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变革范文
时间:2023-09-21 16:5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技术变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研究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刊网融合以2010年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000年到2010 年这十年,刊网融合呈现为稳定发展且模式比较单一的时期,有实力的刊社自建网站,没实力的依专业期刊网站,也实现了网络传播。2010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以i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登场,改变了传媒业的格局,也使刊网融合进入了刊网互动的全新阶段。”不仅期刊业是这样的情况,报业、广电等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也基本呈现这样明显的两个时期。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革新之路,在2010年以前主要是和网络的融合,然而从2010年开始,就开始转变为和微媒体融合。
二、消费者行为变化
鉴于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用户消费模式呈现出不同样态。按照前互联网时代、传统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三个阶段,对过往的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一)传统消费者行为模式
消费行为模式研究中,最为经典的是AlDMA模式,是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于1898年提出的。他将消费者从看到广告到做出购买行动的过程归纳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Desire(激发欲望)—Memory(强化记忆)—Action(促使行动)。
2005年,日本电通广告公司基于互联网的特色,提出了AISAS模式。其含义为Attention(引起注意)—Interest(产生兴趣)—Search(主动搜索)—Action(购买行动)—Share(分享体验)。在AISAS模式中,具备网络特质的Search(搜索)和Share(分享)的出现,体现出互联网时代已不能一味地向用户单向地理念灌输,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和改变。
2009年,台湾佛光大学传播学系硕士研究生彭延喜和国防大学政治作战学院新闻学系助理教授陶圣屏,以彩妆博客资讯搜寻者为特定对象,研究了该群体在生活形态、媒体使用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该群体的新行为模式AIDSAES,即Attention(注意)—Interest(感兴趣)—Desire(欲望)—Search(搜寻)—Action(行动)—Experience(体验)—Share(分享)。AlDMA与AlSAS模式是消费者行为模式研究领域公认的经典模式,分别对应着前互联网时代和与桌面互联网时代。其他后人的研究,多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和组合,提出的各类模式在本质上只是对AIDMA和AISAS的衍生与修正。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取消费信息甚至不再是主动搜索的过程,而是“行为关系匹配—兴趣偏好契合—随需求而变化—智能接收”的过程。根据移动互联网下媒介使用与消费行为的分析研究,全新消费行为模式IERAS模式被提出。Interest&Interact(基于兴趣,形成互动)—Express&Expose(表达、暴露消费需求)—Receive Response(接受响应)—Action(行动)—Share&Spread(分享、扩散)。
三、互联网技术变化
(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技术促进媒介为受众定制个性化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空间性,使得互联网时代成为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与广播、电视年代不同,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多,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大数据时代只有让受众快速有效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个性化定制信息,才能真正赢得受众与市场。
(二)技术变迁改变用户习惯,媒体产品质量面临挑战
互联网技术生态的变迁改变了用户的阅读等信息获取习惯,电脑、移动端的普及,使得用户的信息获取速度加快,形成追求快消费、碎片化信息、浅阅读等习惯。
(三)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推动媒体融合向更广大空间发展
在新时期下,互联网与手机的联接,让互联网资源与通信联接的更加紧密,让用户体验更快、更高效的服务。近来客户端又有取代浏览器的势头,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从网站走向移动终端,而从更长远来看,客户端受到未知载体的冲击也是有可能的,也许来自开放性、兼容性更强的网络应用。
结 论
新媒体时代,有人说是互联网的时代,有人说是微通讯的时代。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定论,也正预示着互联网时代和媒体融合趋势下一切皆有可能,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也在为我们探索更多媒介发展的空间和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带来的必定是媒介体验和媒体市场的巨大变化。究竟新媒体时代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它又会对传媒行业以及文化产业有怎样的影响?由于内外部媒介环境不断变更,我们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善于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接受新事物。我们还有许多领域可以开发探索,也有许多改变应该勇敢实践,才能更好适应时展和技术变迁。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因其知识对于众多学科而言十分重要,多年来一直是多数高等院校理工科等必修的一门课程.然而,由于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相比,其知识结构相对复杂、知识内容十分丰富、知识体系相对完备等特征,让步入高等院校的初学者学起来有点不适应,对于教师来讲更是如此.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臻成熟,社交网络、移动媒体等逐渐兴起,这些互联网新技术、新工具对高等数学的教学有何作用呢,高校教师该如何抓住机遇,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授课效果,提高学生的高等数学知识储备,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改革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技术时代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改革
互联网技术时代与传统的时代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信息的获取与传播途径发生重大变化.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个人所需的高等数学知识以及习题,传统那种黑板式授课正在受到冲击;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社会网络平台,如QQ群、微信等的兴起,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也趋于网络化,这些均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接触互联网技术.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也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逐步实现信息化
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各个高等院校均在不断地进行信息化改革,以此来适应日趋竞争的办学环境,这其中也给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科等众多学科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信息化时代探索实施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十分必要.
(三)互联网技术有助于增强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借助互联网技术,高等数学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比如采取PPT教学、采用慕课形式,答疑时采取课程QQ群等,这样既能够增强高等数学的授课效果,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从高等数学本身来讲,还是从高等院校变革而言,高等数学教学模式变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内容
(一)教学方式改革
传统的高等数学授课以教师板书式为主,这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数学的主要知识内容偏计算和推导,比如函数、极限、导数、微分等.上述知识点都相当重要,教师的板书过程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而,传统授课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比如缺乏灵活性、授课效率低等,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多数高校课程都在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来讲,应该顺势采取PPT教学,促进课堂授课效果.通过互联网技术,教师可以将高等数学的全部知识点做成重点突出、设计精巧的幻灯片,在授课时加以强调,既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也利于知识点的有效讲解.
(二)授课内容改革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深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学生不再唯一依靠课堂来获取知识,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高等数学的教师应该在授课内容上进行创新,比如讲到导数时,这是一个应用性十分广泛的概念,教师应充分讲好其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可以结合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也可以结合管理中的财务管理等,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知识点的重要性、基础性.
(三)教师素质提升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教好高等数学课程,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应该懂得计算机等辅助教学硬件的操作,懂得课程PPT的制作,这些对于年轻教师而言相对轻松,然而对于那些较年长的教师来讲,并非易事;其次,教师还应该及时了解互联网发展动态,比如电子信箱、微信、QQ群平台等,可待时机成熟,将此引入授课过程,实现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课程知识;第三,教师还应关注慕课,认识其对高等数学授课产生的深远影响.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授课面临着多方位的改革,教师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三、应对措施
互联网技术已然融入人类生活,并将持续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于高等教育来讲更是如此.为了进一步地利用好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授课效果,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要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利用互联网技术.过去曾有争论是否应该在高等数学等授课中引入互联网技术,持反对的理由是互联网技术引入不利于这类偏计算的课程的授课效果,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这些不无道理,然而,互联网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中是发展趋势,我们不应因噎废食,应转变观念,思索如何才能够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积极主动采用互联网技术,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篇3
关键词: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后发优势;比较优势
一、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基础解读
(一)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价值研判
第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增强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市场竞争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与面向世界的国际贸易之间具有天然契合点,其典型代表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引领的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基于网络平台所展开的跨境商贸物流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传统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和透明化。跨境电商具有面向世界、覆盖全球、信息高速传播和运作成本较低等多重优势,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幅扩展了我国实体产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新渠道,实现了传统出口加工型贸易的转型升级。第二,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贸易改变全球贸易价值链格局。随着互联网国际贸易交易模式的崛起,电商型国际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市场的主导者。传统的金字塔型国际贸易分销结构逐步演变为扁平化分销结构乃至直销结构,中间商在传统国际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被逐步削弱甚至被取缔。这导致原本被中间商盘剥的产业利润中的一部分回流到实体经济领域,助推我国产业结构变革;另一部分利润则以厂商让利的方式转移给普通消费者,用以增进消费者的剩余价值,提升消费者对我国出口商及其产品的认同度。
(二)国际贸易战略创新的环境研判
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战略与国际政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国际贸易是在国家间展开的商贸经济活动,其经营成果直接影响参与各方的获利水平,各国出于维系本国利益最优化目标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势必影响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战略的落实。贸易保护政策所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维系本国经济独立自主有重要意义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为幼稚工业或关切民生型产业,其保护手段则为关税壁垒或非关税的绿色壁垒等形式。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直销业务提供了绕开各国关税壁垒的新销售渠道,为此,大力推进“互联网+国际贸易”战略有助于我国实体企业通过网络直销渠道依法绕开各国不公平的贸易保护政策的规制,有助于为我国拓展庞大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
二、互联网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战略创新路径探索
(一)创新国际贸易领域的电子政务战略
落实建立国际贸易电商化战略的电子政务战略。从新经济角度来审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公司实质上是异于传统公司的电子公司,电子公司的功用在于将传统产业和新兴的互联网产业相融合,运用熟知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来帮助传统企业借助新技术与网络空间上的其它传统企业沟通交流。而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则习惯于管理传统领域的产业企业。因此,建立适应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推动电商型国际贸易业务。由于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来超越时空局限性,优化既有政府组织运作结构和政务操作流程,为跨国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高效、快捷、公平的政务服务,所以可以有效节约跨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制度成本,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提升通关环节电子政务运作效能。货物通关是国际贸易诸环节中业务复杂度较高和运作风险较大的环节,强化该关键环节的电子政务运作效能有助于打破国际贸易业务操作过程中的瓶颈制约。比如口岸管理应当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口岸电子政务系统的先进经验,在既有全国性金关工程基础上继续推进口岸通信技术升级改造,打造更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一站式”通过服务系统和“单服务窗口”式通关平台,全方位落实无纸化通关战略,尽快将线下通关业务转移到网络平台上,切实节约国际贸易从业者的通关成本。考虑到电子政务上交易主体更为庞大和交易者历史信用信息更模糊的现实问题,通关环节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建立针对跨境电商企业的风险管控数据库,深度分析口岸后台数据并建立信用评级模型,落实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分级分类信用管理。通关电子政务系统还应当提高与商务、外管、银行、工商、税务、国检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强度和频度,建立跨部门的国际贸易相关政务云数据平台,将跨境电商业务相关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整合处理,强化对不良企业走私、偷逃税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跨境电商市场环境,为优良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空间。
(二)深挖国际贸易领域的后发优势战略
着眼技术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的历史强国虽然依靠其先发优势地位占据了国际贸易市场中的较大份额,但在互联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依托物理性营销渠道的传统国际贸易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依托互联网营销渠道的新型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分配规则正在确立。部分学者批评了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视为比较优势的“陷阱”,并指出这类比较优势事实上并无助于促进所有战略实施国的国家利益最优化目标的实现,而仅有助于那些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较高位置的强势国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实际上是在既定的技术环境下,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在既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所产生的“势差”,在技术环境变量不改变的情形下,后发国家难以有效超越先发国家。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环境变革使得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处于同等竞争地位,从根本上消除了先发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技术“代差”劣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应当紧抓互联网技术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国际贸易资源禀赋优势,及时切入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模式。着眼制度突破来落实国际贸易后发优势战略。国际贸易制度实质上是一套从事国际贸易商务活动的行动规则。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互联网技术革命所支持的国际贸易交易新制度的创新有助于降低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交易费用,会影响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各类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从成本轴与收益轴构成的二维结构分析中可知,先发国家在旧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投入巨大的资源,这份资源随着经济与技术环境的变化而逐步演变为沉淀成本,故此先发国家缺乏了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现有国际贸易秩序的能动性,而后发国家因其在旧的国际贸易制度体系中所投入的资源远少于先发国家,使后发国家因率先采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国际贸易制度体系而额外产生的制度成本远低于先发国家。这就决定了后发国家较先发国家更有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既有国际贸易制度体系的意愿。为此,我国发展国际贸易应当积极通过放开对互联网行业管制的策略,来培育互联网技术内生的制度创新力量,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来形成互联网技术支持的、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优势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体系。
(三)探索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策略
大力培育新型国际贸易商业模式。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和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形势下,作为驱动我国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下降,国际贸易领域的供给侧变革迫在眉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助于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之上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际贸易营销渠道,为我国多数发达地区经济健康成长的过剩产能开辟新的路子。考虑到跨境电商产业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态势迥异于传统产业,各级监管部门不可运用传统的监管手段来规范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而是应当结合互联网产业特征来制定适合跨境电商产业特征的行政监管与服务职能,为跨境电商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工商部门应当摒弃对跨境电商企业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在宽放其业务边界的同时从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方面来加大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国际贸易领域的产融联合体战略。传统的国际贸易产业与金融产业彼此独立运营,二者虽然围绕具体的国际贸易业务有相互支持的行动,但从系统层面而言缺乏有机整合。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格局的逐步升级,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正逐步消失,以企业联合体为主要特征的国际竞争新格局正逐步形成,打造适应当代国际贸易市场竞争格局的产融联合体正当其时。产融联合体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以控股为形式,以人事参与和核心资产相互支持为手段来推进二者融合。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市场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具有必然性,因为这二者的融合是以产融联合体参与各方的各自利益最优化为目标,以提升产融联合体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当放开对网络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牌照发放范围、提升跨境电商单笔货款支付限额和交易笔数限制,增强跨境电商系统内部的产供销系统和金融系统的融合度,以提升其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实力。考虑到国际电商业务中交易各方的信用问题是影响跨境交易的重要障碍,跨境电商在融合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务的同时,可以建构跨境交易参与各方的历史交易行为信用数据库,凭此来客观评估交易者的信用水平并给其合理的跨境交易授信额度,切实维护跨境交易金融系统的稳健性,促进电子商务型国际贸易业务的健康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福梦,张义.“互联网+”时代国际贸易新方向跨境电商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2.郑建辉.我国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与贸易增长的互动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7)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精神;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16日
一、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精神的含义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是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兴金融模式。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014年的《金融稳定年度报告》中首次对互联网金融做出的定义式描述。笔者以为,互联网金融不仅有表层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非物质性因素,这就是互联网精神。互联网金融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说明,互联网所带来的创新不仅体现为技术层面的飞跃,更承载互联网精神。而发展互联网金融最为关键的是要明确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别不仅仅在于采用的技术和媒介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于参与金融活动的主体所持的理念不同。互联网金融市场主体应本着开放、平等、共享、合作、包容的互联网精神,利用互联网技术使金融活动转变为信息更加透明、各方参与更加积极、风险更易管控、成本更加低廉、操作更加高效便捷的新型金融模式。这就是互联网金融的第二层面的涵义,也是其深层内涵所在。
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的时代大潮在金融领域的体现。“互联网+”是要用互联网技术和精神使传统产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进而创生出全新的经营业态,而不是仅指把经营的商品或服务搬到了互联网上。也就是说“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同理,“金融互联网”也不等同于“互联网金融”。但是,现有金融机构在“金融互联网”上的投入和建设无疑为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带来了新的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理解互联网金融,可以从互联网金融模式和传统金融模式的区别入手。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所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又有别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新型金融模式。可见,互联网金融并非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简单结合,而是在现有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为满足市场不同环节的金融需求而催生出的新型金融模式。在这种金融模式之下,交易双方保持信息对称,支付过程十分方便高效,资金供求双方脱离传统金融中介直接进行交易,在大幅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完成高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活动。
二、以互联网精神引领互联网金融发展
互联网金融以其出乎人们预料的发展速度及其发展态势对传统金融的经营模式造成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经营模式相比较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其背后原因是互联网精神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传统金融业要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在金融市场竞争中保持住优势地位,就必须进行转型。转型目标就是不仅要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主体,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务中,而且要以互联网精神全面变革传统的经营理念,提升在互联网金融中的竞争能力,进而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主力军。为实现这个目标,传统金融机构应努力克服影响转型的各种障碍,积极进行转型的实践。要对已经进行的各种转型的不同摸索进行总结,从中发现和找到转型的路径、方式和策略。反言之,就是要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和改进金融服务,用互联网精神更新和改造经营思维和理念。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其快速的发展弥补了传统金融业的一些不足。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金融活动的效率,使人们对于大量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的过程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过去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一门独大的垄断局面已有所改变,普惠金融的观念开始被更多人接受。互联网金融服务既是金融机构传统业务的补充,也是对金融市场份额的争夺和固有盈利模式的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给传统金融机构经营活动产生冲击的同时,也为其转型带来了机遇。互联网技术不仅为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为金融机构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拓展了思路。
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环境下,金融机构应当转变传统思维,学习开放、包容、平等、重视客户体验的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打造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平台,从经营理念上不仅仅关注金融产品,更应在乎客户需求。将互联网技术同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提高其在金融市场的竞争能力。在经营模式转变上,要将传统的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相结合,优势互补,利用自身专业的理财融资体系实现一系列的金融产品的服务转型。
我国经济发展正在进入“新常态”。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深化,金融脱媒正不断加剧,利率市场化的闸门也即将开启,这一切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依靠借贷利差维系经营运作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保持其竞争力。传统金融机构几十年来已经习惯了独享市场利润,在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中,能否积极创新,关键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接纳平等、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传统金融机构应当注重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从经营战略理念、服务质量提高、新产品创新、数据资源应用、风险管理控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设计,在新型金融生态环境下的竞争与发展做好准备。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技术和政治,自古以来便是人类不断思考的主题。古希腊传统认为,因为普罗米修斯,人类得以获得技艺的源泉――火,并由此拥有了获得权力的政治技艺。技术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不仅在于政治能够通过垄断科学技术来获得权力,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本身具有驱散蒙昧、启迪民智的启蒙特征,近代民主和启蒙的兴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一古老的主题在近代中国孕育出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它在现代中国也同样得到延续,郑永年教授的《技术赋权》对之进行了深刻的解读。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总是热衷于改造世界,而非解释世界,然而,缺乏解释自身的理论框架,恰恰成为中国难以转型为现代社会的症结所在。作者想要做的,便是试图通过“有意识地建构起重新解释中国的理论”,来弥补这一空白。“解释中国”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出发点。作者通过本书来“解释中国”的切入点是互联网技术与政治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中国政治领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政治背景,中国政治变革也在该背景下悄然兴起。中国政治常常表现封闭式的“城堡政治”结构,而互联网以其技术上的便利性,成为打破城墙的有效工具,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界限也随之消融。公民借助互联网参与政治,获得发言权,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民意来推动政治改革,能够增加政治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进而巩固统治的民意基础,提升国家的合法性。政府和人民通过互联网,能够在“互动转型”中协调合作,共同“软化”国家的政治和政策实践,推动中国政治自由化发展,使中国政治的渐进变革成为可能。
但作者并非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他清醒地知道,技术进步虽然是人类至高无上的成就,但并不能够解决人类最深沉的生存困境。互联网使全球形成一个网络系统,这个系统能带来民主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将一切高高低低的东西摧毁抹平,以便通过平等达到民主。正因为“技术赋权”在实质内容上的平庸,互联网这一工具常常体现出非理性化和情绪化的特征,也往往容易被网络煽动家所操纵,严重的还会产生网络暴民文化,这无疑是当今互联网技术赋权的一个悲剧。
如何充分释放互联网有助于社会秩序建设的功能,而消减其弱化社会秩序的功能,这是作者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用本书的标题重新表述:技术何以能够通过重新赋权更好地改善我们的政治世界。技术充当着我们与世界的中介,一方面构造着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人性的空间和结构。就此而言,技术何以赋权,关涉的便不仅仅是权力的重新分配,更重要的或许是,反思如何提升民众的政治生活品质。
(陆炎/文)
篇6
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体现为互联网的技术、商业模式、组织方法将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配置。有三项关键技术与应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变革的基础:一是无所不在的终端,包括手机及其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智能眼镜、腕表等)的普及。二是空前强大的后台云计算能力,包括计算与存储能力,从GB到PB及至EB级的跨越。三是不断升级的宽带网络。这三项技术的成熟让每个行业都具备了收集、传输及处理大数据的能力。
如果说18世纪工业革命的生产资料是以物理的矿产、化学元素为对象的话,产业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资料就是大数据。新的计算及计算技术与应用正在将过去以“流程”为核心带向以“数据”为核心,大数据及大数据处理的能力会成为每个企业、每个行业的“新大脑”。
但是,产业互联网化的前景依然面临着技术及观念的挑战。
互联网技术的创始者们从未想到他们在上世纪60年的程序、设定的标准,是为这么大规模的社会应用做准备。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是TCP/IP网络传输协议,这种协议的基本假设是“觅错和纠错”,它对传输时速、质量的要求是人们称之为“Best Effort”的网络(尽最大努力的技术),而不是“Mission Critical”(有时间、质量要求的网络协议)。
在所有的关键产业都以互联技术为基础时,这种网络技术基础必须具有高可靠性、适时性及安全性的要求。回顾电应用的历史,也曾用五六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直流电到交流电,从小规模应用到成为社会核心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互联网从消费者到产业化应用,可能也需要这种技术演进和优化变革的过程。
观念挑战可能更大。我们的思想观念大都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产业互联网化是企业传统技术构架、商业模式及组织方式的变革。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负责人(CIO)会成为产业互联网化的阻碍者,所以现在企业的CIO必须变为首席互联网官。
观念之外的挑战,来源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及社会、政府各个方面。“安全威胁及不可靠”可能是最多涉及的问题。观念方面更大的挑战可能是对社会法律、规则制定的要求。产业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物质资产逐渐被“大数据”资产所取代,它的所有权的划定、交易定价等也才刚刚开始。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勘察设计行业;转型;创新升级
引言
自2015年我国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相关的行业计划和政府政策相继推出,标志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
在“互联网+”趋势下,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着必须做出改变的紧迫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大国实力体现的重要行业,承担着实施国家产业政策、服务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工程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重要使命,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保护、提高效益等方面肩负重要的责任。
近年来,勘察设计行业也从CAD制图模式发展出新的BIM技术理念、工程数字化管理理念等新模式、新理念。作为设计单位,既要面对经济转型实现持续发展,又要融合互联网新模式适应社会的深刻变革,在新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互联网新模式、如何利用产业资源、如何找到模式融合的发展方向,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和“+互联网”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兴起,如何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整合以及整合的路径成为人们研究的方向。当前,主要的整合方式包括“互联网+”与“+互联网”两种模式,二者本质相通但具体路径及内部关系仍有差异。
具体到勘察设计行业,在选择“互联网+”或“+互联网”两种道路上,有各自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和“+互联网”的主导方不同。“互联网+”模型下的勘察设计企业整合要以互联网为主导,以互网的模式、需求甚至管理为主导,实现原有勘察设计行业的业务,依托互联网的优势来提升整合效果。而“+互联网”更强调传统勘察设计企业的主导作用,在传统企业自身业务、机制等基础上,融合互联网的技术或理念,提高企业或业务运转的效率,从而增加生产力。
第二,“互联网+”和“+互联网”优势不同。“互联网+”以互联网行业为依托,借助互联网行业技术开发、快速迭代、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先进工具,将用户体验、业务效率提高,达到前所未有的业务规模,达到对传统行业的整合或冲击。而“+互联网”则侧重传统企业对勘察设计行业多年的积淀,以此为基础,融入互联网行业的思想,逐步进行流程改进、业务优化等过程,实现传统行业的业务变革。
第三,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不同。“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行业模式,实现传统行业业务,形成对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整体的模式转变或革命,其模式转变大,变革更彻底。“+互联网”则是利用传统行业的基础不断引入互联网经验提升效率,其整合过程存在一个阶段性的融合,通过不断得整合使得原有设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融合深化,形成变革。
总的来说,“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但二者并不对立,有效利用两者思路,相辅相成,实现传统勘察设计行业的变革发展。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是行业属性的变化问题,随着过去长时间以来设计行业的发展,收入不断提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原有行业的内在属性在逐渐变化,收入结构不断调整,本质上,设计行业在新的经济结构中创造价值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设计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经济新常态给设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威胁,设计行业必须思考挑战背后的核心,设计行业作为服务型机构的核心本质依然成立,必须更加突出服务属性,立足新的环境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寻找转型过程中的竞争力。
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其次是发展环境的变化。每一次社会经济的变革都是伴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应用,每当处在新技术发展并冲击传统技术和行业的时候,便是旧的经济模式收到新模式冲击的时候。设计行业目前便处在行业环境剧烈变化的时刻,新模式不断涌现对旧模式形成冲击,这也促使新模式不断试错并最终取代旧的模式。只有意识到所处的环境,才能激发紧迫感,促使传统设计企业思考变革的方向,必须选择一个转型的指导思想,实现自我革新,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三个设计行业首先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是供给结构的变化,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得互联网行业对许多传统行业进行了革新。设计行业同样是非常依赖技术的行业,作为深刻改变人们生活行为的技术进步,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势必影响设计行业的技术运用和行业本身的发展方向。当前互联网技术最显著的发展方向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向都给予设计行业非常多的冲击,加之互联网技术本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数据检索等优势,促使设计行业人员不得不考虑行业技术的走向,将行业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主动将“互联网+”作为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最后是工作模式上的变化。新生态下将衍生出自由的设计群体,他们不属于任何设计机构,通过专业的分包平台,上传自己的专业背景、设计案例、项目经验、收费标准等内容,实时更新内容便于发包方来有针对性的选择承接人员。同时,设计人员也可在平台上搜罗适合自己的项目,联系对方;平台上的共享各类项目文档,有助于真正实现协同工作,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整合各种专业资源,通过平台,还可以学习各类专业规范和标准以及获取技术资源和工具,有的放矢;作为设计人员会很注重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客户反馈评价,不同的等级和评价会直接影响自己未来获得项目的机会和定价费率。
三、发展和转型的突破口
寻找发展和转型的突破口,首先要了解互联网的主要经济模式,其中最主要的内容,便是平台的构建。互联网实现对传统经济的变革,主要是依赖平台概念,平台连通了多个不同的客户群体,解决这些群体的某些需求或通过连接提高其某方面的效率。各行业通过平台的建设来为用户创造价值,这既是未来行业竞争的关键,也是转型发展的重点。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云平台的概念即成为了平台的新型模式,云平台所连接的更放更强调价值的高效整合,通过形成整合各方的价值闭环,极大地提高整合各方的协调与创造能力。
在平台的概念下,业务发展模式从过去的产业、区域等发展思路转变成了以资源整合方式为创新方向的发展思路,其主要融合的方面包括互联网技术资源、资本资源、其他产业资源等。通过这些资源的融合,整合出新的业务模式,提高竞争力。作为设计单位,能整理利用其他单位的资源,或与其他单位资源共享、整合创造以提供更具竞争力或更高效率的产品,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四、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导向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并非原地踏步,近年来,随着管理要求的不断细化,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包括信息管理、信息采集、业务流程等方面,在引进信息技g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经验。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在“互联网+”的时代对传统行业也有了新的要求,更加促使企业要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才能使业务发展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能有力推动企业精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互联网+”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转型提质的新时期。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型城镇化及建筑产业化的推进,城市快速交通体系、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城市综合管廊等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平台”打造也将给设计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改变传统的商业模式、生产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未来,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制定转型和发展战略,甩开膀子以更大的决心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并迎接更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更要拥有变革转型的信心。
五、结语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互联网+”虽然对越来越多的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但与其相对应的是这些行业同样产生了新的市场,甚至是更加广阔的发展机会,勘察设计行业唯有主动求变,主动融入互联网行业,找准切入点、夯实着力点,方可在新的行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罗百辉.《互联网+协同制造是一个有机的生态体系》,2016年4月7日.
[2] 曹淑敏.《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解读[J]. 软件产业与工程, 2015(5): 7-10.
篇8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可再生能源; 电能; 互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 TK 01+9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The utiliz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with the deterioration i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serious risks of energy shortage.Energy internet,whose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will bring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content of Energy Internet and its market prospect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ergy Internet,its architecture and technical support.As the new trend of future energy development,Energy Internet will bring the revolution to energy consumption,energy technology and energy industry.Energy Internet will also bring the society a great welfare during the promotion of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Energy Internet; renewable energy; electric energy; internet technology
随着智慧能源概念的提出,能源发展与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近年来,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电网已成为行业热点,其快速发展离不开海量数据信息的计算与处理.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的结合必然更加密切,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将会是能源利用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另外,化石能源消耗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已经引起全球的共同关注,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已是世界发展的必然方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及:以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为核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走向结束,以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为特征的能源互联网将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1].能源互联网是新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入结合,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形成的新的能源利用模式.
1“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得到了各界的强烈响应与高度认可,美国和欧洲对其的研究依然处于领先阶段.
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成立研究项目“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简称“FREEDM”,以此作为“能源互联网”原型.FREEDM提出了“能源路由器”新概念,模仿网络信息技术中路由器的概念,运用“能源路由器”实现能源互联.该系统以电力电子技术为核心,对分布式能源系统实现高效控制.另外,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以信息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网络”模型[2],实现能源信息的数据采集,并高效地对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各环节进行管理.该能源网络结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以获取大量能源数据,通过云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应用于整个能源系统,实现能源与互联网的高效结合.
与此同时,2008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门和环境部门提出建立新型能源网络EEnergy.该网络在智能电网的发展基础上,运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实现电网设施与用户端的相互通信与f调,其目标包括高效供电和优化能源供应系统.高效供电即通过电力系统的数字联网,确保电能的稳定高效供应;能源供应系统的优化可以理解为横向多种能源的优化互补,包括化石能源以及风、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相互协调供应.EEnergy项目的重点将是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信息网路覆盖,致力打造一个从发电到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的一个全新能源互联网.
我国能源互联网技术依然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北京市科委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能源互联网”专家研讨会;同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指出“能源互联网”是智能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2014年6月启动了“能源互联网技术架构”;2015年2月,刘振亚的专著《全球能源互联网》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另外,国家能源局在同年7月正式确定《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虽然国内“能源互联网”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其已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和发展力度支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
“能源互联网”虽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对其并无明确的定义.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也只是描绘了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并没有给出具体定义.从欧美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方向以及各界专家对能源互联网的分析可知,对“能源互联网”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采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为模型,形成新型的能源网,其概念包括各种能源产业以及不同能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对于各种能源产业,例如供热、供冷、供气、供电等不同形式的能源之间可以形成互联;对于不同能源网络,例如分布式能源网,各种微电网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联.
(2) 搭载互联网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可更加准确、高效地处理能源供应、能源消费等问题,以实现一种新的应用模式――“互联网+智慧能源”.
以上两种理解,只是认识的侧重点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概念界限.作为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将变得更加深入和规范,而其内涵也必然包括以上两种理解.华北电力大学曾鸣教授指出:“要构建一个具有‘横向多能源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大能源互联圈.”[3]
为适应新的发展变革,不论从哪种认识角度,能源互联网应具有以下特征:
(1)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
随着环境污染加剧、能源严重短缺等问题的出现,可再生能源利用将越来越普及.太阳能、风能、光能等新能源技术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以提高能源消费的环境友好程度,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目前改变不了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新能源的大规模利用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不断深入,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引导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到未来理想的能源互联网愿景:“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创建的能源互联网可以让亿万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以及工厂里生产和消费绿色能源,多余的能源可以与他人分享,就像现在我们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4]
(2) 搭载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共享.
2015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互联网” 或参考“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其他行业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模式[5].如果将互联网与能源结合,形成新的“互联网+能源”应用模式,将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并对能源产业通过ICT技术赋予数据属性,则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与管理将更加高效、经济.在广域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能源综合数字化互联,实时动态地收集和处理海量负荷信息、市场交易数据、设备运行状态参数、气候环境等其他数据,进而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据云计算处理技术设计出新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提高能源供应的智能化,实现能源产业的最优化管理.“能源互联网”必须搭载互联网前端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才能发挥其革命性作用.
(3) 能源消费终端改变消费模式.
目前可再生能源绝大部分转化为电能,可通过以电能作为中间介质,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其他一次化石能源[6].电能具有优质、清洁属性,增加其消费比重将为能源终端消费的结构优化带来推动作用.首先,推进电能消费发展可缓解因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电能还是高效能源,提高电能消费比重有助于世界各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降低世界能源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在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化交通系统将会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动汽车的发展将改变传统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交通行业[1].通过将电能作为中间介质,不仅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平台,而且促进了消费市场的模式转变.电气化交通可节约大量化石能源,未来一定会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支撑.以电能为主的能源体系将不断强化能源消费模式,其不仅在汽车应用中发挥作用,在其他能源消费领域依然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工厂各种加热设备可用电加热方式替换传统的煤燃烧加热方式,既容易实现热量的均匀控制,又可通过电力能源的高效性实现降低能耗的目标[7].
(4) “储能”的广泛应用.
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装置在接入的同时,由于其自身发电能量具有间歇不连续与波动不稳定缺点,将会给电网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冲击作用.分布式储能技术可以缓解能量流的不确定性,抑制和平缓能量的波动,将成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基础支撑[8].在今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储能装置将广泛应用于商业建筑.智能储能装置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云计算,以实现充电与放电的快速切换,更准确地匹配电源与负荷,更高效地提高能源利用率.
3“能源互联网”架构
根据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可设计出能源互联网架构体系,如图1所示.
从横向和纵向对能源互联网架构图进行分析.从横向来看,为横向多能源互补.虽然目前
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并不能完全替换化石能源,但可与化石能源相互协调供应.利用互联网技术赋予能源数字属性,准确分析能源供应情况,以达到多种能源的最优供给.
从纵向来看,能源进行供电、供热、供冷、供气等其他能源转换,然后传送至消费终端的过程中,电力行业起到了主干作用.从发电系统经电网传送到用户端,利用储能装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电力行业的高效运作.各个环节中,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电能传送数据、消费终端负荷变化等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实时监控,确保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运行.由于交通行业的能源市场巨大,随着消费终端的消费模式转变,未来的电气化交通系统也将占据重要地位.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储能设备将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搭载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可确保电气化交通领域的稳定运作.整个架构体系中,互网技术将覆盖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
4“能源互联网”技术支撑
从能源互联网的特点和架构中可归纳出能源互联网的技术要求.从目前技术发展现状来看,五大技术将在能源互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4.1先进传感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内涵可以认识到,其范围涉及到整个能源领域,能源之间的互联互通与能源传输必须依赖于多种多样的基础设备.基础设备工作状态良好,系统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准确监测设备信息、保障设备工作正常是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的基础要求.因此,必须依赖先进传感技术对各种基础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实时准确地获取设备参数,并做出实时诊断,避免出现设备安全隐患长时间存在,以确保整个系统高效运行.
4.2先进故障自诊断技术
实时监测设备信息,分析系统运行参数,运用先进的数据处理与诊断方法,做出准确的故障预测与诊断,及时处理安全隐患,才能保证系统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技术愈发地趋向于高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其复杂性也越来越高.能源互联网体系庞大,系统复杂,其每一个环节不可能一直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各种故障与隐患,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正常工作,甚至带来巨大损失.所以,为确保能源互联网的高效与安全,既要利用先进传感技术准确获取各种参数信息,又要利用先进的故障自诊断技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给出专家建议,并作出正确处理,维护系统安全.
4.3新能源发电技术
在介绍能源互联网特征时提及,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时,将电能作为中介能源,可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换高污染化石能源.因此,新能源发电技术必将是能源互联网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4.4大容量储能技术
从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发电的特点可以看出,大容量储能技术可为能源互联网提供重要保障.传统电网的运行时刻处于发电与负荷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即“即发即用”模式.[9]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要求的提高,这种模式的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大容量储能设备可以有效地对电力系统进行调峰和平滑负荷.另外,新能源发电、电气化交通的大规模接入所带来的电能不稳定与波动性问题,也促进了大容量储能技术的发展.
4.5互联网技术
在“能源互联网”架构中互联网技术覆盖其各个环节,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高效信息传输、大数据处理、云计算等都必须依托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各种数据与信息的宏观体现、整体策略的准确部署、产业的最优管理都与互联网技术密不可分.
5“能源互联网”市场前景
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主流.据业内人士分析,加上投资建设,我国能源互联网市场约为5万亿元以上,可见能源互联网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关于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曾鸣教授指出:“能源互联网”将在能源消费、能源技术、能源产业方面带来革命潮流.[3]
美国通用电气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全过程进行物联网化,通过准确处理产业链数据信息,合理优化发用电交易模式,并提供维修、节能等其他技术增值服务,其能源管理收入规模可达440亿元;Google收购Nest后将涉足智能家居能源管理行业;德国有上千家售电公司,分别围绕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等领域开展相关业务.[10]
2015年4月,国内著名光伏企业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本次合作,协鑫集成与华为致力打造一个智能高效光伏电站,拟在物联网、光伏电站开发与实施、光伏电站信息化技术等领域展开合作.4月20日,中石化与阿里云达成技术合作计划,利用阿里巴巴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稻荽理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石油化工业务进行产业升级,开启多业态的能源产业全新模式[3].另外,新电改方案进一步得到落实.
能源互联网概念在不断加深.我国“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制定和完善,它作为我国首个能源互联网概念、框架纲领性文件,将指导能源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6结语
构建“能源互联网”可以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能源互联网”的出现将带来广阔市场,为社会带来巨大福利.但“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难题:网络信息安全、电动汽车充电装置覆盖率、产业转型初期的技术普及等,都是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设计以及纲领性文件正在完善,相信在其指导下,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董朝阳,赵俊华,文福拴,等.从智能电网到能源互联网: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38(15):1-11.
[2]曹军威,杨明博,张德华,等.能源互联网――信息与能源的基础设施一体化[J].南方电网技术,2014,8(4):1-10.
[3]姚尧.5万亿能源互联网市场呼之欲出[J].中国经济信息,2015(11):58-59.
[4]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安建伟.什么是智慧能源产业创新与能源互联网?[J].互联网周刊,2015(7):64-65.
[6]周海明,刘广一,刘超群.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研究[J].中国电力,2014,47(11):140-144.
篇9
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来临,互联网+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现阶段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且都取得了一定成效,而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特别是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利用信息时代的技术来实现企业高质量、高效率的财务工作。
关键词:
互联网+;财务管理;创新措施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对财务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变革,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
1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1.1信息透明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具有普遍透明性。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实时更新,合作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也逐渐对称起来,在合作过程中,一旦其中一方对合作产生异议,这种信息就会经网络渠道等扩散开来,进而造成对另一方的压力,而这种连锁反应在以往是不存在的。而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原因是互联网具有言论自由的特点,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受公共体系的影响。这样就使得人们在商业环境中能够享有一定的公平,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与知情权。
1.2经济平台化
互联网+时代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起初,互联网仅仅是将各行业汇集起来,随着互联网的逐步发展,对企业的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为企业发展提供的平台上面。近些年来,阿里巴巴与小米、腾讯等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也是成功对互联网+的经济平台进行应用的例子。而这些企业的平台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就是设法对经济平台化进行有效的应用,以便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1.3信息数字化
而信息的数字化是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特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阶段的人们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大量的信息正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而远程诊断、远程操控与监控等也不仅仅是一个畅想而是成为了事实,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一些稀缺资源也都进行了有效的利用。而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对货物情况的实时掌控,还能够对企业的库存管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2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要点
2.1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
企业在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时,要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确保对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以便随时对财务管理进行调整。同时,企业还应确保利用互联网技术而实行的财务管理,能够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相关数据的真实存在,具有实际意义。
2.2对复杂数据进行管理
企业在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时,还应重视对复杂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这是因为,原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就是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同时也增加了工作人员对数据处理工作的难度,因此,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能够对复杂的数据进行科学的管理。
2.3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企业在对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时,还应重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由于现阶段企业严重缺乏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对财务进行管理的专业人才,而现有工作人员不能确保获取的数据信息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进而影响了大数据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不能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措施
3.1筹资活动方面
企业可以在筹资活动方面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企业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筹资观念进行创新。企业应不断提高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确保企业能够健康长远地发展,并将其作为进行筹资活动的资本。第二,扩展筹资工具。企业应对现有的筹资工具进行创新扩展,比如可以将投资证券等作为筹资的工具,这样投资者就可以在证券网站上对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解,以便进行投资决策。第三,控制筹资成本。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多种途径的利用来进行创新性筹资活动时,还能够对筹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有助于企业发展。
3.2投资活动方面
企业还可以在投资活动方面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投资收益。企业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要对信息资源等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企业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有效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优化产权结构。通过对产权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投资者的话语权,实现对资源的共享。第三,构建多元化的环境。企业可以利用证券投资、金融工具以及网络平台等来构建多元化的投资环境,让企业的投资者能够寻找更好的投资项目,为企业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对资金的优化使用。第四,扩大投资范围。企业对投资范围的扩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让投资者能够通过网站寻求更好的投资项目,实现企业高效的财务管理。第二,对投资项目的反馈情况进行分析,逐渐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质量。
3.3成本管理方面
企业还可以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财务创新管理。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而这也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创新的必经之路。第一,企业可以利用小批量生产的模式,提高产品生产的个性,提高企业对经营成本的控制能力,实现高质量的成本管理。同时,企业还可以对产品的生产数量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计算,确定结果后再接受订单实施生产,让企业能够在控制产品成本方面进行财务管理的创新。第二,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对当前的各种网络技术进行合理的应用,对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实际实施中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发展多元化的途径,以实现对库存商品的有效处理。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利用成本核算与定价决策等来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三,将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于其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也早已成为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企业应重视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并将各种信息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来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
3.4管理理念方面
企业还应从管理理念着手进行财务创新。这就要求企业要对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细致地掌握,并以市场发展趋势为依据,进行企业发展管理体系的制定。而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对相关数据以及资料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分析,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对组织思维进行创新。企业应将创新性的财务管理理念向工作人员进行传播,取代传统的组织思维,实现对企业高质量的管理。第二,对组织业务进行重建。企业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组织业务进行优化,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的特征进行充分了解,并具备应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通过一个相对开放、相对公平的工作环境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度。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顺利地过渡为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企业不能仅仅只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而是要从企业的战略思维上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接受,从根本上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变。
3.5人才管理方面
企业还应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创新管理。这是由于互联网+时代下的财务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性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种互联网技术,还要能够胜任对新时代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这种情况下就相应地提高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首先,要求工作人员拥有创新性管理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把握,而不是简单的对收支业务的处理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改变思维方式。其次,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尽快适应互联网+的特征,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提高工作人员对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具体来说,第一,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基础性财务核算工作的掌握力度,实现对财务信息的共享。第二,工作人员还应加强对企业资金运作以及税务筹划等工作的管理。第三,对市场发展情况与趋势等进行全面把控,并随之进行财务管理的变化,以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这是由于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财务管理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发展方向的有效掌控,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进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在给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的同时,还给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压力。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顺应时展的需求,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完成企业的顺利转型。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企业应重视对互联网技术在财务管理创新中的应用,抓住要点,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成本管理、管理理念、人才管理这五个方面落实财务管理的创新,提高企业的财务能力,实现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中奇.互联网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现代商业,2015(14).
[2]郭宏论.网络经济时代下财务管理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 系统性风险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起的金融形态,其不成熟性,不完备性,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很大难题。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凭借其自身优势,迅速吸引了广大的中小型投资者,为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开拓,做出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使得金融服务开始面向中小型投资者,不再为大型投资机构所垄断,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本身具有的高风险,高收益等特性,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型投资者的金融产品,对中小型投资者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这些投资者其自身并不具备强大的风险担负能力,一旦破产,就会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与之相关的人或机构都会陷入偿还黑洞,从而引发行业或系统风险,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造成极大困难。因此,警惕和保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实时创新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是金融业的必经之路。
(二)价值与目的。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是应对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互联网技术拓展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其余各个行业开放与改革走在前列,而金融业一直是政府的重中之重,每推行一层改革,必须进行广泛而深刻地研究与评估,就是因为金融业事关国计民生,责任重大。所以,我国的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限制都是比较严格的。而且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虽有待提高,但还是十分严格与规范的。所以,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可以引导我国的金融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也是为我国的金融改革,金融体制的创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保障,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是有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一)信用违约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大幅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使得更多的中小型投资者可以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这一方面扩大了资本和货币市场的资金量,提升了金融市场的交易范围和规模,是非常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中小投资者不具备专业的投资能力,有可能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这将搅乱金融市场的秩序,使得很多政府或机构的战略不能被很好地得到市场回应,因为,散户游民的存在。而且,这些中小投资者,资本量小,承担风险的能力较低,一旦发生违约,很有可能引发连锁效应,导致很多机构或投资者受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涌现出的一大批互联网金融公司,他们创新了很多金融投资模式,如P2P,众筹,私募,网上借贷,分期贷等形式,普遍业务形式就是通过很多中小投资者的资本聚合成为一个大体量的资本发展业务,而一旦亏损这些中小投资者就会血本无归。因为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资本运作形式,而从事这方面业务的公司,大都是中小型企业为主,资本少,能力弱,运营能力有限,他们不大可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背书,如果他们经营不善,或者是风险偏好者,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他们对投资者的偿付能力是捉襟见肘的,违约的概率大大增加,这会加大金融市场的风险水平,系统性风险不得不防范。
(二)技术管理风险。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才刚刚起步,很多应用于金融业的互联网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即时的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也是一项风险。要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需要对互联网技术 融入金融业进行更加深入有益的探索。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推动互联网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
(三)法律法规风险。作为新生的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在监管这一方面还十分欠缺,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并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因此,留下了巨大的政策空白,也给不法分子了可乘之机。现在已有很多民间中小型互联网金融企业发生违约亏损,偿付不力,遭遇挤兑,甚至诉诸公堂,但是因为法律并未对这些领域做出严格准确的界定与规范,常常引发众多的经济民事纠纷。因此,加快金融立法势在必行。
三、针对互联网金融应采取的监管
针对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这些风险,进行必要的监管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讨论以什么方式,什么方法进行监管是有必要的。
(一)从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为避免资本在各个市场中进行相互套利,各个国家都有相关的严格的法案,相对地,在监管层面上,分为证券,银行,保险,衍生品等不同的市场进行监控,我国分别有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机构。而互联网金融的跨市场性更加强烈,很难单一界定某一产品是属于那一个市场的监管范围,因此,对互联网金融来说,应当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混业的监管,防范金融系统风险。
(二)注重宏观审慎监管的运用。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两面的,凡是政策没有规定到的,原则上都是可以进行的,既要在金融监管上防范金融风险,又不能对互联网金融统辖过死,扼杀其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运用,则不失为一个正确的决策,宏观审慎监管,注重金融行业整体的发展和波动态势,主要注意异常点和异常值的问题,积极主动干预市场,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安全。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立法。法律法规的缺失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障碍,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立法,不及能够给互联网公司以明确的法律界限,而且会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大幅度创新。明确清晰的法律规则会对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
四、结论
我们从上述分析中能得出,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是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发开放的结果,是有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风险特性,金融监管是不能缺少的,因此,结合互联网金融的行业特点,进行混业的宏观审慎监管是必要的,同时注重互联网金融的立法进程,必定能够促进我国金融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