昆山正是毛竹生产之地,设计师巧妙地利用这一天然优势,通过和工匠不断的反复研究琢磨,对毛竹进行脱水防腐处理,并将其覆盖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框架之外,从远处看整个景观建筑仿佛是用竹子搭建而成,与身后的旅游风景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3.4 景观小品设计
旅游风景区内的景观小品和装饰铺设也是展现地域文化的重要道具,譬如海南当地盛产火山岩和蕨类植物,在呀诺达旅游风景区内的矮墙山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旺盛的蕨类植物与独有的火山岩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得矮墙充分展现了海南的地域文化,还让平淡无奇的矮墙立刻变得生意盎然。
4 结论
总之,风景旅游区想要独具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就必须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人工建筑与其完美融合,坚持完整一体化原则,打造多元化的景观设计,并且利用景观设计不断推动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本文以铜鼓舞发源地――贵州雷山县掌坳村为例,重点探讨了经济发展对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发展
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和现代、封闭和开放的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当一部分传统民俗和民间艺术已经消失,还有相当多的正濒临灭绝。经济发展到底在哪些方面给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影响?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县掌坳村为例。该村被誉为“铜鼓舞的发源地”,是典型的苗族村庄。近些年来,随着与外界开放程度的增加,该村一些传统民俗及民间艺术也受到冲击。
一、现代化经济发展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大量缺失
一方面打工潮会造成传承主体大量流失。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边远的民族地区还处于未脱贫状态。经济落后、人多地少、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促成了年青人大量外流。打工已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掌坳村为例,全村一共688人,165户。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至少一个人外出打工,留在村寨里多是老人和儿童。据了解,这些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去广东等发达地区的工厂做简单体力劳动。由于全村土地一共才400多亩,山林2218亩,传统的农业生产一方面造成劳动力过剩,另一方面很难应付现代化的生活。因此外出打工成为掌坳村青年改变现有生活状态的重要途径。然而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相当多的传统手艺后继无人。
另一方面现在的年青人对传统艺术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因为既有的生活模式正迅速发生变化,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与陈旧的村寨形成强烈反差,大多数年青人还是向往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从内心对传统艺术就有排斥心理。其次,由于没有深入挖掘传统艺术潜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另外,传统艺术传承人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和肯定,他们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因此导致年青人的传承缺乏激励。
最后去学校接受教育也会使一部分民间艺术的传承主体消失。现在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民族地区的儿童基本上都上学。而有一部分民间技艺是需要从小就学,比如说苗族的刺绣。从小学到初中这段时间正是女孩学习刺绣等手艺的主要时期,但读书已使她们无暇顾及手工活动。等到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后(能读高中的比较少),年轻姑娘又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鉴于以上几个原因,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大量缺失。在掌坳村,不乏有技术精湛的吊脚楼建筑师,刺绣艺人,歌师,铜鼓舞、芦笙舞表演艺人等等。然而就这些难得的技艺普遍感到后继无人。他们的下一代,处于传承链下端20岁上下的年青人,大都不屑继承传统文化,许多难得的民间手艺到此戛然而止。而这一代人正是承上启下,位于传承链上关键的一环,这一环一旦断开,传承链便无法延续。
二、现代生活方式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从某一民族地区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中保存流传下来,生动地保留并表现了人们的生存状态、生产习俗、生活风貌、伦理观念。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交通、通讯和市场经济以及日益开放的倾向,极大地改变了民族地区相对孤立封闭的生存环境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得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地被人们忽视甚至消失。在掌坳村,一些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这样的险境。拿苗族的飞歌为例。苗族在古代是一个没有系统文字的民族,是通过传唱的歌让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下来。在苗族歌海中,飞歌被专家学者称为苗歌中的瑰宝。在以前,通常在迎宾送客、劝客人喝酒、互能通婚的青年男女在山坡上见面以及人们春暖花开中踏青游坡的时候唱飞歌。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在礼节上的简化以及男女青年恋爱方式的变化使得飞歌失去了生存的环境,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三、加快经济发展可能会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扭曲
近些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由于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使得对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扭曲,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损害。比如一些地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商品化开发利用,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保护意识和实际措施都远未到位。一些旅游景点日复一日地为游客表演婚礼仪式、生活习俗,正剧变成了闹剧,让原本富有民族文化意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了味。还有的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如此的传承造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亵渎。因此,不能一味强调经济效益而失去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内涵的保护。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确实给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更好地保护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
篇10
关键词:地摊经济;网络营销;微信营销;发展状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6401
1 研究背景
地摊经济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它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虽然“地摊经济”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但它的社会收益性亦不容忽视。地摊经济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经营方式,必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而以不同水平的形式存在着。目前,地摊经济的管理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的地摊经济市场也将越来越规范正式。而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广阔的经营空间、全天候的经营时间、无店铺的经营模式、成本低廉的竞争策略等优点日益突出,尤其是微信营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微时代的到来、地摊经济的规范化发展,地摊经济也将跟上时代的步伐,营销方式也将从原来的单一、传统化得到逐渐改善,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消费者的需求。
2 市场调查与结果分析
2.1 基本信息
此调查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地摊经营者而言,另一部分是针对消费者而言。此次调查最终收获有效问卷496份,其中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的有效问卷收获数为265份,针对消费者部分的问卷231份。虽然调研样本未达到预期数量,但数据的真实使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针对地摊经营者部分问卷中,男性占了48.04%,女性占了51.9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5岁以下占了0%,15-25岁占了26.47%,25-35岁占了32.35%,35-45岁占了23.53%,45岁以上占了17.65%;被调研对象的学历中,小学文凭的占了21.57%,初中文凭的占了26.47%,高中文凭的占了24.51%,专科文凭的占了14.71%,本科及本科以上文凭的占了12.74%。
针对消费者部分问卷,男性占了43.14%,女性占了58.86%;被调研对象的年龄中,10-19岁占了15.69%,20-29岁占了41.18%,30-39岁占了23.53%,40-49岁占了7.84%,50岁以上占了11.76%。
2.2 研究结果和分析
2.2.1 地摊经营者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地摊经营者中已使用了微信营销的占了19.18%,未使用微信营销的占了80.82%。而未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对微信营销的具体操作不太了解(占了49.40%),认知不足。但若教于期使用发放,愿意尝试使用微信营销的程度都比较强(占了60.67%)。因此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发展的空间较大,只要人们掌握了微信营销的技术,大部分地摊经营者都愿意尝试使用。
同时,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学历的升高,地摊经营者对微信营销的了解程度也会随之加深,对微信营销的使用率也逐渐增加。如表1所示。对于地摊经营者而言,特别是中等学历及中等学历以上的经营者,他们大多数倾向于经营方式的创新,愿意尝试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
从调查问卷中显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购买地摊物品的仅占27.45%,因此地摊在人们的生活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同时对消费者年龄进行分析发现多数为年轻者,地摊经济消费者中10-39岁的占58.63%,10-50岁以上的占41.37%。在“消费者对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方式的认可度”调查中显示,大部分消费者接受并认可此创新方式,同时年龄也营销者人们的看法,如表2所示,较为年轻的消费者大多数认可并接受将地摊经济结合微信营销的方式,而地摊经济中的消费者大多数又都是年轻者,因此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营销是可行并且能被接受的方式。
2.3 建议
针对地摊经济而言,网络营销模式的选择也需要切合地摊经济的特点、产品的特质。以微信营销为例,内容如下:
(1)查找附近的人:地摊经营者可建立微信号,备注自己的摊名、产品等资料。消费者便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发现身边的地摊商家,并了解一定的商家信息,也可以通过“打招呼”向商家询问更多详细的产品信息,之后选择是否购买产品。由于地摊的信用相对较低,大体上应以线下购买为主,可前往商家摊位购买也可线上预定货到时线下支付。同时经营者也可以通过“查找附近的人”向消费者推荐自己的产品,宣传产品,虽然效率有限,但也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当然如果微信扫一扫中添加周边小摊美食等栏目效果会更佳。
(2)扫一扫:利用特定的活动,使消费者通过“扫一扫”关注地摊者账号,从而锁定一定的消费者,针对性较强。采用这种方法可定时向消费者推送自己的产品。这要求产品有一定的吸引性,对质量稍有要求。
(3)微信公众平台:此方法可推送的信息量较大,比较实用,但建议同一区域的地摊者互相合作,建立共同的公众平台,一同交给第三方管理,日常推送产品更新、产品活动等,可加入小故事,笑话之类的内容。主要以周边的居民等消费者为主进行宣传。
3 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意义
地摊经济虽然简单,但是它同样也需要营销手段。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和地摊经营者对地摊营销方式的创新都有一定的需求,消费者想要更便利,提前或及时了解商家产品及位置,提前预定;而经营者想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及回头客。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是一种需求,一种创新。
(1)社会意义:地摊经济在方便居民生活、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不仅能适应变化的消费者消费方式,也将有利于提升地摊经济经营者的自信心,改善地摊经济经营者的生活质量,适当减缓就业压力、生活压力。
(2)经济意义: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收益性小,但是地摊经济的市场却也十分庞大。庞大的摊贩群体,在城市中从事着“衣食住行”中的各种行业,深刻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将有利于地摊经济的发展,提高摊主的收入,利于经济的发展。
(3)文化意义:地摊经济丰富了城市的文化结构,能够营造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摊点上摆放的物品常常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论是生活区、闹市地段还是旅游景点,都能够让市民与游客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在地摊经济中植入微信等网络营销的方式将促进地摊经济的发展,丰富地摊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志建.城市政府的“边缘性治理”:一项摊贩监管政策的比较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3).
[2]林宙.金融危机下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刍议[J].现代商业,2009,(12).
[3]郭小晴,李淳一,关明蔚等.大学集聚区地摊经济的成因及其出路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3,(8).
[4]庹旋.城市地摊经济浅析[J].学术,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