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风险管理

篇1

一、财务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的现状

国内财务公司目前在金融市场上主要从事本外币股票、债券、外汇即期等业务。大部分财务公司按照业务类型分部门管理上述交易,并就不同交易品种分别设立了交易限额、敞口限额及止损限额,初步建立了市场风险的授权与监控制度。随着财务公司所从事的交易品种的增加与交易规模的增大,目前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已滞后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满足外部监管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较为松散

国内相当数量的财务公司并没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市场风险政策和额度控制主要由公司董事会或投资委员会以及公司业务负责人承担;各业务部门既是业务执行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的日常管理者。这样比较松散的架构容易造成市场风险授权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业务部门隐藏风险等情况。

(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尚不完善

有关交易品种、交易额度的设定基本都是各业务部门采取事前一事一报的方式,市场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停留在事前评估环节;另外,对交易没有明确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一些自营交易和代客交易也没有严格区分,因此对纳入市场风险评估的交易范围没有统一标准。

(三)市场风险管理方法手段较为粗放

对各项交易工具或组合的市场风险量化手段主要是各业务部门就各项工具或组合分别汇总的交易规模(名义金额)、外汇敞口以及浮动盈亏等,没有分风险因素分拆各项工具或组合,也没有进行公司整体的风险价值的测算。这样一是不能确切说明集中在汇率、利率等市场风险因素上的市场风险分别是多少,二是不能回答整个公司的潜在市场风险到底多大。

(四)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非常薄弱。

国内大多财务公司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薄弱之处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没有一套适用的市场风险的信息管理系统。多数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还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阶段,既缺乏效率也容易出错。

二、加强财务公司市场风险管理的建议

要建立与财务公司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从长远看,需要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要建立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高级管理层(风险总监)、风险管理部门以及业务经营部门职责明确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第二,要制定与收益相匹配的风险限额管理政策,根据各业务部门的收益目标制定其应当承受的风险水平;第三,要建立明确的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报告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第四,要采用风险价值(VaR)、交易额度、盯市以及压力测试等全方位的计量方法,分因素识别、计量、汇总单一或组合工具的市场风险值;第五,要加大对市场风险管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引进适合自身的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并注重培养专业化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

从近期看,在目前财务公司交易账户自营交易的种类和笔数都较少的情况下,可利用其现有资源对市场风险实行风险限额两级授权、分级汇报的管理程序。

限额(Limits)管理是目前各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进行控制的主要方法。风险限额主要包括交易限额、风险价值限额、止损限额和压力测试限额等。各个限额不仅可以分配到不同的层级和业务单元,还可以按照风险要素或金融工具类型分别设立。财务公司的风险限额管理的主要思路是:

(一)风险限额二级授权

第一级授权为公司对业务部门的授权,授权内容一是各业务部门可交易的产品品种和期限,二是各业务部门交易账户自营头寸的风险价值限额和止损限额(年)。限额大小主要考虑年初或年中对各业务部门的利润考核指标。

第二级授权为各业务部门对各交易团队的授权,授权内容一是各交易团队可交易的产品的品种和期限,二是各种产品交易账户自营头寸的交易限额和止损限额(日、年)。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本部门每日市场风险汇总情况,随时调整对各交易团队的授权。

(二)分级汇报

各交易团队对需要超出交易额度的交易需事先汇报给部门负责人,经授权调整后方可进行交易,每日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向部门负责人汇报各交易团队对交易限额及止损限额的执行情况;各业务部门对授权范围外的产品或可能超出风险价值授权的交易需及时汇报给公司负责人,经授权后方可进行交易,每日部门向公司负责人汇报部门的风险价值限额及止损限额执行情况,对于超额情况需做出书面解释。

篇2

第二、要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是价格发现功能。证券市场在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所具备的第二个最大的功能是价格发现,价格发现功能使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如果公司非常优秀,那么股价就会比较高,在融资和再融资的过程中可以以比较高的价格得到投资者的认购。但是在我国,目前绩优股和绩差股根本没有什么差别。前10年在资金推动型的行情下,我国股票二级市场价格基本上与内在价值关联不大,而是与流通盘子的大小相关,实际上在延续实体经济部门“优不胜,劣不汰”的弊端。

加入wto后,我国的证券市场要逐渐有一个价值再挖掘的过程。所以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好转是符合价值规律的,也就是说,现在的市场走势从总体上看是良性的。其中包括那些真正具有成长性的行业,像能源、电力、钢铁、汽车、金融、证券业等,这些行业正好是本轮周期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部门。所以证券市场价格总水平的这次上涨实际上就是价值再发现的一个过程。

第三、要从以前的公司本位论转变为股东本位论。买股票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易,但从经济学的投资行为角度讲,你是在进行一项重要的投资活动。任何一项投资都需要获得回报,比如买国债,3年期的年利率是2.5%左右;存银行一年有1.98%的利息所得。但很多投资者买了股票后,根本不去考察这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市场设立后,就是为上市公司圈钱再融资服务的。甚至有些上市公司是亚意圈钱,很多上市公司离开配股、增发、债券就生存不下去了。这种情况现在正在开始发生转变,现在我们要求证券市场要为社会创造财富,股东要关注回报,长期不给股东回报的上市公司决不是好公司,而且要改变二级市场负和游戏的必要前提必须是上市公司的红利大于二级市场的交易成本。

以上三人转变决定了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基本运行格局。

市场化进程加快

加入wto后对加快我国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一级发行市场的逐步市场化。以前是审批制,后来改成核准制,但实际上都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因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哪些公司能够上市,能够卖什么价,实际上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监管部门只是定规则,谁能够上市最终应由投资者自主选择。而现在虽然是核准制,但权力仍然还是集中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手里。下一阶段就是要市场化,当然这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从中期趋势讲,就是要逐渐实现一级发行的市场化,把那些真正优秀的公司选择到市场上来。

第二个环节是交易机制的市场化。目前还没有做空机制,没有指数期货,也没有坐市商制度,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运行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媒体、投资者、机构都喜欢牛市,不喜欢熊市,股市一下跌都没有避险机制。

第三个环节就是建立起正常的退出机制。前10年我国证券市场处于一个高速扩张的时期,只用了10年时间,就有1000多家公司上市。而在美国纽约的交易所却用了123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用了76年,所以中国用了10年时间扩张到1000家上市公司,完全走的是一个数量扩张型的道路。因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辉煌,也会有衰落,这是很正常的。这就需要市场把那些已经陷入衰退的企业淘汰出局,但是中国没有这个机制。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个机制。所以从中长期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呈下降趋势,这是必然的结果。未来是否能够真正建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市场机制,就看有没有正常退市的企业,这也是我们要建立一个真正市场的目标之一。

第四个环节就是要逐渐地统一股权。现在股权是分裂的,未来一个阶段,股权分割要逐步解决,可能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但如果长期不做,就会影响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五个环节就是要建立一个立体化、多元化的交易市场主体。现在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两个主板市场,这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下一阶段,应该设立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市场,把这些市场建立起来。在日本有一个最大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但是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之前,一般要有3年本地上市的经历,而且保持连续盈利的记录,这样的企业才具有资格到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样就避免了“一年赢、二年平、三年亏”的情形,因为在本地交易时,投资者对本地的上市公司最了解。中国的股市上有一句话:“你如果要投资一家企业,就看本地的老百姓是不是愿意持有它的股票。”这是最简单的,因为当地的投资者对本地的企业最了解。

我们也要建立一批场外交易市场。现在三板市场面临着比较好的发展机遇,但目前也存在问题:市场的容量比较小、交易不活跃、流通性不够好、不利于大资金的进出,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三板市场的发展。如果逐渐地把交易主体和投资者的范围扩大一些,使这个市场的容量扩大、流通性变好,那么三板市场是有较好发展前景的。

金融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

加入wto以后,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提出了挑战。金融体制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经济层面讲,金融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也是难度最大的。中期角度看金融体制改革面临5个方面的挑战,具体包括:

第一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第二就是国有银行的公司制改造。国有银行要想到海外上市,就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构造自己的治理结构,现在国有银行公司制改造已经提到议事日程。

第三就是要打破行业垄断。近年来股份制银行发展步伐有所加快,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国有银行占据绝对垄断地位。马上就要面临外资银行的全面介入,因此要尽量给民间资本以国民待遇,允许成立民营银行。这将是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就是我国金融业将由现在的分业经营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现在是分业监管,保险、银行和证券的资金都有防火墙,未来一段时间必须逐步打开,这是现代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保险、信托、信贷资金的有序介入,可以改变市场供求关系、而且会改变投资者对未来市场走势的预期,它会有利于目前正在进行的市场结构性调整。

第五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可兑换。如果人民币可兑换,将来的b股市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人民币可兑换之前,b股市场不可能消失。b股与a股并轨,不要说技术上有困难,就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从外汇管制的角度看,目前也不允许。

现在要创造条件为过渡做准备。b股的市值比较小,a股市值比较大,在并轨过程中,应该是b股的价格向a股价格靠拢,从长期看b股市场存在升值空间。

篇3

关键词:FFA干散货 风险管理

Abstract:International does the bulk cargo market as a result of each kind of factor influence,approaches in a perfect competitive market,does the bulk cargo transport expense tariff constantly not to change,the shipping enterprise and the foreign trader is undertaking the huge transportation charges change risk.The FFA market can help the enterprise as the financial derivation tool to dodge the shipping risk effectively,therefore,Chinese Enterprise needs to understand positively FFA the operation mechanism,effectively reduces the enterprise using FFA the management risk.

Keywords:FFADoes the bulk cargo Risk management

1.FFA简介

FFA是英文Forward Freight Agreement(远期运费协议)的简称,它是买卖双方达成的一种远期运费协议,协议规定了具体的航线、价格、数量等,且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点,收取或支付依据波罗的海航交所的官方运费指数价格与合同约定价格的运费差额。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运费风险管理工具,目前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套期保值主要是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现货价格剧烈波动而带来风险时,自发形成的买卖远期合同的交易行为。而运费套期保值,就是把运费作为一种商品,船东或货主通过FFA市场为运营环节买了保险,保证其稳定运营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FFA市场的参与者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公司:

1.1航运商:从事国际大宗散货运输的航运企业及运营商。比如挪威的KLAVENESS,丹麦的NORDEN、德国的OLDENDORFF、法国的CETRAGPA、意大利的DEIULEMAR、希腊的NAVIOS/OCEANBULK、新加坡的PCL/IMC、韩国的KOREANLINE/STXPANOCEAN等;

1.2贸易商:从事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散货进出口的贸易企业。如路易达孚、嘉吉、邦基、ADM等;

1.3生产商:从事矿石冶炼、粮食加工、电力、炼油等大宗原材料消耗的生产企业。比如世界矿业巨头BHPBILLITON和RIOTINTO,欧洲最大能源公司RWE,英国的KOCHCARBON等;

1.4金融公司:各种投资银行、对冲基金、期货公司等。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法国兴业银行、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美林证券等。

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货主和承运人都面临很大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一些货主或承运人就想通过FFA规避风险,都由于FFA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很多机构由于对FFA的了解有限,导致不但没有能够通过FFA降低风险,反而增加了亏损,2008年中远就由于应用FFA操作不当,而造成巨额损失。本文主要是在分析FFA市场的特征、实践操作等内容的基础上,为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FFA规避航运风险提供了一点借鉴。

2.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的特征

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不仅受世界经济贸易引起的供求的影响,而且受政治、自然因素、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散货运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而且涨幅很大。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是干散货市场的重要综合运价指数。2007年BDI指数呈现出井喷式上涨,全年BDI平均值比去年增长了118%,2008年BDI曲线更是呈现出了戏剧性的变化,上半年创历史新高,下半年创22年新低。2008年5月20日,BDI指数攀高到11793点的历史高位,却在同年12月5日跌至663点。然后,在2009年2月11日,BDI指数反弹突破2000点,达到2055点。相较其最底端时的663点,在两个多月内增长两倍多。尤其是2009年2月4日,BDI大涨168点~1316点,涨幅达15%,创下自1985年以来最大涨幅记录。

国际干散货市场主要是通过租船来实现的,这个市场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单个市场参与者没有能力改变运费费率。运费价格的巨大波动对于船方和货主来说风险都是及其巨大的,如何规避航运风险愈显重要,航运金融衍生品FFA应运而生,并在进一步发展。

3.FFA的风险管理应用

3.1远期运费协议的标准合同简介。

协定航线2A航线合同价格18000美元/天合同月份11月份合同天数90天结算日期合同月份最后7个BDI指数日结算价格最后7个BDI指数的平均值结算金额合同价与结算价的差额乘以合同数量佣金根据合同约定3.2远期运费协议交易操作流程。FFA是通过经纪人在市场上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协商,最后确定航线,装货量,在确定的结算日期上达成运价协议。在FFA的实际操作中,买卖中一方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远期运费协议的内容,并通知经纪人在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交易方,经过协商最终确定FFA合同的内容。到了结算期,根据FFA协议价格和合同价格的差额,得到一方需要想另一方支付的现金总额。

3.3远期运费协议的交易实例。

3.3.1货主套期保值。2007年6月份某进口企业签定了一份FOB合同,决定9月份进口一批货物,利用巴拿马型船大西洋至远东航线运营,综合各种因素,货主担心运费会上涨,因此想在当前市场上锁定利润。当前市场上该航线的9月份运费为16500美元/天。该货主买入了9月份的2A航线的合约。主要内容如下:

买方:M公司,卖方:N公司,航线:2A航线,合同月份:9月份,合同数量:60天,合同价:16500美元/天,结算期:合同月份最后7个BDI指数日,佣金:根据合同规定

假定9月份,果真如货主所料运费价格大幅上涨,9月份日租金涨到22000美元/天,那么该货主在FFA市场上获得的收益为:(22000-16500)×60=330000美元。除支付少量的佣金外,这部分收益可以弥补企业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有效地规避了运费上涨的风险。

3.3.2船东套期保值。一家船东拥有一条PL船,从2006年6月初来看,这条船将在2006年8月底还船,船东想在2006年8月还船后将该船放到2A航线上做一个航次。船东担心三个月后运费会下降,于是用FFA来规避风险。船东决定卖出2006年8月的2A航线的FFA,市场上FFA的价格为12500美元/天,如果三个月后,如船方所料运费下降到7500美元/天,合约数量为90天,那么船方在FFA 市场上获利为:(12500-7500)×90=450000美元。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可以选择适当的经营策略,如果有效利用FFA合约,能够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4.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我国在国际干散货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运用FFA来规避风险的中国企业很少,以至于在现货市场上承受很大的风险,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航运企业和贸易商应了解FFA的运作机制,有效地利用FFA进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宫晓幸.原油远期运费协议对即期运费波动率的影响性分析,中国知网,2008.3

[2]张键、杨永志.FFA在航运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世界海运,2006.5

[3]段国栋.干散货航运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及运费衍生品FEA,中国水运,2007.1

篇4

【关键词】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电力市场

引言

电力市场化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采用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来回避或控制风险。

在电力市场中,由于运行模式不同,不同的电力市场有不同的市场结构,但一般都有长期合同市场、日前市场、实时市场、平衡市场,有的还设置了期权和期货等金融市场来抑制和对冲实物市场的交易风险。因此,市场参与者如何在各个市场投资,使自己收益最大的同时风险最小就是他们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投资组合理论正是解决如何分散投资以到达收益和风险的均衡问题,在电力市场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1.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理论也称投资分散理论,其思想简言之,就是把财富分配到不同的资产中,以达到分散风险、确保收益的目的。1952年,哈里.马克维茨(HarryMarkowitz)提出均值-方差模型,标志着现资组合理论的诞生。马克维茨认为,投资者的效用是关于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和方差的函数。一般而言,高的回报率往往伴随着高的风险,理性的投资者追求在一定风险承受范围之内尽可能高的回报率,或者在保证一定回报率下风险最小。

1.1投资组合模型

最优组合要求收益最大化同时风险最小,因此是一个两目标优化问题,理性的投资者通过选择有效的投资组合,以实现其期望效用最大化。这一选择过程可借助于两目标最优规划实现,数学描述可以表示为:

(1)

其中:E(π)为投资公司在各个市场的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D(π)为投资组合所产生的风险损失,在这里为投资组合收益的方差,xi为投资公司在各个市场的投资比例,k为组合的资产个数。

通常可以利用其效用最大化来确定最优的投资组合,也可在可容忍风险范围内最大化收益,或在某一确定收益下最小化风险(或损失),这样就可以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

1.2风险测量因子

(1)方差

马克维茨投资组合模型中使用方差衡量风险,简单方便,但方差表示双侧波动,而风险一般是对于收益低于预期值得情况,因此方差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此,有人采用半方差或标准半方差模型来标示下方风险。

(2)风险价值

风险险价值(Valueatrisk,VaR)是在金融领域中评价金融风险的主流方法。VaR的含义是“处于风险中的价值”,是指(市场在正常波动条件下)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水平)下,某一金融资产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的可能损失。

由VaR的定义可知,它是用来衡量风险资产在某一概率水平下的风险值是多少的一个有用的工具。它概念简单,易于理解,能直接比较面临不同风险的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对风险度等。然而,当投资回报不满足正态分布时,VaR在数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

①缺乏次可加性,即投资组合的风险不一定小于各单独投资风险之和;

②VaR尾部损失测量不充分。这一点使人们忽略小概率发生的巨额损失事件(如股市崩盘,电价飞升等),而这又恰恰正是监管部门和投资商所重点关注的。

(3)条件风险价值

由于方差和VaR的一些缺陷,Rockafeller和Uryasev等学者提出了条件风险价值(ConditionalValueatrisk,CVaR)这一概念,CVaR是指损失超过VaR的条件均值。从定义可以看出,CVaR是以VaR为基础,代表超额损失的条件期望值,比VaR包含更多的尾部信息,可以反映出投资组合的潜在损失。另外,CVaR是个一致性的风险度量,并且不依赖于投资回报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在数学上也容易处理,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投资组合在电力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1供电公司决策

市场条件下,特别是输配电市场不分离的情况下,供电公司面对变化的购电市场、不变的零售电价和瞬时变化的电力负荷,如何合理购电以满足负荷需求,同时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是供电公司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供电公司如何利用投资组合方法在各个市场购电,以最小化购电费用为目标给出了购电商在时前市场、日前市场和独立系统运营商ISO市场的购电方案,但没有考虑风险约束;根据投资风险理论中的Markowitz理论建立了供电公司收益最大和风险最小的双目标数学模型,通过解析方法求得了在现货市场和远期合同市场的购电分配方案;以风险价值(VaR—valueatrisk)作为计量工具,以包含风险和收益的效用函数最大为目标,分别建立了峰荷和谷荷时供电商在远期合同和现货市场的购电方案;以方差和风险容忍系数为基础,构造了供电公司在现货市场、远期合同市场、备用市场和自备电厂之间购买费用最小的折衷方案。以半方差作为风险测量工具,讨论了供电公司在包括日前现货市场、掉期、期权以及自有电厂等多市场间的中期购电组合问题。

以条件风险价值(CVaR)作为风险量测,以对数正态分布模拟未来市场电价,使用实际购电数据,为购电商(地方配电公司)建立一种新型的均值-CVaR模型。对其在3个市场的购电作优化组合和风险评估,并与均值-方差模型所得结果作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能在保证一定的成本约束下使配电商承担的CVaR风险最小,较均值-方差模型提供更能反映实际风险的结果。

在假设用电需求为随机变量的基础上,利用条件风险价值(CVaR)为风险计量指标,以供电公司利润的CVaR值最大化为目标,构建了供电公司在现货市场的购电优化决策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解析解;同时,分析了供电公司因为购电不足而导致给用户的赔偿额度以及供电公司风险厌恶程度对最优购电量的影响。

使用条件风险价值作为风险度量工具,建立了同时考虑低电价可中断负荷合同和高补偿可中断负荷合同的供电商负荷削减决策模型,使用基于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分析了不同负荷需求水平下供电商的负荷削减策略。

2.2发电公司决策

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最先分离出去的就是发电公司,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对于发电公司来讲,面对的电力市场价格和燃料或来水量都是变化的。

目前对发电公司如何在各市场间进行分配调度发电量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以方差作为风险测量因子,同时考虑发电商在日前市场和备用市场间自调度风险和收益权衡问题,由于考虑了开停机计划,采用的模型是一个混合整数二次规划问题,并用拉格朗日松弛算法来求解。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引入风险效用的概念,考虑了发电商电量在年度合约市场和月度合约市场间的分配策略,以投资组合中的效用函数为目标,以收益的方差作为风险,讨论了发电商在能量市场和合同市场的分配方案,有人则以类似的效用函数模型,讨论了能量市场和备用市场的分配问题。

在电力市场中,发电机组由于故障而强迫停运常常是引起市场价格上升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发电商需要规避的风险之一。特别是在日前市场投标后机组故障,发电商不得不在实时市场购电然后再卖给独立系统运营商,当实时市场价格高于日前市场价格时就会亏损。将报价函数分为高、中、低三种,以发电商可以接受的最大VaR为约束条件,讨论了发电商在投标策略中如何最小化强迫停运风险的问题。引入VaR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合实物期权的思想,建立了考虑旋转备用和现货市场的发电商运行资产价值模型,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采用一致性风险因子CVaR度量风险,克服了方差和VaR的局限性,但(有的)没有考虑电力系统的技术约束;(有的)也只考虑了发电约束而没有考虑网络约束,使得计算结果过于乐观。

3.结论与展望

投资组合理论在电力市场风险管理中应用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重点总结了作为市场两大主体的供电公司和发电公司,应用投资组合理论以规避在多市场间购(售)电风险的研究现状。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该方法必将被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接受和应用。其应用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篇5

市场营销风险从其形成过程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企业自身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另一种是来自市场竞争造成的环境因素。

1.1对于企业内部的主观因素的分析

企业在面对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计划经济营销观念的影响,对企业的产品定位与消费者需求的分析上,难以进行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比如出现的产品积压,生产过剩,对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观性倾向过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按需生产,缺少对市场的准确定位和有效营销活动的开展,对于如供求关系、价格规律,以及竞争机制的认识不到位。同时企业在面对营销风险发生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应对能力和相应的处理危机的经验,常常在侥幸心理的制约下,来推广企业的营销活动,缺乏必要的风险警惕性。

1.2对来自市场的风险因素的分析

市场是企业营销活动的战场,也是推动其营销战略的重要平台,对于企业来说,对市场的及时把控对于营销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比如在研究市场营销风险控制规律时,对于市场需求的客观规律性认识不够,企业在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上,脱离了市场的需求变化,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如对于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对于产品品质和理念的把握等,由数量转向质量,由群体转向个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的营销趋势。对国内外经济政策变化趋势和经济环境的把握不准,也是当前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重要因素,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更多的受到来自国外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如金融风暴的冲击等,都给企业在市场营销策略的布局上带来了风险。现代科技的进步,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以此基础的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冲击更是深刻而广泛,互联网作为企业营销的新的阵地,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营销战略而受到企业的推崇。

二、加强对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控制策略

2.1强化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全面调查和分析

市场营销风险控制是建立在风险因素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企业无论是对产品的设计,还是对产品的生产、包装和销售等,都必须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比如我国的烟草行业,作为国家管控力度比较大烟草,其生产和销售必须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下来进行,因此,对于产品的设计和定位,既要考虑到烟草在社会关系中的社交地位和对人的心理调节,又要从吸烟者对烟草的消费习惯,如烟草的香味、品牌等精神方面的满足等因素。否则,企业如果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的调查,其营销活动的风险就难以有效控制。

2.2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和处理措施

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时,对于来自企业内外的风险因素,必须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制度,来促进企业在运营中的主动性和决策的科学性,为此,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上,来贯穿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的贯彻执行;二是从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中来收集相应的信息和资料,以便于对决策的分析和评定;三是加强对企业市场营销风险的实际演练,以强化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四是在面临风险时,要进行及时的统一和联动,全面落实企业的风险防范措施。

2.3科学分析,果断出击,积极应对风险

市场营销风险是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对于风险的发生,企业必须形成正确的风险态度,从风险的危害出发,积极面对,果断出击,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对客户、对社会造成的损害,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和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以积极的形象来重塑企业的形象和责任。

2.4构筑企业的法律环境,以法律武器来抵制企业市场风险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过程中,企业决策者要善于从相应的法律法规中来增强自身的法制意识,特别是我国《合同法》、《价格法》、《商标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出台,对于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增强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风险创造了条件。

2.5强化对企业员工素质的培训

篇6

关键词:投资基金风险管理

截至2004年末,国内规范化发行并实际管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已有40多家,共计54只封闭式基金和近百只开放式基金,拥有约三千亿份基金单位,若以60%的持股市值计算,基金拥有的股票市值占股市流通市值比例已近20%,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市场投资力量。因此,基金的风险管理引起人们关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资本市场监管体制的完善、法制的健全都将使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的背景和环境发生巨大变迁,从而对基金管理公司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基金业风险管理根基不稳

证券市场市场化发育程度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基金管理机构的风险管理处于根基不稳的不利处境。我国现有的基金产品多为股票型基金,投资对象结构布局也多集中于股票,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一开始即把支持国企改革作为基点的历史局限,导致证券市场实际上成为了国企筹资解困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化功能被置于次要地位,使得投资行为预期极不稳定,助长了市场投机风盛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不能很好解决的市场之痛。

证券市场承载过多的政府意图、行政意志等非市场化的功能和任务,证券市场“政策市”的色彩挥之不去。证券市场不仅要承接数量庞大的国企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扩容黑洞,又要面对大量非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这必然助长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加大市场价格的波动频率和幅度,增加了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投资者普遍缺乏专业素养和监管滞后,众多不规范投资者和投资行为的存在以及由此衍生的羊群效应,叠加并放大了市场风险,而监督层并未细分市场风险源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结果是严重牺牲了市场的效率和功能,限制了市场竞争和活力,造就了市场对政府政策投入的过度依赖与股市长期以来“不牛则熊”极端走势的市场格局,对于追求长期收益的基金来说不利于有效开展资产风险管理。

市场交易制度不够完善,风险管理手段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基金的投资组合品种选择范围狭窄,通过构建多元化资产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存在困难,而同时指数期货、无风险套利等规避系统风险的交易手段尚不具备,基金管理机构既不能根据市场趋势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又不能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这降低了基金抵御风险能力,加剧了股市的波动。

市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价集中在收益性上,忽视了从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的综合角度展开评价,使基金出现了单一片面追逐净值的倾向,从而产生过度投机行为。

基金业风险监管效能不高

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生态不佳,监管效能不高,致使基金业运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和问题,不利于基金管理机构建设有足够功效和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不完备,基金在实际运作中存在风险生存的制度漏洞。尽管作为纲领性大法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业已颁布,还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和变革快速,更需要对基金业的监管动作向前移位,加大事前监督力度。

相关的投资比例限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如不同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在利益冲动下,通过幕后的默契和联手可以操控单只股票绝大多数的流通筹码,在短期利益驱使下个别基金投资在个股上过度集中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

在证券投资基金运作实践中,缺乏独立、公正和权威的第三方责任审计和问责制度,而基金管理人掌握着基金的实际控制权,仅依靠基金管理人的自律不足以有效制约基金管理人严格遵守基金契约。

虽然基金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基本分离,但基金持有人没有适当和相应的诉讼、追偿权利,持有人大会功能形同虚设,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不拥有实质性话语权,而且由于基金托管人一般由基金管理人选择,基金资产托管协议由基金管理人与托管人签订,基金托管人演变成基金管理人的人,这种错位导致基金托管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放弃了托管监督和委托管理责任,形成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事实上的利益趋同,基金持有人利益往往不能放在最优先位置,极易诱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基金管理机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尽完善,管理费计提办法弊端较多,不利于刺激基金管理公司提升资产运行效率,降低资产风险水平。

基金业风险管理制度存在风险

内部治理存在缺陷,形成制度性风险源,损伤了基金的风险管理制度优势。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普遍存在“一股独大”问题,基金管理公司决策高层和管理高层来源于或受聘于公司股东,其股东背景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倾向,在基金投资者成为弱势群体和基金持有人的约束严重软化情况下,实际上基金管理公司行为的利益考虑当然地将公司股东利益置于最优先地位,偏离了证券投资基金兼顾基金投资者与基金公司股东二元利益平行的设计初衷。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独立董事和监事由大股东和高管提名选任,薪酬由董事会决定,这种利益关联格局很难保证其独立性。

基金经理权限过大而缺乏有效制衡。有的基金经理甚至将投资建议、评估投资建议、构建投资组合、下达投资指令与执行投资指令等职能集于一身,这种把控制决策和操作失误风险寄托于对基金经理人的充分信任和道德判断的幼稚做法显然没有制度、规则和机制的约束更有效、更先进。

加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弊端,必须从制度安排、监管方式、市场结构等若干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证券投资基金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动力和压力,全面提升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促进证券投资基金业稳健发展。

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营造市场运行新生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市场大环境。认真落实“国九条”,积极实施“全流通”战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促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改变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状况,以有利于基金管理机构坚持崇尚充分研究和清晰价值判断以及“稳定持仓、长期投资”的理性投资理念,引导市场投资理念逐步走向成熟,降低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从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沪深股市与国际市场接轨和促进市场走向成熟着眼,在尽快推出我国统一指数基础上适时推出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一方面通过基金实施套期保值动作和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提高基金资产管理效率,增加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达到活跃和繁荣市场、降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效果,以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增加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手段,增强应对系统风险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水平。

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价要全面结合“新兴加转轨”的不成熟市场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特征的实际状况,从单一的收益性考量转向对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的综合评估,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基金重视风险管理和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改变单一、片面追求净值的倾向。

进一步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

促进证券投资基金业合法合规经营,促使基金管理机构构建有足够功效和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监管层要抓住《基金法》颁布和实施的有利时机,提高本行业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提高《基金法》在实施中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加强现场监管和不定期巡访,对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高效、公正和严格处理,硬化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和严肃性。

从有效提高基金资产流动性出发,防止发生操控市场价格的情况,在监管办法上要更具体地明确基金投资比例限制,特别是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总和不得超过该股流通市值的10%。

证监会应指定部分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和诚信卓著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定期或不定期对基金管理机构进行业务运营合规性、资产流动性、内控运行状况的现场稽核,加强第三方责任审计,建立独立、公正和权威的问责制度,以提高监管效能、促进证券投资基金业增强合规经营意识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监管层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基金单位持有人依法启动持有人大会机制,切实发挥持有人大会对基金管理机构的制约作用。为了增强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机构的实质话语权,建议对基金持有人适当的诉讼地位和追偿作出安排。

完善基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栏,提高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竞争性。若基金在收益、资产流动性上存在限期内不能改变的问题和状况就必须终止运作,以强化基金管理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

改变目前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费从基金资产中计提的做法,建立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最大的共同利益目标函数。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只能来源和体现在其运营带来基金净值不断增长中。

完善基金管理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

消除制度性风险源。在基金管理公司筹建审批时,要关注其股东出资结构状况,严格审核股东诚信记录等,以均衡股东权利和增加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基金管理机构高管层不仅代表股东利益,更要维护基金持有人权益,实现基金管理公司二元利益平衡格局的设计初衷。

为了确保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监察员履行职责的独立性、公正性,打破独立董事、监察员与股东、高管层的利益关联格局,建议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监察员一律由监管层指定有专业水准、诚信良好的相关专业人士担当司责,以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

针对目前普遍基金经理权限过大问题,从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出发,基金管理机构在制度层面要做到基金的投资建议、投资建议评估与构建投资组合、执行投资指令的投资过程关键环节做明确的人员区分和操作隔离,也就是说,研发人员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技术手段,充分尊重统计规律,对价值高估或低估的品种进行科学遴选排列,提出具体的投资建议,基金经理要利用现资管理技术对投资建议作出评估和判断,在征询意见基础上依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构建投资组合,并向交易人员下达投资指令,从而建立完备火墙机制以有利于基金强化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贝政新,陈瑛主编.证券投资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美]查尔斯•W•史密森著.管理金融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艾伦•J•马科思,亚历克斯•凯恩著.投资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营销 策略

一、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的原则

根据企业市场营销风险传导的基本特点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的营销风险传导进行有效管理要遵循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经济性原则。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的程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管理程度太高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一定的管理水平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资源成本),而管理程度太低又不足以处理企业的营销风险传导所带来的企业风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此,对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水平进行经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有很多方法可以对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水平的经济性进行评价,这里采用差额法进行评价。

2.适度控制原则。企业风险传导控制需要企业防微杜渐、明察秋毫,严格把握每个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和不确定性的风险征兆,但风险传导控制仍然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因为风险传导控制需要花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规避或是降低了风险,但花费了巨大的风险控制成本也是得不偿失的。

3.适当控制原则。导致企业遭遇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影响的风险因素的等级隶属度是不同的。因此,企业风险控制同样需要有动态的、系统的、权变的思想。

二、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模型――“倒置漏斗模型”

1.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方法分类。在众多的企业的营销风险传导管理方法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控制风险源,尽量减少风险源中的风险传导给企业;第二类是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第三类是针对企业现存的风险做文章,最大限度地把风险传导出去。

2.“倒置漏斗模型” 。控制风险源、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把风险从企业内部传导出去等三类风险传导管理方法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大部分情况下是结合起来使用,把上述三类风险传导管理的方法集中在一起,设计了一个“倒置漏斗模型”,系统阐述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的管理策略。通常情况下漏斗的形状为漏斗口一般在上方,开口比较大,漏斗底一般在下方,开口比较小,如果把企业比喻成漏斗,那漏斗口就是企业导入风险或者接受风险的入口,漏斗底就是企业排出或者导出风险的出口,风险流通过漏斗口,也就是企业的风险传导的导入口传入漏斗内(也就是企业内部),然后再通过导出口(漏斗底)传出企业。我们把正常放置的漏斗称之为“正置漏斗”,根据“正置漏斗”设计的风险管理模型称之为“正置漏斗模型”。在“正置漏斗模型”中,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入口比较大,风险流进入企业内部就比较容易,并且,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出口比较小,风险流导出企业就相对比较困难,风险流滞留在漏斗内(企业内)的时间就比较长,量也比较大,对企业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

所谓“倒置漏斗”就是倒着放置的漏斗,根据“倒置漏斗”设计的风险管理模型称之为“倒置漏斗模型”。在“倒置漏斗模型”中,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入口比较小,风险流进入企业内部就比较难,并且,由于企业风险的导出口比较大,风险流导出企业就相对比较容易,风险流滞留在漏斗内(企业内)的时间就比较短,量也比较小,对企业就不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营销风险传导的预警管理策略

1.营销风险识别子系统。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有很大差异,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核心能力也各有不同,因此,没有一种风险预警的方案能够适应所有的企业。

(1)营销风险识别的基础。营销风险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信息,因而必须建立灵敏的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营销风险信息是原始信息向征兆信息转换的结果。营销风险的原始信息包括营销风险历史信息和即时信息,也包括营销风险实际信息和判断信息,还包括国内市场信息和国际市场信息以及与该产品、该产业相关的科技经济社会信息。而营销风险的征兆信息则是指能够体现出来具有营销风险的直观的、经过加工处理的信息。

一个完善的营销风险预警系统需要需要几个方面的配合。首先要有强大的信息网来进行支持。信息网的作用是进行信息收集、统计与传输;除信息网外,其次还应包括高效的中央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信息分析系统。中央信息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储存和处理从信息网传入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甄别和简化。另外还应有信息分析系统,信息分析系统是对缺乏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进行征兆信息的分析,从而精确地识别营销风险。

(2)风险识别的人员构建。通常来说,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由企业销售总经理全面负责,但企业的营销风险管理要求企业营销系统内部各方面必须相互协调,营销风险管理需要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的广泛参与。因此,从销售总经理到普通员工,都应把风险管理作为自己的一项职责。

2.营销风险评估子系统。企业的营销风险评估子系统的构建与风险识别子系统的构建一样,基础也是要有充分的市场信息。风险评估的参与人员也和营销风险的识别参与人员一样,可以是企业的内部人员评估,也可以是外部的专家做评估,还可以是两方面的专家一同做评估。至于企业营销风险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和定量技术的结合。在不要求他们进行定量化的地方,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要的充分可靠数据实际上无法取得或者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时,管理当局通常采用定性的评估技术对企业的市场风险进行评估。定量技术能带来更高的精确度,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和深奥的活动中,以便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

四、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风险及其传导越来越复杂,关于企业营销风险传导的研究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强化中国企业的营销风险意识,建立企业自己的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已经非常紧迫。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农业银行  信贷资产  风险管理  利率

一、利率市场化给农行带来的风险及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措施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形成以中央银行调控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市场利率为主的利率体系。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自身来看,它对自己的金融产品具有定价能力,也就是说它能确定本机构的筹资成本和贷款收益,但它的定价水平能否被市场所接受,则取决于能否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因此,它的定价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必须考虑市场利率水平,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

从国内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经验,我国农业银行要从四个方面着力,循序渐进地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一套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是实现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我国农业银行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不能完全同步市场改革进程,管理的力度滞后于风险的强度,内部职能分工不够明晰,日常工作管理重点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只是其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一个方面,并未在银行日常经营和风险管理中充分考虑。以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等部门替代资产负债管理部,一些行以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

此外,一些行计划财务部也在行使资产负债管理的职能,对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加以规划管理,但其管理目标是保证银行各项资产负债指标符合比例管理的标准,资金在全国各分支行的调配上满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很少考虑利率风险问题,关于利率预测更是一片空白。因此,建立利率风险管理必需的组织机构,发挥相关组织结构的实际作用,是农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2、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风险识别和管理技术,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规避利率风险。

3、提高对长、短期利率的预测能力。农业银行要想减少利率风险,必须通过各种方法缩小风险缺口。如果农业银行能正确预测利率走势,并保持相应的风险缺口。那么,不仅能回避利率风险,而且能获得更高的收益。笔者以为,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的长期走势,可以判断利率的长期走势。从中长期来看,目前人民币名义利率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水平,不排除未来有望走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农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借长贷短的经营策略,保持适当的利率缺口,以实现中长期较高的收益。

4、完善农行内部控制机制。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加强市场风险管理的环节。

二、信贷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1、历史遗留因素。

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期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企业自有资金过少,支撑企业运营的资金大部分由银行贷款铺垫,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社会信用混乱,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都造成了银行不良贷款,且没有更多的转化渠道和分散途径,使银行信贷风险具有普遍性和难控性。农行承担了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成本,如供销系统企业贷款、农发行划转的贷款、国有农场和国有企业贷款等,现在都成为农行的沉重包袱。

 2、政府干预因素。

政府部门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或为了追求任期政绩,好大喜功,短期行为严重,片面追求产值数量、项目数量等,表面上看似乎非常支持企业发展,给银行造成一种假象,以为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绝对没有问题,甚至有的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地给银行施加压力,迫使银行发放贷款,导致贷款质量先天不足。

3、市场缺陷因素。

由于社会经济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引发市场经济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银企借贷双方很难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前景,使得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是决策的依据,银行信贷行为以项目要素来决策,而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市场法制不健全,信贷项目要素的信息不充分必然带来信贷决策的盲目性,信贷决策所依据的信息的粗略、滞后和失真可能会和经济发展前景不一致、不协调而归于失败,从而扩大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性。

4、道德困境因素。

社会诚信的缺乏,企业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竭力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尽力追求收入最大化,道德良知的约束力显得无力。企业想方设法通过挤占挪用、隐匿资金、拖耗时效、逃脱担保、故意拖欠、恶吞、骗取贷款等形式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或以破产废债、分立逃债、合资甩债、承包租赁不理债、转让出售不还债等形式间接向银行转嫁道德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个别信贷人员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也有发放人情贷款,或者以贷谋私,有的甚至内外勾结骗取贷款,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

 5、管理失误因素。

个别信贷人员素质偏低,风险意识不强,加上内控机制不全,管理手段不力,监督不严,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不力,使银行成为信贷风险的承担者。如调查资料虚假不实,调查内容不完整,审查不严,抵押登记手续不规范,贷后检查不及时,流于形式,重要贷款档案保管失误,对企业风险预警不及时等等,都将导致企业到期偿还贷款能力降低,甚至债权悬空,造成银行损失。

 6、法制缺陷因素。

金融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法规制度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管理规定》等尚未出台,导致某些金融活动无章可循、市场秩序混乱;特别是法院有关的司法解释不尽合理或有效,如国家划拔地抵押登记有关司法解释,导致了银行、土地登记、房产登记三者间难于理顺,在企业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等,这些问题给企业逃废债、金融舞弊、地方干预等留有空间,增大了银行信贷风险。

三、建立防范新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

(一)完善信贷决策机制,确保新增贷款低风险。

完善信贷决策机制,讲求贷前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简单地按企业现成财务报表统计其资产、负债及相关财务分析数据,对应该剔除的如贬值商品、应收款中的呆帐、资产的高估等因素,要予以剔除后再统计,最好企业能提供经有资质的会计、审计等社会中介机构审核认定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财务数据。

加强审查环节,明确审查经办人和审查主责任人各自职责,强化制约和激励机制;明确审查职能定位,在审查每笔贷款业务时,必须从客户最基础的数据入手对贷款的合规合法性、安全性、效益性等进行综合审查,而不是对贷款材料简单的复核和复测;加强贷审会决策议事功能,明确贷审会参加人员资格认定,贷审会成员必须是最具评审能力的业务精英,而不能随便委托他人参加。个人经营性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也要定期走访,了解其生产经营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二)多管齐下,加快化解信贷资产显性与隐性风险。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金融市场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拥有越来越多的机遇,伴随而来的也具有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内发展出大量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繁琐化、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商业银行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信息,保持清醒的认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尽可能的对银行面临的挑战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的预防风险,保障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本文将探讨商业银行运营中存在的业务风险,分析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业务风险有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的存在将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如果风险巨大,商业银行又不能及时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处理,将引发商业银行巨大的危机。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如何避免业务风险的理论有很多,我国应该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有效地规避业务风险,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引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原因

1.理论研究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此为契机,商业银行得到高效的发展,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但是尽管如此,有关商业银行如何规避市场风险的理论研究却很少,不能有效地指导商业银行的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制度落后于市场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市场的变化,这种滞后的管理理念反过来又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束缚了决策层的意见,使得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越来越多,尤其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相关理论和实践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风险的出现。

2.不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就金融市场而言,本身存在着高风险性,面对金融市场的这种特性,就需要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的对常见风险进行规避,减少商业银行处于风险之中的机率。鉴于此,商业银行应该在贷款方面严格把关,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但当下,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管理体系薄弱,涉及到的管理体系比较宽泛,不能有效的对贷款业务进行划分,严重威胁到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引发业务市场的风险,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

3.人才的流失

尽管国家加大教育力度,开设金融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习金融专业的学生也随之增长,造就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但学校成就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尽管商业银行招募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但流动性很大,有些人才应聘商业银行,只为积攒经验,当经验丰富滞后,他们就会跳槽去国有银行,毕竟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导致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落后于国有银行,严重了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增加了商业银行面对风险的可能性。

4.不健全的信贷机构

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依赖于贷款业务,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如果商业银行对贷款方信用、还款能力等信息缺乏了解,对责任和义务不能区分和规定,当贷款方还款不及时,就会造成银行资金不足,降低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威胁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从更深层的原因上来看,出现这些问题的大多数原因都是对信贷机构设置不够重视,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完全没有设置专门的信贷机构,出现这些问题也就不难想象了。

三、引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原因

1.坏账量增加

商业银行通过借贷获得盈利,但盈利的前提是借贷方有能力还款。商业银行服务对象和取得盈利的对象都是企业,如果企业的发展面临困难,或者出现倒闭,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量。具体来说,当下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严重,融资已经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市场的竞争,如果企业不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获取发展的一席之地,将导致企业的竞争力缺乏,无法获得盈利,甚至出现经营危机,不能及时对银行还款。商业银行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将有限的资产进行拍卖,增加人力、财力的投入,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增加商业银行的坏账量和呆账量,威胁商业银行的发展。

2.欠缺政府的支持

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政策的制定,将引导和规范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市场领域对政策尤为敏感。在多年的改革开放下,市场制度己经逐渐取代计划制度,在我国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调节作用,不过政策的补充作用效果也同样明显。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一样,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稳定经济、平衡收支、实现百姓安居乐业方面职能作用明显,有的甚至为政府的失误而买单。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不顾市场规律而对商业银行提出各种要求,甚至出台一些不利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商业银行获得的盈利,一部分下发给员工,而绝大多数都为市场的配置买单,导致商业银行大量资金的外流。缺乏政府的支持,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增加资金周转的困难。

3.利率变化

利率的高低,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资金的循环,高收益刺激了人们贷款的热情,越是追求高收益的人越会成为银行的潜在客户,不过随着其成本的不断上扬,其风险不断增加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四、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测评体系

商业银行不应该在风险出现之后,进行弥补,而应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信贷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防范金融市场的业务风险。

第一,商业银行要根据本行的发展理念、市场定位、风险偏好、文化等情况,建立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战略,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由于规模扩张的需要,它们在经营战略上更加激进;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特别是系统重要性的商业银行来说,其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但面临着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对于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的控制也要更加严格。

第二,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加强监控力度,变革传统的监控模式,着重对战略层进行监控。商业银行应该在集团层面来控制金融市场业务风险,要将不同资产、业务、各子公司所面临的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度量和综合考虑,并且将数量庞大的表外业务纳入到风险监管的范围之内,监控多项风险指标,使商业银行能充分地了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以及变化趋势。

第三,加强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随着市场的发展,在新兴的产业中,大型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银行在项目中得到的回报也是巨大的,但单个银行是不能独立支付数额如此巨大的项目,必须加强与其他银行的合作。商业银行可以选取与自身发展战略和市场地位相一致的银行进行合作,促成项目的开展,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合作,还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范梦川.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

[2]胡俊华.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思考――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角[J].银行家,2011(02).

[3]刘桂峰.当前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员工行为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投资研究,2012(02).

[4]郑秀梅,展瑞雪.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以招商银行为例[J].中国商贸,2014(21).

[5]张宇虹.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4(01).

[6]曹曼丽.内蒙古地区企业类债券的联合风险定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篇10

【关键词】保险资金 基础设施投资 风险管理

一、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现状和前景

保险资金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保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已经成为保险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保险资金的投资应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同时也是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及实现综合金融经营的重要途径。我国保险资金最早只能投资于标准化资产,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资金的可投资范围不断扩大,非标准化的另类投资开始出现。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另类投资主要包括各类资产支持计划,产业投资,直接股权投资等。另类投资是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渠道。2014年8月13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独特优势,在保证安全性、收益性前提下,创新保险资金运用方式,提高保险资金配置效率。鼓励保险资金利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方式,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

保监会的保险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保险企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4282.52亿元,同比增长20.00%。资金运用余额111795.49亿元,较年初增长19.81%,其中银行存款24349.67亿元,占比21.78%;债券38446.42亿元,占比34.39%;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6968.99亿元,占比15.18%;其他投资32030.41亿元,占比28.65%。2016年1-7月,原保险保费收入20830.47亿元,同比增长35.41%。资金运用余额125638.28亿元,较年初增长12.38%。其中,银行存款21774.80亿元,占比17.33%;债券42537.03亿元,占比33.8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7232.38亿元,占比13.72%;其他投资44094.07亿元,占比35.10%。相比于2015年,2016年1~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保险资金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趋势,银行存款占比降低,其他投资比例不断提升到。

2016年7月3日,保监会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拓宽了保险资金可投资基础设施的范围,同时肯定了2013年起实施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从审批制改为注册制的实践,进一步简化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行政流程程序。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投资于PPP项目,同时对可投PPP项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的实施,为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为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同时,保险资金也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路径

保监会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有具体的政策规定,总体上来看,保险资金的监管呈现出不断宽松的趋势,保险资金可投资范围不断拓宽,行政许可全面放开,制度成本不断降低。对于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保险机构积极参与。我国保险资金当前主要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面对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种问题,保监会不断调整政策时效性,并于2016年7月3日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试点管理办法》。《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进一步拓宽了可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对控股股东的资质和信用要求以及债券担保要求进一步放松,对拟投资项目的投标要求全面放开,同时全面放开了项目的行政许可。该办法的出台无疑对保险资金投资基础项目提供了重大的利好信号。明确提出保险资金可以参与PPP合作项目,对缓解保险机构的资产配置压力,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务中,我国保险资金主要通过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作为受托人,通过受托人发起设立信托型的投资计划,保险机构将保险资金投向信托计划,从而达到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目的。我国当前投资于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计划已超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类型主要包括受托人设立的债权型投资计划、股权型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资金、企业年金等还将债权投资计划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金融产品,这也使得债权投资计划成为部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和重要收入来源。

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资金需求,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巨额的中长期的资金需求。保险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可以提供期限较长且较稳定的大量资金,因此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有着天然的优势。

通过股权投资计划募集的保险资金,信托发起人直接成为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股东,并通过委派董事与监事等参与目标公司的管理。股权投资计划要充分关注目标公司的公司治理机构、核心资产划分、项目运行效率等,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保险资金的收益。以平安资产发起设立并投向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计划为例,虽然通过股权投资计划成为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但由于京沪高铁股份有限公司本身存在的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问题,作为优质资产,其发展和盈利却不容乐观,这无疑会影响保险资金等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以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设立的融资平台为主要的投融资主体,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提升,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融资的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资金投向回收期长、公益型基础设施项目,项目的收益及现金流不足以偿还债务,大部分项目需要地方的土地出让金等土地财政的支持,而随着新常态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土地出让金的大幅减少,债权性投资计划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风险。

相对于从银行取得的贷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融资更少的受到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债权投资计划能够更灵活便捷的募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减低项目资金的不确定性,减低财务风险。在信用等级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债权型投资计划的利率水平往往较低,甚至低于同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这就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成本。保险资金本身期限结构的特点,使得债权型投资计划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天然的适用性。保险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单位通过明确各方职责,明确债权投资计划的期限、结构、额度等共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项目的顺利进行也客观上保证了债权投资计划的合同履约。

以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形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保监会印发的《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保险资金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指导。暂行办法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原理,保险资金配置要求,业务发行资质与市场化机制,项目风险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通过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金融创新,使得保险资金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

三、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管理

在当前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的背景下,保险资金投资的快速发展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断提高。我国经济总体上正处于调结构、转变方式、去产能的调整期,保险资金投资面临着更大的市场风险。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要面对消化过剩产能,处理地方债务平台危机等问题。在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至关重要。

(一)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管理部门

保险资金的运用首先要考虑安全性。保险资金一般通过间接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的运作上,投资于基础设施的资产管理计划应该与其他类别的投资资金相互隔离,资金配置不能互相调拨。同时保险机构还应设立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资部门,针对项目的评估、审批、额度等设置规范标准,避免风险。设置严格的风险隔离和风险反馈机制,避免风险扩散。

(二)合理创建基础设施投资风险组合

保险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合理分配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的比例来分散风险,提高收益。根据不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及收益特点,使用不同的投资工具组合,避免资金的投向过度集中。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化解风险。通过积极灵活的配置不同类型的投资计划,灵活操作,寻找最佳的组合配置。

(三)加强制度建设和风险团队建设,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相比于信托、私募基金等,保险资金对于安全性的要求更高。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又具有流动性差、投资期限长、透明度低的特点,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相对于债券、股票等公开交易的金融工具,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需要更高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险机构在项目储备、尽职调查、交易设计审批等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化解管理风险。保险机构可以积极的引进专业化的基础设施投资队伍,加强人才培养,针对各类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对项目进行风险甄别,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培养投资团队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借鉴国外成熟市场发展经验,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升团队的风险管理能力,培养高水平风险管理人才。

(四)加强业务创新与规范

随着保监会的《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保险资金可以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规模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更可能选择PPP模式融资。保险机构应该紧盯市场趋势,顺应市场变化,创新产品形态和交易形式,通过业务创新,直接对接优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高投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发挥保险资金在稳定提供中长期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比较优势。同时,保险机构还要加强业务规范,加强同住建、财政、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推动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同时,在实践中,要加强业务规范,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加强风险监控,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传勇.保险资金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经验、机遇与风险[J].兰州学刊,2016,(2):187-194.

[2]朱南军.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视角[J].中国金融,2015,(18):67-68.

[3]徐超英.保险资金运用:向结构要效益[J].中国保险,2014,(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